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专业教师

2024-07-20

中职学校专业教师(精选十篇)

中职学校专业教师 篇1

一、中职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

为了了解目前中职专业课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现状, 我们对本校专业课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主要从教育教学理论、教学艺术、师生关系、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培训需求等几个方面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和途径。调查的问题涵盖了教师对中职教育感兴趣的程度, 教师对自己课堂教学的满意程度, 教师上岗后的培训需求等各个方面。

从调查统计结果来看, 大多数专业课教师对教育教学理论感兴趣的程度相当高, 并迫切希望接受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培训。但是反映出专业课的教学效果很一般, 且教学模式单一, 信息技术在专业课上的应用不多。专业课教师一致反应在教学中存在障碍, 认为这是源于自身专业水平的教师占很大的比例。几乎所有的教师都认为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应该成为当前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的重要任务。

二、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一) 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

中职教师专业发展一方面要在学科专业知识上紧跟学术前沿, 另一方面在教育学科事实上要不断拓宽教育视野, 快捷地实现学科知识与教育知识的整合。了解学科知识的最新发展, 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及学科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整合。中职教师所面临的教育对象多是传统意义上的“失败者”, 是被应试教育淘汰下来的“弱势群体”, 另外, 中职教师自身所面临的处境也不容乐观, 职业教育被人们“漠视”, 对中职教师专业能力表示怀疑。面临这样的“内忧外患”, 中职教师唯有对职业教育充满热情, 对职业教育事业有强烈的认同感, 才能以自己爱岗敬业的态度潜移默化地将这份对事业的热爱转移到学生身上, 真正实现由尊重学生向学生自尊转化。

(二) 专业技能和专业能力

良好的专业技能可以帮助教师顺利达成教学目标。作为中职教师其专业技能的范围远比普通教师要广泛。

1. 教学能力。

中职教师既能从事教育教学活动, 又能从事职业实践活动, 并能将职业知识、能力和态度整合于教育教学活动中。因此, 中职教师必须具备宽厚的行业、职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具备把行业、职业知识及实践能力融合于教育教学过程的能力。

2. 教育能力。

中职教师应具备较强的教育能力, 因为教育的宗旨是人, 中职学校的学生只有在老师的指导、影响下, 在教师这种能力的作用下才能和谐发展。教育能力是在教师专业发展中最能体现教师的本质属性的能力之一。

3. 实践操作能力。

中职教师不仅在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 而且应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 能上好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 能指导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实践技能是职业教育教学训练的重点, 一个具有相应的理论基础又有一定实践操作能力的教师, 一定会比只懂书本知识的教师更具有创新能力、适应能力, 更受学生欢迎。

4. 学习能力。

社会在不断进步和发展, 中职学校培养的学生就业行业在日新月异的发展, 新的理论和技术不断被应用, 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把所教的学科知识与科技前沿发展和技术结合在一起, 给学生一个全新视角。教师头脑中的知识与他们教学过程中需要向学生传授的专业技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 需要教师通过实践学习、不断地反思逐渐地丰富完善。

5. 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

科技迅猛发展, 导致行业日新月异, 这必然要求中职教师善于接受新信息、新知识、新观念, 分析新情况、新现象, 解决新问题, 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 以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和主体发展的需要。另外,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原则之一, 这意味着职业学校课程设置是根据市场需求这根“指挥棒”进行优化配置。

6. 社会交往和组织协调能力。

中职教师既要在校园内交往与协调, 又要企业、行业从业人员交流沟通, 还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 指导学生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实习。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能否被社会接受和欢迎, 就业前景如何, 决定职校能否生存和发展。

7. 职业指导能力。

以就业为导向是中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则。这就要求中职学校要把职业指导贯穿于学生入学后的各个阶段, 通过把企业文化融入课堂、渗透进教材以及职业环境和职业道德的教育, 使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爱好上升为职业自尊和岗位的职业责任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和创业观。这些工作更多地渗透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与专业和知识相结合, 实施主体就是任课教师。因此, 可以说中职教师的职业指导能力是其专业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项。

三、在教师共同体中推动中职学校教师专业发展

1.教师共同体能为教师的学习和专业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教师的成长过程是一个由新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转变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需要不断积累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而中职学校教师的成长更需要教师共同体这一凭借。

2.教师共同体可促使教师个人的实践知识不断形成和积累。中职学校教师从事专业课教学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 而这些知识既不是在师范院校学习的书本理论, 也不是师资培训专家总结的原则规律, 而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和自己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于发展起来的个人实践知识。

3.教师共同体能促进教师之间分享专业知识和经验, 改善教学实践。通过在教师共同体中合作完成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合作, 不仅可以节省时间、减轻负担, 而且可以在心理上获得支持, 产生更多新想法。

4.教师共同体创设教师对话交流的平台, 推动教师反思。教师共同体中丰富的对话交流使教师有机会在自我呈现与他人审视的过程中对个人的观点、信念与假设进行反思, 加以澄清和修正, 克服思维中的盲点, 矫正潜意识中难以察觉的偏见, 不断突破既有的教学信念和行为, 在持续的自我更新中实现专业发展。

5.中职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更依赖社会。中职学校教师专业发展与社会联系最紧密, 更强调教师参与社会, 更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的社会推动力。再者, 中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发展道路也要求职业学校教师与社会亲密接触, 了解行业发展的新趋势与新动态, 从而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6.中职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更需要外力驱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 教师的显性成就感、在社会上受人尊重的程度、教师的隐性收入与职业幸福感相对较低, 这种状况导致中职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不高, 教师极易流动。因此, 要形成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持与鼓励, 需要国家、政府、社会、学校的共同驱动。

总之,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全方位、多方面考虑, 特别是各中职学校需要根据各自具体情况, 结合教师实际和社会需求, 统筹规划实施, 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水平建设的健康稳步发展。

摘要:本文从中职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中职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内容以及在教师共同体中推动中职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探讨中职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

中职学校专业教师成长之路探索 篇2

随着教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教师尤其是中职专业课教师的专业技能也随着社会的关注在不断的提高。近些年职业教育的发展得到上级领导的重视,作为中职学校的专业教师一员的笔者这几年一直在探索着专业教师的成长之路。

中职学校的教育是面向社会的,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的是与社会要求相适应的既有熟练技能又懂操作原理的新一代知识型技能人才。要真正达到通过中职教育能培养出这类人才,也就要求中职教师队伍中要有能进行理论知识传授的基础上还具有较强实操示范能力的专业教师,通过能“说”会“练”来教育并引导学生成长为既有熟练技能又懂操作原理的新一代知识型技能人才。

这类专业教师除了具备普通教师应有的基本教学能力外还必须具有宽厚的专业理论基础和过硬的技能水平及较强的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正是周济部长曾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职业教育必须加快建设一支“双师型”的专业教师队伍的原因。

一、何为“双师化”及“双师型”教师的作用

专业教师的“双师化”成长虽然在各职业学校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但到目前为止很多甚至连本身就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都对“双师化”的认识还有偏差,他们认为只要持有两个证(如教师资格证、行业技能等级证)即是“双师化”的专业老师。

其实“双师”教师的概念,是在以往职业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即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情况下提出的,是为了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性,促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有机结合,突出本质特色,以操作技能培养为主线的职业教育发展要求。而并非只从形式上强调持有两个证即为“双师型”教师。因为如果专业教师在成长的过程只是追求持有“教师资格证”和“行业技能等级证”而并非真正从思想上接受和执行“双师”教学的话,在教学中根本达不到理论、实践并重的教学效果,甚至可能会连普通专业教师的教学效果都达不到。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示范操作的同时对于必要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传授,让学生们在直接感受到理论对实操的指导作用,深刻认识到理论知识在实践生活中的作用,真正体会到理论知识的必要性,从而逐步带领和引导学生把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起来,真正掌握专业学习的真谛。

二、专业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所面临的困境

虽然上级领导曾要求过各地各部门要努力办好各类职业技术教育,并指出要狠抓10年、20年,但直到目前为止职业教育仍然尚未真正进入主流教育体系,中职学校办学条件仍然很有限,实操设备还处于严重缺乏的情况,并且行业企业参与中职教育的机制也尚未真正形成,中职学校的办学机制还要受到很多方面的限制、灵活性也不足,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另一方面在教师参与社会活动机会较少,社会溶入程度不高,时代感严重不足,再加上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识淡薄,仍沉浸于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职业教育模式中,而且还有一些教师错误地认为“专业技能证书”加上“职业资格证书”就是“双师型”教师,认为拥有了这两张证书就已经达到了“双师型”教师的标准,便大力加以推广。从而使专业教师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思路出现偏差,在教学过程中并不能真正将专业操作技能与操作理论相结合,造成教学与实践相脱离的后果。

目前中职学校的“双师型”教师大部分是通过自身学习或短期培训获取相关专业证书的,并且在获取证书后往往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未能继续进行实操训练而真正能在教学中进行相关实践指导的就更是少之又少了,使得大部分已被称做是“双师型”教师只能是徒有“双师”之名并无法进行“双师”之实的教学。

三、专业教师成为名符相实的“双师型”教师方法

针对此种现状,笔者通过探访发现培养“双师型”的专业教师可采取促使学、走出去、请进来等途径来实现并加以巩固,使双师能得以名符其实。

首先是“促使学”,鼓励专业教师进行相关专业的学习并定期组织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与考试,取得与工作相关的高级或以上的专业技能,使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提高。

然后是采用“校企双元”方式:也就是派出去,请进来的校企合作模式。学校经常选派已具备一定技能的专业教师协助企业进行新产品研发、市场调查与分析,或是组织这些老师进行脱产或半脱产的学习,让这些教师到企业挂职顶岗锻炼深入生产一线,使专业教师直接感受到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利于其在教学中及时调整教学思维及教学方向,准确把握现代专业技术发展脉搏的问题,使中职教育培养出的人才质量切实提高。另一方面,通过让教师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等活动,积极进行技术方面的开发与服务,积累教学中所需要的职业技能、专业技术和实践经验,使专业教师在实践中专业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使专业教师的双师化成长的步伐更快,让专业教师自然而然的由单一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实践一体化的“一专多能”型人才转变。

再就是“请进来”。通过学校或上级主管单位积极引进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校进行培训,将新的专业技术内容和发展趋势等信息传递给有关的专业教师,使教师能即时了解本专业的发展情况,清楚社会对专业人才所需技能的需求,也请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将其丰富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将生产实践中的新技术、新成果、新工艺带进学校介绍给教师,进一步提高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促进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同时,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到相关行业、企业参与社会实践、顶岗工作、行业研讨会等活动;各专业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聘请行业专家、企业老总定期来校指导专业建设、师资培训帮助专业教师了解行业新知识、新信息、新技术和发展趋势,促进教学与行业、企业、生产的实际融合,使专业教师的时代感不断增强。针对中职学校实训设备不够完善的状况,可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在兄弟学校或企业实验室、实训室厂房进行专业实操的锻炼,或是安排相关专业教师参与校内教学设施建设及教学设施的设计安装工作,让校内教学设备也成为专业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的又一重要基地。

四、专业教师“双师化”成长之路的督促和检查

专业教师的成长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也是要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有所成效的。如果没有督促检查可能很多专业教师的成长都会在某一初级阶段停滞不前。

对专业课进行明确的分工,使各专业教师明确一个相对清晰的专业方向,同时让专业课教师自己选定一个进行深入学习的方向;其次通过多渠道培训实践学习,使专业课教师能胜任2门或2门以上专业课和专业技能课的教学工作;促使专业教师取得相应技能等级证书,并让该专业教师担任相匹配的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课的教学工作,使其双师的技能在教学中得以真正体现并发挥出来;最后要求具有“双师”技能的专业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课程改革、开发课程模块、编写教材,并且提供这些专业教师承担行业内员工培训、企业生产指导工作,使专业教学始终与社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同步,也逐渐让专业教师成长专业建设的高端人才和核心人物。

中职学校体育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思考 篇3

关键词:中职学校 体育教师 专业发展 师德修养 专业素质

一、中职学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及特色

中职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主要包括: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技能服务等发展内容,它具有内因驱动性、外因需求性、专业发展性的特色。

1.内涵解析

(1)专业道德发展。一方面加强中职体育教师师德建设,提倡敬业爱生、乐于奉献精神;另一方面加强中职体育教师个人修养,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群众观、利益观。

(2)专业知识发展。掌握一般知识、教育专业知识及体育专门知识,了解新知识,进行专业知识的学术研究工作,提升自己学术水平。

(3)专业技能发展。“业精于勤,荒于嬉”,中职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教管技能、运动技能,都要在教学实践中、教改试验中、专业培训中不断提高。

(4)技能服务发展。学习掌握新技能的目的在于服务,由服务学生业余体育活动、学校春秋两季运动会,到服务于企业技能运动会、社区文体活动。

2.特色分述

(1)内因驱动性。有志向、有作为、有梦想的中职体育教师都有专业发展及个人价值的动因,即学习好体育专业知识,传授好体育专业技能,服务好体育事业,甚至有个人专业发展规划。

(2)外因需求性。中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需求,企业用人对中职学生体质、体力、耐力的需求,企业和社区文体活动发展的需求等迫使中职体育教师不得不多学新知识、多练新技能、多研新领域,以提升个人专业素质水平。

(3)职业发展性。中职体育教师职称晋级的职业发展动力,促使教师们由中级讲师向高级讲师、教授级高级讲师及教授等级的职业发展需求而努力,乃至终身从事中职体育教育事业。

二、中职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中职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总体上成绩是显著的,呈向上、健康、科学的发展态势。然而也存在心态浮躁、教学守旧、素质不高等现状,具体分析如下。

1.心态浮躁

有的中职体育教师不安心中职体育教学,不钻研中职体育新知识、新技能、新领域,禁不住利益的诱惑。教学无实事求是之心,教改有急功近利之意,教研存求名求利之念,甚至有的转行做些管理工作。这些心态浮躁之举,都是中职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大忌。

2.教学守旧

有的中职体育教师教学改革缺乏积极性,教学思想守旧。例如新课改要求中职体育课要以学生为主体,突出以学生实际需求与具体要求为教学的主导性,并提出教学应以学生为主,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独立性的教学新思想。然而,这一思想却没有在体育教学中体现出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不符合学生的“学”的要求,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主动学习意识较弱。究其根源是他们那种“省劲”“混吧”等思想占了上风,从而造成教学形式单调枯燥、过于严谨,课外体育活动流于形式,教学评价体系老化等问题,严重阻碍了中职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

3.素质不高

有的中职体育教师,放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沾染了一些坏习气,对学生严管卡要,索取报酬,造成不良影响,有辱师德。有的中职体育教师,放松了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锻炼,基本功不强,上课装腔作势,达不到教学目的。长此以往,师生关系紧张。这些都是中职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三、中职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准及途径

2013年9月20日,国家教育部颁布了《中等职业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专业标准》是国家对中等专业学校合格教师的基本专业要求,是中等专业学校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是引领中等专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中等专业学校教师培养、准入、考核等工作的基本原则和依据。每个中职体育教师都要认真学习贯彻执行《专业标准》,结合学校和自身素质条件,科学拟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制定个人专业发展标准,开拓个人专业发展途径。

1.制定个人专业发展标准

一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伦理学,树立师德为先的理念,争做师德标兵。二要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积极参加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树立执教为民、学生为本的理念,争做先进教育工作者。三要以积极的心态参加中职体育课改活动,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树立能力为先的理念,争做学科带头人。四要把爱专业、爱锻炼、爱学习,变成自己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争做中职体育专家学者。

2.开拓个人专业发展途径

(1)渠道更新。中职体育教师的培训、课改、科研都要围绕中职体育教学进行,教学时以中职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为主渠道。中职体育教师参加的培训、课改、科研等活动,就是要促使中职体育教师教学年年更新。只有中职体育教师教学年年都有新点子、新路子、新套套,中职体育教师的教学才有劲头、有实效,中职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才有奔头、有进步。

(2)另辟蹊径。首先,以校企合作为契机,主持大型国企运动会,或小型的技能运动会。每学期利用校企共建的体育馆,举办沈煤集团职工多种球类比赛。其次,利用本地区教育资源设计策划大型体育活动、教学交流、学术交流。如创办沈北职教集团学报,为教师学术交流提供平台;组织职教集团课题组,开展职教集团化中职体育教育科学研究活动。再次,中职体育党员教师利用下社区参加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机会,发挥自身专业特长,举办球类、拳类、棋类、钓鱼等健身活动。一句话,通过上述各种途径,促进中职体育教师专业不断发展。

中职学校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分析 篇4

关键词:专业教师,企业实践,考核评估

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 (教职成[2006]11号) 的要求, 为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 加强职业学校教师生产实践能力的锻炼, 密切职业教育与产业的联系, 更好地为中山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人才。本文根据本校此工作的现状, 进行如下论述。

一、充分认识建立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基地的重要性

充分利用企业现有设备和技术力量, 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基地, 是提高专业教师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是专业教师更新知识, 为中山市培养合格适用人才的最佳办法;是密切校企联系, 加强校企合作的具体体现;是适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对于优化专业教师的能力结构, 搭建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同时中山市港口理工学校专业教师队伍结构、年龄层次、双师型人才数量和质量等都存在缺陷:专业课教师少且毕业时期早, 知识老化, 教学内容跟不上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各专业科开出新专业的能力不强。为了培养中山市经济建设适用的人才, 专业教师急需到企业更新知识, 了解企业生产现状, 以便开设新专业, 更新教学计划。

二、专业教师到企业参与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

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以上的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教师到企业实践的主要内容有: (1) 了解实践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新产品的发展趋势; (2) 熟悉实践企业相关岗位职责、操作规范、人才需求标准等具体内容; (3) 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 (4) 结合生产实际和用人标准, 完善教学方案, 改进教学方法, 积极开发校本教材, 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践教学能力。

三、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的主要形式

教师到企业实践, 根据培训需求和客观条件, 采取各种不同的方式, 既可以到工厂现场观摩, 也可以接受企业新技能的培训, 还可以参与企业的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实践。鼓励教师带着问题或项目到企业, 围绕解决实际问题和开展项目研究的需要, 确定到企业实践的重点内容, 提高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1]具体进行如下操作: (1) 各专业科 (电子科、机械科、计算机科、财经科、商务旅游科等) 专业课教师先自报实践内容 (或专业课程) , 学校专职工作人员汇总、分类; (2) 学校专业建设委员会 (或教师本人) 联系相应企业, 学校专职工作人员综合学校开设专业情况, 选派教师。

四、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实际状况

解决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 是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的主要目的。但在教师到企业实践的过程中, 教师个体的实践收获是不同的, 年轻教师主要是体验现代企业的氛围, 获得第一线的实践经验和技能;中年骨干教师侧重于直接从企业生产一线提炼出生产性案例, 使专业教学更贴近企业的实际需要;工作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在熟悉企业生产流程的基础上, 积极参与企业产品和技术研发, 同时将企业的技术要求与教学内容进行了有效对接。[2]

然而, 不少企业对教师到企业实践重要性的认识有偏差, 接纳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热情不高。针对这一情况, 需要学校专业建设委员会加强与企业间的沟通, 创造出融洽的合作环境。

五、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种职业教育政策, 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不仅要落实到文本上, 还要表现为动态的实际运行, 并在实际运行中检讨政策的效用与运行状况。

1. 主观认识

学校、教师、企业三类主体都未能充分认识到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 是职业教育提升服务社会、服务企业、服务学生能力的有效措施, 对教师到企业实践价值理念与目标追求认识不清, 存在着站在自身利益的角度对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狭隘化、片面化理解。由于认识上有误区, 导致工作行为上的滞后, 表现为学校“强迫”教师到企业实践、教师“不愿”到企业实践、企业“不乐意甚至拒绝接纳”教师到企业实践的不协调局面。

2. 客观原因

(1) 学校受到编制与经费的限制, 很难按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的要求抽调足够的教师到企业; (2) 教师因认识不足, 到企业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不强; (3) 企业普遍缺乏责任意识。

六、保障机制主要体现的方面

(1) 领导重视, 学校安排专人进行前期的准备工作。做好宣传工作, 同时对各位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进行摸底调查, 做到心中有数。

(2) 到企业实践的专业教师享受与在校教师同等甚至更高的待遇, 增加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积极性。

(3) 设立教师到企业实践的专项经费, 将教师培训等关键性项目作为经费优先支持的领域。

(4) 争取行业、企业、经费支持。积极与行业、企业部门进行项目合作开发, 以争取行业、企业的项目经费支持, 用于教师到企业实践工作。

(5) 鼓励社会及个人捐资支持教师到企业实践工作的开展。[3]

七、加强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工作的考核评估

(1) 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工作专项督察制度。如实习教师应每天坚持写好实习日记, 实习教师在完成指定时间的实习后, 按照专业科下达实习任务时所提出的要求进行实习总结, 由实习单位出具实习鉴定, 同时, 必须根据所学专业对实习的工艺、装置、管理等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 撰写一篇不少于3000字的论文, 或创新制作一件作品。回校后须将实习总结、实习鉴定、实习期间考勤表、论文或作品一起交给领导小组成员考核。

(2) 实施教师到企业实践工作的专项奖励制度。对在教师到企业实践工作中作出贡献的教师给予经费奖励和补助, 并授予相关的荣誉称号, 典型引路, 以点带面, 促进教师到企业实践工作的广泛深入开展。

职业教育是生产实践能力的教育。其主导者———教师, 必须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专业教师企业实践急需而且有必要将这种能力联系社会生产实际, 不断提高并适应新技术。

参考文献

[1]何锦波.校企合作办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山中专教育研究, 2009 (1) .

[2]徐健.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必然要求、实然状态与应然趋势[J].职业教育研究, 2008 (3) .

中职学校专业教师 篇5

2013年6月18日至2013年8月6日,我参加了省级教育部组织在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汽车应用与维修》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共有来自全省的汽修专业的20多位教师参加。历经近50天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们服从学校的教学安排,遵守学校的纪律,认真对待课堂理论教学,积极参与各项专业技能训练和社会实践活动,先后在汽车城及4s店进行了理论教学学习。在老师和工厂师傅、工人兄弟的无私帮助下,取得了较为丰硕的培训成果。

一、来自全省的兄弟学校同仁们进行了广泛的交流,达到了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目的。

在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期50的培训时间里,能和来自全省专业的精英们在一起学习和交流,能得到名师的谆谆教诲,学习了名师的教学方法,观摩了学友精彩的课堂教学,对于我来说,确实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这次参加的学员来自全省二十多个职业技术学校,绝大多数教师都是学校的中流砥柱,多数同志都有二十年左右的教学经验,有些还是汽修行业中的能手,具有非常突出的专业能力。因此,相互聚在一起,通过交流、学习、讨论可以相互取长补短,达到相互提高的目的。比如,关于CANBUS系统和柴油机共轨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大家相聚后通过看、听、问、学等方法,加上老师们的无私传授,知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单从这方面来说,这是以任何

其他学习形式都难于达到的。从他们多年的专业教学中也学到了专业知识、教学方法、教学技巧,以及一些难得的教学经验。显然,这对今后我的工作,教学工作的信心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我们广大教师在这里建立起来的友谊更是一种无价之宝,在以后相互间的工作交流留下更为广阔的空间。

二、创新的办学理念,使我们认识了“国培基地”的办学实力,开阔了眼界,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增强了回到学校后“迎头赶上”的信心。

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于1952年,其前身为国家级重点中专——陕西省交通学校。2001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晋升高等教育系列,隶属陕西省交通厅,业务上省教育厅指导,是培养公路交通技术与管理人才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学院按照“立足交通、面向社会、依托陕西,服务西部”的方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办学之路;紧紧瞄准市场需求设置专业,构建以交通类专业为主体,信息、经济、管理、服务等多专业并存的专业体系;以能力为本位,培养面向社会和交通现代化建设、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具有实干和吃苦精神的应用型、技能型、服务型实用人才。

建校以来为社会培养了三万多名交通建设与管理人才。先后获得陕西省“文明校园”、创佳评差“最佳单位”、西安市“文明校园”、西安市绿化先进单位、全国体育达标先进集体、全国交通职业教育工

作先进集体、交通部执法培训先进单位、交通部文明驾校等荣誉称号。学院主校区位于西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由省交通厅投资2.3亿元新建而成。自强校区位于西安市自强西路73号。学院占地287亩,建筑总面积173392平方米,规模宏伟,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31人,其中高级职称40人。全日制在校高职生3722人。学院设有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公路监理、高等级公路维护与管理、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电子技术、汽车应用与贸易、市场营销、财务会计、计算机应用、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17个专业。学院配置了计算机网络系统、闭路电视系统等、拥有各类专业实验室48个,院内外实训基地79个。其中现代化的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语音教室26个。各类教学设备总值2160万元。并附设北方交通大学陕西交通教学中心、省广播电视大学陕西交通厅工作站、陕西顺通公路监理咨询公司、陕西路桥勘察设计所、交通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及汽车驾驶培训学校。承担公路工程勘测、设计、工程监理以及初、中、高级修理工、驾驶员培训和各类技术培训,已为社会培训各级驾驶员、修理工8708人,各类岗位、技术培训13208人。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陕西省委、省政府加快公路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决策的实施中,紧紧抓住行业飞速发展的机遇,以教学为中心,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坚持依法治校、质量立校、人才兴校和特色强校的理念,根据人才市场需求,优化专业设置,调整课程结构,强化实践技能,注重创新与创业教育,突出教育特色,培养的公路交通技术人才深受社会欢迎,为交通建设培养和输送了大批高素质人才。

三、优质的专业技能、专业理论教学,使我受益匪浅,各方面都得到一定的提升。

这次培训学习,学校安排了“电控发动机”、“汽车底盘、“自动变速器”、“ABS”、“汽车空调”等内容,其中“汽车总线”和“共轨柴油机”技术是过去很少接触到的知识,通过老师的讲解、学员间的研讨以及亲自动手操作,我这方面的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强,大大拓展了自己的知识面,对自己以后的教学工作将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四、与生产第一线零距离接触,使我们更深刻体会到目前“中职教育改革”的迫切性,加深了对“双元制教学法”的理解,也坚定了“专业教学改革”的信心。

在工厂二十多天的见习中,我们看到了比亚迪小汽车生产线的工艺流程,体会到现代汽车的一个发展方向,以及现代汽车业对人才的需求概况,同时也见识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在工厂里的工作内容。感受到学校的教学内容、方式和方法与工厂的差距,明白为什么东风高级技工学校要坚定不移地进行“双元制教学”改革:工厂要的是胜任某一个岗位的熟练技术工人,职业教育要顺应这种需求!否则,培养的学生就不能为社会所承认。因此,“全面发展”的学生不应该是我们中职教育所能努力的方向,每所学校都应该充分考虑本校的实际情况,从学校的设备、师资力量、学生素质、招生能力以及学校与

企业的沟通能力等方面进行衡量,把学校育人与企业用人有机结合起来,使学校办学真正成为有源之水,长流不止,永不枯竭。

通过实习,使我们了解到实习是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加了我们的实践知识,也扩大了知识面,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拓宽了思路。本次实习不仅仅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和深化,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应该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

进厂实际操作,使我们了解到工厂里的各种生产流程,工厂自动化程度,以及国内甚至世界同行业的发展概况。同时,通过实习,我们了解平时所教授学生的理论知识在生产实践当中如何应用,怎么应用,这对我们这些正奋斗在教学岗位上的骨干教师是一个重要的启发和帮助。未来汽车正朝着电子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而且绿色环保的创造肯定是永恒的主题。

我要把从企业所学的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带到学校,将我所学的社会知识、专业知识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学生,使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同时,在这次实习中,我深刻体会到我们所教学生的两个“不适应”,一是对企业管理方式不适应。二是对严格纪律不适应。通过我们这次在企业的真实体验,明白了我们在教育中的不足及需要改进的地方,关键是看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怎样去引导他们。同时,我们的教学内容应该作出调整,教师所教的内容应更接近企业的生产需要,使学生能在更短的时间内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

通过这次企业实习,我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眼界开阔了,更加体会到了校领导对年青教师的关怀,我会更加努力工作,努力做“双师”型教师。

五、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方向,争取更大进步。在不算很长的培训班学习过程中,我看到了他人的长处,也发现了自己很多方面的不足,特别是专业理论、专业技能,还有教学方法、教学理论方面都有待加强,如部分教师有很强的接受能力,能从表象看到实质,一些知识原本他们也是初次接触,但他们的思路很灵活,能在较短的时间就把知识弄透,在汽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尤其重要!所谓“学无止境”,我将为之不懈努力!

中职学校专业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探究 篇6

【关键词】专业教师;教师素质;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791-01

当前,国内外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在迅猛的发展,我国正在经历教育发展这一历史进程。中等职业教育要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优秀的技能型人才,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这一艰巨的历史重任。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中等专业学校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的情况为数不少,而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对于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1 中职学校专业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的问题

1.1 思想观念有所转变但创新不够

部分专业教师的观念比较落后,思想局限在原有的思维定势上,习惯按部就班,不关心教育教学改革,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用陈旧观念来教育和管理学生。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和推进,许多专业教师的思想观念已经有所转变,但教学中仍存在创新意识不够。主要表现在教学上没有以就业为导向,缺乏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缺少适应中职学生学习的有效教法,忽略学生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1.2 规模不断扩大但数量仍旧匮乏

随着中职学校办学规模的日益扩大、专业教师的数量也在逐步增加。但许多中职学校的专业教师缺额不仅普遍存在而且依然很大,这样就造成专业教师课时多,任务重,生师比例过大,加上学校的专业设置变化较大,课程开设门类较多。由于专业教师的数量不够,就会妨碍专业教师人才梯度的建立,造成有的专业新老教师衔接不够连续。专业教师的匮乏已成为中职规模扩大、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1.3 学历水平逐步提升但实践经验缺乏

许多专业教师的起点学历是专科或本科,通过参加培训和考试,专业教师的学历水平逐步得到提升,陆续晋升了各类职称。但大多数青年教师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和必需的专业技能,而中老年教师观念相对落后,知识和技能老化,教学方法及手段陈旧,缺乏对生产前沿新技术、新知识的了解和应用。部分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仍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知识更新不够,教学方法保守,实践经验缺乏。很多理论教师只能教授理论课,无法上实践课,而很多实践课教师则不熟悉专业理论,甚至有的也不能胜任实践课,于是导致职业教育教学中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的分离,导致毕业生既不能系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也不能熟练进行实践操作,以致于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相脱节,严重地影响了培养技术型人才目标的实现。

1.4 综合素质逐步提高但仍存在差距

通過专业建设、继续教育学习等多种途径,专业教师的整体水平在逐步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有所增加。随着教育的改革,教育环境的改进、教育目标的完善,教师不仅要掌握精湛的专业知识和系统的教育科学知识,还应具备广博深厚的文化素养,中职学校的专业教师大多工作后取得教师资格,据资料显示66.6%的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上讲台,教师的综合素养还有所差距,专业教师对所教专业科目内的高新技术知识和专业操作的技能掌握尚不够全面。中职学校缺少科研氛围,长期远离教学理论研究,专业教师素质与教学要求仍然存在差距。教师素质不高已成为中职学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制约因素。

2 中职学校专业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2.1 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通过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和讲座,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规、职业道德等课程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科学理论,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教学上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根据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的实际需要,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基础理论知识要适度,注重对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培养。专业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探索的精神,才能更好更快地培养出高素质和创造力的创新型、开放型人才。

2.2 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专业教师要不断提高实践教学技能,争取成为“双师型”素质教师。积极参加校内外实训项目建设,解决实训项目建设中的具体问题,积累实训教学需要的技能和实践经验,从单一教学型向产学研一体化的“一专多能”型人才转变。

突出实践教学,注重“匠型”人才培养。教学上做到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基础理论以突出应用为目的,以够用为度,专业理论课可以运用课堂讨论、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专业实践课程强调动手能力,加强实践性教学,改革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起了“基本技能训练+阶段实习+综合实习+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模式,设立技能实训中心,以现代技术和方法武装实验室,为使学生获得系统的职业能力训练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专业教师要具有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能力的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过程中,自己的能力也得到提高。

2.3 加强专业教师培训

学校要逐步形成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短期培训、基地轮训、专家培训等有机结合的、富有职教特色的培训体系。本着“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既要把实践丰富的专家请进来,又要让我们的专业教师深入到临床实践中,让培训基地与企业进行有效的合作,把教师培训课堂拓展到企业生产车间,使教师深入了解掌握企业生产实际、管理过程和企业文化等,参加岗位实践和职业技能鉴定,切实解决教师动手实践能力薄弱的问题。专业教师充分利用教学之余或假期中去参加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进修培训。通过培训,更新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或者提高学历,利于培养专业教师持续学习的能力。学历的提高,也是教师对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的积累。

2.4 提升专业教师素质

教育的真谛是育人,育人的核心是塑造人格、养成道德、培养人文精神。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没有学习,就没有教师的成长。教师作为积累知识的一个载体,承担着传授知识的重大责任。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通过学习,达到知识的积累,教师才能不断增加自身的修养和内涵,这样才能成为学生思想的引导者,用自己的学识、人格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才能以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的理智去准确生动地感染学生,以自然真实的情感表达与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以形式多样的心理技巧增进教育教学的成效。

中职学校专业教师 篇7

一、校本教研是教育改革的需要

校本教研的内涵决定了它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

校本教研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校本教研必须以学校发展为本, 学校必须从实际出发, 围绕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有针对性地开展教研工作, 为学校的教育发展提供服务。第二层含义是:校本教研必须以教师发展为本, 必须确立教师在校本教研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校本研究来培养教师、提高教师素质, 为教师的自我发展、价值实现服务。第三层含义是:校本教研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 校本教研要研究学生, 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尤其要解决学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要有针对性, 讲求实效性, 反对形式主义。

因此, 校本教研能够满足学校和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它以学校实情为出发点, 以具体实践为落脚点, 以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为目标, 为教育改革如何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要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解决途径。

二、校本教研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教学改革以来, 中职教育如何能培养出更适应社会、满足企业需要的人才, 已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的中职教育, 没有完全脱离普通教育的模式, 培养的学生不具备企业需要的技能。这样既不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 也不能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因此, 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是教育界面临的重要课题, 加强校本教研正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1. 加强校本教研, 能促进教师理论素养的专业化

校本研究中, 要着重解决的是教师教育教学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教师的经验来自于教学实践, 通过课堂教学实践, 发现新情况、新问题;通过课后与其他教师共同交流和探讨, 及时解决了问题。这样, 教师的教学经验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完善, 教师的专业水平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校本教研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 使教师从学科理论高度认识自己零散的教学经验, 使之形成一种理性的、自觉的教学行为。教师在反思过程中, 对教学会有更多的理性认识。要具有这种反思能力, 必须掌握丰富的教育理论, 如教育教学的一般原理、课程与教学的知识、课程评价的知识、教材的呈现顺序、形成正确的教学态度和坚定的教育信念,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使教师的理论素养得到不断的提升, 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2. 开发校本课程, 能促进教师学科知识的专业化

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 必然能促进教师学科知识的专业化发展。校本课程的内容主要来自生产实际, 贴近企业和社会, 很多知识对教师来说可能也是陌生的, 教师会面临许多新的教学观念、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应对变革的实施能力的挑战。同时, 开发校本课程还能增进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 提高教师的工作满足感和责任感, 在课堂教学中更能游刃有余地指导学生使用学习材料和指导小组学习, 更能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变革过程, 是教师对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课堂教学过程的一个再回顾、再反思的过程, 也是教师的学科知识和技能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 使教师成为课程的主要参与者和主持者, 而不再是被动的执行者。

校本课程的开发能使教师具有一个更开放的思维系统, 具有更强的批判性反思能力, 丰富教师的学科知识, 增强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增强教师的探究性学习能力。

3. 开展校本评估, 能促进教师教学实践的专业化

一套完善的校本教研评估体系是教师的专业发展最终在教学实践中得以体现的保证。校本评估能促进教师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并通过实践与反思, 与教学对象不断互动, 不断强化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 通过教学实践重构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和提升专业能力, 做到既能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又能站在学科前沿, 在处理教材和运用学科理论知识上游刃有余。

三、教师的专业发展推动了校本教研的实施

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是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共同发展、共同提高的。一方面, 校本教研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 教师在校本教研中得以成长, 涌现出专家型的教师;另一方面, 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素养得到提高, 有利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发现问题, 自觉进行教学反思, 使课程研发的能力得到提高, 为更好地实施校本教研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培养机制研究 篇8

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培养的目标内涵

准确理解和把握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培养的目标内涵, 是探索与实践专业课教师培养机制的关键问题。笔者检索了大量相关文献, 发现尽管从不同的视角切入, 对专业课教师素质的界定或表述有多种形式, 但其基本内涵是相同的。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除需要具备应有的师德水平外, 必须具备两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一是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 较强的组织教学、科研的能力和素质;二是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 一定的组织生产经营、新技术推广和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与素质。

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培养存在的问题

笔者曾多次参加中职学校省级或苏州市级示范专业评估, 查阅过许多中职学校专业教师3~5年的培训与进修资料, 深切感受到专业课教师培养存在的问题。

缺乏系统规划目前, 许多中职学校对专业教师的培养与培训只停留在执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文件精神要求的阶段。行政部门给多少专业课教师培训指标, 学校就推荐多少, 很少会根据专业建设的要求, 主动与省级及以上职教师资基地取得联系, 让专业课教师有针对性地进修。从许多学校提供的专业课教师培养资料来看, 都是千篇一律地接受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安排的培训后, 教师取得合格证书, 从中很难发现具有本校专业建设特色的专业课教师培训材料。

考证流于形式为了达到评估标准中师资队伍的量化指标, 许多中职学校往往对专业课教师的培养局限于组织考证的形式。如果专业课教师在专任教师中的比例不足, 学校就组织相关文化课教师短期技能培训, 集中考证。只要文化课教师取得相关专业技能等级证书, 就编入专业课师资队伍。如果“双师型”教师比例不足, 学校就利用假期组织教师到实训基地进行针对考证的技能培训, 教师取得等级证书后, 学校就完成了对专业课教师的“双师”培养。不难看出, 这种急功近利的短期、速成培训对学校专业师资队伍素质与能力的提升作用甚微。

疏于跟踪管理教师到企业实践是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形式, 对此, 各校都有充分而深刻的认识, 并且都制定了本校专业课教师进企业参加实践研修的具体实施办法 (或条例) 。但在实际运行中, 学校对教师到企业研修工作的管理存在很大缺陷, 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实施办法被“架空”的现象, 即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只顾按照上级行政部门以及学校的要求“制造”实施条例, 而对具体的研修过程与结果却极少问津。在选择什么样的企业、安排哪些专业教师、什么时候进企业、怎么评价教师企业研修的效果以及教师企业研修经费的落实等诸多方面充满随意性, 缺乏跟踪管理。

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培养机制的实践与思考

(一) 缜密计划, 制定与专业建设相匹配的专业课教师培养规划

应根据学校实际, 对各专业进行分类调研, 摸清各专业师资情况, 在此基础上, 依据专业建设的要求和招生情况, 明晰各专业师资建设总体目标, 细化各专业教师素质提高的阶段目标, 形成每位专业课教师都能从中找到“成长点”的学校师资培养规划。

对专业教师的学历提高作出规划对学历未达标的专业教师, 学校要适当减少其教学工作量, 规定其在3~5年内通过函授或自考等形式实现学历达标。对示范专业或学校的精品专业, 学校要鼓励骨干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 同时配套出台相应的激励措施。

对专业教师的技能提高作出规划对技能不达标的专业教师, 学校要采取实训基地轮训或企业实践等模式, 提高其专业技能。对现有“双师型”教师, 学校也要分批安排他们赴企业实践, 让教师跟上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技术的发展, 拓宽视野, 提高技能水平。对学校的骨干专业, 学校要有计划地安排青年骨干教师脱产或半脱产进企业挂职顶岗锻炼, 让教师积累职业技能、专业技术和实践经验, 早日成长为高级技师。

对由文化课“转岗”的专业课教师培养作出规划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 把文化课富余教师分批安排到职教师资培养基地学习专业理论知识, 学习实践技能, 接受专业教师指导, 通过脱产一年或半年的集中培训, 实现知识更新和能力拓展, 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课教师。

总之, 中职学校在专业课教师培养上要扭转被动“坐等”的局面, 既要有效落实上级行政部门安排的培训指标, 更要针对学校自身的发展要求, 科学规划培养培训项目, 满足学校专业课教师的不同培训需求。

(二) 搭建平台, 构建专业课教师培养的长效机制

近年来, 由于中职学校特别强调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而“双证”即“双师”是学校对“双师型”教师的普遍理解, 许多学校就以专业课教师是否持有“双证”作为是否达标的判断指标。因此, 要求教师参加考证成为学校对专业课教师培养的主题。以我校为例, 2006年12月, 持有“双证”的专业教师占学校教师总数的28.16%, 到目前为止, 持有“双证”的专业教师占学校教师的78.37%。这里, 我们姑且不去讨论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尚不够健全和完善的今天, 资格证书与实际能力的等值性是否值得怀疑, 但是, 有一点必须正视, 那就是专业课教师普遍出现为拿证而进修, 甚至少数还出现以钱买证等现象。专业课教师考证的不少, 而实际技能有所提高的却不多, 这严重影响了学校专业课教师培养工作的导向, 构建专业课教师培养的长效机制已刻不容缓。

建立专业课骨干教师顶岗培训制度实践表明, 企业是专业课教师校外培养的最好平台。专业课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顶岗实践。但是, 在目前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普遍紧缺, 教学工作量负担过重的情况下, 顶岗实践似乎是釜底抽薪。这就需要学校领导层有长远的眼光, 学校教学管理处有统筹的能力。以我校为例,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491人, 其中专业教师246人, 占专业教师50.10%。我们的做法是, 把校外人员的“请进来”作为专业教师“走出去”的突破口。学校教学管理处依据专业建设要求, 首先确保每学期每个专业安排1~2名专业骨干顶岗培训, 这些教师空缺的教学岗位聘请行业专家补位。从眼前利益来看, 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投入的财力会有所增加。但从长远来看, 这些顶岗实践的教师由于亲临本专业课程所涉及的生产过程, 对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了解与掌握更深入。同时, 由于真实感知企业需要什么规格的技术人员, 他们回到学校后带领本专业教师开展项目课程改革、校本教材开发、技能教学改革, 将会使学校的技能教育更切合市场与企业的需要。他们将成为学校技能教育的行家能手和学校品牌专业打造的主力军。

建立专业课教师校本培训制度通过实践, 我们发现, 专业课教师校本培养的有效平台是名师工作室和校内实训基地。以我校为例, 学校在五大骨干专业建立了5个名师工作室, 工作室由学校专业学科带头人和专业教师组成, 聘请高职院校的教授担任学术顾问。工作室主要利用校内专业教师的优质资源, 对青年教师开展“传、帮、带”活动, 每两周活动一次, 进行教学研究, 研讨并解决专业课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学校每年进行一次工作室成果展示交流活动, 激发教师专业成长的积极性, 使培训成为教师内在激励的有效方式, 进而内化为专业教师的自身需要。近年来, 中央和地方政府结合产业结构的调整, 重点资助学校骨干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 中职学校一批高标准、高水平实训基地已基本建设完成。我校已建成了省级数控技术实训基地、苏州市级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实训基地、计算机应用实训基地、常熟市级酒店管理实训基地、园艺实训基地、财经商贸实训基地等。这些实训基地正成为学校专业教师教学研究、技术开发、新技术应用推广的重要基地。学校实施专业教师到实训基地定期轮训的制度, 在安排专业教师课务时要兼顾专业教师到基地实训的时间, 保证每个专业教师都能有机会在实训基地锤炼技能。学校还根据专业特色创办了企业实体, 如液压工具厂、创新园艺公司等, 给专业教师提供更大的培养空间。

总之, 中职学校在对专业课教师的培养上要力避狭隘、短视的现象, 要有长远的考量, 要重视校内优质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因为这些资源具有更强的针对性、灵活性与可掌控性, 自己的优质培训资源当然是教师培养的首选。

(三) 规范管理, 确保专业课教师培养从有效走向高效

中职学校师资培养实际上是一种知识更新与能力拓展的继续教育, 教育需要管理才能产生实效。学校在对专业课教师培养进行科学规划、提供平台的基础上, 规范管理, 加强督查, 才能提高有效性。

对推荐参加各级行政部门安排培训的教师进行训后管理近年来, 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得到了高度重视, 各级政府采取有力措施, 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基地, 投入专项资金, 加大职教师资培训力度。以我校为例, 2005~2008年, 出国培训教师11人次, 国家级培训、省级培训107人次, 苏州市级培训16人次, 总计134人次。其中, 专业课教师培训共计95人次。各承担培训的机构在需求调研的基础上, 精心设计培训内容, 加大企业实践环节, 强化质量监控和管理, 使广大学员掌握了方法, 提高了技能。然而, 如果学校不对这些参训教师进行训后管理的话, 素质与能力的提升人数只能局限在这些人员范围内。学校通过仔细分析、深入研究, 出台了《参训教师训后管理办法》, 明确要求参训教师回校后要做到五个“一”:做一次讲座、实践一个项目课程、上一堂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公开课、写一篇教改论文、带一个团队进行校本教材开发, 教学管理处具体负责考核。实践证明, 管理办法的实施有效“扩大”了教师的培训人数, 让新的课改理念、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得到了共享。另外, 我们还惊喜地发现, 由于我校许多教师带着任务去参加培训, 所以, 参训时特别主动、认真。三年来, 58人次被评为优秀学员, 占培训总人数的61%。

对教师进企业研修进行跟踪管理目前, 中职学校的多数专业课教师处于满负荷乃至超负荷工作状态。以我校为例, 学校文化课教师平均周课时9节, 而专业课教师平均周课时14节。专业课教师疲于教学, 无暇顾及企业研修。尽管学校出台了《教师进企业研修的实施办法 (试行) 》, 要求每个专业课教师每学年进企业研修的累计时间不得少于一个月。但是, 为了不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学校要求专业课教师把研修时间安排在节假日。办法试行一年后, 我们清晰地看到, 在学校无法保证研修的时间和经费的情况下, 教师进企业研修很难落到实处。许多专业课教师更倾向于其他形式的专业培训, 如“四新”培训、各级“专业骨干教师”培训、出国培训等。因为这些培训主要是执行上级命令, 无论在培训时间、培训费用上, 学校都会为相关教师考虑得十分周全。而且, 经这些培训后取得的证书是教师职称评定、骨干选拔的必备材料, 也是学校示范专业建设、星级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因此, 无论是学校还是个人往往对这些培训更加重视。然而, 就专业课教师技能水平与技能教育水平提高而言, 最有效的方式还是进企业研修。首先, 教师进企业研修比上级组织的培训更有针对性。其次, 教师进企业不论是挂职锻炼还是短期培训, 都能对本专业岗位针对学生的技能要求了解得更深入。所以, 无论是对教师本身技能的提升还是对学校技能教育内容的完善和方法的改革都更有效。针对教师进企业研修出现的种种问题, 我校建立了专门的工作联络机构, 由学校就业发展处具体负责与企业取得联系, 再会同教学管理处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生产的要求共同制定教师进企业研修的计划。教学管理处负责教师进企业研修的细节管理, 具体包括教师进企业研修经费的落实、研修期间工作的督查、研修手册收交和研修效果的考核与评估。学校实施教师进企业研修专项奖励制度, 对在研修期间取得成果的教师给予经费奖励并授予技术能手的荣誉称号。典型引路, 以点带面, 促进了教师进企业研修的有效性与长效性发展。

总之, 许多中职学校也许并不缺乏专业课教师培养的管理政策, 但遗憾的是在落实过程中大量存在着只有表面文件传达没有跟踪管理的现象。我校的实践证明, 只要学校规范管理, 专业课教师培养必然会从有效走向高效。

摘要:针对当前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培养存在缺乏系统规划、考证流于形式和疏于跟踪管理的问题, 对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培养机制进行实践与思考, 提出中职学校应缜密规划, 确立与学校专业建设相匹配的专业课教师培养规划;搭建平台, 构建专业课教师培养的长效机制;规范管理, 确保专业课教师培养从有效走向高效。

关键词: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培养机制

参考文献

[1]贺文瑾.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 2005, (10) .

[2]周燕莉.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探析[J].教育与职业, 2007, (4) .

中职学校专业教师 篇9

关键词:专业化,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师,专业化发展

引言:学前教育对儿童的教育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在这一时期的孩子受教育将有利于生活。作为儿童学前教育阶段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为自己的行为没有自控能力,所以必须通过教师专业教育指导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儿童的认知和理解能力,从这些方面进行分析之后能够具体的解决幼儿在学前的教育问题,从而提高幼儿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进而引起我们对于教学的高度重视,也能够在为今后的幼儿教育工作作出贡献。通过对于儿童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的研究和讨论,能够促进儿童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有着非常明显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师专业化的具体内涵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师专业化是指在整个教育事业的过程中,教师必须通过专业培训和终身学习,逐步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并能够在教育过程中的技巧,通过实践和锻炼,从而成为一个好的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师。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师专业化能够针对学生的音乐艺术细胞进行从小培养,进一步提高儿童的音乐欣赏水平。通过专业化的音乐教学,帮助学生从小养成多种多样的兴趣爱好,从而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只有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师专业化才能够保证具备较高的专业化素养,从而不断的提升对于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师学历水平良莠不齐

从目前来看,很多的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师都是青年教师,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有待加强;而且对于幼儿教育和管理等方面也存在简单粗暴的情况。另一方面,幼儿园教师存在比较大的流动性,这样就会严重的影响到幼儿、教师以及学校的长期发展。还有的幼儿园对于教师的要求比较低,而且忽视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很多的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师存在未执业先上岗的情况,从而造成教学质量和教学现状比较落后的情况。

(二)缺乏教师专业责任的培训

由于目前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师教学还没有形成比较专业化的系统体系,所以目前很多的学前音乐教师自身缺乏相关的责任意识,进而导致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方面关心不到位的情况。从而使得部分学生没有充分的享受到来自教师的关爱与呵护,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师必须树立专业责任,在关注儿童健康发展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幼儿的健康成长。

(三)职业道德受到威胁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师的执业行为本质上来看是一种商业行为,所以面对不断激烈的市场竞争过程中,幼儿教育学校为了能够不断的扩大市场份额与利润,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争取更多的生源,必然存在激烈的竞争。从而造成职业道德约束力逐渐降低,对于经济效益的要求正在不断的突出。

三、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

(一)提高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师专业化水平

必须要端正教师的态度,从而不断明确教师的重要功能和职责。明确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师主要的目标和重要内容,进而强化教师的责任。只有不断的提升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才能够及时的跟上教育发展的步伐,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促进儿童天性的养成,培养出身心健康、品行良好、素质全面的新型人才。

(二)增强教师专业的实践发展

对于教师来说,专业化的成长必须要通过不断的实践经验的累积才能够逐渐形成,并且在学习、反思、观察的过程中融合自身的经验与情感体验,从而不断的融入自身的教师实践,这样才能够真正的起到教师专业的发挥功能。因此,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

(三)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

加强学习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可以帮助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师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每个人都是诚实的形成行业风气,真正做到“诚信为本,注重诚信”的学校氛围。并且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师开始职业生涯之前,一定要进行岗前培训,并且更新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从而不断开展诚信教育功能,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于音乐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详细的介绍了有关音乐教师专业化的具体内涵以及幼儿社会发展相关的意义,从而为我国的幼儿教育科学化、合理化奠定基础。加强对于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师的专业化培养,能够不断强化学生对于学习的热爱和对于教师的敬佩,这样也能够实现教师的良好榜样力量。

参考文献

[1]于正志.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当代音乐,2016,15:24-26.

[2]刘红梅.浅谈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师专业化发展[J].现代交际,2016,09:180+179.

中职学校专业教师 篇10

一、当前财会专业教师继续教育的开展方式

为更好地加强对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的财务管理, 会计准则、账务处理方式及相关法律法规在不断变革。为应对这种状况, 培养出合格的会计毕业生, 各中职学校也在不断加强对财会专业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那么, 效果究竟如何呢?

据调查, 大约80%的教师反映继续教育的形式过于单一, 基本上限于上级部门的组织, 而且有不少教师反映这种培训往往存在学时过长、内容不合实际需要等状况;虽有财政部门组织的常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 但鉴于部分教师并没有取得会计方面的资格证书或职称证书而无法参与;为提高财会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 部分学校开始尝试安排教师到企业去实践锻炼, 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取得好的效果;还有许多学校期望通过提高教师的双师证率来加强对教师的继续教育, 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另外, 大部分学校都为教师设置了专门的教研活动时间, 期望教师能通过这个平台互相吸取经验, 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但这种教研活动本身并没有得到主管领导和教师的重视, 流于形式。

二、继续教育有效模式探讨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专业教师培训逐步得到重视。法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制定了法律法规来有目标、有组织地推进教师的在职进修和培训, 并不断探索各种有效的教师培训模式。使教师培训从以高校为本或以专门的教师进修机构为本的模式逐步推进到当下流行各国的校本培训模式。

(一) 传统继续教育模式

传统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就是以高校为本或以专门的教师进修机构为本的模式。该模式往往因只重视知识和理论讲授, 难以有效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而受到较多批评。近年来, 高校或教师进修机构已意识到这个问题, 正采取措施逐步加以改进。比如, 在对教师的培训中加上外出实地考察、参观或岗位实践等环节, 同时辅之以职业技能证书教育 (如会计行业的会计电算化师、物流行业的物流师、电子商务行业的电子商务师等) 。这些改进不仅有效地提高了教师技能, 还提高了被培训教师所在学校的双师证率, 使传统的继续教育模式焕发新的生机, 再一次受到被培训学校的认可。

虽然如此, 该种模式仍存在一些缺陷。一是该模式的继续教育是上级教育部门为推广某项教育改革或某种教育模式而组织的, 虽具有很好的前瞻性, 却不一定符合各受训学校的实际, 结果经常由于受训学校的条件难以达到要求而出现“教师个人业务水平提高了, 但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作用不大”的情况。二是该种模式的继续教育时间大都在1—2个月, 用时较长, 大多数的教师由于家庭等多方面的原因所碍, 不能外出接受该种继续教育;而且该种模式所需经费较多, 受经费所限, 能接受培训的名额就有限, 致使该种模式的继续教育覆盖面有限。

(二) 校本培训模式

1. 校本培训的界定。

20世纪70年代中期, 作为“教师在职培训的新概念与新策略”的校本培训计划由英、美等国首先发起, 并很快在世界各国盛行开来。目前, 许多职业学校都开始以这种理念为指导对教师实施继续教育培训。

校本培训主要有两种界定方式, 一种是以培训地点为依据, 指完全在学校内进行的教师在职培训活动;另一种是以培训内容为依据, 主要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改善学校和教学实践为中心的计划与活动。无论是完全在学校内进行的, 还是在学校与其他机构合作开展的, 都属于校本培训。第二种定义被普遍认为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即校本培训是一种以教师任教学校为培训基地, 辅之以大学或师资培训机构提供必要课程和人员而开展的师资培训活动。

2. 校本培训模式探讨。

无疑, 校本培训能有效避免传统继续教育培训的缺陷。第一, 它由受训教师所在学校本身发起、组织, 方便了解一线教师的继续教育需求, 有利于安排切合实际的继续教育内容;第二, 受训教师不用长时间外出, 所需经费也会大大降低, 受训范围也可大大扩展;第三, 它并不排斥高校或教师进修机构所提供的继续教育, 只不过是形式发生了一些改变, 从“走出去”到“引进来”。

校本培训经过几十年的实践, 不同学校针对具体的培训内容和培训对象摸索出不同的适合自己的培训方式。我们也在力求探寻适合财会教师继续教育的校本培训, 以期在此基础上构建起适合财会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模式。

(1) 个体式培训。

个体式培训, 就是以教师个体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培训, 学习内容、方法和时间都由教师自主决定。这种方式的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本人的积极主动性。而这种积极主动性除与个人性格有关外, 与整个学校的学习大环境也有很大关系。

据调查, 被列为国家改革示范校的中职学校的教师, 其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比较高。每位教师都制订了书面的个人成长计划, 并按计划来安排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教师们不仅随时关注最新的改革进展、勤练会计技能, 而且开始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 主动听别的教师的授课, 撰写教学日记、教学小结, 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 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而那些没有被列为示范校的教师的积极性明显不够。这就说明, 个人的积极性需要一定的外在压力来触发, 示范校改革对教师们做出的硬性要求恰好提供了这种压力, 同时为教师们的继续教育指导了方向。

在没有这种改革的学校, 为鼓励个体学习, 学校就应采取适当的考评和奖励措施, 以及适当的资源支持来激发教师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如学校定时为教师提供精练技能的训练室、机器、软件、训练用物料等;定期安排一些教师技能比赛并对优胜者予以精神、物质奖励, 同时将之作为加分项并与职称评聘挂钩;对考取双证的教师予以费用报销 (现在大多数职业学校正在这样做) 或一定的物质奖励等。当然, 学校还应规定予以奖励或支持的继续教育项目, 以使教师们的自主性继续教育符合学校的发展目标。

(2) 师徒式培训。

师徒式培训基本上就是一种一对一的培训形式。一般由教育教学经验丰富且愿意指导新教师的教师担当师傅角色, 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引导新教师将教育教学理论、学科知识与具体工作实践结合起来, 帮助新教师更快地适应教育教学工作,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过去的账房先生是由徒弟直接跟师傅学习而成, 且由于直接在实践环节进行, 效果良好。对于财会教师的继续教育, 无论是教育教学技能, 还是财会学科技能都比较适合采用这种方式。然而, 在一对多的学校教育中, 这种培训方式越来越被学校所忽视。在很多学校, 几乎没有校方指定的师徒式的传、帮、带培训形式。老教师对新教师的经验传授一般局限于偶尔的展示课或新教师的主动请教。由于没有校方的强制性约束, 老教师自然也就没有主动指导的积极性, 这对于校方而言其实是一种很大的资源浪费。

所以, 校方应该重新重视起这种培训方式, 制定一定的规章制度和激励政策, 使这种培训方式常规化, 在财会教师的继续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3) 小组式培训。

小组式培训, 就是根据教师共同的需要、兴趣及学科等, 由教师自愿组成或由学校划分成小组, 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开展的校本培训活动。这种培训在划分小组时主要依据的是小组成员的共同特征, 重视组间的特殊性, 且其组成以自愿结合为主, 这就为教师之间保持开放的学习心态提供了心理基础, 为教师之间分享教育教学经验提供了组织保障。

在很多学校中, 小组式培训主要体现在教研小组活动和课题小组活动上。教研小组的教研活动以教研室为依据简单划分成小组, 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小组成员的共性, 但忽视了个别成员的特殊性, 且小组的形成不是教师自愿结合的, 自然很难实现教师们的畅所欲言。

笔者认为, 学校应重新审视教研小组活动, 使之成为财会教师们继续教育的平台, 比如可设立问题研讨室、教师论坛等专门的小组活动空间, 并采取一定措施使其发挥实际作用。

问题研讨室每两周定期开放, 设立一至两名负责人, 由教师们自愿结合, 交流讨论日常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应对的方式方法。鼓励大家不论问题大小, 不论语言长短, 自由发言即可。最后由负责人组织教师们以书面形式整理出有代表性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发布在室内的问题研讨园地上, 并以电子稿的形式留存, 形成随时可供查阅、学习的资料, 要求研讨室每月至少形成一篇文稿。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参加三次, 每学年至少在问题研讨园地上发表一篇文稿, 否则不予评优。如此, 将会激发教师们参与问题研讨的积极性, 有力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4) 全员式培训。

这里主要是指针对全部财会教师的集中式培训。比如可设立财会教师学习报告室。学习报告室在教育教学、财会学科知识、法律法规等方面需做专题讲座或外派学习人员回校报告、宣讲所学知识时开放, 对全体财会教师进行集中式培训。其中, 专题讲座可由走在教育教学前沿的领导、学科带头人来讲, 也可由经验丰富、与时俱进的老教师或外请专家来讲, 讲座所用资料力求每人一份, 同时保存留档。当然这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而要求外派学习人员回校后宣讲所学知识, 一方面可以督促外派人员在外出期间认真学习;另一方面既可节约外派经费, 又可变相扩大外派继续教育的覆盖面, 还能使没有时间或没有机会外出学习的人员也学到前沿的知识。

当然全员式培训也存在明显的缺点:培训过程缺乏互动, 效果较差, 往往是“听着激动, 听后不动或学后不用”, 对教师实际教学与技能的提升影响不大。所以, 要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须采取一定的后续措施, 比如小组研讨、撰写培训心得体会、优质课评比、技能比赛等相结合, 实现培训内容的内化。

(5) 校际式培训。

校际式培训主要是指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院校合作开展的校际培训项目和与兄弟院校之间开展的校际合作交流项目。

高等院校一般被认为是科研的前沿和知识的发源地, 所以教师进修一般选择到高等院校去。但传统的中职学校与高等院校之间的这种纵向交流存在些许缺陷, 前面我们已述及。要改善这种交流方式, 使之能更好地为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服务, 就要在原来“派出去”的基础上, 外加“请进来”。根据教师的需求, 请高等院校的教师到中职学校来对中职教师进行培训。当然这种培训会局限于中职学校现有的设备和资源条件, 可能不能进行一些较前沿的技能传授, 但由于在自己学校的缘故, 会使更多教师敢于提出自己的困惑, 对解决教师当前面临的问题更有实效性。越来越多的中职学校已注意到这个问题, 在保持“外派”进修的同时, 加强“请进来”的方式。

与兄弟院校之间的横向交流目前也只是局限于落后的学校派教师向先进的学校学习, 真正的互利合作较为少见, 还在不断探索中。

(6) 校企合作式培训。

校企合作式培训就是学校与企业合作来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培训方式, 以增强教师们的实际会计能力。只有这样, 才能培养出有实际会计能力的学生。所以, 当前校方都非常重视这种培训方式, 越来越多的教师在学校的支持下, 选择到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去实践;校方也会请企业或事务所的资深会计师到学校来授课。但有时由于涉及商业机密等原因, 可能无法接触到一些核心业务的会计处理操作, 无法取得较好的效果。

解决这个问题的较好方法是学校最好有自己的校办企业、事务所, 这不仅需要大量的财力资源, 也会耗费学校很大的精力, 对于一些规模较小的学校来说可能比较困难。如果学校能另辟蹊径, 选择参股、控股企业或事务所, 或许是一种比较好的解决办法。这样, 既可节约资源, 也可节省精力, 还能使教师们接触到实实在在的业务培训。

(7) 职称考试辅导培训。

财政部门应该允许财会专业教师参加职称考试, 而不该限定为在职会计人员。允许财会教师参加会计职称考试, 便于教师接受财政部门安排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同时, 也为教师学习财政、税法和会计知识提供动力。因为能够参加会计职称考试, 所以他们愿意学习国家现行的财经法规, 愿意接触财会实践活动, 从而扩大财会专业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

综上所述, 以上各种校本培训方式各有利弊, 学校应统筹安排、综合利用。笔者认为, 学校应以传统的外派方式为辅助, 实施以学校为主导、以教师需求为方向、以教研小组活动为平台, 各种方式综合利用的校本培训模式。只有这样, 才能取得较好的继续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代蕊华.教师专业发展与校本培训[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 2011.

上一篇:内部资源整合下一篇:直接速度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