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式移动微型学习

2024-08-25

非正式移动微型学习(精选五篇)

非正式移动微型学习 篇1

1. 英语非正式学习的界定

根据非正式学习 (informal learning) 的概念, 将英语非正式学习界定为:英语非正式学习是指通过非教学性质的途径对英语知识传授而言的, 指在工作、生活、社交等非正式学习时间和地点学习英语的一种形式, 主要强调学习者自主进行英语的学习, 是一种自我发起、自我调控、自我负责的学习形式。

2. 英语非正式学习形式的重要性

学习者对英语的学习, 除了在正式学习中获得知识, 很大程度取决于学习者本身在非正式学习中获得的经验, 这对于学习者提高英语水平有很大的帮助。英语水平的提高在于点滴时间中的积累, 由于非正式学习是随时随地发生, 它满足了英语学习的需要, 更有助于兴趣的培养, 学习者主动的学习相对被动的接受效果更显著。有些学者认为, 正式学习通过80%的付出只得到了20%的收获, 而非正式学习20%的付出得到了80%的收获。因此, 英语学习在非正式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达到更明显的效果, 更有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

二、移动终端支持英语非正式学习

1. 什么是移动终端

移动终端是指体积相对较小便于携带、支持无线移动通信的这一类设备的统称。随着通信与计算机技术的日益发展, 微型移动终端产品也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 因此, 我们这里的微型移动终端泛指现有的和即将出现的各类可能用于微型移动学习的便携式技术设备[1]。

2. 提供有形和无形的支持

移动终端为英语非正式学习提供有形的支持, 主要囊括了硬件和软件上促进学习过程、满足了英语学习需要的所有资源。一方面, 移动终端的类型和功能多种多样, 其便携性和无线通信功能为灵活多样的英语非正式学习提供了良好的设备支持, 方便学习者随时随地的进行英语的沟通与交流;另一方面, 移动终端的可扩展性, 有助于安装英语学习中所需的各类软件, 高效的学习软件在建立学习者英语兴趣的同时, 也提高了学习者的英语水平。

此外, 移动终端功能上的便捷性和多样性, 不仅优化了英语学习过程, 更为其学习方式的改变提供了无形的支持。这种支持体现了学习者固有学习态度的转变, 在逐渐建立兴趣的过程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的参与。移动终端支持下的英语非正式学习, 可以增进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以及协作, 促进有效学习的进行。

三、移动终端在英语非正式学习中的应用

1. 普通手机

手机以面向低端市场、成本较低、覆盖面大等特点用于移动学习的实验中, 可以通过使用普通手机收发教学信息和教学内容。手机通常便于携带、待机时间比较长, 可以通过短信、通话等实现实时的文本或语音交流, 且操作比较简单, 基本不受使用者文化、终端水平的限制[2], 能够适应非正式学习随时随地的特点。在英语非正式学习中, 学习者可以通过手机使用数据线、红外线从PC机上获取英语学习资源, “也可以使用移动电话网络 (GPRS、GSM) 接入互联网, 直接下载学习材料”[3]。

短消息是普通手机在英语非正式学习中比较普遍的一种应用方式。以短信的方式通过文字传递学习的内容或有关学习的讨论等。例如:通过短信收发词汇、语法知识点、课程学习提醒、简单的英语测试题、章节或讲座的标题、英语短文及相关的链接资源等。

通过WAP访问课程内容是普通手机应用于英语非正式学习中另一种主要方式。学习者可以通过手机访问英语课程总结、考试准备、学习重点等自学信息, 或将学习内容下载到移动终端上进行离线学习, 可包括内容页、课程前言、介绍、所有学习单元等各种资源。另外, 学习者可以通过实时聊天工具与英语爱好者进行在线交流, 这种有别于传统面对面的交流方式, 可以免去怕说错的心理负担。这样无形中提高了学习者用英语对话的兴趣, 多次的交流过程也就提高了学习者的英语水平。

2. 掌上电脑

掌上电脑 (Pocket PC或PDA) 是便携式个人计算机, 拥有桌面电脑大多数的功能。Pocket PC是微软对掌上电脑的定义, 因此, 我们一般把装有Windows Mobile操作系统, 具有收发E-mail、管理通信录、安排日程、浏览多媒体文件、即时通信等功能的掌上电脑叫Pocket PC。PDA意指“个人数字助理”。主要的功能有四点:日程安排、通讯录、任务安排和便签[4]。

在英语非正式学习中, 学习者可以利用掌上电脑上自带或安装的程序, 如记事本工具, 记录随时看到的英语美文、适合英语学习的方法、记录英语学习心得或写英语日记。这些学习习惯对英语能力的提高有极大的帮助。而且掌上电脑具备显示屏大、分辨率高、支持无线网络协议等特点, 学习者就可以通过无线网络访问局域网中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程序, 上传学习资源或用英文进行通信等活动。

3. 智能手机

智能手机除了具备普通手机的全部功能、具备无线接入互联网的能力、具备掌上电脑的功能之外, 它最为重要的标志是具备一个具有开放性的操作系统, 可以安装更多的应用程序, 从而便于英语非正式学习时的需要。

智能手机作为移动学习终端其优势非常突出,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在移动性方面, 智能手机重量较轻, 便于携带, 适合英语非正式学习方式。

第二, 一般情况下可以使用八个小时, 在连续播放英语视频文件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四至五个小时, 基本上能够满足学习者一天在线学习英语的需要。

第三, 在实时交流性方面, 智能手机可以进行在线英文交流, 使学习者便携地获取和分享信息, 实现小组间的英语学习。

第四, 功能可扩展性方面, 由于手机用户可以自行加装软件, 因此, 学习者在智能手机上可以利用各类软件通过外接终端获取和处理信息。例如:学习者可加装金山词霸等英文查询工具, 便于随时地查询生词。

第五, 多媒体性能方面, 视音频播放器可播放MP3/AMR/WAV等常见格式音视频文件, 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英语学习, 对学习者的英语听说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智能手机更适合非正式学习这类以自主学习方式为主的学习, 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在引起学习者兴趣的同时, 提高了他们的英语水平。

4. 学习机

学习机是我国学生群体中比较普及的一种便携式学习终端。它在通信能力上不断加强, 由原来的无法通信、无法更新资料发展到通过数据线从计算机上拷贝资源, 再利用无线通信自动更新资料。学习机具备其最基本的英语查词功能, 学习者可以直接学习学习机上自带的学习内容, 使用上面的词典查阅单词, 还可以通过数据线与PC机相连, 通过PC机从网站上下载内容, 然后进行离线学习, 学习完毕之后还可以再将学习机与PC机相连, 将已有的学习记录上传到网站上, 还可以提交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进行在线讨论。学习机在英语非正式学习中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满足所有学习者随时查询的需要。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移动终端在英语非正式学习中的应用, 对于英语水平的提高有着重大意义。本文就移动终端对英语非正式学习过程的支持提出了具体应用策略, 希望为学习者提供有形和无形的帮助。英语学习作为终身学习方式的一部分, 越来越被学习者所重视, 因此, 移动终端将成为开展英语非正式学习过程的一个强有力的后盾。

参考文献

[1][2][3][4]黄荣怀.移动学习——理论·现状·趋势[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39-47.

[5]余胜泉, 毛芳.非正式学习——e-Learning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J].电化教育研究, 2005, (10) :18-23.

[6]唐卫红.论多媒体环境下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8, (06) :78-79.

[7]祝智庭等.微型学习——非正式学习的实用模式[J].中国电化育, 2008, (02) :10-13.

[8]杨云仙.基于3G技术的移动学习模式探究[J].教育技术导刊, 2005, (08) :37-39.

[9]赵蒙成.“非正式学习”论纲[J].开放教育研究, 2008, (10) :51-54.

[10]吴海琦.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教学策略的实施[J].中国科教创新导报, 2009, (04) :101.

[11]Jennifer A.Vadeboncoeur.Engaging Young People:Learning in Informal Contexts[J].Review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2006, (1) :239-278.

非正式移动微型学习 篇2

摘 要:移动学习不受时空的限制,越来越受到学习者的青睐,已经成为人们学习知识的重要方式。移动学习借助移动设备、现代化信息技术以及飞速发展的互联网络,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专业的学习资源。文章主要从三大方面论述移动学习的主导作用:从学习方式的分类角度讲,与正式学习相比移动学习更适用非正式学习领域;从非正式学习的主体角度讲,移动学习现已成为个体学习和企事业单位培训的重要手段;从实际应用角度讲,移动学习的优越性决定了其在非正式学习领域主导作用的发挥。

关键词:移动学习;非正式学习;学习者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人们进入网络数字化时代。新型移动设备的出现促使移动学习被多数人接受,移动学习的相关研究也备受人们关注。基于互联网的远程数字化学习是科技发展的体现,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但是随着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结合,使得移动学习也备受学生的热捧和青睐,教育领域移动学习概念的提出是科技进步的重要体现,为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创造了更多可能。

一、移动学习简述

(一)移动学习的内涵界定

对移动学习有以下几种解释:

第一,移动学习是移动计算机技术与教育的结合,借助移动设备进行实现教育的互动方式。这种教育模式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

第二,认为移动学习是教育机构通过无线移动网络及无线设备,为人们的学习提供方便灵活的方式方法,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第三,指出移动学习过程中使用的移动设备要满足有效的展现学习内容和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

所谓移动学习首先理解为学习者、教育者、学习环境都是移动的,必须满足形式上的灵活特性,方便学习者随时随地地学习。移动学习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互动性,教育者与学习者通过移动设备搭建互动平台,这种互动不受地域的限制,方便满足学习者对学习资源的丰富性和专业性的需求。移动学习的知识载体也应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包括课程、电影、电子书、游戏等,只要能够满足学习者的学习要求达到学习目的都是可行的。

传统的学校教育中,教师与学生在同一时间、固定的空间范围内进行的交流学习。知识的传播有一定的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而移动学习的灵活性特点与之不同,学生与教师在时空上是分离的。学生的学习时间是自由的,学生们还可以利用生活中的零散时间来学习。移动学习教育模式的推行满足学习者对知识渴求的同时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移动学习不是单方面的教学,移动设备的有效运用,师生之间可以进行互动交流。在互联网、计算机飞速发展的今天,数字化是技术进步的标志,移动学习的数字化特点紧跟时代步伐,是未来学习的重要模式。移动学习平台集学习、作业、考试和答疑等功能于一体,操作简单易学,突破了时空限制,满足学员随时随地学习的需求,营造了“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远程教学环境,为学习者提供了一种新的远程学习方式。

(二)移动学习的发展现状与模式

伴随科技的进步和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我国目前有500万的学生在新型大学(如国家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网络学院)注册学习。区别于传统大学的教学方式,新型大学建立了开放大学的移动平台,推行远程教育学习模式。平台集中了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学习者可根据自身需求进行学习,可以在线学习和线下辅导。同时移动学习也是一种个性化的学习模式,学习者依据自身的学习愿望、兴趣爱好、学习水平等有选择地进行学习。在移动学习的新型模式影响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正在发生变化,教师的角色在转变。在移动学习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起到引导的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接收信息资源。具体说来,移动学习可以分为三种模式:

第一,以信息为载体的移动学习模式。在移动学习中,师生之间可以通过短消息或者借助互联网传递信息,如现在人们常用的聊天软件、微信、飞信、QQ等。教师通过手机、电脑、ipad等现代电子产品将学习资源共享到互联网服务区内,教学服务器会将学习资源进行分析处理,后传送到学生手机。这种借助信息为载体的学习资源传送模式是移动学习特有的学习方式。

第二,在线共享的移动学习模式。移动学习可以实现实时信息共享,结合移动QQ、电子邮件、论坛、校园网、微博等工具,师生之间可以对学习资源进行交流讨论。学习过程中可通过视频、语音对话、图片、文本信息等多种方式进行。每个学员和每个教师都可以在微博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互相交流。

第三,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作用,学习者可以在线浏览信息,主动获得学习资源。学员们可以根据互联网资源的丰富多样性,不断地自我充电,扩大自身的知识面,完成自主学习。

二、移动学习在非正式学习领域的应用

(一)移动学习适用于非正式学习领域

按照学习的形式可将学习分为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正式学习也就是我们所接受的正规教育、培训等活动,具有组织性和纪律性的特点,实施主体为教育机构。非正式学习则是区别于正式教育的,学习过程可以随时发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非正式学习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是指利用生活中的空闲时间或不确定的地点进行知识的学习、接受新事物的学习方式。非正式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大多数人学习知识、了解世界的主要方式。对于就读于学校接受正式教育的人来说,除了在学校接受学历教育之外,大部分时间需要在生活中继续学习。对于已经毕业的人来说,获取知识的方式不再是传统的教育形式,而是通过非正式学习的方式获取。人们通过这种方式有针对地进行学习,不但有利于自身职业的发展,同时也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非正式学习作为一种隐含式的学习方式,其中的暗示信息让人受益匪浅。人们学到的许多知识并不是从课堂上学到的,而是来自同伴和教师的一些暗示信息。非正式学习强调学习的广泛性,其理论认为人们在沟通交流的过程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与正式学习相比,非正式学习更能够帮助学习者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知识管理能力、随机应变能力以及感悟能力等。

移动学习自由、随意的特点与非正式学习不谋而合。二者具有共通之处。与正式学习相比,移动学习与非正式学习对学习者的要求更高。正式学习的学生学习是被动的,而移动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学习者必须是主动学习的。学习者要求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和知识的整合能力。移动学习与非正式学习在理论上也是相通的。在学习目的、动机、学习过程上是一致的。学习过程是随意的,学习目的是具有特殊性的,相对于传统的正式学习而言,非正式学习不重视学习结果,个体间差异较大。

(二)移动学习在个体、企事业单位的应用

个体和企事业单位是非正式学习领域的主体,也是移动学习的主要应用领域。个体主要指学生或者在职人员,这一类群体喜欢新事物,乐于使用移动设备进行学习。目前来看,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的覆盖范围逐步扩大,人们随时可以通过手机或ipad等移动设备接受新鲜事物。相对于传统的教育方式来说,使用移动设备学习的生活方式更适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将个人的空闲时间充分利用。企事业单位中员工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培训是提高新老员工技能,更好地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有效手段。在企业培训中传统的方式是集中授课,在非正式学习领域现代企业可以采用移动学习的培训方式。例如,企业可以讲培训软件装在员工手机里,让员工更加轻松的学习。一方面节省员工的学习时间,减少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大规模的集中授课带来的高额成本。

(三)移动学习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

远程教育主要是以网络为依托的教学方式。无线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已从城市向农村扩展,范围越来越大,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人们使用移动设备接收信息已经不再是奢望。区别于传统的授课方式,远程教育的学员更加自由,可以随时随地学习。使用远程教育的移动学习方式一是为学员节省更多时间;二是对学员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学员来说,缩短了听课的“路程”,方便的同时更节省成本;三是学员可以有针对的进行选择课程,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变被动为主动。

(四)移动学习在非正式学习领域的优越性

相对于正式学习来讲,非正式学习理论为移动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移动学习也运用到非正式学习的领域中,而且还能推动非正式学习领域。

首先,移动学习能够更加有利于产生非正式学习,丰富了其学习形式和学习资源。对于学习本身而言,可以利用网络将资源整合,对于学习者来说,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进行学习。网络资源丰富多彩,人们不仅可以快速的获得学习资源,还可以加强人们之间的交流。随着知识扩散速度的不断提升,在通过不同途径和平台上,移动学习提升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微课的全称是微型化在线视频网络课程,相对整体而言,它是一个专题课程。这个课程是相对于某个重要单元设计出来的,有存储容量小、内容涉及广泛、目的性强的特点。伴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进步,以微课为基础的移动学习、在线学习和远程教育的普及,微课也慢慢成为移动学习的一种重要载体和形式。在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下,在线教育不仅以电脑为知识的传播途径,摆脱互联网和PC的局限,通过碎片化的学习方式帮助学习者学习。

其次,在非正式学习中移动学习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手段。相对于正式学习而言,非正式学习不仅内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宽泛,而且基于网络等平台,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使学习效率更加高效。

最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也起到了推动作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增加,人们的流动性也不断加强,正是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移动学习的需求也随之增加。移动学习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传播也侧面推动了非正式学习的实现。

三、移动学习在非正式学习领域主导作用的发挥

如何发挥移动学习在非正式学习领域的主导作用是值得探讨和深入研究的。在非正式学习情境下,结合移动学习移动性、个性化和信息化的特点,发挥移动学习的最大效能。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服务者应建立专业化的移动学习模式

非正式学习的主体范围非常广泛,许多学习者要求知识具有专业性。因此服务者需要整合专业知识,增加知识的专业强度后提供给学习者,以满足学习者专业化的需求。要根据学习者的反馈逐渐完善学习内容,丰富学习资源。

(二)移动学习应满足个性化的特点

学习者的需求不尽相同,在兴趣爱好、知识结构、学习习惯上均有明显差异。因此,在制定学习产品时首先要虑学习者的特殊性。个体需求的不同,设计课程时要考虑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对其进行个性培养。

(三)移动学习的整个过程应该是一体化的

所谓一体化是指整个服务过程服务者和学习者要密切联系,随时了解学习者的动态以及学习情况,把握好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根据个体需求建立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对其实施教育后总结分析学习效果,吸纳学习者的意见。如果学习者对自身的特点和需求不甚了解,教师需要帮助学习者了解自身的学习风格,制定学习策略。

(四)充分发挥移动设备、网络工具的便捷作用

借助移动设备开展微博、微信较为方便,服务者可以建立兴趣小组开展知识服务。小组中有专家解答成员的疑惑,小组成员之间也可以互相交流,在知识的传递和沟通过程中达到共同进步的效果。

(五)建立一个没有时间、地域限制的咨询平台

平台采用交互式的专家问答形式,第一时间帮助学习者解决疑难问题。建设移动学习系统更好地为学习者服务,在电子互动教学环境下,有助于学习者学习目标的达成。学生可以利用系统实现结构化、标准化的电子学习方式加强知识的传递,提高学习效果。

四、结语

学习与移动通信相结合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受到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从移动学习的适用领域来看,移动学习在正式学习领域中只能起到辅助性作用,而在非正式学习领域具有主导作用。移动学习的特点与非正式学习相适应,移动学习条件下更易产生非正式学习。移动学习借助移动设备使信息传递的速度加快,使用过程的便利均推动着非正式学习的发展,大大提高了非正式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在非正式学习领域,要充分发挥移动学习的推动作用,实现知识的创新与增值,以便更好地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移动学习方式有着广阔的前景,对学习者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有重要助力作用。但是,如果将移动学习方式作为主流学习模式还需要一定的过程,由于移动学习与互联网密切相关,受到经济因素和技术因素的制约。随着经济的发展、网络技术的不断提高,技术与通信手段的完美结合,未来移动学习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移动学习的发展已经成为必然。

参考文献

[1]刘建设,李青等.移动学习研究现状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2007,(7).

[2]祝智庭等.新型学习—非正式学习的实用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8,(2).

[3]赵蒙成.“非正式学习”论纲[J].比较教育研究,2008,(10).

[4]傅健,杨雪.国内移动学习理论与实践十年瞰览[J].中国电化教育,2009,(7).

非正式移动微型学习 篇3

21世纪是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 也是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提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学习不再是个人在学校里、课堂上的阶段性学习, 而是贯穿生命的各个阶段, 通过各种形式接受知识, 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的内涵与形式不断丰富, 除了正式学习外, 非正式学习的重要性逐渐显现并被人们所关注[1]。对于将离开校园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来讲, 非正式学习成为他们获取知识, 解决工作和生活难题的主要方式。根据CNNIC第32次互联网报告可知, 截至2013年6月, 中国新增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70%, 高于使用其它设备上网的网民比例。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对大学生使用移动设备进行非正式学习的现状进行调查, 指出非正式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提高学习绩效的相关策略。

“非正式学习”是相对正规学校教育或继续教育而言的, 指在工作、生活、社交等非正式学习时间和地点接受新知识的学习形式, 主要指做中学、玩中学、游中学等[2]。非正式学习是一种有学习目的与学习意图的活动, 或是在不经意中产生, 常常没有固定的学习目标、固定的学习场所、固定的学习形式、固定和正式的教师, 它是非官方的, 是学习者自我发起、自我调控、自我负责的学习[3]。非正式学习具有场所多样化、学习时间碎片化、知识来源多元化等特征, 生活中随时随处都能发生。移动设备的便捷性、移动性、普及性使得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享受碎片化的学习。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移动设备的更新换代, 为大学生进行非正式学习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1 基于手持移动设备的非正式学习现状调查

1.1 研究方法

为了保证调查数据更全面, 选择不同学科 (文科类、理工类、艺体类、其它) 和不同学历 (大专、本科、硕士) 的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调查对象在师范院校选取, 女生比例高于男生, 其中男生21名, 女生51名, 共72名。

采用混合型调查问卷, 其中封闭性问题13个, 开放性问题1个。从大学生使用移动设备进行非正式学习的意识和动机、学习方式及学习内容、学习效果以及学习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等方面设计问卷。借助问卷星平台, 进行问卷的发布和相关数据信息的获取。

1.2 调查结果与分析

1.2.1 对使用手持移动设备进行非正式学习的认识

手机已经成为高校学生不可或缺的通讯工具, 并且很多大学生拥有笔记本电脑或者PAD等移动终端, 为进行非正式学习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据调查可知, 70.4%的大学生对使用移动设备进行学习或者非正式学习有了解, 其中41%的学生在生活中有使用移动设备进行非正式学习的经历, 29.6%的学生对移动学习或者非正式学习不了解。大学生对使用移动设备进行非正式学习的喜爱程度不一, 如图1所示。

1.2.2 使用手持移动设备进行非正式学习的内容

大学生使用移动设备进行非正式学习的目的多样, 如满足个人兴趣、拓展知识面、充实自我、解决学习问题等。调查显示, 大学生经常在临睡前、等车、等人、无聊时, 以及课堂学习需要查找资料时, 使用移动设备进行学习。大学生经常使用移动设备进行沟通交流 (如电话聊天、视频互动) 、浏览网页 (如看新闻、微博、博客) 、娱乐 (如听音乐、看电影、玩游戏) , 或者查找相关学习资料等。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

1.2.3 使用手持移动设备进行非正式学习的资源形式

调查可知, 大学生使用移动终端进行非正式学习的方式包括:浏览网页、将学习资源下载到手机或者Pad上、登陆相关学习网站或平台进行学习、利用推送或者订阅功能将信息定期发送到手机上进行学习 (如手机报) 。

常见的教育资源形式包括有文本、视频、音频、动画、图像。多种感官的刺激, 让学习者根据自己的认知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媒体, 更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调查发现, 大学生使用手持移动设备进行非正式学习的资源形式如图3所示。

调查显示, 大学生使用移动设备进行学习时, 更偏重视、音频, 其次喜爱文本形式的学习资源。非正式学习环境比较复杂, 在嘈杂的餐厅、路上, 或者公车上, 视音频的学习形式相对于文本资源的学习形式相对更好一些。设计开发短小的视音频学习资源对使用手持移动设备进行非正式学习具有重要作用。

1.2.4 使用手持移动设备进行非正式学习的影响因素

大学生使用手持移动设备进行非正式学习的影响因素包括学习者自我控制能力、学习持久能力等内在因素和网络环境、设备支持、资源建设等外部因素。大学生利用手持移动设备进行非正式学习的影响因素如图4所示。

调查发现, 学习者自制力薄弱, 不能够持久地进行学习是一大重要影响因素。并且, 硬件设备, 如手机屏幕小、分辨率低等问题, 以及网速的限制, 加上学习资源面临收费等都对学习者随时随地的非正式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 基于手持移动设备的非正式学习对策

非正式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并不是对正式学习的抵制与反抗, 而是正式学习的补充和完善。将其与课堂正式学习相结合, 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效率。

(1) 提高大学生使用移动设备进行非正式学习的意识。知识的获取并不仅仅依靠教师讲授, 更多的是通过自主学习。大学生进入职场, 面对新的工作环境和竞争压力, 通过非正式学习来提升自己尤为必要。多数大学生过于依靠教师的教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 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尚不足。应增强大学生利用休闲时间进行非正式学习的意识, 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 以提高其学习效率。

(2) 培养大学生使用移动设备进行非正式学习的良好习惯。大学生除了从学校课堂教学中获取知识, 也有课堂外利用移动设备在休闲时间里主动获取知识的需求。非正式学习可以是有目的进行的, 也可以是不经意间发生的。学习目标对学习活动具有导向、激励和检测的作用, 是评估学习效果的重要依据和指标。研究发现, 学习目标的设置对学习任务的选择、完成任务的坚持、抵抗干扰和付出努力的程度有一定影响。明确的学习目标更能提高学习效果。针对目前大学使用移动设备进行非正式学习过程中的目标不明确、学习自制力薄弱、学习效率不高等现状, 教师应重视学习者目标控制能力的提高。

(3) 培养大学生使用移动设备进行非正式学习的能力。斯坦福大学荣誉校长约翰·斯通[4]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 学生在大学期间50%以上的知识和技能是从伙伴或同学那里学到的, 而不是从课堂或教授那里学到的。针对大学生使用移动设备主要是用来交流、娱乐等现状, 应重视提高大学生小组协作学习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小组协作学习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 通过与周围学习伙伴的交流沟通, 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难题。教师布置一定的学习任务, 让学习者通过移动设备进行课下自主学习或者协作学习, 完成任务或者解决问题, 培养学习者利用移动设备持久和高效地进行非正式学习的能力。

(4) 设计开发适合利用手持移动设备进行非正式学习的学习资源。针对大学生更偏爱视频形式的非正式学习资源的现状, 设计开发免费、容易获取、短小精简的视频学习资源, 学习者在吵闹的环境中也能满意地获取到有用信息。虽然手持移动设备逐渐普及, 但并不是每个学习者的手持移动设备都很智能化。针对硬件问题, 如屏幕小、分辨率低等问题, 学校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针对课堂需要, 配备一定的设备供学习者使用。

3 结语

随着信息量的快速增长, 正规学校教育难以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非正式学习正好迎合了渴求获取新知识的学习者的学习需要, 特别是在促进职后学习者获取知识、迎接社会挑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存在多种影响非正式学习效率的因素, 比如学习信息来源渠道多样, 这些错综复杂的信息表达了不同的知识内容, 这就需要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学习设备屏幕小、分辨率低的限制也成为影响非正式学习的因素, 因此设备更新也是提高非正式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在大学生获取系统知识的过程中, 学校应注重提高大学生进行非正式学习的素养, 培养他们的非正式学习能力, 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工作环境。

摘要:非正式学习是指学习者利用一切适合的条件, 根据学习兴趣和学习需要, 自我发起、自我调控、自我负责的学习活动。基于3G的移动技术和移动设备, 为大学生进行非正式学习提供了支持。对非正式学习和移动学习进行介绍, 调查大学生使用手持移动设备进行非正式学习的现状, 在分析调查结果的基础上, 提出基于手持移动设备的非正式学习效率提升建议。

关键词:3G技术,移动学习,非正式学习

参考文献

[1]朱哲, 甄静波.基于社会性软件的大学生非正式学习模式构建[J].电化教育研究, 2010 (2) :84-87.

[2]余胜泉, 毛芳.非正式学习——e-Learning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J].电化教育研究, 2005 (10) :19-24.

[3]柴阳丽.Web2.0环境下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 2011 (12) :63-68.

非正式移动微型学习 篇4

【关键词】移动微型学习 大学英语 通识教育 生态化整合

引言

我国高等教育自建国以来坚持“专业性人才培养”的宗旨,但是随着科技信息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我国高校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培养的人才知识面窄、人文素质差,甚至不能适应新形势,更需要博大精深且创新能力强的新人才。然而,只有通识教育培养的人才可以博大、创新、适应新环境。于是,2007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的教与学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空限制,向个性化与自主学习方向发展。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5年7月23日在北京发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可以说,“人与机相连,机与网不断”应该是信息时代的今天很多中国人的真实写照。移动微型学习已经逐渐成为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把时间化零为整。但是,大学英语通识教育仍然使大多数教师忧于心而溃于行,其根本原因是:课时受到大幅度地缩减和限制、学生缺乏兴趣、学习方法且长期认为英语通识费时低效、无足轻重。鉴于此,本研究探讨移动微型学习与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生态化整合。

一、移动微型学习及通识教育的内涵

1.移动微型学习的内涵。移动学习是移动方式的学习。学习者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如手机、平板电脑和无线网络连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进行移动学习。形式上是移动的、实现方式上是数字的、学习内容上是互动的。

微型学习的内容、媒介和时间都微小。微型学习是通过轻巧、便携的终端设备获取、存储微小的学习组块,并从中获得轻松的学习体验。

移动微型学习是移动学习和微型学习相得益彰的产物,既有移动学习的非正式性,又有微型学习的化零为整性。它比移动学习和微型学习都更有效率,更具交互性。陈维维等在2008年就对其加以定义:移动微型学习是借助移动设备利用任何碎片化的时间在任何地点处理或学习精短的知识内容。学习内容必须短小、实用,持续时间必须短。

2.通识教育的内涵。通识教育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强调人要理性发展,更强调身体和思想不受束缚。美国德博学院的帕卡德教授于1829年最早明确提出通识教育的概念。他认为:通识教育包括古典学、文学和科学方面的有关课程的内容。目标是培养情操高、学问高、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并注重理智和情感培养与熏陶的博雅教育。我国的通识教育始于道家、儒家并渊源流传,如:康有为坚持“中西合并、文武兼存”的理念;培养蔡元培提出“兼容文理两科之优势”的主张,都体现了对通识教育的认可。

基于中国走向世界并跻身世界强国的国情,加上移动微型学习方式带来的挑战,传统的通识教育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社会,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和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技能人才是高等教育必须认清的、不争的事实。

二、移动微型学习与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生态化整合的理论基础

1.教育生态学理论。教育生态学理论中的生态位理论强调系统的各要素必须各就其位。然而,移动微型时代的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暴漏了许多的失衡,如教材、课程安排和管理方式等不妥,其根本原因是信息技术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态位。因此,本研究需要以生态位理论来审度。

2.双重编码理论。Paivio于1986年提出双重编码理论,其宗旨是强调语言和非语言的同等重要性。该理论认为,记忆能力和辨识能力可以通过信息呈现的视觉形式和语言形式得以改善。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可以通过移动微型终端设备多模态地呈现——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进而可以减轻再认、再现的负担。因此,在语言和非语言、视觉形式和语言形式上与双重编码理论不谋而合。

3.信息加工理论。加涅在其信息加工理论中指出,学习是经过感知记忆、瞬时记忆和长时记忆3个过程才能完成的。环境的刺激-反应开始是在学习者的感觉中以映像的形式得以保留,然后被解码、编码并以语义的形式保存下来并进入瞬时记忆,再经过吸收、加工、处理和再次编码保存到长时记忆中。移动微型的大学英语通识教育通过移动微型终端设备以视觉形式和语言形式呈现大学英语听说内容和教学形式,顺应了该理论的记忆过程,以此提高和改善通识教育。因此,信息加工理论可以为移动微型学习与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整合提供理论支撑。

三、移动微型学习与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生态化整合的可行性

1.基于认知特点的可行性。移动微型终端设备与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整合的灵便性和智能性符合认知特点。大学英语通识教育需要瞬时记忆、长时记忆和情景记忆来保证效率,需要适时地解码和编码等操作来实现完整的记忆过程,而移动微型学习如微课、微博及微信等可以随时随地、化零为整地进行英语通识教学,并可以保证瞬时记忆、长时记忆和情景记忆的进行。

2.基于学习风格的可行性。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惯用的个性化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综合。当代大学生倾向于随性的、批判的、多样的、自主的学习风格的同时,又过度重视英语绩效、迫切渴望捷径式、悦趣式英语学习,因为在全球化的竞争压力下英语通识有助于提高竞争力。然而,移动微型学习与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生态化整合恰到好处,可以完全又彻底地实现异质化和悦趣化教学,符合大学生的学习风格。

四、结语

本文主要研究移动微型学习与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生态化整合。首先,移动微型学习的及通识教育的内涵得以阐释。其次,移动微型学习与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生态化整合的理论基础被清晰解读:教育生态学理论、双重编码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最后,从基于认知特点的可行性和基于学习风格的可行性论述了移动微型学习与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生态化整合。

参考文献:

[1]朱燕飞,石云里,陈长荣.从MIT看中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策略[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4):62-68.

[2]王守仁.高校大学外语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8)[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 年第 36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4]毕鹏晖.用微移动学习方式建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合作互动新模式[J].教学研究,2014:26-27.

[5]祝智庭,张浩,顾小清.微型学习——非正式学习的实用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8,(2):10-13.

[6]陈维维,李艺.移动微型学习的内涵和结构[J].中国电化教育,2008,(260):17-18.

[7]张豪锋,朱喜梅.移动微型学习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J].继续教育研究.2011,(4):75.

[8]杜祖贻.通识教育究竟是什么——《后工业时代的通识教育实践》序[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4):87.

[9]汪洋.通识教育视野下的大学英语教学[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5,(3):200.

[10]孙丰果,齐登红.外语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的生态化整合——陈坚林教授访谈录[J].山东外语教学,2012,(6):9-10.

[11]郑维勇.移动微型英语词汇学习系统的设计[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177.

[1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2-93.

[13]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2-63.

非正式移动微型学习 篇5

我国高等教育自建国以来坚持“专业性人才培养”的宗旨, 但是随着科技信息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 我国高校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培养的人才知识面窄、人文素质差, 甚至不能适应新形势, 更需要博大精深且创新能力强的新人才。然而, 只有通识教育培养的人才可以博大、创新、适应新环境。于是, 2007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 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 使英语的教与学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空限制, 向个性化与自主学习方向发展。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于2015年7月23日在北京发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6月, 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 互联网普及率为48.8%。可以说, “人与机相连, 机与网不断”应该是信息时代的今天很多中国人的真实写照。移动微型学习已经逐渐成为大学生的学习方式, 可以使学生把时间化零为整。但是, 大学英语通识教育仍然使大多数教师忧于心而溃于行, 其根本原因是:课时受到大幅度地缩减和限制、学生缺乏兴趣、学习方法且长期认为英语通识费时低效、无足轻重。鉴于此, 本研究探讨移动微型学习与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生态化整合。

一、移动微型学习及通识教育的内涵

1.移动微型学习的内涵。移动学习是移动方式的学习。学习者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如手机、平板电脑和无线网络连接, 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进行移动学习。形式上是移动的、实现方式上是数字的、学习内容上是互动的。

微型学习的内容、媒介和时间都微小。微型学习是通过轻巧、便携的终端设备获取、存储微小的学习组块, 并从中获得轻松的学习体验。

移动微型学习是移动学习和微型学习相得益彰的产物, 既有移动学习的非正式性, 又有微型学习的化零为整性。它比移动学习和微型学习都更有效率, 更具交互性。陈维维等在2008年就对其加以定义:移动微型学习是借助移动设备利用任何碎片化的时间在任何地点处理或学习精短的知识内容。学习内容必须短小、实用, 持续时间必须短。

2.通识教育的内涵。通识教育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强调人要理性发展, 更强调身体和思想不受束缚。美国德博学院的帕卡德教授于1829年最早明确提出通识教育的概念。他认为:通识教育包括古典学、文学和科学方面的有关课程的内容。目标是培养情操高、学问高、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 并注重理智和情感培养与熏陶的博雅教育。我国的通识教育始于道家、儒家并渊源流传, 如:康有为坚持“中西合并、文武兼存”的理念;培养蔡元培提出“兼容文理两科之优势”的主张, 都体现了对通识教育的认可。

基于中国走向世界并跻身世界强国的国情, 加上移动微型学习方式带来的挑战, 传统的通识教育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社会, 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和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技能人才是高等教育必须认清的、不争的事实。

二、移动微型学习与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生态化整合的理论基础

1.教育生态学理论。教育生态学理论中的生态位理论强调系统的各要素必须各就其位。然而, 移动微型时代的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暴漏了许多的失衡, 如教材、课程安排和管理方式等不妥, 其根本原因是信息技术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态位。因此, 本研究需要以生态位理论来审度。

2.双重编码理论。Paivio于1986年提出双重编码理论, 其宗旨是强调语言和非语言的同等重要性。该理论认为, 记忆能力和辨识能力可以通过信息呈现的视觉形式和语言形式得以改善。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可以通过移动微型终端设备多模态地呈现——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 进而可以减轻再认、再现的负担。因此, 在语言和非语言、视觉形式和语言形式上与双重编码理论不谋而合。

3.信息加工理论。加涅在其信息加工理论中指出, 学习是经过感知记忆、瞬时记忆和长时记忆3个过程才能完成的。环境的刺激-反应开始是在学习者的感觉中以映像的形式得以保留, 然后被解码、编码并以语义的形式保存下来并进入瞬时记忆, 再经过吸收、加工、处理和再次编码保存到长时记忆中。移动微型的大学英语通识教育通过移动微型终端设备以视觉形式和语言形式呈现大学英语听说内容和教学形式, 顺应了该理论的记忆过程, 以此提高和改善通识教育。因此, 信息加工理论可以为移动微型学习与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整合提供理论支撑。

三、移动微型学习与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生态化整合的可行性

1.基于认知特点的可行性。移动微型终端设备与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整合的灵便性和智能性符合认知特点。大学英语通识教育需要瞬时记忆、长时记忆和情景记忆来保证效率, 需要适时地解码和编码等操作来实现完整的记忆过程, 而移动微型学习如微课、微博及微信等可以随时随地、化零为整地进行英语通识教学, 并可以保证瞬时记忆、长时记忆和情景记忆的进行。

2.基于学习风格的可行性。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惯用的个性化学习方式, 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综合。当代大学生倾向于随性的、批判的、多样的、自主的学习风格的同时, 又过度重视英语绩效、迫切渴望捷径式、悦趣式英语学习, 因为在全球化的竞争压力下英语通识有助于提高竞争力。然而, 移动微型学习与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生态化整合恰到好处, 可以完全又彻底地实现异质化和悦趣化教学, 符合大学生的学习风格。

四、结语

上一篇:制品原料下一篇:评估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