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有效预习

2024-08-04

语文教学中的有效预习(精选十篇)

语文教学中的有效预习 篇1

而学生的预习就是上课前对即将要上的教学内容进行阅读,用已学的旧知识去探求新知识,做到心中有数,预先掌握听课的主动权,从而在课堂教学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语文教学中的预习是必需的,语文阅读仅靠课堂教学是无法形成完善的知识链的,它需要课堂前后的延伸来补足,课堂前的延伸是“预习”,课堂后的补充是“复习”。如果说语文教学是一棵大树,课堂教学仅是这棵大树的主干,预习和复习则是这棵大树的繁花嫩叶,三者相辅相成,才会形成语文学习的繁盛景象。预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新《语文课程标准》对第四学段(7~9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有这几点要求:“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不难看出,新《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利用图书馆”“借助工具书”等方法在课堂教学中难以施展,只有让学生在课外进行,才能得到有效利用,也就是要求学生做好充分的课前预习,才能在课堂学习中得到有效的吸收。预习是课堂教学的有力导入,但不少的语文教师鲜少重视,相较于预习这个环节,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在课堂教学和复习上,认为只要把一节课上好了,再辅以课后作业巩固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即便是布置预习作业也往往流于形式,草草了事,既不能对课堂教学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又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以致学生对语文学习越来越不感兴趣。所以,在语文学习伊始,教师就应该精心准备有效的预习作业,并引导学生养成有效预习的习惯。

怎样才是有效的预习?多数老师在布置阅读课的预习作业时,往往只把关注点放在浅层的字词要求上,诚然,在初中阶段,字词的积累在阅读教学中还占一定比例,但阅读教学还应有更高的学习目标。新《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是:“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也就是说,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学习现代文时能读懂文本并分析文本。让学生读懂文本并能分析文本,首先要让学生深层次接触文本,但这样的工作要是放在课堂上做,势必花费许多时间,教师要在很长时间之后才能开始授课,造成浪费,如果学生在教师授课之前先对文本有个初步的感知,就能在课堂教学中和老师的讲授碰撞出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而如果仅仅要求学生完成字词的预习是达不到这样的效果的,所以要引导学生扎根文本,读透文本,更要能够跳出文本去预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之前多做精心准备,为学生设计一套有目的性的预习作业。

教师在设计预习作业时可就某一知识点进行突破、拓展、延伸,主要解决课堂教学带来的遗憾(如课时限制、课堂容量过多、学生层次不同造成时间上的拖延等问题),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延展课堂教学的广度。教师在设计预习作业时要考虑到阅读文本的不同性质和不同内容。选入初中教材的现代文文本大体上有诗歌、散文、小说。不同体裁阅读的重点不同:诗歌阅读的重点是意象的揣摩,散文阅读的重点在于体味作者的情感及情感的表达方式,小说阅读的重点是赏析人物形象。所以,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应针对体裁的不同有所侧重。下面,就不同体裁的阅读文本的预习作业进行设计。

一、诗歌阅读预习

诗歌阅读的重点是意象的揣摩,读懂一首诗的意象也就完成文本大半的解读,而对意象的初步揣摩是从吟咏声中产生的。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故而诗歌阅读的预习作业应以诵读和揣摩意象为主。

以《乡愁》为例,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份预习作业:有感情地多遍朗读诗歌。余光中在他的《乡愁》里,是怎样将一种抽象的情感转化成具体可感的形象的?

朗读不仅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更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在对语言文字的反复吟咏之中,可以达到准确的传情和悟情效果。朗读到位,还可以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充分明确文本的种种美,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语感,提高审美能力。诗歌阅读教学更是需要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悟情,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的诵读往往是齐读,齐读的劣势是让多数学生“囫囵吞枣”甚至是“滥竽充数”,学生还没读出诗歌的味道,教师就已开始滔滔不绝地讲授了,多数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情感,只能当课堂的“看客”。而为了能让每个学生充分体味诗人情感,安排学生个别诵读,势必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不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课前预习能有效弥补这份缺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受课堂时间限制,有充分的时间反复吟咏,从而准确地传情悟情。

诵读让学生对文本有初步印象,通过诵读把握诗人的感情基调,这是学生易于掌握的。但诵读只能让学生对诗人情感有模糊的方向,不能较为精准地体味到诗人隐藏的深沉的情感。诗歌强调意象,而意象一般依托于具体的形象,也就是要在具象中寻找意象。所以阅读诗歌时要特别注意文本中诗人是通过哪些具体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的,理解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些形象来表情达意。寻找诗歌中的具象,是诗歌阅读的一种学习方法。布置这样的预习作业旨在突破“意象”这个知识点,学生通过具体操作理解了意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就“意象”这个点进行拓展延伸,以达到“少教多学”的目的。

二、散文阅读预习

散文阅读的重点在于体味作者的情感及情感的表达方式。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的“神”就是作者的情感,“形”则是作者情感的表达方式。要让学生把“形”“神”兼备的散文悟透,就要在预习时下足功夫。

以《紫藤萝瀑布》为例设计预习作业:①给生字词注音,有感情地朗读全文。②找出有关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阅读宗璞的《哭小弟》,初步理解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

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其隽远的语句、深沉的情感无异于诗歌,因此布置诵读这样的预习作业能让学生扫清障碍,对文章有初步的了解,节省课堂的阅读时间。

理清借景抒情散文的思路关键就是“借什么景,抒什么情”,相信学生在读完课文后对“借什么景”已经很容易判断了,但对“抒什么情”不能一下子把握住,所以第二项预习作业“找出有关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就很有必要,要求学生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此法用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梳理作者的情感,诵读文本只是浅层阅读,学生在阅读完文本后用“圈点勾画”的阅读方法就能精准定位作者情感。

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情感丰富,就像紫藤萝瀑布一样要细细探究,才能体味出那些深深浅浅闪着光芒的情绪,给高中的学生上本课也不为过,而对刚接触借景抒情散文的七年级学生来说,去梳理作者情感变化的词没有什么难度,但无法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形成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究其原因主要是作者的生活年代和现代学生有一定距离,学生的阅历较浅,不易理解作者隐藏的情感。这时候就需要“利用图书馆”“借助工具书”等方法拉近与作者的距离。宗璞的《哭小弟》是这篇文章的情感延续,文章中的“兄弟情”“生死谜”指的就是小弟英年罹患绝症这件事,作者表达的情感隐晦,学生很容易忽略甚至迷惑,课前阅读《哭小弟》这篇文章可以很好地为学生解惑,能较立体地展现作者由“停住脚步”到“加快脚步”这个短暂过程所经历的心路历程。两篇文章在情感上相互依存,学生在阅读完两篇文章后,对作者面对紫藤萝产生那样的情感变化,对生命产生那样的感悟就会有所体会。课前预习走出文本,课堂教学时就能轻松地回归文本。所以布置阅读《哭小弟》这项预习作业是为学生在课堂上的深层阅读做引导。

三、小说阅读预习

小说三要素是小说学习的主要方向,而赏析人物形象又是重中之重。如何让学生对人物的赏析立体饱满,不仅是教师课堂上要解决的问题,更要在课前做好足够的铺陈。

以《热爱生命》为例设计预习作业:①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阅读原文(这里的原文指的是完整的小说,非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②观看电影《鲁滨孙漂流记》,找出鲁滨孙和“他”的相似点。

课文是短篇小说《热爱生命》的节选,节选的是小说的精华部分,只阅读课文自然能析得人物的某些特点,就如长幅画卷只窥一角,也能看出画家绘画风格和绘画内容,但难免有管中窥豹之嫌,只有画卷徐徐展开,画作内容的多维性才能一一呈现。同样的,人物形象丰富复杂,把它放置到更广阔的背景中阅读,能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加深其思维深度,对人物性格的赏析就能更加立体饱满。因此,布置学生课前阅读完原文,“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预先和作家的思想交汇碰撞,是争取教学效果最优化的一个方法。

而优化教学效果的方法还可以是比较阅读。文本用大量的心理描写细腻地刻画出主人公在生死抉择时强烈的生命意识和坚定的信念,塑造了一个“硬汉”形象。为了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直观,把学生的阅读视角迁移到同样是“硬汉”的鲁滨孙身上,在观赏完影片《鲁滨孙漂流记》后,学生自然能由此及彼、异中求同,用更广阔的视角去观照人物形象,更充分地去挖掘作者想要展现的人性深处闪光的东西,从而完成对人物性格的延伸揣摩。有了课前这些多层面的铺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能取“弱水一瓢”,对文本进行精细化处理,实现“长文短教”的目标。

不同的文本从内容到形式都有自己的侧重点,教师要做的不是用一套或是几套的预习模式去固定学生的思维,要有的放矢。预习作业的针对性越强,学生就越能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在课堂学习中就越能主动和教师思维碰撞,激发出自己的情感体验,这是布置有效性预习作业的意义所在,也是“先生后师”策略的目的所在。

摘要:在“先生后师”的策略下,语文阅读教学的自主互助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而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教师更应该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针对不同的体裁的阅读文本,教会学生用不同阅读方法进行预习,从而养成有效预习的习惯。

关键词:阅读教学,有效预习,先生后师,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忠.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6).

小学语文的有效预习方法 篇2

(1)阅读课题,揣摩课文内容。我要求学生每学一篇课文先要阅读课文的课题,根据课题提出问题,来揣摩一下文本的内容,然后再读课文,用回答问题来印证自己的判断与课文内容是否一致。如在学习《跳水》这一课时,很多学生根据课题提出了问题:谁跳水?为什么要跳水?跳水的结果怎么样?这些问题引起了学生急于探究文本内容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2)查阅资料,了解时代背景。有些课文所描述的内容与我们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很远,学生对于文本内容所描述的难以想象,很难引起共鸣。我就让学生在网上查阅相关资料进行了解,这对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在学习《雅鲁藏布大峡谷》这一课时,课前先让学生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这一奇特的自然景观及形成原因,就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我们祖国的神奇与美丽,从而会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3)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学生初读课文时,可先用圈点勾划的方法找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及多音字,然后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再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弄懂词义,以便第二天到课堂上与同学讨论。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自学字词的能力,也有利于扫除语言文字上的障碍,更便利了学生顺利地读懂课文。

(4)再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要教给学生自己看书的方法,要求学生在自己看书时做到认真读、动手写、动脑想、动笔画。认真读就是读准字音,眼睛要看得快,由一字一词地看书变为一句一行地看书。动手写就是写生字、生词、句子或重点段落。动脑想就是想课后练习中提出的问题,想一想是否明白了,多问几个为什么。动笔或就是对课文中读不懂的地方,或对课后思考练习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做出标记,及时查阅工具书自己攻破,解决不了的再向老师或同学质疑。

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有效预习 篇3

1 师生共同确定要达成的预习目标

学生之间通过交流,相互之间能够去探究、补充、了解和熟悉每节课的学习目标与要掌握的技能。当学生提出的预习目标不具体时,教师要给予提示、更正和完善。

2 教师向学生提出预习要求与方法

学生预习的要求包括许多方面,其中最重要是知识、技能要达到的目标和完成任务的时间。预习的方法有多种:独立思考、同学交流、师生交流等,结合平时教学经验,笔者认为预习可细分如下:

(1)反复阅读法。预习时应先把要预习的内容通读一遍,然后细读。对复杂的操作步骤和知识点要字斟句酌,充分弄懂其含义,同时要把没有理解的知识点记录或划下来,以便等到上课时通过教师的讲解解决。

(2)练习操作法。仅是冥思苦想,没有实际操作会眼高手低,学生必须边看、边想、边练、边总结。

(3)设疑法。古人云“学则需疑”,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学生做好预习工作的要点。

(4)记录学习笔记法。学生笔记的记录内容主要包括本节课的学习思路和要掌握的基本内容,与课本内容相关联的新旧知识、概念等,初步体验本节课的全新知识,并尝试与实际操作相联系。

(5)新旧知识联想法。预习要学会举一反三,结合原有知识,发现自己的缺陷,使知识结构得到弥补和完善。

(6)预习的六把“金钥匙”。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查,初读新文章,用好字典、工具书;思,感受作者的想法,你有什么问题;画,俗话说“嘴过三遍不如手过一遍”,动手摘录,使眼手脑并用;批,“不动笔墨不读书”,批的越多越细,学的越深越精;议,让学生议一议能产生火花。

3 教师出示预习目标,并对学生的预习做好指导

预习目标是学生预习时要完成的任务和要掌握的知识点。预习目标的制定应遵循以解决问题为准则,应把学生在本节课要掌握、理解的知识、技能、规律设计成一个个的问题,学生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时的思考与研究而获取新的知识与技能。在信息技术课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设制预习问题时应遵循几个原则:

(1)应该目标明确,便于学生掌握操作方法。

(2)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学生形成知识结构。

(3)应便于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乐趣。

(4)应本着简明扼要,循序渐进的原则。

4 学生整理预习内容,记录好学习笔记

预习笔记的记录内容通常包括:预习内容的目标、知识点、操作步骤、错题分析、重难点等,对记录的知识点、错题的原因、操作的重难点配以解析。

5 教师集中典型错题形成纠错本

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时,要详细整理典型的错题,形成错题本,以班级或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分析,找出出错的原因和对策,防止下次犯同样的错误。

6 组内讨论预习难点,师生共同解决

学生在完成预习任务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通过交流同学之间能发现许多在预习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并能商讨解决。通过小组内讨论,教师可以明确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使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有效预习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管学习的时间么紧张,一定要坚持预习做好记录,了解课堂教学中基本知识,标注重点与难以理解的内容。

(2)根据教学进度与内容,保证预习有足够的时间,课前预习要在完成其它学习任务后进行,不能为预习而预习,打乱自己的学习计划。

(3)预习要坚持课前预习,通过预习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断提高,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课时预习、单元预习,或寒暑假进行整册预习。

(4)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因课业负担重而不重视预习的学习方式,避免使预习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地看一遍书,感觉都看懂了,上课时不能全神贯注地学习,认为本节内容已懂,心不在焉,自以为理解透彻的错误想法。

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有效预习 篇4

1. 师生共同确定要达成的预习目标

学生之间通过交流, 相互之间能够去探究、补充、了解和熟悉每节课的学习目标与要掌握的技能。当学生提出的预习目标不具体时, 教师要给予提示、更正和完善。

2. 教师向学生提出预习要求与方法

学生预习的要求包括许多方面, 其中最重要是知识、技能要达到的目标和完成任务的时间。预习的方法有多种:独立思考、同学交流、师生交流等, 结合平时教学经验, 笔者认为预习可细分如下:

⑴反复阅读法。预习时应先把要预习的内容通读一遍, 然后细读。对复杂的操作步骤和知识点要字斟句酌, 充分弄懂其含义, 同时要把没有理解的知识点记录或划下来, 以便等到上课时通过教师的讲解解决。

⑵练习操作法。仅是冥思苦想, 没有实际操作会眼高手低, 学生必须边看、边想、边练、边总结。

⑶设疑法。古人云“学则需疑”, 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学生做好预习工作的要点。

⑷记录学习笔记法。学生笔记的记录内容主要包括本节课的学习思路和要掌握的基本内容, 与课本内容相关联的新旧知识、概念等, 初步体验本节课的全新知识, 并尝试与实际操作相联系。

⑸新旧知识联想法。预习要学会举一反三, 结合原有知识, 发现自己的缺陷, 使知识结构得到弥补和完善。

⑹预习的六把“金钥匙”。读, 古人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查, 初读新文章, 用好字典、工具书;思, 感受作者的想法, 你有什么问题;画, 俗话说“嘴过三遍不如手过一遍”, 动手摘录, 使眼手脑并用;批, “不动笔墨不读书”, 批的越多越细, 学的越深越精;议, 让学生议一议能产生火花。

3. 教师出示预习目标, 并对学生的预习做好指导

预习目标是学生预习时要完成的任务和要掌握的知识点。预习目标的制定应遵循以解决问题为准则, 应把学生在本节课要掌握、理解的知识、技能、规律设计成一个个的问题, 学生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时的思考与研究而获取新的知识与技能。在信息技术课教学实践中, 我总结出设制预习问题时应遵循几个原则:

⑴应该目标明确, 便于学生掌握操作方法。

⑵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便于学生形成知识结构。

⑶应便于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乐趣。

⑷应本着简明扼要, 循序渐进的原则。

4. 学生整理预习内容, 记录好学习笔记

预习笔记的记录内容通常包括:预习内容的目标、知识点、操作步骤、错题分析、重难点等, 对记录的知识点、错题的原因、操作的重难点配以解析。

5. 教师集中典型错题形成纠错本

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时, 要详细整理典型的错题, 形成错题本, 以班级或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分析, 找出出错的原因和对策, 防止下次犯同样的错误。

6. 组内讨论预习难点, 师生共同解决

学生在完成预习任务后,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 通过交流同学之间能发现许多在预习过程中存在的难点, 并能商讨解决。通过小组内讨论, 教师可以明确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 使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有效预习要注意以下几点:

⑴不管学习的时间么紧张, 一定要坚持预习做好记录, 了解课堂教学中基本知识, 标注重点与难以理解的内容。

⑵根据教学进度与内容, 保证预习有足够的时间, 课前预习要在完成其它学习任务后进行, 不能为预习而预习, 打乱自己的学习计划。

⑶预习要坚持课前预习, 通过预习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断提高, 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课时预习、单元预习, 或寒暑假进行整册预习。

⑷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因课业负担重而不重视预习的学习方式, 避免使预习浮光掠影, 蜻蜓点水地看一遍书, 感觉都看懂了, 上课时不能全神贯注地学习, 认为本节内容已懂, 心不在焉, 自以为理解透彻的错误想法。

语文教学中的有效预习 篇5

临淄区实验小学 赵秀峰

一、课题的提出: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改变过去的传授式学习方式,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更要备学,即预习。课前预习是阅读教学的起始阶段,是整个阅读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预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自读自悟的自主学习过程。预习的深入与否,效果好坏,直接影响着学习课文的效率。而且,学生一旦有了预习的习惯则事半功倍。同时,指导预习又是学法指导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预习中的学法指导与训练,可以使学生逐步养成一定的自学能力,让学生终身收益。

课前预习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保障,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有些教师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实践和研究,但是很多预习都是流于形式,效果自然不敢恭维。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学生没有时间预习或预习不充分就进入课文学习。这样学生没有对教材文本进行投入,学生不了解、不熟悉所要学习的有关知识内容,缺少学习新知识所必要的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这样的课堂教学是零起点教学,这必然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比较被动,缺乏自主探究的信心和能力,教学效率低下。

2、学生不会预习,缺少预习的方法。很多学生只是读读课文,或从身边辅助资料中抄一些段意、句子含义、中心思想等,这样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的好习惯,反而容易让学生养成不动脑的不良习惯。

3、教师对学生缺少必要的预习指导。首先是教师的要求太笼统,仅仅是一句“晚上回家预习第()课”,没有针对性,缺少必要的指导,让学生不知所措,再者是对预习缺少相应的评价,对预习任务完成不好的学生没有检查和落实的措施,导致部分自觉性差的孩子不预习或预习效果差,更加导致了两极分化现象。最后,很多教师对预习的指导“一刀切”,没有照顾到年级的差异、学生的差异以及课文类型的差异。

针对以上问题,我校正在实施的“一还五环节”课堂模式构建中第一环节确定为“预习反馈”,让学生带着自己的认识和疑惑走进课堂。我们认为指导学生做好预习非常重要,提高预习的效率就是提高了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势在必行。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基本内容: 研究目标:

1、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身心发展规律,探索适合不同年级的预习能力培养模式。

2、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探索适合不同文体的预习能力培养模式。

3、引导学生学会语文预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

研究内容:

1、指导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形成主动预习的意识和能力。指导学生提前对所学课文读通顺、认过生字、能对不明白的地方做出批注、能通过工具书或上网查阅等获取相关的课外资料,这样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2、一至五年级每级部选择两个实验班,分年级、分文体探索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和策略。

(1).针对不同体裁的课文选择合适的预习方法。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不仅文质兼美,而且体裁丰富,除了一般的记叙文以外,还有散文、诗歌及科普文章,对于不同文体的课文,预习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即使是相同的文体,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在预习方法上也会有所错差别,这是本课题研究的一个难点。

(2).不同年级的学生学习能力不同,教师指导时注意预习内容难易适度,采用先扶后放,循序渐进的培养措施,逐步提高学生预习的能力,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弹性要求,每次布置的预习任务可以有必做项和选做项。这样即照顾到优秀生的发展,又使中下层学生不至于遇难而退。

3、设计检查预习反馈表格,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项目,采取家长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或认、或读、或问、或交流、或展示资料等,让评价多元化并落到实处,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和自学能力。

三、阶段步骤 第一阶段:课题形成阶段(2008年3月-~2008年12月)。

认真学习和领会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完成对课题的论证与构建;撰写论证研究方案,成立课题组织机构,确定研究策略。召开开题会,收集相关资料,各年级设计反馈表格,建立其它研究档案并正式开题研究实验。

第二阶段:深入实验与研究阶段(2009年1月-~2009年12月)。按照研究与实验方案,进一步明确研究的目标,进一步细化研究内容。本阶段的重点是深入研究,解决问题,分年级、分文体建立预习指导的模式。(本阶段具体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预习方法研究:实验教师对教材进行梳理归类,研究不同课文的预习方法,如精读课文应该怎样预习,语文园地应该怎样预习等。

2、预习内容研究:预习时应重点关注哪些内容。

3、预习作业设计研究:教师应设计哪些作业引导学生具体预习。

4、预习内容检测研究:教师应如何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预习之后该如何设计课堂教学。

5、预习方法指导研究。)请专家指导,交流研究情况,反思前段研究情况,调整研究方法,积累过程性研究材料。课题组规范课题管理,不断总结升华,潜心深化出新,保证课题研究与实验如期结题。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结题阶段(2010年1月-~2010年12月)。

在实验与研究不断深化、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证创立的模式,对课题研究与实验进行全面的总结,撰写研究与实验总报告,进行专家鉴定和课题验收。

四、研究方法:

本实验实践性较强,所以我们打算主要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1、资料检索法:从相关书籍或网络上查找与本课题相关的资料,及时了解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不断为自己的实验注入新鲜的能量。

2、实验研究法:用理论指导实践,有计划地进行教学实践并及时反思调整。

3、个案研究法:观察优秀生成功的经验做法,论证后加以推广;观察后进生在实验中的转变。教师要积累相关的课例材料,并要对所观察学生的情况及时反思、撰写教育随笔,积累相关资料。

4、实验总结法:对实验情况及时进行总结,不断查找问题,逐步完善所创建的模式,最后形成小学语文预习培养模式和此实验的结题报告。

五、成果形式:

阶段性成果:设计比较适用的各年级预习反馈表格、教师指导预习方面的成功课例及经验随笔。

最终成果:形成小学语文各种文体的预习指导模式、小学语文各学段的预习指导模式,撰写出小学语文预习能力培养研究报告。

六、组织机构及人员分工:

1、课题指导:

王景涛(分管教学的副校长)

2、成员分工:

赵秀峰:负责课题开展的管理工作,课题论证及开题报告的撰写、课题结题报告撰写。

郭爱华:具体组织课题的开展,制定阶段计划、撰写阶段总结、汇总教师案例及随笔。

徐德梅:设计相关实验表格、汇总相关实验经验。

高江波、邢红伟、刘玉芳、许金花、谢丽、王芙蓉、郭树珍、徐爱学:收集过程性资料、对各种资料进行汇总分析。

七、课题研究的机制保障:

1、研究基础:

我校于2007年开始进行“一还五环节”课堂教学建模活动,其中第一个环节就是“自主预习”,而且在各学科都有所渗透,语文学科还特别开展了以“如何指导学生预习”为主题的校本研讨活动。学校领导非常重视科研课题的实验工作,积极争取机会让实验教师外出学习、培训,为实验注入鲜活的信息和灵感。这些都为我们进行课题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物质保障:

学校现代化设施配套齐全,教师人手一台计算机,网络畅通,实现网络化平台管理,便于实验材料的整理和交流。

学校课题实验经费充足,能及时按需拨发。

3、实验教师素质:

我们课题的研究人员均为区级教学能手或学校骨干教师,既有年轻人的活力又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我们有些在国家、省、市级优质课评选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有些多次在省、市级报刊杂志发表论文和随笔,还多次辅导学生发表习作。这是一支业务素质过硬的队伍。

有效预习 高效教学 篇6

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效的预习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听课质量,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因为学生课前做了充分的预习,对知识就有了一定的了解,对课文的重点、疑难点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听课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学生预习的过程是学生自学的过程,是初次尝试的过程,教师要利用这个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教师不仅自己要重视引导学生的有效预习,更要帮助学生认识到有效预习的重要作用,要让他们懂得:通过有效预习,可以提前学到更多的知识,为课堂上的交流讨论提供更丰富的资源;通过有效预习,可以提高学习自信心与学习效益,增强学习的兴趣,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如何指导学生有效预习课文呢?以语文教学为例,笔者认为预习主要做好以下六个字:

一、读。大声地朗读课文,直到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能做到不读错字,不加字,不减字,不重复,遇到难读的字、词、句反复多读几次,直到读准确、通顺为止。

二、圈。对照生字表圈出课文中的生字词语,读一读,再想一想它们的意思,对于不理解的词语要查字典写出它们的意思,如果还是不理解的词语,就在它的下面打上个小“?”。

三、画。画出课文中优美句子,比如修辞句、中心句,或是含义深刻的句子等,在下面写自己读后的体会和不理解的小疑问。

四、分。先标出文章每个自然段的序号,再按照一定的顺序用“||”给课文分一分段,并写一写段落大意。

五、思。积极思考课后的问答题,尝试着在文中找到答案,再从文章的课题、课文内容、作者思路等方面自主提几个问题,并把问题写下来,质疑问难。例如《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从课题入手提问:课题中的“美丽”是什么意思?什么样的美丽能跨越百年?从作者思路提问:课文为了表现居里夫人的“美丽”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她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六、查。借助课外书籍或网络查一查有关课文的一些资料,如了解作者的资料、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等。

教师在指导学生有效预习的时候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预习要求应注意分学段要求,不同学段要有不同的预习要求,预习要求要注意循序渐进,预习要求不宜过高,应以鼓励为主。如低学段的预习,只要做到“自主地读好课文、圈认生字”等简单的几项预习工作,就应该多表扬鼓励。到了二年级可以引导学生画一画文中优美的句子。中学段的预习,除了做好低学段预习的这几项之外,要开始引导学生画一画文章的中心句、过渡句,给课文分一分段,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到了高学段,就要引导学生按照“读、圈、画、分、思、查”六个方面去预习课文。

2.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预习效果的反馈。如在教生字词时,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圈了哪些生字词,让学生认一认,让学生汇报自己查字典了解到哪些词语的意思。然后,教师再适时地指导正音或是补充对词语的理解。在教学课文前,指名让学生读一读课文,检测学生预习中的读书情况。划分课文段落时,先让学生在自己的学习小组内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划分的,然后再说明自己的划分依据是什么,教师再适时地引导教学。在引导学生理解课题前,让学生说一说对于课题,他们提出了哪些疑问,哪些疑问在自己预习的过程中自行解决了,哪些疑问目前还没有解决?总之,教师的教学要注意检测预习的结果,及时评价学生的预习状况,多肯定与表扬学生预习的成果。

3.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结合课文渗透学习方法的总结。如划分课文段落的方法,可以按结构来分“总—分—总、总—分、分—总”,也可以按事情发展顺序“起因—经过—结果”分,按不同内容分等。如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课题扩充法、段意串联法、中心句归纳法等。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方法的教学,能有效地指导学生以后的预习,从而提高预习的有效性。

4.做好预习工作,需要大量的时间,因而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预习时间,有了预习作业的时候就不再布置其他的任何作业。开学初的时候,教师得用上两三节课的时间,在课堂上具体指导学生如何预习,给学生充足的预习时间。学生掌握了方法以后,形成了习惯后就可以让学生在家里做预习作业。

5.教师在教学课文之前,自己也应该做好预习工作,自己也按照这六个方面去做一做,然后再来思考教学的思路,寻找教学课文的突破口。教师这样做,不仅能在学生中很好地起到表率作用,教学时也能做到心中有数。

总之,指导学生预习是一项漫长的工作,教师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不同的预习效果,要培养学生坚持预习的习惯,激发他们的预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作者单位: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澄江小学)

重视有效预习 实现有效教学 篇7

一、预习与新知有密切联系的旧知是课前预习的基本内容

课前预习应引导学生预习与新课有联系的旧知,设计一些内容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预习题,为学习新课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四年级下册“名数的改写”时,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学过的“低级单位、高级单位有哪些,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各是多少。”又如,教学四年级上册“位置与方向”时,课前预习方位知识(东、南、西、北等八个方向)和角的度量方法。实践证明,课前预习与新知有关的旧知识,注重旧知识的适度铺垫,可为学生的新知学习扫除思维上的障碍,是自古就有“温故而知新”的教学理论。

二、探测性预习新知是重视预习有效的关键

课前引导学生看书、思考、观察,弄清“我知道了什么,我不知道什么”等探测性预习题。学生在预习时不仅可以自行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而且学有所思,思有所疑,教师根据所疑设计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如,在“平均分”一课的教学中,设计一个课前新知探测预习题:“你对平均分有哪些了解?”此问的目的是查探学生的认知起点,以便教学时有资源利用,然后进行调整、提升。又如,“除数是一位数、被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预习,可设计下列探测性预习题,引导学生预习。6÷3,6里面有()个3。24÷3,24里面有()个3,商8应与24中的()位数字对齐。36÷3,36可以分成3个十和6个一,3个十除以3,商是1个十,这个1应与被除数的()位对齐。6除以3商2,2应该与被除数的()对齐。

三、课前探寻生活中的数学,重视预习拓展的有效

数学从生活中来,又服务于生活、学习、工作。课前引导学生开展寻找“我的生活、我的周围有这样的数学问题吗?”为主题的活动。既为学生理解新知作准备,又拓展了教师教学时实现对学生已经“知道”的知识予以补缺纠偏这个目的的范围,提供了突破重、难点的突破口。如,教学“两种计时方法”时,课前在复习旧知和预习新知后,让学生寻找两种计时方法在生活的哪些地方用到。甲学生说“:电视台报时时说18点、19点。”乙学生说“:中央新闻是7点开始的。”丙学生说:“我们的起床时间是6点30分。”等到上课时,教师可根据“学生说的18点、19点、中央新闻是7点”等生活信息,理解24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的改写,同时纠偏:普通计时法的描述。

总之,预习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必须重视预习的有效性,有效的预习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

摘要:主要探讨了三种有效的预习方法:预习与新知有密切联系的旧知;探测性预习新知;预习拓展。

有效预习发展语文能力 篇8

关键词:预习,有效,能力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学期,我至始至终地进行预习单的设计,引导学生有效学习。一开始上起课来非常顺利,着实高兴了好几天,不过,好景不长,发现学生有抄课文详解和上网查答案的行为,好事变坏事,把好好的预习变成一个索然无味的抄袭作业之事,想以预习提升能力成了空谈。我陷入了沉思。

目前小学生语文学习现状中,大多数孩子预习能力比较差,主要表现为随意读读课文,不知做些什么。究其原因,主要是从低年级起,教师缺乏指导,家庭缺乏配合,孩子缺少练习所致。新课程实施以后,面对大量的信息和阅读素材,预习能力差日益成为阻碍学生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绊脚石。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预习能力,我认为既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性, 又要有科学指导学生提高预习能力的方法,让学生喜欢预习,学会预习。

一、激发兴趣,爱上预习

用丰富预习方式,如编制预习卡、在书中批注、设计文章思维导图激发孩子的兴趣,爱上预习。

把预习卡作为强化学生预习行为的有效途径,预习卡的设置主要经历三个阶段:教师编制———师生合作编制——学生个性化设计。在预习卡使用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预习材料,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预习方法,学会使用字典等工具书,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主动积累精美片段。预习卡的编制,使学生预习时有目标可循,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盲目性,极大提升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它可以以点带面地让学生对课文较全面地了解。而在文中圈划、批注则会激发学生更多地思考。

二、选择合理方法,有法预习

合理地选择方法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的效率。在小学阶段我们尤其要重视以下几种预习的方法。熟读课文———语文学习中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方法,是一条捷径。课前朗读得充分可以保证学生在课上始终紧跟教师的讲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读。预习时,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读,如高声朗读、轻声读、默读等等,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进而从读中悟理、悟情、悟法,并发现疑难。

2.查。让学生查阅工具书,并把易错字音、难记字形、字义加以记录,特别是一些多义词,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 鼓励学生反复体会,自查自悟。特别是信息收集———要在预习阶段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其为课堂学习服务。就拿文本链接知识的预习来说,要注重体裁的差异, 写人的文章要着重指导学生查作者的资料,写作时的背景及时代,该篇文章的写作特点,作者主要的写作手法;写景的文章主要收集景物所处地理位置,该处景点的历史故事与景物特点的相关文章等等。学生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丰满了对人物形象的认识,有利于更好地学习。

3.画。在自学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勾画文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认为精彩的描写、含义深刻的句段及对自己有所触动、有所启发的片段。

4.思。注重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 起初,教师为学生提示思的方向,随预习的逐步深入,鼓励学生扩大思的范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教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想、去感受,敢于发表独到见解,使学生达到自主求知。

5.批。与前面几项结合进行,让学生边读边想,把自己读文过程中的见解、引发的联想或疑问用简洁的文字加以批注。

6.议。学生在初步学习的基础上展开小组交流、研讨,通过争议解决学习疑惑,纠正错误想法,从而更多地掌握知识、 发现规律、培养情感。

三、有效的指导介入,深度预习

预习是十分需要指导的,这指导包括学生同伴,教师,家长等。学生预习的时候要有监督,也要有指导。比如教会学生在预习中如何去发现问题,如何收集资料,教师可以在新授课前简单指导学生在预习时,从一篇文章的哪些内容、方向去探讨,如何去发掘、确立与课文相关的主题学习内容等等, 这样可以提高预习的效率。对于一些比较难的内容,预习时如果能促成小组研究性的预习,那么学生接触的范围和视野一定能够更加开阔。再如一些要求学生回家进行的预习工作,可以通过家校联系本和家校信息平台,取得家长的支持, 可以使学生更快地解决一些预习中碰到的困难。通过预习中的学法指导与训练,可以使学生逐步形成“展卷而自能通解, 执笔而自能合度”的能力。作为教师,及时有效地介入学生的预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

预习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内容,在课程实施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我们都知道,有效的语文学习一般包括课前预习、课内学习,课后巩固,三者缺一不可。而课前预习的作用就在于使每个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个整体把握,对学习困难有个心理准备。预习内容是所学新知识的基础与先导,所学知识是预习的延伸与发展。通过预习可以使学生更加熟悉、 掌握一些已有知识,并对新的知识完成在“知识树”上的架构,为学生有效的课堂学习奠定基础。也就是说,预习在语文学习中起到了一个承前启后的纽带作用。

四、注重预习检测,有效预习

对孩子的作业,检查落实是关键,预习也不例外。对作业检查,老师不能说一套做一套,一定要每天按时检查预习作业,对认真完成的学生要大张旗鼓的表扬,对不完成的要积极与家长联系,并给与一定的处罚。再通过思想教育,让孩子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使其明白:预习作业绝不是可做可不做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也会设计一些环节,让认真预习的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让他们起到引领、示范作用,使其他孩子感受到预习的好处,从而产生认真预习的愿望。对学生的预习作业,我从不做简单评价,时时注意给予真诚而富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评价。让孩子从中感觉到老师对他的付出的认可、赞许,给予积极的心理暗示,让学生更主动地完成预习。

小学语文有效预习的策略 篇9

一、小学语文预习的现状

虽然教师不断地要求学生要进行课前预习, 但是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预习的形式比较单一。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自学能力有限, 因此对于预习还只是停留在对课文的通读上, 并不会主动对句子或课文进行深入地分析和理解, 认为只要能读下来就可以了。二是教师的要求不具体。一般教师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的时候, 要求都比较笼统, 大多数是“今天回家先预习一下, 明天我们要讲。”如此简单的要求让学生根本无从下手, 不知具体要预习什么内容, 怎么预习。三是教师不对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基本上很少有教师在上课之前会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 很多时候在讲课过程中, 遇到学生回应不积极的时候会说一句“都没认真预习吧?”仅此而已, 学生也就不会将预习放在心上。

二、小学语文有效预习的策略

1.预习的任务要明确

语文教师在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的时候, 一定要对预习有明确的要求, 每一项都要做到具体细致, 这样学生才能有的放矢, 有针对性地对要学习的课文进行有效的预习。以课文《三袋麦子》为例, 教师要对学生做如下的要求:

(1) 将文中每个自然段都标上序号。

(2) 课文中不认识的生字和词语要查字典, 并对自己不理解的词语进行标注。

(3) 能完整地对课文进行朗读。

(4) 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能对文章大意有一个概括。比如小猪、小牛和小猴谁做得好呢?为什么?

(5) 在阅读过程中, 对自己不理解的地方重点标注, 留在课上解决。

有了这样具体的要求, 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就有了明确的目标, 预习起来自然就更得心应手, 能够针对教师的要求进行有效地预习。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就会根据前一天的预习要求进行课堂内容的设置, 全面把握教学的脉络。明确的预习要求是教师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

在明确课文预习的项目之后, 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进行相关资料的查找和整理, 扩大知识储备, 只要是与课文内容、作者、词语或者主题有关系的材料都可以进行查找,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2.预习的结果要检查

如果没有对预习结果进行有效的检查, 再明确的预习要求和目标, 学生也会因为缺少督促而形成日渐怠慢的情绪。因此教师必须要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有效的检查。对全体学生都进行逐一的检查是不实际的, 因此我在课前会给学生提出几个问题, 根据学生的答案来进行检查。同时, 我也会在课前留一部分时间, 让学生互相交流一下对课文相关资料的搜集, 也是对学生是否进行预习的一个侧面的检验。这些都会对学生产生正面的影响, 检查并不是要分出好坏, 而是要能够督促学生进行预习, 提高自身的能力。要从小培养学生语文预习的能力, 就要从小养成查阅资料, 并能够进行整理的能力。

3.预习的优劣要评价

对预习的结果进行评价能够有效优化学生的预习效果。对于预习的优劣教师不是每次都要给出评价, 而是要一周或两周之后, 对学生的整体预习情况有一个总体评价, 并给予相应的鼓励和指导。在这之前, 我会每次都针对每个学生有一个预习纪录, 纪录这几节课的课上表现反映出他是否进行了有效的预习, 然后汇总在一起, 对学生都有一个总的评价。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 教师会给予奖励, 这样会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决定了他们会对教师的奖励有期望, 都渴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表扬, 因此都会对预习产生兴趣。而且学生进行交流, 谈谈自己预习的心得, 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会使教师产生更多的教学感悟, 以此来改进预习的策略, 从而提高预习到质量。

预习——学好语文的有效策略 篇10

一、利用工具书, 解决字词音义

学生在预习一篇文章时, 一定会遇到一些不认识的字、词, 或不了解意思的词语。那么在阅读课文时, 就要把预习时遇到的问题用圈点的方式标出来。有些问题书上并没有注解, 要把它们弄懂, 就要利用手中的工具书, 查一查字典, 弄清读音和字义, 学会辨析词语和感情色彩。尤其是那些模糊的字词或似懂非懂的句子, 更不能轻易的放过。例如, 《藤野先生》一文中的“实在是标致极了”中的“标致”一词的意思及“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中的“正人君子”等词的意思, 可在书上画出, 再查出此词的意思, 这些词义的色彩好像在文中发生了变化, 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搞不清楚的时候就在文中做个标记, 当老师在课堂上讲解时, 带着问题听, 就能弄懂了。如以朱自清先生的《春》第一课时为例, 要搜集作家、作品的背景材料, 搜集有关描写春的名诗名句、名家名篇, 了解春的气候特点等等, 在内容检测上基本是贯穿整个课堂。这些课前准备的充分与否, 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速度和效果。

二、整体性阅读, 了解知识结构

学生在学习新课文之前要通读教材, 了解知识结构以及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每个单元前, 了解本单元的学习要求, 通读各篇文章, 初步掌握总体要求。具体学习单篇时, 课前提示及课后练习, 学习指导, 补充习题, 均是帮助理解课文内容的绝佳资料。通过阅读, 学生对这个单元中的每篇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 这就为学习课文时纵深的阅读与理解奠定基础。一篇文章中总会有一些疑难的语句。这就需要在学前阅读时查阅工具书。如果有注解, 阅读时可以参照, 以弄懂其意;要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 结合作家的创作背景, 整体感悟文章的主旨。一篇文章本来可能一挥而就的, 一定会有谋篇布局的, 初次阅读后, 头脑中应该有一个大致的结构。例如,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句话, 似乎与确凿意思相反, 在一起看似矛盾。而在这里作者把它们放在一起, 是何用意?如果弄不清楚, 就在句下做出标记, 打上问号。当师生们在课堂上交流展示的时候, 就可带着问题听, 带着问题去思考, 这样才会理解的清楚。

三、以写去促读, 开展研究预习

语文预习更是阅读预习过程。我们要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阅读, 要阅读——借鉴——写作系统化。以写促读是读的反馈, 又是阅读的延伸。要培养学生读感结合、读写结合的良好学习习惯, 让学生从精选佳作的预习阅读中陶冶情操, 提高自学的学习境界, 启发学生思维与学法创新。比如, 教师在给学生推荐一本书前, 先作具体要求, 要求学生在读完以后必须出示内容提要, 个人感受, 精品赏析等方面写出读书报告, 交作业的时间不必统一。在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的小说, 塑造人物都比较典型, 如:孔乙己、闰土、双喜、阿发等, 可要求学生写鲁迅笔下的典型人物分析。《沁园春·雪》中学生对词中的雪的描写及伟人的豪迈之气赞不绝口, 借此机会让学生翻阅古诗词, 找出描写雪的优美词句, 并相互比较它们各自的妙处。这样一来学生学有指导, 读有目标, 而且每个人想要完成作业必须要认真阅读。再有举行“成语接龙”、“讲故事”、“演讲”等形式, 都是读以致用, 有利于学生的预习阅读。

四、重视了预习, 提高课堂效率

一篇语文课文一般得通读一遍, 往往要花上几分钟时间。如果学生不预习, 完全依赖于教师的讲解, 那课堂上就会浪费大量的宝贵时间, 课堂效率就不会得到保证。反之, 如果重视了课前预习, 很多问题就在课前解决, 在预习中解决相关问题, 教师在课堂上花少量时间检查一下预习情况即可。有利于教师抓住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使教学顺利进行。学生通过预习已掌握的内容教学时一带而过, 教师把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放在课文的重点与难点上,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 对知识初步进行了学习, 什么地方已学会, 什么地方还不懂, 心中是有数的。这样会促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难于理解的地方, 从而使他们听课的指向性更加明确。这样, 在学习中对不懂的地方就会听得更认真。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 为上课创造了有利的心理状态。带着问题学习, 求知欲会更强,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预习中已经掌握的内容, 经过积极思考, 就会掌握的牢固。预习中没有弄清楚的问题, 经过老师的讲解与思考, 就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这样就大大的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总之, 预习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它把学习推到了一个全新的求知领域, 学生通过自奋其力已有所悟、有所知、有所得, 上课时便会拿自己的理解与教师所讲的相印证, 从而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 学得更积极、更主动、更有效, 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华洪平.如何将语文预习落到实处[J].教学月刊 (中学版) , 2010 (10) .

[2]王洪生.学习语文需要有效的预习[J].考试周刊, 2013 (11) .

上一篇:目标搜索下一篇:职场的基本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