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

2024-07-07

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精选十篇)

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 篇1

一、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相关研究

在理论研究方面, 从相关政府机构、学术机构到高等院校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并也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对于中国的产学研合作开发模式, 国内的学者看法不一。有学者认为, 我国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多样化, 主要特点集中在战略联盟、联合创新平台, 高校和地方整体对接合作“的形式。也有的学者根据实施主体将其划分为“技术的主体, 推动模式”和“企业为主体的市场拉动模式”等。

二、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分析

在参考现有关于产学研合作分类的基础上, 结合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太平鸟公司“种技术”专项活动服务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实际, 把科研成果转化、产品和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方面的产学研合作归纳为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模式、技术转让模式、合作开发模式、共建实体模式四大模式。

(一) 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模式

在宁波太平鸟公司“种技术”专项活动服务技术研究中, 服务和技术咨询是产学研合作研究的一种常见形式。技术服务是由合作伙伴, 以改善产品结构, 提高工艺, 提高产品质量, 降低产品成本, 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消耗, 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 实现安全操作, 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劳务合作, 包括合同服务技改工程。通过对太平鸟公司“种技术”专项活动服务技术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技术预测, 专题技术调查, 分析和传授知识和咨询合作, 包括技术培训, 技术咨询的评价。

(二) 技术转让模式

在宁波太平鸟公司“种技术”专项活动服务技术研究中, 技术转让模式是由高校将科技成果通过技术交易的形式卖给企业, 太平鸟公司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成果, 实现其转化。高校根据自己工作实践提出课题或通过一定渠道申请纵向课题, 针对这类课题开展研究取得成果后再寻找渠道将成果提供给企业, 是高校教师提出课题, 物色企业, 让企业提供资助, 或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的发展需要, 向学校、科研机构提出项目, 提供经费, 学校科研取得的成果直接流向企业。

(三) 合作开发模式

太平鸟公司“种技术”专项服务中, 合作开发包括共同开发和委托开发, 是合作各方合作进行或一方委托另一方进行对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材料及其系统的研究开发。合作开发是一种半紧密型的产学研合作组织, 它是比技术转让更富有成效的一种产学研合作模式。企业投入人力、资金, 利用大学的先进科研设备和人才优势开发新材料、新产品, 根据生产和市场需求提出合作要求, 或由学研根据所掌握的技术将其推向生产, 合作双方共同参与。

(四) 共建实体模式

在本次研究中, 共建实体模式是指太平鸟公司、高校围绕共同目标, 将各自的部分人力, 物力, 财力集中起来统筹规划, 统一管理, 统一使用, 创造的财富共同分享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实体性合作创新组织形式。共建实体是产学研合作最高级, 最紧密的形式也是最有成效, 最为成熟和最终希望建立的合作方式。虽然这种模式在目前产学研合作中所占比例不高, 但却反映出产学研合作开始从松散型向紧密型发展的一些特点, 以及在适应市场经济中产学研合作的主要趋势。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把产学研各方更加紧密的结合起来, 形成利益共同体, 有利于产学研合作的推进。总之, 共建模式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模式。

本文采用网络查询和文献调研相结合的方法, 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系统梳理, 总结了国内外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类型及特点。以宁波太平鸟公司“种技术”专项活动服务技术研究为例进行阐述, 从单主导合作模式、双主导合作模式和多主导合作模式的视角构建了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体系, 为我国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模式及创新服务活动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影响生产力的主要因素逐渐从传统的生产要素转化为知识资源和科学技术, 因此, 科技成果已得到各界的高度重视增加社会。作为一个新的概念, 产学研合作模式, 是加快经济快速发展及科学技术进步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创新服务

参考文献

[1]姚威, 陈劲.产学研合作的知识创造过程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25.

产学研创新合作协议 篇2

甲方:(以下简称甲方)

乙方:(以下简称乙方)

双方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求实高效、共同发展”的原则,充分利用科研院所和企业各自资源平台,建立战略性、紧密型的全面合作关系,形成人才、技术、资源的共享与互动,结成实验创新产学研合作的战略联盟,合作共赢。现就有关合作事项达成如下协议:

一、整合资源、合作互助

落实国家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科技创新,加快企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充分利用高等院所的技术、人力等资源以及先进成熟的技术成果,利用企业的生产条件,提高院所的科研能力,将科研成果尽快地转化为生产力,不断提升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双方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全面合作,共同构建产学研合作的创新体系。

二、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一)甲方的责任和义务

1、为乙方的长远发展、战略定位、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技术支持,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2、根据乙方的需求,可协助乙方做好编制企业的技术发展规划,并指导企业发展规划的实施。双方领导建立定期协商机制,研究解决合作过程中存在问题,为今后的长期合作及时作出相应的决策。

3、根据乙方提出的高新技术项目需求和企业技术难题,积极组织

力量进行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和技术攻关,支持企业技术创新。

4、帮助乙方进行新产品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推广应用,帮助乙方进行质量攻关。

5、协助乙方做好企业原料添加剂检测、筛选实验,进行新品开发的辅助工作。

6、推荐企业急需人才和其他技术资源。

(二)乙方的责任和义务

1、充分利用企业的设备优势和生产条件为甲方提供良好的试验条件和科研基地,在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情况下,为甲方技术人员的实习、实践、实验活动提供方便。

2、优先接纳甲方技术人员、实习人员进行实训和就业。

3、为甲方的研究课题、知识结构调整等提出建设性意见。

4、视乙方的具体情况和甲方的要求,推荐经验丰富的一线技术人员和管理骨干作为甲方的科研力量。

5、配合甲方人才培养及科研方向的市场调研,及时向甲方提供行业最新的市场信息。

6、为委托甲方进行的科研项目按时支付科研经费。

三、合作期限

合作时间自签订协议之日起有效,有效期五年,到期双方无异议可顺延。合作过程中需增加条款项目或终止合作,可根据双方的合作意愿和实际情况,商定签署新的合作协议或终止协议。

四、其他

1、合作期间双方共同保守合作项目及企业的技术和商业秘密。

2、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可协商签订更加具体的单项目协议。

3、其他未尽事宜根据具体情况双方再行协商。

4、本协议一式叁份,双方各保存一份,乙方律师顾问一份。甲方代表(签名):

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 篇3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教育;创新型人才;教学模式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可以说创新型人才是最重要的。人才就是效率,人才就是财富。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和实践在新的条件下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的改革之路。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实现教学、科研、生产过程三结合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为重大出发点,造就一批有学问、能做事、善为人,适应经济迅速发展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创新人才为宗旨,通过调整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实践性环节和强化生产实训,来推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锻炼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一、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必然

在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以及逐年大量扩招的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必须进入理性思考,那种一味强调把学科建成高起点、高水平、国内一流或国际领先的口号,难以调节企业需要的人才得不到满足,而高校的毕业生又待业的现实矛盾。面对社会、经济、技术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产学研结合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规律。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产、学、研具有不同的知识运行活动形式,“学”是传承知识、“研”是创新知识、“产”则是应用知识。产学研三者的关系是围绕知识来运行的,“产”依赖于掌握知识的专门人才所进行的技术开发,要求不断提高产业的综合竞争力,更新产业产品;“学”则必须联系生产(社会生活)实际,传承科学和技术的新成就,以此来培养高质量的专门人才;“研”依赖于掌握知识的专门人才和生产实践提出的各类问题,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产学研三者本质上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但也存在着互相联系的重要方面。因此产学研在人才培养上是相互联系和依存的。

产学研结合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要。产学研结合可以推动高校革新办学理念,拓宽办学思路;推动高校变革人才培养模式,拓宽就业渠道。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校应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开展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首先,以高层次人才与创新性成果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这是高校的法定职能与责任;其次,提升高校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与水平,是高校办学实力与水平的重要体现;最后,要实现高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个职能协调发展,必须坚持走产学研结合道路。

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社会到来的现今,产学研在人才培养上的结合将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动力,抢占国际竞争战略制高点的重要举措。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阶段的“知识型+能力型+素质型”的研究型及应用型人才在培养模式可靠保障。

二、从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创新能力解析创新教育的状况

我国培养的工科类大学生虽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知识,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较弱,创新精神不足,学生个性不强等特点。为此毕业生进入社会缺乏竞争力,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我国工程技术人员总数已达1000万,居世界各国之首,但人均产值却很低。每百万元产值的工程师人数,我国约为美国的16倍,德国的l3倍。不久前中国工程院曾对我国500强中的39个大型企业以及来自50个企业的近4000名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了有关创新能力问题的调研。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个人因素、企业环境和学校教育三个方面,以及企业工程链的研发、生产、管理、营销等若干主要岗位出发,对构成和反映工程技术人员内在创新能力的相关因素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研情况来看,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在专业知识方面有一定的基础,具备一定的创新潜力,但受学校教育和工作环境的影响,其创新精神和综合创新素质与时代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工程技术人员的创新动力、创新目标和创新毅力都非常缺乏。不少企业反映,工程教育中工程训练不足,只有理论知识的传授而缺乏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训练,这样难以培养学生基本的工程综合与设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更是难以保证,学生毕业后很难适应当今迅速变化的科技与生产发展形势。

三、产学研合作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探索

要形成产学研合作教育与人才培养新模式,应在教学活动中引入研究性活动和生产性劳动,或者把教学活动延伸到研究过程中去,或者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交替进行。培养具有研究开发和工程实践素养,加速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向知识的应用者转化,甚至向知识的创造者过渡。传统的专业课程体系是适应课堂教学需要而制定的,往往与生产实际之间存在距离而不利于工科人才培养。为此我们尝试在专业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等方面予以改革,通过走产学研合作教育之路,建立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改革的原则有三个基本点:一是教育模式需主动适应地方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服务;二是把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人才培养模式中;三是以学生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该模式具体实施特点如下:

1.培养方案与产业结合,专业课程调整灵活。调整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原则是与时俱进,灵活调整,紧跟行业,企业参与培养方案的修订。构建以专业基本能力、专业拓展能力、就业适应能力等“逐层递进式”模式的课程体系。其中,专业基本能力培养主要是结合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即工读结合、工学交替,将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分为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两个阶段,学生理论学习阶段在校内学习,实践阶段到校外工作。专业拓展能力培养主要是在专业基本能力基础上,拓展专业口径,提升相关专业业务能力,就业适应能力培养是在课程实习或毕业设计中根据自身的就业岗位或行业导向和多渠道出口选择相应内容,选修相应工程设计课程,最终实现培养目标和就业岗位对接。

2.拓展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多样化实践环节。实践环节应遵循教育部[2007]2号文件中提出的“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要求。首先,要改革以知识验证为主的实验教学体系,建立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以开放性实验为辅的围绕学生能力培养中心的实验教学体系。其次,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學科竞赛——赛课结合,引导学生科研立项或参与教师的科研开发——研课结合,让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多途经地强化学生开发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再次,还要共建实习基地,学生顶岗锻炼。学校积极创造条件与行业或企业共建教学实习基地,增加学生接触社会和接触生产实际的机会。还有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自找门路,寻求多领域、多形式的社会实践机会。

3.大胆尝试毕业设计与企业岗位、科研实际项目相结合。每年学生都要做毕业设计,如果毕业设计与企业的实际项目或企业的岗位、科研实际项目相结合,经产学研合作单位的严格考核,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质性实习,参与实际工作,在毕业设计(论文)期间深入生产实际,为企业排忧解难,使学生作到了真题真做,有效地提高了综合素质,以达到“零距离就业”为目标,灵活选择毕业设计课题,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同时对有科研兴趣的同学进入科研团队,进行实际项目的开发,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4.整合资源,多种形式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品质。若立足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只作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难以达到实际意义上的创新能力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事先策划、设计,并通过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性的把握,对知识的重组和活化的加工,制造一个需要创造和充满创造可能性的环境,激发学生创新欲望,以达到创新意识和协作精神的培养。同时各院系应打破专业学科间的界限,整合、配置与改造教学资源,并与企业共建联合研究室或技术开发中心,让学生参与校企联合开发的项目,或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或直接承接政府部门的科研项目和企事业单位的课题,实现校企双赢。同时也可以经常举办一些小科技、小发明、小制作和小论文等竞赛活动。

5.建立综合全面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应建立符合本专业特色、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科学、先进、完善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它是衡量教学质量、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促进教学改革以及人才培养模式自我调整的重要手段。

6.完善评价体系内容,建立开放性的评价机制,让多方参与对学生成绩的评价。一是研究评价指标、权重以及计算方法,使评价结果的量化更加科学合理。评价体系的内容应该涵盖和反映需要培养学生的多种素质和能力结构,如文化素质、工程素质、自学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表达与沟通能力、创造能力等;二是建立开放性的评价机制,如社会和企业多方参与评价,既然在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背景下,参与学生评价的主体和标准就应该是多样的,同时也可以择优引进先进企业的人才评价与评估模式,从而与社会、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具有一致性与连贯性;三是学生评价体系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结合专业的特色和人才培养的需要,灵活调整某教学环节的评价细节,创建对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体系的多样性,如常规的授课考试成绩、学生实践成绩、参与企业实习成绩、设计论文成绩、解决或提出某建议成绩等可以作为评价体系组成部分,同时研究项目的立项、研究与成果应用、市场开拓等同样可以证明学生具有多方面能力与知识结构,以项目培养人才的方式使评价内容具有可替代性,从而为社会培养多样性人才。

总之,产学研结合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升办学水平的强大动力,也是高水平大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产学研结合可以推动高校革新办学理念,拓宽办学思路;推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评介体系,拓宽就业渠道。加速高校进一步完善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实现高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个职能协调发展,必将坚持走产学研结合道路。

参考文献:

[1]蒋华林.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高校科技创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4).

[2]陈红喜.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探析[J].现代企业教育,2009,(12).

[3]刘德仿.产学研合作培养工程应用人才的实施体系及效果[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22).

天津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对策研究 篇4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模式,对策研究

0 引言

天津市是中国的四大直辖市之一, 素有“渤海明珠”之称。国家对天津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中的关键, 就是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 努力建设成为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滨海新区在环渤海地区的龙头作用主要体现在产业创新, 通过产业创新可以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因此, 应当积极加速滨海新区研发与转化基地建设, 通过聚集和扩散带动天津乃至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

1 天津滨海新区研发成果转化的现状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 滨海新区已拥有促进先进技术成果转化的基本条件, 但这些条件与滨海新区要实现的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相比, 还远远不够。目前滨海新区研发成果转化的主要问题主要有:

1.1 研发力量过多的依赖外资企业

尽管滨海新区已有一定的研发力量 (1) , 但外资企业在某些行业形成垄断, 抑制了本地企业的创新活动。其中, 高科技产业产值80%以上由外资企业贡献。这种对外资企业研发力量的依赖会影响自身的研发力量发展, 最终导致研发队伍解体、人才流失, 从而对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造成负面影响。

1.2 资金支持问题

技术创新及其成果的转化需要有力的资金支持。目前新区存在研发投入及其成果转化资金, 特别是风险资金不足问题 (2) 。从目前来看, 虽然滨海新区高新技术企业R&D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比重达到4%以上, 但是高技术企业通过自筹R&D经费仍然占着主导地位, 企业几乎无法通过其它渠道为研发活动筹集资金。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资金的投入不足直接抑制新技术、新工艺、新机制的应用。

1.3 单一的中介服务机构

到目前, 滨海新区规模较大的中介服务机构是“天津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中心”, 服务机构单一且行政色彩浓厚, 缺乏市场活力。

1.4 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存在缺失

滨海新区的发展基本以政府主导型为主, 但高科技转化的本质终究是市场行为。目前, 不仅研发成果有限, 而且已有的成果仍存在转化率不高的问题 (3) 。

可见, 加强天津市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 是天津市产业结构升级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

2 产学研发展模式 (4) 及存在的问题

2.1 国内外产学研合作的典型模式

2.1.1 硅谷模式

硅谷诞生了产学研的机制。硅谷是在美国率先创建产学研协同的主要地区之一, 硅谷和斯坦福大学在知识和人才等方面的互动带动了硅谷的发展, 产学研结合创新机制的诞生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

2.1.2 剑桥模式

独特的剑桥产学研模式, 不断创造新技术和新产业, 引领欧洲产业创新, 是欧洲领先的高新技术产业研究中心。形成了企业研发机构, 高校研究机构和技术咨询机构为三大创新主体的独特产学研合作网络。企业研发机构, 高校研发机构和科技咨询机构是剑桥地区技术创新的主体。

2.1.3“事业团”模式

日本从20世纪60代开始, 建立一种“新技术开发事业团”。其是由政府出资作为基本金, 吸收民间资本参加, 集技术中介机构和投资于一身的财团法人。它每年定期向大学和科研机构征集愿意产业化的成果, 介绍给开发企业, “事业团”提供大部分的资金, 让企业与成果发明者协作开发, 对成功后的利益, 三方按一定比例分享, 成功率高, 不仅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 本身收益也迅速增加。

2.1.4 韩国模式

韩国政府提供资金、人才政策、税收政策、专业服务体系等整体配置措施, 为园区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2.1.5 中关村模式

国际产学研合作, 国内产学研合作, 新型产学研合作。良好的中小企业发展孵化器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瞪羚”企业 (高成长性中小企业) , 海归企业数量众多。企业自主创新的三种模式, 即原始创新, 集成创新和二次创新。

2.1.6 张江模式

以市场为导向, 企业为主体, 产学研相结合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机制。以上海科技创业中心为首的本市孵化器已形成网络效应, 31个各具特色的专业孵化。

2.2 基于主体作用来看我国产学研合作模式

2.2.1 政府主导型合作模式

即政府为了提升国家与区域的科技经济质量、水平和效益, 就某些企业的难点难题设置为项目, 广泛招标, 或者组织产学研联盟等, 将与企业和高校合作的重要项目纳入国家或地方的发展规划, 有重点地资助某些大型产学研项目和引导某些未来发展项目。

2.2.2 企业主导型合作模式

即企业为提升自己的市场竞争力, 满足市场需求, 以委托高校或研究机构开发或共同开发等形式, 寻求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技术支持、技术服务等方面来提高企业的效益和技术储备。

2.2.3 学校和科研院所主导型合作模式

即高校及其科研院所以自身的人才、技术优势、结合社会资源优势开办经济实体、创办高科技产业。这种模式主要是大学通过自己创办科技产业或建立实践基地,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实现产学研结合。比如国内知名的清华紫光、北大方正等企业。

2.3 我国产学研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组织程度不高, 机制不活, 有效支持不够, 高校与企业联系不紧密, 研发与市场信息不对称, 二次研发力度不够等问题。具体表现在产学研结合方面为:

2.3.1 法律制度层面尚缺乏完备性

如体制衔接仍存在障碍, 科技、教育和经济各 (产业) 部门之间的条块分割, 在各方利益的分配方面协调难度较大, 各主体间形成了坚厚的行业阻隔, 导致产学研的紧密配合有效合作存在很大的问题。知识产权保护表现为归属错位和信息泄漏两个方面。上述这些问题需要通过政府的力量进行协调, 并在立法方面加以完善, 如出台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政策、法规和相关配套措施。

2.3.2 科技管理层面未形成有效的监督及绩效考核机制

我国虽然尚未建立直接推动产学研合作的基金计划, 但不乏以项目为纽带和载体的研发资助计划, 如863计划、火炬计划等, 但这些计划也曾一度呈现“监督缺失”的态势, 虽然也采取了风暴式的审计手段以扼制研发经费的流失, 但监督体系的缺位则是项目失控的内在痼疾。

2.3.3 研发资金的来源相对单一, 利益共享机制有待完善

我国有些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政府科技计划对承担单位的项目资助是全额资助, 没有明确要求承担单位自身必须投入多少比例的资金, 在这种情况下, 承担单位对获得资助的项目就不用承担任何投资风险, 这很容易造成项目申请单位在申报时夸大自身实力, 夸大项目研发所需费用, 从而使政府有限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经费不能得到有效配置。

2.3.4 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单一

我国现已存在不少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如各地先后成立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中心, 它们在科研单位和企业的信息沟通上起着重要的作用。纵观日本在促进中介服务机构方面的举措, 有理由可以进一步提高我国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多样性, 如专利服务、信息服务等等。

3 日本“新技术开发事业团”的运作模式及对天津市的启示

3.1 日本“新技术开发事业团”的运作模式

日本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 建立一种“新技术开发事业团”的投资模式 (5) :

(1) “事业团”是由政府出资作为资本金, 吸收民间资本参加, 集技术中介和投资于一身的财团法人 (6) 。

(2) “事业团”在国家战略目标的基础上对研究领域进行确定, 然后在各研究领域向国立实验研究机构、大学、民间企业等研究代表者征集研究方案。方案由事业团在该领域的研究总负责人与顾问进行评选, 最终由事业团进行确定选用。

(3) 它每年定期向大学及科研院所征集愿意产业化的成果, 介绍给开发企业。

(4) 事业团与研究机构签署共同或委托研究合同, “事业团”提供大部分开发资金 (一般70%) , 让企业与成果发明者协作开发, 研究成果的知识产权原则上由研究者、研究机关、事业团共有。对成功后获利的利益, 三方按一定比例分享, 若研发失败, 事业团的投资不收回。因为对成果严格筛选, 成功率高, 不仅促进大批科技成果产业化, 本身收益也迅速增加。

3.2 启示与建议

3.2.1 天津市“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示意图 (如图1)

其核心是成立搭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平台 (事业团) ”, 平台的辐射点是资源配置方式, 平台 (“事业团”) 集四要素于一身, 平台支撑是创新文化环境。

3.2.2 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资源配置方式是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根基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合理模式应该是在政府的推动下和市场推动两条腿走路。政府有计划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可采取政策的、经济的、行政的措施。但同时还需要市场化的手段, 这是后面平台要素的运行的根基。

3.2.3 搭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平台 (事业团)

在总结国内高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成功经验的同时, 并结合天津市的实际情况, 本文建议天津应仿照搭建类似于日本“新技术开发事业团”的高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主要是因为:

首先, 日本在成立“日本科学技术振兴事业团”的同时也设立《科学技术振兴事业团法》, 对相关研究、转让合同给予法律保护, 降低了违约风险的发生。天津在建立“事业团”的同时, 也必须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协调好多方面利益,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才能确保各项事务持续、健康发展。

其次, 日本的“新技术开发事业团”是以国家发展战略为基础的, 这一点亦顺应了国家对天津市的发展定位和要求。

最后, 天津搭建的“事业团”同样应是集政府、企业、技术中介和风险投资于一身的类似于日本财团法人性质的组织。该“事业团”对于创建官、产、学、研一体化创新网络模式, 国际化多层面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国际化多渠道、多阶段的风险投资体系, 国际化的多渠道高技术成果资源集聚体系, 强大的信息化网络体系具有异想不到的作用。

3.2.4 创新文化的培育

根据国内外园区成功的经验和特征可知, 区域创新文化是园区持续创新活力的重要环境背景, 尤其对于突破性技术的研发和转化。与很多地方相比, 天津园区的创新文化明显不足。

通过滨海新区高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建设, 使其成为真正的高度敏感、功能强大的区域创新体系, 成为21世纪滨海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内生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王娇璠, 张凤武, 姜海波.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模式及其发展对策[J].价值工程, 2011 (08) .

[2]刘刚.产学研合作模式三层次特征分析[J].价值工程, 2011 (31) .

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 篇5

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创新的问题与对策

本文分析了地方高校办学功能的`新内涵,论述了地方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进行科技创新的必要性,概述了在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地方高校在产学研合作中应采取的策略.

作 者:罗吉文 作者单位:徐州工程学院,江苏徐州,221008刊 名:科技资讯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35)分类号:G64关键词:办学功能 产学研合作 科技创新 策略

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 篇6

关键词:产学研结合; 校企合作; 实习实训; 能力本位

中图分类号:G52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2-145-001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功能还没有充分发挥,在体制方面也存在一些弊端。人们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认识不尽一致,把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一种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育模式的突破还没有形成共识,推进这项改革还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大环境还不够理想,随着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以往靠行政命令安排企业接受学生实习的办法已难以为继,合作教育往往出现学校一头热、企业一头冷的现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教学体系和运行机制有待在实践中探索建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大力发展,克服其现存的问题,就必须走产学研合作教育之路。

一、国内外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模式,顺应高等教育的改革潮流,符合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都非常重视产学研合作教育在培养人才和发展经济等方面的作用,并且都做了一些积极有效的尝试。例如前苏联的农林院校强调培养具有广泛知识技能的专业人才,在教育过程中,注重生产实践,学生参加生产实践的时间占总课程时间的四分之一以上,且极为重视学生的毕业论文和生产实践相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多年来,为迎接21世纪新的生物技术革命的挑战,各国高等农林院校更加重视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动手能力强、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

2.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符合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两个根本转变”及“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确立,高校服务社会功能凸现,产学研合作教育在解决教育、科技与经济的结合问题和社会发展、民族振兴的背景下具有了更为深厚的时代内涵。

当前,大学与政府、企业组成了“三驾马车”,大学走入社会的中心,“象牙塔”式的教育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必须改革“千人一面”的人才培养模式。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特征。因此,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是符合经济、科技和教育发展规律,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

二、我国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缺乏积极性,不能准确地认识到产学研结合对企业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由企业和高校相互配合共同培养科学技术人才的一种教育教学活动。因此,它需要校企双方共同的努力与合作,二者缺一不可,哪一方面缺乏积极性都很难搞好合作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企业尚未认识或认识不足,科技、教育对企业发展所能产生的经济效益与带动作用时,其主动与教育科技合作,提供经费、支持场所是十分困难的。同时在现阶段,拿出较多经费来开展合作教育是很困难的。

2.学校内部的运行机制不能适应合作教育的开展

我国职业学校仍没能脱离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书本知识多过实践应用能力,没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对学生学业的评价仍以成绩为标准,这就造成了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使学生不愿意花时间去生产实践。这样培养出的学生,在面对实际工作的时候未免眼高手低,不能很好地完成将来的实际工作。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往往把企业作为第二教学课堂,没有从企业的实际需要出发,脱离了企业的生产实践,没有将产学研融入一体,发挥高校的人才,科技优势,为企业服务。企业部门没能从这一教学模式中得到所需要的东西,相反还要付出一定的人力、物力的代价。因此,企业对这种合作没有积极性。

3.合作各方对彼此的定位和认识不清楚

产学研各个主体机构的性质决定了他们各自的定位和分工,但在实践中经常发生交替错位。例如,有的学研方发现自己的研究成果有市场价值,就希望自己进行转化,并不希望转交给企业。而有的企业在与学校合作的过程中,希望学研方提供交钥匙工程,但实际上对方并不能做到,因为产学研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他们有各自的优势和分工,不能相互取代。

另外,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还存在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教学模式有待进一步改革与完善、资金缺乏等问题。

促进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良性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必须主动树立适应企业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发展的需要,为企业的发展起到带头作用。高等职业院校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特别是要转变“为教育而教育”的封闭式教育观念。大力转变教育教学方式,使之更加适应社会生产的发展,创新教育教学体制,注重能力的培养,使学校培养出的人才更加符合企业和社会的需要。要改革合作教育的模式和途径,改变以往单一地把企业部门作为实习场所的传统合作模式,建立生产、科研、教育一体化的合作模式。使得高校和企业之间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共同发展。这种建立在互惠互利基础上的合作教育才能够健康稳步地发展。另外,政府部门也应该相应地调整政策,对于接受高校开展合作教育的企业,通过减免税收或者其他相关政策给予优惠,来支持企业与学校进行合作教育。

参考文献:

[1]国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与课程改革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教育部职成教司、教育部职教中心研究所.职业教育教学与课程改革研究分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胡晔,李志中.对高职课程改革的探索,职教论坛,2004,(7)

[3]顾伟忠,刘兰.我国产学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其政策研究.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6,(01)

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 篇7

2011年4月24日, 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 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 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 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 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 促进资源共享, 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 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特别强调高校在“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同时“积极推动协同创新”。①伴随着“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2011计划”) 出台和推进, 协同创新顿时成了各研究学者研究的热门课题, 各大高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学都在积极探索协同创新的管理与运行模式, 力求在协同创新体系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协同创新是创新理论的一种新发展, 它赋予了传统产学研合作新的时代内涵, 是产学研合作的深化与升华。追根溯源, 研究协同创新的模式一定要从传统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入手。

1 产学研合作模式综述

1.1 境外产学研合作模式综述

研究近十年来的相关文献, 关于产学研结合模式有学者将其分为政府推动型、合作方式的主建型、联建型、共建型等, 并对各种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王晓云, 2005) 。还有提出产学研合作四种模式包括大学科技园, 其运作形式是大学牵头, 政府配合, 吸纳社会高科技企业参与建设产业园区;共建实体, 运作形式为联建实验室、技术开发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中试基地等;合作开发, 包括产学研联合体、联合攻关、行业技术开发、工程技术承包等;技术转让, 即高校将成果卖给企业, 企业接手进行市场化开发, 从每种模式适用的条件、合作各方面临的风险和收益几方面来研究如何选择合作模式 (杨栩, 2006;黄璐2007;赵晶媛2008;张曼平2009) 。

近几年, 学者对于国外产学研的模式研究的更加深入、细化。曹受金对国外几个国家的典型模式进行划分、对比研究, 得出国外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包括一般性研究支持、非正式的合作研究、契约型研究、参与政府资助的共同研究计划、研发联盟、共同研究中心、知识转移与人才培养, 还有其他模式, 包括德国的双元制教育、韩国参与国外产学研合作以及日本的中介机构制度等 (曹受金, 2012) 。

具体到国外各国的典型模式, 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硅谷模式”开创了产学研合作的先河。国外各发达国家政府以立法的形式为产学研结合奠定制度基础, 并实施综合科技计划、专项科技计划, 包括美国非常著名的先进技术计划 (ATP) (沈志清, 2010) , 还有其在1971年建立的国家科学基金提出的7个合作计划, 它们分别是“大学工业合作研究计划”、“小企业等价研究计划”、“大学工业在材料研究方面的合作计划”、“工业与大学在生物技术和高级计算机研究方面的合作计划”、“工程研究中心计划”等 (彭玮, 2011) , 1992年美国政府制定的中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 (SBIR) 和小企业技术转移研究计划 (STTR) ;英国的“联系计划”、知识转移合作计划 (KTP) 、法拉第合作伙伴计划 (卢全晟, 2010) 等;还有法国政府1988年提出的实施科研协作行动计划等。

除了制定科技计划, 还有建立合作研究机构和产业研发联盟这一类模式也值得学习, 例如美国的芯片制造商联盟、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公司 (MCC) 等集中型的研发联盟, 在大学内建立“大学—工业合作研究中心 (UICRC) ”, “科学技术中心 (STC) ”, 以及“工程研究中心 (ERC) ”;德国的Fraunhofer联合体;以及法国的“研究与技术创新网络” (PRIT) 。

同时还有依托著名大学创建高科技园区, 并设立创新中心的, 包括美国的硅谷科技园、北卡罗那金三角科技园 (沈志清, 2010) , 斯坦福工业园区 (郑雪青, 2009) , 其中史艳将美国科技工业园区模式按主体分为大学组建、企业组建和政府组建 (史艳, 2009) ;日本设立的三个国立大学协作研究中心——“富山大学地区共同研究中心”、“神户大学共同研究开发中心”和“熊本大学地区共同研究中心” (孙全福, 2008;沈志清, 2010;董海华, 2010) ;英国的剑桥科学园区;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等 (安宁, 2008) 。

各主要国家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都是根据国家自身的国情与环境而形成发展起来的, 是行之有效的。总结各主要发达国家的典型模式包括美国的科技工业园区模式、企业孵化器模式、高技术企业发展模式;英国的剑桥科学公园模式、教学公司模式、法拉第合作伙伴计划模式;德国的顾问合作制模式、Fraunhofer联合体模式等 (陈爱贞, 2010;刁丽琳, 2011;骆大伟, 2009) 。这些都是我们研究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典范, 是值得借鉴与学习的。

1.2 国内产学研合作模式综述

产学研合作, 顾名思义, 就是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合作, 从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的成功经验学习到产学研合作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扶持, 如今的产学研合作早已发展成为“政产学研用”合作。以此对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分类, 不外乎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地区之间的各种组合模式。石火学认为产学研结合的理想模式是三螺旋模式, 即大学、企业和政府分别成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政策创新的主体, 三者地位平等, 彼此既有分工又适度交叉。②

综合所研究的有关国内产学研合作的文献, 目前国内对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分类有很多, 例如从合作主体的关系角度将产学研合作模式分为校内产学研合作模式、双向联合体合作模式、多向联合体合作模式、中介协调型合作模式 (谢开勇, 2002) 。有在研究产学研合作模式选择时将其分为政府推动型、高校主导型、科研院所主导型、企业主导型、联建型和共建型 (张振海, 2010) 。有根据合作中主体参与程度的不同将其分为企业主体型、高校主体型和共建实体型 (陈京辉, 2011) 。有将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实践分为科技园区模式、联合实验中心模式、企业附属研究院模式、项目联合模式的 (刘庆华, 2009) 。其中笔者认为划分最为系统的, 是按照合作内容、合作期限、合作契约和合作组织形式四类分类标准分别分类, 按照合作内容分为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实验设备和仪器利用、信息获取;按照合作期限分为短期合作和长期合作;按照合作契约分为正式合作和非正式合作;按照合作组织形式分为合作成立研发小组、合作建立研发机构、合作建立产学研联盟、合作建立大学科技园、合作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共同创办新的科技型企业、合作举办学术会议等 (仲伟俊) 。还有划分非常详细的, 是按结合的组织领导、主体、层次将产学研合作模式分为八种:省部产学研合作模式, 省与名校合作模式, 高校校企合作委员会推动模式, 共建研究开发实体模式、共建研究院模式、课题组或项目组合作模式、建立大学科技园模式以及校办科技企业模式 (张曼平, 2011) 。

2 高校协同创新模式综述

协同创新不同于以往原始创新中的协调合作, 也有别于过多关注于产品技术要素整合的集成创新, 它更注重管理方式上的创新。③根据之前对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研究, 可以看出, 高校协同创新属于高校主导型的产学研合作, 它的先进之处在于它更强调协同, 强调整体, 强调统一。它涉及到相关创新要素, 包括优势学科群、人才和团队资源、基础研究和科技成果、校办科技产业以及校外创新资源、政策支持等 (丁明磊, 2012) 。协同创新按照实现途径可分为内部协同创新和外部协同创新两种 (熊励, 2011) , 对于高校而言, 内部协同创新的主体是高校本身, 其实现依赖于高校内在要素 (如学科、人才、科研、教学、科研等) 之间的互动;外部协同创新的实现主要取决于高校与其他相关主体 (如政府、企业、科研院所以及其他高校) 之间的互动。高校协同创新模式多样, 按照合作主体分, 可分为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企协同、校地协同等模式;按照协同领域分, 可分为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科技研发的协同创新、学科交融研究的协同创新、产学研协同创新等 (李祖超, 2012) 。

3 结语

综上所述, 协同创新已经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充分显示出协同创新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际意义, 显然, 已有的有关高校协同创新模式的研究成果对今后的深入研究以及高校如何提升创新能力起到了指引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然而, 需要指出的是, 已有的相关研究中, 高校协同创新的概念相对模糊, 其基本概念还未得到公认的界定, 缺乏核心理论代表人物和核心观点, 而且理论体系和框架并不完善, 理论还不是很成熟。其次, 其中有关协同创新模式的研究还不太系统, 比较零散。而且大多数研究仍是理论研究, 是构想、是理念, 既缺乏微观层面的实证研究也缺少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系统研究。④因此, 今后应对协同创新的思路、模式、模型等进行系统性研究, 以期得到基本一致的研究结论。还应对协同创新的模式进行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 以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注释

1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1-04-25.

2石火学.三螺旋模式:产学研结合的理想模式[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10 (10) :30-31.

3PETER A GLOOR.Swarm creativity:competitive advantage throug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networks[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 篇8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产学研联盟,模式

我国政策鼓励和支持职业教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因此注重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努力完善实践教学条件, 成为各高职院校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人才的必经之路。

一、产学研联盟的界定和特征

产学研联盟是指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各方, 基于各自在资源、能力及知识等方面的优势, 为了紧抓市场机遇, 实现共同愿景, 达到多赢的目的, 从而建立起一种正式的合作关系。这种关系可以实现优势互补, 风险共担。

产学研联盟具有如下一些特征:

1.产学研联盟是互助合作型。联盟成员由于是合作非合并关系, 因此需签订的合约或协议来规定各方权责。当任务或项目完成时便可解除合约, 联盟解散。因此联盟各方都是独立的经济实体, 在联盟中只是相互合作关系。

2.产学研联盟是目标共赢型。虽然参加联盟的各成员的战略意图不完全相同, 但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是其加入该联盟的共同目标。联盟成员各司其责, 合作分工, 最终共享成果和经济利益。

3.产学研联盟是优势互补型。由于参加联盟各方在资源、能力及知识等方面各具优势, 因此在联盟中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和功能, 因而是一种典型的优势互补性联盟。

二、产学研联盟模式及选择策略

本文着重从产学研联盟形式进行分类, 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一) 共建研究机构

共建研究机构包含共建重点实验室、共建技术开发中心两种类型。

1. 共建重点实验室。

共建重点实验室是以具有学科优势及实力高职院校或科研院所为主, 企业以提供资金、设备或以项目委托的形式参与的一种模式。其主要研究内容偏向于基础研究。基础性研究是应用性研究以及技术开发的基础和前提, 因此实验室将最终也能为企业提供实际应用性知识以及技术成果。共建重点实验室不仅可以使高职院校和科研院所通过持续的经费支持, 不断优化科研内容, 提升科研能力, 而且可以培养一批高水平的专业研究人才。同时, 企业由于获得前沿技术和知识的支持, 可以科学地、正确地制定技术发展战略, 加快企业技术创新速度。

2. 共建技术开发中心。

对于一些实力雄厚的大中型企业 (集团) , 为达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目标, 可建立技术开发中心来实现。该中心以企业为主导, 由企业提供资金、设备及研究人员;而高职院校和科研院所根据企业的科研目标, 提供相应的技术、知识和人员支持。选择采取共建技术开发中心模式的都是一些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 它们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 有针对性、选择性的与高职院校及科研院所组建联盟, 利用他们的科技优势, 辅助企业完成科研开发, 从而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二) 基于项目的产学研联盟

以项目为基础, 产学研联盟有委托开发及合作开发两种形式。

1. 基于项目委托开发形成的产学研联盟。

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 可以委托与其具有一致研究方向且兼具实力的高职院校及科研院所进行项目研究与开发。通常企业会预先支付一定委托费用来保证研发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般而言, 对于一些面临良好市场机遇, 但囿于自身研发能力的限制, 无法独立完成新产品开发或项目研究时, 就可以采用委托开发的方式。该方式有利于企业及时把握市场的变动, 获得经济效益;同时由于高职院校或科研院所的部分收益可以通过股权或销售额提成的形式获得, 因此可与企业共同承担风险, 分享利益, 甚至进而有后续的合作。

2. 基于项目合作开发形成的产学研联盟。

该联盟是由企业与高职院校及科研院所通过合同、契约的方式共同进行研究开发。研发所需的资金、设备和研究人员由联盟双方共同提供, 因此其最后获得收益多少也是根据各方在合作中投入资源的多少和做出的贡献的大小进行分配的。

采用该联盟形式的企业本身就具备一定研发能力, 企业内部配备有较为完善的研发机构和一定数量和能力的研发人员。通过与高职院校及科研院所对的合作, 不仅可以分散科研给企业带来的压力, 还可以提高项目研究的效率与质量。通过合作, 联盟各方都能互相学习, 积累经验, 共同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

(三) 共建经营实体

1. 基于技术入股形成的经营实体。

该联盟是由高职院校、科研院所通过已有的成熟技术入股相关企业, 而企业充分发挥其市场开拓能力及经营管理能力, 将这些成熟技术进行商业化, 实现其商业价值。通过这种形式的联盟, 可使联盟各方充分发挥其优势, 不仅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转化, 也有利于发挥企业在市场交换中的职能, 最终获得经济利益, 达到了共赢的目标。

2. 基于企业整体打包入股形成的经营实体。

现在, 许多高职院校拥有的附属企业虽然存在技术、研发的优势, 但可能面临资金短缺、市场反映能力差等问题而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因此, 为了更好的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转让, 通过整体打包入股与企业结成联盟, 有利于促进各方共同持续的发展。

综上所述, 鉴于产学研联盟模式是一种突破和优化产学研合作一般模式的新形式, 是一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有力武器, 所以现在不仅引起国家的重视, 也越来越多的在其他范围内使用。因此, 高等职业院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产学研联盟模式。虽然通过产学研联盟可以使联盟各方提高了研发创新能力, 获得了较高的收益, 但同时也承担着较高的风险, 一旦失败联盟各方都会遭受严重损失, 因此联盟各方不仅要谨慎选择合作方式, 也应各司其职、全力配合、共同促进联盟发展和壮大。

参考文献

[1]穆瑞杰, 朱春奎.河南创新系统建设的战略构想[J].经济经纬, 2004.

[2]翟帆.“校办工厂”迈向社会我国高校科技产业发展迅猛[J].中国教育报, 2001.

[3]乔西铭, 谢臣英, 卢智勇等.试论高职教育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湖南: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 篇9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产学研合作,新模式

知识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知识创新有效性的关键是要将知识创新的成果迅速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高校是知识创新的“动力源”, 不但能培养大批高素质、有创造力的人才, 而且能不断地产生知识创新成果。但是高校与企业的创新活动具有差异, 高校往往以知识创新为重点, 以学术性、科学性为衡量标准, 其内容多为学科性、专业性成果。企业则主要以技术创新为重点, 科技成果以可行性和经济效益为衡量标准, 其内容为新产品和新工艺, 这种差异性可能会造成高校的知识创新远离企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阻碍高校知识创新的有效性。因而, 新型校企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 既要能促进高校把市场需求作为创新的源泉, 依据市场需求和企业的需要进行知识创新, 促进高校知识成果的产业化;也要能为高校的知识创新提供资金支持, 实现产业资本与知识资本的联动, 经营优势与科技优势的互补, 通过科学家与企业家的结合, 使科学家的个人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能量得到释放, 加速成果转化, 加快技术推广。

一、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产生的背景

山西省是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 目前已基本形成一个以重型结构为特征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但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大量的投入和大量的物质资源消耗, 属于典型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为通过提升技术创新水平, 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 山西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旨在发挥高校知识创新的作用, 通过产学研合作一体化, 推动创新性成果的产生和科技成果的转化。

2000年, 山西省颁布了《山西省推动产学研合作实施办法》的通知, 并成立了山西省产学研工程领导组办公室, 专门负责全省产学研合作方面的工作。在政府相关部门引导下, “十五”期间山西省的产学研合作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但是表现出一些突出的问题:由于高校无法在人才培养和服务经济发展两个方面取得平衡, 造成办学目标模糊;管理体制不健全;由于合作各方目标不同, 又缺乏有利的调和, 因而容易产生矛盾;高校的财务工作与科研工作分别由不同行政部门主管, 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科研成果转化介于科研与生产之间, 一直没有明确其主管行政部门, 在体制上形成管理空白, 造成科研成果转化中的体制障碍;由于没有支持产学研合作的专项拨款, 产学研合作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

为改善这种状况, 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 管理部门先后分布和制定了《关于启动山西省企业技术中心辅助高校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通知》《山西省企业技术中心辅助高校研究生培养工作管理办法》《关于加强研究生教育工作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山西省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考核评价试行办法》、《关于山西省校企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研究生毕业及导师考核相关工作的规定》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十一五”期间, 山西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原山西省经济委员会) 、山西省产学研工程领导组、山西省教育厅、山西省学位委员会共同启动了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工作, 在校企双方的共同努力下, 校企合作培养研究生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先后建成山西大学—汾酒工程、山西大学—应用催化科学与技术、太原理工大学煤矿装备、太原理工大学煤矿工程、太原科技大学装备制造业5个省级校企联合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

二、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的基本概念

1、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定义

校企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配合学校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和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需要, 为在读硕 (博) 士研究生提供的一个社会创新实践平台, 主要通过校所合作、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等形式, 选择一批大中型名优企业或地市、县区的有关单位, 建立“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 分为省级、校级、学院级, 搭建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和教育创新平台, 加强研究生教学实践环节,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解决研究生培养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矛盾, 为社会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同时增强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能力。

2、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设立的指导思想

(1) 从体制上促进创新中心科研发展与山西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政府主导和政府牵头是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建设和发展的保障, 山西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作为管理省内各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省级行业技术中心的职能部门, 山西省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作为全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主管单位, 发挥其组织、管理与协调职能, 确保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参与各方的积极性和各项措施的有序推进。各创新中心依托学校也成立了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管理办公室, 保证中心各项工作的实施进度和目标实现。从战略目标、政策、规划、计划等方面加强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 提高科技工作面向山西经济建设的动力与活力, 增强经济建设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实力和自觉性, 促使山西省的经济体制改革与科技体制改革同步展开、配套进行。

(2) 从山西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建立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创新中心培养目标与山西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 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 结合高校学科优势, 围绕山西煤炭、焦化、冶金、电力、装备制造、煤化工、新型材料、食品工业、文化、旅游十大产业和物流、服务业等新兴产业而设立。

(3) 增加对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的资金投入。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 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融资体系, 并将创新中心投入纳入法制化轨道, 对创新中心形成经费投入的稳定增长和有效投入机制。从2008年开始, 山西省教育厅在“强校工程”中列出专项经费用于支持中心的研究生培养, 同时在每年的“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申报中给予了重点倾斜;山西省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明确要求各企业技术中心负责人对中心建设通过申报创新项目予以资金支持。下一步, 山西省经信委等政府相关部门将筹资设立“研究生创新中心资助基金”, 主要用于为创新中心依托高校的导师及研究生到企业参与技术创新活动提供部分资金支持, 并对在创新中心业绩突出的个人和单位进行奖励。

三、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解决的关键问题

1、良性的组织结构

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是将知识经济体系中的活动主体——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和政府组成一个共同体的制度, 从组织结构的角度来说, 就是要构造企业、大学与科研机构的新关系, 政府的协调作用也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政府主导和政府牵头成为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建设和发展的保障, 山西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作为管理省内各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省级行业技术中心的职能部门, 山西省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作为全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主管单位, 根据山西省产业技术发展需要及企业技术创新的实际, 结合各高校自身的学科优势和特色进行联合认定, 发挥其组织、管理与协调职能, 确保参与各方的积极性和各项改革措施的有序推进, 并负责年度考核工作。

在已有管理制度的基础上, 山西省产学研工程领导组要求参与高校制定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章程, 配合政府相关部门邀请官、产、学、研各方的代表, 及时就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的运行机制, 包括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定位与任务、合作模式、投入与分配机制, 项目管理、知识产权归属等内容进行广泛讨论, 不断规范和完善创新中心的管理制度。创新中心由高校和企业共同选派人员组成管理委员会, 负责中心工作目标制定、研究生选派和管理、导师确定、研究课题审定、经费筹措等日常工作的管理。

2、建设和完善科学研究体系

按照“集中力量、突出重点、集成优势”的原则, 瞄准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重点应用研究和高技术研究目标, 抢占科技“制高点”, 建设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 建设开放共享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以现有的科研机构、高校科研机构和高新企业为依托, 从事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优势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研究和重大科技攻关活动, 提供创新成果, 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提供知识源和技术源。

3、建设和完善技术开发体系

为进一步强化企业在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的核心地位, 山西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要求企业根据自身的利益和对市场的认识, 自主选择适合本企业发展目标的技术创新项目, 并进行筹资、投资, 承担相应风险, 大学和科研院所以及政府的专家共同参与项目的筛选和论证;企业在技术创新的每一个阶段从产品设计、原材料选择、生产方式到项目管理都要参与, 以保证技术创新紧贴企业的产业化能力;一旦技术创新形成产品, 企业有权自己申请专利进行必要的保护。这样, 确保了企业成为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的决策、投资主体、参与主体、分配主体。最终, 围绕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 以增强产业技术竞争力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 建立起了以企业为主体, 产学研相结合, 以企业技术开发中心、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为主要形式, 包括企业中试基地和企业内孵化器等形式技术开发体系。

4、建设和完善人才培训与人力资源开发体系

为保障创新中心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高校和企业内部建立起了相应的保障机制, 鼓励广大师生、企业员工参与创新中心的工作。对于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的高校导师, 在教师职称评审以及考核中, 适当减少学术性科研成果的要求, 增加应用性研究的比重, 学校每学期空出一定的工作时间让高校导师到企业参加技术项目研发, 并提供部分经费支持。共建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的企业对承担研究生培养任务的导师和技术人员制定相应的鼓励性考核办法, 企业导师或技术人员辅导研究生进行项目研究、到高校进行学术交流等工作都算作正常的工作时间等, 并且为技术人员的相关活动提供经费支持。企业为创新中心的研究生支付一定的津贴和实习费用, 并且为研究生的人身安全负责。从计划安排、基地建设、科技管理等各个环节、各方面积极探索从“重物、重成果”向“重激励人才创新积极性、重视人才素质和水平提高”转变的管理机制, 把工作重心转到以人为本的轨道上, 做好激励、培养、引进和用好人才的各项工作。

结语

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 篇10

一、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必然

在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以及逐年大量扩招的形势下, 高校人才培养必须进入理性思考, 那种一味强调把学科建成高起点、高水平、国内一流或国际领先的口号, 难以调节企业需要的人才得不到满足, 而高校的毕业生又待业的现实矛盾。面对社会、经济、技术高速发展的新形势, 产学研结合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规律。在现代社会发展中, 产、学、研具有不同的知识运行活动形式, “学”是传承知识、“研”是创新知识、“产”则是应用知识。产学研三者的关系是围绕知识来运行的, “产”依赖于掌握知识的专门人才所进行的技术开发, 要求不断提高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更新产业产品;“学”则必须联系生产 (社会生活) 实际, 传承科学和技术的新成就, 以此来培养高质量的专门人才;“研”依赖于掌握知识的专门人才和生产实践提出的各类问题, 有所发明, 有所创造。产学研三者本质上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 但也存在着互相联系的重要方面。因此产学研在人才培养上是相互联系和依存的。

产学研结合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要。产学研结合可以推动高校革新办学理念, 拓宽办学思路;推动高校变革人才培养模式, 拓宽就业渠道。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校应以人才培养为中心, 开展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首先, 以高层次人才与创新性成果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这是高校的法定职能与责任;其次, 提升高校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与水平, 是高校办学实力与水平的重要体现;最后, 要实现高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个职能协调发展, 必须坚持走产学研结合道路。

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社会到来的现今, 产学研在人才培养上的结合将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动力, 抢占国际竞争战略制高点的重要举措。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阶段的“知识型+能力型+素质型”的研究型及应用型人才在培养模式可靠保障。

二、从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创新能力解析创新教育的状况

我国培养的工科类大学生虽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知识, 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较弱, 创新精神不足, 学生个性不强等特点。为此毕业生进入社会缺乏竞争力, 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我国工程技术人员总数已达1000万, 居世界各国之首, 但人均产值却很低。每百万元产值的工程师人数, 我国约为美国的16倍, 德国的l3倍。不久前中国工程院曾对我国500强中的39个大型企业以及来自50个企业的近4000名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了有关创新能力问题的调研。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个人因素、企业环境和学校教育三个方面, 以及企业工程链的研发、生产、管理、营销等若干主要岗位出发, 对构成和反映工程技术人员内在创新能力的相关因素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研情况来看, 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在专业知识方面有一定的基础, 具备一定的创新潜力, 但受学校教育和工作环境的影响, 其创新精神和综合创新素质与时代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工程技术人员的创新动力、创新目标和创新毅力都非常缺乏。不少企业反映, 工程教育中工程训练不足, 只有理论知识的传授而缺乏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训练, 这样难以培养学生基本的工程综合与设计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更是难以保证, 学生毕业后很难适应当今迅速变化的科技与生产发展形势。

三、产学研合作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探索

要形成产学研合作教育与人才培养新模式, 应在教学活动中引入研究性活动和生产性劳动, 或者把教学活动延伸到研究过程中去, 或者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交替进行。培养具有研究开发和工程实践素养, 加速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向知识的应用者转化, 甚至向知识的创造者过渡。传统的专业课程体系是适应课堂教学需要而制定的, 往往与生产实际之间存在距离而不利于工科人才培养。为此我们尝试在专业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等方面予以改革, 通过走产学研合作教育之路, 建立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改革的原则有三个基本点:一是教育模式需主动适应地方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服务;二是把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人才培养模式中;三是以学生为本, 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该模式具体实施特点如下:

1. 培养方案与产业结合, 专业课程调整灵活。

调整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原则是与时俱进, 灵活调整, 紧跟行业, 企业参与培养方案的修订。构建以专业基本能力、专业拓展能力、就业适应能力等“逐层递进式”模式的课程体系。其中, 专业基本能力培养主要是结合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即工读结合、工学交替, 将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分为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两个阶段, 学生理论学习阶段在校内学习, 实践阶段到校外工作。专业拓展能力培养主要是在专业基本能力基础上, 拓展专业口径, 提升相关专业业务能力, 就业适应能力培养是在课程实习或毕业设计中根据自身的就业岗位或行业导向和多渠道出口选择相应内容, 选修相应工程设计课程, 最终实现培养目标和就业岗位对接。

2. 拓展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多样化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应遵循教育部[2007]2号文件中提出的“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要求。首先, 要改革以知识验证为主的实验教学体系, 建立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 以开放性实验为辅的围绕学生能力培养中心的实验教学体系。其次, 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赛课结合, 引导学生科研立项或参与教师的科研开发———研课结合, 让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 多途经地强化学生开发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再次, 还要共建实习基地, 学生顶岗锻炼。学校积极创造条件与行业或企业共建教学实习基地, 增加学生接触社会和接触生产实际的机会。还有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自找门路, 寻求多领域、多形式的社会实践机会。

3. 大胆尝试毕业设计与企业岗位、科研实际项目相结合。

每年学生都要做毕业设计, 如果毕业设计与企业的实际项目或企业的岗位、科研实际项目相结合, 经产学研合作单位的严格考核, 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质性实习, 参与实际工作, 在毕业设计 (论文) 期间深入生产实际, 为企业排忧解难, 使学生作到了真题真做, 有效地提高了综合素质, 以达到“零距离就业”为目标, 灵活选择毕业设计课题, 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同时对有科研兴趣的同学进入科研团队, 进行实际项目的开发, 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4. 整合资源, 多种形式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品质。

若立足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只作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难以达到实际意义上的创新能力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事先策划、设计, 并通过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性的把握, 对知识的重组和活化的加工, 制造一个需要创造和充满创造可能性的环境, 激发学生创新欲望, 以达到创新意识和协作精神的培养。同时各院系应打破专业学科间的界限, 整合、配置与改造教学资源, 并与企业共建联合研究室或技术开发中心, 让学生参与校企联合开发的项目, 或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 或直接承接政府部门的科研项目和企事业单位的课题, 实现校企双赢。同时也可以经常举办一些小科技、小发明、小制作和小论文等竞赛活动。

5. 建立综合全面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考核评价体系。

应建立符合本专业特色、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科学、先进、完善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它是衡量教学质量、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促进教学改革以及人才培养模式自我调整的重要手段。

6. 完善评价体系内容, 建立开放性的评价机制, 让多方参与对学生成绩的评价。

一是研究评价指标、权重以及计算方法, 使评价结果的量化更加科学合理。评价体系的内容应该涵盖和反映需要培养学生的多种素质和能力结构, 如文化素质、工程素质、自学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表达与沟通能力、创造能力等;二是建立开放性的评价机制, 如社会和企业多方参与评价, 既然在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背景下, 参与学生评价的主体和标准就应该是多样的, 同时也可以择优引进先进企业的人才评价与评估模式, 从而与社会、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具有一致性与连贯性;三是学生评价体系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结合专业的特色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灵活调整某教学环节的评价细节, 创建对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体系的多样性, 如常规的授课考试成绩、学生实践成绩、参与企业实习成绩、设计论文成绩、解决或提出某建议成绩等可以作为评价体系组成部分, 同时研究项目的立项、研究与成果应用、市场开拓等同样可以证明学生具有多方面能力与知识结构, 以项目培养人才的方式使评价内容具有可替代性, 从而为社会培养多样性人才。

总之, 产学研结合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提升办学水平的强大动力, 也是高水平大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产学研结合可以推动高校革新办学理念, 拓宽办学思路;推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评介体系, 拓宽就业渠道。加速高校进一步完善以人才培养为中心, 实现高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个职能协调发展, 必将坚持走产学研结合道路。

摘要:产学研结合推进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 是一个新的探索课题。本文在分析产学研合作教育必然及我国创新教育的现状, 探索产学研推动高校培养创新能力的人才主要途径。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教育,创新型人才,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蒋华林.加强产学研结合, 促进高校科技创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7, (4) .

[2]陈红喜.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探析[J].现代企业教育, 2009, (12) .

上一篇:新闻自由观下一篇:赠与合同撤销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