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瘤手术

2024-07-08

甲状腺瘤手术(精选十篇)

甲状腺瘤手术 篇1

1 术前护理

1.1 心理护理 热情接待患者, 主动介绍住院环境。告知患者有关甲状腺肿瘤及手术方面的相关知识, 讲解手术必要性及术前准备的意义, 多与患者沟通交谈, 消除患者顾虑和恐惧;了解其对所患疾病的感受、认识和对拟行治疗方案的想法。

1.2 指导患者深呼吸, 指导并让患者学会有效咳嗽的方法。

1.3 对精神过度紧张或容易失眠的患者, 可遵医嘱适当应用镇静剂或安眠药物, 使患者用最佳的身心状态迎接手术。充分而完善的术前准备和护理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和预防甲状腺手术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2 术后护理

2.1 一般护理 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的变化, 观察有无声音嘶哑、呛咳、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妥善处理颈部皮片引流, 做好标记, 并经常检查并及时更换敷料。嘱患者卧床休息, 减少言语及活动, 注意观察引流液的性质和量并记录。若引流液呈血性, 且量比较多时或引流不畅, 形成颈部血肿或声音嘶哑时, 应通知医师做相应处理。

2.2 术后体位 术后患者清醒和血压平稳后, 宜取半卧位, 有利于呼吸及排痰, 保持呼吸道通畅, 防止肺炎及肺不张, 有利于渗出液的引流, 促进伤口的愈合。

2.3 在重视术后患者主诉的同时, 通过密切观察其生命体征、呼吸、发音和吞咽状况, 及早发现甲状腺术后常见并发症, 并及时通知医师、配合抢救;常规在病床旁放置无菌气管切开包;遵医嘱吸氧。

2.4 术后活动与饮食 术后6~8h下床, 恢复轻微活动, 如短距离行走、下床排便等。术后1~2d, 进温热流质, 以防呛咳。

2.5 术后指导 患者拆线后, 练习颈部活动, 防止切口粘连及瘢痕收缩。遵医嘱口服甲状腺素片, 定期复查血象。

3 潜在并发症

3.1 出血

其护理措施为: (1) 床头备气管切开包, 手套及吸氧、吸痰用物等。 (2) 术前控制呼吸道感染, 防治咳嗽, 术后颈部适当制动, 局部放置冰袋, 以减轻渗血。 (3) 密切观察创口及引流管出血情况, 如果出现颈部迅速肿大、紧张、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必须立即报告医生紧急处理:立即拆除缝线, 清除积血或将患者送至手术室处理[1,2]。

3.2 呼吸困难

是甲状腺术后最危险的并发症。术后创口出血、喉头水肿、气管内较多的分泌物、喉返神经损伤等均可引起呼吸困难, 护士必须注意观察患者的呼吸变化, 并针对不同原因做出处理。如拆除缝线, 清除积血;静滴地塞米松, 加强口腔护理;定时吸除气道内分泌物, 维持其通畅等。无效时作气管插管[3]。

3.3 神经损伤

观察患者的发音及进食情况, 有无声嘶哑及呛咳, 喉上神经外侧支损伤可致呛咳, 这时患者应进食含水量少的半流质饮食, 速度宜慢, 以防发生窒息。一侧喉返神经损伤可致声音嘶哑, 此时嘱患者少说话, 让声带休息, 可加速声带恢复。

参考文献

[1]曾红, 丁晓荣, 莫丽娟.腔镜甲状腺手术的护理22例[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 2005, 3:173-173.

[2]李冰, 赵密仙.腔镜下甲状腺瘤切除术的护理[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0, 18 (12) :1891.

甲状腺腺瘤再手术12例临床分析 篇2

关键词:甲状腺腺瘤 再手术 随访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494-02

甲状腺腺瘤术后残留与复发临床上并不少见。据文献记载,各种甲状腺术后复发率为0.4%-10%[1]。本院甲状腺瘤术后复发率为3%,本文就我院1998年1月至2007年2月收治甲状腺瘤再手术12例的术后残留与复发原因加以分析探讨。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1998年1月至2007年2月随访的甲状腺腺瘤患者563例,其中男78例,女485例,随访时间为1周至6年。术后随访发现术后残留肿物12例,其中术前诊断单个腺瘤6例,多发腺瘤6例;复发甲状腺实性肿物7例。行再手术12例,其中男4例,女8例,男女比例为1∶2;年龄25~69岁,平均47岁。根据上次住院病历的记载,再手术病例原发病如下:左侧腺瘤5例,右侧腺瘤3例,双侧腺瘤4例。初次手术为肿瘤摘除8例,患侧腺叶部分切除2例,双侧腺叶次全切除2例,病理示乳头状腺瘤7例,滤泡状腺瘤5例。

1.2 方法。再手术患者中施行甲状腺患侧腺叶联合峡叶切除10例,施行甲状腺次切除联合中央区或颈淋巴清扫2例。

2 结果

术中均给予冰冻活检。术后病理提示,甲状腺腺瘤残留或复发7例(乳头状腺瘤5例,滤泡状腺瘤2例),结节性甲状腺肿3例,癌变2例(乳头状腺癌1例,滤泡状腺癌1例),伴淋巴结转移2例。

3 讨论

为降低甲状腺瘤切除术后的复发率,总结本次病例再手术原因分析及体会如下。

术前应明确诊断,对于颈前区无痛性包块可诊断为甲状腺腺瘤,但应查血T3、T4、TS11……排除甲亢,还应B超检查以签别甲状腺囊肿和结节性甲状腺肿,以及腺瘤是单发抑或多发。术前B超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减少术中漏切,特别是对双侧腺叶腺瘤的漏切。但多数医院B超是普通探头(3.5~5MHz)分辨率低,难以检测并存的微小结节。本组有6例术后残留。而术前B超均示单发腺瘤。因此,术前不能完全依赖B超诊断。选用甲状腺扫描,针吸细胞检查,全面系统的辅助检查有助于确定甲状腺结节的性质、部位、数目,降低术前误诊率。

术式选择。保留较多的甲状腺,可使甲状腺的功能少受影响,是外科医生行腺瘤摘除或腺叶部分切除的初衷之一。近年来甲状腺腺瘤摘除已被禁止,可囊肿摘除或包括腺瘤在内的腺叶部分切除仍被采用[2,3]LEVIN等报道114例甲状腺腺瘤再次手术病例,腺瘤残留或复发占78%。本组病例甲状腺腺瘤再次手术发现腺瘤残留或复发为58%(7/12)。我們认为甲状腺腺瘤初手术行腺瘤摘除、单侧腺叶部分或次全切除易导致甲状腺腺瘤残留与复发,是甲状腺腺瘤术后再次手术的主要原因。甲状腺手术中应认真全面检查甲状腺腺体内组织,包括甲状腺峡部,手术应彻底,确认无结节残留。对于单个或多个甲状腺腺瘤位于单侧者,宁可多切除一些组织以避免术后复发的处理是合理的。宜行腺叶大部分切除或腺叶切除术,腺瘤较大者,应加峡部切除。对于多个甲状腺瘤位于两侧者,可采用双侧甲状腺大部切除术。

良性腺瘤术后癌变。文献报道甲状腺初次手术为良性肿瘤,再次手术癌检出率为5.8%~22%。本组病例再次手术癌检出率为17%(2/12),高于甲状腺良性肿瘤癌变率(甲状腺腺瘤癌变率约为10%。甲状腺腺瘤存在高恶变率,即使应用各种先进检查方法,也无法排除恶变的可能,若不能干净,易导致癌残留。术后癌变是甲状腺腺瘤术后再次手术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提高辅助检查诊断能力,正确选择手术方式是减少甲状腺腺瘤再手术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郭礼益.姚育修甲状腺再次手术35例临床分析[J].实用外科杂志,2008,13(6):356

[2]吴在德.外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42

甲状腺瘤手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3月至2008年8月运用随机数字表法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甲状腺腺瘤患者76例, 其中男48例, 女28例;年龄19~48岁, 平均 (34.3±13.2) 岁;入选的所有患者均自愿参加临床研究, 且与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临床表现及诊断

全组患者颈前均有包块, 多无明显症状。少数有咽异物感, 颈部有压痛, 无声嘶及呼吸困难。体检多在甲状腺区触及单个或多个随吞咽上下活动的包块, 无压痛, 边缘清, 无搏动, 包块大小直径存0.5~4cm。甲状腺B超检查提示甲状腺腺瘤, 并查血T3、T4了解甲状腺功能均无异常[2]。

1.3 手术方法

将76例甲状腺腺瘤患者按照术后方法分为一般手术组和改良小切口手术组, 每组各38例, 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均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所有的患者均行三大常规、凝血功能检查、心电图检查、B超颈部包块检查。采用局麻强化。一般手术组:患者全部采用颈丛阻滞麻醉, 取颈前弧形横切口。距胸锁关节2cm, 2端达胸锁乳突肌外缘, 并可适当向患侧延长。采用高频电刀在颈前筋膜和颈阔肌间隙游离皮瓣。上至舌骨水平。下达胸锁关节上缘。切开颈白线, 向两侧牵开颈前肌。游离甲状腺叶。根据肿瘤大小、位置、数量确定切除范围。单发腺瘤采取以肿瘤为中心的甲状腺腺叶次全切除, 多发腺瘤行腺叶的全切除。术毕置硅胶引流管经切口下方引出[3]。改良小切口手术组:于锁骨上1~2cm设计平行切口, 以两锁骨交界处为切口中心点。单侧甲状腺腺瘤切口长4cm, 双侧甲状腺腺瘤切口长6cm。切口处皮下注射05%肾上腺素生理盐水10~20m L。依次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沿皮下与颈前肌群的疏松结缔组织分离, 上至甲状腺上极以上0.5~1cm, 下达甲状腺下极以下0.5~1cm。沿颈正中线切开颈白线, 不结扎、不切断颈前静脉, 变异者断横, 不切断双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状腺肌, 仅向两侧用皮钳牵开。显露甲状腺, 观察腺瘤性状, 必要时先行快速冰冻病理检查。将显露之腺瘤用10号线大圆针贯穿缝合, 吊起并分别于瘤体四周钳夹, 尔后切下包括部分正常甲状腺组织在内的一侧甲状腺腺瘤。羊肠线缝合修复甲状腺残面。如为双侧腺瘤, 同法处理对侧。彻底止血后直接关闭切口, 无创缝合线皮内缝合, 略加压包扎切口。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使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效果比较

经过积极的治疗, 改良小切口手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平均 (83.4±19.2) min, 术中出血量平均 (12.9±7.4) m L, 术后住院时间平均 (4.8±1.2) d。一般手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平均 (113.4±22.5) min, 术中出血量平均 (23.4±12.5) m L, 术后住院时间平均 (3.4±1.1) d。经过统计分析发现改良小切口手术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一般手术组, 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结果可见表1。

2.2 术后随访

改良小切口手术组患者的切口疤痕较一般手术组患者的切口疤痕明显变小, 而且美观。

3 讨论

甲状腺腺瘤可发生任何年龄, 多发于40岁以上女性, 是颈部最常见的肿瘤, 良性多见, 恶性较少, 少数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腺瘤病程缓慢, 有的在数年以上。多数为单发, 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 边界清楚, 质地较周围甲状腺硬。与周围组织无粘连, 无压痛, 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无任何不适症状, 肿瘤直径一般在数厘米, 巨大者少见。甲状腺核素显像表现为“冷结节”, 有少数患者因瘤内出血瘤体会突然增大, 伴胀痛;有些肿块会逐渐吸收而缩小;有些可发生囊性变。病史较长者, 往往因钙化而使瘤体坚硬;有些可发展为功能性腺瘤[4]。巨大瘤体可产生部分邻近器官受压征象, 但不侵犯这些器官。有少数患者因瘤内出血瘤体会突然增大, 伴胀痛;有些肿块会逐渐吸收而缩小;有些可发生囊性变。甲状腺腺瘤须与结节性甲状腺肿及甲状腺癌相鉴别。一般来说甲状腺肿多呈普遍肿大, 多呈多发结节, 有流行区域, 与甲状腺腺瘤相比, 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单发结节无完整包膜, 界限不清楚。甲状腺癌表现为甲状腺质硬结节, 表面凹凸不平, 边界不清, 颈淋巴结肿大, 并可伴有声嘶、霍纳氏综合症等。当代多数学者推荐本病应首选手术治疗, 尤其对于结节有可能恶变者, 更应早期手术治疗。理由是:手术治疗腺瘤的疗效确切, 并发症少。对于合并有甲亢的腺瘤, 应充分控制甲亢症状, 基础代谢率基本正常后方可实施手术切除, 以增加手术安全性, 减少并发症。改良小切口甲状腺腺瘤切除手术, 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较原来大大缩短及减少, 且手术创伤小, 术后恢复快, 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2]。

综述所述, 改良小切口甲状腺腺瘤切除手术, 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较原来大大缩短及减少, 且手术创伤小, 术后恢复快, 术后并发症少, 临床治疗和美容效果均较好, 值得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小切口手术治疗甲状腺腺瘤的方法及疗效。方法本文对38例甲状腺腺瘤患者采用改良小切口甲状腺腺瘤切除术治疗。结果经过积极的治疗, 改良小切口手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平均 (83.4±19.2) min, 术中出血量平均 (12.9±7.4) mL, 术后住院时间平均 (4.8±1.2) d。一般手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平均 (113.4±22.5) min, 术中出血量平均 (23.4±12.5) mL, 术后住院时间平均 (3.4±1.1) d。经过统计分析发现改良小切口手术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一般手术组, 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改良小切口甲状腺腺瘤切除手术, 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较原来大大缩短及减少, 且手术创伤小, 术后恢复快, 术后并发症少, 临床治疗和美容效果均较好, 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甲状腺腺瘤,改良小切口

参考文献

[1]周晓军, 刘晓红.甲状腺腺瘤病理诊断进展[J].实用肿瘤杂志, 2006, 21 (4) :294~296.

[2]徐少华.改良小切口甲状腺腺瘤切除术32例[J].实用医学杂志, 2008, 24 (11) :1955.

[3]吴飞.小切口切除术治疗甲状腺腺瘤的临床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 (7) :178.

甲状腺瘤手术 篇4

【关键词】甲状腺癌;腺瘤;彩色多普勒;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R445.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128-01

随着高频技术的发展,彩色多普勒超声已经成为诊断甲状腺占位性疾病的最主要影像学方法,而甲状腺癌与甲状腺腺瘤的发病率近年来均有上升趋势。甲状腺癌与甲状腺腺瘤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二者均以40 岁左右的女性最多见。本文收集我院2009~2014 年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94 例甲状腺结节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病例来源于经手术治疗的甲状腺结节患者88 例,所有病例均行术前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男14 例,女74 例,年龄(22-74) 岁,平均(42±8) 岁;甲状腺癌患者26 例,甲状腺腺瘤患者61 例,二者并存1 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头频率7.5~14MHZ,检查时患者采取仰卧位,充分暴露检查部位,使用二维超声对甲状腺进行全面扫查,并对甲状腺内结节进行具体观察并测量结节大小,观察结节内部回声、包膜、形态、边缘、晕圈、后方回声、钙化情况及颈部淋巴结等,并利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观察结节内部的血流情况,根据结节内部血流分布的形态进行分级[1] :0级 无血流信号;I级:血流信号少,彩色血流少于2 条或5 点一下;II级:血流信号丰富,彩色血流在2 条或5 点以上。再利用脉冲多普勒测量血流速度及阻力指数。采用SPSS13.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何Fisher精确概率法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资料中,甲状腺癌27 例,共结节31 个;甲状腺腺瘤62例,共结节83个;其中癌结节大小10~58 mm,包括乳头状癌19 例、滤泡状癌6例、髓样癌1 例、未分化癌1 例;甲状腺腺瘤结节大小6~64 mm,包括滤泡状腺瘤43 例(其中囊性变者19 例,有2 例为恶变者,术前未提示)、乳头状腺瘤17 例、非典型性腺瘤2 例。甲状腺癌与甲状腺腺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的特征见表1。(所有结节的超声手术病理诊断完全符合74 例,诊断准确率84%,误诊漏诊率16%。)

3 讨论

甲状腺癌在甲状腺疾患中占的比例较小,但危害较大。癌瘤较小时与良性肿瘤(腺瘤)难以区分。甲状腺腺瘤是甲状腺良性肿瘤中较常见的一种。二者在超声中表现存在一定差异和交叉性。二者除肿瘤结节外,余甲状腺腺体回声正常,所以需要对结节的细部特征进行仔细观察,以提高诊断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有关文献报道,良性腺瘤的恶变率可达到10~20%。故而早期判断结节的良恶性对临床治疗具有显著的意义。

本组甲状腺癌中的结节边界模糊不清,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以低回声为主,大部分结节中可见钙化点,其中以细小砂粒样钙化为主要特征。彩色多普勒显示癌结节内有明显血流信号,频谱多普勒显示为高速高阻的动脉血流,RI>0.7,或者可见动-静脉瘘血流频谱[2] 。而甲状腺腺瘤中的结节大部分有完整包膜,周边有清晰低回声晕圈,形态规则,内部回声可表现为多种类型(以中等及中强回声为多),但实性结节内钙化少见,囊实混合性结节可有粗大斑块钙化,彩色多普勒显示,结节内部无血流信号或者血流信号不丰富,结节周边可出现环状血流信号。

从上述两组资料的对比中不难看出,甲状腺内检出低回声结节及砂粒样钙化对诊断甲状腺癌有很高的特异性[3] 。再加上甲狀腺癌结节内的血流信号丰富,呈高速高阻也是诊断的一个辅助依据。本次结果显示癌结节主要声像图为低回声80%,细点状钙化72%,有血流信号96%(丰富占64%),但癌结节并不都表现为低回声,肿瘤较大时内部可出现纤维化,坏死而表现为强回声或混合回声[4] 。而甲状腺腺瘤中钙化仅8.9%,血流信号丰富%。甲状腺癌可发生淋巴结转移,表现为双侧颈部淋巴结不同程度的肿大,所以当发现颈部有肿大淋巴结时,我们应警惕甲状腺癌的发生,而甲状腺腺瘤发生颈部淋巴结肿大的几乎没有。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当乳头状甲状腺腺瘤中存在较大的乳头状结节且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有血流信号时提示有较大的恶变倾向。

综上所述,在行彩色多普勒检查甲状腺疾病时发现有结节示,应认真分析结节边界,形态,内部回声,有无钙化以及血流的分布,对早期恶性结节不明显难以区分时更应该仔细观察。欠规则状低回声结节、微小钙化与有较丰富血流信号对甲状腺癌与甲状腺腺瘤的鉴别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Koike E,Noguchi S,Yamashita H,et al.Ultrason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thyroid nodules;predicion of malignancy Arch Surg,2001,136(3):334-337.

[2]张缙熙,姜玉新.浅表器官及组织超声诊断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8:62.

[3]唐丽娜,任永富,阎若元等.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甲状腺癌的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超横医学杂志, 2003,19(4):266-268.

微创手术治疗甲状腺腺瘤的疗效观察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历资料

64例患者均为2009年8月至2012年10月期间就医的甲状腺腺瘤患者, 所有患者经行FT3、FT4、TSH检查及彩超等检查均符合第七版外科学甲状腺腺瘤临床诊断标准[1], 患者多表现为颈前部出现包块, 多为单发, 质韧, 表面光滑, 无压痛, 随吞咽上下移动。64例患者中, 男13例, 女51例, 年龄19~52岁, 平均37岁, 病程0.5~13年, 病变部位;右腺叶29例, 左腺叶26例, 峡部2例, 双腺叶7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微创手术组32例:男5例, 女27例, 年龄20~49岁, 平均37岁, 病程0.5~13年, 病变部位;右腺叶15例, 左腺叶13例, 峡部1例, 双腺叶3例;常规手术组32例:男8例, 女24例, 年龄19~52岁, 平均37岁, 病程1~12年。病变部位;右腺叶14例, 左腺叶13例, 峡部1例, 双腺叶4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病变部位、肿块大小、肿块是否多发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全部患者均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 微创治疗组32例患者采用改良Miccoli术式[2]腔镜辅助下甲状腺手术:于颈前胸骨上凹处横行做大约2cm皮肤切口, 用拉钩将切口撑开, 并将白线切开约2cm, 旋即钝性分离外科囊, 于腺体和颈前带状肌之间形成一间隙, 然后用拉钩提拉建立操作空间。应用超声刀, 腺叶切除采用环甲间隙分离先导的上极梯次解离法和精细化背侧被膜解离法, 应用预凝闭+交替式切-吸-凝-分法, 在切除病灶的同时, 最大限度地保留正常甲状腺组织。常规外科手术组32例患者沿颈前低位的顺皮纹行弧形切口依次切开颈部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 在颈阔肌深面上下分离皮瓣, 避免横行切断肌层。沿正中白线纵行切开至甲状腺峡部表面, 在甲状腺真假被膜间分离, 充分暴露甲状腺叶, 使术野显露良好。以肿瘤部位做为中心行甲状腺部分切除, 切除范围依据肿瘤的大小、位置及数量具体而定, 切除范围包括肿瘤及周围正常腺体1cm。视腺瘤的大小分别予以甲状腺腺瘤在内的一侧腺叶全切除、部分切除或甲状腺腺瘤摘除术。术后64例患者病理均确诊为甲状腺腺瘤:滤泡型腺瘤56例, 乳头状腺瘤5例, 滤泡乳头状腺瘤3例。

1.3 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χ2检验, 配对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过程均顺利, 微创手术组32例患者手术时间为: (90±32) min, 常规开放组32例患者手术时间为: (60±20) min, 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微创手术时间较长, 是因为建腔技术, 成像技术及超声刀止血技术均对手术时间有明显影响;微创组术中出血为: (21±10) m L, 常规组术中出血为: (42±21) m L, 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 ;微创组切口长度为:2.5±0.5cm, 常规组切口长度为:7.9±0.8cm, 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 ;微创组术后引流量为: (29.6±15.3) m L, 常规组术后引流量为: (41.8±24.5) m L, 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 ;微创组住院时间为: (4±1) d, 常规组住院时间为: (6±2) d, 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3 讨论

1996年Gagner报道世界首例内镜甲状旁腺次全切除术后, 因内镜甲状腺手术疗效可靠及术后美容效果, 使得这一术式得到众多医师和患者的青睐。传统Miccoli术式是一种颈部单一小切口人工牵拉提吊无气腔室内镜辅助的甲状腺手术方式, 在内镜与开放相结合的混合视野下手术, 优点是创伤较小, 缺点是单一切口径路操作空间窄小, 人工牵拉建腔易造成腔室不稳定。1997年由意大利医生Paul Miccoli首创了甲状腺改良Miccoli手术, 手术过程需要有Micooli专用器械、腔镜技术、超声刀。超声刀是小空间下手术操作的基本器械, 临床应用中以高频超声刀为主, 少数其他特选器械为辅, 采用双械协调配合式操作方式, 从而使小空间条件下实施手术的两大基本操作难题:血管离断和出渗血控制得到了解决。甲状腺改良Miccoli手术是在颈部开单一微小切口, 利用腔镜技术辅助进行甲状腺手术, 顺着人体颈部的自然横纹做2cm左右大小的切口, 通过腔镜、超声刀的完美结合, 使手术真正达到微创、术中出血少、术后引流少、美容的效果, 颈部的手术疤痕缩短到2cm左右, 且无需建立潜腔, 真正达到既美容又微创的目的。改良Miccoli手术[3]变通性好, 如果术中有中转开放必要时, 仅需将切口延长即可进行开放手术[1,2,3]。

通过本组64例甲状腺腺瘤患者对比手术发现, 微创手术治疗甲状腺腺瘤虽然手术时间较常规手术时间长 (亦与例数较少操作不够熟练有关) , 但在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等方面比较微创治疗均较常规手术有优越性, 具有术中出血量少、切口长度短、术后引流量少、住院时间短的优点, 可见, 微创手术治疗甲状腺腺瘤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手术方法。

摘要:目的 观察应用微创手术治疗甲状腺腺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64例甲状腺腺瘤患者随机分为微创手术组及常规手术组各32例, 对比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 微创组及常规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分别为: (90±32) min、 (21±10) mL、 (2.5±0.5) cm、 (29.6±15.3) mL、 (4±1) d; (60±20) min、 (42±21) mL、 (7.9±0.8) cm、 (41.8±24.5) mL、 (6±2) d。结论 微创手术治疗甲状腺腺瘤手术时间较常规手术长, 但在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等方面比较微创治疗均较常规手术有优越性, 具有术中出血少、切口长度短、术后引流量少、住院时间短的优点, 可见, 微创手术治疗甲状腺腺瘤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手术方法。

关键词:甲状腺腺瘤,微创手术,腺瘤摘除术,甲状腺腺叶切除

参考文献

[1]吴再德, 吴肇汉.外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95-296.

[2]苏新良, 任国胜, 吴诚义, 等.应用颈前小切口无气腔室内镜下甲状腺瘤手术43例的临床体会[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5, 27 (14) :1503.

甲状腺瘤手术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择2012年7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甲状腺瘤患者75例, 随机分成两组, 护理组及对照组。护理组41例, 男25例, 女16例。年龄23~75岁, 年龄平均 (44.26±6.82) 岁。对照组34例, 男21例, 女13例。年龄20~72岁, 年龄平均 (45.37±6.25) 岁。对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进行对比, 差异不明显, 具有可比性, P>0.05。

1.2护理措施:对照组采用常规甲状腺瘤手术护理措施。护理组采用预先制定好的护理路径进行护理, 主要是指在充分评估患者实际情况的基础上, 以国内同类甲状腺手术常规护理措施为参考标准, 与患者主管医师进行充分有效沟通, 结合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 通过查阅本次手术相关护理学文献后进行综合性评判后, 制定临床护理路径, 严格按照该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日常诊疗及护理工作, 并科学指导患者进行康复工作[2];其临床护理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时, 简要介绍本院环境及医疗水平, 以帮助患者尽快适应入院后环境, 如有必要, 可适当应用镇静或安眠类药物;全面评估患者身心多指标;甲状腺瘤手术相关医学知识健康教育, 以及心理护理;指导并协助患者完成手术相关辅助检查, 固定时间, 巡视病房[3]。 (2) 术前准备。患者在术前需采取仰卧位, 将肩背部适当垫高, 伸颈, 使其下颌部、气管以及胸骨部分共同处于相同水平线上;根据抗生素药敏试验结果及碘剂药物应用注意事项进行药物准备;术前饮食应以易消化的清淡饮食为主, 并严禁烟酒, 以及刺激性食物;皮肤准备。 (3) 手术当日清晨建立并保持静脉通路畅通, 护理人员给予患者心理支持, 协助其穿手术衣后送入手术室。

1.3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处理, 用 (±s) 表示计量资料, 当P<0.05, 数据差异明显, 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护理组的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呈现一定程度的减少;基于术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及发生率, 护理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基于护理工作满意度, 以及甲状腺瘤相关医学知识掌握程度, 护理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2。

注:同护理组相比较, *表示P<0.05

注:同护理组相比较, #表示P<0.05

3讨论

护理人员在甲状腺瘤手术护理工作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 能够清楚地了解患者在住院期间各阶段所需的护理工作, 并且明确执行时间, 有效提高工作积极性, 增强护患之间的沟通, 提高患者治疗及护理依从度, 使患者对我院护理工作满意率得到显著提高[4]。而且, 甲状腺瘤手术患者日常护理工作中应用CNP, 能够有效避免护理工作事故, 提高临床对患者的医学知识宣讲质量, 降低术后发生并发症或不良反应风险。总之, 在甲状腺瘤手术患者护理工作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 能够全面优化临床护理工作, 提高工作效率, 促使护理服务规范化, 护理流程合理化, 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 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及应用。

摘要:目的 分析甲状腺瘤手术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疗效, 为临床提供一定的数据参考。方法 选择2012年7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甲状腺瘤患者75例, 随机分成两组, 护理组 (41例) 及对照组 (34例) ,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路径进行护理, 护理组采用预先制定好的护理路径进行护理, 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护理疗效;对两组患者进行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 分析调查结果。结果 护理组的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呈现一定程度的减少;基于术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及发生率, 护理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基于护理工作满意度, 以及甲状腺瘤相关医学知识掌握程度, 护理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在甲状腺瘤手术患者护理工作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 能够全面优化临床护理工作, 提高工作效率, 促使护理服务规范化。

关键词:甲状腺瘤,临床护理路径,护理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凤香.临床路径在甲状腺瘤手术患者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7 (9) :179-180.

[2]孙晓辉.临床护理路径在甲状腺瘤围手术期护理的应用效果观察[J].现代养生, 2014 (5) :237-238.

[3]张旭红.认知护理对甲状腺瘤手术患者应急反应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17 (12) :1401-1403.

甲状腺瘤手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102例甲状腺瘤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甲状腺瘤诊断标准。其中, 男性患者64例, 女性患者38例, 年龄24~78岁, 平均年龄 (32.0±4.2) 岁;肿瘤类型:42例结节性甲状腺肿瘤, 32例甲状腺瘤, 18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10例甲状腺癌;应用平均分配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各51例, 两组患者的基础指标对比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 主要采取入院指导、心理疏导、健康宣教、手术操作护理、日常生活护理以及术后并发症护理等措施。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认知护理, 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2.1 对患者进行评估:

护理人员首先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 和患者之间构建良好关系。对患者的社会适应、情绪、人际关系、行为以及躯体症状等情况进行了解, 并和患者加强交流, 给予鼓励和帮助, 获取患者信任, 了解患者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的原因。

1.2.2 了解患者不良认知:

护理人员对患者基本情况有所了解后, 要对其不良认知进行分析, 应用恰当方式使患者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另外, 对患者耐心、细致的讲解甲状腺瘤疾病的有关知识, 如发病机制、原因、临床症状、给人体带来的危害、治疗方法、注意事项以及并发症等内容, 使患者能够正确认识疾病;此外, 护理人员告知患者详细的手术操作步骤、方法, 提高患者治疗积极性;并告知患者不良情绪可能会给病情带来的不良影响, 使患者保持平稳心态。

1.2.3 强化认知:

运用认知重建方式帮助患者树立正确认知观念, 应用认知性作业方式指导患者进行吞咽功能的训练和手术体位。

1.2.4 健康宣教:

根据患者实际情况, 护理人员为其制定个性化、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方式, 如运用图片展示、交流等方式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 这样有利于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和积极主动性, 更好地接受治疗。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焦虑值、抑郁值、血压、心率变化情况以及激素水平等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实验收集的数据输入统计学软件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 计量数据以 (±s) 表示, 组间均数比较进行t检验, 组间计数资料运用百分比表示, 采用χ2检验, 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焦虑值与抑郁值对比:

经过护理后, 研究组患者的焦虑值为 (35.2±5.1) 分, 抑郁值为 (19.2±5.6) 分;对照组患者的焦虑值为 (45.6±8.5) 分, 抑郁值为 (26.5±6.8) 分;研究组患者的焦虑值和抑郁值明显低于对照组 (t=6.032, P<0.05) 。

2.2 两组患者的血压、心率变化情况对比:

研究组患者的舒张压、收缩压以及心率等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t=11.578, P<0.05) , 见表1。

2.3 两组患者的激素水平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皮质醇为 (201.0±60.4) nmol/L, 血管紧张素Ⅱ水平为 (22.3±7.2) pg/m L;对照组患者的皮质醇为 (237.6±63.5) nmol/L, 血管紧张素Ⅱ水平为 (28.5±9.4) pg/m L;研究组患者的皮质醇水平和血管紧张素Ⅱ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 (t=12.354, P<0.05) 。

3 讨论

在甲状腺疾病中, 甲状腺瘤发病率约达到80%[2]。其属于一种良性内分泌肿瘤, 但少数患者会出现恶性病变, 因此, 及早行手术治疗能够有效根治。目前, 临床治疗主要采取手术疗法。由于甲状腺为内分泌器官, 与患者情绪具有直接关系, 另外, 手术为情绪应激源, 会导致患者出现心理、生理应激反应, 导致患者出现焦虑、紧张、抑郁等负面情绪, 进而给麻醉效果与手术治疗效果产生不良影响, 严重者导致发生心肌梗死、心肌缺血以及高血压等并发症, 给患者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影响。

综上所述, 对甲状腺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时应用认知护理, 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 并降低应激反应发生率。

参考文献

[1]林彩娟, 李雪华, 梁燕霞, 等.认知护理对甲状腺瘤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 17 (12) :1401-1403.

甲状腺瘤手术 篇8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围手术期护理,甲状腺瘤

随着社会的发展, 医学模式也不断进步, 临床护理工作更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如今传统的疾病康复护理模式已逐渐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了, 为了使患者得到更加良好、有效和舒适的护理, 尽早康复, 减少治疗费用, 护理工作者们已经在探索更加有效的护理模式[1]。本次对临床护理路径在甲状腺瘤围手术期护理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 得到了满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在本院接受诊治的甲状腺肿瘤患者60例, 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30例。观察组中男13例, 女17例, 年龄32~72岁, 平均年龄49.3岁, 病程1.9~4.5年, 对照组中男18例, 女12例, 年龄29~79岁, 平均年龄46.6岁, 病程0.8~4.9年,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本组患者在围手术期给予常规的传统护理模式。患者入院后, 需要有专业的医护人员详细的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患者的病情, 并根据每位患者的情况分别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 严格实施, 与患者主动沟通交流, 了解患者的真实想法以及治疗效果, 以此改善治疗方案, 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鼓励患者以乐观、积极、健康的心态接受治疗, 同时, 应该加强家属对于相关医学知识的了解, 使家属能够更好地配合医生对患者的治疗, 为患者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治疗环境[2]。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护理基础之上加入临床护理路径模式, 操作如下:患者入院初期, 较易产生不良情绪, 尤其是对医院环境及人员的陌生感, 会对患者产生很大影响, 因此, 患者入院初期, 要向患者认真详细的介绍医院的环境, 使患者保持平和的心态接受治疗, 同时能够保证患者具备充足的睡眠。入院第2天便对患者进行抗生素类药物的过敏试验, 并定时观察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 评估患者的生理状况和心理状况。叮嘱患者手术12 h前忌食, 8 h内不能喝水, 服药开始便忌烟忌酒、忌辛辣。为确定是否出现术后并发症, 术后要严格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 术后3 d内, 患者可以食用流食并且逐渐转向正常, 并且护理人员要帮助患者进行吞咽、抬头以及转颈练习, 患者出院时, 要叮嘱患者保证睡眠、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劳累等。

1.3 观察指标

包括进行甲状腺手术后两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术后观察时间以及治疗效果。

1.4 疗效评判标准

无效:术后检查显示仍有很大部分肿瘤, 患者症状并未好转;有效:术后检查显示仍有少数肿瘤存在, 患者症状有所好转;治愈:术后检查显示肿瘤已全部清除, 患者症状完全消失。总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症状均有所好转,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 治愈13例 (43.33%) , 有效16例 (53.33%) , 无效1例 (3.33%) , 住院时间为 (8.79±1.2) d, 手术操作时间为 (45.29±5.98) min, 术后观察时间为 (7.45±1.09) d。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0%, 治愈7例 (23.33%) , 有效17例 (56.67%) , 无效6例 (20.00%) , 住院时间为 (13.79±1.45) d, 手术操作时间为 (65.37±7.68) min, 术后观察时间为 (12.09±3.64) d。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随着医学技术的提高, 医院环境也随之改变, 患者对医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对治疗效果的期望也越来越高, 临床护理路径是有利于提高患者治疗效果的一种护理措施, 护理路径是有利于提高患者治疗效果的一种护理措施, 对甲状腺患者进行临床护理路径, 可以为患者营造一个良好的治疗环境[3]。同时, 定时检查并记录患者生命体征, 不仅可以提高院方的工作效率、护理人员的服务质量, 还可以减少护理人员一时大意所造成的遗漏项, 并极大程度上的提高患者的康复率, 减少住院时间、手术操作时间以及术后观察时间, 给院方和患者都带来了方便。

总之, 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护理方法,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潘银珍, 梁智强, 曾伟红, 等.临床护理路径在甲状腺手术患者的应用.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11 (4) :315-316.

[2]范亚娟, 韩素霞.临床护理路径在甲状腺患者手术中的初步应用及效果评价.中国社区医师, 2013, 12 (23) :227.

甲状腺瘤手术 篇9

【关键词】 甲状腺瘤;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传统甲状腺切除术

【中图分类号】R65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8-0065-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0例患者均为我院2010年5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甲状腺瘤患者。按就诊时间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中男18例,女32例,年龄23~60岁,平均年龄(35.49±6.48)岁;病程3个月~4年,平均病程(2.13±0.56)年。观察组中男19例,女31例,年龄24~60岁,平均年龄(35.48±6.49)岁;病程4个月~4年,平均病程(2.14±0.57)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传统甲状腺切除术治疗。患者行颈丛麻醉,在距离胸锁关节2cm处,实施颈部横向切口,保证切口两端至胸锁乳突肌外缘。游离颈阔肌与颈前筋膜间的皮瓣,范围从舌骨下至胸锁关节上缘部分,用电刀将肿瘤切除,最后行常规置管引流。给予观察组患者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治疗。对患者血常规、心电图等进行检查,选用颈丛麻醉,取仰卧位,垫高颈部,于患者患侧甲状腺表面锁骨上1~2cm处行3~6cm的小切口,若为双侧,则切口取颈前正中部,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等,并对甲状腺上下极和外侧血管、组织和悬韧带部分进行分离。对患者行皮下肾上腺注射,浓度为0.5%,体积为15ml,避免患者皮下出血。对皮瓣进行分离,切开皮下组织,将疏松结缔组织及颈前肌分离,并对颈前静脉进行处理。使甲状腺充分显露,首先进行快速的病理送检,在确定为非恶性肿瘤后,选用7号线大圆针贯穿缝合,用钳夹分别夹住瘤体3、6、9及12点处,切除甲状腺瘤,注意甲状腺组织切除不宜过多,以免发生术后甲状腺功能低下,用电刀切除甲状腺瘤。手术过程中,应注意避免对患者喉反神经造成损害。最后用0号线对切口进行缝合。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伤口大小、出血量、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伤口大小、出血量、住院时间对比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伤口大小、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对照组共11例(22.0%)患者发生颈部紧缩、疼痛、麻木以及吞咽困难等并发症,观察组仅4例(8.0%)患者发生上述并发症,所有患者并发症均经过对症治疗后转归,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甲状腺瘤是常见的良性肿瘤,其发病因素众多,与性别、遗传、TSH过度刺激等均相关。就性别来说,女性发病率可为男性的5~6倍,是发病的主要群体[1]。甲状腺瘤主要呈现单发圆性或椭圆形,肿块表面比较光滑,直径一般在1~5cm之间。在诊断过程中,应与甲状腺癌及结节性甲状腺肿区分开来。

甲状腺瘤的手术治疗关键在于减少切口长度,保证外形美观,保护颈部肌群完整[2]。本组研究中,所得结果充分显示,相对于传统甲状腺切除术来说,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的优越性更为突出,表现为:手术过程中无需对颈前肌群进行破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颈部肌肉组织造成的严重损伤;不会影响到颈部静脉、淋巴回流等[3];手术切口小,手术瘢痕较小,保证外形美观的同时,促使患者伤口早日愈合;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患者的舒适性。但应注意在实际手术过程中,应准确把握适应症,充分保证患者安全。综上所述,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瘤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建勇.改良小切口与传统手术治疗甲状腺瘤临床疗效比较[J].医学信息,2013,9(26):100.

[2]汤金剑.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与传统甲状腺切除术在治疗甲状腺瘤中的比较[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5):29-30.

[3]黄浩善,王成忠.小切口改良甲状腺切除术与传统甲状腺切除术的比较研究[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21):2977-2978.

(收稿日期:2014.07.07)

【摘 要】 目的:探讨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和传统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00例甲状腺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行传统甲状腺切除术,观察组患者行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伤口大小、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大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瘤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甲状腺瘤;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传统甲状腺切除术

【中图分类号】R65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8-0065-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0例患者均为我院2010年5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甲状腺瘤患者。按就诊时间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中男18例,女32例,年龄23~60岁,平均年龄(35.49±6.48)岁;病程3个月~4年,平均病程(2.13±0.56)年。观察组中男19例,女31例,年龄24~60岁,平均年龄(35.48±6.49)岁;病程4个月~4年,平均病程(2.14±0.57)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传统甲状腺切除术治疗。患者行颈丛麻醉,在距离胸锁关节2cm处,实施颈部横向切口,保证切口两端至胸锁乳突肌外缘。游离颈阔肌与颈前筋膜间的皮瓣,范围从舌骨下至胸锁关节上缘部分,用电刀将肿瘤切除,最后行常规置管引流。给予观察组患者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治疗。对患者血常规、心电图等进行检查,选用颈丛麻醉,取仰卧位,垫高颈部,于患者患侧甲状腺表面锁骨上1~2cm处行3~6cm的小切口,若为双侧,则切口取颈前正中部,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等,并对甲状腺上下极和外侧血管、组织和悬韧带部分进行分离。对患者行皮下肾上腺注射,浓度为0.5%,体积为15ml,避免患者皮下出血。对皮瓣进行分离,切开皮下组织,将疏松结缔组织及颈前肌分离,并对颈前静脉进行处理。使甲状腺充分显露,首先进行快速的病理送检,在确定为非恶性肿瘤后,选用7号线大圆针贯穿缝合,用钳夹分别夹住瘤体3、6、9及12点处,切除甲状腺瘤,注意甲状腺组织切除不宜过多,以免发生术后甲状腺功能低下,用电刀切除甲状腺瘤。手术过程中,应注意避免对患者喉反神经造成损害。最后用0号线对切口进行缝合。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伤口大小、出血量、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伤口大小、出血量、住院时间对比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伤口大小、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对照组共11例(22.0%)患者发生颈部紧缩、疼痛、麻木以及吞咽困难等并发症,观察组仅4例(8.0%)患者发生上述并发症,所有患者并发症均经过对症治疗后转归,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甲状腺瘤是常见的良性肿瘤,其发病因素众多,与性别、遗传、TSH过度刺激等均相关。就性别来说,女性发病率可为男性的5~6倍,是发病的主要群体[1]。甲状腺瘤主要呈现单发圆性或椭圆形,肿块表面比较光滑,直径一般在1~5cm之间。在诊断过程中,应与甲状腺癌及结节性甲状腺肿区分开来。

甲状腺瘤的手术治疗关键在于减少切口长度,保证外形美观,保护颈部肌群完整[2]。本组研究中,所得结果充分显示,相对于传统甲状腺切除术来说,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的优越性更为突出,表现为:手术过程中无需对颈前肌群进行破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颈部肌肉组织造成的严重损伤;不会影响到颈部静脉、淋巴回流等[3];手术切口小,手术瘢痕较小,保证外形美观的同时,促使患者伤口早日愈合;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患者的舒适性。但应注意在实际手术过程中,应准确把握适应症,充分保证患者安全。综上所述,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瘤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建勇.改良小切口与传统手术治疗甲状腺瘤临床疗效比较[J].医学信息,2013,9(26):100.

[2]汤金剑.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与传统甲状腺切除术在治疗甲状腺瘤中的比较[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5):29-30.

[3]黄浩善,王成忠.小切口改良甲状腺切除术与传统甲状腺切除术的比较研究[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21):2977-2978.

(收稿日期:2014.07.07)

【摘 要】 目的:探讨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和传统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00例甲状腺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行传统甲状腺切除术,观察组患者行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伤口大小、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大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瘤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甲状腺瘤;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传统甲状腺切除术

【中图分类号】R65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8-0065-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0例患者均为我院2010年5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甲状腺瘤患者。按就诊时间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中男18例,女32例,年龄23~60岁,平均年龄(35.49±6.48)岁;病程3个月~4年,平均病程(2.13±0.56)年。观察组中男19例,女31例,年龄24~60岁,平均年龄(35.48±6.49)岁;病程4个月~4年,平均病程(2.14±0.57)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传统甲状腺切除术治疗。患者行颈丛麻醉,在距离胸锁关节2cm处,实施颈部横向切口,保证切口两端至胸锁乳突肌外缘。游离颈阔肌与颈前筋膜间的皮瓣,范围从舌骨下至胸锁关节上缘部分,用电刀将肿瘤切除,最后行常规置管引流。给予观察组患者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治疗。对患者血常规、心电图等进行检查,选用颈丛麻醉,取仰卧位,垫高颈部,于患者患侧甲状腺表面锁骨上1~2cm处行3~6cm的小切口,若为双侧,则切口取颈前正中部,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等,并对甲状腺上下极和外侧血管、组织和悬韧带部分进行分离。对患者行皮下肾上腺注射,浓度为0.5%,体积为15ml,避免患者皮下出血。对皮瓣进行分离,切开皮下组织,将疏松结缔组织及颈前肌分离,并对颈前静脉进行处理。使甲状腺充分显露,首先进行快速的病理送检,在确定为非恶性肿瘤后,选用7号线大圆针贯穿缝合,用钳夹分别夹住瘤体3、6、9及12点处,切除甲状腺瘤,注意甲状腺组织切除不宜过多,以免发生术后甲状腺功能低下,用电刀切除甲状腺瘤。手术过程中,应注意避免对患者喉反神经造成损害。最后用0号线对切口进行缝合。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伤口大小、出血量、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伤口大小、出血量、住院时间对比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伤口大小、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对照组共11例(22.0%)患者发生颈部紧缩、疼痛、麻木以及吞咽困难等并发症,观察组仅4例(8.0%)患者发生上述并发症,所有患者并发症均经过对症治疗后转归,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甲状腺瘤是常见的良性肿瘤,其发病因素众多,与性别、遗传、TSH过度刺激等均相关。就性别来说,女性发病率可为男性的5~6倍,是发病的主要群体[1]。甲状腺瘤主要呈现单发圆性或椭圆形,肿块表面比较光滑,直径一般在1~5cm之间。在诊断过程中,应与甲状腺癌及结节性甲状腺肿区分开来。

甲状腺瘤的手术治疗关键在于减少切口长度,保证外形美观,保护颈部肌群完整[2]。本组研究中,所得结果充分显示,相对于传统甲状腺切除术来说,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的优越性更为突出,表现为:手术过程中无需对颈前肌群进行破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颈部肌肉组织造成的严重损伤;不会影响到颈部静脉、淋巴回流等[3];手术切口小,手术瘢痕较小,保证外形美观的同时,促使患者伤口早日愈合;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患者的舒适性。但应注意在实际手术过程中,应准确把握适应症,充分保证患者安全。综上所述,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瘤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建勇.改良小切口与传统手术治疗甲状腺瘤临床疗效比较[J].医学信息,2013,9(26):100.

[2]汤金剑.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与传统甲状腺切除术在治疗甲状腺瘤中的比较[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5):29-30.

[3]黄浩善,王成忠.小切口改良甲状腺切除术与传统甲状腺切除术的比较研究[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21):2977-2978.

甲状腺瘤手术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抽取92例接受手术治疗的甲状腺瘤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中男25例, 女21例;患者年龄32~68岁, 平均年龄 (48.6±1.4) 岁;甲状腺瘤患病时间8个月-6年, 平均 (1.4±0.3) 年;观察组患者中男27例, 女19例;患者年龄34~67岁, 平均年龄 (48.4±1.3) 岁;甲状腺瘤患病时间6个月~7年, 平均 (1.5±0.2) 年。抽样研究对象的年龄、患病时间、性别等自然资料无显著组间差异 (P>0.05) , 可进行科学性的比较研究。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护理方式

采用传统护理模式在围手术期实施护理。

1.2.2 观察组护理方式

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在围手术期实施护理, 主要措施为: (1) 入院当天:介绍医院基本环境, 避免刺激因素, 适当应用镇静类药物, 保证充分睡眠;对生命体征进行测定, 评估生理和心理状况;实施心理护理使心理顾虑消除;帮助患者完善相关检查。 (2) 第2天:体位准备, 尽量能使下颌、气管、胸骨处于同一水平线上;进行抗生素类药物过敏性试验;术前禁烟、忌酒、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以清淡饮食为主;术前禁食12 h, 禁饮8 h。 (3) 手术当天:建立两条或两条以上静脉通路, 使其保持通畅, 给于必要的心理支持, 送入手术室。 (4) 手术后前三天:术后当日对生命体征进行检测, 对病情进行观察, 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评估, 积极预防;术后1~3 d注意对术后并发症进行观察, 由禁食状态逐渐过渡到流质再到普食, 指导患者进行抬头、左右转颈和早期吞咽的活动 (5) 出院当天:进行全面科学的出院指导, 使其保持良好心态, 维持充足睡眠, 避免过度劳累, 协助其办理相关出院手续[2]。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甲状腺瘤手术治疗效果、手术操作所需时间、术后留院观察时间、围手术期不良反应率进行对比。

1.4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临床治愈:症状表现彻底消失, 术后检查显示肿瘤完全清除;有效:症状表现明显好转, 术后检查显示肿瘤大部分清除;无效:症状表现没有任何好转, 术后检查显示肿瘤大部分残留[3]。

1.5 数据处理

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表示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形式计数资料进行t检验, 组间对比进行χ2检验, P<0.05表现差异具有显著性, 统计学意义明显。

2 结果

2.1 甲状腺瘤手术治疗效果

对照组患者经手术治疗后甲状腺瘤症状治疗效果为:12例临床治愈, 21例有效, 13例无效, 甲状腺瘤治疗总有效率71.8%;观察组患者经手术治疗后甲状腺瘤症状治疗效果为:17例临床治愈, 25例有效, 4例无效, 甲状腺瘤治疗总有效率91.3%。两组甲状腺瘤手术治疗效果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详见表1。

2.2 手术操作所需时间和术后留院观察时间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手术操作所需时间分别为 (66.38±8.04) min和 (48.62±7.81) min, 手术操作时间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0.05)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术后留院观察时间分别为 (10.51±1.24) d和 (6.24±1.57) d, 术后留院观察时间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详见表2。

2.3 围手术期不良反应

对照组患者围手术期内有9例出现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6%;观察组患者围手术期内有1例出现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两组围手术期不良反应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3 体会

临床护理路径充分体现了循证护理的基本护理服务理念, 在制定护理路径的过程中, 护理人员应该对临床实践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总结, 并认真细致的查阅相关文献, 最终将个人的技能和临床经验及患者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制订甲状腺瘤围手术期临床护理工作基本路径, 为整体护理模式的改革提供了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和途径。

参考文献

[1]范亚娟, 韩素霞.临床护理路径在甲状腺瘤患者手术中的初步应用及效果评价.中国社区医师, 2012, l4 (33) :227.

[2]李艳明, 王雅杰.临床护理路径在腔镜甲状腺手术病人护理中的应用.医学信息 (中旬刊) , 2011, 24 (08) :3739-3740.

上一篇:场地特征下一篇:新一轮政策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