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理科生

2024-07-27

高中理科生(精选十篇)

高中理科生 篇1

在语文教学的传统观念里,作文是偏向文科的东西,所以理科生写不好作文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自从2009年兼任文理科的语文老师后,我发现,其实作文并不都是偏文科的内容,而应该是文理科在思维方面存在差异,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语文老师都忽略了这一重要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没有针对性,尤其没有针对理科生的思维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教学,故而,理科生对语文,尤其是作文失去兴趣,作文成绩没办法提升。而理科班的语文老师也觉得理科生的语文,尤其是作文很难教。

当然,理科生在作文方面的构思写作能力普遍比不过文科生,这是我们必须承认和面对的事实。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散思维能力弱。面对一个命题,许多理科生从大脑中提取出来的有用信息材料太少,不知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思考;二是聚合思维能力弱。面对一个材料群,往往束手无策,不知如何引发观点,即使有所概括,也往往缺乏深度与高度;三是直觉思维能力弱。不善于观察、发掘生活的美。四是不会横向、侧向和逆向思维,不会辩证思维,不善于运用联系的、发展的和对立统一的方法把握事物的纹理。

二、原因探讨

为何理科生的作文总是不如文科生呢?我认为可以主要从学生的思维方面来探讨。

从生理学上来分析,语言方面的知识从属于形象思维(或称艺术思维),而数理化等则从属于抽象思维(或称逻辑思维)。文科生长期进行语言一类的知识熏陶,自然对这一类知识有一定的敏感度,因此他们学得更轻松、更自由,加之文综学科与语文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然给文科生学好语文提供了一个先天条件。在写作过程中,文科生也可充分利用其综合学科所获得的知识给其作文增色,而这些又都是不需要他们另花时间就能获得的。再者,文科生的学习习惯使他们更愿意去主动涉猎一些课外读物,这自然为他们作文水平的提高筑起了坚强的基石。有人说,语文成绩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通过课外学习取得的。而高效地引导学生去主动有分辨地猎取课外读物就成了语文老师的重要任务。

理科生则与文科生相反。理科生相对来说对逻辑性较强的学科更感兴趣。他们长期沉于浸于加减乘除和静电、化学方程式中,只有做出一道数学题或其他理科的一道难题才激得起他们的充分满足感。长时间的逻辑训练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他们学习语言的时间和精力。未加以充分的学习和训练必然造成他们语言学科的成绩下降,成绩的不理想使他们误认为自己学习语言的能力不强,结果就出现了我们所见到的“理科生学不好语文或不愿学语文”的现象。

三、教学方法探讨

我们应该充分挖掘理科生抽象思维的潜能,引导他们利用自己的思维优势。

1. 两种思维方式的联系

逻辑是文学的基础,而文学不过是以形象来演绎逻辑而已。从词的性质方面来理解,艺术思维的关键词是温柔、细腻、丰满,逻辑思维的关键词则是严谨、深刻、雄辩。前者属于阴柔,而后者则为阳刚,文章要写得好,需两者融合,刚柔相济。所以有老师说,学得好理科的学生,也学得好语文。学不好是因为他们的认识问题或厌学情绪在作怪。

抽象思维(也叫逻辑思维、科学思维)和形象思维(也叫艺术思维),都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思维方法。高尔基在论述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区别时曾说:“思维和认识,就不外乎是我们的‘生活印象’、‘体验’,经由技术及许多手法———观察、比较、研究,依着哲学而完成或形态化为思想,依着科学而完成或形态化为假说和理论,依着艺术作品而完成或形态化为形象和技术及手法。”他还说:“在科学和艺术文学之间,是有很多共同点的:无论是科学还是艺术文学,其中起主导作用的,都是观察,是比较和研究;无论是艺术家还是科学家,都必须有想象和推测———‘直观’。想象和推测,可以补充在事实的连锁中不足的和还没有发现的环节。”这就是说,不论是抽象思维还是形象思维,它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都是通过实践由感性到理性,从而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但由于揭示事物本质的手段、方法不同,抽象思维是借助于科学推理去揭示真理,形象思维是借助于形象塑造去揭示真理,因而作家、艺术家的思维活动,除了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之外,还始终离不开具体可感的物象形态,并且要饱含着感情、发挥着想象,把思想、感情、想象和物象形态有机地揉合在一起来进行艺术思维。所以,理科生如能很好地认识到这一点,并充分利用自己生长期积淀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样能写出一手好文章。“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就是认识到了这两种思维方法的共通之处才写出了感人至深的《红楼梦》。

2. 充分发掘逻辑思维的优势

有的老师向学生宣传文科的学习规律与理科不一样。理科强调逻辑思维,文科只需要艺术思维。而事实上并非如此,在作文写作过程中同样也体现着逻辑性。例如,在议论文的写作中,论证的过程需要严密的逻辑性;材料的选择和运用同样需要有逻辑思维的头脑。而长期的逻辑性思维的训练,使得许多认真学习的理科生具有较文科生更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在作文写作过程中,同样需要有逻辑思维头脑。理科生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这种思维优势。只要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充分认识,积极训练,定能将之化成作文得分的增长点。

3. 加强形象思维习惯的培养

现行教育体制存在着重理轻文、重理性轻情感、重灌输轻体验、重逻辑思维轻形象思维的弊端,导致学生人文的缺失、精神的贫乏和情感的萎缩,于是写出来的文字少情寡趣、干瘪无味,即使有些独到的见解,其表述也显得直露而无魅力可言。这些都是理科生在形象思维方面能力还不够的表现。虽然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具有共通之处,但二者所借助的手段、方法不同,因此,加强理科生的的形象思维能力还是很有必要的。

形象思维需要学生多阅读,积累一定的知识作为储备。那么,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就尤其重要。而阅读的第一精神是指导学生走进作者,走进文本,读懂文本的精神内核。这就需要我们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4.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高中学生平时的“习得”并不多。“以学得促进习得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要习得就必须有阅读的习惯。

一定量的阅读量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一定的阅读量对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阅读,可以增加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情商,促使他们获得文学作品的认同感,激发他们内心的创作欲望。没有阅读,生活就像一潭死水,没有涟漪,没有激情,学生的生活只剩下枯燥的逻辑、公式、定律了。这种学习生活状态不但不利于学习成绩的整体提高,而且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生命价值的提高。我们很难接受一个心理孤僻和没有健康的生命价值观的孩子,而要培养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让他们去读书就是最好的方法。有人说:会阅读的人的心境永远都是充实的。充实就会快乐,快乐就会健康。《中学语文教学》认为:“以学得促习得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自我阅读其实就是学生的一个习得过程。如果没有课外阅读,学生的习得就无从实现,那么在学校里的“学得”就相应地失去了它的意义。

理科生怎样学好高中语文 篇2

不要总认为高中语文是文科,认为语文成绩不易提高,认为语文高考不拉分。这其中关键是不要像学初中语文那样学高中语文,把这个道理弄清楚了,高考语文成绩才真正能提高。这意味着,第一,学习语文不能靠“死记硬背”,不是靠掌握那些程式化、固定的答题套路、模板,对有关古诗鉴赏、现代文、古文阅读和作文试题尤其如此。

(二)具备两种能力

高中理科生 篇3

【关键词】阅读问题  阅读速度  阅读策略  阅读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133-01

阅读理解是英语语言的四大能力之一,与聆听一起,是语言输入的主要途径。在论述英语技能的主次关系时,有学者(宋德生,2006)甚至把外语阅读能力放在首位,认为应该通过阅读为外语基础知识和技能方面打下一定的基础,为其他技能的发展立“本”。高中阶段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高考英语分值,体现了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尤其是对于英语比较弱的理科生。本文根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做法来探讨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能力的策略和方法。

一、快速阅读训练前的问题

所谓快速阅读就是利用视觉运动的规律,通过一定的方法训练,在较短的时间里阅读大量的书报资料的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了解和观察,发现理科生在阅读方面存在问题:

偏科缺乏阅读兴趣 ;词汇量少影响阅读速度;不良陋习阻碍阅读速度,如默读、回视,音读、查找字典等;缺少快速阅读策略,沈钟钟(2003)指出,由于缺乏高质量的阅读实践和阅读技巧:找读、略读、视读等快速阅读方法,学生不善于抓住关键词和主题句,不善于猜词悟义,不注重对整篇文章的理解,难以完成阅读任务,导致学生失去了信心和兴趣。

二、快速阅读训练的策略

培养理科生快速阅读能力是提高学生阅读效率的有效方法。学生快速阅读的训练过程运用到的技能顺序:找读——略读——视读——精读,其中主要提速的方法为找读——略读——视读。

1.找读(Scanning)

找读指从大量的资料中迅速查找某一项具体事实或信息,如时间、地点、数字、人物等,是课堂快速阅读训练有效方法。

运用技巧:

(1)读题干,圈重点词,确定题型,猜测答案。

(2)读文章首尾段首尾句,了解大意。

(3)带着题干重点词快速找读,当找到重点词所在的句子,定位,标出题号,并根据上下文进行理解、分析、推理,选择正确答案,找读的任务就完成了。

2.略读(Skimming)

略读指以快速的速度阅读大量的材料,寻找字面上的主要信息,跳过某个部分,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意。

运用技巧::

(1)通读文章的起始段和结尾段。文章首段常有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原因,或者文章主题,让学生对大意有初步了解;尾段往往是故事的结局或者写作意图。如:2011广东卷阅读B,首段开头:Can dogs and cats live in perfect harmony in the sane home?从主题句知道了文章写的是狗和猫和谐地住在一起。尾段最后一句:If cats and dogs can learn to get along, surely people have a good chance.作者用狗和猫的例子说明人类也应当学习和谐相处的写作意图一目了然。

(2)浏览一些与主题句和结论句相关的信息词等。阅读时,利用信息词for instance、first等词确定主题句,利用:therefore、in brief、conclusion等找到结论句,猜测作者的写作意图。

3.视读

纳托尔(Nuttall,2005) 指出要提高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必须训练学生视读,以意群为单位阅读,而不是逐词阅读。

视读是无声的阅读,以意群为单位进行成组视读。意群是指一组具有相同意义相对独立的短语或句子,它可以提高阅读速度,而且有利于对句子的整体理解。阅读时从一个意群迅速跳到另一个意群,把扫描的重点落在意群的重点词上。

三、快速阅读教学训练法

学生掌握了找读、略读、视读等方法后,进行快速阅读训练:

1. 反复阅读:陈莉萍(2004)提出反复阅读已经学过的文本可以直接提高阅读速度,对阅读理解能力产生间接的积极作用。

2.限时阅读:是阅读提速的另一种方法。Anderson(1991)指出,参与实验组的学生通过限时阅读训练后,阅读速度由原来平均每分钟101个单词提高到每分钟225个单词,实验证明,通过限时阅读训练帮助学生提高阅读速度而不会影响其理解。

训练步骤:

1.高考阅读材料,提速反复训练

以广东高考阅读材料为主,300词左右,第一次阅读60wpm的速度,运用快速阅读策略进行反复训练。首先让学生用找读——略读——视读——精读的顺序带着任务完成阅读,5分钟看完,3分钟做题,共为8分钟;第二次阅读,给学生限定速度为100wps,3分钟看完,2分钟做题;第三次后阅读,要求学生以150wps的速度,2分钟看完,1分钟做题。在这种反复训练中,逐渐养成快速阅读的意识,不断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自信。

2.拼图式限时训练,提高理解准确度

拼图式限时训练是指将一套英语客观题拆成两次限时训练。时间为周一、三、五限时完型+语法+信息,24分钟;周二、四、六限时4篇阅读,32分钟。 对于高三理科生来说,如果能在第一学期坚持限时两天做一套客观题,第二学期一模后1天一套客观题,拆成早读24分钟和晚上32分钟,是提高英语阅读速度和能力的最佳方法。

3.培养阅读兴趣,课外泛读限时

学者(元鲁霞,1990)认为,阅读速度主要是由头脑处理信息的速度决定的,因此训练速度不可能一下子形成,而是一项长期任务。

学者(何广铿,2011)提到,按新课标的要求,中学阶段的阅读量累计达到30万词,但中学的课外泛读却容易被师生忽略。

阅读的提高离不开长期的大量阅读,更离不开学生课后的大量泛读。平时要多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锻炼自己的阅读能力。例如:我班学生122位经过了1年《21世纪英语报刊阅读》课外泛读后,能更快更准找出文章大意,阅读的准确率提高了。2014揭阳一模,阅读满分40分,5位同学得满分。优秀率25%,及格率65%。课外阅读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阅读速度,使学生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总之,只有改掉阅读的陋习,养成阅读好习惯,熟练地掌握正确的快速阅读策略,并进行强化训练,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准确度,从而整体提高英语水平,提高高考成绩。

参考文献:

[1]Celce-Murica, M. Teaching English as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Difficultie[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6 (16).

[2]沈钟钟. 试谈学生在快速阅读训练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J].英语,2003,(19).

高中理科生 篇4

分析学生的表现与成因:1.理科班学生漠视语文, 对语文的学习抱有无所谓态度的情况比较严重, 还偏科, 重理轻文。这主要是因为理科考试的题目透明度高, 答案标准, 学生做题时成就感强, 而文科的题目透明度低, 答案模糊, 就算花了时间去做, 也不知是否正确。因此, 学生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 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 没时间就不做。特别是语文基本功稍好的学生, 认为自己过去的语文科目学得还不错, 可以先放一放, 临阵磨枪就行了。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 因为就算学得再认真, 平时考试也是那种水平, 不认真学, 分数也低不到哪去。2.学生迫于高考和教师的压力, 大多只是应付式学习, 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 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 课后却不写练习, 要等到教师讲评练习时才跟着听写答案, 以“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聊以自慰。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 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 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 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3.理科生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 又不屑跟着教师的步子学习, 而是自己搞一套学法, 有时心血来潮在语文学习上进行了一些努力, 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还出现倒退, 于是, 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 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4.有些学生不是不能学好语文, 也不是不知道语文重要, 而是认为高考语文不考课本, 试题全部来自课外, 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 对教师提出的紧扣课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的要求充耳不闻, 只想等到考场“超常发挥”, 他们的语言实践能力较低。

针对学生的这些情况, 我认为,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当务之急。这里所讲的学生主观能动性,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科的信息交流, 唤起学习主体的潜在能量而产生的一种驱使学生自己学好文化知识的内在推动力。作为一个语文教师, 要在对“内因”认识的基础上, 以学生为本,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科学地开展语文教学活动, 引导他们学好语文知识, 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那么, 如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引导他们学好语文知识呢?

一、融洽师生关系

自由宽松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消除学生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的被动心理, 为他们打开思路, 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奠定基础。教学不仅是教师的教授与学生的学习的双边活动, 它更是一个人际交往的过程。教师要摆正教者的位置, 善于传递知识、情感、技能和观念, 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 允许学生犯错误和认识错误, 允许学生跌倒了再爬起来, 利用起自己“煽情、鼓动、激励”的语言让每一个学生都品尝到学习语文的成就感, 这样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由于语文学科知识结构的特色, 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 充分考虑到理科学生学习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结合他们在理科知识构成下形成的独特的“个性”, 与他们做生活中的朋友、学习上的导师, 理解他们学习理科的艰辛, 帮助他们解决学习语文时遇到的困难, 师生间构建起团结、互助、信任、友好、和谐的关系, 学生肯定能在“亲其师”的基础上“信其道、听其言”。

二、夯实基础知识

对学生而言, 最大的快慰莫过于解答试题时能展现出一种从容、敏捷、高效的能力, 而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 应试倾向最不明显。语文学科并不是讲什么就考什么, 试题内容和教学内容的直接联系表现得很不明显, 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对本学科整体素质的考查。学生只有把语文的基础夯实了, 才有能力进行更高层次的追求。诸如字的音、形、义, 词的词性、词义、感情色彩、语体色彩, 短语的类型特点, 简单单句的句子成分, 二重复句中用来区分关系的关联词, 以及病句的修改等, 教师都应该系统地做一些讲解。因为,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本就弱化了这方面的知识, 而理科生更是缺乏这些知识, 所以我们仍要规范语法教学。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学生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 坚持让他们每堂课至少做五题练习题, 每周保证一次测验, 检查他们的答题方式, 教授给他们答题技巧。另外, 虽然高考语文的文言文、现代文总在课文之外出题, 但课本内的文言文和诗歌依然要讲解分析, 尤其是在高三复习阶段。而现代文的阅读则更是自由灵活。不过, 因为知道高考绝对不考原课文, 有的教师和学生就大胆将课文讲解省而略之, 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课外阅读训练。我认为这实在不可取!其实, 许多考题都是课内材料的拓展。文言文和古诗词的诵读学习是让我们的学生多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 用以积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高中三年里, 各版的语文课本中都有数量可观、质量上乘的名篇佳作, 积累多了, 阅读文言文, 欣赏古诗词的能力自会提高。总之, 踏实而系统地学习, 比抛开课本让学生盲目而散乱地去做大量粗制滥造的课外阅读题, 效果要好得多。

三、采用有趣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不仅在于课程的常规展开, 还在于对学生人文储备的引导和建设。语文课的教学可用多媒体形式充分显示形、音、色的直观性、形象性, 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 增加趣味性。另外, 可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 根据青少年争强好胜和活泼好动的特点, 我在课堂上适当组织了一些竞赛, 如语文知识竞赛、一分钟演讲竞赛、小作文竞赛、小组讨论比赛、辩论赛等。这些竞赛活动能活跃课堂, 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很好地发挥出来。除此之外, 开设第三课堂——阅读课, 也很有必要的。理科生平时会花大量的时间在理科做题上, “课外阅读”对他们而言似乎既费时又没有效果, 所以他们很少会腾出空闲去看书, 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写作素材要较同龄人匮乏。在这种情形下教师应当加强阅览课指导, 不仅要将阅览课作为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部分, 而且还应当促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阅读, 使阅览课在阅读的广度中呈现出学习的系统性, 最终在学习的系统性中构建思想的深度。因此, 从高一开始, 我就建议学生在每周一次不间断的阅览课中, 设置对“社会”、“自然”、“自我”等三方面素材的系统分类搜寻、阅读和积累, 在阅读、分析文章时,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审美情趣, 去了解、鉴赏与体会。

四、抓好写字教学

很多理科生的书写能力都不强, 字迹潦草, 根据高考作文档次的划分标准, 光看字就得将他们的作文划入二三类作文之中。学生书写差的原因有很多, 比如小学基础没打好, 比如作业太多没时间练, 比如网络时代键盘输入的普及, 还有就是语文教师的不重视。面对这些情况, 我要求学生每人都准备一份硬笔字帖, 利用每天的课余时间或自习课进行临帖练字, 每周交一篇字帖给老师检查, 进步大的贴在光荣榜上。理科生看到自己的作文因为字写得好而上了一个档次, 就会有成就感, 从而更积极地投入语文学习当中。

高中理科生高效的学习方法总结 篇5

高中理科生学习方法,学习知识,勤奋很重要,但是学习方法会更加重要,高中理科生学习方法总结,这里为各位同学推荐适合的学习方法,让大家在学习的时候能够事半功倍。

语文好弄,关键是作文,我不知道你是哪个地方的,但是哪个地方的作文都至少占40%的分数。

作为应试作文,能写出思想深度当然是最好的,但是重要的还是文采要好,建议多看看优秀文章,多背几段描述历史人物的优美的散文,以后碰到什么样的题目只要你懂得转化,你的作文总是会文采斐然的。

不知道你能不能接受这种看法,我们的文章如果要发表,那么必须表达出我们真实的观点、展现出我们的风格,而应试作文,一个方面他的读者基本上只是老师,而阅卷老师几乎都是先看重形式,因此,即便我们不喜欢那种煽情的虚浮的文风,但是为了让老师了解我们的思想的深刻性,我们总得先让他看得下去吧,等他读完文章之后才知道这篇文章的真正闪光点是其思想深度。

因此,作文内容是必须重视的,风格是因人而异的,但是形式上还是需要加以考虑的。

你如果不喜欢散文的话,那么你写作的范围就局限在记叙文和议论文了,而议论文要在短期内练得较为出彩是可能性比较大,那

1.你的想法要犀利,尽量与众不同,尽量加上较多的自己思考的成分,而不像有些人的文章论据是抄的就罢了,连论点也是抄袭的。

2.背几段类似于历史人物的论据,以后碰到什么样的题目只要你懂得转化,你的作文总是会文采斐然的。

3.总结一下类似于驳论文的形式,至少自己要有一个套路,以备时间仓促的时候你可以轻车熟路地完成作文。像什么名著啊,这种混混就过去的,还有背诵千万不要丢分。阅读(科技文阅读啦、古文啦参照上面介绍的英语阅读的训练方法)

【数学】重在培养观察、分析和推断能力 培养浓厚的兴趣

培养分析、推断能力

其实,数学不是知识性。经验性的学科,而是思维性的学科,高中数学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所以,数学的学习重在培养观察、分析和推断能力,开发学习者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因此,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这些能力。

关于学习方法和效果的关系,可以这样描述:当你愿意去看懂部分题目的答案时,你的考试成绩应该可以轻松及格;当你热衷于研究各种题型,定期做出小结的时候,你一定是班级数学方面的优等生;而当你习惯根据数学定义自己出题,并解决它,你的数学水平已经可以和你的老师并驾齐驱了!

【英语】应注重能力的培养 应注重能力的培养

在我看来,打好基础是学好英语的前提,如何打下基础呢?可以归纳如下:制定计划,明确目标;课前预习,找出难点;专心听讲,当堂巩固;及时复习,防止遗忘;独立作业,检测效果;错误归类,解决疑难;勤奋多练,广泛阅读;系统总结,掌握规律。

建立错误档案本

在学习过程中,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对以后新知识、新技能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最好的办法是消灭错误,获得正确知识和技能。每次练习或考试后,应该把自己做错的具有代表性的题目抄下来,收集汇编,然后把老师对错题讲解后的正确语句熟读牢记,八六错误的答案,用红笔写上正确的答案,眉批上理由分析,这样就形成新的语言习惯。平时和临考前翻看,加深印象,引起注意,大大减少了错误率。既巩固了知识,又提高了应试能力,发挥了最佳的水平。

重视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重视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目的是提高对语篇整体认识的能力,以及推理判断、归纳总结的能力。坚持长期阅读(每天至少2篇以上)是稳步提高的保证。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课外阅读(如读21世纪报中学生英文版,《新概念英语》第二、三册,英语周报同步辅导及听说读写版),不仅能巩固拓宽教材所学内容,更关键是会使所学知识活起来,激发出浓厚的学英语的兴趣以及扩大知识量的欲望。

养成朗读背诵的习惯

朗读是在课文所提供的语境中对语音、语调、意群、句型等基础知识的综合练习,同时培养纯正的语音语调和好的`用语习惯以及为听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学过的句型、词组、对话、课文进行朗读和背诵,形成流利的语感,也培养了理解能力,为说、读及英语写作打好基础,这是提高英语水平的根本方法,

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养成书写规范、字迹工整、卷面整洁的习惯也很重要。高中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字体书写不好,难以辨认,大小写不分,词距若有若无,标点符号乱用,给老师批改作业和试卷造成极大的麻烦。这在高考阅卷评分中会吃大亏,白白丢分。因此,高二学生平时要养成书写规范的习惯,对大小写、标点符号和词距等一定要一丝不苟,力求规范化、整齐美观。

【化学】掌握“七会”很关键 各个章节的重点要心中有数

学会掌握“七会”

学会自学教材。学会自学才能主动地接受书本知识,而预习则是学会自学的必要步骤。

学会听课。听化学课应全神贯注,做到眼到、心到(即思想集中)、耳到和手到,关键是心到,即开动脑筋,积极思维,想懂所学内容。

学会阅读。可运用“五字”阅读法,即“读、想、问、写、记”。

学会比较归纳。可使陌生的事物熟悉化,从而实现对新知识的掌握。如学习第一章氮族元素时,可根据它们原子结构相同点与不同点,推出它们性质上有相似之处也有递变规律,并注意联系高一年学过的卤族元素和氧族元素进行横向比较及归纳,既有利于理解新知识,又巩固了对旧知识的掌握。

学会质疑。即追问为什么,用挑剔的眼光来看待已有的事物,达到对化学事实的深层理解。要善于质疑、发现问题,必须学会对事物进行全面的观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比较才能实现。可用“逆向思维、觉察异常”法来提出问题,或“善于对比”才能发现问题,并“穷追不舍”、“刨根究底”。

学会记忆。大家都知道化学属于理科,但在学习过程中你应该感觉到它有着很大的文科特点:内容多、知识碎,大多是实验结论。需要准确记忆要求记忆的每一个化学方程式和学过的每一种物质典型的物理、化学性质,记住几个常用的解题方法和基本的实验操作,然后经过一定的训练,将所记的知识融会贯通,最后形成能力。

同时要特别注意处理好研究课本与做题的关系。研究课本与做题的精力分配具体来说,可以是4比6甚至3比7。

【物理】培养研究问题的方法 及时完成学习任务

重视实验,勤于实验

电学实验是高中物理的难点,也是高考常考的内容,因此一定要学好这部分的内容。在做实验之前一定要弄清楚实验的原理及步骤,注意观察,做好每一个实验。有能力的同学可以自己设计一些实验,并且到实验室进行验证。这对实验能力的提高是很大的帮助。

听讲与自学相结合

较之高一、高二的教学内容多,课堂容量大,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听教师的讲解,跟上教师的思路。上课认真听,是同学们学习方法、提高能力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在听课中要积极思考,不断地给自己提出问题,再通过听讲获得解答。要达到课堂的高效率,必须在课前进行预习,预习时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把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之中,迅速掌握知识,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预习既增加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又提高了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审题能力。久而久之,同学们的自学能力也会有很大的提高。

定期复习总结

在学习过程中要养成定期复习总结的好习惯。复习不是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升华提高的过程。一是当天复习,这是高效省时的学习方法之一。二是章末复习,明确每章知识的主干线,掌握其知识结构,使知识系统化。找出节与节之间、章与章之间的联系,建立新的认识结构和知识系统。既巩固和加深了所学知识,又学到了方法,提高了能力。物理上单纯需要记忆的内容不多,多数需要理解。通过系统有效的复习,就会发现,厚厚的物理教科书其实是“很薄的”。要试着对做过的练习题分类,找出对应的解决方法,尽快改变不良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心理。

【生物】抓好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四环节 转变生物科的学习观念

动笔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生物《生命的物质基础》涉及较多的有机化学知识,而此时学生尚未学过有机化学。因此对这部分教学内容做好预习工作尤为重要,以免从一开始就落于人后。预习时要动笔画出不理解的地方,提醒自己明天上课要特别注意内容,使听课更有目的性。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1.高中理科生高效的学习方法总结

2.准高三理科生暑期学习计划

3.高考理科生语文复习方法

4.最新高考理科生全年复习计划

5.中考理科生复习方法

6.20高三理科生寒假学习计划

7.高二文理科生的学习方法

高中理科教学方法的探讨 篇6

关键字:新课标;生活化;学习兴趣

为了能够落实好新课标,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改变落后的教学方法。在理科课堂教学中,要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理科的兴趣,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收集信息。要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形成“猜想—归纳—证明”的严谨的思维习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参与意识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近半个世纪来,中国的教育受凯洛夫教育思想的影响极深,注重认知,忽略情感,学校成为单一传授知识的场所。这就导致了教育的狭隘性、封闭性,影响了人才素质的全面提高,尤其是影响了情感意志及创造性的培养和发展。情境教育反映在数学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创设有利于当今素质教育的问题情境。

二、尊重个体差异,鼓励大胆实践

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水平。每一堂课,要让每一个学生有学习的感情,知道自己要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而教师要用易于每个学生理解和掌握的方式教学。否则,即使教师教得十分辛苦,学生学得也很辛苦,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学。

三、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鼓励大胆实践

新课标所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所谓自主学习是指教学条件下的高品质的学习,而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探究学习是指从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搜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活泛的知识、技能、感感与态度的发展。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学习主题都需要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也不是所有的学习主题都需要用用探究学习的方式来进行。对一些学习内容来说,不仅个体学生的组织形式是必不可少的,接受学习也是必要的。

四、注重情感交流

教师要注重运用各种方式与学生联络感情。课堂上,老师亲切和善的教态,生动幽默的语言,以及鼓励的目光、神情、手势等体态语言的运用,都会激发起孩子学习的热情。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人格,努力构建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情感交融,协力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创设一种和谐温馨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得孩子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沐浴着老师的爱。如我在教学中,始终把每位学生都当作自己的孩子,疼爱而不娇惯,尊重而不纵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坚持以爱育爱的教育原则,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二是课堂氛围的和谐。创建和谐的教学课堂,要使课堂富有活力和生机。教学氛围是课堂教学中的各种动作因素和非动作因素被高度的反复强化而形成的一种强有力的动作场。这个场的形成,是课堂教学的生动之美在化静为动这种形式中的最高表现,因为这个场不仅自身是一种强有力的运动形式,而且它还极具暗示性和影响力,任何一个置身于场中的人,都会身不由己的根据它的暗示和影响而有所行动,至少有一种躁动不安的情绪和跃跃欲试的积极心态。课堂教学要求运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如:适当变化语言的句式、板书的方式、练习方式、甚至变化上课的地方和情景等等。

五、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关系

这首先要求教师转变三种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

其次,要求教师以新角色实践教学。这要求教师破除师道尊严的旧俗,与学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关系,走下高高讲台,走进学生身边,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和探索,鼓励他们主动自由地思考、发问、选择,甚至行动,努力当学生的顾问,当他们交换意见时的积极参与者;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情感上的朋友关系,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他们的亲密朋友。

浅谈高中文科生如何学好历史 篇7

一、历史教师在教学中作用的突显

常听学生讲, 我喜欢某老师, 喜欢听他的课。一般来说, 学生喜欢一门课程, 首先是从喜欢这位老师开始的,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爱屋及乌”。教师的个人魅力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是很大的。教科书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的资源, 但不是唯一的资源。教师的学识修养、人格魅力、网络资源等都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 而这些资源通过整合, 最后都落实到教师身上。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就应该让自己成为一本优秀的历史教科书。学生需要一瓢水, 教师就应有一桶水。这就要求历史教师知识广博, 视野开阔, 观念更新, 在教学上凸显历史本身的生机和魅力。作为一名历史老师, 力求每一节历史课, 应该带有自己的个人色彩, 用自己的知识去丰富学生, 用自己的逻辑去引导学生, 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把“学问”与“育人”相结合, 这是一名历史教师应有的追求, 也是文科学生学好历史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

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

1. 课前预习

假如说学生是发动机, 那么教师的作用就是发动好这个发动机。教师要发动、唤醒、激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课前预习是高效的学习新课的基础。教师在学习新课之前, 制作一份导学案,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这样学生在预习时, 学习目标明确, 针对性强, 减少了预习的盲目性,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这份导学案, 学生可以了解新课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重点和难点, 把有疑问的地方标记出来。做好这些课前准备工作, 上课时心中有一个大的框架, 就可以集中精力关注老师是如何解决问题的了。

2. 听课

听课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 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 也是实现高效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我本人认为一堂好课的标准是突出师生的互动, 突出教师的引导作用, 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在课堂上要专注于学习目标、预习中未解决的问题、老师强调的知识和重点分析的知识, 不但要认真听课, 更要积极参与教学, 发挥主观能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布鲁纳认为, 学生是建构意义和知识的人, 是实现学习内部转化而在根本上产生效果的人。在课堂上学生学习兴趣是否浓厚, 学习动机是否强烈, 想象力是否丰富, 是否勇于创新, 是评价学生课堂效果的重要标准。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 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积极参与, 学会合作学习和相互交流, 并对学生在参与和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自信心, 提高课堂学习效果。这样学生才能留下深刻记忆, 牢固掌握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3. 课后复习

这里的复习指的是课后复习。“温故而知新”说的就是对于学过的知识, 要反复复习, 才能加以巩固。复习是学习中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之一。学过的知识容易遗忘, 复习是战胜遗忘的利器, 复习是一个不断反复, 连续不断的过程。复习要掌握方法, 不能盲目进行。第一, 复习的内容要抓住重点和主干知识, 如重要的历史事件, 历史人物和产生的作用和影响。第二, 比较法, 如关于《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不同阶层向西方学习的不同方式, 地主阶级抵抗派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地主阶级洋务派以李鸿章、张之洞等为代表的“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 资产阶级维新派以康、梁为代表的“君主立宪”思想, 资产阶级革命派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主共和”思想等。比较法难度很大, 但对于发展思维能力、应对考试却是很有效果的。比较能力是一种层次较高的能力, 能很好地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实际理解和应用能力, 高考非常重视对比较能力的考查。第三, 一些历史的基本结论, 如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太平天国运动意义等一些结论性的东西要记住。第四, 编制各类表格, 以图表的形式展现, 使重要的知识排列有序, 直观, 一目了然, 便于记忆。第五, 归类。归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对于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进行宏观归类, 把一些相关和相近的知识点进行微观的归类, 抓住一些小专题归类, 小专题复习可以把有关知识系统化、专题化。

4. 记笔记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笔记有助于集中精力, 积极思考, 强化记忆, 提高学习效率。因为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内容比教材更有条理性, 逻辑性, 层次性, 系统性, 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记笔记千万不要把内容全部都记下来, 要有选择的记, 要记重点内容, 做到有的放矢。对于重点记忆的内容, 要用红笔标出来, 便于以后复习方便。字的书写以自己能看懂为止, 不必苛求端正工整。

高中理科如何掌握基本学习方法刍议 篇8

关键词:高中,理科,学习方法

掌握学习方法是学生寒窗二十余载所必备的素质。但因人而异,每个人所需的方法都不尽相同,但高中理科的学科特点十分突出,导致每个学生理科的基本学习方法也大相径庭。

一、高中理科各学科的学科特点

(一)数学

数学作为理科最具代表性的学科,需要学生讲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题目中,经过缜密的思考从而寻找到最方便、快捷的解题方法。数学对记忆力的要求不是很高,只要掌握基本的概念、定义以及公式,简单的数学习题就可迎刃而解;但对于偏难的数学题,学生不仅需要运用到基本的数学知识,还应学会推断,从已知条件中推断出哪些是隐藏条件,综合信息寻找解题方法。

(二)语文

作为母语最为直观的体现,语文这一学科既简单又复杂。简单在于每个人都会运用语文,使其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学生无时无刻不处在学习的状态;困难在于,看似很好掌握的语文,想要学好确实一个极其困难的事情,它是一门积少成多、不端积累的学科,想要参透其中的奥妙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做到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语文是所有学科中最能考核一个同学日常积累的素养和水平。

(三)英语

作为除语文外的另一门语言,英语着实让许多高中理科学生伤透脑筋,对于理科生而言,很多人是不擅长学习语言的,加之非母语,没有良好的语言环境,想要掌握就更加难上加难了,高中是英语最为系统全面的学习过程,是积累词汇的过程,是能否学好的奠基过程。

(四)物理

物理是高中理科学科中最丰富的一门学科,在学习中既能运用到推理与数学计算能力,又要善于发现、观察,在实验中总结,是学生探寻知识的绝佳途径,对人的科学素养提高有着极大的帮助,但由于分成电、力、热、光等几个相对独立的部分,所以学习起来并不轻松。

(五)化学

化学较比其他学科,知识点更加分散,一般来说,系统性并不强,掌握起来也不简单。但是化学的基础理论并不难,掌握起来也相对得心应手。唯有后期的精心钻研和实践是要求学生要全面掌握知识点才能很好地通过实验进行学习。

(六)生物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最重视的就是观察和实验。没有观察和实验的生物学习是行不通的,不重视观察和实验的生物学也是学不好的。生活的观察和实验不仅仅局限与实验中,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存在生命现象,只要学生留心观察,生物将成为为好掌握的高中理科学科之一。

二、如何掌握高中理科的基本学习方法

(一)掌握学科特点

针对高中理科不同的学科特点,学生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方法归纳,如数学,学生应该对知识及知识的关联重视起来,先学会方法再做题,在练习中提高水平;物理则应该将学科内相对独立的部分分割开来,分而治之,能够帮助学生理清概念,提高效率,掌握好紊乱的知识体系中的每一部分;而化学应该讲散落的知识点进行穿线,用自己的方法讲知识串联记忆,并且重视化学的实验课,这样则有利于在实验中估计到所涉及的每一个细微的知识点等。

(二)认识到学习方法的差异

从初中到高中的过渡,不仅是知识体系的变化,也是学习方法的变化,高中理科的教学远不同于以往反反复复的叮嘱和理解,随着高中科目的增多,理科的课时也逐步减少,学生拥有理科各科学习的时间也相应减少,想要在短时间内高效率地学习,就必须寻求更好的学习方法,在作业和课外练习中做到仔细认真,争取做过的习题就掌握方法,不仅得到联系,还巩固了知识。

(三)拓展思维习惯

我们在接受传统的教育的时候,思维常常停留在教师设定的情境中走不出来,导致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存在依赖性,无法独立思考问题成为学生学习之中阻碍。高中理科所涉猎的知识范围非常广,知识的范围小,知识层次低,知识面笮成为全面学习的绊脚石,学生只有学会用严格的逻辑思维和判断对待每一道理科习题,才能在实战中拓展自己已形成的思维习惯,也才能培养出自己高素质的思维以及思维的递进性。

(四)将听讲与自学相结合

高中的授课方式常常是高一、高二就将三年的全部知识传授完毕,留出高三一整年进行高考前大复习,所以短时间的大规模知识灌输常常会使学生捉襟见肘。教学内容多、课堂容量大导致许多学生无法完全消化教师的授课内容。想要跟上教师的教学思路,不仅要认真听课还要在听课中积极思考,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提前预习或者自学。自学是掌握知识的捷径,学生对自我习得的知识记忆深刻,提前自学,讲难点留到课堂能够帮助学生理解难点,巩固已掌握的知识,这样一来,课堂时间学生不仅学习到基本的教学内容,还会渐渐掌握学习技巧。

(五)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授课者是知识和学习者中间的传送带,将知识传达给学习者是授课者的责任和义务,但是学以致用则是学习者应该独立完成的任务。如生物学作为一门与生产、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应当理解所学知识的社会价值,用学到的知识去解释一些现象和问题,加深理解,学以致用。

结束语

高中物理科学探究活动实施现状探讨 篇9

一、高中物理科学探究活动实施的现状

我国教育业进行新课程改革已经有十多年了, 而探究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 它主要是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从最开始的简单模仿, 直到现在的可以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让学生对探究内容进行自主性选择的方式, 更实现了教学内容从教材中的实验从到对概念以及习题的探究, 从教材内容到课外发展的探究, 科学探究教学呈现出开放性、多样性的发展态势。虽然, 科学探究已经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效, 教师的接受度也逐渐提升。但是, 他们在接受度只停留在探究教学的表面, 仅仅把探究活动当做一种教学模式来研究。由于教学课时有限, 而这种教学方法的流程又非常繁琐, 其流程主要有:问题的提出———对猜想进行假设———实验的设计———数据的收集———分析和论证———得出的结论———交流和评估, 不难看出, 这一流程非常复杂, 致使重形式、轻实质的现象始终存在, 很多教师只是将规律的验证按照相关步骤进行重复, 却没有将科学的思想方法传递出去, 探究教学法的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不利于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

二、高中物理课堂实施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路径

针对科学探究教学的现状, 教师应寻求有效的路径, 实现高中物理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应用, 具体来说, 其有效路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实现探究教学的常态化应用;进行情境创设时应注重生活化倾向;提出的问题应保证科学化;方案的设计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具体内容如下:

(一) 实现探究教学的常态化应用

为了有效解决科学探究教学方法的瓶颈状态, 根本途径就是实现探究教学的常态化应用。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 实现对学生思维的有效培养。但是, 教师也应充分认识到, 每节课的教学时间都是有限的, 向将科学探究的各个要素融入到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是根本无法实现的。但是, 教师可以将探究教学方法中的一个或者多个要素应用在教学中, 或者是将其中一个要素进行分解, 从而实现要素的化整为零, 这些都是实现探究教学常态化的有效路径。

(二) 进行情境创设时应注重生活化倾向

现行的物理课程改革理念更注重的是物理走向社会和生活, 因此, 情境生活化是实现探究教学法常态化的重要前提, 只有使创设的情境能够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才能让学生更好接受后期的学习, 才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因此, 教师应在情境创设时应注重生活化倾向。比如, 在讲到摩擦力这一内容的时候, 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现象作为例子, 塑料瓶盖上都有竖纹就是为了增大摩擦力, 从而方便人们开瓶盖。当车子陷在泥中, 垫上草, 学生会快速地出来。而成轮上的花纹也是为加大车轮和地面的摩擦力度, 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三) 提出的问题应保证科学化

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 容易在两方面出现问题:一方面是科学问题, 另一方面是生活问题。生活问题主要是来源于学生对生活的观察, 但是, 生活问题在表达方面致使对现象的疑惑缺乏深刻性, 这对于科学探究来说并没有实质性的意义, 也无法成为进行科学探究的起始点。要想让问题成为科学探究的起点, 应把问题引向现有的知识, 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 使问题从现象向着本质的方向发展, 将科学问题融入进去。

(四) 方案的设计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进行科学探究的关键就是进行实验设计, 而对方案的设计过程中就是凸显学生思维的过程。但是, 由于学生思维方法不同和实验器材不同、实验要求精读的不同致使教学设计方案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比如, 有的探究是定性的, 有的则是定量的。像摩擦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之间的关系的探究就是定性探究。

结束语

总而言之, 物理探究性教学模式应适应新课程标准的实际需求, 应将教学的重难点放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 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都激发出来, 对他们创新能力进行有效地培养。而教师应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 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 以及自己驾驭教材的能力, 为物理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可以说, 新课程的改革是通往素质教育的必经之路, 因此, 实现科学探究活动的高效实施是促进物理学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摘要:对于高中学生来说, 他们在升入高中之后, 经历了从接触物理现象到深入理解物理规律探析的方向转变, 学习难度有所提升。因此, 开展高中物理科学探究活动的探讨是势在必行。基于此种情况, 笔者不仅对高中物理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进行了详细地阐述, 并对实施路径进行了详细地阐述。

关键词:高中物理,探究活动,常态化,生活化,科学化,多元化

参考文献

[1]陈佳圭.科学概念的建立、深化和应用——科学探究性教学的目的[J].物理教学探讨.2009 (07)

[2]陈佳圭.对科学的认知、理解和信任——科学探究性教学的最终目的[J].物理.2009 (02)

[3]金宜友, 宋国强.谈物理课外实验教学的尝试与探索[J].物理实验.2006 (07)

浅谈对高中文科生数学的教学 篇10

一、首先要让学生喜欢教师

因为只有当学生喜欢老师, 认可了教师, 他们才会喜欢教师所教授的数学, 这正是“爱屋及乌”的道理。而要让学生真正地喜欢我们, 那就要拿出我们的全部的爱心去爱学生, 时刻关注他们的一举一动, 掌握他们的学习状态和精神状态, 适时发现, 适时处理, 让每个学生都感觉老师关心自己, 在乎自己、在与学生交谈时, 要拿出我们的诚心, 跟学生交朋友, 让他们相信我们, 这样才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

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部分学生在升入高中后, 上数学课时还保留着初中时的习惯, 课前不预习, 只在课堂上听听, 不做笔记, 下课后的专项题目练习太少, 更不用说课下反思了。因此, 要想让学生学好数学, 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数学, 对于文科生而言, 数学与历史政治这些科目不同, 它的逻辑性、系统性、推理性都很强, 在学习数学时的方法和其他科目是不同的。首先, 自己要先预习。自己学着总结一小节中的主要知识点, 在上课时要做笔记:重要知识点、典型例题、课外添加的辅助知识等等, 以便课下学习时有章可循。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自己对所学知识的反思, 所谓“思”是指对所学数学知识点的理解。读而不思, 无异于囫囵吞枣, 只有所学到的知识与自己的思考融合在一起, 才会学有所得。但这种对数学的理解, 也由于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数学经验和知识积累, 而呈现出差异, 表现为机械的、联系的、逻辑的、创造性的四种层次的理解水平。由此, 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水平进而作不同程度的指引。反思之后我们还要勤加练习, 所谓“练”是指将学到的知识加以巩固, 更深一层地掌握所学内容。只有做好这一点, 才能更好地积累知识, 为实现由知识到素质, 进而发展成为能力做好准备。反思、总结、提炼, 继而让我们所教授的数学知识转化成学生的一种能力。

三、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和永不服输的信心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学生总会遇到大大小小的挫折。可能学生这一段时间已经很努力了, 但是考试成绩却不理想, 或者没有达到自己所期望的成绩。这时我们就要积极鼓励他们, 让他们千万不要失去信心, 一定要坚持下去。帮助学生分析失利的原因, 可以给学生讲一些励志的故事, 以此调动他们的自信心, 让他们迎难而上去克服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教师要始终支持他们、相信他们, 做克服困难的助推器。在一次次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地弱化自己的作用, 让学生自己去逐渐地解决自己的困难。当他们在不断地挫败中养成顽强的毅力和永不言败的精神的时候, 那学习数学对他们已不再构成精神上的负担, 他们会发自内心的去学好数学, 去向数学发起一个又一个的挑战。

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 而这种能力是正是文科生所欠缺的。因此,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着重地强调这种能力。在讲题的过程中, 我会更加强调问题分析的过程, 然后再给出相类似的节目, 试着让学生去分析, 要充分体现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将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充分调动和挖掘学生认知的潜能, 以达到使学生学会学习的目标。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练习之后, 我又试着当堂出题, 让学生自己分析, 并让他们走上讲台去讲解自己的思路。这样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而且真正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开发学生的潜能, 拓展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更到位。此外我还鼓励学生多多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谓设疑是教师站在学科知识的制高点上, 通过对教材、教学大纲的感悟和钻研, 系统地、分层次地、针对性地提出问题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

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的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培养出来的, 但这种能力对于文科生学好数学来说是所必需的一种重要的能力。怎样读书?怎样做读书笔记?怎样做练习?怎样进行独立思考?怎样进行自我检查?等问题分别地进行介绍, 以便完善自学方法, 进一步形成自学习惯。自学方法的进一步完善、形成在实验后期, 学生已初步掌握一些自学方法, 形成了一定的自学习惯后, 有必要作一次系统地概括、归纳、小结。结合课本, 首先指出:自学的效果不仅取决于远大的学习目标, 强烈的求知欲, 勤奋、踏实的学习态度, 顽强的自学毅力, 坚定的自学信念, 还决定于科学的学习方法, 只有良好的学习方法, 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会怎样自学, 比什么都重要。

上一篇:艾滋病感染状况下一篇:鼻饲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