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分析

2024-07-11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分析(精选十篇)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分析 篇1

本研究所依据的数据是2008年11月至12月在江苏省南京市、苏州市、南通市、徐州市等四个城市的8所高校进行的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200份, 回收有效问卷2162份, 有效回收率98.3%。性别比例, 男生923人, 占42.7%, 女生1239人, 占57.3%。样本年龄最小的17周岁, 最大的32周岁, 平均年龄20.9岁, 年龄数20.90%的样本在19—23周岁之间。样本的年级分布, 大一学生占37.5%, 大二占18%, 大三占30.2%, 大四占10.9%, 硕士占3.3%, 博士占0.1%。就读的院校分布, 综合性大学占45%, 师范类大学占17.7%, 高职高专占23.1%, 其它非综合性大学占14.2%, 就读的专业涉及12类。

总体来说, 当代江苏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如下特点。

一、爱国热情高涨

新时期江苏大学生应该倡导什么样的价值观?根据重要性程度请被调查者选三项, 排在第一位选择比例最高的是爱国主义 (23.0%) , 其次是社会主义荣辱观 (14.8%) 。排在第二位选择比例最高的是科学发展观 (15.0%) , 其次是社会主义荣辱观 (14.0%) 。排在第三位选择比例较高的是文明和谐 (22.3%) , 最后是爱国主义 (15.8%) 。赋权计算综合频数排序, 当代大学生最应该倡导的价值观排位前三的依次是爱国主义、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科学发展观。

当国家遭到侵略或主权受到侵犯时, 江苏大学生有何行为表现?调查显示, 当国家遭到侵略时, 有57.3%的人表示“不惜一切保家卫国, 甚至奉献生命”, 35.0%的人表示“在保全自己的情况下, 作出贡献”, 也就是说有92.3%的人有积极的行动表示, 见表1。当国家主权受到侵犯时, 34.3%的人表示“参加有组织的集体游行”, 15.8%的人表示“抵制该国商品”, 19.9%的人“先看看, 然后再采取合适的行动”, 也就是说有近70%的人有行动表示, 见表2。

57.3%的大学生表示当国家遭到侵略或主权受到侵犯时会“不惜一切保家卫国, 甚至奉献生命”, 这表明当代大学生不仅具有高涨的爱国热情, 更有大无畏的献身精神。党员学生选择该选项的比例高达70.4%, 显著高于非党员学生54.7%的比例, 表明党员学生比非党员学生更具有献身精神。再深入分析发现, 因为信仰共产主义而入党的党员学生选择此选项的比例为79.2%, 而因为方便找工作而入党的党员学生选择此项的比例有45.5%, 差异显著。这表明共产主义信仰是党员比非党员思想境界更高的精神源泉。

二、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社会贡献的统一

1. 幸福观的核心是事业、家庭、个性。

人生最大的幸福是什么?根据重要性程度请被调查者选三项, 排在第一位选择比例最高的是“成就自己, 造福社会” (40.1%) , 其次为“爱情幸福和家庭美满” (19.9%) , 再次为“得到社会承认和尊敬” (10.8%) 。排在第二位选择比例最高的是“爱情幸福和家庭美满” (25.0%) , 其次是“得到社会承认和尊敬” (18.7%) 。排在第三位选择比例最高的是“爱情幸福和家庭美满” (20.7%) , 其次是“自由自在, 做自己最喜欢的事” (19.4%) 。赋权计算综合频数, 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成就自己, 造福社会”、“爱情幸福和家庭美满”、“自由自在, 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成就自己, 造福社会”代表的是事业, “爱情幸福和家庭美满”代表的是家庭, “自由自在, 做自己最喜欢的事”代表的是个性。简单地说, 当代大学生追求的幸福观核心是事业、家庭与个性。

2. 注重自我实现。

衡量一个人价值大小的标准, 大学生认为最主要的是“实现自我价值多少”, 选此项的比例为47.8%, 其次是“对社会贡献大小”, 其比例为35.2%, 选择“生活是否舒适”的比例为8.3%, 选择“金钱财富积累多少”的比例为5.3%, 选择“地位名誉高低”的比例为2.1%。显然, 衡量个人价值大小的标准集中在“实现自我价值多少”和“对社会贡献大小”两项上。大学生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同时, 也注重对社会的贡献。 (见表3)

我们把“实现自我价值多少”标准界定为个人取向, 把“对社会贡献大小”标准界定为社会取向。经检验, 不同价值取向与性别、政治身份、宗教信仰有关。

就性别而言, 男生社会取向比例高于女生, 女生的个人取向比例高于男生。也就是说, 男生在价值取向上更社会化, 女生在价值取向上更个人化。

就政治身份而言, 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的社会取向与个人取向比例均没有显著差异, 而群众等其他人这两个比例都显著低于共产党员与共青团员。

就宗教信仰而言, 没有宗教信仰的学生的社会取向和个人取向比例都高于有宗教信仰的学生。

决定一个人成功的因素, 大学生认为最重要的是身体健康, 选择此项的比例为38.6%, 其次是“勤奋精神和持续努力”, 比例为14.3%。选择“亲友和家庭的社会背景”、“金钱”、“外貌”、“爱情”等选项的比例则较低。赋权计算综合频数, 总体认为决定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排前三位的依次是身体健康、勤奋精神和持续努力、专业素质与能力。

三、自信务实

江苏大学生对自己学习与工作能力的评价, 32.0%的人“充满自信, 具有能力”, 28.0%的人“对自己能力不满意, 还在努力”, 25.1%的人“虽有潜力, 但努力不够”, 近三分之一的人对自己充满信心, 且自认为有能力。

男生比女生更自信。35.2%的男生对自己学习与工作能力充满自信, 女生的比例只有29.1%。男性比女性更自信。

独生子女自信比例相对较低。独生子女自信的比例为30.8%, 非独生子女自信的比例为33.3%。经检验, 非独生子女自信比例显著高于独生子女。

共产党员自信比例较高。共产党员自信比例为38.5%, 显著高于共青团员自信比例30.7%, 共青团员又显著高于群众等其他人自信比例27.9%。

个人发展机会成为择业首选。在择业或转换工作时, 38.1%的人首先考虑“个人发展机会”, 28.9%的人首先考虑“实现自我价值”, 20.7%的人首先考虑“薪水与福利待遇”, 7.2%的人首先考虑“祖国的需要”, 2.7%的人首先考虑“专业对口”。

有30.8%的人认为信仰在精神生活中“非常重要, 不可缺少”, 48.4%的人认为“需要, 但并不重要”。另有12.7%的人认为“没有必要, 无所谓”。共产党员认为信仰非常重要的比例为42.1%, 显著高于共青团员认为信仰非常重要的比例28.3%, 共青团员又显著高于群众等其他人23.8%的比例。显然, 信教的人认为信仰在精神生活中非常重要的比例较高, 而不信教的人认为信仰非常重要的比例则显著低于信教人。

近70%的大学生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68.9%的人对中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景充满信心, 认为其目标明确、战略正确。从党派来看, 共产党员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的比例为72.7%, 共青团员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的比例为69.5%, 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明显高于群众等其他人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的比例62.1%。

总之,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较为自信务实, 强调自我的同时, 也考虑服务别人、不损害别人。

四、关注现实

1. 高度关注物价、医疗等社会问题。

83.4%的人认为“物价上涨问题”很严重或较严重, 其中认为很严重的比例为48.6%。83.3%的人认为“医疗费用过高问题”很严重或较严重, 其中认为很严重的比例为49.2%。73.1%的人认为“青少年沉迷网络问题”很严重或较严重, 其中认为很重的比例为35.9%。72.6%的人认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问题”很严重或较严重, 其中认为很严重的比例为34.7%。71.4%的人认为“贫富差距问题”很严重或较严重, 其中认为很严重的比例为30.5%。71.4%的人认为“藏独问题”很严重或较严重, 其中认为很严重的比例为38.6%。

另外, 对“贪污腐败问题”、“苏南和苏北之间发展差距问题”、“城乡差异问题”、“下岗失业问题”、“社会诚信缺失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自然资源短缺问题”等社会问题认为很严重或较严重的比例均超过50%。

2. 最关心住房、教育、医疗改革, 最希望解决公正与发展问题。

当代大学生最关心的制度改革, 排在第一位的分别是住房制度改革 (36.7%) 、教育制度改革 (20.1%) , 排在第二位的分别是城乡医疗制度改革 (24.5%)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19.6%) 、教育制度改革 (19.1%) , 排在第三位的分别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21.6%) 、城乡医疗制度改革 (16.5%) 。显然, 大学生最关心的制度改革是住房、教育、医疗。

进一步改革开放, 哪些工作更为迫切?排在第一位的分别是维护社会公正 (24.4%) 、发展经济 (21.2%) , 排在第二位的分别是发展经济 (16.4%) 、改善民生 (13.2%) 、维护社会公正 (11.6%) , 排在第三位的分别是生态重建 (19.2%) 、改善民生 (15.9%) 。可以看出, 大学生最希望解决社会公正与经济发展问题。

五、择业最注重自我发展机会

大学生择业最关注什么?调查显示, 就业最注重的因素主要集中在“自我发展机会” (46.5%) 、“专业对口” (17.4%) 、“薪金多少” (16.6%) 三个方面。选择这三项的比例合计超过80%。把这三项独立出来进行深入分析发现, 择业时男生比女生更注重自我发展机会, 女生比男生更注重专业对口, 男生选择发展机会的比例为61.3%, 显著高于女生现在发展机会55.2%的比例, 女生选择专业对口的比例为24.7%, 显著高于男生选择专业对口17.2%的比例。从学校类别来看, 综合性大学更注重发展机会, 师范类大学更注重专业对口, 综合性大学选择发展机会的比例为63.1%, 显著高于其他类型的高校, 师范类大学学生选择专业对口的比例为30.8%, 也显著高于其他类型的高校。党员学生和学生干部更注重发展机会, 非党员学生和普通学生更注重薪水与专业, 党员学生选择发展机会的比例为70.8%, 学生干部选择发展机会的比例为64.8%, 均显著高于非党员学生和普通学生选择发展机会的55.2%、53.8%的比例, 非党员学生选择薪水的比例为21.9%, 普通学生选择薪水的比例为22.2%, 均显著高于党员和学生干部选择薪水的13.5%、17.7%的比例, 非党员干部选择专业的比例为22.8%, 普通学生选择专业的比例为24.1%, 也都显著高于党员和学生干部选择专业的15.7%、17.5%的比例。研究生更注重发展机会, 本科生更注重薪水和专业, 研究生选择发展机会的比例为70.0%, 显著高于本科生选择发展机会57.3%的比例, 本科生选择薪水的比例为20.8%, 选择专业的比例为21.9%, 均显著高于研究生选择薪水16.7%与选择专业13.3%的比例。

薪水也是大学生择业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当今大学生对毕业后第一份工作的月薪期望并不高, 65%的人的期望在2000元以下。

对月薪期望进行重新分类, 把少于1600元视为低收入, 把1600—2800视为中等收入, 把大于2800元视为高收入。深入分析发现, 不同类型的学生薪水期望各不相同。从不同类型的高校来看, 选择高收入比例较高的是综合性大学其比例为22.1%, 师范类大学比例为19.2%, 高职高专选择高收入的比例只有7.8%, 相应地, 高职高专的学生选择低收入的比例最高为67.6%, 师范类大学学生选择低收入比例为51.8%, 综合性大学学生选择低收入的比例为34.7%。来自城镇的学生选择高收入的比例为20.0%, 显著高于来自农村学生选择高收入16.4%的比例, 来自农村学生选择低收入比例为50.7%, 显著高于来自城镇学生选择低收入41.6%的比例。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更能接受低收入, 其选择低收入的比例为47.0%, 显著高于来自富裕地区学生选择低收入43.6%的比例。从学历来看, 研究生选择高收入的比例为77.0%, 远远高于本科生选择高收入16.6%的比例, 同样, 研究生选择低收入的比例1.4%远远低于本科生选择低收入46.6%的比例。从学生的不同身份来看, 党员学生选择高收入的比例为31.2%, 显著高于非党员学生选择高收入16.3%的比例, 党员学生选择低收入的比例为34.4%, 显著低于非党员学生选择低收入47.1%的比例。独生子女选择高收入的比例为21.1%, 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选择高收入16.5%的比例, 相应地, 独生子女选择低收入的比例42.5%也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选择低收入47.6%的比例。

六、人际交往积极

对人际交往的态度, 在学习之余, 主动和朋友玩的比例为53.1%, 更愿意一个人度过的比例为26%, 被朋友叫去玩的比例为13.5%, 过二人世界的比例为7.4%。分类分析发现, 男生人际交往态度比女生消极。男生主动和朋友玩的比例低于女生, 男生更愿意一个人度过的比例也高于女生。研究生人际交往的态度比本科生积极, 主动和朋友玩的比例研究生为58.1%, 经检验显著高于本科生。理工科学生人际交往比文科学生更积极, 主动和朋友玩的比例理工科学生为57.1%, 经检验显著高于文科学生51.7%的比例。

超过半数的人认可“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对人际关系的评价, 54.0%的人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与人的关系应该是“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 17.1%的人认为是“利益的交换与妥协”, 13.9%的人认为是“利己不损人”, 4.1%的人认为是“毫不利己, 专门利人”, 只有1.7%的人选择“人不为己, 天诛地灭”。

七、组织需求强烈

59.9%的人表示很有兴趣参加中国共产党组织, 59.6%的人表示很有兴趣参加志愿、公益组织, 52.8%的人表示很有兴趣参加各类兴趣组织与团体, 26.9%的人表示很有兴趣参加中国共青团, 12.1%的人表示很有兴趣参加各类网络社团, 9.9%的人表示很有兴趣参加民主党派, 被调查者从未对任何组织和团体感兴趣的比例只有2.5%。

另外有19.5%的人在最近一年内经常参加社会志愿公益活动, 69.6%的人表示“偶尔参加”, 从不参加的比例只有11.0%。这表明, 当代人不仅有强烈的组织需要, 而且有参加各类社会公益活动的实践与热情。

共产党员经常参加公益活动的比例为27.7%, 共青团员经常参加公益活动的比例为18.1%, 群众等其他人经常参加公益活动的比例为12.8%。三者间的差异显著。总体而言, 共产党员参加志愿公益活动的积极性高于共青团员, 共青团员又高于其他人。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与成因分析 篇2

1、引言

人们通常将关于生活中基本价值的信仰理想信念等观念形态的东西称为价值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价值观作为社会意识的.个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受制于社会存在,由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所决定,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变化发展。旦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发生变化,价值观也会发生变革。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西方文化的剧烈碰撞,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也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特点,在一一些问题上常常表现出矛盾或多变状态。曾德哩

2、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包括社会认同、政治态度、道德观念等诸多方面。当代

大学生生活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改革开放的社会,他们所获取的信息量人、速度快,但他们涉业较浅,分析和判断问题多局限于个人视角,使他们的人生价值观呈现出多元、矛盾、困惑和不稳定的特点。

多元化改革开放以来所有制形式、社会利益主体、社会组织形式以及人们就业方 式、生活方式日益多元化,人们的思想也由单一逐步 趋向丰富,由封闭僵化逐步转向开放活跃,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价值观念也呈现出复杂性和多元性的特点。大学生中既有以集体主义为原则、无私奉献的价值观,也有致力于个人奋斗、重享乐求实惠的极端利己主义价值观,还有游离丁妇公无私和自私自利之间、持合理利己主义的中庸之道者。有“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价值取向,也有信奉“孔方兄”的钱本位价值取向,还有名本位价值取向等等。总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可以说是纷繁复杂、多元并存。

矛盾性市场经济中社会群体利益分配的差异性以及群体价值观念的多元性,使大学生价值观上的速定,图感、矛盾和冲突明显增加。比如,他们既倾向于锐意进取,又常常为惰性、甚至是任性所吸引,中庸无为:既赞同开拓创新>又时而抱有侥幸心理:既倾向于自立自强,高度认同改革,赞成公平竞争,又对依赖、依傍不无留恋,当改革涉及到自身利益时,则斤斤计较、牢骚满腹,怀念旧体制的“优越 性";既注重生活的内心体验,又常常“玩世不恭”:在观念上认同集体主义原 则,在行动上却主张个人利益的价值取向:方面憎恨别人的贪婪 与不道德,另一方面却宽容自己的放纵:一方面对社会风气不好、消极腐败现象深恶痛绝,另一方面却感到无所适从,或没有勇气去面对现实,从我做起去消除社会腐败现象。当代大学生常常处于一种“希望与困感并存,进取与彷徨相伴,成功与失败同在,认同与失落交错”的心态之中。

不稳定性

由于青年学生具有求新、求异的特点和不断探索、孜孜以求的精神,加之其正处在生长期,思想意识和心理尚未稳固,情绪易于起伏,这使得他们对人生价值的评价和选择,比较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处于不稳定状态,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可变性。对丁同样一件事物他们今天的认识和昨天的认识可能会有很人的关别:今天推崇的东西,到了明天也许就成了要反对的东西:现已形成的观念,也可能因遇到一件不顺心的小事而被否定:对此种价值观的态度刚间明晰,却又 转入对另种价值观的追子: 忽东力,忽西方,忽传统,忽现代变幻不定。这种内心的冲突和不稳定性容易使人学生在价值评价及选择上:产生迷例与困顿,在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出现偏颇。3、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的原因造成大学生价值观改变的主要因素有下面几个因素,首先是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市场经济是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手段。但其本身也存在缺陷与不足,会产生许多消极影响:首先,市场经济是自主性经济。它强调个体的主体意

识,这本身是对人自身的一次解放,但这也容易造成个人本位主义乃至极端个人主义,使得社公责任感缺乏其次,市场奶济是求利性经济。它强调资源的合理配置,以期达到利益的最大化。但这反映到思想领域中,则易诱使人们急功近利、一切向钱看,产生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最后,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它讲求公平交易、平等竞争、等价交换等原则。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也把经济领域中的这些原则误用到其他领域,造成人们价值观念的混乱,导致人际关系的婚变,出现平面化、功利化、淡漠化的倾向。市场经济的 这些消极影响时刻侵蚀着人们的头脑。当代大学生作为个社会群体,其价值观同样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因此,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成为当前大学生价值观失范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社会转型影响。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这种转型不只发生在经济或政治领域,还发生在思想领域,伴随着程度不同的信仰危机和认同危机。社会转型从来都是与人们观念变化和道德变迁相辅相成的,社会转型是“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念和思想的改变过程”,作为一个生产力水平不高的国家,我国在发展中需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但同时,西方的一些消极、腐朽思想,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也被贩入了中国,在这样的情形下,中国的传统文化、计划经济体减下的文化、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文化以及西万文 化相互碰操交融,全向影响石当代人学生的价值取向,极易使其价值观的选择发生矛盾、混乱。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分析 篇3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生命教育

开展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研究,有助于引导大学生认识生命的可贵,也有助于高校教师及管理者了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状况,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以西部地区的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其中男生占45.92%,女生占54.08%;文科专业学生占34.35%,理科专业学生占35.37%,医学专业学生占30.27%;大一年级学生占7.14%,大二年级学生占32.65%,大三年级学生占26.19%,大四年级学生占34.01%;独生子女学生占31.29%,非独生子女学生占68.71%。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共发放问卷310份,回收300份,其中有效问卷294份,问卷回收率96.7%,问卷有效回收率94.8%。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意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但防御能力不高。90.5%的大学生认为“身体健康”非常重要,8.8%认为一般重要,只有0.7%选择不重要。在问到“遇到火灾等突发事件时的应对方式”时,有3.1%学生表示一点也不知道,有83.7%表示只知道大概方法,但没实践过,只有13.3%的学生表示知道,并实践过。以上数据表明,当代大学生的防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2.对大学生同居持开放态度,但学校性教育缺失。当被问及对“大学生同居”的看法时,47%的男生和22%的女生认为大学生同居很正常,只要双方自愿就可以,22%的男生和23%的女生认为只要将来结婚就可以,9%的男生和23%的女生表示反对,20%的男生和30%的女生表示说不清楚。此外,大学生获取性知识的途径分别是电视、网络和书刊杂志(73.8%)、同学(9.9%),家庭教育(5.4%),通过学校教育获得的只有10.9%。这反映出大学生性知识的来源很少来自家庭和学校的正规教育,家庭和学校性教育严重缺失。

3.认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但存在极端行为。当问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时,只有2.7%的学生认为不重要。可见几乎所有大学生都认为人际关系的好坏与个人的发展密切相关。但是,当问到“如果同学间如果出现矛盾怎么办?”时,大部分学生选择会采取及时沟通对话协商的办法,但也有小部分学生会选择不去理睬,从此关系僵化,还有1.7%的学生表示会采取极端过激行为。当问到“如果遭到冒犯,是否有其杀死对方的念头?”,结果让人很吃惊,有4.8%的学生表示“经常有”杀死别人的念头,24.1%的学生选择“偶尔有”,71.1%的大学生选择“没有”。数据表明有一部分大学生还不能做到尊重和爱惜他人的生命,缺乏必要的法制观念。

4.大学生生活质量不高,心理咨询机制不完善。当问到“对大学生活的感受”这个问题时,有36.73%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活精彩而充实,4.762%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活无聊、空虚,38.44%的学生认为希望渺茫,看不见路在何方。还有20.07%的学生认为没什么感觉,稀里糊涂就过来了。数据显示出,大学生的生活质量不高,生活满意度非常低,生活缺乏目标,看不到希望,对未来感到迷茫。当问及“如何缓解生活压力”时,有绝大多数大学生选择自己会慢慢消化,有3.74%的学生为此感到困惑,不知如何应对,有15.31%的学生选择寻求发泄途径,仅有5.4%的学生选择求助心理咨询。可见,大学生调适情绪的能力并不高,高校心理咨询服务也不健全。表1是学生压力主要来源:

表1 大学生压力的主要压力来源

5.热爱生命,正确对待自杀,但是存在极少数自杀倾向。在问到“能否做到热爱和珍惜生命”,绝大多数大学生表示自己一定能做到热爱和珍惜生命,仍有24.15%的学生表示不清楚自己能否做到,还有4.1%的学生认为自己做不到珍爱生命。当问到“当你遇到很大的挫折,你有过自杀的想法吗?”时,只有一半学生表示从来没有过自杀念头,有37.1%表示偶尔有自杀念头,有6%的学生经常有自杀念头。以上数据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很可怕的现实,高校中有自杀倾向学生比例很高。

6.积极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但存在功利化倾向。当问到“你在什么时候觉得生命最有意义?”的多项选择题时,选项的频率由高到低的顺序是:实现个人目标的时候(84.4%)、被需要的时候(76.2%)、能使父母安度晚年的时候(71.1%)、被别人赞扬或仰慕的时候(41.5%)、赚很多钱的时候(40.5%)。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更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但也存在部分学生贪图物质上的满足与享受。

7.大学生对生命教育的看法。调查显示,高达74.1%的大学生认为高校开展生命教育很有必要,21.1%的大学生认为无所谓,只有4.8%的大学生认为生命教育不重要,可以看出,大学生普遍对高校开展生命教育有强烈的期盼。

当代大学生经济价值观现状分析 篇4

1. 非理性的专业报考热。

据《1999-2006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载:“经济管理类专业”为我国高考状元首选的专业, 高居“1999-2006中国最受高考状元青睐专业排行榜”第一, 而部分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传统基础专业, 如工程类、医学、航空航天、精密仪器及天文学等专业报考看寥寥无几。这反映了我国社会转型期教育存在问题, 尤其是大学生经济价值观发生的负面变化。这种以短期经济利益追求为目的的专业报考不仅扭曲了大学生对自我的培养和塑造, 更造成社会人才培养的不平衡。

2. 盲目的校园经商风。

如今, 经商在大学校园成为一个热点话题。利用周末和晚上时间进行“摆摊”是大学生中常见的场景:有些是买卖自己用过的东西, 有些则是商业代理, 如自行车、电脑等二手商品。校园的宣传栏除了张贴学术报告、讲座和学生社团举办活动的通知海报外, 还有大量有关商业活动的信息, 如“招聘校园代理”、“聘用兼职推销员”等。由此校园中旷课现象常有发生, 学生对自己的专业知识、低分成绩毫不理会, 这些导致大学生忘记了自己上大学的目的和根本任务, 高校原本的教育意义逐渐淡化。

3. 利益化的择业观。

在“自主择业、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就业机制形成的背景下, 大学生逐渐将追求“职业价值观”转向“经济价值观”, 把对“前途”和“成才”的长远期盼转化为对工资收入、住房、职称、发展机会等现实化和具体化条件的要求。在职业的选择上, 大多数学生更注重职业的经济价值, 而舍弃了职业的理想价值;在职业选择时, 或高不成低不就, 或举棋不定, 或接二连三的要求改派;在职业的取向上, 把择业范围定在都市, 或大机关、大单位;在职业的去向上, 不仅要选城市、选职业、选单位, 而且要讲条件、讲福利、讲待遇。

二、影响当代大学生经济价值观的因素

1. 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

市场经济价值观强调的自主意识, 功利原则与竞争原则, 务实和效益的原则等带来的负面作用及其消极影响反映到大学生思想意识上使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 生活方式、消费观念、价值观念发生倾斜, 私欲物欲有所膨胀;在社会商品大潮的冲击下, 货币拜物教观念也渗透到大学生的意识中, 许多青年学生以金钱的追求作为人生的追求。

2. 就业困难的社会压力。

随着高校扩招, 大学生们的就业压力越来越明显, 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一方面, 同一个岗位竞争的人增多了, 另一方面, 用人单位的要求也更加苛刻, 其条件不仅要求学习成绩好、个人能力强, 更注重学生是否有过相关实习或工作等直接实践经验。这样, 大学生群体往往更加忽视专业知识的积累, 而积极投入到商业活动中增强自己的竞争意识, 经济意识, 储备相关的工作经验。

3. 贫富不等的心理压力。

我国高校的“帮困助学”体系已经开始运作, 并且在现实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是大学生在经济上受到帮助的同时, 他们也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这样的心理亚健康是极其隐性的, 不容易被发现也不能够得到及时疏导。这使得他们在内心自卑的同时, 价值观上更提升了金钱的价值, 认为有了金钱的支撑是让他们抬起头的方法。

三、高校大学生经济价值观教育的思考

1. 分层次渐进教育。对大学生的经济

价值观教育应建立在正确的人生观引导基础上。大一, 以人生观教育为主。大二、三年级, 在人生观教育基础上进行经济价值观教育及休闲教育。大四, 充分利用“职业心理测量表”等心理咨询常用测量表, 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职业兴趣, 鼓励他们面对就业难的社会现实, 改变其由于竞争观念等市场意识不断增强所造成的采用经济价值来衡量自己职业选择的观念。

2. 实施“心理助学”工程。

高校的助学体系缺乏在心理方面对贫困生的“心理救助”意识, 针对大学生尤其是贫困生开展“心理助学”工程, 是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经济价值观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心理助学”工程的实施可以依附高校中的心理咨询中心, 结合辅导员队伍, 通过讲座、约谈等方式和大学生交流。了解他们受助后的内心真实感受和对金钱的看法, 及时发现并修正他们的心理误区, 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经济价值观。

3. 课堂与实践相互结合。

大学生普遍开展经商活动已经是高校不可回避的一个现象, 高校除了帮助学生做好思想和心理上的引导, 更应给他们提供一个平台, 把课堂和实践更好地结合在一起。模拟股市、模拟市场等经济形式的活动可以在校园里广泛展开, 让大学生把自己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充分运用, 并培养市场竞争意识、创新意识、诚信等观念, 同时也满足学生对自信和自豪感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刘红霞.王晨雁, 案例教学,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05 (6) .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分析 篇5

【摘要】: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影响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所以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科学的价值指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价值核心,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对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高度概括和总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我国公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具有规范和引导作用。大学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必然成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有效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是培养大学精神以及建设和谐校园的理论保证。本文通过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并通过统计得出结果,用实证的方式去探究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及特点,寻求相应的教育对策改进和解决当今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核心价值观大学生价值观文化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641 【目录】:摘要6-7Abstract7-10绪论10-1

4一、问题提出背景10-1

1二、研究意义1

1三、国内研究现状11-1

3四、研究方法13-141问卷

调查及其情况14-171.1调查问卷设计基本情况141.2问卷反映出的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14-17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17-242.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7-202.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0-243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24-293.1培养大学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24-253.2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内涵25-273.3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27-294我国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的问题29-354.1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29-304.2互联网的影响304.3各种思潮相互激荡30-314.4家庭与学校教育脱节且相互冲突31-334.5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33-355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途径35-575.1提升教育者素质35-405.2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40-415.3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载体41-455.4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估机制45-475.5从文化和文化产品维度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7-525.6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产品的重要意义52-555.7引导当代大学生建立正确健康的文化消费观55-57结语57-58参考文献58-60致谢60-61附录61-63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63-64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分析 篇6

作者介绍:张 斌 (西安工业大学,讲师)。

丁养斌 (西安工业大学,教授)。

摘 要:通过经济体制改革、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以及社会文化发展等诸多社会因素的分析与研究,更好的引导当代大学生价值目标的确立与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价值目标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改革开放是中国政府扭转对外封闭状态的一种政府举措。他实施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府策略,这种转型的着重点是经济体制的改革,即市场经济逐渐代替计划经济,开放的经济代替了封闭的经济,多元化的经济代替了单一的经济。这种变化势必会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变革,社会转型同时也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念和思想的改变过程”,在价值观发生变化时,大学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战略时,计划经济被取消,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激活了人们在生活中创新开拓的热情,青年的大学生审视传统的价值教育,不再信奉过去的价值思想;一些来自其他国家的新思想不断涌入我国,这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带来了巨大影响。许多新型价值观不断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例如存在主义、实用主义等,这些不仅表现出青年学生的思潮,而且也给他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观念震荡和价值冲突。i

从个体发展角度来看,社会的变革改变青年大学生生存的空间,许多大学生的价值心理受到种观念、道德以及伦理的影响,此时多元价值给个体价值带来了较大的冲击。

经济体制的改革是大学生价值目标变化的重要原因

我国要想加快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坚持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样才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在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后,我国的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在这种经济背景下,我国人民的思想也有了明显的变化。大量事实表明:所有的经济变革并不只是经济运作而已,它是经济和意识的双向变化,其重要表现就是新观念和旧观念相互碰撞和摩擦。ii大学生在知识阶层中保持着独立性,他们无时无刻不感受着社会的变化,同时也积极地调整自己的观念系统,这主要表现在他们的价值观上。我国实施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已经逐渐代替了落后的计划经济,使人们从“等、要、靠”的大锅饭、铁饭碗中解放出来,市场经企业、经济人主体的确立,成为市场交换的基础,使主体意识、独立人格有了空前的价值。改变过去人们“混”日子的思想情绪,同时也增强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大学生开始自觉地关心国家的发展,同时也对经济发展投入了足够的重视。

市场经济对大学生价值取向有积极影响。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竞争的经济,它要求人们的观念从依赖向独立创新转化,强调的是个人独立性。大学生不在依靠父母,能够面向社会,利用自己的所长为自己拼搏生存的空间。这些价值目标都是和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它们都能带来积极的引导作用,而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也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他们开始更加理性地去探索生活的意义,这些观点也成为大学生最愿意接受的。而价值认同是市场经济带给大学生的主要影响之一。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人必须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大学生开始承担起各种责任,他们的使命感意识越来越强,大学生更加努力、奋进,他们主动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大学生在建立价值评价标准时,他们比较重视实际效益,这种价值观念是非常正确且积极的,有利于在全社会营造出务实进取的氛围。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市场经济也有不良因素存在,那就是它过分注重利益最大化,在这种利益最大化思想的影响下,人们只重视利益,不重视公平和真实,最终滋生出拜金主义。而且,这种不良的价值观念认为效益就是实惠,实惠和利益就代表着价值。这种消极思想帶给大学生的影响就是他们不再重视理想的作用,一味看重实惠,他们将眼前利益看的比长期发展还要重要,一些大学生为了赚钱无心学习,大学生在追求利益时,已经抛弃了自己的理想。

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影响大学生价值目标变化的原因

1999年高等教育扩大招生,高校扩招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使得数百万人享受到了高等教育的机会,公众对高等教育的渴求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满足,进而促进了人与人之间教育机会的均等。但扩招也带来了高校办学资源的全面紧张,教学管理压力巨大,由此引发的另一些问题也接踵而来。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受到各项改革措施的影响,例如,西方价值观念的输入带给大学生的影响,此时中西兼容成为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还有在缴费问题上,扩招之后的高等教育收费明显增多,对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的确也产生了较大的压力。由于社会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同在一个校园里的学生生活境遇有很大差别,这样的学生不得不求助于学校的助学贷款和救助金,或者去打工赚一些生活费用。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大学生对于金钱的欲望从而扭曲了自己的价值观。而且,在对就业制度进行改革后,大学生毕业后就可以通过更加健全的渠道走向社会,学校在培养大学生时,也是以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作为依据。但当学生毕业走向社会,去寻求一份稳定收入的工作时,由于就业市场中权力渗透、金钱交易、人情关系等等因素,使大学生的许多理想化为泡影,他们的价值取向被迫在实践中调整,一些毕业大学生开始怀疑我国的价值体系,他们也不再坚信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社会文化是导致大学生价值目标变化的原因

就文化而言,文化受到价值观的影响。某种文化的发展会受到当时价值观的制约和影响,而文化本身也会孕育、促进某种价值观念的生成。改革开放,中国以敞开国门的姿态参与世界竞争和挑战,中国不断吸收和学习西方国家的优秀文化和技术,此时西方的价值观念也涌入我国,这给我国的传统价值观带来了冲击和挑战。大学生在比较中西文化后,很快抛弃了传统文化的教养,转而投向西方的现代文明。大学生在面向社会,开始自己的职业人生时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摆在面前“自我价值的实现”。这种分析逐渐深入到人生价值问题上,他们站在多个角度上对传统价值进行了深入分析。西方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开拓创新。平和自然使学生在价值目标的选择上趋向于传统,平稳的生活方式,学生在未来的规划可能是考研,考公务员,或者去事业单位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理想;开拓进取的文化精神就会是大学生的价值目标选择趋向于物质成就,创业、从商、从事自己喜爱的兴趣爱好。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西方的现代文明在社会的向前发展中不断碰撞与融合,在这种文化的交汇中,是当代大学生生存的现实空间,没有办法回避,使得大学生价值观一直处在变化中,而价值系统受到变化的影响也随之改变,这给大学生价值观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作者单位:西安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调查与分析 篇7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心理健康,对策

职业价值观是人们依据自身的需要对待职业、职业行为和工作结果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成套信息系统。它是个体一般价值观在职业生活中的体现, 是人们对社会职业的需求所表现出来的评价。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是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 它对大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活起着关键性的指导作用, 不仅直接决定了他们的择业行为, 而且对于他们今后的工作态度、工作积极性, 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如何结合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变化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择业的教育, 是国内高校面临的一项新的课题。为此, 我们选取了绵阳三所高校 (西南科技大学、绵阳师范学院、绵阳职业技术学院) 的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采取问卷调查和个别谈话的方式 (本次调查共发放了600份问卷, 回收有效问卷546份) , 对大学生的择业意识、创业意识、职业价值评价标准以及大学生择业过程中所引发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调查, 并对结果加以分析。

一、高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

从总的发展趋向来看, 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比以往更趋成熟, 更加适应市场经济环境, 朝着积极、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1.市场意识进一步增强, 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逐渐统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成熟, 大学毕业生择业将更加市场化, 更加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人才的竞争、流动和年轻化趋势, 将使大学生更有可能按照自己的价值取向来选择个人发展和社会参与的方式。在有关调查中, 90.0%以上的学生都认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这一就业形式。在“实现就业的关键因素”的调查中, 86.1%的学生相信自身的综合实力是实现就业的关键因素。另外, 大学生的职业行为的选择不仅体现在实现自身价值, 而且体现在对实现社会价值的追求。调查表明:有34.0% 的大学生认为工作最主要的目的是“使自身价值得到社会承认”, 28.6%的大学生选择“为社会发展做贡献”, 19.7%的大学生选择“为享受高水平的物质生活”, 12.6%的大学生选择“回报父母和家庭”。虽然“为社会发展做贡献” 的比例低于“实现自我价值”, 但也反映了大部分大学生的择业观中自我本位与社会本位的逐步统一。

2.“先就业、后择业”和“逐步到位”意识进一步加强

计划经济时代, 人们从事某个职业就基本终生不变, 调动一下工作比登天还难。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们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生存环境。每个人都可以根据市场需求, 根据职业的工作性质、地理环境、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劳动强度等综合价值和个人的兴趣爱好、发展要求等进行多次双向选择, 直到找到自己最合适、最喜欢的职业为止。就业过程正从过去的“一步到位”到“逐步到位”, 这已成为当代大学生一种现实的择业方式。调查中有52.4%表示自己将“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 他们对“短期过渡性择业”、“寻求性失业”、“工作后再回炉”的观点普遍认可。在这种观念下, 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将通过职业转换寻求更好的发展机遇, 也使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希望通过“自我成才”、“自我发展”来寻求“求职与成才”的协调统一。随着时代的发展, 把第一次职业选择作为终身选择的大学毕业生将进一步减少, “先就业、后择业”将成为大学毕业生的一种普遍的新观念。

3.大学生的择业竞争意识进一步增强, 但自主创业意识不强

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积极主动的求职心态, 主动地参与职业竞争, 主动地了解人才需求信息和规格要求。绝大多数同学都承认一份比较理想的职业, 是靠才华、靠良好的素质去竞争取得的。在面对“如果有一个地方工资较高, 能够发挥您的特长, 提高您的社会地位, 致富的机会比较多, 但工作紧张、竞争激烈, 物价波动大、收入不够稳定, 甚至有可能失业, 您是否愿意到那里生活” 的题目时, 有25.0%的大学生表示非常愿意, 40.5%的大学生表示愿意, 20.5% 的大学生表示无所谓, 14.0%的大学生表示不愿意。这说明绝大部分同学具有竞争意识, 敢于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去锻炼。从自主创业意识来看, 大学生对走自主创业之路表示有信心的仅占15.7% , 没有信心和不想自主创业的占53.9%, 认为条件不成熟的占30.4%。认为当前阻碍他们自主创业的主要因素列前三位的是:资金缺乏、个人能力不足和没有合作伙伴。

4.职业价值评价标准趋向现实和具体化

职业评价标准是职业价值观的核心, 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评价标准正在由以往理想主义变为明显的务实主义, 功利与个性发展成为主导。大学生对职业评价的标准上, 主要突出了个人才能的发挥和经济收入高、单位前景好等因素, 有30.3% 的人选择“发挥个人才能”。“发挥个人才能” 成为当代大学生择业的首要标准, 这说明大学生在择业时并不是一味地追求金钱和物质利益, 而是更注重个人才能的发挥与特长的施展, 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追求长远的人生发展目标。在注重发挥个人才能的同时, 他们又希望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有24.9% 的人选择“经济收入”作为择业的首要标准, 沿海开放城市及经济特区、三资企业成为大学生择业的首选目标, 主要是因为它们能同时满足大学生的这两个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劳动力市场的完善和成熟, 人们对经济收入这一因素会越来越重视, 而用人单位也开始利用这一因素来吸引优秀人才。

5.实现职业价值的途径、手段日趋多样化

目前, 市场机制已逐步在配置毕业生资源方面起到基础性作用, 大学生选择职业并不是单方面的一厢情愿, 而是要和社会、用人单位发生交流, 双向选择, 达到共鸣方可实现就业。由于当代大学生在职业选择时强调自我价值, 从自我出发追求完美的职业, 使他们不得不迫切希望实现价值的途径、手段多样化。他们一边投身各种人才市场, 一边又以信函的形式撒大网;另外网络求职和广告媒体也成为求职的重要途径。有的还通过多次选择, 参与行业“跳槽”。通过职业流动的方式“逐步到位”, 实现自我价值, 已成为当今大学生一种现实的择业方式。

二、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引发的心理健康问题

1.大学生存在职业认知障碍

大学生择业期望普遍过高, 又由于缺乏实践经验, 心理准备不足, 在求职过程稍微遇到挫折就容易造成心态失衡, 容易产生偏激心理、焦虑心理, 往往把一切挫折归因于外部社会因素, 缺乏对自己、对他人、对事物的客观全面分析。女大学生存在自卑心理和依赖心理, 很多女生仍受到男强女弱、男主外女主内封建观念的束缚, 存在认知偏差。调查表明:一些品学兼优的女生综合素质都超过了男生, 但是她们在就业市场上却难以竞争过男性, 有些用人单位甚至提出:“宁可要三流的男生, 也不要一流的女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女大学生普遍产生自卑心理、悲观情绪、依赖思想。40.8%的女生认为“丈夫要比我高一点”, 11.0%的女大学生选择“丈夫要远远超过自己”。可见, 男尊女卑的认知观念仍主宰着现代社会, 影响了女性对男女平等的认知, 即使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也如此。

2.大学生存在职业情绪障碍

心理测验结果显示, 就业前大学生焦虑情绪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一般在校学生, 呈现出焦虑心理状态。其中女性检出率达20.7%, 男性14.5%。大学生就业过程情绪不稳定, 尤其女生情绪波动大。许多大学生在求职中表现出明显的消极情绪, 情绪低落、烦恼、忧郁、沮丧、愤怒, 甚至于大声喊叫, 以宣泄内心的压抑情绪。调查结果表明, 与男生相比, 女生表现出更明显的心理脆弱性、情绪不稳定、情感起伏变化大的特征。40.4%的女大学生反映其工作业绩较大程度上受到个体情感情绪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而5.5%的女大学生反映她们的工作业绩“非常高程度”受到个体情感情绪的影响。择业过程稍微遇到挫折和失败, 大学生就容易心态失衡, 产生焦虑或抑郁情绪。

3.大学生存在职业行为障碍

当代大学生暴露出一种令人担忧的价值行为趋向—— 害怕吃苦、追求安定舒适生活、讲究物质享受, 工作的外部环境条件是制约学生职业行为趋向的重要因素。在回答“你愿意选择哪种工作环境”问题时, 只有0.5%女大学生、0.8%男大学生选择到工作需要但条件“非常恶劣”的地方工作;只有1.8%女大学生、4.8%的男大学生选择“比较恶劣”的工作环境。与此相反, 却有70.0%的女大学生、65.6%的男生选择“愿意到较舒适的工作环境”中工作;12.8%的女生和14.5%的男生选择到“非常舒适的工作环境”。

三、加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对策思考

1.引导大学生确立合理的就业目标和正确的择业价值取向

合理的就业目标是指选择的职业既符合个人特点、个人能力, 也符合社会需要, 体现人、职的合理匹配, 能充分运用所学知识, 发挥个人优势, 在为社会服务中最大限度实现个人价值的就业目标。正确的择业价值取向应符合三个原则:一是有利于发挥自身的素质优势;二是符合社会的需要;三是促进企业的发展。高校应发挥思想教育的优势, 把职业价值观教育纳入德育的主要内容, 开展职业精神、职业价值观教育, 同时利用党团组织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积极开展大学生青年志愿者行动和爱心回报社会行动,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思想教育活动, 提高大学生思想觉悟, 培养大学生爱国爱民、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感, 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自我与社会、奉献与索取的关系, 自觉抵御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 树立正确的高尚的人生理想, 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培养大学生的择业信心

研究表明, 大学生的择业信心并不是很强。一方面有社会的原因, 另一方面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当前, 由于有的用人单位招聘大学生缺乏应有的规范, 还存在不少招聘中的不公平现象, 使部分大学生对自身的择业缺乏应有的预见能力, 择业信心降低。部分学生由于自身对社会不大了解, 对自己能力缺乏正确的评价, 也出现了信心不足的情况, 因而学校要组织学生与用人单位交流沟通, 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加强心理教育, 提高学生的择业信心, 使学生在校期间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在择业教育中尤其要关注女大学生的择业信心教育, 一方面教育女大学生正确了解当前的社会现实, 敢于面对现状, 另一方面又要教育她们摆正自己的位置, 发挥自己的优势, 敢于去竞争, 形成主动择业、积极进取的择业意识, 认清社会需要, 把握市场信息, 把择业和从业的过程看成是一个进取、创业、开拓的过程, 是一个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掌握自己命运、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同时, 社会也应该尽力健全有关规章制度, 对用人单位的行为进行相应的制约和规范。

3.教育大学生更新观念, 帮助大学生增强竞争意识, 提高适应能力

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市场, 树立竞争观念、效率观念、信息观念、风险观念, 克服消极依赖和等待心态;要培养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心理调控能力, 敢于竞争, 积极主动地走向社会, 努力创造条件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推荐自己。高校应坚持服务学生的宗旨, 建立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 专门服务学生就业。一是做好就业政策的宣传、讲解工作;二是做好就业信息的收集、发布以及毕业生信息的上传等信息处理工作;三是做好毕业生推介工作, 采用“走出去, 请进来”的办法, 主动推介毕业生, 积极联系用人单位, 拓宽就业渠道;四是开展岗前职业培训, 根据社会需求和用人单位需求, 积极开展职业培训, 通过举办“人才讲座”、“法律讲座”、“职业生涯设计大赛”、“创业计划” 等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企业精神教育、创业教育、职业技能及职业素质教育, 使大学生更好地投入到社会工作和生活中。

4.建立心理咨询机构, 引导学生提高心理承受力

我们要及时针对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焦虑情绪实施心理辅导, 帮助其降低焦虑水平, 恢复情绪平衡。一是进行支持性心理辅助。焦虑情绪障碍的主要原因在于对就业的可能性、职业发展的稳定性和理想化问题过于担心, 对将要发生的事物的不利因素过于担忧, 因此我们可以从认识上帮助他们, 分析自己的能力特点和个性优势, 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从情绪上提供保证、支持和鼓励, 减少或消除他们的担忧, 增强自信心和勇气, 降低焦虑。二是进行认知性心理调整。大学生的生活经历较单纯, 对急速变化的社会现实认识并不全面、成熟, 尤其对某些和自己密切相关事件的认识和分析往往较极端, 过于关注对己不利的方面, 对自己的应对能力也容易估计过低。我们要引导学生客观认识面临的问题, 全面分析自己和社会环境中的资源, 既要看到不利方面, 也要充分认识有利方面, 个体认识提高了就会调整消极情绪。三是引导学生改变参照物, 化压力为动力。不盲目与他人比较, 不嫉妒他人或自怨自叹, 要鼓励学生脚踏实地地用行动证明自己、超越自己。

参考文献

[1]张华.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世俗化过程探析[J].青少年研究, 2002 (4) .

[2]丁雪红.当代大学生职业动机的定量比较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硕士论文.1998.

[3]凌文全, 方俐洛, 白利刚.我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J].心理学报, 1999 (3) .

[4]张存库.九十年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J].青年探索, 2000 (1) .

[5]夏科家.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问题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00 (专辑2) .

[6]田宝珍.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的分析与思考[J].深圳大学学报.1997 (3) :l7.

[7]张存库.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及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 (2) .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分析 篇8

价值观是大学生对人生意义及自我存在价值的认识, 可以长期触发他们对某种价值目标的强烈感情和欲望, 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和行为状况, 成为他们学习和进行实践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因子分析是我们教育者在活动与实践基础上促进学生个体在观念和活动上都获得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教育。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以江西省高校全日制学生为研究对象。抽取500名学生进行调查分析。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在中国期刊网、网络信息中心检索了近80篇与有体育游戏有关资料, 对这50篇文章进行归类分析, 收集了目前最新的高校有关拓展训练相关资料, 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2.2.2 问卷调查法

采用的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因素问卷 (合作性、对分派的看法、行为出发点、工作投入程度、对发展机会的看法、权力距离、对职位迁升的态度、领导风格的偏好) 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由专人发放调查量表, 并当场收同, 共发放问卷500份, 回收500份, 回收率100%, 其中有效问卷468份, 有效合格率936%。

3 结果与分析

3.1 解释的总方差

因子分析是一种将多变量化简的技术, 是多元统计分析的重要分支, 其目的是分解原始变量, 从中归纳出潜在的类别, 相关性较强的指标归为一类, 不同类间变量的相关性则降低。每一类变量代表了一个共同因子, 即一种内在的结构, 因子分析就是寻找该结构。表1中显示前3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大于1, 但它们的累积贡献率仅为76.043%, 即约76%的总方差可以由3个潜在因子解释。

3.2 公因子方差

表2结果显示, 每一个变量的共性方差均在0.5以上, 且大多数都超过0.7, 这说明3个公因子能够较好地反映客观原变量的大部分信息, 见表2。

3.3 成分矩阵和成分得分系数矩阵

成分矩阵如表3所示, 根据0.5原则, 因子1在变量行为出发点.787、对发展机会的看法.893、权利距离.812、对职位迁升的看法.817和领导风格的偏好.772上有极大的负荷;同样因子2在变量合作性、对分派的看法和对工作的投入程度上有较大的负荷;同样因子3在变量社会地位的看法上有较大的负荷。成分得分系数矩阵分析的结果与成分矩阵意义相近。通过分析可以说明, 可初步认定因子1反映综合情况, 因子2反映对分派的看法, 因子3反映对社会地位的看法。

3.4 相关矩阵

4 结论

1.应加强对当代体育专业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

2.影响当代体育专业大学生价值观的因子主要有3个主要成分, 当然价值观的不稳定性与其主体的心理状况不稳定也有极大关系, 当代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确实还有许多亟待提高的地方, 尤其是缺乏忧患意识, 经受不起挫折的打击和困难的考验。

总之, 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价值观, 有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积极因素, 也有不适应现代社会的消极反映。

参考文献

[1]乔丹.李晓兰和谐社会视野下大学生价值观现状问题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4) .

[2]李德文.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几点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 (高教研究) , 2007, (3) .

[3]袁晓华, 董振寿.郭金锭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状况分析及对策[J].集美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3, (2) .

[4]张传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当代大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基础[J].思想教育研究, 2007, (5) .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分析 篇9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调查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祖国和人民同行,努力创造精彩人生。”做为承担着推动我国走向世界强国之林的历史使命的生力军和接班人,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重点,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群体,必须把握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情况,对他们加强培育与引导。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丰富,全面包涵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基本内容。课题组依托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以无记名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调研人数1607人,其中男生645人,占调查人数的40.14%,女生962人,占59.86%;专科生455人,占28.31%,本科生953人,占59.30%,硕士研究生199人,占12.38%。调查对象构成设置比较合理,具有较强的代表性;问卷填报质量好,能够客观反映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认同和落实情况。

1.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肯定,基本内容掌握模糊

数据显示,96.39%的学生赞同“一个社会或国家应当具有核心价值观”;84.49%认为社会和谐稳定最好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70.56%的学生认为中央倡导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84.7%的学生对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状况给予”好”或”较好”的评价。这一数据显示大学生非常肯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引领社会发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大学生对于在他们之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予了积极评价,有93.4%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有93.4%的学生认为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很有意义。

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了解上看,75.05%的学生认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有了解,69.64%的学生“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但是,在就一些具体问题调查时,却凸显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掌握还仅限于表面而不够全面和深入。比如,仅有22.7%的学生知道“十八大倡导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概括”为24个字;在关于国家层面内容认识上,只有53.87%选择了“富强”、67.33%选择了“民主”、43.03%选择了“文明”、46%选择了“和谐”;在对社会层面内容认识上,只有12.96%选择了“自由”、41.35%选择了“平等”、58.65%选择了“公正”、40.86%选择了“法治”,却有58.65%选择了“民主”;在对个人层面内容认识上,70.18%选择了“爱国”、37.07%选择了“敬业”、70.5%选择了“诚信”,43.03%选择了“友善”;上述四项全部正确选择的仅有0.67%学生。说明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是了解大概而不系统,基本内容上存在认识模糊、不全面、不平衡问题。

2.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个人信仰迷失

理想信念对一个人至关重要,它是人们成长过程中的指明灯。数据显示,大学生对社会的共同理想能够达成共识,87%赞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但是在信仰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的信任危机,甚至部分学生表现迷失。比如,在回答“您有无信仰”问题上,62.03%学生选择了“无”,只有28.12%选择了“共产主义”;43.01%的学生认为世界上有神或者不清楚;33.31%认为马克思主义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指导作用一般或没有作用、反作用;36.02%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被弱化的原因是难以解释社会现实,2.62%的学生认为其本身不具有科学性;46.12%学生对共产主义实现持怀疑态度。数据提示我们大学生信仰教育函待加强。

3.对“中国梦”情感赞同,实现相对保守

数据显示,77.49%的学生认为“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88.67%的学生赞同“爱国主义”应成为民族精神核心,85.12%的学生赞同当代爱国主义应当是爱党、爱国和爱社会主义的统一;88.44%的赞同“改革创新”作为时代精神核心;对上述几个问题64.81%全部回答正确。“中国梦”的核心目标概括为“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在对其态度上66.15%的人为一定能实现,31.14%认为有可能实现;在对“一国两制”框架下国家实现和平统一问题上,66.93%认为一定能实现,27.29%认为有可能实现;对上述两个问题只有56.27%全部回答正确。由此可见,多数学生对“中国梦”情感是认同的。但在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的“三个自信”问题上,只有25.56%的学生回答正确。对当前中央反腐工作的看法上,46.66%认为力度大有成效,27.4%认为雷声大雨点小,21.42%认为解决不了根本问题,4.83%认为一阵风过去腐败更厉害;对中央“打老虎拍苍蝇”惩治腐败的成效问题回答上,37.99%认为成效显著,36.65%认为有点成效,15.9%认为没有效果,9.45%说不清。由此可看出,大学生对“中国梦”的实现从信心上明显弱于对其情感认同,表现为相对保守。

4.思想道德状况健康,价值导向功利化

在对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中,91.5%熟悉社会主义荣辱观主要内容,85.15%赞同或基本赞同“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我国社会生活的主流价值观念”的看法,76.19%认同开展学雷锋活动,90.10%认为应该大力弘扬廉洁奉公,85.91%表示对腐败行为十分痛恨,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总体上呈现出积极向上、务实进取、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但是。但在个人人生的目标的选项中,选择追求生活多姿多彩的占46.66%,选择为了“博得社会尊重的”占27.29%,选择为人类和社会进步做奉献的占25.56%,选择为追求从高理想不怕吃苦的占18.12%,选择刻苦学习、知识渊博的占9.15%,仍有1.84%选择了享受荣华富贵;而在调查对腐败的看法中仍有9.25%的学生对腐败官员充满了羡慕。

二、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议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践行牵涉面很多,本文结合调查结果,认为高校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注意以下几段:

1.强化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动摇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会动摇党赖以存在的最根本的理论基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强大思想武器的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调查中,62.03%学生选择了无信仰,43.01%的学生认为世界上有神或者不清楚,49.23%的学生认为大学生信仰宗教是“为了精神有所寄托的”。无信仰、信仰模糊、多元化信仰共存等状态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的现象,其根本原因就是马克思信仰缺失,而个人信仰问题的解决,出路不是回归宗教,必须依靠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因此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

2.以人为本强化主导教育

信仰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在于社会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认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是知行合一,知不离行、行不离知,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因此,在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以大学生为主体,对他们精神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研究和指导。一是完善教学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纳列入学校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丰富教学内容,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实践活动。二是加强宣传引导,在校报、校园网、宣传栏、建筑围墙、LED屏、标语等资源,进行全面宣传。三是塑造浓厚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高校师生理想、信念、情操、行为、价值和道德水平的标志,是带给大学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往往在校训、校徽、校歌中显性化,让学生既可以感受学校独特的精神风采,又能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境界,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和细致入微的,其作用效果也是潜在的和持久的。

3.日常生活融入社会主义道德实践

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育是一种导向,但生活本身就是教育,就是导向。”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如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同学们形成高雅、高尚的文化品位,向同学们传递正能量;在“三金”评定和推先推优中严格依章办事,引导大学生感受公开、公平、公正、竞争;在考试中推广诚信,在交往中感受和谐、友善等,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形成有利于弘扬社会主流价值的生活情景和校园氛围。

4.建章立制确保常态长效

制度是切实落实、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保障。首先,要建立学校章程,树立法律至上的思想观念,养成依规办事的组织习惯,形成高效依法治校常态化。二是完善管理制度,健全教授治学制度,用制度规范高校在干部选任、招生录取、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学术(教学)骨干评选等特别是涉及学生的各项工作科学规律办事,减少高校腐败,给学生做出榜样。三是健全完善大学生考核机制,用制度保障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项工作常态长效。首先,要细化且可造作的大学生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考核评价体系,从大学生学习、实践中对其个体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客观评价。其次,要建立奖惩机制,既要把针对大学生的考核情况与学校资源分配直接挂钩,也要将本级学生整体考核评价等次与辅导员评先评优挂钩,双向激励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再次,建立反馈机制,定期阶段总结和分析,不断进行整改优化。

参考文献

[1]陈芝海.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教育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年第1版.

[2]江英飒等.高校师生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与实践[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版.

[3]杨业华.当代中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版.

[4]刘晓云.大学生需要社会主义核西价值观教育[N].中国青年报,2014年7月2日(第07版).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分析 篇10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他们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同时,“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1]

(一)政治素养不高

在对我校学生进行的一项问卷调查中,80%多的学生经常关心国内国际大事,反映出当代大学生是有较强的爱国主义情感。但不可否认的是,受复杂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政治课愿意听课的仅占10%,90%的学生认为假大空,对社会中产生的一些不公平、腐败等问题不能做出正确判断和分析,认识上容易产生一定偏差,看问题主观性强,有的是信仰缺失,悲观失望。

(二)价值观扭曲

一是由于市场经济强调竞争,强调价值实现,强调效率以及优胜劣汰的意识。二是独生子女比例越来越高,不同程度地助长了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主体意识的增强,注重自我发展,追求自我合理利益,造成集体观念合作意识减弱,社会责任感不强。

(三)知行不统一

调查显示,70%的同学会主动让座,20%的同学会看情况再让座,30%的同学偶尔闯红灯,大学生已经成为无偿献血的主力军。但是也应该看到,当代大学生确实存在不少问题。不轻信,不盲从,但却排斥思想道德教育,对存在的不诚信行为非常的痛恨,但自己偶尔也会作弊。这种道德评价的双重标准反映了当代大学生道德观念的模糊性,素养的不成熟性、可变性。

二、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出现偏差的原因分析

(一)时代变迁产生的负面影响

任何事物的发生都离不开它所处的时代背景,当代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也是一样。市场经济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思想观念在当代大学生中有一定的市场。优胜劣汰的体制强化了大学生的竞争意识,竞争的残酷性使有些大学生开始不择手段,慢慢地滑向道德的深渊。加上制度、法律体系不健全、不完善,因此,有相当一部分人越过了道德底线,开始不择手段,这些不良现象极易侵袭大学生的思想,使他们产生思想波动。

(二)大学生心理品质的不稳定性

在推动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因素中,内因是根据,是占据主导地位的重要力量。当代大学生正处于“孩子”向“大人”的社会角色的转变过程中,虽然三观已基本形成,但是他们的思想意识和心理尚未稳固,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可变性。

面临毕业和就业问题,压力过大,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人际关系常常处理的不和谐都会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自制力过差是最突出的表现,抵挡不住不良诱惑。不容乐观的现状需要我们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素质。

(三)网络信息的传播带来巨大的挑战

外因是条件,外在因素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网络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网络世界中不健康的垃圾文化,大量的虚假信息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而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和发展。

三、探寻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路径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培育大学生科学的核心价值观

十八大报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提出了新部署新要求,特别强调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三个倡导”,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这24个字对我们每个人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当代大学生更要从宏观上把握,微观入手,思想上认同,实践中去践行,正确处理好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价值、精神与物质三方面关系,努力培育当代大学生的科学核心价值观,不断提升自身的素养和能力,使自己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发挥社会实践的作用,自觉践行科学的核心价值观

社会实践可以加速大学生社会化进程,在实践中,他们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倾听,用双手去实践,用大脑去思考,用心去体会,可以引起他们的共鸣,自觉地构建科学的核心价值观。所以当代大学生要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中,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来调动积极度和主动性,增强自律意识。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增长见识,学会正确看待事物,更好的协调人际关系。

(三)发挥网络的作用,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网络全球化背景下要做好德育工作,必须要打造一批高品位的校园德育网站,唱响网上先进文化和先进思想的主旋律,从而转移学生的注意力,打造健康向上的网络德育环境。[2]加大网上的评论力度,进行正面舆论引导,弘扬社会新风尚。开创网上教学基地,及时讲评国内外形势,解读大政方针政策,就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引导大学生真正做到明辨是非,避免误入歧途。同时政府也要及时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加大监管力度,规范网络行为,为网络道德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

参考文献

[1]李统,刘艳.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探微[J].学校党建和思想教育期刊,2011(2).

上一篇:融资的功能杠杆下一篇:爱心滋润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