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实训儿科临床

2024-09-06

临床实训儿科临床(精选十篇)

临床实训儿科临床 篇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提出改革创新和提高质量是职业教育大发展的必由之路。教育部教高[2006]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指出:实训教学是凸显职业教育与行业 (企业) 岗位相融通的重要环节, 是知识转向技能的重要手段, 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创新精神, 提高综合素质具有特殊作用。吴启迪副部长指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相对落后, 迫切需要提高职业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适应性”。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全省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布局及学科专业结构的意见》也对我省的卫生职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1]。

1 我院实训校本教材的现状分析

教材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 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载体。

目前, 我们使用的儿科学教材体现不出高职教育的实践特点, 其中缺少实训内容, 与临床岗位技能需求、职业资格考试不能很好地接轨;而且一直以来我们在教学中缺乏或没有使用专门的儿科临床技能实训教材, 现有的各种儿科实训教材针对性和适用性不明显, 不能凸显高职高专培养人才的特点, 不能贴合基层医疗的实际, 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已远远不能适应临床岗位对人才技能的要求, 影响着职业教育的改革、质量和水平。迫切需要与临床紧密结合, 共同开发, 编写紧密结合临床岗位的实训教材 (包含配套操作视频) , 使教学内容适合工作实际, 满足学生毕业上岗的需要。如何使我们的教材、教学内容与临床岗位标准零距离对接, 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儿科临床实训校本教材开发的意义

2.1 有助于更好地实现职业教育目标和办学特色

实训教学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最重要的环节, 校内实训项目开发是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核心内涵;探索校内与临床岗位对接、具有针对性、适用性的儿科临床实训项目开发路径与模式, 对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都很有意义。

2.2 推进我校课程改革进程

“技能实训”校本教材的开发无疑是学校课程改革的突破, 使学校课程改革迈出了新的一步, 使学校课程设置更合理, 更全面、更科学, 对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促进学校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在职业教育实践中, 只有不断地开发新课程, 改造旧课程, 才能使学校培养的人才质量规格与相应职业岗位的需求相匹配[2]。

2.3 填补儿科临床实训教材的空缺、凸显高职教育的职业特点

针对目前实训教学脱离临床工作过程的实际, 提出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院校合作中基于典型工作任务开发实训项目的思路、方法及实施途径, 实现实训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对接与融合。依照国家教学计划, 教材内容对接职业岗位标准, 针对临床岗位技能要求的变化, 在现有教材基础上开发具有补充性、更新性和延伸性的儿科临床技能实训教材, 依托临床研发适应新兴产业、新职业和新岗位的校本教材, 对推进我院职业教育有着长远的意义。

2.4 可以创新教学方式

推进讨论式、探究式、协作式和自主学习, 强化实践教学方式的工作过程导向。

2.5 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

实训校本教材开发可以缓解或解决我院儿科临床技能实训过程中学生多、教师少、实训室不够等之间的矛盾, 学生可以随时根据自己的需求到实训室按视频、网络教学进行相应实训项目的培训学习, 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发挥其主导作用。“技能实训”校本教材是针对学生的实际需要而开发的课程, 其可以而且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校本教材的开发有利于学生的就业, 职业教育是就业导向教育, 为学生就业服务, 促进学生就业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

2.6 推进和完善我院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

可以促进儿科学精品课程的建设, 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更清楚地认识职业教育在经济文化等方面所具有的辐射功能, 研究其的现实意义显而易见。

3 儿科临床实训校本教材开发研究的思路

多年来, 众多学者在该领域孜孜不倦的研究和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 为本课题的研究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而前人研究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未涉及处则需要充实和填补。我们以青海省基层医疗机构岗位需求和工作任务为主要考察对象, 力求院校结合, 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3]:第一, 分析临床岗位工作过程, 归纳典型工作任务, 创新实训项目。针对临床岗位技能需求的变化, 在现有儿科学教材基础上依托医疗新兴产业、新职业和新岗位研发基层医疗机构急需的、实用的、针对性强的、与临床岗位标准接轨的创新儿科临床技能实训项目。积极建立实训项目库、案例库, 增强教学过程的实操性。第二, 分析典型工作任务, 参照临床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认证要求, 确定实训项目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第三, 行业专家指导, 院校合作开发实训项目, 将知识、技能、态度有效融合, 落实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第四, 编写适合我院临床医学专业的特色校本实训教材, 并制作配套的操作视频。满足学生、基层医生的各种教学和学习需求。第五, 创新教学方式, 推进学生自主学习, 强化临床实践教学方式的工作过程导向。

实训项目应当从实践中来, 选取临床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处理, 学生模拟真实的职业情境, 参与到工作任务过程中来, 按照临床的操作模式, 完成实训任务, 实现实训的过程就是临床实际工作的过程, 以达到强化操作技能的目的。

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4.1 填补我院儿科临床技能实训教材的空白;满足儿科实训教学的需求。凸显职业特色, 为学生搭建就业的快捷平台。

4.2 缓解或解决实训过程中学生多、教师少、实训室不够等之间的矛盾。学生可以随时根据自己的需求到实训室按视频、网络教学进行相应实训项目的培训学习, 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到明显促进作用, 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有力提升, 满足基层医疗岗位需求。

4.3 使所学知识、技能与就业岗位无缝对接, 与执业资格考试接轨, 体现职业教育的针对性、职业性、实用性和开放性。进一步深化“校院合作,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4.4 促进精品课程的建设。促进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丰富教学资源库, 主要内容为配套操作视频、配套练习册、多媒体教学课件等。

儿科临床实训校本教材开发的主导思想是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全面发展为目标, 以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能力要求以及岗位工作内容作为调查对象, 通过对调查结果分析处理, 开发出与我省基层医疗机构岗位需求相适应的、教学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对接的儿科临床技能实训项目。同时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形成职业能力。以历史唯物史观为指导, 以实事求是的精神, 充分吸收学术界现有的研究成果, 在掌握大量资料的前提下, 力求做到全面、系统、准确地编写儿科临床技能实训校本教材, 录制配套操作视频, 通过实施, 反馈适用情况, 进一步对教材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孟群.中国高等卫生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214-218.

[2]王红, 范玉敏, 刘军鹏.国内外卫生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对比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 2010, 28 (17) :23-25.

临床实训儿科临床 篇2

1.化脓性扁桃腺炎、肺炎的诊断及治疗原则;

2.小儿肠炎的诊断及治疗原则;

3.小儿惊厥的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4.感染性休克及呼吸衰竭的治疗原则;

5.新生儿黄疸、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6.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及法鲁氏四联症的血液动力学变化;

7.肾小球肾炎及肾病综合征的鉴别诊断;

8.小儿佝偻病的治疗原则;

9.水痘、猩红热及流行性及腮腺炎的临床表现;

10.小儿身长、体重、头围及胸围的测量方法;

11.各种疫苗的初免年龄和预防注射反应的识别治疗原则。

执业助理医师

1.化脓性扁桃腺炎、肺炎的诊断及治疗原则;

2.小儿肠炎的诊断及治疗原则;

3.感染性休克及呼吸衰竭的治疗原则;

4.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及法鲁氏四联症的血液动力学变化;

5.肾小球肾炎及肾病综合征的鉴别诊断;

6.小儿佝偻病的治疗原则;

7.水痘、猩红热及流行性及腮腺炎的临床表现;

儿科肺炎型哮喘临床分析 篇3

【关键词】 小儿肺炎;哮喘;临床;抗生素

哮喘是气道慢性炎症所导致的反复发作的喘息、呼吸困难和咳嗽。关键特征是气道高反应性。小儿肺炎是一种常见病,按病理解剖可分为大叶性、小叶性(支气管性)及间质性。按病程可分为急性及迁延性。按病因可分为细菌性、病毒性、霉菌性、支原体性、过敏性、吸入性及堕积性。婴幼儿肺炎多数为细菌性,且多表现为小叶性肺炎,其次为病毒性,且常以间质性肺炎形式出现。年长儿多为肺炎球菌性肺炎,常以大叶性肺炎形式出现。选取我院2012年3月到2013年4月32例肺炎型哮喘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3月到2013年4月32例肺炎型哮喘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男性20例,女性12例;就诊年龄最小3个月,最大4岁,其中3个月-1岁者10例,大于1岁者17例,3岁以上者5例;从就诊时病程来看,介于1.5-6个月之间,平均4个月。患者既往均无哮喘病史。

1.2 方法 对确诊的所有患儿,先按照0.2-0.3mg(kg·d)的剂量静脉滴注地塞米松3-5d后,改用糖皮质激素雾化吸人的方法:按照说明书常规剂量加用贮雾器辅助吸人丙酸倍氯米松气雾剂或布地奈德气雾剂,症状发作时立即高频雾化吸人0.5%喘乐宁水溶液。患者入院治疗后,同时口服3-6个月酮替芬,短期口服特布他林或氨茶碱,以尽快缓解症状。

2 结 果

32例中<3岁者22例,占68.8%;婴儿期患有毛细支气管炎史占25%;均表现为较长期反复发作性咳嗽,部分伴有喘息,抗生素治疗均无效;肺部以中小水泡音为主,X线胸片呈肺炎改变;入院后主要静脉点滴琥珀酸氢化考的松,全部治疗有效;出院后均吸入糖皮质激素3-6个月,随访12个月25例(78.1%)无复发、7例(21.9%)有典型哮喘发作。

3 讨 论

肺炎(pneumonia)是指不同病原体或其他因素所致的肺部炎症。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和肺部固定性湿啰音。本病是我国儿童保健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发病率为高。

临床特点:①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多见于2岁以内,尤以2-6个月婴儿多见。临床表现为两种类型,喘憋性肺炎起病急骤、喘憋明显,很快出现呼气性呼吸困难及缺氧症状,肺部体征以喘鸣为主,可听到细湿哕音,全身中毒症状明显。毛细支气管炎表现上述症状,但全身中毒症状不严重。肺部X线以肺间质病变为主,常伴有肺气肿和支气管周围炎;②腺病毒肺炎年龄多见6月-2岁。起病急骤,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呈稽留热或弛张热,重症可持续2-3周。肺部体征出现较晚,多在发热4-5d后开始出现肺部湿哕音,后因病变融合而出现实变体征。胸部X线改变出现早,为大小不等的片状阴影或融合成大病灶,肺气肿多见,病灶吸收需数周至数月;③肺炎支原体肺炎多见于学龄期儿童。典型表现为刺激性干咳,有的酷似百日咳样咳嗽,常有发热,热程1-3周。肺部体征常不明显。部分患儿出现全身多系统的临床表现,如贫血、心肌炎、脑膜炎、格林巴利综合征、肝炎、肾炎等。胸部X线可为肺门阴影增浓、支气管肺炎改变、间质性肺炎改变或均一的实变影;④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多见于新生儿及婴幼儿。起病急、病情重、发展快。呈弛张热或稽留热,中毒症状明显,面色苍白,咳嗽,呻吟,呼吸困难,肺部体征出现早。双肺可闻及中、细湿啰音,易并发脓胸、脓气胸。常合并循环、神经及消化系统功能障碍。

总之,肺炎型哮喘多见于幼儿,并与家族及个人过敏史和婴儿期患毛细支气管炎有关。其症状及体征呈肺炎表现,应用抗生素治疗无效,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

[1] 魏丽敏,葛素红.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30例误诊分析[J].临床荟萃,2007(10):76-77.

[2] 孙瑞珍.以肺炎为临床表现的儿童哮喘29例临床分析[J].河北医学,2003(12):132-133.

[3] 朱林红.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诊断与治疗[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05):56-57.

儿科临床抢救患者的临床路径分析 篇4

关键词:临床路径,儿科,危重抢救病人

在儿科临床急救技术手段的不断探索和研究中, 我国采用的儿科急救手段已经得到了非常大的改进和提升, 在最近几年的医疗急救技术发展中, 对儿科临床抢救的方法又有了新的变革, 临床路径这项新技术也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儿科临床抢救当中, 并收到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年9月-2012年8月儿科的抢救病理为163例新生儿窒息复苏的次数为44, 心脏骤停的次数为7, 休克次数为26, 抽搐的次数为86, 放弃治疗的病理以供有7例, 4例为死亡病例。对待这一组病例的治疗采用的是常规治疗方法, 病患的年龄在2岁左右。2012年9月-2013年8月儿科同类的患儿以供是154例, 新生儿窒息复苏36次, 心脏骤停的次数为6次, 休克次数为20次抽搐次数为92次, 放弃治疗的病例为4例, 死亡病例是3例。年龄也是2岁左右。对这一组的患者进行临床路径抢救, 两组人群在年龄、发病的紧急程度和疾病类型上都没有太大的差异。

1.2方法

1.2.1制定合理的抢救路径。严格按照医疗护理的有关规定制定心肺复苏、休克和抽搐病人抢救时的临床路径, 路径制定后要经由科主任、护士长和科室质控人员进行统一讨论, 确定其具有可行性以后再上报上级有关部门, 最终确定可性后, 再进行具体的实施操作。

1.2.2路径培训。要对相关的治疗路径进行系统化的培训, 培训范围为全科室的所有医护人员, 在培训之后要对培训的阶段性效果进行考核和检验。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操作的规范性和配合的默契度。

1.2.3构建抢救专项小组, 更好地保证路径的实施。在通过考核的人员当中选择若干人, 组建专项小组, 对这些人员要进行集中排班, 采用24h轮班制度, 这样可以保证路径实施的有效性。

1.2.4抢救时要明确各医护人员的具体职责, 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路径的质量。在心肺复苏抢救当中发现的医员一定要及时对病患实施胸外心脏按压, 并立即请周围的人通知急救人员, 住院的主治医师需要对病人的病情做出简要的分析和评估, 并且还要对患者的气道进行及时的处理。责任组长要准备好急救时需要用到的插管用物品, 并且在抢救过程中要协助主治医师进行插管、固定、连接呼吸机等操作。副主任医师主要负责调度和协调各医护人员的工作, 对治疗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及时的评估, 交替进行胸外心脏按压的操作。值班的医生主要负责医嘱的下达工作, 对患者的相关参数和病情进行记录等。值班的忽视主要负责为患者及时吸痰、吸氧、做好监护工作, 同时准备好患者治疗时需要的药品。

1.2.5呼救。抢救小组覆盖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 所以为了方便急救各个值班室的小组组员一定要戴好对讲机, 这样在紧急情况出现时才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调度, 提高了抢救病患的速度。

1.2.6在进行抢救记录的填写时可以使用自行设计的表格进行记录, 这样的表格方便携带, 便于浏览, 对患者的病情发展能够有较为清晰的记录, 将表格在一个固定的地点, 可以方便医护人员的取放。

1.2.7统计学分析通常采用的是医学专业较为常用, 优势也较为明显的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工作, 用t对计量数据进行检验分析, 用χ2对计数资料进行分析。

2结果

比较两组抢救病人抢救成功率, 口头医嘱使用率, 抢救记录书写耗时, P<0.05, 结果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3.1临床路径 (Clinical pathway) 是指针对某一疾病建立一套标准化治疗模式与治疗程序, 是一个有关临床治疗的综合模式, 以循证医学证据和指南为指导来促进治疗组织和疾病管理的方法, 最终起到规范医疗行为, 减少变异, 降低成本, 提高质量的作用。相对于指南来说, 其内容更简洁, 易读、适用于多学科多部门具体操作, 是针对特定疾病的诊疗流程、注重治疗过程中各专科间的协同性、注重治疗的结果、注重时间性。

3.2临床路径的使用保证了抢救质量, 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副主任医师、住院总医师、值班医师、责任组长的搭配, 提高了病情评估、诊断的准确性和操作的正确性;临床路径管理抢救病人, 使之有标准可查, 避免了不必要的失误;减少了医护人员能力不同、技术参差不齐而造成的医疗质量差异, 保证了抢救质量和医疗安全, 降低了医疗风险。

3.3临床路径的使用提高了团队协作抢救小组成员按临床路径进行模拟急救演习, 仿真演练, 使临床抢救更有计划性和预见性, 配合更为默契、有效。

3.4临床路径的使用减少了口头医嘱的使用率路径使用前抢救病人时医生往往下达口头医嘱 (护士按规定复述一遍, 确认无误后执行) , 但在紧急情况下, 医生有可能心、口不一, 且在护士复述时有可能医护在做急救措施或思考其他问题而使查对出现偏差, 极易造成医疗护理差错或事故, 医疗风险大大增加。按临床路径分工, 有医生负责同时下达医嘱, 减少了口头医嘱的使用率, 且大家了解路径用药, 便于查对, 减少了因口头医嘱产生的差异性, 降低了医疗风险。

3.5保证记录及时、准确, 减少耗时路径要求抢救的同时值班医生使用抢救表格简要记录抢救时间、病情变化、用药及生命体征等参数变化, 避免了以往靠回忆写记录而造成的记录耗时长、医护记录不一致和记录失误等情况, 从而保证了医护记录的一致性、抢救记录的及时性与准确性, 缩短了记录书写时间, 降低了医疗风险。

将危重病人抢救流程制定成临床路径理顺了医疗护理程序, 规范诊疗行为、减少重复劳动, 提高医疗质量和工作效率, 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单春剑.临床护理路径国内外研究进展[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7, 10 (20) :4807-4808.

临床儿科社会实践报告 篇5

实习是一种复杂的生活,我们既要学会做事也要学会做人。做事,实习中我们要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和护理操作技能,争取多一些的操作锻炼机会;做人,在医院我们要处理好自己和同学,带教老师,护士长,医生,见习师姐妹,病人和家属的关系。以下是由聘才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转完忙碌又充满挑战的急诊科后,我们来到了吵吵闹闹、忙得乱七八糟的儿科。

我的带教老师是责护组长李晶晶老师,她不但资历深厚,穿刺技术一流;而且人很随和,讲话语气温柔,对小朋友充满了爱心与关心;是值得我学习的好榜样。

在儿科,我学会的第一个操作就是给小朋友做雾化,这也是我们每天上班最主要的任务。配雾化主要用万托林、普米克、爱全乐这三种药,其中万托林的用药剂量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10岁的患儿是1ml。小朋友和成人不一样,他们不会配合我们的操作,这就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去帮助他们接受治疗和护理,并指导家属更科学的照顾患儿,以促进他们更快的恢复健康。

在儿科实习,进行静脉穿刺的机会不多,但晶晶老师只要有机会就会让我和珊珊去给患儿穿刺,所以呢我还是有机会穿刺的。我印象最深的一次就是给一个三岁的小朋友进行静脉穿刺,她好乖,是爷爷奶奶陪同来的,小朋友不怕疼,一直对我笑,我虽然没什么经验,可是那一次穿刺的却非常成功,小朋友的静脉虽然很细,但是弹性却非常好,所以比老年人的静脉更好穿刺一些,我一直是这么认为的。当然很多小朋友都会害怕,都会哭,穿刺的时候怕疼,拔针的时候也怕疼,记得很深的是有个小朋友在我要跟他拔针的时候,对我说:“护士阿姨,你让我把针带回去好吗?”听似很天真地话,但是可以感觉出小朋友当时有多害怕。

我们做护士阿姨的,一定要对小朋友多多关心,时时刻刻注意自己说话的语气、方法;任何事情都需要从家长和患儿的角度想想;然后再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护理技能来尽全力帮助他们。在这期间见到了很多儿科常见疾病,比如上呼吸道感染并高热惊厥、急性肺炎、支气管哮喘、小儿腹泻病、过敏性紫癜、鹅口疮、川崎病等等;还亲眼目睹了急诊患儿的急救,真的收获很多。

正因为在儿科动手操作的机会很少,所以护士长给我们安排了很多理论课程的学习,让我们获益良多,掌握了体温表大消毒的方法,小儿体重计算公式、儿科常用药物知识、常见疾病及护理知识和皮内、皮下、肌肉注射的理论及操作知识等等。

在儿科实习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对儿科的老师们却有很难割舍的一份感情,真的好舍不得离开,这段时间过得好开心,虽然很多时候都忙得乱七八糟的,但是这让我过得很充实,实习是个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的过程,我必须往前走,这是我作为一名实习护士的使命!

最后感谢护士长和各位老师在这期间对我们实习生的关心和照顾,我们会在今后的实习生涯中更加努力,争取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护士!

短短的1个月儿科实习即将结束,回想这期间的点点滴滴,似乎在尝试无味瓶里的味道一样。临床的实习是对理论学习阶段的巩固与加强,也是对临床技能操作的培养和锻炼。我们倍偿珍惜这段时间,珍惜每一天的锻炼和自我提高的机会,珍惜与老师们这段难得的师徒之情。

儿科是一个独特的科室,面对的是个个脆弱的小生命。这更让我意识到医生不仅要医术高,更要懂得如何和他们沟通。对待患儿和蔼可亲,态度良好,虽然有些时候会遇到很多焦虑的患儿家属口不择言,而我们医护人员能做的就是宽容。我们可以体会他们的心情,孩子生病,谁的心里都会着急万分的,说一些伤人的话我们是可以理解的。我们能做的就是继续为患者服务,力争做到最好。每天接触很多患儿和他们亲人的时候,我明白了人生最大的财富不是金钱而是生命和健康,而我们的职责正是捍卫健康的生命。

在实习期间我遵纪守法,遵守医院及儿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到了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旷工及擅自离开工作岗位。对待病人和蔼可亲,态度良好,努力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用于实践,在此过程中我不断总结学习方法和临床经验,尽力提高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独立工作的能力,培养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经过1个月的实践我基本掌握了病程记录、会诊记录、出院记录等医疗文件的书写;掌握了临床儿科的特点及儿科常见、多发病人的诊治;掌握了常见化验的正常值和临床意义及和各类危、重、急病人的初步处理。今后,我会继续以“热情、求实、尽职”的作风,持着主动求学的学习态度,积极各科室的老师学习,秉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信念,孜孜不倦地吸收医学知识为日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矗不断追求,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努力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是我崇尚的理念。儿科护士实习自我鉴定:熟悉疾病的病因及临床特点,了解其诊疗常规,常见急症的处理方法。

个人自我鉴定:本人在儿科实习期间,遵守医院及科室各项规章制度,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关心病人,不迟到早退。在带教老师的悉心指导下能完成生命体征的测量,新生儿的各项生活护理,以及新生儿培养箱,蓝光箱,心电监护仪的使用。希望在接下的科室能更完善自己,提高自己。

在儿科开展整体护理,就是以满足患儿的各种需要为目的开展的优质护理。在儿科,护理对象是0-14岁的儿童。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这五种需要在儿童身上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为满足这些需要,心理护理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但是在儿童,由于语言表达能力及理解能力有限,进行心理护理非常困难,很难达到预计的效果和目的,甚至还会达到相反的结果。当前现实生活中的儿童大都是独生子女,一旦发病,父母格外紧张、焦虑,他们大都过分照顾,夸大病情,对医护人员提出过高要求。大家本着“把工作做的更好”这样一个目标,开拓创新意识,积极圆满的完成各项工作:(1)认真接待每一们病人,把每一位病人都 当成自己的亲人,曾经有一个15岁的女病人由于腹胀且腹部触之较硬,曾到条件较好的医院(三甲医院)做过检查,钱也花了不少,就是没诊断明白是什么病,病人及家属都很着急,通过老师们和医生仔细的询问病史及过细的体检,病人原来就是常见肠结核,诊断清楚了病人及家属都很满意。(2)认真做好医疗文书的书写工作,以带教老师为模板认真负责,态度端正、头脑清晰。

为了科室的各项工作能顺利进行,我看到每一位护士和医生团结协作精神,不管是上班还是休息,只要有事,保证了随叫随到没有因是休息而耽误工作。利用有限的时间不遗余力的鼓励患儿,耐心的帮他们了解疾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默默地祈祷他们早日康复。真正体现了良好的医风和医德。使每一位来实习的医生和护士都感同深受,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进展 篇6

关键词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治疗方法临床研究预防

资料与方法

200例患者中,新生儿正常观察50例,1个月~2岁100例,2岁以上幼儿50例,其中男105例,女95例,年龄相近的儿童均没有患有其他的遗传性疾病和其他系统疾病。

方法:选取这1个月收诊200例患者的门诊病历,采取回顾性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探讨其发病的因素及预防和治疗的有效措施。

结果

1个月内入住儿科患者200例,对全部患者的病情进行统计,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上呼吸道感染148例(74%),反复喘息和慢性咳嗽18例(9%),哮喘10例(5%),肺炎20例(10%),还有其他4例患者病情比较复杂。在儿童中流行性最广,发病率最高的就是上呼吸道感染,并且上呼吸道感染随着季节的变化呈现出季节性变化和区域性变化,在日常中注意预防儿童感染的发生。

讨论

上呼吸道感染:一般上呼吸道感染通过治疗都能够得到很好的效果,并能得到预防,主要是咽鼻喉的病毒性感染,不同部位的感染具有其不同的临床表现,例如鼻咽部的感染,分泌物刺激的咳嗽,常常以夜间为主;副鼻窦炎,除了持续性咳嗽外,常常伴有鼻窦的压痛;而咽炎除了咳嗽外,咽部痒和干燥的症状比较明显;小儿的喉炎则表现为特殊的嘶哑,类似于破竹样咳嗽。还有一些病原菌也可以引发上感,应该引起注意。

肺炎:以往在我国不受重视认为主要存在西方的B組链球菌肺炎和其他病毒也是防治细菌感染的重点,在临床上同样也发现了获得性革兰阴性杆菌肺炎的患病率日趋增加,同样一概引起广大的医疗工作者的重视。支原体肺炎一般都比较难治,重症患者比较多,目前临床上大多采用阿奇霉素基础上合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糖皮质激素治疗支原体肺炎控制症状、促进肺部炎症的吸收和减少肺不张等一系列的并发症都有一定的效果,现在有广泛使用的倾向,还是应该再进一步的对其适应证、剂量等进行大量的研究。

哮喘防治:哮喘的病理基础现在都十分的明了,目前,皮质激素吸入是治疗的首选途径,但是由于婴幼儿吸入不配合,导致治疗比较困难,故现在多采用的是喷雾罐吸入丙酸倍氯米松治疗哮喘,有比较好的疗效。

反复喘息与慢性咳嗽:婴幼儿所患反复或反复喘息类疾病是临床上最普遍的呼吸系统疾病,其病因除哮喘以外主要是由于气道狭窄如支气管异常性发育、免疫功能缺陷引起病毒反复性感染引起的。在现实诊断中很易被误诊为哮喘。由此,对此列病的诊断应该引起广大的儿科医生的高度重视。临床资料研究显示,婴幼儿反复或持续哮喘的病因复杂多变,在鉴别的时候,阳性家族过敏史,是否对哮喘治疗有反应是鉴别的重要依据。慢性咳嗽的病因也是十分的复杂,目前已经成为儿童就诊最常见的症状。

肺质性疾病:随着医学诊断技术的提高,现在患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及其伴极化越来越多。目前主要采用的是胸部HRCT诊断,摒弃了以往的病理确诊的观念,现在我国对这类病的研究还是不是很深入,才刚刚起步,这就需要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找出治疗该类病的有效途径。

支气管发育不良:引起发育不良的原因意见各异,但是现在普遍认为是由于早产的原因,随着对早产儿救治水平的不断提高,支气管发育不良的病例也随着增加,这些儿童都比较容易反复性呼吸道感染并伴有持续性喘息。

睡眠呼吸障碍:现在对于呼吸障碍的研究还远远不足,是呼吸专业的新领域,目前都是按照夜间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指数>5.0和阻塞性呼吸暂停,指数大于1.0同时纳入了对儿童睡眠呼吸障碍疾病的综合诊断指标中。同时,夜间SaO2含量严重下降也是导致儿童认知力低下的原因,同样也是判定睡眠呼吸障碍严重程度的指标。

其他类的呼吸性疾病:由于引起呼吸系统疾病的因素很多,目前也不能完全明确其发病的机制,对于这类比较少见的疾病,一般采取的是预防为主,发现病例再突破性治疗,并研究其机理和治疗手段。

参考文献

1陈再历,卢竞.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1,16(5):260-262.

2孔丽梅.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临床研究进展[J].中外健康文摘,2011,8(30):39-40.

3赵顺英.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7,22(5):347-348.

儿科临床教学工作 篇7

1、教会学生先做人后行医

儿科服务的对象大多为独生子女, 一个孩子生病牵动全家几代人的心, 部分家长对患儿过分关注和爱护, 不愿意配合教学, 学生的动手机会更加减少。因此, 在见习开始阶段, 教师应先教会学生先做人后行医 (问诊、体检) 的道理, 培养学生树立善良、友好的心理和人道主义的情感, “关心病人比关心疾病本身更重要”, 对患儿及家长做到亲切、和蔼、同情和耐心, 防范“生、冷、硬、顶”的不良态度和“粗、疏、懒、拖”的医疗工作作风。培养学生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

2、强调学生亲自客观收集病史和体格检查的重要性

临床带教老师应安排每一组学生床边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的示教, 包括新生儿体检, 使学生掌握完整系统的问诊和正确规范的体检技能。如有典型体征如肺部罗音、心脏杂音等, 可固定听诊器, 让其他学生轮流听诊, 这一过程需时约40分钟, 带教老师在旁边把握情况, 处理随时出现的各种问题。某些疾病缺乏或难于使每个学生都亲自体会的症状或体征, 可用教学VCD等辅助教学设备资料补充。经过采集病史及体格检查后, 让学生提出初步诊断并作相应的辅助检查, 而且将辅助检查结果告知学生。

3、组织学生进行见习病例讨论

见习病例讨论是对学生所采集的病人具体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证实他们的发现, 讨论他们提出疾病相关问题, 回答他们的提问, 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临床思维, 得出一个由客观证据支持的临床诊断, 再根据诊断提出治疗方案。

4、利用病历资料组织学生进行临床思维训练

模拟的诊疗过程, 主要目的是训练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学生的表现必须要有足够的胆量, 发言举止端正, 演说得体, 博引旁证, 主张及诊断无懈可击。要达到如此水平, 必须在短时间内浏览大部分基础课程与儿科专业书籍, 增强对“病例摘要”的消化、分析、归纳、理顺思路;有良好的记忆力, 有良好的演说技巧, 把掌握的各种专业与非专业的知识融会贯通, 深透了解“横”、“竖”的各种知识点。

5、培养学生临床多看、多思考的能力

临床可以观察的内容包括患儿、病历、操作, 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症状与体征的变化、治疗的效果等等。学生可观察老师在处理新入院病人时如何与患儿交流、如何接待家属、如何询问病史及体检、如何检查、如何诊断和急救处理病人。观看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过程, 要多练习查体方法和病历书写。

6、试行书写见习日记方式并进行打分, 客观考察每个学生的见习收获

见习日记综合反映了一个学生见习过程中的素质高低, 即医德、组织纪律、科学文化及专业水平等, 要求书写的见习日记内容包括正常婴幼儿的成长发育及一般儿科的诊治:每组学生全程参加本科的日常学术活动, 包括晨会、教学查房、抄写检查单、见习病例讨论会、见习专题讨论及观看教学光碟等。由带教老师指定适当的初诊病患儿, 完成病史询问及体格检查, 并书写病历由带教老师修改和讲评。对于不同年龄的婴幼儿, 重点教会学生测量体重、身长、神经发育及其临床意义等。当天见习中印象最深的病例、病史、症状描述或体征、感受、提问与被提问、临床操作、对带教老师的评价等。

二、儿科临床护理教学

以查房为例, 通过护理查房可以培养护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综合表达能力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查房的质量不仅关系到临床护理教学质量, 也是教会护生如何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

1、以病例为引导的查房

是指在教学组长或带教老师指导下, 以临床常见病例为引导启发学生研究讨论有关的问题;选择典型病例进行查房, 先由带教老师进行理论小讲课, 系统地分析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主要治疗、护理和工作中常遇到的问题;然后由护生提问, 老师就问题结合临床实际作答;所有护生均采用此查房形式。

2、以专科常见病健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查房

查房前先拟定病种, 给护生准备, 要求按照健康教育程序开展, 内容充实、贴近生活、知识性强、易操作、通俗易懂、富有哲理性和趣味性。查房时由护生向患者开展健康教育, 宣教结束后由老师组织讲评;所有护生均采用此查房形式。

3、以专科护理操作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操作性查房

通常以临床常用的并有一定难度的护理操作技术为查房内容。查房时, 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先讲解操作程序和注意事项, 并严格按统一操作规范边讲边示范, 反复操作。所有护生均采用此查房形式, 尤其对中专护生。

4、以问题为基础的护理查房

一般提出临床上常见的或典型的问题, 根据提出的问题, 有目的地安排护生对问题进行分析、推理, 通过综合的讨论式教学查房方式;大专、本科护生多采用此查房形式。

5、以病房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查房

查房时, 由护士长主持, 内容包括:各种管理制度:如病房管理制度、药品及仪器设备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各级护理人员管理和分工, 以及质量检查标准等;对大专、本科护生采用这种查房形式。

6、以护生对带教老师临床带教过程反馈为主要内容的查房

由教学组长主持, 让每位护生对带教老师在带教过程中, 做得好的方面与不好的方面以及有什么合理建议进行反映, 同时鼓励护生提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真实地暴露临床教学质量优劣;其时教学过程中贯穿着双向评价;学组长亦将带教老师根据护生实习过程中综合表现的情况向学生反馈。此方式在每批护生实习结束前开展。

总之, 学生通过儿科临床教学内容的学习, 可以快速掌握并参与到真实的临床诊断决策中, 提高临床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们探索、思考、创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毛云英、刘海燕:《儿科临床见习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 《医学教育探索》。

儿科临床合理用药论述 篇8

(1) 无论感染还是非感染疾病, 只要有病就用抗生素。

(2) 无论什么感染, 都用广谱抗生素。

(3) 无论疾病性质, 大都用静脉注射, 而且剂量过大, 疗程过长。

(4) 不考虑抗生素的抗菌特征, 随意联合使用。

(5) 使用一些在儿童期禁用, 慎用或已被淘汰的药物。

(6) 和其他药物如病毒唑, 维生素等混合在较大量的液体中静滴

2 药物吸收

2.1 婴幼儿对药物的吸收与成人也不尽相同

口服药物的吸收与胃肠道生理特点有关, 婴幼儿胃内酸度仍低于成人, 3岁左右才达成人胃液p H;胃容积1岁时达40m L/kg左右, 但仍小于成人;6~8个月胃肠开始蠕动, 胃排空时间较新生儿缩短, 在十二指肠吸收的药物吸收时间快于新生儿, 但仍比年长儿和成人慢。对危重病儿, 为及时达到有效血药浓度, 宜用注射方法给药。婴幼儿期还易发生消化功能紊乱, 要注意与急慢性胃肠炎、药物引起腹泻等的区别。

2.2 药物分布

儿童的体液总量从新生儿的80%, 到1岁时降到70%, 仍高于成人的55%~60%。细胞外液从新生儿的45%, 到6个月时为42%, 1岁时为35%, 均高于成人的20%, 水溶性药物在细胞外液浓度被稀释。新生儿脂肪含量随年龄增长而有所增加, 幼儿脂溶性药物分布容积较新生儿期大。婴幼儿体液调节功能较差, 细胞外液比重又大, 其水和电解质代谢易受疾病及外界因素影响, 要注意脱水时药物分布和血药浓度的变化。婴幼儿血脑屏障功能较差, 某些药物可进入脑脊液。

2.3 药物代谢

婴幼儿期药物代谢的主要酶系肝粒体酶、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已成熟。特别是使药物和葡萄糖醛酸结合的酶的活性, 在胎儿期缺如, 新生儿期日趋完善, 而到婴幼儿期已达成人水平。婴幼儿期肝脏的相对重量较大, 新生儿期为3.6%, 6个月为3.9%, 1岁时达到4%, 约为成人的2倍, 因此, 幼儿药物的肝脏代谢速率高于新生儿, 亦高于成人, 使很多以肝脏代谢为主要消除途径的药物t1/2短于成人。

2.4 药物消除

婴幼儿期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流量迅速增加, 6~12个月可达成人水平, 肾小管排泌能力在7个月~1岁也接近成人水平。肾脏在全身的比例, 婴幼儿期为0.7%, 1~2岁0.74%, 略高于成人的0.42%。由于婴幼儿药物肝脏代谢速率与肾排泄快, 一些以肝脏代谢为主要消除渠道的药物总消除速率也较成人快, 使不少药物t1/2短于新生儿, 如茶碱新生儿t1/2为13~26h, 幼儿为4.6h, 成人为5~10h。

3 儿童生理特点和用药关系

儿童期包括3~12岁儿童, 这一期的生理特点是生长发育较前缓慢, 10岁前体重每年平均增长约2kg。儿童期的末期, 由于内分泌的改变使生长发育特别快, 第二性征开始出现, 进入青春发育早期, 开始向成人期过渡。这一时期, 可以说服患儿主动服药, 对一般病症能用口服药达到治疗目的就尽量避免注射给药, 以减轻患儿的痛苦与家长的负担。注意取量的准确性和防止药物误入气管或误用药品等意外事件的发生。

儿童期新陈代谢旺盛, 代谢产物排泄快, 但对水、电解质调节能力差, 易受外界或疾病影响引起平衡失调, 如利尿剂可能引起低钠、低钾现象, 低氧血症、酸中毒时可以增加异丙基肾上腺素的毒性反应, 发生室性心动过速。特别要注意药物是否影响儿童听力、注意力、营养吸收等, 长期用药是否影响生长发育, 例如长期使用某些含激素的药物对生长发育产生的影响。这一时期容易产生各种意外中毒, 必须注意用药安全。特别按体重计算的剂量, 对年长儿有时剂量可能偏大, 故一般在考虑年长儿药物剂量时可选用在有效剂量范围内偏小一些, 并其总剂量不应超过成人剂量。儿童生理在各生长发育阶段变化显著, 应用任何药物, 都必须考虑到这些变化。

4 青春发育期儿童生理与用药特点

儿童进入青春期后, 由于内分泌的改变, 生长发育特别快, 第二性征开始出现, 各组织器官逐渐趋于成人。目前由于我国的传统习惯和医疗条件, 该期的儿童患病不再纳入儿童专科治疗。

5 儿科临床用药应注意的问题

5.1 严格掌握适应证

由于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 身体各方面比较娇嫩, 组织器官尚不成熟, 生理功能尚不完善, 抵御外界侵袭的能力极弱。因此选择药物时应充分了解患儿的生理和病理情况, 严格掌握适应证, 精心挑选疗效确切、安全、不良反应小、服用方便、价格低廉的药物。特别要注意对中枢神经系统、肝、肾功能有损害的药物, 尽可能少用或不用。选用抗菌药物时, 原则上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细菌药敏试验的结果而定。急需治疗的患儿在未获得病原菌及药敏试验结果前, 可根据患儿的临床症状、感染部位、发病场所、发病季节、原发病灶、基础疾病等认真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 并结合当地细菌的耐药状况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 待获得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后, 应立即给予调整。

5.2 根据儿童生理特点, 选择适当给药途径

给药途径不仅影响药物的吸收, 也关系到药物的分布和药物发挥作用的快慢、强弱及作用持续时间。应根据儿童各生长发育阶段的生理特点, 慎重选择适当的给药途径。常用给药途径可分消化道给药和非消化道给药两大类。

5.2.1 消化道给药 (1) 口服给药:

口服给药是最方便、最经济、最安全的给药方法, 除了作用于胃肠道局部的药物外, 都要经消化道粘膜吸收以产生预期的药理作用。口服给药的吸收可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不易溶解及吸收慢的药物可能吸收不规则、不完全;刺激性的药物可引起恶心、呕吐;易被胃酸或消化道酶破坏的药物不能口服给药;食物等胃肠道内容物的量和性质可影响药物吸收;此外还受p H与肝首过作用的影响。由于影响口服吸收的因素较多, 剂量不如注射剂准确, 特别是吞咽能力差的婴幼儿, 口服给药受到一定限制。 (2) 口腔给药:口腔粘膜上皮为多层扁平上皮细胞, 仅舌表面及口唇部有角化现象, 粘膜由脂质构成, 能允许脂溶性药物通过。口腔粘膜分布有许多血管, 口腔吸收药物通过颈内静脉到达心脏, 不存在首过作用。口腔给药有舌下给药与颊粘膜给药。对于易在胃酸中灭活或存在首过作用而不适宜口服的药物可考虑口腔给药, 如用于哮喘的异丙肾上腺素、治疗心绞痛的硝酸甘油等。 (3) 直肠给药:直肠在大肠下部, 适用剂型为栓剂与部分灌肠剂。药物从直肠下部吸收后, 不经过肝脏直接进入体循环从而可保证那些易在肝脏代谢的药物的有效性。脂溶性的药物在直肠易于吸收, 即分子型比离子型容易吸收。

5.2.2 非消化道给药 (1) 静脉注射:

药物直接进入体循环不存在吸收问题, 且可准确调节剂量, 还可用于注射大容量及有刺激性的药物, 尤其适用于急救, 但较易发生不良反应。油剂或不溶性药物不能静脉注射。 (2) 动脉注射:药物可直接到达作用部位适用于某些肿瘤化疗药物, 但操作复杂, 不常使用。 (3) 肌肉注射水溶性药物很快吸收, 其吸收与局部血流量有关, 可注射中等容量药物, 但不宜注射矿物油剂。 (4) 皮下注射:水溶液易吸收, 也可用混悬液。不宜用于大容量药液, 其吸收亦与局部血流量有关。 (5椎管内注射:药液直接进入脑脊腔, 不易透过血脑屏障的药物可由此途径给药, 也用于某些局部麻醉药, 操作也较复杂。 (6) 呼吸道给药:经肺泡毛细血管吸收, 吸收面积大、速度快, 主要用于某些麻醉药与哮喘治疗药。如为固体药物, 其吸收与颗粒粒径关系较大。 (7) 透皮给药:药物经皮吸收与药物分子量大小以及脂溶性等有关。透皮吸收比较安全、方便、病人痛苦少, 但这种制剂工艺较复杂。目前已上市者不太多, 但发展迅速。

6 根据儿童和药物特点, 注意给药方法

6.1 根据儿童生理特点, 注意给药方法

给儿童用药, 应因势利导。根据儿童年龄不同阶段生理特点和自主能力不同, 采取适当的给药方法。特别是口服药, 新生儿、婴幼儿吞咽能力较差, 吞服片剂有一定困难, 且大多不愿服药, 稍有不慎还可误入气管。因此新生儿和婴儿最好给予滴剂, 幼儿可给予糖浆剂、合剂、混悬剂等液体制剂, 学龄儿童可给予片剂、胶囊等, 并注意色、香、味, 以减少或避免婴幼儿服药不合作等情况。喂药时还要耐心、仔细, 防止药物的溅洒、量取误差等引起的给药剂量不准。同时口服给药要防止呕吐, 切不能采取硬灌等粗暴方法, 以防意外。

6.2 根据药物特点, 注意给药方法

(1) 给药时间:特别是口服药, 很多药物的吸收可受儿童生理变化和食物影响, 因此根据药物的特点, 制订给药时间非常重要, 例如空腹、餐前、餐中、餐后、睡前等, 甚至与用餐间隔多少时间、睡前多少时间都应明确告知患儿家长和护理人员。

(2) 给药次数:药物都有各自的半衰期, 应该根据药物的半衰期, 制订给药次数, 必要的话还应明确告知两次用药的间隔时间。

(3) 给药浓度和速度:由于各种药物的物理性质和药理作用等不同, 注射用药时必须注意给药的浓度和速度, 应严格按药物要求配置适当的浓度和给予适当的注射速度。

(4) 给药方法:现在有很多药物为了方便患者服用, 减少服用次数, 制成了缓释片, 而且不少缓释片是不能分割或磨碎使用的, 特别是儿童应用时应注意。

(5) 药物相互作用:药物不是用得越多越好。有许多药物之间是有相互作用的, 由于相互作用可能出现作用增强而导致药物中毒, 也可能出现作用减弱而导致治疗效果减轻或无效, 有的也可导致注射液出现浑浊、变色等。药物品种用得越多, 出现相互作用的几率越大, 必须引起注意。

7 严密观察儿童用药反应, 防止药物不良事件发生

儿童应激能力较差, 对药物较敏感, 极易发生药物不良事件, 在用药期间应密切观察患儿用药后的变化, 以免由于药物不良反应造成严重后果。

儿科药学服务临床实践 篇9

药学服务是药师应用药学专业知识向公众 (医务人员、患者及家属) 提供直接的、负责任的、与药物使用有关的服务, 以期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与经济性, 实现改善与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理想目标。儿童作为用药的特殊人群, 其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 身体系统及各个脏器发育尚不完善, 用药应更加谨慎[1]。而一般患儿家长对医学知识的掌握较少, 因此做好儿科药学服务更加重要。笔者现将临床实践中的经验体会分析如下。

1介绍使用方法, 指导合理用药

儿科患者多为婴幼儿, 应对患儿家长清楚交代药物使用方法, 以确保药物疗效, 减少不良反应, 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发热是儿童感冒的常见症状, 尤其是婴幼儿, 由于其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 更易引起高热惊厥, 因此服用退热药物是必需的。但是许多患儿家长并不清楚退热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 此时药师应要告知家长退热药物应在体温≥38.5℃时方可服用, 2次服药需间隔4~6h, 每天使用次数<4次, 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如有高热惊厥史的患儿高热时可遵医嘱同时服用镇静剂。 (2) 部分患儿同时经2个科室诊治, 医师可能会开出2种或更多含有相同成分的药物, 如:感冒冲剂、百服宁, 其中都含有退热成分对乙酰氨基酚, 如果同时服用则为重复用药, 可引起患儿大汗淋漓甚至休克, 亦会加重药物的不良反应。因此, 发药时应特别告知家长不可同服的药物。 (3) 儿童腹泻是临床常见病, 蒙脱石散、双歧三联活菌 (培菲康) 是医师常用的药物, 蒙脱石散具有吸附和覆盖作用, 可吸附多种病原体, 将其固定在肠腔表面而后随肠蠕动排出体外。而培菲康为活菌制剂, 与蒙脱石散同服可被吸附和覆盖而使作用降低, 因此药师应交代患儿家长2种药物服用需间隔2~3h。蒙脱石散宜空腹服用, 而培菲康可餐后服用。 (4) 儿童缺乏微量元素时, 医师经常同时给予锌剂和钙剂治疗, 但钙可影响锌的吸收, 因此应交代家长分开服用, 锌餐后服用并与服钙时间间隔≥3h。 (5) 部分药物如治疗腹泻的蒙脱石散, 可涂于口腔治疗溃疡;制霉菌素片可研碎用香油调涂治疗口腔霉菌感染。此类药物的特殊给药方式应特别交代家长, 帮助患儿正确用药。 (6) 药师在发药时对于剂量的交代应尽量避免使用专业术语, 药物服用剂量直接告诉家长服用半片或1片、半包或1包或是量杯上的几小格等, 以便于家长理解[2]。

2介绍药物的服用方法, 解决家长喂药难题

大部分儿童都不愿服药, 如何给儿童喂药是很多家长经常咨询的问题。

2.1 片剂

部分儿童不会用水吞服整片药, 或者每次服用剂量不足整片药时, 除糖衣片、肠溶片外一般可先将药片研碎用少量温开水溶化后再服用。服药时, 将孩子的头稍微抬高, 然后用小勺慢慢喂服, 服药后再喂适量温开水。切忌不可硬灌, 以免药液呛入气管发生吸入性肺炎。服用糖衣片或肠溶片时, 应尽量用儿童剂量的小药片, 注意不要研碎服用, 而服用胶囊剂也不可把内容物倒出来, 以免影响药效或产生不良反应。

2.2 混悬颗粒剂

混悬颗粒剂应用温开水调和服用, 以免破坏药物成分, 并且搅拌均匀, 以免沉淀影响药效。混悬液也应摇匀后再服用, 避免剂量不准降低疗效或增加不良反应。

3介绍药物的服用时间, 保证药物的治疗效果

口服药物的服用时间是根据药物药效学、药动学的不同及药物与食物的关系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帮助患儿家长正确理解服用时间, 可以达到最佳疗效并避免某些不良反应。

3.1 顿服

顿服是指将1d用药量一次性服用。如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控制病情时多采用顿服, 即在每天清晨将1d剂量一次性服用, 使其血药峰值与人体激素分泌高峰一致, 以提高疗效, 减少不良反应。

3.2 分次服药

每天3次的服用时间是按24h或天计算, 即每隔8小时服用1次, 不应按白天的12h计算, 每天2次应为每12小时服用1次, 才能保证药物在体内血药浓度的稳定, 达到药物的治疗效果。

3.3 餐前服用

餐前服用是指餐前30~60min服药, 如促胃动力药物 (吗丁啉) 、某些抗菌药物 (如头孢克洛、罗红霉素、阿奇霉素) 等均须餐前服用, 以提高生物利用度, 加速吸收。

3.4 餐后服用

餐后服用是指餐后15~30min服用, 如维生素B2餐后服用可使药物缓慢进入小肠, 有利于增加吸收[3]。

4介绍药物储存方法, 避免药物储存中的不安全因素

注意药物保质期, 一旦过期不得使用。药物应在干燥、避光和温度较低的地方贮藏, 以防变质。一些生物制品 (如丙种球蛋白、白蛋白) 、微生态制剂 (如培菲康) 、水溶性维生素等需要2~8℃环境下保存, 而利福霉素、水溶性维生素等需避光保存, 在发药时应向家长交代清楚, 以保证安全用药。

5药师职能转变

随着药师职能向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服务方向转变, 药师发药时要认真回答患者提出的用药咨询, 介绍药品的使用及保管方法, 以提高患儿的依从性, 保证用药的合理性及安全性。

参考文献

[1]胡晋红.全程化药学服务[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1:2.

[2]邢梅.减少儿科用药失误的有关问题[J].中国药事, 2004, 18 (4) :253.

儿科临床药理亟待发展 篇10

关键词:儿科临床药理学发展

1 临床药理学概念

临床药理学 (clinical pharmacology) 医药科技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使药品的数量和种类大幅增加。以患者为对象利用现代理论, 现代技术研究药物的体内处置过程与人体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 探讨临床用药的的安全性, 有效性, 制定个体化剂量方案, 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已成为一门医学与药学, 药理学和治疗学紧密结合的的现代新兴科学, 即临床药理学。

2 儿科临床药理学特点

长期以来, 由于儿童的特殊性, 比如伦理方面, 导致儿童药理学的发展缓慢。儿科临床药理研究的重点是儿童用药的合理性与安全性。WHO强调具备安全、适当、有效和经济四要素即为合理用药。但是在我国基本上所有新开发出来的新药只是在成人身上完成试验就可以进入市场, 而没有进行儿童对这些药物的耐受性, 安全性以及各种毒副作用的评估。没有经过儿童临床试验的药物经过简单的剂量加减就应用在儿童身上, 这引起了很多家长、儿科医生以及政府的担忧重视[1]。儿童特别是新生儿具有以下生理和药理特点:由于新生儿细胞外液约占体重的35%左右, 容积较大, 所占比例较成人大, 其排泄在药物分布至细胞外液后相对缓慢, 使药物的生物半衰期延长;酶系统缺乏或不足药物的血药峰浓度与分布容积成反比;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能力弱;由于儿童肝肾功能发育不全, 因而用药剂量不能简单的来推算, 否则会导致治疗失败甚至发生毒性反应。因此获得儿童自己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建立儿童自己的PK/PD参数库迫在眉睫。

3 儿科临床药理学任务

3.1 新药临床试验 (clinical trail)

成人临床药理学的首要任务即为新药临床试验。由于各国政府和医药界在60年代震惊全球的西德反应停事件中被引起高度重视, 为了可以客观评价新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因此确立了新药临床试验的重要地位。《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 (GCP) 》 (2003) 的颁布, 使我国SFDA正式将儿童纳入临床试验对象;临床药物试验从2004年开始, 医疗机构可以对其进行资格论证, 至2009年已有46个儿科专业获得资格认定, 北京儿童医院首个被批准为儿科药物临床试验基地, 2010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被批准为第二个儿科药物临床试验基地;但目前在儿童临床试验中可检索到RCT2篇, 文献21篇。

张坤等[2]在2008年建立了应用NONMEM软件并采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 (NONMEM) 进行PPK研究的治疗我国癫痫儿童拉莫三嗪的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通过该研究他们对拉莫三嗪进行了科学评价, 并对该药在临床的合理应用进行了指导, 同时为将来儿科新药临床试验提供了思路和经验。直至现在, 我国学者治疗癫痫患儿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且已经成功地建立了多种药物的PPK模型如苯妥因、苯巴比妥、拉莫三嗪、丙戊酸钠、甲氨蝶呤等[3]。我们通过上述研究, 了解到儿童的药动学参数差别很大且因人而异。因此为了使儿童用药的有效性、安全性得到提高, 我们必须建立更多药物的儿童群体动力学模型。

3.2 治疗药物监测 (therapeutic drug monitorng, TDM)

为使药效达到最高且不良反应减至最低, TDM通过测定血药浓度, 运用计算机软件和临床药理学原理求算出药代动力学参数, 设计个体化给药方案。通过研究和探索, 作者认为要做好TMD的测定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血药浓度测量值必须精确。常用监测方法目前有FPIA和HPLC, TDM不是一般的临床检测, 必须采用专用TDM报告单和申请单, 明示中毒浓度、单位变换、有效范围, 不能只单单检测有效范围, 并结合具体病人用PK/PD知识解释测值意义, 且TMD检测的仪器要求必须具备准确度、灵敏度、特异性、精密度等标准, 需要质控来保证 (需参与国内国际室间质控) ;根据结果对计量做出合理的调整以及解释。 (2) 个体化的治疗是TDM的核心。作为个体化治疗的制定者和执行者 (医生) , 必须要掌握药代动力学参数 (Ka、Vd、Cl) , 以及了解患者的疾病及其特点;做到TDM指征明确, 做监测时, 必须保证诊断或处理中毒、代谢个体差异大的药、治疗指数小、多药合并应用、鉴别依从性时才可以;测量峰浓度可表明中毒迹象;对疗效的检测要测量谷浓度;药物合并治疗师要注意各药物的相互拮抗和协同作用;一旦出现问题能从采血时间、仪器误差、量效关系、代谢差异、时效关系等进行综合分析。

3.3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

药物不良反应 (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 系指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 诊断, 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时出现的有害的和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

临床药理学和临床药学重要部分之一即为ADR监测。目前儿童ADR的发生率是成人的3倍多, 是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难题我国ADR发生率:新生儿24.6%, 儿童13%;成人为6.8%。目前除儿童ADR监测网尚未建立外, SFDA已建立全国ADR监测网。该院虽然自2007—2010年向广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良反应中心上报不良反应病例, 所报病例数连续四年位于广州市前十名, 并被评为广州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表扬单位”。但综观本院及其他医院所报不良反应病例, 儿童ADR上报病例数甚少, 重视率也有待重视和提高。

例如:左氧氟沙星 (可乐必妥) 环丙沙星 (悉复欢) 对需氧的格兰氏阴性菌有较强的杀灭作用,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革兰氏阴性菌也有较好的抗菌活性, 适用于敏感病原体所致的呼吸道感染、泌尿生殖系统感染、为肠道感染以及关节、软组织感染等。给药途径主要为口服和静脉注射, 也有局部外用制剂。该类药品由于在未成年人中可引起关节病, 因此不用于未成年患者。

又如:用于支气管哮喘、慢性喘息型支气管引起的呼吸困难的多索茶碱注射液 (索霁) , 主要用于成人, 其说明书中儿童用药尚不明确。该院2011年儿科用药中有一例使用后导致出现严重恶心、呕吐等呼吸急促的不良反应。

3.4基础临床科研

临床药理学时把关系到药理性质与人体关系的一门科学, 但是因为一系列原因导致临床药理学的发展受限, 但是与临床结合的基础研究是不可或缺的。在对临床基础科研方面, 临床医师和药师因为直接接触病人所以具有比较大的优势。我们本着科研课题来源于临床, 科研结果直接为临床服务的宗旨。建立了一系列癫痫动物模型和实验方法, 完成了如发育药代动力学、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耐受性和依赖性、中药抗痫性、认知影响、受体分子机制、免疫机制等众多自然科学基金科研项目。从这些研究成果中我们得到的结论是临床与基础研究相互印证的关系其内在规律极其相似, 深化了疾病与药物的关系, 为病人的合理安全用药提供了依据。

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耐受性和依赖性、中药抗痫性、认知影响、受体分子机制、免疫机制等众多自然科学基金科研项目。从这些研究成果中我们得到的结论是临床与基础研究相互印证的关系其内在规律极其相似, 深化了疾病与药物的关系, 为病人的合理安全用药提供了依据。

4儿科临床药理学展望

目前医生参与TDM少、相关论文和科研成果少、临床药师缺乏、国际会议交流参与少等是我国存在的主要问题[4]。儿童是世界的未来, 他们需要健康、医药保障和合理用药。一个学科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社会的大环境, 比如国际药理学会, 国际儿童药理学研究所等等。《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杂志》, 特别是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儿科药学专业组和《儿科药学杂志》以及多家儿科杂志更是与儿科合理用药息息相关的重要平台, 我们应积极参与, 相互学习。

2006年6月在上海召开了首届国际儿科药理会议, 儿科药理面临的国际挑战是大会的鲜明主题[5]。这次会议深入研讨了对儿科用药面临的问题、方向及热门话题, 这是一个良好开端。相信在政府政策的关怀下, 医药同仁们的共同努力下, 儿科临床药理学事业一定能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Choonara I.Regulation of drugs for children in Europe[J].BMJ, 2007, 335 (7632) :1221-1222.

[2]张坤, 王丽, 卢炜.癫痫儿童拉莫三嗪的群体药代动力学研究[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08, 10 (2) :105-109.

[3]夏东亚, 隋因, 唐云彪.Bayesian回馈法估算体外循环术后患儿静脉注射头孢拉定的药代动力学参数[J].中国药学杂志, 2000, 35 (10) :683.

[4]王丽.儿科临床药理学亟待发展[J].儿科药学杂志, 2008, 14 (3) :1-3.

上一篇:两类问题下一篇:旅游景区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