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立性高血压

2024-06-11

直立性高血压(精选四篇)

直立性高血压 篇1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中男12例, 女18例;年龄41~63岁, 平均54.3岁;病程9个月~5年, 平均2.9年。

1.2 临床表现

直立性头晕 (由卧、坐位至立位时出现) 25例, 直立性头晕伴站立不稳者3倒, 直立性晕厥2例。视物模糊4例, 共济失调9例, 肌僵直12例, 震颤9例, 步行障碍15例, 肌张力减低6例, 阳瘗5例, 性欲减低或缺失30例。

1.3 诊断标准

①中年或老年 (前) 期起病, 缓慢进行性进展。②直立性头晕或晕厥, 出汗障碍, 尿便失禁, 性欲减低或缺失或阳瘗等自主神经症状。③锥体外系、小脑症候等。④卧、立位血压差大于4.0/2.67kPa, 心率无代偿性增快。⑤除外其他疾患[2]。

2治疗方法

30例患者均给予自拟加味补中益气汤加减, 方药如下:麦冬15g、五味子5g、制附子5g、黄精15g、黄芪30g、炒白术15g、陈皮10g、当归15g、党参15g、柴胡6g、升麻6g、炙甘草10g。加减:视物模糊者加枸杞子、菊花;性欲减退或阳痿者加巴戟天、狗脊、益智仁;头晕目眩者加珍珠母、决明子;步行障碍者加怀牛膝、续断;肌僵直与震颤者加炒白芍、龟板。每日1剂, 水煎温服。早晚各1次。治疗4周观察疗效。每周监测卧、立位血压1次。取第4周 (或最末次) 的结果与治疗前相比较, 同时记录临床症状及体征的变化。

3结果

见表1。

t检验;与治疗前比较△P<0.05, △△P<0.01

4讨论

特发性直立性低血压由Shy和Drager (1960) 首先报道[3], 当时称“体位性低血压”, Chokroverty等提出了“特发性直立性低血压”的名称, 现已被大家所采用。本病早期常易误诊, 最大的误诊可达10年。头晕者易误诊为神经官能症、脑供血不足;晕厥者易误诊为短暂性脑供血不足或血管迷走性晕厥;以排尿困难为主要首发表现者容易误诊为前列腺肥大;有小脑症状或体征的易误诊为橄榄脑桥小脑萎缩等。本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 可采用多种疗法综合改善患者病情, 达到治标的目的。曾有采用穿弹力袜;高盐饮食、激素类药物应用增加水钠潴留以增加血容量, 但均未获得满意疗效。

祖国医学对该病无系统阐述, 仅散见于“眩晕、‘虚劳”、“晕厥”等病范畴。究其成因, 《素问·玉机真藏论) 指出:“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 此为五虚”、“精气夺, 五虚死”;《景岳全书》认为酒色劳倦、七情饮食“或先伤其气, 气伤必及于精;或先伤其精, 精伤必及于气”。正由于精亏于下, 气虚于上, 肾精亏虚, 不能上荣于脑, 脑髓失养, 故见头晕甚则晕厥[4]。笔者考虑本病多为先天禀赋不足, 后天失养或思虑过度所致。病变涉及脾、心、肾三脏, 其主要病机为中气虚弱致清阳不升;心脾两虚导致气血不足;脾肾阳虚, 髓海失煦。病机要点为阴阳气血亏损, 进而损及五脏功能, 治疗以益气养阴、壮阳升清为主。本方由补中益气汤和黄芪生脉饮二个基本方加味而成。方中黄芪生脉饮中药药理研究表明能增强心脏收缩力, 纠正休克状态;党参、黄芪对血压有良好的双向调节作用;白术、陈皮益气健脾;黄精滋养真阴;制附子温阳;当归、炙甘草养血生血;柴胡、升麻佐以升清。根据辨证随证加减, 使机体阴平阳秘, 脾胃健运, 五脏得养, 达到标本兼顾的整体治疗效果。本文结果显示, 治疗后卧、立位收缩压、舒张压均较治疗前升高 (P<0.01) 。提示, 脾肾双补法对本病疗效显著, 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新德.神经病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1:57.

[2]朱克.自主神经系统疾病.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1:87.

[3]Sly GM, Dragcr GA.A neurological syndrome associated with or thostatic hypotension.Arch Neurol, 1960, 2 (5) :511.

直立姿势易患高血压病 篇2

传统的医学理论认为,高血压主要是因为精神长期过度紧张所引起的。但近年来,一些医学家在大量的研究观察基础上,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们发现四腿动物患高血压病的现象十分罕见,而在灵长类动物——人和猿猴中却很普遍。医学家根据灵长类动物具有直立行走的特点,进行了深入研究后指出,直立行走姿势是引起高血压的最主要原因。

这个新观点一提出,很快受到国际医学界的重视。专家们研究发现,人在躺卧状态时,心脏每分钟泵出的血量可达5升左右,而处在直立状态时,70%的血量位于心脏的下方,心脏的泵血量降低到每分钟3升左右。为了弥补心脏泵血量下降引起血容量的不足,神经系统和激素系统会促使血管收缩,迫使动脉系统血容量减少,从而使心脏泵血量和动脉血容量之间保持相对的平衡,同时也使头部和其他器官能得到正常的供血,以维持人的生命和活动。由此可见,在人的整个生命期间,正是直立姿势促使动脉血管经常不断地发生收缩来提高血压,以保证身体各部位的供血需要,久而久之就容易产生高血压病。而现代人处于更加紧张的工作生活中,许多人在一天24小时中,几乎有3/4的时间是在与直立姿势有关的工作生活中度過的,因而更容易患高血压病。

理论的意义在于指导实践。根据这种新的理论观点,医学家们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降低和预防高血压病的生活保健措施。

(1)制订科学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任何运动性的闲暇休息都不能取代必要的静卧休息。

(2)在白天的活动中,至少应有20分钟的躺卧休息或稍抬高双脚的静坐休息。

(3)精神紧张或思考问题时会加快血管收缩,使血压升高。因此,专家建议不要站着思考问题,应以躺着或坐在沙发或椅子上思考问题为好。

(4)把脚下方的床架抬高5~7厘米,有利于心血管系统趋于正常状态,并能使人睡得更熟、更香,有利于机体恢复。

(5)早晨起床后先喝一杯温开水,以补充体液,再轻松活动一下,使身体逐渐从水平状态转向直立状态。

此外,注意科学合理的膳食,饮食适当清淡些,这样就可有效防止高血压病的发生。

直立性高血压 篇3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4年8月~2010年6月在本院门诊患者20例,男6例,女14例,平均年龄(26.4±9.7)岁,15~42岁。患者入选前必须符合以下条件:(1)具备与直立体位有关的综合征。(2)临床病史、体检、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其它实验室检查能除外器质性心脏病以及其它常见的窦性心动过速原因,如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发热、慢性消耗性疾病等。(3)倾斜试验检查证实为POTS。(4)未服用药物并坚持完成3个月随访者。

1.2 倾斜试验检查方法

时间选择在上午8~10点进行。采用基础倾斜方案,平卧休息30min,倾斜角度70°,持续30min后结束试验。试验过程中每2min测定一次血压,用床旁心电监护仪动态连续监测心电图变化。POTS的诊断标准为[2]:(1)平卧位为窦性心律,心率<100次/min;(2)倾斜过程中心率显著增快,与基础心率的差值>30次/min,或心率绝对值≥120次/min,伴有轻度头痛、疲劳、头昏、眩晕、视觉障碍、恶心、出汗等征候群,但没有显著血压降低(血压下降≥20/10mmHg或收缩压≤80mmHg)和晕厥。

1.3 康复锻炼指导

每周至少慢跑3次以上,每次30min。共3个月。指导患者以心率掌握运动量。其方法为:按年龄预计最大心率(次/min)=200-年龄;运动时的心率(次/min)=(按年龄预计最大心率-安静时心率)×60%+安静时心率。这里按60%算出的运动时心率为中等强度,POTS患者往往合并运动耐力低下,需要逐渐增加运动量及运动时间。运动心率以慢速开始,即先以40%计算心率开始,以后逐渐过渡到60%。

1.4 问卷表

所有入选的患者在接受康复锻炼前及锻炼3个月后都常规接受调查问卷表,内容为POTS患者常常发生的头痛,心悸,大汗,视物模糊,恶心,乏力。按照发作程度将症状分为4个等级(分别为0~3分)。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采用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2 结果

2.1 倾斜试验参数变化

在20例患者中,有6例患者因未能坚持而退出,14例患者完成随访。经过3个月的康复锻炼后,14例患者中9例患者倾斜试验复查结果阴性。5例患者仍可诱发POTs,但发作时心率较前有下降趋势。锻炼后的患者在直立倾斜试验中的最大心率与锻炼前相比有显著性的下降。而血压差异无显著意义。

2.2 自觉症状变化

患者在经过3个月的康复锻炼后,自觉症状有所改善(表2)。除头痛与心悸外,各种症状的严重程度之间均差异有显著意义。

3. 讨论

原发性POTS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以直立体位下出现显著的窦性心动过速并伴有疲劳、乏力、头晕、心悸等症状为特征。其病理机制不明,可能是病毒感染后导致的自主神经功能失调[3]。其特点是突然发病。该类患者在直立体位时外周血管收缩功能减退,导致血液淤积于外周血管池,回心血量的减少。因此,心脏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力增强,以保证重要脏器的灌注。另外一型原发性POTS指的是高肾上腺素型[2],病情逐渐进展。高肾上腺素型POTS患者常常出现直立位时极端焦虑,四肢颤抖和大汗。有些患者表现为直立后尿量增多,一多半患者出现偏头痛[4]。

目前,对这些原发性POTS患者的治疗包括补盐,β阻滞剂,米多君[5],新斯的明[6]等治疗。治疗需要根据临床表现因人而异。

在本研究中,我们观察康复锻炼对原发性POTS患者的影响,结果显示,经过3个月的康复锻炼前后,POTS患者倾斜试验检查时发生心动过速由康复锻炼前的14人减少至康复锻炼后的5人,而且心动过速发作时的心率也有所下降。平均心率变化从40.64次/min减少到25.28次/min,差异有显著意义。根据调查问卷评分显示,锻炼前后患者头晕,大汗,视物模糊,恶心,乏力等症状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意义,而心悸,头痛等症状虽差异未有显著意义,但有减轻的趋势。从结果可以看出,无论是采用客观的评价标准(心率)还是主观症状问卷,康复锻炼对POTS患者均有改善作用。

适度的康复锻炼有益于POTS的可能机制有以下几点:对自主神经有调节作用,增强副交感神经张力,降低交感神经张力[7];增加心肌收缩能力,使每搏射血量增加[8];加强腹部及下肢肌肉收缩力,即增强肌肉的泵功能,促进外周血液回流至心脏;最后还有降低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心脏后负荷。心肌收缩能力增强,外周血液回流增加及外周血管阻力的降低,均能改善心脏泵功能。因此患者直立位时心率减慢,症状减轻。

但对结果的分析显示,尽管POTS患者在经过3个月的康复锻炼后,大部分患者未再诱发出心动过速,但症状仍未完全消失,且有少数患者对康复锻炼反应不敏感,可能考虑还要在此基础上加用相应的药物治疗,康复锻炼可有效用做POTS患者的辅助治疗。

参考文献

[1] Karas B,Grubb BP,Boehm K,et al.The postural orthostatic tachycardia syndrome:a potentially treatable cause of chronic fatigue,exercise intolerance,and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adolescents[J].Pacing Clin Electrophysiol,2000;23:344-351

[2] Goldstein DS,Eldadah B,Holmes C,et al.Neurocirculatory abnormalities in chronic orthostatic intolerance[J].Circulation,2005;111:839-845

[3] Russo V,Crescenzo D I.Ammendola E,et al.Sympathovagal balance analysis in idiopathic postural orthostatic tachycardia syndrome[J].Acta Biomed,2007;78:133-138

[4] Medow MS,Stewart JM.The postural tachycardia syndrome[J].Cardiol Rev,2007;15:67-75

[5] Lai CC,Fischer PR,Chad K Brands.Outcomes'in adolescents with postural orthostatic tachycardia syndrome treated with midodrine and beta-blockers[J]. Pacing Clin Electrophysiol,2009;32:234-238

[6] Singer W,Opfer-Gehrking TL,Nickander KK,et al.Acetylcholinesterase inhibition in patients with orthostatic intolerance[J].J Clin Neurophysiol,2006;23:476-481

[7] Ueno LM,Moritani T.Effect of long term exercise training on cardiac autonomic nervous activities and baroreflaex sensitivity[J].Eur J Appl PhysioL2008;89:109-114

直立性高血压 篇4

关键词:药物激发,直立倾斜试验,血管迷走性晕厥

晕厥指突然发作的短暂的意识丧失, 同时伴随维持姿势的肌张力降低或消失, 约30%的人一生中至少有过一次晕厥发作经历。血管迷走性晕厥 (vasovagal syncope, VVS) 为多种因素触发神经反射引起周围血管扩张、低血压、心动过缓及一过性脑缺血所致的自限性晕厥发作, 占不明原因晕厥的50% ~66%[1]。对于该病的诊断, 目前公认直立倾斜试验 (head up testing, HUT) 为金标准。我院近来为15例已排除明确原因、又高度怀疑VVS的患者行此项检查,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6月—2010年10月就诊于我院的15例晕厥患者, 其中男9例, 女6例;年龄 18~61岁, 平均 (34±10) 岁;经过详细询问晕厥发作时的特点和近期服药史, 在体格检查基础上予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脑电图、头颅CT、血生化等检查, 排除了可明确原因的晕厥, 临床疑诊为VVS。本组患者发生晕厥 3 ~12 次, 病史 6个月~10年。

1.2 方法

试验前停用任何抗心律失常药、血管活性药及对自主神经系统有任何影响的药物 1周, 受试前一餐禁食。试验环境要求安静, 光线暗淡, 温度适宜, 倾斜床带有支撑脚踏板, 倾斜角度70 °。患者腰部固定, 踝、膝、肘关节自然放置, 避免屈曲, 予床旁心电、血压监护, 保持静脉通道, 准备急救药物及心肺复苏设备。测试过程中需要有熟知操作规程的临床医师及护士在场, 备用硝酸甘油、异丙肾上腺素等激发药物。

1.3 HUT 的方法

受检者安静平卧于倾斜床20min, 记录其基础血压、心率后, 15s内取头高脚低位将床倾斜至70 °, 每间隔 3min记录血压、心率, 若患者有不适则随时监测, 直至出现阳性反应或达到规定的30min。阳性者迅速将床放回至水平位终止试验, 若为阴性则进行药物激发试验。首先选用硝酸甘油。将床放平后, 舌下含服硝酸甘油0.5 mg, 10 min后再将床倾斜至 70 °, 每间隔 1min监测血压、心率, 直至出现阳性反应, 此时将床放平终止试验。若持续20min无异常反应则视为阴性, 此时可继续予异丙肾上腺素行药物激发试验。再将床放平后, 开始以1μg/min 速度静脉滴注, 约10min 后, 持续用药同时再次将床倾斜70 °持续 10min, 结果为阴性则再回到平卧位, 加大异丙肾上腺素剂量至 3μg/min, 如仍阴性, 则剂量加至5μg/min, 异丙肾上腺素激发时间为30min。倾斜试验任一阳性反应立即放平倾斜床使患者平卧, 终止试验。

1.4 HUT结果的评价标准

患者在倾斜试验过程中出现血压下降和 (或) 心率减慢, 并伴有晕厥或近似晕厥的症状, 如恶心、出汗、胸闷、黑蒙、面色苍白、意识模糊、难以维持自主体位等, 判断为阳性, 仅有血压、心率下降而无上述表现者视为阴性。血压下降的标准为≤80/50mmHg (1mmHg=0.133kPa) , 或平均动脉压下降幅度≥25%。心率减慢包括窦性心律过缓<50次/min、窦性停搏代之以交界区逸搏心律、一过性Ⅱ度及Ⅱ度以上的房室传导阻滞或≥3s的窦性停搏。晕厥时以心率缓慢为突出表现而无血压下降者, 为心脏抑制型; 晕厥时表现为血压下降而无明显心率减慢者为血管抑制型;心率和血压均明显下降者为混合型。

2 结果

2.1 本研究中VVS总阳性率为73.3% (11/15) , 其中基础倾斜试验阳性率为20.0% (3/15) ;其余12例予药物激发, 其中经硝酸甘油激发阳性率为50.0% (6/12) , 硝酸甘油激发阴性者再予异丙肾上腺素激发, 阳性率为16.7% (2/12) 。

2.2 11例HUT反应阳性者中表现为血管抑制型4例 (36.4%) , 心脏抑制型2例 (18.2%) , 混合型5例 (45.5%) 。

3 讨论

据国外统计, 不明原因晕厥占内科急诊患者的 3%, 住院患者的6%, 其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按照其病因, 常将其分为心源性晕厥、非心源性晕厥和不明原因性晕厥。血管迷走性晕厥属非心源性晕厥的一种, 是晕厥中最常见的类型, 约占30%[2]。

直立倾斜试验的诱发机制是当患者由平卧位变为直立位时, 回心血量减少, 使主动脉弓和经动脉窦的压力感受器所受的刺激减少, 向丘脑的压力反射中枢传入冲动减少, 引起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 心肌收缩力增强, 左心室的过度舒缩牵拉左室后下壁的C纤维, 触发 Bezold-Jarisch 反射, 使迷走神经的张力快速增高, 交感神经张力快速下降, 导致心率减慢、血压下降, 出现晕厥先兆或晕厥[3]。硝酸甘油是血管扩张剂, 松弛血管平滑肌, 扩张动静脉血管床, 以扩张静脉为主, 其扩张动脉作用使血压不同程度降低, 外周静脉扩张使回心血量减少, 反射性地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 能加强上述诱发机制[4]。目前, 舌下含化硝酸甘油倾斜试验在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中已普遍应用, 它用药方便, 操作简单, 试验过程耗时短, 患者痛苦小, 而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耗时长, 方法复杂, 部分患者不能坚持而中断试验, 对于老年人、冠心病患者有诱发心绞痛或室性心律失常的可能, 特异性有所降低[5,6]。

本组试验病例中 VVS总阳性率为73.3%, 其中基础倾斜试验阳性率20.0%, 其中经硝酸甘油激发阳性率50.0%, 异丙肾上腺素激发阳性率16.67%。

总之, 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激发结合直立倾斜试验不仅提高了敏感度, 而且有较高的特异度, 无严重副作用, 该方法省时、方便、安全、耐受性好, 易于操作和重复, 优于异丙肾上腺素激发试验, 对血管迷走性神经晕厥的确定有较大的价值,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Gracie J, Baker C, Freeston MH, et al.Therole of psychological factors in the aetiology and treatment of vasovagal syncope[J].Indian Pacing Electrophysiol J, 2004, 4 (2) :79-841.

[2]陈新.临床心律失常学-电生理和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1903-1921.

[3]Fenton AM, Hammill SC, Rea RF, et al.Vasovagal syncope anninten[J].Med, 2000, 133 (9) :714-725.

[4]江明性, 杨藻宸.药理学[J].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175.

[5]张朝新.硝酸甘油结合直立倾斜试验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J].现代医学, 2009, 37 (4) :310-312.

上一篇:医护走廊下一篇:药师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