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地

2024-09-05

世界文化遗产地(精选十篇)

世界文化遗产地 篇1

关键词:特许经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国家公园

特许经营, 是指政府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 通过市场竞争机制选择某项公共产品或服务的投资人或经营者, 明确其在一定期限和范围内经营某项公共产品或者提供某项服务的制度。近年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特许经营作为一种高效配置资源、促进公平竞争的经营模式日益受到重视, 从商业领域到一些重要的市政公用事业领域、风景名胜区领域、世界遗产领域, 都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相对于我国目前正处于的探索阶段而言, 西方国家对在风景名胜区或文化和自然遗产地实行特许经营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和成熟的管理体系。因此, 这里我们将通过对西方国家特许经营管理模式——美国国家公园模式的介绍以及国内开展特许经营现

来收入的预期, 才能增强农民在满足物质消费之外的精神文化消费欲望。

3.2注重网络信息时代的现代文化消费时尚, 改善农民文化消费环境

由于农村打工青年在城市感受了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手段带来的便捷, 随着他们陆续返乡就业创业, 城市的现代文化消费慢慢走进农民生活, 网络信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文化消费将成为农民文化消费的时尚。改善文化消费环境, 主要从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下手, 比如加大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农村图书馆、农民博物馆、文化馆、革命历史纪念馆等公益设施的投入。投放各省各地方的关于农业经济发展并取得显著成绩的书籍以便当地农民借鉴;投放时事政治方面的报纸期刊等, 让农民及时清楚地了解到当时的时政问题和各种优惠政策。

3.3提高农民的文化消费鉴别力, 改变农民文化消费观念

文化消费鉴别力主要指农民对文化的鉴别、欣赏能力。我国农村人口受教育的平均水平低, 文盲和半文盲农民大量存在, 对于现代文化的鉴别、欣赏能力相对偏低, 才会导致“六合彩”、“搓牌九”等不文明的文化消费现象。只有提高农民文化消费鉴别力, 才能引导农民进行健康的文化产品消费。

3.4完善目前的农村文化工作, 重视民间文化

要逐步深化体制改革, 不断完善、加强农村文化工作的领导机构, 不断提高乡镇文化工作者素质。在坚持公益性为主的前提下, 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方式, 开拓多元化投资, 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广西是一个少数民族文化非常丰富的资源大省, 以广西民间文化、各民族的传统节庆作为突破口, 促进农村文化产业的积极发展, 打造民族文化消费品牌, 促进民族旅游观光与体会, 不断提高状的分析, 力求对在我国境内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进行特许经营管理提出些许建设性意见, 以促进遗产地特许经营管理的逐步完善, 加强特许经营收入管理。

1 美国国家公园模式

19 65年美国国会通过《特许经营政策法案》 (C o n c e s s i o n s Policy Ar t) , 开始在全美的国家公园内实行规范化的特许经营管理, 主要是对公园的餐饮、住宿、娱乐等旅游服务设施向社会公开招标, 通过招投标选择符合条件的经营者进入公园经营。其主要内容和特点如下:

1.1 招投标过程透明, 选拔严格

特许经营权的授权是采取公开竞标的方式。投标人需要根据经营项目的具体要求提交申请提案, 国家公园管理局汇集提案后, 要从对特许经营区域资源的保护措施、向游客提供的服务价格、公农民文化消费质量。

3.5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的监督管理, 大力遏制腐朽文化

应尽快建立健全农村文化市场管理体系, 制定专门针对农村文化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综合运用法律、政策、行政手段, 规范农村文化市场行为。加大农村文化市场的执法力度, 城乡配合消除文化领域的污染源。调动社会力量监督、打击消极腐朽、违法犯罪的消费行为, 净化农村文化消费环境。同时, 要运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调控、管理农村文化市场, 引导健康文明、进步向上的文化产品和适应农民业余爱好的文化服务进入农村文化消费市场, 打击假冒伪劣和非法文化产品。

发展农村文化消费是农民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养的一个精神体现, 发展农村文化消费更是农村市场经济向积极方向发展的一个切入点, 良好的农民文化消费观念, 更能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因此, 不管是过去、现在, 还是未来, 都要重视农民文化消费的发展与延续。改善农民文化消费心理, 提高农民文化消费水平, 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 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农村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王凤青.金融危机背景下扩大农村文化消费的途径思考[J].三农论

坛, 2009, (8) .

[2]张谨.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消费问题研究——以广州市为例[J].前

沿, 2009, (7) .

[3]呼秀琴.从西部农民文化消费市场的现状谈县域经济信息化发展

[J].新西部, 2007, (16) .司的业绩背景和融资能力等方面进行审核和比较, 选择出最佳提案, 之后, 提请国会进行公告。在这一过程中, 任何一个招投标书和最终签署的特许经营合同都是向社会公众公开并接受公众监督的。

1.2 特许经营项目规模不大, 期限不长

美国国家公园特许经营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特许经营项目基本是单层次性的, 而非整体性的。即管理机构不会允许某个特许经营者从事整个公园内的各项服务活动, 而是将其分开进行招标选拔, 择其优者。此外, 特许经营合同一般较短, 最长的也不会超过20年。

1.3 特许经营运行机制科学合理

在国家公园的特许经营管理中, 国家公园管理局要求特许经营者要对经营范围内的资源进行有效保护, 并规定公园内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不得高于园外同等水平, 且特许经营者要为游客提供令其满意的高质量服务, 否则有权取消其特许经营资格。因此, 特许经营者不太可能因为从事特许经营活动而获得暴利;也正基于此原因, 国家公园管理局每年仅从特许经营者年经营收入中按很低的百分比征收特许经营费, 保证特许经营者的合理收益。

从美国国家公园模式中不难发现, 国家公园的特许经营实际是一种以政策法规为指导规则、政府社会监管为外在保障、服务游客为主要目的、企业取得合理收益为运转动力的高效资源运作方式。同时, 由于特许经营合同明确了经营者的权利和义务, 就保证了企业经营行为不会影响和扭曲国家公园的保护宗旨和发展目标。而特许经营费的收取, 又保障了国家公园不会因为实行特许经营而带来额外的资金负担, 体现了资源有偿使用, 形成了资源开发、保护的良性循环。

2 国内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特许经营的现状分析

我国自1985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订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以来, 已经有逾30处文化和自然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部分遗产地已经开始了特许经营的尝试, 在积累了一定经验的同时, 也出现了相当多的问题。

2.1 特许经营的授权程序不完善

目前, 已经开展特许经营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 在特许经营的授权方面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例如, 有些遗产地的特许经营没有采取公开的招投标方式进行, 而是由相关管理部门或辖区政府直接指定授权;有些采取招投标方式的, 由于选拔依据尚未合理完整地制定, 也不能严格遵照规定程序进行选拔;另外, 几乎所有的特许经营协议或合同都未向社会公布, 甚至遗产地的部分管理人员也不清楚协议的条款和细节, 根本无法对特许经营者进行监督管理。

2.2 特许经营的模式亟待改进

少数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在特许经营过程中, 对特许经营者实行整体承包的方式, 即将遗产地内的所有服务项目打包给特许经营者, 并一次性签署长达四五十年的特许经营合同。这种垄断式的特许经营模式, 完全摒弃了特许经营引进竞争机制的优势, 增加了遗产地未来发展和资源保护的不确定性, 使得所谓的特许经营仅剩下一个空壳, 而失去了其核心精神。

2.3 特许经营费的征管性质变味

对在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进行特许经营者收取特许经营费是国有资源有偿使用原则的体现, 其目的主要是为了保护遗产地的资源不因特许经营活动而受到破环, 并非是为遗产地的管理机构提供一种创收的方式。但是, 在特许经营费的实际征管过程中一些征收机构却利用手中权力随意提高特许经营收费标准, 扩大特许经营收费范围, 试图依靠收费来增加部门收益。同时, 征收的特许经营费始终也没有纳入财政预算管理, 财政部门不但不了解特许经营费的数量, 也不清楚其究竟如何使用。

3 在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开展特许经营的建议

3.1 加强立法保障, 开展试点工作

我国目前关于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管理的指导规则基本是地方政府制定的行政法规文件, 不但缺乏全国统一性, 而且立法层次过低, 执行力度明显不足, 不少遗产地对于能否进行特许经营、如何开展特许经营还十分困惑。因此, 我们需要尽快出台关于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管理的正式法律, 明确规定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具体管理方式、主要管理机构等相关问题, 确保在遗产地开展特许经营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 为了更好的进行特许经营管理, 我们可以选择一些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进行试点, 以便积累管理经验, 更好地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3.2 严格准入机制, 依法履行经营合同

对于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的所有特许经营项目应全部采用规范的招投标方式, 对申请进入遗产保护范围内从事特许经营的企业必须进行包括主要经营方向、资金情况、人员素质、形象与信誉等方面的严格审查, 择优选拔。确定特许经营者后, 要与之签订特许经营合同, 明确规定经营者的权利与义务。特许经营者进入遗产地经营后也要依法履行经营合同的相关条款和管理部门制定的管理细则, 一旦违规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关于特许经营项目的招标协议和中标结果以及最终签署的特许经营合同等内容则有必要全部公开, 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管理。

3.3 明确特许经营范围, 有序推进特许经营管理

从国内外的特许经营管理实际来看, 在风景名胜区开展特许经营的项目主要集中在宾馆、饭店、商品经营、游乐设施、照相、摄影、停车场等方面, 而且应分别招标, 择优选用经营者, 不宜进行整体承包。同时, 根据我国目前遗产地经营管理的现实情况, 门票征收暂不应作为特许经营的范围, 而是要由管理部门直接经营管理。此外, 在推行特许经营时, 也要注意因地制宜, 灵活变通:例如, 对于一些世世代代居住在遗产地内, 依靠卖些零用商品为生的当地居民, 要采取逐步引导的方法, 帮助其成为合格的特许经营者, 并考虑在一定时期内对其进行特许经营费减免。

3.4 科学制定收费标准和收费方式, 加强特许经营费使用管理

制定特许经营费的征收标准, 应综合考虑企业的经营收益、特许区域内资源环境的保护情况等多方面因素, 并由相关专家进行评估测算后, 才可正式确定, 同时, 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上下调整的范围。关于特许经营费的征收使用问题, 最为合理有效的一种方式是由遗产地特许经营管理机构直接征收, 并推行“征收单位开票、指定银行代收”的征缴模式, 将特许经营费全额纳入财政专户, 实行收支两条线, 专项用于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的保护及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张进福.经营权出让中的景区类型与经营主体分析[J].旅游学刊, 2004, (1) .

[2]胡敏.风景名胜资源产权辨析及使用权分割[J].旅游学刊, 2003, (4) .

[3]王兴斌.中国自然文化遗产管理模式的改革分析[J].旅游学刊, 2002, (5) .

[4]徐嵩岭.中国文化与自然遗产的管理体制改革[J].管理世界, 2003, (6) .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 篇2

午门有五个门洞,可是从正面看,似乎是三个,实际上正面还有左右两个掖门,开在东西城台里侧,一个面向西,一个面向东。这两个门洞分别向东、向西伸进地台之中,再向北拐,从城台北面出去。因此从午门的背面看,就有五个门洞了,所以有“明三暗五”之说。当中的正门平时只有皇帝才能出入;皇帝大婚时,皇后可以进一次;殿试考中状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从此门走出一次。在清代,文武大臣出入左侧门,宗室王公出入右侧门。左右掖门平时不开,皇帝在太和殿举行大典时,文武百官才由两掖门出入。

午门正中门楼左右的两座阙亭,内设钟鼓。何时鸣钟,何时击鼓,都有规定。皇帝祭祀坛庙出午门鸣钟;皇帝祭祀太庙时击鼓;皇帝升殿举行大典时则钟鼓齐鸣。

世界文化遗产地 篇3

长安—天山廊道路网与世界贯通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 作为线路文化遗产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新疆北庭故城、高昌故城、交河故城、苏巴什佛寺遗址、克孜尔石窟、克孜尔尕哈烽燧等6个遗产地成为新疆首批世界文化遗产。

丝绸之路是一条横贯亚洲、连接欧亚大陆的著名古代陆上商业贸易通道,又是中国与西方政治、文化、思想和技艺交流的重要通道,是中国、印度、希腊三种主要文化的交汇桥梁,在世界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经济贸易上,中国的丝绸是东方输往西方的最重要的商品之一,当然还有其他种类繁多的货物,有从东方运往地中海的贵金属和宝石等,以及从西方贸易到东方的棉花、纺织品、玻璃、红酒等。除此以外,还有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出产的优良马匹也从此条线路销往东西方。

与此同时,佛教也沿着丝绸之路从印度传播到东方,甚至远达日本,以及西方的土库曼斯坦等地区。沿着丝绸之路传播的还有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从地中海、祆教和摩尼教从波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科学技术成就、医药知识、农作物种植等也沿着丝绸之路得以传播。

新疆首批6个遗产地获准进入世界遗产

“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是指“丝绸之路”东段由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独特性的遗址点串联而成、并具备突出普遍价值的跨国系列文化遗产,属文化线路类型。它作为“丝绸之路”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公元前2世纪至16世纪期间东亚古老文明中心的中国的“中原地区”和中亚区域性文明中心之一“七河地区”之间建立起直接的、长期的联系。是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6世纪期间古代亚欧大陆间以丝绸为大宗贸易的、开展长距离贸易与文化交流的交通大动脉,是东西方文明与文化的融合、交流和对话之路。以中国长安/洛阳为起点、经中亚向西到达地中海地区、向南延伸至南亚次大陆、南北宽约3000公里的区域内,是人类历史上交流内容最丰富、交通规模最大的洲际文化线路。在中国境内包括了分布于黄河中游地区,河西走廊和天山南北3个文化地理区域的交通路网。

丝绸之路东起西安(洛阳),经中亚、西亚直达欧洲,穿越27个国家,全长近8000公里,中国新疆段2600多公里,约占全长的三分之一。这次申遗项目涉及的新疆6个遗产地分布在天山南北,在历史不同时期都曾发挥过区域性重要作用,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高昌故城,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以东约30公里的三堡乡,北距火焰山南麓的木头沟沟口(胜金口)约6.5公里;东距鄯善县城55公里;北距阿斯塔那古墓群3公里;东北距胜金口石窟7.5公里。高昌故城是高昌历史上的政治、文化中心,曾是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是西域最大的国际都会、宗教中心以及亚洲巨大的印刷中心之一,同时也是“东连东土、西通西域、南扼丝路、北控草原”的交通枢纽之地。作为中心首府的高昌城,是历史上政权交替、文化交融、中西交通、多教并存、商旅辐辏之重地。

故城遗址主要包括城墙与建筑基址,其中外城城墙相对完整,内城城墙大半缺失,城门遗址大都毁坏;现存地表可见的建筑遗迹占地面积约40公顷,为故城遗址面积的20%左右;基址保存状况普遍较差,仅少置基址保存了较完整的形状。外城城墙平面轮廓呈不规则方形。周长5440米,围合面积198公顷。残存的墙基厚9~12米,墙体最高约达10米余。墙体为夯筑和土坯垒砌,大多残缺,普遍存在裂隙,可见多次维修痕迹。墙体上留有上下数层纴木孔,孔内衬方形土坯或生土块。墙体外附墩台和马面。宫城(小城)位于内城城内北部,仅存南、西、北三面城墙。城内北部有一面积约900平方米土台。土台上有塔形建筑遗址。土台西侧有下沉式庭院遗址;南侧正中和西北角有台阶;南侧有大片建筑遗迹。

交河故城,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西10公里处的雅尔乃孜沟中的一座台地上。台地呈柳叶形,长1750米,最宽处300米,周长约4100米,面积为37.6万平方米,遗存的建筑面积约22万平方米。台地高出沟底约30米,四周壁立陡峭的断崖就成了交河城天然的屏障,西南边缘残存有城墙遗迹,而在崖壁上开出的豁口,就成了交河城的城门。雅尔乃子沟的西面和北面台地上均有墓地,交河故城沟西墓地为晋、唐时期的平民家族墓葬群;沟北墓地为汉代车师国贵族墓地;雅尔湖石窟位于交河故城沟西黄土沉积地带的河谷西崖壁上,与交河故城遗址隔河谷相望相距仅0.8公里,雅尔湖石窟开凿于公元五世纪间,为交河故城所属寺院。

交河故城地处东西交通的要冲,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是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整座城市的建筑,利用自然地势,从原生土中或掏挖窑洞、或减地为墙,再辅以少量的版筑干打垒而建成,规模之宏伟,保存之完整,堪称世界之最。交河故城以其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和艺术价值,成为人类文明史、人类文化交流史上重要见证。

北庭故城遗址,位于新疆吉木萨尔县城以北12公里的冲积平原上,东临东河坝,西接西河坝。北庭故城遗址是唐代北庭大都护府遗址,分内外两重,平面均呈不规则的南北长方形。内城位于外城中部略偏东北。城的四角建有角楼,城墙外部筑有敌台和较密集的马面,外绕护城壕,外城之北还有羊马城。外出西侧有回鹘寺院遗址。北庭故城形制、布局和构筑特点除具有唐代中原和回鹘时期的风格外,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内外两重城,城外四面环水的布局,这种形制在新疆古城建造史上是非常独特的。

克孜尔尕哈烽燧,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县城西北11公里的盐水沟台地上,克孜尔尕哈是维吾尔语,“克孜尔”是红色,“尕哈”是哨卡,意为“红色哨卡”。烽燧残高13.5米,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6米,南北宽约4.5米。自下而上渐收,至顶残缺。南侧由于剥蚀,呈现一自上而下的尖凹面。北侧尚保存附属建筑坍塌后的土包堆积,原或许可以从此登临烽顶。

nlc202309020818

烽燧的构筑方式是库车古代土木建筑垒筑得最为古老的方法,四周围板夹之,然后层层夯筑,每层厚10~20厘米不等,每层中再夹以树干、枝杈或中或横以之为筋骨。它对研究古代历史、丝路交通、军事通讯、文化、建筑等学科都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

位于新疆拜城县克孜尔乡东南7千米木扎提河北岸明屋达格山断崖上,克孜尔千佛洞始凿于公元3世纪,经过公元4世纪中—5世纪末叶的发展,于公元6—7世纪达到繁盛,最后衰落于公元8—9世纪中叶。

石窟开凿在明屋达格山断崖上,自西向东绵延约3千米。洞窟按所处位置分为四个区域:谷西区、谷内区、谷东区和后山区。克孜尔石窟洞窟形制多样:禅修用的僧房窟,礼佛观像用的中心柱窟和大像窟,讲经说法用的方形窟。雕塑和壁画的主要集中在中心柱窟和大像窟。壁画题材内容丰富,主要是围绕释迦牟尼事迹的本生、因缘和佛传故事及弥勒兜率天宫说法等。本生和因缘故事均有100余种,佛传故事也有60多种,被誉为“故事画的海洋”。天相图、天宫伎乐、飞天和供养人也很有特色。克孜尔石窟壁画主要反映的是“惟礼释迦”的小乘佛教思想,晚期洞窟出现了“千佛”等大乘佛教内容。克孜尔千佛洞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结晶,它作为丝绸之路在中国新疆境内公元3~9世纪时线路交流的产物,见证了龟兹石窟产生、发展、繁盛和衰落的过程。

苏巴什佛寺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阿格乡栏杆村南2千米,库车河(又称铜厂河)出却勒塔格山口的东、西两岸冲积台地上。两岸寺院遗址隔河相望,扼守山口,北依群山,南眺库车绿洲,形势险要。苏巴什佛寺遗址分为河东和河西两个区域,总面积20万平方米,分为东西两个部分。河西遗址,又称西寺,遗址呈南北向分布,南北长700余米,东西宽190余米。有佛殿、佛塔、僧房、洞窟等建筑分布其间,地面建筑均由土坯垒砌而成。河东遗址,又称东寺,分布于库车河东岸的山梁上。遗址总体南北方向分布,但很不规则。遗址南北长535米,东西宽146米。

苏巴什佛寺遗址于3—10世纪持续沿用,是西域地区保留至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佛教建筑群遗址。它是天山南麓古龟兹地区的重要佛教建筑群遗址,展现了丝绸之路上古龟兹地区长期作为西域佛教传播中心的历史。出土的丝织品、古钱币、器物和文书等遗存,见证了丝绸之路古龟兹地区灿烂的历史文化。

“丝绸之路”申遗历时9年

“丝绸之路”串联了一系列国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引起了沿线许多国家的兴趣,国际组织积极的参与也促进了申遗工作的开展。由于社会发展、文化背景、经济形态等差异,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历经了一个相当长周折,长期的筹备过程磨合这些差异,使联合申报成为可能。

198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了“对话之路:丝绸之路整体性研究”项目。该项目通过组织国际性科考、研讨会、会议等活动,采取跨学科手段以促进与丝绸之路研究相关的课题研究。1990年至1995年间,该项目组织了以丝绸之路为对象的5次国际科考活动,相关主流媒体深入参与了该项目的活动,并积极地向社会报道了活动情况。这一项目引发了世界范围对丝绸之路的浓厚兴趣,从而有人开始考虑将丝绸之路整体或部分地申报世界遗产。

2005年11月,在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亚地区研讨会上,来自该地区的成员国会议代表一致通过了将丝绸之路中亚段作为线性遗产申报的计划。2006年8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的推动下,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中亚五国共同启动了丝绸之路跨国系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在吐鲁番市召开了丝绸之路申遗利益相关者国际协商会议。会议就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相关事宜进行磋商、协调,形成通过了《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遗吐鲁番行动计划》,正式启动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同年12月,丝绸之路、吐鲁番坎儿井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07年6月17日—19日,国家文物局在乌鲁木齐市召开了丝绸之路联合申遗工作会,与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遗有关的河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6个省区代表出席会议,对丝绸之路联合的预备名单的认定初步达成一致。2007年8月,国家文物局世界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对新疆提交预备名单的遗产地进行实地考察,同年12月,国家文物局确定了丝绸之路沿线6个省区共有48处遗产地,新疆有12处遗产地正式列入预备名单(即:交河故城、高昌故城及阿斯塔那墓地、台藏塔、苏巴什佛寺遗址、楼兰故城、尼雅遗址、克孜尔石窟、库木吐拉石窟、森木塞姆石窟、柏孜克里克石窟、吐峪沟石窟、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墓)。

与此同时,自治区成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专人负责与新疆“申遗”相关的工作协调、资料收集和宣传工作。组织完成了各遗产地的文物保护规划编制、管理法规的修订颁布,开展了遗产地环境整治与基础设施,实施了遗产地的本体保护工程,以及遗产地人才培训、档案建设、申遗宣传等大量的工作,为新疆丝绸之路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奠定了基础。

在国内紧锣密鼓的开展工作的同时,中亚对丝绸之路申遗有兴趣的国家也在联合国的框架下进行了有序的准备工作。2006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会议上,从技术层面讨论了丝绸之路中亚段的申报方式,形成了“丝绸之路概念性文件”。讨论了丝绸之路中亚段和中国段遗产首次申报的策略和时间表,形成了丝绸之路联合申遗最初的概念设计。2007年4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申遗地区研讨会”上,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5个国家通过了该概念文件。

2011年12月27日,国家文物局在乌鲁木齐召开了“丝绸之路跨国申遗协商会”,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代表研究推动联合申遗工作,并形成《丝绸之路跨国申遗工作备忘录》,建立了丝绸之路联合申遗和协调保护管理的有效机制。会议的最重要成果就是中、哈、吉三国以“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作为首批丝绸之路申报项目,在201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根据与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协商确定的技术路线和我国丝绸之路遗迹的现实情况,国家文物局初步确定了丝绸之路首批申遗的大名单。

nlc202309020818

2012年,确定了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的计划及时间表,定名为“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确定了第一批33个遗产点的大名单(哈萨克斯坦8个、吉尔吉斯斯坦3各、中国22个)。中国段:陕西省的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张骞墓;河南省的汉魏洛阳城、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新安汉函谷关遗址、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甘肃省的锁阳城遗址、悬泉置遗址、玉门关遗址、炳灵寺石窟、麦积山石窟、彬县大佛寺石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高昌故城、交河故城、北庭故城遗址、苏巴什佛寺遗址、克孜尔石窟和克孜尔尕哈烽燧遗址。

列入首批申遗名单的各遗产地先后完成各遗产地申遗文本、管理规划,以及遗产地环境整治、解说、展示方案的编制、报送、报批工作。同时开展了遗产地信息采集的测绘、价值研究的考古勘探、设施建设的方案编制、环境整治的征迁准备等大量前期工作。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作为线路文化遗产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丝绸之路走过了艰辛漫长的申遗过程。新疆高昌故城、交河故城、北庭故城遗址、克孜尔尕哈烽燧、克孜尔石窟、苏巴什佛寺遗址等6个遗产地成为新疆首批世界文化遗产。

追溯“丝路”渊源

丝绸之路的提出,最早是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在19世纪70年代提出的,后得到广泛认同,简称 “丝路”。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历经长期过程,肇始于两汉,兴起于隋唐,衰落明后。

丝绸之路主要跨越陇山山脉,穿过河西走廊,通过玉门关和阳关,抵达新疆,沿绿洲和帕米尔高原通过中亚、西亚和北非,最终抵达非洲和欧洲,全长8000多公里,而中国境内总长4000多公里,俨然是连接欧亚内陆的交通大动脉。其主干道东起西汉的首都长安(今西安)或东汉的首都洛阳,经陇西或固原西行至金城(今兰州),通过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出玉门关或阳关,穿过白龙堆到罗布泊地区的楼兰。汉代西域分南道北道,南北两道的分岔点就在楼兰。北道西行,经渠犁(今库尔勒)、龟兹(今库车)、姑墨(今阿克苏)至疏勒(今喀什)。南道自鄯善(今若羌),经且末、精绝(今民丰尼雅遗址)、于阗(今和田)、皮山、莎车至疏勒。从疏勒西行,越葱岭(今帕米尔)至大宛(今费尔干纳)。由此西行可至大夏(在今阿富汗)、粟特(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安息(今伊朗),最远到达大秦(罗马帝国东部)的犁靬(又作黎轩,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另外一条道路则是从皮山西南行,越悬渡(今巴基斯坦达丽尔),经罽宾(今阿富汗喀布尔)、乌弋山离(今锡斯坦),西南行至条支(在今波斯湾头)。如果从罽宾向南行,至印度河口(今巴基斯坦的卡拉奇),转海路也可以到达波斯和罗马等地。

“丝路”新意义

丝绸之路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对于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彰显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繁荣的永恒主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的十八以来,国家启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战略,由于新疆所处的战略位置及丰富的资源优势,使其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凸显出来。国家启动并推进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并成功跻身世界文化遗产的行列,这是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战略的重要步骤。以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为契机,将文化遗产的社会效益转化为惠及民生的文化财富,使各族人民群众在享受文化遗产的同时,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社会归属感,为新疆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同时,丝绸之路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无疑会增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世界关注度,提高其沿线的吸引力和参与度,将极大地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进程。

浅谈庐山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篇4

庐山座落在祖国大陆中部的江西省九江市南部, 北边连着长江, 东边衔接潘阳湖, 南边依着滕王阁, 西边邻着京九铁路, 有着极佳的地理位置优势。庐山区长约25km, 宽20km, 高山总面积302km2。庐山有近100座山峰。其中最高峰是海拔1474m的大汉阳峰。浑然天成的自然山水风光为庐山加分不少, 但庐山不仅只有美景, 更是一个有着丰富文化底蕴的地区。

1.1 自然资源

庐山处于我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 降水量充沛, 年降水量近2000mm, 气候舒适, 尤其夏季非常凉爽, 是避暑胜地, 冬季更是白雪皑皑, 宛若童话中的冰雪世界。四季温度变化较大, 云雾缭绕, 宛如仙境, 奇妙无穷。有时山上暗无天日, 而山下则是细雨纷纷, 颇有情趣。庐山植物种类丰富, 由于自然条件如此湿润, 植物生长十分茂盛。

庐山多有悬崖峭壁, 奇峰秀岭, 沟壑岩洞, 大有湖光山色, 飞泻瀑布, 小有河流溪涧, 所以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 山峰、堑谷、岩洞、怪石、瀑布、溪涧、湖潭、温泉等构成庐山特有的自然景观。

1.2 地理特征

庐山, 耸峙于江西九江市庐山区, 相对海拔1200~1400m, 山体面积282km2, 景区森林覆盖率达76.6%。著名景点有五老峰、石涧瀑、芦林湖、险峰, 从东北向西南蜿蜒约25km, 宽约15km。东西两侧为大断裂带, 山势宏伟, 为世界数一数二的名山, 是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于一体的旅游圣地。

庐山地形的成因是地质运动所为, 它地处断裂带, 周围断层颇多且规模较大。庐山地形非常复杂, 正是这样复杂的地形组成了各种各具特色的自然景观, 比如瀑布、岩洞、溪流等等。由此可见, 庐山的地质旅游资源是非常完整且系统的, 而且非常久远, 内容极其丰富。

2 庐山文化遗产资源

庐山文化遗产主要分为有形物质文化遗产和无形物质文化遗产。无形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表达、民间科技、社会习俗、认识记录几个方面。有形物质文化遗产中又包括:遗址遗迹、建筑物、纪念性景观、地方土特产品、文献与遗物几方面, 具体有形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如下:

庐山遗址遗迹中包括古人类生活遗址 (如亭子墩新石器晚期村落遗址) 、军事遗址、古战场 (如庐山植物园内的日军轰炸弹坑) 等。

建筑物有宗教庙堂 (如东林寺、罗汉寺、白龙坛、广佛寺、天王庙、太乙宫等一百多个) 、佛塔 (如舍利塔、天池塔、普超塔等十几个) 、碑林 (如白鹿洞碑刻等六处) 、历史建筑小品 (如琵琶亭、静观亭等几十处) 、传统建筑 (如匡庐诗社等) 、桥梁 (华封桥等十多处) 、近现代建筑 (如波黎公馆等十多处) 等。

纪念性景观包括洞穴 (如莲花洞等十多处) 、泉 (如墨仙泉等十多处) 、水井 (如金井、修井炼丹井) 、岩石 (如刘仙石等) 、潭池 (如出木池等十多处) 等。

地方土特产品包括菜品饮食 (如石鱼、云雾茶、石鸡、石耳) 、手工艺品 (如星子金星砚) 等。

文献与遗物包括古旧图书资料 (《庐山志》等) 、宗教典籍 (《华严经》等) 、书画 (五百罗汉图、唐伯虎《庐山图》等) 。

3 庐山文化遗产保护

3.1 庐山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

3.1.1 法律不健全。

虽然2006年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 说明了我国更加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 可是仍然没有达到法律高度。另外关于江西省下达的关于文物保护的文件, 没有制定详细的符合当地现状和地方特点的措施, 《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内也没有具体指出文化遗产的损坏惩罚及处理办法。

3.1.2 管理体制混乱。

从古至今, 庐山在直属管辖范围方面一直比较混乱, 近代以来, 前前后后调整多达20次。“一山多治”的尴尬局面, 把庐山从一个整体变得支离破碎, 导致资源浪费, 并且损害了人们对庐山的地理认知。

3.1.3 人口压力问题。

山上常住人口, 加上外来人口和游客, 给庐山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且人们的遗产保护意识薄弱, 使得资源上的损耗及环境污染等方面都不容小视。庐山周边区域的城市化发展也在逐年提高, 山上和周边人口数量带来的压力已经非常之大, 人们生活用地比如农田菜地的开垦, 工业上工厂的建立及污染物的排放都不同程度地给庐山自然生态系统带来了负面影响。

3.1.4 旅游业的影响。

旅游虽然在很多方面能为城市带来很大的正面影响, 但是旅游业对于文化遗产的负面影响也不容轻视, 游客对于文物的直接破坏表现在:攀爬拍照、乱写乱涂鸦乱刻字、乱扔垃圾、折损植物等等方面;间接破坏表现在:汽车尾气污染、白色污染、水污染以及生态环境平衡被打破等。

3.1.5 自然因素影响。

如2005年9月受台风影响, 庐山出现百年难得一遇的大暴雨, 使得多处景点遭到洪水、泥石流的破坏。对于自然界来说一些再正常不过的现象, 如风化现象、微生物的生长、温度的变化、风雨、湿度等等, 但对于文化遗产而言可能是慢性毒药。

3.2 庐山文化遗产保护措施

针对上面谈到的关于遗产保护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我们可以考虑以下几个对策:

3.2.1 普查文化遗产。

关于庐山世界文化遗产普查, 是由主管部门组织对庐山的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一次全面的大调查运动。这样不仅能系统地认知, 更可能深入发掘一些未知的文化遗产, 甚至还能更加详细地获悉每个资源每件遗产的说明, 统筹规划, 查漏补缺。庐山遗产种类繁多, 这样能使我们对它有一个通透的了解。

3.2.2完善法律法规。关于这点, 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国外比较成功的案例。比如意大利, 一直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早就颁布了许多法令来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 这是我们不得不认真学习。从专业的角度来说, 立法体系包括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两方面问题。首先国家层面上, 我国对于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的法律体系相对落后, 至今连一套完整的“国家文化遗产登录法”都没有定制。其次在地方层面上, 可效仿四川省颁布的《四川省世界遗产保护条例》, 针对庐山区, 江西省也可颁布类似“江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法规, 对庐山风景区的所有文化遗产进行全面而又系统的保护。

3.2.3 平衡各主体利益。

文化遗产保护中利益相关群体很多, 从政府各部门到当地居民、企业、个体经营户、游客等等, 都是风景名胜区的利益关系者。各利益主体所关注的问题不同, 他们有的注重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 有的是关注旅游业带来的利润最大化, 有的是关注自然风光, 如何权衡各关系之间与文化遗产的利益关系, 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

3.2.4 优化管理体制。

庐山的管理是“一山多治”的混乱局面, 必须统筹规划。从上级到下级系统的管理, 从大局出发, 摒弃私念, 加大政府部门的管理力度, 多方配合, 一起共同创建一个符合我国国情和庐山风景区现状的合理的管理制度及体系, 是当下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3.2.5 研究保护技术。

不光是从立法和管理体制上说, 我们还应加强技术层面上的保护措施。技术保护的话我们主要从以下几点考虑:首先需要培养这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 利用教育资源优势, 多方位培养考古学、博物馆学、文物保护科技学科专业人才;其次要运用传统保护技术的同时开发新型现代的保护技术, 比如在遗产保存方面互联网、3D立体模型、数字图像技术等等。

4 结论

庐山有着悠久历史文化遗产, 是中国目前唯一一个“世界文化景观”, 以其特有的自然风光迅速成为了国内炙手可热的旅游胜地。如何在顺应时代发展的背景下, 发展城市经济的同时努力保护文化遗产不受破坏, 可持续发展利用庐山文化遗产资源, 成为了大家关注的问题。经过对庐山的现状调查, 分析出庐山在文化遗产保护下所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关于解决和发展庐山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 我相信, 根据这些措施不仅能对庐山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帮助, 还能给国内其他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借鉴。

摘要:庐山于1996年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也是孕育中国文明的“摇篮”, 这里的佛教、道教庙观、白鹿洞书院, 都独立且各具特色地藏在庐山这一自然美景当中, 集美学和文学于一体的庐山, 更是利用其神秘而独特的美丽吸引着各地游客。因此, 在发掘庐山文化旅游产业的同时, 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也逐渐浮出水面, 严重影响了庐山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利用与发展。如何将我们的文化遗产资源持续利用下去成为了当下必须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庐山,世界文化遗产,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钧辉.庐山旅游地质资源及开发远景[J].江西地质科技, 1995, 22 (4)

[2]陈耀华, 赵星烁.中国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3.49

[3]郑艳萍.庐山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研究[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06

世界文化遗产作文 篇5

今天是西方的情人节,所以大人们好像很大方似的居然请了一个导游。导游说;‘’这宏村已经有八百多年历史了。‘我一听,吓了一跳,这可是我年龄的80多倍啊!我一个人自言自语地说道。

导游把我们带到了一片湖边,接着说;这片湖像一把弓,这座桥像一支箭,表示这村子坚不可摧。我走上桥,看这湖面,居然还发现了一只小野鸭。

接着导游带着我们走进了这个古老的村庄,来到一个小户人家观看,我发现那家全是木头搭的房子,一点都不大,只有三个房间。

我们又来到一户大户人家,啊!我发现这户人家好宽广,大厅里还有天井,房间也有好多个,还有阁楼,鱼池,里面还有几条肥肥的鱼在游来游去。房子的木头上雕着各种图案,导游说还用金水瞄过的,怪不得看起来像金子一样。

最后,我们来到一户当官的人家,他家中有许多名画,名诗,房子也都是木头的。

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 篇6

田螺坑土楼群

位于南靖县书洋镇上坂村的田螺坑土楼群,距南靖县城60公里,座落在海拔787.8米的湖岽山半坡上。由方形的步云楼和圆形的振昌楼、瑞云楼、和昌楼,及椭圆形的文昌楼五座土楼组成。她始建于1662年,整个群体的形成历时304年。一方四圆的土楼在建造时参照《考工记图》中的“明堂五室”进行规划布局,按照“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次序进行建造,是独具特色的建筑形体组合。田螺坑土楼群依山势错落起伏,层层土墙与层层梯田遥相呼应。云雾缭绕时,土楼时隐时现,呼之欲出,充满着几分灵性,构成了“土楼王国”中组合绝景。站在高处观望,她就像天上掉下的飞碟,又像一朵盛开的梅花点缀在大地上;站在山脚仰望,土楼群横空出世,巍峨耸立,犹如气势磅礴的五重交响曲奏响在青山秀水之间,成为福建土楼的标志性建筑。这里四周山峰毓秀,绿树环荫,翠竹摇曳,涓涓细流从楼群前面穿过;周围古木森森遮天蔽日,藤萝攀援榛莽丛生。楼前屋后绿草依依,花香四溢,令人赏心悦目。走到这里,深山虫鸣,树顶鸟啼不绝于耳,仿佛身处世外桃源。我国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写下了律诗《田螺坑土楼赞》:“田螺坑畔土楼家,雾散云开映彩霞。俯视宛如花一朵,旁看神似布达拉。或云宇外飞来碟,亦说鲁班墨斗花。似此楼形世罕见,环球建苑出奇葩。”2001年5月,田螺坑土楼群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11月田螺坑村被列为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2007年田螺坑村被列为首批中国景观村落。2008年7月田螺坑土楼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排布最密集的土楼群

河坑土楼群

位于南靖县书洋镇曲江村河坑自然村,距南靖县城58公里。以“法天象地”作为规划布局理念,方圆土楼一次规划分批建设,在不足1平方公里范围内集中排布14座大型土楼,是福建土楼中最密集的土楼群落。从最早的朝水楼(1549—1553)到最晚的永庆楼(1967—1972)的落成,建造时间足足跨越了423年,反映了不同年代土楼形成发展的历史沿革。7座明清时期造的方形土楼和7座近代建造的圆形土楼构成两组地上“北斗七星”的星象奇观。2008年1月,河坑村被列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08年7月,河坑土楼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10月,河坑村被列为第二批中国景观村落。

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最高的方楼

和贵楼

和贵楼位于南靖县梅林镇璞山村,距南靖县城53公里。建于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为简氏十三世简次屏所建。为方形土楼,通廊式土木结构,座落于璞山村的中部,坐西朝东,背靠青山,面向笔架山,占地1547平方米,建筑面积3574平方米,楼高5层(前楼高17.08米,后楼高17.95米),每层28间,整座土楼建在方圆3000平方米的沼泽地上。楼内建有“三间一堂”式私塾学堂159.1平方米,楼外建有15间平房护厝,形成“楼包厝、厝包楼”的奇妙景观。2001年5月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7月,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最精美的土楼

怀远楼

河南世界文化遗产公示语翻译研究 篇7

关键词:生态翻译,世界文化遗产,公示语

一、引言

公示语是给公众在公众场合看的文字语言, 是人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实用语言, 是一种公开和面对公众的, 达到某种交际目的的特殊文体。由于公示语在公众和旅游者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对公示语的任何歧义、误解、滥用都会导致不良后果。然而, 很多旅游景区的公示语翻译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错误的翻译会影响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形象和对外交流, 也给外国游客带来诸多不便。殷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 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 是河南省的世界文化遗产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景区。

本文从生态翻译的视角出发, 通过以河南省世界文化遗产殷墟的公示语的英译现状为例, 就旅游公示语的英译问题进行了讨论, 分析了世界文化遗产景区公示语翻译错误的种类及错译原因, 并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探讨了世界文化遗产景区公示语翻译在生态翻译理论的指导下应该遵循的原则。

二、生态翻译学

“生态翻译学”并不是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 , 而是翻译研究的生态学视角。生态翻译理论 (Eco-translatology) 是近年来由中国学者胡庚申学者等提出的翻译理论。该理论将达尔文的适应/选择学说引入到翻译研究中, 将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过程” (胡庚申, 2004:39) 。译者不仅要适应翻译生态环境, 还要实施对译文的选择。按照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观点, 翻译方法可以概括为“三维”转换, 即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下, 相对地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胡庚申, 2004:133) 。根据不同的语篇类型, “三维”转换的优先顺序也不尽相同。公示语所隶属的祈使类语篇的优先顺序为交际、文化和语言。

三、生态翻译学在安阳殷墟公示语翻译的应用

1.公示语翻译的交际维

公示语文本最直接的目的是在引起读者注意的前提下, 将信息传达给读者, 并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继而让其采取行动———按照公示语的指示去做。公示语翻译的成功与否主要是看其交际目的能否达到。 因此, 公示语的译者需要首先关注交际层面的选择转换, 以译文读者为中心, 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接受能力, 达到交际、文化、语言等多维适应性选择。例如“无障碍通道” 的英文译文为“Accessible Pas- sage”, 单从这个译文上看 , 其含义只是表示该通道可以通过 , 与残疾人特殊设施毫无关系, 因此译文无法达到提示性的交际目的, 应改为“Wheelchair accessible”或“Barrier-free path”。

2.公示语翻译的文化维

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和阐释。中西方由于所处地域不同, 各自有着不同的历史发展进程, 因此其文化底蕴大相径庭。比如在殷墟的景区, 有这样一个公示语“除游客外, 闲杂人员不得在大厅内逗留休息。”, 对应的英文为“Except visitors, other miscella- neous personals are not allowed to stay rest inside the hall.”, 译文在形式和意义上貌似与原文对应。然而, 实际上, 这里涉及中西方思维方式和文化上的差异。一般来讲, 西方文化表达禁止概念时会尽量采用柔和的语气, 或者从正面角度表达某种反面的含义。因此, 遇到汉语公示语中出现“禁止”、“切勿”、“不要”等强硬口吻的词汇时, 往往需要考虑西方人的文化习惯和心理预期。

3.公示语翻译的语言维

语言维转换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译者在创作过程中首先是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者, 其次以翻译生态环境的身份对译文做出与翻译生态环境相适应的选择, 产出殷墟内的旅游公示语基本完成应有的功能, 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如“洗手间”的翻译就有四种不同的译法: “Toilet”, “Lavatory”, “Public Lavatory”和“Rest Rooms”;“入口”和“出口” 分别有两种译法:“Entrance”, “Way In”和“Exit”, “Way Out”。就连“殷墟”的名称也不统一 , 有“Yin xu”, “Yinx- u”, “Yin Ruins”和“Yin remains”四种翻译方式 , 实际上 , 殷墟申报世界遗产的文件上使用的是“Yin Xu”字样, 这些不统一反映了殷墟保护区内规范、统一的公示语标准的缺失。

四、结语

在翻译景区公示语时, 我们应充分考虑翻译的整体生态环境, 对词汇和句法进行选择调整, 对语言形式进行转换。译者不妨采用生态翻译学中提出的“三维” 原则指导公示语翻译, 在转换过程中考虑具体的生态环境, 采取有效的翻译手段和策略, 提高整合适应度, 达到最佳翻译效果。

参考文献

[1]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2]胡庚申.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J].上海翻译, 2008, 2.

张学良将军与世界文化遗产 篇8

一、张学良主政东北时期,为恢复馆务下令撤出沈阳故宫驻军

1925年10月,民国政府在北平古物陈列所以北的部分建立了博物馆,并广揽当时的社会名流、军界名流参加博物馆的管理层。尤其是张学良将军被邀入内,开启了奉天省城管理人士的新视角。在清留都建馆议案由当时省长莫德惠提议,并在奉天省议会上通过决议;教育会长冯广民具体实施;并于翌年11月16日,在奉天宫殿的金銮殿之左翊门,原东三省宪兵教练处定为馆址,建为办公处所。任命仇玉綎为博物馆筹办处处长。筹办处成立后,于1928年5月举办了短暂的临时展览;但影响非常大,仅有百万人口的奉天城,几乎达到万民空巷的地步。但就在是月,张作霖的部队在中原各路军阀的攻击下,已难以支撑,被迫逃回奉天。败兵进驻皇宫,冲击了博物馆的正常工作,展览停办。6月4日,张作霖在沈阳皇姑屯被日军炸死,东北局势更趋紧张。是年9月,奉系陆军第三、四方面联合军团第19师第1旅第1团第1营本部占驻了凤凰楼和台上诸宫,博物馆被迫闭馆。是年冬,为使之尽快恢复馆务,博物馆方面呈请省长公署与占据馆舍的宫内驻军交涉,请之移出,以使博物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此举得到了张学良将军的大力支持。不久,即在1929年,驻扎于奉天故宫内的军队被命令撤出,将大部分被占宫殿归还给博物馆。

据“东三省博物馆金委员长梁原叙”载:东三省博物馆原为前清皇宫,其为清宫三大收藏宝库之一,旧有大量收藏,但在民国三年被运往北平;废弃后几乎成了广寒宫;尤其是诸多宫殿被败卒侵占。翟文选省长向张学良将军提出此事,张将军立即命令部队撤出博物馆,将沈阳故宫交还,于是,博物工作重新开展起来[1]1。又据《瓜圃丛刊叙录》载:清末民国之际,奉天宫殿废弃,藏品大量被运至北平,东路竟被败卒侵占。后被张汉卿下令,部队撤出,不久,博物馆工作走向正轨[2]19

二、张学良提议让其书法老师、清末遗老金梁任委员长

东三省博物馆是与金梁这个名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时,他被聘为博物馆领导机构即“委员会”之委员长,源于早年曾通过东三省第二任总督锡良之手,上书摄政王,要在沈阳故宫西路筹建博览馆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当时他是沈阳故宫藏品的“老人”,非常了解宫内的情况,对博物馆的业务非常熟悉。金梁时被誉为“博物君子,考订专家,论史则笔擅三长,稽古则学邃六一。”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曾在张学良父亲手下任过职,又在书法上指导过张学良。他可以说是全国一流的篆书家,擅钟鼎,独具一格,张学良曾跟金梁学习篆书。这些都是金梁被张学良选中专聘博物馆委员长的重要原因。金梁积极筹办建馆工作,提出许多开创性的建议,对沈阳故宫辟作博物馆的筹建工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三、奉天宫殿辟为博物馆,并走向正轨,张学良作出了重要贡献

沈阳故宫辟作博物馆,开展业务工作,离不开张学良的努力。尤其是对掌门人的任命,及管理方式等关注。金梁担任委员长期间,希望沈阳故宫比肩于北京故宫,故而改名为博物院筹办处。但张学良改旗易属国民政府后,博物馆就又改回了原来的称呼。1929年4月,东三省博物馆正式对外界开放。每周日、节假日,作为开馆的时间,但如果有特殊的情况,经博物馆领导同意,就可以开馆。据统计,1929年4月至1930年6月,来此参观者达69846人次,这是张学良主政时期东北博物馆历史上的一大盛事。张学良主政期间,东三省博物馆进行了两次改革,建立详细的规章制度,在业务建设方面已与当时国内一些大的博物馆相媲美。

其时博物馆所藏文物也有所增添。张学良曾带头捐赠文物;包括飞机、墓志等;沈阳市的管理机构也把在城建期间发现的门额,碑额等送给博物馆收藏,并标签注说,以便参观。从1930年起,一些知名人士张学良、翟文选、洪维国、袁金铠、金毓黻、日本岛居博士等捐赠了不少文物。据“奉天故宫博物馆之缘起”文载:经张司令长官、翟省主席、袁金凯副委员长等社会名流捐赠很多文物;致使博物馆的藏品不断增加。于是,开辟一些新的展室;包括师善斋等[1]2。据“奉天故宫博物馆陈列举要”载,在第三陈列室师善斋中有展品:大周张榘墓志一方,为民国19年张司令长官送陈[1]14。

四、以私家银行垫款为博物馆购买藏品

1925年,张氏家族建立了他们的私家银行,即边业银行;张学良自任董事长。1929年8月19日,辽宁省财政厅厅长张振鹭呈报省政府,由边业银行垫款现大洋20万元,为东三省博物馆代购一批价值连城的国宝,即“刻丝”珍品,按月由财政厅拨还,每月拨还现大洋二万元[3]。其最初收藏者是清末民初著名收藏家、政治家朱启钤。他喜好收藏,尤以缂丝收藏为最,堪称“中国缂丝收藏第一人”。出于对丝织品的热爱,他搜集了一批从宋代到清代的缂丝品。尤其是不惜巨资,收购清代恭亲王府散出的皇帝御赐缂丝。这批珍品可以说是精美绝伦,代表了中国丝织品的最高水准。而这些精品则是世上存量最多、保存最好、质量最高的。当时的古玩家中,朱启钤的缂丝还是很有名的。据说,日本有一个大财阀曾闻讯来华,提出以一百万元银洋收购这批文物。此时,朱启钤虽家道中落,却不为所动,他出于爱国之心,以收藏研究目的,没有同意让其收购。而后,他却说,这批缂丝要永久保留在中国。但当时时局动荡,朱启钤深恐国宝有失。

1929年,朱启钤为影刻宋版《营造法式》,需大批资金,就想出售。但当时能有资金收购的,只有违背他心愿的那些人,才有这样的经济实力。但此时,此事被张学良知悉,他有心收藏这批国宝,并送到东三省博物馆收藏和保护,免得流落他乡。他以20万银元的价格买来了这批国宝。当然,这很大程度是朱启钤有意为之;并非真实价格。甚至是具有赠送的含义在内。但朱启钤有言在先;就是不能使这批国宝跑到外国去。所以,张汉卿不能将之直接送到东三省博物馆,而是藏在当时他认为最安全的东北边业银行金库中,悉心保存。

五、支持将民国初年沈阳故宫外运珍贵文物之一的镇馆之宝重回文溯阁

沈阳故宫的镇馆之宝就是《四库全书》。清高宗弘历曾谕令修撰此书。“书成名曰:《四库全书》,十载始成,全书三万六千册。先缮四部,分藏文渊、文源、文津、文溯四阁;后缮三部颁藏文宗、文汇、文澜”[4]97。文溯阁本《四库全书》和《古今图书集成》是在乾隆时期送贮盛京皇宫的。1915年,袁世凯以“防备兵变”为由,要求“奉天的典籍,”“必须转移。”作为袁世凯亲信的段芝贵为迎合他,将文溯阁本《四库全书》和《钦定古今图书集成》运京。在这期间,逊清小皇帝甚至想以120万的价格把《四库全书》卖给日本,后由于有识之士的阻止,才没让此事得逞[5]347。奉系军阀控制北京政府时期,东北一些有识之士,予以借此机遇将文溯阁本《四库全书》索回。当时,正值奉系军阀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获胜,并控制了北京政局。奉天省教育会会长冯广民等便欲借此机遇将之索回,遂求助于张学良、杨宇霆、莫德惠、梁玉书、王永江等人,促成此事;1925年8月8日,终于将此书重新运回奉天。后在文溯阁修复完毕,即将书阁合一。

六、将怀远门门额送沈阳故宫保存,否决省政府更改门名之议

张学良主政东北期间,曾将带有汉字“怀远门”三字的内额和带有满文三字的砖制外额,送至东三省博物馆保存。但为此,辽宁省政府却提出要更改门名“:为顺应新时代之趋势,乘以机会,更以嘉名,亦正其时”。结果是东北政务委员会训令辽宁省政府“: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张学良到会议决,名称仍旧。”[10]

世界文化遗产地 篇9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经过明清,一直延续至今。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适应聚族而居和防御要求,巧妙利用山间狭小平地和当地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自成体系,极富美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

(一)福建土楼的特征

一是独特的建筑造型。福建土楼为建筑群,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是人类创造性的天才杰作。土楼与山水交融、与天地参合,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建筑模式;其建筑布局以及村落的布局“天人合一”,是人类民居的杰出典范。福建土楼属于特殊建筑类型,既非汉族风格,也非当地风格,但又符合建筑美学上“实用、美观、经济”的三原则,在建筑造型上极具独特性。

二是独有的文化内涵。土楼年代之久、规模之大、结构之巧、内涵之丰、品位之高、保存之好,堪称全世界绝无仅有的民居建筑之一绝,它代表了一种独特的建筑艺术成就和一种创造性的杰作。同时,作为客家文化的载体,土楼凝聚了客家博大的文化与精神追求,体现了客家文化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渊源关系,体现了客家民系的强大凝聚力。

三是不可逆性、不可重现性。土楼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是长期以来社会历史文化的积淀,其历史、文化、艺术、科技底蕴是任何现代景观无可替代的,即使运用当代最先进的工艺技术、最高明的模仿技能,可以仿制的也只是其表象而已,而其真正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无法也不可能复制的。

(二)福建土楼的价值

福建土楼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具备世界遗产保护的典型意义。

一是历史价值。福建土楼是一部完整的中国建筑艺术史和客家人的创业史,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各个时期的建筑艺术、建筑风格都积淀了独特的模式和内涵。土楼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作为土楼的核心———客家文化,则具有强烈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包容性。

二是科学价值。福建土楼规模庞大、结构合理、功能齐全、装饰精致、建筑风格多元化,在选址、用材、布局、建筑技法、形制、结构、功能等方面,均具备极高的科学价值。

三是艺术价值。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客家文化的象征,彰显了土楼博大精深的艺术价值,反映了客家人的民间艺术、伦理道德、宗法民风以及崇文重教的思想,集建筑学、军事学、生态学、景观学、文学、美学等多门学科的大成,在中国建筑艺术中独树一帜,体现我国多民族融合、文化多元发展的历史进程。土楼不仅继承了传统生土建筑艺术,而且开创了生土民居建筑艺术的新形式,展示了独特的客家文化内涵,成为中国传统审美思想和审美情趣的居民建筑艺术的典范。

二、福建土楼产业开发的形态

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的产业开发不仅是有形文化遗产的产业开发,而且是无形文化遗产的产业开发,主要包括旅游业、传媒业、艺术业等业态。

(一)福建土楼的旅游业开发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都市人追求回归自然、反璞归真,而福建土楼自然成为观光旅游者的选择。福建土楼的旅游资源具有可视性强、类型丰富多样、文化气息厚重、讲究风水等特征,由于贴近自然,村落与田野融为一体,展现了良好的生态环境、秀丽的田园风光和务实的循环经济。

一是自身建筑的旅游业开发。福建土楼是人类建筑史上的瑰宝,在中国传统民居中独树一帜,根据传统的生活方式,利用本地最普遍、最廉价的材料和绝妙的工艺建筑而成,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建筑不只是视觉现象,还反映着产生这一建筑的时代、社会及生活于其中那群人的社会生活。客家土楼民居是客家文化的宗法制度在居住文化上的典型体现,为抵御外敌、凝聚内力,客家人聚族而居。土楼是一种古朴民风的载体,承载着客家博大的文化与精神追求。主要包括有:建筑文化、客家饮食文化、客家语言文化、妇女文化、家族文化、山地农耕梯田文化、喜庆婚丧习俗等。在进行旅游业开发时,应以“保护第一”为原则,在不损害土楼文物和古村落风貌的前提下,通过旅游开发,促进文物保护和当地社会事业的进步和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改善。

二是艺术资源的旅游业开发。土楼楼内、楼外众多楹联、题刻,意味深长,楼内的雕刻、建筑壁画,风格多样,这些丰富的艺术资源是客家人崇文重教最为有力的历史见证,是客家文化的象征。以楹联为例,许多土楼都有不少的固定楹联,有的甚至一座有几十副。仅永定县出版了《土楼楹联》《永定客家土楼楹联赏析》等书。土楼的楹联内容风格丰富多样,以振成楼楹联为例,如“干国家事,读圣贤书”、“从来人品恭能寿,自古文章正乃奇”等,或名人名言,或楼主自撰,具有劝勉教化价值;而“带经耕绿野,爱竹啸名园”、“花开东院,竹茂西园,最怡情无过莳花种菜;画抚南宫,书临北海,真乐处莫如作画读书”等,表现怡情和恬淡。

三是民俗风情的旅游业开发。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模式主要有6种,即原生自然式、集锦荟萃式、仿古再现式、原地浓缩式、短期流动式、主题附加式。土楼岁时节庆、婚丧喜庆、民间艺术、伦理道德、宗法观念、宗教信仰、饮食穿着等等,处处展示了客家的淳朴民风和华夏文明的风采。对千年的客家文化形成一系列与汉民族具有差异性的民俗进行加工、处理、整合和激活,将其动感地展现在游客面前,增加游客的参与度,让游客吃客家饭菜,饮客家酒,学说客家话,唱客家山歌,学卷客家土烟,徒步看客家楼,住客家土楼,购买土楼产品等。通过民俗风情的旅游业开发,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借助各类的旅游产品,在旅游市场上确立差异化竞争优势。

四是生态农业的旅游业开发。要促使土楼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加大土楼的保护力度,就必须充分利用土楼这一山村原生态民居的神奇,盘活山村大地的山、水、田、宅资源,开发富有创意性的生态农业文化,借助生态农业文化所具备的环保、经济、传承、和谐、复合、教育和观光度假等功能,激活土楼文化,促进山村经济发展,让土楼的原住民富裕起来,积累土楼的保护资金,进而激发保护土楼的热情。创意性生态农业文化的开发就必须将山村的每一项产业活动都作为土楼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行创意性文化的开发,使其成为产业观光寓教于乐的景点,并把产业规划与山村生态旅游的休闲度假观光产业开发紧密结合,相辅相成,促使山村产业景观化,景观产业化。

(二)福建土楼的传媒业开发

土楼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遗产,代表了一种独特的建筑艺术成就。在申遗成功后,土楼已成为影视文学热点题材,从而成为传媒业的新宠,传媒产业是以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音像、互联网等机构为主要载体,以独具优势的文化传播为依托,向经济领域拓展形成的产业群体,包括纸质传媒产业、影音传媒产业、网络传媒业、广告产业。土楼的传媒业开发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网络传媒。

一是影视作品。影视作品可以通过图像、文字、音乐、语言记录等载体,图文音色并茂,具备较强的传播效应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影视作品的制作,一方面是对拍摄地的影视营销,产生直接的品牌效益,另一方面将有力的带动拍摄地的旅游业发展,与观众形成良性互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以土楼为主题的影视题材作品已近百部,以漳州市南靖县为例,福建电视台已先后在南靖拍摄了《戏班》《土楼村长》《土楼,我的家》等三部电视记录片及MTV;2002年,香港凤凰卫视摄制组人员到长教风景区拍摄《寻找远方的家园》;同年,《沧海百年》摄制组到长教拍摄外景。2006年,电影《云水谣》也在此拍摄取景。2008年11月海峡两岸文博会期间,南靖县与厦门广电集团签订了《闽台影视基地》合作协议。

二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本身是信息载体,以土楼题材的文学作品,体裁包括散文、小说、文史、论文等,具备较强社会作用和传播价值,例如何葆国在2005年出版的《土楼》是国内第一本表现福建土楼的长篇小说,何赛标在2008年出版的长篇纪实散文《一座楼的客家》是第一部反映土楼客家家族生活的长篇散文。该书更是由客家人出身的时任国民党主席吴伯雄题写书名。

三是网络传媒。网络媒体具有交互性、海量性、多媒体、即时性等特性。网络传媒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手段,同样为土楼的传播业和旅游业开发提供便利。目前土楼网站主要有三类:福建省文物局或当地政府主办门户网站,如福建土楼网,土楼旅游网等;个人或集体设立的论坛和社区;旅行社或当地酒店宾馆等服务性企业主办的纯商业性网站。

(三)福建土楼的艺术业开发

福建土楼的艺术业开发的形式主要有模型工艺、漆画工艺、竹雕工艺;提线木偶表演、福建潮剧;客家山歌、交响乐等形式。模型工艺、漆画工艺、竹雕工艺直接形象表达土楼的形象。提线木偶这一有厚重闽南特色的表演艺术同样存在于客家土楼中。

一是客家史诗———《土楼回响》。客家山歌的曲调抒情奔放、细腻缠绵、风格独特,其中《土楼回响》以客家史诗为内容,表现客家人奋斗、生存和发展的历史,是“客家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第一部交响乐”。这部作品将西方作曲技法与中国民族音乐有机融合,以其浓郁的客家风韵与文化气质,深邃的情感内涵与磅礴的气势深深打动和震撼着来自全球的客家亲属。引发了所有客家儿女强烈的情感共鸣。

二是聚落艺术产品———客家风情园。在针对土楼的产品艺术加工过程中,提取反映史诗般风格的迁徙文化,进行艺术加工,在加工过程中,打破陈旧的开发框架,创新思维,充分利用现代光电手段通过雕塑、绘画、人造微型景观等手段,建造环境优美的集客家人生活、生产、商贸、教育为一体的具有完整规模的聚落艺术产品———客家风情园。

客家风情园,有反映客家人地理环境特点的农耕梯田,反映客家人独特方式的农田和小作坊(如烟刀生产作坊),有客家人特色的商贸集市(如牛市),有客家人休闲娱乐的公共场所,有突出客家山区特点的山村小道,道路两边可种满既可美化环境又能反映客家中药文化的药草植物,展现客家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的同时,艺术地展现客家民族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特有的山水文化,对景点中的旅游小品,如交通标志、景区说明牌、垃圾箱、厕所、道路、游客服务中心的设计要围绕主题进行艺术性的布局和设计,将土楼定位在一个艺术产品上进行铸造,提升产品艺术品位。

三、福建土楼产业开发的原则及合作模式构建

(一)福建土楼产业开发的原则

一是保护性原则。即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旅游资源在产业开发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定的损耗。因此,要注意对旅游资源及其依托环境的保护,必须明确保护资源及其周围环境,也是为了更好地利用资源。福建土楼在进行深度产业开发前,必须进行开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制定保护土楼资源的切实有效措施,防止土楼景观和周边环境遭到破坏。

二是市场效率原则。市场需求随时变化,市场竞争中土楼遗产产品市场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产业开发应注重市场调查和预测,减少开发的盲目性,整合不同土楼遗产资源,高效拓展产业价值链。

三是整体性原则。旅游资源的开发效益与其吸引旅游的数量和质量成正比。产业开发应注重提高土楼的实用价值和吸引力,以较少的投资和较短的建设周期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密切关注市场供求关系,优先开发地理位置优越、易于游客前往的土楼;充分利用土楼现有资源,提高它的利用率。

四是可持续营运原则。遵循可持续营运原则,是人类实现社会、经济、环境、人口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福建土楼的产业开发,要有利于生态和文化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二)福建土楼产业开发的主体合作模式构建

为充分发挥土楼产业开发各方作用,在产业开发过程中,政府、社会团体(旅游企业、行业协会、开发商等)、当地村民与教育及科研机构(学者)四方可形成良性互动。下图显示了参与土楼产业开发各方的互动关系。

政府与开发的企业是合作伙伴,同时政府对企业加以管理和规范。政府与当地居民是管理关系,同时帮助其实现生活目标。相关开发企业和当地居民是合作关系。处于示意图中心的学者为各方提供专业知识和理论方法的指导:向政府提供研究成果,供执政者作为制订相关政策的依据或参考;为企业提供规划论证,指导开发计划的实施;可以培训和指导村民参与旅游业,培养他们保护文化遗产的自觉意识。当然,学者的理念需要通过政府和企业的旅游操作来实施,也需要得到居民的认同方能产生效应。总之,保护并合理开发福建土楼文化遗产,可以与产业经济形式结合起来,使各方积极性得到调动。

参考文献

[1]高翔, 吕庆华.城市品牌依恋影响机理研究——基于上海、泉州、兰州、岳阳的实证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 2012 (7) .

[2]喻学才, 王健民.关于世界文化遗产定义的局限性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4) .

[3]吕庆华.略论无形文化遗产的产业开发——以泉州为例[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8 (3) .

[4]罗哲文.客家土楼“申遗”成功只是一个开始[J].城乡建设, 2008 (10) .

[5]黄建军.福建永定土楼旅游开发研究[J].经济地理, 2008 (1) .

[6]张松.福建土楼文化景观的保护探索[J].中国文化遗产, 2008 (3) .

[7]聂婷.“客家文化产业化”的经济学思考[J].时代经贸 (下旬刊) , 2007 (10) .

世界文化遗产地 篇10

关键词:旅游者,文化遗产,形象,感知,殷墟

1 殷墟旅游发展概况

殷墟位于中国八大故都之一的河南省安阳市, 是商代后期的都城、甲骨文和司母戊大方鼎的发现地, 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对旅游者有巨大的吸引力。目前殷墟对游客开放的景区分为宫殿宗庙遗址和王陵遗址两个部分。近年来, 专题研究殷墟旅游发展状况的文献较少, 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张薇教授的《世界文化遗产地殷墟旅游可持续吸引力提升研究》;相比而言近年来关于遗产旅游的研究成果更为丰富, 其中, 邹统纤教授在《遗产旅游研究进展》一文中提出:要加强对遗产旅游者的动机、行为特征、体验等方面的研究。本文通过分析旅游者博客了解游客对殷墟的形象感知, 既符合邹统纤教授对我国遗产旅游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 也对改进景区管理、探讨殷墟旅游未来的发展方向、促进安阳市旅游文化经济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分析研究方法

目前学者对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的研究大多是基于实地调查与问卷调查得到信息, 相比之下研究旅游者博客具有独特的优势:第一,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08年12月底, 中国2.98亿网民拥有博客的网民达到1.62亿人, 因此利用博客进行旅游研究前景广阔;第二, 旅游博客是旅游者为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撰写的, 包涵的内容是旅游者认为重要的, 而通过调查获得的数据是旅游者根据自己的调查目的与意见对旅游者进行提问, 不一定能反映旅游者的真实想法。但是基于博客进行的旅游研究也有局限性:博客中反映的是每一个旅游者的个别信息, 是旅游者主观、自由的记录和表达, 没有统一的标准, 难以归类, 分析起来难度较大。

本文以新浪、搜狐、网易、携程等网站中50篇符合以下要求的博客作为分析资料, 对其内容进行分析、归类。博客的筛选原则: (1) 选择记述类与散文文体、剔除诗歌等文体的文章以及历史文化介绍和以照片为主要记录形式的游记。 (2) 游记在内容上应涉及在安阳殷墟博物苑旅游的行程、所见所闻和对安阳殷墟博物苑的印象、感知等内容, 剔除单纯介绍殷商文化和类似导游词等类型的文章。

3 研究分析

3.1 殷墟博物苑旅游者的基本特征分析

根据博主空间的信息和博文内容, 整理出如表2所示的旅游者基本特征。根据本文分析, 安阳市当地游客的旅游动机以地理位置便利与文化吸引为主, 河南省外其他地区游客的旅游动机大多为文化吸引。通过分析18篇明确提出旅游动的博客可以看出殷墟申遗成功在2006~2007年间对其旅游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 如有博客写到“听说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 自己也不知道都从哪些地方窥探到了殷墟文化的点点滴滴, 竟然对殷墟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向往, 必欲一睹为快, 想和那遥远的文明做一次亲密的接处”。有24篇博客为小团体性出游, 这里的小团体是指家庭成员或朋友等结伴而行的自助游, 其中有6篇博客明确表示了为自驾游、7篇博客明确表示是乘火车到达安阳的, 由此可见在通往安阳市的高速公路和安阳市火车站为游客提供旅游指示标志, 对方便游客顺利到达景区、提高游客对安阳市旅游的整体满意度有促进作用。通过分析14篇明确表达出游日期的博客可以看出景区的游客接待量假期期间偏多, 但选择平日出游的游客也不少, 因此对景区来说做好平日的管理接待工作是很重要的。游客在殷墟的游览时间以1天为主, 这与景区游览面积大小、内容多少以及门票注意事项中明确指出:门票当日有效, 条形码入门扫描后作废有关。

3.2 游客在殷墟的旅游感知与体验

3.2.1 游客对殷墟景区内不同景点的感知分析

根据以上统计, 不同的旅游者对殷墟景区内感兴趣的景点是不同的, 除个别游客外, 绝大多数游客对殷墟内的景点持正面评价, 可见殷墟景区前一阶段的工作取得了优异的成就。另一方面游客对殷墟大量的好评也可以说明殷墟具有继续开发的价值与潜力, 凭借其原有的文化吸引力配之以不断的建设与完善, 殷墟可以创造出更大的旅游效益。

从整体来看, 游客对宫殿宗庙遗址的好评远远高于王陵遗址, 这与两处不同的开发开放程度有关, 宫殿宗庙遗址从策划、布局、造型、设计、展品的丰富性等方面要远远高于王陵遗址, 因此游客对宫殿宗庙遗址的评价更高。

通过对博文的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景区内导游员的精彩讲解内容使大多数游客对景区持正面评价, 如有博客这样写道:“哇!真是不得了, 这里不愧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国家重点保护单位、联合国世界人类文化遗产, 怪不得仅仅一个大门就有这么多讲究!”, 但是也有少数游客持负面评价。提到王陵遗址的博客不多, 共为10篇且负面评价多于正面评价, 可见王陵遗址旅游在以后的完善过程中, 需要通过改善展览方式、完善解说系统等方式满足游客的需求。

3.2.2 游客对景区内展品的评价分析

调查发现, 除个别游客外, 绝大多数游客对殷墟景区内的展品都是持正面评价的, 可见殷商文化对游客巨大的旅游吸引力及殷墟旅游继续开发的潜力。在表4中, 司母戊大方鼎虽属青铜器但因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及游客多次单独提出而将其单独列出。游客对展品的正面评价中以甲骨文为最, 如一位游客在博文中写到“其中‘美’字给我的印象最深, 是一个小人有两个辫子就‘美’, 真有趣!”, 另外游客对景区内展示的司母戊大方鼎 (仿制品) 、车马、丰富的青铜器、陶器、玉器、兵器等展品也表达了深深的赞美之情。在持有负面评价的游客中, 负面评价产生的原因均为游客对历史遗存原真性展品的追求与展品为仿制品之间的差异。

3.2.3 游客对解说系统的评价

对于殷墟这样的遗址型目的地来说, 由于历史环境已不在现, 地面建筑也已不再了, 因此旅游解说系统是展现遗产资源的旅游价值和提高游客体验质量的重要途径。根据统计, 明确提出在景区游览过程中应用旅游解说系统的博客有16篇, 评价以正面为主, 其余很多博客虽没有明确提出请讲解员但是从其博文中的内容可以看出, 在景区游览过程中他们是听过或全程听讲解员讲解的。通过统计可以看出游客接触最多的是讲解员, 可见讲解员在殷墟旅游解说系统中的重要地位, 如一篇博文这样描述:“请个导游或者蹭一个, 在这种地方没有导游就纯属瞎逛”。根据对博客的分析我们总结出景区内对讲解员的培训管理要注意的两点问题:一是要对讲解员进行系统化、科学化的培训, 提高其讲解水平, 完善讲解词的细节, 避免提到一些让游客对其讲解对象失去兴趣的语言, 如这是仿制品, 可以更多的介绍游客感兴趣的方面;二是景区管理人员应控制导游员在各处的讲解时间, 避免讲解员为其他目的而匆匆结束讲解等类似对游客不负责任的行为。

3.2.4 旅游者个人情感的抒发

在统计博客信息的过程中发现, 游客在参观过程中抒发的个人情感有一定的共性:有8篇博客都感叹奴隶制的残酷, 如“看着那躺在坑里的一堆堆白骨, 我实在是不知道该说什么, 这些昔日巍峨的宫殿是建在奴隶们的累累白骨之上的啊”;有12篇博客表达游客的个人情感, 如“我为我的家乡安阳有这么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有4篇博客表达的个人情感属于评论性质, 如“殷墟博物苑仍属于比较冷门的游览景点, 游客不多, 适合历史爱好者、文物控制类人士不受打扰的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3.2.5 拍照留念的旅游者统计

拍照是现实经历的捕获, 旅游者离开目的地后通过照片回顾游览的经历, 向他人展示到过某地的经历并可以产生激发他人旅游兴趣的效果。在我们剔除以照片为主要记录形式的博客后, 选为样本的博客仍有7篇博客内有照片信息, 我们从照片中可以看出博主旅途中愉快的心情, 其中有4位游客在博物馆内拍照, 按规定博物馆内是禁止拍照的, 景区内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引导。

3.2.6 明确表达推荐或重游意愿的旅游者统计

据统计, 在50篇博客中有9篇明确表达了推荐或重游的意愿, 还有许多博客表达了对景区的赞美, 这也可以间接地反映出游客对殷墟的整体形象感知以正面评价为主, 如“到了著名的殷墟, 大开眼界, 名不虚传, 收获颇丰”。

3.2.7 游客住宿、饮食、购物满意度的满意度

根据统计, 在博文中对住宿、饮食、购物三方面提及较少。作者认为安阳市当地应加强在购物、饮食、住宿方面的特色建设, 尤其是购物方面, 可以通过探索开发具有浓郁商文化气息的旅游纪念品, 让当地的殷商文化吸引力创造出更多的经济价值。

3.2.8 社会环境与气氛

据统计, 在50篇博客中有9篇提到了与安阳市的社会环境与气氛有关的内容, 通过分析可以将其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评述安阳是历史的, 安阳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得到了旅游者的肯定与赞美并转化为旅游吸引力, 如“总之安阳是个历史文化名城!”;第二类是评述市容市貌的, 安阳现在的市容市貌在旅游者的心中是不美丽的, 这种不美丽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旅游者觉得安阳缺乏现代城市活力四射、精彩纷呈的气息;二是旅游者认为安阳市的卫生较差。第三类是描述市民素质的, 两篇博客对安阳市民素质均为负面评价。本文认为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这两位博客的博主接触的安阳市民文化水平较低, 是路人与小店经营者;二是因为殷墟开发时间长先后开发了宫殿宗庙遗址 (原名殷墟博物苑, 后再申遗过程中改名为宫殿宗庙遗址) 、王陵遗址及和中国文字博物馆, 这三个地方都与殷墟有联系, 在一些当地人心中, 这三个地方都叫做“殷墟”, 因而向问路的游客指引了错误的路线。

4 结语

对旅游者对世界文化遗产地殷墟的形象感知研究, 基本结论如下:

(1) 目前到殷墟的旅游者以自助性的小团体游览为主, 游客以来源于安阳当地与周围发达地区的居多 (未统计港澳台及国外游客) , 自驾游游客与乘坐火车到达目的地的游客占相当大的比重, 景区内假期期间游客较多, 游客游览时间以1天为主。

(2) 殷墟的旅游者对殷墟的形象感知以正面评价为主, 这充分说明近几年殷墟在探索遗产展示模式与旅游产业发展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也可以说明殷商文化对于游客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殷墟旅游具有继续深度发开的潜力。

(3) 旅游者对殷墟的负面评价主要有:第一, 旅游者得知看到的展品为仿制品时, 产生的心理落差感而引起的不满;第二, 讲解员的讲解内容通俗易懂无法满足高文化水平游客的需求, 个别讲解员讲解水平不过关、为游客服务过程中不严格执行工作程序偷工减料等原因引起游客不满;第三, 来自发达城市的游客对发展相对落后的安阳市的市容市貌、饮食等方面的不满。

(4) 赴殷墟旅游的游客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具有相当大的购买力与相当强的购买欲望, 但是提及旅游购物的游客甚少, 联系殷墟景区内纪念品出售的实际情况我们不难发现, 殷墟旅游纪念品设计形式无法满足游客需要, 旅游购物也是未来一个亟待开发的领域。

总之, 本文以搜集到的符合筛选原则的50篇赴殷墟旅游的游记博客为样本, 从中提取共性的信息、分类进行定量统计分析, 以得出结论。但仍然有一些反应个体问题的信息没有提取出来, 而且基于博客信息的研究也基本无法涵盖对赴殷墟旅游的老年市场的研究。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会逐渐改进不足, 相信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与应用博客人数的不断增加, 利用博客进行旅游研究的前景会更广阔。

参考文献

[1]冯捷蕴.北京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感知——中西方旅游者博客的多维话语分析[J].旅游学刊, 2011 (9) .

[2]张文.顿雪霏.探讨大陆游客对台湾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感知——基于网上游记的内容分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0 (11) .

上一篇:距离增长比下一篇:乡镇中学的作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