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题小学数学

2024-08-06

应用题小学数学(精选十篇)

应用题小学数学 篇1

一、培养“问题结构能力”。

能力就是能适应相应活动的人的心理、思维特征, 是顺利地、高质量地完成该项活动的条件。无可厚非, 许多教师对教学进行改革, 重视能力的培养, 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等。但是, 我觉得这些方面属于一般能力。而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分学科进行的, 不同学科还有不同的特殊能力。我们要使培养能力的教学改革深入下去, 取得更好的成效, 就不能停留在一般的培养上, 而要深入到学科, 结合学科本身的特点, 研究如何培养学科的能力。这是培养能力如何深入的一个重要问题。我注重抓住特殊能力来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结构意识。所谓数学问题结构, 通常是指人们在解答一个问题前, 必须先了解这个问题, 分析这个问题, 找出问题的已知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 然后把这些成分综合成一个整体, 从而抓住问题中具有本质意义的那些关系。对于一般学生来说, 特别重要的是要能通过分析和综合过程把问题的各种成分分隔后, 再联系起来。我在教一步应用题时, 就着重地抓了数学问题结构的训练。如画线段图的训练, 补充问题与条件的训练, 题意不变改变叙述方法的训练, 自编应用题的训练, 根据问题说出所需条件的训练, 对比训练, 等等。在讲两步应用题时, 把两步应用题的“结构课”作为重点讲授, 同时进行变直接条件为间接条件, 变换问法, 让学生扩题、缩题、拆题, 看问题要条件等四个方面的训练。讲多步复杂应用题时, 又进行了多步应用题的“发散思维课”及相应的各种训练。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和训练, 使每个学生都掌握了应用题结构的能力。

二、注意训练解题思路。

应用题之所以难学, 问题本身一般比较复杂是一个原因, 但从教学法来说, 更重要的是在解决思路方面 (思维过程的顺序、步骤与方法) 缺乏必要的训练, 使许多学生感到问题无从下手, 不知道怎样去想。对于这一点, 我们只要把它同计算题作一比较, 就清楚了。做计算题时, 学生对运算法则、运算顺序和步骤, 都是清清楚楚的。学生的思维过程同运算顺序是一致的。计算的每一步都在式子里反映出来, 看得见、摸得着, 学生计算得对与错一目了然。而应用题就不同了, 学生要了解题意, 分析条件与条件之间、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各种数量关系, 要通过分析、综合, 找到解题的途径和方法。从审题到列出式子, 思维过程少则也有几步, 都是用内部语言的形式进行的。这种用内部言语进行的思维过程, 教师既难以知道学生的思维是否合理、正确, 有无错误, 更难以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对于这样的问题, 我根据学生智力活动的形成是从外部言语到内部言语这个特点, 在应用题教学中设计了一套教学方法, 使学生的解题思维过程化, 把学生解题的内存思维过程变为外在的表现形式, 有计划有步骤地训练学生的解题思路。

三、重视系统训练。

我在应用题教学中, 改变了那种一类一类问题地教、一个一个例题地讲的教学方法, 以培养数学能力为中心, 重新设计编排一套练习, 反复地系统地进行训练。这种训练的目的不是停留在一问一答单纯解题式的技能训练, 而是着眼于培养举一反三和思维的灵活性, 形成数学能力。因此, 在我的重新编排的练习题中, 不仅有问题的解答训练, 而更多的是各种思维训练:有扩题、缩题、拆题、编题的训练, 还有发散思维训练、对比训练、一题多变训练、一题多解的训练、系统思维训练, 等等。为了进行这些训练, 我采用了“结构课”、“思维分析课”、“变式课”、“发散思维课”等形式的教学结构和一系列培养能力的教学方法。

下面, 以两步应用题的“变式课”为例, 说明我是怎样进行思维训练的。“变式课”的教学, 有五种基本做法。一是改变叙述方法, 二是改变重点词语, 三是改变条件, 四是改变问题, 五是改变条件和问题。“变式课”的教学过程, 就是数量关系不断进行变化的过程。由于“变式课”形式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复杂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深刻性。思维越广阔, 变的途径就越多;思维越灵活, 变的式样就越新颖;思维越深刻, 变的内容就越复杂。所以“变式课”的教学, 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小学数学应用题方法 篇2

一、从直观引导中理解题意。

在教有关几何形体的表面积应用题时,学生由于对空间想象思维比较缺乏,对于应用题中给出的有关条件,就较难与有关的几何形体的状况联系起来,造成解答上遇到困难。根据这种情况,我在教学时,采取从直观理解题意的方式。例如,教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表面积这一知识段之前,布置学生准备一个长方体或圆柱体的铁罐、纸张等学具,上课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张能围住长方体或圆柱体侧面的纸张,再计算这张纸的面积。学生通过动手做,动脑计算,很快就知道:这张围住侧面的纸张面积,使用底面周长×高算得的,计算圆柱体的表面积时,只要题目给出的条件能计算底面周长,又知道高是多少,就可以算出圆柱体的侧面积或表面积是多少了(即圆柱体的表面积=侧面积+2个底面积)。

通过这样让学生边做,边讨论的直观引导,学生还得出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另一个结论:长方体的表面积=底面积×高+2×底面。这一结论虽然没有教科书介绍的结论――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宽×高+长×高)×2――这样规范,但总算是学生自己通过实践后理解发现的,在解题时,学生会自然地运用上,并逐渐把思维向规范公式迁移,把有关求表面积的应用题较易地解答出来。

二、从实践引导理解题意。

在教用钱买东西这一类应用题时,学生往往会被题目中的数字所迷惑,脱离实际去想,把题目解得一塌糊涂。其实用钱买东西,很小的小朋友都知道买完东西后,售货员有没有计错数,有没有找错钱了。但当把这一幕买东西的情景叙述成应用题时,学生就会用另一种思维去想问题了,往往会完全脱离买东西这一现实经过的情景,只是用题目中的数字在脑海里打圈圈。

如果能把实际情景与应用题叙述的情景联系起来,学生就会比较容易地把应用题解答出来。例如,第四册数学中有这样一类题目:小诗拿5元去1支钢笔和5本练习本,钢笔2元一支,练习本3角一本,售货应找回多少钱?

此题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一看题目就感到难做。但我讲课前,布置学生用5元把题目中的文具买回学校用,在讲课时结合实践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会把实际情景与题目叙述的情景联系起来想,他们会知道“1”支钢笔的“1”字不需要列入算式计算,这时学生就比较容易地把题目解答出来:3×5=15角=1元5角(买练习本用的钱),2元+1元5角=3元5角(买钢笔和买练习本总共用的钱),5元―3元5角=1元5角(售货员应找回的钱)。

通过引导学生把应用题的情景思维注意到实践中思考,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就顺利得多了。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 篇3

一、常见的思维方法

(一)假设思维

假设是一种推测的思维方法。学生如果掌握了假设的思维方法,来解答应用题就更方便了,运用假设思维,可以假设题中某几个数量相等,也可以假设要求一未知数量是已知数量,再加以适当调整,便可得出答案。这一思维方法对学生来说掌握起来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教师在教学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时,可以有意识地经常地予以训练。

(二)还原思维

还原思维就是根据所给题目条件解题的一种逆向思维。具体方法是从所给题目的最后结果出发,据题中所说的变化,向相反的方向运用逆运算来计算得出结果。

(三)转换思维

就是在解应用题时,在不改变题意的情况下,通过转化数量与数量之间的关系的表达形式,找到解题途径。这是解应用题常用的方式。

掌握好了思维方法,小学数学的应用题教学还应该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培养学生解答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觉得学数学有用,让他们喜欢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所以,教师不能拘泥于一题一解,要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空间,让他们的思维能插上翅膀自由地在思维领空里翱翔,不自觉中培养了学生宽广的思维空间。

二、注意问题

(一)一题多问

所谓一题多问是教师出示一些条件,要学生补上问题,或者教师给出条件,要求学生根据算式提问。

(二)一题多补

所谓一题多补,也就是给出一部分条件,一个问题,让学生补上条件;也可让学生先补上条件,再说说根据;也可以不给算式,要求学生自由补条件,这样更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并使思维得以更好发展。

(三)一问多编

所谓一问多编就是给出一个问题,要求学生编出条件,使问题得解。

(四)一题多改

一题多改就是教师出一道题让学生练习后,再让学生自由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和问题,再来思考解题。

例如,在教数学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复习课时,出示了一道题:有10吨煤,第一天烧掉了这批煤的40%,第二天烧了这批煤的1/4,第二天比第一天节约了多少吨?

当学生解答完这道题后,教师要求学生想一想,如果把问题改一改,可以根据前面的已知条件求出哪些问题。然后要求学生列式,那么学生会问:“第一天、第二天各烧了多少吨煤?”等问题,教师可让学生回答如何解答及理由。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愉快地接受知识。

小学数学应用题的解法 篇4

一、思路训练对应

例1:一户农民养鸡240只, 平均5只鸡6天要喂饲料4.5千克。照这样计算, 这些鸡15天要喂饲料多少千克?

写出题中的条件问题:5只鸡6天4.5千克, 240只鸡15天____千克。

从上面的对应关系可分析出两种方法:

(1) 用归一法先求出1只鸡1天要喂的饲料, 再求240只15天所需的饲料。即4.5÷5÷6×240×15=540 (千克) 答:240只鸡15天需饲料540千克。 (2) 每只鸡平均每天用的饲料是一定的, 根据倍数关系, 只要求出240只是5只的几倍和15天是6天的几倍, 这个题就可迎刃而解了。4.5× (240÷5) × (15÷6) =540千克 (答略)

二、转化题目条件

有些应用题直接根据条件反映的类型解有一定困难。如果转化条件, 将题目变成另一种类型的题目后, 能使解题的方法简明。

例2:某经营公司有两个仓库储存彩电, 甲乙两仓库储存之比为7∶3, 如果从甲仓库调出30台到乙仓库, 那么甲、乙两仓库之比为3∶2, 问这两个仓库原来储存电视机共多少台?

分析此题初看是比例应用题, 直接解有一定困难, 但经过条件的转化, 就成了常见的分数应用题。

把两个条件进行转化。原来“甲乙两仓库储存之比为7∶3”转化为“甲仓库储存电视机是总数的7/7+3=7/10”;现在“甲乙两仓库的储存量之比变为3∶2”转化为“甲仓库储存电视机是总数的3/3+2=3/5”甲仓库储存电视机占总数的分率发生了变化, 是因为调出30台到乙仓库的缘故, 这两个分率差与30台相对应, 因此可求出两个仓库储存电视机共300台。

三、强化学生训练

数学课堂强化训练是学生形成理性认识的实践活动, 这是一个重要的数学过程。通过课堂练习, 能促使学生将刚理解的知识加以应用, 并在应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从而巩固新知识, 形成技能。另外, 通过强化训练也能暴露出学生理解、应用新知识的矛盾和差异, 使教师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 减少失误, 提高课堂效益。《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对技能的要求是:“会—比较熟练—熟练。”要达到此目的, 必须有计划、分层次地进行强化训练, 才能把所学的基本解题思路初步内化为基本解题技能。1.基本训练。它是引导学生把知识首先应用于实践的一个模仿性练习, 是例题的再现性练习, 此种训练一般是教材中做一做就可以了, 其目的在于巩固理论, 深化理解, 规范解答, 强化认识。2.对比训练。对于易混淆的知识, 可以设计一些对比练习。使学生认识其本质结构。一般从条件上、结构上、解法上进行对比, 可以题组形式出现 (只列式不计算) 。3.变式训练。它是知识本质不变而形式多变的练习。通过改变知识的非本质形式而突出显现, 防止负迁移, 促进正迁移。4.综合训练。要求综合运用知识, 目的在于使新旧知识融为一体, 把新知识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5.提高训练。把所学的知识置于更广阔的背景关系中, 实现迁移水平的练习, 目的在于提高学习兴趣, 发展学生智能, 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此项训练应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

四、颠倒叙述次序

有些应用题顺着已知条件思考, 难以求解, 如果能颠倒一下题目的叙述次序, 即从结果开始一步一步逆推而上, 则易求解。

例3:一个长方体, 表面积是66.16平方分米, 底面积是19平方分米, 底面周长是17.6分米。这个长方体的高是多少分米?

按顺向思考, 这道题隐蔽条件多, 学生感到难以求解, 若教师能指导学生颠倒一下题目的叙述次序, 即从逆向思考, 题目就容易解答了。 (1) 已知表面积可求这个长方体的三个面的面积:66.16÷2=33.08 (平方分米) ; (2) 已知底面积又可求两个面的面积之和:33.08-19=14.08 (平方分米) ; (3) 已知底面周长就可求出长与宽的和:17.6÷2=8.8 (分米) ; (4) 已知长方体两个面的面积和以及长与宽的和, 根据 (长+宽) ×高=两个面的面积的逆运算, 可求出这个长方体的高:14.08÷8.8=1.6 (分米) 。

(上接80页) 1/4又4个, 第二次售出余下的1/2又2个, 第三次售出余下的1/2又2个, 这样还剩2个, 这堆西瓜一共有多少个?

从最后剩下的2个与第三次售出余下的1/2又2个这两个条件出发, 步步倒推, 解答如下:

(1) 第二次剩下的西瓜有多少个? (2÷2) +1/2=8 (个) (2) 第一次剩下的西瓜有多少个? (8÷2) ÷1/2=20 (个) (3) 这堆西瓜一共有多少个? (20+4) ÷3/4=32 (个)

总之,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小学高年级学生要进一步提高用算术方法和用方程解应用题的能力。老师们在教学中两种解法都应该让学生掌握。用算术解法, 符合小学生的认识水平, 是小学数学解题的基本方法, 虽然解某些应用题麻烦些, 但借此正好能锻炼学生, 以发展他们的思维;用方程解法, 通过设未知数, 化未知为已知, 易于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从而能提高解题的效率, 也为学生进入中学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两种解法交替使用或合理选用, 能使学生解题思路更加开阔, 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解题能力。

小学数学毕业应用题 篇5

1、一缸水,用去12 和5桶,还剩30%,这缸水有多少桶?

2、一根钢管长10米,第一次截去它的710 ,第二次又截去余下的13 ,还剩多少米?

3、师徒两人合做一批零件,徒弟做了总数的27 ,比师傅少做21个,这批零件有多少个?

5、仓库里有一批化肥,第一次取出总数的25 ,第二次取出总数的13 少12袋,这时仓库里还剩24袋,两次共取出多少袋?

6、甲乙两地相距1152千米,一列客车和一列货车同时从两地对开,货车每小时行72千米,比客车快 27 ,两车经过多少小时相遇?

7、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160元,其中裤子的价格是上衣的35 ,一条裤子多少元?

8、饲养组有黑兔60只,白兔比黑兔多15 ,白兔有多少只?

9、学校要挖一条长80米的下水道,第一天挖了全长的14 ,第二天挖了全长的12 ,两天共挖了多少米?还剩下多少米?

二、比的应用题

1、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4厘米 ,长与宽的比是 2:1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一个长方体棱长总和为 96 厘米 ,长、宽、高的比是 3∶2 ∶1 ,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3、一个长方体棱长总和为 96 厘米 ,高为4厘米 ,长与宽的比是 3 ∶2 ,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4、某校参加电脑兴趣小组的有42人,其中男、女生人数的比是 4 ∶3,男生有多少人?

4有两筐水果,甲筐水果重32千克,从乙筐取出20%后,甲乙两筐水果的重量比是4:3,原来两筐水果共有多少千克?

6、做一个600克豆沙包,需要面粉、红豆和糖的比是3:2:1,面粉、红豆和糖各需多少克?

7、明看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19 ,第二天看了24页,两天看了的页数与剩下页数的比是1:4,这本书共有多少页?

8、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比是2:3:4,这三个内角的度数分别是多少?

三、百分数的应用题

1、某化肥厂今年产值比去年增加了 20%,比去年增加了500万元,今年产值是多少万元?

2、果品公司储存一批苹果,售出这批苹果的30%后,又运来160箱,这时比原来储存的苹果多110 ,这时有苹果多少箱?

3、一件商品,原价比现价少20%,现价是1028元,原价是多少元?

4、育储蓄所得的利息不用纳税。爸爸为笑笑存了三年期的教育储蓄基金,年利率为5.40%,到期后共领到了本金和利息2 3240元。爸爸为笑笑存的教育储蓄基金的本金是多少?

5、服装店同时买出了两件衣服,每件衣服各得120元,但其中一件赚20%,另一件陪了20%,问服装店卖出的两件衣服是赚钱了还是亏本了?

6、爸爸今年43岁,女儿今年11岁,几年前女儿年龄是爸爸的20%?

7、比25 吨少20%是(825 )吨,( 200)吨的30%是60吨。

8、一本200页的书,读了20%,还剩下( 160)页没读。甲数的40%与乙数的50%相等,甲数是120,乙数是)。

9、四月份下半月用水5400吨,比上半月节约20%,上半月用水多少吨?

10、张平有500元钱,打算存入银行两年.可以有两种储蓄办法,一种是存两年期的,年利率是2.43%;一种是先存一年期的,年利率是2.25%,第一年到期时再把本金和税后利息取出来合在一起,再存入一年.选择哪种办法得到的税后利息多一些?

11、小丽的妈妈在银行里存入人民币5000元,存期一年,年利率2.25%,取款时由银行代扣代收20%的利息税,到期时,所交的利息税为多少元?

12、一种小麦出粉率为85%,要磨13.6吨面粉,需要这样的小麦____吨。

四、圆的应用题

1、学校有一块圆形草坪,它的直径是30米,这块草坪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果沿着草坪的周围每隔1.57米摆一盆菊花,要准备多少盆菊花?

2.一个圆和一个扇形的半径相等,圆面积是30平方厘米,扇形的圆心角是36度。求扇形的面积。

3.前轮在720米的距离里比后轮多转40周,如果后轮的周长是2米,求前轮的周长。

4、一个圆形花坛的直径是10厘米,在它的四周铺一条2米宽的小路,这条小路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5、有一块直径是40m的圆形空地,计划在正中央修一个圆形花坛,剩下部分铺一条宽6米的水泥路面,水泥路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6.一个圆环,内圆的周长是31.4厘米,外圆的周长是62.8厘米,圆环的宽是多少厘米?

7.一只挂钟的分针长20厘米,经过45分钟后,这根分针的尖端所走的路程是多少厘米?

8.一只大钟的时针长0.3米,这根时针的尖端1天走过多少米?扫过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五、小学数学毕业常见应用题

1、救生员和游客一共有56人,每个橡皮艇上有1名救生员和7名游客。一共有多少名游客?多少名救生员?

2、王伯伯家里的菜地一共有800平方米,准备用25 种西红柿。剩下的按2U1的面积比种黄瓜和茄子,三种蔬菜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米?

3、用28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宽的比是5:2,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4、用84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三条边长度的比是3U4U5。这个三角形三条边各是多少厘米?

5、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度数的比是1U2U3,这个三角形中最大的角是多少度?这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

6、修路队要修一条长432米的公路,已经修好了全长的14 ,剩余的任务按5U4分给甲、乙两个修路队。两个修路队各要修多少米?

”学雷锋“活动中,五年级和六年级同学平均做好事80件,其中五、六年级做好事件数的比是3U5。五、六年级同学各做好事多少件?

7、两个城市相距225千米,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同时从这两城市相对开出,2.5小时后相遇,8、知货车与客车速度比是4U5,客车和货车每小时各行多少千米?225÷2.5=90(千米/时)

8、用一根长282.6厘米的铁条焊接成一个圆形铁环,它的半径是多少厘米?

10、一个底面是圆形的锅炉,底面圆的周长是1.57米.底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11、小东有一辆自行车,车轮的直径大约是66厘米,如果平均每分钟转100周,从家到学校的路程是4144.8米,大约需要多少分钟?

12、一只挂钟的分针长20厘米,经过30分钟后,分针的尖端所走的路程是多少厘米?

13、一个圆形牛栏的半径是15米,要用多长的粗铁丝才能把牛栏围上3圈?(接头处忽略不计。)如果每隔2米装一根木桩,大约要装多少根木桩?

14、公园草地上一个自动旋转喷灌装置的射程是10米,它能喷灌多大的范围?

15、一个圆形环岛的直径是50米,中间是一个直径为10米的圆形花坛,其他地方是草坪。草坪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16、街心花园修建一个圆形花坛,周长是31.4米,在花坛的周围修建一条宽是1米的环形小路。这条小路的面积多少?

17、小明购买了5角和8角的邮票共16张,共用去10.7元。小明买这两种邮票各多少张?

18、,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共有院士1263人,其中男院士有1185人。女院士占院士人数的百分之几?

19、甲、乙两队开挖一条水渠。甲队单独挖要8天完成,乙队单独挖要12天完成。现在两队同时挖了几天后,乙队调走,余下的甲队在3天内挖完。乙队挖了多少天?

20、有一个两位数,它的各位数字的和是7,若从这个数减去27,所得的数恰好是这个数各位数字的次序倒转。求这个数。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法初探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体会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4-105-01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和教学重点之一,它对培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解答数学问题的能力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如何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呢?我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没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学习将变成一种乏味、不见成效的苦玩意,更谈不上求知欲。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应用题的积极性,教师应把激发兴趣贯穿于教学始终,用风趣幽默的新课导入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用提问的方式,使学生急于想知道什么或怎么回事,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一般情况下,越是差生就越不爱学习,他们的兴趣就无从谈起。在教学中,教师要力求创设愉快的情境,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并不难,从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运用画图、转移策略、换元等方法去解应用题

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体验到成功的欢乐时,教师进一步搭桥,把应用题的隐含条件用画图的方法转化为纯粹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很轻松地发现已知数和未知数之间的联系,很快找到解题的途径。如:某工厂四月份烧煤120吨,比原计划节约1/9,四月份原计划烧煤多少吨?

教师引导学生画线段图:

通过线段图,使学生很容易找到等量关系:

计划烧煤的吨数-节约的吨数=实际烧煤吨数

可以设四月份原计划烧煤x吨

x-1/9x=120 x=135

著名数学家路沙·波得在其名著《无穷的玩意》中,对数学思维的特征作了精辟的阐述:“对问题往往不是正面的攻击,而是不断地将它变形,直到把它转化为能够得到解决的问题。”如:有这样一道思考题:“同学们搞野营活动,一个同学去老师那里领碗,老师问他需多少,他说领55个。老师又问:“多少人吃饭?”他说:“一人一个饭碗,两人一个菜碗,三人一个汤碗。”算一算参加野营活动的有多少人?解题时,我们先根据题意画出图形。

观察图形,我们知道饭碗数与参加野营活动的人数相等,菜碗数是参加活动人数的一半,汤碗数是参加活动人数的三分之一,三者的和是55。运用转移策略,我们可以看出参加活动的每一人必须有饭碗一个,菜碗1/2个,汤碗1/3个,即每个人需有碗(1+1/2+1/3)个,由此可得算式:55÷(1+1/2+1/3)=30(个),所以参加活动的共有30人。在这里,转移策略一运用,解题过程立刻简单明了。

三、培养数学能力,训练解题技巧

应用题有各种不同的组合,排列和层次,变化甚多。有扩题、缩题、拆题,编题、一题多变和一题多解等训练。在这里以一题多变和一题多解为例谈谈具体的训练方法。

1、一题多变。一题多变可以使有关知识,相互沟通,引导学生在短时间内从不同的角度去揭露统一事物的数量关系,这种求异思维,能主动发现知识的奥秘及内在规律。

如:小华做520个零件,改变以下条件和问题形成不同的分数应用题。

(1)小李做了小华的7/8,小李做了多少个?

(2)小华做了小李的8/7,小李做了多少个?

(3)小李比小华少1/8,小李做了多少个?

(4)小华比小李多1/7,小李做了多少个?

通过一题多变的练习,使学生深刻领会了分数应用题的内在联系,熟练掌握了解答方法,具体解法可概括为“一定二对三列式”,即1.确定单位“1”,2.找准量率对应关系,3.列式计算。

2、一题多解。教师在课堂中有目的、有重点地设置练习,做到少而精,所出示习题要紧扣教材重点、难点,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力求使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在一题多解中实行重组数量的思路发展,复合应用题的多解现象较普遍地存在着,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解题时突破固定思维,重组数量关系,多方面思考问题,从不同途径解题。如在讲解分数应用题时,可出示下列问题:一套课桌椅的单价是144元,其中椅子的价钱是课桌的5/7,椅子的单价是多少元?教师引导学生用4种思路解:

(1)把课桌的单价看作单位“1”,总价144元与(1+5/7)相当,用分数知识解。

(2)把5/7看作价钱的比,可按比分配的方法解。

(3)把5/7看作份数,144元相当于(5+7)份,可用归一法解。

(4)列方程解(可设课桌的单价为x元)。

综上所述,在应用题的教学中只要在同层次上重视数量的发散训练,就可以开启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从而优化解题技巧。

浅析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 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方法,生活实际

学生在小学阶段可以形成与发展许多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能力品质. 在小学阶段, 加强学生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的培养, 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与内容.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当中, 要想使学生的这两项能力得到提高, 就要加强数学应用题教学.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是其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 如何响应新的教学目标与政策, 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已经成为当代小学数学教师的研究重点. 因此, 本文选择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方法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的社会现实意义的.

一、结合情境, 注重题意理解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当中, 笔者发现许多小学生在解决应用题方面存在许多难处, 应用题已经成为小学生的学习难点. 根据对学生的调查与观察, 应用题解答能力不强的学生认为其对于题意的理解不完全, 有时候连题目都看不懂. 由此看来, 题意的理解已经成为当代小学生进行应用题分析与解决的一大难题. 不能对应用题的题意进行充分及正确的理解, 是因为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较低, 这就使得他们对应用题中出现的每一个数量与词汇的具体含义不甚了解, 不能分析它们的关系. 面对小学生解决应用题时在题意理解方面的困难, 教师应当注重应用题与实际的结合, 让学生置身于较为真实的情境当中, 对题目内的各个已知条件进行有效地分析, 将题目放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思考.

比如在购物这样的应用题中, 许多小学生没有独立购物的经验, 或者他们不能将题目与实际情境进行结合, 导致其对于题目不理解. 所以, 在讲解这样的应用题时, 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一定的情境, 使学生将应用题与实际进行结合, 更好地理解应用题的题意. 在课本中有这样一类题目: 小明有10元钱 , 他去商店买了3支铅笔与6个笔记本 , 铅笔一支1元, 笔记本一本5角, 那么, 售货员应当找给小明多少钱呢?面对这样的问题, 小学生无从下手, 没有进行思考, 就觉得题目好难. 因此, 教师可以在讲课之前为学生布置一个实践活动作业. 在没有接触到这样的问题之前, 让学生去买两本新的笔记本, 以备下节课所需. 这样, 在进行此类应用题讲解时, 学生就具备了购物的相关经验, 面对这样的应用题目, 就更好理解题意. 对于小学生来讲, 直观的东西是最好理解的, 应用题题目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需要利用大量的经验进行条件间的连接与整理. 因此, 在进行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时, 教师要创造好理解的情境, 减小学生理解题意的难度, 以此来促进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成效的提高.

二、分析特点, 注重技巧掌握

应用题虽然具有多种类型, 但是, 对于小学数学应用题来说, 还是可以找到出题与解决的规律与特点的. 因此, 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要对小学数学应用题进行分析与钻研, 为学生呈现出应用题的特征, 将应用题进行归类. 每一类型的应用题题目都有相对应的解决方法与方案, 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应用题解决能力. 下面, 我们就来对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

第一, 分析法与综合法. 分析法与综合法是两个相对的数学方法, 分析法是从应用题的问题出发, 分析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 然后在题目中找到所有需要的条件. 而综合法是对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进行分析, 确定条件间的联系, 直到将问题解决. 比如在进行路程与速度的应用题讲解时, 有这样的题目:甲以每小时30千米的速度, 用时3小时到达目的地. 返回时比原来每小时快了10千米, 请问几小时可以回到出发地. 利用分析法就是要先确定问题, 要求时间, 需要知道路程与速度, 路程为去时的时间与速度的积, 速度为去时的速度加10, 这样, 根据问题将条件找到就可以解决题目利用综合法就是收集所有的条件, 逐步推出问题.

第二, 画图法. 前文中说到应用题的表达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小学生对于直观的事物比较感兴趣, 也易于理解. 因此, 在进行应用题教学时, 教师可以利用简易的线段图或者简笔画来为学生呈现题目. 比如一年级的加法应用题当中, 有这样的题目:A停车场有15辆车, B停车场有7辆车, 两个停车场共有多少辆车? 这样的问题, 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用圆圈代替车辆画简易图, 帮助学生理解.

三、注重生活, 注重问题转化

应用题, 就是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去, 因此, 加强小学数学题目的生活化是提高应用题教学成效的最佳方法在小学应用题中, 有关于购物的问题, 有关于环保的问题, 有关于出行的问题, 这样的问题都可以在生活实践中找到原型数学是建立在生活之上的, 生活因数学而更加精彩. 当代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分析教材, 从教材中找到与生活进行联系的基点, 将应用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联系.

比如这样的题目:某旅游景点的门票价为:成人票每人80元, 儿童票每人30元, 那么小红与妹妹、爸爸、妈妈一起去景点旅游, 需要多少门票钱? 教师可以将此与学生的旅游经历进行结合, 让学生想象旅游的场景, 回忆生活实践, 进行知识的迁移, 进而完成这样的题目.

四、小结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 篇8

一、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的习惯

读题是解答应用题的第一步, 理解题意是解答应用题的关键。一道应用题能否解答出来,取决于学生对应用题的内容能否准确把握。因此,必须让学生把应用题读通、读懂。对于小学生而言,在刚涉及到应用题时,由于识字少,生活经验缺乏,缺少感性体验,读题和理解题意都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初期,教师应该先领读,然后再让学生自己慢慢读几遍,最后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对于题目中学生不熟悉的词语,教师应解释清楚它的含义,并引导学生尽量把书面语言转化成他们自己的语言。对于易混淆的词语 (如,“增加了”和“增加到”、“降低了”、“比……多……”、“……比……少”等),教师除了对词语本身的含义解释外,还应尽可能多地举一些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区分。学生对读题有了一定的基础后, 教师再及时引导学生整理、划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以加深对题目的理解。

二、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解题策略,培养学生的一 般解题能力

所谓一般解题能力, 简单说就是解基础题目的能力。一般解题能力是在了解数学问题情境、明确组成和结构、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解题的一般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收集条件和问题。学生清楚地表述一道题的 已知条件和问题是解题的重要前提。一般而言,结构封闭的应用题,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已直接给出, 而开放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是缺失的或多余的, 需要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收集条件,补充问题,或根据实际生活经验从众多的条件中选择有用的、必需的条 件进行解答。

2.分析数量关系。这是解题的关键步骤。分析数量关系一般有两种方法:综合法和分析法。教师在应用题教学中,不应简单将其作为工具教给学生 ,而应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运用分析法, 并且逐步引导学生按照这种方法有条理地分析数量关系。

3.拟订解题计划。在小学应用题教学中,通常在解决较复杂的应用题(如复合应用题)时有拟订解题计划的必要。解题计划是在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 的基础上确定解答需要分几步, 每一步解决什么问题,这是分析、推理的直接结果。 一些能力较差的学生虽然能解答对应用题, 但不一定能正确地提出每一步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教学时,教师要适当加强学生这方面能力的训练。

三、利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学生由于学习能力、知识经验等方面的差异,他们在解答应用题时选用的途径各不相同。教师通过学生的解题过程,可以看出他们所做出的努力。要强调的一点是只要解题过程及答案具有合理性,教师就应给予肯定,并鼓励学生寻求其他的解题途径,找解题的最佳方案。

例如,在教学“已知甲数和乙数,求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这类分数应用题时,有的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这类应用题与整数应用题有着相似之处。通过改换题目变为 “已知甲数和乙数,求甲数是乙数的几倍”,很轻松地解答了分数应用题。

四、要求学生养成验证的好习惯

浅析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解题方法

在小学数学的应用题教学中,是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知识实践与应用能力的重要内容,同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题教学也占有较重要的地位. 此外,小学数学涉及的加、减、 乘、除及图形面积、体积、统计等小学数学的问题,最终都会以小学数学应用题的形式来出现. 而此时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发育、发展的阶段,他们普遍害怕去学习和研究这些数学应用题,特别需要小学数学教师正面地引导和帮助. 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提前研究小学生的“应用题恐惧症”,掌握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正确有效的解题技巧,并形成“胸有成竹”的解题教学模式. 同时, 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对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有着高度重视,并积极去分析,不断思考小学数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并打破传统的、单一的、陈旧的数学教学模式.

一、审清题意,提炼条件

小学的数学应用题与算式题相比,没有算式题的简洁明了,应用题的问题来源于生活,但又大大凝练于生活. 同时, 小学数学的应用题叙述一般偏向生活化的语言,而这显然与数学的运算及数学的语言有着天壤之别. 相对来说,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分析的能力还处在发展和发育的阶段,还不能完全地独立地进行应用题的思维和分析. 因此,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在理解应用题的题意上往往会有困难.

例如:在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书中有一道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的应用题. 在新课改之前,小学教师在教学这个内容时,一般会千方百计的让小学生理解:“求小雪比小磊多几朵红花”就是表示“从小雪的红花里去掉与小磊同样多的部分,然后剩下的就是小雪比小磊多的4朵红花”. 尤其要小学生理解去掉的不是“小磊的红花数”,而是“与小磊同样多的小雪的红花数”,显然,分析数量关系是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根. 放弃数量关系的理解, 那么小学生只会机械地死记解题类型而体悟不到其中的数学意义. 所以教师在教学时, 要找到情景中的应用题问题与加减法意义的联系,并转化为小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使之对解决该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体现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数学模型就是“求几比几多(少)几”, 而后者是小学生熟悉的运算,将两者联系起来,能使小学生感悟到“求小雪比小磊多几朵红花”就是“求12比8多几”, 所以用减法计算. 如此处理, 着眼于让小学生从运算意义出发而不是从类型出发进行思考,把解决问题与运算数学有效结合起来,学生即获得对加减法概念进一步的理解,也能发展数学的理解和思考的能力.

二、注重培养小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 ” 是当前解决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首要要求. 小学教师应充分利用问题情景中隐含的信息资源, 然后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引导小学生从情景中观察、收集数学信息,并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提取,同时培养小学生认真观察、 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提高小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例如在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科书中有解决问题的一幅主题图,如果小学老师问:看了这幅图,同学们发现了什 么? 学生就有可能作出“这些同学在公园里捉蜻蜓,公园里有好多花草树木、美丽极了”等等和小学数学教学无关的回答. 若是小学老师这样提问:看了这幅图,同学们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这时候,小学生的回答可能就不一样了:“有4个小朋友在捉蜻蜓,有2个小朋友在观察蚯蚓,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这样的提问能迅速地引导小学生在一个具体的情景中找出与数学教学有关的信息, 从小学数学教学的角度出发,激发小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小学生自觉主动地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的数学意识.

三、培养小学生分析应用题题目结构的能力

培养小学生分析题目结构的能力是提高小学生解题能力的关键, 也是求解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核心. 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在讲数学应用题的课堂上,将每道数学应用题进行结构分解,然后详细对题目的结构进行分析,让小学生在做类似应用题时,懂得先去分析应用题题目的结构,从而不断提高小学生解题的能力.

例如在的小学数学教材中有一道应用题为:一个绿草茵茵的牧场,一头牛恰好可以吃一个月(30天),两头牛刚好可以吃一旬,请问三头牛可以吃几日? (注意:牧草每天都在生长,假定生长的速度相同)这时小学教师就可以这样去引导小学生分析该应用题的题目结构: 一头牛恰好可以吃一月, 指的是一头牛用30天就可以吃完所有的牧草, 包括原有的和30天新生长出来的两部分牧草;两头牛刚好可以吃一旬, 也是指两头牛用10天就吃完了原有的和10天新生长出的牧草. 但是, 题中并没有告诉我们这些草有多少千克或者多少吨,不方便计算. 因此,我们可以去设一头牛一天吃的草量为“一份”,一头牛也就是30天吃了30份,两头牛10天就吃完了20份,让小学生得出解题结果.

探究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 篇10

一、注意应用题的呈现方式要多样化

与单一的计算型数学题相比, 应用题由于具有一定的情境性, 因此, 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 现实情况却是很多学生一提到应用题就头疼。之所以如此, 除了因为应用题的难度要高于一般的计算题以外,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传统的应用题的呈现方式往往比较单一, 大多是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 并且结构也过于简单, 一般就是几个条件加上一个问题就组成了一道应用题。这种应用题往往脱离学生的实际, 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为此, 教师一定要努力提升应用题呈现方式的多样化, 在编撰应用题的时候除了文字形式, 还要加上一些表格、对话、图片等形式。除此以外, 进入高年级以后, 为了提升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能力, 在编撰应用题的时候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多余的条件和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例如, 小李想要用长度为16米的铁丝圈一块空地作为小菜园, 那么, 怎样圈才能够获得最大的面积呢?这样的题目不会像传统的应用题那样, 先是给出几个条件, 然后学生把所有的条件用上以后刚好可以解决问题。要想做出这样的题目, 学生需要调动自己头脑中已有的知识, 然后进行一定的类比分析, 最后才能得到最佳答案。

二、注意应用题教学的灵活化, 打破思维定式

小学数学阶段的应用题在类型上往往比较简单, 归纳起来无非就是差倍问题、行程问题、工程问题、百分比问题等, 为了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 让学生的解题思路更加清晰, 很多教师在开展应用题教学的时候往往习惯把各类问题进行归类讲解, 并让学生熟记各种类型应用题的常用公式。这种归类化的教学方式对于提高学生解决应用题的能力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然而, 由于过分强调归类, 很多时候在客观上也造成了学生思维定式的形成。如题:某工程, 甲工程队单独完成需要1/3天, 乙工程队单独完成需要1/4天, 现在甲乙两个工程队共同合作, 问需要多少天完成工程任务?很多学生一看到这个题目, 立刻熟练地写出了1/ (1/3+1/4) 的解答算式, 既没有认真审题, 也没有考虑到答案的合理性, 从而使得他们在粗心大意和思维定式的影响下得出了错误的答案。由此可以看到, 过分强调应用题解题的规律性, 容易使得学生陷入思维定式, 这样不但固化了学生的思维, 同时也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为此, 教师在开展应用题教学的时候, 一定要注意教学的灵活化, 这样才能够实现应用题素质化的教学目标。

三、让学生尝试自己编撰应用题

为了提高学生应用题的解题能力, 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根据所学习的知识自己编撰应用题, 这样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积极参与性, 另一方面, 学生在编撰应用题的过程中, 思维的灵活性也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例如, 教师可以让学生先从填补应用题做起, 给出应用题的条件, 让学生自己填补问题, 或者给出问题, 让学生自己添加上需要的条件等。如题:某班级的体育活动中心为了改善活动中心的设备, 现在开始利用班费购进一些新的体育器材。现在班级一共有300元的班费, 其中购买三个篮球花费了120元, 10副羽毛球拍花费了80元, 现在, 要求学生根据这些条件自己编写问题。于是, 学生开始发挥自己的想象, 给出了很多的问题, 如每个篮球多少钱?每个羽毛球拍多少钱?现在班级中的班费还剩下多少?剩下的班费还可以买几个篮球或者几幅羽毛球拍等。学生在填补问题的过程中, 既发挥了自己的学习主动性, 同时又增加了题目的开放性, 这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总结能力、归纳概括能力等诸多能力的提升都大有帮助。

四、通过适当练习巩固应用题的教学成果

课堂是开展应用题教学的主战场, 教师通过分析讲解一些典型的例题培养学生的应用题解题能力。然而, 课堂教学毕竟时间有限, 并且典型例题所涵盖的知识面也非常有限, 要想提高学生的应用题解题能力, 适当的课后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因此, 在应用题教学结束以后, 教师要注意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迷惑性或者易错性的题目让学生在课后多加练习。例如, 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我就给学生出了两道非常类似的题目让学生进行比较练习: (1) 某文艺团的歌舞演员有48人, 他的人数比话剧演员的四倍还要多5人, 现在要求算出话剧演员有多少人? (2) 某文艺团的歌舞演员有48人, 而话剧演员是歌舞演员人数的四倍还要多5人, 现在要求算出话剧演员有多少人?这两个题目难度都不大, 但是乍看起来却非常相似, 这样的训练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进而巩固和扎实学生的解题能力。

学以致用是数学新课标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 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如果能够通过各种途径来提升学生的应用题解题能力, 就可以有效地提升小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从而使数学教学活动更加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魏正铁.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之我见[J].新作文 (教育教学研究) , 2011 (2) .[1]魏正铁.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之我见[J].新作文 (教育教学研究) , 2011 (2) .

上一篇:我国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下一篇:瘢痕妊娠病灶清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