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不稳定因素

2024-08-20

金融不稳定因素(精选十篇)

金融不稳定因素 篇1

关键词:金融不稳定,非理性行为,市场预期

1 宏观金融不稳定的含义及影响

1.1 宏观金融不稳定的含义

关于金融稳定和金融不稳定的含义, 目前国内外均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一般认为, 宏观金融稳定是指一国金融体系没出现大的波动, 金融的各种功能能有效发挥, 不仅金融业自身能稳定协调发展, 而且要注重提高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 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至于宏观金融不稳定, 米什金在《全球金融不稳定:分析框架、现象和问题》一文中曾给出如下定义:当金融体系所受的某些冲击已经明显干扰了信息传递, 进而导致金融体系不再能有效地将资金传输给生产性投资机会时, 金融不稳定就发生了。所以说宏观金融不稳定, 是指当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受到冲击, 金融功能不能正常发挥的状态, 严重时则表现为金融动荡和金融危机。

1.2 宏观金融不稳定的影响分析

由于当前经济的高度虚拟化和金融化, 金融不稳定成为宏观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金融不稳定会使资产价格形成机制扭曲, 使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渠道受阻, 这不仅影响金融业功能的正常发挥和金融企业的效益, 而且会影响到整个经济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企业融资受阻, 生产经营受到限制, 收入和利润下降, 进一步会造成居民就业困难, 收入和消费支出下降。另外, 一国金融体系不稳定, 还会引发资本外流, 本币汇率下降, 直接加大进口企业的经营成本, 加强人们对该国经济的不良预期, 从而使经济形势更加恶化。所以说宏观金融不稳定会导致经济大幅波动, 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 甚至引发社会动荡。

宏观金融不稳定特别是金融危机可能带来极大的损失, 不仅是本国金融和非金融企业受到直接经济损失, 且会给国民和社会带来很高的间接成本和强烈的负外部效应, 甚至影响到整个世界经济。金融动荡和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损失可能会大到惊人的数值, 如墨西哥金融危机的公共援助成本高达当年GDP的16%, 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印度尼西亚的经济损失则高达GDP的50%。

2 宏观金融不稳定的微观因素分析

现代金融是一个复杂开放的演化系统, 包含了上千个变量和参量, 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以及环境变化对系统的作用, 使系统的运行呈现出了一幅复杂的非线性图像。在金融市场运行中, 人的有意识努力既是对预期目标的追求, 也是对内外不确定性作用影响的回应。

2.1 投资者的失误决策

金融市场瞬息万变, 尽管投资者 (代理人) 拥有很强的分析和计算能力, 但在解决一个复杂问题时, 有限理性会使投资者决策过程中倾向于凭借经验解决问题, 从而导致认知偏差, 表现为投资者过度自信, 造成市场行为的反应过度或反应不足, 使资产价格出现过度上扬或下跌, 形成资产价格扭曲。如果波动的市场价格在噪声作用下使认知偏差呈现系统性特征的话, 那么市场作为一个整体则有可能出现偏差, 进而导致定价偏差, 造成社会资金流动异常化, 使金融系统远离平衡态。

波动的市场容易产生反馈效应, 容易使投资者产生情绪偏差, 出现选择性偏差, 产生合成谬误, 易生成“股票溢价之谜”和“股票过度波动之谜”。同时, 波动的市场会加重投资者的处置效应, 对价格走势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 加大宏观金融风险。

2.2 金融中介的非理性行为

如果把金融中介引进分析中, 更能看清楚非理性行为对宏观金融稳定的影响。理论上说, 金融中介以安全经营为重。然而, 现实中的金融中介普遍存在着盈亏报酬不对称和激励机制作用问题, 这会加剧投资者 (代理人) 的冒险倾向, 扭曲委托人和代理人的风险偏好一致性, 导致资产定价偏差和引发代理人的道德风险。同时, 因高额利润的诱惑以及自恃信息搜集完备和有能力选择适当时机等因素的影响, 金融中介也偏好高风险资产。众多研究表明, 在金融泡沫形成过程中, 金融中介是始作俑者之一, 英国巴林银行的倒闭充分说明了金融中介的非理性行为所造成的风险。

行为金融学理论认为, 现实中每个人并非任何时候都是理性的, 人们的实际行为表现为普遍违反规范行为的模型。因此, 同样可用行为金融学理论分析银行家的行为, 如经济运行景气阶段对贷款的过度自信, 经济运行开始过热时的保守主义和本能偏差, 经济繁荣后期或不景气阶段分析中的框架效应、关注偏差和定位效应等, 以及危机来临时的确定效应和损失规避等。由于银行家与金融市场上的投资者同为有限理性者, 因而货币市场上也会出现用理性理论难以解释的各种异象。同理推定, 外汇市场等也概莫能外。

随着各种金融异象 (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 在金融运行过程中依次生成或同时生成并相互影响, 市场有效性就会降低。与此同时, 当噪声交易者聚集于某一信息并发生极端反应时, 就会出现“趋同性效应”。在这一过程中, 市场中极易生成羊群行为的异象。当众多投资者以相同方式受到心理偏差的影响时, 就会殃及整个市场。

2.3 市场预期归一化

投资者和银行家等的非理性行为会使各种金融变量的不同运动不断地撞击金融脆弱性, 并使金融系统内各种不稳定因子活跃起来。此时某一随机扰动的出现, 可能会把某些具有抑制风险作用的系统元素激励的更加活跃, 金融脆弱性的显现就会进入一个衰减过程中, 并使金融运行回到原来稳定态中。然而也有可能的是, 把某些具有放大风险作用的系统元素激励的更加活跃, 就会重重地撞击金融脆弱性, 使宏观金融风险恶化, 迫使金融运行逼近金融稳定的边界。凯恩斯说, “特定量资本边际效率与预期有关”, 这一点非常重要, 因为有这种关系, 资本边际效率才会有急剧变动, 商业循环才会产生。这里的预期就是市场预期归一化, 即市场中全部或大部分活动者都作了一个相同的预期。市场预期归一化一旦形成, 就会主导经济金融运行, 其形成过程既是各种金融异象由轻而重地持续撞击金融脆弱性的过程, 也是处于“隐性”状态的金融脆弱性向“凸显”状态发展的过程, 并使金融运行越过金融稳定的边界, 跌入不稳定的状态之中, 导致宏观金融波动。

3 宏观金融不稳定的应对策略

金融危机很难预测, 可以说没有哪一次金融危机是被经济学家准确预测的。但几乎所有经济学家都认为长期的金融不稳定必然诱发金融危机, 而影响宏观金融不稳定的因素很多, 且影响机理亦很复杂, 下面仅据前面对金融不稳定微观因素的分析, 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3.1 降低对初值的敏感依赖性

金融是与货币和信用相关的所有交易行为的集合, 其中心点是金融市场的运行, 金融工具的定价、供求和交易。现代金融系统的初始值为货币和信用, 但两者有其自身脆弱性。在现代经济中, 每次金融危机的起因无不是货币的不稳定和信用关系的扭曲。因此, 保持货币稳定和良好的社会信用就降低了金融运行对初值的敏感依赖性。在金融运行中, 众多金融变量不同尺度的运动及相互耦合, 随时能够营造出一种可能改变金融运行趋势的力量, 因此在保持货币稳定和良好社会信用前提下, 要规范各种金融交易, 杜绝恶性投机, 尤其要规范金融机构的行为, 使货币流动和资本流动处于符合供求基本均衡的金融态势中。这样, 就能减少金融系统内在不确定性产生的随机扰动和减轻外部突发事件冲击的影响。

3.2 加强信息披露

金融市场上信息不对称问题普遍存在, 投资者之间具有相互模仿和影响的外部效应, 金融市场的有效运作相当程度上还取决于市场参与者的信心。因此从保护投资者整体利益的角度考虑, 政府在对市场管理中要坚持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原则, 要通过增加信息供给, 加强信息披露, 以减少市场噪声交易和信息搜集成本, 要通过审慎有效的监管, 及时预警、控制和处置风险, 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 进而增进公众对金融市场的信心。

3.3 防止出现市场预期归一化

当金融运行处于金融稳定的边界处时, 金融系统继续运行的方向有多种选择, 粗略概括约有以下4个方向:①金融危机, 即金融运行越过金融稳定的边界, 直接跌入危机。②基本不稳定, 即金融运行越过金融稳定的边界后, 由于宏观金融风险不断加重, 金融市场进一步趋冷, 但该国支付清算系统仍能正常运转。③新的稳定态, 即金融运行一旦受随机因素或外部因素强烈冲击后, 如果该国有发达的金融市场、完善的金融制度、强有力的中央银行和自组织能力强的金融系统, 且经济基本面仍有较好表现的情况下, 系统可能会跃迁到一个新的稳定态中。④重回原有的稳定态, 即金融运行在金融稳定的边界处, 因政府和央行强有力的调控, 金融运行重回原有的稳定态中。金融系统演化的历史告知我们这样一个事实, 在金融稳定的边界处, 金融系统继续运行的方向是难以知晓的。因此, 宏观金融稳定管理的首要任务是, 要防止金融运行进入金融稳定的边界处。根据前述, 作用金融运行进入金融稳定的边界处和越过边界跌入金融不稳定或金融危机之中的主要原因是市场预期归一化。因此, 宏观调控要消弭预期归一化的形成, 要把反预期归一化作为货币政策实施的直接目标, 尽可能地消除羊群行为出现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张逸.中国宏观金融稳定性指数的建立与评价——基于主成分分析[J].商情, 2012 (8) .

[2]刘川琳.宏观金融不稳定对山东省经济动态影响效应的实证分析[J].知识经济, 2011 (14) .

[3]王光宇.中央银行在宏观金融稳定中的作用与机制安排[J].中国城市经济, 2011 (8) .

[4]谭政勋.金融稳定分析的宏观模型综述及展望[J].经济与管理, 2011 (4) .

[5]邓翔, 谭路.“金融不稳定假说”的逻辑线索及现实意义[J].西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7) .

不稳定因素排查结果 篇2

为确保两会期间维护稳定工作的顺利开展,公司根据上级转发《关于做好全国两会期间维护稳定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开展了不稳定因素排查工作。现将排查结果汇报如下:

公司现有员工24名,针对人员少,员工年龄偏小等特点采取一对一座谈宣传教育的形式,自上而下进行一次排查,排查过程中发现三项问题并立即进行了解决与疏导:

一、公司处于成立初期,项目前期手续办理困难重重,员工思想上有一些波动,公司领导组织会议为员工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和未来项目发展的前景,以及解决现阶段困难的想法和方案,员工信心大增,消除顾虑,工作干劲十足。

二、公司大部分员工来自外地,不能经常回家,对家庭照顾较少,为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公司对目前确实存在困难的员工在要求合理,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在公司能力范围内给予一定的照顾考虑。

三、针对薪酬体系结构调整,做好解释工作,耐心解答员工提出的问题,消除疑义。

西部民族地区社会不稳定因素初探 篇3

关键词:西部;民族地区;不稳定;对策

文章编号:978-7-80712-402-3(2009)04-044-03

当前我国民族地区总体上呈现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大好局面。但是,受国际国内复杂形势的影响,民族地区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在一些地方问题还比较严重,一些地方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势力猖獗。影响民族地区稳定的事件时有发生。新疆“7·5”事件就是很好的教训。本文试对当前西部民族地区社会不稳定因素进行探索,以求解实现“和谐西部”的对策。

一、西部民族地区社会不稳定的表现

(一)东西部地区之间差距进一步拉大,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

自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在财政、计划、税收、金融、外贸等方面的全面推行,我国政府过去给予民族地区的一些优惠和照顾政策随之难以实行。这给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民族地区长期以来商品经济不发达,市场观念淡薄,掌握不住市场变化,从而造成了经济交往中的利益流失,加大了同其他地区发展的差距。而东西部差距长期存在,就可能造成社会两极分化,进而引发社会动荡。同时。收入差距的拉大将导致少数民族心理上的不平衡,如果处理不好,则会引发严重的民族矛盾。纵观世界。不少多民族国家,就是因为地区差距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在民族关系上产生了一些麻烦,影响了整个国家的稳定。前苏联和南斯拉夫的解体,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很好解决各民族地区发展差距过大的问题。

(二)宗教问题和民族问题交织在一起,成为影响民族地区稳定的主要因素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信仰多种宗教的国家,我国的少数民族大都信仰宗教,有的是一个民族信一种宗教,有的是几个民族信一种宗教,有些宗教又都有不同的教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将给民族地区的宗教问题带来新变化,而宗教方面的新变化将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民族关系,使民族关系充满不可预见的变数。在此过程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对外开放力度将不断加大,西部民族与东部民族之间的交往将更加密切,东部民族将会大举西进经商办厂,西部民族也会有大量的人到东部学习先进经验和技术。随着东西部民族交往的增多,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因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方面引发的矛盾逐渐增多,如果再有国外宗教敌对势力的挑拨,可能造成民族地区社会和政治的不稳定。

(三)城市遥渐成为民族关系问题的主要引发区,发生在城市里的民族问题容易向民族地区扩散,影响民族地区的稳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民族之间散居和杂居的现象越来越多。在城镇化步伐加快的进程中,城市居民多民族化的现象日渐突出,少数民族人口城市化趋势逐步显现出来,城市少数民族人口占本民族和所居城市人口的比重虽然不大,但其作用绝不可忽视。少数民族人口的城市化,一方面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友谊和相互了解,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但另一方面,由于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性格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各民族成员交往日益频繁,一些过去未曾出现的民族隔阂、摩擦时有发生,而且也在增多。例如,在城市建设的危旧房改造和规划时,因拆迁中对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特殊要求未作充分考虑而引发的问题时有发生,造成了工作被动,产生了不良影响。在现代社会,城市必然成为一些民族矛盾汇集的中心,由于城市功能和信息交流的便利,发生在城市的民族矛盾很容易向民族地区扩散,从而影响到民族地区的稳定。

(四)民族意识增强,其消极因素成为影响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诱因

民族意识是综合反映和认识民族生存、交往和发展及其特点的一种社会意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扩大,各民族相互封闭的状态巳难保持,原来封闭的人们开始比较强烈地感受到了本民族与他族的不同,有了比较鲜明的民族差别感。以自尊心和自豪感为主要内容的民族意识普遍得到增强,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族素质的提高。各民族的民族意识将有增强的趋势。民族意识的增强带来了族际纠纷增多的隐患,一有机会,随时有可能引发纠纷,产生矛盾。如果再加上国际国内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民族意识就会超过自身发展的“度”,成为民族主义,这对民族地区的稳定是极其危险的。

(五)跨境民族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困难,影响当地稳定

中国各少数民族大多分布在边疆地区,中国211万公里的陆地边境线上,有119万公里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在55个少数民族中,有20多个民族与国外同一民族相邻而居,属于名剐其实的跨境民族。因此,民族地区经济尤其是边境民族地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稳定边防的作用,在国防建设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总体而言,我国边境民族地区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不高,我国大多数边境少数民族都存在着生活困难问题。例如。云南边境一线有16个贫困县,其中13个是民族自治县,有109个省是扶贫攻坚乡。这些地方的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都很弱,特别是解放后才从原始社会末期一步跨入社会主义的拉祜、傈僳、独龙等民族,社会发育程度很低,生产力水平不高,普遍表现为全民族性贫困。

(六)国际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宗教问题不断进行渗透和破坏,边疆民族地区安全形势严峻

长期以来,利用民族、宗教问题策动动乱,支持分裂势力,一直是西方敌对势力对待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一个重要策略和手段。上世纪80年代末,西方利用苏联、东欧国家的民族、宗教问题大做文章。同这些国家的民族主义极端分子、宗教势力互相勾结,挑起民族仇恨,造成社会动乱,最终达到了搞垮这些国家、实行和平演变的目的。他们在这些国家得手后,又把中国作为“西化”、“分化”的主要目标。他们以民族、宗教问题作为突破口,与我国国内一小撮妄图分裂祖国的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勾结在一起,狼狈为奸,以敏感的民族关系和宗教问题作为突破口。散布谣言,招摇撞骗,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进行地下活动,频繁在西藏、新疆、内蒙古和云南等地制造事端,严重危害了我国民族地区的稳定与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美国出于对我进行战略遏制的需要,加紧在我周边地区作针对性部署。随着北约东扩,边疆民族地区特别是西藏、新疆将受到严重的威胁。二是冷战结束以后,周边一些国家的民族意识、宗教意识和独立意识膨胀,如“泛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等等。对我国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三是中亚、西亚地区民族分裂主义、国际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日益猖獗,对我国西北部地区安全构成一定的影响

和威胁。

二、西部民族地区社会不稳定的原因

西部民族众多、宗教问题复杂、分裂势力猖獗、经济发展滞后等复杂的社会环境,特别是国际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的“三恶合流”,是西部民族地区社会不稳定的根本原因。

(一)民族众多、宗教问题复杂是影响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内部原因

西部有50多个少数名族,其中有30多个少数名族跨境而居。仅就西北地区而言,少数民族i760万人,各种宗教信徒多达1600多万人,新疆、青海、宁夏的许多少数民族几乎是全民信教:有活佛、喇嘛、阿訇等宗教神职人员10多万;各类宗教场所32000余座,其中新疆20000多座,比当地的基层政权组织、中小学还要多,青海1800多座。多年来,由于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正确,西部民族团结,社会总体是稳定的。但也要看到,不稳定、不安全问题在有些地方还很突出,借用宗教名义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有所增加。

(二)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图谋,是影响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外部原因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根本不愿看到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大,他们把西部作为实施其“西化”、“分化”图谋的突破口,极尽遏制、颠覆、渗透、分裂之能事。在西方敌对势力和境内外分裂势力的政治、思想、宗教和文化渗透下,西部民族地区的社情异常复杂,分裂势力的分裂主张和破坏活动甚至在一些地方的个别群众中赢得了认同、理解和支持,进一步加大了对西部地区安全的威胁。

(三)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缓慢,与沿海和内地的差距明显拉大。是影响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尽管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前所未有的重大成就,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自然条件的限制,西部与东都相比,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均水平都有很大差距,而且这种差距越来越大。目前,西部仍有国家级贫困县307个。仅西北五省区就有1000多万人口还处在贫困线以下。东西部的差距不仅表现在经济总量上,还表现在商品经济观念、基础设施、市场发育度、改革开放力度、经济结构效益、社会发展水平、受教育程度等方面。全国的文盲和半文盲有60%以上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等等。这表明,各民族之间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这种状况如得不到根本性的改变,势必导致少数民族群众的心理失衡,成为诱发民族矛盾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为国际敌对势力和分裂势力攻击我民族政策、挑拨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提供口实,直接威胁西部安全和国家安全。

三、实现西部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稳定的对策

西部民族地区的稳定是“和谐西部”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稳定搞好了,西部大开发才能顺利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才能早日实现。

(一)以反“分裂”、反“西化”为战略,加强西部政治安全建设

政治安全是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前提。在加强西部政治安全建设时。必须把与敌对势力的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斗争作为长期的任务来抓。为此,必须以现代军事安全为保障,以国家利益为宗旨,以西部综合实力为基础,开展“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西部大开发好、民族团结好”系列教育活动,强化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观念、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弘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民族精神。不断增强党的凝聚力、军队的凝聚力和民族的凝聚力,铸牢党魂、军魂和民族魂,筑起一道反“分化”、反“西化”、反“渗透”的思想防线,抵御敌对势力的破坏和颠覆,确保西部边疆稳定和领土完整。

(二)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加强西部经济安全建设

加强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安全建设,必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抓住西部大开发这个机遇,强化经济安全意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繁荣西部农村经济,加快西部城镇化进程;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东西部积极的协调发展;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积极深化西部产业结构调整;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和完善经济调控;加强金融监管力度,防范和抵御金融风险,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引进来,走出去。提高西部对外开放水平;千方百计地扩大就业,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再造一个经济安全、山川秀美的大西北。

(三)以“两个严密关注”为要求,加强西部军事安全建设

军事安全是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支柱。西部的军事安全建设,要按照江泽民“两个严密关注”的要求,着眼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机械化,以机械化促进信息化,“努力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的双重历史任务,实现我军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坚持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坚持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在重点工程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充分考虑国防建设和军队发展的需要;坚持寓军于民,发展国防科技工业;坚持军地两用,培养选拔军事人才;确保西部经济发展不受干扰、侵犯和破坏,实现西部资源利用合理、经济繁荣、稳步增长、持续发展,实现西部经济建设与西部国防建社的协调发展;不断加强西部国防教育,加强国防动员,加快后备力量建设和战场建设,确保“打得赢”、“不变质”,确保西部的军事安全。

(四)以科技文化为动力,加强西部科技安全建设

科技文化安全是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动力。西部的科技文化安全建设,要坚持科学技术址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注重西部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技术密集、知识密集、智力密集型产业,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保护,实现西部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贯彻人才兴国战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口素质,弘扬民族精神和西部优秀的传统文化,抵御和防止腐朽文化的渗透,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构筑一道抵御西方腐朽文化侵袭的长城。为西部社会稳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五)以维护稳定为大局,加强西部社会安全建设

高职学生顶岗实习不稳定因素探析 篇4

关键词:顶岗实习,不稳定,因素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规定“学校与企业紧密联系, 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 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学校和企业努力在为学生最后的学习创造条件, 但很多学生在实习一段时间后以各种理由和借口, 离开了顶岗实习企业。由于学生顶岗实习稳定性差, 使企业陷入想接收实习学生但又不敢接收的尴尬局面。

1 学生方面的因素

1.1 对顶岗实习的意义认识不明确。

顶岗实习就是融学习过程于工作过程中, 提高个人的业务操作技能,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身心素养, 形成良好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的教学实践环节。很多学生对顶岗实习的意义没有明确的认识, 他们认为顶岗实习就是“参观式”实习, 去企业走走看看就可以了, 自己学的知识已经很丰富了, 没必要花很长的时间, 也没有必要动手实践。

1.2 吃苦能力不足。

企业一线岗位的生产必然需要学生一定体力的付出。现在的高职学生大多是90后, 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 在进入大学以前基本上没有参加体力劳动, 身体素质较差, 没有足够的吃苦能力。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后, 没有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 也没有体力来完成工作任务。

1.3 学生环境适应能力差。

这一点在中西部地区高职学生身上表现比较突出。很多中西部地区的高职院校受地理环境的制约, 多数都安排学生到经济发达的南方沿海城市的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由于南北地域的差异, 学生在气候、住宿环境、饮食习惯等方面, 在短期的新鲜感过后便是因这些因素带来的不适感和焦虑。大部分学生缺乏应对经验, 不适感和焦虑得不到缓解, 就选择离开。

1.4 学生眼高手低, 对自身定位不准。

学生初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前没有丝毫的工作经验, 实习单位一般给实习学生安排最基础或者最基层的工作。部分学生高估自己的能力, 认为自己受过高等教育, 专业理论水平高, 加之在学校受过比较好的专业技能实训也取得了响应的职业资格, 自己在生产一线工作, 是被“大材小用”。

1.5 学生不会寻找帮助, 不能正确对待挫折。

企业安排学生到具体岗位工作, 也就有生产任务和效率的要求。部分学生, 工作之初难以完成规定的生产任务, 或工作中频频出现失误。他们不敢向企业管理人员寻求帮助, 或碍于面子不去向同学求教好的方法。

1.6 学生自理能力差。

学校大力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 处处为学生着想, 尽全力为学生做好服务, 甚至替学生包办很多生活上的事情。学生到企业后, 企业的服务没有学校完善, 学生自己要办很多事情。由于没有足够的自理能力, 部分学生自己办事的时候茫然不知所措。

1.7 家长溺爱学生, 不全力支持学生实习。

学生在顶岗实习的时候, 吃了苦, 遇到困难, 经常就给家长反映。有些家长对学生比较宠爱, 因此就偏听偏信, 不从正面引导学生, 甚至有些家长将学生接回家中。

1.8 选择实习企业太盲目。

相当多的学生, 选择实习企业的时候缺乏主见, 不分析自己的实际情况, 随大流选择。实习后发现自己存在很对不足, 不适合安排的岗位。

1.9 实习动机不纯。

部分学生打着实习的幌子去游玩, 目的达到后就借口专业不对口离开实习岗位, 到另一个地方继续游玩。这部分学生如果得不到家长经济支援后, 就以所学专业无出路为借口, 返回学校或家中。

1.1 0 学生过于看重报酬。学生参加了企业的生产, 企业应该支付一

定的报酬。但部分学生认为自己付出的劳动多, 得到的报酬不是自己想象的多, 因此觉得企业是把自己当廉价的劳动力在使用。

1.1 1 地方招考影响。

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地方政府每年拿出一定的事业单位职位, 面向应届毕业大学生进行招考。多数学生认为事业单位是个“铁饭碗”, 考中后一辈子就有了保障, 所以他们在实习的时候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准备招考方面, 不安心顶岗实习, 有个别学生甚至拒绝参加顶岗实习。

2 学校方面的因素

2.1 学校选择企业不当, 安排专业不对口。

有些学校因专业设置不合理, 很难找到相应的实习企业, 为了完成实习教学, 就把学生送到技术含量低, 劳动力密集, 与专业相差太远的企业参加顶岗实习。学生到企业后发现自己的同事文化层次低, 甚至有些是小学还没有毕业, 产生了被欺骗的感觉。

2.2 学校指导不及时, 不到位。

学生实习前, 学校都按学生比例配备的一定数量的指导教师, 但因师生比例悬殊, 指导教师很难全面的给学生及时的指导;或给教师只安排专业指导, 把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交给企业, 造成了学生思想教育引导的真空, 学生遇到思想问题或生活困难无法得到相应的指导和帮助;或指导教师不负责任, 对外出实习学生不管不问, 让学生产生了“被毕业”的感觉。

2.3 学校实习考核流于形式。

很多学校用学生的实习工作总结作为最后的考核评定依据, 而且考核标准不严格, 甚至考核的教师对学生从事的工作根本不了解, 所以相当多的学生尤其是没有完成实习任务的学生就随便下载一篇工作实习总结应付了事。

3 企业方面的因素

3.1 企业对学生教育引导不够深入细致。

学生到企业实习后, 企业一般给几个学生安排一个师傅或者班组长管理。师傅或者班组长在管理学生的同时, 也有自己的生产任务, 但学生遇到问题或者出现失误时, 不认真分析学生遇到问题或出现失误的原因, 也不给学生以正确的指导, 往往以简单的责骂来管理学生。

3.2 企业不安排学生轮岗。

企业接收到实习学生后, 不考虑的学生的特点, 不征询学生的意愿, 哪个岗位缺人就安排学生到哪个岗位, 而且长期在一个固定的岗位从事同样的工作。学生长期重复劳动, 如果出现失误或经常完不成工作任务, 学生就会产生劳动疲劳, 打击学生认真工作的积极性。

3.3 企业安排岗位劳动强度不一致。

有些企业把同班级的学生安排在同一车间不同劳动强度的岗位工作, 有的学生可以很轻松的完成任务, 有的学生加班加点还完不成任务。由于学生天天见面而且互相比较, 长期以往会让工作强度大的学生产生被故意刁难的感觉。

有些学生顶岗实习不稳定是由某个单一因素引发的, 但也有的学生是几个或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学校和企业不能片面的看待问题, 而是要深入调查研究, 找出在学生身上起作用的全部影响因素和内在关联关系, 采取多种方式教育引导学生以提高其顶岗实习稳定性。

参考文献

[1]陈令霞.关于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稳定性的思考[J].今日科苑, 2010.2.[1]陈令霞.关于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稳定性的思考[J].今日科苑, 2010.2.

[2]余战波.谭开键.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探讨[J].科技信息, 2008.16.[2]余战波.谭开键.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探讨[J].科技信息, 2008.16.

金融不稳定因素 篇5

关键词:粘胶纤维纺丝成形稳定性分析探讨

中图分类号:TQ3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5(c)-0047-01

1 粘胶纤维形成过程的不稳定因素

1.1 流体动力学阻力

(1)流变力。粘胶细流固化时,在纵向和横向同时产生应力,从而使靠近喷头处的液流产生收缩形变但丝条在成形过程中所受流变力仅为总张力的2%左右,所占比值很小。(2)惯性力。惯性力就是使粘胶细流在运行过程中获得加速所需克服的力。由于粘胶纤维生产中采用负拉伸,因此,惯性力很小,以至可以忽略。但冲击性惯性力对丝条的作用较大。凝固浴虽经过滤,但仍含有很多100~300微米的粒子,凝固浴流动方向垂直于丝条运动方向,当这些微粒与成形过程中的粘胶细流相撞时,足以使单丝形成缺陷。同时,惯性力还应考虑丝条带走并将其加速的凝固浴。(3)表面张力。丝条的成形过程是多相介面间进行的,主要在粘胶与喷头表面间,粘胶与凝固浴间,凝固浴与喷头表面间。由于粘胶细流受单轴拉伸而形变,细流表面积随之增大,表面张力就起到了阻止表面积增加的作用。在凝固浴中加入阳离子型或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能够有效地改善成形过程的稳定性。(4)摩擦力。运行中的粘胶细流与凝固浴存在一定的摩擦,摩擦力表现为作用在细流表面的切应力,与丝条运行速度的二次方成正比,即成形速度越高,丝条所受摩擦力越大。此外,还与导丝器件的形状、材质、丝条与导丝器件的接触面积、丝条在导丝器件上的包角等有关。由于丝条在导丝器件的阻滞作用下因拉伸而取向,所以摩擦力大大超过丝条总张力中的其他成分。(5)重力。丝条在凝固浴中同时受自身重力和凝固浴浮力的作用,因凝固浴的比重(1.2-1.3)大于粘胶比重(1.1-1.12),因此,在凝固浴中重力影响很小。但当丝条从凝固浴中引出时,重力作用则较为明显,尤其在丝条未充分凝固的情况下,重力与惯性力及在导丝器件上的摩擦力的共同作用,易导致丝条缺陷的形成。综合上述分析,在成形过程中丝条所受流体动力学阻力主要取决于丝条的运行速度和在凝固浴中的浸浴长度,随丝条运行速度的越大,丝条所受总张力就越大。

1.2 丝条所受拉力

丝条所受拉力根据实际生产中所选定的拉伸条件来确定。已固化的丝条能够将拉力传递到粘胶细流,拉力与作用在丝条上的阻力达到动态平衡,就能够保证丝条成形处于均衡稳定状态。

1.3 粘胶中的杂质

粘胶中的杂质主要有胶状微粒和固体微粒、气泡、添加的分散状微粒,这些杂质的存在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成形的稳定,还会堵塞喷孔,同时影响成品纤维的物理机械性能。

2 提高粘胶纤维成形过程稳定性的途径

2.1 粘胶组成及其性质

(1)粘胶组成。当其他条件不变时,粘胶中a-纤维素含量越高,粘胶的结构粘度也较高。同时,a-纤维素含量高时,丝条凝胶结构较紧密,利于丝条强度的提高。粘胶中含碱量也能影响初生纤维的取向拉伸能力,从而影响成形过程的稳定性。(2)粘度。由于粘胶细流在凝固浴中受到一系列阻力。为保证液流具有最大的强度,可以通过提高粘度来实现。提高粘度,增加了粘胶的粘弹性质。但粘度过高(超过50s),液流的切向应力随之增加,孔口膨化现象剧烈,反而不利于丝条成形的稳定。为保证成形过程的均匀稳定,粘胶粘度应控制在30~50s,且波动范围应严格控制在±3~5s。(3)熟成度。粘胶熟成度较低时,丝条的断裂强度、伸度等物理机械性能较差,结构的均匀性、纤维大分子的取向度都比较差。

2.2 凝固条件

凝固浴的固化能力对成形过程起着决定性作用,主要受硫酸浓度、凝固浴温度、循环量和凝固浴中硫酸盐含量等因素影响。

(1)硫酸浓度。凝固浴中硫酸的浓度的确定主要与粘胶液流在凝固浴中的距离、纺速、粘胶含碱量、熟成度、丝条纤度等因素有关。合理提高硫酸的浓度,不仅能缩短粘胶液流中和点的距离,还可以增加粘胶液流凝固层的厚度,使单丝不易断裂。最大喷头拉伸也是衡量成形过程稳定性的重要指标之一。(2)凝固浴温度。提高凝固浴温度,可以加快各种反应速度,双扩散速度和凝固速度,但浴温过高(如超过55℃),最大喷丝头拉伸率反而下降,析出较多气体,成形过程稳定性随之下降。同时浴温的均匀性对保持成形过程稳定、丝条结构和性能的均一起着重要作用。(3)凝固浴循环量。纺丝速度和丝条纤度决定了凝固浴循环量。只有使凝固浴各组分的浓度波动和浴温波动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才能保持成形过程的稳定性。因此,凝固浴循环量要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上。(4)凝固浴中的硫酸盐。凝固浴中的硫酸盐具有能够促使粘胶液流脱水的作用,抑制硫酸离解,延缓纤维素黄酸酯再生速度,提高丝条强度、伸度。但其中一些金属离子因可以形成稳定的不溶解的硫化物,如硫化锌、硫化铜等沉淀物而堵塞喷丝孔,降低了丝条成形的稳定性。

2.3 喷丝头

成形过程的稳定性受到喷丝头的诸多参数影响,比如喷丝孔的长径比、孔道的形状、喷丝头穿孔部分的面径、喷丝孔分布的均匀程度等。

(1)喷丝孔的长径比。增加喷丝孔长度、减少孔径、提高喷丝孔长径比,能够使粘胶液流的入口效应有较大恢复,使出口的膨化效应大为降低,从而提高成形的稳定性。(2)孔道形状。粘胶液流的流动和入口效应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喷丝孔孔道形状的影响。高粘弹性的粘胶进入圆柱形孔道时的能量损失很大,甚至超过其临界值,这部分能量作为弹性能储存在体系内,在出口处产生较大膨化,扰乱液流的连续性。若采用双曲线形孔道,由于膨化效应的大为降低可以使成形过程的稳定性明顯提高。(3)喷丝头穿孔部分的面径。通过缩小孔间距或提高喷头表面的孔的分布密度来缩小喷头穿孔部分的面径,可以降低粘胶液流的动力学阻力而提高丝条成形过程的稳定性。(4)喷丝孔分布的均匀性。如果喷丝头表面的喷丝孔分布的均匀性差,则会造成不对称的边界层。当单丝间距离不一致时,距离较大的一侧的边界层厚度和流体动力学阻力会相应增加,使丝条的正常运行状态受到破坏,流体动力学阻力急剧增加,易导致单丝断裂出现线团状胶块。因此。喷丝头上喷丝孔的分布必须严格对称、分布均匀。

3 结语

提高成形过程的稳定性对粘胶纤维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在生产过程中,应视实际生产情况对影响粘胶纤维成形稳定性的各个因素,例如:凝固浴的流体动力学阻力、成形速度、成形方式、导丝装置等予以分析研究,从而提高其稳定性。

参考文献

[1]史仅.甲壳素/纤维素纤维的制备和特性[J].纺织导报,2001年06期.

[2]许树文,陈玉芳,梁金茹.甲壳素保健内衣面料的研制与开发[J].棉纺织技术,2001年09期.

柴油机转速不稳定影响因素分析 篇6

1 柴油机游车的原因

1.1 游车的一般性原因

造成柴油机游车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种。

(1)喷油泵至调速器运动部分的零件阻力大,致使柴油机曲轴转速,随柴油机负荷变化而变化。曲轴转速的变化经喷油泵凸轮轴转速、调速器,反映到调节拉杆(I、Ⅱ号泵称拉杆,单体泵称调节齿杆)的位置改变产生滞后;而从调节拉杆位置的改变,经喷油泵喷油量反映到柴油机曲轴转速的改变,又产生一个滞后(这两种滞后都是不可避免的,但滞后的轻重程度,随调速器喷油泵工作状态的不同而不同。工作状态较好,滞后较小;工作状态差,滞后较大)。当零件阻力增大,滞后也增大,这就形成了游车。

(2)柴油机供油提前角过大或过小,也使其产生游车(不同的柴油机供油提前角的大小是适应不同的柴油机转速的)。上述两种原因形成的游车,以前种为多见。造成其反映滞后过大的原因如下:1柱塞在柱塞套内转动不灵。2柱塞调节臂与折断的柱塞弹簧发卡。3调节拉杆与拉杆衬套磨损严重、发涩。4调速器壳体内机油过稠或油面过高,运动阻力增大。5调速器的调速套筒衬套与调速器轴配合间隙过小、发涩。6调速器摩擦联结器内外弹簧片压紧螺母,拧紧力矩过小,导致齿轮打滑扭矩过小,或内外弹簧片弹力弱。

1.2 多缸机游车的原因

多缸机如Ⅱ号喷油泵除上述原因外,还有以下原因:

(1)两拉杆衬套孔不同心,拉杆衬套导向面与水平面不垂直,拉杆弯曲。

(2)调节叉在拉杆上固定的位置(可转动的范围)不正确。

(3)飞球座总成在飞球(圆盘)支架等分槽内滑动的阻力大。其原因:一是由于飞球与飞球座各方面的误差,使飞球座总成的重心不可能在对称中心的平面上,而使飞球座总成歪斜。同时,6个飞球座总成的歪斜程度不一,互相牵制,因而造成飞球座总成运动不灵。从支架上飞球座总成接触的摩擦痕迹,亦可说明这种现象。这一阻力的大小,还受传动盘与推力盘斜面粗糙度的影响。当传动盘粗糙度小,推力盘粗糙度大或反之,都会造成飞球座总成歪斜,阻力增大。二是由于转速突然变化时,传动盘与推力盘不可能同步,而造成飞球座总成在另一平面内歪斜产生阻力。这一阻力则受推力盘转动灵活性的影响,推力盘转动灵活性好,则阻力小。反之,则阻力大。上述两种情况,都和球座总成与支架本身技术状态有关。试验证明:支架两边的不平行度越小,粗糙度越小,槽的两侧越光滑、无毛刺,则调速器的灵敏度越高。

(4)推力盘平衡性的影响。由于推力盘毛坯不均匀,加之加工偏移,当外表又没加工时,造成壁厚相差甚大。再加上装配误差等影响,导致推力盘重心偏移,转动时产生明显的晃动,这种有害的晃动直接影响飞球座总成工作时的稳定性,致使飞球座总成与支架之间阻力增大,而引起游车。特别是当传动轴套与推力盘的配合间隙过大时,这种影响就更加厉害。

1号喷油泵调速器传动盘橡胶缓冲块损坏,也常引起柴油机游车,并多在柴油机空转最高转速时出现。主要原因是:传动盘随凸轮轴间断的转动。转动时,柴油机转速下降;停转时,柴油机转速上升。

2 转速波动的原因

造成柴油机转速波动的原因除上述柴油机游车的原因外,还有下列原因:

(1)飞球磨损。怠速时飞球的张开度最小,弹簧滑套因飞球的小滚轮磨损而过分的伸向飞球,与飞球本体发生无规则的直接碰撞,造成怠速不稳定。此时,用手轻触加油操纵杆,会有轻微的被撞击感。

(2)怠速弹簧弹性变差或调整不当。柴油机运转时,负荷增加会使转速降低。若怠速弹簧或启动弹簧变软,供油齿杆就不能迅速地向增油方向移动以提高转速,严重时将造成柴油机自动熄火。

(3)稳速弹簧调整不当。在怠速运转时,因飞球离心力小,调速的控制力也小。如果柴油机骤然减速,供油拉杆的调节移动可能超过怠速位置,使柴油机熄火。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在调速器盖后正对供油齿杆方向安装了稳速弹簧,若弹簧太软或调整偏后,将减弱或不起稳速作用,使怠速运转不稳定。

(4)低压油路供油不畅或含有水和空气。这将使供油量时大时小,特别在低速区域会导致柴油机工作不稳定。

(5)喷油泵支承凸轮的凸轮轴锥轴承磨损过大。这种情况下会造成凸轮轴在轴向产生无规则的窜动,使柴油机转速不稳。

(6)喷油泵供油不匀,供油不正时或喷油不良。在低速运行的情况下,若供油不匀或供油不正时,就会对转速的稳定性带来较大的影响,不过这种不稳定表现得稍有规律,且周期性较短。

(7)气缸压缩力不足。气缸压缩力下降时,由于各缸下降的程度不一定相同,即使喷油泵供油均衡,燃烧情况仍有可能有区别,造成低速时转速不稳定。

摘要:柴油机转速不稳定不但使柴油机动力性、经济性指标下降,还易引起冲击负荷,加速传动机件的磨损和损坏。通过对影响柴油机转速稳定性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提高柴油机使用性能。

固体药物生产工艺中不稳定因素分析 篇7

关键词:固体药物,不稳定因素,生产工艺

固体药物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较为广泛, 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散剂、片剂和丸剂, 生产工艺的不同, 致使药品质量存在一定差异。近几年来, 药品风险问题日益频发, 受到人们高度关注。引发药品安全事件的主要因素与药物生产工艺息息相关。固体药物生产工艺中不稳定因素, 包括化学、生物和物理因素, 现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 化学因素

药物与光线、空气和水分等外界物质, 附加剂及药物中的副产物、中间体及金属离子, 药物间发生化学反应, 致使药物分解。

固体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可改变其中一种、两种药物的作用性质, 例如叶酸和维生素均为干燥粉末, 两者混合后颜色发生变化, 提示产生化学反应[1]。当叶酸和维生素D2配合时, 叶酸会改变维生素D2的异构化, 从而降低药效。与盐酸麻黄碱和氨茶碱单独存放时相比, 两者混合更易吸水, 且出现颜色变化。

2 生物因素

赋形剂选择和使用的科学与否, 直接影响着药品质量。固体药物在生产过程中, 要求选用稳定性高的赋形剂, 且不易与药物产生反应, 更不能对药物含量的测定产生影响, 然而, 目前尚未有完全“惰性”的赋形剂。因此, 赋形剂是固体药物生产工艺中的一个重要不稳定性因素。某些赋形剂直接影响到药物药效, 诸如阿司匹林片剂的生产过程中, 将硬脂酸钙、硬脂酸镁加入, 以起到润滑剂作用, 加速阿司匹林水解。但反应中产生的阿司匹林镁盐、钙盐, 更易溶于水, 且增强吸湿性, 进一步致使阿司匹林水解。

赋形剂还可间接影响固体药物。例如制备对氨基酸水杨酸钠、水杨酸钠等片剂时, 崩解剂选用淀粉, 一旦淀粉遇水, 就会出现糊化, 致使膨胀性缺失, 延长片剂崩解时间, 给人体药物吸收造成不良影响。由此可见, 赋形剂的选用要充分考虑生物利用度、稳定性、可压性及能够影响质量检验。

3 物理因素

片剂在贮藏过程中出现崩解, 不同类型散剂共溶及浸出制剂出现浑浊等, 降低药品质量, 无法保证生产药品满足临床用药标准。

3.1 光线

药物制剂吸收阳光中的紫外光、紫光和紫蓝光后, 易分解。特殊波长的光线, 还可加速药物的聚合、环改变、重排, 氧化还原及水解反应。例如奎宁、吗啡的氧化, 亚硝酸戊酯的水解等。而且碘化钾等卤素药物受到光线影响, 易分解变质。

3.2 水分

药物出现脱色, 质量发生变化等现象与药物水分有着密切联系。水分作为化学反应的重要介质, 大多数药物在水分的作用下, 出现氧化反应等各种反应。固体维生素C粉末, 在隔绝空气、干燥状态下, 加热至120~140°时, 仍相对稳定[2]。但在p H值为6的5%的水溶液中, 经24小时加热后, 全部被破坏。青霉素G钠、钾盐, 硫酸亚铁、氯化乙酰胆碱等化学稳定性较差的固体药物, 在吸收水分后, 尽管仍以疏散粉末状态存在, 但形成了不易被肉眼察觉的液膜, 在液膜中发生分解反应, 从而导致药物潮解, 变色, 霉变和松碎, 以致崩解时间延长、药效降低。把易水解的固体药物及吸水性强的物质联合制片, 可显著增强易水解固体药物的稳定性, 还可以利用吸水剂把制剂内的水分清除, 以对药物中的水分进行控制。

3.3 温度

固体药物自身存在一定水分, 直接影响到药物的稳定性。因此, 在生产过程中, 要对固体药物本身含有水分进行控制, 并使其保持在最佳范围内。控制水分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对温度进行控制。制备固体制剂时, 最重要的环节是制粒工段。软材制定期间, 湿颗粒的干燥程度直接决定着片剂的质量, 通常应立即干燥过筛所得的湿颗粒, 防止湿颗粒受压变形、结块。颗粒烘干温度的选择, 要根据原材料的性质。通常为50~60℃, 对于含甙成分、挥发性中草药而言, 温度要低于60℃[3]。温度过高的情况下, 含碘喉片及洋地黄等会出现药物变质及颗粒变色。干燥含结晶水的药物时, 要对时间和温度进行控制, 温度不宜过高, 时间不宜过长, 以防因大量结晶水缺失, 造成颗粒松脆, 增加压片难度。例如干燥对氨基水杨酸钠、碘胺咪时, 要逐步升高温度, 否则干燥后的颗粒表面形成一层硬膜, 阻碍水分蒸发, 致使颗粒变黄, 且出现片面斑点。热稳定性高的药物, 应提高其干燥温度, 一般为75~80℃, 以减少干燥时间。包衣片剂时, 要保证干燥温度选用合理, 若温度过低, 降低干燥速度, 增加偏心内水分去除难度, 造成片面出现黑圈, 进而降低部分药物含量。所以, 制备药物时, 要充分考虑温度这一因素, 以免因温度导致药剂含量降低、药物质变, 从而提高固体药物稳定性。

4 结语

固体药物生产工艺中的不稳定因素, 包括药物与药物间的作用、赋形剂、光线、水分和温度。各种因素均直接影响到药物稳定性, 故在制备固体药物时, 要将上述因素考虑其中。运用科学的制备工艺, 生产固体药物。同时, 要对生产工艺的不稳定因素进行严格控制, 以保证药品质量, 推动我国制药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贵忠.固体药物生产工艺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5, 13 (33) :294.

[2]安丽娟, 卢平, 李诗红.固体药物制剂溶出度试验方法及应用[J].文摘版:医药卫生, 2015, (1) :144.

化解劳务派遣工不稳定因素的思路 篇8

劳务派遣工不稳定因素的主要表现

一是当国有企业效益不好,薪金收入增长缓慢时,劳务派遣工嫌劳动报酬低,不安心企业现有工作,跳槽、辞职、离岗现象比较严重。尤其是在世界金融危机比较严峻,社会物价比较高时期,不少劳务派遣工为寻求工资收入高、福利待遇好的企事业单位而自动离职,远走高飞。有的企业劳务派遣工月流失率甚至达到了40%以上的高水平,影响了企业生产的正常运转。

二是当国有企业正式员工与劳务派遣工福利待遇产生差别时,劳务派遣工思想想法多,不满情绪大,影响工作的积极性。有的企业在发放过年、过节费或慰问物品中,由于正式职工与劳务派遣工实行不一样的标准,拉开了档次,产生不满情绪,他们有的采取上访或信访的方式,要求给予关注或解决。

三是当劳务派遣工在国有企业中入党、入团、入会、评先、晋升等方面,基本上没有被列入考虑对象时,劳务派遣工就会感到政治权益没有得到保障,低入一等,感情上无法融入企业,理想上没有奋斗目标、思想上不安心企业、工作上不能尽职尽责。

四是当劳务派遣工在国有企业中感到身份低、与正式职工待遇不公平,工作没有归属感时,受“雇佣观念”、“临时观念”的影响,劳务派遣工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主人翁意识、责任心、进取心不强,缺乏长远打算和敬业精神。同时,遇有劳务派遣工与正式员工之间,因待遇不同、岗位不同、身份不同而产生矛盾时,很容易造成职工队伍的分化和对立,一旦处理不当很容易引发重大的突发性不稳定事件。

劳务派遣工不稳定因素产生的原因

一是政策上的原因。目前,在绝大部分的国有企业中,劳务派遣工与企业内部的正式职工之间在享受工资收入、劳动保险、福利待遇、政治权利、职务竞争竟聘等政策上存在一定差别,尤其是同工不能够同酬,劳务派遣工的想法是比较多的,意见也是比较大的,这是造成劳务派遣工流失、发泄不满、信访上访、内部不和谐、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二是企业内部原因。部分国有企业没有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对待劳务派遣工存在的实际问题,认识上存有有一定的偏见,认为劳务派遣工与正式工就是存在区别,存在差距,以惯用的简单做法处理解决。个别企业的领导对劳务派遣工存在的实际问题不能深入了解,不能亲身体验,不能调查研究,重视不够、关心不够、解决不够。没能用真情倾听了解劳务派遣工的呼声,没能用真心帮助解决劳务派遣工实际困难。

三是个人素质原因。事实上,有相当一部分劳务派遣人员无论在业务素质、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上是不错的,工作上兢兢业业,不怕苦,不怕累,但也有部分劳务派遣人员对工资期望值过大,素质本身就比较低,但要求过高。

化解劳务派遣工不稳定因素工作的思路

上海石油分公司零售管理中心是一个劳务派遣工比率高于50%以上的企业。近年来,他们在稳定劳务派遣工队伍,积极化解不稳定因素,保持企业内部和谐稳定工作上,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转观念、转思路、转态度、转方法,从被动变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是转观念;把解决好劳务派遣工的实际问题当作企业发展的大事来对待,当作保障社会稳定的大事来对待,列入企业党政领导班子议事日程,定期分析、定期研究、定时解决。该中心近年来大力转变领导班子和机关的工作作风,制定和落实领导班子成员和机关各部门每月下基层调查研究的工作制度,深入开展“深入基层,服务基层,把问题带上来,难题落实好”的活动,活动中不搞“一阵风”的短期行为,常年持续开展,利用一切渠道了解劳务派遣工的一切意见、想法和呼声,切实让员工在企业“有地位、有实惠、有盼头、有尊严、有本事”。

二是转态度:转变对劳务派遣工的态度,把劳务派遣工提出的实际问题由冷对待、变为热对待;由被动观察、变为主动研究;由慢处理、变为快处理;由个别解决、变全面解决;由临时政策,变为稳定政策。虚心地听、热情地帮、用心地解。

三是转思路:一切围绕“事要解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该公司把领导班子成员通过下基层调研、谈心、接访、电话聊天、网络热线、员工论坛、问卷调查等一切手段征求到的群众意见归纳整理,逐条研究,制定整改措施,定项目、定部门、定人员、定责任、定标准、定时限封闭式地整改。优先主动解决劳务派遣工普遍关心的工资收入增长、同工同酬、福利待遇、政治地位、民主权利、个人尊严、成长发展等问题。

四是转方法;持续开展“办实事、办好事”、“关注基层、关爱劳务派遣工”活动,以“基层满意、员工满足”为目标,在解决劳务派遣工实际需求上,做到了“五解决、五有”;

1. 合理解决物质诉求,让劳务派遣工“有实惠”

一是适时调整了员工薪酬考核方案,提高了员工薪酬福利,建立了劳务派遣工最低薪酬调增机制,使劳务工薪酬收入逐渐上升。二是逐步实行正式工与劳务工同工同酬,减少收入分配差距。三是解决了劳务派遣工由镇保改为城保,为劳务派遣工统一缴存公积金。四是过年、过节发放慰问品、慰问金等待遇与正式工同样标准。五是落实了劳务派遣工每两年一次体检、45岁以上员工每年一次体检。六是增加了劳务派遣工饭贴。七是设立劳务派遣工专项帮困资金,2011年共走访探望家庭困难职工、受伤职工、劳务派遣工直系家属过世、在职劳务派遣工意外死亡等93人次,使用帮困经费6.15万元。八是设立了职工子女成才奖励制度。2011年共有173名劳务派遣工的子女考进全日制本科院校后得到了一定的物质奖励。

2. 合理解决政治需求,让劳务派遣工“有地位”

一是突破劳务派遣工入党的瓶颈,与劳务中介公司充分沟通并达成共识,截止201 1年底,共有54名劳务派遣工入党,117名劳务派遣工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二是在评奖评选工作中,注重树立劳务派遣工典型,充分挖掘劳务派遣工的典型事迹和经验,及时组织表彰和宣扬,2011年共有23名劳务派遣工被上海石油分公司、零售管理中心评为先进个人,2名同志被上海市团委和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授予了“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3. 合理解决民主需求,让劳务派遣工“有尊严”

一是从加油站选了5名具有代表性的劳务派遣工参加中心的民主管理,列席职工代表大会,接受他们的监督,鼓励他们为企业献计献策,畅通和拓宽劳务派遣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渠道,让劳务派遣工对企业事务获得更多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二是凡是涉及到与职工,特别是劳务派遣工有关的事项,都以多种不同方式予以公开,对绩效考核办法、油品指标分解都进行了广泛的征求意见。三是在企业内部积极创造“四尊重”氛围;尊重劳务派遣工的劳动成果、重劳务派遣工的创造精神、尊重劳务派遣工的呼声和建议、尊重劳务派遣工的价值追求。

4. 合理解决价值需求,让劳务派遣工“有盼头”

一是落实劳务派遣工转身份工作,20 1 1年有75名劳务派遣工转为了正式工,享受正式工的一切待遇。二是疏通晋升通道,鼓励劳务派遣工参与到企业内的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中来,截止2011年底共有184名劳务派遣工通过竞聘担任了加油站站长职务,540名担任了记帐员或加油站站长助理职务。三是安排了18名获得市公司、中心级个人先进的优秀劳务派遣工到青岛等地疗休养,充分体现企业以人为本,鼓励先进的具体举措。

5. 合理解决本领需求,让劳务派遣工“有本事”

金融不稳定因素 篇9

关键词:党组织,农村不稳定因素,对策

2011年2月19日,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中强调, 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 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农村社会是中国社会的基础, 加强社会管理的重点应该在基层、在农村。如何预防和正确化解农村存在的不稳定潜在因素, 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为经济发展创造平安环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

一、农村存在不稳定潜在因素的主要表现

(一) “农民阶层自由分化”现象令人担忧。

随着农村综合改革的的不断推进, 农村整个社会结构发生了新变化, 原来的农民这一群体实际已经分化成农业劳动者、农民工、农村管理者、个体工商户等若干阶层。农村社会阶层分化引起村级党组织建设状况发生新变化:干部队伍中从事传统生产方式的农业劳动者人员在减少, 采用新生产方式的人员在增加, 形成新阶层、新群体人员加入干部队伍的趋势;党员队伍中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的比例在上升, 农业劳动者党员仍占党员队伍的绝大多数;各阶层群众对党组织的依赖性减弱;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应及时地作出某些政策的调整, 但是, 我们的政策和理论却严重滞后, 对这种新的分化情况缺乏充分的理论和实践准备。

(二) “农村主要劳力无限向城市流动”现象令人担忧。

近些年来, 党和国家为了增加农民收入, 大力组织劳务输出, 可以说各级政府都成立了相应的劳务输出职能部门, 应该充分肯定。但是, 理性地观察这一问题, 在大量输出农民的同时, 也折射出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方面是一些身体好的中年人, 除特殊情况而外, 一般离家打工去了;另一方面是未考上大学、高中、初中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一般也离家打工去了。这样长此以往下去, 至少会导致以下问题:一是农村人口的平均年龄趋于偏高, 城市人口的平均年龄相对偏小;二是农村常驻人口中, 妇女儿童的比例明显多;三是有文化的中青年农民基本在外, 严重影响着农业现代化的建设, 在一个文化层次比较低的农村, 是难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同时, 也带来了交通、治安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四是有相当一些农村老弱病残人难以安度晚年, 甚至遭受这样或者那样的虐待。所以, 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农村社会严重不和谐的问题亟待研究解决。如果这样无政府地盲目流动下去, 必然就会使原本城乡差距就大的问题更加增大。

(三) 农民“主动投靠”现象令人担忧。

随着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 一些农民由于利益驱动及人缘、血缘、地缘、族缘关系等原因, 农民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也出现了新的分流和新的投靠选择。一般来看, 凡是先进的党支部, 都是发展集体经济、依靠集体经济, 为群众真正办了实事的, 并得到了群众真正拥护的党支部。但是, 在农村党支部战斗力、号召力比较弱的地方, 农民的流向就不一。大都向能人靠拢, 这就是所谓的能人经济与能人效应;在农村社会治安比较混乱的地方, 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大都向“罗汉、地痞”集中;在一些边远、封闭和落后的地区, 农民大都向宗教、宗族、长老靠拢, 农民遇到什么疑难事, 不找村长找族长。这后两种流向是当前农村社会不稳定的潜在因素。

(四) “村级集体经济空壳”现象令人担忧。

村级集体经济是决定村党支部有无能力为群众服务和树立威信的实质性问题。所谓“空壳”现象, 是指村一级集体经济没有资金, 甚至有些村举债搞吃喝接待、搞基建, 到头来还背下一身这样和那样的债务, 成了名副其实的债务村。政治与经济历来是辩证的统一。没有强有力的经济支撑, 就难以取得政治上的领导资格。取消农业税后, 在集体经济薄弱的行政村出现了村“两委会”, 农村干部对如何开展工作变得无所适从。如果不尽快扭转这种局面, 农村群众就会逐渐对村领导班子失去信心, 就将会严重损害村级党组织在当地村民中的声誉。因此, 对于经济“空壳村”来说, 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摆在基层党组织面前的一项亟待研究解决的根本任务。

(五) 农村“政策落实走样、人才断层”现象令人担忧。

在当前农村市场经济尚不规范的情况下, 农村出现了一些“断层”现象:一是事关政策的落实出现了“走样”, 比如, 党在农村的医保政策、给农民退耕还林的粮款兑现等政策, 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 随意性比较大, 常常出现一些走样。老百姓有看法, 没办法。二是由于中青年农民和党员外出, 导致村级班子出现“断层”的后继乏人现象。许多基层干部担忧由于年轻人大量离乡, 后备干部选拔、党员发展都面临年龄段、知识结构“断层”问题。不少地方农村党员队伍严重老化, 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

(六) 农村“反差”现象令人担忧。

近几年, 在我国的一些支农惠农的农业政策推动下, 虽然农村经济和社会有了新的发展与进步, 但是由于受历史和现实的制约, 却出现了一些反差现象。一是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精神文明不协调的“反差”。即一些农民的经济条件好起来了, 生活水平提高了, 但社会风气却比较乱, 诸如偷盗、赌博、凶杀、犯罪有增无减, 这种反差现象已成为农村稳定与发展的制约因素。二是即使在同一地域, 村与村、户与户存在着贫富悬殊的“反差”。由于受资源、劳力、智能、技能等因素的影响, 各地的农村经济发展很不平衡, 差距逐渐拉大, 村与村反差较大, 有的村集体经济十分富裕, 有的却债台高筑;户与户反差也很大, 少数人的暴富掩盖了多数人的贫穷。三是目标与现实的“反差”。近几年, 农村经济确有很大发展, 但出于一种来自“所谓上级”的政绩需要, 浮夸风也难免存在, 以至造成一些地方经济发展目标严重脱离实际, 层层下指标、层层又加码, 严重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二、预防和化解农村不稳定潜在因素的主要措施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状况如何, 直接关系着巩固夯实农村执政的基础地位, 关系着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因此, 要最大限度地消除当前农村社会不稳定的潜在因素, 就是要把农村基层组织作为消除当前农村社会不稳定潜在因素的总抓手, 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上下功夫。

(一) 要在精心选派好村级领导班子, 尤其是选派好一个好的带头人上下功夫。

变山变水先变人, 变人先变带头人。近几年来的实践证明, 凡是致富奔小康走在前列的村, 都有一个好的党支部。“农民要致富, 全靠党支部”, “给钱给物, 不如建个好支部”, 是一条普遍得到证实的成功经验。作为国家政权一个不缺少的组成部分, 村级班子应当补充新鲜血液, 或者在适当的范围内开展定期交流, 避免长期以来形成的“近亲繁殖”。村干部选拔范围和方式的改变, 不仅有利于新农村建设, 而且对于化解不少村子由于争夺资源配置权、家族派系争斗等因素形成的矛盾也很有帮助。我们应该清醒,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主体还是农村干部和广大农民, 特别是农村“两委”干部起着决定性作用。当务之急是要针对目前村干部队伍中存在的待遇低、素质低、队伍不稳、后继乏人等现象, 应当增加对村干部培训、培养、生活补贴等方面经费投入, 完善对村级党支部、村委会干部的管理体制, 改进村级管理人才选拔机制, 尽快提升村干部的素质和能力, 以使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综合改革等政策能顺利贯彻落实。现行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 村主任、副主任等村委班子组成人员必须由户口在本村的村民担任, 这样的规定从体现村民自治的角度来看无可厚非, 但从法律上限制了本村的之外其他有能力、有想法的人前来施展才华。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可以从政策和法律上作一些调整, 以便基层能够引进一些大学生、县乡机构改革富余干部等素质较高的人到农村任职。由此, 可以认为, 选派政治合格、作风正派、能力上强的能人来治村兴农, 应该是一个基本的走向和成功的经验。甘肃省白银市注重把村级领导班子建设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点, 积极探索村干部党政职务兼职化、报酬待遇工资化和工作要求规范化管理, 充分利用村“两委”换届的有利时机, 拓宽选人用人渠道, 从产业协会负责人、致富带头人、回乡知识青年、退伍军人、下岗职工等群体中选任村干部, 一大批年富力强、政治素质好、作风正派、群众威信高、致富和带富能力强的优秀分子通过换届选举进入村“两委”班子, 进一步加强了村级班子建设。目前, 698名村党组织书记中, 有46名村党组织书记与村委会主任实现“一肩挑”, 建有规范党务公开栏的有685个, 占98.14%。

(二) 要在发展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上下功夫。

发展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没有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就没有经济实力支援农业, 也没有力量发展农村公益事业和文化教育, 农村基层组织就难以加强。因此,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一定要重视集体经济的发展。一是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的实用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的培训, 切实提高他们的致富本领, 特别是要注重把年轻党员培养成致富能人。二是合理调整种植养殖结构, 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 开辟多种增收渠道。三是清理债权债务, 盘活现有集体资产, 充实村级财力, 为兴办村内公益型事业夯实基础。四是要充分利用本地资源, 瞄准市场需要, 大力发展农村行业协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 积极发展多种经济成分, 集体、个体、私营、合资企业等一起上, 搞好农业综合开发, 促进整个农村集体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三) 要在加强制度建设, 保证村党支部班子更好地发挥核心作用上下功夫。

要本着上与党纪国法相一致, 下与村情民意相结合, 不断加强制度建设, 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机制、新规范。当前, 一方面要健全党内生活制度, 如党员议事制度、流动党员联系制度、村民代表民主监督制度等。对于村干部滥用职权引发矛盾的问题, 一是要加强对村干部的民主意识教育;二是加强村干部的日常管理和监督;三是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 实行会计联网、规范村级财务运行。当然, 更重要的还是应从国家层面研究、制定适应当前农村实际的干部管理、培训、监督体制。另一方面要把党员教育、培训制度化, 尤其是要结合本地实际, 充分利用县、乡两级党校对村党支部成员和党员定期分层进行培训。在学习培训过程中, 要做到典型经验介绍和实地参观考察相结合, 要加大外出考察和经济信息发布的比重, 促使党支部成员和党员增强党性观念、创新意识和机遇意识, 开拓视野、更新观念。同时, 还要坚持办好村干部学历教育大专班, 提高村干部政策理论水平和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能力。

(四) 要在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上下功夫。

在计划经济时代, 农村基层党组织一般都是以行政村为单位设置的。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农村开始经历由传统到现代、由封闭性向开放性的历史性转变, 农村地区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民办企业等社会经济组织大量涌现, 党员从业的流动性、分散性和多样性加大, 以及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 按照建制村设置党组织的传统模式已很难适应发展变化了的农村形势, 农村党组织既在政策、技术、信息的服务上显得力不从心, 又在党组织活动和工作的开展上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为此, 迫切需要突破依托建制村设置党组织的传统模式, 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进行党组织设置方式的创新。一是推行“支部+协会 (企业) ”的模式, 扩大党组织覆盖面。甘肃省白银市近几年来, 根据农业生产布局和产业化特点, 积极探索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试点工作, 进一步优化农村党组织的设置模式, 采取升格改建、产业链上设置、建立流动党员党组织等形式, 在协会、中介组织、龙头企业设置党组织, 增强了农村党建活力。二是建立联合党组织, 以强带弱, 促进共同发展。针对一些相邻村发展的不平衡, 彼此有较强互补性的特点, 实行以强带弱式的村村联建, 成立联合党委或党总支, 在组织上实行统一领导, 在经济发展上实行优势互补, 建立稳定的互利和帮扶关系。要突破行业界限, 探索实行村企联办模式, 使村镇骨干企业与经济薄弱的村联合建立党组织, 实现优势互补, 或以强带弱, 促进共同发展。城乡结合部的农村和小城镇建设比较发达的村, 将村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合并, 建立党组织, 统一领导行政村和社区工作, 以促进城乡统筹均衡发展。

(五) 要在乡村两级的议政和行政之间建立起有效的民主制衡机制上下功夫。

取消农业税后, 对乡村治理结构未来的走向形成新的挑战, 基层干部和群众之间的关系发生了一些根本性的变化。这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转换基层政府和村民自治组织的职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新的契机。关于“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是2006年十大学术热点之一, 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的重要回应之一, 当然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中的重中之重。为了加速乡村治理结构的改革与完善, 要努力探在乡村两级的议政和行政之间建起一种有效的民主制衡机制, 解决广大农民群众缺位的问题。可以借鉴有些地方的经验, 做实村民代表大会制度或成立村民理事会, 将其塑造成行政村的议决机关, 而原来的权力机关村委会则成为具体的执行机构。村庄的重大事项由村民代表会议或理事会商议决定后, 交由村委会实施。这样, 村代表 (理事) 不仅成了联系村集体和村民的纽带, 而且也是村民参政议政的代理人。由村代会对执行机构 (村委会) 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 防止违背民意、权力腐败等问题的发生, 有助于克服村级组织行政化的倾向。如果这种体制能够成功, 就可进一步把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做实, 由它来监督和制约乡镇政府的决策和行政。只有在乡村两级建立起有效的制衡机制, 农村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才不至于流于形式, 农村基层才能真正做到“有人办事, 有钱办事, 有章理事”

(六) 要在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上下功夫。

金融不稳定因素 篇10

一、教学秘书队伍不稳定因素分析

( 一) 工作任务繁重, 职责不明确

教学秘书的日常工作非常繁杂, 涵盖面广, 主要包括:

1. 根据教学管理部门编制的学期教学执行计划, 复核本系承担的教学任务。

2. 根据教学管理部门要求, 组织本系教师填写《师资配备表》、《开课计划表》和《教学日历》, 开展题库建设, 并按规定时间汇总和报送。

3. 配合教学管理部门办理每学期课表编排工作, 及时反馈任课教师意见和建议, 负责核对和复制课表并及时发给任课教师。

4. 配合教学管理部门和系领导承办各种教学检查、教学评估和课堂质量考核, 按学院规定妥善处理教师日常调课、停课等教学事务。

5. 负责组织安排本部门教师参加各种考试工作, 落实监考人员、统计发放监考费和阅卷费, 报送和保管各科考核成绩单。

6. 配合系领导办理本部门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制订、修订工作。

7. 配合系领导承办教师考核工作, 负责统计、核对教学工作量和科研工作量, 领取发放酬金, 统计上报各种教学科研工作报表。

8. 负责本部门教学工作文件材料的起草及教学档案的收集、整理、立卷归档和保管工作。

9. 完成系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此外, 有些高校并不配备行政秘书, 教学秘书还需要承担起行政秘书的职责。最后, 由于高校教师实行走班制, 上完课就可以离开, 而教学秘书是需要坐班的, 自然而然的, 教学秘书就需要承担起工会工作、党务工作。工作职责的不明确, 造成教学秘书工作更加繁杂, 压力倍增。身体劳累的同时也极容易产生厌烦心理和职业倦怠。

( 二) 工作不受重视, 工资待遇低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作为教学管理队伍重要成员的教学秘书, 其工作量不断增大的同时, 重要性也日益突显。但是人们对教学秘书工作仍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评价。教学秘书的工作一直不受重视, 大家的普遍想法是教学秘书的日常工作就是上传下达, 文件整理, 非常的简单轻松, 不需要很高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长期的勤苦工作却得不到领导的重视、同事的尊重极易导致心理落差, 职业认同感也会大大降低。

教学秘书的工资待遇一直不高。专任教师不用坐班, 上课有讲课费, 科研有科研经费。而教学秘书每天八小时, 不能迟到, 不能早退, 却只得岗位津贴, 心理落差可想而知。

( 三) 职业晋升难度大, 发展前景不乐观

高校工作人员在进行职称评定时, 要么走行政系列, 要么走技术系列。教学秘书无论是走哪个系列, 晋升空间都不大, 发展前景很不乐观。按行政系列, 教学系部的主任、副主任从来都是由教师提拔上来的, 需要有很高的专业造诣, 是整个系部的学术标杆。按技术系列, 教学秘书整日忙于日常事务, 很难有时间和精力进行科学研究。在进行职称评定时极容易出现无成果、无业绩的情况, 这使得教学秘书深感前途渺茫。

( 四) 考核机制不完善, 干好干坏一个样

同样是教学秘书, 由于系部不同, 教师数量不同, 学生数量不同, 工作量也不可同日而语。好的教学秘书工作兢兢业业, 事无巨细; 不好的教学秘书做事拖拉, 错误百出。但由于教学秘书的考核机制极不完善, 对于工作量的多寡、工作质量的好坏却无法进行准确的考核。日积月累, 就会造成整个教学秘书群体工作积极性不高, 遇事推诿, 做事拖拉。

二、教学秘书队伍不稳定对策研究

( 一) 完善岗位职责, 明确责任范围

首先, 高校应该完善编制, 给系部配齐行政秘书和教学秘书。其次, 由于党务工作和工会工作较少, 可通过选举, 选举出党支部委员和工会委员。最后, 制定岗位职责, 明确各个岗位的责任范围。岗位分工明确并能各负其责, 教学秘书的工作压力也会大大减轻。

( 二) 对教学秘书的重要性给予肯定, 提高相关待遇和地位

教学秘书是连接高校各职能部门、专任教师和学生的桥梁, 在教学管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校的各级领导、老师应给予教学秘书以充分的尊重, 对教学秘书的工作给予认可。对于教学秘书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 领导应给予一定的精神鼓励或物质奖励。在职称评定中, 应对教学秘书的工作数量和工作质量以适当的考量, 对科研水平以适当的放宽。

( 三) 制定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 促成发展

学校应该给教学秘书制定一个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 让教学秘书在工作之初有一个明确的发展目标。学校也应给教学秘书提供在岗培训、进修、学习交流的机会, 让教学秘书们能够交流工作经验, 互相学习, 扬长避短, 提高工作效率。各级领导也要大力支持教学秘书在职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

( 四) 建立健全考核机制, 提高工作热情

考核是科学管理和评价教学秘书的重要环节, 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结合教学秘书的工作特点, 由专门的机构指定科学合理和易于操作的工作考核制度。考核结果与职务聘任、奖励、晋级相挂钩, 奖优罚劣, 优上劣下, 形成高效、务实的人才评价体系。

摘要:教学秘书是高校教学管理中的重要一环, 对高校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然而, 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教学秘书队伍不稳定, 流动性大, 严重影响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通过对教学秘书工作不稳定的因素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以期能够保障教学秘书的全面、自由发展和教学管理的稳步、健康运行。

上一篇:承包商安全管理下一篇:民主监督反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