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

2024-05-24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精选十篇)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 篇1

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职业观与职业道德,课程开发

《职业观与职业道德》课程开发, 主要针对示范性建设完成后试点专业课程改革成果如何向普通专业推广、如何使示范性改革成果得以巩固和提升、如何在普通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中最大限度地渗透“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和“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等问题, 进行进一步深入而广泛的调研、研究;以期探索出“后示范性建设时代”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新模式、新方法、新途径、新载体等。

一、课程开发的主要研究内容

(一) 明确课程目标

《职业观与职业道德》课程目标应定位于适应职业和市场的要求。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充分挖掘职业生活实践的价值, 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及解决职业问题和社会问题的能力。因此, 本着“知识、能力、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目标设计思路, 梳理出以下课程目标:

1.学习职业、职业观和职业价值观基本知识, 认识自我, 认识职业, 树立职业意识和正确的职业观及职业价值观。

2.知道理想的意义及实现理想的途径;认识职业理想的重要性, 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

3.熟悉职业道德基本含义、基本规范及职业道德的意义;能够掌握职业生活中的必要规则, 加强恪守职业道德的自觉性。

4.学会职业交往的相关知识和技巧, 初步培养师徒、同事、上下级交往与沟通的能力;具有责任感、竞争意识、团结合作和奉献精神。

5.学会职业形象的要求及设计, 通过自我职业形象展示, 提高职业形象意识, 学会提升职业修养;掌握职业礼仪的具体操作规则。

6.了解企业文化和职业道德的关系, 学会认同企业文化, 尽早实现职业角色转换。

(二) 设计课程主要内容框架

1.职业意识的构成, 树立职业意识的重要性及如何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

2.职业价值观的作用, 高职生应树立怎样的职业价值观。

3.职业理想在人生中的地位, 高职生的职业理想如何同社会发展与民族复兴紧密联系起来。

4.职场规则的必要性, 如何遵守职场规则。

5.职业操守的内容, 如何提高服从力和执行力。

6.职业交往的层次及技巧, 如何处理新时期的师徒关系、同事关系及上下级关系。

7.职业形象的辩证法。良好的职业形象包含的要素, 如何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

8.什么是企业文化, 如何提升企业文化的认同意识, 尽快与企业融合。

9.“职业商数”的构成, 如何提高职业商数, 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 开发课程的主要学习情境

通过分析提升职业意识、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增强职业核心竞争力等典型的职业基本素质培养任务, 以培养职业观和职业道德为基本目标, 紧紧围绕职业基本素质培养的需要选择和组织内容, 突出职业基本素质与学习活动的联系, 以活动为载体, 以职业发展阶段为逻辑线条, 遵循从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思想准备, 到初涉职场应遵守的规则操守, 再到适应职场后的提升发展这一顺序, 创设“走向职场”、“走进职场”、“纵横职场”三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下设三个子学习情境。

(四) 设计课程教学组织模式和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取分组教学, 根据专业人数灵活分组。具体教学实施采取活动为主资讯为辅的方针, 采取研讨、辩论、演讲、漫谈、现场演示、角色表演、形象展示等实施方式。实施过程总体采取六步工作教学法即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与评价进行, 部分学习情境在步骤上有所缩减。本课程的实施基本体现了工作过程系统化学习领域的主要特征, 即教学模式的范例性, 学习内容的递进性、可迁移性和可操作性, 实施过程的工学结合性, 教学效果的实用性和成果性。

(五) 探索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改革后的《职业观与职业道德》课程考核, 主要侧重对学生能力, 如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等。主要评价考核方式为过程性考核, 把平时考查和素质考查结合在一起, 把学习理论的表现和实际行为相结合, 通过辩论赛、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职场漫谈、素质拓展训练等等活动, 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不断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际运用的能力。这种考核突破以往空洞的理论答题, 提升了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的素质和能力, 突出了高职教育的特色。

二、课程开发的特色与创新

一是新视角。课程采用多维视角, 用产业的、市场的、高等教育的、职业教育的、世界的、中国特色的眼光对企业人才岗位道德需求、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培养目标、职业道德课程改革等进行扫描。优化的体系突破了以往过分强调知识系统性的局限, 突出了实践能力与职业道德素质协同发展的新理念。

二是新思路。按照“以能力和素质为本位, 以职业实践为主线, 以活动为载体, 以完整的学习情境为行动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 以培养职业观和职业道德为基本目标, 紧紧围绕职业基本素质培养的需要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 突出职业基本素质与活动的联系, 将理论和实践融为一体, 突出“教、学、用”合一, 使学生在“学中用, 用中学”。

三是前瞻性。目前, 全国大多数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尤其是职业道德课程改革尚处于起步或探索阶段, 我们不但率先走进改革行列进行了颠覆式改革, 而且又率先走进示范性建设改革成果向纵深推广的研究队伍, 课题研究将涵盖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必要性、实施策略、基本理论、课程体系建构等多个方面, 并对建立一套贴近学生实际, 具有高职特色, 讲求实效, 体现时代性, 把握规律性, 富于创造性, 遵循高职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和教育规律的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施体系起到一定的现实指导作用。这种思想意识的主动性和问题研究的前瞻性是不言而喻的。

四是示范性。课程吸收国内外大量的有关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体系开发与建设理论精华, 创造性地、扎扎实实地对高职生面向的职业岗位群进行“职业教育战略分析———职业分析———工作任务分析———专项能力素质分析———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优化与开发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并且创设有时代气息的情境, 提出了优化的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及实施方案。对于其他同类院校的相关课程改革必将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和影响。

参考文献

[1]何飞鹏.什么样的人企业绝不放弃[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1.

[2]呼志强.职场潜伏秘籍[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

[3]梁玉国.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与训练[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

[4]张俊英.做合格的职业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

基于工作过程的汽车维护课程开发 篇2

基于工作过程的汽车维护课程开发

作者:蒋红枫

来源:《电子世界》2012年第20期

【摘要】职业教育的课程必须彰显职业教育特色。基于工作过程的汽车维护课程开发,明确“做什么、谁会做、怎么做、为什么做、何处做”,满足汽车维修行业和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实现教学和就业的无缝对接。

【关键词】工作过程;汽车维护;课程

职业教育课程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所选内容的组织方面都凸现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推动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德国菲利克斯·劳耐尔提出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是当前国际上先进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方法之一,此方法能够有效保证职业教育和就业岗位及工作要求达成一致。应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职教理论开发汽车维护课程,能够主动适应职业岗位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养的要求,以实现教学和就业的无缝对接。

一、理论基础

1.影响课程内容的因素

(1)职教对象的个体差异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人类智能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由此呈现的智能类型是不同的。智能类型一般有两类:一类是抽象思维,另一类是形象思维。智能类型主要为形象思维者可成为技能型人才,而抽象思维者则可成为学术型人才。他们在不同工作岗位,都具有相互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就在于根据人的智能类型,采取合适的课程教学,来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

职业院校的学生空间映像、动作语感等形象思维能力较强,而逻辑推理能力较弱,因此该类学生属于形象思维者。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面向汽车后市场,培养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职业道德,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具备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经营能力的身心健康、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有别于学术型人才。这是影响课程内容的重要因素。

(2)职教课程的知识差异

课程内容有两大类知识:一类是陈述性知识,主要涉及事实、概念、理解和原理方面的知识;另一类是过程性知识,主要涉及经验和策略方面的知识。教育实践和科学研究都证明,形象思维强的人,能较好地获得经验性和策略性的过程性知识。因此,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

课程内容,应该以实践情境中实际应用的过程性知识为主,以陈述性知识为辅。这是选择课程内容的重要因素。

2.课程内容的排序

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组织并不是将过程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简单的叠加,而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将两类知识有机融合。

(1)工作过程

工作过程就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

(2)基于工作过程的排序

按照工作过程对课程内容排序,课程内容的结构是串行结构。学生的认知心理顺序是循序渐进的自然过程,工作过程也是自然过程。因此,学生的认知过程和课程内容排序是一致的,有效的实现了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联系起来,不仅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而且培养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使其能够在未来职业岗位上主动构建自己的工作任务,在工作中成为具有竞争力的人才。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

对汽车维修岗位的工作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得到序化的工作过程,为了完成工作过程中的所有工作任务,再进行职业能力分析,得到为具备此能力所必需的知识,这些知识是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有机整合,实践知识是课程内容的主体,理论知识服务于实践知识。

1.分析职业岗位构建工作过程

由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组成的开发团队,在充分调研汽车服务行业和企业市场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企业的用人标准、岗位的能力需求,通过对每个工作岗位的任务分析,获得了该工作岗位的工作项目和工作任务,从而构建完整的工作过程。

以“汽车维修机工”岗位为例分析,此岗位是汽车维修专业重要的一个培养方向,汽车维修机工工作岗位主要包括:汽车的拆装、维护、修理和检测诊断等。维护是汽车维修企业中频率最高的作业项目,维护与修理的比例从原来的7:3上升到8:2,目前甚至达到了9:1,汽车维护课程就是针对汽车维修机工这一职业岗位,按照工作过程开发的,所呈现的工作过程明确了“做什么”,如表1所示。

2.按照工作过程提炼职业能力

确定了工作过程后,对每个工作任务分析,形成了条理清晰的职业能力。以汽车维护所需完成的工作任务:拆卸车轮进行分析,针对此任务的工作过程,总结出此工作岗位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明确了“谁会做”,如表2所示。

3.根据职业能力设计实践知识

总结了工作岗位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后,根据能力的形成,设计出相关的实践知识,明确“怎么做”。要达到拆装车轮所需具备的职业能力,其实践知识如表3所示。

4.依据实践知识选择理论知识

在工作过程中形成了实践知识,从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出发,选择解决此问题的理论知识,明确“为什么做”。这样以实践知识为主,理论知识为辅,解决了两类知识的整合问题,符合企业工作的要求,使学生学以致用。以检查车轮为例,其相关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如表4所示。拓展知识是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的外延,用于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习兴趣。

5.设计教学情境

课程是按工作过程展开的,而连接课程教学与工作过程的纽带是教学情境,专业教学的教学情境是一种职业情境。以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按照空间结构与工作现场想吻合的原则,融技能训练与理论学习于一体,建立一批多媒体教室与实训室相结合的教学场所,内部划分为工具、量具准备区,工作计划、资讯区,任务实施区和成果展示区,明确“何处做”。

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教学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的汽车维护课程,其教学实施仍然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运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在工作情境或模拟工作情境中进行实践性学习。

1.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就是师生以团队的形式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所进行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需要解决的问题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个人或小组的工作方式,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流程,共同制定计划,最终完成整个项目,并展开个人和小组评价,学习的重点是学习过程,而非最终结果,在整个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2.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必须具备完成一个项目所涉及到的所有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一定的开发适合教学项目的能力,能涵盖学习领域的全部或绝大部分教学目标规定的内容;要求教师在备课

时,对经济、材料、环保和技术方面的内容有更多的准备,以应对动态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师要有创造性和应变能力。基于上述要求,教师很难很好地单独完成各个项目任务,应对的措施是:一方面,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另一方面,教师的组织方式由专业教学和教研组织向教师团队或专家工作室转变,从而完成个体教师无法完成的工作任务,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团队组织。

在项目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转变自己的角色,由开发项目的设计者,转变成为为学生提供与完成项目相关的知识、信息、建议的指导者,由指导者转变为实施计划和评价阶段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3.教学评价

评价是为了更好的反思,有反思才能提高。确立工作评价,既要着眼于完成工作任务的全过程,又不能过细。否则不能体现工作过程的完整性,过细了不好操作。要突出职业院校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操作能力所必备的基本要素,以便在评价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和正确的导向。同时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鼓励发现,鼓励进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操作动手能力。以检查车轮轴承为例,要求学生在学习结束时完成本工作过程的反思,如表5所示。

四、结论

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是一个颠覆性的开发理念,相对学科体系,其课程结构是动态的生成。基于工作过程的汽车维护课程开发,明确“做什么、谁会做、怎么做、为什么做、何处做?”在课程教学中不仅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力,而且培养职业竞争力,符合汽车维修行业和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为院校和企业共赢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研究 篇3

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 课程定位 学习情境设计 教学组织与实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b)-0056-02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是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全新理念。它是把职业工作作为一个整体化的行为过程进行分析,“工学结合”对课程体系进行解构与重构,打破原有的“学科完整”的课程体系,构建“工作过程完整”的课程体系。这种教学设计将“工作过程中的学习”和“课堂上的学习”整合为一个整体,保证了与职业相关的经验、知识和技能在结构上的系统化,确保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综合的职业能力。

1 课程开发与研究过程

我们以《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机械设备的维护与管理》这门课程为例来描述课程开发和研究的过程。

1.1 课程开发方法

课程开发的方法主要依据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估六步法。

1.2 课程开发基本思路

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为:职业岗位调研—— 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划分行动领域—— 转化学习领域—— 学习情境设计—— 教学实施优化。

1.3 课程定位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机械设备的维护与管理》课程是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都很强的新技术专业课,从事工业企业机电设备管理、运用、安装、调试、维护,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机械设备管理、维护,水利水电机电设备的安装维修,机电企业销售与售后服务等岗位证书课程,引入了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行业(职业)技术标准(规范)。本课程的作用是培养学生掌握各种现代典型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机械设备的工作原理、作业特点等技能,能运用各种水利水电工程常用施工机械设备的构造和性能等完成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机械设备的安装和调试等工作。

1.4 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分析

通过岗位调研,分析得到《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机械设备的维护与管理》课程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具体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见表1。

1.5 学习情境设计

根据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为使学生会做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机械的装配与调试工作,本课程设计了2个学习情境,各学习情境呈并列关系;在教学实施中,将其进一步分解成8个学习子情境。具体学习情境设计见表2。

1.6 教学组织与实施

教学组织主要是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任务的实施。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组织学习活动的方式及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安排方式。教学任务的实施是指老师利用各种教学方法、手段、工具、教学资源等,传授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训练专业技能,养成良好习惯,获取相关能力,达到教学目标。其中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教学手段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实施过程主要依据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估六步法,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最具体、最重要的一部分。《水利水電工程施工机械设备的维护与管理》课程某具体一个学习子情境的教学组织与实施见表3。

2 结语

本文依据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估六步法,从课程定位、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分析入手,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机械设备的维护与管理》课程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研究,最终得到详细的学习情境以及具体的教学组织与实施过程,这对该课程及相关专业的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现实依据。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 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4.

[2] 张莹,莫坚,杨利军.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运用方向)人才培养方案与核心课程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1.

[3] 姚和芳,周虹.基于工作过程数控技术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开发与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5.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 篇4

1 我国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

目前, 我国许多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上均采用“英语专业课+商课专业课+商务英语”这一模式, 这一模式仍然是沿袭了本科商务英语教学的模式, 侧重“陈述性知识”, 理论知识, 而对“过程性知识”, 实践知识重视不够, 或是仍然沿用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分离的二元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框架已严重滞后于我国现有的人力资源市场对于国际型、复合型、应用型商务人才的需求。

2 我院现有的应英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及我院该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群

2.1 应用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情况

2.1.1 专业名称含混不清、定位不明

我系很多刚进学校的新生在被录入我系的应用英语专业时, 根本不知道应用英语专业具体是什么专业, 再加上我系的名称叫做“基础教学部”, 使得很多新生都以为应用英语专业就是小学或初中英语教育专业。

我院的应用英语专业, 就其现有课程的设置情况可以被视同为商务英语专业。所以在以下论述中, 笔者就我院应用英语课程设置所提出的一些改革方法, 都是将应用英语专业视同为商务英语专业。

2.1.2 课程设置只是本科院校的“缩小版”

我院现有的课程设置也采用“英语专业课+商课专业课+商务英语”这一模式, 包括如下课程:理论课程有基础英语、英语口语、英语听力、英语写作、英美概况、英语会话、应用英语翻译、国际贸易实务、商务函电与单证、商务礼仪、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剑桥商务英语以及商务英语阅读;实践课程有英文录入与编排、英语综合能力实训、影视欣赏与评论、国际贸易实务、函电与单证、英语口译、商务沟通、毕业设计以及岗位实习。

这些课程的设置中, 理论课程多以英语学习为主, 除了函电与单证、剑桥商务英语以及商务英语阅读以外, 其他课程的“英语”和“商务”脱节。商务英语课程不能有机地将英语和商务知识融合起来, 英语和商务只是两类独立而互不相干的知识体系。学生在课程学习之时, 不能体会目标工作的任务和所需的知识与技能之间的联系, 又怎能将知识运用到实践工作中去呢?

实践课程中, 只有国际贸易实务和函电与单证是与商务英语方向密切相关的课程, 其他实践课程, 如英语综合能力实训, 只是变相地对学生的公共英语四级考试进行辅导。通过该实训, 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并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英语口译课的教材和内容都来自本科教材, 要求学生掌握一系列的口译技能, 而事实上, 大多数高职层次的学生在工作开始的前几年是不能走上口译的高级层次的, 要想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到必需而有用的知识, 老师需要对教材以及授课内容做出合理的取舍。否则, 如果课程内容只注重于系统的学科性, 而忽视了实践性, 是不能有效完成教学任务的。

2.2 应用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群

通过对12届73名应用英语专业毕业生以及13届61名应用英语专业毕业生信息汇总表中选取“就业去向”和“岗位类型”两项信息进行统计, 其中12届有6名学生专升本, 13届有17名学生专升本, 最终统计人数分别为:12届67人, 13届44人。其中12届毕业生中, 仍然留在芜湖的只有3人, 其他的学生分布的十分广, 如上海、浙江、合肥等地, 约有三分之一的同学返回了家乡。而13届毕业生中, 他们换工作比较频繁, 截至目前, 有41%的同学仍然留在芜湖, 剩下的同学在家乡的居多, 其他同学分布在江苏、合肥等地区。

两届共111名学生中, 从事的工作与英语相关的比率仅为10%, 其中还有从事小学英语教育的同学, 90%的同学所从事的工作与商务英语毫无关系。这与我们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以及我们应用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是大相径庭的。

高职教育的定位目标是服务当地经济, 但是由于外贸行业的特殊性——对于地理位置的要求较高, 而那些对于商务英语人才需求较多的企业、公司则集中在浙江、江苏、广州以及上海等拥有港口的地区。而我校虽然位于港口城市芜湖, 但是芜湖市内的外贸单位少, 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也小。

我院应用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可拟为广东、浙江一带, 虽然上海、江苏一带的商务人才需求量也很大, 但竞争异常激烈, 企业公司单位在招聘商务英语员工时, 学历的最低要求基本都是本科, 这一点对于我们高职商务英语毕业生的就业是十分不利的。而广东、浙江一带的外贸公司和企业多是家族式的企业, 他们对于学历的要求不高, 而更看重员工是能否吃苦耐劳, 再加上他们在节省人员工资开销的考虑, 在能够完成同样工作任务的前提下, 他们更倾向于聘请专科生。

根据我校的生源素质, 现有的教学软硬件设施, 我校应用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岗位群可以拟定为外贸业务员、单证员以及涉外秘书。用人单位对这三个岗位的应用 (商务) 英语人才的要求如下:了解了用人单位对于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 我们在制定课程以及教学过程中就有了参考和依据。

3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概述

姜大源教授指出, 实现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 首先要解决的是课程内容的序化与课程内容的抉择取向问题。

他将课程内容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涉及事实、概念以及理解、原理方面的“陈述性知识”, 一类是涉及经验以及策略方面的“过程性知识”。“事实与概念”解答的是“是什么”的问题, “理解与原理”回答的是“为什么”的问题。而“经验”指的是“怎么做”的问题, “策略”强调的则是“怎样做更好”的问题。

按照工作过程来序化知识, 即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 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 意味着适度够用的陈述性知识的总量没有变化, 而是这类知识在课程中的排序方式发生了变化。课程不再是静态的学科体系的显性理论知识的复制与再现, 而是着眼于动态的行动体系的隐性知识的生成与构建。

4“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与“过程性知识”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4.1 课程设置专业针对性强

商务英语专业应当更具有针对性, 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课程设置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展开, 即如何培养出走上工作岗位后“零适应期”的外贸业务员, 单证员或涉外秘书。

4.2“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与“过程性知识”的学习交替进行

将“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同“过程性知识”的学习交替进行, 让学生在“学中做”, “做中学”。模拟教学法是在一种人造或模拟的环境下学习从事职业, 它可以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可以进行重复教学, 并能够随时进行学习评价和指导。模拟教学以“假”代“真”, 为学生提供仿真的实践环境, 学生在模拟的工作岗位上扮演职业角色, 从而达到走上工作岗位后的“零适应期”目标。虽然模拟教学是在一个虚拟的环境中进行的, 但教学过程的重点仍是强调行动的完整性, 是基于行动导向的一个教学过程。

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群之一就是外贸业务员。外贸业务员要想完成一项完整的外贸交易, 需要如下的工作流程:与客户建立商务关系 (如果是新客户的话) ;报盘—还盘—再报盘……最终达成一致;寄样品 (价格谈好后, 客人还需要寄样品确认) ;做合同 (客人对价格和产品满意后下订单) ;安排生产 (在生产的过程中还需不断核实产品能否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内安排装船) ;订船;收货款 (因客户及公司的不同, 收取货款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一般是在发货前买家支付30%~50%的货款, 余下的货款等买方收到货后付清) ;发货;准备报关单据;寄单据给客人;去外管局办理核销;去税务局办理退税。

模拟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预先设计一个具体的情境, 让学生做好知识准备, 课堂上进行现场模拟和管理, 教师则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进行指导, 并最后做出一个效果评估。

而在“过程性知识”习得之前, “陈述性知识”——例如教授学生如何写一封措辞恳切、言简意赅的建立商务关系的信函则可以穿插其中, 学生意识到这是完成一项外贸交易的第一步, 自然比枯燥地学习信函的写作要感兴趣得多, 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5 小结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变革势在必行。从学生的角度来看, 学习了三年, 但毕业后却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 似乎是浪费了三年的光华。而学生的就业情况也直接影响到一所学校的口碑和一个专业的发展, 尤其是在生源越来越紧缺的前提下, 没有较高且令学生及学生家长满意的就业率, 就很难同本科院校或其他同类高职院校竞争, 专 (下转第85页) (上接第35页) 业建设也举步维艰。然而, 任何变革都是伴随着剧痛的。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教师, 作者将与所有同仁一起不断推动我院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改革, 使该专业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 满足人力资源市场对于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的新型商务英语专业。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18-20.

[2]林永华.需求导向下高职商务英语课程模块的重构——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为研究个案[D].西南大学, 2011:32-33.

[3]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教课程开发与实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198-199.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 篇5

建设基于用药护理工作过程的药物应用课程

护理专业的药理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存在明显的学科性特点,教学目标与岗位需求存在脱节现象.对照护理岗位中用药护理的实际需要,必须重构课程的能力体系,时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组织进行改革,为开发“用药护理”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药物应用课程奠定基础.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NHUA COLLEGE OF PROFESSION AND TECHNOLOGY年,卷(期):9(5)分类号:G718.5关键词:用药护理 工作过程 药物应用 课程框架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设计 篇6

【摘 要】介绍中药鉴定与养护技术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设计过程,主要包括课程项目化设计的思路、课程目标设计、课程教学内容设计、课程教学实施和教学方法、课程评价及考核方式。

【关键词】工作过程 项目化 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C-0083-03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

所谓的工作过程是指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或任务并最终以获得工作成果为目的而设计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程序包括完成工作时需要的方式、内容、方法、组织以及工具等。每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都将体现在职业中,每一个职业含有一件又一件的工作过程。20世纪90年代由德国布莱梅大学技术与职业教育研究所将职业教育与社会职业相联系,基于职业中的工作过程提出了课程设计方法,也称为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法,该方法是通过整体化分析和描述现代职业工作进行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方法。

人们在学习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为了高效获取知识,利用想象、手工、口述、图形等多种手段,汇集形成一种情境,我们称之为学习情境,通常伴随时代的发展这种情境会有不同程度的创新。工作过程课程设计方法首要的任务就是设计学习情境,学习情境是组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方案设计的关键要素。职业教育的学习内容是为完成职业工作过程服务的,职业教育学习情境实际是在模拟职业工作情境,将职业教育的学习内容安排到学习情境中来提高学生的各项社会职业能力。学习情境的开发设计,换言之就是传统意义上适合职业教育实际情况的校本课程开发,这个过程要求将传统的按章节设计的课程内容转换成若干个学习情境,要完成这个转换对学校和教师的要求都很高。

二、中药鉴定与养护技术的特点

中药鉴定与养护技术是中草药栽培技术专业(含加工与营销方向)、中药制剂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是针对中药材生产、中药材鉴别、中药材养护、中药材购销等职业岗位设置的一门职业能力核心课,是一门重要的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它是本校结合本专业实际情况,将中药鉴定技术与中药养护技术两门课程进行有机结合形成的新课程。中药鉴定、中药养护是药品工作技术人员应有的专业技能。主要讲授中药性状鉴定的基本操作技能、显微鉴定的基本操作技能、显微特征描述方法、理化鉴定的基本操作技能及中药材商品基本养护技术。介绍常用中药的来源、主产地、采制、性状鉴别、显微鉴别、成分、理化鉴别,包括根类、根茎类、茎木及树脂类、皮类、叶类、全草类、花类、果实种子类、藻菌及地衣类、动物类、矿物类,并介绍了中药粉末的显微鉴定、中成药的显微鉴定、未知粉末药材的鉴定的知识。讲授中药商品变异现象、中药商品变异因素以及一般商品养护与易变异商品养护方法。本课程以中药的四大鉴定方法及养护技术为手段,阐明各个中药具体品种的名称、来源、产地、采收加工、性状、显微、成分、理化、功效、商品形态及养护等内容,指导学生对中药的识别、鉴定和养护,并通过实验训练,着重培养学生运用四大鉴定法在具体品种上进行真伪鉴别和针对中药材进行养护的实践能力。学生在学习了应用化学、实用中药学基础等相关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本课程。

掌握本课程内容,将为进一步学习中药炮制技术、实用方剂与中成药及其它后续课程,以及为今后从事中药的生产、质量检测、经营管理等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更主要的,中药行业各岗位在国家职业标准中均有对中药鉴别能力的要求,中药鉴别与养护技术是中药行业岗位群的行业通用技能。中药鉴定技术、中药养护技术又是中药验收员、中药购销员等岗位的职业特定技能。掌握中药鉴定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真正做到鉴别中药的真伪和优劣,并为学生通过医药商品购销员技能证书的考核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中药养护技术为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进行药材养护起到重要的作用。它的培养目标直接关系到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必须结合中药鉴定、中药养护的特点及社会的专业需求进行综合分析与研究。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本课程以中药鉴定为核心,辅以中药养护的知识及技能,要求掌握中药鉴定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及相应的养护技能。中药鉴定有四大鉴定方法,即基源鉴定、性状鉴定、理化鉴定、显微鉴定。从传统的眼观、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试等简便方法鉴定药材的外观性状特点,外观性状包括大小、形状、表面、断面、质地、气、味、水试和火试等十个方面的内容;到现代的结合物理、化学、生物学、计算机技术、使用仪器进行研究分析的先进高端鉴定方法。如: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薄层色谱、气相色谱、荧光光谱、高效液相色谱、核磁共振、扫描电子显微镜、计算机图相分析、各种电泳同功酶分析法、分子生物学技术、x射线衍射技术、高效毛细管电泳、各种热分析技术、聚类分析法、人工神经网络等检测手段均被吸收到中药鉴定的方法中,大大丰富了中药鉴定的内容。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设计过程

(一)课程项目化设计的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项目化设计方法分为三步:第一步,在现今社会职业形势基础上分析工作任务,按照能力发展和职业成长规律确定职业典型的工作任务。第二步,设计学习情境,即构建“小型的主题学习单元”,要将学习领域中的能力目标和学习内容进行教学论和方法论的转换。在进行学习情境设计前要确定本课程能力培养目标,在设计的各个教学情境单元中要体现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三个职业能力的培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设计教学情境,设计的教学情境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这个问题情境是由企业实际工作岗位上具体工作任务转化而来,在教学情境中,一般以具体的任务形式来体现。第三步,编制课程标准,制定教学大纲。

按照以上三步,我们课题组对广西中医药大学制药厂、广西药用植物园种子种苗公司、南宁市华泰饮片制药厂、德洲医药公司、桂和堂等几家中药种植、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进行调查,组织企业专家对中草药栽培技术专业(含加工与营销方向)、中药制剂技术专业岗位群进行了工作任务分析,确定职业典型工作任务,针对不同岗位的工作任务提出了知识能力、技能能力和素质能力的要求。根据工作任务的相关性,整合形成中药种植、中药饮片加工与生产、药品检验和药品经营与使用四个职业行动领域。行业企业专家提出职业工作过程中的职业能力,专家结合职业能力对学科体系中的教学内容解构,再结合学院实际,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职业成长规律,重新序化并构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该体系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职业能力基础课(必修课,占总学分25.52%);第二部分为职业能力核心课(必修课,占总学分44.83%);第三部分为职业能力拓展课一(系级选修课,应修满12学分,占总学分8.28 %)、拓展课二(院级选修课,应修满8学分,占总学分5.52%)。以中草药栽培技术专业为例,职业能力基础课设置了应用化学、植物生产环境等课程。职业能力核心课设置了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药用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实用中药学基础、中药鉴定与养护技术、中药炮制技术、医药市场营销技术等六个专业方向学习领域,每个学习领域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课程排序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

(二)课程目标设计

课程总体目标:学习完成本课程设计的项目任务后,学生会运用传统鉴别经验和现代鉴定方法鉴定常用中药,为今后从事中药的真伪鉴别、质量评价、相关中药研发实验操作、中药材基本养护等工作打下基础。能运用中药鉴定、养护的技能操作及相关理论知识熟练完成中药鉴定、养护岗位所承担的具体工作任务,同时培养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职业道德和工作作风,树立全面控制药物质量的观念。使学生成为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实用型人才。课程目标设计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目标。理解中药鉴定及养护操作必备的基本知识;理解350种常用中药的性状鉴别要点;认知与中药鉴定有关的法律法规;掌握中药鉴定的目的、依据和方法;掌握中药养护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掌握中药的来源、主要性状、显微和理化特征;熟悉中药的采收、加工、贮藏对中药质量的影响;掌握各种不同中药材养护技术;了解中药鉴定的意义和任务、常用中药的主产地和中药鉴定的一般程序;了解市场假劣药材动态及中药鉴定技术的发展动态;了解中药理化鉴定的基本方法和20种药材的理化鉴定要点。

2.职业能力目标。能用性状鉴定技术快速准确地鉴定350种常用中药材及饮片的真伪优劣;能用显微鉴定技术准确鉴定20种常用中药材的真伪优劣;熟练中药的来源、性状、显微、理化鉴定综合操作技能;学会借助相关书籍解决中药鉴定的实际问题;会独立查阅相关文献获取新知识;会针对不同的中药材设计具体的养护方案。

3.职业素质目标。树立全面控制药物质量的观念,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表现出关心、爱护、尊重患者和认真、严谨、热情、勤快的工作作风,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职业道德,为从事药学工作打下必备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围绕职业工作过程中实际工作任务来展开,课程内容进行工作过程项目化教学设计。中药鉴定与养护技术课程根据中药鉴定行业发展和领域,职业岗位群需求,遵循学生职业成长规律,以中药的四大鉴定方法为手段,围绕四大鉴定技术开展各类型中药鉴定及配套相关养护技术,教学内容为专业教学服务。设计“中药鉴定与养护基础知识”“中药分类鉴定技术”“中药分类养护技术”共3个学习情境、15个项目任务,将传统学科体系进行解构,对工作过程系统化知识进行重构,每个学习项目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的,指引学生自觉组织相关知识及技能来完成任务。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具体如表1所示。

(四)课程教学实施及教学方法

学习项目的实施主要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法进行。在整个教学过程,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根据不同类型项目任务类型,灵活多样地采用“任务驱动、工作引导、项目导向、工学交替”四阶段教学模式,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根据完成不同学习项目内容,教师灵活选择四阶段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头脑风暴法等各种教学方法,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突显职业教育“以能力为中心”的特点。表2以项目3植物类根及根茎类中药鉴定技术为例,说明了教学实施过程和教学方法的使用。

表2 项目3植物类根及根茎类中药鉴定技术

课程中药鉴定与养护技术

学习情境中药分类鉴定技术

项目名称植物类根及根茎类中药鉴定技术建议课时2(80分钟)

知识目标1.掌握黄芪、甘草、党参的鉴别;

2.掌握党参与明党参、柴胡与银柴胡、白芍与赤芍的对比鉴定;

3.熟悉根及根茎类药材的一般鉴别方法;

4.了解苦参、银柴胡的性状鉴别。

能力素质会运用中药的基源、性状、显微、理化鉴定综合操作技能;

会借助相关书籍及互联网解决中药鉴定中出现的新的实际问题;

会独立查阅相关文献获取新知识。

教学重点重点掌握黄芪、甘草、党参的来源、性状、显微、理化鉴别。

教学难点甘草和党参的来源,药材鉴别。

教学过程

1、教学准备2分钟;2、复习引入新课3分钟;3、设计情境,提出任务,5分钟(资讯);4、小组学习讨论并制定任务的实施方案,计划20分钟(决策、计划);5、方案的实施,计划30分钟(实施);6、项目完成效果评价,计划8分钟(检查、评估);7、拓展知识的学习,计划10分钟;8、课后作业安排,计划2分钟。

教学方法1、任务驱动;

2、项目教学法;

3、头脑风暴法【教学评价与分析】评价内容:知识能力,制定方案能力,方案实施能力(含小组团队合作能力、工作态度、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任务完成情况评价方式:教师评价

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实践教学针对相关的专业工种,实施“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模式”,采用“做、论、讲、评”四环节教学法。做,即实际操作,包括校内实训、现场实训(在企业进行)。体现并要努力实现高职教育特色,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技术要实用、过硬,以为学生一毕业就能够熟练胜任有关工作岗位而进行设计。

(五)课程评价及考核方式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评价模式融入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采用“全方位、多角度、综合性”的考核评价模式。注重对过程的控制,以满足职业岗位需要为目的,具有“过程性、多元化、双向性和可持续性的特点”。具体评价及考核方式如表3。

项目3植物类根及根茎类中药鉴定技术

项目4植物类茎木类中药鉴定技术

项目5植物类皮类中药鉴定技术

项目6植物类叶类中药鉴定技术

项目7植物类花类中药鉴定技术

项目8植物类果实种子类中药鉴定技术

项目9植物类全草类中药鉴定技术

项目10树脂类中药鉴定技术

项目11菌、藻、地衣类中药鉴定技术

项目12动物类中药鉴定技术

项目13矿物类中药鉴定技术

项目14中成药鉴定技术

项目15中药分类养护技术1.学习态度

2.学习纪律

3.操作技能考核

1.学习态度30%

2.学习纪律20%

3.养护报告20%

4.操作技能考核30%

综合

评价

将各评价单元的分数按照比重累计相加后,按照评价标准分为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级(90分以上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中,60-69分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

四、教学实践效果

在讲授完中药鉴定与养护技术课程之后,进行期末考核,最终进行综合评价。约有90%以上学生可以顺利通过闭卷考试,几乎所有的学生能顺利通过操作技能考核,最终取得本门课程的学分,成绩比传统模式授课提高了十几个百分点,特别是操作技能考核,比传统模式授课学生能鉴别出的药材增加近百种。此外,我们还组织了学生参加每年的中药理论知识比赛和每两年举行一次的全国中药传统技能大赛,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项目化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在现实企业工作情境指导下,把教育目的、过程和结果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相互联系起来,充分让学生体会到了岗位工作的特点。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更锻炼了老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和课程职业整合设计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凤菊,刘纪新,董丽周,腾军. 基于工作过程的《AutoCAD》项目化课程设计[J] .职业技术研究,2013(3)

【作者简介】周 媛(1982- ),女,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药用植物栽培与鉴定。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 篇7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相关概念

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应在系统理解工作过程、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等概念的基础上进行。

1. 工作过程。

工作过程是个体完成某个工作任务, 并获得工作成果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过程是一个系统的、综合的、完整的、动态的过程。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模式中, 课程名称不是来源于学科体系, 而是来源于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

2. 行动领域。

行动领域是就某个职业而言, 在工作过程的行动情境中相互关联的任务的集合。我们通常将一个或几个类似的典型工作任务归纳为一个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不是一个具体的工作任务, 而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工作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能反映独立的职业规范或职业面貌。

3. 学习领域。

学习领域在课程体系上讲, 形式上类似于学科体系中的课程, 但在内容上又与之有很大的区别。学科体系中课程是以知识为主线, 自成体系, 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知识相对独立, 比如园林专业的学科体系课程:植物学、花卉学、树木学、园林树木栽培与养护学等。由于课程之间的沟通太少, 有的知识不断的重复却没有升华, 有的知识孤立存在, 学了却不知用在哪里、怎么用。有些课程理论性强, 难以理解, 且与企业实际工作中所运用的知识、技术、工艺、方法等严重脱钩, 绝大多数学生毕业后都无法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需要。学习领域是从行动领域转化而来的, 既包括了学科体系中的相关课程知识, 又包含了工作实际中的技能要求、综合素质要求等。在教学时, 教师可以在一个学习领域中, 按照工作过程组织教学, 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4. 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在课程内容上讲, 形式上类似于学科体系课程中的章, 但实质上与之有很大区别, 其源于德国的职业教育。学科体系下, 课程的内容通常以章节的形式出现, 章节是独立的知识点, 其排列顺序是根据知识的范围大小进行排序, 而学习情境是在选择恰当的载体的基础上科学设计的一个完整项目, 学习情境的排序, 是遵循人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 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进行的。在一个学习情境里, 教师可以按工作步骤来组织教学, 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积累知识, 训练技能, 总结经验, 提升综合职业能力。这样培养出的学生对一般的工作过程能较好地理解和适应。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思路及流程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和课程开发, 是在解构原有的学科体系的基础上进行的行动体系的重构。课程开发的思路如图1所示。

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主要流程为:

1. 进行专业调研, 确定行动领域。

调研行业企业经济发展状况、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以及从事该岗位的职业教育状况, 分析专业对应的主要职业岗位、该岗位的工作性质、任务、责任、相互关系以及任职工作人员的能力要求, 对岗位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 按照人才的职业成长规律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的名称及其基本内涵, 包括工作过程、对象、方法、工具、劳动组织方式、工作要求等, 将一个或几个类似的典型工作任务归纳为一个行动领域。

2. 进行课程开发, 确定学习领域。

认真分析行动领域的的职业能力要求和行动领域对应的知识领域, 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 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向学习领域的转化, 描述学习领域的学习目标和内容等。

3. 进行教学设计, 确定学习情境。

以典型项目或任务为载体, 对教学过程进行分析, 设计学习情境, 由易到难地排列学习情境。

4. 开发教学资源, 实施六步法教学。

编制学习指南、任务工单、学生工作页等学习材料, 根据工作过程的六个步骤“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进行六步法教学。

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方法一定要校企合作共同完成。行动领域的分析一定要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不能只是对一般的具体工作任务进行归纳, 否则将很难涵盖岗位所必须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从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化, 是在充分分析岗位的职业能力、知识要求和职业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完成的, 通过教学整合, 完成行动领域体系重构。学习情境是课程方案的具体化, 是学习领域的具体落实, 而学习情境设计是否合理, 需要在实施过程中通过不断反馈进行检验。教学每实施一段时间, 都应对所设计的学习情境进行自我检查, 反思所设计的学习情境是否合理, 是否通过学习情境的教学, 达到了学习领域的目标。同样的道理, 学习领域的设计也需要一个不断反思和调整的过程。要不断检验学习领域的设计, 是否能很好地与行动领域对接, 学生是否通过学习领域的学习, 达到了行动领域中所要求的职业能力。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实施建议

有人对“工作过程”的理解不够深入, 将其理解为某一个企业的具体岗位的具体任务, 这样的理解错误将导致培养的学生只适应某个企业的某个岗位。实际上,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是典型工作任务的归纳, 学习领域的教学, 不仅注重学生职业适应力的培养, 还注重职业迁移力的培养, 使学生毕业后不仅能够很快适应社会, 还能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为了保证课程开发的合理性, 从以下几方面提出建议:

1. 调研分析。

调研的目的是根据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专业定位。因此, 调研的资源要保证其完备性, 应包括专业所面向的职业领域、职业岗位、岗位的工作任务及对人员的要求等。在认真分析调研数据的基础上, 结合地域人才要求、学校办学条件, 考虑同类校差异性发展, 选择属于适合高职培养的职业初始岗位和发展岗位。

2. 学习领域设计。

学习领域的设计是在充分分析职业能力要求和行动领域对应的知识领域的基础上, 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 实现的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的转化。学习领域的排列结构, 必须遵循由新手到专家的成长规律, 由简单到复杂递进排列, 对同一复杂程度的学习领域可以平行排列。学习领域的具体要素应包括职业岗位工作任务描述、能力描述、学习内容描述、工作对象、工作工具、工作方法、工作组织、工作要求、学习组织形式和方法、学业评价方法等内容。

3. 学习情境设计。

学习情境的设计必须在对教学过程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完成, 要充分考虑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应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载体、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工具、实施地点、组织方式、考核方式等要素。

四、结语

目前, 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方法在我国还不够完善, 还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参与度。为了使其不至流于形式, 要求高职院校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完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环境, 不断提升教师能力和素质。教师要积极开发教具, 编写基于工作过程的教材, 用工作过程导向原则来指导教学活动, 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摘要: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是典型工作任务的归纳, 学习领域的教学, 不仅注重学生职业适应力的培养, 还注重职业迁移力的培养, 使学生毕业后不仅能够很快适应社会, 还能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本文系统阐述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的相关概念、开发思路和实施建议, 供同行们参考。

关键词:工作过程,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刘哲.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6) :41-43.

[3]周虹.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的开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6) :27-28.

[4]张百川, 等.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园林专业教学体系设计[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10, (2) :50-53.

[5]孙红绪, 等.园林技术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及学习情境设计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3) :34-36.

[6]郭舜.基于工作过程行动导向的课程开发与设计[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6) :1-5.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 篇8

基于工作过程课程设计是由工作实际来确定典型的工作任务, 并为实现任务目标而按完整的工作程序进行的教学活动设计。

(一) 从教学模式上看

目前, 高职教育应采用学科型教学模式, 教师关注的是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学习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 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的培养, 从单纯关注知识与技能转向同时关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从强调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

(二) 从课程现状上看

以渤海船舶职业学院为例, 在课程设置上开设基础会计、出纳技术、财务会计、电算化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等理论课;同时开设了基础会计实训、财务会计实训、电算化实训、综合实训、毕业实训等实践课程。学生在就业前对于如何做好出纳工作仍然不十分清楚, 有的就业后不能很快地适应职业角色, 这说明我们教学与实际应用技能之间还有一定的距离。以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 创新课程设计, 已迫在眉睫。

(三) 从就业形势上看

自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大学生就业成了关注热点。国家出台很多政策, 帮助、鼓励大学生就业、创业。在职业竞争中学生需要具有较强实践技能、较高的职业素质, 能适应某类工作群和转岗的一种能力。无疑, 培养这种能力成为我们专业教师的责任。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能使学生获得以上能力, 实现就业、创业。

二、基于工作过程课程设计目标

课程设计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是课程设计的核心内容。它包括职业业务范围内的单项技能与知识、综合技能与知识;独立学习及获取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的能力;与人交往、沟通及合作等方面的态度和能力。

课程培养总体目标:掌握相关会计法规与职业道德标准;运用课程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 取得珠算等级证书、会计电算化初级证书及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具备出纳员上岗的能力。

职业能力目标:可分法律法规、操作技能、核算技能三个方面。主要包括熟知出纳员的职责、权利、工作的内容和重要性及对工作的要求;了解现金、银行存款及有关票据的管理制度与印章的使用和管理;会签发支票、会办理各种结算手续、会填写进账单、会开具各种发票;会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运用记账规则登记日记账、结账;会核对未达账项并编制银行余额调节表;根据经济业务进行账务处理;会试算平衡、编制资产负债表;运用所学珠算技巧、点钞技巧、错账更正技巧进行计算、现金收付、更正错账等。

三、课程设计内容

即通过设计典型的工作任务来确定学习领域与学习情景, 将把工作任务转化为课程的学习项目, 分析每个学习项目的具体学习内容 (任务) 。其课程结构不同于按照知识的相关性建立起来的并行课程结构。它是在分析职业岗位 (群) 工作任务的基础上, 按照工作任务的相关性整体设计起来的教学内容体系, 是按照行动体系的框架形成的串行结构。

(一) 确定学习领域、学习情景

根据企业出纳员工作过程, 大致可分以下几个学习领域:

(二) 学习领域的具体工作描述:以学习领域3中的学习情境1签发支票、填写进账单等为例

四、工作过程教学的实施条件

(一) 教学场所的变化

课程教学与工作过程之间的纽带是学习情境, 要创设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 要具有模拟会计实验室和企业实训基地。模拟实验室所构建的职业与学习集成的情境将学习过程与工作融于一体, 形成了学习就是工作的学习氛围, 教学能产生理想的效果。学生到企业实训基地亲身体验真实的工作过程,

(二) 实施主体的变化

传统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教”, 难免使知识与实际工作过程产生偏差。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去学习、体会, 感悟更深。

(三) 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思想观念需要转变、教学方法需要更新、操作技能需要过硬。首先, 教师要清楚本专业培养目标, 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状况, 明确过程教学的必要性;其次是教学行动中角色的改变。教师的角色应是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咨询师, 在教学方法上要结合工作过程进行创新。第三, 教师要具备过硬的操作技能。不具备过硬操作技能的教师很难组织好工作过程的教学, 学校最好让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组织本课程教学, 也可以通过采用聘请企业会计师现场指导或派专业教师到企业中锻炼等方式来满足教学过程需要。

(四) 教材的更新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需要根据出纳员的工作过程重新整合原有的教学内容。将《基础会计》、《出纳技术》、《会计法规》、《会计职业道德》等课程按工作工程重新设计学习领域, 规划出新的基于工作规程的《出纳技术》教材。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必须有企业会计人员参与编写, 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同时必须与相关职业资格标准相结合。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 要突出课程内容的职业指向性, 淡化课程内容的宽泛性;突出课程内容的实践性, 淡化课程内容的纯理论性;突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 淡化课程内容的形式性;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前瞻性, 淡化课程内容的陈旧性。

五、教学过程的组织与评价

在教学组织方面。采用分组教学和集中教学相结合、教师主导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规定项目 (任务) 训练和自选项目 (任务) 训练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

在教学过程方面。首先, 指导教师要提前给每组发放任务书, 明确课堂教学学时, 教师讲解演示内容及时间安排, 学生应准备的知识、讨论内容及时间、完成的训练内容等。其次, 指导教师将工作任务以不同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并且以分组的形式对工作任务进行讨论。再次, 指导教师围绕项目或模块的工作任务需要来安排教学并进行知识的拓展。

在教学评价方面。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课程决定了其评价的多样性, 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课内评价和课外评价相结合、理论评价和实践评价相结合、校内评价和校外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综上所述,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是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 以工作过程为载体, 通过学习领域与学习情景的设计, 教师有效的组织与合适实验场所, 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结合、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成果相统一, 融“教、学、做”为一体, 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观念、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创新。

摘要:培养出纳员是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的初级目标, 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 以工作过程为载体, 以教学组织、教学方法、学业评价方式等为依托, 通过学习领域、学习情境的设计, 创新《出纳技术》课程。

关键词:出纳技术,工作过程,学习领域,学习情境,创新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研究 篇9

一、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的相关概念

1、工作过程

“工作过程”就企业来说是企业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比如施工单位在施工中要编写投标的商务标、技术标、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验收、中间验收、竣工验收等等都可以认为是工作过程。

2、学习领域

学习领域在形式上相当于学科体系的课程, 又与之有所区别, 学科体系中各门课程的知识相对来说是孤立的, 自成体系, 缺乏沟通综合。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科体系课程:建筑CAD、建筑力学、建筑设备、建筑施工技术等, 有些课程理论性强, 与企业实际运用的知识、技术、工艺、方法等相距甚远, 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相互脱离, 学生毕业后不能适应企业的实际需要。而学习领域包括了学科体系中相关的课程知识, 将相关课程知识融合在一个学习领域, 可在一个学习领域的学习中按照工作过程组织教学, 学生的学习贴近于实际。

3、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在形式上相当于学科体系中课程的章节, 又与之有所区别, 学科体系课程的章节是按知识的结构由简单到复杂进行排列, 而学习情境强调在选择合适的载体基础上, 由项目或任务引出, 是按照任务的难易程度进行排列。可在一个学习情境的学习中按照工作步骤组织教学, 学生在完成一个个项目或任务的过程中增长知识, 积累经验, 熟悉工作过程。

例如:《建筑CAD》章节知识体系为:第1章CAD基础知识, 第2章CAD基本命令, 第3章简单二维图形的绘制, 第4章复杂二维图形的绘制, 第5章CAD高级功能。

学习情境体系为:情境1:绘制直线、圆、矩形;情境2:绘制多边形、圆与直线相切、直线、圆、矩形组合;情境3:绘制门窗平面图;情境4:绘制墙线;情境5:绘制三室一厅建筑平面图。

二、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

课程体系的开发, 要对原有的学科体系进行重新思考, 是原有学科体系的解构与新的体系重构的过程。重构的过程:首先对职业工作过程进行分析, 得到从事该职业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 调用原有学科体系的知识形成相关学习领域。学习领域设计原则要满足内容的关联性, 项目或任务的可实施性及工作过程的完整性。最后通过学习情境的设计使其具体化。开发思路如图1所示。

由典型的工作抽象得到工作过程, 学习领域是即由一般性的工作任务进行归纳, 形成典型的工作任务, 在对典型的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基础上, 进行教学整合, 形成专业学习领域;学习领域的具体实施体现在学习情境的设计上, 学习情境是课程方案的最小部分。

学习情境设计的合理性要在实施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反馈进行可行性、科学性和合理性验证, 实施一段时间要对所设计的学习情境重新审视, 检查所设计的学习情境是否达到了学习领域的目标要求;同理, 对学习领域的设计也需要一个不断反馈、不断调整的过程, 通过具体的实施, 检查所设计的学习领域是否使学生达到了行动领域中所要求的行动能力。

三、课程改革的探索

1、新课程开发的典型步骤

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 为了做到课程开发有规律可循、开发步骤条理清晰, 课程开发应用性得到增强, 在对图1分析的基础上, 提炼出建筑工程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的典型步骤:

第一步典型的工作过程分析;

第二步归纳完成典型工作过程所需要的能力;

第三步对形成这种能力所需要的知识进行分析;

第四步编制相关课程。

为方便说明问题, 文章列举了以‘技术人员识读绘制施工图’这个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简表, 见表1。

2、对旧课程改革所做的探索

为提高课程改革效率, 可以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进行调整, 调整过程中要明确预期目标, 结合课程开发的思路和步骤进行。表2将原有课程进行重构, 适当的增加和弱化部分内容, 使课程结构更适合情境教学。

新的课程结构转换成新的课程计划的同时, 教学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因为课程计划中所组织安排好的知识、技能与态度是否能够完全的转化成学生的能力和认知, 主要取决于教学这个中介。一旦新的课程结构产生就意味着对原有课程计划的一种变革、而教学就意味着要在实践中实现这种变革。这对课程的实施者—教师来说, 显得非常重要, 因为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放弃原来熟悉的一套教学和方法, 按照新的课程结构来重新组织教学任务。如何能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新课程结构到课程计划的转化, 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

结语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模式, 在组织课程内容上, 更加体现出课程的实用性和实效性。在操作过程中以下问题值得注意:

(1) 重视概念。

对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中工作过程、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等概念的理解对课程开发至关重要, 影响着开发进程与方向。

(2) 遵循程序。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应该熟悉课程开发思路, 按照课程开发步骤执行, 避免随性所欲, 提高课程开发质量。

(3) 简化内容。

内容同样建筑工程现场的工作任务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删除和削弱了一些公式推导和设计性较强的内容, 增加培养能力方面的训练。

(4) 循序渐进。

将课程中的最小单元即学习情境, 按照学习的顺序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排列起来, 方便学生接受。

摘要:针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 为提高课程改革的效率, 对课程开发中的重要概念以及开发思路进行了研究, 并以建筑工程系课程改革为例进行了探索, 为相关课程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开发,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刘哲:《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2) :51-53。

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 篇10

1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1课程价值取向不明确

我国高职教育对以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价值取向模式的课程开发还停留初级层面, 课程体系的构建没有以职业能力需求为出发点来设计课程结构和选择内容[3]。课程体系的理论深度与广度没有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标准,课程开发主体是学校,在其开发过程中许多环节还没有行业企业的深度介入, 课程内容与企业生产实际的需求有较大距离。

1.2课程内容与工作岗位的联系不紧密

高职教育是培养具有行业、专业或工种等职业能力的人才, 有鲜明的职业定向性和现实性。 因此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以行业、职业岗位知识需求为主线,围绕工作任务选择课程内容知识[4]。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体现出“工作”与“学习”一体化的综合发展过程。 虽然我国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在不断向前推进, 但是目前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任务之间还存在很大的距离,课程实用性特点还没有明显的体现出来[5]。

1.3课程目标不明确

受传统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定势的影响, 高职教育课程建设的培养目标在定位上只注重其“高等性”忽视了其“职业性”,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还多强调在口头上。 因此构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时,首先要对课程改革进行细致分析、明确定位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5]。 以达到高职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目标,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市场变化的需求。

2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的构建理念

高职教育理念, 是人们对职业教育的理性认识及所持的教育思想,是办学指导思想的基础。 高职教育应树立新的职业理念和素质教育观。

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 职业的种类、结构及内涵变得更加丰富,对人才的需求也更加综合化[6]。 面对职业的新变化,高职教育要增强人才培养工作的适应性,要给学生树立一种整体的职业观, 使学生获得一技之长的同时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人格的完善。 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思想融入教学的全过程,注重培养人的综合素质,以应对信息社会对人才能力的挑战。

3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要突出培养学 生能力和 全面发展,应将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联系起来,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参与完成工作任务,建构自己的知识。 因此,应遵循以下原则:

3.1注重职业工作过程的整体性

现代企业和社会需要的是具有综合能力 的实用型 复合人才。 这使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必须与整体化的实际工作过程相联系,以整体的职业分析为基础,以典型工作任务为素材,将职业工作作为一个整体化的行为来设计课程, 构建 “工作过程完整"的高职教育课程。 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了解工作过程的整体性,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工作能力。

3.2注重培养学生职业迁移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就业具备的知识技能, 还要为职业生涯的变迁储备一定的职业迁移能力。 工作过程导向模式下,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时,要对现有科学技术条件下完成该项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进行分析, 对未来如何完成该项工作任务的方法、途径进行预测;开发职业基础的公共平台,在教学设计时有重点地突出这种职业基础与情境本身的联系以及潜在的职业迁移可能性[7]。

3.3注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传统的职业教育,注重书本知识的教授与讲解,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及与相关工作的联系, 使学生不能很快的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能力为原则,让学生在实践情境中亲身体验工作要求和工作过程, 以培养学生独立制订计划、独立实施并评估计划的能力。

4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法

4.1以市场调研为依据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以市场需求为依据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必须充分对区域重点企业展开调研,分析企业的岗位需求, 对职业岗位的发展趋势和未来进行预测, 并对其岗位职业能力的关键问题、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分析;确定职业行动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4.2以职业岗位分析为依据设计学习领域

学习领域是指一个由学习目标描述的主题学习单元。 一个学习领域由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 任务陈述的学习内容和总量给定的学习时间三部分构成[8]。 通过社会调查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可采用由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访谈专题会议对所需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职业能力分析, 将所需具备的职业能力转化为学习领域,根据职业成长规律,把教学内容归为不同的阶段[9], 教学内容的难度随着职业能力的成长而递增。

4.3将学习领域的能力转换为学习内容

把科学理论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设计能力甚至创造力,只有通过工作才能实现。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是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 按照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顺序和所需要的职业能力来编排课程内容。 强调教学内容实际、实用、实践,基础理论知识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

5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的意义

(1)能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办学方向 ,专业定位准确。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的课程体系,是通过充分调研,明确专业岗位种类,分解专业岗位工作过程,确定工作过程要求的职业能力群及能力要素, 以实际职业岗位需求的能力要素为依据来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及专业发展方向, 符合高职以就业导向的办学方向。

(2)能够克服传统学校本位学习的僵化 、无趣 、与现实相脱离等弊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促进工作诀窍。

上一篇:一次变压器故障分析下一篇:室内效果图后期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