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仔猪的护理与养育

2024-09-01

哺乳仔猪的护理与养育(精选四篇)

哺乳仔猪的护理与养育 篇1

1 早吃初乳

1.1 母猪产后三天以内产生的乳为初乳

由于母猪胎盘结构比较特殊, 免疫物质不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 因此仔猪不吃初乳就没有免疫力。因为生后前两日内免疫物质的含量7~9g% (每百毫升) , 第三天降至0.5g%。仔猪生后24h以内肠上皮处于原始状态, 吸收免疫物质的能力较强, 36~72h以后吸收能力显著降低。初乳中的各种营养物质高于常乳, 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是常乳的几倍乃至十几倍;初乳中含有镁盐, 仔猪吃后有利于排泄胎便;初乳酸度较高, 有利于胃肠的活动。因此, 初生仔猪必须及早地吃初乳, 以便获得更多的免疫物质。

1.2 固定乳头

仔猪生后2~3d必须固定好乳头, 从而提高育成率, 消灭僵猪。固定乳头可防止抢夺弱乳, 使每头仔猪都能吃到奶, 提高整齐度, 也可防止仔猪争夺乳头过程中干扰泌乳或损伤乳头。方法:将体小力弱的放到前边乳头上去, 将体大力强的放到后边乳头上去, 中等体格的放在中间乳头上。如果乳头数大于仔猪数, 可先从前边乳头开始, 剩后边的乳头。

2 采取保温措施

仔猪初生后除了要吃好初乳外, 还要注意保温, 尤其在北方要特别做好保温工作。仔猪调节体温能力差, 皮下脂肪少保温能力比较差, 初生仔猪皮薄毛稀, 全身湿润, 热量散失较多, 在低温的情况下仔猪易昏迷, 甚至死亡。一般情况下仔猪体温比成年猪高1℃, 维持体温时单位体重所需要的热量是成年猪的三倍。另外, 仔猪对热源质利用能力较差, 产热少, 需热多, 保温差, 在寒冷的环境下容易出现昏迷和死亡。仔猪遇冷后体温下降, 不利于吮乳、呆滞、昏迷或半昏迷, 机体衰弱无力容易被压死、冻死, 易发生下痢或者其他致病的诱因。因此, 保温是仔猪生后第一周护理的关键措施。首先, 猪舍要干暖, 一般温度15~20℃, 仔猪出生后擦去周身粘液, 减少热量的散失, 立即送进产仔箱。没有产仔箱的可采取红外线灯、电热板、火墙、热水袋等保温措施。

3 防压

仔猪第一周内的死亡除先天不足饿死外, 很多是压死的。因此, 针对初生仔猪行动不灵活、反应迟钝、易被压死等情况, 要加强初生仔猪的护理, 在分娩后的一段时间内设夜间值班仔细看护, 以免压死。有条件的可设置防压栏和活动栅, 10d后撤除。

4 寄养和并窝

浅析仔猪的养育和护理 篇2

1 仔猪的生理特点

1.1 体温调节能力差, 行动不灵活, 反应不灵敏

初生仔猪的神经发育不健全, 物理调节和化学调节效率都很低, 再加上初生仔猪皮薄毛稀, 皮下脂肪少, 对寒冷的抵抗力差。因此, 做好仔猪的保温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 特别是生后1~2周容易冻昏、冻僵或冻死。初生仔猪反应迟钝, 行动不灵活, 容易被踩死、压死。

1.2 胃肠功能差, 消化机能不完善

初生仔猪消化道容积小, 胃的容积只有25~40ml, 重4~5g, 20日龄时胃重才达到35g左右, 容纳乳汁不多。由于胃的容积小, 胃内食物排空的速度也快, 酶系统发育不完善 (初生期只有消化母酶的酶系, 消化非乳饲料的酶系在1周龄后才开始发育) , 胃肠酸性低, 限制了养分的吸收, 胃肠运动机能微弱等。

1.3 免疫机能不全, 容易患病

因母猪的胎盘构造特殊, 胎儿不能从母体获得免疫能力, 新生仔猪在出生时没有抵抗病原体的免疫能力, 只有吃到含高水平母源抗体 (免疫球蛋白) 的初乳, 才能在短时间内抵抗病原微生物, 否则, 仔猪将在没有产生抗体的一段时间内容易发生疾病, 因此仔猪生后应尽早吃到初乳。

1.4 母乳中含铁量少

乳猪不能依靠母乳获得足够的铁, 在生后3~4日内应该补铁。

1.5 生长发育快

仔猪出生后由于生长发育特别快, 就决定了仔猪高能高蛋白的营养特点。生后10d的体重为出生重的2.1倍, 1月龄为5~6倍, 2月龄为10~15倍, 第2个月比第1个月增长2~3倍, 由于仔猪生长强度高, 物质代谢相当旺盛, 20日龄仔猪每日每千克体重沉积蛋白质9~14倍, 而成年猪每日每千克体重沉积蛋白质仅为0.3~0.4g, 近30倍。乳蛋白的消化率为99.08%, 利用率为70%~90%, 根据这一特点, 饲养管理中应采取早补料与补好料的有效方法, 可充分发挥其最大的生长潜力, 对提高仔猪的成活率、断奶窝重、饲料利用率、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有重要意义。

2 仔猪的养育和护理措施

2.1 做好保温工作

仔猪生后所处的环境条件和营养方式等与生前相比都有着骤然的变化, 生前在母体内环境条件相当稳定, 不容易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 生前是38.5℃的恒温。生后就不同了, 尤其是在北方, 温度常在-2℃以下, 甚至更低, 这就会使仔猪极易冻死, 所以, 保温是提高仔猪成活率的关键措施。仔猪的最适宜温度是:1~7d为32~28℃;8~30d为28~25℃;31~60d为25~23℃。同时要求温度相对稳定, 最忌讳忽低和骤然变化。最好的保温办法是将仔猪养在有采暖设备的猪舍内, 在生产实践中, 一半采用仔猪保温小室的做法, 保温小室可用木板, 也可用单卧抹布泥面砌成。上面盖上透明的塑料薄膜 (便于观察仔猪) 保温, 下面铺上干、软的垫草, 呈封闭状态。小室内, 可用红外线灯泡 (250W, 距地面30~40cm或仔猪专用电热板为热源供热用) 。对用电有困难的养殖户, 也可用热水袋或补液瓶子装入热水, 定时更换来保持小室内的温度。但要用抹布或麻袋片将瓶子包裹住, 以免烫伤仔猪。

2.2 早吃初乳, 并固定乳头

初乳中营养物质丰富, 而且富含免疫球蛋白 (母源抗体) , 蛋白质是常乳的3倍, VA、VD、VC比常乳高10~15倍。仔猪通过吸吮初乳获得足量的营养, 更重要的是能及早地获得抗体, 以增强仔猪的抗旱和抗病能力。仔猪有争夺乳头的习性, 互相争斗、咬架, 有时会互相咬伤母猪乳头, 致使母猪停止放乳, 严重的会导致乳房炎, 仔猪于生后几小时就能凭发达的嗅觉, 分辨出自己吃过的乳头, 利用这一特性, 应采取给仔猪固定乳头的方法来改变以上状况。所以, 固定乳头常于产后2~3d内完成, 固定时, 为使仔猪发育整齐, 多将弱小仔猪固定在中部乳量充足的乳头, 以弥补先天不足, 而将大一些的仔猪固定在乳量较少的中、后部乳头。固定乳头又分自然固定和人工固定, 在母猪有效乳头比仔猪多, 仔猪发育较均匀时用自然固定, 若母猪有效乳头数不多, 仔猪发育不健全, 不均匀时则可用人工固定, 乳头一般经过固定直至断奶前是不会变的。

2.3 加强看护

为防止或减少仔猪被压死、踩死、冻死、饿死等现象的发生, 提高仔猪成活率, 在产仔季节应建立昼夜值班制度, 值班人员负责调整产房内的温度, 固定乳头, 把奶添料, 上水除粪, 更换垫草等工作。同时要加强母猪的饲养管理, 当听到仔猪被压发出的急促叫声后, 应立即赶到并稳住母猪, 迅速将仔猪救出, 要及时发现, 及早采取措施, 尽早治疗, 这样做仔猪病程短, 发病轻, 用药量少, 治愈率也高, 可大大降低仔猪的死亡率。

2.4 做好猪瘟的超前免疫

擦干仔猪身上的黏液后, 每头仔猪立即注射2头份的猪瘟弱毒苗进行超前免疫, 并迅速放入保温箱中, 1h后方可吃奶。

2.5 口服抗生素净化肠道

在仔猪吃初乳前口服链霉素10万IU或硫酸庆大霉素4万IU, 有净化肠道防止仔猪腹泻的功效。

2.6 做好仔猪的保健

2.6.1 3日龄补铁

铁是造血和防止营养性贫血的必要元素。初生仔猪体内贮备的铁很少, 只有30~50mg, 仔猪正常生长需铁7~8mg/d·头, 而从母乳中得到的铁不足1mg/d, 如不补铁, 不但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 而且造成下痢和患贫血症, 因此要给仔猪补铁。补铁的方法大都是注射铁剂, 一般应在仔猪出生3日龄时肌肉注射左旋糖酐铁注射液150~200mg, 不仅有效地预防贫血, 还能预防仔猪白痢。

2.6.2 7日龄补硒

硒是仔猪常常缺乏的微量元素之一。仔猪缺硒不但可患白肌病、膈肌穿孔, 而且可诱发大肠杆菌病, 从而影响仔猪的生长增重, 甚至造成死亡, 我国是土壤缺硒地带, 仔猪补硒尤为重要, 仔猪7日龄时注射0.1%亚硒酸钠1ml/d, 可有效防止仔猪白肌病和营养性水肿病, 促进仔猪生长。

2.6.3 补铜

铜有维持仔猪红血球生成作用, 如果血液中铜的含量低于0.2μg/ml, 会导致贫血症。哺乳仔猪铜的需要量为每千克日粮6mg, 高铜 (每千克日粮含125~250mg可使仔猪日增重18%~22%。饲料转化率提高8%, 这是因为铜有激活胃蛋白酶和提高胃蛋白酶的水解作用, 从而提高仔猪对蛋白质的消化率, 所以应及时补铜。

2.6.4 2周龄注射长效抗菌素

2周龄时母源抗体下降, 自身的免疫系统未健全, 容易患病。为减少腹泻和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保持健康生长, 每头仔猪可注射长效强力霉素1ml或得米先1ml。

2.7 对仔猪提早补饲

及时补饲不但能减轻因母猪泌乳生理性下降对仔猪生长的影响, 而且可促使仔猪消化系统的早日成熟, 为断奶后饲喂固体饲料打好基础。

2.7.1 仔猪的开食与饮水

7~10日龄时, 利用仔猪喜欢啃咬较硬物体的习性, 使用香甜的颗粒饲料诱导仔猪尽早开食。同时, 在饲槽的旁边摆上水槽, 仔猪吃完开食料需要喝水, 自然爬水槽, 慢慢偿到水, 达到认识水的目的。

2.7.2 适时补饲

料槽设在位置醒目仔猪很容易找到的地方, 于每天7:00~9:00、14:00~15:00、19:00~21:00仔猪活动高峰时间段添加饲料。

2.7.3 强制补料

补料效果不佳时, 可把饲料调成糊状抹在仔猪的嘴里, 每窝可挑选几头强壮的仔猪进行, 仔猪有很强的模仿性, 同窝仔猪只要有少数开食, 其它仔猪也很快学会。

2.7.4 少喂勤添

仔猪有不吃剩料的习惯, 开始时应尽量少给, 以每窝不超过50g为宜, 第1天即使吃完也不再补给, 第2天稍微增加, 通过逐步增加的方式使仔猪逐渐适应, 又保持每天饲料新鲜。随意向饲料槽中加料易使仔猪采食过量造成下痢, 而且造成饲料变质浪费。20日龄后增加补料次数至断奶时6餐/d, 采食饲料500g/头以上。

2.8 搞好疫病的防治

2.8.1 做好消毒工作

猪舍门口设置消毒槽、消毒池, 1周更换1次, 保持有效药物浓度, 注意进出猪舍的消毒, 舍内每周消毒1~2次, 有疫病威胁时增加消毒次数。

2.8.2 按程序做好免疫接种工作

制定合理的仔猪免疫程序, 并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所有计划内该接种的疫苗种类, 很好地控制疫病的发生及传染。

2.8.3 及时诊治病猪

饲养员对仔猪应做到勤观察,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下痢是仔猪主要的疾病之一, 主要有黄痢和白痢, 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这一疾病的病原体是大肠杆菌, 但它的存在不是致病的决定因素, 仔猪是否发病, 是由多种因素所致。其中最主要的是与母猪在妊娠期和泌乳期的营养是否全价、仔猪初生重的大小、母猪乳汁量的多少与质量好坏、环境卫生条件、气候变化等因素密切有关。针对发病原因应采取综合防措施:一是母猪妊娠期和泌乳期, 实行全价饲料, 特别是喂优质青绿饲料, 产前1个月加料, 提高仔猪的初生重, 使其先天发育良好。泌乳期间适当多喂动物性饲料 (如鱼粉、骨粉等) , 饲料品质要优良, 同时供给充足饮水;二是仔猪开食料要全价、稳定, 最好是购买现成的已经添加酶、有机酸、油脂及乳香味剂的仔猪浓缩料或全价颗粒料, 使仔猪料营养完善, 有效地减少仔猪下痢的发生;三是采取综合措施防制仔猪下痢, 一旦仔猪发生下痢, 要搞好圈舍环境卫生和消毒, 尤其是发病仔猪的粪便要及时消除。若圈内潮湿, 可用适量生石灰撒一遍地, 一来使其干燥, 二来实现消毒的目的。与此同时, 抓好仔猪治疗, 治疗的原则是发现一头治疗一窝并跟踪治疗, 提倡口服给药, 口服给药不但治疗效果好, 而且价廉, 对仔猪应激反应小。

冬季哺乳母猪与新生仔猪的管理要点 篇3

1 产房注意事项, 关键问题是消毒和保温

母猪产后身体虚弱, 抗病能力差;初生仔猪防寒能力差、抗病能力低、能量蓄备少, 因而产房要注意消毒、保温并通风换气。

1.1 产房与母猪产仔前应执行严格的消毒程序

1.1.1 产房应全进全出并彻底消毒, 产床先用净水冲洗干净, 再把地面、墙壁、屋顶冲洗干净。然后再用2%~5%的来苏儿或2%火碱水进行消毒。隔1天再用高锰酸钾和福尔马林熏蒸消毒24~36h后打开门窗, 有条件的猪场在母猪进产房前再用火焰消毒。

1.1.2 母猪进产房前要全身喷淋刷洗消毒, 应使用一些对皮肤腐蚀性比较小的消毒液, 如低浓度高锰酸钾溶液, 以避免伤害母猪的皮肤。

1.1.3 母猪产仔前再用温水冲洗消毒全身, 对母猪乳头要仔细擦洗消毒, 将乳头里的脏东西挤出, 再用消毒液冲洗消毒。产前在母猪后躯下放置一块消毒麻袋或软布。

1.2 产房应加强保温与通风

1.2.1 产房的适宜温度。产房的温度应在20~22℃左右, 对母猪比较适宜。仔猪所在的位置需要温度高一些, 0~2日龄应在34~36℃左右, 一周内每天约降低1℃, 在这样的温度条件下, 能提高仔猪的成活率和免疫力。

1.2.2 产房的保温措施。在冬季分娩, 应有采暖设备, 尤其是夜间要确保温度。要把门窗封闭好, 用炉火提温或用暖气来升温以达到母猪上床理想的温度。在仔猪所在的位置配有保温箱、电热板、红外线灯泡, 这样才能达到仔猪所需要的温度, 仔猪在这种条件下才舒适, 不生病或少生病、生长速度快, 才能提高成活率。应随时观察仔猪状态, 及时调整温度。如果用垫草, 应提前将干燥、柔软、清洁、长短适中 (10~15cm) 的垫草放入舍内, 使其温度与舍温相同。

1.2.3 产房的合理通风。产房里的空气要保持新鲜流通, 可采取纵向排风, 也可开门、开窗放风。排风与放风时间要在室外温度高时进行, 时间长短要掌握室内温度。通风可把一些污浊的气体排出, 换来新鲜的空气和氧气, 有利于猪只的生长和发育。

1.2.4 产房应保持安静, 阳光充足, 产栏舒适。

2 新生仔猪的管理, 注意补水补料保健预防

2.1 接产

接产时保持产房环境安静, 动作迅速准确, 不要惊扰母猪。仔猪出生后要用消毒的棉布、毛巾或卫生纸擦干仔猪全身的胎膜并将仔猪口鼻中的粘液抠净防止窒息或吸进液体呛死。在冬季擦得越快越好, 以促进血液循环和防止体热散失, 并迅速将仔猪移至护仔箱内。注意救助假死仔猪, 一般情况下心脏、脐带跳动有力的假死仔猪经过救助大多可救活。注意难产处理, 发现分娩异常的母猪应尽早处理, 救助方法取决于难产的原因及母猪本身的特点。

2.2 断脐

先将脐带血液向腹部方向挤压, 然后距腹部约4cm处结扎, 用手指掐断脐带, 在断处涂抹碘酊消毒。留在腹部的脐带3天左右即可自行脱落。

2.3 早吃初乳, 固定乳头

初乳的蛋白质含量、乳脂率高, 并富含大量的免疫球蛋白, 仔猪吃初乳越早越多则最好, 可在生后1h内吃到初乳, 最晚不超过2~3h, 但应弃掉最初的几滴乳汁, 吃前先剪断犬齿防止伤奶头;仔猪出生后1~3d人工为仔猪固定奶头, 抓两头, 顾中间, 即弱前强后, 中等的固定在中间, 保证整窝仔猪发育均匀整齐。

2.4 补

补水, 训练认水, 仔猪生长发育快, 所吸母乳能量高, 需要大量水分, 3~5日龄起可在母猪饮水器下方给仔猪提供一个饮水器, 供给适量温水, 勤添勤换, 保证水质, 在水中添加葡萄糖, 可防仔猪拉稀脱水。补料, 诱导开食, 早开食能促使仔猪消化系统的早日成熟, 对仔猪生长发育、防止下痢等十分有利, 7日龄就可以开始进行调教, 自由采食法可在每天9时~15时仔猪活动高峰时进行诱食, 提供易消化、高品质颗粒性饲料, 撒在水泥地面上, 少供勤添;补料效果不佳时, 可采用人工塞食法, 将饲料拌成糊状, 从小猪一侧抹入口内, 能抹到舌头上最好。补铁补硒, 铁是造血和防止营养性贫血的必要元素, 仔猪缺硒可患白肌病, 诱发大肠杆菌病, 初生仔猪体内铁储备很少, 只有30~50mg, 其生长发育每天需7~11mg, 从母乳中能得到的数量有限, 日仅供铁1mg, 大多是水泥地面养殖, 不与土壤接触, 仔猪生长发育太快, 3~9d即可发贫血症, 可在仔猪3日龄内, 注射含硒牲血素 (含铁硒) , 对生长较快仔猪, 在断奶前做第二次注射。

2.5 防

防压防寒: 仔猪3 日龄内专人看管, 防止出现压死仔猪的现象;尤其夜间注意保温, 冬季夜间舍温低时, 仔猪相互扎堆“叠罗汉”, 也易被母猪压死或仔猪相互挤死;有条件的情况下, 设立护仔栏 (架) , 让母子分开睡觉, 减少仔猪被压死。防病:对仔猪危害最大的是腹泻病, 1~3日龄、7~14日龄或刚断奶仔猪要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 饲养人员要勤观察,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腹泻症脱水时口服补液;仔猪吃乳前口服链霉素或硫酸庆大霉素, 净化肠道防止仔猪早期下痢;或出生后12h给仔猪肌注六甲氧磺胺嘧啶;仔猪3、7、21日龄分别肌注头孢噻呋或长效土霉素可提高抵抗力;严格执行符合本场的免疫程序、消毒制度, 如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免疫等。

2.6 去势

仔猪10日龄左右去势为宜, 此时仔猪处于母源较高抗体的保护之中, 易操作, 应激反应相对小, 出血量少, 不易感染疫病。去势时注意先对刀口部位消毒, 术后伤口涂上抗菌药物, 以防止感染发炎。去势日龄过早不易操作;去势过晚, 出血多, 伤口不易愈合, 应激反应剧烈, 影响仔猪的正常采食和生长。

2.7 断奶

早期断奶可提高母猪的繁殖率和年产仔数, 降低仔猪的生产成本, 当每头仔猪体重达5.5kg左右就可考虑断奶, 一般在21日龄或28日龄。多采用逐渐断奶法可减少应激, 断奶前3~5d减少母猪饲喂量造成产奶下降, 逐渐减少仔猪的哺乳次数, 促使仔猪因吃不饱而更多地采食开口料, 增加断乳体重, 待稍加适应后完全断奶, 宜在上午进行。断奶后最好留在原圈饲养, 饲料、饲喂次数和方式不变。

3 哺乳母猪的管理, 注意防病和营养

3.1 母猪管理

母猪排出胎衣, 表明分娩已结束, 此时应及时用消毒剂清洗阴道周围及乳头, 清除胎衣和被污染的垫料, 以防被母猪吞吃胎衣, 可能会引起母猪食仔的恶习。难产时若采取人工助产, 在助产后应注射抗菌素3d左右, 子宫内要用0.1%高锰酸钾冲洗, 以防子宫炎。

3.2 保证母猪泌乳期间饲粮需要量和营养

产后当天, 仅喂给母猪温热的麸皮, 加入少量的食盐, 可以补充体液, 恢复疲劳和胃肠消化功能。母猪只有多采食才能增加泌乳量, 否则会造成母猪体重减重过大, 影响泌乳量和随后的繁殖性能和仔猪的生长速度, 推迟断奶后母猪发情间隔, 增加断奶后母猪的淘汰率, 一般产后5d内适量限饲, 不要马上喂给大量的精饲料, 以防消化不良, 要在产后1周母猪体况恢复后自由采食, 产后2~3周达到最高采食量。优饲才能提高奶质, 饲料应满足母猪营养需要、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需要、维生素的供给 (如维生素A、维生素B1等) , 同时注意供给青绿多汁饲料以满足产奶的需要。

3.3 保证饮水

哺乳期母猪都要多饮清洁水, 可防止仔猪拉稀和母猪便秘, 每头母猪日需饮水5~10kg, 缺水会影响采食量。

3.4 做好保健

哺乳仔猪腹泻病的发生与防治 篇4

1 病因

1.1 自身免疫系因素

哺乳仔猪腹泻是由于新生仔猪在1~5日龄内, 因自身的免疫系统尚未建立, 缺乏对疾病的抵抗力, 易感染仔猪黄痢;6~15日龄间, 可因仔猪已从母猪初乳中吸取到足够的母源抗体, 相对处于较安全期, 正常饲养管理情况下发病数相对减少;15~35日龄时, 又因从16日龄起母乳中母源抗体急剧下降, 而此时仔猪自身抗病免疫机制仍未完全发育健全, 易感仔猪白痢;其它因素引起的腹泻在各时期均可发生。

1.2 母猪因素

某种程度上讲, 哺乳仔猪腹泻不仅受到母猪的影响, 而且还受到母猪饲养管理状况的影响。哺乳仔猪对该类病的病源微生物感染的免疫主要是通过获得母源抗体来完成的, 这种保护抗体是来自初乳和乳汁, 仔猪只有通过肠道吸收母源抗体或母源抗体在肠道内的保护才能防御肠内致病因子的感染。通常可影响母猪免疫机理的因素, 将会直接影响哺乳阶段仔猪的防卫机制, 如母猪的遗传、营养、饲养管理、年龄、免疫接种及其他疾病侵害等。饲养管理好的母猪所产仔猪发病率相对较低, 而饲养管理差的母猪所产仔猪相对较多;初产母猪所产仔猪相对较少, 而年龄越大的母猪所产仔猪的发病率也相对越高。

1.3 开吸初乳的时间影响

在正常情况下, 母源抗体在仔猪肠道内能预防多种肠道病原微生物附着于肠粘膜面, 并能中和一些肠道致病微生物所产生的肠毒素类物质。哺乳仔猪吸收初乳中的母源抗体进入血液, 主要是在出生后的6个小时内, 24小时后吸收就很少, 48小时后吸收停止。但停止吸收后母源抗体仍可留存在肠道内的粘膜上, 而作用于相应的病源微生物, 如7日龄仔猪每天可以母乳中大约摄3克免疫球蛋白 (Ig) 。因此, 如果给初生仔猪开吃初乳的时间过晚, 或后期肠道内pH值突然变化等, 都将会影响仔猪吸收母源抗体的数量和母源抗体在肠道内的正常生理保护作用。

2 哺乳仔猪腹泻治疗难点分析

2.1 病源复杂

腹泻是仔猪消化道疾病的特征症状, 尤以大肠杆菌引起的仔猪黄、白痢和水肿病为常见病。传统观念认为由大肠杆菌所致, 但近年来很多专家学者通过实验证明哺乳仔猪腹泻的致病因素除大肠杆菌外, 还有猪等胞球虫、轮状病毒、传染性胃肠类病毒、肠道病毒、细小病毒等及仔猪消化不良等病因。有时仔猪发病是单独病原体作用, 有时则是几种病原体同时作用。

2.2 致病因素复杂

一方面可由多种致病因子综合感染引起, 另一方又可由病原性大肠杆菌不同血清型和不同的菌株引起的仔猪黄痢、白痢和猪水肿病。

2.3 病源耐药性

不同致病因子引起腹泻治疗时, 所用药物也不一定相同, 而同一种致病因子不同的血清型或菌株引起的发病, 所用药物也不一定相同, 如对大肠杆菌有人曾对该菌不同的血清型做过药物敏感试验证实, 用三合磺胺、链霉素、新霉素、四环素、氨苄青霉素、增效SMZ、庆大霉素、痢特灵等药物做药物敏感试验, 不同的血清型或不同菌株, 对上述药物敏感性也不相同。

3 哺乳仔猪腹泻的诊断

诊断腹泻病的目的是区分致病因素是大肠杆菌还是其他致病因子引起表现腹泻症状的疾病, 如等胞球虫、轮状病素、传染性胃肠炎以及肠道病毒病等, 便于有效的综合治疗。通常准确判断是什么病原体引起的发病, 应由相应的化验室来完成。但广大基层兽医人员条件有限, 且病畜也无法能等到化验结果出来才去治疗。这里介绍一种简易判断是大肠杆菌病还是其他病毒病的方法, 即可根据发病猪粪便液的pH值作出初步判断, 一般病猪排泄的腹泻液的pH值呈碱性的多为大肠杆菌等细菌性疾病, 而pH呈酸性的多为病毒引起。

4 综合防治措施

4.1 产前产后的圈舍消毒

一般要求母猪临产前3~5天, 必须对母猪分娩的圈舍进行彻底清洁, 对清洁后的圈舍可用20%的生石灰水或草木灰水及其他消毒液消毒, 使舍内保持清洁、干燥、温暖、透气、不积水。仔猪出生后, 每周对厩舍消毒一次

4.2 人工助产

一是在仔猪落地后, 先用干净毛巾擦净仔猪的口、鼻粘液和全身, 待脐带停止波动后人工断脐, 并用5%碘洒消毒断面;二是尽早辅助仔猪吮食初乳, 防止初生仔猪饮食污水, 每次喂乳前先洗净母猪乳头。

4.3 母猪防疫

可在母猪临产前期, 给母猪注射免疫疫苗。或在母猪临产前3~5天, 给母猪连服二天的抗菌类药物。也可在仔猪出生后三周内, 每周给每头母猪每次服用40~80克仔猪白痢散, 每日一次连服两天。同时, 要加强对母猪的饲养管理等。

4.4 仔猪的防治

首先可在初生仔猪断脐未喂初乳前, 应给仔猪注射杀菌王或喂服痢净等抗菌类药物, 7日龄再用药一次;二是出生后2~3日龄内给仔猪注射富铁力或牲血素等药物, 并及早给仔猪补充铁铜合剂, 以提高仔猪的抗病能力;三是制定键全的管理措施, 如定期对厩舍进行清洁消毒, 保证适宜的温度、及早对仔猪诱食补饲、不喂腐烂发霉的饲料、清洁饮水、给仔猪适当的活动等。

4.5 治疗原则

根据发病日龄、临床症状、流行病学, 结合病理解剖变化, 先确定是病毒性或细菌性或寄生虫性或是多因子感染发病, 在诊断结果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根据是由泻病多致病因子单一或复合感染、或不同菌株、血清型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的特点, 避免单一使用某种药物, 应以综合用药为主。一般用抗菌素类药物, 结合临床症状治疗的药物, 可以起到治疗或防止继发病发生的作用。治疗时应配合使用收敛止泻药和助消化药、缓泻药、强心、补液等, 可提高疗效。若为病毒感染发病时, 还应在使用抗菌素类药防止继发病的同时, 使用抗病毒类药物, 如抗病毒药;若球虫感染时应增加抗球虫类药物。

摘要:哺乳仔猪发病死亡最常见的疾病症状是腹泻下痢, 多以仔猪拉黄白稀便为特征, 引起急性肠炎和败血症, 如不及时治疗, 造成哺乳仔猪大批死亡, 部分治愈后的仔猪生长缓慢或变为“僵猪”, 饲料报酬降低, 饲养成本增大。本文通过仔猪腹泻的探讨分析, 提出了综合防治途径。

上一篇:活体器官捐赠下一篇:线热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