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指导点滴谈

2024-07-01

课堂指导点滴谈(精选十篇)

课堂指导点滴谈 篇1

一、创设教学情境, 唤醒魅力课堂

皮亚杰说:“兴趣, 实际上就是需要的延伸, 它表现出对象与需要之间的关爱。”兴趣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起着决定作用, 所以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生活化、活动化、游戏化, 满足学生“好动、娱乐”的需要。教学中丰富有趣的教学情境, 能使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形象, 容易唤起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使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有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之以极高的热情投入新知的探索中。如教学《平均数》时, 上课开始, 我让男女生玩起投篮比赛游戏, 男女生两队各派一个代表, 每人等距离各投5个球, 看谁的投中率高, 谁就是冠军。结果男生投中5个, 百分百中, 而女生才投中2个, 冠军一下产生了, 老师问:“女生服气吗?”女生:“不服气。”师:“我来帮你们好不好?”老师自然地加入比赛。在热烈的比赛气氛中, 老师和女生代表组成一队与男生开始了第二轮比赛。结果那位男生代表还是投中5个, 女生代表和老师一起投中8个。师:“谁赢?”女生甲:“8比5大, 女生赢。”女生一片欢呼, 男生不服气了, 男甲:“不公平, 你们队两个人投, 我们才一个人投, 只比投中的个数定输赢, 这样比法不公平。”“一石激起千层浪”男生一致抗议不公平。那么这种情况下怎么比才公平呢?学生通过交流讨论, 自然发现计算平均数比输赢才能使比赛公平, 这一教学过程中, 游戏导入在不知不觉中使学生情绪高涨, 激发他们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二、渗透思想方法, 推进魅力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

因此教师要提高教学渗透数学思想方法重要性的认识, 把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纳入到教学目标中, 深入钻研教材, 努力挖掘教材中可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各种因素, 以便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例教学三年级种树问题”时, 我出示:在学校100米长的绿化带一侧, 每2米种一棵树, 如果两端都种, 可以种几棵?问题一出现, 学生有的说可种50棵, 有的说种51棵。到底哪种答案是正确的?当学生茫然时我在黑板上画示意图引导:如果是4米长的路, 可以种几棵呢?学生自然发现是3棵, 如果6米、10米长呢?小组间互相交流讨论下, 随着问题的由浅入深分析, 学生再通过动手摆一摆、画一画、议一议, 不难发现在两端都种时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棵数=间隔数+1) , 从而顺利地解决了上述问题。然后我又设计:“只种一端、两端不种的情况下分别可以种几棵?学生运用同样的方法顺利地找到了答案。这一学习过程教给了学生一种解题策略:如果碰到复杂问题时, 不妨从简单问题入手, 然后从简单问题的研究中寻求规律, 最终达到解决复杂问题的目的。

三、教学有效评价, 充实魅力课堂

科学证明, 一个人如果受到充分的激励, 能力就可能发挥80%—90%, 甚至更多, 反之, 在没有受到激励的情况下, 他的能力可能只发挥20%—30%。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从多个角度去发现学生的闪光之处, 使课堂评价在尊重、宽容和等待中进行。有效评价方法如:

1. 借物奖评

借物奖评是指借助物化的东西, 给予学生鼓励, 使之产生学习的动力。比如“先学后教, 展示反馈”教学模式中, 我班分了六个学习小组, 分别为雏鹰小组、奋进小组、活力小组、探索小组、智慧小组、阳光小组。各小组拟定组规, 突出自己小组的特点, 拟定口号以自己小组的口号来鞭策激励自己。课堂上利用智慧星、聪明星、勇气星等小卡片适时地奖励学生,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按获得等级发给不同的红花数, 作业获优、良级别的一次分别得2朵、1朵红花, 5朵小红花可以换一颗智慧星, 每到月底由大组长统计一次, 比一比看哪小组的星数多, 再给第一名的小组颁发小红旗, 学生夺小红旗的积极性高, 你争我赶, 学习也就有动力。

2. 示意代评

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富有激励性或启发性的语言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肯定评价, 而且还可以通过肢体语言如一个微笑、一个手势、一个眼神等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即时评价。示意评价时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和积极性, 评价时顾及学生“面子, 不要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有的学生容易在课堂上分神、做小动作等, 教师不能选择大声地呵斥, 而是继续不动声色地讲课, 自然地走到这位同学的身边, 轻轻地把他玩的东西放好或用手摸摸他的头, 巧妙地暗示他上课要认真, 及时提醒督促学生专心学习, 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关爱, 学习就有信心。

3. 以问促评

以问促评就是教师通过提问、设问或反问的方式, 引导学生的自我评价或互动他评, 让学生有意识地参与评价。例如教师在教学前的复习检查环节, 直接出示几道口算题:40*5 23*3 17*2 43*6学生独立计算写答案, 教师与学生核对完答案后问:有没有全对的, 全对的同学请扬扬你的眉毛。这时做对了的同学扬扬眉毛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

4. 言语实评

语言评价是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评价方式,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做到真实、具体, 用心沟通评价语言才最具有实效, 教学中教师要站在朋友的立场以恰当的语言、语气、语意跟学生交流沟通, 做到言之有理, 语过添情

四、活用媒体教学, 深化魅力课堂

指导学生背诵默写点滴谈 篇2

近几年的中考,只有背诵默写有给出明确的考试的范围,而且这10分是来自课本。如何让学生在这道题上得到更高的分数呢?我采取了以下做法:

一、把要求背诵的古诗文篇目表印发给学生,这篇目表按要求背诵的先后顺序打出标题、诗文的第一句(用来提醒学生)、册号以及所在册的页码。给学生明确的范围,因为部分学生到九年级中考总复习时,七、八年级的书就不知去哪了,而且有些学生很懒,不愿翻书,携带一张纸方便。

二、第一轮的复习:要求学生按册序先背诵古诗(因为古诗较文言文容易,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能更快背诵),今天布置两首,第二天上课前5分钟检查,检查完后,让9个(班级每组的每列选出一个做事认真负责的学生任组长,这些组长的由科代表改)学生利用课后的时间改完,然后这些小组长把本组同学有错字的句子汇总给科代表,科代表在第二天上语文课之前把这些有错字的句子抄在黑板上。上课时请学生到黑板改正,改正大概需用5分钟,通过改正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而且要求学生把错字及正确的字写在篇目表相应的位置上,再用5分钟默写新的内容。第一轮的背诵默写一般不重复,今天写过了,明天就换两首,而且第一轮有告诉学生默写的内容。

经过第一轮复习,学生对古诗特别是绝句都能够较熟练的背诵默写。古诗完了以后,文言文一些篇目较长,我就把它们进行分解,让学生记住重点段落,默写重要句子。比如《出师表》,课文很长,基础好的学生要求背诵全文,而基础差的要求他们记住

1、诸葛亮给刘禅的三条建议:“诚宜开张圣听”,“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亲贤臣,远小人”,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三条建议;

2、淡泊名利的句子:“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3、临危受命的名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通过这样复习一轮,大部分学生对考试中的给上句要求写下句,或者给下句要求写上句的背诵默写基本可以拿满分了。

三、第二轮的复习:这是巩固第一轮的复习并在这基础上进行提高,因为背诵默写除了给出上下句的题型外,还有理解性的背诵默写。先是预热,在第一轮的基础上开始第二轮的复习。先是随意抽取两首古诗或是一段文言文的重点段落,批改方式同桌交换,如果今天默写有错的第二天这首再写一遍,直到全对为止,每天都是这样随意抽取。以锻炼学生的熟练程度。

随意抽取结束后,我以练习的形式巩固,先让学生完成给出上句或下句的练习,然后完成理解性的背诵默写练习。基础好的班级让学生自己完成然后讲评;基础差的班级不会做,我就把答案抄在黑板上让学生抄,抄完后叫学生记,在这基础上再让学生完成相应练习。通过这轮复习,基础好的学生10分的背诵默写一般可以拿满分了;基础差的学生一般也有6、7分了。

四、第三轮的复习:即考前复习了,在中考前两个星期,我又印发了练习,主要是每篇古诗文的名句和文言文的重要语句,让学生对前面的背诵默写进行复习巩固,以免学生因为几天未接触就忘了。

课外阅读指导点滴谈 篇3

一、用真情播下“爱读”的种子。

学生的爱读,只能以老师的爱读来激发。每天午饭后的“读更多书”时间里,我能以“柔软”的童心和学生一起投入到阅读中来。读着读着,我完全置身于作品之中,收获了一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妙。所有学生都和我一样陶然自醉,教室里静极了,却可以感觉到无数思想的小溪在流淌,在跳跃,并腾起一束束美丽的浪花。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当学生心灵深处“爱读”的火花被擦燃,便迅速燃烧成熊熊烈火,且有燎原之势。一学生在《我找到了读书的快乐》一文中这样写道:“我把家里所有的文学名著都搜罗了出来,一篇一篇仔细地阅读。‘人,应该学会善待自己,就像吃糖葫芦,山楂已经够酸了,而在山楂外面涂上一层冰糖,再尝尝,就会别有风味呢……像这些富有哲理的句子,我都没有轻易让他们像灯光一样闪过,而是细细地品酌,直到悟懂悟透为止。我像春雨中的小草一样拼命地吮吸着知识的甘露,汲取知识的营养。我完全沉醉了,一天不读书,我就觉得生活空虚无比。”

老师和学生的读书热情感染了家长,许多家长也从百忙中抽出时间来陪孩子读书,以下是一学生写的《亲子共读的感觉真好》(片段)

当东面天上飘浮着一轮又圆又大的月亮时,我和妈妈总坐在床上,轻声读着一些文字,床头的小白灯散着清幽的光,轻轻柔柔地笼罩着我们。今日的文章是《十朵小雏菊》,题目富有诗意,又透着一股神秘。我和妈妈,一人读一段。房里一会儿回响着略显深沉的声音,一会儿回响着稚嫩清脆的童音。“亲子共读”,既可以使我记住一些优美词句,又提高了我的阅读能力。在轻柔的灯光下,与妈妈共读、共品一篇文章的感觉真好!

二、用智慧催开“会读”的花朵。

为了让学生养成勤做摘抄的好习惯,新学期的第一节语文课,我为学生展示了五本“采蜜本”。当看到老师平时所摘录的一页页写得密密麻麻的笔记时,孩子们明亮透澈的眼睛里闪现着异常惊讶与激动的神采,这颗“会读”的种子已生根、发芽。为了防止学生阅读摘抄仅凭“三分钟热度”,我习惯在午间的读书时间里“散步”,轻轻地经过每个孩子的身边,贪婪地嗅着弥散在空气中的醉人的书香,在还未养成摘抄习惯的孩子身边作片刻的停留,俯身耳语:“不动笔墨不读书。”他们会立即拿起笔来把好词好句尽收囊中。“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当了解到有的学生读书浅尝辄止时,我没有大声斥责,而是装糊涂,请他给我当小老师。那学生窘得满脸通红,支支吾吾说不出个所以然。于是,我打发他下去求解。他回到座位上一阵忙乎后,胸有成竹地走过来述说一番。说完后,我给他一个浅浅的笑:“就应该这样把书读透。”而后,又给所有学生来了一段“温馨提示”:“孩子们,读书时,要善于用发现的眼睛关注细节: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用心感受精美的语言: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边读边在旁边做简单的标记,写写你读书时的心情或感受。”学生们专注地听着,双眸中闪烁着灵光。他们再欢埋首书海时比以往多了一份思考。这样的教育臻于无痕,却像雨露般滋润孩子的心田,把整个阅读之旅浸得香香的。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这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令人欣喜的是,孩子们已经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有空余时间,就快乐地阅读,从满“树”摇曳的绿荫中摘下最美的“绿叶”。有的孩子一星期完成十多页摘记,有的孩子在每页的摘记上画了个“点评屋”,及时留下思考的痕迹。多数孩子每晚回去都主动阅读课外书,多则一个多小时,那份努力,那份执著,让我钦佩、更叫我感动。

为了使摘抄发挥它应有的效用,我还想方设法让学生与语言“亲密接触”。变静态的作业为动态的作业,每天给学生交流摘抄的时间,并请同桌给予评价,让语言首先在他们的嘴上活起来,继而在他们的脑中活起来,然后在他们的心中括起来,最后嵌入他们生命的历程,使他们成为有着言语智慧的血肉丰满的“人”。想不到学生都爱极了“每日交流”。交流时,言说的欲求像汹涌的浪潮,一波一波地击打着学生的心扉。交流如一根神奇的魔法棒,搅活了学生的思维。当看刭学生们不经意间已学会“学以致用”时,我的心儿也在偷偷地乐。

课堂激趣点滴谈 篇4

那么 ,如何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以为,课前的“台下功夫”——备课至关重要。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不足,我常依不同教材精心规划每堂课的“激趣点”,以带领学生兴味盎然地走进课堂,轻松有效地获得新知。

一、“美化”教学语言

课堂上,我发现学生对教师声音的刺激非常敏感。如果教师语音标准、声音甜润,能恰到好处地使用儿童化、生活化的语言,懂得适时地表扬和激励,一定能更加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更加热爱学习。

如我在一年级的一堂拼音课中,教授的内容是ɑn、en、in、un、ün。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设计了一个“不忘老朋友,结识新朋友”的激励式教学方案。复习导入时,我略带神秘而又亲切地提示:“前几天,我们一起认识了12个韵母宝宝。他们有的喜欢独立,总是单个出门,如ɑ、o、e、i、u、ü,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单韵母);有的却喜欢热闹,喜欢和好朋友手牵手,肩并肩站在一块,如ɑi、ei、ui、ao、ou、iu,他们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复韵母),让我们大声喊出他们每个人的名字好吗?”学生的兴致一下子被点燃,他们热情而响亮地认读了12个韵母。接着,我趁势提出:“听说我们班的小朋友特别热情好客,今天又有五个韵母宝宝排着队要来和你们交朋友,你们愿意吗?”学生极其兴奋地喊道:“愿意!”我顺势出示五个前鼻韵母,指导学生观察它们的异同点,然后故作难为情地说道:“是啊,它们长得真像啊,记得住它们的名字了吗?瞧它们都走出家门在望着你们呢!(在每个韵母头上贴上相应的插图)你们行吗?”学生被老师一激,都信心十足地说“行”。一年级的学生好鼓励、要表扬,喜欢激情的课堂,这样一来,他们坐得笔直,眼光忽闪忽闪,高高兴兴地自学了起来。

我想:对于低年级学生,枯燥的说教只能让教学事倍功半,而适当插入一些有趣又切题的“故事”,学生一定会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二、巧设导课悬疑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也一样,有个良好的开头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带领小学生兴趣盎然地走进课堂?笔者以为,课前导入尤为重要。

人教版语文第四册《两只小狮子》是一篇充满童趣又富含教育意义的文章。为了能让学生“竖起耳朵”听课并积极主动探求新知,我在课前导入上下了一番工夫。先用白色粉笔书写一个“师”字,学生认读并组词“老师”。然后用红色粉笔给“师”加上“犭”成为“狮”,再请学生认读并组词“狮子”。接着我开始声情并茂地讲述:“狮”可不再是温柔可亲的老师,而是威风凛凛的狮子了。长大后的狮子身体高大,性情凶猛,被人们称为“森林之王”,(然后话题一转)但小时候的狮子可不是这样。狮子宝宝也像我们小朋友一样,需要得到爸爸妈妈的照顾,还需要从小受到思想教育。有一对狮子宝宝是亲兄弟,可他们的表现却大不相同。一个乖巧听话,从不用妈妈操心,另一个却整天让妈妈担心发愁,你们见过这样的狮子宝宝吗?(学生说没见过)我接着说,狮子妈妈为了教育不听话的孩子,还真想出了好办法,想去看看吗?那好,让我们一起出发吧!由于学生急于了解两只狮子的不同表现及妈妈的好办法,于是我给学生范读课文,学生带着这个疑问进入了当天的课文学习,效果不言而喻。

这种形式的学习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无形中化“要我学”为“我要学”。有了来自内心深处的动力,学习就成了孩子乐意做的事情了。

三、妙解教学难点

让学生快乐学习、享受学习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所以,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化解教学难点,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得新知,这样才能永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化难为易,方式方法也有多样,其中,形象直观的图像、实物常用来化解一些抽象的教学难点。

人教版语文第七册《爬山虎的脚》一文中,描写了爬山虎脚的位置及它是怎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许多学生通过读和想象,理解都不到位,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知从何想起。于是,我找来几根爬山虎,让学生观察“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学生一看就恍然大悟。而且对“叶柄”“枝状”“反面”等词的理解也更透彻了。而对于“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其中“细丝触着墙,巴住墙,弯曲,拉一把”等,很多学生还是感到茫然,于是我把这个过程制成动画课件,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在一两分钟的时间里亲眼目睹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全过程,教学难点迎刃而解。我相信,这个画面会在学生头脑中经久不忘。

“高效课堂”探索点滴谈 篇5

一、应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因此,在备课时要围绕这些目标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和媒体,进行必要的内容重组。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达到预定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要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每一堂课都要有一个重点,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着这个重点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使所学内容在学生中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

三、课堂上要始终坚持“三为主”:即以学生自学为主,以学生讨论为主,以学生展示为主

以学生自学为主:就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提高学习的整体效果。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都是教学的主导,以点拨启发为主,通过合适的形式使学生完全动起来,积极参与到学习之中,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去体味学习所带来的乐趣,最终让这种主动学习成为自己的一种习惯。

以学生讨论为主:课堂上每一个新问题的生成都应以学生的讨论为主,讨论问题的生成过程,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而教师仅起主持人的作用。环节的导入、时间的控制、争议的评价等都可能是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一种途径。这个环节,教师应当视具体情况给予学生合理的评价,可以通过练习去强化课堂的互动,并通过这种练习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以便更好地把握学生对本堂课学习目标的掌握情况。

以学生展示为主:就是把他们所讨论出的新知识的生成过程、数学思想、解题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的拓展等,由学生积极主动地到讲台面对全班同学予以讲解。讲解清晰的给予加分鼓励,每月评出优秀之星,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这样就给所有学生增加了积极参与的动力与适当的压力,生生之间(组组之间)引入恰当的竞争机制,调动了学生积极高效的学习情绪。

四、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要及时加以总结,适当给予鼓励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复述;讲完一个例题后,将解答过程擦掉,请中等水平学生上台板演。有时,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对他们多提问,给他们提供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能热爱数学,学习数学。要精讲例题,多做课堂练习,留出时间让学生多实践。

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师要精选例题,可以按照例题的难度、结构特征、思维方法等各个角度进行全面剖析,不片面追求例题的数量,而要重视例题的质量。解答过程應视具体情况,可以由教师完完整整地写出,也可部分写出,或者请学生写出。关键是在讲解例题的时候,也要让学生参与进来,而不是由教师一个人承包,对学生进行满堂灌。教师应腾出十分钟时间,让学生做做练习或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或解答学生的提问,以进一步强化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若课堂内容相对轻松,也可以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提出适当的要求,为下一次上课作准备。

总之,数学教学改革是逐步进行的,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工作也不能一蹴而就,但只要每个数学教师积极投身于课堂教学改革,自主发现问题,用自己的思考分析问题,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多管齐下,共同努力,相信数学课堂必将充满朝气与活力,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也一定能大大提高,高效课堂将处处可见。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点滴谈 篇6

一、夯实一种基础:识字写字

识字时, 除了借助传统的旧字换偏旁、换部件, 猜字谜等识记生字的方法, 对于本册中出现的“拨”和“拔”, “族”和“旅”, “爱”“受”和“暖”等这些长得特别相近的字学生是很难借助这样的方法来区别记忆的, 于是针对这类字我便巧借字的形和学生展开想象来记忆。如“拨”和“拔”产生了分歧, 我让学生伸出小手指做一做拨号的动作, 拨号的手指恰恰像“拨”的那一竖, 而拔河中长长的绳子和我们伸直的胳膊恰恰如同“拔”字的那一横;“族”和“旅”区别在右下部分, 我便告诉学生, “族”原来统一一个民族需要经过战争, 战争就需要兵器“刀戈弓矢”, “旅”的竖提撇捺就像一个人甩起胳膊、抬起脚大踏步前进去旅行;“爱”“受”中间是秃宝盖, 就像人身体包着心才能接受、才能有爱, 而“暖”的两横就像冬天我们穿的衣服, 一层不够得再来一层才更暖和。如此, 学生便了然于胸了。类似这样的方法还有很多。与此同时, 我还会悄悄地告诉学生, 这是我的独门秘籍, 不外传, 方法的确是我自己创编的, 尽管不一定高明, 但这么“忽悠”一下学生, 学生记得还是比较牢固, 期末听写时效果还真的不错。

写字是一个大难题, 在学字之初, 很多学生喜欢看一笔写一笔, 这就使得每个字失去了它的整体性, 间架结构也无从提起。更多学生易出现的问题是:写字时看不细、写不细、点捺不分、横提无别, 时常出现多笔少画的现象。在我声嘶力竭地讲完生字后, 仍然有学生出现这样的错误, 刚开始我也采用罚的办法, 写错一个罚十遍, 结果再回去改时, 学生仍然看不仔细, 错着再写十遍, 这样是越改越错, 反而把错字的印象深深地种在脑中了。针对这样的情况, 在学生写字前, 我让学生在动笔之前先“赏”字。也就是引导学生先分析字的组成, 然后再观察每个字的间架结构、占格位置, 在范写的时候慢慢教给孩子起笔、收笔、长短、斜正的内容, 如:“半”字是个独体字, 点、撇分别在左上格和右上格, 第三笔短横和第四笔长横分别在横中线上下, 最后一笔竖是悬针竖, 写在书中线上。在观察的时候我常常对那些观察仔细、到位的学生提出表扬, 久而久之, 学生先赏后写的习惯便养成了。

二、改变一种观念:随文识字

“随文识字”已不是一个新名词, “随文识字”教学就是边学文、边识字, 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 将识字任务贯穿于课文的学习中。但对于参加工作多年的老师而言, 因习惯了“导入———集中识字——理解课文——写字”这样的模块式教学, 似乎很难接受随文识字这样的模式, 总觉得在文中识字, 似乎是把语文味浓浓的课文给分割得支离破碎了似的。

当越来越多的随文识字的理由灌入脑海, 就有了实践的勇气。几次打磨后竟觉得这种“读读书——认认字——写写字——再读读书——认认字——写写字”的方式对低年段的学生而言应该是轻松、适合的。如在《“红领巾”真好》一课中, “巢”“崭”“蓬”等生字运用看图、字源、摸实物等多种方式把字的音、形、义紧密结合, 读说写紧密结合。“随文识字”中, 机械的读记、分析不见了, 活泼有趣的体验感悟使学生自主地、积极地识写字, 学生尝到了识字的乐趣, 愿意识字、乐于识字, 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生成很多, 课堂效果非常好。

不管是穿衣吃饭还是课堂教学, 我们往往习惯于一种固有的模式, 不愿去主动改变, 其实尝试过后就会有全新的收获, 迈进一步, 前方有更美的风景。

三、形成一种习惯:阅读积累

语文老师就像园丁, 要善于剪掉那些本不属于语文范畴的条条框框, 要剪掉那些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额外“营养”, “删繁就简”, 删除一些形式化的东西, 把没有语文味的, 甚至语文味不浓的地方剪掉, 拿出时间充分让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地对话, 让语文课堂简简单单而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我不喜欢让学生浮于表面地去表演, 然后, 一个个地奖励小红花。我也不喜欢让学生拿腔拿调地去读, 我觉得情感应该是自然地流露。“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学生能读出自己的感受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课堂上我会和学生一起读背《成语接龙》《歇后语儿歌100首》《弟子规》等, 但是单纯的靠课堂是不可能满足孩子日益发展的需求的, 但最关键的是怎样让学生喜欢上课外阅读。在家中看某部电影的片断预告, 突然想到:连续剧或电影都会有精彩的片段预告, 其目的就是吸引观众继续观看, 那么, 教师为什么不可以给推荐阅读的书目做做广告呢?于是在推荐学生阅读时, 我会先把故事的大意讲给学生听, 让学生对书目听了有兴趣, 并试图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悬念, 把悬而未解决的情节或答案留给学生自己去寻找, 学生自然就会饶有兴趣地去阅读此书。说到读书, 我班里孩子最向往的时间就是阅读课了, 节阅读课的前十几分钟, 我都会尽我所能地声情并茂地读故事给学生听, 现在已经读完了《大个子老鼠小个子猫》《亲爱的笨笨猪》《了不起的狐狸爸爸》《香草女巫》《老师, 操场上有个小妖怪叫我》等书籍。我想教师的读, 哪怕对孩子们爱上阅读有那么一点的推动力都是值得去做的。

构建高效英语课堂教学点滴谈 篇7

一、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 有利于师生间的互助合作, 形成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能。师生关系好, 学生爱老师, 爱其所教的学科;师生关系好, 学生的崇拜度高, 教师的模范言行、治学精神都会给学生以感染。课堂上, 教师真诚的笑容、信任的眼神、鼓动的话语, 都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 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因此, 我在课后深入学生中, 和学生打成一片, 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情绪的变化, 处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 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 让自己在学生的眼里不仅是一位可敬的师长, 更是他们的亲密朋友, 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让自己成为学生喜爱的老师, 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的乐园。

二、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 是课堂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证明, 合理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导向。布鲁姆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维度, 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教学目标:①设计教学目标时应全面考虑学生需要学习哪些新的知识, 培养哪些语言技能, 实践哪些学习策略, 体验哪些情感;②设计教学目标时应准确、具体。③教学目标的设计应有梯度。教师目标的设计应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学中应避免教学目标定得过高, 大多学生很难完成, 使教学目标成为摆设。教学目标定得过低, 学生学无所成。要注意避免“吃不饱”和“吃不了”现象的发生。确保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都得到发展, 只有这样, 教学目标才能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指南。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教师, 不仅要考虑学生“能不能”学习, 更要十分重视学生“乐不乐”学习。在英语课堂上, 可以采用以下几条途径:

1.开展各种比赛活动

如速记比赛、男女生分组抢答比赛、学习小组竞赛等。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 发挥学生的潜能和特长, 激发学习兴趣。例如, 在每天的学案中,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利用学生喜欢的QQ农场“偷菜”, 看谁的金币多。规定农场规则:独立完成一题, 可以得到2个金币。向好友求助, 合作完成, 各得到1个金币。这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兴趣, 尽享知识的快乐。

2.利用游戏激趣, 让学生乐于学英语

如在学习现在进行时态时, 我准备了这样的游戏:把学生纵向分组, 让每组的第一个学生到讲台前看一幅图片, 其他同学看不到, 每组的第一个同学看完图片后, 把看到的内容小声地用英语现在进行时描述给下一个同学听。描述看到是什么人, 在干什么。传到最后一个同学时, 他要把听到的内容用英语现在进行时态写在黑板上, 一定会笑料百出。然后, 再让全班同学一起看图片内容, 澄清理解上的误区。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恰当地应用游戏, 能够调节课堂气氛, 吸引学生主动参加课堂活动, 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让课堂亮起来。

3.自编短剧

经常选择一些故事性强、适合学生表演的阅读材料让学生自编、自演英语短剧, 学生可以对课文进行适当的改动, 让学生们插上想象的翅膀,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在玩的过程中熟悉并掌握课文的内容, 激发学生的兴趣, 给他们带来快乐。

四、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教学中, 我巧妙地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多媒体反映真实事物, 通过图、文、声并茂的三维方式呈现教学内容, 充分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 引入意境, 诱发联想。多媒体教学使课堂节奏快, 信息量大, 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 例如在学牛津英语9A Unit4 TV Programmes 中 的Reading 时, 我用多媒体放映不同类型的电视节目的判断, 让学生猜出电视节目的类型, 学生通过耳闻目染,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看完短剧之后, 再去读课文, 语言与情景交融, 视觉、听觉共同参与, 把枯燥的语言学习变成了轻松的录像欣赏, 学生兴趣盎然,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优化化学课堂教学模式点滴谈 篇8

一、理解课程内涵, 实践课堂改革

“课改”专家告诉我们, 不能把教科书理解为教师用于教学的材料。课程是一种生态系统, 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有机整合。正是这种整合决定了它是独特且永远变化的, 有多少个班级就有多少种课程, 有多少所学校就有多少种课程。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 更是体验课程。化学课更是这样, 化学教材与实际生活联系非常紧密,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上提供相应的学习背景, 让学生用独特的感受来在课堂中进行交流实验学习, 同时要让学生投入到化学生活中去, 同学们在生活中学到的化学知识远比从教科书中学到的多得多, 因此说,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和创造者。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优势, 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求知环境, 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求知、学会交流、学会合作, 体验成功的快乐。话说回来, 课堂仍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 但改变课堂模式为我们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以及学科成绩的提高。

二、转变教育理念, 构建特色模式

“课改”后的教学已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成为全新的呈现方式。教学成为一种对话、一种沟通, 教师不仅传授知识, 更是与学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在化学课的教学中, 教师应当考虑学生在某一个知识层面, 已经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 现实生活中哪些经验可以作为本次教学的铺垫, 让学生从事哪些实践活动可以活化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等。尤其是涉及的化学实验, 教师演示是其次, 让学生动手实践才是根本, 要给学生时间、空间去操作观察、猜测、探索、归纳、类比、质疑……而如果向学生预示解决问题的方法乃至结论, 则有碍于学生自己建构知识。教改后的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是教师“讲”的少, 学生“想”“表述”的多。在学生的表述中可能会涉及化学与其他学科整合的知识、多层面的知识, 其实这对教师也提出了挑战。因此, 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转变教育理念, 积极投身到“课改”实践中来。同时要求教师必须博学多识, 多才多艺。教学中教师需要探索各种教学模式, 形成特色。

三、鼓励学生质疑, 学会合作探究

鼓励学生收集第一手材料, 进行有效的实验、观察、记录、统计等。注意指导学生得出结论, 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让学生去实践、去探索、去感悟、去总结, 让他们在实践中获得新知。在新课程改革中, 我提出以“问题为中心学习”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它要求教师充分挖掘日常生活中的材料,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积累为切入点展开教育教学工作, 通过设计真实、有挑战性的、开放性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思考, 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进行学习, 比如, “铁生锈条件”这一内容的学习, 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铁生锈可能需要的条件, 例如水、空气等, 通过实际操作, 收集实验数据和资料, 分别验证铁生锈的必需条件有哪些。又比如, 我在教学“空气、氧”一课时, 增加了“探究空气存在”这一内容的教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学生始终在积极思考, 他们的思维处于极度活跃状态, 回答问题充满激情, 时刻体验着成功的喜悦。如此, 把一些学生能够自己完成的实验交给学生亲自去做, 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合作、学会探究。既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又能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态度。

综上所述, 在课程改革中, 作为教师必须认清课程的形势和任务, 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 丰富自己的学识, 多元化地开展教学活动, 探索全新的教学模式, 优化课堂教学, 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求。

摘要:在化学教学中, 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帮助他们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而且教师必须用全新的教育理念审视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尝试教育点滴谈 篇9

一、尝试学科迁移与实践认知,成就了教师教育的快乐

我们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认知能力,因为每个年级的数学教材是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来的。例如,教学六年级数学中倒数的概念时,我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例①,比一比谁能获得更多的信息。由于是六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数学学习能力和书面阅读能力,因此学生很快就从……找到规律,并根据自己的阅读很快掌握了什么是“倒数”和“倒数”的特点。

二、生活的认知是最好的数学老师

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化抽象思维为具体形象的教学。

比如,西师版教材五年级体积一章中,学生对等积变形解题方法掌握较难,因此在教学这个知识时,我在实验室里让学生用长方形的水槽装一定量的水,观察水槽中水的形状,再让学生把水槽侧放在桌上观察水体的形状。学生通过观察水槽放置的位置,得出一定体积的水的形状决定于所盛放的物体的形状。

三、尝试教学中教师“引”与“导”须融会贯通

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我用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1)启发诱导学生,发现问题

教师:让学生说出这些比的比值。2∶4,8∶16,12∶24启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为什么它们的比值都是1∶2,教师在黑板上板书2∶4=8∶16=12∶24后让学生观察并提问:在这三个比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引导学生探究规律,推导比的基本性质

老师引导学生从左往右看,2∶4怎么会变成等于8∶16,2∶4怎么变会得到12∶24。

2∶4=(2×4)∶(4×4)=8∶16 2∶4=(2×6)∶(4×6)=12∶24

教师进一步引导,让学生用一句话把其中的规律总结出来。学生小组讨论得出: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教师口述得到的规律:比的前项和后项都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3)初步归纳

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把其中的规律表达出来,即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以或都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4)再次概括

教师设问,引导提问学生思考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这个数能不能是零?为什么?

高效:语文高效课堂点滴谈 篇10

关键词:语文素养;备课;学习兴趣;设计;讲练

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创立“大容量、高效率”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当前语文教学实践的有效手段。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觉得教师为迁就学生而放慢节奏,搞“一碗水端平”,学生的思维节奏变得更慢,最终陷入“疲软”的状态,形成“少、慢、差、费”的格局。这种教学思想和模式严重制约着教师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的高效发挥。

构建语文高效课堂,首先应理清高效课堂的内涵。笔者认为高效课堂即为在相对固定的时间(课堂)里,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完成更多的学习任务,而教师设计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能够更快更好地完成。高效课堂包括学生高效地学和教师高效地教两方面。高效应该是课堂教学评价的最根本的准则;高效应该是课堂教学的永恒追求。没有高效课堂的支撑,所有的教学改革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1.教师应多阅读、多积累、多思考、多写作,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传统语文教学上一直流传着一句话:“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应当有一桶水。”很多教育者对此话大多持批评的态度。这句话传达的教学理念是单向的“给予式”的,这种教学理念当然是偏颇、落后的。但这话所传递的教师应具有更多的知识容量这一信息是永远都不会落后的。语文教师的多阅读、多积累、多思考一定是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的先决条件。因为只有教师拥有更高的语文素养,才可能对教材理解得更深刻、更全面,才能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升形成直接的或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细加咀嚼教师就会发现,朱自清先生创作此文时一定深受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影响。《春》所描绘的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每篇图画都是与一首古典诗歌相照应的:春草图中的小草应当就是韩愈眼中“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小草;春花图与“红杏枝头春意闹”的意境相契合;春风带给人的当然是“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感受;而春雨滋润万物的绵密轻盈、无声无息,自然与杜甫的《春夜喜雨》意韵相通。教师如果没有一定古典诗词阅读量的支撑,对《春》自然无法准确解读,当然也就无法引导学生很好地领悟《春》的美好、精妙了。

2.“独辟蹊径”的备课是构建高效语文课堂的重要环节。部分老师语文书大致翻翻,按照教参书照本宣科的备课,然后勇敢地走进课堂,对课堂毫无敬畏之感。而现今的学生几乎每人都有参考书,教师按照教参书的设置提问,学生按照参考书回答。直接的、机械的提问,无思维过程的回答,共同构建了毫无生机的课堂。而“独辟蹊径”的备课则能带来深刻而富有生机的师生对话。这里所说的“独辟蹊径”不是为了追求“独特”而去追求“独特”,应是教师对文本进行的合理且富有个性的解读。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2课《羚羊木雕》,如果按照教参的解读设置课堂教学,那么简单的故事情节很可能会使课堂教学内容较为单薄。而我在备课时发现,此篇文章无论从情节的设置、人物的描摹、情感的抒发、顺序的安排,都是一篇相当规范的记叙文,所以我把教学的重心放在作文的教学上。以此为范文让七年级学生很好地了解了记叙文的写作要点。“独辟蹊径”是很好地规避某些教师不认真备课、肤浅上课的好方式。因为只有认真深入地研读文本,才有可能产生“独辟蹊径”的灵感。

3.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良好情境的设置无疑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充满学习兴趣的课堂才可能是高效的课堂。讲授《看云识天气》,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特意截取了中影大片《赤壁》中诸葛亮看云判断天气与风向的一段视频来创设情境。课堂效果说明学生学习的欲望明显增强,教学的环节的推进顺畅而快捷。

4.关于导学案的设计。很多学校在推进教学改革的探索中,都使用了导学案,对于导学案的使用赞扬者有之,批评者有之,由此产生了不小的纷扰。笔者认为导学案的最大功用应体现在学生的预习环节。从前语文的预习大多是划好小节和字词、熟悉一下课文内容、研讨几个小问题,老师布置的预习任务是粗糙的,学生的预习完成情况当然更粗糙。而中学阶段的文章信息容量较大,学生如果课前对课文没有较好的感知,那么课堂上师生对于文本的解读自然就是囫囵吞枣了。而导学案可以把学习的任务细化,更好地引导学生去感知课文。导学案的设计一般完成两个任务:(1)把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设计出来,使学习任务更具备可操作性。(2)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授学生以“渔”。学生在导学案的指引下,能够较充分的预习文本,为高校课堂的构建做好了必要的课前准备。

5.注意“講练”的结合。传统的教学是“填鸭式”的,教师满堂灌,学生一直在听讲。现在流行的教学强调师生互动,教师少讲,学生多说。无论是传统还是现在流行的教学都缺少一个必要的环节:课堂的训练。部分教师喜欢把训练的时间安排在课后,布置大量的作业,致使学生课余大量的时间埋在大量的作业中不能自拔,教师课余的大量时间消耗在作业的批阅上、精神疲惫。学生和教师就在这样恶性的循环中失去了学与教的兴趣。孰不知,课堂是最佳的训练时间。每节语文应当在读读、议议、练练中完成,这一定是高效课堂的必要环节。

参考文献:

[1]黄之海.刍议如何构建高效课堂[J].新课程·教研版,2010,(18).

上一篇:理论构架下一篇:数据库安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