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背景

2024-06-27

开放背景(精选十篇)

开放背景 篇1

第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事实上确立了邓小平同志为领导核心的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形成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为改革开放的提出和顺利推进奠定了组织基础

邓小平同志一生中经历“三起三落”,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政坛的传奇人物。他有丰富的革命经验、卓越的治国才能和高超的领导艺术,对中国的国情有清醒的认识,对我国的发展道路进行了正确的分析和总结,真正承担得起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角色。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符合中国国情,而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既是这一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指导了这一伟大的实践。

第二,建国三十余年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上的探索的实践及所取得的经验教训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实践条件和理论基础

建国以来尤其是党的八大以来对适合国情的建设道路的探索,既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如1956年八大一次会议前后一年多的探索、1959年庐山会议以前八九个月的探索和1960年冬天以后五年调整的探索中所取得的积极成果,为改革开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错误的趋向——主要是急于求成、脱离实际的“左”倾错误及其实践,也为党在今后的工作中避开类似错误提供了难得的教训。实际上,改革开放的许多理论、观点、路线、方针、政策都是在总结以前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甚至是直接发展而来的。

第三,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所引发的大讨论以及在此基础上导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思想路线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

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实事求是是指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不仅是我们党的科学态度、工作方法、和优良传统,而且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础、精髓、出发点和根本点。二者是辩证统一的,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基础,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而要想在实际工作中能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有所成就,必须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选择适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才能真正解决现实问题,实现真正的发展。

第四,大规模的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以彻底纠正建国以来尤其是十年文化大革命中所形成的大量历史遗留问题和冤假错案,做到有错必纠、彻底平反使大批在历次运动中被错整的人得以平反昭雪,表明共产党有错必纠、实事求是的决心和态度,缓和了国内社会矛盾,赢得了民心,能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全心全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改革开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群众基础

“左”倾错误为了确保自己能大行其道,对反对抵制甚至是不合作的人都要打击,粗暴压制,这极大地损害了党群关系、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使民心不稳、社会无序、政局混乱,导致国内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的国内环境不稳,使得全国人民无法集中精力从事国家建设。而通过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恢复正常国内秩序,为改革开放提供了一个和平安宁的国内环境,为改革开放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总之,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的改革开放的决定,符合当时中国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要求,既是当时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当前和今后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从改革开放的国内背景可知,这一伟大决策的来之不易。在当前改革开放进入到关键时期的重要时刻,我们更需要时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一切从国情出发,紧扣时代脉搏,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国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引我们的事业不断前进,为早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该时刻铭记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在实践中发展和检验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真理,并通过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地形式向人民群众宣讲,把群众发动起来,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自觉地运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努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

只有这样,我们才算是真正地理解了改革开放决策出台的国内背景。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建设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了更好地理解改革开放决策的正确性,本文试图从这一决策出台的国内背景对其进行解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事实上确立了邓小平同志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的地位,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建国以来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的系统总结,通过拨乱反正凝聚了民心,这一切都为改革开放决策的出台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当前如何更好地坚持改革开放政策的要求和做法。

关键词:改革开放,决策,国内背景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七十年》,胡绳主编,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2]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 篇2

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

1、()明确指出:“‘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A.《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决议》 B.《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C.《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2、()问题,是社会主义建设首先必须把握的基本战略问题。A.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B.时代主题

C.姓“资”姓“社” 3.()是当代世界的两在主题 A.战争与和平B.和平与发展

C.发展与环何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提出的。A.马克思 B.列宁 C.邓小平

5、()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大体和日本相等。A.1960 B.1950 C.1940 6、1977年(),《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同时发表的社论提出“两个凡是”的指导方针。A、2月7日 B、2月8日

C、2月9日

7、()年4月,邓小平在给党中央的信中提出:“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 A、1976 B、1977 C、1978 8、1978年(),《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A、5月10日 B、5月11日

C、5月12日 9、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一文,引发了真理标准大讨论。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基本标准》 10、1978年11月10日至12月15日,党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率先提出系统地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意见,引起大多数与会者的强烈反响,从而改变了会议议程。

A.陈云

B。邓小平

C、李先念

11、邓小平在()闭幕会上作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A、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

B、1978年12月的中央工作会议

C、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12、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召开。A、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 B、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中次全体会议 C,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 13、()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A、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 B、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会议 C、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14、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以后的拨乱反正,其范围包括()。A,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 B、思想领域 C、政治领域

15、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作出了从()年起,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A、1979

B、1978

C、1980 16、()重新确定了正确的思想路线,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A、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 B、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 C、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17、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果断地停止使用()的口号。A、“以阶级斗争为纲” B、“以钢为纲”

C、“以粮为纲” 18、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决定成立()。

A、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

B、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C、中央顾问委员会 19、邓小平在1983年同()共产党主席谈话时说:“我们真正的转折点是1978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三中全会实际上制定了新的纲领、方针和政策,制定了新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A、日本

B、澳大利来

C、匈牙利 20、()率先题出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课题。A、毛泽东

B、邓小平

C、江泽民 21、()前后,是邓小平理论的酝酿和准备阶段。A、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B、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

C、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22、邓小平在()的重要讲话中,开始形成“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C、“南方谈话”

23、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阶段。A、《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B、《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C、《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24、在()上,提出我们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阶段。

A、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

B、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 C、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会议

25、在()上,提出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十条主要之点。A、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 B、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 C、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六全体会议

26、20世纪(),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

A、70年代

B、60年代

C、80年代 27、1978年,全国仍有()农民处于绝对贫困的状况。A、1亿

B、3亿

C、2。5亿

28、邓小平于()年6月提出:“我是主张改革的,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 A。1987

B、1982

C、1979 29、邓小平说:“现在的方针政策,就是对‘文化大革命’进行总结的结果。最根本的一条经验教训,就是要()。”

A、弄清什么叫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怎样搞社会主义 B、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C、必段对外开放 30、邓小平指出:“坚持社会主义、首先要(),大大发展生产力,体现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

A、摆脱贫穷落后状态 B、对外开放 C、解放思想

31、中国社会从1958年到1978年20年时间,实际上处于()的状态。A、停滞和徘徊

B、快速发展 C、停顿和倒退 32、()以后,人类历史进入了一个不同于战争与革命时代的新时期。

A、20世纪7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

3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很快形成的东西方两极严峻对搞的局面覆盖了20世纪()。A、50年代至60年代

B、50年代至70年代

C、50年代至80年代 34、20世纪()中美关系的缓和以及世界大三角政治格局的形成,改变了两极对搞的局面。

A、70年代

B、80年代

C、60年代

35、20世纪70年代,以()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迅猛发展 A、电子信息

B、生物工程

C、纳米

36、1955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的()。

A、4。7%

B、5。7%

C。6。7%

37、时代主题问题,是社会主义建设首先必须把握的()问题。

A、重要战略

B、关键战略

C、基本战略 38、世界大三角政治格局的形成是在()。

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7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

39、从20世纪()开始,中国面对的国际大气候呈现以缓和为主流的态势。

A、80年代初期

B、70年代初期

C、90年代初期 40、世界主题转换为(),使中国能够专心致志地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够在新的背景下展开改革开放的蓝图。

A、发展与脱贫 B、和平与发展

C、发展与环保

41、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的比重,1980年比1955年()。A。提高了

B、下降了

C,相等

42、中国的出口总值占世界出口总值的比重,1980年比1959年()。A,提高了

B、下降了

C、相等

43、1977年12月,()提出世界战争可以推迟,我国经济建设可以争取更多的和平时间判断。

A、邓小平

B、陈云

C、李先念

44、1978年3月,提出“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的是()。A、邓小平

B、陈云

C、李先念

45、新时期的思想解放,是从()开始的。

A、平反“右派” B、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 C、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 46、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两年间,()。

A、没有从指导思想上彻底清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B、实现历史的转折 C、经济结构趋于改善

47、1978年6月2日,邓小平在()会议的讲话中首重阐述毛泽东关于实事求理的观点,批评了在对待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问题上“两个凡是”的错误态度,并指出“一定要肃清林彪、‘四人帮’的流毒,拨乱反正,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个大解放”。A、全军政治工作

B、中央组织工作

C、中央宣传工作

48、在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在头,邓小平的()讲话是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一个了不起的伟大觉醒。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B、《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C、《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49、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的主题报告是()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B、《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C、《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50、实事求是评价毛泽东的地位是()A、《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决议》

B、《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C、《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第二章

改革开放的性质和目的

51、通过改革开放,实现了()的转移,冲破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

A、党的工作中心 B、党的奋斗目标

C、国家社会性质 52、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A、完全

B、初步

C、全面

53、面对“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为难局面,()振聋发聩的指出:“不改革就没有出版社。” A、陈云

B、邓小平

C、毛泽东

54、一个国家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到一条()的发展道路。A、既重视效益,又重视数量

B、既吸收传统,又借鉴他国 C、既适合自己国情,又符合时代要求

55、以()为标志,我们党开创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发民新时期,找到了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A“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B、改革开放

C、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56、()年9月,邓小平首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科学命题。A、1978 B、1980

C、1982

57、邓小平首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科学命题是在()开幕词里。A、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 B、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C、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

58、我们党在新时期的全部理论和实践都是紧紧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的。A、建设、捍卫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政治民主 59、()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全国阐发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A、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B、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C、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 60、()明确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A、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B、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C、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

61、()制定了我国跨世纪发展战略,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21世纪。A、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B、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C、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62、()明确提出了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求全党进一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

A、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B、中国共产党第十次次全国代表大会

C、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

63、()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定了行动纲领。

A、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 B、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C、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64、邓小平在()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他发展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指出:“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

A、1978年11月 B、1978年12月

C、1982年9月

65、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等一系列新思想新理论以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A、社会主义性质论 B、社会主义初级段段论

C、社会主义阶层论

66、改革开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理论的新境界。()以后,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面临严峻考验。A、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 B、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 C、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

67、我们党从容应对一系列关系我国主权和安全的国际突发事件,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

A、第一步

B、前两步

C、全部

68、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丫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

A、机械化

B、电子化

C、信息化 69、科学发展观明确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又处在新的历史起点的发展方位,形成了“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系统理论。

A、自主创新

B、以人为本

C、科学发展

70、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这三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不断解放思想,形成的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A、科学发展观

B、以人为本观

C、和谐社会观 71、()是改革开放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A、改善人民生活

B、提高综合国力

C、和平与发展

72、江泽民同志指出:“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 A、原则

B、政治前提

C、出发点和归宿 73、胡锦涛同志强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A、发展不忘人民

B、发展依靠人民

C、发展来源于人民

74、1978年到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元增长到11759元。A、243。3

B、343。4

C、443。4

75、1978年到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3。6元增长到()元。A、5587 B、4587

C。3587 76、我国当前农村贫困人口已从2。5亿减少到()

A、8000多万

B、5000多万

C、2000多万

77、改革开放新时期最显著的成新是快速发展。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再到实现科学发展,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跃升。A、“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

B、“可坚持发展”

C、“均衡发展”

78、到2007年,通过改革开放,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理跃至世界第()。

A。三

B、四

C、五

79、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大幅跃升,2007年进出口总额已位居世界第()。A。二

B、三

C、四

80、我国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改革开放充来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达()。A、8。9%

B、9。7%

C、10。1%

81、党在领导改革开放的历程中端正了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以及反腐倡廉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和改善。

A、风气 B、文化

C、制度

82、至2007年,中国共产党已经成立86年,在全国执政58年,拥有()党员。A、9400多万

B、8700多万

C、7300多万 83、()指出,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A、毛泽东

B、邓小平

C、江泽民 84、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A、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B、发展社会生产力

C、实现共产主义 85、就我国来说,()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

A、发展生产力 B、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C、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86、我国社会在近代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积贫积弱,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是最基本的状况。

A、民营经济快速发展。B、工农业生产遭破坏 C、生产力落后 87、我们党领导的(),目的是推翻三座大山,改变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确立人民民主专政为核心的新的政治上层建筑,从根本上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A、社会主义革命

B、旧民主义革命

C、新民主主义革命

88、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在这种经济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A、私有化改造

B、国有改造

C、社会主义改造

89、又好又快发展是()的本质要求,是在经济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A、科学发展观

B、可持续发展观

C、五个统筹 90、又好又快发展,所谓“好”,就是要保持发展的(),使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一个比较合理的区间,防止出现大起大落。

A、稳定性

B、效益性

C、共享性

91、又好又快发展,就是要提高发展的(),低投入、高产出,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防止增长代价过大。A、稳定性

B、效益性

C、持续性

92、又好又快发展,就是要实现发展的(),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防止发展不能永续。

A、共享性

B、效益性

C、持续性 93、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坚持好中求快,把握发展的节奏和步伐,使较快的增长速度长期保持下去。A、“好”以“快”为前提 B、“快”以“好”为前提 C、“好”与“快”互为前提

94、又好又快发展要实现资源节约的目标。要狠抓节能降耗,加快发展(),大力发展资源利用效率。

A、生物材料 B,循环经济

C、回收技术

9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面发展的事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A、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上实现 人的全面发展

B、创造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从而为建设高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奠定坚实基础

C、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96、改革开放后,我们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带领人民艰苦奋斗,推动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经济总量大幅跃升,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A、总体小康

B、全面小康

C、完全小康

97、进入新世纪,如何以更好的质量、更多的品种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通过(),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产品开拓市场,成为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A、自主创新

B、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C、“引进来,走出去”

98、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城乡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趋于突出。

A、供求矛盾

B、东西差距

C、资源环境

99、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速度、()、质量、效益的关系,正确处理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A、规模

B、数量

C、结构 100、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连续多年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但经济生活中仍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有的还比较突出,主要是(),信贷投放过多,贸易顺差过大等。A、投资不足

B、消费增长过快

C、投资增长过快

101、按现行汇率测算,2006年我国GDP总量占世界的比重约为(),但为此消耗的重要能源资源占世界的比重却高得多。

A、4。8% B、5。5%

C、6。7% 102、2006年我国消耗钢3.88亿吨,约占世界钢消耗量的()。A、20%

B、25%

C、30% 103、实现人均GDP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完成这个新的目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的()支撑条件和环载能力。A、财政

B、资源

C、人口

104、在20世纪的100年间,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超过了以往历史的总和,同时也加速了资源消耗。全球GDP增长了18倍,石油的年消费增加了()倍。

A、50

B、100

C、170 105、在20世纪的100年间,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超过了以往历史的总和,同时也加速了资源消耗。全球GDP增长了18倍,钢的年消费量增加了()倍。A、9

B、C、49 106、全球()以上的能源的是由发达国家消耗的。

A、50%

B、60%

C、70% 107、全球50%以上的矿产资源是由不足世界人口()的发达国家消耗的。

A、10%

B、12%

C、15% 108、在新的世纪里,包括我国在内的全球另外()的人口陆续进入工业化阶段,如果不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依旧沿袭传统工业化道路,完成工业化将消耗大量的资源。

A、90%

B、88%

C、85% 109、通常把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投入、追求产品数量扩张的增长方式,称为()增长方式。

A、内向型

B、粗放型

C、集约型

110、把注重依靠科技进步的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强管理、改善效益的增长方式,称为()增长方式。

A、外向型

B、粗放型

C、集约型

111、()提出,把全部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A、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B、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 C、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112、()提出,要从粗放经营为主逐步转上集约经营为主的轨道。A、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 B、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C、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113、()提出,努力提高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含量,促进整个经济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

A、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 B、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C、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114、()明确提出,实行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性改变。

A、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 B、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 C、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 115、()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反映了客观规律,顺应了时代要求,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

A、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B、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C、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 116、目前,我国需求结构中()。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衡,使得居民生活不能随着经济快速增长而同步提高,导致国内市场规模受限,生产能力相对过剩。A、投资率偏高,消费率较低 B、投资率偏低,消费率较高 C、投资和消费都不足

117、我国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而()和国际收支盈余过多,还会造成国内资金流动性过剩,反过来又助长了投资的高增长。

A、外贸逆差过大

B、外贸顺差过大

C、外贸赤字过大

118、我国应坚持扩大国内需求,鼓励合理消费,把经济发展建立在开拓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形成()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

A、消费、出口。B、消费、投资

C、消费、投资、出口 119、我们应坚持和完善()的分配制度。

A、安要素贡献分配

B、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C、按劳分配

120、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要逐步提高()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A、政府收入

B、居民收入

C、企业收入 12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要提高劳动报酬在()中的比重。

A、国民收入

B、初次分配

C、居民收入

12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要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者比重。A、中等收入

B、低等收入

C、高等收入 123、要走(),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这是提高农民收入和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

A、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B、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C、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124、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支持走()。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巩固第一产业,做大第三产业,提升第二产业,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A、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B、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C、中国特色型工业化道路 125、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巩固、完善、加强支农惠农政策,逐步做到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走()。A、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B、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C、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126、要不失时机地发展现代化服务业。坚持市场化、()、社会化方向,在继续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的同时,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尽快把服务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A、商品化

B、产业化

C、规模化

127、在区域结构问题上要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为方向,促进产业分工协作,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为纽带的互利互惠、共同发展格局。A、政府

B、市场

C、个人

128、实现基本公共服务()为目标,高度重视并逐步缓解区域发展差距问题,促进和地区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A、均等化

B、一致化

C、市场化

129、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转变。A、企业家才能

B、管理创新

C、劳资关系改善 130、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A、加快企业技术升级

B、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C、走集约型发展道路 131、影响我国科技创新的因素较多,但是主要的是()结合不够紧密。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B、生产资料与劳动者

C、科技与经济

132、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真正成为研发投入和自主创新的主体。

A、企业

B、科研结构

C、社会组织

133、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的“()”,主要从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等方面,对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和基本途径。

A、三条道路

B、三个转变

C、五化

134、()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

A、自主创新

B、五个统筹

C、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35、实行()改革后,中央政府的收入比重有了提高,但原有的支出结构未调整到位,还不能满足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需要。A、财政大包干

B、分税制

C、统一税 136、现行以()为主体的财税体制,很难避免一些地方不顾资源和环境条件、盲目发展财政增收效应大的加工业尤其是重化工业。A、增值税

B、营业税

C、所得税

137、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必须围绕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制定和实施()的财税政策和绩效评价体系,提高经济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A、均等化

B、差别化

C、统一化 138、()是规范我国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

A、遵循价值规律

B、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C、加强宏观调控

139、平等保护物权,从根本上确认和保障了()这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原则。A、优胜劣汰

B、开放性

C、公平竞争 140、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A、鼓励、支持、引导

B、引导、监督、管理

C、保护、支持、管理

141、(),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价值追求。

A、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B、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C、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42、()阐明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总的趋势。A、马克思、恩格斯

B、列宁

C、斯大林

143、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实践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A、毛泽东

B、邓小平

C、江泽民

144、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后来进一步概括出()的标准。A、“四个现代化”B、B、“三个有利于”C、“三步走” 145、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既处于“黄金发展期”,又处在“矛盾凸显期”,人均GDP达到了()美元,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A、1000

B、2000

以乡土地理为背景设计开放性问题 篇3

学习和独立探究意识。以乡土地理为背景设计开放性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现行的地理教材中有很多内容可以引入乡土地理,以乡土地理为背景设计开放性问题。下面以“城市等级提升”为案例,设计教学问题。

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上海市城市等级的变化”思考,哪些条件促进了上海城市等级的提升?

学生讨论并总结发言:

(1)上海市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东南端和太湖流域的下游,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重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地理位置优越。

(2)上海港既是河港又是海港,也是我国重要的铁路和航空枢纽,交通便利,经济腹地大,辐射面积广。

(3)位于长江三角洲和太湖流域的下游,自然条件优越,开发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工农业基础较好。

教师点评总结:同学们回答得很好,由此可见,城市的等级不是一成不变的,城市等级提升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运输、丰富的资源有利于城市的发展,能使城市等级迅速地提高。

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思考下一问题。

请同学们在分析亳州市区位条件的基础上,思考亳州市有没

有发展为大城市的潜力呢?

引导学生分析亳州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亳州市位于黄淮平原,暖温带季风气候,开发历史悠久,人口众多。淮河的支流涡河从城中穿过,京九铁路贯穿城市的南北,国道、省道、高速公路交织成网,四通八达。)

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亳州市的资源优势。

(亳州市种植和加工中药材历史悠久,是中国四大药都之一,拥有全国最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来往客商云集。亳州又是酒城,古井贡酒享誉国内外,亳州市地下煤层深厚,有丰富的地热资源,现在南部新区也进行开放。亳州市是历史文化名城,曹操故里华佗之乡,旅游资源丰富,有享誉国内的花戏楼和地下运兵道等著名

景点)

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亳州市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亳州市地处中部内陆,与大城市距离较远,受大城市的辐射小,科技不发达,人口文化素质不高。工业基础薄弱。)

深入分析,继续推进。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克服这些问题,充分发挥亳州市的地理优势提高城市等级?

(拓宽涡河河道,完善铁路、公路运输网,使亳州市能通江大海,融入长三角。大力发展教育,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引进高端管理和技术人员。深挖资源潜力,升级传统产业,发展新兴高科技产业。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繁榮商业。)

同学们,亳州市有没有发展成为大城市的潜力?

有,回答响亮。

开放背景 篇4

关键词:初中数学,新课程,开放教学

课堂教学本身是什么?新课程理念下该怎样教学?又怎样进行数学教学?笔者认为, 课堂教学本身应是学生生命整体的体验和发展过程.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地参与体验与探究、合作与思考, 彻底改变教师主讲, 学生主听, 教师画好了道学生跟着走的传统局面.同样地, 数学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数学, 也不再是学生额外被迫学习的负担, 而是帮助学生生活的一根“拐杖”, 是学生生活中一门活生生的学问.数学教学应在注重工具性功能的同时, 更要强调它的育智功能和完善自我开发心灵的功能, 要更强调数学教育的文化价值.

那么, 新课程下该怎样教学数学呢?《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 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 更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同时又指出:“学习和教学方法必须是开放而多样的, 开放性是课堂教学评价的一条重要原则.”因此, 数学课堂教学唯有创造各种条件, 进行开放式教学, 开放学生的心灵, 让他们的思维、心态处于开放状态, 才能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活力、愿望和兴趣, 从而积极主动地接纳知识、教师、同学与生活, 同时能给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 从中得到发展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一、开放教学环境——让学生拥有安全之“心”

英国教育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在压抑的思想下, 禁锢的课堂中是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火花的.”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热情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要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这一过程, 就必须为学生创造出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生动活泼的安全学习环境, 满足学生的心理自由和安全的需要, 从而使学生热情更高涨, 思维更活跃, 更富创造性, 课堂也会因而变得更加生动活泼.

1.师生关系民主化.教师与学生间温暖的个人关系是成功教育的关键.课堂教学是一个教与学的交往互动的双边活动, 双方在这一过程中相互交流与沟通, 相互影响与作用.常言道:亲其师, 信其道.为此, 教师要及时转变角色, 实现由传道、授业、解惑向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转变, 要放下“架子”, 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 倾听学生的心声, 点拨学生的思路, 助燃学生的热情, 特别是当学生有独特的见解或创新思维时, 一定要给予及时的鼓励、支持和肯定, 从而以自己的热情去感染和影响学生, 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是谓“感人心者, 莫乎于情”.

2.学生关系合作化.合作交流是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 它符合新课程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理念.大量教学实践充分证明, 合作交流既有利于增加学习机会, 提高学习效率和成绩, 又有利于改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 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情感态度, 更有利于因材施教, 从而促进每个学生的自主全面发展.如在教学“发现平方差公式”时, 学生在利用学过的多项式计算:1. (2a+3) (2a-3) ;2. (1+2x) (1-2x) ;3. (100+1) (100-1) ;4. (x-3) (x+3) 的具体活动情境中, 小组合作寻找规律, 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自己的发现, 同组讨论、纠正、完善、归纳、概括, 得到平方差公式.在合作交流过程中, 学生欣赏自己的发现, 体验帮人的快乐, 欣赏本组的成果, 体验集体智慧的力量, 从而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二、开放呈现方式——让学生拥有快乐之“心”

我们平时注意到, 许多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 没有劲头, 甚至反感.究其原因, 有部分学生认为数学有点难, 同时觉得上课枯燥乏味, 缺乏积极性, 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学习兴趣, 对数学仅存的一点情感也荡然无存.因此, 要想让学生接纳数学继而好学、乐学, 唯有激发其学习兴趣, 调动其积极性.而根据心理学原理, 我们知道, 初中生好动、好奇、好胜、好表现, 我们要根据数学新课程提出的“呈现方式要丰富多彩”的要求, 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呈现教材, 尽力开放呈现方式, 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叶圣陶先生就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 要教得好, 使学生受益, 还要依靠教师的善于运用.”据此, 我们要结合学生具体情况, 从实际出发重新组合教学内容, 安排最佳呈现方式, 设计创造一些生动活泼、风趣的情景来“包装”知识, 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形式中感到学习数学是一件多么快乐、舒心的事情.

1.枯燥知识趣味化.数学作为一门严谨的学科, 它本以理性见长, 是需要严肃认真对待, 而事实上平时带给学生更多的确实也是“一本正经”的严肃与紧张.由此, 它较之其他诸如语文、音乐等学科, 也更容易产生疲倦和困乏.但我们又知道, 数学是一门与社会生活实际密切结合, 极具生活气息的学科, 数学教学同时又是一门艺术.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适时创设一些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 增添一些风趣, 用一些故事情节或生活情节把数学知识串联起来, 那么就完全可以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 激发起学习兴趣, 化腐朽为神奇, 让抽象变生动, 使枯燥乏味单调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和多彩, 课堂教学就好像是让学生在有滋有味地读一本“数学故事书”, 从而使枯燥的数学知识风趣化.

如在学习完八年级下册《定义与命题》复习课时, 需要对“基本元素、基本概念、公理、定理”等几个概念作一个说明, 笔者用一个故事引入:“从前, 有个国王知道阿凡提很有智慧, 决定考一考他.阿凡提去见国王, 国王正在吃面包, 于是国王问:什么是面包?阿凡提回答:面包是粮食.问:什么是粮食?答:粮食是人的食物.问:什么是食物?答:食物是可以吃的东西?再问:什么是东西?阿凡提想了半天, 只好说:没有什么东西不是东西?就连不是东西也是东西”.这个故事里, 就包含了分类, 基本概念、派生概念、内涵与外延等逻辑学的概念.再来问学生, 我们学过的知识中, 哪些是“东西”, 哪些不是“东西”, 学生兴致勃勃.

2.静态知识活动化.从本质上讲,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为此, 在数学教学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建立探索性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环节时, 都应有意识地体现学生自主探索、人人参与的过程.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 应有意识地把数学知识转换成动画、操作游戏、比赛辩论等交流合作的活动形式, 从而把静态的文本资源加工成动态的学习资源, 使课堂教学好似让学生在很开心地上“数学活动课”.

如在教学“有趣的七巧板”时, 充分利用主题图给学生讲“东方魔板”的由来, 播放一组以七巧板拼图为主体的画面, 并选几张拼图, 请学生给它命名.美丽的画面, 生动的情节吸引了学生走进了情境, 认真观察七巧板结构特征, 动手制作七巧板和利用七巧板拼图……学生兴奋地动手, 享受成功的喜悦, 充分展示自我.又如教学“从不同方向看”时, 播放《盲人摸象》媒体动画课件, 让学生看动画, 听故事, 在看、听、想的过程中体会观察一个物体不能只看局部, 应从整体上来分析.接着安排学生玩“猜一猜”的游戏活动:教师安排三名学生为一组按不同方向照教材的要求摆放教具……学生在仔细观察、充分交流的活动中, 体验到在生活中应全面地辩证地看待人和事.

三、开放教学内容——让学生拥有平常之“心”

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互联系时, 才能激发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 此时, 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也就是说, 学生的学习首先是建立在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基础上.因此, 教师要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来组织教学内容, 让学生感到所学内容并不陌生, 就是平常生活的一部分.这样学生对学习内容就不会产生神秘感, 从而能以平常之心对待学习.

1.教学内容生活化.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如果课堂教学内容与生活相联系, 那么学生的学习过程就会显得更加有意义, 投入热情也会更加强烈而持久.因此, 课堂教学要走进生活, 从生活中找数学, 学数学, 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让学生认识到, 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如在讲平行线概念时, 笔者引导学生观察伸展的铁路轨道, 大型超市的自动手扶电梯, 体育课上玩的双杠以及滑雪时保持两只雪橇板的平行等日常生活经验以加深对平行线的理解.又如, 笔者在讲“正数与负数”内容时, 充分联系了现实生活, 设计了如下情节.

师:时间:冬天的一个早晨;地点:北方某地的一个村落;事件:小李戴着帽子、围巾, 穿着厚厚的羽绒服, 正在雪地里艰难地行走, 大片大片的雪花不时地落在他身上. (停留数秒, 让学生感受此时创设的情境)

师:如果你是天气预报员, 请问, 此时此刻的温度是多少?

生1:零下10摄氏度

生2:零度以下15摄氏度

……天气预报的误差虽有点大, 但学生们都用上了“零下”字眼, 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负数的概念.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教学内容综合化.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教学要选取自然、社会与其他学科中的素材, 不应把学习中各科知识孤立地割裂开来.因此, 教师要善于将各学科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帮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 让学生体会各学科中的数学.例如在《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课尾, 可让学生用各种形状、各种大小的贴纸来设计图画, 也可让学生在计算机中用各种大小的图形来设计图画.

四、教学问题的开放——让学生拥有驿动之“心”

爱因斯坦曾言“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数学家哈尔莫斯也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设置一些具有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索和创新. 因此, 教师要设计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促使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与创新, 让他们放飞驿动的心去不断地发现和解决问题.

1.解决问题要鼓励探究.数学知识的教学一般以问题呈现.数学教学已不再是以传授数学知识为目的, 而是更应关注在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必须以“问题情景”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 在学习中摸着石头过河, 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其记忆, 激发其求知欲望.让学生觉得这些知识不是教师教的, 而是经过自己探索发现的.如七年级上册第一章中, 笔者出了这样一道题:下面两组数中, 每组四个数都是按一定规律排列的, 把其中多余的一个数找出来.

(1) 3, 9, 18, 27, 81, (2) 2, 4, 6, 7, 10,

一位优秀生回答第一组多余的数是18, 第二组多余的数是7, 理由是:第一组数中其余4个数分别是3的幂, 而18不是3的幂, 第二组中7是奇数, 其余4个数都是偶数.该生回答后, 班里学生沉默了片刻, 一位中等生站起来说:“我有不同看法, 我认为第一组多余的数是3, 因为其余4个数的数字之和均为9.”接着有学生说第一组多余的数是3, 因为其余4个数均是合数, 而3是素数……同学们在质疑、讨论、探索中找出了一些多余的数, 思路活跃,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潜能.

2.解决问题要鼓励创新.数学教学的目标不仅在于接受, 更在于创造.数学是人们在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基础上, 逐步抽象概括形成的方法和理论, 并进行应用的过程, 这一过程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年龄特点, 敢于调整教学顺序, 重组教材内容, 通过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 让学生在从“有问题”变成“没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闪现出智慧光芒, 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或找到别出心裁的解法.

总之, 新课程理念下开放式数学教学, 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 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要求, 有利于学生展现自我, 开放心灵, 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 让学生主动获得学习数学的方法, 提高参与数学实践的能力, 从而得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杨麦秀.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中学数学教学, 2003, (4) .

[3]傅道华.新课程中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免费开放背景下群艺馆的压力与应对 篇5

自从2011年年初文化部与财政部共同发布《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意见》实施以来,各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公共文化机构积极行动,免费开放工作在全国各地全面推进。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免费开放现如今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话题,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高度肯定,这充分表明了免费开放这一文化政策的得民心。

湖北省今年2月10日举行的湖北省文化局长会议透露,全省千余文化场馆站免费开放,在基层文化建设和文化惠民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日益成为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今年的任务是要全面落实免费开放要求,确保所有馆(站)在年底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免费提供,以免费开放工作促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管理模式机制的创新、调整、转型和升级。

群艺馆、文化馆(站)的免费开放作为一项全国性的政策来推行,在我国是一个全新的尝试,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尽管一年多来的实践卓有成效,但是在开放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给群艺馆和文化馆(站)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和挑战。不过,只要我们认真总结教训,探索解决免费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多方拓展思路,解放思想,提高管理水平,强化服务意识,就能促进群艺馆、文化站免费事业的健康、繁荣发展。本文试图以湖北省的群艺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的现状为例,分析一下在免费开放的大背景下,群艺馆、文化馆(站)面临的压力,并尝试着对解决办法提出一些建议。

一、群艺馆、文化馆(站)面临的压力

我国群众文化源远流长,几乎贯穿整个历史,但是真正开始使用“群众文化”一词则是在1953年,关于群众文化的理论研究、学科建设等一直远远落后于同为公益文化单位的图书馆、美术馆。改革开放之初,群艺馆、文化馆(站)积极进行改革,盘活资产,达到了“以文补文”的目的,群文事业出现了一个繁荣时期。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高科技的层出不穷和市场经济的风起云涌,传统的群众文化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从事群众文化活动的群艺馆、文化馆(站)等慢慢地淡化在了人们的视野。从那时候起,群艺馆、文化馆(站)总体的处境一直是比较尴尬的。这种尴尬的处境也造成了群艺馆、文化馆(站)的诸多压力,特别是免费开放政策实施以来,这种尴尬就便得更明显起来。

基础设施薄弱。以湖北省的情况为例,大多数群艺馆、文化馆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所建,设施陈旧,设备落后,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的要求了。有的地方,特别是一些贫困县,条件落后,缺乏开展阵地文化活动的设施和场地,有的甚至连馆舍都没有。

专业的公共服务人才缺乏。由于历史的原因,群艺馆、文化馆(站)缺乏有专业素养的群文人才。以2011年文化馆(站)的评估定级工作为例,在湖北省内,至少有50%的群艺馆、文化馆(站)的文凭、专业水平不达标。有些素质不错的人才又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没有继续从事这一行了。还有一些人虽然在位,但是在惯性思维的影响下思想认识、服务意识和创新精神不足、观望或按

兵不动、固步自封。因此,群艺馆、文化馆(站)目前整体的状况是较缺乏有热情、有干劲的专业人才,很多单位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

内容供需矛盾突出。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与服务内容和供给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存在着较大的供需定位。群艺馆、文化馆(站)的基本项目服务不健全,内容总量不足,活动内容较老套、单一,在这个大众媒介风起云涌、市场服务越来越多样性、丰富性的时代,几乎没有什么竞争力。

运行成本上扬。免费开放以后,到群艺馆、文化馆(站)参加活动的人数大幅增加,致使水费、电费、保安、保洁、物业费,以及资源更新、设备维护等运行成本随之大幅度增长。免费开放后的开馆时间延长、节假日加班,职工劳动报酬、应有福利待遇等都无法正常保障。

管理难度加大。进馆人数增多,类别多元化,需求更加广泛,服务强度加大,必然对现有内部管理运行机制提出了挑战,运行效率、服务理念、服务能力、专业素质等各方面都出现了不适应、不协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群艺馆、文化站等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

保障政策与措施滞后。目前,虽然经费保障政策已经出台,但是较为系统的组织保障、人员保障、政策保障等保障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健全起来,各地都还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而且,群众文化方面目前还没有具体的法律法规可循,缺乏行之有效的保障手段。这一切,使得免费开放的可持续性不强。

二、群艺馆、文化馆(站)等的应对

客观地说,尽管群艺馆、文化馆(站)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考验,各方面也出现了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但是,各地主管部门与公共文化机构仍以高度的责任心与使命感,在多方探索新路子,想办法解决问题,积极推进免费开放工作。跨越了初级阶段与达标之后,免费开放如何细化、深化、优化是我们现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

首先要认清当前我国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新形势,明确方向、路径与使命,找准群艺馆、文化馆等的定位。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在新的发展目标指引下,正确认识免费开放所面临的形势、责任与任务,极为重要。一方面,免费开放带动了群艺馆、文化馆等全面进入到一个升级转型的新时期,另一方面,群艺馆、文化馆(站)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巩固全社会思想道德基础,应对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人生观、价值观扭曲上使命与责任更加艰巨。党和政府、人民对于公共文化机构抱有很高的期待。我国现有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人口众多、国民文化素质整体还比较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尚处于初步阶段。群众文化单位做好免费开放,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事。

另一方面,群艺馆、文化馆等不像图书馆、博物馆等形态稳定、服务内容固定、服务方式确定,并且也无在长期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国际惯例可供比较和参考。相对而言,群艺馆、文化馆的服务内容更加丰富,服务方式更加灵活,在功能定位上有一定难度。当前, “免费开放”深刻改变了群艺馆、文化馆的建设运行环境

和发展模式,迫切地需要从战略高度对群艺馆、文化馆作出更加明确、更加精准的定位。

第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正确理解“免费开放”的含义。

我们要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多方筹措资金,进一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筑牢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石,使群艺馆、文化馆在“硬件”建设上有较大改观,力争尽快达到国家标准,大大提升城市文化服务功能。固定设施建设最好要有浓重的地方特色,体现当地文化的标志性建筑。除了固定设施建设,还要重视流动设施建设。流动服务是群艺馆、文化馆(站)的重要工作内容。流动服务车,流动服务点等的建设也是不容忽视的。

“免费开放”不单单是场地的开放,也不单单是不收钱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群文工作者要有开放的心态和开放的意识,工作开展不应只局限在本馆,而要着眼全社会。群艺馆、文化馆既要做好馆内场地设施的免费开放,但也应注重做好面向全社会基层文化建设的免费指导服务。相比较而言,群艺馆、文化馆免费开放的重要职能更应表现在“走出去”深入基层,组织和指导基层文化建设方面。

第三、加大培养力度,利用各种渠道招募人才。

群艺馆、文化馆(站)迥异于博物馆和图书馆,后者更倚重“器物”的精彩和资料的丰富,而文化馆则需仰仗文化生产力主体“人物”的魅力。职业队伍的社会动员、价值宣示、道德感召、文化凝聚、才艺吸引、协调组织等最为重要。免费开放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发展方式转变的新起点,根本要务是内在素质和内生动力的提升,是供应链、价值链的完善,是每个要素环节及其基本流程都要有合格专业人才。

以文化馆业务资源为主体,把好文化馆人员入口关,加大培养力度,提升群艺馆、文化馆(站)人员素质和专业技能、工作能力、理论政策水平。处理好群众文化业务与自身文艺专业的关系,群众文化业务人员必须有一门艺术专业,还要懂群众文化工作规律,在行业内建立联动机制,行业内的优秀人才可以在馆与馆之间参与组织、辅导、演出等活动。

由于编制、体制的一些问题,单靠文化馆的人员肯定是不够的,这就需要外援,比如商业文艺演出的队伍和志愿者。商业文艺演出队伍相对比较完善,但是志愿者队伍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二者可以相得益彰。要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文化志愿者队伍,针对文化馆站和社区的文化中心的需求,提供专家型、专业型、特长型、服务型的文化志愿者;引导离退休文化工作者、艺术院校学生以及其他热心公益事业的人员作为志愿者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参与各类公益文化活动,不仅可以满足越来越多样化的群众文化需求,还可以为国家财政节省大笔的资金。而且志愿者精神境界相对较高,工作起来也很有激情。深圳市群艺馆的免费艺术培训从创办之初就有志愿者参与,而湖南省博物馆免费开放后新增的635名讲解员中志愿者就占了621名,这些都是非常成功的范例。

第四、加强文化创新,提高服务质量。

在免费开放的实践中,群艺馆、文化馆必须充分发挥先进文化主阵地作用,在充分体现群众“参与文化审美、参与文化展示、参与文化创造”需求服务过程中,大力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升公民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发挥“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文化功能。怎么去实现这一功能,怎么有效地去传达文化,怎么能够让人们养成文化参与和审美的一些习惯,是群艺馆、文化馆工作者应该考虑的终极问题。以目前的现实看来,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通过创新来改善服务。要通过创新服务手段实现服

务能力的提升(比如网络手段),创新服务内容达到吸引力的增强,创新管理方式以使群众文化活动的质量提高,争取能够打造一些群众文化活动的品牌。

创新之外,群艺馆、文化馆还应考虑一些弱势群体对公益文化的享用。在实践中,优势群体、特别是基层群众中的文化艺术活动爱好者,总是能够得到更多的文化服务,相比较而言,辖区内弱势群体得到的文化服务就相对较少。这就要求文化馆一方面必须高度重视保护好、发挥好优势群体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必须适当关注区域内各种弱势群体的文化服务工作,为弱势群体提供必要的设施空间和基本服务,比如要关注农民工的文化权益,残疾儿童们的文化权益,要真正体现公益文化的均等性。

第五、加大和合理利用财政投入,创新融资渠道。

群艺馆、文化馆(站)的免费开放,虽然减轻了社会民众因文化消费而带来的经济压力,群艺馆、文化馆(站)的财政却日益紧张。面对这种情况,国家出台了补助标准。政府投入是免费开放的基础和保障,群艺馆、文化馆(站)要对这些资金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利用,切不可挪用、占用。对有些地区来说,还要加大财政投入,并且要有相关措施保证资金能够到位。

除了政府的财政投入外,群艺馆、文化馆(站)应该努力创新融资渠道,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在发展文化产业外,可以借助社会企业、团体或个人,广泛筹集资金,采取多种合作形式,互利互惠,达到双赢效果,从而取得较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做好自己的事情,塑造起品牌,领导重视,群众喜欢,自然就不愁资金了。

第六、勤于调研,重视群众文化理论建设。

前面也说过,群众文化事业目前的一个尴尬境地就是既没有专业的学科设置,也没有比较权威的群众文化理论著作,甚至连公开发行的群众文化刊物也寥寥无几。没有理论的支撑,群艺馆、文化馆(站)的工作在很多方面是很盲目的,也不能为一些政策、法规的出台提供依据,其不足是显而易见的。今后一段时间,从国家到地方,都应该加强这一块的理论研究,对一些刊物进行扶植或者引导转向。

理论的建设离不开调研的实践。只有勤于调研,了解各方面、各层次的问题,理论才能更站得住脚,更让人信服。在免费开放的大背景下,调研还要关注服务对象的心理期待、民意倾向、政策评估等等。

第七、加强制度建设,积极推进群众文化立法。

加强体制安排、制度建设和法律保障是促进群众文化事业长期健康发展的正确途径。必须以制度和法律形式充分体现群艺馆、文化馆的基本职能,也进一步落实公共财力对公共文化馆事业的基本保障。比如,文化馆免费开放后财政上出现“分而不担”的情况,中央财政进行补助之后,地方财政并无配套补助,这就需要一些资金管理使用办法类的制度。

按照六中全会的部署,已经开始研究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立法,要从根本大法的角度,从根上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也就保障了文化馆事业的长治久安。其余的还有文化馆管理办法等等。这些法律法规对群众文化事业可以起到保障和促进的功作用,使群众文化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开放背景 篇6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社会形态逐渐开放化的时代,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开放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传统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是一种封闭式的教学,而小学生正处在好奇心重、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的年龄阶段,过于封闭的课堂教学容易限制学生思维,束缚学生想象力,降低学生学习兴趣。在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对语文学科提出了明确要求——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因此,在小学语文中實施开放式教学势在必行。

1 小学语文开放式教学的涵义

开放式教学是一种针对传统课堂教学过于封闭的弊端提出的一种新兴教学理念。在开放式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摒弃以课本、教师、分数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2 小学语文开放式教学的原则

2.1 主体性原则。

在传统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占据课堂的绝对主体位置,总是由上而下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这就导致了小学语文课堂气氛非常压抑、沉闷、死板,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知识掌握也不牢固,长此以往,学生容易对语文产生抵抗心理,严重降低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开放式教学强调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2 民主性原则。

笔者发现,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太过以自我为中心,不尊重学生的意见,在课余时间也让学生感觉高高在上、难以接近,这就导致了师生关系紧张,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开放式教学倡导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应该把自己和学生摆在平等的位置上,以为学生服务的心态,尊重、信任学生,挖掘学生最大的潜能。

2.3 开发性原则。

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度遵照课本内容和所谓的参考答案,对于学生所提出的与课本内容和参考答案有偏差的观点给予的是否定,强制学生接受正统观念。长此以往,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并严重束缚学生思维的发展。语文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并没有标准答案,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学生有不同看法,教师应该尊重学生观点,不能因为其与课本有出入就对学生完全否定。相反,教师更应该引导和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以此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 小学语文开放式教学的策略

3.1 时间的开放。

在开放式教学中,教学时间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的四十分钟,而是应该充分利用课前时间和课后时间,实现教学时间的开放性。

例如,在学习《负荆请罪》这篇课文之前一个周,我就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看书、上网、询问家长等方式,去大概了解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故事过程和故事结果,然后再在课堂上进行分享。本节课课堂非常活跃,内容相当充实,学生积极性很高。在下课时,我又让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自己对文章的感悟,写一篇日记。由于每位同学在课前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课堂上也积极参与,因此,日记的完成情况也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期,很多学生都意识到了坚持不懈、奋发图强的重要性,这也正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总而言之,教师除了要充分利用课堂的四十分钟以外,还要对课前和课后时间进行有效利用,使教学工作能够有效衔接,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更强的连贯性。

3.2 教学方法的开放。

传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太过单一,都是采用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讲得多,启发少,这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达到教学效率最大化。

例如,在学习《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一些从太空中观看地球的美丽图片、地球上的美丽景色的图片,以及地球遭到破坏后的图片,以此导入课文内容。

3.3 评价体系的开放。

评价体系的开放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对于学生课堂回答问题评价的开放,前文提到,教师不应该完全以标准答案来判定学生的回答,而是应该以开放的眼光来看待,对于学生回答中的重大偏差应该及时纠正,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改正。同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回答的闪光点,并给予积极的评价;另一方面,对于学生学习成绩评价的开放,传统教育模式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完全以考试分数来判定学生学习情况的优劣,这种评价方式太过片面。在小学语文开放式教学中,除了学生的考试成绩外,还应该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能力、思考能力、语文素养提升情况,进行综合考虑,给予学生最客观的评价。

4 结语

开放背景 篇7

关键词:宁夏,对外开放,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

一、“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成立对宁夏的意义

宁夏地处西北内陆, 不沿边, 不靠海, 在当前依然以航海作为主要贸易连接方式的航运国际贸易时代, 处于明显的区位劣势。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实施的是先开放沿海地区, 然后再推进到内陆地区的战略。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 我国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要素流动性不断增强, 沿海地区吸引集聚了大量来自全国包括西北地区的资源, 人才、资金和各种生产资料等。宁夏在这种开放格局中毫无优势可言, 对外开放水平一直止步不前, 对外贸易总额多年来没有大的突破, 利用外资困难重重, 难以有大的作为, 对外开放度一直在全国处于落后位置。即使进入21世纪以来, 这种政策倾斜不断得到矫正, 但是总体来看形势没有大的变化。

2012年9月, 国务院批准建立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设立银川综合保税区。宁夏将成为内陆地区第一个开放试验区, 全国第一个以整个省域为单位的试验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成立对于宁夏扩大对外开放, 以及促进“向西开放”战略的实施将产生重大影响。这将使以往相对封闭的内陆经济将逐步走向开放, 宁夏对外经济格局将发生较大变化。试验区的成立对宁夏的特殊意义在于:宁夏将具有活跃的内在推力和强有力的外部政策驱动两种力量推动对外开放, 宁夏基于试验区发展的对外开放将依托自身的回族文化禀赋优势承载着国家和区域向西开放的双重使命, 宁夏基于试验区的内陆开放型经济建设将内涵着政策、体制和开放模式等多方面的创新和探索。

二、宁夏对外开放度的比较分析

对外开放度是衡量一国 (地区) 对外开放水平的最为直接的指标, 本文采用成熟的外贸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指标来测算宁夏的对外开放水平。外贸依存度指一国 (地区) 一定时期内对外贸易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 (GDP) 的比值, 是用来衡量该国 (地区) 经济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高低的指标之一。外资依存度是指一国 (地区) 一定时期内外商直接投资占当年GDP的比率 (这里的外商直接投资使用的是实际利用的外商直接投资) 。对外开放度取决于一定时期内的外贸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 它是外贸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算术平均数。

图中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宁夏1995年~2010年对外开放度发展趋势不断波动, 2001年到2006年连续六年增长, 2006年的对外开放度达到近年来的最高值8.1%, 而2007年到2010年度对外开放度略有回落, 这表明宁夏对外开放水平提高很缓慢而且趋势并不稳定。全国平均开放度在1995年~2010年期间, 最低值是1998年18.1%, 最高值为2006年33.8%, 全国对外开放度也不断波动中, 不是持续增长型。同全国平均水平比较, 宁夏的对外开放度几乎只是其1/4左右。

从西北各省看:陕西的对外开放度从1995年开始有降低的趋势, 直至2010年仅达到4.5%;甘肃的对外开放度从1995年到2010年先有降低的趋势后又有明显增长, 2010年其对外开放度上升到6.2左右;青海的对外开放度在1995年~2010年期间为先升后降趋势, 2004年达到最高值7.1%, 之后到2010年又降到了2.5%;新疆的对外开放度1995年~2010年间基本呈现增长趋势, 2009年~2010年略有回落, 2008年达到最高值18.6%。

通过对宁夏与西北四省对外开放度的比较, 我们可以发现:宁夏、甘肃、陕西、青海四省在1995年~2010年期间对外开放度都比较接近, 四省的数据均在2%~8%区间内波动;从对外开放度平均水平来看, 宁夏略高于其他三省, 可见宁夏较甘肃、陕西、青海有一定对外开放优势。新疆在1995年~2002年期间和其他西北四省的对外开放度较为接近, 从2002年~2010年则逐渐高于了西北其他四省的对外开放度, 这表明新疆的对外开放力度加大。西北各省同全国平均水平比较看来, 其对外开放程度偏低, 平均只有全国的1/4左右水平。总体来看, 宁夏对外开放度在西北各省中较高, 但这与宁夏是个小省份、GDP基数小有关系, 所以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宁夏的对外开放程度。

总体上, 宁夏的对外开放度较甘肃、陕西和青海略显优势, 但近年来与新疆和全国的平均水平都在拉大。这表明:提高宁夏对外开放水平、赶上全国的平均水平对于宁夏而言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尤其是在短时期内难以跟上全国平均水平, 更难赶上东部发达省份。也是我们坚定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超常规的发展模式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是宁夏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要考虑的问题。

从西北五省对外开放度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新疆近几年对外开放度在不断扩大, 并且远远领先于其他四省, 我们试着从新疆的对外贸易发展模式上寻找一些可借鉴之处。

新疆对外开放的迅速发展极大的得益于上海经合组织等国际性合作组织, 以及对外中亚五国的积极的开放政策。新疆借助于上海经合组织这个有力的国际组织平台, 开创了中亚区域经济合作新局面, 探讨和完善了中亚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发挥新疆内引外联、东联西出、西来东去的贸易方式等方面也都做出了巨大成果。2011年9月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建设全面启动, 与中亚、南亚、俄罗斯等为重点的贸易合作关系日益紧密, 与周边国家以能源战略性资源为主的经济技术合作日益深入。以哈萨克斯坦为首的中亚地区在未来一段时间都将是新疆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

三、促进宁夏对外开放水平提高的政策建议

1.充分利用“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优惠政策促进宁夏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

宁夏地处西北内陆, 不沿边, 不靠海, 在利用外资和发展对外贸易方面具有明显的区位劣势。在这种情况下, 要扩大对外开放和出口规模必须借助特殊的优惠政策。“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成立对宁夏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宁夏可以在政策、体制和开放模式等多方面进行创新和探索, 宁夏必须抓住试验区建设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

国家将给予宁夏66项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的支持政策, 对这些政策应该用好用足。尤其是应该充分利用国家对特色优势产业支持的政策, 大力发展具有宁夏特色优势产品, 使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在国际上逐步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抓住国家对试验区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给予支持政策机遇, 加大对铁路、公路、民航和水利等项目投资力度等。通过银川至西安铁路、银川至北京、新疆及中东地区铁路通道的建设打通宁夏对中东国家的陆路通道并增加对天津、秦皇岛等港口的运输能力。加强航空运输能力, 利用银川地处雅布莱航线的优势, 逐步确立银川在全国对中东地区贸易中的空港中心地位。

另外, 内陆开放经济试验区作为新生事物, 许多政策需要创新, 宁夏外贸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内结合自身的特点, 可以开创性地摸索一些促进出口的做法。

2.大力建设银川出口保税区

保税区是吸引资金并形成产业集聚的有力手段。宁夏应该利用好银川出口保税区政策, 积极打造对阿拉伯国家贸易的桥头堡并形成中国重要的对阿贸易中心。宁夏应该利用保税区这一有利平台积极吸引三资企业, 扩大对阿拉伯国家的贸易;吸引在中国采购的国际企业将采购出口货物的配送中心设在银川保税区, 直接对国外市场和阿拉伯国家市场进行货物配送;鼓励并吸引加工贸易企业进入保税区, 积极展开对世界各地尤其是阿拉伯国家出口加工工作等。

3.进一步扩大出口, 优化出口结构, 积极拓展阿拉伯国家市场

近年来, 宁夏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2011年出口达到16亿美元, 取得历史性突破, 但总体来看, 对外贸易规模还是太小。因此, 还是需要积极扩大出口, 尤其是要巩固欧美、东南亚和港澳台等成熟的市场。进一步扩大特色优势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如钽制品、枸杞、煤质活性炭产品、氰胺产品、加工无毛绒、风力发电设备和生物医药产品等产品;同时, 对外贸结构进行优化, 提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出口, 现在的宁夏出口产品还多为初级产品类, 这类产品技术附加值偏低, 利润空间也较小。提高产品质量, 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同样也是今后宁夏出口战略的重点。

近年来, 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贸易额不断扩大, 双方贸易潜力巨大。鉴于宁夏在阿拉伯国家贸易中的民族文化优势和宁夏在全国作为向西开放桥头堡的定位, 宁夏需要加大对阿拉伯国家的经贸合作力度。要对阿拉伯国家的进口需求市场进行认真分析, 要找到宁夏和阿拉伯国家市场的结合点。要进一步推动宁夏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的发展, 加强清真食品认证工作, 逐步形成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的集聚。要培养对阿拉伯国家贸易的专业外贸人员, 要有一批熟悉阿拉伯国家历史、风俗文化和经济情况, 懂阿拉伯语, 擅长和阿拉伯商人沟通的经贸人员。最后, 要加强对阿拉伯国家市场产品营销。

4.积极引进外资, 打造面向对阿拉伯国家的金融中心

规划中已经提出鼓励阿拉伯国家和地区的资金进入试验区, 这是宁夏吸引阿拉伯国家和其他地区资金的绝好机会。目前宁夏已经试点开办伊斯兰金融业务, 但是尚未有国外资金进入。在实施优惠的引资政策的同时, 宁夏金融界必须未雨绸缪地研究如何运作伊斯兰金融, 如何适应阿拉伯国家银行的经营模式, 如何创造性地在现代金融体系中嵌入伊斯兰金融的运作模式。只有成功的投资会吸引持续不断的资金而不仅仅是优惠政策。

5.借助国际贸易会议、会展活动, 进一步推进对外开放

宁夏已成为中阿经贸论坛的永久举办地, 这为宁夏对阿拉伯国家的经贸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通过这样大型的国际化会议, 积极对外宣传宁夏的特色文化、特色产业, 不仅可以扩大对外贸易范围, 而且还能有更多更好地渠道招商引资, 进而提高外商直接投资额, 这是扩大对外开放度的良好助力。

参考文献

[1]包群, 许和连, 赖明勇.贸易开放度与经济增长:理论及中国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 2003, (2) .

[2]杨韶艳, 李波.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及因果关系检验———基于宁夏的实证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4) .

论免费开放背景下文化馆发展研究 篇8

一、文化馆免费开放面临的挑战

1. 文化馆免费开放的范围不明确

目前有关文件指出, 免费开放文化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基础文化服务。但是目前许多文化馆却并没有明确免费开放的范围, 因此就造成免费开放的范围在扩大, 这样甚至出现了复印资料不付费的现象。文化馆进行免费开放并不是对所有的服务都免费, 因此在开办文化馆的时候, 要明确好免费和收费的范围, 比如开饭公益性的文化展出, 就可以是免费的。而对于文化馆举办的个人技能培训, 由于服务对象是特定的, 不具有普及的特征, 因此进行适当的收费是合理的。文化馆免费开放的范围要尽快明确, 要进行科学合理地界定, 这样才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2. 阵地回收工作展开较困难

免费开放文化馆提出以后, 在政府的支持下, 文化馆就开始收回被外单位占用的土地, 但是从回收这些被占用的土地并不是简单的事。有的文化馆的建筑被用来进行商业化的行为, 比如用来建成卡拉OK场所, 这样就严重影响了文化馆的正常运行。而且文化馆本身的音响、灯光设备也已经老化, 但是更换的工作并没有落实到实处。

3. 免费开放资金需求难以保障

免费文化馆的开放需要巨大的资金作为保障, 财政支出的多少直接影响着文化馆开放的质量的高低。但是目前政府财政的支持并达不到文化馆免费开放的要求。一方面就是免费开放以后, 场馆内日常的水费、电费、办公费用、保洁费、取暖费、制冷费等基础费用会增加;另一方面就是文化馆要开展公益性的文化活动, 培训费用、演出费用、培训教师费用、聘请专家的费用就会明显增多。但是免费开放文化馆以后财政支持不到位, 同时减少了收入来源, 这样就使得文化馆的免费开放过程较为艰难。但是并不能够因为资金短缺而降低服务的质量, 文化馆需要拓宽收入的来源, 从而使得文化馆的免费开放有序进行。

4. 免费开放保障机制尚未建立

尽管我国目前的文化馆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 但是目前并没有形成一套自己的保障机制, 甚至基本的定义也没有权威的规定。而免费文化馆的开放给文化馆带来巨大的机会的同时, 也为文化馆的开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免费文化馆的开放才刚刚起步, 因此就使得文化馆的秩序、卫生以及安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加班加点工作是常有的事, 因此就需要加强文化馆的制度的规范化, 制定时间制度、责任制度、奖惩制度、活动制度等, 为文化馆的免费有序开展提供保障。

5. 文化馆免费开放的基础保障不足

目前文化馆免费开放的项目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馆内日常服务项目, 要求每周都有新的活动主题。另一种就是季节性的专项文化活动, 要求全年不能够低于40次, 要疆场开展节庆日活动、政策宣传活动、科普活动、人文活动等。但是要开展好这些活动就需要基础作为保障, 但是目前的基础保障并不完善。

二、改善文化馆免费开放的措施

1. 完善文化馆的硬件保障

(1) 文化馆的建设

在进行文化馆的建设的时候, 首先就是选址要方便公众, 根据服务区群众的数量和可承载能力来进行建设。还需要考虑交通是否便利, 环境是否优雅, 是否能够保证人们在文化馆中的时候能够感到身心愉悦。在对群众用房进行建设的时候, 要根据当地具体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建设, 对于群众活动团体表演比较积极的地区就需要增加公众的用房比重。还需要根据不同活动特色来增加设备, 比如摄像机、照相机等, 还要增加一些如钢琴、小提琴的乐器。在进行场馆建设的时候, 还可以将本地区的特色融入进来, 比如在广西壮族地区, 就可以将鼓楼、吊脚楼等具体民族风情的建筑特色应用到文化馆的建设过程中, 这样就有利于文化的宣传, 使其成为当地文化的名片。

(2) 增大资金来源

要增加文化馆的免费开放的财政收入, 一方面就是要依靠国家财政支持。国家要加大建立专项基金来保证经费, 提高公开开放文化馆的水平。要明确好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的比例, 这样才能够保证资金及时到位。另一方面还需要吸引社会上的民间团体参与到文化馆的建设过程中, 民间资金往往比较充裕, 因此就可以降低准入的标准, 并且提供国家补贴, 这样就能够吸引较多的社会力量进入到文化馆的建设中, 同时还能够弥补经费不足的现象。让社会团体参与到免费文化馆的建设过程中, 一方面有利于商家产品的宣传, 另一方面就能够丰富挥动经费, 这样就能够提高文化馆的活动水平, 使得文化活动向着宽领域和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3) 健全保证机制

首先就是要健全文化馆的法律法规, 这样才能够为人民群众追求精神生活的活动提供保障。其次, 文化馆领导要加强组织领导。对文化馆免费开放的事项要进行统筹管理、协调分工, 注重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 要关注的文化馆开放中的每一个细节, 并且制定出具体的方案, 这样才能够保证文化馆的有序展开。最后, 要对文化馆内各种规章制度进行完善。不断对优化内部管理, 并且对服务的内容进行创新, 从而提升文化馆的运行效率。在制定内部制度的时候, 要讲求效率、积极创新、突出重点, 使机制改革能够高效进行进行。

2. 加强文化馆的人才培养

(1) 建立良好人才培养机制

目前文化馆中工作人员的素质普遍不够, 因此就需要对这种现状进行改善, 将人才培养纳入工作日程中, 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这样就能够壮大公司的骨干的队伍。在聘任工作人员的时候, 也要采用先面试后笔试的招聘方式, 这样就能够保证免费开放文化馆的服务质量。

(2) 营造优越的工作环境

良好的工作环境是保证高效工作的关键, 因此就需要营造出和谐温馨的工作氛围, 对办公场所进行改善。同时在安排工作的时候, 要工作有序, 每个项目都有明确的负责人, 厘定关系, 使得所有的工作人员都能够围绕着相同的目标来进行工作, 这样才能够激发员工的热情, 从而大大提升工作的效率。

(3) 建立文化志愿者服务体系

免费开放文化馆的时候, 如果仅仅依靠文化馆的内部人员工作, 未免会显得势单力薄, 因此就吸引社会力量来进行文化服务工作, 这就是吸引社会志愿者, 尤其是对于一些大学生而言, 组织这些学生进入到文化服务的队伍中, 这样不仅能够保证文化馆工作的有序展开, 还能够增加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给大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 使得学生将来以后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

3. 提升文化馆的基本职能

文化馆在免费公开的时候, 需要对其职能进行明确, 一方面就是要提升教育职能。将党政教育时渗透到展出和文艺表展中, 使得群众能够了解国家的新政策。文化馆还可以举办各站艺术培训班, 让群众继续拧免费学习, 这样就能够提高公众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在开展文化展览的时候要根据不同的主题来尽心开展, 比如生活类、遗物类、艺术作品类等, 从而吸引针对性的人群来进行参观。另一方面文化馆就需要起到对非遗保护的智能。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 群众的传统文化的意识日益淡薄, 因此就需要多举办各种非遗展览活动, 以图片、实物、所媒体等形式来增加公众对我国非遗的了解。

总之, 免费开放的文化馆建设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参与, 只有制度健全、管理到位, 社会参考程度高, 才能使文化馆发挥强大的社会功能。

参考文献

[1]翟海燕.新时期文化馆免费开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商业文化, 2014 (12) .

[2]王婧.论免费开放背景下文化馆发展研究[M].广西艺术学院, 2013.

[3]贾婧芳.浅谈推进文化馆免费开放的重要途径[J].文化长廊, 2014 (8) .

开放背景 篇9

一、政府信息公开对档案工作的影响

政府信息公开就是现行文件的公开以及一部分档案的开放。因此, 政府信息公开与档案的公开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政府信息公开环境下, 档案信息的开放工作所处的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政府信息的公开给档案开放工作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第一, 政府信息公开对档案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档案管理工作全面和及时, 并尽快实现信息化, 要求档案工作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 熟悉相关法律法规, 提高服务意识。第二, 政府信息公开加强了对档案信息的监督。依据《档案法》的相关规定, 对于档案信息的监督和指导应当被纳入行政体系内, 各个级别的行政部门对本层次的档案工作应当有监督和指导的责任。同时, 档案信息的开放还要受到法律和社会的监督。第三, 政府信息公开增加了档案开放的途径。《档案法》规定了各级档案馆所保存的档案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对外公布。如通过报纸、刊物等出版物发表;通过电台、电视台播放;通过公开展览、陈列等方式对外开放档案。以上都是传统的方式,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将政府网站作为重要的方式加以强调, 充分利用政府门户网站来开放政府信息, 是我国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政府信息公开背景下档案开放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 现有法规出现不适应。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 公众对于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与人民群众日渐增长的信息需求量相比, 我们国家现在所执行的档案法规中关于档案利用以及档案开放的相关条款就显得尤为单一。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规定一旦政府信息归档成为档案后, 尽管内容和形式都没有改变, 可是在法律上就不再是政府信息了, 而是档案。因此就要按照《档案法》的规定决定是否公开。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 既然作为现行文件时已经公开过了, 就应该是公众能够共享利用的文件, 没有必要再一次将其封闭。

(二) 档案开放的范围较窄。

我国档案开放的范围有限, 主要体现在档案开放的广度有限和档案开放的深度有限。首先, 档案开放的广度小。目前我国的档案开放仅限于各级国家档案馆保存的档案。其次, 我国档案开放的深度需要挖掘。

(三) 档案资源开发力度不够。

随着政府信息公开的发展, 公众对信息的需求量日益增长, 这就要求加强档案资源的开发力度。目前, 我国档案资源的开发还处在一个初级开发的阶段, 开发范围小, 开发种类少, 开发深度不够等问题使得档案馆不能够系统地提供给用户具有深度的档案信息资源, 阻碍了档案开放工作适应政府信息公开的进程。

(四) 档案信息化建设相对薄弱。

网上信息的供给量与档案系统拥有及可供开发的信息储量与公众的利用需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更值得注意的是, 由于维护电子文件安全的技术和措施仍然有待于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和保障, 网络的安全问题一直是限制档案部门实现档案信息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给我国建设“透明”政府的工作带来了许多阻碍。

三、政府信息公开背景下完善档案开放的对策

(一) 调整档案法规的内容。

公众对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现有的档案法律、法规中有些条款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 给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和档案开放工作带来了一些难题, 为了保证政府信息公开和档案开放的顺利进行, 我们需要与时俱进, 及时地修改现有法律、法规, 使之能适应档案开放工作的发展。

(二) 适当扩大档案公开范围。

档案立法部门应顺应时代发展, 扩大档案公开的范围, 使档案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群众。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的相关规定, 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主要分为应该主动予以公开的政府信息、通过申请可以予以公开的政府信息以及不能予以公开的政府信息, 《档案法》应该在基于公开的档案不涉及国际机密、商业机密和个人隐私的基础之上, 适当扩大档案开放的范围。这样, 才能有效地避免作为政府信息的现行文件已经被公开而转化为档案后还要被封闭的情况产生。

(三) 加强档案资源开发力度。

国家档案馆的职能要求我国必须加强档案资源的开发力度, 国家档案馆需要全方位地整理合并各个种类、各个来源的档案信息资源, 并建设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共享平台, 加快创新档案馆服务方式的步伐, 使所公开的档案信息能够更好地被广泛的利用和开发, 服务于社会公众。从具体的措施来看, 加强档案文献的编纂工作是今后档案工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我国档案管理部门应当充分地做好档案的编纂工作, 将比较零散的、不易被理解的档案信息系统化、通俗化, 向公众提供利用。

(四) 完善档案开放平台体系。

新课程背景下开放式实验教学探究 篇10

一、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意义

1.开放式实验教学是实现新课程目标的需要

新课程除了对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等基本目标要求外, 还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思维能力。为此, 新课程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 增加课堂演示性实验和课外探究活动, 如必修第一、二册教材中共安排学生实验44个, 其中学生必做的分组实验4个, 演示实验10个, 而开放式实验30个, 占总数的68.2% (还不包括研究性学习) , 选修3-1中课外探究活动有14项。由此看出, 新教材也是要改变传统的实验模式, 推行开放式实验。

2.开放式实验教学是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 这就需要形成一个动态的实验教学内容, 以适应时代的要求。我们经常鼓励学生自己设计来自生活实际的实验方案, 动手进行小制作、小发明, 进行天文观测、摄影等活动, 或者对教材中的实验进行延伸, 迁移出新的实验。当然, 教材中也增加了开放式实验, 如做一做, 问题与练习, 课题研究, 家庭小实验等。

3.开放式实验教学是教学管理和评价的需要

新课程主导下的教学评价模式由单一转向多元化, 单凭考试成绩评价学生, 会压抑部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开放式实验教学对同一实验可以有多种实验方案, 比如研究平抛运动, 教材中提供了三个参考案例, 当然学生还可以自创案例, 不论采用哪一种实验方案, 只要达到实验目的, 都应该给予表扬,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使评价成为学生发现自我和创造奇迹的过程。

4.开放式实验教学是克服现实困难的需要

高中学生人数增加, 班额大, 实验仪器陈旧, 配套设施匮乏, 师资力量无法跟上, 实验教学内容较以前更多、更杂, 很难在有限时间内让学生掌握相关技能, 只有实现场地和时间的开放, 才能弥补现实条件的不足。

二、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实施办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 坚持开放的思想和做法, 使学 生能够有不同的观点, 同时使用投影仪、录像、网络视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为学生搭建进一步探究的平台;让学生面对同一实验问题, 从不同角度思考、分析, 可以有不同的实验方案, 对比找出合理、有效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树立策略优化的思想。

开放式实验教学, 突出的是开放和创新。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向学生提出实验任务和要求, 由学生自己选择仪器, 制订实验步骤, 处理和分析实验结果, 学生也可以自己去图书室或上网查找相关的资料, 激发学生实验的积极性。

在课堂外, 确定实验室开放日。主要采取四种方式开放:一是在自习时间和自由活动时间向学生全面开放;二是根据实验教学计划、内容、人数, 在特定时段开放;三是学生可完成自己拟定的实验内容, 申请预约开放时间。四是为研究性学习课题小组安排预约在双休日开放。我们还加强了实验教学与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之间的紧密结合, 组织学生参加奥林匹克竞赛、实验技能操作大赛、科技发明小制作大赛和科技创新大赛等。

开放式实验教学是一个师生共同和谐参与、多向信息交流的过程, 教师的任务是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发挥的情境,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于“不疑处生疑”, 探索有可能会被忽视的实验内容和方法。尽量创造一个真正开放的实验环境, 但必须重视实验操作规程, 开放是主旋律, 但开放不等于放任, 需要学生在实验前阅读仪器设备使用的有关资料, 安全、正确地使用仪器设备。与此同时, 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分享他们成功的喜悦。

上一篇:女性盆腔脏器脱垂下一篇:PLC自动监控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