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表现

2024-08-30

自卑表现(精选三篇)

自卑表现 篇1

一、贫困女大学生自卑心理的主要表现

1、抑郁

抑郁是贫困女生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 由于自卑从而导致自轻、自贱、自我鄙视, 对自己持有完全否定的态度和情感体验, 缺乏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面对挫折, 她们往往感到自己无能为力, 不能较好地调整心态, 而是怨天尤人, 恨命运不公, 有时过于敏感, 稍有争执便暴怒, 破坏了同学之间的交往关系;有的则终日少言寡语, 封闭自我, 在心理上采取了逃避、退缩的应对方式, 缺乏人生理想和生活目标。

2、孤僻

有些贫困女大学生由于经济上的原因, 不能融入集体, 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心理表现出较大的封闭性。由于家庭经济贫困, 使她们在物质生活上十分贫乏, 但强烈的自尊心使她们羞于开口求助, 更不愿意参加花费较大的集体活动, 于是, 有意无意地与同学疏远, 尽量少参加班级活动, 不愿与同学和老师交往, 这使得她们长期处于封闭的心理状态。特别对于那一部分学习成绩不理想的贫困生, 在经济与学业的双重压力之下, 她们的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况, 从而产生严重的自卑、多疑、孤僻的心理, 甚至拒绝与同学交流。

3、敏感

贫困女大学生经济上的窘迫是她们不愿提及的, 也是最怕同学怜悯和看不起的隐痛。出于女性自我保护的天性, 她们的内心尤为敏感多疑, 对涉及与自己相联系的事情总会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自身总会有拘谨、紧张和消极的心理暗示, 甚至与自己无关的事情也总处于“多心”状态, 内心设防很多, 进而产生心理防卫反映, 表现为敌对态度。有的人为了在同学中的自尊, 害怕暴露自己家庭贫困的情况, 不愿提出困难补助申请。

4、焦虑

焦虑通常是由于自尊心受挫、自信心丧失、失败感引起的紧张、忧虑、失望不安、恐惧、焦急等消极感受。贫困女大学生家庭负担重, 思想压力大, 相对于男生来说较为怯懦, 精神常处于一种焦虑状态, 她们为学费、生活费、家庭焦虑, 担心多病的父母或债务增多, 担心意外发生等等。在焦虑的心态下常常郁郁寡欢, 悲观失落。在大学中面对各种琐事, 她们有融入群体的强烈心理需求, 却又不愿接受他人的同情和怜悯, 造成人际关系紧张, 从而产生压抑和焦虑, 常常表现出羞怯、孤独、自我防卫强、难以沟通等特点。

二、贫困女大学生自卑心理问题的干预对策

1、加强心理辅导, 帮助贫困女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贫困女大学生善于接受现实, 容纳自我, 坦然面对自己的优缺点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因而加强心理引导, 帮助她们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 学会正确的自我归因是很重要的。我们应该帮助她们学会悦纳自我, 学会全面接受自己的优缺点、长处。同时, 通过对成功贫困女大学生的先进事迹的学习, 逐步确立目标的方式增强自信, 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感兴趣、擅长的事情上, 发挥自己的优势, 完成目标并从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 这就可以强化自信, 产生勇气而战胜心理障碍, 从而自卑等心理困扰便会逐步得以消解。

2、健全心理咨询辅导体系

目前, 针对贫困女大学生开展心理咨询研究势在必行。首先, 将心理咨询工作纳入正常的教学体系, 开设心理咨询课程和讲座, 使学生了解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 掌握心理调适以及消除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 完善个人品质。其次, 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机构, 要有专业的心理工作人员来进行操作、管理。考虑到女生特有的生理、心理因素, 最好要配套女性心理工作人员, 对贫困女大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深入的个别心理辅导或者进行定期、匿名的团体心理辅导, 帮助贫困女大学生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途径和提高其情绪调节能力。

3、改善资助体系, 充分发挥教育功能

作为贫困生中的特殊群体, 贫困女大学生们更需要来自全社会对她们的关注和扶持。政府应给予在校贫困女大学生以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增加社会的有偿资助;政府与学校及社会公共机构也要在高校设立贫困女大学生特例奖学金、助学金, 进一步完善“奖、贷、助、补、减”五位一体的资助体系。同时, 还要尽可能营造一个解困氛围, 要多为她们创造勤工助学的机会。这样不仅会帮助她们重新认识自我, 增强自信心, 而且还可以减轻其心理压力, 从而做到救济式助困和激励式助困结合。

4、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加强贫困女大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良好的情绪有助于人的身体健康, 反之不良情绪则易导致身心疾病。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有效载体。因此, 学校要鼓励和创造条件让贫困女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和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使贫困女大学生学会避免不良刺激, 维持心理平衡, 尽可能地经常保持一种积极、愉快、舒畅的情绪。

摘要:贫困女大学生是高校中一个特殊弱势群体, 承受着多方面的压力。本文对贫困女大学生自卑心理弱势的表现、成因做出描述、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女大学生,贫困女大学生,自卑心理

参考文献

[1]方继勇:《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讨》,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年第13期。

自卑表现 篇2

说话声音小,眼神闪躲

自卑的孩子说话都没有自信,说话声音极小,没有底气,也不敢直视对方的眼睛说话,眼神闪躲。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孩子的眼睛可以看出孩子是否有自信,如果孩子不敢对视别人,很大可能是孩子陷入自卑。

排斥热闹,不敢和小朋友玩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开朗自信的孩子喜欢热闹,乐于结交朋友,和小伙伴们很快就能融为一体,即使是慢热型的孩子也会慢慢地打开心扉,融入小伙伴中玩耍。但是自卑的孩子对交朋友不感兴趣,喜欢孤零零一个人,不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

总是退让,拿别人剩下的东西

孩子大多都是以我为中心的,如果在分东西的时候,孩子不敢拿自己想要的东西,怕别人生气、失望,总是拿别人剩下的,这是孩子自卑的表现,隐藏着自己的真实想法,总是退让,自己没有自信。

家里来客人,就躲起来

自卑表现 篇3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民工子女涌向城镇小学。背井离乡的奔波,简陋的租住环境,父母文化水平不高……这些因素让刚刚萌生思想的孩子对自身的处境有了一些判断和认识,而自卑心理也从此萌生并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发育。

一、农民工子女产生自卑心理后的表现

1.拒绝交往,自我封闭。他们把自我封锁起来,只生活在个人的自我世界,与外界缺乏交流、沟通。

2.缺乏主见,随波逐流。农民工子女来到城镇学习,他们觉得自己是“乡下人进城”,各方面都不如别人,于是,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敢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哪怕自己是正确的,更不敢去反驳别人的观点。在大多时候,他们只是言听计从,人云亦云,缺乏主见,随波逐流。

3.逃避现实,沉于虚拟。具体表现在不思上进,对老师、同学的激励和批评都没有太大的心理反应。与外界缺乏交流,沉醉于自我的幻想中,生活在自己虚构的世界里,拒绝与外界交流。喜怒哀乐不形于色。上课走神,不合群。回到家里常关上房门,沉浸在电视或虚拟的网络游戏中。

二、农民工子女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

1.为自己父母的职业而自卑。这些孩子的家长来到城里,从事的往往是城里人不愿意干的重活儿、粗活儿、脏活儿。他们起早贪黑,风里来雨里去,常常是穿着又旧又脏的工作服接送小孩。而城里的孩子,父母大多是商人或公务员,家境优裕,甚至很多家长是开着小轿车接送小孩。这鲜明而强烈的对比,深深刺痛了农民工的子女的心,自卑心理也随之而生。

2.为自己的老家是乡村而自卑。在一些城里人看来,农村往往代表着贫穷、落后和愚昧,正是这样的误解甚至歧视,使得这些农民工子女置身于城市之中却没有主人翁的感觉,不仅产生自卑心理,甚至还会与城里人产生隔阂。

3.为自身综合素质不如城市孩子而自卑。农民工子女本来具有淳朴、善良、吃苦耐劳和更近于大自然的聪慧,但由于初涉城市,往往有许多的不适应。总认为自己不行,各方面均低人一等,穿着土里土气,言语土腔土调,不敢与人大胆交往,不敢大声说话,不敢抛头露面,久而久之,自卑心理也因此而生。

三、消除农民工子女自卑心理的对策

1.培养自信,消除自卑。(1)扬长避短,建立自信。“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个人若能扬长避短,强化自己的长处,就是有残疾的人也能充满信心,享受成功的快乐。因此,身为教师,我们就应该去发掘,去肯定,去宣扬农民工子女身上的这些闪光点,久而久之,就一定能增强农民工子女的自信心,并逐渐削除自卑。(2)培养兴趣,增强自信。农民工子女由乡村步入城镇,对许多事物都充满了新鲜感与好奇感,在学习上也充满了激情与期待,因此,作为教师,就应该大力去培养农民工子女的兴趣爱好,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怀,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建立自信,消除自卑。(3)体验成功,强化自信。作为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与活动中,应该尽可能地给农民工子女展示才华的机会,充分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发挥他们的特长,给他们展现自我的舞台,让他们登台亮相,展示“一技之长”,进而体验成功的快乐。

上一篇:增加途径下一篇:和谐人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