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线面

2024-06-28

点线面(精选十篇)

点线面 篇1

作者:康定斯基

出版:重庆大学出版社

康定斯基,二十世纪艺术大师。生于俄罗斯,早年在莫斯科学习法律和经济,之后赴慕尼黑学画。后辗转巴黎,从事纯抽象绘画艺术。他是现代抽象表现主义艺术的实践和理论先驱,既是伟大的艺术家也是杰出的理论家。本书最早是作为包豪斯学校的形式课程讲义出版,是现代主义艺术的经典文献。从内容上看,本书是康定斯基理论名著《艺术中的精神》的续篇,一方面贯彻该书中的抽象艺术主张,以具体分析的方法研究抽象视觉元素的艺术特征,另一方面则延续该书中的视觉构成课题,从色彩构成转到平面构成,探索现代构成理论的基本框架。本书共有三部分,分别讨论平面构成的三大元素,即点、线、面的形式特点,全书自成体系,内容具体,深入浅出,富含美学洞见,极具实践参考价值。书中有一百多幅插图,均由大师亲手绘制。

点线面构成原理 篇2

二、形态的派生与发展(逻辑推理思维方法的演习) 例:几何形--正方形,如何派生变化成各式各样瓣形态呢?

思考原则: 1、体量、比例关系的变化: 正方形变成2:3 、2:4 、2:5 、等类推变化其长与宽的的体量比例关系,可不同的长方形。 2、方向关系的变化: 变化体量比例关系后,改变其方向角度,30 ,50 ,70 等类推,也是派生发展形态的一种手法。 3、位置关系的变化:改变各形态在限定空间中的位置关系,也可获得不同的单位形态。 4、肌理关系的变化: 5、色彩关系的变化:均会出现不同性格、不同情态的单位形态(简称单形)

三、单形造型法

1、加法:形+形 = 另一单形 几何形+几何形 例:正方形+三角形 、正方形的派生形(长方形)+三角形的派生(类推) 几何形+有机形 例:正方形+鸡蛋形 几何形+不规则形 有机形+不规则形 例:杯子------长方形+圆环 锁头------正方形+圆环 雨伞------三角形+细长方形 台灯------三角形+球形 组合方法:(图1,2) 连接法:形与形外形接触,互不遮挡,保持原型特点。 联合法:形与形局部联合,组成另一个形象。(CorelDRAW电脑软件中用“焊接”命令)。 分离法:形与形并列保持一点距离,蹭出现负形。

2、减法:形-形=另一单形 几何形-几何形 几何形-有机形 几何形-不规则形 组合方法:(图1、2) 减缺法:一个形被另一个形剪去,出现新的形态。(CoreDRAW 电脑软件用“修剪”命令)。

宇宙的点线面 篇3

的确,从这位西方现代抽象艺术鼻祖的作品和理念中,我们不难发现,他的艺术生涯,一直在力图精简、再精简地看待这个世界,并将之付诸画布。俄国艺术家康定斯基并非将艺术还原为几何点线面的第一人,但他的著述与艺术成果,却无疑将西方现代艺术引入一个全新的维度。事实上,几何学的进境与艺术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西方艺术史上两个最重要的划时代时期——文艺复兴和二十世纪的现代艺术,相应地和当时兴起的透视画法(投影几何)、非欧几何紧密联系。历史告诉我们,几何学新理论的出现可能成为艺术发展的主要催化剂——不同的艺术形式对应于不同的几何呈现,虽然艺术家本人并不自觉。绘画艺术在1850年代以前,已经发展得极为精细准确,可以画得乱真,但是这个时代的绘画艺术开始逐渐偏离“画得像”的层次,而追求另一个更属于精神层面的发展。比如,毕加索(Pablo Picasso, 1881-1973)以一种立体的、非欧的方式重新反映世界;荷兰画家埃舍尔(M.C. Escher, 1898-1972)有意识地利用了当时的黎曼几何,他的艺术创作反过来也给科学家许多启示。从文艺复兴时代的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到蒙德里安(Piet Corndies Mondrian, 1872-1944),杜尚(Marcel Duchamp, 1887-1968),马列维奇(Kasimier Severinovich Malevich , 1879-1935)和其他艺术家的作品中,我们清晰地看到,几何如何影响,并成为艺术家空间表达的新视角。

迄今为止,中国当代艺术界仍旧偏爱具象形式与现实主义,即使是纯粹的视觉形式,也需要为其赋予一种社会、政治或文化的语义框架。但请不要忘记,几何与抽象主义同时在世界现当代艺术界牢牢占据着一席之地。很多时候,这些没有主题、没有感情的技法,这些力图将生命、社会和宇宙还原为原色与点线面的尝试,或许更接近这个世界的真相。

Ellsworth Kelly:单纯的追求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于2013年5月16日为艺术家Ellsworth Kelly举办了“Chatham Series”的主题展览。Chatham Series是Ellsworth Kelly离开纽约后在斯潘塞创作的第一个系列,描绘了1970年纽约的郊区,这是40年来该系列作品的首次集体亮相。Ellsworth Kelly生于纽约,就读于波士顿美术馆学校。1948年至1954年,Kelly来到巴黎美术学院学习生活,接触了超现实主义和新造型主义,随后开始了自主绘画和几何抽象的尝试。为了寻求理想中的“匿名”作品,Kelly试图将个人风格浓缩于画布之上。

1971年,Ellsworth Kelly曾在Chatham小镇的画室工作,在那一年中,艺术家共创作了14个绘画作品,并以Chatham命名。每幅作品都由两块合并的帆布组成,分别有黑色、白色、红色、黄色、蓝色和绿色。Kelly凭借直觉将不同颜色自由组合,并不断调整色彩比例,直到满意为止。“Chatham Series”的诞生,使Ellsworth Kelly在艺术界声名鹊起。如今,当我们再看到这些犹如“俄罗斯方块”的对比色作品时,不禁钦佩这位当代艺术家对于“单纯”的孜孜以求。他从未有野心表达更多、更深、和更广,他的追问,只能在形状与色彩的碰撞中寻找答案。

Michael Kienzer:解构装置

来自奥地利格拉茨的艺术家Michael Kienzer擅长观察物体,并将其改造解构。他将各种物件和材料分割、解剖,以独特的视角和逻辑将其放置在特定环境之中。Michael Kienzer的作品使人们有机会颠覆传统和日常模式,体验艺术家创造的奇幻旅程。格拉茨美术馆近期举办Michael Kienzer的个人展,将艺术家的大型雕塑放置在展览室中,整个空间犹如立体的画布,或者构造奇异的台球桌。为了这个展览,艺术家重新布展,以符合展出环境,打破惯有模式,使人们有机会以艺术家的视角进行欣赏。就像是《格列佛游记》里的描述,世界忽大忽小,变幻莫测。

Michael Kienzer 1962年生于奥地利斯太尔,2000年获奥地利格拉茨城市艺术奖,2001年获Otto Mauer奖,他在奥地利当代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Michael Kienzer采用图形制作或绘画雕刻等方式,利用不同的艺术语言、跨越不同的空间、时间进行创作。他认为每种媒材各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寓意,橡皮圈、磁带、金属管、塑料板等材料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将这些材料切割重组,创造出令人咂舌的新作。此外Kienzer还将纤维织物和地毯运用到雕刻装置中,各种材质的巧妙融合在保留其原有属性的同时又表达出全新的内涵,这种创作既颠覆十足,又充满诗意。

Kienzer作品对空间和历史有着独特的认知,近年来他的许多作品都曾公开展出。例如在Retznei展出的混凝土板,当人们在上面行走时带动厚板运动,现实中的动作与厚板表面映射出的动作产生奇妙的差异,令人叫绝。此外格拉茨的Dominicus Chapel、St. Andr?教堂、Schlossberg酒店以及奥地利雕刻公园,也都遍布Michael Kienzer的足迹。

没有哪种创作,比Michael Kienzer进行的旧材料解构更困难。因为单纯凭借空间假设与艺术想象力,艺术家甚至无法“依托”任何一种历史进程、文化背景,作品表意尤其难于被评论界解读并赏识。同时,又因为看起来平凡无奇地“旧物改造”,巨大的体量还容易被批评为“哗众取宠”。或许Kienzer的作品不具备“收藏元素”,然而,真正的艺术品,必定领先于批评话语,而非对其进行“机械拷贝”。

抽象主义的回声

不仅在巴黎、纽约遍地开花,抽象主义对加拿大和魁北克的当代艺术同样有着深远影响。20世纪40年代初期,在国际性艺术运动活跃的同时,蒙特利尔的艺术家们也对抽象艺术进行了深入探究。

展览名为“抽象大师”(A Matter of Abstraction),它按照时间顺序,从历史角度出发,强调以非呈现性和非语言性的方式表现图形与色彩。一些绘画和雕塑作品虽各不相同,却共同反映出20世纪40年代以来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语境,投射出加拿大独特的艺术风貌。

本次展览共收录56位知名加拿大艺术家的104件重要艺术作品,以魁北克的艺术作品为主,力图还原从1940年至2010年近70年的本土现当代艺术历史。展览共分为十个相互连接的开放式空间,在欣赏单个作品的同时也能兼顾其他;照明设备在每幅展品上投射多角度灯光,确保更好的呈现作品的多样性及复杂性。 Paul-?mile Borduas曾说:“抽象主义是纯粹的,而非现实的。”加拿大的抽象主义,比起反映现实事物,更注重精神世界的表达;突出了暧昧的空间和简化的形状,画布上纵横、扭曲的线条,传达出不受拘束的强烈情感和内在力量。

同期举办的同类综合性展览还有在现代艺术博物馆展出的“抽象一代:印制”(Abstract Generation: Now in Print)。“抽象一代”以印刷的方式,向人们展示了艺术与几何线条、形状,在过去数十年中所产生的重要关联,以及在美学界回响。该展览以印刷品、艺术家画册,以及各个时期展览馆的宣传册为特色,其中包括了Cory Arcangel, Tauba Auerbach, Philippe Decrauzat, Liam Gillick, Wade Guyton, Nadia Kaabi-Linke, R. H. Quaytman和 Charline von Heyl等重要艺术家的印刷作品、补充着关于艺术在几何方向探索的重要文本资料。

农机推广点线面 篇4

做任何工作, 都得采用一定的方式方法, 方法不对, 工作容易走弯路, 耗时耗财。在科学研究上, 好的方法是成功的重要基础。

农机推广我们干了几十年了, 可谓轻车熟路, 把项目拿下来, 照着套路走, 一年两年, 圆满结束, 最终是按照常规的说辞“顺利通过验收”, 主管单位、实施单位皆大欢喜。

啥是传统的套路?依照笔者几十年农机推广历练的理解, 大概是这样的, 申请立项-批准立项-组织实施-项目结题。这是一个大的框架, 具体还是有很多工作要做, 比如申请立项, 需要收集大量的资料, 编写课题申报书, 有时还需要参加答辩;又比如项目实施, 项目完成立项之后, 要建立示范基地、组织技术培训班、召开现场演示会, 有的还要进行现场验收。当然, 大结局是项目验收, 准备好项目实施中的素材, 撰写验收报告 (技术报告、工作报告和效益分析报告) 、开项目实施证明, 一般而言, 做完这些必备的功课, 验收自当顺利通过了。

上述剖析的项目完成过程, 由若干重要环节组成, 笔者看来就是项目的每个点, 把这些点串起来就成了一条线, 通常的工作就是做好这每一个关节点, 点做好了就可以交差了。

笔者看来, 农机推广工作离不开“点”的工作, 但这些“点”都是孤立的, 并不是做好“点”的工作就行了。农机推广工作应该是一个“面”的工作, 进而是“立体”的工作。所谓面与立体, 就是说推广工作应该在时间、空间全面推进。一个项目, 不是组织一次培训班、召开两次现场会就万事大吉的, 应该在整个项目实施时间段不间断地推进工作, 除了根据农时季节安排上面说到的几项活动外, 还应该时时进行项目工作, 重要的就是不断采用各种方式宣传普及新技术新机具, 从时间上而言就是全程进行宣传, 从空间上而言就是除了应用媒体进行宣传之外, 还应该利用每一个可能的场合进行宣传, 从而使项目所要推广的技术信息全方位多层次的传播, 用不懈地传播, 把各个“点”勾串起来, 就此构筑了一个点线面的农机推广工作框架。

由点到面, 由面到立体, 整个推广工作算是有血有肉、生动活泼, 不再是分散的、单调的工作过程。如此表述, 并不是说“点”不重要, 所谓“点”被称为关节点, 都是精华所在, 但是, 只做好点的工作还远远不够, “点”是有一定局限性的, 规模、影响力受到限制, 推广工作本身不是局限于一时一地的, 必须全程推进, 因此, 就需要有机地将这些点连贯起来, 从而形成时间、空间结合的全面推广格局。

美术《点线面》教案 篇5

《线条的秘密》教案

教学理念: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美术教学要重视联系生活,联系大自然。美术作品是自由的情感表现,是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的表达。学生是有差异的而不是有等级的,开放的教学,平等的对待是教育人性化的表现。采取多种方法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发散性,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让每个学生真正成为美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并在动手实践中能力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推崇创新都是“教”与“学”的追求

内容分析:

线条是视觉形式中最基本的语言,也是最简便、最直接用于表现形象的绘画手段。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不用教,生来就会用线绘画,而怎样引导学生用线传情达意呈现美感,是教学活动体现美术教育功能的关键。本课以线描为训练的手段,引导学生寻找大自然的资源,发现自然界的纹理,再通过学习线条了解、掌握、运用造型元素和造型组织原理进行创造表现。

教学目的:

观察自然界的美丽图形和纹理,感受线条的节奏美韵律美,了解用线装饰物体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落笔大胆,用线流畅,敢想敢画,在绘画的过程中感受绘画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点:认识不同的线条

难点:感受线条的情感(线条的节奏美和韵律美)评价:评价栏;奖品;展示;互评 工具材料准备

教具准备:油性笔;彩色笔;彩色卡纸 学具准备:大、小号油性笔;彩色笔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提出课堂要求,说明奖励办法。

二、教师范画,引出课题——线条的秘密

三、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图片,发现、认识线条,对线条进行分类

(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

四、听音乐,感受线条的情感:猜一猜、连一连。

五、范画线条的组合排列,分析线条排列规律,再欣赏作品。

六、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和同桌说一说自己的设想)

七、学生作业,教师巡回指导(完成比较好的同学可以使用老师奖励的彩色卡纸)

八、作业展示,评价

九、小结。说说线条的秘密。

点线面结合细读文本浅析 篇6

一、查资料、设情景,面上深理解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文本始终是最直接感悟的对象,朗读是最基本的教学手段,学生通过朗读,去感受感悟作品。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得就是读得越多,感受就越真,领悟也越深这个道理。学生正是通过语言这一表情达意的桥梁,去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具体内容,体会作品所蕴含的丰富感情,特别是作者不愿直接表达、含蓄透露的情感。因此,细读文本,感悟文本,对语文教学是极为重要的。著名小学语文教育专家沈大安曾谈及文本细读,查阅资料有助于更好地解读文本,作家简介、时代背景、创作意图,前人评述等,都是打开文本大门的金钥匙。笔者认为解读文本还要关注作者对自己作品看法的相关文章。这类文章或介绍背景,或提供缘由,或讲述思路等,帮助学生更好地深入理解。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真实的经验情境,使其产生真实的问题,来刺激思维。创设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细读文本。情境大致可分为生活情境、问题情境、交流情境。生活情境要利用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选取热门话题创设情境。如,学习《海底世界》可以从学生对“海洋”了解切入课文。问题情境是用问题呈现教学内容,能使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深入思考。交流情境是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交流,实现个性化阅读。

以《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为例,我们应当反复琢磨、体味隐含在词句中的深刻的意义。文中“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一个冷极了,已表达出冷的程度,还下着雪,更冷,加上黑夜,更烘托出冷,这些叠加在一起,营造出一个冰冷的意境。通过细读,雪花纷飞、寒风刺骨的场面仿佛形同身受。文中接着说明这是大年夜,本该是万家灯火、亲人团聚的温馨时刻,而这个小女孩独自一人坐在冰天雪地里,光着头、赤着脚,饥寒交迫,无人关心,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这对小女孩幼小的心灵是多么巨大的伤害呀!看似简简单单的环境描写,却让我们一下子就置身于故事的情境当中,看是轻描淡写的大年夜,却让我们读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意味,更能唤起我们的同情怜悯之心,对文章自然理解得更深、更透。

二、抓重点、理结构,线上明思路

文章思路既体现了作者的思考过程,又呈现了作者的思维结果,是作者思维逻辑性、条理性的集中体现。只有抓住作者思路这一主线细读,才能深入理解文本。阅读时,可先理清文章的结构,然后抓重点词句领会。教学时,可先梳理结构,再领会重点词语;也可先领会重点词语,再理清思路。在细读文本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激发阅读欲望。对结构的细读分析也是细读的重要步骤,要解剖内在组织结构,挖掘言语的内涵,并将文本内化,既能唤醒学生的言语生命意识,又能促进言语生命发展。教师的文本细读就是要把薄书读厚,把厚书读薄,深入浅出,运用自如。

“结构”是一个不容小觑的要点,而这恰恰是容易忽略的地方。否则,抓只言片语,容易断章取义,进而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常识性错误,曲解或误读文本。因此,在细读文本时,首先要理清好篇章结构,宏把握观文本。以解读《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结构为例,文章以火柴的点燃为分界,前半部分我们读出了小女孩的“不幸”:寒冷、饥饿、恐惧、孤独、悲伤;后半部分读出了“幸福”:温暖、满足、安宁、快乐。联系“幸”与“不幸”之间的纽带,从表面上来看是火柴,加以仔细揣摩,则是小女孩那颗默默承受苦难、向往幸福生活的内心世界。于是,前半部分描写小女孩的种种“不幸”,通过火柴这个意象,火柴象征光明和温暖,正是小女孩无比渴望的,使她获得了如后半部分所描写的“幸福”,全文前后两部分形成一个拱形的结构。通过理清结构,作者思路便一目了然。

三、抓文眼、斟字句,点上求突破

细读文本,可抓文眼,还原情境,揣摩人物。如《梅兰芳学艺》,按照发展顺序,三处写到了眼睛,着力描写苦练“眼神”的原因、经过、结果。紧紧抓住“眼神”这一文眼,还原当时情境,就能让学生深刻感悟勤学苦练的精神,突出“勤能补拙”的中心。文本细读应从语言文字入手,对每一个字、词、句都要仔细推敲,想想作者为什么用此而不用彼。如在阅读《小儿垂钓》诗中,仔细琢磨“招”字,既然小孩害怕惊动鱼,为什么不向路人“摇”手,却向路人“招”手呢?通过动作对比,学生自己就会发现,“招”字表明小孩并没完全拒绝路人,只是邀请路人轻轻再靠近一点,他便会轻声作答。具体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推敲此字眼,垂钓小儿活泼可爱、天真机灵的形象便跃然纸上。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解读字句、修辞上的亮点,并将捕捉到的亮点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着眼点。同时,大家也应知道,不同的人解读文章会采用不同的习惯方式,同一个人解读不同类的文章也会采用不同的基本途径。习惯方式和基本途径有助于我们提高解读文本的效率,但也会僵化阅读方式和解读思维,难以取得新的突破。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借鉴各种有效的方式方法,多方面结合引领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参考文献:

[1]蔡文国,刘传俊.浅谈文本细读的方法[J].语文学刊,2007(2).

突破“点线面”透视平衡图像 篇7

化学平衡的有关图像是中学化学中基础图像知识的一个重要方面, 它能把抽象的化学平衡理论形象直观地表述出来.要理解化学平衡图像, 必须能看懂“点、线、面”的含义, 才能作出正确判断.

一、点

1.断点

例1 一密闭容器中发生下列反应N2+3H2⇌2NH3;ΔH<0, 图1是某一时间段中反应速率与反应进程的曲线关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处于平衡状态的时间段是.

(2) t1、t2、t3时刻, 体系中分别是什么条件发生了变化?、、.

(3) 下列时间段中, 氨的百分含量最高的是 ( )

(A) t0~t1 (B) t2~t3

(C) t3~t4 (D) t5~t6

解析: (1) 平衡时, v正=v逆, 故可知t0-t1、t2-t3、t3-t4、t5-t6时间段处于平衡状态. (2) t1时, v正、v逆都变大, 且v正<v逆, 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故应是升高温度所致.t3时, v正、v逆都变大, 且v正=v逆, 平衡不移动, 故应是使用了正催化剂所致.t4时, v′正、v′逆都变小, 且v′正<v′逆, 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故应是减小压强所致.

(3) 由 (2) 可知, t0~t1时间段氨的百分含量最高, 故答案为 (A) .

点拨:若改变条件使平衡移动的瞬间曲线是连续的 (即无断点) , 则应是改变物质的浓度;若出现断点, 则可能是改变温度或压强.若改变条件平衡不移动, 但速率改变, 则可能是使用了催化剂, 也可能是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时改变压强.

2.孤点

例2 mA (s) +nB (g) ⇌pC (g) ;△H<0的可逆反应, 在室温条件下B%与压强 (P) 的关系如图2所示, 则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m+n<p (B) n>p

(C) x点时混合物的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

(D) x点比y点混合物的反应速率慢

解析:从图像可知, 曲线上的任一点都表示在此压强下达到平衡时对应的B的百分含量.随着压强的增大, B%逐渐增大, 因为A为固体, 因此有n<p.从x点作横轴的垂线与曲线交于一点, 这点表示若想达到x点对应压强的平衡状态, B%必须减小, 即反应需向正向进行, 故x点的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x点的压强比y点小, 压强越大, 速率越大, 故x点比y点的速率慢.所以答案为 (C) 、 (D) .

点拨:曲线表示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 而线外孤点则处于非平衡状态, 在一定条件下有达到平衡的趋向, 即有由点到达线的趋向, 抓住这一点可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

3.拐点

例3 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反应M (g) +N (g) ⇌R (g) +2L, 在不同温度和压强下, R%在平衡混合物中的体积分数如图3所示, 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

(A) 正反应是吸热反应, L是气体

(B) 正反应是放热反应, L是气体

(C) 正反应是吸热反应, L是固体

(D) 正反应是放热反应, L是固体或液体

解析:当压强都为P2时, 可知T1<T2, 由T1→T2, 温度升高时, R%减小, 说明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则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当温度都为T2时, 可知P1>P2, 由P1→P2, 压强降低, R%增大, 说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则方程式左边气体的化学计量数小于右边气体的化学计量数, 故L为气体.因此答案为B.

点拨:拐点表示达到了平衡状态, 先到拐点, 则先达到平衡, 则此时压强大或温度高或使用了催化剂, 这些拐点往往是解题的突破口, 因此解此类题时要抓住拐点, 利用“先拐先平, 数值大”原则来解题.

4.极点

例4 已知可逆反应aA+bB⇌cC中, 物质的含量A%和C%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如图4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该反应在T1、T3温度时都达到化学平衡

(B) 该反应在T2温度时达到化学平衡

(C) 该反应的逆反应是放热反应

(D) 升高温度, 平衡会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解析:由图可知, T2前, A%逐渐减小, C%逐渐增大, 说明反应向正方向进行.到T2时A%达到最小, C%达到最大, 说明此时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此前化学反应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来解释.从T2往后, 随着温度的逐渐升高, A%逐渐增大, C%逐渐减小, 说明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则可知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故逆反应为吸热反应.因此答案为 (B) .

点拨:勒夏特列原理仅适用于已达平衡的反应体系, 对未达平衡的反应不能应用此原理.在判断平衡移动时, 一定要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当物质的浓度或百分含量等达到极点 (最高或最低点) , 即达到了平衡, 只有达到平衡时, 才能应用勒夏特列原理.

5.交点

例5 反应aA (g) +bB (g) ⇌cC (g) +dD (g) ;△H=Q, 该反应的速率与压强P和温度T的关系如图5和图6所示, 方程式中的系数和Q值符合图像的是 ( )

(A) a+b>c+d, Q>0

(B) a+b>c+d, Q<0

(C) a+b<c+d, Q<0

(D) a+b<c+d, Q>0

解析:由图5可知, 交点处v正=v逆, 表示反应达到了平衡, 此时增大压强, v正>v逆, 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则可知a+b>c+d.同理, 由图6可知, 升高温度, 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则可知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故Q>0.因此答案为 (A) .

例6 一定条件下, 将X和Y两种物质按不同比例放入密闭容器中, 反应达平衡后, 测得X、Y转化率α与起始时两种物质的量之比n (X) n (Y) 的关系如图7所示, 则X和Y反应的方程式可表示为 ( )

(A) X+3Y⇌2Z (B) 3X+Y⇌2Z

(C) 3X+2Y⇌Z (D) 2X+3Y⇌Z

解析:当n (X) n (Y) =3时, α (X) =α (Y) , 而

α (X) =Δn (X) n (X) α (Y) =Δn (Y) n (Y) , 故有Δn (X) n (Y) =Δn (Y) n (Y) , 所以Δn (X) Δn (Y) =n (X) n (Y) =3, 则X与Y的系数比为3, 因此答案为 (B) .

点拨:在判断平衡图像时, 应理解交点的含义.当v正=v逆时, 表示反应达到了平衡, 此时才可应用勒夏特列原理来进行判断.必须注意的是:当不同物质的浓度或转化率相等时, 此时反应不一定达到平衡.

二、线

1.平衡线

例7 图8表示:X (g) +Y (g) ⇌2Z (g) ;

H<0, 反应变化过程中物质的浓度与反应的时间变化关系.图中t2→t3秒间的曲线变化是由于下列哪种条件的改变所引起的 ( )

(B) 增大了压强 (B) 降低温度

(C) 增加了X和Y的浓度

(D) 使用了催化剂

解析:由图像可知t1→t2达到了平衡, 从t2开始, Z的浓度增大, 而X或Y的浓度减小, 说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应采取降温的方法.故答案为 (B) .

点拨:当物质的浓度、物质的量不再发生变化、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 反应达到平衡, 此时可根据勒夏特列原理判断平衡的移动方向和改变条件之间的关系.

2.辅助线

例8 反应aA (g) +bB (g) ⇌cC (g) ;

H=Q, 生成物C的质量分数与压强P和温度的关系如图9实线部分, 方程式中的系数和Q值符合图像的是 ( )

(A) a+b>c, Q>0 (B) a+b>c, Q<0

(C) a+b<c, Q<0 (D) a+b=c, Q>0

解析:由图知, 温度不变, 压强增大时, C%增大, 说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则可知a+b>c.压强不变 (作一条垂直于横轴的辅助线与等温线相交, 如虚线) , 温度升高时, C%减小, 说明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则可知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故Q<0.因此答案为 (B) .

点拨:对有三个量的图像, 一般采取“定一议二”的解题思路, 此时可作出一条或几条辅助线帮助判断.

三、面

例9 在容积固定的4L密闭容器里, 进行可逆反应:X (g) +2Y (g) ⇌2Z (g) , 并达到平衡, 在此过程中, 以Y的浓度改变表示的反应速率v (正) 、v (逆) 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10所示.则图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 ( )

(A) X的物质的量浓度减少

(B) Y的物质的量浓度减少

(C) Z的物质的量增加

(D) Y的物质的量减少

解析:因c=v·△t, 则图形Oabd表示Y的物质的量浓度的减少值, 图形Obd表示Y的物质的量浓度的增加值.图中阴影部分面积为OabdObd的面积之差, 即为Y的物质的量浓度的净减少值.故答案为 (B) .

点拨:理解面的含义应从基本概念入手, 分析图形的特点和坐标轴的含义, 找出对应的表达结果.

江苏省邗江中学

抓好点线面,优化班级管理 篇8

三线并举, 形成良好学风。“三线”是指道德这条底线, 学习这条直线, 纪律这条高压线。三线的实质是抓事。学生如果无事可做, 就会惹是生非, 一盘散沙, 班级就少了凝聚力。首先, 拉直德育这条底线。教育是人的事业, 育人德为先, 有德无才要误事, 有才无德要坏事。所以班级工作中首要是始终拉直德育这条做人的底线不放松。对学生循循善诱, 正反引导;一旦发现学生道德上的不良苗头, 及时纠正, 充分教育, 切实保证学生思想上进, 人格健康。其次, 是扭粗学习这条直线, 紧紧抓住学习这个“牛鼻子”不放松。学习增长智慧,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教育学生珍惜时光, 充分抓住人生的黄金时间,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 要锐志以学。班主任时刻督查全体学生的学习状态, 适当传授一些优秀的学习方法, 激励学生的学习信心, 在班级中树立你追我赶的浓厚学习氛围。最后, 是用好纪律这条高压线。没有无纪律的自由;纪律是自由的保证。纪律是教育管理学生的重要内容和法宝。要教育学生懂法、知法、守法、用法。充分利用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的行为, 对违纪学生, 以“治病救人”为目的, 把握分寸, 奖罚有度, 严慈交融, 重在育人, 既保证了学生行为不跑偏, 又规范了班级秩序。三线并举, 相得益彰形成合力。好的德育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和纪律性的加强;好的学习又促进德育和纪律的进步;好的纪律又保证德育和学习的提高。

三面俱到, 共育英才。“三面”是指学生在校这个正面, 在家这个背面, 在社会这个侧面。学生在学校的一举一动可以称之为正面, 学生在家的表现可以称之为背面, 学生在社会上的言谈举止可以称之为侧面。我努力掌控学生在校这个正面, 了解学生在家这个背面, 关注学生在社会这个侧面。我时刻教育学生在校要做好学生, 在家要做好孩子, 在社会要做好公民。社会染缸的作用是巨大的, 学生有时在社会上一天受到的教育就抵得上在学校很长时间的教育。有的学生在学校可能表现得很好, 但到了家里或社会上就会是另一个人。所以说班级管理工作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全方位、立体性的工程, 这三个方面不能偏废。学生在校在班的各种情况作为班主任我力求随时随地掌控。不仅如此, 我还注意做好和家长的沟通交流工作, 了解学生在家的背面表现。学生在社会的侧面情况我更是进行敏感关注。三面合一, 学生的一举一动, 班主任都力争了如指掌, 有一个立体把握, 做起工作才会有的放矢, 游刃有余。

“点线面”立体架构,助力高效课堂 篇9

教学设计反映着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 映射着教师的教学思路和轨迹, 决定着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实施效果.传统教学设计理论观是突出以“教的传递策略”为中心的, 是为克服教学行为的盲目性、随意性, 规避错误教学行为设计, 作为教师实施的一个导向.

现代教学设计理论是突出以“学的组织方式”为中心来进行教学设计的.它强调依据学习任务类型 (如认知、情感与心理动作等) 来选择教学策略, 强调以问题为中心, 营造一个能激活学生原有知识经验, 有利于新知识建构的学习环境.它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

二、高效课堂教学设计的立足点

1.着意于”理念”

高效课堂的新理念是教学设计的“导航仪”, 随着课程改革地深入开展, 许多新的理念正逐渐影响、改变着我们的课堂, 每一位教师都深切地感受到教学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到教学的对象、内容等横向范畴以及教学的程序、组织等纵向范畴.同时还涉及到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在新理念的导航下, 我们惊喜地看到许许多多的老师为课堂设计所做的努力.

2.得益于“能力”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探索、积累、完善所教学科的知识结构, 通过学习、研究和与学生相互交流获得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知识与体验, 通过对教学活动的观察、分析, 获得学生学习行为、学习效果等方面的认知等.这都增强了教师对不同学习环境的分析、对学习者的分析能力.有了这些能力, 也就能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设计教学.

3.着眼于“落实”

全新的理念并不等于全新的行动, 在这一理念着陆时, 也就是在实施的过程中, 有时却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在现实教育实践中, 许多教师囿于经验的牢笼而远离创造, 甚至没有创造的意识与勇气.在平时地教学过程中, 在如今信息时代下, 网上提供的教学资源很多, 大多数教师往往上网查找与课题相关的教学设计、课件以及相关资料, 花点的时间去下载然后就直接用于上课, 或者稍稍“研究”一下这些资料, 找出教学设计、课件的“精彩”之处加以合并, 然后稍作修改后用于上课.这种照抄照搬他人教学设计行为是忽视了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来考虑的.

4.着力于“措施”

对学校和教师而言, 高效课堂的指引体现得更多的是一种教学理念, 为了这一理念, 学校往往也不乏着陆的措施, 开设示范课、公开课、开展“同课异构”的教学展示, 让更多的教师带着这种理念参与并熟悉这个过程的设计和实施中来, 确确实实“繁荣”了我们的课堂.可是在繁荣的背后, 在回归到平常的教学中来的时候, 也许实施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和问题, 高效课堂下教学设计可以说就像设计师设计他的一件“作品”, 它需要教师在课前花足功夫.老师们是否会走上了“一切从简”的路.

三、“点线面”立体架构, 助力高效课堂

以“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为课例

1.三点齐抓谋蓝图

(1) 站好起跑点

学生的学情就是教学的起跑点, 在本节课前学生通过函数的学习, 对函数与方程的联系以及零点存在性定理有了初步认识, 初步具有数形结合思想方法考察问题的能力.教师从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三个维度分析学生的基础、优势和不足, 是制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

(2) 找好结合点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数学知识、能力发展的生长点和思维的动力, 把问题作为教学出发点和知识的结合点, 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组, 构造认知冲突和悬念.在教学设计时, 教师要在知识交汇点设计问题, 让学生学会探究.

问题1:台风影响电话线引起线路某一处发生故障, 一条块10 km长的线路, 每隔50 m有一根电线杆, 维修人员需爬上电话杆测试, 问如何快速找出故障电线杆.

问题2:函数f (x) =lnx+2x-6在区间 (2, 3) 内有零点, 如何找出这个零点?

问题3:用二分法不断缩小方程lnx+2x-6=0根所在的范围 (2, 3) .

问题4:当精确度为0.01时, 求方程根的近似解?

从问题1的情境的创设, 它可以形态各异, 但却要异曲同工, 在教材素材的示范下去进一步选择设计适合于我们课堂的内容.如贴近生活的它恰时恰点, 能激起学生新的探究激情.引出课堂的核心思想方法———二分法思想.问题2学生合作交流, 解决问题, 问题3学生动手操作, 主体参与, 问题4学生完善认知, 深刻体会.归纳总结, 揭示新知, 二分法的实质是将函数零点所在的区间不断的一分为二, 使得新得到的区间不断变小, 两个端点逐步逼近零点.变式问题, 巩固新知, 精心设计阶梯型的变式问题, 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思维层层深入.

(3) 建好联系点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 要注重连续性, 力争知识结构紧凑, 过渡衔接自然.数学知识间有着非常严密的逻辑联系, 很多知识和能力都是相互通联的, 教师一定要在教学设计时认真研究教材, 吃透教材精神, 认真把握教材内容的“数学内涵”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很多学生不能解决问题就是没有打通各种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不能融合贯通, 也就不能灵活解决问题, 尤其是一些学习程度不是很好的学生, 他们缺乏一种灵活应变的能力, 不能把所学知识和例题灵活变通, 遇到新问题不能和已有知识和例题关联起来.找准知识的连接点, 使之形成网络,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在这节课中从知识方面, 从函数的零点与方程的根之间的化归, 零点所在的区间到找到零点.零点的精确值与近似值之间的关系.

2.三线并举创新有抓手

(1) 划好知识线

“二分法”的思想简洁清晰, 寓意深刻, 渗透着无穷逼近的思想, 在教学中巧妙设计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中体会和感受二分法解决问题的核心思想, 使其经历了整体到局部、精确到近似、计算到技术、技术到算法的转化过程, 深切地感受其中所有蕴藏的辩证思想.在本节的教学设计中, 围绕知识线展开的, 方程与函数———解方程.———特殊方程的解 (主要是一次、二次方程 (组) .二次方程有一般的求根公式, 除此之外, 学生几乎没有接触过求方程解的其他任何方法) ———一般方程求解 (不会) ———方程解的存在性 (化归到函数的零点存在性) ———方程解的近似值 (逼近思想) ———精确度.教师在设计要理清.

(2) 牵好目标线

通过具体实例理解二分法的概念及其适用的条件, 了解二分法是求方程近似解的常用方法, 从中体会函数与方程之间的联系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另外这节课的隐性目标我觉得也很重要, 因为二分法的思想, 为学习算法做准备, 例如:在方法建构的过程中, 多次进行了数形转化, 第一阶段是数—形, 这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二分法”的理论依据, 第二阶段是形—数, 其中的形包括“图像—数轴—表格, 这个过程中形的特征不断淡化, 最后抽象成了以”数为特征的算法流程.在这个数形化和逐步抽象的过程中, 可以加深学生对算法思想的理解和掌握.

在本节教学中, 经历逼近过程, 反映了数学的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对高一学生来讲它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数学教育载体和契机.因此这节课的隐性目标应该包括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感受精确与近似的相对统一的建构过程.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包括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化归与转化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特殊与一般的思想、有限与无限的思想、或然与必然的思想等.

(2) 延伸帮扶线

在教学设计时, 教师要设计好课的学习方式, 这一堂课是整个班级一起学习, 还是将学生分成若干个组来活动, 甚至于是一种个体性的活动, 包括开展一些个体性的实验活动, 包括自主学习的一种活动方式.合理分组, 注重全体参与.课堂设计中一定要注重学生的结构层次, 小组内部间隔不同的学习能力和兴趣, 做好相互补充, 积极带动.

3.三面俱到助推课堂问成效

(1) 扩大参与面

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佳发展, 教材在设计时都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在教学设计时应充分研究教材的层次设计, 考虑适合于所有学生的教学设计.要从基础性、兴趣性、层次性三个方面考虑, 整套教材设计为一个核心、多个层次、多种选择.以基本教学要求为核心, 通过这个载体, 学生可以获得全方位的发展, 学生学好核心内容后根据需要有多种选择, 具体设计为教科书中的引言、正文、练习、习题中的感受理解部分、阅读材料、探究案例、实习作用、本章回顾等内容, 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正文是教科书的核心, 体现了高中数学教学要求, 是所有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内容, 编写时力图使所有学生都能理解.考虑到广大同学的不同需求, 教科书提供了较大的选择空间, 主要是设计了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内容, 包括思考、探究、链接、习题中的思考运用、探究拓展等, 以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在掌握基本内容之后,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一些内容进行思考与探究.

(2) 建立激励机制面

在课堂教学中以激励性评价为主, 实现师生平等对话、新课程要求建立一种“对话.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 在这种对话的氛围学生都可以不受框框的束缚, 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 促使双方都进行积极思考”为主的阅读教学, 教师要以“平等中的首席”参与对话.为此, 教师必须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评价氛围.也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才能对话.教学民主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的, 爱是教师改造工作的源泉, 也是学生的源泉.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一般荣誉感强, 肯定的评价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增强他们的信心.激励性评价要注意尺度的把握———适度、适量、适时适度是指在激励性评价教师激励性语言的轻重, 它直接影响着激励性评价效果的大小, 理论与实践都证明, 激励性语言的强度与效果呈抛物线形:开始, 两者间成正比, 在达到一定高度后, 效果则自然减退.所以, 在以激励性评价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时, 初始阶段的激励性语言的强度可以大一些.特别是针对某些学习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的学生, 即使他们取得点滴进步, 也要以较大的强度给予激励.适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激励性评价的次数要合适.太少, 对学生情感触动轻微, 起不到激励性评价的作用;太多, 容易使学生不以为然, 默然视之, 形成疲塌的心态.对于学习主动性、积极性高的学生, 激励性评价的次数要吝啬, 只有在其取得较达成功时给予充分的肯定, 使其感受到获取激励性评价的不易, 从而努力投入以获取激励性评价.而对那些平日学习较为懒惰、少有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的学生, 给予激励性评价的次数可以多些, 此时老师千万不要吝啬激励性评价.发挥教师激励性评价的魅力, 同时欣赏学生自主与互评的精彩, 渗透教师的关爱、包容和鼓励, 这样就能为课堂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使课堂成为学生流连往返的殿堂, 获得更大价值的生命超越和个性发展.

(3) 增强能力提升面

教师要有一个好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同时在做好基础的同时, 进行学生的数学思维拓展和能力的提高.高中数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 最终要落实到练习之上, 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要达到这种水平, 在熟练掌握数学知识的前提下, 更需要及时跟进数学的练习, 及时巩固和运用数学知识, 能够通汇贯通, 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新课程标准指出, 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合作探究.高中学生学习数学不能再仅仅局限于教材和老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而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探究创新.从能力方面, 顺应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 掌握数形结合、逼近思想、归纳能力.因此, 高中课堂教学设计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探究话题,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组织学生合作探究,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总之, 在教学中坚持“统筹规划、整合资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发展原则, 精心布局课堂活动, 通过重点难点、发掘亮点, 延点成线, 动线扩面, 课堂一定会呈现“点上开花, 线上结果, 面上出彩”的局面.

参考文献

[1]覃干新.高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优化设计及反思[J].中学教学考, 2010 (20) .

[2]梁昊.谈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设计的体会[J].科技信息, 2007 (10) .

[3]赵红霞, 赵起月.新课标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基本理念解析[J].中学数学, 2009 (12) .

[4]《点穴高效课堂》引用课改专家李炳亭的访谈实录, 2011.01.

精密仪器分析“点线面”教学探索 篇10

为了满足社会对药物检验、食品检验和化妆品检验的专业人才的需求,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宗旨,我院购进了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荧光分光光度计、红外光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精密仪器用于实训教学。但由于精密仪器数量有限,学生人数较多,致使学生操作精密分析仪器的机会较少,这成为我院精密仪器分析实训教学的瓶颈。为了使精密仪器分析实训教学能够更有效的进行,我院在这些精密仪器的实训教学上进行“点线面”的教学方式探索。

1点式教学

即个别学生的特别教学。利用学生勤工俭学的机制或以兴趣小组的方式,挑选对精密仪器分析感兴趣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入实训中心实习工作。实习生的挑选很重要,一是要求进入实训中心实习的学生在某一时间段要相对固定,即半学期或一个学期都应该是这几个学生;二是为了在将来示教课能达到示范的效果,所挑选的学生最好是一年级的没有上过精密仪器分析课的学生;三是为了能达到广泛的效果,所挑选的学生最好来自不同班或专业。

首先让所挑选的学生熟练掌握精密玻璃仪器的操作,例如溶液的精密移取、溶液的定容等,为学习操作精密分析仪器作前处理方面的准备,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玻璃分析仪器的基本操作能力。其次让这些学生有机会接触精密分析仪器,并且鼓励他们各种途径收集关于这些仪器的用途、特点和保养方面的知识。当他们对某一种仪器的了解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就可考虑教授他们仪器的操作。时间上可利用实验室老师准备实验调节仪器时机教授他们关于仪器操作方面的知识,并让他们逐渐具有独立操作仪器的能力。当他们具备独立操作仪器的能力后,可利用我院分析中心对外开放和开放实验室[3]的机会,让他们协助非实训中心的教师或外单位的人员使用这些精密分析仪器,让他们有尽量多的实际操作使用精密分析仪器的机会。在某一时间段鼓励他们各自专注专一的分析仪器,加深点式教学的实际效果。

2线式教学

即点教育的轮换制,包括仪器的轮换和人员的轮换。当他们各自具备独立操作专一精密分析仪器的能力时,再让他们学习操作另外一种精密分析仪器。并且鼓励他们互相讨论,教师应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做出相应的回答。这样就可以让他们都可以掌握不同仪器的基本操作。当一批实习生都能掌握相关精密分析仪器的操作时,可考虑选取下一批对精密分析仪器有兴趣的同学进实训中心实习,让已能独立操作精密分析仪器的实习生慢慢退出仪器操作培养。在他们完全退出培养之前,鼓励他们与下一批的实习生交流他们的学习心得,起到传帮带的作用。总的来说就是让尽量多的学生在正式上仪器分析实训课之余有机会接触这些精密分析仪器,加强线式教学的纵深宽度。

3面式教学

即教学计划中的仪器分析课或相关检验课的示教。在正式的精密仪器分析的示教课中,我们应充分利用我们之前点式教学中培养的能独立操作的仪器的学生。教师可考虑自己负责讲解,由能具有独立操作精密分析仪器能力的学生负责演示操作仪器,必要时教师可作相关的提示。通过上精密分析仪器的示教课来树立我们通过点式教学中培养的能独立操作的仪器学生在仪器分析的威信。鼓励其他学生向能独立操作精密仪器的学生请教相关的问题,也鼓励能独立操作精密分析仪器的学生向其他学生讲解该仪器的相关的知识,提高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学校的教学满足学生求知欲,学生的知识能符合社会的需求。

“点线面”教学方式,通过非正式上课时间提前让少数学生掌握精密分析仪器基本操作,让这样超前教学式变成轮换制,形成“连点成线”的效果,最终正面影响到精密分析仪器正式示教课的面式教学,达到 “织线成面”的效果。个别学生的点式教学既能满足对常规学习任务学有余力学生的强烈求知欲望,又可培养他们对精密分析仪器方面的兴趣。让学生掌握多种精密分析仪器的基本操作,可以培养他们的全面性,使他们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对药物、食品或化妆品检验的要求。点式教学的轮换制,可以让更多的学生享受点式教学的好处,也利于他们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更多的学生成为他们同学当中的仪器操作方面的精英,避免点式教学变成少数人专利。由于前面的点式教学和线式教学的成果,必然正面影响到精密分析仪器正式示教课的面式教学的效果。本来示教课对没有接触过精密分析仪器的同学来说是很枯燥的,但当他们发现他们同学当中有人能已有人能操作那些精密的分析仪器时,必然会引起他们对那些分析仪器的兴趣。当他们对仪器有兴趣了,示教课对他们来说就不会那么枯燥了,这样仪器分析示教课的就会更好了。

就教学成本而言,“点 线 面”不会引起教学费用的明显则增加。因为个别学生的点式教学是在平时仪器实验准备时仪器校正或仪器准备的过程中进行,基本上不会引起仪器使用所带来消耗和仪器维护费用的增加。只是有一点需要注意,在培养学生独立操作精密分析仪器的过程中,要向学生灌输实验室安全方面的知识,包括仪器的安全使用和学生人身方面的安全。

从上学期开始探索“点 先 面 ”教学方式到现在,已有总共6个学生进入我们的点式教学的探索(表1)。有第一批学生(2个,来自不同专业)已完全掌握我校实训中心分析教研组的高效液相色谱仪等六种精密分析仪器的基本操作,这学期已慢慢退出点教育的培训。第二批学生(4个,来自3个不同专业)已在本学期开学初期进入实训中心实习,先已开始有步骤地接触部分精密仪器,每个都已学会其中的一种精密分析仪器的操作。在仪器使用和维护成本上,与以前同时期相比较,有1.5%左右的上升,总的来说这样的升幅还是在可接受范围。

总的来说,面对学院精密分析仪器相对不足的现实情况,“点线面”的教学方式可让尽可能多的学生有机会接触到精密分析仪器,让精密仪器分析的示教课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学生进入检验工作领域后能更快地适应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乃毅.高职高专药学专业仪器分析课教学方法探讨[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09(3):92-93.

[2]周成芳,陈文.分析实验室整合型管理模式及其教学体系探讨[J].现代农业科学,2008,15(7):111-112.

上一篇:学生形象之美下一篇:“日光灯电路”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