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式实践教学方法

2024-06-06

多模式实践教学方法(精选十篇)

多模式实践教学方法 篇1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教学观念陈旧. 部分教师过于强调通过高等数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过分强调定理的证明.但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初衷不是培养数学家,而是为专业服务,学生学过高等数学却不能在实际问题中体现数学思想.

2. 教材毫无新意. 现代数学已渗透到了各个领域,它的技术价值和人文价值已经得到了人们的肯定. 大学生的高等数学教材应该要跟上时代步伐. 然而,对比不难发现,很多高等数学课程内容几乎从解放后就没有什么变化,基本上是《数学分析》的简化版本,内容与专业严重脱节,过多地强调极限、导数、积分的计算技巧.

3. 教学思想不能与时俱进. 部分教师过分强调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初衷是好的,但是若以此就大刀阔斧地删减教学内容,就会使高等数学和后续专业课程变成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但是若太强调数学科的完整性、逻辑性、严密性就会造成学生怕数学、厌数学.

二、实施多模式教学的必要性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 不能采用“大锅饭”的方式,更不能为了后勤上管理方便使用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授课方式,统一的教学内容. 教学中不能针对不同专业的同学进行分类教学,高等数学与其专业知识无法结合,也没有针对学生的实际来选择恰当的教材和教学方式.

由于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数学素质差异较大,如果继续沿用固定不变的教学方式、教学要求显然有悖于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而且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可采用“分级教学”类.

三、具体措施

根据现行教学体系的不足和因材施教原则,在实际教学中采取“分层次多模块”的教学模式,具体思路如下:

1. 把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体系分为两个模块,即: 基础模块、应用模块.

( 1) 基础模块. 教学内容的设定是以保证满足各专业对数学的要求为依据,它是高等数学中最基本的内容,对所有学生都是必修课.

例如,理类工专业的教学内容主要有函数极限、函数连续、导数的基本概念,导数的应用,不定积分的换元法、分部法,定积分的原理、计算、应用,多元函数的微分学,重积分、简单的曲线积分和曲面积分,级数以及应用,微分方程.

教学过程中,教师精讲细讲,使学生彻底弄懂. 通过这些最基本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工程技术中常用的数学工具和基本的数学思想,一方面满足后续课程对数学的需要,另一方面使学生具备初步的应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理工科高等数学专业不同教学侧重点也应该有所区别. 例如,土木工程类专业、电气工程类专业、电子工程类专业更强调“细节”上的分析和计算,所以对于这几类专业的学生应该要求大部分学生熟练掌握各种计算技巧. 而规划类专业更注重从“宏观”上思考问题,所以对于这类专业的学生应培养其掌握初步的计算法和技巧,但是要有成熟的数学大局观.

其次,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采用分层次教学. 客观来讲,任何高校都会存在一部分基础极其薄弱的学生,这些学生已经对数学“深恶痛绝”了,如果不加以特别关注,这些学生很难扭转对数学的认识,久之其世界观和价值观都会发生扭曲,所以,在教学中应特别关注此类学生.

( 2) 数学模型和数学建模的正面影响已经初见成效了,所以应用模块教学内容的设定可由各专业课教师和数学教师共同研讨确定,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设置不同的应用模块.它的主要特点是体现专业性,所有内容都要体现“应用”二字,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身边”.

这一模块的授课方式可以相对灵活,可以采用讨论式或双向式教学,也可由某一专业技术问题的数学应用展开,可以由有工程背景和实践经验的专业课教师来承担教学任务. 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模式的设置,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十分有益的,也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正是理工结合.

我校实践证明,数学建模团队的指导教师,在普通教学中能更好地把应用数学的思想融入到课堂中,能体现实际案例引入数学思想,教学氛围、学生学习兴趣、学生成绩有明显提高,尤其是学生在参加国内外科技创新活动中多有斩获. 从而使得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在现实社会中的应用,主动要求与教师合作.

2. 改变传统考试方式. 高等数学教学要求以“应用为目的,重视创新,提高素质”为原则,以“能力为本位”为教学理念. 因此,其考试模式的改革很有必要. 本文在作者教学实践中在理工类各专业进行试点对考试模式做了以下探索,旨在实现从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素质教育,实施教学评价多元化,全面监测和评价教学效果,以促进和保障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取得不错的效果.

( 1) 考试方案及比重

采用期末基础知识考查、全程知识应用考查和平时上课表现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其中期末基础知识考查成绩占40%,全程知识应用考查占40%,平时上课表现占20%.

( 2) 改革方法

1期末基础知识考查: 以测试学生对本学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平时建立100道题左右的试题库,内容应包括本学期的全部教学重点,强调基础性,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考试安排在期末,采取随机抽取试题库中若干试题组成试卷闭卷考试.

2全程知识应用考查: 以锻炼学生对应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鼓励学生广泛查找资料. 此部分共分4次左右,内容为每章或每两章的知识应用题. 每次一题,试题开放,以小论文形式上交,时间两周左右.

3平时上课表现: 考查学生平时出勤、上课表现等.

3. 高等数学多模式教学实践中发现,要想从根本上改变现有高等数学教学中“教大于学”的现状,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手段的革新、教学方法的改变只是次要矛盾,治标不治本,不具备可持续性. 只有授课教师的教学思想发生转变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如前所述,现代应用型本科高等数学并不是为了培养数学家,而是普及数学思想,让更多的人在实际生活中能以数学的理性思维思考问题.

因此,多模式教学最重要的一环是对授课教师培训,虽然这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但是,实践证明这是行之有效的. 本文中作者进行了三年的实验论证,以六位青年教师分成两组做实验,其中三位教师参与指导数学建模,另外三位教师只是常规教学. 实验表明,参与指导数学建模的三位老师在教学水平上有较大的提高,教学思路较为灵活,不再拘泥于传统,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一定的提高. 以作者所在院校2011 ~ 2012级信息工程学院学生一些情况作比较,比较见下表.

比较结果体现了教师教学思想改革的重要性,学生的综合素质受教师影响较大.

四、结束语

实践活动 秋天多美丽 教学设计 篇2

主备教师:

活动内容:秋天多美丽

活动目的:

1、让学生体会和发现大自然中秋色的美。

2、拓展学生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3、让学生感受到辛勤劳动后收获的喜悦,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活动重点:让学生体会、发现大自然的美。

活动难点:学会阅读积累是本课难点

活动准备:

老师准备课件、词语宝宝卡片;学生准备课外书《语文新天地》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出示课件)小朋友们,请看屏幕上的这幅图,说说画上有什么?(红枫叶、落叶、大雁南飞等)你知道画的是什么季节吗?(秋季)

出示生字卡片“秋”,说说你用什么办法记住它?你能给“秋”找个朋友吗?

师述:天气凉了,树叶落了,秋天,它真的来了。山上,苹果红了;田里,稻子黄了;地上,棉花白了„„五彩缤纷的,真像一幅画。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美丽的秋天。(板书课题 指名读 开火车读)

二、交流秋天的美丽:

(一)歌曲里的秋天:

1、美丽的秋天来到了,陈老师好想带着大家去秋游啊,你们愿意吗?好,现在就出发!一起欣赏歌曲《秋天秋天多么美》。

2、小朋友,你刚才找到秋天田野里的美丽景色了吗?说说秋天到了,你看到田里的什么成熟了?

3、出示图片,认识“棉花”、“稻子”。

4、出示句子:秋天到了,棉花白了。秋天到了,稻子黄了。

5、秋天的大自然中还有很多事物成熟了,不信,你们瞧。拓展高粱、南瓜、红薯、辣椒图片;拓展栝楼、银杏、板栗照片;认识词语宝宝栝楼、银杏、板栗。知道“长兴四宝”。

6、请用“秋天到了,什么怎么样了”句式说话。理解“丰收”、劳动的喜悦。

(二)课外书中的秋天:

最近,我们班的小朋友爱上了读课外书《语文新天地》。小朋友,那么你们发现这本书上也有秋天的美文吗?哪位小朋友愿意大声地选择一篇读给大家听?指名随意选择一篇读,交流评价。(发银杏叶做奖励)

老师建议你除了课外美美地读这些好文章外,假日里,和爸爸妈妈一起,到田野、到山林、到公园去,投进大自然的怀抱,把你在秋天看到的美景写进日记里,拿来和小朋友一起交流好吗?

(三)散文诗里的秋天:

老师在网上还找到一首优美的散文诗,我们也一起来欣赏一下吧!这么优美的散文诗里有好多好词语值得我们去积累。

照样子说词语:

1、说说表示色彩的词语:黄色 红色 金黄 橙红 紫红 雪白 淡黄

2、说说带有“的”的词语: 甜甜的香香的(复习《哪座房子最漂亮》)

3、说说表示声音的词语: 滴答滴答

学习谚语: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贴在教室“积累角”栏目里)

(四)书信里的秋天:

1、美丽的秋姑娘把大自然打扮得瑰丽多彩,但是她更忘不了给她的好朋友写信,咱们一起来听听,她把信写给谁了?(课件:《秋姑娘的信》)

2、说说秋姑娘把信写给了谁?(句式训练:秋姑娘把信写给了(),写给了(),写给了(),还写给了()。)

3、说说秋姑娘为什么要写信?

4、你又获取了哪些秋天的信息呢?用“我知道了,秋天到了,谁要干什么了”句式说话。

(五)古诗中的秋天:

说到秋天,人们最会想起每年八月十五中秋节,也最容易想起秋天的月亮,让我们一起背背下面的古诗吧,如果背不出,你可以跟着读:《静夜思》 《山行》 《枫桥夜泊》(建议多背古诗)

(六)布置实践活动:跟着爸爸妈妈到大自然中去找秋天,采集秋天的信息!

多模式实践教学方法 篇3

关键词:多模态 大学英语 教学模式

一、引言

科技的日益更新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变化,无纸化阅读日益普遍,电子产品已日渐替代书籍成为广受国人喜爱的一种阅读方式。它打破传统的文字模态,能够刺激读者的多重感官,因而深受读者喜爱。与此同时,课堂教学也不能再与以往一样采用教师学生书本黑板的模式进行教学,多媒体几乎进入到大部分大学课堂,它能够从声音,图像等多重角度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独立学院学生有自己的一些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以枯燥单一的传统方式进行英语教学,它必须是全方位的将学生各感官有机结合,应将学生眼鼻手耳全部调动起来,此文章旨在从真正意义上达到更为科学的多模态教学模式。

二、理论依据

媒体与模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Kress and Leeuwen(1996)研究了媒体与模态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多模态现象规则地表达意义的现象,包括视觉图像、颜色语法以及报纸的版面设计和不同媒介的作用。模态是指人类通过各种感官(如视觉、听觉等)和外部环境(如人、机器、物件等)产生的互动方式,其中用单个感官方式进行互动的叫做单模态,用两个感官进行的互动方式叫双模态,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感官进行的互动方式的叫多模态(Gu,2007:3)。人们交流时手势语、面部表情和身势语等副语言,可以看作另一种模态(Zhu,2007:83)。在英语教学中,有部分老师片面追求多媒体教学,只播放PPT,缺少与学生互动,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多模态教学。多模态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主导作用,实现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此外教师也不能生硬教学,要注意将自己各种肢体语言有机结合,来丰富教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分析

为了对其进行验证并从主观上更具体地了解学生的兴趣倾向,笔者对所教班级的一百六十八位学生做了问卷调查。该问卷结果分三个表格进行分类分析,调查发现在168名调查者中,92.86%的学生更喜欢多媒体教学方式,67.86%喜欢两者相结合。对于如何权衡多媒体教学比重与传统教学的比重,42.86%同意以多媒体教学为主,传统教学为辅。

通过上述表格发现,多媒体教学是学生普遍欢迎的一种教学方式,大家都不再喜欢单一的传统课堂教学即老师教具只有书本和黑板的方式。而喜欢多种媒介相结合的方式及多媒体教学。然而,经过对学生调查发现,他们还是希望多媒体教学能与传统授课方式相结合,即教师不能仅仅只运用现代教具,多媒体来教学,还要注意板书,注意自己声音的抑扬顿挫和表情肢体语言的丰富,青睐的是一种真正意味的多模态的教学方式。

表二反映师生在多媒体英语教学中的角色,74%的学生认为教师应该是一个协调者而不是作为主导者,75%的学生觉得自己主要角色是聆听者,但73.8% 的学生希望自己扮演的角色是参与者,一定程度上说明教师在实践多媒体教学中存在忽略学生的参与度问题。学生更希望自己是参与者能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此问题在多媒体教学中较为普遍和典型。教师通常不断的演示PPT,而学生互动参与成分非常少,这有悖于学生的心理预期。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注意加大学生的参与程度,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而非聆听着、旁观者。

表三详细阐明了多媒体教学的优缺点。73.81%认为多媒体教学更有趣,同时也指出缺点即“信息切换速度太快”。此外,学生希望呈现的PPT中含有图片的占67.86%,希望含有视频影像占76.2%,仅有文字的占17.86%,反映单一的文字呈现过于枯燥,乏味,单板。因此,传统的课件呈现方式已经不适应现实生活需要。但是同时也指出多媒体教学也有缺陷即64.29%学生反映信息切换速度太快,不利于做笔记。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把念PPT作为教学的组织方式,满堂在念屏幕上的PPT,而忽略学生的接受快慢速度。多媒体教学作为教学的辅助设施,不应该由它来主导教学,教师应该以知识为本,通过多媒体展示,黑板的板书和学生的互动参与来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以让学生能真正掌握所学知识为目的来组织教学。

四、结论

通过上述调查可以得出英语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不能单一的运用陈旧方法传授知识,而应该采用多维的方式进行多模态教学。

首先,传统的单一模态教学必须去除,取之于多媒体的教学方式,要充分运用现代技术,将所学知识进行多方位的展示,利用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等媒介从深度和广度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其次,多媒体教学不宜过度。应该以学生为主导,按照学生的需要进行多媒体教学,教师必须合理使用使用多媒体教学,不能使用过度,应结合传统教学中教师在手势语,声音起伏,板书等方面的特点,将所有因素有机结合,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多模态教学。同时,学生不能作为被动的学习者,应该与教师进行互动,让学生充分参与进课堂教学中,而不能是教师与屏幕对话。教师在课堂设计环节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性角色,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中,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教学是个多元因素的统一,教师学生也是多元素之一。教师在组织课堂时必须将传统教学与现代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注意自己的板书,肢体语言,声效,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多模态教学。

参考文献

[1] Fink A. How to ask survey questions [M]. Thousand Oaks, CA: Sage, 1995.

[2] Issac S, Michael W B. Handbook in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A collextion of principles, methods, and strategies useful in planning,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studies in education and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M]. San Diego, CA: EdITS, 1995.

[3] Kress,G&T,van Leeuwen. Reading Iamages: 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 [M]. London:Routledge,1996.

[4] 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7(3).

[5] 王秀文.网络英语交互式学习研究 [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6] 辛志英.话语分析的新发展--多模态话语分析[J].社会科学辑刊,2008.

多模式实践教学方法 篇4

我校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偏远郊区, 学校生源大多来自周边的农村以及外地打工子弟, 他们的学习习惯、知识基础和思维能力比较薄弱, 30多人的一个教学班平均有十几个“学困生”, 还有一大部分所谓的“中等生”, 而“尖子生”就寥寥无几了.大部分学生除了在老师督促下学一点外, 回家几乎不学, 有的甚至放学书包也不背, 更不用说复习巩固写作业了.那么, 作为本校教师, 面对这样的学生, 只能从课堂入手抓学生.我们认识到, 如何改革课堂教学、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是提高我校教学水平以及教育全面发展的工作重点.我们在不断思考不断研究: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更适合于这样的学生?怎样才能做到尽量不落下一个学生?针对我校实际, 如何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让我们这些学不好或学不会的同学也真正学起来、动起来, 让每一位学生在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低、小、多、快”课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二、概念的界定及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

1. 课题研究目标

(1) “低、小、多、快”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的应用, 目的是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能跟上, 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学习数学的成功喜悦, 从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改变不良的学习习惯,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让他们感知到教师的教学真正是“以学生为主”以及教师对学生“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

(2) 更新课堂学习观念.“低、小、多、快”的教学模式表面上注重知识的传输, 可是只有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才能有能力的提高, 在这种模式教学中学生易于掌握知识, 在他们尝到知识汲取的快乐的同时, 慢慢体会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知识网络体系, 进一步培养学生课堂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和趣味性, 为今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2.“低、小、多、快”的涵义界定及具体内容

“低、小、多、快”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1) 遵循“激发兴趣原则”、“充分练习原则”、“补偿缺陷原则”等特殊的教学原则. (2) 根据“学困生”培养目标来实施教学.

“低、小、多、快”教学模式涵义:“低”, 低起点;“小”, 小步走;“多”, 多活动;“快”, 快反馈.该模式的特点是, 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 为尽可能让每个学生在个体差异不同的情况下, 补偿缺陷, 获得知识, 掌握技能, 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低起点, 小步走, 多活动, 快反馈”的核心主要有“备课”、“传授”、“激情”、“检验”四个环节组成, 其中备课为课前准备工作.而后三个环节即为教学过程, 在整堂课中以学生为主体参与进行, 因此随着各课课型的不同, “传授”“激情”“检验”这三个环节可作适当的调整.

“低”即“低起点”, 就是摸清学生相关知识、基础、能力和心理准备的实际, 把教学起点放在学生努力一下就可以达到的水平上, 把教学的起点降至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使新旧知识产生联结、形成网络.即, 引入低, 问题设置起始难度低.如教学前的准备工作,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备课, 备课时要做到起点低, 这是为了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听懂、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前奏, 备课是否充分, 教材是否吃透, 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生的特点, 这些我们在备课时都要作通盘考虑, 一节课的成功与否, 与备课有着密切的关系.每个学生都存在着差异, 这差异是我们备课的基本点, 依据这个差异, 我们就要备课备人,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 在学生现有的基础上, 寻找切入点, 制订教学目标, 设计教学方法.

“小”即“小步子”, 就是根据学生实际, 确定能达到的实际目标, 教学的步子要小, 把教学内容按由易到难, 由简到繁的原则分解成合适的层次, 然后分层渐进, 把产生挫折事件的频率减至最低程度.使学生层层有进展, 处处有成功, 处于积极学习的状态, 感到自己有能力进行学习, 从而不断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动机.即是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无论教学内容, 还是教学进度都要做到小而慢, 这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环节, 让学生在教师的教学中获取新的知识.由于部分基础薄弱的“学困生”的感知速度缓慢, 感知的容量小, 这样就形成了他们在记忆时识记慢, 遗忘快, 再现不准, 易健忘, 因此我们必须在教学中慢慢地、一步一步地进行教学, 不断反复, 降低知识的坡度, 放慢速度, 知识的呈现虽然坡度小、速度慢, 但并不是说知识的难易水平一直停留在很低的水平, 这样呈现的目的是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我们在教学中把分散的知识很细致、有目的地传授给学生, 让他们记住这些知识, 然后在识记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归纳, 由浅入深地把知识讲清, 进而让他们逐步掌握事物的本质, 以此来增强对知识的掌握.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展开, 即在强化新知识的基础上, 进行知识的巩固, 同时适当地进行知识的扩展.我们还可采用“多循环”帮助“学困生”进行识记, 让每个学生都有练习, 根据个人情况或分组教学或个别辅导, 根据学生不同的实际情况再进行辅导, 补偿个别学生还未掌握的知识.

“多”即“多活动”, 尽量给学生创造和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实验机会、训练机会、表达机会.针对学习困难学生有意注意时间短, 记忆容量小, 概括能力差的特点, 改变教师大段讲解的倾向, 师生活动交替进行, 这样不仅调节了学生的注意力, 更重要的是学生大量参与学习活动, 自我表现的机会多了, 能力的发展也通过逐步积累而得到实现.这种良性的循环, 又大大促进了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也就是我们运用多种教学活动让学生动起来, 让他们在活动中产生新奇感, 以达到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与兴趣的目的.多活动最主要的在于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 可以讲故事、放幻灯、看图片、做游戏、创设情景、出示实物等.这些方法的运用需有讲究:其一, 必须以教学内容为主体, 不能脱离教材内容;其二, 不能过多使用一种方法, 以免使学生产生重复感, 失去获取新知的兴趣;其三, 激发学生的兴趣, 充分发挥班级中每一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营造一种气氛;其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鼓励表扬学习主动的学生, 更要注意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

“快”即“快反馈”, 就是在每一层次的教学过程中, 既有教师的“讲”, 也有学生的“练”, 还有教师的“查”.这种快速的反馈, 可以把学生取得的进步变成可见的事实, 使之受到鼓励, 乐于接受下一个学习任务, 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 及时矫正乃至调节教学进度, 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当然反馈不仅在课堂, 也包括课下反馈.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和纠正, 帮助学生清除学习上的障碍, 尽可能减少学生掉队的可能.通过反馈, 把学生取得的进步变成事实, 使之受到鼓励;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 及时纠正乃至调节教学进度, 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建立在教学评价基础上的, 是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效果进行及时检验.反馈其实质也是一种练习, 让学生在练习中检验教学效果.练习要生活化、兴趣化, 要给学生提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 避免练习的单一、机械.课堂中教师少说学生多练是快反馈的一种有效形式, 学生练习、教师面批作业能及时地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也能及时地发现问题进而及时地解决问题.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

课题实施过程共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 :认真领会“低、小、多、快”教学模式的思想精髓, 构建本科课题理论框架 (即确定“低、小、多、快”教学模式的基本理论) .并召开部分学生座谈会,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 为课堂实施做好准备.

第二阶段 (探索阶段) :采用教育调查法, 对学校教师成功和失败的“低、小、多、快”教学设计案例进行调查, 并进行分析和总结;对学生进行关于“低、小、多、快”的问卷和访谈, 了解学生对于这种学习模式的态度、看法, 调查学生喜欢和能够接受的学习模式, 进行比较和研究.

第三阶段 (深化阶段) :按计划在继续第一阶段实验的基础上, 进一步加强“低、小、多、快”教学模式的实施;学生撰写在“低、小、多、快”教学模式中进行学习的体会, 教师总结第二阶段的实验成果.

多模式实践教学方法 篇5

1原有一级教学管理条件下排课管理模式的利弊

在高校的教务工作中,课表的编排是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它直接关系到每个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如何科学合理地编排课表,是一项非常复杂和棘手的工作。我校原有一级教学管理模式,教务处负责全校的教务管理和安排,二级学院只负责教学,编排课表是教务处的“天然职责”。在当时的条件下,由教务处统一编排课表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当时我校主要在老校区,新校区还没有建成,学校规模也不是很大,教学设施资源也很有限,教务处统一编排课表可以使教学资源得到更好的合理配置,而不至于出现课程排不上或课程排周末的情况,也避免老师之间的课程相冲突,另外统一编排课表能够纵览全局,统一调动教学资源。也不会出现二级学院之间教室冲突的问题,对于当时的教学资源紧张是有正面意义的。但是随着学校的发展,办学规模的扩大,新校区投入使用,统一编排课程的问题和矛盾也日益突出。此外,教务处排课难度也日益增大。由教务处一个排课管理员去安排全校所有的公共课和专业课,工作压力就很大,这点笔者是深有体会的,要花一周的时间通知二级学院完成教学任务设置与检查工作,要花两周的时间来排公共课;专业课花的时间更长,排课一般在期末进行,开学前还需要调整,一般会占用排课管理者大量的寒暑假时间。全校17个二级学院,多位教职工,光调课一项,就需要接近两周的时间。当时开学调课的情景,黑压压的人群,至今仍历历在目;更重要的是,对于二级学院的情况、所有课程的情况、老师的情况,作为教务处的排课管理员,是不可能一一详细掌握的,这就会导致排课的不合理。由于工作量的增大,课表的检查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导致课表发布后仍有教师课表、班级课表不合理的现象,甚至课表冲突的情况。我们必须要改变传统的一级排课管理模式,才能与学校的发展相协调,才能科学合理地利用教学资源,更好地保证教学质量,为教育教学服务。

2影响多校区高校排课的制约因素

以绵阳师范学院为例,我校为了学校的发展,扩大办学规模,改善办学条件,积极进行了新校区建设,并把新校区作为我校的主校区,形成今天老校区和新校区两个校区并存的局面,我校两个校区均是所在地区的郊区,两个校区相隔甚远。老校区的教学设备落后,设施陈旧,新校区虽教学资源相对丰富,但地处偏远,这种排课条件的复杂性不是任何一种排课软件所能解决的,现有的排课软件都没有考虑到多校区办学模式,所谓的智能排课在多校区的实际情况下会受到一定的制约。另外我校两个校区的作息时间也不一样,老校区8:00上课,而新校区8:15才上课,老校区两大节之间休息时间为15分钟,新校区为30分钟,老校区上午可以上5节,新校区只能上4节,老校区晚上可以上课,新校区由于地处偏远,原则上晚上不能上课,这些作息时间的不一致,对排课工作也是有一定的制约。此外因新校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教师都希望集中性排课,但是排课工作必须考虑到合理的教学资源分配,学生的承受能力等因素,这必定会和教师的要求相冲突,势必造成教师的怨言。同时学生希望早点上课或晚上上课,这样的要求跟学校的教学安排相冲突,这也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排课“以人为本,学为主体”的理念,加剧了师生调课逃课的现象,也增加了学校教学管理上的难度。

3二级教学管理条件下的排课模式探索

二级排课管理是指以学校教务处为第一级,主要负责校历的制定,公共选修课及公共必修课的编排与管理,教学任务的布置落实,教学资源的分配,最终课表的核查及协调,以二级学院为第二级,主要负责学院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编排与管理,实行二级分管排课工作的管理模式。我校排课流程大致如下:首先教务处设置校历及教学周次等最基础数据,其次教务处教研课设置公选课教学任务,各二级学院分别设置公共必修课及专业课教学任务,然后教务处先排公选课,再排大学体育和实验课,最后排大学英语、两课等公共必修课,最后各二级学院编排专业课,最终课表由教务处统一核查与协调。我校排课需坚持如下原则:

3.1三个“为本”

1)以“纲”为本。所谓的“纲”指的就是培养方案和教学任务。教务任务是排课工作的根本,是排课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设置教学任务时也要遵循如下几个基本原则:一是设置教学任务时,公共理论课程(除大学英语外)合班人数原则上不少于80人;专业理论课程合班人数根据专业特性,原则上50人左右,课程性质不同、班级层次不同的课程不得在教学任务环节里设为合班。二是设置教学任务时,请按照校历设置周次,按照培养方案设置总学时,请仔细核对周次、周学时、连上节数等数据。三是在教学任务设置中,任课教师必须具有相关专业的高等教育教师资格证,担任新课的教师必须通过由开课单位组织的试讲,试讲合格方可准予上课;同一门课程由多人担任的,请在设置教学任务时确定,原则上不允许在排课后再变更任课教师。四是各学院的教学任务(包括任课教师、课程等)必须按照培养方案在规定的时段完成,并保证信息准确无误。

2)以“人”为本。原则上不允许教师因个人原因违背排课原则排课,但是可以对个别特殊情况的教师的排课要求在排课规则允许且不影响课表合理性、科学性原则上,适当考虑。对于外聘教师、担任行政职务的教师、身患疾病的老教师、怀孕的女教师、家里确实无人照顾老人与小孩而需要本人照顾的教师,对于家离学校较远、交通不便的.教师等等,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课表上给予适当照顾。对学生编排课表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坚持“以人为本、以学为主”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学理念,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接受能力,保障课表编排的科学性、合理性。课表要均衡,避免一天过多、一天又没课的情况,尽量避免上午空白,还要注重文理课程、公共专业课程轻重搭配,调节适度。还有一个细节需要注意,半天相连的两节课尽量安排在同一教学楼或同一教室,这样避免学生在课间劳累奔波,影响教学质量。就是这样一个课表上微不足道的小细节,却往往体现学校对学生的一种人性化的关怀,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3)以“校”为本。以“校”为本,就是以“校情”为本。我校的校情就是有两个校区,其中老校区的情况还比较正常,一天最多可以排上午5节、下午5节、晚上3节共13节课,周五六日晚上和周末不排课,周一下午是公选课,周四下午是政治学习时间不排课,在系统中只需这样的简单设置就可以了。而我们的新校区情况则特殊一些,上午只能上4节,下午5节,晚上周末都不能排,周二下午是公选课,周四下午政治学习不能排,这就对设置提出更高要求,排课只能排成1-2,3-4,6-7,8-9(10),其中上午第5节要空缺,而下午必须从第6节开始排,这在系统中是无法实现的,必须通过人工的方式进行编排。另外为了防止下午后3节课被2课时的课占用(下午8-10节是我校新校区唯一可以上3课时的时间段,而只有周一、三、五三个下午可以排3课时),也只能对3课时的课通过人工“强行”编排到下午后3节3课时的时段上。所以只能对两个校区在系统中进行不同的设置,坚持机器智能排课和手工排课相结合,确保排课没有人为造成的低级错误。

3.2九个“优先”

1)公共选修课优先;2)大学体育、化学实验等特殊公共课优先;3)大学英语、两课公共课等公共课中的大课优先。其他公共课优先;4)大合班课、模块课优先;5)特殊情况的教师优先;6)课程多的教师优先;7)精品课、骨干课教师优先;8)课时多、课时特殊的课程优先;9)低年级课程优先。

3.3七个“尽可能”

1)各学院尽可能在各学院划定范围内排课,学院安排教室无法满足需要时,教务处可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协调,有空余教室的学院应服从调配。2)尽可能合理安排:核心课程尽可能安排在黄金时间;3)尽可能避免上午空白或某一天课程过多;4)为了达到分散考试的目的,周学时低于3的课程可增加周学时,尽可能半学期上完;5)周学时3学时以上,尽可能分两次上,尽可能间隔一天;6)2学时的课尽可能不占用3课时时段,3课时尽可能采取灵活多变方式处理;7)尽可能避免小班占大教室,大班占小教室情况。

3.4九个“不能”

1)同一教师不同校区的课不安排在同一天;2)一位教师一天的课不得超过5学时;3)同一班同一门课程一天不超过3学时;4)周六因为各种级别等级考试众多,不能排课;5)周四下午8—10点为全校学习时间不能排课;6)周五、六、日晚上不能排课,新校区晚上原则上不排课;7)课表稳定后,若无特殊情况,一般不能进行调整,严禁私自调整;8)非主干课程不能安排在黄金时间;9)体育课不能安排在上午1—2节,体育课之后不能排课。

4结语

高校二级教学管理是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积极探索一种既有利于科学管理又符合高校教学的课表编排模式,合理有序系统地安排好排课工作,对于稳定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质量,有效利用教学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影.高校远郊办学条件下的排课模式探讨[J].新西部,(20).

[2]张淑琴.院系二级排课管理模式的研究[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6).

[3]陈敏.科学合理排课,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8).

[4]王娜.浅议高校两级教学管理体制下的排课模式[J].科技信息,2010(31).

[5]王鹭飞.浅谈高校课表编排[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8).

浅谈VB多模式教学方法 篇6

关键词:实例教学法 多模式教学

Visual Basic(简称VB)是近年来得到迅速推广和应用的一种可视化的计算机高级语言,是当前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尽管VB语言相对于C、C++等计算机语言来说,学生们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但是许多学校把VB作为第一门程序设计课程,初学者因缺乏程序设计和基本知识和编程经验,概念性的内容把握不好,只知其文不知意,在编写程序时不知如何下手,学生觉得苦恼的同时学习信心、兴趣也受创。在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化难懂为易懂呢?这是教师一直不懈努力改革的,结合笔者教学实践和体会,利用实例教学法、多模式教学方法在 VB 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

一、实例教学法。

初学习程序设计总让人感觉是抽象、难懂的,即便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刚接触时也是难以把握,如果我们只是一味讲解VB语言的发展、基本特点、基本语法等相关内容,学生因为没有编程经验而难以理解相关的概念,这样一来因不能全面理解什么是计算机语言、什么又是VB语言、有什么用、又该怎么用,学生原本学习新的科目怀着满腔热情,因为不能理解,渐渐对VB失去了兴趣,那将是我们不想看到的结果。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在教学过程中,我慢慢摸索悟出了:关键是如何让学生对VB产生兴趣,让概念在案例中渗透。例如我先将一个VB小程序演示给学生看,如:猜拳小游戏。因为小游戏有画面也有音声,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在操作小游戏时候,我们就可一边操作一边讲授VB相关概念,如VB提供了可视化的编程工具,控件可以直接从工具箱中拖拉入工作区,如何改写控件的属性以及VB编写程序的步骤等,这样将概念渗透到实例中,学生更能理解,也认识到VB可以用来做这样有兴趣的小游戏,也有一种希望自己也能编写小游戏程序的愿望与冲动,吸引他们不由自主的跟着教师一步步的学习,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讲解。

VB语言尽管提供了可视化的编程工具,使初学者不难设计出一个满意的界面,但如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VB是采取"事件驱动"的方式编程的这个特点的?当然不能一开始就说VB有两类过程:事件过程和通用过程。而应该把握课程的难易度,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讲解,通过编写简单程序,如: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Label1.caption="Visual Basic"

End sub

Private sub command2_click()

Call result

End sub

Private sub result()

Label1.caption="Hello VB"

End sub

讲解程序当中有三个过程,使学生明白前两个是事件过程,第三个是通用过程,而事件过程与通用过程的区别在于事件过程名由对象名、下划线、事件名组成,如"command1_click"、"command2_click",而通用过程的名称只是自定义的名字,如"result",当中没有任何事件名。程序的运行并不要求从主程序开始,每个事件过程都由相应的"事件"触发而执行,通用过程由于没有触发它的事件,所以只能由事件过程来调用执行,各个事件发生的顺序是任意的。这样就使编序的工作变得简单,这也是VB是采取"事件驱动"的方式编程的特点所在。这样学生就更能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去学习和理解相关知识。

三、布置有趣易于实现的课后作业

布置有趣易于实现的课后作业,首先作业本身比较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去攻克作业的欲望,如:闪烁的标题、飞入效果的文字、制作按钮动画等,这些作业从字面上就能使学联想到PPT幻灯片的制作效果,学生也想试图用VB去实现类似这样的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完成作业的同时也有很大的满足感,以后就会越来越想学习VB课程了。

四、学生组团队以比赛形式完成上机操作任务

争强好胜是技工学校学生的特性,这个年龄的学生表演欲也强。在上机操作过程中,尽可能让学生占据主导地位,教师从中引导和提示。我们可以在不同的教学进度设置一些项目任务,学生组团队以比赛形式完成上机操作,并给予相应的奖励和"惩罚",这样团队成员内部是成员间的相互合作,好带差的局面,编程能力好成员可以指导稍差的成员,从中领略到学习好的那种优越感、成就感,进而激发他们更向深层次的知识靠近;稍差的成员也从中发展自身没有掌握的知识,在合作过程中就能把不会的知识解决掉,也是一举两得的做法。而团队与团队间存在竞争,相互激励,唯恐落后,达到了促进整体学生的编程综合能力的提高。任务完成以后,教师要对任务进行必要的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整理思维过程,还应指导学生进行反思,抓住任务的本质,找出解决任务的突破口,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使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学习的主动性得到有效的提高。

VB语言所涉及的内容多,知识面广,在短短的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完全掌握是不可能的,所以学生课外自学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学习VB程序设计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多模式教学法是教学模式从单一性向多样性发展的结果,从以教师"教"为主向以学生"学"为主的方向发展,使学生好h€#3o学(容易学)转变为学生好h€鄌学(有兴趣学),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的创造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参考文献:

[1]谭浩强.《Visual Basic 程序设计(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张勇.《Visual Basic精彩编程百例》.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多模式实践教学方法 篇7

一、多课程交叉教学模式

课程内容的交叉, 在任何学科都有存在。因为一门学科所依赖的知识框架, 总是表现出网状关联;而在以课程形式表现并传授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 又不可避免地存在交叉的内容接口。所以, 课程内容的交叉, 是比较常见的情况。在计算机学科软件工程专业方向的知识网络中, 软件工程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之间的内容交叉, 即属于上述讨论的范畴。

关于交叉教学方法的研究及实践, 见诸文献的不多。笔者在教学实践中, 总结该类教学的关键要点如下。

(一) 把握交叉内容

多课程交叉教学的内容上, 要重视交叉部分内容的梳理, 避免出现零碎、散乱现象。具体在内容安排上, 需要遵循某条主线。如对于软件工程为核心的多课程交叉中, 我们将软件开发工程化流程作为内容主干, 将其他两门课程中的实践部分作为枝叶插入主干中, 形成理论为主干, 实践为辅助的、充实的课程群体系“树”。

(二) 计划实施时机

多课程交叉教学的实施时间上, 应当体现各交叉课程的同步性或时效性。

所谓同步性, 是指各交叉课程的教学, 安排在同一学期同时进行。此时各课程的交叉, 不仅体现在内容上交叉, 其课程授课时间上, 也存在交叉现象。这种情形在实施过程中, 可以将三门课程的教学看作一门来实施。如文献中提到的电气工程专业的供电与照明、电气施工和电气预算三门课程的教学。

而时效性的体现, 则是指课程教学虽有先后顺序, 但前后安排紧密, 不存在因课程间隔时间太长, 致使前面所学内容生疏而影响后续教学效果的问题。本文讨论的软件工程教学即为此种情况, 需要在计划安排中满足时效性。

(三) 组织多样教学

在多课程交叉教学的教学方式上, 也应当不局限于传统教学模式。提倡和采用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互动型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 通过综合交叉,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笔者以为, 以上几点是多课程交叉教学模式实施的关键所在。结合以上关键点, 笔者在以软件工程为核心的多课程群教学中, 尝试采用交叉教学模式, 具体实施方案如下所述。

二、以软件工程为核心的多课程交叉

(一) 软件工程在软件工程专业体系结构中的地位

软件工程是计算机学科软件工程方向的一门核心主干课程。根据IEEE计算机学会发布的软件工程知识体系 (SWEBOK) , 将软件工程知识分解成层次化的十个知识域, 分别为软件工程化开发流程中的软件需求、软件设计、软件构造、软件测试、软件维护五个阶段, 以及软件配置管理、软件工程管理、软件工程过程、软件工程工具与方法、软件质量五种技术。

(二) 以软件工程为核心构建多课程交叉教学模型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介于管理科学、系统科学及计算机科学等学科之间的交叉课程, 其开发原理与软件工程一般原理相同。应用领域广泛, 在课程教学中, 实践性比较强。

计算机软件综合设计实践课程则是针对某种应用领域开展的软件实践活动。

而软件工程课程主要的内容覆盖了工程科学知识与实践、管理科学知识与实践、应用领域知识与实践、计算机科学基本原理和数学基本原理共五个领域, 其主要知识领域划分如图1所示。

其中“管理科学知识与实践”领域与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内容产生交叉, “应用领域知识与实践”领域则与计算机软件综合设计实践课程产生交叉。所以, 以软件工程为核心的多课程群, 在内容组织上, 可以以软件开发的“工程科学知识与实践”作为内容主干, 将其他两门课程中的实践部分作为枝叶插入主干中, 形成理论为主干, 实践为辅助的、充实的课程群体系“树”。

三、多课程交叉教学的实施方案

(一) 教学计划设计

在教学计划的时间安排上, 软件工程和管理信息系统安排在第四学期, 而计算机软件综合设计实践课程安排在紧随第四学期的小学期, 集中三周时间。

在整个课程群的教学任务中, 我们设计了一个中等规模的管理信息系统类的软件开发任务。要求学生在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活动中, 按照软件开发的某个过程模型 (如瀑布模型) 开始早期的软件需求分析活动;之后完成软件架构设计和详细设计。其中, 设计方法策略等内容是在软件工程课程中讲授的, 而有关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及具体内容的分析, 则安排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活动中。

软件设计完成之后, 软件编码、软件测试等活动, 则是利用三周时间, 集中安排在计算机软件综合设计实践课程内完成。

(二) 团队组织实施

在课程实践实施过程中, 三门课程都采用了团队开发小组的形式。3—4人组成一个软件开发小组。组队时遵循自主自愿原则, 每个组员按照软件开发小组角色划分不同职务, 如PM (项目经理) , SSE (高级软件工程师) , SSTE (高级软件测试工程师) , PCM (项目配置经理) , SQE (软件质量保证工程师) , SE (软件工程师) , STE (测试工程师) 等。小组成立之后, 领取开发任务, 按照教学进度计划, 开始完成软件的开发。

采用上述团队模拟仿真及角色扮演的方式, 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同时, 团队方式也构建了软件企业的模拟开发环境, 将软件工程团队管理中的重点, 如交流沟通、任务分配、整体协调等问题模拟出来, 使得学生面临更多的实施障碍, 逼迫他们寻求更多的工程化管理知识来指导解决问题,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三) 教学作业衔接

难度适中、进度合理的教学作业能够起到更好消化理论知识的作用。我们在软件工程课程中以小组形式安排软件设计任务, 要求在课程实施期间完成。最终作业以标准化的软件开发文档形式上交。中间又安排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阶段性评审等活动。

而同时进行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作业, 则与软件工程课程合并为同一份作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讲述应用设计内容, 软件工程课程讲述设计方法及文档规范等表示格式。

随后在短学期进行的计算机软件综合设计实践课程, 则以前述课程的标准化文档作为输入, 完成具体的编码实现及测试工作。

最终三门课程的作业汇总形成的一个完整的软件设计项目, 包含了设计文档到源代码及可运行软件安装包等所有文档。作业衔接如图2所示。

采用“多课程交叉教学模式”, 有利于学生软件开发项目整体意识的培养。原来说教色彩比较浓的软件工程课程, 仅仅从理论方面讲授软件设计、分析, 缺乏后续项目实现的内容, 学生没有整体印象, 对理论内容也难以理解。现在有了后续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综合实践等具体案例实现, 就能够达到前后印证、实践促进理论的良好效果。

采用“多课程交叉教学模式”, 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多课程内容交叉后, 部分理论课时可以减少, 强化了实践动手环节;再加上有实际动手案例的支撑, 大大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课程综合, 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把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同时, 通过教改, 也有利于深化和加强系列课程的建设, 提高课程教师的创新意识和教学实践能力, 为软件工程学科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多课程交叉的现象在大多数学科教学中都存在。本文以计算机软件方向的软件工程课程群为例, 分析了多课程交叉的特点, 提出了多课程交叉教学的一般模式, 描述并讨论了在软件工程课程群中实施多课程交叉教学模式的具体过程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软件工程,教改,交叉教学

参考文献

[1]Pressman R.S.Software Engineering:a praction er’s approach.Six edition.McGraw Hill, 2004.

[2]Shari Lawrence Pfleeger.Software Engineering:Theory and Practice.2nd edition.Prentice Hall, 2001.

[3]忻龙彪, 桂垣.电气工程专业系列课程交叉教学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 2002, (9) .

多模式实践教学方法 篇8

一、“教—管—学”互动的内涵与特征

1.“教—管—学”互动的内涵

互动, 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与具体情境下, 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2]。“教—管—学”互动, 指在各种教育机构的教学及教学管理中, 教师、管理人员与学生之间发生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互监督、相互评价等交互作用过程。“教—管—学”互动, 有利于调动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及管理人员服务教学的积极性, 有利于增强教师、学生及管理人员之间教学信息交流与反馈的实效性, 有利于促使教师、学生及管理人员采取积极的行动策略共同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

2.“教—管—学”互动的特征

在“教—管—学”互动中, 教师、学生及管理人员为满足各自权益需求而持续开展思想、情感、目标、信息、行为及评价等方面的联动和互通。“教—管—学”互动的过程, 表现出多元性与差异性、平等性与情感性、动态性与反思性等特点。

(1) 多元性与差异性。“教—管—学”互动的多元性, 指其互动主体具有多元的特点, 一方面是互动在教师、学生及管理人员等多种主体间进行, 另一方面是互动主体可以选择个体对个体、个体对群体、群体对群体等多维组合。“教—管—学”互动的差异性, 指作为互动主体的教师、学生及管理人员之间明显存在思想观念、知识结构、经验水平、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这种差异正是互动得以开展的前提。

(2) 平等性与情感性。“教—管—学”互动的平等性, 指互动主体之间虽存在较大差异, 但彼此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作为主体的学生、作为主导的教师及作为主动的管理人员之间是相互尊重与信任、相互理解与支持、相互协作与促进的平等关系。“教—管—学”互动的情感性, 指教师、学生及管理人员之间的互动是以情感交往为基础的, 正是积极的情感交往为三方良性互动提供了驱动力和润滑剂。

(3) 动态性与反思性。“教—管—学”互动的动态性, 指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的三方互动是一个持续的动态过程, 在动态推进的互动过程中逐步达成知识经验的分享、情感的交流、思想的认同、思维的进化及行为的协调等。“教—管—学”互动的反思性, 指在互动过程中, 各互动主体都能通过对比、自省与重构等反思活动, 获得知识经验内化、思想自悟、思维进化及行为改变等, 这正好能体现互动的积极效应。

二、“多模块立体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我们不断改革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了“多模块立体式”的实践教学模式, 全面提高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一般管理素养和专业实践技能。“多模块”是指构建由案例教学、实验教学、学年论文与毕业论文写作、校外见习实习活动、专业社团实践活动、科技创新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模块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立体式”是指在实践教学活动中能使学生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等得到协调发展的实践教学方法。

1. 案例教学模块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案例分析, 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想象能力、分辨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它一方面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对案例进行分析、推理, 提出解决方案, 从而改变被动、消极地接受知识的状况。另一方面, 通过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训练,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综合分析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在管理类专业的主要课程中广泛采用了案例教学的方式, 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 首先进行简单的单项案例分析, 待学生有了一定基础后, 再进行综合分析, 既有采用书面分析形式的, 又有采用课堂讨论方式的。

2. 实验教学模块

管理类专业的实验教学必须以强化训练专业实用技术为特征, 以利于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有鉴于此, 实验教学以培养专门的实验技术能力目标, 验证性的内容大为减少, 按照从初级到高级等的认识和实践过程构成一种能力体系。我们利用管理专业实验室等, 开展了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决策模拟等实验教学, 让学生利用管理软件进行模拟训练, 在模拟仿真的虚拟系统内锻炼学生综合能力。

3. 论文写作模块

论文写作可对学生实践能力予以综合评价并不断促进其发展。管理类专业的论文写作模块包括课程论文、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我们实行论文写作的导师负责制, 大二的学年论文 (一) 、大三的学年论文 (二) 、大四的毕业论文都精心安排导师指导。我们鼓励学生将实践课程、社会实践和见习实习中发现的问题, 形成论文选题, 鼓励学生进行社会调查, 开展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 并加强论文写作质量的监控, 建立了论文淘汰制度和奖励制度, 保证论文写作的教学效果。

4. 见习实习模块

我们在管理类专业见习实习模块的设计中贯彻了产学结合的原则, 体现了产学结合的特征。我们与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长期合作, 建设了一批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开展了专业见习 (2周) 、专业实习 (6周) 、毕业实习 (6周) , 要求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项见习实习任务, 带队教师与见习实习单位相关负责人全程指导与监控, 结束后深入总结并提交见习报告、实习记录、实习报告与实习鉴定等, 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技能。

5. 专业活动模块

开展丰富的专业活动, 是多模块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有独特作用。我们的管理类专业注重开展每年一度的“专业交流月活动”和丰富的专业社团活动。比如,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社团“公共管理学会”举行了公共政策论坛、模拟两会提案大赛、公共管理调研与征文大赛等专业性活动, 还主办了全校性“公务员考试全真模拟大赛”, 邀请政府机关公务员担任大赛评委, 活动得到了校内外各部门的支持和认可。

6. 科技创新模块

组建项目团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是大学生实践锻炼的必要途径, 是培养创新型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我们要求管理类专业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探究式学习与创新性计划项目”、节能减排、挑战杯等各种科技创新活动, 取得了良好效果。比如,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完成了全国大学生创新项目《长株潭环境友好城市建设中垃圾处理情况调查研究》、湖南省大学生创新项目《外来务工人员融入长株潭城市社区的调查研究》等。

7. 社会实践模块

社会实践贯穿在整个大学学习期间, 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因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不同, 应有不同形式, 包括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社会兼职与科技服务等。这些活动既可以学生单独开展, 又可以以班或者社团小组的形式开展;既可以在课余时间开展, 又可以在寒暑假以假期锻炼的形式开展。在社会实践环节中要注意盘活、整合好专业现有资源。我们在引导管理类专业的学生精心选择合适的社会实践项目, 尤其是那些既能够培养学生实践技能, 又能激发学生对社会进行思考, 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项目。

三、多模块立体式实践教学模式实施中的“教—管—学”互动

高校实践教学过程中, 教师、学生及管理人员是三种相互联系、相对独立的不同行为主体, 教师作为施教和指导的主体, 管理人员作为管理与服务的主体, 学生作为学习和受益的主体, 三者应构成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关系。高校实践教学可“通过教管学互动, 掌握学生需求, 合理设置教学内容;通过教管学沟通, 熟悉学生特点,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通过教管学交流, 促进教学互动,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2]。我们在实施“多模块立体式”实践教学模式的过程中, 注重如下方面的“教—管—学”互动创新。

1. 实践教学思想互动

思想意识决定行为方向, 加强实践教学思想互动是首要任务。我们的“多模块立体式”实践教学模式注重建设实践教学的思想交流平台, 主要开展了两个方面工作:一是搭建了管理层与师生的思想交流平台。通过教学工作例会、问卷调查、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意见箱、网络交流等方式了解实践教学环节产生的问题及解决对策。通过内部手册、网页等宣传关于“顾客导向”、“服务意识”、“质量文化”等教学思想, 形成了良好的实践教学理念与氛围, 推动了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二是加强了管理层、教师与学生的思想统一。包括管理层对教师的思想动态把握与监控、管理层及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与监控, 保障“教、管、学”三种主体在实践教学中形成统一思想。

2. 实践教学组织互动

为保障实践教学顺利进行, 我们成立了专门的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组织机构, 作为质量监控的运行指挥中心。打破了质量监控组织机构往往只涉及教务系统这一单一系统的传统观念, 根据“全面质量管理”理念, 建立了多方组成的互动性的实践教学质量管理委员会, 委员会由院领导、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学工办主任、实践教学中心主任、实习基地企业负责人及教师与学生代表等组成, 由院长主管。这一组织模式, 突破了传统的“管理者”推动的“自上而下”模式, 融入了“受益者”推动的“自下而上”模式, 将两种模式有机结合, 形成了教管学“良性互动”模式, 实现了教学系统与学工系统、校内系统与校外系统、管理系统与师生系统、教师系统与学生系统的多重互动。

3. 实践教学信息互动

强化实践教学信息反馈与互动, 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为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来说, 我们主要开展了五个方面的信息互动:一是学生信息。定期深入学生中了解教学信息, 通过教师评价表、教学座谈会等, 及时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二是教师信息。通过建立教师指导资格审查制度、360度评价制度及实践教学研讨会等, 及时了解教师的教学状况、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等。三是督导信息。教学督导对实践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能力培养情况、学生实践等进行全面检查、监督和指导, 提供实践教学质量的检查评估报告, 并提出改进措施。四是教学管理人员信息。由实践教学质量管理委员会通过教学检查与巡查、观摩、评教、教学调研等活动, 有效地掌握实践教学动态, 实现对各实践教学环节信息的收集和控制。五是用人单位信息。向用人单位收集毕业生各种能力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信息, 为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4. 实践教学评价考核互动

传统的实践教学评价考核体系主要包括管理层与学生对教师教学态度、教学能力等的评价, 以及管理层、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的评价, 即“评教”与“评学”。尽管具有一定的互动性, 但缺乏对管理层的教学组织、管理效果等的评价。然而, 教师和学生对教学管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 教、管、学三方在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过程中协调不好, 容易造成相互排斥的现象。为此, 我们完善了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新增了师生对管理层的评价, 即“评管”, 进而形成了“评教”、“评学”与“评管”三位一体的互动评价体系。

摘要:高校实践教学要在“教—管—学”三方进行思想、组织、信息及考评等良性互动的基础上, 构建由案例教学、实验教学、论文写作、见习实习、专业实践、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模块组成, 并能使学生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等得到协调发展的多模块立体式实践教学模式。

关键词:实践教学模式,教管学互动,实践教学模块

参考文献

[1]周济.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育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 2005, 1:4-8.

多模式实践教学方法 篇9

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新的形势要求教学模式需要探索, 教学方法需要创新, 教学理念需要更新。但长期以来, 大学英语课型是单一的精读课及听力课。听, 说, 读, 写, 译都整合在这两门课程有限的教学时间里。结果因为课时有限, 内容互相挤压, 学生阅读量少, 口语表达少, 技能培训少。

为推进新一轮的英语教学改革, 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本校在小范围内开展了了“多模块一体化”大学英语课程模式探索与实践。在课程设置方面, 打破常规, 分课程模块开设了精读课, 泛读课, 听说课及写作课, 旨在全面培养学生的各项语言技能, 学习策略, 语言文化素养及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同时,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使英语学习朝着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 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一、改革内容和效果

在确定试点班后, 针对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材选用, 教学内容, 教学评估及课程安排等即做了详细计划。大学英语课程共分为四个模块, 分别是听说、写作、综合英语及阅读, 分别由4位英语教师担任四个模块课程的教学工作。整个实验期为一个学年, 实验结束后根据全校英语4级考试的平均成绩来评估实验效果, 进而决定是否能够在全校推广。

听说模块课程是整个改革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上半学年由教师授课, 而下学年则为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次模块课程, 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应达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 》中的“一般要求”。听说模块每周为四课时, 是普通班级的两倍, 所以教学内容也相应加倍, 即实验班级一学年完成普通班级两个学年的内容。

写作模块课程以英文写作为重点, 目标是让学生能就一般性的主题基本表达个人观点, 能写所学专业论文的英文摘要, 能撰写所学专业的英语小论文。能描述各种图表, 能在半小时内写出160词的短文, 内容完整, 条理清楚, 文理通顺。

综合英语课一直是大学英语科目的主要课程, 每周讲授四课时, 为学生打下良好基础, 帮助他们在听说读写译方面一年后能达到“一般要求”。和普通班相比, 实验班的综合英语课更强调对教学过程的跟踪和评估, 主要是对学生入学考试、期中考试、英语测验和期末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和分析, 及时做出教学调整。

阅读模块课程的周课时也达到了4学时, 不过下半学年为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程教学内容既有课文的讲解, 也有阅读策略技巧的培训。阅读课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训练阅读速度和逻辑推理能力, 使他们能基本读懂一般性题材的文章。

四个模块课程的教师分工合作, 课程内容虽然各不相同, 但教学理念和目标一致。在教学中, 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功, 精讲多练, 多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通过教学实践, 参与“多模块一体化”大学英语课程模式探索与实践的实验班学生的大学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得到提高。在历次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 实验班学生的及格人数和平均分数均高于全校水平。累计4级考试及格人数达到70.45%, 高于学校平均及格率数倍。“多模块一体化”大学英语课程模式探索与实践, 其教学模式, 教学目的及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改革是符合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和师大学生的实际的, 它能充分挖掘学生学习英语的潜能, 使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二、创新之处

此试点班从课程设置, 教学模式来看, 都突破以往大学英语教学的常规。首先, 大学英语教学被具体分为精读, 泛读, 听说, 写作四种课程模块。听、说、读、写、译的各项技能由不同任课教师来训练。这使教学目的更加清晰, 教学更有针对性, 教学时间更加充裕。并且, 分中有合, 语言各项技能的训练可增强语言综合技能, 从而推动学生加强语言应用能力。

其次, 使用多媒体设备教学。教学现代化是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手段, 合理的使用多媒体教学, 可丰富课堂信息, 增强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达到师生互动。学生还可通过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进行自主学习, 创造性地开展第二课堂。

第三, 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能力。学习策略的合理使用在学习过程中取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学英语“多模块, 一体化”的教学使教师更加明确, 更加突出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培养。

第四, 文化知识的学习。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又是语言的土壤。语言与文化是外语教学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它们会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现代语言学认为, 无论语言理解还是语言使用都必须依赖使用语言的人所具有的社会、文化和语言等方面的知识。离开文化的语言是不存在的, 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能教好语言, 不懂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能学好语言。

结语

更新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 促进教学改革。通过这一项目, 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和转变, 把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和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多模块一体化英语课程模式, 将对本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并为如何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四级过关率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经验。如果条件成熟, 可以在校内逐步扩大实施范围。但是, 在全校加以推广的时机和方式, 还有待更长时间的检验与更多教学实践的验证。

摘要:为推进新一轮的英语教学改革, 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本校在小范围内开展了了“多模块一体化”大学英语课程模式探索与实践。将大学英语课程分为四个模块, 分别是听说、写作、综合英语及阅读。参与“多模块一体化”大学英语课程模式改革与实践的实验班学生, 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得到了提高。但是, 在全校加以推广的时机和方式, 还有待更长时间的检验与更多教学实践的验证。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多模块

参考文献

[1]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2007年修订本) 。

[2]Nunan, D. (1989) .Designing Task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章振邦:《也谈我国外语教改问题》, 《外国语》, 2003 (4) 。

多模式实践教学方法 篇10

岗位实习是由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参与的, 其管理主体多元化、实习地点分散化、实习内容多样化等特点, 给岗位实习的管理和监控带来了不小的难度。由于多种因素, 我国很多高职院校在岗位实习的方案设计上, 没有从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上做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普遍存在实习目的简单、模式单一、组织形式不科学、实习管理制度不健全、实习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往往导致实习效果不理想。如何探索出一种既有理论支撑, 又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岗位实习新模式, 成为职教界关注的课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 很多高职院校对多学期、分段式岗位实习模式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如“三段式”模式、“四段式”模式等, 但现有的方案在理论支撑和可操作性方面仍难以尽如人意。为切实提高岗位实习的效果, 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 可探索采取一种“多学期、五段式”的岗位实习新模式。

“多学期、五段式”岗位实习新模式的内涵及意义

“多学期、五段式”岗位实习新模式的内涵“多学期”是指将实习过程分布在3个以上的学期;“五段式”岗位实习是指以递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线, 将岗位实习分为五个阶段实施, 即认知性实习 (约2周) 、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技能考证性实习 (约6周) 、适应性岗位实习 (约4周) 、生产性岗位实习 (约12周) 、就业性岗位实习 (约12周) 。通过对岗位实习实施“循序渐进、分段实施”的方法, 系统、渐进地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多学期、五段式”岗位实习模式的时段安排 (以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如图1所示。由图1可见, 岗位实习教育一般安排在第一学年, 适应性岗位实习、高级职业资格证书考证性实习一般安排在第二学年, 生产性岗位实习和就业性岗位实习一般安排在第三学年。

“多学期、五段式”岗位实习新模式的实施意义传统的岗位实习一般是学生在所有专业知识学完之后进行, 大多集中在第三学年的最后两学期。这种实习往往存在实习模式单一、实习内容简单、实习内容枯燥等问题, 更重要的是当学生在企业实习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专业知识和技能存在不足需要回学校弥补学习时, 因面临毕业和找工作已经无法实现了。另外, 这种集中时间进行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后又集中进行岗位实习的模式不利于学生将专业理论与企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多学期、五段式”实习模式是将传统的一次性岗位实习分成五个阶段, 分别安排在4~5个学期, 综合考虑学生的特点、专业要求及教学进程等因素, 结合实习企业的岗位标准, 科学设定各阶段的实习时间、实习内容及实习方式。其优点在于: (1) 便于理论联系实际。采用分段式实习方式便于将专业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目标明确, 内容具体, 前后贯通, 相互连接, 由简单到复杂, 从单一到综合, 随着课程的逐步深入, 实习层次逐步提高, 可以实现全面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 (2) 符合认识论的规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 人类的认识运动是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通过这种形式, 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使认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3) 可避免学生在同一岗位上实习时内容单调、枯燥乏味的问题,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学期、五段式”岗位实习新模式的实施方案在实施“五段式”岗位实习时, 可将企业的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术员等部分岗位标准加以转换, 成为岗位实习教育、适应性岗位实习、生产性岗位实习、就业性岗位实习的考核标准。同时, 可在对五段式岗位实习积分法评价的基础上, 将积分转换为学分。五段式岗位实习总分为100分, 获得90分以上为优秀, 74~89分为良好, 60~73分为合格, 60分以下为不合格。“五段式”岗位实习学分为3分, 优秀得3分, 良好得2分, 合格得1分。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五段式”岗位实习的实施方案如表1所示。

岗位实习新模式的质量保障措施和实施效果

实施“五段式”岗位实习的必要条件是实习企业要积极、主动地配合学校。我院与毗邻的开发区工业开发总公司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 建成了总面积达14万平方米的生产性实训校区。入驻实训校区的企业在租金、用水用电价格、招聘员工等方面享受相应优惠条件的同时, 在配合学生实习实训方面必须满足相应的要求, 这样就为学校推行“五段式”岗位实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为保证“多学期、五段式”岗位实习新模式的效果, 我院采取了以下措施: (1) 将企业的部分岗位标准转换为岗位实习的考核标准, 这样学生进行岗位实习时目的就很明确, 考核的针对性也很强。 (2) 实行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指导学生的“双导师”制度, 在对学生的考核中, 企业的兼职教师将与学校教师共同考核、评价学生的实习情况, 在评价中明确校企双方的职责, 共同评价、监测教学质量。 (3) 实行岗位轮换制度, 对于生产性岗位实习和就业性岗位实习, 学生一般要轮换2~3个岗位。 (4) 加强过程监控, 参考ISO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思想, 制定“五段式”岗位实习的运行管理制度, 以加强对“五段式”岗位实习的过程监控。

笔者所在系部2008级学生完成了“五段式”岗位实习的全过程, 实习单位为三家电子企业, 实习时间分布在五个学期。从反馈的信息来看, 实习效果非常好, 学生在就业单位适岗上手非常快, 很受用人单位的欢迎。通过这种“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反复递进式实习, 学生对电子企业的运行管理和电子产品制作的各个工艺环节理解得更加深刻, 更重要的是, 能够充分认识到自己所学知识和技能与企业岗位需求之间的差距, 并且有充分的时间可返回学校“回笼”学习。

参考文献

[1]杜家龙, 刘敬尔.关于实践教学基本问题的探讨[J].职教论坛, 2004 (4) .

[2]蒲海.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08.

[3]任淑清, 张宇, 等.高校医药营销专业分段式实习模式的探索[J].药学教育, 2008 (2) :43-44.

[4]孙小梅.三段式统分结合的教师教育实习模式建构与述评[J].文教资料, 2009 (8) :196-198.

[5]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7) :52-54.

上一篇:逆境是一条河下一篇:模具设计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