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与技术

2024-07-14

音乐与技术(精选十篇)

音乐与技术 篇1

一、《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教学模式老化, 师生互动性差, 影响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积极性。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当中, 教师经常会把学生当成储存知识的容器,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人类所积累的丰富知识进行掌握和吸收的时候会产生一些问题, 但很少有机会提问, 更少有教师解答问题。因此这样的教学方式会逐渐抹杀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学生不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

(二) 教学方式“纸上谈兵”, 学生很难把所学知识付诸实践。

在作曲技术理论课的既往教学过程中, 沿用的都是“教师用嘴讲, 学生用手记”的教学模式, 给学生阅读音乐作品的总谱和听录音, 则成了教学环节中绝不可少的、但却又是非常琐碎和极不方便的辅助教学方式。仅以作为作曲技术理论“四大件”之一的“管弦乐配器”课为例, 其教学状况就更多地近似于在“纸上谈声”的方式中进行。 (1)

二、电脑音乐系统的构成与发展

《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当中, 多声部音乐的写作占有很大的比重, 学生在就业后的音乐活动当中会经常运用的这项技能。如何让学生的创作性思维得以发挥, 如何让学生写在纸上的音符变成美妙的音乐音响, 这就需要借助科技的力量———电脑音乐技术。

纵观人类音乐历史的发展, 音乐的发展始终离不开技术的发展, 处于每一个历史时期的人们都能够运用当时所能运用的技术为自己的学习与生活的各个方面服务, 这当然也包括音乐的创作。电脑能够实现人们原来无法想象的事情, 现在, 在电脑的帮助之下人们可以深入到音乐当中去, 将梦想变成现实。

(一) MIDI技术

要了解这个概念首先要看看它的英文全拼, MIDI是“Musical Instrument Digital Interface”的缩写, 意思是“乐器数字化接口”。它是用于连接各种电子乐器的协议和规范, 是各个电子乐器生产商为了使不同厂商生产出来的电子乐器可以兼容的制造标准或协议。

(二) 硬件构成

电脑音乐系统的构成首先离不开电脑, 如果想运用电脑音乐系统制作音乐, 首先要有一台电脑。除了一台高性能的电脑之外还需要一些其他设备, 如:声卡、输入设备、输出设备等。

(三) 软件构成

作曲者运用电脑进行音乐创作的时候, 除了电脑硬件之外, 还需要音乐制作软件。电脑音乐软件的厂家很多, 如Cakewalk Pro Audio, Cubase SX, Sibeilus等。

三、把《多声部音乐写作》课程与电脑音乐技术相结合

电脑音乐技术的高速发展为作曲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对作曲而言无疑是一场革命。配器写作作为多声部音乐创作作的重要一环也受到电脑音乐技术的深刻影响, 运用电脑音乐技术手段进行配器逐渐成为传统配器手法的一个重要分支。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运用电脑音乐技术手段与多声部音乐写作相结合的创作方式。

(一) 电脑音乐系统所具有的虚拟乐器和虚拟乐队模式

1. 虚拟乐器。

虚拟乐器也就是电子乐器, 是运用数字音频技术和采样技术将传统乐器声音的模拟信号进行录音、采集, 以达到再现传统乐器的真实效果的一种方式。同传统乐器相比, 虚拟乐器不是由真人来演奏, 取而代之的是运用MIDI键盘来演奏乐器, 也就是说只要会弹奏键盘乐器就可以演奏其他任何乐器。

2. 虚拟乐队。

电脑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音乐制作工具和演奏乐器 (虚拟乐器) , 其作用已经被很多音乐创作者和音乐爱好者所熟知并且认可。但是, 电脑与我们一般所谈到的虚拟乐器还是有区别的, 也就是说电脑的音乐制作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脑所运行的音乐制作软件。电脑与音乐制作软件所具有的功能当中最重要的就是音序器功能。

(二) 电脑音乐技术在多声部音乐创作中的具体应用

运用电脑音乐系统进行多声部音乐创作在很多程度上和传统的多声部音乐创作是一样的, 将不同的虚拟乐器分配到各种音乐织体当中, 然后进行音色、和声、节奏、速度和力度等调整, 使一个人能完成多个人才能完成的多声部音乐创作过程。在这里以音乐制作软件Sibeilus为例。

1. 首先在Sibeilus软件当中对所需要的乐器、乐曲的调号、拍号、谱号、速度等相关信息进行设置。

2. 以旋律、节奏、和声、低音作为主要织体类型进行音符的输入。

3. 对各个织体声部间的音响、声像进行平衡处理。

(1) 音量、声像的平衡。

(2) 乐曲的强、弱、速度处理。

(3) 乐器演奏法的输入。同强、弱、速度等演奏信息一样, 演奏法同样可以在Sibeilus软件当中进行设置, 而且是可以被演奏出来的。

可能有人会认为, 运用电脑音乐技术进行音乐创作, 会使音乐听起来不是那么真实, 有些“呆板”。这些问题在电脑音乐作品当中确实是存在的。然而, 电脑音乐技术的运用也同样取得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当今时代, 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一直影响着人们在很多领域的工作和思维模式, 在音乐创作的过程当中也是如此。依赖于电脑音乐技术而存在的虚拟乐队模式在音乐创作与音乐教学当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电脑的普及, 以电脑音乐技术来改善传统多声部音乐创作的“纸上谈兵”式的教学模式必将会得以全面的实现。

摘要: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 影响到了教学效果。在电脑的帮助下, 将该课程与电脑音乐技术相结合, 则可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电脑音乐技术,结合

参考文献

[1]Darid, M.Rudin.桌面音乐家[M].北京:学苑出版社, 1994.

[2]师勇.电脑音乐大师.Cakewalk9.0[M].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 2000.

[3]颜东成, 夏一珂.电脑音乐完全DIY手册[M].贵州:贵州科技出版社, 2000.

[4]牟洪.管弦乐队配器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9.

[5]许鹏.新媒体艺术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 篇2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入音乐课堂已成必然。她的到来冲击了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同时也为音乐教师打开了一条音乐教学改革的新路。从实际出发,分了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优势与不足,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

一、以人为本,注重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运用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需要科学的教学方法与合理的课堂结构,而且教学的方法要有创新;目前的音乐课,尤其是公开课或者音乐优质课的教学证明:运用多媒体的现代化手段,让学生的音乐课堂变得更加丰富有趣,而且也扩展了学生的想象和思维的空间。可是很多的教师只注重多媒体的使用,却忽视了音乐基本功的 灌输。如果长期这样,教师的音乐素质我认为肯定会减退。因为信息技术只是手段,教学的主体是人。

二、利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加强音乐理论的学习

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为音乐课堂扩充了时间与空间,它能将不同地区的学生通过网络组织在一起学习,也能将在学校未完成的课堂延伸到家中,这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学习音乐的机会,更为学生系统的学习理论知识提供了保障。同时由网络和多媒体辅助构建而成的音乐课堂将会把教师解放出来,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而且枯燥的音乐理论与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结合在一起将变得生动有趣,易于被学生接受。

三、网络与多媒体环境下拓宽学生的视野

多媒体引入到音乐课堂后,学生对音乐素材的选择变的更加丰富、更加多样化了,教师与学生的选择更加宽广,知识的容量也变大了,这时教师要发挥良好的引导作用,否则将会适得其反。

四、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合理运用信息技术

随着素质教育在常规教学中的不断深入,多媒体作为一个全新的教学手段,将课堂教学推向了一种新型的教学型态,而这种教学形态的形成不是由信息技术决定的,它是由教师与学生决定的,因为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才能构成课堂。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有活动不能依赖技术,而应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运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音乐课堂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教师无论采用怎样的教学手段,都应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

与信息技术牵手 营造多彩音乐课堂 篇3

关键词 信息技术;小学音乐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5-0158-02

音乐课程标准强调现阶段小学音乐教学模式与方法的革新,要求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有效拓宽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使教学资源以及教学手段更为丰富,并指出教师应不断学习信息技术,通过信息技术的形象性、寓视听于一体的多功能性来有效开展音乐课堂教学。如今,教育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为多媒体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的有效整合提供了软硬件条件,大部分音乐教师都能应用PPT计算机课件辅助教学,个别条件较好的学校已经实现交互式液晶电视的辅助教学,呈现出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深度融合的大好景象,也极大提升了小学音乐教学的质量。

1 善用信息技术营造音乐氛围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同时也是学生懵懂时期对音乐体会尚浅时的一面鲜明旗帜。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应始终围绕音乐审美来开展,基于音乐作品乐章所富有的艺术魅力来推动课堂教学,以收到课堂实效。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应善于通过信息技术来构造与学生内心情感以及感官感受相契合的教学情境[1],才能激发学生参与热情以及积极性,提高其课堂活跃度,此种情况下音乐课堂效率也随之提升。以唱歌教学的导入环节为例,教师可通过投影仪、PPT或者视频录像等形象且较为直观的技术手段将教学相关内容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产生浅层次的感官认知,从而使得教材中原本显得抽象的一部分内容变得形象又直观,此种情况下再学习音乐作品则可事半功倍。

如在《萤火虫》章节教学中,教师可预先准备好萤火虫有关的视频、动画剪辑或者动漫片段在课堂上播放,动听的音乐与优美的画面丝丝入扣,完美结合,学生同时享受到视觉和听觉的美感,从而忘我地投入到课堂中去。此外还可通过多媒体技术设备录下学生平时演唱的录音,并对照范唱进行点评,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其参与音乐活动和表演的欲望。就此点来看,教师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构造课堂音乐情境,有效激发了学生积极性和音乐热情,进而能够主动感受音乐,教学有效性得到极大提升。

2 善用信息技术提高音乐课堂效率

传统音乐教学模式存在较多弊病,其中板书书写是令诸多教师苦恼的一点,书写板书不仅会浪费大量的有效课堂时间,同时也显得乏味和枯燥,容易让学生失去兴趣。与其他学科教学相同,音乐教学同样设计有板书以及相关练习题。对此,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技术在课前准备好板书内容以及相关习题,待到课堂教学开始后投放演示给学生,这样不仅有利于节约课堂时间,也有利于扩充课堂教学容量,避免学生分散注意力,进而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2]。

以《放牛放到小河边》《风车咿呀呀》唱歌教学为例,这两首歌都具有鲜明的田园风格,而城市学生鉴于生活环境差异性或者日常生活知识领域涉及不多,则可能对歌曲内容理解不够,其对于歌曲中所描绘的情境则显得较为陌生,甚至头脑中根本没有牧童手握横笛放牛的景象,对于大水车是何物可能也一无所知,因此在歌唱时难以找到内心情感落点,也就无法实现音乐和情感的契合,歌唱效果则会大打折扣。此种情况下倘若教师再一一描述、讲解农村风貌、什么是风车,无疑会让课堂效率大打折扣。对此,笔者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课前搜集的富有农村生活气息的片段,和牧童、牛以及风车有关的视频,学生在观看视频后加深了感性认识,通过图画和联想感受到音乐之美,对歌曲的内涵也有了进一步理解,对于歌曲的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也有了更好的掌握。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使得音乐课堂教学摆脱外力因素的限制,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音乐教学模式也逐渐改变,学生课堂地位随之提升,其学习情绪也由此变得更为主动,学习也就成为一项既开心又高效的活动。

3 善用信息技术应对教学重难点

音乐课教学具有抽象性,其并不像美术课程教学那样可以形象而直观地展示美术作品,更不像语文课堂教学那样可以通过词句以及词组来叙述表达。音乐仅仅可以听到,却无法用眼睛看到,它是艺术性声音的具体体现,而只有在人的想象中才能以流动的画面存在。由此来看,音乐知识是极为抽象的,倘若教师在课堂上力图通过枯燥无味的语言讲解来表达音乐的艺术性,则无疑是竹篮打水、镜中摘花。再生动的语言、再强悍的表达能力都无法保证学生能够完全理解音乐。但是教师如果能够对信息技术加以巧妙利用,来展示和处理相关知识点,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多媒体技术将音乐知识变得趋于形象化[3],使之更为具象和直观,对于教材中的重难点有了更好的解决办法,而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

如歌曲表演《请来看看我们的村庄》,本章节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换气方法是课堂教学的难点,更是重点。笔者在课前专门针对此章节设计了多媒体Flash教学课件,在指导学生认识换气符号的基础上将符号做了进一步的形象化的直观标识,引导提示学生应该标准化地掌握换气时间和方法,学生在演唱过程中根据Flash课件提示有规律地换气,很轻松地完成歌曲的学习和演唱,有效地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整个教学过程也显得流畅自如。

4 善用信息技术增强教学有效性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把音乐的美妙声音转成眼睛可看到的多媒体“画面”,使“无形”的音乐变成丰富多彩的“可视”画面,积极创设音乐情境,启迪学生欣赏美,让学生爱上音乐教学课堂,促进学生的思维发散,培养学生想象美,使音乐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教学手段更加灵活,帮助、促进音乐教学的有效性[4]。

如《蜗牛与黄鹂鸟》一课,通过信息技术课件呈现Flash表演音乐剧《蜗牛与黄鹂鸟》(葡萄成熟前和成熟后),使学生充分感受音乐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形态美和情感美,使音乐教学课堂更加迷人。随后通过歌曲的学习,指导学生用不同的音色和语气表现歌中骄傲自大的黄鹂鸟和锲而不舍的蜗牛形象,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和探究团结的精神。通过信息技术与本课教学的有效整合,创设丰富多彩的音乐教学活动,营造自我展现的活动空间,满足低年级学生表现欲望和好奇、好动个性特点,引导学生走进音乐,领悟音乐艺术的美,从而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5 结语

总的来说,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的深度融合已深入课堂教学当中,发挥着重要辅助教与学作用,运用信息技术营造音乐课堂氛围可提升学生学习效率,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够创设音乐情境、发散思维,推动艺术创新,培养学生音乐素养,大大提升音乐课件教学的效率。相信随着现代化教学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将在音乐教学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张静.品位生活中的音乐:小学音乐课堂中的生活化教学[J].音乐大观,2013(24):74.

[2]程郁华,郭宝.小学音乐学科教学质量的课堂评价:基于对10节录像课的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4(4):31-34.

[3]姜莹.多媒体视域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谈[J].教师,2014(15):86-87.

[4]徐莉.浅析小学音乐欣赏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之我见[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4):205.

音乐与技术 篇4

一、多媒体与音乐教学之间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而不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有“大整合论”与“小整合论”之分, “小整合论”则认为课程既是教学, 这也是我们通常容易接受的观点。李克东教授关于信息与课程的整合提出的观点之一就是“利用信息化加工工具让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在笔者看来要实现“知识重构”首先就应当对各种适用于教学的多媒体手段进行整合。多媒体技术是利用计算机对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综合处理、建立逻辑关系和人机交互作用的技术, 运用这一技术可以摒弃单一型教学模式对学生片面的灌输, 使学生行成对同一知识点的多元认知。其优点还在于: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能很好地渲染课堂气氛, 能把抽象变为具体, 能尽可能地加大课堂的容量。

笔者曾经上过一节题为《嘎达梅林》的音乐欣赏课, 教学内容为交响诗《嘎达梅林》。上课之前笔者对本内容进行了认真的思考, 觉得要完整欣赏长度为二十几分钟的该曲就一堂课而言时间上不是问题, 但是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最多走马观花地听一遍, 这样下来学生对该曲一定不会有太深的印象。在笔者反复聆听该曲数遍后毅然决定:本堂只重点欣赏第三部分 (再现部) 的《嘎达梅林》歌曲主题。为了让学生比较深入地了解该故事, 课前导入在教师简短的讲解后利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们呈现了电影《嘎达梅林》中主人公战死片段, 凄婉的长调和着画面中主人公慢慢倒下的身影, 教室里突然变得异常安静。之后在一段沉重的哀悼性质的音乐中歌曲主题慢慢响起, 连听课的教师也没有一点声音, 被电影片段感动后完全沉浸到了音乐中。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音乐, 我把主题一一分割, 让学生注意感受其中情感的变化, 用多媒体手段在课件中进行对比。之后我又选用了电影《嘎达梅林》中主人公妻子牡丹向着太阳向着爱人依依不舍泪流满面挥动红绸的画面, 许多学生和听课的教师此时已经眼含泪花, 思想在此刻得以升华。最后安排了腾格尔演唱的歌曲《嘎达梅林》, 完成了一个感情的释放过程。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很好地利用了多媒体手段之间的相互整合, 把电影 (视频) 、音乐、图片 (幻灯片背景、歌谱) 、文字等在同一个教学主体下有机的融合到了一起, 既很好地实现了知识重构, 又加大了课堂的容量, 更重要的是在多媒体手段的整合下给学生带去了一堂视觉和听觉上极富冲击力的音乐欣赏课, 很好地渲染了教学的氛围, 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真正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又能充分体现“自主、探究、合作”的学生主体地位, 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教充分地发挥出来。

二、网络资源与音乐教学之间的整合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 网络技术在信息化时代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它既是信息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信息技术教育的一种手段。在学校教育中, 网络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即网络环境和网络资源。网络环境属于硬件设备, 诸如校园局域网、闭路电视等等, 它们不会直接对课程整合构成影响, 但是网络资源和音乐教学的整合却可以使我们的音乐课大放异彩。这样的整合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手段, 更重要的是网络资源本身就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一个重要阵地。笔者也有过很多利用网络资源和音乐课整合的实践, 具体做法有下面两种。

(一) 利用网络资源, 整合教学内容

目前的高中《音乐鉴赏》教材是在新一轮课改后, 在新课程标准的依据下重新修订的高中音乐教学的必修课。教材以单元课题的形式出现, 涉及面非常广, 基本上是以文化视野的扩展为主线, 因此教材的内容呈现比较多, 往往在一个单元主题下会有多首相关的作品, 但是由于高中音乐课程设置的地方差异, 教材上的内容往往处在一个“营养过剩”状态, 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对这些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 找出一个适合自己教学对象的“资源重组”方案, 可以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添加活着是删减。值得注意的是:删减内容相对来说考虑的问题会少些, 而添加内容时必须要符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不可随意添加, 添加的内容应该是单元主题的必要补充。

《独特的民族风》一单元所涉及的民歌有蒙古族的《辽阔的草原》、藏族的《宗巴郎松》和维族的《牡丹汗》等三首, 从教材安排的意图来看是想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后能对三个民族的音乐风格 (民歌风格) 有所了解, 但是经过笔者认真地思考觉得:每一个民族欣赏一首民歌是不能够完成对其“民歌风格”进行了解的, 与其这样蜻蜓点水般的面面俱到, 还不如重点挖掘一个民族的民歌来讲解, 通过对一个民族的民歌欣赏辐射到别的民族民歌上, 这样的话本课就可以做到同一主题下的教学既有深度又有广度, 于是我最后选定了蒙古族民歌作为本单元的切入点, 利用网络资源认真地研究了蒙古族民歌以及蒙古族民间音乐的特点, 再仔细搜集那些极具代表性的民歌和民间音乐来做教学补充。

(二) 利用网络资源, 改变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在于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又能充分体现“自主、探究、合作”的学生主体地位, 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教充分地发挥出来。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地做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对未知事物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呢?前面所例举的几种形式在我看来比较困难, 尽管很多人也试图在PPT给学生的自主活动开辟一个空间, 但在我观察的结果中却发现:这样的安排完全是在教师的控制之下, 学生的活动早在课前都已经被安排好, 活动的内容完全是受限制的, 谈不上开放性, 那么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这里就成了一种摆设。我认为:要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就应当把学习知识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想要知道什么、不想了解什么完全由学生自己定。当然, 这样的教学活动有一个前提, 那就是不能违背教学活动的目标, 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自我探究必须在教学目标的引领下实现, 学习的过程教师可以大胆放手, 但是在学习内容的设定上教师必须加以引领。

电影《梅兰芳》的热播让很多对京剧不太了解的学生开始有点关注京剧了, 或者说已经不再排斥了,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契机, 把《京剧》一单元提前来上。备课之前我考虑了很多问题:大家对梅兰芳了解多少呢?学生对京剧了解多少呢?等等。经过一番思考后我决定本节课采用网络教育的形式, 让学生在课堂上直接与网络资源对话。我在PPT上围绕着京剧和梅兰芳总共罗列了二十个估计学生会比较感兴趣的问题, 并且花了大量时间把每一个问题都在网络上找到相应的答案, 并在PPT上做好链接。这节课留给我的印象非常深, 不仅课堂气氛一下活了, 重要的是我看见了学生当中在音乐课堂上难得一见的学习积极性和渴望求知的眼神, 这样的教学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三、多媒体与网络资源的相互整合整合

我国教育技术界权威专家李克东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三个基本点是: (1) 要在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 (2) 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

(3) 利用信息化加工工具让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其中的第一点就非常明确地提出了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整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由于各方面的限制, 可能单一的“网络资源与音乐教学的整合”在实施上会有一定的困难, 首先是这样的课堂教学必须要在有网络环境的教室里开展, 其次对教师的备课要求比较高, 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同时还要花费大量的精力。而单一的多媒体与教学的整合虽然很容易实现, 可是交互性比较差,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比较难以实现, 在这样的情况下, 我们不妨尝试一下让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进行整合, 让多媒体工具在网络环境下变得更加锐利。这样的做法最常见的是:在一堂课的设计中, 对于一些比较热点的问题可以直接用链接与网络相通;对于一些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也可以直接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和解释, 还有一些非常好的资源在无法搜集整理的情况下, 也可以直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

浅谈信息技术与音乐的整合 篇5

作者: 学校:

专业:教育管理(本科)年级:2012年春 学号:1265001205609 指导教师:

目录

一、信息化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二)直观形象,突破难点(三)优化教学,扩充容量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有助于教学内容的拓展,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结合图画背景和文字介绍、增加了教学内容理解的直观性、可视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现代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挖掘学生的审美潜力、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四)现代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提高创造能力。

三、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有效结合的特点和作用

(一)有效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有助于提升教师教学的素养

(四)深化音乐教育的美育和德育功能

四、信息技术环境下音乐教学的方法改进措施

(一)转变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

(二)教学模拟法

(三)利用计算机支持的合作学习法

(四)虚拟教室法

浅谈信息技术与音乐的整合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学科整合的教学过程逐渐凸显其优势,音乐教学中的信息技术手段应用正在音乐课堂中被广泛应用。对于信息技术学科的优势以及音乐学科本位教学的需求,两个学科整合必将使音乐课堂的内容更加丰富,教学过程更加生动。

关键词:信息技术 音乐教学 整合

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日益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在教育教学中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也逐渐影响和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丰富的信息化资源。国家教育部门在新课程中明确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内容。随着学科整合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原本作为一些研究课题的内容也逐渐深入到基层学校不断开展起来。针对音乐学科提出的非常响亮的就是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的整合。借助信息技术的多媒体平台,在日常教学中,可以突破常规的模式,借助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普及的网络资源平台。信息技术涵盖的范围很广,不仅仅包括计算机知识,而是将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多元开发而从中获取有用信息,搭建各种以计算机平台、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综合应用的平台工具。而常规的音乐教学中,教材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乐理知识,还要教给学生音乐的系统知识,从识谱、节奏、歌曲处理到背景

了解、到意境表达、到发散创造灵活应用。这无疑也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给传统教学内容结构带来了强大的冲击。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会带动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同样,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极大地扩展了音乐教学的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使视听结合、声像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等优势来为教学服务。对于信息技术应用到音乐教学中的整合研究,可以说还有很多的方面,但对于一个从事小学音乐教学十五年的一线教师,我所关注的更多是如何让整合的教学更加简单易用而且为教学服务。如何利用整合中的新的理念来帮助、指导自己的教学。正所谓、掌无止境,终身受益。希望在不断的实践和摸索中能够找到更多能够帮助教学,让学生学得更轻松,老师教得更起劲的方法。

一、信息化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由于信息技术的介入,教育教学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信息技术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它能提供直观、多彩、生动的形象,把许多看不到、摸不着的事物现象和场景再现,调动儿童多种感官受刺激,从而能有力地吸引学生的注意,诱发他们的认识兴趣,把他们带到妙趣横生的环境中去探求知识,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去学习。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主要是对形象具体、形式新颖的事物引起好奇。多媒体课件能将文字、图像等直观地展示出来,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器官,把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审美体验推向高潮。(二)直观形象,突破难点

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的手段可恢复其鲜活的面目,变得有声有色。采用CAI动态图像演示,利用其文字的闪现、图形的缩放与移动、颜色的变换等手段,容量大、速度快、效果好,不仅能把学生难懂的知识直观地显示出来,而且有较强的刺激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三)优化教学,扩充容量

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信息交流活动,通过多媒体辅助,可以优化提高教学效果,摒弃落后的教学方法,突破创新,扩大补充知识容量。例如在欣赏教学中,以前总是对录音磁带进行剪辑,不仅费时,而且效果不理想,现在电脑可以对音乐作品进行剪辑,使以前繁琐的工作变得简单,效果更佳。

如:教学《摇篮曲》时,利用电脑动画,将月色朦胧安静的夜晚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创设了安逸的情境;又如在对

学生声音的训练中,通过现场录音对比欣赏的方法,提高学生对自己声音的直观了解,把抽象的现象形成具体的东西,学生也就学得有趣,学得扎实了。集音、形、色、像为一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乐理教学,不仅课时容量大,而且生动形象,比起传统的乐理教学省时增效。

近些年来,为了能够适应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不断推进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各个学校积极开始进行网络基础设施和计算机多媒体的建设,大批的音乐教师爷逐渐开始参与到利用信息技术不断改进音乐教学的研究过程当中,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之间有效结合,能够不受空间、时间以及微观和宏观的限制,加强试听结合,可以及时如实地反馈、保存和传递信息,不断提高信息自身的传播速度,有效拓展信息传播的力度,加强信息传播的深度,有助于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更好地发挥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得音乐教育能够快速实现社会化和大众化。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有助于教学内容的拓展,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

传统课堂教学使用黑板、粉笔、乐器、挂图、录音机等多种设备,教师讲,学生听,繁琐而又耗时,往往手抄一段乐谱就要花费几分钟或十几分钟,有时为了欣赏一段音乐又需要准备好几

件乐器、挂图等,好多课前准备成了一个“运输队”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改变了这一现状。将信息技术带入了课堂,运用其实用性极强的信息技术平台,设计、编制了一系列丰富多彩、声情并茂、生动新颖的音乐教学课件,取代了传统教学中的黑板、粉笔、挂图等。利用音乐软件模拟真实乐器音色,结合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讲解乐器结构;利用会声会影编辑视频片段,让学生真切感受音乐会的实况演奏、演唱;利用PowerPoint剪辑一些学生的录像片段,也让学生的“真容”再现,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扩大了音乐教学的容量。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结合图画背景和文字介绍、增加了教学内容理解的直观性、可视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音乐课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具有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集文字、声音、图象、图形于一体,它在处理图文、动画、视音频等方面的良好作用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视听感官的需要,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在以往的音乐教学中,只用乐谱、乐器、挂图、书本、黑板等教学媒体,教学过程比较单调枯燥,而现在多媒体、MIDI制作等现代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给学生欣赏《春江花月夜》时,选用江楼钟鼓、月夜赏景、风吹影动、渔民撒网打渔、夜幕回归等一些适合不同段落的视频画面,既有动感,又情景交融,同时,在音乐中出现不同乐器演奏的音乐时,用动画的形式,让所演奏的乐器或演奏实况出现在大屏幕上,也将有些创作背景文字或意境说明插入到视频的下边移动,加深学生的理解,使学生陶醉在优美的环境中,充分调动了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体现出了音乐艺术的形象美。

(三)现代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挖掘学生的审美潜力、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音乐鉴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而课堂音乐欣赏是学生音乐鉴赏的重要途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音乐欣赏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如在介绍作品《伏尔加船夫曲》的背景时,播放一些纤夫们拉纤的视频片段,以增进学生的理解。在赏听时,学生便会随着“拉纤”的动作理解音乐的节奏和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景和思想感情。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体验和作者“相同”的心境,既达到了课堂音乐欣赏的目的,又提高了学生鉴赏音乐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操。这种音画一体,尽管在某些方面来说有一定的局限性,但针对全体学生及教学内容的客观存在,为了达到教学内容的要求,这种教育,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内容,演绎、创造情景,挖掘更深层次的内涵,达到艺术 的升华。

(四)现代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提高创造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中的应用,更能挖掘学生的潜力,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更大地激发了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譬如在给学生欣赏管子独奏曲《江河水》时,通过“实际观察”,有一名学在看到“当时的社会状况”,这样写到:“作为在辽南广为流传的鼓吹乐曲,《江河水》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全曲的感情基调是悲伤的,就像一篇优美的韵文诗,只要闭上眼睛用心去领会,我不认为该曲表现某一特定人物的感情和遭遇,一首民歌在流传许久之后已然融入了那个地区所有人的悲苦和沉思。社会的黑暗使身世无依的东北人需要渲泄、需要呐喊,而《江河水》正表现着这一主题。”

三、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有效结合的特点和作用

(一)有效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传统的音乐教学形式更多地是让学生参考挂图、乐器、乐谱、黑板、书本等教学媒介,久而久之学生会感觉到音乐学习比较单调枯燥,当今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有效提升了音乐教学的课堂教学质量,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课程的兴趣,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对学生的乐理教学,不仅生动形象,而且课时的容量较大,相比较传统的音乐教学形式能够极大提高课堂教学的

效率。在作曲理论课的学习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能够产生乐队演奏的真实效果,使得学生可以一边听效果一边进行创作,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能够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旺盛的学习状态。在音乐欣赏课上,利用信息技术所处理的相关音像资料,能够形象逼真,声像俱佳,为学生理解音乐作品拓宽思路,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发展学生的求新思维创造特殊的环境,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主要是将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教师往往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采取满堂灌的教学形式,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学习的学习往往会处于被动的位置,不利于学生介入到个别化的学习当中,也不利于教师进行因材施教的教学形式,演唱演奏的教学一般都是一对一的形式,这种方式不仅效率极低,而且会严重限制教师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开发,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有效结合,可以有效改变这种单调的教学模式,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通过双向的相互交流,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的过程当中,在网络化的教室当中进行音乐教学,可以使得每一位学生都能够享受到音乐创作的乐趣,充分利用教师所提供的各种教学资源,通过运用已经学到的相关音乐知识,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进行音乐创作,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享受到创作的乐趣,不仅能够

使得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而且可以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一部音乐作品的整个内部结果。教师可浅谈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的有效结合以通过监控学习的方式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差异及时进行了解,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音乐素养,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有助于提升教师教学的素养

在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环境当中,音乐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先进教学设备,这对于教师个人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和更新的要求,新的教育环境要求教师自身不但要掌握同信息技术相关的各种先进教学方式,学会如何通过信息网络获取自己想要的资料,设计开发出适合学生学习发展的有效教学资源,并可以充分将这些资源融入到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最佳的必要的教学环境,同时,音乐教师还应当帮助学生学会获取资源的方法,帮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去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深化音乐教育的美育和德育功能

音乐教学是一门以审美作为核心,融艺术性和思想性为一体的学科,其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向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是音乐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在向学生传授基础的音乐知识的同

时,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有机地融入审美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在唱歌教学的过程中,电教媒体就能够较为直观生动地表现歌曲所描绘出的多彩活动场景以及美丽的自然风光等,其中就包含着丰富的相关美育元素,对于深化音乐教学过程中的美育和德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信息技术环境下音乐教学的方法改进措施

随着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普及和推广,计算机作为新型的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在音乐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越来越发挥出其巨大的作用,并且逐渐开始产生一系列基于信息技术的有效教学方法,在众多的教学方法当中,多媒体不仅可以帮助音乐教师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加强沟通交流、协作学习、搜集信息以及查询资料等,当前已经开发出的集中关于信息技术提升音乐教学质量的方法如下。

(一)转变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

受传统的教育模式和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音乐教师普遍对于现代教育教学设备以及信息技术的运用意识较为淡薄,加上缺乏系统的技术和理论培训,教师在音乐教师的过程中通常对于运用信息进行教学的意识不强,多数音乐教师是以自己的个人兴趣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的,同时,由于受到技术水平、理论水平以及认识水平的影响和限制,音乐教

师对于信息技术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利用多媒体解决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局部问题上,例如提供感性的材料,显示出某个知识点等,用于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在认识上仍然将现代的教育方式看做是解决教学过程中局部问题的方法,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所能解决的不仅是教学过程中的局部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从整体上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发展。

(二)教学模拟法

所谓教学模拟法实际上就是指利用仿真技术和计算机建模技术来表现某些音乐作品的动态和结构,供学生建构、操纵和观察其中的相关对象,使他们可以获得更为深刻的体验并且可以有所收获和发现,教学模拟软件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廉价且无危险的真实世界和方式的交互,例如,利用Cute MIDI简谱作曲家的教学模拟软件能够在电脑上实现虚拟的电子琴功能,血神可以通过电脑的键盘进行自由弹奏,对不同的一些音乐范围进行调整,在键盘布局不变的情况下,降低或者是升高一到两个八度,同时也可以通过同鼠标的配合,制作出具有特殊效果的颤音和滑音,用于在创作时设计具有特殊效果的音符等,使得学生能够处于电子琴的模拟教学环境当中,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利用计算机支持的合作学习法

利用计算机支持的合作学习法同传统的计算机个别化 的学习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计算机的个别化学习比较注重人际交互对于学生学习所产生的影响,其支持合作学习方法强调的是利用计算机能够支持学生同伴之间所进行的音乐交互活动,在计算机网络通讯工具的支持之下,学生能够突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就与音乐相关的一些问题进行小组练习、小组讨论以及同伴互教等学习活动,在计算机支持之下的合作学习环境软件能够提供公共的合作学习音乐数据库,支持学生利用笔记本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并通过注释的形式来响应他人的相关观点,学生既能够贡献自己的构思又可以共享他人的一些见解,使得学生在完成音乐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也能够有效提升自身的信息化学习能力。

(四)虚拟教室法

所谓虚拟教室法,指的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构造远程教学的教学环境,例如,音乐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如何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帮助学生学会查阅多媒体电子书、音乐数据库以及网上报刊等学习资源,教师还可以同身处异地的学生利用实时通讯的功能来有效实现传统教学所能进行的音乐欣赏和教学活动,利用异步通讯的功能实现有效的音乐教育活动,例如异步音乐讨论和异步音乐辅导等。

通过教学实践得知,现代信息技术在当前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也相应

地面临着很多问题,这就需要相关的教育工作者加强对这部分内容的探究探索,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的有机结合是以人文科学和电子科技成果的结合作为背景的,现代信息技术同音乐艺术教学的学科交叉具有有效强化素质教育的作用,从培养人才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方面看,音乐教育专业有必要将现代教学媒体和现代的信息技术在教学的过程中作为一门专业课程进行设置,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过程中的前沿开发信息,将学生培养成为音乐教育发展的优秀人才。另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程教学的有机整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拓宽了接受音乐信息的通道,给予学生更大的音乐学习自主权和选择权,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视听联觉,对学生的想象力和音乐感受力的提高具有很大的帮助。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普及,在当今教育领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实践中,信息技术已成为现代化教学手段,现代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也引领了音乐课堂教学一场深刻的革命。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马宁、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C].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2006.12

3、武宗琪.音乐审美在音乐教育改革中的价值导向[J].价值工程.2011(31)

4、王一珊.新形势下高校音乐教育发展方向探讨[J].科技资讯.2011(30)

5、付会玲.浅谈音乐新型教学方法[J].魅力中国

多媒体技术与音乐欣赏课 篇6

关键词:多媒体;音乐

中图分类号:G633.951文獻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09)04-094-001

二十一世纪,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速发展的时代。作为当代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首先应当从教育思想、观念、内容、方法等诸多方面进行深刻地转变,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如果你还是遵循着旧的思想观念,继续延用着传统守旧的“满堂灌式”、“一言堂式”等教育模式,那么你的课堂教学学生一定会感到很乏味,这样久而久之大家就不欢迎你,从而你被这个时代所淘汰的日子就不远了。

那么作为当代的艺术教育工作者,由于音乐课程的特殊性,我们就更应该走到时代的前列,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已势在必行。

大家共识的是音乐是人类最具有普遍性、最具有感染力的艺术表现形式,是通过特定的音响、画面将人的思想和情感进行表现和交流的艺术,音乐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在促进人类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将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在新学期开学的时候,学校订了普通高中音乐教学大纲,我进行了仔细地阅读,《大纳》讲的非常系统、详细,高中音乐课程的新标准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新标准根据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个性发展、自信心的建立及良好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理解多元文化。我们知道,经典音乐作品是没有国界的,它是全^类的共同财富。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电脑和网络使音乐的传播和复制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音乐教育的资源,同时对音乐教育方法和观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我们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时候,应首先遵循以审美为核心,寓思想品德教育于之中,并注意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音乐知识和欣赏方法。其次在选材方面应注重思想性、艺术性、经典性、时代性与民族性的原则,注意多科知识的横向联系,并体现以聆听为主,老师以讲解为辅的原则。

那么接下来我就音乐欣赏课运用多媒体电脑教学来谈一下自己的一点见解。其中以高中音乐欣赏第四课为例来讲一下利用PowerPoint制作的课件教案。

本课课题为: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首先让学生了解本课时的教学目的:一、使学生初步了解体验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二、复习“五声音阶”、“五声调式”知识。三、培养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本课的教学重点:《赞歌》、《玛依拉》、《青藏高原》的赏析。教学难点:对“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的理解。课前准备:电脑多媒体教学设备及影音资料。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组织教学,师生问好!首先放VCD(宋祖英唱的《爱我中华》)。创造良好的审美环境,使学生进入歌曲感情当中去。然后导入;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所以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是非常丰富多彩,光辉灿烂的,由于各民族生活风俗、语言习惯、历史文化的不同,而不同地域的民族音乐又具有本民族的风格特征。之后引出课题: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字体进入以大标题形式出现,背景采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辽阔的草原上有羊群、牧民、奔马、蓝天、白云)。接下来进入分析性教学阶段,蒙古民歌的特点:气息悠长、自然流畅、热情洋溢。欣赏曲目有《赞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新疆民歌的特点:活泼、热情、自豪、奔放。欣赏曲目有《玛依拉》、《大板城的姑娘》。西藏民歌的特点:音调高亢、自然明亮。欣赏曲目有:《京的金山上》、《青藏高原》。欣赏以上三个民族歌曲时可分别采用各具本民族特色的画面,例如:蒙古民歌采用大草原、蒙古包等,新疆民歌采用天山牧场、吐鲁番的葡萄园等,西藏民歌可采用布达拉宫、珠穆朗玛峰等,另外再配上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景观,这些标志性的景色就能很好的启发学生,使大家展开丰富的想象,同学们就会被这种优美的自然景观所吸引、所陶醉,进而产生强烈的情绪波动和情感体验,在视觉和听觉方面得到完美的统一。在欣赏民歌的时候,各民族民歌的特点这些字应以流动字幕的形式出现。以上所有曲目全部采用超级链接方法,设置简便易行的操作按纽,这样老师边让学生欣赏,边简明扼要的讲解、评说。这样教学进度可自由掌握在老师手中。音乐知识部分可设置一个独立的画面,通过欣赏,让学生了解民族音乐一般都是用五声调式谱写而成的。最后进入综合性教学阶段,综合对比六首民歌的音乐特点、风格特征得出结论:(随之出现下一个画面,画面中的字体以颜色打字机的形式进入)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歌,各具本民族的风格特色,从而成为该民族音乐特征的重要标志。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特征不是抽象的,而是可感的,它主要体现在构成音乐作品的音阶、调式、音调、节奏、节拍、音色、演唱、演奏法和表演形式等方面。音乐离不开人民和以人为主体的社会生活,因此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音乐作品,往往具有不同的民族风格。

接下来进入下一个画面,(配以温馨的背景音乐,字体闪烁进入)小结本课内容,同学们生活在有着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的古老中国,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国力雄厚、各族人民团结一心、社会发展欣欣向荣,通过今天的欣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老师接着布置课外练习与思考。结束语:师生再见!

音乐与技术 篇7

网络音乐文化是网络与音乐文化的交融而产生的一个新的音乐文化形态, 但决不是网络与文化的简单迭加, 它既与传统音乐文化关联, 又有其自身的特点, 以使其能与所处之时代相适应, 那么网络音乐文化相对于传统音乐文化又有哪些改变呢?

一、音乐文化表述形式的变化

音乐文化是某一民族群体与音乐相联系的各个方面, 概括起来包括四个部分:观念、音乐的社会组织, 音乐的曲库, 音乐的物质文化, 传统音乐文化资源或音乐信息经过人类社会长期的积累, 有着丰富的内容并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表述形式, 它们的存在常常是以文字、音符、图像、声音、视频等不同类型来表现的, 但这往往是单一形式, 而网络音乐文化表述体现出的是一种超媒体的信息组织形式, 同时, 不同的音乐文化通过互联网, 实现了音乐资源的全球共享, 从而使网络音乐文化的表述又体现出高度集中的特性。

二、音乐文化传播方式的变化

在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中, 文字和音符需依靠书籍的出版发行, 声音和影像靠磁带, 数字化的C D、V C D、D V D等载体的发行, 其传播受到地域, 时间和容量上的限制, 并且需要特别的技术和规模生产的支持, 而网络的传播是一种完全数字化的方式, 它没有上述的限制, 它的传播范围是以全球来计算的, 网络延伸到哪里, 它所承载的音乐文化就可以传播到哪里, 任何国家、民族的音乐文化都可以利用简单的网络技术即时发布, 提供全球范围的人们同时阅览, 因此网络的存在使音乐文化的传播打破种种限制, 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同时, 音乐文化是由人所创造的, 网络的技术和它带来的便捷性能够使更多的人参与到音乐文化的创造和传播当中, 而网络所特有的互动性, 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加强了民族和地域之间的音乐文化的交流, 从而使全球音乐文化呈现出极其开放性的特征, 为它们的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网络技术和网络音乐文化的这些特性能为现今的中国音乐艺术教育带来什么呢?它在未来中国的音乐艺术教育中将会承担怎样的角色呢?

1、在多元化音乐艺术教育中的作用

人们对于艺术教育的内涵已经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共识, 是对艺术的欣赏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是一种文化的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钢琴教育博士生导师周铭孙教援曾指出:“我国艺术教育有一个致命的缺憾, 就是过于强调技术至上, 似乎技术炼好了就懂了艺术”, 技术不等于艺术, 艺术教育的任务不在于传播多少艺术技能, 而是要着重培养艺术教育所特有的, 能对学生今后一生产生影响的稳定素质和能力, 最终提高学生的生存质量和发展水平, 因此, 我们对于音乐教育应从文化的角度来理解, 而这种音乐文化的教育不能停留在单一的文化教育, 它应形成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 这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音乐艺术教育新的潮流和方向, 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艺术教育方向的改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音乐教育家沃克就曾指出:“对于即将进入新的时代和多种文化的学生来说, 以音响合成器等设备和联系全球信息的网络系统为主要形式的数码技术是新教学法进一步的唯一途径”, 由网络信息技术带来的网络音乐文化新的表述形式和传播方式, 为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功能强大、集成性的信息传递媒介, 实现各种数字化音乐信息资源的跨越时间与空间, 跨越平台的沟通传递以及优秀教学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共享, 丰富和扩展了教育活动可以利用的信息资源内容, 使多元化的世界音乐文化及中国各民族音乐文化的艺术教育变得丰富而简便快捷。

2、消除学校音乐艺术教育的局限性

网络技术和网络音乐文化的建立将使封闭在某一空间内的传统学校音乐教育成为一种开放和虚拟的形式, 这不仅仅可以在远程教育中使用, 如学生不必在一个教室集中听课, 课堂内容可以在任何时候在网络中提取, 便于学生的反复研究, 授课内容和作业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和学生进行探讨, 采用更灵活, 更个性化的时间安排和时间进度, 甚至可以一对一的进行授课, 这一点很适合某些音乐课堂的特点, 另外, 利用网络的共享机制, 也可以使用世界各地的音乐资源和信息从而实现将学校在网络中的无限扩大化。

音乐艺术从某些方面来说是一种感性的艺术, 它的提高往往是建立在广泛的社会实践和丰富经验的积累上,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网络的存在打破了学校音乐文化与整个社会音乐文化之间存在很多隔阂, 使这两种文化发生了紧密的联系, 产生了很多的沟通, 加强了它们之间的交互性, 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接触到社会音乐文化中的情境性信息, 也可以与对社会音乐文化具有丰富经验的实践者进行对话交流。从而获得很多简接的社会经验。这将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 缩短对社会的适应过程, 更好地将所学用于社会。

3、展现个人音乐才能增强就业中的竞争力

网络及网络音乐文化的发展, 为音乐艺术教育提供了第二课堂, 由于网络先进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 信息发布和接受越来越方便, 网络正成为全球最大的创作、交流、出版、发行园地, 人们通过有丰富资源的这样一个平台, 能够进行学习和交换信息, 学习在学校教育中不能得到的东西, 如现在很多有音乐专业的学校没有条件开设与音乐M I D I制作的课程, 而在网络中有很多与此有关的网站, 来专门介绍和讲解M I D I音乐的制作, 在音乐的论坛上, 很多人也在无私的奉献着, 将自己的经验、制作成果, 使用的设备进行详细的陈述, 真的不亚于手把手地教你, 正是在这样优越的环境中, 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人, 同时, 网络的存在也给予人们一个展示自己音乐才能的舞台, 很多人的音乐梦想都是在这个奇幻的网络中实现的, 如 (杨臣刚、雪村等人) 这也体现出整个社会音乐艺术教育的程度, 网络在这一点上极大的促进了中国的音乐艺术教育的进程, 同时, 由网络的发展和延伸产生出很多职业。如网络影视音乐制作, Flash动画音乐制作, 手机音乐制作, 以及网络音乐教育等, 这对于缓解目前我国学校, 音乐教育因扩招而常来的就业压力, 增加学生择业的范围, 提高就业竞争力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网络音乐文化正在影响着音乐艺术教育的方方面面, 作为音乐艺术的教育者和接受者都应抓住机遇, 转变观念、调整心态, 主动融入新的网络时代中去, 我相信,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音乐文化的丰富, 必定会为中国的音乐艺术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

摘要:网络音乐文化是网络与音乐文化的交融而产生的一个新的音乐文化形态, 但决不是网络与文化的简单迭加, 它既与传统音乐文化关联, 又有其自身的特点, 以使其能与所处之时代相适应, 那么网络音乐文化相对于传统音乐文化又有哪些改变呢?

浅谈小学音乐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篇8

关键词:小学音乐,信息技术,整合

音乐是人类最早创造的艺术, 是没有国界的语言。它能渗入心灵, 陶冶情操。然而,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学生比较喜欢音乐但对音乐课不感兴趣。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 世界各国的教育为了迎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都把信息技术作为教育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目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音乐教育技术现代化的发展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来开展音乐教学活动, 这为传统音乐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一、与信息技术整合,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音乐知识的传授单凭教师的讲解往往只是片面的、空洞的、枯燥的, 所以音乐课应努力创设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环境, 将相关的知识编制成融声、像、文字于一体的教学软件, 则更有效地浓缩了时间和空间范围。运用网络教育技术为学生学习音乐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如, 利用校园网络, 围绕阶段学习主题, 把丰富的知识资源组织起来, 建立一个有质量的、有个性的音乐学习网站, 让学生随时可以欣赏音乐, 查找有关资料。让学生在这个“大环境”中, 能够自然地接受音乐的熏陶, 享受音乐, 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主要是对形象具体、形式新颖的事物容易引起好奇。演示型的多媒体课件能将文字、图像等直观地展示出来, 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 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境, 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器官, 把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审美体验推向高潮。通过多媒体手段, 用声音和画面的同步作用, 增加学生对音乐课的学习兴趣, 而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来自多方面的, 其中最主要的是对形象具体、形象新异的事物容易引起兴趣。学生只有经历了赏心悦目的活动过程, 才会有令人愉快的活动结果。只有利用艺术的魅力吸引、感染学生, 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并富有创造性地无拘无束、轻松愉快地参与活动, 学生才能真正地拥有和保持艺术所给予他们的愉悦。

二、与信息技术整合, 培养学生能力

小学生具有好动和善于模仿的特点, 容易被具体的场景所感染, 较易产生兴趣。根据这一特点, 运用信息技术联系生活实际, 将游戏、音乐、歌谣、游戏图片、音乐相结合, 开发音乐感知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或协作式的学习。信息技术提供了极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将学生置身于网络的海洋中, 给学生布置一定的任务, 使他们的想象力插上翅膀, 让足够的信息支持他们的探索和设想, 就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我认为要让学生不仅听音乐, 还要通过积极的联想和想象, 以及视觉、触觉去感受、去体验、去创造音乐和表现音乐。多媒体信息网络的情境性完全可以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式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自由度, 发展学生的个性潜能和聪明才智, 挖掘孩子们在音乐表现上的创造潜力。而多媒体信息技术有声有形的情境优势所创设的音乐意境, 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艺术思维和欣赏能力, 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想象美。

三、应用多媒体技术提供平台, 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不好的老师是转述真理, 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音乐教育要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发展, 突出“以人为本”。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主宰, 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而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 学生则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去实践、自己去创造音乐, 是最重要的。”这就是说, 学生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 而不是一切都听从教师摆布。小学高年级学生已处在发展音乐技巧、掌握音乐知识和树立对音乐的态度的关键时期, 他们极易被新生事物所吸引, 并且能以批判、比较的方式对事物进行理性的思考。因此, 他们有潜力去探索那些远离他们生长环境的音乐文化。旧观念、旧思路、旧方式下的学校艺术教育, 关注点单一, 学生被动参与、兴趣寡然。随着媒体、网络的不断发展, 社会的不断进步, 教师完全可以拓宽学生的学习时空, 从传统的课堂学习, 转变为课内外相结合, 将课内的教学延伸到课外, 让学生自由地、综合而富有弹性地安排学习时间, 培养他们个别化学习的能力。而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现形式, 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积极性, 而且也提供了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 增加了获取信息的数量, 延长了知识的保持时间, 开阔了视野。

四、运用信息技术创新音乐教学方式

在音乐学科的教学中, 不断渗透信息技术的教育, 将多媒体计算机和其他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 以音乐学科知识为载体, 以学生素质提升和培养综合能力为基本过程, 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育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老师在作课前准备时, 可以在画面上有计划、有艺术性地设置课堂教学内容, 将音乐教材制作成像简单的故事片一样, 融电脑、电视、录像、录音、动画等功能于一体, 充分地发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音像同步、情景交融的功能, 实现现实环境与虚拟环境、传统音乐教学方法与现代信息化教学方式的整合。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 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协助者;师生之间也不是权力与服从的关系, 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交流者。这是信息化社会对音乐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也是音乐教师最富有当代性与未来性的角色特征。

小议音乐课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篇9

一、音乐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 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小学生容易对形象具体、形式新颖的事物引起好奇。演示型的多媒体课件能将文字、图像等直观地展示出来, 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 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器官, 把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审美体验推向高潮。通过多媒体手段, 用声音和画面的同步作用, 增加学生对音乐课的学习兴趣, 学生只有经历了赏心悦目的活动过程, 才会有令人愉快的活动结果。教学中, 充分利用艺术的魅力吸引、感染学生, 学生才能真正地拥有和保持艺术所给予他们的愉悦。

二、音乐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小学生具有好动和善于模仿的特点, 容易被具体的场景所感染, 较易产生兴趣。根据这一特点, 运用信息技术联系生活实际, 将游戏、音乐、歌谣、游戏图片、音乐相结合, 开发音乐感知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或协作式的学习。信息技术提供了极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将学生置身于网络的海洋中, 给学生布置一定的任务, 使他们的想象力插上翅膀, 让足够的信息支持他们的探索和设想, 就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自由度, 发展学生的个性潜能和聪明才智, 挖掘孩子们在音乐表现上的创造潜力。而多媒体信息技术有声有形的情境优势所创设的音乐意境, 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艺术思维和欣赏能力, 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应用多媒体技术提供平台, 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

音乐教育要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发展, 突出“以人为本”。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主宰, 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而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 学生则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因此, 他们有潜力去探索那些远离他们生长环境的音乐文化。随着媒体、网络的不断发展, 教师完全可以拓宽学生的学习时空, 将课内的教学延伸到课外, 让学生自由地、综合而富有弹性地安排学习时间, 培养他们个别化学习的能力。而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现形式, 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积极性, 而且也提供了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 增加了获取信息的数量, 延长了知识的保鲜时间, 开阔了视野。

四、运用信息技术创新音乐教学方式

在音乐学科的教学中, 不断渗透信息技术的教育, 将多媒体计算机和其他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 以音乐学科知识为载体, 以学生素质提升和培养综合能力为基本过程, 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育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老师在作课前准备时, 可以在画面上有计划、有艺术性地设置课堂教学内容, 将音乐教材制作成像简单的故事片一样, 融电脑、电视、录像、录音、动画等功能于一体, 充分地发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音像同步、情景交融的功能, 实现现实环境与虚拟环境、传统音乐教学方法与现代信息化教学方式的整合。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 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协助者;师生之间也不是权力与服从的关系, 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交流者。这是信息化社会对音乐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也是音乐教师最富有当代性与未来性的角色特征。

音乐与技术 篇10

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程的开发整合是音乐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它将彻底改变传统音乐教学的过程与模式。目前,高等音乐院校和中小学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程整合的推广实施,为高职院校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程的开发整合提供了借鉴。众所周知,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院校的音乐教育在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上有着本质的区别,专业音乐院校以培养高水平的音乐人才为目的,而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则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照搬照抄专业音乐院校的整合模式,必然会导致高职院校对音乐教育的错位。如何做到在音乐教育中既不轻视信息技术的强大作用,又不过分追求和依赖信息技术手段,突出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是高职院校音乐课程开发整合的难题。

1 高职院校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程开发整合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应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自主学习的激励工具,运用信息技术提供多重交互的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通过音乐教育的审美和育人功能,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可是,现阶段高职院校的音乐课程在开发整合中却存在着如下问题。

1.1 开发整合手段前后

美国当代技术哲学家卡尔米切姆认为:“现代技术是一种通过机器、工具等对工业社会进行解构的技术设计,而后现代技术是通过信息网络等具体技术形式使得时空压缩,将不同国家地域、文化传统、社会组织以及经济形态等重新整合重构的技术设计。”[2]也就是说,技术设备和技术力量在开发整合中尤为重要。而现实情况是,在我省大部分高职院校,由于重视对实用技术型教学设备的投入,往往忽视对音乐教学设施的投入,导致音乐教学设施落后,音乐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在音乐课程的开发整合中无力实现对音乐作品的再处理。

1.2 开发整合价值偏离

音乐教育的价值可分为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两个方面,音乐教育的内在价值是指其审美价值,取决于音乐作品的艺术价值;音乐教育的外在价值指的是把音乐作为教育的手段,以此促进人在全面发展过程中的价值,主要包括德、智、体3个方面,是通过音乐间接获得的[3]。

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然具有培养人的性质,并把培养人的目标作为它的首要目标。音乐教育既是音乐,更是教育,它是音乐和教育的统一体。对此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表示:“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4]由此可见,高职院校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程的开发整合,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资源的优势,以适应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无疑也是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程开发整合的根本价值追求。目前,高职院校在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程开发整合时,由于学校重视不足、教学设备落后、教师能力欠缺等方面的因素,导致在开发整合中忽视音乐的教育价值。

1.3 开发整合内容

在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程的开发整合中,课程内容的选择与构建应是其核心所在,是开发整合的主体。在此过程中,依托信息技术对音乐课程内容进行选择与重新构建,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开发整合中,在音乐课程内容的选取上追求功利性的倾向较明显,表现为开发整合的课程内容大多与学生现实生活有关,对音乐作品内在的、深层次的东西挖掘不足,冲淡了音乐课程内在的文化底蕴,使学生接受的大多是一些孤立的音乐知识,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音乐教育。

2 高职院校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程开发整合的策略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开发整合强调的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服务于学科,其出发点首先应当是学科而不是技术。信息技术与学科的开发整合,最重要的是找出信息技术与学科开发整合存在的问题,并“对症下药”,寻找出这些问题的解决策略[5]。高职院校在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程开发整合中要注意,音乐教育是整个过程中的重要部分,并始终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而信息技术被赋予了更深刻、更广泛的意义,是对音乐教学观念的全新解读。为了实现高职院校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程开发整合的最大效能,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2.1 目的与手段相统一

音乐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与美术、建筑、文学、戏剧、影视、舞蹈等文化门类紧密联系,具有多元文化特征。高职院校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程开发整合的根本目的就在于通过信息技术对音乐文化的诠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因此,高职院校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程的开发整合,关键在于对课程目标的认知与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充分体现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作用。在具体的操作上,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始终将音乐教育的目的贯穿到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展示音乐的多元文化特色时,可充分展现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内涵,通过丰富学生的精神内涵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2 形式与内容相契合

关于形式与内容两者之间的关系,别林斯基指出:“形式是内容的表现,它必然和内容紧密地联系着,你要想把它从内容中分出来,那就意味消灭了内容;反过来也一样,你想把内容从形式中分出来,那就等于消灭了形式。在高职院校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程的开发整合中,形式是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内容则是音乐课程开发整合的根本,是构成课程的主要因素。在具体操作中,可将国家层面的音乐文化资源、本地优秀的音乐文化资源等音乐教学资源依据课程内容进行理性选择和科学编排。在内容深度的选择上,侧重对音乐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育人功能的发挥,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2.3 情趣与能力相融合

音乐作品不像文学作品那样直接叙述事件,也不像美术作品那样直接描绘生活,它是用悦耳动听的声音语言叙说并作用于人的情感,达到育人的目的[7]。也就是说,音乐教育应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形成美妙声音的多维空间,铺设学生体验艺术美的通道,激发学生的想像空间,拓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具体操作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第一,在开发整合中必须时刻保持清醒,不能掉入信息技术丰富多彩的“陷阱”,要敢于取舍,把真正有利于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部分呈现出来;第二,明确音乐课程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不断发挥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第三,始终坚持引导学生去感受美、欣赏美、理解美,最终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结语

高职院校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程的开发整合,无疑是信息时代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方式,必将成为高职院校现代音乐教育的主要方法。我们要将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程进行开发整合,以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实践能力。

摘要:目前,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程的开发整合在专业音乐院校和中小学得以推广实施,但高职院校的音乐课程存在着开发整合手段落后、开发整合价值偏离和开发整合内容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既有利于教师对音乐课程人文精神的把握,又可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高职院校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程的开发整合必须做到目的 与手段相统一、形式与内容相契合、情趣与能力相融合,这样才能促进高职院校音乐课程的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音乐课程,信息技术,高职院校

参考文献

[1]杨为民.从信息化教育的定义解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J].现代教育技术,2006(3):18.

[2]黄蜺,郝亚芬,金栋昌.价值观、道德观与技术理性:理解网络交往主体异化的三重维度[J].电化教育研究,2011(3):48.

[3]郭声健.音乐教育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

[4]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5]张婵清,王程越.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践策略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2(12):116.

[6]薄海萍.关于音乐形式与内容的思辨[J].理论与实践,201l(11)-27-28.

上一篇:兵团高校辅导员下一篇: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