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共同体

2024-07-08

合作共同体(精选十篇)

合作共同体 篇1

如果贸易和货币之间存在这种关联性, 那么为什么我们总是看到:区域内有了贸易合作之后却没有货币合作呢?很多区域贸易协议都包括未来货币合作的承诺, 但是大多数都从来没有兑现过。东盟、中美洲共同市场、南锥体都是贸易合作成功, 却没有货币合作。政治家们清楚地认识到这种关系, 正如巴西货币雷亚尔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贬值而使南锥体衰退所证明的。当南锥体取消了货币合作后, 雷亚尔的贬值伤害了阿根廷的出口商。两国领导人为此讨论了货币合作的可能性以加强贸易合作, 但实际做法是设置新的贸易壁垒, 违背了南锥体的规则。

同样另人迷惑不解的是, 一些政治理论暗示贸易合作比货币合作更有争议性, 因为贸易合作包含更多国内有组织的利益群体。照此逻辑, 我们应当看到更多的是货币协议, 而非贸易协议。事实上, 答案却相反。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 仅仅产生了八个区域货币联盟, 包括欧盟, 以及另外三个类似欧洲货币体系的区域汇率联盟。相比之下, WTO现有30个多边贸易协定, 贸易区域协议几乎是共同货币区域的三倍。

两种合作形式有不同的政治学原理。在货币合作中, 政府承担协定的主要成本。贸易协定直接将成本施加到各经济主体、部门或公司身上 (降低保护性壁垒, 以提高利润) , 间接将成本以失去经济部门的政治和财政支持的方式施加到政府身上。但是, 区域货币合作通过抛弃一国货币 (货币作为调整宏观经济的主要工具和建立国家的政治标记) 直接影响政府, 它也使经济暴露在更大的外部冲突中。

而且, 区域货币合作的牢固性要远比贸易合作强。施加新的壁垒几乎立刻可使贸易合作回到起点, 而区域货币合作却更加有“粘性”。当不同国家形成货币联盟时, 对每一个国家来说, 发行其自己的货币和创建自己的央行都是一件成本高昂和费时的事情。因此, 对于政府而言, 区域货币合作比贸易合作的成本要更大一些。因为, 区域货币合作一经形成将更难以逆转。那些谋求权利最大化的政府也有更强的激励以保持他们自己的货币工具。

一、贸易和货币的理论联系

1962年以来, 欧理会一直将推动货币合作作为实现统一欧洲的重要一步。它找到了关于贸易对货币的经济学思想的支持——尤其是“最优货币区”的理论, 分析了成立货币区的成本和收益。根据该理论, 货币合作最有可能在经济相互依存的地区。在这些地区的国家将会有广泛的贸易联系, 要素的快速流动, 灵活的工资和价格, 统一的财政, 以及对外部事务的一致态度。经济学家对“何时货币区的收益能够大于成本”提出了诸多规则, 但是区域贸易却始终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然而, 理事会的一些分析却遭到了部分经济学家的质疑。汇率风险理论说明了汇率的可变性与贸易及投资流动之间几乎没有关联。汇率的可变性表明:经济主体能够用复杂的金融工具来防止汇率变化的影响, 切断了最优货币理论中关于货币的稳定性和贸易流动之间的联系。事实上, 统一的货币似乎比为促进贸易流动而设计的区域贸易协定有更加明显的效果。现在, 越来越多的对于“统一货币能促进贸易流动”的意见趋于认同。因此, 最优货币理论和汇率理论都强调了货币合作与贸易合作的联系:货币合作强调了贸易联系使货币联系成为可能, 贸易合作强调有力的货币联系是推动贸易联系的关键。

“最优货币分析”也被政治学家引用作为分析研究的出发点。例如, 弗雷德 (1998) 认为区域贸易和金融一体化是国家实现固定汇率的重要决定因素。只有少数学者认为贸易联系会自动演变成货币合作, 但是贸易合作会使货币合作成为可能的思想却正在被普遍接受。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 “区域贸易协定”的数量已经是“区域货币协定”的三倍 (表1) 。这些协定被同一地区内的汇率或货币联盟所分割。如果贸易和货币之间有联系, 那么大部分协定应位于图表的左栏, 而实际上, 大部分是位于图表的右栏。

资料来源:克劳福德、费奥兰蒂诺 (2005) , WTO官方资料 (2006) , 科恩 (1998)

二、 贸易和货币之间的政治差异

1.在政府支付的直接成本方面的差异。

笔者认为这种差异源于政府在这两者上不同的成本——收益算法。区域贸易合作和区域货币合作都可给一国政府带来可观的收益, 但是货币合作的政府的直接成本要显著高于贸易合作政府的直接成本。贸易合作的成本由各经济部门和公司来承担, 并且仅仅是间接地返回到政府, 而货币合作的成本是主要由政府承担的。

假设经济合作组织的决定都是由试图维护其政权的政府所做出的。当然, 理性的政府会关心国家总体的经济福利, 因为如果经济运行良好, 他们更可能握紧政权。但是, 他们也更加关心他们赢得下一次大选的最大概率, 或避免他们丧失政权的各种不稳定因素。因此, 他们强烈希望握有调控宏观经济的各种工具。

(1) 政府在贸易合作上支付的直接成本。

区域贸易合作的代价带给部门和公司是直接的, 带给政府是间接的。那些寻求权利最大化的政府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过贸易合作的损害, 他们的利益被不断变化的部门或公司的财富所侵犯。例如, 受到贸易自由化侵害的经济利益集团可以付很低的税, 对政府的贡献很小, 或他们投票给反对派候选人。因此, 政府对区域贸易合作的倾向就成为对利益集团施加影响的一种手段。贸易合作的进程更易由管理者控制, 几乎可在任何时间立即中止, 并利用其在关税时间表上的单边变更永久地将其破坏。所以贸易合作在危机或紧急状态时是很容易走回头路的。

(2) 政府在货币合作上支付的直接成本。

货币合作使政府支付较大的合作成本。当政府共享或附属于共同货币时, 它将失去一个重要的经济和政治上的工具。

一是政府放弃了调控国内宏观经济的工具。区域货币合作赋予了一个区域体内货币政策的决策权。区域的利率和汇率政策并不一定体现了单个政府的利益, 尤其对于保持政治控制权的政府。对国内货币政策的控制可使政府对经济波动做出反应, 以使政治动荡的风险最小化, 即使这种尝试失败了或导致通货膨胀。

二是如果货币合作, 政府就失去重要的政治符号 (政治符号对发展中国家获得国际社会认同和证明为建立国家而付出的努力是非常重要的) , 尤其在一些刚独立的国家。一国发行自己的货币成为一个完整的国家的重要标志。

三是货币是对外政策的工具, 对加强政治和经济的联系是非常有用的。

四是政府失去铸币税收入。共同的货币意味着共同的铸币权, 但是一个附属的货币或美元化的货币却使政府失去了铸币收入。甚至当铸币收入被分配的时候, 政府也通常会通过单边扩大货币供给而失去增加其铸币收入的能力。

五是使用共同或附属货币将会使一国的经济决策权受制于更强大国家的影响。换句话说, 政府不仅会降低自身对经济的控制, 而且控制权会渐渐转移到那些具有不良企图的外国政府或超国家机构。

此外, 区域货币合作的进程更加难以逆转。当各国已经加入单一央行的单一货币区时, 货币合作的终结意味着须建立各自的银行, 分割共有的货币储备, 然后设计, 印刷和发行自己新的货币。这些成本不是个小数目。因此, 货币合作直接影响到政府使用本国货币和货币政策来推进其目标的能力。不同的部门可能会受到伤害, 但是选择“参与货币合作”或“独行”的政府却主要受到其选择的影响。因为, 除非使政府获得可观的直接利益以补偿其在价值工具上的损失, 区域货币合作才有可能。

2.在降低政府的成本方面的差异。

货币合作和贸易合作都可以给政府带来利益, 要仔细比较这些利益和成本的关系, 从而理解选择支持合作或反对合作的理由。货币合作较少, 但不是不可能, 并且它需要补偿政府所获得的直接利益。对经济学家而言, 政府最重要的利益是承诺避免通货膨胀的能力。大部分政治经济学家都集中在可信度, 或利益集团获得的好处, 而非政府上。本杰明·科恩, 一个曾强调“政府的决定性角色”的学者, 他的观点是当政府需要区域货币合作是出于安全、区域政治的象征主义或提高对第三方的货币自治权时, 它才会应运而生。

早期的合作组织显著降低了那些考虑新的合作方式的政府的合作成本。首先, 现存的区域组织降低了区域宏观经济管理、铸币权、外部独立的不确定性。其次, 现存的区域组织围绕政府间的政治联合可以经过一段时间走向合并提供了一个焦点。形成政治联合并从区域主义中获益的政府有足够的理由保持并加强这样的组织。因此, 降低了不发行本国货币的成本。

三、案例研究

1.中美洲共同市场。

(1) 中美洲共同市场的概况。

在多边经济协定的基础上, 1961年哥斯达黎加、萨尔瓦多, 瓜地马拉、洪都拉斯和尼加拉瓜建立了中美洲共同市场, 在1960s获得了极大成功:10年里区域内贸易量占到总贸易量的比重由1960年的6.5%增长到1970年的26%。到1969年, 95%的区域内贸易自由化, 97.5%的关税项目被外部的共同关税所抵消, 区域内贸易翻四倍, 达到了总贸易量的26%, 制成品贸易增长幅度最大。基于中美洲坚实的组织间的合作和令人瞩目的贸易增长, 货币合作就极有可能在贸易合作后产生。而且, 中美洲领导人公开承认贸易和货币之间的联系, 并在1964年同意建立区域货币联盟, 甚至创建区域组织来执行此计划。在表1右栏中所有的区域贸易协定中, 这一地区是最有可能实现货币合作的。但是令人感到疑惑的是, 为什么能够实现贸易合作的地区各领导人却没能或不愿走向货币的区域主义。

相比之下, 表1左栏中最持久的区域货币:西部非洲法郎区, 成立于1958—1961, 在1974年这一组织得到了加强。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 它们共同的货币非常稳定, 只有一次贬值。当法郎区成立, 并且总额仅达到几百万美元的时候, 区域内的贸易量只占不到5%。因此, 区域贸易一体化并没有因货币合作而有所进展。

对这一反常现象的可能的解释是:和法国持续的贸易联系 (而非区域内的贸易) , 对区域货币盯住法国法郎产生了压力。例如, 在1960s早期, 西部非洲对法国的出口已占到法郎区的50%以上。美国经常占到东亚、东南亚、南美出口的25%以上, 占到中美洲、加勒比地区出口的40%~50%。二战后的不同时期, 英国、日本都有过贸易封锁, 但却没有导致区域货币。表2对比了中美洲对美国和西部非洲对法国的贸易。数据显示, 在上世纪60年代早期, 西部非洲并不是和法国有很强的联系, 但是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 中美洲至少和美国已紧密联系了。事实上, 今天中美洲和美国的贸易联系几乎是法语区西部非洲对法贸易的三倍 (47% VS 16%) , 这一点并不是说法国的角色已不相干了, 而是说明简单地认为贸易联系导致货币联系的的想法是不充分的。

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贸易统计指南 (2006年版)

(2) 中美洲的贸易和货币问题:强贸易, 弱货币的区域经济。

中美洲领导人公开表示将贸易和货币合作联系起来, 并且创建几个机构来协助成立货币联盟。第一个成功是1961年的中美洲清算所。清算所通过规范货币兑换的规则使区域贸易更加便利, 以致于成员国相互进行自由贸易而不必承担不可兑换货币的风险。虽然它不如完全联系的汇率制的合作更加紧密, 但是, 为了使清算所更有效工作, 各国央行承诺承担半年期的各国汇率清算。清算所从截至1970年完成区域内贸易的93%的清算工作来看, 它的成功是显而易见的。

基于如此顺利的开始, 各国领导人在1964年同意组建中美洲货币联盟, 甚至让“中美洲中央银行”来协助建立, 货币理事会是最高机构。货币理事会由各国央行行长组成, 着手研究如何建立货币联盟。其中的一项成功是1969年构建了货币稳定基金会。按照各成员国的货币储备和从美国、墨西哥、委内瑞拉获得的贷款, 稳定基金将短期贷款延长到成员国在上一年度储备消耗的75%。清算所因此能提供短期的收支平衡支持, 并且防范了单一国家收支危机的影响。

尽管开端不错, 货币理事会却从没在实现完全的货币联盟的步骤上达成过一致, 甚至在1974年中美洲领导人重新承诺此项任务时。在上世纪90年代, 各国领导人仍在争论统一货币, 却没有看到实质性的区域货币合作。因此, 虽然中美洲是发展中世界中区域一体化行动的成功范例, 但是贸易合作没有带来实质的货币合作。中美洲领导人无数次的尝试都证明了他们理解了这两个问题的职能联系。但是他们不能在更重要的货币合作的形式上达成一致。

区域贸易合作深得中美洲政府的关注, 一方面是因为它符合主流的经济思想:进口替代的工业化。不是和美国和欧洲的工业化进行无效的竞争, 拉美国家以区域合作的方式发展国内工业, 以提供规模经济。更重要的是, 从一开始, 共同市场的设计就是要排除最政治化的经济部门。主要出口产品, 如咖啡、糖、小麦都是在贸易自由化之外的项目中占少数比例的产品。这保证强大的农业利益是相对不受地区主义的影响, 并且不需彻底改革。政治敏感的石油贸易也被排除在外, 使政府可以发展自己国内的产能, 而不受区域协议的牵制。实际上, 工业是区域自由化的核心, 因为工业化在中美洲国家仍是幼稚产业, 所以政府有很少的制造业收益来参与竞争。

本地区开展货币合作的另一个障碍是它损害了强大的各国央行的特权。其中一个最广泛使用的代码给哥斯达黎加和洪都拉斯央行的独立性的评分几乎和美联储一样高。政府和央行之间现存的种种安排也不是轻易就能改变, 并且央行行长不愿意放弃他们的自治权。各国央行在为寻求合作的道路上只是做了有限的工作 (如区域稳定基金) , 但是却不愿丧失其享有的独立性。基于各国政府宏观经济的需要, 独立的中央银行能否促成货币联盟尚不清楚, 即使他们想这么做。但是中央银行家的既得利益是横亘在中间的又一个障碍。

如果能够实施, 区域货币联盟将会非常有力地支持中美洲的贸易合作。它将会减少周期性的汇率波动, 防止各国政府通过强加于区域贸易伙伴国的外汇限制的幅度来解决其国际收支问题。尽管有开放区域内贸易的承诺, 但到1970年时, 中美洲共同市场仍然要求进口许可证和施加种种限制。但是, 政府有关宏观经济地思想意识使他们不愿意实行他们约定的货币联盟。政府目标将会通过很大程度上的货币合作而折衷, 而不是通过选择性的贸易自由化方式, 货币合作也因此从未实质性地开展起来。

2.法语区西部非洲。

(1) 法语区西部非洲的概况。

法语区西非呈现的是一个相反的情况:强大并持久的货币组织的建立, 而贸易联系缺乏。1958~1960年期间, 西非共同体成为八个独立的国家;贝宁、布基纳法索、几内亚、科特迪瓦、马里、毛里塔尼亚、尼日尔、塞内加尔。

区域贸易合作在两个脆弱的优惠贸易协定中缓慢进行, 该协定几乎没有带来贸易的自由化和区域内贸易。1974年西非经济共同体的建立才开始加强这种合作。西非经济共同体包括了除几内亚以外的所有讲法语的国家。然而, 相比其他的区域贸易联盟, 如中美洲共同市场、南锥体、东盟, 甚至是海湾合作委员会、西非经济共同体在降低关税壁垒上都做得远远不够, 而且区域内贸易量仅仅占总贸易量的11%。因此, 区域贸易合作并没有为西非重要的货币合作给出一个信服的解释。正如表2所示, 即使算上和法国的贸易量也仍然不足以解释。

另一方面, 1961年以后, 这些类同的国家加入了世界最持久的区域货币组织之一:西非货币联盟 (又名“西非法郎区”) 。货币联盟的核心是使用西非国家央行所发行的共同货币。货币是紧密盯住法国法郎 (后改为欧元) , 只有一次贬值。各国政府丧失了货币自治权, 因为区域银行控制了货币发行, 在成员国内部核准信贷, 管理各国的外汇储备。此外, 成员国在外汇控制上的政策一致, 银行和利率立法的协调机制, 以及对政府债务统一限额。

(2) 法语区西部非洲贸易和货币问题:

弱贸易, 强货币的区域经济。为什么全球相对不多的货币合作却在该地区表现出强劲的势头, 尽管只是有限的贸易合作呢?可以很容易地发现法郎区给各国政府都带来了非常重要的直接收益。事实上, 对于法郎区的诸多解释都没有以法郎区成员国从法国所获得经济和政治收益来说明问题。法国保证西部非洲法郎的可兑换性, 并且法国的援助和开放市场操作也会有助于保持法郎区的货币平价, 其结果是对次撒哈拉非洲地区货币的超稳定性。为了使各国进一步受益, 西非各国央行联手在法国国库开有业务操作账户, 以致于非洲的赤字能自动地由法国的纳税人承担。法国在法郎区的贸易、援助, 投资流动视参与情况而定, 并且法国在西部非洲保持重要的队列, 以防止来自内部或外部对友好政府的威胁。

然而, 法郎区对各成员国政府的成本也是不能忽视的。一些学者经常会忽略此项成本, 即使将其中的三个国家逐出法郎区:几内亚和马里在独立时选择不加入法郎区, 毛里塔尼亚10年后退出。各国的经济成本是丢失了国家的货币自主权, 包括利用本国央行来实现国内宏观经济目标的能力。

因此, 法国的补贴并没使西非的货币联盟必然发生——当然不是对那三个拒绝接受补贴的国家而言。笔者认为政府接受或拒绝补贴的关键在于以前的货币组织的调解角色。在塞内加尔和科特迪瓦 (不包括几内亚) , 殖民时期的货币组织通过重新定位国内对法国的政治联合而降低了货币联盟的成本。因此, 货币的选择决定于以前的组织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政府的成本——收益率。

总之, 非洲政府如果留在法郎区而获得的好处会使一些国家, 但不是所有国家都加入区域组织。早期区域组织的经验对塞内加尔和科特迪瓦政府降低货币合作的成本产生了影响, 因此使收益相对来说更加诱人。但是在货币合作成本没有降低的地方, 像几内亚, 甚至法国的承诺都不会使货币联盟值得加入。

四、结论

这两个案例说明了以政府为中心的组织对货币合作的价值。区域货币合作必须集中在政府的利益上, 因为货币联盟对政府是最直接的成本。形成区域货币或汇率联盟的政府必须放弃经济和政治管理的诸多有价值的工具。正如在中美洲所反映的, 甚至当政府承诺构建货币联盟时, 高昂的成本仍使合作难以实现。政府勉强地在货币问题上进行合作不仅是因为利益集团的压力降低, 而且更重要的是因为政府特权的丧失。

货币合作比贸易合作更困难是不合直觉判断的。有时贸易合作比货币合作更能直接量度对人民生活的影响。和国外产品的竞争降低了利润, 牺牲了国内的就业岗位。货币问题经常被认为是遥远的和不可预期的, 仅仅是对人们的生活有一些间接的影响。但是, 以上案例也表明了政府运用贸易政策的差异化来保护政治上的强大对手关于自由贸易破坏贸易合作的争论的能力。而且, 当创造了区域货币, 并且在抵抗这种形式的合作上能够获得强大的既得利益时, 政府本身也是主要的受害者。

其次, 通过改变政府的成本——收益算法, 有优先权的机构可以使货币合作的可能性增加。在塞内加尔和科特迪瓦, 联合政府最终围绕法郎区的机构而合并, 使政府有了后独立时代更低的货币合作成本。然而, 像几内亚, 有优先权的机构并没有足够降低合作的成本而使区域货币联盟对所有的政府都变得可行。

尽管在这两个问题上存在的某种理论联系, 贸易和货币合作仍遵循了不同的逻辑思想。强区域贸易合作并不会带来货币合作, 而一些强货币合作却发生在弱贸易合作的地区。这隐含着理性的政府更有可能使用贸易政策将货币政策带给利益集团的压力转移, 并且变得更有价值。最后, 学者们的暗含之意是:贸易和货币政策选择是互动的, 以及“两种合作将各自独立”的学术思想从现在开始趋向一致。

摘要:政治经济学的传统理论认为, 货币合作最有可能发生在贸易相互依赖的区域内。然而, 事实上, 区域贸易合作通常并没有导致货币合作。这种理论与实际的不一致是由于这两个问题具有不同的政治经济学的逻辑性。文章通过对中美洲共同市场和法语区西部非洲的对比分析, 围绕货币与贸易之间的关系, 揭示区域货币合作和贸易合作异步发展的本质。

关键词:区域主义,货币政治学,贸易政治学,中美洲共同市场,西非经济共同体

参考文献

[1].Kaelberer, Matthias著.欧洲的货币与政权.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 2001

[2].Cooper, Scott著.非洲的区域货币.全球发展和技术, 2003

[3].克劳福德, 费奥兰蒂诺著.变革中的区域贸易协定概况, WTO年鉴2005

[4].Rose, Andrew著.一个货币, 一个市场.经济政策, 2005

师生 共同体合作学习点滴体会。 篇2

从小组合作学习中如何培养学生这五项能力目标来谈谈我的认识。

一、在质疑这部分很好地达成了三个目标。

1.能提出较为有价值的问题。2.善于接纳别人的观点,能对别人观点进行质疑,并能发表自己的见解。

3、让学生在延伸中主动质疑。鼓励和引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发现学习中、生活中处处有问题可提,会在无疑处生疑。昨天封老师做得很好。一开课学生就质疑课题,提出了五个有价值的问题,本来可以引导学生从第二段文字中找到答案的,可老师却大胆地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在小组合作中讨论完成。这是小组内第一次讨论,这样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又是一次大胆的挑战。虽然在这环节学习进程中进展得不是很顺利,但让我们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封老师把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训练学生研讨讨论的能力贯穿于整个课堂中,渗透于整个教学之中。特别可贵之处就是教师在培养学生在小组学习交流时,认真倾听组员的意见,能够找到组内成员对同一问题的共同意见,并能用关键词作记录并板书。对组员的不同意见,也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采用质疑的形式推进教学流程。如:在学生第二次小组合作之后交流发言时,一学生说道,从这一连串的问题得到了结论,此时坐在学生群中的老师质疑了:是从什么故事得到什么观点呢?一下子把学生从抽象笼统的阐述拉回了文本的具体情节之中。这样的师生于教学之中的生疑的例子还有好几处。

二、学生在“学会发言、学会傾听”这部分的培养目标也达成也很好。学生在小组发言时普通话标准流畅,音量较小,发言的学生仪态大方,发言有序有效,能围绕确定的目标发言,逻辑性强。在一开课听写后的小结汇报时,学生在分析“锲”字时,认真倾听之后有评价,有建议。在第一次小组合作交流时,1 分析理解“什么是真理”时也再现了一次学生是如何学会发言,学会倾听的。

三、学生交流汇报环节做得很好。

研读感悟环节,封老师抓住学生课前的质疑的问题“为什么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来默读思考,结合课文具体的事例,找出相关的语句,并写下体会。这个问题的提出,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其探究的欲望。在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学生再来交流,重点是通过三个具体的事例来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这篇课文,老师力求让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阅读分享,让学生达到因学文而心有所动。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把说话的舞台让给学生。老师始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给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圈画、思考、汇报、表达.....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语文课堂上有所收获。

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是这一课的重、难点。对课文中的三个事例,老师重点是从学生交流发言中质疑出学生研读的重点是具体事例中的“问号”是什么?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怎么样的?通过读读议议,拨动学生心弦。使学生在反复地交流中体会和领悟到“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深刻含义,感受和感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通过多种形式地交流,质疑,感悟让学生彼此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说说自己读了课文中的三个事例有什么感受?透过“!”还能感受到什么?感悟“!”蕴含的丰富情感内涵。

四、对于评价这版块目标的培养也达成较好。学生的口号是让合作学习动力无穷。整堂课中既有教师评价,也有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教师既重视学生个人2 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又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学生之间也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以加分的形式体现。

一节课下来,我感觉本堂课学习目标达成得特别好,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错,真是一堂师生共同成长,共同学习的课,更是一节高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示范课。真正做到了课堂中只有学习伙伴,没有老师。

对于小组合作学习我是很茫然的,昨天听了封老师的课让我震憾。感叹之余不得不引起了我的反思。

思考一、一堂课的合作效果如此之高效封老师是怎样训练的?

策略一: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合作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每个人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然后才能谈到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具备这样的个性,才能够打下走向社会为自己独立工作或与别人合作的基础。这些个性有很多独立的成分,因此,要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人的学习是有帮助的。

策略二:要处理好形式和目标的关系。不能光注重形式,还要处理好形式和目标的关系。任何教学组织形式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通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来实现。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3 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小组合作学习除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能让好学生一个人代替小组汇报交流,或者每个组长成了小老师,要培养小组成员建立一种平等的、民主的、互助的关系,对小组的学习任务和个人的学习建立一种责任感,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不放任自流而停留在表面形式上。

策略三: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疏导,点拨作用发挥得好。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遇到学习障碍时,封老师就进行了适当点拨;把学生导向了一个又一个探究的高潮。在本节课的最后,让学生归纳总结所学,从课文的内容和写法两方面来汇报。教师就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点明了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观点的写法。试想,如果这是一堂联堂语文课的话,接着让学生分享心有所动,马上训练学生结合课文仿写,练笔表达,这样的写作训练就成了水到渠成之事。由于时间关系,昨天老师们也看见了,封老师班上中间那五组学生交流得特别积极主动,而两边的那四组学生好像稍稍差了些。就是同一小组内,学生的参与也不均衡。从而引发了我的第二个思考。

思考二.学生参与不均衡怎么办?“教师讲学生听”是传统课堂上最常见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如果复制了这种不平等的缺乏合作的师生交往方式,演变为“好学生讲差学生听”的小组交往模式,又该怎么办?我的课堂就是如此:优生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承担了主要的职责,成为小组内最活跃的一分子,他们的潜能得到了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而一些差学生因为基础薄弱,参与性、主动性欠缺,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稍逊,往往总是落后优等生半步,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在这种小组里学生之间没有真正合作。如何有效解决的呢,我看到过这样一个实例。如有一位老师在教《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时,在帮助学4 生根据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和味道三个特点后,布置了一次小练笔:仿照写杨梅果的特点和写法。根据自己小组带来的水果写一种水果的特点。每个学生只要求写其中某一方面的特点,写好后小组中四人合成一篇文章,结尾共同完成。动手写之前,要求小组成员先讨论一下这种水果的特点,明确各自的任务。由于写作已不仅仅是个人的事,它还关系到小组的荣誉,因此同学们在写作的过程中都显得格外地专心。

思考三:如何更关注小组内后进生提高性的评价。教学的目的或小组合作的目的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得到提高。在小组合作时后进生的表现更应该引起老师的注意。因为在小组合作中一不小心就会演变成优等生的专题发言后进生的盲目听从,后进生的参与意识将被严重打击。所以关注后进生在小组合作中的提高性评价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及时发现后进生在小组内其他同学的帮助下取得的点滴进步,有针对性地鼓励后进生代表小组汇报。而昨天那堂课让我们看到的发言大胆的学生替代了胆小的孩子,这本也是合作帮助的一环,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后进生的课堂发言时间会不会被剥夺?下来后还想和封老师探讨探讨。

以上发言仅仅是我个人主观意见,有不当之处,欢迎在座诸位批评指正。

廖代芬

学习共同体——合作学习新风景 篇3

一是学习理念的不同。合作学习强调的是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与合作,主要体现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的团体互动的合作学习方式,这种合作方式需要有领导者带领,容易形成学习的阶层和成员之间的主次。学习共同体更多的是体现协同关系,强调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要主动学习,还要互相学习。

二是团队关系的不同。合作学习重视团队合作和同步发展,更加注重成员的分工配合,并为达成问题的解决强调每一个成员在小组之间发挥不同的作用。学习共同体更加关注每个个体在团队中的充分发挥,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同多样的思想碰撞,实现同客体(教材)的新的相遇与对话,思考并产生自己的想法,在自身原有基础上获得个性发展。

三是学习内容的重视程度不同。合作学习由于分工明确,只要有一位强者就能主导,其他成员往往不需要太多的讨论和思考,为完成学习内容做的是一些辅助性的工作。学习共同体将学习活动视为经由对话、沟通的一种文化的、社会的、伦理的实践,强调“不是学习中的合作关系,而是在文化内容的认识和理解”(佐藤学),因此,学习共同体更多体现为对学习内容的充分理解。

四是竞争性不同。合作学习在小组成员之间、小组之间体现为完成学习内容的奖励和认可,其目的性和指向性均较为明确。学习共同体强调的是在合作中的互助、互帮、互学、互暖,更多体现为解决问题时成员之间的协作,其目的是以提升每个成员个体学习能力为依归,不以得到教师肯定性评价为目的。

由此可见,实施“学习共同体”,有助于落实并改进合作学习,让合作学习呈现新的“风景”。笔者围绕着这一点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如下的尝试和探索。

一、U字型课桌排列——角落里的花朵也有春天

U字型课桌排列完全消除了第一桌与最后一桌之间的距离,学生看到的不再是同伴的后脑勺,而是他们的面容和目光,这就让课堂学习交流有了更强的对象感。中间的通道更利于教师快速抵达到教室的每个角落,使教师把更多的时间停留在通道上,也方便教师的倾听,容易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课堂呈现出一种等距离面对面的爱,体现出包容个性差异的平等态度。课桌排列的改变,不只是一种形态的变化,更是一种教学理念的彰显,一种教育意识形态的转变。

二、两人分组的共同体——不是分工而是协作

佐藤学在日本中小学实施“共同体”教学,一般以四人为单位组成小组,而台湾的林文生教授在迁移实践中改为以两人为单位组织小组。笔者在台湾参观学习后认为,采取两人小组合作,在课堂上更易操作,更有成效。而且,共同体学习不片面强调分组中的异质性。同伴互助小组的“两两”合作,是深度对话的基本单位。在实施的初始阶段,可以组建“强强”“中中”“弱弱”的搭配组合。这样一来,学生在互助形态中有了知音,在互助时营造一种安心的氛围。学生初步具有合作的习惯和一定能力时,就可以调整搭配,可根据学生合作互助能力的大小进行“强中”“强弱”“中弱”的一些混搭。更有利于不同能力层次学生间的带动、互助及互补。实践表明两人合作容易做到轻声细语,情感距离也最近。两人合作,一起交流,同时站起,互相补充,能实现有效对话,产生“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效应。

三、共同的学习安全感——沉默也是一种合理的状态

安全是人的一种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学习共同体得以真正深入开展的基础与保障。课堂教学中,教师关注每一个个体成长的状态。学生只要互动站起来表达就是一种态度,只要表明“同意同伴的观点”就是一种进步,两人只要三言两语抒发己见就是一种追求;而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多鼓励、支持,不急于表达自己的价值判断,这就给予学生安全感,让他们不害怕表达失误。即使学生短暂沉默不语,也要容忍,更要给予适度等待或启迪引导。当我们营造一种无论什么时候学生都能主动向同伴求助的人际关系,让教室里的学习成为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能放心地打开自己的心扉,个体差异都得到关注的时候,就形成了学生能够安心学习的氛围,它能使共同体成员间安全、融洽、和谐。

四、安静思考的力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学习共同体既重视两两合作互动,又倡导个人安静思考。因为,安静是一种力量,安静是一种积极的、认真的思维状态,所以,安静是课堂另一道美丽的风景。笔者在课堂上出现频率比较高的一句话是“请不要让我听见你的声音。”共同体学习需要静的力量,但这里的静不仅是安静,不仅是静悄悄,不是不说话,而是合作中的不互相干扰,培养小组同伴积极认真思考的习惯。此外,同伴的交流也要静悄悄,教师的指导不要声嘶力竭,而要娓娓道来,和风扑面,培养的是一种优雅和从容。这样的静表明学生在思维和倾听,是全身心投入课堂的思考、思维状态。往往随之产生“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在《蝙蝠与雷达》一课中,笔者设计了“新闻发布会”的环节,本是闹,但却是在静中交流、思考以及对文本充分理解基础上的爆发,这时就是“请让我听见你的声音”的时候。

五、合作协同的策略——灵活巧妙的创意实施

合作共同体 篇4

我曾经采用不记名的方式在我们学校抽样, 以高年级任意200名学生为样本做过这样的调查表:

1.当你发言或者汇报时, 你希望你的同学 ( )

A.认真听你说, 并提出意见

B.抓紧时间, 做自己的事

2.当你的同学发言或者汇报时, 你在 ( )

A.认真听他 (她) 说, 并提出意见

B.抓紧时间, 做自己的事

调查结果表明, 84.4%的学生希望在自己发言或者汇报时, 同学能认真听讲, 并提出意见, 当同学在发言或者汇报时, 93.8%的学生能做到认真听讲, 并提出意见。

从调查结果看出:大部分学生, 都希望自己的发言或汇报得到同学的重视, 同样也愿意尊重同学的发言或汇报。

在英语课堂学习中, 当同学在发言或者汇报时, 并不是93.8%的学生能做到认真听讲, 并提出意见。这也是学生真实情况和自我期望的差距, 如何缩小这样的差距 , 我开始反思我的实践, 并做了一些尝试。

一、单词学习:增之方法, 显之个性

如在学习单词时, 提供给学习几种基本训练方法, 可以模仿, 欢迎创新。在“小组秀”时, 对于模仿到位, 创新有效的小组, 我们约定好, 用五个手指表拍手, 次之, 则四个手指, 三个手指……这和之前“我读你学”简单地操练相比, 效果明显好转。

二、句型学习:细化任务, 由人及组

如在练习句型时, 把单词分配到各成员, 由词串句, 逐句练习。较之重复地朗读句子, 这样的分工分散了难点, 降低了难度, 小组间练习句型的积极性有所提高。另外, 在各小组设立机制, 严肃纪律, 在班级设立班级人才市场, 定期的小组重组时有原组长推荐就组, 并由班级人才市场重新分配, 这样的压力之下, 小组合作时, 纪律有所改善。

三、合作讨论, 提高参与广度

小组讨论是符合学生乐于交往的心理需求的。在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合理运用讨论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在小班中, 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特点, 按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的方法分组, 为学生提供相对平等的机会, 组员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并且轮流担任组内的汇报员, 向别的小组展示自己小组的想法。这样的合作与分工, 更给每个成员更大的空间。学生相互启发, 相互学习, 在讨论中学, 在讨论中教, 在师生的互动合作中, 他们获得了真知, 轻轻松松练到了本领。

四、合作练习, 激发学生思维

组内的学生各有不同, 在合作过程中, 可以相互学习。相对较弱的学生, 有更多的机会得到同伴和教师的关注, 此时同伴友好地帮助可能更能让学生接受, 可能更为有效。合作练习是教学的程序之一。小组间相互合作, 有利于学生向同伴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认识, 发挥想象, 互相启发, 共同发展。学生思维活跃, 且集思广益, 达到甚至超过了练习的要求, 促进了学生的互助合作。

五、合作评价, 提高学生能力

“小班化教育”的教学评价, 是对“小班”课堂教学过程及其结果作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在小班教学中, 教师可将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他们展开互评、自评。不仅要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和掌握程度, 更要对学生身心各方面的素质发展作出量和质的价值判断, 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和评价他人, 在相互交流中加深理解, 沟通和包容, 在相互交往中表现出尊重和信任, 懂得成果的分享, 培养其社会交往能力。

六、合作竞争, 增强集体荣誉

小组所有成员是成长的共同体, 每人都有主人公意识, 大家会团结一致, 为集体的荣誉贡献自己的力量, 把原本的个体竞争转换为组与组之间的竞争, 增强集体荣誉。

小班中的小组互动合作学习方式, 生动活泼, 学生没有心理上的压抑。他们在互动合作中学习, 提高了合作能力。这种形式不是小班教学中的一个片段, 而是真正体现了教学观念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黄玉卿.让英语课堂显示魅力[J].教育艺术, 2004 (11) .

[2]北京师范大学.英语课程标准[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6) .

二年级三班家校合作共同体发言稿 篇5

二、班级管理特色:爱、严、新、细

爱:作为班主任,要热爱并理解学生,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重视学生的各方面的成长,及时发现学生成长中出现的问题与困惑,并给予正确的指导,真正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和知心人。

严:“严师出高徒”,严是爱,松是害。对学生严格要求要讲究科学性。要做到:因时而异、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同时,要寓爱于严,寓严于爱,严爱结合、互为载体。只有这样,才能严爱相济、教书育人,收到良好的效果。

新: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切忌一个模式,一成不变。要针对学生的特点,不断推出一些新的活动不断创造新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各方面能力和素质。

细:就是心细。细心观察,留心身边每一件小事,分析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某些不良倾向消灭在萌芽状态中。象“捡到一截铅笔头、一块橡皮交给老师”这样的小事得不到表扬,学生中的好风气就得不到弘扬。所以,透过小事看实质、见精神。

三、孩子应养成10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1.做完作业再玩的习惯 2.预习和复习的习惯 3.独立思考的习惯。4.仔细审题的习惯。

5.做完作业后重读和检查的习惯。6.发现错误后及时订正的习惯。7.不懂就问的习惯。

8.按时完成作业,讲究学习效率的习惯。9.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0.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四、学校要求

1、早上7:40到校,尽量不要迟到,期末到了,早上开始做题,不要影响学习,特殊情况请假。

2、.如果学生生病或有特殊情况不能按时到校,请您务必7:50前短信通知班主任,好及时给孩子退饭。生病在家休息,不提倡带病上学,一是不利于身体恢复,二是孩子们之间交叉传染。

3、班级微信群是发通知,传播正能量的地方,不利于团结的言论不要在群里发,请假发私信。

4、下学期午餐和加餐,请您想好了,订好就一学期。特殊情况除外。

五、家校合作

1.学习用品的准备,每天带齐学习用具。上学一年多,收拾书包、看课表准备学习用具,让孩子亲力亲为,自己的事自己做。

2、家长最好能经常与学校、老师取得联系, 及时了解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学生在校的各方面表现,好形成合力,更好的帮助孩子。

3、要学会欣赏孩子,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多树立孩子的威信,不光老师树,家长也要帮着一起做,比如最基本的交饭费、交回执等等,虽然小事,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就是大事。

4、科学的分析孩子的成绩档案。不与其他同学作比较,而是着眼于自身的比较。比较前后几次考试,看是否退步,原因是什么。比较各科之间的成绩,看哪科是弱项,多花些时间补上。5.抓好孩子在家的行为习惯。如良好的休息、科学的安排学习、适量的家务劳动(劳动是教育人的较好方式,只有劳动,他才懂得来之不易,懂得珍惜)等。

6、在孩子面前做好表率,身教重于言教,做孩子的榜样。

7、经常带孩子们接触社会、假期交好朋友、参加有益的社区活动、参加体育锻炼、做小实验、搞小发明、编手抄报等,使孩子们全面发展。)

学习共同体下的小组合作学习 篇6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 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4-0109-01

如何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在当前大班教学中创新性地设计和实施与特定条件相适应的新型教学组织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并获得优异的学习成绩,这是笔者一直在思考并加以实践探索的问题。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创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组织形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小组合作学习理论基础

1.维果茨基运用活动与心理、活动与意识统一的原则解释活动与儿童发展的关系,指出“人所特有被中介的心理技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生的,他们只能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交往之中,人所特有的新的心理过程必须在人的外部活动中形成,随后才可能转移到内部,成为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的结构”。主要强调学习是通过活动获得的。

2.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学习者简单接受或复制的过程,而是积极主动建构的过程。每个人都对客观世界有着自己的理解和独特的意义。人类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事实,或者至少说是在解释事实。人类除了通过直接经验的方式获得个体经验以外,还在同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获得间接经验,包括人类社会的历史经验。但是,个体建构的知识未必是合理的,所以它需要与群体或共同体进行交流,在协商过程中,追求知识建构的合理性。所以学习不仅仅是个体的独立思考和个性感受,而要在一定的群体背景中展开。这个群体背景就是一个学习共同体。

3.所谓学习共同体,是为完成真实任务或问题,学习者与他人相互依赖、探究、交流和协作的一种学习形式。它强调共同信念和愿景,强调学习者分享各自的见解与信息,鼓励学习者探究以达到对学习内容的深层理解。

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体建设

1.小组建设

原则: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男女混编、少量为宜。

人数:以男女混合、少量人数为宜,一般4—6人最合适。

成员:根据综合表现分成几个不同层次,先确定组长,再实现双向选择,自由组合。但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时,无需领导者。

具体操作如下:

①组名口号:规定每个小组要有自己的组名,并选好本组的组名,制定好组规。

②小组宣言:每一个小组要有一份小组宣言,包含组员名字、确立的对手等几个方面。

③小组合作学习各种规范制度,并粘贴在课桌上。

坐正立直、秩序井然;高效自学、积极发言;合作探究、质疑问难;团结互助、共同发展。

2.组员分工:组内根据需要,一般设立组长、组员实行分工管理。

教师要引导学生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同时,注意职责轮换。职责轮换有利于培养每个学生的责任感和合作意识,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提高合作兴趣,用责任感促进全体学生的成长。

3.评优方法

每周评选出团队之星6个,进行表彰;

学期考核:每半学期,全班评选优秀学习1~2组,良好学习小组2~3组:学校(及以上)评优从本小组产生,班级进行奖励。还要评选出优秀学生若干名,分别授予下列光荣称号:

(1)团队之星:带领本组同学努力学习、遵守纪律,对本组的优良组风形成有巨大影响的同学;

(2)学习之星:自身学习认真刻苦,指导本组同学学习,学习上积极帮助其他人的同学;

(3)进步之星:在学习、遵纪、活动参与等有重大进步的同学;

(4)文明之星:积极维护本组形象,文明举止得体的同学;

三、小组合作学习实践及组织形式。

1.培养小组长,充分发挥其组织和示范作用。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就会导致课堂组织纪律散乱,教学只能是事倍功半。因此,为了能有效地进行合作交流,选拔并培养小组长就显得至关重要。

首先,确定智力水平良好,发言积极,操作能力较强,表现欲望强烈的学生当学习小组长;其次,进行有效的培训,培养组长的组织、安排、协调、归纳能力,促进小组合作交流进行。在高一起始阶段,根据学生的入学成绩,按成绩好、差搭配,分别把学生4人一小组、16-18人一大组进行分组。每组组长由英语成绩较好的学生担任,这些学生肩负着帮助全组同学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或达到共同目标,在规定的时间内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2.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学生特长等情况,小组组合采取不定式。英语教学活动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合作学习小组的成员和组长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活动需要而改变。小组成员可以是学生自由组合,或者让学生挑选一两个组员,其他成员由教师或组长指定。就是组长也是不固定的,它常根据学生特长担任某一活动组长。例如,学习SEFC B2Unit5 Music时,让那些擅长音乐的学生表现出了他们的才华。小组讨论由他们负责,这不仅让其他学生大开眼界,也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如果在教学活动中经常变换学生的组别,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社会化也将发展得很好。

四、结束语

小组合作学习共同体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因材施教,克服班级人数多且学生差异大给教学带来的困难,有助于改变传统英语课堂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真正在学习实践中学会学习,从而推动学生的进步。合作学习倡导“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理念,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实现英语教学评价的科学化。

参考文献:

[1]高文等主编,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7

[2]孙钱兔,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合作学习”模式研究与实践 《中小学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6

[3]《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2,4

作者简介:

合作共同体 篇7

一、当今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时代主题是指在一定历史阶段内, 由时代主要矛盾所决定并反映时代基本特征, 对未来世界发展具有全局性战略指导意义的论断。“时代”是指人们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基本特征的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的高度概括与总结;而“主题”是指需要解决的全球性的问题。随着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胜利, 资产阶级殖民体系土崩瓦解, 诞生了一批新兴的民族国家。被争夺对象的丧失客观上促进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帝国主义国家间以及帝国主义国家与新独立国家间矛盾的缓和, “战争与革命”时代主题为“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所取代。这些新独立国家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艰巨而迫切的发展任务, 而老牌的发达国家也面临着自身的再发展问题。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成为时代的最强音。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在不断强化着发达国家的竞争优势, 削弱着发展中国家的竞争能力, 发展的鸿沟在不断加深, 贫困与动荡问题依然突出, 恐怖主义、分离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盛行, 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任重道远。

二、和平与发展问题难解的原因

自20世纪70年代和平与发展上升为时代主题以来, 和平与发展问题从未得到过真正的解决。拉美等发展中国家20世纪80年代甚至经历了“失去的十年”, 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不但未能将巨大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反而深受“资源诅咒”现象的困扰:自然资源对其他经济要素所产生的挤出效应造成了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 经济发展能力越来越弱。发达国家甚至进入到经济停滞、通货膨胀的发展“滞胀期”。其主要原因如下:

(一) “零和博弈”思维模式的影响。

零和博弈是指参与博弈的各方在严格竞争中, 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 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损失相加总和永远为“零”, 其结果是一方吃掉另一方, 一方的所得正是另一方的所失, 整个利益不会因此而增加一分。如由美国冷战思维所导致的中日钓鱼岛问题和南海问题。日本和东南亚相关国家甚至拒绝中方提出的“搁置争议, 共同开发”倡议, 执意将中国固有领土据为己有的行为就是典型的零和博弈思维的体现, 从而造成地区安全形势的剑拔弩张, 严重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如在中国南海共有200多家石油公司的1, 000多口油井, 竟没有一口是中国的;石油输出国组织 (OPEC) 在成员国各自“国家利益”的驱使下也很难步调一致地高效运作。

(二) 发达国家对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的竭力维护。

发达国家为维护自身利益而不愿放弃有利于他们的国际政治旧秩序和国际经济旧秩序。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为维护能够保障其世界霸权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 竭力在全世界推广其所谓的“自由、民主”制度和价值观, 试图按照“自己的模样”来改变整个世界。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受殖民后遗症影响, 经济科技长期落后, 深受“资源诅咒”的困扰, 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战后美国还组织“巴黎统筹委员会”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军事武器装备、尖端技术产品和战略产品禁运政策。发达国家的发达建立在对发展中国家的压迫和剥削的基础之上, 用发展中国家的贫困来支撑发达国家的繁荣。

(三) 发展中国家相对封闭的体制机制障碍。

现代国家间的竞争已不单单是军事领域的竞争, 更多地转向以经济力和科技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而这些竞争最终体现在对人才的竞争。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基础差、底子薄, 难以形成人才聚集效应, 面临着严重的人才流失问题。由于国家间的主权等限制因素, 国家间“人财物”等经济要素的流动受到诸多限制, 甚至是自身成为发展的“孤岛”。如夹在中国与韩国之间的朝鲜, 由于实行“先军政治”, 经济发展较滞后。

(四) 缺乏合作共赢命运共同体机制。

一般而言, 国家关系通常是用“利益”来界定, 导致国家间“没有永恒的朋友, 没有永恒的敌人, 只有永恒的利益”的现象发生。国家间关系是以利益为核心来衡量, 他们可以为共同的利益而聚在一起, 相互利用;而一旦利益相左, 国家间关系就可能分道扬镳甚至是相互攻伐、涂炭生灵。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指国家在追求本国利益时能够兼顾他国合理关切, 在谋求本国发展的同时能够促进各国的共同发展, 将自身的命运与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形成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取长补短、相互交融的发展局面, 进而缔造出人类永久和平的发展局面。

三、“合作共赢命运共同体”为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最佳选择

(一) 它体现的是“共赢”精神。

实践证明, 建立在“零和博弈”基础上的国家利益获取方式不能解决“和平与发展”这一当今时代主题。无论是“南北对话”还是“南南合作”, 基于“利益共同体”考量的国家关系变数较大, 而基于合作共赢命运共同体考量的国家间合作则稳固得多。中国传统文化“以和为贵”、“协和万邦”、“和而不同”思想承认事物间的差异, 通过互济互补达到统一和谐的目的, 完全契合“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那样, “大时代需要大格局, 大格局需要大智慧”, 合作共赢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是解决国家间“和平与发展”问题的富有远见的顶层设计, 是集平等互信新型权力观、合作共赢共同利益观、包容互鉴文明观于一体的前瞻性战略理念, 是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集中体现, 对解决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问题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二) 具备实现的现实条件。

政治上,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冷战对峙结束以及各国间相互依存的加深使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洪流。经济上, 经济全球化在将各国利益和命运进一步捆绑的同时也将全球性问题带了进来, 在“面对全球化问题时, 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 各国应该同舟共济, 在追寻本国利益的同时还要兼顾别国, 在谋求本国发展的同时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合作关系”。技术上, “当今时代, 以信息技术为主体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兴起, 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 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 有力推动着社会发展。在互联网的时代, 世界变成了地球村, 让国际社会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安全上, “当今世界, 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更加丰富, 时空领域更加宽广, 各种因素更加错综复杂, 各国人民命运与共、唇齿相依”, “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 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取代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朋友和一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愿意为打造合作共赢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提供中国方案。

(三) “一带一路”, 合作共赢命运共同体的美丽花朵。“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月7日和10月3日, 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发表演讲时分别提出“一带”和“一路”倡议, 主动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 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命运共同体, 实现沿线国多元、自主、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它是一条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 是一条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它不限国别, 不搞封闭机制, 凡有意愿的国家、经济体均可参与其中, 成为其支持者、建设者和受益者。为保障“一带一路”的顺利实施, 2015年2月, 中国成立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领衔的“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主导成立了总部设在北京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最多的国家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 中国的企业、商品、资金、管理和技术具备了走出去的能力, 以高铁为代表的中国先进装备制造业已成对外高技术出口的名片, 而沿线国丰富能矿资源可满足中国经济发展的需求。资料显示, 2015年, 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进出口贸易良好, 同比增长25%, 其中出口增长27%, 进口增长22.7%;仅2015年一年, 我国在65个沿线国的49个国家投资150亿美元, 同比增长18%;2015年年底, 我国已与沿线65国的60个签订了3, 987个基础设施项目, 包括高铁、港口、机场以及道路等, 完成投资629亿美元, 在23个国家建有77个境外合作区, 参与中国企业946家, 提供工作岗位近20万个, 财政收入9亿美元。

四、结语

作为当今时代主题的“和平与发展”问题不仅是事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民生问题, 也是必须要得到解决的时代课题。立足现在, 回望过去, 展望未来, 用中国倡导的构建“合作共赢命运共同体”机制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无疑是最佳解决方案。相信在中国的有力推动下, 在沿线国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下, “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之花必将开出美丽的花朵, 结出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 (第2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28

[2]陶文昭.科学理解习近平命运共同体思想[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6, 4

[3]吴兴杰.鸟瞰移动互联网如何推动社会变革[J].商业文化, 2015, 1

[4]谢力.晚报都市报的“融合”三向度[J].传媒观察, 2015, 4

[5]杜飞进.论政府与社会[J].社会科学研究, 2015, 7

[6]许柯.当代国家信息安全问题及“协同防御”路径[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 2014, 12

[7]王洋涛.浅谈德媒对“一带一路”的新闻报道[J].长江丛刊, 2016, 4

[8]户晓辉.民间文艺法律保护问题的理性思考[J].文化遗产, 2016, 5

[9]白朋举.张爱萍国防科技思想探析[J].军事历史研究, 2007, 9

[10]孔庆峰, 董虹蔚.“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便利化水平测算与贸易潜力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 2015, 12

合作学习共同建构 篇8

所谓集体中的合作学习, 是指“若干个体在认知、情感和审美方面共同解决问题, 创造产品,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自主地学习, 同时还通过向他人学习的方式学习。”集体中的合作学习, 不仅是儿童与儿童的合作, 还包括儿童与成人, 如家长、教师、社区成员的合作。儿童与儿童、儿童与成人在一个学习集体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他们每一个人都会致力于一种教与学的文化建设。教育就发生在儿童学习者与人交往, 与人合作, 与人协商, 与人妥协中;教师作为学习者学习着懂得聆听童声。学习与儿童沟通;学习着为儿童提供各种各样的机会, 让幼儿去探索, 感受探索带来的快乐;学习着判断儿童学习的关键时刻, 适时适度地介入和参与儿童活动, 集体背景中学习由此变得更有意义。

使用省编教材, 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的探索研究。主题教育活动的开放性, 活动过程的不确定性, 强调儿童的自主性和活动的过程性, 这些都给教师的成长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学会尊重儿童, 关注儿童和解读儿童, 成为儿童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要求教师在儿童产生问题情景时有更为准确的回应能力。使儿童的学习过程更有意义, 教师与儿童间的合作学习也就凸现出来。

一、透视童真, 在与儿童的互动过程中学会解读儿童

儿童是本难读的书, 虽然我们无法读懂这本书的全部, 但是我们尽最大努力, 与儿童的互动过程中学习解读儿童。

我们看到过这样一段录像, 儿童关于“海龟下蛋”主题进行的一次讨论:

青青:“海龟是一个人在海滩上下蛋的。”

明明:“不对, 海龟下蛋要两个人, 一只公海龟, 一只母海龟。”

喧喧:“海龟要先结婚才能下蛋。”

芳芳:“那海龟结婚是什么样子呢?”

青青:“跟人一样, 穿婚纱的吧!”

明明:“其他海龟会来喝喜酒的!”

喧喧:“海龟是不会喝喜酒的。”……

儿童以自己的经验为依据, 以自己的方式解释客观世界。儿童的这个年龄阶段, 以成人的方式对儿童传授所谓正确的知识和技能, 不仅不能被儿童所理解, 有时反而可能压抑儿童的思维和创新精神。懂得儿童, 理解儿童, 这就需要会解读儿童, 这样才有益于对儿童实施有效的教育。

二、寻规循迹, 在观察儿童的过程中学会记录儿童的行为

观察儿童的基础上记录儿童的行为, 为的是懂得儿童, 理解儿童;也为的是让儿童从记录的文档材料中汲取养分进一步学习, 记录儿童的学习成为教师和儿童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记录, 成人和儿童有机会个别的或集体的重温已经发生过的学习计划和任务, 使儿童建构知识的方式变成能够看得见的东西。对教师而言, 记录儿童的学习不只是去关注儿童漂亮的作品, 重要的是去了解和摸索儿童掌握知识的过程, 加深对儿童能力和兴趣、不同表现和表达方式, 以及在不同领域内获得概念的特征等方面的了解, 从而改变自己的教育决策和教育行为。对儿童来说, 记录能帮助他们创造集体记忆, 使儿童去回忆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当成人将儿童的作品放置于一个孤零零的角落, 不去鼓励儿童互相交换, 不去让儿童将自己的作品与他人比较, 那么, 所谓的集体只是个人的集合而已。让儿童观看自己以前的绘画作品, 重温以前发表过的意见, 使儿童评价自己以前的想法, 听取同伴的反应, 这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自我评价、反思、评价其他儿童的机会。这样, 儿童不仅可以发现他们自己是如何学习的, 还能理解他人又是如何学习的。用这种方式来记录儿童的工作, 能使每个人都参与到一个特定的方案中来, 也能使每个人都参与到儿童的一般学习过程中来。这个过程把儿童放置于一个可能会导致认知冲突的社会情境中来, 与他人的比较中建构或重新建构自己的知识。

学会记录儿童的行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记录儿童的行为不是不分轻重缓急地记流水账, 因为这种记录并无意义。记录儿童的行为, 最重要的是要抓住能反映儿童所思所感的东西, 把对认识和理解儿童有益的材料, 把对儿童自己有用的材料记录和整理出来。研究过程中, 我们认识到学习记录儿童的行为, 要学会从一定的立场看问题, 没有一定立场和观点的观察和记录, 到头来只会是一堆无用的材料。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教授者, 同时还应是学习者。教师可以运用录音、照相、录像、现场笔录等方式, 直接观察和记录儿童的行为, 可以通过与儿童重温过程, 与儿童共同探讨的方式, 对儿童的行为进行描述和记录建立活动档案。

三、平等对话,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师生共同建构

当儿童处于丰富的问题情景时, 当儿童有足够的机会与他人一起学习和共同探讨时, 儿童对各领域知识的掌握会更迅速、有效和深入。在这个集体中, 儿童可以得到物体的吸引和刺激、成人的帮助和传授以及同伴的启发和评价, 所有这些都会激发儿童新的灵感, 敦促他们自我教育和自我评价。可以认为, 儿童在与物质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进行知识的个体构建的同时, 也在儿童与成人之间、儿童与同伴之间、成人与成人之间进行着知识的共同构建。

例如, “钱币”为主题的活动, 教师所面临的问题并不比儿童少, 对于“以前的钱币是什么样的?”“世界上到底有多少种钱币?”“这些钱币到底是哪个国家的?”, 他们也大都回答不出来。探索活动的过程为教师提出许多学习的机会, 使他们能够有动机自己去学习。

我们发现, 由于课程具有相当的弹性, 而来自儿童本身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又极其多样, 这就迫使教师在与儿童共同探讨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 主动去获取大量的知识和信息, 否则难以应付儿童提出的问题。

当我们能为儿童提供良好的合作学习环境时, 很多有意义的建构活动就会以令人惊奇的方式发生。教师要有强烈的意识, 积极地为儿童创造有益于他们合作学习, 共同构建的环境。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儿童, 学会与儿童商量, 学会与儿童妥协, 学会欣赏儿童的任何进步, 只有这样, 合作学习、共同构建的过程才有可能发生。

例如, 教师看到儿童在春游时对车辆特别感兴趣, 提出许多与车辆有关的问题, 与儿童一起讨论研究, 激发了儿童探索车辆的动机, 他们创造了许多有关车辆的作品, 包括未来的车辆。教师着实为儿童的创作所打动, 不断给予儿童赞赏与鼓励, 事实上, 她们也从儿童那里学得了很多东西。应该说, 教师的行为同时又进一步激发了儿童创作的动机。

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 促进儿童发展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首先, 合作学习为幼儿创设宽松的心理氛围方面, 大大减少幼儿独立学习时的困难, 减少挫折感;幼儿在同伴面前是最放松的, 也最易找到自我表现的切入点, 更易感受到自信, 体验到成功。其次, 合作学习中幼儿之间的差异性, 恰恰成为幼儿学习的重要工具, 幼儿在争辩、冲突中不断地改掉以自我为中心, 形成合作和交往基本态度。最后, 合作学习能使幼儿积极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 设法提高幼儿的批判性思维、推理以及解决问题方面的技能。

课程改革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越来越受到教育界专家、学者, 教师们的普遍关注与重视, 在教学活动中普遍采用。合作学习能让你感受到儿童世界的奇妙和不可思议, 能让你领悟到教师和其他成人在教育中的作用, 能让人认识到我们应该为儿童创设一种能在集体中合作学习的情景, 让幼儿自由的表现与表达, 让儿童主动的建构知识和人格。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教学的基本理念[J].中国教育报, 1995-12-29

合作共同体 篇9

一、大学与中小学的协作催生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形成

1. 明确的目标引领。

专家到校, 针对学校实际引导我们基层小学从特色办学理念的探究、学校特色发展的规划入手, 并提供学习、思考的信息资料, 目标引领明确。

2. 高位的理论触动。

高校的参与, 为学校内涵式发展、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方向及强有力的教育理论援助。通过他们关于教育理论的生动讲座、对教育现象的深刻剖析、对教育发展的引经据典, 教师们在差异中深受触动, 在差异中陷入思考, 调动了教师学习、对比、探究的意识。

3. 有力的行动支持。

教授们亲临一线, 直接调动了小学教师们对教育科研的进一步认识与探究的兴趣。如洪俊教授为全校教师做《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几点认识》的讲座时, 帮助我们教师转变了角色意识, 树立了教师即教研者、教室即研究室、教研组即研究组的观念, 消除了教师们对教育科研高不可攀的恐惧心态, 一种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意识在渐渐地被唤醒。学习自觉性的不断提高, 应运而生的是自发、自主的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形成。

二、学习共同体的实效性开展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1. 探究课题研究的本质, 开展学习共同体活动。

在大中小学牵手协作进行的课题中, 专家的牵引使我们在学习中进一步地领悟到, 通过课题研究创建特色学校, 究其本质是促进学校的改进, 促使学校从特色走向优质, 促使学生的全面、健康、快乐的发展得以真正意义上落实。因而, 作为基层小学, 其特色发展方向的确定、特色办学理念的形成及内涵的正确把握显得尤为重要。在教授们的熏陶中, 正确认识的产生带动了学校校长、教导处、德育处、教科室的老师们巴望着自身教育理论能迅速提升, 渴求着自身学习力、思考力得以瞬间提高, 共同的追求使得基于这些群体而形成的学习共同体在产生。

2. 营造开放互助、合作支持的教师文化, 开展学习共同体活动。

通过与大学教授近一周的相处, 在他们离去之时却也迎来了我们学校全面展开课题研究之际。因为高校学者的影响犹如星星之火, 点燃了教师们学习发展、思考创新之心, 激起做好创建特色学校发展的课题研究之欲。学校便以教师的这种需求为驱动力, 营造开放互助、合作支持的教师文化。

3. 面对教学实践问题, 开展学习共同体活动。

教师的学习是与教学工作融于一体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些问题需要在学习中得到解决。我校英语学科教师围绕学校确立的“实施开放式教育, 为每个孩子的健康发展打好根基”特色发展方向, 开展“英语学科开放课堂的实践研究”。

4. 融合集体实践智慧, 开展学习共同体活动。

教师的学习是群体性的合作学习,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种合作和交往的过程。教师在此过程中, 表达和交流不同的看法, 通过对话, 彼此分享观点、相互学习。优秀老师将班级文化的特色创建与大家共议;担任综合实践的教师, 将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文明小博客的平台搭建与开发学校特色德育的思考与大家探究, 互相切磋、互相分享、互相帮助、互相激励, 共同提高。如此跨学校、跨年级、跨学科的共同学习, 以相互信任为前提, 建立平等民主的氛围, 在各种形式的协作中开展对话、反思, 充分运用集体的创造与实践, 体现了集体实践智慧的融合, 并发挥带动辅射的作用。教师实现真正意义的相互帮助, 接受反馈和指导, 采取新的策略改进自我行为, 提升专业能力。

三、引发的思考

1. 营造“开放与合作”的教师文化, 塑造合作学习的氛围。

目前, 封闭的教师文化由于班级制及其他功利原因, 导致其相对存在, 排斥“开放与合作”。因此, 必须研究如何营造“开放与合作”的教师文化, 塑造合作学习的氛围, 使教师们从自发到自觉的行为改变, 使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学习共同体在学校开花结果。

2. 深入开展有效的教师学习共同体模式的探究。

教师学习共同体从某种意义上讲, 是一个规模较小、形式相对松散的学习型组织。从模式上, 如何从共同体成员的构成在分工、性别、年龄、教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行为方式、知识结构、学科教学需要等方面的适度的“异质”去探究组合, 创设发展型、合作型、创新型的教师学习共同体还需进一步的探究。

3. 健全大学与中小学协作机制, 建构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保证机制。

要使我们的教师在专业发展上得以保证, 促进教师尽快尽早地成为研究型、反思型的教师, 需要建立健全大学与中小学协作机制。如何建立健全大学与中小学的协作机制?如何提高专家引领的针对性, 积极促进专家“本土化”?如何提高互助的有效性, 提高一线教师的研究力, 促进学校学习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 使教师专业化发展有质的保证?这些问题应引起各地政府、教育部门、高校及基层中小学的高度重视和全方位的统筹研究。

四、结语

合作学习让学生共同进步 篇10

如何使信息技术课堂的合作学习更高效, 让学生的进步更快呢?本文从笔者新课程教学实践出发, 以“数字化图像的采集、加工与合成”教学设计为载体, 谈谈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高效实施合作学习的五个要点, 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合理分组, 恰当分工

合作学习要真正实施好, 让每个学生都有进步, 分组很关键。根据班级整体水平、学生差异、学生组合意愿等进行分组, 并制定一定的组织管理方式, 是成功进行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之一。在近年来的课堂教学实践中, 笔者尝试了随机分组、自愿结合、教师指定分组等多种方式, 最终确定以“互补互助, 协调和谐”为原则, 尊重学生的意愿, 兼顾教学的需要, 灵活分组。本案例主要采用“兴趣认同”分组, 通过课前调查, 设计了“班级纪念册设计”、“海底总动员设计”、“与明星合影”、“贺卡设计”等八个主题, 对同一个主题、同一教学内容感兴趣的四个同学自由结合成小组, 对共同的话题作进一步的探究。同时, 为了组内的高效合作、组间的公平竞争, 笔者也对一些小组进行了人员的调整, 使合作学习小组强弱搭配, 达到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这样的分组, 使得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提高了知识和技能, 同时成功地参与合作也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 从而得到长足的进步。而基础较好的同学, 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也可以使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清晰和升华, 同时增强自身的自豪感和责任心。这就给学生的共同进步创建好了“平台”。

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需要, 尝试不同形式的多次编组。打破固定的成员配对, 以利于学生的多层面交往。同时, 由于小组成员在合作中要花时间去相互磨合、适应, 为了合作的高效性, 小组成员也不要变换太频繁。笔者建议, 在同一个模块的学习过程中, 合作小组成员应相对固定。

为了小组合作协调有序, 各小组设有组长、发言人等不同的角色。组长负责小组活动的组织、协调和管理, 是小组活动的领头人。高中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 为了使学生能够在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可要求各小组在一个新活动开始时, 最好更换角色, 重新确定各自的角色。组长由组内成员推荐产生, 可根据需要改选。角色的互换可以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同时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潜能, 发现学生的特长。

二、选择时机, 细化任务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 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不要每节信息技术课都采用合作学习。对于一些传统的内容, 比如利用EXCEL进行数据统计, 每个学生都能独立完成。要他们一起小组合作学习, 似乎也很难分工。

要选择好时机实施小组合作活动。由于时间有限, 学生的基础有差别, 信息技术课上的知识点不可能都让学生去自学掌握, 具体操作主要还是看教师演示。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流程一般为:小组合作设计—目标呈现—集体讲授—小组合作活动—评价总结—后续补救。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一般要求学生在技能方面已经有了简单的掌握, 还需要通过小组合作活动的方式进行更深的探讨和加强, 同时也通过共同完成一个综合的主题目标来提高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比如说, 先教会学生Photoshop界面组成、旋转、裁剪、缩放、调整亮度和对比度等简单操作, 再让学生分组加工图像;先教会学生图层、选框、移动、变换、图层透明度、图层样式等操作, 再让学生分组合成图像。

合作学习的任务要具体化、阶梯化, 要有可操作性, 不能太笼统或太难。比如说, “数字化图像的采集、加工与合成”模块总的任务是根据需要, 用合适的方法采集图像, 并进行加工与合成。但具体到每节课, 就需要具体细化。第一节课任务一:先请每组同学根据需要采用不同方式获取图像。任务二:能对图像进行简单的加工。第二节课任务一:对图像进行简单的合成;任务二:制作成电子相册进行汇报。

同时, 组内还要进一步明确任务、细化任务, 每个学生要明白“合作些什么”、“怎样进行合作”、“我在合作时做些什么”。例如, 在采集图像时, 谁用数码相机拍摄图像、谁通过扫描仪转换图像、谁通过互联网采集图像都要商量好。总之, 要充分发挥小组各成员的作用, 互相取长补短, 以求共同进步。

三、及时调控, 全体参与

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 教师不应等待, 不应观望, 而是要深入到学生之中, 了解学生的合作进程、讨论的焦点, 及时调控学习纪律、进度等。同时, 每个学生要全身心投入到小组学习中来。合作学习过程中要防止两种情况:

1. 要防止课堂纪律无约束。

合作学习活动避免不了讨论、争辩, 但是, 整个活动必须在有序的、有纪律约束的情况下进行。否则, 不仅本组的学习活动无法顺利进行, 还会给其他组造成干扰。当然, 学生并不是有意破坏课堂纪律的, 有时是情不自禁。比如说, 有的学生看到偶像的图片会尖叫, 而当某小组成员声音较大或争论较为激烈时, 教师要提醒该组成员减小说话的音量。

2. 要防止个别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游离于合作之外。

小组合作活动中, 由于主要的评价都是指向小组的, 所以一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会消极地依靠其他同学, 出现“搭便车”的情况。这时, 教师应分析原因, 及时采取各种措施进行干预和指导, 帮助这部分学生克服依赖思想, 积极参与到小组活动中来, 提高活动的效率。

四、及时小结, 多元评价

很多时候, 信息技术课堂小结只有下课前的那一次。但笔者认为, 课堂中要及时小结。比如说, 一个任务完成后, 教师就要及时总结学生的完成情况、帮助其分析原因、并进行及时指导。这有利于组内对上一个任务的补救, 也有利于组内下一个任务的完成。另外, 这个小结可以针对全体学生, 也可以只针对某个小组。

教师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和小组代表汇报合作学习成果时, 要给予及时的、积极有效的褒奖和激励。制定评价原则时, 既关注整个小组的评价, 也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个性反映;既注重合作学习的结果, 也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 既评价学生的学习和技能提高, 又评定小组的合作情况, 交流意识。我们要尊重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 把多元化的评价看作一种及时发现问题, 不断总结, 不断改进教学, 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教学手段;同时, 也要教会学生客观、科学地评价组内作品和其它小组作品。

评价要多形式。可以对作品进行打分量化, 可以对作品写评语, 不要笼统地说“好”或者“不好”。

有的信息技术课堂, 评价太频繁。每一个任务完成后, 都得进行PK, 都得进行自评、他评, 那也没必要。比如说, 当每组学生完成了数字化图像的采集、加工任务后, 可以只请各小组完成“图像作品登记表” (见表格1) , 当图像加工、合成、制作成相册后, 再请学生展示作品、完成评价表 (见表格2) 。

五、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有效实施,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已经超出了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 对教师在综合能力上有了更高的要求:

1. 教师的课前要准备要充分。

课前准备包括教学设计、学生分组、共享资源、网络维护等方面, 这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前提。

2. 教师的课堂组织监控要到位。

课堂组织包括说明学习任务、制定评价小组作品的标准、监督学生的行为、及时给予学生帮助等方面, 这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保障。

3. 教师评价和总结要及时准确。

包括评价学生的操作技能、评价小组合作和交流意识、归纳和整理知识点。这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最终目标。

在合作学习中, 学生才是活动的主体。小组内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 必须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别人的意见, 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只有组内同学齐心协力、共同努力, 小组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 大家才能共同进步。

通过三年多的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实践, 笔者充分体验到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合作学习的魅力。“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互助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 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 有利于所有学生的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只要我们做到以上五点, 精心设计, 周密组织, 合理评价, 相信学生, 引导好学生, 信息技术课堂的合作学习就可以实现“每个学生共同进步”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何克抗, 林君芬, 张文兰.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刘丽静.合作学习之我见[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8, (10) .

[3]王问洋.让合作学习变得真实起来[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6, (9) .

上一篇:数据库会计下一篇:国际旅游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