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工程

2024-08-10

访问工程(精选十篇)

访问工程 篇1

一、实践内容

1. 安全教育。

初入公司时, 公司对我进行了包括厂级、车间、班组的安全教育。我系统地学习了安全生产法、员工安全手册、车间管理规章制度等。通过三级安全教育, 我深切体会了机械加工制造行业安全生产、正确操作的必要性以及遵守规章制度的重要性, 意识到学校人才培养在生产实习、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安全知识教育的重要性。

2. 一线生产实践。

接受安全教育后, 由于企业指定工艺科科长为我的企业导师, 我被分到了数控加工工艺科。该科室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公司中产品装配工艺编制、零件加工工艺编制、零件加工工装设计以及产品及零件质量分析等。实践中, 我利用该机会与企业员工交流, 了解该企业对机电工程专业高职毕业生的人才需求情况, 以及零件加工制造、设备操作及设备维护方面学生必学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还实践了以下几方面的知识: (1) 主要产品装配工艺卡制定、部分零件的加工工艺编制; (2) 零件加工工装夹具的设计, 设备改造技术分析; (3) 零件加工及装配过程中出现的现场技术问题。通过参与工艺制定、设备操作及产品检验等一线生产实践, 我对产品质量有了新的认识, 无论待交货产品加工时间多么紧迫, 企业员工即使加班加点也仍然要做到严把产品每一道工序的质量关, 将“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落到实处。

3. 参与企业技术攻关。

在企业实践过程中, 企业导师提出该企业的换热器产品系统清洁度差, 并一直未解决, 决定选择“铜管孔加工 (冲孔、翻边) 工艺攻关及专用设备技术改造”作为课题进行技术攻关。决定进行技术攻关后, 先对换热器中每个产品进行了拆卸和检查, 发现其关键零件汇集管的管接头位置焊缝有小裂纹, 通过分析发现, 汇集管中主管与支管联接处焊接质量问题是导致系统清洁度差的根本原因。如何提高焊缝的质量问题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该产品使用特点和现有加工工艺的分析, 发现现有孔的加工方法无法改进的现状, 只有在孔口位置流出翻边, 利用孔的翻边与支管焊接, 有利于提高焊接质量。加工翻边孔, 目前的加工设备是无法做到的, 只有采用具有冲孔翻边技术的专用加工设备才有可能解决该问题。通过考察附近几个企业在汇集管的加工工艺以及这些企业所用的夹具及设备, 最终通过设备改造实现翻边孔加工技术解决了该产品的加工质量问题, 帮助企业解决问题的同时提升了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

二、实践收获

1. 提升了专业实践能力与教科研实践能力。

通过这次企业实践锻炼, 丰富了我的企业实践经验, 提升了专业实践能力, 我会在不经意间将实践锻炼中获得的直接与间接经验融入教学活动, 比如会以企业典型实践工程案例为载体, 将零件的加工制造中可能涉及的图纸规范、安全生产、工作态度、工艺编制及零件加工知识和技能融入教学内容, 同时增加企业的新标准、新规范与新工艺、新技术方面的知识, 使教学内容更贴近生产实际需要, 也使教学内容更充实、生动, 更具针对性。

2. 促进了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

与企业零距离接触, 及时了解企业对高职人才的技能和知识需求情况, 这对把握专业办学方向, 找准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在企业实践中能够了解企业岗位的工作过程, 这对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课程内容的开设、怎么开设课程以及如何进行教学情境和工作任务的设计等均有启示, 促进了课程改革。

3. 加深了校企深度合作。

通过访问工程师项目的实施, 增加了专业教师与企业的联系机会, 增强了对彼此需求的了解, 建立了良好的友谊。特别是我在企业实践锻炼期间, 与企业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 积极思考访问企业的需求, 主动参与科研项目, 利用自身优势协助企业改进工艺, 切实帮助企业解决了难题, 这大大提高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和积极性。目前该单位已是我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 并承诺给我专业学生在该企业“顶岗实习”的机会, 同时企业导师也成为我专业群指导委员会专家委员, 指导我专业群的建设, 并参与我专业的课程建设等工作, 促进了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

三、存在的问题

1. 教师主动性不高。

尽管学校在政策导向上实施了访问工程师制度, 也将该制度与职称评审挂钩, 但是在考核方面、在激励方面没有切实可行的制度和政策保障。专业教师在教学工作之余, 除了利用寒暑假, 有时还要利用周末到企业实践, 在时间、精力上都难掌控, 加上到企业访问的时间一般为一年, 不会成为长期工作, 也不需看企业领导的脸面行事。这往往使得一部分教师认为到企业实践的机会就是出去玩玩或参观的机会, 以应付的姿态对待企业实践工作。

2. 企业积极性不高。

企业的目标是利用最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追求经济效益, 他们认为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将增加其成本, 甚至影响企业的生产而不愿意接待教师学习, 即使因为“面子”给了教师实践锻炼机会, 也不愿意传授教师一些实践经验, 造成教师虽然在实习, 但却不能完全深入企业的全部工作。

四、几点建议

高职高专院校选派教师到企业锻炼, 是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一种培养方式。要想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还需要学院、企业、教师各方之间相互协调。就笔者参与此项目的经历, 提出以下建议。

1. 对学院方面的建议。

首先, 学院需改变自己的幕后角色。当前, 高职院校已充分认识到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的重要性, 学校是教师下企业锻炼的主要倡导者和重要受益者, 但是目前学校在访问工程项目中往往处于幕后工作, 如制定政策、提出实习要求、开展实习检查等, 实践锻炼成了教师的个人行为, 由于教师个人能力有限, 在选择实习单位和岗位是哪个难免会差强人意, 影响锻炼的效果。如果学院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为教师寻找比较理想的实践锻炼单位, 与实践锻炼单位商定教师实践锻炼的具体安排, 增强教师自信心和在企业中的地位;如果专业教师能够联系合适的企业, 学院也该出面沟通和了解, 让企业认为该合作是有诚意的, 以便后期建立校企合作单位打下基础。其次, 学院应加强对“访问工程师”项目的管理与考核。教师到企业进行访问工程师项目实践期间, 应自觉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 接受企业的管理和考勤。尽管专业教师是主观申请获批后才有机会进入企业实践锻炼, 但也有只做表面形式工作的教师, 学校要重视教师访问工程师项目的过程跟踪管理, 严防“流于形式、走过场”, 安排专人考勤, 了解教师的在岗情况, 及时解决访问期间的实际问题;学院、人事处不定期到企业访谈、检查和监督。

2. 对教师方面的建议。

首先, 教师应该深刻认识到下企业锻炼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 增强主动性和积极性, 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良好的精神状态积极投身实践锻炼, 确保锻炼收到实效。其次, 教师应该目的明确。根据自己的专业确定希望在企业获得什么?带着目的去实践, 比如:了解专业当前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现状和发展趋势;熟悉企业相关岗位 (工种) 职责、操作规范、用人标准及管理制等;提高自身技能操作水平;完善教学方案, 改进教学方法,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寻找技术服务或研究开发项目等。最后, 教师要做好总结与交流。教师要严格遵守校企管理规定, 做好工作记录, 及时联系自身和教学工作进行反思, 按时完成访问工程师实践总结, 认真做好交流汇报, 对学校的专业发展提出可行的意见与建议。

访问工程师实习感受 篇2

从“十三五”开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将由起步阶段进入加速阶段。新能源汽车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将处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十三五”的新能源汽车发展仍然以电动汽车为核心,向纯电驱动技术转型,开发电动汽车动力系统技术平台,超前研发下一代技术,完成电动汽车产业链,支撑电动汽车产业化发展。在“十三五”期间,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企业在动力电池方面会更积极主动地采用新材料、新技术,解决电动汽车续驶里程问题,新材料的研究等先进领先技术带来的技术创新机遇。与过去相比,中国的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企业对新技术的学习应用和产业化能力,已经产生了质的飞跃。

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学院给予了我们车辆工程极大帮助和支持,分别安排我们年轻教师参加访问工程师项目。通过访问工程师的访问学习,我们的收获很大。电动汽车的理论知识都很新,我们教师很少有实践认识,对学生的讲解都是空洞的理论。通过进行访问工程师项目后,我们认识到各大汽车公司纷纷力推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目前新能源汽车公司急需要的技术人员有动力电池的研究,动力总成的匹配,材料的轻量化,互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与新能源汽车融合,电动汽车空调,智能控制,新的技术标准等,各大汽车公司急需进行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尽快降低产品成本、优化产品性能。我们将把我们访问的经验陆续应用到后续教学内容的侧重点、课堂教学设计的方式、实践教学以及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修订中去,尽可能的让我们的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毕业后的3-5年内能迅速成长为电动汽车行业的主力军。

衷心感谢学院各级领导对访问工程师项目的支持和关爱。为能够让更多的年轻教师得到这样的锻炼机会,建议学院加大这方面的支持力度,无论是时间还是精力等方面。

车辆工程系:缪亚芹

浅谈高职院校访问工程师的着力点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 访问工程师 着力点 校地互动 共赢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a)-0111-01

高职教育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不仅需要良好实训实习条件,还需要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双师型教学团队。目前,高职教师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对企业不甚了解,怎么能培养出适应企业需要的人才呢?因此,许多高职院校实施了访问工程师项目,让教师到企业一线实践,提高工作实践能力。现结合自身经历,探讨担任访问工程师的若干着力点。

1 访问工程师政策出台背景及意义

据苏教师[2008]15号文件,2008年江苏省教育厅决定实施高职高专访问工程师项目,要求每年选派一批高职高专院校教师作为“访问工程师”深入大中型企业或科研院所实践锻炼,跟踪了解企业一线最新技术,参与技术攻关,旨在加快“双师型”教师培养。在此背景下,学院每年选派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以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它对学校改革、校地互动、教学团队建设和教师自身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 专业群和课程改革的需要

高职院校专业群设置和课程体系建设必须从企业、行业出发,熟悉企业所需岗位群及需要掌握的技能,方能取得改革成功。作为访问工程师,参与企业、行业实践,可以直接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访问工程师根据取得的信息,对专业群设置和课程标准体系、课程内容改革提出建议,以便培养更加“适销对路”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1.2 加深校地互动的需要

校地互动即学校与地方企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校地互动是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多年来,高职院校一直强调校地互动,现实却是学校参与热情高而企业热情低。学校可以每年选派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作为访问工程师参加企业真实项目。访问工程师一方面直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根据了解到的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企业培养合适人才。

1.3 教学团队建设的需要

高职院校要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基本前提就是要有一支过硬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实施访问工程师项目对现有教师进行系统工程实践锻炼,是建立“双师型”教学团队直接而有效的重要途径之一。

1.4 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高职院校教师要传授理论知识,更要传授实践操作技能。因此,作为一名高职教师仅仅有扎实的理论和高学历显然是不行的,要胜任高职教学工作和承担技术应用、推广工作,必然要深入企业一线,熟悉企业实际工作过程,提高实践能力。

2 访问工程师的着力点

访问工程师项目直接涉及到学校、企业和教师,间接还涉及到学生。教师担任访问工程师有与企业深度接触的机会,参与企业实际项目或技术创新研发,但要想取得满意的效果,关键是要找准着力点。

2.1 在为学校服务上着力,提升软硬件实力

近年来高考生源下降明显,高职院校之间想出各种办法争抢生源。若想在生源竞争中胜出,必然需要良好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等硬件资源,同时还要有综合素质高的教学团队等软件资源。

笔者担任南京某知名网络公司访问工程师时,了解到该企业项目实施工程师岗位急需人,就推荐了八名网络专业的应届毕业生给企业,经过一个月左右试用,企业对学生总体比较满意并挑选了其中三名学生与之正式签了就业协议。学校进一步成功在该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就业基地,每年在该企业安排大二学生实训和应届生毕业实践。笔者还了解到企业最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网络专业应开哪些课程,每门课程应讲哪些知识点,哪些是重点,做到清清楚楚。笔者主编了《项目实施工程师岗前培训》教材,采取“教学做”合一方式教学,考核良好的学生优先推荐到该公司就业,极大调高了学生学习动力,即使不打算到该公司工作的学习的学习动力也很足,因为学习的技能是贴近工作实际的,找工作自然信心滿满。学校的学生就业好了,招生自然不用愁了。

2.2 在为企业服务上着力,增加经济效益

访问工程师可以深入了解企业岗位需求,调整教学内容,为企业输送“零距离”的学生。访问工程师还可以利用自身专业技能帮助企业技术攻关,提高企业技术攻关能力和产品研发能力。

笔者在选择访问企业时,调研了目标企业,了解到该企业需要研发一种基于3D的场景式服务平台以提高竞争力。笔者结合自身特长制定了一套研发方案,企业很感兴趣,这样笔者就顺利以“3D场景式服务平台”项目为载体加入技术研发团队,协助企业解决了困难,增进了校企合作深度,访问工作顺利完成。

2.3 在为学生服务上着力,促进成才就业

教师在企业访问时,可以了解企业的工作过程和人才需求情况,可以推荐非应届学生去实训,也可以推荐一些应届生参加毕业实践,进一步在企业就业,还可以进行教学改革,向学生传授企业真正需要的实用技能。

笔者通过对企业几个月的访问,了解到企业用人需求,遂推荐应届生到该企业参加实践,最终使学生在该企业成功就业。安排非应届生到该企业进行短期实训,提高了实训的效果。笔者在企业访问时与许多企业工程师建立起友谊,经常与他们联系,还邀请他们到学校给学生演讲,扩大了学生的视野。通过访问工程师项目,笔者还发现平时教学过程中忽视的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于是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

2.4 在为教师自身服务上着力,增强综合素质

通过实施访问工程师项目,教师深入企业一线,熟悉实际工作过程,提高自身实践能力,提高了实践教学效果。因此,访问工程师项目的实施是教师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笔者协助访问企业开展了技术攻关,解决了企业的一些实际困难,提高了企业竞争力。在整个访问过程中笔者自身实践技能也得到了大幅提升,回校后对访问工作进行了总结,在省级期刊发表相关论文。

3 结语

实施访问工程师项目可以对加快学校“双师”教学团队建设、推动校地互动、促进学生成才、提升教师能力起到较大作用。访问工程师要发挥出作用,取得有利于学校和企业、有利于学生和教师的成果,关键是要找准着力点。

参考文献

[1] 方方.动态双师结构下的访问工程师制度[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1):32-34.

[2] 龚安华,孙岳玲.高职院校实施访问工程师制度实践及其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12):61-62.

[3] 张崎静,王波.访问工程师:高职专业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变的有效途径[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

访问工程 篇4

“双师”素质的背景

1998年2月16日, 原国家教委首次在《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双师型”教师的概念。2006年, 教育部文件明确指出高职深化改革和发展方向在于“提高教育质量”, 除各级行政部门加强领导外, 更强调培养高职教育的实施者即高职教育的一线教师, 主要方式为“内培外引”。一是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 积累实际工作经验, 提高实践教育技能;二是大量聘请企业、行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

“内培外引”的困境

高等职业教育通过“评估”促进了“双师型”师资发展, 但随着招生层次和规模的增加, 急需补充师资数量, 一大批应届高校毕业生走入了高职院校。例如, 扬州某职业技术学院2005年初完成升格, 教职工总数不足200人, 到2007年12月评估时, 教师激增至近500人, 其中93%来自应届毕业生。“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 具备“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50%”的评估指标迫使“双师型”师资发展进入快速通道, 难免因快失稳。

第一, 内部培养“双师”“顾近失远、轻质重量”。先是“顾近失远”, 当前相关规章制度没有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 制约了“双师”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在实践中则采取非常规措施。笔者所参与的某项“双师”培训, 三天时间学习与考核后授予考评员资格, 评估中即被认可为“双师型”, 此类“双师”建设是否具有长远的实际教学效益, 有待考量。再是“轻质重量”, 现行的教学评估政策, 非常看重发表论文、出版著作及获奖情况, 无形中刺激了高职院校通过“激增”方式使“双师”达到优秀标准的要求, 评估之后, 评价激励制度不足, “双师”建设告一段落。一些青年教师为了在假期到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参加培训, 学习热情很高, 但由于名额有限, 加上官方认可, 即便在培训项目细分不明、专业对口程度不高的情况下也要争取名额, 参与培训后很有收获, 但偏离专业而产生的学习困难和知识学得不够深入导致返校后难能做到“致用”。江苏高职院校每年都有一批优秀教师出国考察, 培训后迫切希望施展抱负的激情很快就湮灭于现实中, 因为遴选出的优秀人选必须达到高级职称, 考察返校后, 这批高级教师直接从事一线专业教学的为数不多, 能够直接将所闻所想形成理论指导同行、提携后生的归国者颇为鲜见, 这种方式所带来的效果对于“双师”教师量的提升是“杯水车薪”, 对于质的提高无异是“隔靴搔痒”。

第二, 外部引进方面, 依照评估指标的说明, 一是招募企业第一线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且具有高级职称人员, 二是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工程技术人员或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先说招募高级人才的困境,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影响企业成败的因素很复杂, 企业对加强人才培养投资职业教育的意识还不强, 不会主动将自己懂技术有职称的人才输送到高职院校作专职教师以培养产业所需要的技术工人。高职院校虽有招募企业高级人才充实师资队伍的愿望, 也与教育行政部门研究了相关问题, 但行政主管部门在政策制定、关系协调方面很少出台相应的法规措施, 企业高级人才和高校之间流动仍以市场为主导。各高职院校在评估准备阶段或许出于改善师资队伍结构的需要, 对招募企业高级人才有浓厚的兴趣, 但常规的人事政策不鼓励、不支持企业高级人才向学校师资队伍流动, 从企业引进的高工, 绝大多数家难安、房自购, 更没有特殊人才津贴, 个别学校按比副教授低一级岗位工资执行。笔者所在学校引进的高工必须经过同级转评后方能晋升副高, 无形中延缓了他们的职称晋升时间, 挫伤了企业高级人才向职业院校流动的积极性, 即便进入学院而心思也不安于专业教学, 对提升教学质量帮助有限。再看聘请兼职教师情况, 他们来自生产一线, 专业理论深厚, 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了解行业最新动态、技术的需求点, 动手能力强, 但他们多不具备教师任职资格, 没有基本的教学理论指导, 教学基本功一般, 对教育规律和职业教学要求理解不够, 课堂教育管理能力和态度一般。由于兼职的本质属性, 他们没有归属感, 在兼职动机上功利性非常明显, 因而投入到教学的时间和精力很有限, 难以符合提升教学质量的要求。

内部培养“轻质重量、顾近失远”, 外部引进“招而不安、兼而无职”, 细究其因, 不外乎是失策、失察。

失策主要是政策指导的缺失, 一是准入政策的缺失。目前, 高职部分师资来自企业高级技术人才, 小部分为企业或行业人员兼职, 由于没有规范的准入制度, 来自不同渠道的人员“各显神通”, 有时采取非常措施方能引入高校师资队伍, 不同程度上会遇到人事、制度等方面的阻力, 延误优秀“双师”队伍的建设。对于兼职教师的聘请由于制度不明确, 难以聘请高水平人员做实践教师, 高职师资准入制度的迷失从源头上影响了“双师”队伍的建设进程。二是“双师”资格认证不明。现在比较规范的是《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 (试行) 》中一级指标“师资队伍建设”中的“双师”四点说明。事实上各省、各职业院校对“双师”的内涵理解不尽一致, 至今没有建立较为科学、规范、统一的“双师”资格认证体系。三是长效管理政策不足。职教师资从业后基本没有长效的职后培训政策, 虽然全国各地的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础在“双师”培训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参加培训的教师也取得了教育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高职高专师资培训结业证书”, 但时间短、受训浅, 对受训教师实际教学和操作水平的提高作用一般。四是评价激励政策不畅。通过教育部评估的高职院校, 已通过一定的操作方式使得本校“双师”指标达到优秀或合格以上的标准, 但对于如何进一步发挥“双师”的作用缺少关注, 多数没有建立相应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没有发挥已有“双师”在教学中的作用, 没有保证他们应有的待遇, 也没有激励更多的教师成为“双师”以提高办学质量。职业院校部分教师的“铁饭碗”思想和长期以来形成的惰性心理, 使得一些专业教师对于成为“双师”素质教师缺乏兴趣。目前, 多数高职院校的评价没有摆脱普通教育评价模式, 专业课教师的职称依然按普通高校教师职称系列来评定, 由此享受待遇, 其所具有的技术资格不能并轨享受任何待遇, 这也是高职院校师资评价制度不足的表现。

失察是高职院校对“双师”意义和培养模式及效用缺少调查研究, 有“十年误读”。误读之一是“双证”即“双师”, 以教师是否持有教师资格证和行业技能等级证书作为“双师”的判断依据, 从形式上强调了“双师素质”重实践的特点, 在资格认证制度不完善、实践不甚严谨的情况下, 资格证书与实践能力是否等价有待考察。误读之二是“双师”即教师与技师、工程师的机械累加, 其实“双师”不仅是在形式上二者做加法, 更是实质上二者的融合, 即在知识、能力、态度和实践技能与教书技巧方面的有机融合。“双师”的培养关键在于自己“理论与实践一体”的经历和感受的内化, “双师”的作用核心在于“把握课堂、指导现场”, “双师”培养是将“双师”铸造成一个硬币的二面, 而不是两张证书, 更不能简单成为一个评估指标的佐证。

“工学相长”的途径

江苏省《关于实施高职高专院校访问工程师项目的通知》的落实是一项得力举措, 是在完成高职院校评估, 各高职院校师资达到优秀或合格标准之后的必要举措, 其因如下。

从时间角度看有三个方面, 即短期目标、长远规划和时间结构。首先是短期目标, 在达到高职教育水平评估要求的“双师”结构过程中, 有的高职院校运用操作技巧使“双师”达到优秀的要求, 但随着高职教育与行业、产业、企业等市场因素联系越来越紧密, 学院的生存越来越取决于能否满足市场的需要, 其核心环节是围绕职业教育培养职业技能的教育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完成这一提升的决定因素是“双师”素质和作用的发挥。虽然达到了评估的要求, 但基本是“量优质忧”, 这种“有量无质”的教师队伍状态必然导致职业教育质量的下滑, 从而导致丧失就业市场, 最终失去生存和发展空间。因而, 无论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还是高职院校自身都要意识到这个问题, 通过水平评估只是取得了一种教育资质, 能否取得“双师”教师的最大效力发挥去推动教育质量的提升才是突破目前职业院校生存压力的关键, 所以“双师”量的积累、质的提升是当下高职院校发展的首要任务。对于专业教师本人而言, 仅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高学历是难以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 还要能够教实践操作技能, 能承担技术应用、服务、推广的任务, 因此, 必须深入企业生产一线, 掌握、提高技术, 满足自己作为职业教育“双师”的个体生存发展的需要。脱产一年到工厂实践将会影响教师福利待遇及正常的教学, 而“访问工程师”则可以在不影响正常教学进程的情况下, 进入实践一线, 快速提升自己感性认识, 短期内向“双师素质”靠近。

从长远目标看,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与行业和市场的最终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最终归宿, 这不仅是研究当前世界先进和成功开展职业教育的模式得出的结果, 更是职业教育本身特性和发展特质所决定的。职业是人的因素、技术、设备和信息融合的效果, 教育是完成职业与技术完美结合形成具有创造性生产力的最有效方式, 而职业、技术的生存和发展无法离开它们的生存环境, 无法远离行业和企业而自成一体, 必须融入到后者之中去, 职业教育理所当然地要进入到行业、企业中。高职对教师的学历要求提高, 迫使学校鼓励在职攻读硕士, 同时引进硕士及以上人才, 有效改善了数量不足、学历不高的问题, 但对于将要融入行业、以质取胜的职业教育而言, 还必须将教师转化成“双师”素质教师。那么, “双师”素质从哪里儿来?一方面来自教育理论和实践, 一方面来自技术生产实践第一现场, 完成后者的“访问工程师”必然是最佳途径。

从时间上看, 高职院校的学期结构一般符合每学年二学期的模式, 有8周左右的暑假, 4周左右的寒假以及三十多个双休日, 这些时间可以保证“访问工程师”在不影响正常教学进程的情况下深入实践一线。这些时间里教师的工资、津贴等不受影响, 充分利用这些时间也可以基本达到相应岗位取得相关系列的职称证书、岗位资格证书的要求, 可以看出“访问工程师”能充分、高效地利用教师“业”和“余”的时间关系, 没有影响到教师福利待遇, 同时可增加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和感性认识。

从空间角度看, 有两个主要因素:设备和技术。一是设备情况。教学设备、实习场地是学院开展职业实践教育的重要基本条。就现有的高职院校办学资金和市场需要而言, 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建立门类齐全的企业生产线。一些高职院校前身为行业办学, 与企业联系紧密, 而现在的行业协会已经失去其行政功能, 民间协会性质增加, 这部分高职院校划归省教育厅后, 与行业、企业的关系疏远, 实践锻炼机会难以保障, 行业中的设备闻而未见。笔者在2003年暑假顺利进入连云港田湾核电站参观学习二周, 走进管道、拧动阀门才感觉其真, 2009年组织的浙江秦山核电站学习计划因诸多因素而搁浅, 导致至少近五年入校的教师对于相关机械设备没有直接认识。职业教育的学生将来从事的行业有一个范围但具体岗位不定, 所以职业教育提倡的是“职业能力”, 这就要求从教的“双师型”教师见多识广、融会贯通, 多深入生产一线。推行“访问工程师”则能最大限度发现隐含在企业中设备、工程场地等资源。二是技术情况, 技术之所以成为技术是因为它对实践发生了作用, 而从高校到高职的教师脑海中的“技术”没有到实践现场充其量是理论, 这与职业教育的目标有距离。通过“访问工程师”可以为教师提供到一线学习、调研、检验理论的机会, 在实践中完成理论到技术的转化。又由于“访问工程师”的时间特性, 可以很快地将理论转化出的技术直接带到教育的实践指导现场, 是脱产实践所难以办到的。人类的技术革新多数来自生产的需求, 生产的推动也带来了技术的飞跃, 因而最成功的技术运用不在书本, 也不在实验室, 而是在车间。自编教材如何与市场技术对接, 新技术的应用怎样才能尽快地进到教育环节, “访问工程师”项目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访问工程师”有心观察、用心整理、全心编译, 必然能够为技术教育带来全新的技术内容。

从访问工程师效能看, 这是一项“工学相长”的举措, 其中“工”是“工作、工厂”, “学”是“学习、教学”, “长”有三个方面“增长、长远、长足”。“访问工程师”项目使高职教师在工作中成为“专业教学的教师”, 同时兼任工厂的工程师, 如同鸟之双翼、车之双轮, 具有共时性。通过这样的形式, 使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又能在一线进行学习, 保障了教与学的内容具有实用的一致性。“增长”是指通过“访问工程师”使高职教师在教学内容、方法上与实践一线保持高度的统一, 以“致用”的目标增长教师的技能, 特别是实践技能和实践教学技能, 从而真正地为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打下坚实的基础。“长远”是指通过“访问”方式, 使职业教育与现实需要高度和谐、统一, 立足现实, 着眼长远, 否则, 高职院校培养的职业能力就是应急之作, 应得了一时之需, 满足不了一世之求, 特别是在知识技术调整更新快速的今天。“长足”是就“双师素质”提升速率而言的, 通过“访问工程师”方式, 使职业教育与现实需要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并短时间内转化为职业教育行动以满足市场需要, 从而落实“以市场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

“访问工程师”项目的运作使现有的专业基础教师和专业教师能够基本达到企业高级技术人才水平, 真正意义上使高职院校的“双师”从量的积累达到质的提升, 大幅度地促使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融合, 从而长效地、稳健地拓展高职教育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访问工程师”项目是高职院校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是进行师资队伍建设的必要措施, 更是师资队伍规模基本稳定后培养“双师”的必然途径。

参考文献

[1]黎佳.四川省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 2008.

[2]刘旻溟.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08.

[3]杨芳.广西高职院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调查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 2007.

[4]张宝歌.正视问题打造高职“双师型”教师[J].中国高等教育, 2006, (8) .

思修周末实践家庭访问之访问提纲 篇5

一、访问目的

通过走访调查了解一个或者多个家庭在改革开放以后家庭成员的工作条件和整个家庭生活质量的变化(由条件艰苦到现在基本小康的变化)来反映出国家改革政策惠及人民,给人民学习、工作、生活带来 的质的提高,从而深刻反映了“家与国”中国对于家的重要性。

二、被访问家庭简单背景介绍

三、访问相关内容

1.家中长辈出生年代 2.家中成员文化教育程度 3.改革开放之前家中主要经济来源

4.改革开放之前家中主要成员工作及工作条件 5.改革开放之前家中生活条件 6.家中晚辈出生年代

7.家中晚辈文化教育程度及上学条件 8.改革开放之后家中主要经济来源

9.改革开放之后家中主要成员工作及工作条件 10.改革开放之后家中生活条件

警惕远程访问威胁 篇6

警惕远程桌面威胁

为了方便用户进行远程访问操作,Windows系统自带了远程桌面连接功能,当将本地系统的远程桌面连接功能成功启用后,网管员就能在网络的其他位置自由访问、控制本地计算机系统了。借助这项连接功能,网管员能实时地远程控制本地系统,进行远程安装程序、启动软件操作,所有的操作效果几乎与本地一样,这么一来网管员就能随时随地远程控制单位网络中的重要计算机系统了。

要享受远程桌面连接便利,必须先要在服务器端系统和客户端系统同时启用远程桌面连接功能。例如,要启用Win7系统中的远程桌面连接功能时,可以先用鼠标右键单击系统桌面中的“计算机”图标,执行右键菜单中的“属性”命令,弹出计算机系统属性管理界面,点击左侧区域中的“远程设置”标签,切换到如图1所示的标签设置页面,选中“允许运行任意版本远程桌面的计算机连接”或“仅允许运行使用网络级别身份验证的远程桌面的计算机连接”选项,而后单击“确定”按钮,就能完成对应系统远程桌面连接功能的启用任务了。

一旦启用了远程桌面连接功能,黑客、木马也容易借用该功能威胁网络中重要主机系统的安全,为此,我们一定要想办法保护远程桌面连接的安全。

调整端口号码

由于远程桌面连接功能默认使用的3389端口号码,被众多黑客、木马所熟悉,为了避免该功能被恶意用户随意使用,我们可以将该功能使用的端口号码调整为一个不被外人熟悉的陌生号码,以便降低远程桌面连接的安全威胁。例如,要将远程桌面端口号码修改为2222时,可以按照如下步骤来操作:

首先打开本地系统的“开始”菜单,点选“运行”选项,弹出系统运行对话框,输入“regedit”命令,切换到系统注册表编辑界面;依次展开该界面左侧的HKEY LOCAL MACHIN E\SYSTEM\Current Control Set\Control\Terminal Server\Win Stations\KDP—Tcp目录,将该目录下的PortNumber键值由“3389”调整为“2222”;

其次展开注册表中HKEY-LOCALMACHINE\SYSTEM\Current Control Set\Control\Terminal Server\Wds\rdpwd\Tds\tcp目录,将该目录下的PortNumber键值由“3389”调整为“2222”,之后重新启动计算机系统就能使上述设置生效了;

日后使用远程桌面连接功能远程访问本地计算机系统时,必须通过“IP地址:端口”方式来进行。比方说,笔者单位局域网中有一台61.155.50.140的服务器,现在要在家中使用远程桌面连接功能远程控制该服务器,那就需要先打开远程桌面连接对话框,在如图2所示的地址框中输入“61.155.50.140:2222”,这样才能确保远程访问操作成功进行。当然,这种远程桌面连接方式与以往的连接方式,在速度和操作方面没有任何差别,只是通过“2222”端口实现远程桌面连接的。

授权合法用户

启用了远程桌面连接功能后,计算机系统就好像人为地开了一扇后门,任何用户包括黑客此时都能偷偷混入进来,对目标计算机系统进行一些非法操作。为了预防黑客等恶意用户趁虚而入,我们有必要加强对远程桌面连接操作的授权,仅让合法用户才有资格使用这项功能,下面就是为合法用户授权的具体步骤:

首先用鼠标右键单击系统桌面中的“计算机”图标,执行右键菜单中的“属性”命令,弹出计算机系统属性管理界面,点击左侧区域中的“远程设置”标签,在对应标签设置页面中的“远程桌面”位置处,点击“选择用户”按钮,打开如图3所示的设置对话框,将所有已经存在的用户账号全部删除掉;

其次按下“添加”按钮,切换到用户账号选择对话框,将合法用户账号依次选中并导入进来,同时按“确定”按钮执行设置保存操作,这样普通用户将无法通过远程桌面连接功能对本地计算机系统进行远程控制访问了,只有合法用户才能使用这项功能成功访问本地系统。

强行身份验证

在Vista以上版本系统中,启用“只允许运行带网络级身份验证的远程桌面的计算机连接(更安全)”功能,可以强行要求用户进行网络身份验证,以此增强远程桌面连接安全性。但是,Windows XP系统默认不支持网络身份验证功能,那样一来通过远程桌面连接方式远程访问该系统时,受到的安全威胁就比较大。其实,在Windows XP系统中下载安装SP3补丁包后,通过简单配置也能让该系统支持网络身份验证功能,下面就是具体的配置步骤:

首先打开Windows XP系统的注册表编辑窗口,展开该窗口中的HKEY LOCALMACHIN E\SYSTEM\Current Control Set\Control\Lsa目录,双击该目录下的“Security Packages”键值,切换到编辑多字符串设置框,正确输入“tspkg”字符,按“确定”按钮返回;

其次将鼠标定位到HKEY-LOCALMACHINE\SYSTEM\Current Control Set\Control\ServiceProvider目录上,双击该目录下的“SecurityProviders”键值,在弹出的数值数据框中正确输入字符串“,credssp.dll”,再按“确定”按钮保存设置操作;最后重新启动计算机系统,这样在远程桌面连接框的“关于”设置页面中,我们就能看到“支持网络级别的身份验证”功能选项了。

警惕telnet登录威胁

telnet登录命令是TCP/IP协议族中的一员,是Internet远程登陆服务的标准协议和主要方式。它为用户提供了在本地计算机上完成远程主机工作的能力,在客户端系统中使用telnet命令登录连接到远端的服务器,在本地系统输入的命令能够在服务器上自动运行,这种运行效果就像直接在服务器上直接输入一样,这样网管员就能在本地系统远程控制和操作远端的服务器主机了。

很多时候,为了提高网

络访问和控制效率,不少网管员常常会使用telnet登录命令来远程管理与控制局域网中的重要主机系统。默认状态下,Windows 7系统是禁用telnet功能的,要想启用这项功能时,可以依次单击“开始”I“控制面板”选项,逐一双击“程序和功能”I“打开或关闭Windows功能”图标,在其后弹出的列表中将“telnet服务器”I“telnet客户端”等选项选中(如图4所示),这样telnet登录功能就被成功启用了。

不过在进行telnet登录操作时,也存在明显的安全威胁:该命令默认要用到Windows系统的23端口,而这个端口号码一般也会被黑客恶意利用,所以可能会由此带来一些安全麻烦;而且,telnet登录功能几乎都以明文方式在传输数据,这种传输方式很容易被黑客中途拦截。那么怎样才能有效提升telnet登录连接安全呢?很简单!可以将人人皆知的23端口号码变成陌生的号码,下面就是具体的端口号码调整步骤:

首先依次单击本地系统的“开始”I“运行”选项,在系统运行框中执行“cmd”命令,切换到DOS命令行窗口;在命令行提示符下,输入字符串命令“tintadmn configport=122”(这里假设122为新的登录端口),按回车键后,本地系统的telnet登录端口就被调整为122了。当然,新设置的登录端口号码不能和本地系统中已开启的号码相同,否则telnet登录操作将会失效。经过上述设置后,当用户想telnet登录本地系统时,就需要在本地系统主机的IP地址后面加上“:122”,才能确保telnet连接操作的成功。

在安全要求较高的场合下,我们也可以选用支持加密功能的SSH连接替代telnet登录连接,这是由于SSH连接在传输数据之前,会采用特殊算法加密数据,之后才会在网络中传输,恶意用户即使采取技术手段中途窃取到了这些数据,也无法发现其中的具体内容,通过SSH连接能有效预防远程访问中的信息泄露问题,而且也能够防止DNS欺骗和IP欺骗。使用SSH连接,还有一个额外的好处,那就是在网络中传输的数据是经过压缩的,所以可以加快数据传输的速度。

警惕VPN连接威胁

为了便于移动用户访问单位内部网络资源,很多单位内网都架设了VPN服务器,用户通过VPN连接可以随时随地远程访问内网资源。不过,VPN连接需要借助Internet传输通道才能完成,而且来自外网的访问操作要进入单位内网核心,这样就需要解除许多限制,没有了诸多的限制,那么一些安全威胁就可能通过VPN连接进入单位内网。为此,我们有必要采取相关安全措施,来保护VPN连接安全。

进行日志跟踪

为了及时发现VPN连接中的异常问题,我们必须加强对这种连接操作进行日志跟踪记录。一旦遇到不正常现象时,只要打开系统事件查看器,找到相关日志记录,快速定位VPN连接的时间日期、目的地址、源地址,通过这些信息找到具体的故障原因。除了要对网络登录行为进行监控记录外,还应该尽可能地监控连接会话信息。要是意外遇到安全事故时,那么可以利用的信息源就比较多,找到具体原因的速度就比较快。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倘若网络中事先部署了预防监控措施,那么日志记录中的任何异常现象,都能被网管员及时发现,这样安全威胁程度将会始终处于可控状态。

启用安全策略

通常来说,要是单位内网允许用户进行远程访问操作,常常会对这些访问用户应用事先定义好的安全策略,确保远程访问操作不会威胁内网安全。要是单位内网使用了一些标准的操作系统,那么也必须要求远程访问用户使用同样的安全标准。例如,单位内网要求每位员工都要安装杀毒软件,并且定期下载更新病毒数据库,那么我们也要强制远程访问用户满足这些运行要求。

加强安全认证

访问工程 篇7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从现实看有三种:一是对现有教师进行职业培训;二是从生产、科研一线引进高素质人才;三是制定有利于教师向“双师型”教师发展的措施。目前, 高职院校的大多数教师直接来自于普通高校。因而, 应对现有教师进行职业培训。早在2008年, 江苏省教育厅就开始实施“高职高专院校访问工程师项目”, 在其影响下江苏省各高职院校纷纷出台访问工程师项目实施办法, 鼓励教师到企业或科研院所进行工程实践锻炼。2008年, 笔者有幸成为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第一批访问工程师选派对象, 进入企业进行了为期5个月的工程实践。现结合自身的工程实践经历探讨访问工程师制度的实施现状、制度缺陷, 并提出几点建议。

高职院校实施访问工程师制度的现状

从实施层面看, 访问工程师制度涉及教师、学校及企业三方。三方紧密配合、相互协作是该制度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但现实是三方之间存在互相推诿、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企业接收高职访问工程师的积极性不高企业与学校的工作目标不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追求的是更高的利润, 它需要学校培养适应生产需要的人才。然而, 在我国现行人才培养体系下, 企业对人才的培养却没有直接的责任和义务。许多企业不能以战略眼光来认识发展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提到教育便认为是学校的事情。企业除了在人力资源需求方面有求于职业院校外, 其他方面对职业院校基本没有依赖, 因而往往把支持教育、校企合作当作负担, 不愿将时间和财力花在教育上。而教师到企业进行工程实践, 既会影响企业的正常工作, 短时间内又难以为企业带来直接效益, 所以普遍不受企业欢迎。教师即便能够通过各种途径落实自己作为访问工程师的实践单位, 但一般访问时间和规模都受到很大限制。

教师积极性虽高, 但访问效果不够理想新的高职职称评定政策已将教师具有实践经验作为必要条件, 因而教师下企业进行访问工程师实践的积极性普遍比较高。但当今社会竞争激烈, 有些企业不愿自己的商业机密、核心技术等让外人了解。因此, 访问工程师在岗实践大多只能通过旁观或与相关人员交流的形式学习, 其实际效果大打折扣。同时, 由于访问时间较短, 访问工程师到岗后很难接手具体工作。目前, 高职院校师资普遍紧张, 一般只能利用寒暑假安排教师进行3~6个月的短期工程实践。而多数教师又不能跟着固定的实践指导人员一起倒班, 所以实际的访问时间更短。此外, 遇到企业大修、上级检查、评比等特殊情况, 考虑到现场的安全和秩序, 企业往往要求访问工程师回避。因此, 访问工程师实际到企业实践的时间得不到保证, 这必然影响实践效果。如果要求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到企业实践, 教师就要校企两头跑, 太辛苦, 效果也不会好。

高职院校制定了相关政策, 但却缺乏可操作性首先, 高职院校的专项访问经费一般较少。教师到企业参与工程实践, 必定会产生一定费用, 如交通费、指导人员费用, 甚至住宿费, 每人每月数百元至上千元的实习访问费使得大多数高职院校难以承受, 而通过私人关系联系的实践单位虽收费较低或不收费用, 但个人的“人情债”却难以处理。其次, 缺乏必要的考核手段。当前高职院校对完成访问工程师项目的教师的考核方式仅局限于看日记、看汇报材料等, 难以真正考查教师的实际访问效果。而实际上访问工程师短短几个月的时间究竟能取得多大的实际效果也很难考核。要求教师用几个月的学习实践真正解决一个工程实际问题、取得一个技能等级证书或工程系列职称, 不容易也不现实。由于时间较短, 访问往往流于形式。

高职院校实施访问工程师制度的制度缺陷

江苏省在《省教育厅关于实施高职高专院校访问工程师项目的通知》中对访问工程师项目的实施进行了总体的指引, 同时各个高职院校也依此制定了相应的实施办法。但从制度设计上看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缺陷。

对选派对象的限制访问工程师制度对选派对象从政治思想素质、事业心、职业道德、理论与专业知识、教科研能力、年龄、学历、职称等各方面都进行了限定。其中, 将“中级及以上职称”作为必要条件之一有失偏颇。目前, 高职院校的年轻教师比较多, 大部分年轻教师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但暂时未评上中级职称, 他们往往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 企业也比较愿意接收这一类教师, 通过制度将他们限制在访问工程师选派对象之外, 应该说是一种遗憾。

对接收单位的限制“接收访问工程师的单位一般应是本行业龙头企业或较有影响的企业, 在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仪器设备等方面优势明显”, 这一规定有利于为教师提供较好的学习和工作条件, 但这一类企业接收教师进行工程实践的积极性并不高。而一些中小型企业缺乏技术, 更愿意访问工程师能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考核制度的缺失无论是江苏省还是各高校对访问工程师的考核都没有具体的规定, 这直接导致了访问工程师的实践过程缺乏必要的监督。有些教师甚至写写日记, 提交一份报告, 找单位盖一下章就通过了考核。学校缺乏必要的监督和考核手段, 往往使访问工程师制度流于形式。

对高职院校实施访问工程师制度的几点建议

访问工程师项目的选派对象和条件现有的选派对象和条件一般为: (1) 政治思想素质好, 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2) 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扎实, 教学、科研能力较强; (3) 年龄一般不超过45周岁, 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和中级及以上职称。可以考虑将其中第3条改为“年龄一般不超过45周岁, 具有本科和中级及以上职称, 研究生以上学历可放宽至初级职称。”

选派访问工程师的工作程序须用制度的形式将访问工程师项目的工作程序固定下来。首先, 实施访问工程师制度要明确学校、企业、教师之间的职责、义务、利益及目标等。高职院校要深入企业进行沟通、交流, 以期获得企业的支持, 通过积极的调研、探讨, 最终双方达成共识。其次, 教师要根据学校每年安排的访问计划积极申报, 并制定自己的访问计划, 填写《访问工程师申报表》、《访问工程师安排表》。再次, 学校根据教师个人的专业和研究方向, 为教师落实访问单位, 提出具体要求, 并与企业签订协议。企业则要根据学校教师的专业情况安排专业技术人员担任访问工程师的指导教师, 制定指导计划。

对访问工程师的日常管理与考核应从三个环节把握, 首先, 教师到岗后, 学校要建立定期与企业联系的日常管理制度, 了解教师的在岗情况, 及时解决教师访问期间的实际问题。访问结束后, 访问教师必须填写《访问工程师培训考核表》, 总结提交访问日记、访问成果及报告。其次, 企业指导人员对教师的表现、从事的主要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和收获等情况须做出客观公正的考核评价, 填写《访问工程师考核表》, 签署单位意见后在继续教育证书上签署指导人员姓名和加盖单位公章。再次, 学校相关部门结合单位意见对教师进行认真的答辩考核, 并且须通过制度规定教师在访问期间的工资、津贴等不受影响, 访问结束后学校须根据实际访问时间报销相关费用。对不认真履行访问计划, 或完成时间不足的教师应取消其访问工程师资格, 如果情节恶劣要进行相应处理。对通过访问取得了工程或相关系列职称证书、岗位资格证书及解决了工程实际问题得到认可的教师应给予一次性奖励。

参考文献

[1]祝士明, 张元.双师度——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J].职教论坛, 2007, (11) :18-20.

[2]俞多多, 夏冰冰.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培养方法及途径探讨——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12 (6) :28-30.

[3]朱方鸣.高职院校实施“访问工程师”制度的意义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 2007, (14) :60-61.

[4]王小刚.访问工程师:高职院校“双师”建设必然途径[J].职业教育研究, 2010, (7) :66-68.

[5]孟祥林.高职“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选择[J].教育与职业, 2006, (2) :53-54.

[6]王小刚.访问工程师:高职院校“双师”建设新探[J].职教论坛, 2010, (6) :30-33.

访问工程 篇8

关键词:英语热,边缘化,访问工程师,学科体制

“双师”教师队伍建设近年来在各大高校备受关注,江苏省教育厅在高校施行以“校企合作项目”为引领,推进“访问工程师”项目的内容,引导专业教师深入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实践锻炼,并以此来促进教学改革。

笔者有幸申请进入了大唐南京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做访问工程师,针对整个访问过程,结合专业教学实际,对英语专业建设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实践,尝试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实现校企双赢,共同发展。

一、企业调研情况

1. 企业情况

大唐南京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是经世界五百强企业中国大唐集团公司批准,由大唐科技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投资组建的全球范围内技术领先的脱硝催化剂制造基地。

2. 行业情况

作为新建不久的大唐南京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其发展前景潜力无限。随着公司的发展不论是技术上还是销售上,与国外公司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对专业英语人才的需求更是颇为紧迫。

3. 企业英语技能人员分布情况( 见表 1)

可可以以看看出出,,除除国国际际合合作作部部(( 对对日日常常英英语语交交流流需需求求比比较较高高)) 外外,,其其他他部部门门从事英语方面工作的员工所学专业课程与工作内容的不接轨,公司招进新人后不能很快及时开展工作。有的部门英语职位仍为空缺。这说明,大部分高校的英语教学更侧重对学生日常生活中英语使用的教学,缺乏具有导向意义的专业性。

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英语专业课程分布

综合性专业课程: 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泛读、综合英语、英语语音、英语写作、口语实践、影视口语、翻译、英语语法、语法、第二外国语、英语口译、高级英语、英语国家概括、英语语言学、英美文学、外国报刊选读、翻译实践、词汇学、英语小说选读、毕业论文、论文写作等。

外语系开设专业课: 外贸英语口译、外贸英语函电、经贸文选。

经济基础部开设专业课: 经济应用文写作、国际商法、国际贸易原理、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贸易专业。

外语系开设专业课: 科技英语翻译、经贸法律翻译。

管理系开设: 管理学、国际企业管理、经济应用文写作、商务翻译专业。

可以看出,金城学院英语专业学科建设具有一定专业导向。但其依旧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这些专业课程全部属于选修课,很多学生难以接触到这些重要的课程; 其次,这些选修专业课绝大多数课程是由其他系开设,内容是纯中文,不利于学生顺利投入英语为主的专业工作中; 另外,这些选修专业课基本都只开设一学期,学生并不能深入领会课程内。

二、专业建设优化

通过调查研究分析,笔者拟定了新的学科建设思路,笔者认为,该思路更加贴近企业实际。

1. 增加具有针对性专业课的课时

本着面向企业、跟企业挂钩的教学思维,笔者认为单纯地靠一个学期的专业内容学习并不能让学生熟练专业知识,只能造成学生的一知半解,反而浪费学习时间,事倍功半!

2. 调整专业选修课的地位,将比较重要的选修课改为必修课

将重要的专业选修课列为必修课,将与实践直接联系不大的一些课程列为选修课,有利于优化以市场为导向的学科建设。

3. 将英语融入到专业课程当中

在专业授课的同时就将英语纳入其中,符合英语系的教学理念,也更有利于学生顺利参加工作。

4. 争取与企业合作,设立校外实习合作基地

访问工程 篇9

一、高职院校访问工程师项目实施意义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及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我国高职院校人才教育面向社会和企业, 不仅需要培养人才的高素质, 而且需要培养人才的高技能, 使他们在毕业后, 能够快速、流畅地适应工作的环境, 既有理论基础, 又有实践能力。而高职院校培养要高素质技能人才, 就需要我们教师不仅具备专业理论知识, 而且需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对所教学科涉及的工程领域、工作场所、实践情景非常熟悉。这些丰富的实践经验来源于我们教师的工程实践经历, 对于高职院校教师而言, 目前主要通过“访问工程师”项目参与企业实践来获得。

(一) 实施访问工程师项目, 可以提高双师素质, 培养双师队伍

高职教育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不仅需要良好、完善的实习、实训环境, 更需要我们的高技能的专业教师的的精心指导, 需要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双师师资队伍。而我们目前的师资队伍一般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 但往往缺凡实践经验, 没有真正到过工作现场, 远远低于《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优秀标准中所规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70%以上”。因此, 我们通过实施访问工程师项目, 让我们的教师到工作一线经历和体会工作实际项目的过程, 理解工作实际运行的关键和要领, 提高其工作实践能力, 从而培养双师素质队伍。

(二) 实施访问工程师项目, 可以促进教师个人发展

作为一名学校的专业教师, 不仅在学校课堂内能够胜任理论教学, 还要能够在校内外教学实训基地对学生进行专业实践指导。但教师的专业实践指导能力单凭理论知识、书本知识远远不能做到。我们专业教师要胜任专业实践、实训的指导的工作, 必须通过工作实践, 熟悉和掌握工作的实际过程, 才能做到联系当前工作实际进行专业指导, 而访问工程师的项目正是适合我们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工作实践, 通过该项目的锻炼, 可以提高我们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拓宽教学宽度、延伸教学深度、促进教师个人发展。另外, 作为一名专业教师, 通过访问工程师项目, 与当地的企业深度接触、融合, 参与企业生产及相关科研项目研究, 从而在当地的企业、行业中逐渐形成个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使得我们专业教师能够依托企业、行业的专业实践优势, 参与企业、行业的实践项目, 进一步获得个人的发展。

(三) 实施访问工程师项目, 可以推动专业教学改革

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高职院校的课程结构和内容要突出实用性和实践性 (2)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毕业后要走向企业、行业, 接受企业、行业的检验。因此, 高职院校教学标准、内容和体系设置及改革, 必须从企业、行业出发, 了解企业、行业的要求, 熟悉企业所需的岗位群及企业岗位群需要掌握的专业技能, 才能获得专业教学改革的成功。高职院校的教师作为访问工程师, 参与企业、行业实践, 与企业进行专业交流和探讨, 能够更加直接、真实了解和掌握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这样教师根据在访问工程师期间获得的企业信息, 进行专业教学标准、教学课程、教学内容及体系设置, 进一步推动专业改革和课程改革, 使学校的专业教学紧贴企业、行业的实际情况, 保证教学质量, 培养受企业、行业欢迎的合格人才。

(四) 实施访问工程师项目, 可以深化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 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 (3) 。多年来, 虽然高职院校一直强调校企合作, 但现实是学校剃头挑子——一头热, 企业的参与热情不高, 甚至有名无实。学院每年可派出部分教师参与企业实践, 参与企业项目, 协助企业科研攻关, 提高企业效益, 并根据在企业访问过程中获得的企业需求信息, 为企业培养他们所需要的人才, 从而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和积极性, 深化校企合作。

二、高职院校访问工程师项目实施现状分析

目前高职院校访问工程师项目实施主要由各高职院校人事管理部门负责实施, 各专业教师和企业联系, 按要求确定企业导师, 然后向学院系部及人事部门申请, 递交相关材料, 之后专业教师到企业访问, 访问结束后向学院汇报, 进行访问工程师项目鉴定。

由此可见, 访问工程师项目质量实施的好坏, 关键在于专业教师在企业的访问实践。通过调查研究, 目前高职院校访问工程师项目实施现状及其过程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一) 出访教师“访问深度”不够, 仅以“旁观者”和“参观者”的身份存在于企业

高职院校部分教师由于没有实践工作经验, 到企业后尚不能从事具体实践工作, 他们到企业后仅仅是借助个人、朋友的帮助, 看看企业的工作过程, 拍摄一些照片, 复制一些资料, 而没有参与到企业的工作实践中, 不能真正体会所要访问专业的实际工作过程及其实践内涵。他们在企业访问过程中, 仅以一个“旁观者”或者“参观者”的身份存在于企业, 不能真正和企业融合, 达不到提高访问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的目的。

(二) 出访教师没有接手具体工作, 关键技术很难学到

很多访问教师到企业后, 想接受具体实践工作, 以此来锻炼、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但企业认为让外人接手岗位工作, 访问结束之后, 又要交接工作, 程序复杂, 很费时间, 加之当今社会竞争激烈, 企业的商业机密、核心技术等更不愿让外人了解 (4) 。这样, 导致出访教师到企业后, 只能以与有关技术人员交流、参观等形式进行访问学习, 且这种形式还不能过于频繁, 否则影响企业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 不受企业欢迎, 因此专业实践的关键技术、核心内容、很难掌握到。

(三) 企业参与“访问工程师”项目热情不高

实施“访问工程师”项目以来, 高职院校的教师, 参与热情很高, 绝大部分专业教师都想借助于此平台提高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 推动课程和专业教学改革。然而, 对于企业而言, 企业的发展和企业导师的提高在目前“访问工程师”项目中很难得到体现, 访问教师及其所在学校服务企业的能力有限, 甚至访问期间不但不能为企业创造效益, 还可能影响到他们的日常管理工作。因此, 企业对于“访问工程师”项目的参与热情不高, 不愿意安排实质性工作, 不愿委派有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担任访问教师的企业导师;而企业导师的指导工作积极性不高, 敷于形式, 很难保证“访问工程师”项目的实施质量。

(四) “汇报材料”或企业“证明文件”作为访问工程师项目结项依据

“访问工程师”项目实施后, 工程实践经历成为许多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职称评审的必需条件, 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也纷纷加入“访问工程师”项目。但访问教师在企业里面访问、实践究竟能够取得多大的实际效果, 对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究竟有多少, 怎么衡量和考核, 怎样才能结项, 比较准确的评价“访问工程师”项目质量水平比较难。因此, 有些院校就以访问教师的“汇报材料”或企业的“证明文件”作为教师“访问工程师”项目的考核方式和结项依据。

(五) “访问工程师项目”缺乏经费资助

目前, “访问工程师”项目从开始联系企业, 到企业决定接受、安排企业导师及访问教师参与访问项目全过程, 基本是凭教师个人关系, 学校仅是管理与考核, 基本没有任何经费资助, “企业导师”基本是因朋友交情、人情委托无偿指导访问教师, 更不用谈访问期间的待遇、劳保用品、保健、人员出差补助等问题。对于教师来说, “访问工程师项目”仅靠私人关系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 而整个项目过程需要项目经费的支撑才能使项目顺利开展, 保证项目的质量。

三、高职院校“访问工程师”+“企业导师”之双师模式实践与研究

要保证高职院校“访问工程师”项目的实施质量, 就要建立一个既要适应高职院校发展需求, 又能促进企业发展的校企合作、双赢的“访问工程师”项目模式。在这个模式里面, 通过“访问工程师”项目, 可以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促进个人发展和学院专业改革;同时企业导师获得发展, 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理论水平及学术研究水平;企业也获得了利益, 学校帮助企业培训员工, 为企业输入新的血液, 带来新的活力, 开发产品和项目。在这个模式里面, 不仅注重访问工程师的发展和提高, 同时注重了企业导师和企业的发展, “访问工程师”与“企业导师”实现双赢, “双师”和谐发展, 共同促进和提高。

(一) 政府参与, 政策配套支持企业接受访问工程师项目

高职院校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做“访问工程师”项目, 实现校企合作, 但往往难以实现“校企双赢”局面, 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而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最终走向企业、行业, 大部分服务于地方产业经济, 因此毕业生质量的高低影响到地方经济的发展。作为地方政府职能部门, 应积极参与、协调“校企合作”, 在政策上支持、激励企业接受“访问工程师”, 比如利用减免企业税收、财政辅助支持、项目参与优先等政策和措施。通过政府参与, 并制定配套支持政策和措施, 使企业参与到“访问工程师”项目, 参与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

(二) 访问工程师必须全程参与企业某个实践项目

目前, 许多高职院校访问工程师利用寒假、暑假、周末、节假日参与“访问工程师”项目, 时间断断续续, 在企业实践过程不连贯, 很难完整参与企业的某个实践项目, 因而对整个生产实践的实际过程不能完全深刻理解和掌握, 对整个生产程序还有许多细节不了解。要解决这些问题, 访问工程师必须全程参与企业某个实践项目, 全程跟踪每个细节, 吃透重点和难点。同时, 访问工程师对项目的全程参与和实践, 会使访问工程师对该类实践项目产生信心。因此, 高职院校应该科学、合理安排访问教师的访问时间。

(三) 访问工程师与企业导师共同参与学校和企业专业实践科研

“访问工程师”项目不仅强调访问工程师的发展, 更要注重企业导师的发展和提高。高职院校的访问教师具有很强的专业理论知识、教学经验、科研能力, 但专业生产实践科研缺乏项目和载体;企业导师一般具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 从事具体的生产项目, 在生产实践过程会出现一些问题、困惑, 产生一些想法和见解, 但又往往很难得以提炼和升华。如果高职院校访问工程师在企业导师的帮助和指导下, 通过收集项目资料, 分析研究, 提炼观点, 可以向有关科技、科研管理部门申请生产实践科研, 参与企业项目研发、技术改造以及技术服务, 形成“访问工程师”与“企业导师”的共同研究领域, 既解决了高职院校教师“科研难”的问题, 又解开了“企业导师”技术研发的困惑, 加强了学校的科学研究与企业的技术研发和生产应用之间的联系, 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产学研结合, 加强了校企合作, 达到了校企双赢的目的。

(四) 高职院校和访问教师要积极探索服务企业的方式和途径

“访问工程师”项目实施过程中, 最大的困难来源于企业参与热情不高, 原因是在目前“访问工程师”项目模式中, 高职院校与访问工程师很难为企业带来利益。校企合作的前提是双赢, 访问工程师项目同样如此, 合作的前提是访问工程师要对企业有所贡献 (5) 。访问工程师来到企业后, 在自己充分实践和学习的基础上, 还要积极探索如何服务企业, 为企业带来贡献和效益, 比如帮助企业进行新入职员工培训以及职业资格考试培训;针对企业需求, 为企业“订单式”培养学生, 优先提供优秀毕业生;指导企业员工职称论文撰写和发表;协助企业技术难题攻关;为企业整理生产实践资料及档案资料;帮助企业提炼企业文化, 利用学院媒介为企业宣传等。

(五) 高职院校和企业要为“访问工程师“和“企业导师”提供必要的经费资助

“访问工程师”项目实施期间, 访问工程师在企业的生产社会实践需要一定的经费资助。而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在经费、待遇方面几乎空白。学校及相关主管部门应该给予“访问工程师”项目划拨专项经费, 切实落实访问工程师制度, 解决教师访问期间的差旅费、业务费、资料费等;对于脱产访问的教师, 在访问期间, 保持工资待遇不变;对访问期间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表扬和奖励;对企业指导教师, 学校应从组织方面加强和他们的联系, 并给予一定的业务指导费, 切实解决“访问工程师”项目期间经费问题, 从而鼓励、支持学院教师积极参与访问工程师项目, 激励企业支持、参与访问工程师项目。

(六) 建立和健全科学、完善的“访问工程师”项目考核制度

“访问工程师”项目的考核管理, 应该是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学校和访问企业在项目实施前期要联系沟通, 针对具体实施项目, 签订协议, 落实制度。访问工程师到岗后, 学校要定期和企业联系, 了解访问情况, 及时解决访问中的实际问题。访问结束后, 访问教师不仅要填写考核表、提交访问日记, 更重要得是提交访问成果, 比如论文、参与的技术研发研究、产学研课题以及对现有与项目相关的课程及专业改革提出的思考和建议等内容, 实现全面考核, 即不仅考核过程, 更要考核成果, 并结合访问单位和企业导师的意见, 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重考核, 建立和健全科学、完善的“访问工程师”项目考核制度, 严格按照制度考核。

对于企业导师, 应根据访问教师的考核情况, 学校授予相应的荣誉证书, 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四、结语

高职院校实施“访问工程师”项目, 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 关联多个单位和人员, 具有复杂性、多元性及不定性, 以校企合作为基础, 校企双赢是前提, 只有兼顾“访问工程师”和“企业导师”的双师培养, 共同提高, 才能保证访问工程师项目顺利实施, 达到项目实施的预定目标。当然,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我们必然会遇到困难和问题, 我们还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 完善“访问工程师”+“企业导师”之双师模式, 才能适应复杂、多元的访问工程师项目, 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 促进高职院校与企业产学研结合, 携手共进, 共同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教育厅:《省教育厅关于实施高职高专院校访问工程师项目的通知》, http://www.docin.com/p-32826481.html。

[2]肖忠平:《高职院校毕业实训实施“访问工程师”制度的探索》, 载于《中国电力教育》, 2009年第11期, 第26-28页。

[3]刘晓明、杨如顺:《高职校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及模式的选择》, 载于《职教论坛》, 2003年第14期, 第30-31页。

[4]朱方鸣:《高职校实施“访问工程师”制度的意义与实践》, 载于《教育与职业》, 2007年第14期, 第60-61页。

访问工程 篇10

关键词:高级访问工程师,“双师”素质,师资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使命, 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决定了高职院校要有一支具有较高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由此, 国家提出访问工程师建设策略来提升职业院校的“双师”素质, 访问工程师项目是推进高等职业院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

一实行访问工程师项目的意义

有利于加强校企合作, 促进校企合作更深更广地发展。访问工程师项目能有效弥补教师在实践环节上的不足, 提高教师的项目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有利于推动专业教学改革, 促进工学结合的课程改革。高职院校的教师作为访问工程师, 真正做到工学结合、产教结合、理实结合, 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访问工程师实施方式与安排

目前高职院校访问工程师项目实施主要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 开展校企合作项目实践, 一般可采用以下三种方式: (1) 学校方面加强同相关合作企业的联系和交流; (2) 实施一些针对企业生产、营销、售后等服务性质的合作项目; (3) 通过调查研究设立贴近企业生产、技术开发和经营管理且受企业欢迎支持的实践类项目。项目实践企业的选择, 可发挥教师和组织两方面的积极性, 根据专业对口、企业就近的原则, 落实可接收访问工程师的单位或企业, 能为访问工程师提供合适的学习和工作条件。访问工程师的培养应实行导师责任制。接收访问工程师的单位, 应该选派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的或高级工程师以及有丰富实践技能的人员担任访问工程师的企业导师。导师应具有指导能力和水平, 承接一定的科研项目, 能够给访问工程师一定的学习平台。

三访问工程师实施案例

笔者在2013年申请了江苏省高职院校教师高级访问工程师项目, 于2013年9月起在扬州车用传感器研究所作为高级访问工程师访问学习, 访问时间至2015年9月结束, 为期两年, 累计在岗时间一年以上。下图为高级访问工程师项目案例的具体操作流程。

1. 调研企业

笔者在申请江苏省高级访问工程师项目前有过一段时间的企业工作经验, 在选择企业的时候, 着重考虑企业的生产或研发方向是否适合本人的专业方向, 企业是否具有访问项目实施的硬件条件等。笔者在申请之前在企业内进行了短期的生产和研发实践, 这有助于提前了解企业文化, 为在访问工程师期间迅速融入团队打下良好的基础。

2. 申请

笔者向学院提出书面申请, 学院通过沟通评价筛选等确定人选上报给学校, 学校通过审议最终确定名单。

3. 确定培养方案

访问工程师与目标企业联系, 与企业针对访问工程师个人情况进行沟通交流, 企业结合访问工程师的具体情况向访问工程师推荐指导教师, 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订较为详细的访问工程师培训计划方案。

4. 企业实践

笔者参与了企业的实际研发项目, 根据项目实施计划, 按时间节点要求完成企业布置的相关任务, 同时要接受企业的检查;企业的导师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对访问工程师全程跟踪服务, 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同时, 学院负责人通过访问工程师的定期汇报以及企业导师的反馈意见, 督促检查访问工程师项目的实施情况并给出适当的建议。

5. 阶段考核

访问工程师在结束项目阶段性工作后, 企业需要对其进行考核, 考核的标准严格按照企业在岗员工的评定标准来执行。同时, 访问工程师也需要向学院汇报学习感想, 交流访问心得, 并要展示相应的成果。

6. 成果汇报

访问结束后, 学院的考核小组需要组织访问工程师进行项目的总结考核, 考核形式以汇报为主, 重点阐述访问期间的项目实施情况, 提供访问期间的相关成果, 并对企业发展趋势与专业发展动向的关系进行探讨, 并提出改进措施。

四总结

访问工程师项目的实施, 是高职院校建立高水平“双师”素质教学队伍的重要途径, 也是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保证。实现优质的校企合作, 学校与企业的深厚关系是合作的基础, 而深厚关系的建立离不开访问工程师为企业带来的效益和所做的贡献, 而合作的成功将更有效地推进学校与企业以及用人单位的沟通与深入交流。访问工程师项目的实施, 能够实现多方共赢, 实现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上一篇:走向新生活下一篇:覆盖链路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