游戏机的时代秀

2024-07-02

游戏机的时代秀(精选九篇)

游戏机的时代秀 篇1

今年三月,横空出世的中国互联网首档明星角色扮演推理真人秀《明星大侦探》,以其鲜明的游戏化思维,为观众创设出与众不同的角色互动式体验,仅仅两集播出后,点击播放量和微博阅读量已经破亿。虽然节目固有的游戏模式是犯罪推理,但其推理内容所带有的强烈悬念代入感和剧本选择的公共话题性,以及多屏整合互动平台的创新性,在当前这样一个“泛真人秀时代”,无疑提供了一个全新制作游戏化真人秀节目的模式和方法。

一、角色扮演推理:网络真人秀的游戏化呈现

游戏化,指的是“在非游戏情境中使用游戏元素和游戏设计技术。”[2]作为芒果TV原生态的互联网巨制,《明星大侦探》是一种典型的游戏板块式结构,每一期确定一个游戏情境,一共有六位明星玩家,抽签决定扮演侦探和嫌疑人两种角色,五位嫌疑人当中隐藏着一名真正的凶手(在游戏中可撒谎),找到凶手才可获胜。换句话说,全程八个小时的录制时间中,玩家和玩家间,玩家和游戏本身存在着推理互动,从而时刻驱动着游戏故事情节的走向,进而改变游戏中叙事的结局———赢家的“不确定状态”。

(一)游戏事件依托当代社会热门事件的话题背景

除了先导片《名侦探的聚集》主要是作为各位玩家的推理能力测试外,《明星大侦探》每期的游戏事件都让人脑洞大开,十分对位新媒体传播特点的“话题梗”。编剧团队凝聚了专业的影视编剧和导演,不乏著名的侦探小说家周浩辉、雷米,一同打磨每一期的案件,使其极具推理性和可看度。最后,多形态地吸收其他产品的特点,进行综艺化改造,比如,新闻、网游、文学作品、影视剧等。下表就列出了前十期游戏事件所涵盖的热门内容元素:

(二)玩家、游戏本身与其他玩家的“交互”设计

《明星大侦探》每一集的末尾,玩家圆桌会议将摸牌得到自己下一轮游戏的角色,而后进入节目组预设的“开放性游戏空间”,其中场景、物件高度逼真,藏有40-60个平行线索。通过“陈述不在场证明”、“第一轮分组现场搜证”、“第一次集中推理”、“侦探公开投票”、“第二轮集体现场搜证”、“侦探一对一审问”、“第二次集中推理”、“单独投票”八大环节,玩家同其他玩家、玩家同游戏(游戏情节、游戏规则、游戏场景和道具)间的每一次的讯息的传出与接受,最终交互得出“游戏真相”。借用传播大家施拉姆(schramm)的传播循环模式,得出节目讯息交互循环的过程,如下图:

可见,在节目的进行中,6位明星玩家在不知晓对方故事背景的情况下,进入不喊cut的八小时游戏录制现场,完全凭借自己的IQ和勇气找寻线索或者干扰对方,根据“互动”得到的讯息,去推动案情的发展。这与常规的演播室真人秀是有区别的。玩家终于不再是编导手中被动的“棋子”,而头一次成为电视作品的联合创作者,去实现作品中潜藏的各种可能性。比如“侦探”这个角色设定,除了承担起人物关系的梳理与线索的筛选推测外,还突出他的“公开投票环节”,这种公开互动性,不仅给了普通玩家和凶手更多的思路玩法,而且对他们接下来情节发展的走向有了自我意愿的设定和新的变化,形成带有自我特色的叙事性和交互传播手段。

(三)玩家角色扮演的“去中心化”叙事设计

在传统的综艺节目中,一般都需要以某个角色作为中心人物,其他角色的动作情绪甚至是对话都为了围绕铺垫主角性格的养成,以此来展开情节和叙事的发展。而《明星大侦探》得益于在网络平台中播出,在极具“碎片化”以及“拼贴性”特点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熏陶下,玩家角色的“去中心化”叙事设计发挥到了极致。我们以固定女玩家吴映洁(鬼鬼)在前十集中的表现为例进行分析,如下表:

从上表我们可以发现,固定玩家每期的角色不定,造型、年龄、身份地位、社会关系、财富等在每期节目的角色设定中均是不同的,就连性别都被模糊化处理。节目基本平均了每个玩家在游戏中的出现时间,个人的行为在角色小卡的基础上也被鼓励有所发挥,每个人都在创造着属于自己视角的叙事,弹性空间进而加大了。同时,每期游戏结尾的动态金条排行榜也具有一种强大的驱动力,促使着这些玩家们为自己而战。

除此之外,《明星烧脑时间》每周六中午十二点伴随节目提前播出,观众可以进入每个角色的主观视角,伴随角色“寻找真凶”,在网络中进行实时互动,通过社交媒体转发赢取“芒果豆”,最后在每周天晚八点节目开播结束之前,网络投票竞猜出心中的凶手,甚至可以规定凶手的惩罚方式。在其他娱乐方式中难以传达的感受,都可以通过这个游戏节目的互动性得以传递。于是,不管从体验玩家的角度还是观众玩家的角度,每个人都成为自己的游戏叙事的主宰,体验每一个故事的真实感受。“去中心化”的叙事设计,增强了参与游戏所有人的“自我意识”,一方面有助于游戏玩家在节目中的成长,比如尽管鬼鬼的推理能力有限,但角色自我中心爆棚的她在后面几集中努力地搜证,有效促成了真相的大白等;另一方面,观众玩家一边与节目角色模拟互动,一边观看节目获得奖品,同时还能与在线朋友聊天发送“弹幕”,无疑有着更高的自我参与度,藉此传递的情感和记忆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与传统游戏节目的叙事模式是截然不同的。

二、“网生代”成为新宠:网络真人秀节目游戏化思维的新路径

“网生代”的概念具有双重性,其实就是通过互联网,将创作者和观众联系起来。一方面指的是依赖互联网成名的创作者新一代,他们往往自担导演、编剧、演员、后期全一套等;另一方面指的是网络环境催生、成长起来的新一代观众。他们是网络自制节目的消费者和主导者,他们喜欢游戏和二次元,喜欢通过网络进行积极参与和快速互动,从而形成极强的话题效应,不可小觑。如今,随着越来越多的电视金牌制作人辞职入网,新大IP不时出现,所有的视频网站都将针对“网生代”进行新一轮的部署。《明星大侦探》就是这样一档完全迎合“网生代”的游戏真人秀节目。

(一)借助“网生代”,打造“芒果TV生态圈”

早在2014年,芒果TV借“芒果独播”战略的重要契机,在湖南广播电视台及芒果传媒全面支持下,以芒果视频和芒果互联网电视为两大核心主营,开创“芒果TV”网络视频格局,承载包括视频网站、互联网电视、手机电视、湖南IPTV等多终端多形态,创造了“一云多屏幕、多屏合一”的台网跨屏融合新边界。[3]以此为起点,芒果TV在互联网电视平台上的总访问量以及点播次数,每个月均处于不断上升的姿态。

此次,《明星大侦探》选择的合作伙伴———全国较有影响力的当贝应用市场以及微鲸智能电视,通过应用市场的下载观看,同样也为互联网电视以及芒果TV APP的发展集聚了不少人气。同时,多屏的互动,符合“网生代”喜欢主动参与,追求新奇的特点。“网生代”可以通过这些新媒体互动平台,包括网络、电视、手机等媒介全程参与竞猜游戏“谁是真凶”,进行评论,并且还能随时点播、回看自己钟意的片段、片花以及明星视角小片等。

(二)区别原版,迎合“网生代”的游戏化内容和包装设计

《明星大侦探》的原型是来自于韩国JTBC电视台的《犯罪现场》,《犯罪现场》目前已经播完两季,具有极高的人气和收视率。从选取的固定嘉宾阵容来看,韩国版并未全明星打造,更注重专业型选手,比如前职业游戏选手洪榛浩、警察大学教授、犯罪心理学家表昌园、现任刑警林文奎等。而中国版主打游戏的娱乐性和辐射力,嘉宾是全明星阵容,职业与推理毫无关系。在《明星大侦探》的主页上还专门设置了专栏“你希望谁来参加?”排行榜,实时点赞,促使每一期都有新的“鲜肉明星综艺咖”加入竞技,得以满足“网生代”的粉丝诉求。

除此之外节目的风格也不尽相同,同为推理,韩版基本选取了真实的案件,现场布景偏向黑白色系,白炽灯冷色调,道具简易专业却又高度还原了犯罪现场的细节,现场充满了严谨和紧张的气氛。而《明星大侦探》快录快播,互联网播出的平台,风格更具游戏化。明星互动推理时的搞笑自黑、线索道具的“拼贴化”和“网红风格化”、“二次元”风潮的花字组以及看片时可“弹幕”聊天的设计,促成了“网生代”在社交网络的“全民自来水”,进一步促进了节目的“病毒式传播”。

总之,悬疑推理类节目原本的受众定位是高知高收入人群,加上综艺的外壳后,完全能实现“全员参与”。为了迎合快节奏融媒体的时代特点,节目通过“明星实时动漫图像加心理活动文字”的情绪类花字设计、兼具倒计时作用的“尔康卡通表情包”以及适时出现的弹幕,使嘉宾在节目中的心理活动快速击中受众,整体情节形象化包装让人忍俊不禁,不仅提高了节目内部节奏,而且满足了观众的猎奇心。比如在《请回答1998》开场中,何炅扮演的侦探角色电脑特技从现代穿越到1998年的案发现场时,大全景的构图,暗色调,移镜头,两个人物分别处于画面对角线上,人物周围均是1998年经典的物件,像是播放《相约98》的电视机,贴着电影《甜蜜蜜》中黎明的海报,红色的公共电话等。随后,音效停,粗体字幕“尴尬的两人……”出现在略显空荡的左上角,“尴尬”墨绿色,字体较大,粗体内部被挖空些许黑点,接着动漫式的几缕狂风和枯叶伴随着风声从画左刮到画右消失。如此包装设计,不仅使得整体画面饱满,而且将二人此时的情绪生动地跃然荧屏。

三、游戏化思维在网络真人秀节目中的价值与引导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5.04亿,较2014年底增加7093万,网络视频用户使用率为73.2%,较2014年底增加了6.5个百分点。其中,手机视频用户规模为4.05亿,与2014年底相比增长了9228万,增长率为29.5%。手机网络视频使用率为65.4%,相比2014年底增长9.2个百分点。”[4]可见,新媒体在传播和营销方面的优势已然进入了视频领域,许多视频网站业已培养出了一大批稳定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用户,这与台网融合,网播先于台播,各大视频网站大规模打造自留节目、自制节目、进行PGC(专业化内容生产)的转型是分不开的。《明星大侦探》的成功,再一次证明了游戏化自制真人秀将成为视频网站最重要的增长点之一。

当一些真人秀节目还满足于低成本、低俗化、同质运作时,芒果TV自制的《明星大侦探》已经采用互联网独播的方式,融合多屏资源,借助大数据,以“网生代”为中心,让其积极参与到节目创作的各个环节。并且,积极把控内容核心和价值引导,让“快乐”和“人文情怀”并行来推动游戏在艺术创作层面的共鸣和思考。这才是真正的“游戏化节目”的魅力所在。游戏化节目,并不只是“电子海洛因”,更像是一场“社会学实验”。当玩家进入互联网互动参与阶段,不仅能从内部深化着自己对情感和道德的理解,同时也进一步丰富同整个世界的关系,它将跳出日常生活的周而复始,将视角放置于我们从未触及的领域和历史体验,反思自己的行为,去思考人类在困境中的实际行动,乃至全生态圈的存在。

事实上,抛开对游戏节目的偏见,《明星大侦探》不仅仅是资本运作的胜利,更是胜在对游戏化艺术价值的引导。首先是节目的选题广泛且具代表性,涉及人类最日常的生活学习、职场交往、婚恋家庭等,反映着普通民众的民生希求,映射出人类最基础的情感需求———喜怒哀乐。同时又引导观众去关注日常生活之外的世界,比如第4期“人鱼之恋”中,关于“人鱼岛”生态与利益的纠缠的内容设计,已经远远超越揪出凶手的结局。编导巧妙地在游戏常态的“凶手入狱”环节改写成现场零凶手,旨在让观者跳出模式的局限,体验“鸥助理”的视角和复杂的内心抉择,同时泡沫和音乐的铺垫,在感官愉悦的基础上收获了更为深刻的情感体验。其次,节目在道德层面上的引导。游戏节目的奖励机制始终是动力因素所在,《明星大侦探》也不例外,如果投票结果未指向凶手,凶手将收获所有的金条。如何在节目中平衡游戏化思维和道德层面的关系上,该节目做了不错的处理。每一期节目玩家们自发地呼吁“梦想的实现靠双手,纠纷的解决靠法律”特别深入人心。特别在第7期《请回答1998》,玩家撒贝宁放弃奖励由衷“自首”的游戏新玩法,挑战了游戏设置,却带给观众进一步去思考救赎可以发生在游戏里,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犯的错误负责,这才是制作节目的真谛。

当前,“网生代”已经全面浸入游戏生活,反思新媒体时代下的游戏化节目的制作,更需要节目制作者对游戏化在节目中的娱乐性、主题性进行变革和探索,综合人类传承的各种艺术形式,让“网生代”重新体验,用实际行动缔造未来与保护过往。在每集《明星大侦探》的末尾,制作者巧妙地将结局停留在形态新颖且直抵心灵的故事“小片”中,以节目角色的视角娓娓道来人生的感悟和反思,充满了正能量。新媒体时代,网络自制真人秀激流勇进的同时,如何避免陷入游戏化庸俗,坚持人文情怀的价值观把控,任重而道远。

摘要:《明星大侦探》是国内第一档互联网自制的明星角色扮演推理真人秀。它充分利用了讯息交互循环的传播特点以及结合游戏化的思路,获得了极高的点击率和关注度。针对竞争激烈的新媒体时代,网络自制真人秀在创作层面上有了诸多可能性,在《明星大侦探》的启示下,本文将试图揭示出其在当下结合游戏化思维的新变革以及如何进行合理的价值引导。

关键词:新媒体,游戏化,网络真人秀,《明星大侦探》

注释

1[1]约翰·赫伊津哈.游戏的人:文化中游戏成分的研究[M].何道宽,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07:203.

2[2]凯文·韦巴赫,丹·亨特.游戏化思维[M].周逵,王晓丹,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14.

3[3]刘胜男.湖南卫视芒果TV的互联网布局[J].中国传媒科技,2014(11).

最“热闹”的游戏机首发秀 篇2

PS3最初计划在2006年6月25日上市,随后宣布延期到8月15日,但仅仅过了不到半个月,又宣布延期到11月11日上市,共跳票108天。

此次PS3美国首发已经成为历史上最血腥的游戏主机发售事件之一,在PS3首发两日内,美国已经发生了多起以PS3为起因的恶性抢劫、杀人事件:

2006年11月17日PS3发布当日凌晨3点,两名持枪男子抢劫了康涅狄格州一家沃尔玛游戏销售店外排队等候的玩家,一共有15至20名玩家的PS3“筹备款”遭到抢劫。某沃尔玛超市经理告知50名等候的玩家只有10台游戏主机库存,并排出10把椅子让“争夺”到的人等待PS3——最后直接造成50名玩家发生冲突,斗殴导致受伤。在加州,两名持枪男子抢劫了一家游戏销售店,在发售前抢走了3台PS3游戏主机。

日本GLAY。z公司宣布将推出首部以蓝光光盘为载体的成人影碟《女子校生》,并且放出的宣传口号是“支持对应次世代游戏机”,《女子校生》采用了MPEG-2编码,1920×1080P输出,充分体现了AV事业也在与时俱进。

游戏机的时代秀 篇3

也许我们现在可以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人们会喜欢游戏、电影、电视?因为比起欣赏传统艺术,它们增加了更多的参与感,那些画面同时辅以一定的声音、语言,就会以一种感性直观的力量直接诉诸人们的感觉,更准确地说是视觉和听觉,这种感官享受的背后孕育着人类对知、情、意的期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类社会中的所有活动以及这些活动所想达成的目标,都可以通过游戏、电影和电视曲折地实现,而观看是那么容易的一种行为。也许,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这种创世纪的冲动,这是新兴艺术产生的心理根源。

下面我们以国内真人秀节目《极限挑战》为例,从电影、游戏艺术两方面探寻其启发。

一、电影艺术对电视真人秀的启发

(一)寻找与观众情感的共鸣点

电影的内核是优秀的主题思想和成熟的价值观体系。在综艺节目中,同样要在吸引、娱乐观众的同时传递一些顺应现代社会的价值观,这既要保证主流方向,又能够保证收视率。

有人说这样的观点“文化主题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为主体转向娱乐本体的平民文化为主体,快乐原则取代经典艺术的审美原则,从强调审美活动的超功利性转变为强调收视率的功利性原则”,但在我看来不尽然,一些糟粕的娱乐节目可能会因为一时顺应了时代大众低俗的需求而红极一时,但是难以长久地吸引人。一些王牌节目,有着正确价值观的,或者说引领正确价值观的节目会用很久的时间证明它的价值。时代有时代的需要,在不断竞争中才可以有好的节目质量。在全球市场化下,观众参与存在必要性,这种参与不仅是指有的现场观众可以亲身参与到游戏的进程中去,更为重要的是心灵参与,即在情感上与节目的游戏性发生互融、共振。

中国以前对综艺的定义比较狭隘。“娱乐节目给观众提供的最浅层、最直接的作用就是让观众从中获得心理的松弛和压力的缓释。”在很多人眼中,娱乐和文化不可兼得。可以让人捧腹大笑的娱乐性质的节目只能是“低俗的”“谄媚的”“大尺度的”,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是没有文化内涵的,而有文化内涵的节目从来都是有板有眼,不具备大众识度性,也不具备娱乐性。而新时代的娱乐综艺节目已经打破了这一言论。我们来看2015年的“大戏”《极限挑战》。

《极限挑战》给我们带来的是比较准确的综艺定位。它不会拿绯闻来回炒作,不会在让嘉宾尴尬于出丑。嘉宾的选择上都尽力选择了一些“私生活”比较积极的嘉宾。最重要的是,游戏虽然被导演百般刁难,但观众和嘉宾都不会认为那是一种出丑的状态,而是人最真实最贴切的常态,我深信一点,这个世界没有“男神”,都只是人们愿意想象出来的状态,所以当原来以为的“男神”,被泥巴沾满了全身,虽然有时吃得满嘴都是切糕,依然快乐地面对镜头的时候,观众会感受到得不是尴尬落魄而是快乐、青春和开心。除此之外,通过一期期节目的推进,观众明显感觉到“极限男人帮”之间从生疏礼貌到默契亲密的转变,开播这么多期中,这些明星常常私下互动,在节目上虽然互相诋毁,还是私交很好的好朋友。这对传递积极的人际关系很有帮助。

(二)引进成熟节目叙事

现如今,叙事已经不再是讲故事和如何让观众听懂故事,而是怎样让故事讲得引人入胜,让观看的人欲罢不能。我们从而得出,电视叙事的最直接的来源可能就是就是电影,电影叙事是近期国内综艺大片模仿的重要叙事方式,这得益于电视综艺和电影都属于视听一体化。

根据对电影剧本成熟叙事的借鉴,各大综艺节目越来越向悬念和故事性靠拢,像拍电影一样将比赛进度层层推进,勾起观众的“追剧”心理。同样是“周播制”,综艺节目已向美剧制作模式靠拢,美剧的一大法则就是在末尾留下悬念,让观众欲罢不能。但是,如果说,电影的叙事话语主要还是属于非现在时的,它往往拒绝承认观众的在场,或者说,它让观众采取偷窥者的立场,这种立场依赖于一种可靠的、连续的注意程度;电视综艺的叙事话语则主要是属于现在时的,对于电视节目的受众来说,广播电视需要与日常生活中一般的注意对象相竞争。也就是说,广播电视的叙事话语在总体上更具有即时性与参与性,向观众致意,引起观众的兴趣,并把观众卷入叙事中来,叫他们去看、去听,参与到那些可供收看、收听的节目中来,甚至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三)主演阵容与大牌明星的标配

明星制最早出现于电影的制作中。明星制的形成使得好莱坞的电影制作出现重大转机,即利用演员的知名度和特色表演而极大地提高了电影的商品价值。明星制甚至曾经成为好莱坞电影征战世界的秘密武器。这种制度逐渐被包括广播电视艺术传播在内设袭。广播电视艺术传播当中的明星效应逐渐被电视综艺真人秀所沿用,成为其争取受众与征服受众的有效途径。

综艺节目正式走入“大片时代”,不仅意味着大制作,更重要的是有明星。《极限挑战》更充分利用明星效应获取较好的视听接收效果。这几个演员和歌手分布于不同年龄段,他们的脸是一本内容丰富的书,它的表情变化可以体现出任何语言文字所不能比拟的丰富性。他们几个的语言是十分个性化的,没有任何一种艺术会像电视画面那样将人的脸这个丰富的表现矿藏挖掘的如此深邃,展现得如此细腻。在他们的相处中,他们的个性也是一本书,它会根据不同的关系和情景而调节相互之间的距离和亲密程度。在真人秀中,通过明星之间的“关系”,来达到让观众阅读的目的,也是作为“秀”的魅力。

(四)电影化的剪辑风格

电影剪辑中,一般为了渲染某种气氛,达到导演的想要的效果,通常为了达到导演的预期和剧情效果通常会使用多种蒙太奇手法。每个镜头按照一定顺序,能够引导观众的情绪和心理。

按理说,电视的流动画面几乎具备和电影同样特性和原理,即电视画面的叙事也有很大的渲染性。但是由于电视的兼容性,使得电视的说理方式往往不会像电影那样曲折、复杂,更多的表达的是一种对情绪的渲染,比如搞笑、温情……但是蒙太奇对情感的抒发原理是一样的。我觉得剪辑最重要的意义主要是:选择和取舍素材。另外,引导观众的注意力,以引起观众的联想,领会导演的寓意和领略事件的情绪色彩。

《极限挑战》全片采用了大量的电影、电视剧的剪辑手法,通过各种倒叙和插叙的表现,悬念感和逻辑性会更强。在节目中,一个角落就有130个机位。采用多机位拍摄方式,保证多角度拍摄,最全面地记录被拍摄者的表现,甚至在被拍摄者移动的过程中,会配有不同摄影师跟拍,能够全程记录行踪。这就使剪辑素材会非常的庞大。我们知道,真人秀中一半以上的戏剧性都是通过剪辑再创作的。

除了剪辑效果类比,比电影制作更加丰富的一个特点是添加文字漫画效果,一般来说,因为时间比较短,要在综艺节目的荧幕上展现心理活动比较困难,但是在做游戏或问答的过程中,一些即时的反应往往表现了其当时的心理状态,用适当的方式将其表现出来就能够成为笑点,这时就运用了夸张的漫画形式来表现一个人的喜怒哀乐,极具趣味性。

二、游戏艺术与电视真人秀的类比应用

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游戏经历。因为“游戏是人类本性的需求,因此在原始社会,依然有众多的游戏设计者”。在通讯不便、信息无法快速传播的时代,人类凭借本能将游戏传播到各地。就像不同地域、不同时代总有小孩子在玩猜拳、跳皮筋,是人类处于本能的喜爱将游戏一代代传递下去。当现如今信息时代,人们不光享受自己参与游戏,也会享受观看游戏。越是精彩越是情绪高涨,甚至超越自己亲身在游戏中的体验。而真人秀节目中,体现“秀”的部分,基本都是通过游戏来完成的,所以我们想到游戏设计技巧对真人秀节目有很多借鉴意义。而策划者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所设计的游戏,不是玩起来最好玩,而是看起来最有意思。

(一)真人秀节目游戏框架搭建

游戏性是建立在游戏框架中的。在《极限挑战》里面,我认为它的叙事主线是“快乐和刺激”。在这个主线下,构建框架,搭建游戏终极目的。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中,仍然有主次,仍有主调和副歌,我们知道线性和非线性和穿插带给影片一种节奏感。从而,作为一种复合型的电视综艺节目,其叙事模式一定不是想起来什么就编排什么的无序组合,一定是有严格的逻辑关系和情景设想。

我们知道一个重要的道理,好的策划都是为好的偶然性做铺垫的,能够引出这种偶然性非常重要。在游戏的框架下,记录明星们的反应。想法是随意提出的,然后要有丰富的逻辑思维来构建它,没有完全确定的事。《极限挑战》的主题一般是本期的题目,以当期的地点或者或者终极游戏的名字来命名。然后其大框架是“小游戏+终极游戏”的模式。小游戏的获胜是为了获得提示线索,获得提示线索后会对终极游戏有帮助。这种主次结构引导人们进入一个更好的综艺情境。“游戏包括作为整个节目框架的整体游戏规则和作为节目构成。一般来说,整体游戏规则本身并不直接提供搞笑元素,但其中已经暗含了摄制搞笑元素的可能性。而局部游戏形式则肯定是有趣的和能产生笑料的。”

有一个故事框架能够保证娱乐节目的流程和发展方向,每一期节目如果构建一个主线的故事框架,不仅能够使节目看起来有内容、有情节,吸引观众连续关注,而且在流程实施过程中再加入其他元素就可以丰富节目的娱乐性。

(二)真人秀设置游戏的节奏感

游戏中,游戏设置抑扬顿挫,让玩家有惊有险才是个好的游戏。作为观众来讲,一开始就知道结局,中间没有任何变化的故事是寡淡无味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柳暗花明又一村”才是观众追求的体验。

在《极限挑战》某期里面,“特工潜伏记”就是很好的悬念制造范本。节目最一开始,先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神秘人”。这个神秘人是谁,剧中的主持人和观众都不得而知。这引起了观众极大的兴趣。这个悬念一直维持了一大半的节目时间,吊足了观众的胃口,才揭露剧中谁是特工。然后观众有恍然大悟的感觉,这是就是观众知道“坏人”,局中人不知道“坏人”的经典模式了,观众开始为剧中人揪心和快乐。类似这种制造悬念的剧情非常多。不断变化的游戏模式也吊起了公众的胃口,很多期的节目往往因其设置的悬念而成为一个个有情节的小剧场。

一个节目的这种节奏感不光调动了玩家的投入感,也让观众全身心地感受这种节奏感。此外,奖励和惩罚的比例、间隔和强度配置,也是节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游戏很难,但良好的节奏能让玩家产生屡败屡战的动力;有些游戏很简单,但节奏感的平淡令玩家觉得索然无味。

真人秀节目是以受众心理为导向的。目前国内的受众由于生活压力大,心理需求主要是“乐趣”,而这个乐趣不是享乐,而是基于心理上的深度乐趣。而游戏、电视、电影又是信息时代观众最喜欢的艺术形式。探究它们的艺术性和“取悦观众的能力”,并且使之互相借鉴,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宗匠.电视娱乐节目理念、设计与制作[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

游戏机的时代秀 篇4

现在,如果还有谁不知道神曲《江南Style》,不知道骑马舞,不知道“鸟叔”朴载相,就真的落伍了。韩国歌曲MV《江南Style》自今年7月15日被上传到视频网站YouTube开始,就奇迹般迅速席卷全球。显然,只有口水歌式的曲调、无厘头的骑马舞、幽默夸张的表情的《江南Style》已成为2012年最火暴的全球文化现象。

《江南Style》为何成全球神曲

随着网络等新媒体的崛起,新老媒体融合的全媒体时代来临,受众对媒介产品多元化、个性化的呼声越来越高,无厘头、自由个性的网络亚文化逐渐在全球兴起,俊男美女、正统严肃的音乐产品被视为“端”着的“阳春白雪”,成为千篇一律的标准,令受众感觉视觉疲劳。《江南Style》MV的横空出世,无疑给市场注入了一支强心剂,不高不帅但也不失亲切感的“鸟叔”,MV中嘲讽权贵、富人的奢华生活的词曲内容充满调侃的趣味,容易被大众接受;简单易学且搞笑的骑马舞、朗朗上口的歌曲迎合了当下大众多样化的视听需求以及在工作之外完全放松的心理需求,容易引发模仿和追捧。

《江南Style》一开始就被很聪明地选择了在YouTube上首发,当7月15日,《江南Style》MV被上传到这个全球最大的视频分享网站时,就迅速形成了第一波热潮,为其在全球范围内的进一步传播做了预热。然后就是各种社交媒体的助力,如Facebook、Twitter等又迅速放大了这一热潮。尤其是社交网络中的明星们——说唱歌手提潘、小甜甜布兰妮、安妮-海瑟薇、凯蒂-佩里等的主动评论、推波助澜,倍增了《江南Style》的传播效应。随后,美国电视媒体和报刊媒体强势跟进,对“鸟叔”朴载相和他的《江南Style》展开报道。短短三个月内,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混搭,实现了《江南Style》MV的全面无缝式传播。

《江南Style》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爆红,其基于社交网络的病毒式营销策略功不可没。由于《江南Style》营销团队始终对版权持宽松态度,无论是草根还是明星模仿丝毫不会担心版权问题,芸芸网友改编有着“精神病毒”般节奏和旋律的《江南Style》里的骑马舞步,并录制、上传、分享不同的版本进行全民化的自娱自乐,而萝莉版、美国海军版以及韩国警察版等各种山寨、草根版本的风靡,势必彻底将《江南Style》恶搞到底。正是这种全媒体环境下的病毒式营销策略,使这首歌如病毒般迅速蔓延到了世界各个角落。

全媒体时代如何营销品牌

1.选择有效的媒介平台。

随着网络融合的升级,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共同进入一个全媒体时代。全媒体营销就是整合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将广告信息立体传递给受众,并与受众形成互动,满足消费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对任何广告信息的需求。

《江南Style》、海飞丝、《中国好声音》无不是发挥了全媒体营销平台的综合效力,它的宣传推广并非只存在于单一媒体,而是通过网络视频、微博、报纸、杂志等不同媒体的大肆渲染,全面覆盖了老中青等不同年龄段的目标人群。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只有根据品牌市场周期、目标消费群媒介使用习惯和兴趣偏好,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针对一定关系的目标受众整合合适的媒介渠道,进行信息沟通传播,才能激活受众的力量参与到品牌的互动、再造中来,并最终激活收视率、购买率等,达到品牌共振的效应。

2.回归本源的感性诉求。

全媒体时代,每一个终端都是一个集成媒体和发布平台,传统媒体时代的“绝对权威”崩溃,全媒体营销主张“产品为王”、“创新为王”。一个好的产品将会衍生为各种形式,通过各种媒介载体大规模反复传达,实现全面覆盖和无缝渗透,更多地引起消费者注意,加深品牌信息在消费者心智中的记忆。

在这个彼此高度“似曾相识”、缺乏创意的年代,产品和服务要符合当下市场受众追求轻松娱乐而且彰显个性的感性诉求。《江南Style》这种回归本源的感性诉求告诉我们,只有个性化的产品才会打动消费者的心。企业只有充分洞察目标消费者的兴趣爱好和潜在需求,甚至做到比消费者更清楚他们的需求,并以他们的需求进行产品的差异化定位,以他们的需求进行产品适时创新,进而不断夯实品牌在消费者心智中与众不同的地位,才能保持企业永续发展。总之,不论企业全媒体营销的策略具体为何,如何运用,其对企业塑造品牌的关键在于,即使是互联网传播,产品品质仍是首要的,产品创新永远是企业的生命力所在。

3.个性鲜明的品牌形象。

通常,只要观看《江南Style》MV的受众都会莫名其妙地快乐兴奋,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跟着节奏手舞足蹈,并且在看过以后,脑海中会反复出现“鸟叔”那搞怪而又超级自信的表情,还有那迪斯科混搭嘻哈的简明曲风,特别是其中反复的歌词“oppa 江南Style”,就像企业品牌宣传的广告语和标签,在消费者的心智中留下深刻印象。

企业应该在全媒体营销过程中,从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嗅觉上精心设计一些易于为消费者识别、记忆和口碑相传的“招牌”,如标志、广告语、吉祥物等反复在消费者视听范围中出现,以求在激烈的竞争中提高品牌辨识度。例如,2001年开播的212集巨型动画片 《海尔兄弟》就是由海尔集团投资制作的,这个动画片从某种角度讲可以说是企业的宣传广告,动画片主人公就是海尔集团的吉祥物“海尔兄弟”,正是通过这类易记易学、有趣有意义的企业“招牌”式的反复传播,才使得海尔集团的产品及其品牌形象至今深入人心。

4.注入“病毒”的超速传播。

全媒体营销追求的就是快速、实效的传播效果,这离不开“病毒”的注入。《江南Style》一方面将其精心设计的音乐产品免费供网友观看、分享,并借助明星在Twitter上的口碑相传,吸引更多网民对品牌的关注和参与;另一方面,随着关注度的激增,《江南Style》也引发了全球的恶搞改编热潮,上千个版本在极短的时间内喷涌而出,俨然成就了全民的娱乐盛宴。

《江南Style》中和鸟叔相关的T恤、墨镜等周边物品,都在淘宝网上卖得火热,进一步扩大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力。在全媒体营销背景下,在初期品牌认知阶段,企业可以考虑将品牌设计成“病原体”——具有感染力、吸引力与争议性的话题或视频,从而降低受众的免疫力,并进一步以舆论领袖——明星的微博评论推动目标受众主动转发、传播、讨论,形成观众集体参与的多级传播。而其科学化的制作以及全媒体营销策略将会进一步加速转发、传播的速度,易感人群在愉快而感动的观看、讨论体验中呈几何级数爆发式增长。其品牌营销的效果比向大众单向发布信息要明显,而相对成本更低,范围更广,程度更深,并且为品牌创造的商业价值更大。

游戏机的时代秀 篇5

一、引进——我国真人秀节目本土化

真人秀, 概而言之就是真实电视节目, 是指由普通人而非扮演者在规定情境中, 按照既定游戏规则展现完整的表演过程、展示自我个性, 并被记录或者制作播出的节目。①它综合了纪录片、肥皂剧、脱口秀、游戏类节目等的相关表现元素, 具有参与自愿性、过程竞争性、环节戏剧性、传播互动性与表现纪实性等明显特征, 并通过对这些节目的借鉴和融合, 形成了一种新兴的电视娱乐节目形态。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 这一娱乐节目作为最具竞争力的收视率争夺者, 受到越来越多国家观众的青睐, 并赢取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真人秀节目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可用“移植兴起——调整发展——人文本土化”三部曲概括, 2000年广东电视台率先推出的《生存大挑战》, 是我国真人秀节目的首次尝试。鉴于此, 笔者特梳理、归纳了以下饶有意思的5个之“最”, 以反映当今中国真人秀节目发展的风云际会。

最早筹谋预热者在广东——2000年6月, 国内首个独立制作的野外生存类真人秀节目《生存大挑战》在广东电视台开播, 并连办了四届, 成为我国真人秀电视节目的首次尝试, 吸引了无数中国观众的眼球, 让观众首次领略到了“真人秀”这种全球为之喝彩的电视节目的魅力。一时间, 引发同类节目《走入香格里拉》 (京川) 、《金苹果》 (央视) 、《夺宝奇兵》 (浙江) 、《峡谷生存营》 (贵州) 、《英雄古道》 (京粤新) 等潮涌而至。近期, 广东卫视别出心裁, 重金引进荷兰调动触觉感官的相亲类真人秀节目模式遭到传统文化能否接受的质疑, 《完美暗恋》一再改版, 乃至延期播出。可以说, 国外节目的引进需要注意本土化改造和适应, 文化差异因素必须加以考虑。此外, 广东电视台是否能借一次危机公关, 把坏事变成好事, 在拭目以待。

最能激流勇进者在湖南——在电视节目方面, 2005年电视娱乐业的一个特点就是真人秀节目的风行, 而《超级女声》的成功带来才艺选秀类真人秀节目的大量推出。②《超级女声》作为中国内地娱乐界“平民化时代”一个新的里程碑, 在2005年赢取了收视率 (总决赛达到35.8%) 、关注度 (4亿人在看) 、整合营销传播力三高。事实上, 节目在获得巨大成功的同时, 也带来一些不良影响, 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声讨”和国家广电总局的报名“禁令”。想当初, 在四川、在北京, 因中学生们不务正业上街为偶像拉票造势, 导致电视湘军黑锅贴面, 其领军人物悉数被召上京听命, 广有泪洒长安街之说。不过, 听证会上权威专家们帮了忙, 最后赢家还是湖南卫视, 尔后趁势推出《我是冠军》、《快乐男生》、《勇往直前》、《我们约会吧》、《红楼梦中人》、《变形记》等节目, 这善于捣鼓折腾的湖南卫视为中国视听领域的才艺选秀潮推波助澜, 一时蔚为大观。

最善娱乐创新者在上海——古语说得好:“善弈者谋势, 强者造势, 智者借势”。东方卫视在歌唱比赛一统天下, 欢呼雀跃之时, 反其道推出明星舞蹈大赛《舞林大会》和滑冰大赛《明星大练冰》;在情感类节目折戟沉沙的今天, 适时推出的《幸福魔方》、《东方演播室》, 探索情感节目的新方向和新模式;在“蜗居”、“合租”、“买车”等话题一发而不可收拾时, 东方卫视敢于策动以年轻人合租生活为主题的全新节目《诚征室友》;在国家广电总局规范调整婚恋交友类、情感故事类电视节目之时, 谋势推出《中国达人秀》, 拯救了一时陷入低谷的国内选秀节目。今年5月, 东方卫视推出的《我心唱响》, 凭借“真实的人, 真实的故事, 真实的唱歌”形式, 为最希望的人听, 倾诉出言语不能的情感。几乎每一次创新求变, 上海都有着动作大且反应快的特点, 以东方卫视的真人秀节目为代表, 不难发现阿拉上海人这一最善机谋施行者探讨真人秀节目本土化进程中的成败之道。

最受是非困扰者在江苏——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 因夸张的语言、新奇的交友模式和当下即时的婚恋观, 吸引了亿万观众的追捧, 迥然异趣于电视荧屏上叠床架屋、铺天盖地的同质化节目。权威数据表明, 《非诚勿扰》曾以4.23%的收视率刷新省级卫视收视的最高纪录, 仅次于央视的《新闻联播》, 牢牢占据卫视上星节目每周收视第一的宝座, 而这一新兴节目过快的发展也滋生了泥沙俱下、良莠不齐的问题。女嘉宾马诺发出的“宁愿在宝马车里哭, 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的雷人言论, 还有另一位女嘉宾朱真芳因为“握一次手得给20万”、“我没有在他身上闻到钱的味道”等出位言论, 导致公众对节目“娱乐化, 商业化, 低俗化”泛滥的争论令人咂舌, 也有了“《人民日报》狠批相亲节目《非诚勿扰》低俗化当止”的舆论鞭挞。经过长时间的谩骂、质疑、消沉、挣扎, 一度众矢之的的《非诚勿扰》在争议声中另辟蹊径, 又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2010年5月, 江苏卫视的公益情感类真人秀节目《密室疗伤》因挑战道德底线而遭遇了“滑铁卢”, 鉴于某些画面过于刺激, 播出两期后即被国家广电总局叫停。诚然, 《密室疗伤》与《非诚勿扰》并非等齐一律的对等关系, 但是《密室疗伤》与《非诚勿扰》亦不乏异曲同工之妙, 它们把当今社会的价值观冲突撕裂给人看, 被指有哗众取宠之嫌。

最具发展潜质者在央视——央视自2000年引进美国真人秀《生存者》后, 在这一节目模式上的努力可谓花样百出、途径各异:《金苹果》为2003年央视首推的博弈类真人秀, 亦是我国第一个真正栏目化的真人秀电视节目, 为真人秀这一国际流行样式的本土化做出了难能可贵的尝试;《非常6+1》则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了普通老百姓身上, 2003年l0月开播至今, 一度点亮荧屏;《谁将解说北京奥运》将北京奥运会电视节目主持人选拔赛与真人秀电视节目样式相结合, 成为我国真人秀电视节目的一次崭新尝试;2004年《超市大赢家》的播出, 填补了国内尚无以超市为场景的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空白;《交换空间》堪称全国第一档装修真人秀节目, 将装修与时下火爆的真人秀节目形态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实现了对电视节目的共性兼容和对服务节目的个性诉求上的统一;③《谁是终极英雄》是央视今年推出的一档全新大型军事竞技真人秀, 全面展示战士的顽强意志, 让观众目睹了当代军人的时尚风采;日前, 央视推出第一档原创时尚真人秀节目《购时尚》, 选择女性选手, 邀请顶尖造型团队、服装设计师、彩妆师、心理专家等为选手量身定做造型, 这无疑预示着我国各种不同实用功能改良真人秀节目的兴起。在激烈的收视竞争中, 真人秀节目的发展与创新并非一条坦途, 但是在各省上星卫视攻营拔寨过程当中, 央视在节目的个性和需求上不断创新, 已经积蓄了力量, 并敢与湖南、上海、江苏一较高下。

二、刻板印象——我国真人秀节目的桎梏

真人秀节目在我国的发展可谓有进有退, 在节目的本土化改造理论探索过程亦不乏对本土化的肤浅认识和操作误区, 然而经历2008年的整顿和沉寂, 真人秀节目峰回路转、背道而进, 倡导激烈的变革, 值得欣慰。无疑, 电视生产的本土化既是节目新陈代谢的见证, 更成其推手, 展示了电视业者在节目生产活动中的观念与实践的若干局限与突破, 但是在进一步前行时, 需要对以往的所做所为进行必要的厘清。回望过去不是为了恋旧, 而是为了踏在历史之轨上更好地看清脚下, 以期对前路的方向有所甄别并有所把握。

1.模仿缺少创新——从2000年中国第一个野外生存真人秀节目即广东电视台《生存大挑战》的开播, 到湖南卫视《超级女声》引领国内选秀类真人秀的追风狂潮, 可以看到中国的电视娱乐节目正在随着真人秀节目形态的陆续引入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空间, 但在这些节目问世时都伴随着拿来主义, 沿袭着西方节目形态走过的老路。④当中无休止的模仿, 淹没了真人秀节目原有的创新之处, 也让自主创新的节目形态成不了气候。

2.单一难觅特色——随着真人秀在我国电视市场的遍地开花, 不难发现这样的事实:很长时间来, 我国真人秀节目模式单一, 往往一个模式走红各台跟风而上, 最终导致节目收视疲软、节目模式过早死亡。传统真人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发展空间越来越狭小, 唯有致力于节目的特色、个性、差异, 才能最终抢占未来的市场空间。

3.内容欠缺深度——长时间以来, 我国真人秀节目的内容仅停留在“大规模海选, 高强度现场直播, 整合营销式的立体宣传”等简单层面就浅尝辄止, 近乎盲视这一节目形态与生俱来的人文关怀、文化创意和主流价值观等内容, 无疑造成了我国媒体真人秀节目只是台与台之间财力、人力、资本等综合实力的大比拼。恶性内耗更为惨烈的后果是, 节目与节目之间为了追逐公众的注意力资源 (短期的收视率) 而大胆迎合大众的好奇心和窥视欲, 导致真人秀电视节目中不无虚无、媚俗的酸腐气氛。事实上, 收视率只是一个专业指标, 一种量化数据, 使用数据者的良苦用心更应是脚踏实地把内容做实, 把形式做新, 否则只会使该类节目更早地陷入明日黄花的寂寞。

4.制作缺乏规范——应该说, 电视节目与生俱来就有一种大众娱乐性, 在市场中具有明显的普适效果, 如娱乐节目、体育节目、电视剧等, 这类产品的生产通常可以外部化的方式来解决, 即按照市场供求机制定制生产, 然而伴随着电视制作机构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各类节目制作缺乏必要规范的弊端凸显, 以至于面对真人秀节目“娱乐至死”的忤逆冲劲, 国家文化监管部门往往手足无措, 反应迟钝。诚然, 国家广电总局的“三反三整”运动一度挑起了净化中国荧屏的大旗, 其中国家广电总局的选秀政策和反低俗政策, 与真人秀的现实表现直接相关, 但是不难发现, 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规范在实际操作中暴露了滞后的弊端, 缺乏规范的标准化和功效的预期性与长远性。

三、出走——全球化图景下真人秀节目的转型突围

任何电视节目形态的发展研究都不可能仅仅将视线局限于关注类型、程序与模式等, 而要有意识地深入到节目研发活动的整个动态过程与社会结构中去, 作为具备时代意识的媒体, 有效利用并开掘真人秀节目的实用价值, 就必须理解其与社会多层面的互动关系, 并把握其内在规律与可能发展的趋势。

(一) 全新的社会图景与混杂的文化环境决定着节目发展的双向传播

应该说, 改革开放带来社会文化的跨国流动, 决定了节目资源引进与出走的双向流动, 即在媒介全球化进程中, 真人秀节目资源不再是纯粹的欧美单向引进模式, 出现了对应的中国出走流。引领潮流的是《非诚勿扰》节目在海外领地的打拼史:首先在日、韩等东南亚国家聚集人气, 随后乘势圈定澳大利亚市场, 大获成功之后毅然决然向英、美国等国发起了进攻。如今, 从日本东京到韩国首尔, 从美国华盛顿到英国伦敦, 从北半球到南半球, 都能看到中国真人秀的身影, 这背后当然是中国电视界以软实力提升自身国际地位和形象的宏观战略布局。近期, 学界为进一步探讨真人秀这一节目形态在全球化图景下重构的出走流, 有意将其梳理概括为三部曲:“东南亚”始萌芽, “澳洲场”打头阵, “发达诸国”连轴转。近日, 普华永道发布报告称, 2011年, 中国有望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娱乐及媒体市场, 前两位是美国和日本。⑤真人秀电视节目的出走与交流, 适应了在全球化图景下我国大众文化的发展之路, 体现了大众文化需求的发展与变迁, 体现了消费大众在文化消费中的地位变迁, 同时也是大众传媒的电视媒体的必然走向。⑥

(二) 真人秀节目模式的出走转型是节目发展规律的现实需求

论及电视市场, 节目的发展存在这样一种定律, 即市场不断洗牌, 一度大行其道的节目一旦止步不前便很快被淹没在竞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固然, 每一个节目形态无论多么成功都具有其生命的周期, 当《超级女声》等选秀类娱乐节目大行其道、席卷屏幕时, 非选秀类节目虽未偃旗息鼓, 却往往事倍功半, 难以崭露头角;当芸芸众生借屏幕方寸之地一展歌喉、挑战歌词时, 选秀类节目渐渐隐向长尾;当《非诚勿扰》等婚恋类节目渐成气候, 青年男女执手相看两不厌时, 歌声渐渐淡出受众视线……⑦有道是, 思想决定行动, 国内不乏明察秋毫者, 在国内同质化节目汗牛充栋的今天, 为节目的“出走”左奔右突。论及在东南亚电视节目市场一路高歌突进的东方卫视《中国达人秀》, 不能不拍手称快, 如今已稳坐全国卫视综艺节目收视冠军的宝座的《中国达人秀》, 已经在新加坡正式播出, 在当地创造了近8%的收视率, 超越了英美的同类节目, 在海外大获成功, 这意味着《中国达人秀》显然担当了中国电视业对外文化影响力扩张的急先锋。

(三) 苦练内功、夯实基础, 适应真人秀节目的出走转型

数字技术改变了电视传统覆盖格局已是不争的事实, 不仅加大了发达国家之间信息的不平衡流动, 而且增进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信息的不平衡流动, 呈现出“电视无国界, 寰宇皆观众”的媒介环境。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新兴电视真人秀节目样式迅速发展起来, 并在全球蔓延, 这样的蔓延对于一国而言是双向的、互动的, 即节目形态呈现引进与出走的双传播流向。近期, 东方卫视《中国达人秀》海外热播的意义, 不是收视市场拓展所能够简单涵盖的, 它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节目介于我国深厚文化土壤对价值、审美的革新, 即节目产制过程的一种文化自觉。正如费孝通当年说过的: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 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建上, 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 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 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 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连手发展的共处原则。一个多元的电视时代即将开启, 中国真人秀节目想要在国内外多元化市场的风浪中扬帆起航, 炼就文化软实力内功无疑是一种根基, 即节目必须贴近本土文化并富有民众生存与道德话语空间, 当中既要保持住真人秀的精髓——真实性、戏剧性, 同时又不相悖于中国几千年沉积的正向价值观——礼义廉耻、舍生取义、同情弱者、集体至上等等, 最终与中国的文化尺度、文化传统、道德尺度达成一种默契或协调。

当年曾作为国内真人秀节目领头羊的《生存大挑战》, 未能如愿取得长久的收视业绩, 最终在各方压力下因“水土不服”而销声匿迹。究其夭折之谜, 笔者认为最大问题出自节目制作者在真实表现人性的方方面面:是否考虑到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 是否顾及到大多数观众的传统道德观念并能恰到好处地把握他们对节目所体现的道德价值观的容忍程度上的某种失误, 它导致节目最终未能达到节目收视率与其伦理性、娱乐性以及社会责任间的自然平衡。而当下转型成功并堪称节目样板的《中国达人秀》, 则吸取经验教训, 问世后一路高歌突进, 为观众津津乐道, 其节目影响力、创新力和传播力对我国真人秀节目不乏示范作用。当中:

(1) 本土化, 华丽转身。虽然东方卫视《中国达人秀》的版权来自《英国偶像》, 但《中国达人秀》的收视率和美誉度表现有过之而无不及, 其关键在于, 在原有节目框架下抓到了中国人感性的、当下的、即时的需要, 换言之, 节目完好地契合了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多元文化诉求。

(2) “草根性”, 以民为本。可以说, 《中国达人秀》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草根”理念、平民价值观以及朴素的艺术表现手法, 即用娱乐的外表包装平民的故事和梦想, 诠释小人物也有大梦想、平凡也能创造奇迹这一主题。

(3) 心灵鸡汤, 人文关怀。触及心灵是《中国达人秀》成功的一大王牌, 节目通过情感、人格、梦想, 聚拢受众的目光和共鸣, 可见用心良苦。第一季《中国达人秀》总冠军刘伟, 其在舞台上弹奏的音乐或许已经不再重要, 重要的是节目呈现了其人格魅力, 事实上这也是节目的创新之处。达人秀不仅仅是展现才艺技能的舞台, 更应该是民族精神积蓄、传承和彰显的推动器。

不难发现, 《中国达人秀》在原来节目的基础上, 找到了可以切入中国实际的点, 其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节目中全球化图景下普通人的至情至性——为梦想拼搏的“劲”。节目通过一方小小的荧屏, 将世界各地华人的思想和生活再度紧密地连结起来, 这不仅是一次文化输出, 更是一次盛大的华人文化共享, 它标志着节目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和主流文化理念在整个华人世界获得广泛认可。⑧

(四) 多指标、多方位、多层次的节目评估体系给力出走转型

寰视时下电视, 收视率很大程度上已成为我国评判节目的唯一标准。不可否认, 真人秀的流行一定程度上是顺应了收视群体与收视率的要求而诞生的, 但是“高收视、低美誉”的节目在社会大有不堪一击之虞, 因此真人秀节目出走转型, 作为一个关乎节目产制新陈代谢和发展方向的重要问题, 亟须向多指标、多方位、多层次的节目评估体系借一臂之力。具体到我国, 节目评估体系是指为实现评估目的而构建的一套多指标、综合性、定量化的评估系统, 一般是将各种待评要素指标化和可测化 (或可评化) , 主要采用量化方式处理不同指标之间的关系, 最终形成由各种指标、权重和数学运算组成的系统。⑨回顾我国节目评估的十年历史, 从评估体系理论到具体实践不无急功近利之处:过度依赖硬性的数学手段, 忽视节目播前评估的意义以及缺乏重塑媒体文化品质的绿色指标, 更为重要的是我国电视节目评估一直以来缺少一个统一、规范的评估标准和评估平台。面对电视市场的竞争开始从国内荧屏向数字视频或国外领域延伸的现实, 适应跨文化、跨国界电视传播的发展, 我国评估体系的调整改进或重构可谓呼之欲出。当下电视节目评估体系的量身定做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 注重社会效益在节目评估体系中的作用。传媒产业具有三大复合型的属性, 即党和政府“喉舌”的政治属性 (宣传鼓动与舆论控制) 、大众传播的社会属性 (监视环境与提供娱乐) 、产业组织的经济属性 (市场主体与资本运营) 。媒介产业的特殊性, 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国电视媒介的特殊性使命, 既要讲求经济效益, 也要讲求社会效益, 同时必须尊重主流意识形态以及执政党和国家政府的意志, 当然也包括覆盖社区中的民意, 因此建立政治、市场、社会三导向, 主观、客观双指标的电视节目评估机制, 顺应节目出走的转型, 增加竞争力、公信力、影响力、品牌力的考量对于祛除真人秀节目同质、“酸腐”之风无疑是一剂良方。另一方面, 取他山之玉, 将国际惯例评估因素纳入我国电视评估中。譬如, 英国BBC的公共价值评估就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它将抽象的公共价值具体化, 分解为三大要素——个人价值、公民价值、经济价值;五项使命——民主、文化、教育、社会、全球价值;四项衡量途径——触达率、质量、影响力、投资效益。值得注意的是, BBC作为公共广播机构并未忽视收视指标的作用, 而是将触达率等收视指标纳入评估体系之中, 并且注重投资效益。再者, 香港“节目欣赏指数调查”, 通过第三方监测机构进行, 以保证评测结果的公信力, 具体而言, “节目欣赏指数调查”是由“电视节目欣赏指数调查顾问团”主持, 并委托调研机构进行实施, 统一评估香港电视市场上若干家电视台节目的观众满意情况。应该说, 任何一个电视节目评价体系无论做何调整和改进, 都应该是立足于为节目宗旨与发展方向服务的, 以适应电视媒介所处的社会环境变迁、电视节目形态和内容消费方式带来的深刻影响, 对此, 电视业者当不容忽视。

四、小结

有学者指出, 中国当代的社会转型是一种整体性发展, 它具体表现为从自给半自给的产品经济社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转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从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型;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型;从同质的单一性社会向异质的多样性社会转型;从伦理社会向法理型社会转型。⑩这一论断同样适用于电视领域。应该说, 当今社会电视传播已不是单向灌输的时代, 而是双向沟通、参与、创造和体验的时代。面对内外夹击的媒介生态环境, 我国真人秀节目在呼唤着探索、转型、变革、突围, 以寻求新的生存之道。作为全球化图景下现代电视艺术的典型表征, 真人秀节目的转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并无坦途可言, 需要从文化自觉的电视文化正途角度重新认识节目模式的本土化引进、从节目评估体系的产业经营意义上去操作节目的出走转型、从本土性和国际性关系的跨文化视野来推动节目的引进与出走、从与国际电视市场接轨的媒介时代意识为我国节目提供良好的行业环境和发展条件, 这些不是仅仅“每期要推出一个明星”就能够解决的。

参考文献

[1]张漪:“真人秀”缘何在中国水土不服, 传媒观察, 2009.5。

[2]冷凇:从《学徒》现象看全球化背景下的真人秀节目发展趋势, 声屏世界, 2007.7。

[3]章伟丰:从“真人秀”谈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本土化, 今传媒, 2011年第4期。

[4]王倩、隋冰:从国外成功的真人秀节目看我国此类节目的现状与发展, 电影文学, 2011年第9期。

[5]吴强:从文化间到跨文化的电视传播一个比较视野, 国际新闻界, 2009.10。

[6]杨洪涛:电视“真人秀”节目新论———兼谈东方卫视《中国达人秀》, 中国电视, 2011年第01期。

游戏机的时代秀 篇6

一、“狂欢”——用情境和规则实现权力反转

几乎所有分析真人秀节目的文章都提到观众的“窥探欲望”、“好奇心”、“褪掉光环的明星也是平凡人”等等, 这当然是明星真人秀最关键的成功要素, 然而我认为无论是“窥探欲望”还是“渴望把明星拉下神坛”、“还原一个真实的明星”, 都没能触及问题的本质——民间文化的“狂欢”特质。

巴赫金将世界区分为两种, 正常的生活世界:有规则、特权、禁令和等级秩序, 狂欢节中的世界:打破正常生活世界的一切规则, 尤其是等级与特权规则, 完全展现人自身自由的存在形式, “这种世界感受与一切现成的、完成性的东西相敌对, 与一切妄想具有不可动摇性和永恒性的东西想敌对”。狂欢节中的“笑”是正反同体的, 暗示着远古时代仪式对神灵的嘲笑。在狂欢中, 国王、主教等特权阶层都无一例外被“降格”——把一切高级的、精神性的、理想的和抽象的东西转移到整个不可分割的物质-肉体层面、大地和身体的层面, 这是一个权力反转的“颠倒的世界”, 明星真人秀节目就是这样一场颠倒秩序的“狂欢”。接下来的问题就是, 明星真人秀节目是通过什么手段营造“狂欢节”的呢?从定义上看, “真人秀作为一种电视节目, 是对自愿参与者在规定情境中, 为了预先给定的目的, 按照特定的规则所进行的竞争行为的记录和加工。”我认为情境和规则是节目打破正常生活秩序的关键所在。

将养尊处优的明星爸爸和孩子放到不仅完全陌生, 而且较为恶劣的生活环境中去, 只提供有限的物资供其生活, 甚至还每录两期更换一次位置, 可见在“降格”方面, 《爸爸去哪儿》下足了功夫。离开了熟悉舒适的、比大多数人优越的生活环境, 隔离了他们可以调动的比大多数优越的社会资源, 明星们不得不自己动手劈柴生火、上房修补屋顶、睡在“蜘蛛房”里, 这是对现实生活中“明星比大多数人优越”这一规则的巨大颠覆, 即便只是出现在电视节目中, 即便只是录制节目时的短暂时光, 这仍然足以构成民间狂欢的对象。和《爸爸去哪儿》相比, 《爸爸回来了》无论在情境上还是在规则上, 都维持明星们既有生活方式不变, 明星们仍然处在自己熟悉的领域, 仍然可以随意调动自己掌握的优于大多数人的社会资源, 仅有的打破规则就是将孩子和妈妈隔离开, 只留爸爸和孩子两个人相处, 这就无形中屏蔽了很多冲突、矛盾和悬念, 好在孩子们都够可爱。

然而并不是所有通过情景和规则反转权力的明星真人秀节目都能取得良好的收视效果, 正如韩国综艺节目《赤脚的朋友们》, 把明星们拉到印尼、越南通过劳动亲力亲为赚取生活费, 看起来很不错的规则设定为什么收视率一直不理想呢?换个角度讲, 如果明星真人秀节目只把重点放在反转权力的规则和情境上, 那么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随着观众对这类节目审美疲劳, 我们是不是只能拿更恶劣的生存环境、更残酷的游戏规则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呢?事实上, 比我们早些年发展明星真人秀的韩国综艺, 在观众审美疲劳的情况下, 已经开始“逼着”明星去森林里、去荒岛上爬树、吃虫子了 (丛林的法则) 。可见, 纠结于这一条路并不能从长远上保证收视率。

二、叙事——需要真实, 但不需要索然无味的真实

固然参与者的真实反应是真人秀节目的生命线, 然而综艺节目中的真实毕竟不同于纪录片、新闻片, 它更需要有趣、好玩、感人、震惊的好故事, 因为观众期待它更有趣、更好玩、更感人、更让人震惊, 它更需要将散乱、漫长、平淡的纪实画面拼贴到一个节奏紧凑、重点突出、具有完整起承转合的叙事框架中去, 它必定会对真实会有更大程度的改造。鲜明的人物角色、制造紧张并释放紧张的困难-解决/竞争-胜出叙事结构, 或温暖人心或纠结不清的情感关系, 这三点是任何一个好故事都不可缺少的要素, 明星真人秀节目要想讲一个好故事, 或许也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1) 善于“贴标签”, 塑造鲜明的人物角色。明星真人秀节目通常会有多个参与者, 就像是故事中的多个主角, 他们必须个性鲜明。节目组在邀请明星加盟时就必须考虑到参与者的差异性, 节目录制初期, 也要善于发现并凸显明星的个人特质, 积极给他们“贴标签”。根据认知不协调理论, 当一个标签逐渐被观众认可, 每次观看节目时就会不自觉地想要寻找认证信息, 通过确认“他就是这么一个人”而获得满足感。《running man》在贴标签方面尤为出色, 播出将近四年, 成员们的标签已经成为一种昵称在观众间广为传播, 不仅每个人有多个标签, 甚至于每一位成员都有自己专属的、符合人物特点的背景音乐。有人可能会说, 一旦给明星贴上标签, 那他可能就会刻意按照这个标签所示的角色去表演, 难道不会影响到节目的真实性吗?首先, 真实与演戏的界限非常模糊, 在摄像机无处不在的情况下, 作为经常在公众面前亮相的经验丰富的明星们, 即便节目组不贴标签, 他们在节目中会没有表演的成分吗?其次, 这是综艺节目不是纪录片, 我认为综艺节目的真实只是一个底线, 只要你不跨越红线——比如去设置剧本、干预情节发展, 在制作中凸显人物本身就有的某一特点、并让人物自己更加凸显这个特点完全是可以接受的。

(2) 凸显困难-解决/竞争-胜出的叙事结构。解决困难或者在竞赛中胜出是一个经典的叙事结构, 当故事中困难显现, 或竞赛开始, 观众开始被一种紧张情绪所笼罩, 对结果的未知、预测和期待都在持续加重这种紧张感, 直到困难被战胜, 或者竞赛结果水落石出的一刹那, 快要满溢的紧张感瞬间决堤, 这是一次酣畅淋漓的放松过程。正是因为该结构在制造紧张、释放紧张方面的优势使它备受钟爱, 成功的真人秀故事中总是不乏它的身影。《我是歌手》的淘汰规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每两期都必定会有一位歌手被淘汰, 不管他/她在人们心目中有多优秀, 票数决定一切。在宣布结果环节, 总导演洪涛总会一拖再拖, “获得第一名的是……我们还是从第四名开始宣布吧……韩磊老师你认为第四名可能会是谁……那么获得第四名的是……曹格你觉得自己可能会是第四名吗……”镜头剪辑也在歌手们面目特写中合着背景音乐的节奏快速切换, 吊足观众胃口, 让紧张感持续上升。

三、渠道聚合——全方位聚集注意力

这里想表达的并不是简单的多屏传播——把节目视频放在不同平台上去播放, 而是明星“真人秀”在节目外、在多个新媒体平台、不同形式的延续。如今, 明星真人秀节目和新闻报道早已不能完全涵盖明星与普通人交流的渠道了, 明星们可以在微博、微信等多个平台上继续自己“秀真人”, 当《爸爸去哪儿》里的爸爸们在微博里晒自己和孩子的合影、参与节目孩子们一起玩耍的照片, 你会觉得这完全是微博平台上演的《爸爸去哪儿》。

有学者曾经讨论过新媒体冲击下电视节目制作从“时间”思维向“空间”思维的转换, “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出现正在瓦解传统定时以时序为核心的内容组结方式……空间将成为一种新的重要资源。”明星真人秀节目天然有一个优势——明星本身聚集的注意力资源与节目的注意力资源合而为一, 两股力量并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而是彼此推动、螺旋上升。只有明星与节目组配合默契, 在节目播出季时间范围内, 围绕明星注意力资源的迅速聚集完全能够直接转换为对节目的注意力, 节目聚拢来的注意力资源也可以迅速将一个明星推上舆论的浪尖。方位聚集注意力资源的方式有很多, 目前来看效果最显著的应该是明星通过微博平台自我展示、自我推广。上文已经提到的《爸爸去哪儿》参演者在微博上继续秀亲子照就是一例, 更有趣的是围绕张亮的“男神诞生记”, 通过开通自己的微博、积极与网民沟通、开通儿子的微博、积极进行自我曝光, 也通过节目组微博的多方宣传, 多种力量共同作用下, 张亮的微博粉丝涨势惊人, 他从一位节目一开始和其他爸爸相比熟识度并不高的模特, 变身为节目结束后被众多粉丝追捧的“男神”。

目前, 很多综艺节目都是季播, 那么如何在不播出季也能维持稳定的注意力、不让节目彻底淡出视野呢?这同样涉及新媒体时代全方位聚合注意力资源的问题。由于真人秀节目前期拍摄素材量巨大, 被剪辑进节目中的素材可能只是把冰山一角, 在新媒体时代, 节目组可以放开手脚, 不被播出时段所限制, 将一些同样也很有趣有价值的素材剪辑出来, 发布在新媒体平台上。例如, 《爸爸去哪儿》节目微博会时不时地将以往没有用到的素材剪辑出来发布, 由于节目之前聚集起来的良好人气, 这些素材的点击量惊人, 对那些忠诚粉丝来说, 这无疑是一个节目组给大家的“福利”, 对普通观众而言, 也起到了维持注意力的作用, 增加存在感。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 本文提出了未来发展明星真人秀节目的几个关键点, 或者制定权力反转的规则, 或者设置较恶劣/陌生的情境来召唤观众“狂欢”式的感受, 通过贴标签、开发并设定情感关系、按照困难-解决/竞争-胜出的结构叙事来讲述一个吸引人的好故事, 最后要善于利用多渠道、多空间的媒介平台, 尽可能多地聚合注意力资源。媒体都是娱乐业中联结明星制造业与消费者的重要中间环节。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媒体, 我们现在所做的还远远不够, 节目类型还很单一, 且模仿抄袭跟风严重, 创新不足, 不是所有的节目都能成功将注意力资源转换为商业价值。当然, 媒体也只是娱乐业的中间环节, 它的进步和正常运转必然要依赖于整个娱乐产业链的健全和完善, 否则媒体自己再努力也只会成为“无米之炊”。

摘要:2013年末至今, 优秀综艺节目独播权开始成为在线视频运营商竞相追逐的对象, 这似乎印证着“内容为王”的真理在新媒体时代依旧成立。作为综艺节目各类别中备受关注的一支, 提出了未来发展明星真人秀节目的几个关键点, 如制定权力反转的规则、设置情境来召唤观众“狂欢”式的感受, 通过贴标签、开发并设定情感关系来讲述一个吸引人的好故事, 最后提出要善于利用多渠道、多空间的媒介平台, 尽可能多地聚合注意力资源。

关键词:真人秀,节目,明星

参考文献

游戏机的时代秀 篇7

随着《报告!教练》、《奔跑吧兄弟》等成为热门真人秀节目, 其中所倡导的健康理念、体现的体育元素也越来越受到大众青睐。综艺融合运动的表达形式也成为促进体育项目全民推广的另一种化身, 而体育明星的加盟更增加了其专业性和影响力, 完成“体育与娱乐”跨界式联姻。真人秀节目中体育元素的合理调整对推动体育项目可持续发展引发启示。体育教学游戏是提高体育课程可接受性的重要手段并贯穿于体育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游戏在体育教学中扮演着不可代替的角色, 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挖掘创新能力而且能够强化学生脑海中的规则意识, 是提高学习效率、保障学习质量的正确途径。真人秀节目中为了博得更高的收视率, 提高娱乐性, 在节目前期编排中将体育项目进行合理化调整。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体育游戏也应该结合学生不同年龄段、兴趣爱好特点等加以改造, 但百变不离其宗的体育精神贯穿于整个游戏表现。

1 真人秀节目中体育元素表现特点分析

1.1 对体育精神的传递

真人秀节目在娱乐性质之外也更加注重体育精神的传播, 蕴含着对人发展具有启迪作用的思想作风和意识。体育精神是由体育运动所蕴含的体育意识形态, 但是超出了体育运动的本身, 在运动项目中表现出的从不服输的意志力、勇争胜利的自信力、团结向上的凝聚力都以正能量的形式对体育精神进行阐释。

1.2 对体育评判尺度的合理改变

在节目中, 有着不同运动项目的练习, 编排会结合特殊环境对体育规则进行合理改编。改变难度、缩小区域、创新规则等手段应用至规则、评定中。这样对参与者来讲降低体育参与的水平标准, 增加了娱乐性质, 以更加新颖的形式将每个体育项目的特点表述出来。

1.3 对体育细节的注意

真人秀节目在注重体育项目选择的同时也把注意力放在日常锻炼小常识的普及上。如每次进行训练前身体各部位的热身练习, 训练过程中的保护帮助, 体育动作传授过程中动作要领的表达等。细节的体现为大家健身保护意识的培养、动作学习要领掌握有着关键作用。

2 体育教学游戏的重要性分析

2.1 提高体育课程趣味性

趣味性是体育教学游戏的显著特征。提及体育, 思维固然离不开枯燥、乏味、单调等字眼, 技能学习离不开一遍又一遍的重复练习, 离不开一点一滴的动作纠正, 但是提高体育技能学习的趣味可以促进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有趣而多样的体育游戏是启动体育课快乐的开关, 而体育游戏的教学方式更加丰富、自由、开放,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较高, 个性化要求可以得到最大可能的满足, 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体育教学的乐趣并产生身心的愉悦感和满足感。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都是必不可少的。

2.2 正确引导技术动作形成

体育教学游戏在一堂体育课中的安排往往是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设计, 如本节课内容是篮球运球过人, 那么体育游戏的设置将会设计与运球球性相关的游戏。通过体育游戏能够加强技术动作的重复训练而且节奏不单调, 在变化形式的动作技术学习过程中, 不仅将技能作为实用进行检验, 也巩固了动作形成。在教学过程中, 找到技术学习与体育游戏的契合点, 挖掘深层次关系, 既保证技能学习的完整性, 又不失体育游戏的享受性。

2.3 是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升华的体现

体育教学游戏的设计是教师教学素质创新能力的具体表现, 游戏设置地越新颖、可接受性越高, 表明教师的教学能力层次的提升程度和对课程理解的深刻程度越高。教师立足于学生学习的目的, 将技能学习转化为无限的开阔资源, 综合利用各种形式的变化, 积极地推动教学。在体育游戏过程中, 也将会激发学生创造性, 通过在游戏中的实践, 学生发现其中瑕疵, 提出优化建议, 使教学更加科学化, 达到体育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2.4 是体育课程教学结构中不可忽略的工具

体育游戏在体育课中可以充当准备部分内容。体育游戏作为准备活动形式可以提高身体温度, 减少运动损伤, 增强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体育游戏在准备活动中可以设计利于专项发展的内容, 巩固已学知识并承上启下的结构模式铺垫将要学习内容。

体育游戏在体育课中可以适当扮演基本部分。对于低年龄段的学生来讲, 课堂组织和教学实施是相对比较有难度的, 将课程基本部分内容转化为体育游戏, 降低教学调度难度,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乐趣, 实现在“玩”中“学”的目标。

体育游戏可以充实结束部分。结束部分是一节课的画龙点睛之笔, 是体能恢复、消除疲劳的重要环节。体育游戏形式的放松运动使学生由紧张的运动状态平稳地过度到安静状态,

3真人秀节目对体育课程游戏开发的启示

3.1 体育游戏针对性改编

从真人秀节目中不免能够看到许多改编自社会生活元素的游戏, 贴近文化情景, 具有很强针对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的体育游戏应注意其趣味性的同时, 也兼具针对性, 能让学生在体育游戏中学会一些基本生活实践, 如对自身的安全防范、对同伴的保护帮助等。同时, 针对不同的体育游戏, 针对同一游戏的不同教学目的、要求, 游戏的目的、要求、方法、规则和惩罚等的说明也要有针对性, 如强调的是游戏的过程还是结果, 是动作的过程还是结果, 是团队精神的合作还是个人自由的发挥等, 都必须依据教学任务要求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3.2 体育游戏全面性考量

体育游戏的设计不仅要突出技战术的学习, 也要体现出体育人文思想的表达。在体育游戏中让学生能够实现完成任务的成功感, 还有对学生意志力、心理素质的培养, 促使学生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全面推进。通过游戏规则、难度的前期制定, 预期能够得到的结果, 提升游戏质量、提高学生身心素质。

3.2 体育游戏严谨性体现

体育游戏在组织过程中需要松中有严, 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也需要严谨的体育态度, 听教师指导, 不随意嬉戏打闹。教师应认真做好场地器材的准备, 场地离建筑物应有一定的距离, 以免受伤, 所划界线鲜明, 场地的大小、所用器材的种类等, 都应根据游戏的性质、游戏者的水平和人数的多少以及客观条件来决定, 并应在课前认真检查地面有无石块、坑洼, 器材有无松动、脱落。

3.3 体育游戏目的性评定

既然是体育游戏, 结果的评价必定会对学生再参与的积极性有所影响。首先, 需要对游戏输赢进行评定, 判罚需要教师体现出公平公正的态度, 有赏有罚才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兴趣性。其次, 需要对游戏过程进行评定。游戏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有哪些, 所体现的优点有哪些都需要教师进行评述。对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更正, 并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着重介绍。

4 结语

真人秀节目为体育游戏的创新设计带来了无限元素, 结合真人秀节目中的体育游戏, 适当地调整教学过程设计, 活跃课堂气氛, 充实教学内容, 调动学生积极性。体育游戏质量的高低是教师教学升华的关键, 要在充分而正确认识体育游戏本质的基础上, 合理应用体育游戏成为完善体育教学的有效手段。

摘要:运用文献法及录像分析法, 从研究真人秀节目中体育元素表达特点入手, 从而引发对体育教学游戏开发的启示。研究认为:体育教学游戏开发中应该在尊重体育精神的前提下对需要教学技能进行科学化、兴趣化、有效性调整, 从而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质量。

关键词:真人秀,体育教学,体育课程,游戏

参考文献

[1]黄忠辉.浅谈体育游戏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教育学刊.2015, (10) :79-82.

[2]袁海强.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运用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15, (3) :146-149.

游戏机的时代秀 篇8

《奔跑吧, 兄弟》 (以下简称跑男) 就是这样一部游戏真人秀节目, 虽前有韩国《Running man》打下一个比较好的基础, 中国跑男亦是开始就夺人眼球。2014年刚开播期间, 第一晚即毫无悬念地拿下了晚9点档的收视冠军, 在网络上更是以超过20万的话题热度位居微博综艺热搜榜榜首, 播出第三集便突破了中国全国收视率2%, 在50大城市收视率 (CSM50) 中达成2.180%, 登上收视榜首。此后该节目点击量频创新高, 收视率全线飘红, 被戏称为“霸榜”。第一季结束后, 通过相关数据调查, 该节目收视率是除央视外全国各卫视周五重点节目收视率之总和。2015年第二季更是在全国人民翘首企盼中再创收视率新高, 回归第一集收视即破4, 在网络上持续制造热门话题, 引领舆论风潮。

一个真人秀节目为何有如此大的影响力能够娱乐大众, 并且持续被人们所关注呢?本文通过个案研究, 从以下三个方面解析该节目形态:

一、真实性:真人秀诠释“不作秀”

在大型户外真人秀《跑男》中, 真实是其招牌特色。不同于以往的真人秀, 《跑男》节目制作方除了为每一期节目营造特定的情节环境之外, 还明确提出要求:不允许明星的经纪人陪同其录制节目、不允许明星所属公司为其打造明星形象而编撰表演剧本等。只有这样, 节目录制过程中才会有更多的期待和惊喜, 明星嘉宾们的语言、动作等情态都是自然而然的有感而发, 没有一丝人为“雕琢”的痕迹。正是因为“不作秀”的特点, 《跑男》综艺风格的独树一帜极精准地抓住了观众的心理诉求, 不仅赢得了业界的好评如潮还获得了观众的热烈回应。

现如今, 千篇一律的节目形态及哗众取宠的综艺效果一直被业界所诟病, 更有甚者, 为了博取收视率, 电视台雇佣专业演员、编剧, 根据时下热点话题投观众所好, 设定不同脚本“演绎”综艺节目。著名主持人崔永元曾经在接受采访大谈媒体责任时说过:“收视率是万恶之源。”而《跑男》摒弃了“虚构真实”转身投入到“诠释真实”的诚恳态度中时, 不仅收获了一批又一批“跑男忠粉”, 还争得了令其他电视台纷纷艳羡的收视率。

其中, 明星们嘉宾们在节目中丢下偶像包袱, 所展示的真实的一面, 已经成为人们茶语饭后最为津津乐道的话题。“队长”邓超总是在不经意间暴露自己令人捧腹大笑的英语水平, 他的那句“We are伐木累”成了时下新鲜的流行语;“大黑牛”李晨在参加节目前健身增肥20斤, 成为所有人都认可的“能力者”, 每当在撕名牌环节中, 失去耐性的李晨口头禅便成了“我们打一架吧”;“小猎豹”郑凯凭借大学期间校运动员的锻炼出的强健体质, 速度惊人, 总是幸运脱险, 在“韩囧”特辑中的游戏环节还因为意外放屁, 一夜之间微博粉丝激增8万。摄像机镜头下记录的明星嘉宾们的精彩瞬间, 成为了每周五观众们满心期待的视觉盛宴。

二、娱乐性:多元化展现明星艺能感

《跑男》中韩制作双方为了尽可能贴近原版人物角色设定, 从上千个明星中挑选出来了邓超等7位明星作为固定班底。7位明星嘉宾的精彩表现和观众们的喜爱程度不仅证明了《跑男》的成功与出色也证明了节目组当初的“慧眼识珠”。

《娱乐至死》的作者尼尔波兹曼曾说过:“娱乐节目是电视上所有话语的超意识形态。不管是什么内容, 也不管采取什么视角, 电视上的一切都是为了给我们提供娱乐”。[2]不难看出, 观众锁定一个频道、收看一档综艺节目的出发点就是舒缓解压、休闲娱乐, 所以综艺节目的第一要义就是为观众制造笑料, 成为人们在辛苦工作之后丰富文娱生活的最简单方式。

《跑男》在娱乐、喜感、幽默方面的呈现可谓是诚意满满。节目通过游戏环节的设置为综艺笑料的产生做了很好的铺陈, 进而激发出了7位明星嘉宾自身潜在的艺能感, 为观众带来一波又一波的“笑果”。“队长”邓超积极发挥着带头作用, 能够在“男神”与“男神经”之间自由切换, 被网友调侃为“用生命在搞笑”、“简直是无节操、无底线啦”等, 被他抓到只需要唱一首儿歌就能够脱身这样无厘头的方式引人爆笑;小个子王祖蓝在撕名牌环节中总是在隐秘的角落躲藏起来, 被队友们戏称其在撕名牌中自动隐身好像根本就没参加这个环节;走廊里回荡着王祖蓝充满“魔性”的笑声也是艺能感十足, 成为队友频频模仿的笑声;外请嘉宾林更新和欧弟参加的那期节目也爆发出了强大的娱乐效果, 欧弟在半夜发出如“发掘机一般的鼾声”被林更新“狠狠嘲笑”一番之后用手机记录下了一切, 之后剧情反转, 林更新搂着自己的玩偶熟睡之后同样发出了令队友捧腹大笑的鼾声, 李晨和郑凯纷纷做出了“给跪了”的姿势向这两个人的呼噜声致敬, 其他队友也纷纷前来二人房间现场观摩。

无论是7位成员的“故意自黑”还是“无心出糗”都为节目制造了不输于喜剧片的喜感。他们除却明星身份的光环, 无须施展演技, 展现只是普通人该有的嬉笑吵闹, 打动着荧屏外的观众, 所谓的艺能感说穿了都是出于人性的真情实感, 所以观众才会发自内心的大笑。

三、竞技性:游戏设置突显团队精神

综艺节目的“明星消费”大致经历了“观星——乐星——造星——秀星——虐星”五个阶段。《跑男》节目的明星消费看似属于“虐星”阶段, 实则不然。游戏环节的设置让观众大呼过瘾, 尤其在指压板环节, 明星们叫苦连连, 状况百出。而这种看似“虐星”的游戏环节在一帧帧队友之间齐心协力、互相鼓励的画面里却显得微不足道起来。

《跑男》充满新意的环节设置不仅夺人眼球, 也让每个观看节目之后的人跃跃欲试。竞技性的游戏环节无不需要队友们之间的默契配合, 团队的力量可见一斑, 与其说吸引观众的是撕名牌环节中激烈的厮杀, 是泥潭大战中的你争我夺, 是间谍游戏的心理战争, 是弹射落水、冰桶挑战中的“透心凉, 心飞扬”, 不如说是难能可贵的团队精神。

每个人作为独特的个体, 都有不同于别人的个性。尤其是明星, 他们的生活里充满了鲜花、掌声、追随的目光, 走到哪里都有经纪人和助理随行, 过着如同孩子一般的生活, 反而使人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但是在团队作战中, 我们却看到每个人不顾形象, 忘却了众星捧月般的明星光环, 为了集体荣誉、为了胜利朝着同一个方向奋进。

在《跑男》中陈赫总是自诩为“天才”, 口头禅是那句观众耳熟能详的“你是猪吗”, 虽然有腰伤, 体力远远不如李晨等人, 但是仍然坚持背着和自己体重相近的中年大妈完成指压板的游戏;“女神”杨颖是跑男团中唯一的女生, 看似柔弱却有着极强的爆发力, 在撕名牌环节中, 即使对手是令男生们都惧怕的韩国力量者金钟国, 她也会拼尽全力地反抗, 她曾说:“我是跑男中的队员, 我死都不会输给你……”这样的话听起来都会让人充满热血和热情。7位嘉宾每个人说话的方式都是以“我们队……”为开头, 他们身体力行地诠释了“跑男精神”——奋勇向前, 永不放弃。

回看《跑男》今天的成功, 正是由于其节目形态的真实性、竞技性和娱乐性的完美结合, 诠释了游戏类真人秀节目核心。作为备受关注的游戏真人秀节目典范, 不仅给社会上带来了强大的正能量, 激发了人们心中最美好的情感, “跑男精神”既是一种生活方式, 也是一种坚定的信念。“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星们用实际行动为自己塑造了平凡亲民的形象, 镁光灯下光鲜亮丽的一线明星们的全情参与, 刻画了一幕幕真实的电视记录。而“不要停, 跑起来”的主题, 更迎合了时最流行的“热血”精神, 经验丰富的制作团队、强大的拍摄团队、新颖的节目形式等推动着《奔跑吧, 兄弟》收视率的不断攀升。可见, 综艺节目只有坚持亲民化、真实化, 独特化, 才能真正在大众文化充斥市场的今天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巅峰。

参考文献

[1]周晓珍.电视真人秀节目研究[D].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全媒体时代电视真人秀节目营销研究 篇9

1 全媒体时代电视真人秀节目特征

1.1 电视真人秀“台前+幕后”, 呈现全景式立体报道

以往的很多电视类节目, 只见台前, 不见幕后, 很多时候真人秀火了, 参与者也火了, 而里面优秀的导演、编剧、摄像、后期等工作人员却不被熟知。近年来的一些真人秀, 开始大胆走进普通百姓或明星的家庭, 让观众对电视机里的“参与者”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如《爸爸去哪儿》的后期节目《和爸爸在一起》, 每一期都走进一个家庭, 对每个家庭的日常生活状况, 孩子成长和夫妻生活, 展开细致全面的报道, 这不仅可以将受众快速带入情境, 更能满足受众对明星家庭日常生活的好奇心。

真实的播放拍摄现场的点点滴滴, 从节目场地选择到节目环节设定, 游戏安全测试到后期播放效果预估, 这一连串的纪实性报道不仅可以让观众对电视节目录制更为了解, 也更能让观众细细体会, 电视节目制作的来之不易。

1.2 传播渠道多、广、全, 观看时间自由选

“屏时代”已然到来!在这个人电视屏、电脑屏、手机屏、PAD屏疯狂簇拥的年代, 各种移动终端已经自然切换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场景中, 报纸、广播、电视、网站、微信、微博、QQ等各大媒体社交平台交叉推送, 无论你在公交、地铁、办公室、同学聚餐、午间小憩抑或是床上休息, 各种时间, 各种形式的刷屏浏览方式都能满足受众对节目的需求。

1.3 内容为王是根本, 情感植入营销巧

“包括电视媒体在内的内容供应商, 应该理清全媒体环境下不同分发渠道的需求, 才能保持跨界全媒体生态中的‘内容为王’, 找到自己在新时代中安身立命的根本[1]”。“受众不是愚昧无知的一盘散沙, 更不是一击即倒的靶子”, 他们拥有独立自主的媒介选择权, 他们使用媒介, 并从中得到满足[2], 所以真正好的有价值的传播内容是易于且乐于被接受的, 积极正能量的传播内容总能站在历史的高度引领潮流[3]。

英菲尼迪座驾、伊利QQ星、金龙鱼1︰1︰1调和油、思念小猪包、去渍霸洗衣液等一系列脱口而出的广告品牌, 不是生搬硬套的凭借高重复被受众接受, 而是顺应情节, 通过节目各个场景的故事性、情节性, 以一种更为亲切自然的方法植入进入受众视野, 很大程度减少了受众对商品的负面情绪和抵触心理。

2 全媒体效应下的电视真人秀节目营销

针对全媒体营销, 中国传媒大学黄升明教授做了这样的界定: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 以媒体网络和技术作为基础, 建立起一个以消费者信息和受众为核心的海量信息数据库, 以此来进行大规模的实证调查, 并通过网络社区来对受众的信息反馈进行引导和互动, 从而使传播出去的客观信息和受众主动反馈的信息有机结合, 以这种结合形式为基础的营销形式称为全媒体营销[4]。

全媒体营销的关键是让多个媒体平台精准传播, 并通过选择与目标受众最为吻合的媒体传播形式, 让受众过信息的搜索与分享, 形成传播渠道上的双向流通, 使其在网络和社交互动平台上赢得话语权。企业借助这个平台, 引发受众关注, 来刺激需求、引导消费, 并达到与消费者的高度共鸣。

2.1 全媒体内容营销

目前流行于国内的很多真人秀节目都采取内容营销策略进行节目传播, 一方面, 内容营销是针对特定的目标受众, 以情感沟通的方式与客户沟通, 并进一步教化引导受众需求, 另一方面充分的利用网络搜索引擎优化信息内容, 从而大大减少了营销成本。内容营销是指企业通过创造有价值的传播内容, 包括博客文章、典型案例、白皮书、图片和视频等, 以此来吸引特定的目标受众和潜在的目标受众, 促使他们的购买决策并赢得利润的商业营销过程。内容营销关注的是为消费者提供一种有价值的体验传播, 通过他们之间对价值内容的分享来丰富网络社区生活, 并让消费者逐渐对产品和服务产生情感共鸣和消费依赖。

全媒体内容营销有助于提高节目品牌知名度, 让受众实现从潜在受众——现实受众——忠实受众的角色转变, 在为受众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提升品牌到达率[5]。

2.2 全媒体渠道营销

全媒体渠道营销中新媒体渠道营销占据重要位置, 新媒体即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电视、手机短信等终端移动技术, 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 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新媒体的传播对受众而言具有较强针对性, 形式灵活互动效果明显, 其广告形式丰富, 投放时机灵活, 且运营成本较低。

人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电视单块大屏中, 固定的时间, 错过难再的节目, 而是将视听触角延伸到不同的媒介终端中去。他们的碎片化时间段被这些多频移动终端充分运用, 笔记本电脑、手机、Pad等, 都完美弥补了传统的观影模式带来的不足, 时空也没有限制, 地铁、咖啡馆、图书馆等等场所随意切换, 在观影的过程中, 受众还可以运用社交媒体, 如微信朋友圈、微博、QQ聊天等方式传播自己的观影心情, 让节目拥有更为持久而绵长的传播力。所以, 用户“屏时代”极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信息获取方式。

2.3 全媒体受众营销

在全媒体传播时代, 受众的角色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媒介消费者的受众, 即是媒介信息的接受者, 也是信息的生产者, 在这个“人人都是记者”的时代, 受众开始广泛参与到信息生产和传播环节中来, 他们不再是“一击即倒的靶子”或“散沙式”的存在, 他们也并不是不加区别的对待任何媒介, 而是更加倾向和优先选择那些与自己既有政治倾向相一致的内容加以接触[6]。在媒介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 受众早就具备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 对无用信息进行自主屏蔽的能力, 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反过来又影响各媒介的到达率, 制约媒介的传播效果, 抑制媒介的广告销售量, 削弱他们的市场占有率, 从而减低他们的市场知晓度。媒体信息的泛滥化使得受众的细分化和群体零散化, 传统媒介的传播优势不再明显, 价格低廉、形式单一的营销方式很难保证大面积的受众覆盖。以受众为传授主体的传播方式, 已然成为新常态。

受到全媒体环境的影响, 受众接触电视真人秀节目的习惯已经从单一线性传播方式转变为交互式多频积累观看方式, 从原来单一的媒介渠道变化为不受时空限制的多途径, 多渠道观看方式。节目播放主题和内容也是围绕受众取材, 以“新”制胜, 特别是当下火爆的电视真人秀节目, 大量选取明星、明星家庭以及真实存在的人物故事为题材, 以前所未见的节目录制形式, 吸引受众关注。

2.4 全媒体广告营销

普遍意义上的广告营销是指企业通过广告对产品进行宣传和推广, 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并使其产生购买行为的过程, 广告营销有助于扩大商品的销售额, 提高品牌知晓度与美誉度, 并在一定范围内产生影响的活动①。

在电视真人秀节目中, 全媒体广告营销, 关键要找准广告诉求点和节目的契合点, 当把两者完美结合, 广告植入就能发挥强大的传播力。

3 全媒体时代真人秀节目的启示与发展

目前, 国内的电视真人秀节目发展空前巨大, 随之而来, 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山寨版”“克隆版”现象频出, 过度依赖海外综艺节目, 版权引进现象频繁。节目同质化程度严重, 环节设计匮乏简单且内容缺乏创新, 节目“作秀”成分明显, 部分环节违背了真人秀节目“真实”的意愿。节目传播内容正能量信息不足, 立意浅显单薄, 也不乏大量水军暗地炒作。在引进国外节目的同时, 由于没有完全剔除节目中的文化渗透现象, 文化侵蚀和文化帝国主义现象明显。长久以来磨灭了节目的新鲜感和趣味性, 不仅让受众“审美疲劳”也更降低了他们的“审美水平”。

针对前期真人秀节目的大量研究, 真人秀节目要充分发挥全媒体时代优势进行发展。

3.1 将节目内容做精, 提高营养度

电视真人秀节目新颖、内容丰富是其立身之根本, 从受众的实际需求出发, 在节目中不断注入新鲜的创新因子刺激消费者观影欲望, 优化节目品质, 找准节目定位, 建立节目排他性, 用细致入微的手法刻画节目内容, 注重节目细节的处理, 这些要都有助于节目朝着更专业和更有品质的方向前进。另外, 节目内容积极向上, 能在润物细无声中将正面积极的思想、精神、态度传达给受众, 是一种无形巨大的能量, 虽然受众很难在第一时间直观表达出他对这类节目的喜爱, 但是他的言行不知不觉被节目所感染同化。丰盛的综艺营养大餐, 想必谁都很难抗拒。

3.2 大胆创新, 完美融合中国特色

大胆跳出海外引进节目的文化禁锢, 让节目迅速本土化, 以弘扬本国国家文化为主要目的, 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留与继承, 注重对中国新兴潮流文化的传播与引导, 想受众所想, 替受众所想。在全球范围内, 要注重区别文化帝国主义与文化多元主义的异同问题, 保证我国的本土文化的自主性不受外来引进文化削弱, 并注重国家的文化与媒介体系的保护[7]。纵观中国近年成功的综艺真人秀节目, 都应立足于中国现状, 选取最贴近受众生活实际和心里预期的角度做文章, 这对受传双方都是一种洗礼与深化, 有助于他们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反思与深化。

3.3 充分利用好全媒体传播策略, 助力品牌快速成长

正确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 由于全媒体传播平台的操作自由行, 受众可以在没有任何时间、场所的限制下收看节目, “全覆盖”式传播体系有利于实现用户的全方位观影体验, 并且各种社交品台的交互刺激, 有利于他们深入的参与节目。此外, 将节目内容分散成若干个小节目, 并将内容、主题和看点在全媒体上按各媒介所长, 分类传播, 也有利于节目进一步宣传造势。

摘要:媒介力量高速发展的今天, 社会信息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自媒体极大改变了传播形式的单向性, 它回归受众本位, 将传受双方置于双向互动的平等位置。媒介融合创新是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 媒介的深度融合促使我国多业态空前发展, 其中, 电视媒体真人秀节目在新旧媒介融合的过程中, 高度对位受众需求, 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关键词:全媒体,真人秀,全媒体营销

参考文献

[1]江丽娜, 姜弟红.全媒体背景下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创新之道[J].新闻世界, 2013 (8) :54-55.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3]高峰.电视遭遇新媒体[J].当代电视, 2013 (5) :1.

[4]黄升民.全媒体背景下的广告营销问题[J].中国广播, 2012 (8) :11.

[5]张晓青, 张闻语.基于社会化网络环境下的内容营销策略[J].社科论坛, 2014 (34) :143-144.

[6]郭庆光.大众传播的效果研究《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上一篇:音乐民族志下一篇:开放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