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领军人才

2024-08-13

会计领军人才(精选九篇)

会计领军人才 篇1

一、自荐与举荐相结合, 以海选捞人才

科学选拔基础好、有潜力的培训对象, 是打造会计行业领军人才的首要环节。这一环节需要自荐与推荐相结合, 一方面广泛宣传, 发动所有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人员主动报名参选, 自愿才有志愿;另一方面由全县所有行政、企事业单位及个体工商户单位举荐, 以此表明单位重视和支持。这样不仅可让其单位财务人员没有勇气报名者补报, 而且更能激发报名者勇往直前。只有这样双向结合, 才能确保应选、尽选和海选有效。我们县级海选要本着“有则选之、无则加勉”的原则, “矮子里面挑将军”, 选拔在我县区域内会计行业中有一定影响力的对象。要将持有高级会计师职称和会计师职称的人作为选拔的重点人选。

二、笔试与面试相结合, 以素质定人才

选拔考试工作是打造会计行业领军人才的主要环节。选拔考试应采取“统一命题、统一面试、统一标准”的方式, 分为笔试和面试两个部分。笔试以能力测试为主, 试题面较宽, 主要考察考生的基本素质、知识结构和分析决策能力。根据财政部要求, 企业类选拔考试的内容为会计、企业内部控制、企业管理和英语;行政事业类选拔考试的内容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预算管理、公共管理和英语。考试结束后, 由县会计管理部门阅卷, 按本县打造会计领军人才计划 (按县级以会计在岗人员的1%确定为宜, 我县现有在职会计人员1000多人, 应确定打造对象10人) , 加倍择优录取20人, 并组织考核小组对其进行审核和面试, 主要考察培训对象的知识结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应变能力、心理素质、逻辑思维和人际交往能力, 以及自我认知、举止仪表等方面情况。随后, 好中选优、优中选秀, 确定10名“入围者”来重点培养。当然, 单方面特别突出的、在本地有一定影响力的也应作为“单项冠军”来着重打造。

三、自学与培训相结合, 以培养育人才

对入围者重点培养, 是打造会计行业领军人才的必备环节。抓好这一环节的关键是创新培养机制, 改变单纯依赖课堂教学的传统方式, 通过建立学习、科研、实践等交流平台, 实现集中培训与在职自学相结合, 课堂教学与科研、实践相结合, 实行课题研究制度、导师辅导制度、远程教育制度、交流研讨制度等, 给入围者尽可能多地提供学习、研究、考察、交流、深造等机会, 全面培养和提升其综合素质。同时, 入围者不仅要珍惜这些学习机会, 而且平时要刻苦钻研会计领域各种各样的课题, 不断更新方方面面的知识。

四、理论与操作相结合, 以实力论人才

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是打造会计行业领军人才的关键环节。抓好这一环节的关键是创新教学机制, 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 增加案例教学在培训中的比重;改变以往脱离实际的、纯理论的培训模式, 将增强培训对象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作为培训的目标;强化互动教学和综合技能的训练, 目的在于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而不是培养会计理论的“学者”, 甚而是”书呆子“。因此, 在加强会计理论学习的同时, 重点围绕”算能到分、管能到家、谋能到位“的要求加强”命题作业“和”实习“, 每年至少完成1-2个有份量的高质量的调研课题, 进而使之真正成为会计工作的行家能手。

五、职称与职务相结合, 以实绩用人才

以实绩用人才, 是打造会计行业领军人才的有效手段。会计领军人才要通过培训, 实现由执行者向管理者、领导者、决策者的转变, 而不能因为其学的是会计专业、取得的是会计职称、从事的是会计职业、具备的是会计特长, 就永远是个会计员、财务科长、总会计师。要大胆启用和重用会计领军人才, 只要有真才实学并在工作中取得重大成绩者, 要委以重任, 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施展才华。这样不仅能让会计工作者有盼头、有劲头, 而且更有利于单位事业发展。但是, 会计行业领军人才职务转变后, 并非意味着会计行业领军人才的身份到了尽头。官位再高, 只要热爱会计行业, 就永远是会计行业的领跑者, 而且跑在最前列。

六、“地方队”与“国家队”相结合, 以区域造人才

以区域定人才, 是打造会计行业领军人才的现实选择。由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思想观念的不同、人才水准的不均等客观条件的限制, 全国各地会计人员都挤身会计行业领军人才的“国家队”是不现实的。国家财政部计划用十年左右时间, 打造3000名左右会计领军人才, 名额是有限的, 如果各地不着手打造“地方队”, 那么, 地方无缘“国家队”, 地方会计行业就没有领跑者, 对地方会计工作就没有推动力。因此, 打造会计行业领军人才要像体育项目那样, 设立“地方队”、“省市队”、“国家队”, 目标是要层层递进入选“国家队”, 并在世界会计界有所作为。退而言之, 万一地方无缘“国家队”, 地方起码也有自己打造的“王牌军”, 带动地方会计行业向前进。为此, 我们不能有“山里飞不出金凤凰”的自悲, 对打造“国家队”无动于衷。要树立“山里出凤凰”的自信, 着力打造“国家队”, 着手打造“南漳队”。

七、单项与全能相结合, 以特长求人才

以特长求人才, 是打造会计行业领军人才的客观需要。人无完人, 对打造会计行业领军人才不能委曲求全。打造会计行业领军人才分为企业类、行政事业类、注册会计师类和学术类, 加之各类又分若干子类, 且各类会计对象又各有差异, 因此, 打造会计行业领军人才要设立“单项冠军”和“全能冠军”。这样才有利于各显其能、各展所长、优势互补, 在单项或全能方面出类拔萃, 有所建树。当然, 会计原理是相通的, 不论是从事行政事业类会计, 还是工业或商业会计, 在精通本业的前提下钻研其他门类会计业务, 触类旁通, 拿个“全能冠军”也是可能的。为此, 实行先单后全、单全结合势在必行。建议我县在打造会计行业领军人才中设立“行政事业、工业、商业”三类和“制度创新、内部控制、资金管理、决策参谋”四个方面的7个“单项冠军”和1个“全能冠军”, 使之成为南漳会计行业的领跑者。

八、实绩与重奖相结合, 以奖励激人才

以奖励激发人才, 是打造会计行业领军人才的外在动力。真正的会计行业领军人才带给单位的利益是很大的, 其自身的身价也是高的, 因此, 理应重奖。重奖之下必有勇夫, 领军人才也不例外。只有重奖制度在先, 才能激发入围者不断钻研, 一步一个脚印地由“地方队”向“国家队”迈进。

重奖必须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其来源一是县级财政部门按入围人数每人每年2万元预算;二是由入围者所在单位按入围者给单位创造效益的10%计提。

重奖必须以实绩考核为依据。每年由会计管理部门组织考核组对入围者的“工效”进行考核, 对贡献突出者进行重奖。奖额宜大不宜小, 奖面宜小不宜大。

九、交流与研讨相结合, 以平台展人才

以平台展示人才, 是打造会计行业领军人才的最佳方式。会计行业领军人才的培养, 必须有其展示才能的平台, 那就是由会计管理部门经常组织会计课题研究与会计人才交流活动, 以形成相互学习、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会计网”, 拓展领军会计人才的视野, 使人才通过这一平台展现, 非人才通过这一平台提高。常言道“天外有天, 人外有人”, 会计行业人才不通过交流和相互探讨, 就会固步自封。因此, 会计管理部门在每一年度均要与财政科研单位联合出题、分组研讨, 定期交流, 研讨成果优秀的还要向上推荐并参与县外的研讨交流活动, 尽可能地为其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

十、入围与淘汰相结合, 以机制秀人才

会计领军人才 篇2

培 训 简 报

(联合集中培训特刊)

2011年第18期

(总第105期)

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培训工作领导小组

2011年9月27日

签发:杨敏

【培训动态】

贯彻会计人才规划 打造高端会计人才

——全国会计人才工作座谈会及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第六次联合集中培训在北京举行...................................................2

【讨论报告】

锐意进取 奋发向上 积极投身会计人才培养的宏伟事业.................4 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推动会计行业发展.................................7 以用为本 开创会计人才培养的新局面................................11 人才会议指方向 “会计领军”再启程................................14 牢记使命 敢于担当 创造中国会计美好时代..........................17 【培训动态】

贯彻会计人才规划

打造高端会计人才

——全国会计人才工作座谈会及领军人才

第六次联合集中培训在北京举行

9月25日,财政部在北京国家会计学院组织召开全国会计人才工作座谈会。本次座谈会回顾总结了“十一五”时期会计人才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并对未来一个时期的会计人才建设作出部署。

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在书面发言中指出,会计人才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财政部门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围绕落实国家人才战略部署,以推进法律法规建设、管理体制建设、高端人才机制建设等为重点,积极创新评价方式,优化人才结构,健全人才成长环境,会计人才队伍规模持续扩大,较好地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对会计人才的客观需要。特别是抓住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端会计人才的急切需求,创新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实施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工程,起到了高端引领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谢旭人要求,会计人才工作要牢固树立和落实促进科学发展的人才观,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会计人才队伍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着力培养造就大型企事业单位具有国际业务能力的高级会计人才、培养造就具有国际认可度的注册会计师、培养造就具有国际水准的会计学术带头人;要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健全机制,努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会计人才队伍,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扎实的会计 人才保障。

财政部副部长王军在座谈会讲话时指出,谁拥有人才,就拥有发展的先机,拥有灿烂的未来。在会计人才培养方面,我们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仍面临更加繁重的任务和挑战,对此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王军要求,各级财政部门和中央主管单位要各尽其责,齐心协力,形成合力,扎实推进会计人才规划的全面贯彻落实。财政部门要把会计人才培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用人单位要重视会计人才的培养使用。要突出重点、打造亮点,继续着力推进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工程,着力培养提升总会计师、主任会计师、会计院系负责人的能力和水平,努力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名片。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把“十二五”时期打造成会计人才长足发展的重要时期。要戒骄戒躁,埋头苦干,与时俱进,再创辉煌。

财政部会计司司长杨敏作了主题报告,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北京国家会计学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等单位相关负责同志出席座谈会并发言。会议讨论了《财政部关于落实〈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

中组部人才工作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负责同志以及国家有关部委财务司局负责同志、中央企业分管会计工作的负责同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分管会计工作的厅(局)长、会计处长,各省级注册会计师协会秘书长,全国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高等院校和会计师事务所代表,财政部有关单位负责同志以及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培养工程学员等参加了座谈会。

为贯彻《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深化会计人才 培养机制,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的复合型高层次会计人才,按照全国高级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第6期联合集中培训于2011年9月26日在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拉开帷幕。来自全国包含企业类、行政事业类、注册会计师类和学术类等四类会计领军(后备)人才700多名学员参加了培训。

【讨论报告】

锐意进取

奋发向上

积极投身会计人才培养的宏伟事业

联合集训第六期第十二组

为期半天的全国会计人才工作座谈会在来自全国财务会计行业的领导、专家学者和广大会计工作者代表的共同参与、共同见证中落下帷幕。这次会议是我国会计行业的一次盛会,我们不仅听到了财政部谢旭人部长、王军副部长对会计人才工作的期望和要求,听到了各个行业、各个层面在会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好经验、好方法,看到了财政部对于落实《会计行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实施意见,更看到了会计行业的未来和希望。会议结束时那久久不息的掌声传递出了与会同志们的共同心声、共同祝愿,相信这次大会一定会在全国会计工作者中产生深远影响,一定会激励我们积极投身到国家会计人才培养的伟大事业中,一定会成为我们会计人才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一、对本次座谈会的几点感受和体会

在座谈会之后的小组讨论会上,与会的同学们满怀激情,畅谈体会,深入 4 浅出,踊跃发言,真知灼见,溢于言表。总结起来,有“三个衷心感谢,三个贯彻落实”。

首先要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为会计人才的成长营造广阔天地。纵观会计百年发展,中国一直在努力追赶,改革开放三十年,迎来会计工作的崭新时代,国家的发展复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让会计人才大有可为。其次要感谢财政部在会计人才培养上的高瞻远见和持之以恒,为会计人才培养提供了宽阔的舞台,离开财政部领导下的体制保障,会计人才培养工作将是一盘散沙,会计工作的百年大计只能雾里看花,可见而不可得。最后还要感谢国家会计学院、中注协等会计培养和管理机构的精心组织,科学谋划,为会计人才的培养大计默默做了大量工作,得到大家的广泛认同。

在小组讨论会上,领军班的同学们在发言中深刻感受到肩赋重担,任重道远,决心在三个方面贯彻落实本次全国会计人才座谈会的精神:一是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努力学习,提升自我,戒骄戒躁,永不满足。作为国家培养的后备会计领军人才,一定要认清自己的责任,明确奋斗的方向,勤学修身,德才兼备,不仅要独善其身,更要胸怀天下。二是要利用会计领军人才的品牌形象,把本次全国会计人才座谈会的精神,特别是王军副部长所说的“十二五”期间是会计人才长足发展重要时期的观点,在自己的企业和工作环境中广泛宣传,上传下达,扩大影响,形成各方共识。三是推广实践,勇作会计人才培养事业的“布道师”、“传教士”。会计领军人才在本企业、本单位都有一定职位,具有一定影响,要把对会计人才的培养工作从自己身边的人、从下属会计人员做起,为他们创造更多条件和发展机会,使会计人才遍地开花,形成规模。

二、对会计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 1.加大对西部欠发达地区会计人才的培养。要全国一盘棋考虑会计人才培养问题,特别是西部欠发达地区,会计人才更为缺乏,高级会计人才的培养需求更为迫切。建议结合国家西部大开发的相关政策,加大对西部省份在会计人才政策、资源投入、会计培训机构建设、会计人才流动激励等方面支持力度,让会计人才在促进西部省份经济发展中发挥更重要作用。

2.在会计人才培养中,将会计职业道德和诚信从业教育放在更为重要的位臵来考虑和设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会计人才教育的重要基础。我们感觉当前会计教育培养比较侧重知识、技能和素质的教育,而对诚信理念、职业道德的内容强调得还不够充分,对职业道德的研究、宣传和监管制度的完善等方面还有不少工作要强化。

3.要研究会计人才培养的梯次问题,形成内在完善的有效机制。在基层中,会计人才培养存在一些机会主义和短视现象,社会经济和企业发展需要什么会计就培训什么,上级领导重视什么就让会计学习什么,不能激发会计人员自身学习提高的信心和成长的动力。国家要研究对企业或单位会计人员培养的长期、有效的内部机制,比如将会计人员的成长纳入对单位领导,特别是会计工作主管领导或会计机构负责人的考核体系,使会计人员的发展有保障机制。

4.加大对会计人才培养工作的宣传和落实。王军副部长在讲话中提到“要各尽其职,形成合力,扎实推进会计人才规划的落实”,大家深受鼓舞。财政部作为全国会计行业的主管部门,希望能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上加强会计人才工作的宣传力度,推动中央有关部门,地方主管部门及国资委、会计机构实施更为细致深入的培养计划,真正做到“形成合力”。同时切实加快会计领军人才、总会计师和主任会计师的培养,推动出台更为实质性的激励政策,让会计领军 人才、总会计师和主任会计师们承担更重要的岗位,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这必将大大有利于会计人才的长期培养和发展,也有利于会计人才培养规划的全面落实。

第十二组学员名单:严航 陈广垒 桂友泉 王海 魏华 敖都吉雅 吕荣 陈岸强 陈林 赵德强 曹锡锐 陈加武 段文务 葛效宏 王祎 王肖健 吴乐霖 姚祎 刘婕 相恒来

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推动会计行业发展

联合集训第六期第十七小组

9月26日晚,第十七小组围绕全国会计人才工作座谈会会议精神进行了讨论。学员联系自身工作的实际,谈感受、谈体会、讲措施、提建议,小组讨论发言踊跃、气氛热烈,各位学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达到了增进了解、互通有无、交流心得、共商大计的目的。

一、全国会计人才工作座谈会的召开适逢其时,体现了国家对会计行业发展的高度重视

学员一致认为,在“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财政部组织召开全国会计人才工作做座谈会,是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的重要举措,对于会计人才队伍建设、会计行业的科学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财政部领导的讲话,立意深远、高屋建瓴,客观分析了我国会计人才队伍的现状、深刻阐述了提高会计人才队伍素质的意义,就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既提出了战略性的宏观要求,又指明了具体的实现途径。随同会议发放的《财政部关于落实<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实施意见》,对会计人才工作体制建设、实施步骤进行了总体部署,明确了所要推进的重点工作,并提出了相关组织保障措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迫切要求加强会计人才队伍建设

主任班学员表示,随着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和经济鉴证业务需求的提升,对注册会计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然而,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队伍建设仍受到很多限制,突出表现是行业吸引力不高、人员流动性过大,存在明显的人员流失现象,适应跨行业、跨国业务需要的专业人才更加缺乏。因此,迫切需要为整个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源环境,切实提高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提供诸如户籍、住房等生活工作方面的基本保障,进而提升注册会计师对自身价值的评估和判断水平。行政班学员表示,随着政府功能的规范和强化,行政事业类会计绝不再是简单的记账报账的预算会计管理,有许多前沿的专业问题需要去探索和解决。行政事业类会计人员作为会计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应受到更大程度的重视,另一方面,自身也应加强学习,加强理论创新和国际接轨。企业类学员表示,随着宏观经济和企业规模的快速发展,对会计人员需求总量不断增加,同时,日益复杂的经济业务,迫切需要提高全面熟悉财会、金融、税务以及证券、期货等各方面知识的复合性会计专业人才,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企业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竞争,越来越多地进行跨国属地化经营,这就更加需要一批谙熟国际会计准则,乃至当地会计准则的高端会计人才,然而在很多企业,这方面的人才储备严重缺乏,人员配臵捉襟见肘,会计管理能力滞后于业务发 展速度。因此,迫切需要加快会计人才队伍的建设。

三、人才队伍建设在注重高端人才培养的同时,更应重视基础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会计从业资格、初级、中级、高级职称、注册会计师、会计领军人才等系列会计人才培养体系。在整个会计人才队伍中,必须看到的是,高级职称、注册会计师和会计领军人才只是其中的很少部分,在学术和实务带头方面,他们必不可少,起到很好的“头雁”作用。但会计人员中的更大部分是从事基础会计工作的普通会计人员,他们是会计人才“金字塔”的基石,根基不稳,难以为续,这些人的素质能否得到有效提升,他们的工作能否做好,事关整个会计工作的成败。因此,在会计人才培养中,注重会计行业的“基础教育”显得更加重要,意义更加重大。要让青年人、从事基础会计工作的人看到职业发展的希望,真正感受到自身工作的使命和意义所在,使他们能够从成功者的经历体会到自身工作的价值和未来的职业希望所在,从而营造出会计人才队伍层级发展、梯次前进的良性循环状态。

四、会计人才培训应在全面普及、综合培养的同时,切实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

目前,社会上会计培训如火如荼,但主要是各类职称考试和继续教育,虽然整体上对提升行业素质起到了客观的推动作用,但仍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如何在全面普及、更新财经及会计知识的同时,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会计人才培养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比如,部分学员认为,领军人才每年一度的联合集中培训,对于大家增进了解和友谊,交流学习和研究成果意义重大,对于提高我们对经济和社会热点的理解、判断和把握意义重大。但是如何不断提升师资力量、如何使培训更加体现其高端性、前沿性,如何使讲授内容更加有利于领军能力的提升,似乎已经成为需要直面的问题。因此,集中培训很重要,但关键还在于日常个性化培训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应更加注重培训和学习的个性化、针对性和有效性,融学习于工作,融研究于实际,在日常经济管理活动和对社会经济现象的观察中不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改进措施、提升能力。

五、会计人才队伍建设不但在于营造有利于会计人才脱颖而出的良性机制,更在于优秀人才的合理有效使用,要能力优先、用人为本

目前,通过各类执业资格考试以及会计领军人才的选拔,客观上已经基本形成了有利于高素质会计人才脱颖而出的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但也必须承认,在不同领域对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和培养力度不尽相同。比如行政事业班学员表示,在机关事业类单位,行政级别基本上是决定各项待遇的唯一标准,技术资格与岗位设臵基本不挂钩,甚至对技术资格的取得和评审还存在种种障碍,重职位、重自理、轻职称、轻技术的观念仍然亟待转变。来自企业、行政、主任班的多位学员都表示,会计人才在很多领域受尊重、受重用的程度远远不够,会计人员地位、待遇相对偏低,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建议财政部进一步明确领军人才在职业发展等方面的相对优先地位、推动正高级职称的设臵工作、促进在行政事业类单位设臵总会计师等。

总之,大家认为,会计人才规划已经确立,蓝图已经绘就,这为我们不断成长、大展宏图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机遇和优质平台。我们一定不辜负国家以及财政部领导的殷殷重托,定将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从自身做起,为我国的会计人才体系建设做出贡献。

第十七组学员名单:王鹏 金鸿雁 邱嘉臣 王欣健 张亚贤 余强 郭莉莉 张连起 刘贵彬 邓星斌 董付堂 高宏亮 苟仲 支力 谭宪才 戴其林 张先云 胡咏华 程银春 刘宁宇 朱宗瑞 范明华 陈瑜 邹峰 黄学超 乔晓丽 池昭梅 李永

以用为本

开创会计人才培养的新局面

联合集训第六期第一组

金秋九月,丹桂飘香。参加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第六次联合集中培训的全体学员欣喜地迎来了全国会计人才工作座谈会。学员们聆听了来自地方财政厅(局)、企事业单位以及高等院校的十位代表发言,学习了《财政部关于落实〈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实施意见》以及谢旭人部长的书面讲话,现场倾听了王军副部长关于会计人才工作的重要讲话,受益匪浅。在9月26日晚的小组讨论会上,学员纷纷发言,畅谈参加全国会计人才工作座谈会的体会,并结合各自的工作实践对下一步人才工作提出了建议。

一、参加全国会计人才工作座谈会的体会

1.会计人才工作事关发展先机和会计事业的灿烂未来,两个讲话和《实施意见》对此进行了高度概括和认可。谢旭人部长书面讲话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王军副部长的六点意见,开宗明义阐述了“谁拥有人才,谁就拥有了事业发展的先机,拥有了灿烂的未来”。会计人才工作被明确臵于如此重要的地位,学员们深受鼓舞。

2.会计人才工作应该遵循一般人才培养的普遍规律,两个讲话和《实施意 见》对此进行了明确谋划和部署。《实施意见》对完善会计人才工作机制提出了具体要求,要在推进中讲求统筹兼顾、循序渐进;谢旭人部长要求在明确方向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同时要求进一步改革创新;王军副部长则告诫各单位在人才问题上要各尽其责,形成合力,扎实推进。具体推进过程中,要完善机制、统筹推进,突出重点、注重改革。这不仅是培养会计人才的正确战略,也是一般人才培养的普遍规律。学员们普遍认为,两个讲话和《实施意见》严谨务实、操作性强,经过努力完全可以落实。

3.会计人才工作目标高远、注重落实,两个讲话和《实施意见》对此进行了严格要求和安排。王军副部长在讲话中强调,我们本身工作上的欠缺,特别是其他行业在贯彻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战略方面创造出的更多经验和办法,给我们形成新的压力,再加上国际人才战略发展的一些形式和要求,使得会计人才培养面临着更为艰巨的任务和挑战。学员们认识到,部领导对会计人才工作的目标要求,纵向是超越自我,横向则是全球视野。这样的会计人才工作目标,不可谓不高远。在落实问题上,王军副部长也给大家指出了明确的路线图。不仅要求各单位和各行业要有自己的人才规划,而且在落实节奏和时间表上要有科学合理的安排,如“十一五”期间实现制度的国际接轨,“十二五”期间实现人才队伍的国际接轨,“十三五”期间则要求中国会计人才在国际舞台上大展身手,尽显风流。王军副部长的讲话让大家倍受鼓舞,这必将极大促进下一阶段的会计人才工作。

4.会计人才工作要求重点突破,赋予了领军(后备)人才学员光荣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两个讲话和《实施意见》都把领军(后备)人才项目列为了重点工作的第一项。激动之余,学员们又有了一份沉甸甸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感。座 谈中,表达次数最多的意见就是,财政部和三家会计学院对此项目投入了大量资源,尤其是王军副部长的关心与支持,让大家发自肺腑的感恩。

二、对下一步会计人才工作的建议

学员在深刻领会座谈会精神的基础上,对下一步会计人才工作尤其是领军(后备)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以下几方面建议:

1.要将领军(后备)人才项目打造成一个有号召力的品牌。财政部、三家会计学院及相关单位对该项目投入了大量资源,学员们表示要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学习知识,提高本能,干好工作,创新出彩,共同努力把领军人才项目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精品人才培养项目。

2.要使用好领军学员,毕业后应该有跟踪和继续培养机制。财政部在每位领军学员身上都倾注了大量的教育资源,如果不能好好使用,将造成巨大浪费,要避免“重培养,轻使用”的现象出现。此外,企业一期已经毕业了,学术一期和注册会计师一期马上面临毕业,学员们希望对这些毕业的学员能够建立一个跟踪、反馈以及后续教育的培养机制。

3.要进一步促进学员之间的深度交流。所有学员都建议,除上课外,希望有更多的交流机会,尤其是深度交流的机会。目前的交流活动基本都在同班级、同类别学员之间进行,不同班级、不同类别学员之间的交流少之又少。学员们建议参照大学中的师兄弟机制,建立本项目的师兄弟机制;同时,各地领军班校友会要多活动,深度交流。

第一组学员名单:肖烽 李志杰 徐鸿 肖绍平耿红 耿毅 谷颖捷 胡建忠 黄悦栋 徐莹 钱洁 周琳 朱舒凡 郭京梅 文峰 庄峻辉 陈健 王建新 谢盛纹 刘运国 姜国华 孙蔓莉 李青原 温素彬 曾繁荣

人才会议指方向

“会计领军”再启程

联合集训第十一组

金秋的北会院,景色怡人。全国会计人才工作座谈会的圆满召开,让凉爽的秋风又平添几分收获的喜悦和放飞希望的憧憬。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培训班的全体成员参加了此次座谈会,亲自聆听财政部王军副部长、各管理部门司局长、各相关单位领导的讲话,倍感鼓舞、深受启发。第11讨论小组15名同学认真学习领会“全国会计人才工作座谈会”精神,畅谈体会。

一、谢旭人部长的书面讲话和王军副部长的总结发言,高屋建瓴、意义深远,是我国未来会计人才建设工作的指南和纲领

谢旭人部长在书面讲话中提出,会计人才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回顾了会计人才工作取得的成绩,并针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对会计人才队伍建设提出的更高要求,就如何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会计人才规划》的目标任务,围绕发展方向、工作重点、创新机制三个核心环节作出重要指示。

王军副部长的重要讲话让大家倍受鼓舞,他要求大家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会计人才建设工作,提出“谁拥有了人才,谁就拥有了发展的先机,拥有灿烂的未来”。王军副部长在肯定过去工作成绩的同时,也深刻分析了未来面临的艰巨任务和挑战,他指出,过去的“十一五”主要着力点是中国会计制度与国际制度的接轨,而未来“十二五”的主要任务则是中国会计人才与国际人才的接轨。在总结发言中,他要求各个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各尽其责、形成合力,突出重点、打造亮点,扎实推进会计人才规划的全面落实。谢旭人部长的书面讲话和王军副部长的总结发言,高屋建瓴、意义深远,是我国未来会计人才建设工作的指南和纲领。值得一提的是,王军副部长在发言中,一方面对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工作充分肯定并寄予厚望——称其是“魅力无限的一道风景线”;另一方面,对领军班学员提出告诫:“什么时候都要戒骄戒躁,什么时候都不要满足已取得的成绩”。这些饱含深情和智慧的话语值得我们全体学员深深铭记并予以践行。

二、与会代表的发言内容详实、各具特色,总结经验,提出计划,开拓了会计人才建设的工作思路

财政部会计司杨敏司长在发言中从法律制度基本建立、机构逐步理顺、人才队伍不断扩大、社会环境进一步好转四个方面回顾了中国会计人才建设工作,并针对当前面临的高层次、复合性人才缺乏、结构不合理、人才市场还需进一步发展等问题,提出了今后的工作重点,一是落实全行业的人才规划;二是继续深化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工程;三是加快会计人员管理信息化;四是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五是进一步强化总会计师培训;六是作好先进注册会计师的表彰工作。

与会代表的发言都紧密结合实际,既有案例、又有数据,内容详实、各具特色,对今后推进会计人才建设工作极具启发性。

三、作为会计领军(后备)人才,要严格自律,志存高远

如何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深入领会“全国会计人才座谈会”的精神,如何更好地践行财政部领导对我们全体学员的殷切希望,如何勇于担当、自我超越、再创领军人才工程的新辉煌,是同学们最有感触、也是讨论最热烈的地方。大家表示:一要志当存高远。时刻牢记时代赋于自己的特殊使命,时刻牢记各 级领导及社会大众对我们寄于的厚望,心怀感恩,志存高远,并为高远的人生目标不懈奋斗。二要修身以养德。德才兼备应是每一位学员的自我要求,做事先做人要成为我们的行为准则。作为会计领军人才中的一员,更要严格自律,“日三省吾身”,努力培养自己高尚无私的品格、奉献敬业的精神、廉洁的职业操守,并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感召和凝聚周围的同志。三要专注以广才。“非学无以广才”,持续不断的学习、专注一心的学习,是我们的使命、是我们的责任、也是会计领军人才质量和品牌的重要保障。除了重视、珍惜会计领军项目提供的平台,认真参与六年培训班提供给的各类课程外,每位同学都要根据自身特点和工作需要,在国际视野、市场规则、学术前沿、财会业务、会计与文化的融合方面精耕细作,专注于业务素养的不断提升。四要通达则济天下。我们要成长为会计人才,更要努力成长为优秀的会计领军人才。领军人才不是自封的,必须要得到行业的公认、社会的认可。所以,我们要主动将自己学习和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与他人分享,将自己在领军班上学到的知识回到单位后进行传授,以自己的品格、自己的学识、自已的才干来影响和团结周围的同志,作出实实在在的业绩,通过个人和团队的成功来体现会计领军人才的责任、捍卫会计领军人才的荣誉、共创会计领军人才的辉煌。

第十一组学员名单:金志刚 曹军 张星燎 夏登梅 周春华 周新迁 诸凡 赵亦飞 薛松 张琼 郁向军 陈珍红 程妮妮 吴宇 钟乐牢记使命

敢于担当

创造中国会计美好时代

联合集训第六期第十四组

9月25日,在《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颁布实施一周年之际,财政部在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召开了全国会计人才工作座谈会,大会宣读了谢旭人部长的书面讲话,来自财政部门、高等院校、注册会计师行业、企事业单位的十位代表介绍了本单位或本部门会计人才培养工作的经验及成果,王军副部长充分肯定了与会代表的发言,他谈到“牢记使命,敢于担当,创造中国会计美好时代”使与会代表和领军班学员深受感动和启发。9月26日晚,领军班学员对全国会计人才工作座谈会会议精神进行了分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王军副部长的讲话,强调了人才资源的战略意义,分析了当前的形势,肯定了过去五年的成绩,描绘了未来十年的美好蓝图,点明了工作的重点和亮点,更对未来人才工作提出了要求和希望。讨论后学员们总结出三点体会:

一、设定目标,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王军副部长指出,“十一五”时期我国会计工作是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十二五”时期应当以打造会计人才,特别是高端会计人才长足发展为重点。只有这样“十三五”时期,我国会计人才才能到国际舞台上大展伸手,尽显风流。

学员表示,在执行新准则前,保险行业的会计人员象听天书一样听“四大”的合伙人讲“保险合同分拆”“保单获取成本”,执行新准则尤其是2009年保险行业执行《企业会计准则解释2号》后,中国保险业积极参与IASB的研究和讨论,在财政部、保监会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在北京举行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保险合同圆桌会议”上,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官员也表示已经认识到在保险合同会计准则方面,中国走在了世界其他国家的前面,积累了成功的经验,标志着我国保险会计完成了“国际影响从被动跟随跨越到主动参与”的转变,也累积了大批了解国际准则的会计人才。

二、利用平台,共同成长,彰显能力

领军平台中,从人才供需角度看,既有提供人才的院校方的学术类代表,也有人才使用方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学员,还有会计人才管理方即行政类的学员,这样的一个平台,无疑会使供需双方能够顺利沟通,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从提供会计服务的角度看,有提供服务的供给方会计师事务所学员,也有会计服务使用方企业的学员,双方从合同的甲乙双方变成共同学习讨论的学友,沟通效率的提高,将利于提升会计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搭建双方共同成长的桥梁。

三、勇于担当,敢于担当,服务社会

王军副部长将落实人才规划各项工作的方法总结为“很抓落实,再抓落实,持续不懈地抓落实”。在领军人才成长的道路上,学员们也总结,不管是处长还是局长,不管是高级经理还是合伙人,不管是副教授还是教授,只有勇于担当、敢于担当,全身心投入到会计人才发展的大潮中,为国家、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才能建功立业,实现价值,不负重托。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快速发展、催人奋进的伟大时代,我们的事业是充满希望的开拓性事业。伟大的时代是人才辈出的沃土,伟大的事业需要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的人才去开拓,领军学员,牢记使命,敢于担当,投身“十二五”,迎接中国会计美好时代。

第十四组学员名单:刘洪波 吕和东 孙磊 李铮 王引芳 邱国江 王冻 储燕涛 向峥 阮响华 王庆东 李会英 刘鹏 沈芳 施丹丹 张小东 文丽 闫飞 周瑞 任君瑞 陈荣光 严兴华 高新德 魏先锋 何召滨 孙晓娜 张琴

送:部领导,办公厅、人事教育司

浅析如何打造会计领军人才队伍 篇3

一、会计领军人才的内涵

会计人才队伍建设对于我国从会计大国迈向会计强国至关重要, 而会计人才培养要抓两端, 即基础会计人员培训与领军会计人才的培养。人才培养是会计行业发展的关键,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会计行业迫切需要一批善于管理、精于业务、熟悉市场规则和国际惯例、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的高素质、复合型会计领军人才。财政部 (2005) 启动高级会计人才工程, 广受社会各界关注, 此后上海、浙江、安徽等各省市也开展了会计领军人才培训工作。计划用十年时间在企业界、行政事业单位、注册会计师行业和学术界培养近千名高级会计领军人才。综合而言, 领军人才应该具备素质高、能力强、贡献大、成长好四方面条件, 即精通本专业知识体系, 熟悉行业前沿和相关交叉知识体系, 具有较好的职业操守, 能将知识体系转化为生产力, 在本行业中具有一定和影响力。

二、会计领军人才培养的意义

根据上述会计领军人才内涵分析可知, 会计领军人才主要涉及企业界、行政事业单位、注册会计师行业和学术界四大领域。在新时期与新形势下, 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对于我们会计事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是培养在重要领域担任财务负责人的企业类会计人才, 有助于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尤其是适应大中型企业快速发、强化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 对于完善企业会计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二是新时期、新形势下, 会计领军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对企业税务活动所引起的资金运动进行有效核算和监督, 强化税务管理工作, 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增强企业涉税处理与应变能力, 同时这也是适应现行财政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对高层次会计人才的迫切需求, 更是深化行政事业改革的关键内容。三是会计领军人才队伍的引领辐射作用, 能带动和推动会计当前会计队伍的进一步优化和提升, 如2005年财政部启动高级会计人才工程后, 在全国受到广大关注, 继而多数省、市开始培养当地的会计人才。总之, 会计领军人才的培养是新时期、新形势的迫切需要, 对于企业发展、行政事业改革, 以及经济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打造会计领军人才的对策建设

会计领军人才工程是一项新生事物, 如何打造一支精通业务、善于管理、熟悉国际惯例、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的高素质、复合型高级会计人才队伍, 需要不断地摸索, 当前呈现出几种典型的培养模式, 如选拔模式、培养模式、淘汰模式等。整体而言, 会计领军人才的成长是一个“先立足, 再琢磨, 后打造”的过程, 是一个整合、契合、融合的过程, 是一个互动、交流、碰撞的过程, 是一项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

1. 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打造会计领军人才队伍是财政部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 营造良好地社会氛围, 提高社会各界对打造会计领军人才的重要性认识, 对于推进这一战略举措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一个浓厚的舆论氛围中, 有助于会计人员不断地去提升自我, 迈向会计领军人才队伍;有助于各省、市及相关机构进一步重视会计人才培养, 优化会计人员队伍结构;有助于提升社会各界对会计人员的重视, 尤其是会计领军人才的重视, 为会计行业赢得良好的社会口碑。

2. 优化培养模式提升实效。

培养模式对于打造会计领军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直接影响着会计领军人才队伍的作用发挥。对于不同的培养模式, 要有不同的侧重点, 要善于抓住关键环节, 如采用选拔模式, 则必须强化选拔的机制体制, 如何通过标准化和规范化流程, 如何体现公平公正等, 在选拔出优秀候选人的同时激励更多的会计人员朝此努力;采用培养模式时应重点考虑培养方式, 如何因材施教、学用结合, 建立和完善“育才”与“用才”的各项机制。

3. 完善激励措施促使人才成长。

配套的人才激励措施可以有效促使人才自我成长, 比如提高中高级会计人员的福利待遇, 鼓励优秀会计人才参与各种高级理论研讨, 对在学术界发表具有一定推广应用价值的课题实行重奖等, 都能一定程度上激励社会各界会计人员努力提升自我, 朝实现自我的方面努力进步。同时, 健全和完善会计领军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 如选送优秀会计人员进入国家高等学府进行学习深造, 有目标地选派优秀会计人才参与国际间学术交流等, 在学习和实践中成长为科研领军人物。

4. 建立领军人才信息库。

这对于实时掌握会计领军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定期不定期的回访这些领军人才, 也可以在一定程度检验人才打造途径的效用到底如何, 有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企业与领军人才之间的搜寻成本, 良好的平台有助于促进当地会计领军人才的进一步发展。

总之, 打造会计领军人才队伍, 是适应新时期、新形势的需要。一支强有力的会计领军人才队伍是服务经济发展, 确保区域提供会计人才保证的关键;是顺应时代发展, 培养高素质会计人才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任红梅.在新一轮财税改革中发挥好会计领军作用[J].中国总会计师, 2014, (01) .

会计领军人才 篇4

——财政部副部长王军在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培训班上的讲话

(会后整理稿2008年11月22日)各位同学:

上午好!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时,明确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民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因此,我们要从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方式有多种,而读书是重要的方式之一。今天,我就同大家谈谈读书的问题,重点是谈谈研品经典的问题。

财政部启动实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培训工程,目的是要培育引领会计行业战略大发展的优秀人才。何为优秀人才?虽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以为关键一点在于:他(她)必须是具有才智的人。人们常说,道生于安静,德生于谦和,慈生于博爱,善生予感恩,福生于快乐,乐生于健康。那么,才智又生于何处呢?我以为,智生于“多闻”。“多闻能知法,多闻能远恶,多闻舍无义,多闻得涅槃”。要做到“多闻”,很重要的一点是要靠多读书,常读书,读好书,用好书,通过读书,丰富自我,提升自我,启智取道。一本好书,无论新旧、厚薄、所论何事,里面都浓缩了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更何况经典呢?

一、什么是经典

“经”与“典”在古汉语中是两个词。对于“经”字,最早与“径”、“泾”等同。我国第一部大字典、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称:“经,织从丝也。”明代张自烈的《正字通》对此阐释说:“经,凡织纵日经,横日纬。经长竞而纬可接续,必先经而后纬也。”由此可见,无论织物与“纬”相对之“经”,还是河流与“渭”相对之“泾”,抑或道路与“曲”相对之“径”,“经”的原初之意是与“纵”相关联的。若引申到时间,“经”便被赋予了在历史之中贯通绵延之意。后来,“经”之义由“纵”延伸至“常”,由经验延伸至超验。东汉刘熙的《释名·释典艺》称:“经,径也,常典也,如径路无所不通,可常用也。”东汉的《白虎通义》释“经”为“常”,认为儒家经典含有超越时间的“常道”。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宗经》亦称:“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意思是说,“经”是永恒的道理,是不可更改的基本规律。“典”是个会意字,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西汉的《尔雅·释诂》说:“典,常也。”从甲骨文字形看,上面是“册”字,下面是“大”字,合在一起就是大本大册的书,意指重要的文献、卷籍。由此不难推出,“经”与“典”合用,具有“常道、法则”的意思,可引申为“典范、典籍”。“经典”这个概念后来逐渐被引申到文化、艺术等领域,又和典范的概念相匹配,成为一种创作范式和标准。再往后,这个概念又被引申到自然科学等领域,泛指权威性的科学巨著。概言之,那些在人类思想文化史上异峰突起、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常读常新的传世之作或科学巨著,通常统称为“经典”。我以为,经典具有以下特征:

(一)原创性。原创性通常是指“作品”主旨具有首创而非模仿或稍有扩展的特性。经典具有原创性,意即经典的创造者往往是以一种创造性的思想灵动和行为实践,开辟出一个、多个全新的领域,并因此而承载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社会意识、人文境界、时代内涵、科学水平和技术标准等。例如,希罗多德所著《希腊波斯战争史》,被誉为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具有世界性的通史著作,开创了历史叙事体写作的先河;欧几里得所著《几何原本》,被称作历史上第一部理论严密、系统完整的数学专著,对数学发展所起的作用至今仍少有著作与其匹敌;盖尤斯所著《法学阶梯》被视为唯一一部完整传世的古代罗马法学文献,成为世界上所有民法典结构的基础和范本;威廉·配第所著《赋税论》第一次有意识地把商品价值的源泉归于劳动;亚当·斯密所著“国富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系统地分析和描述,使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被公认为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奠基之作;爱因斯坦的《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第一次科学地阐述了狭义相对性原理,即对于一切惯性系,运用该参照系的空间和时间所表达的物理规律,它们的形式都相同,等等。在我国,能够被称作经典的著作也都具有原创性。例如,第一部诗歌总集见于((诗经》、第一部散文总集见于《尚书》、第一部语录体散文见于《论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见于《国语》、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编年体史书见于《左传》、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见于《史记》、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见于《汉书》,等等。由此可见,古今中外,但几经典,其必是拓荒之作,前所未有,并在长期的历史熔铸和社会淘漉中经过反复实践与严格选择,方才形成的文化粹质与文艺精品,具有历史原创性和时代开拓性,它不仅集中了时代的菁华、社会的理智和天才的创造,更以一种辩证、崭新的而非一贯、定势的思维与眼光去分析问题和观察事物,超越了传统的理论、固有的知识、陈旧的方法体系,即使并非总是“剑强于人”,往往也能做到“剑法高于人”。

(二)文化性。文化通常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经典具有文化性,体现在它不仅超越自身专业,而且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作支撑,又反过来传承和弘扬了文化。经典寓于文化之中,文化又孕育出经典。没有经典的文化不成其为文化,没有文化的经典也不成其为经典。经典随着文化的繁荣而不断涌现,文化因经典的传播而流传久远。人类文明的精髓栖身于经典的深处。所谓“书中自有颜如玉”,有无“颜如玉”且不论它,但人类文脉的流淌的确在经典中聚成“江河”,汇为“交响曲”。法国人曾说过,如果各个领域内的前五人缺失,法兰西将成为行尸走肉的一群。也许我们可以说,如果各个领域丧失了最出色的五十本经典,那么人类精神世界将随之黯淡无光。我们无法想象,如果没有了但丁、荷马,没有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没有了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没有了莎士比亚、歌德,没有了贝多芬、莫扎特,没有了凡·高、毕加素„„没有了这许许多多的经典人物及其经典著作,西方文明还剩下什么?我们也无法想象,如果没有了《易经》、《诗经》,没有了《史记》、《汉书》,没有了((红楼梦》、《三国演义》,没有了孔孟、老庄,没有了李白、杜甫,没有了韩愈、苏轼,没有了王羲之、顾恺之、吴道子„„会是怎样的华夏文明呢?我们再试想,科学领域如果没有伽利略的《论重力》,人类也许不会那么早了解地心引力和重力的实质;如果没有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经典的自由落体实验,人类也不可能那么轻易地从实验和理论上否定当时已统治千余年的亚里士多德关于“落体运动法则”,并确立正确的“自由落体定律”,即在忽略空气阻力条件下,重量不同的球在下落时同时落地,下落的速度与重量无关„„假如这一切根本就没有发生过,近代科学或许不会发展得如此之快,整个人类文明也不可能有今天的灿烂!(三)辐射性。辐射性通常是指从某个中心向各个方向伸展出去的特性。这个物理学概念引申到社会科学中来,可以理解为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具有穿越时空的特质。

经典的辐射性首先表现在其对自身领域或直接相关领域具有重要影响。比如,《孙子兵法》既是一部讲大战略的军事哲学著作,又是传授“用兵之妙,存乎一心”的战术指导经典读本。其军事思想不仅穿透历史对中国历代军事家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而且穿越国界被译成日、英、法、德、俄等29种文字,广泛地流传到其他国家。1961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著名指挥官、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访问我国,向毛泽东主席盛赞《孙子兵法》,并建议将这部兵家经典作为全世界军事院校的教材。事实上,今天已有不少国家的军事院校将它列为指定教材。据报道,l991年海湾战争期间,交战双方都曾研究《孙子兵法》,借鉴其军事思想以指导战争。又比如,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无论从科学史还是整个人类文明史来看,都无可辩驳地称得上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它是经典力学的第一部经典著作,也是人类掌握的第一个完整的科学的宇宙论和科学理论体系,其影响力遍布经典自然科学的所有领域。从科学研究内部来看,((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还是现代科学理论体系的一个样板,涉及理论体系结构、研究方法和研究态度、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多个方面的内容。爱因斯坦评价说:“至今还没有可能用一个同样无所不包的统一概念,来代替牛顿的关于宇宙的统一概念;要是没有牛顿明晰的体系,我们到现在为止所取得的收获都是不可能的”。今天,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讨论的问题及其处理问题的方法,仍是大学数理专业教授的核心内容之一,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成长,推动着人类科学和社会不断向前。再如,《公司会计准则导论》(佩顿、利特尔顿)、《现代会计手册》(西德尼·戴维森)、《会计理论》(埃尔登·亨德里克森)、《实证会计理论》(罗斯·瓦茨)、《蒙哥马利审计学》(蒙哥马利)等会计审计经典,对当代世界会计审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均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对我国会计审计理论研究和会计教育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可以说,正是由于科学地吸收和借鉴了这些经典的精华,我国的现代会计审计理论研究与教育才得以较快地从“文革”断层和迷惘中走出来,“搭”上中国经济社会改革开放和国际会计审计改革与发展的“时代班车”!其次,经典的辐射性还表现在对相关专业领域甚至相距较远的其他非相关领域也能产生重大影响上。它能让外行人学习后茅塞顿开,获益匪浅。比如,前面提到的《孙子兵法》,除了在军事方面具有重大影响外,还被政治家、思想家、企业家等奉为经典。又如,《易经》,它是我国一部古老的经典哲学著作,究天人之际,探索宇宙,指点人生,辅佐事业。然而,人们对《易经》的研究和运用,大大超出了纯哲学的范畴。它在我国古代历史、政治、军事、数学、医学等领域都曾得到广泛的应用。我国史前文化和先秦史料大都来自当时人们用八卦

占卜所作的记录。孙膑、诸葛亮就曾运用八卦治军,成效斐然。常言道:“医易相通”;《易经》还指导和推动中医诊断和疾病预测的发展。有人曾这样归纳《易经》的作用,它在中国政治军事领域具有权威性的作用;在经济领域具有主宰性的作用;在理论领域具有时空性的作用;在实践领域具有创造性的作用;在文化科学领域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的作用;在生活领域具有指导性、决策性的作用。事实上,类似《易经》这样的中国传统哲学经典,对人类科学的发展也有较大的影响。现代科学先驱、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曾运用《易经》中伏羲八卦原理,发明了今天计算机所用的2进制。l977年化学诺贝尔奖获得者普里高津总结得好,他说:“现代新科学的发展,近十年物理和数学的研究,如托姆的突变理论、重正化群、分支点理论等,都更符合中国的哲学思想。„„中国思想对于西方科学家来说,始终是个启迪的源泉。”

(四)深邃性。深邃性通常是指作品等具有深刻、触及事物或问题本质的特性。经典是智慧的结晶、知识的提炼、外化的感悟;同时,也是智者的精神情感、认知世界、逻辑推理、科学验证的浓缩与升华。可以说,经典是书中之书、艺中之艺,呈现的是思想中的思想、规律中的规律,因而具有深邃性。它不仅还原、认知、描述事物的真相,而且能还原、认知和描述事物与事物、事物与自然和社会、事物与相关人及非相关人之间的关系及其规律。比如《论语》,它作为儒家学派思想的经典,“集”中国上古以来文化之“大成”,既涉及中国古代政治,又广泛地论及文化、教育、历史、人生、哲学和宗教等方方面面,其中所隐含的深邃哲理和智慧,直到今天仍为世人折服。《论语》中的经典语句往往有“一语道破天机”的魅力。其中,对《诗经》的评价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对学习方法的概括,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经典描述;对做事积极程度的评价,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等等。这些耳熟能详、常被引用的经典语句,实际上是对事物深邃洞察之后的人生感悟和智慧。这些感悟或智慧,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为人类所共有和认同。l988年初于巴黎召开的第一届诺贝尔获奖者国际会议作出的16条以“面向21世纪”为主题的结论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又如,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作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成就最高的编年体通史,历时19年编辑而成,时空跨越了1326年。其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深刻阐述了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又兼顾经济、文化、学术思想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文字简朴,却入木三分,被后世尊为经世致用的宝典。再如《国富论》,它之所以被称之为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奠基之作,在西方社会尤其是英国的经济、政治、文化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就在于它围绕财富的生产与分配,深刻地阐述了分工理论、货币理论、商品价值与价格理论、工资与利润理论、资本积累理论以及国家理论,从而系统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市场经济理论体系。《国富论》的编者马克斯·勒纳评论说:他(亚当·斯密)的书不只是为图书馆架藏而写的,对经济观点和国家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形成了我们今天位在其中的整个生活环境。英国人用它来推行自由贸易,建立全球市场,最终成就了大国之梦。被《国富论》的光芒“遮盖”,但地位不在其下的《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的另一部思想深邃的经典著作,被视为至今惟一全面、系统分析人类情感的作品。在这部伦理学巨著中,亚当-斯密告诉人们,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感念的约束,不要去伤害别人,而是要帮助别人,这种“利他”的道德情感应永远地根植在人的心灵里;而且,每个人对这种人类朴素情感的保有和维持对整个市场经济的和谐发展,乃至一个民族的强盛都将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多么深刻、多么有见地的思想啊!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精辟地评论说:不读《国富论》不知道应该怎样才叫“利己”,读了《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利己”。在会计学领域,那些能够科学揭示和深刻总结会计理论体系的构成和内在规律的著作,例如利特尔顿的《会计理论结构》、莫茨和夏拉夫的《审计理论结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等,都成为饶有影响的会计经典。

(五)常青性。常念为经,常数为典。经典经得起重复,耐得住咀嚼,常被人想起,不为人忘记,总能用于总结过去、指导现在、昭示未来。经典之树之所以常青,是因为其根植沃土,是由于它以独特而无与伦比的方式触摸、思考和阐述了人类生存、发展和自然等领域的本原性问题,超越了当时具体实践的范畴和约束,具有理性的超越意义,其深度、广度、拓展性和精神生长点,对后世具有持久的魅力。它能经受时间的考验而历久弥新,经得起一遍一遍地印证和挖掘,特别是总能在新的环境条件下不断地结合时代精神而释放出新的能量、激发新的思考、催生出新的研究领域和学科。比如,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不仅奠定了进化论的科学基础,而且对当今的生物起源研究、物种分类研究以及遗传学研究仍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又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仅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并被广泛运用到当今的核物理研究、纳米技术研究、航空航天技术研究等多个方面,至今仍无人可以断言这一理论对我们未来的生活还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再如唐代诗人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不仅让我百读不厌,而且常读常新。这首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用叙述的语气,写游子思乡的情怀,千百年来感动着无数读者,堪称“妙绝古今之经典”。我小时候读它,只感到朗朗上口,由于不曾离开故乡,加上少年不识愁滋味,也只能仅从字面上去感触别人的思念之情;读大学时,我第一次离开故乡,再读它,才渐渐领悟到诗中隐含的浓郁乡愁,故乡有生我养我的父亲母亲,月亮也因离愁因思念化作一行行深情的诗,一首首动人的曲,化作夜阑人静、孤独寂寞时对父亲母亲清晰而真切的思念及依恋之情,、我把自己的思念之情溶化到这首诗里去了;来到北京工作后重读它,不仅可以想见父母两鬓的霜白,还可以想见爷爷家里虽已砍伐但仍然长在我心中的两颗高大硕壮的榆树;不仅可以想见下乡插队时熟悉的、永远在田里忙忙碌碌的父老乡亲的面孔,还可以想见每天早晨冒着热气的胡辣汤,我把这首诗的意境大大拓展了;如今年近半百,父亲已离我远去,再读它时,我时常陷入痛苦的矛盾之中,一方面是浓郁的乡愁在心底就像扎了根发了芽长成了参天大树,无遮无拦,势不可挡,另一方面 又觉得爷爷、父亲不在了,离我远了,不敢回去了。我的这种矛盾情感把这首诗也分裂开了,有时读它抒发情感,有时读它无限伤愁,有一种亦幻亦真、如梦如烟的感觉。但无论怎样,故乡就像一根无形而又坚韧的丝线植根在我的心底,牢牢扯住我这个离乡的“风筝”,不论我身处何处,不论我是喜悦还是忧伤,每当遥望天边的明月,对故乡的思念就会绕满心房。无论怎样,故乡就像一坛陈年的老酒,离乡的年岁越是久远,在外乡的奋斗越是艰辛或坎坷,读这首诗的滋味则愈加醇厚。在会计领域,像《狄克西审计学》、《蒙哥马利审计学》、《柯氏会计词典》等,尽管不断有后来者进行修改、增订,而仍然坚持首创者确立的思路和品牌,已经被公认为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的常青之作。这些常青之作,每次读来都能读出新知识、新启发。正如意大利文学家卡尔维诺所评价的那样,“经典就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那些书”。读经典,初读如逢故友,重读似遇新人。经典的每一次重读都好像是初读,而每一次初读又好像是重温。

上述对经典的概念及其主要特征的讨论,使我们对经典有了总体的把握。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从严格意义上讲,以上所讨论的经典都是有“字”的经典,实际上有些经典是无“字”的。它们可能是一幅画、一首曲、一张照片、一段影像;它们也可能是人类曾经遭遇过的重大战争,或者是已经或正在发生的重大社会、经济事件,抑或还可能是人类曾经遭遇或正在面临的重大自然灾害,等等。无字经典和有字经典同等重要,它是经典宝库中重要的、不可分割的另一个组成部分

二、为什么研品经典

研品经典可以视之为读“书中之书”。对于读书的意义,古往今来,人们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曾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英国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政治家培根认为,读书学习令人心情欢愉,令人神采奕奕,并进而指出“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近代名人曾国藩一生喜好读书,认为“人之气质本由天生,实难改变,惟读书可以变化气质”。林语堂先生则认为,读书可以“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这些论述都很有启发意义,值得玩味。读一般的书尚有如此益处,研品经典就更有大益!为此,我结合自己的体会,谈以下四点:(一)豁然人生。成就美好的人生,应有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通常是某个主体(民族、阶级、阶层和个人等)生活实践和文化积淀的产物,是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运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反过来又成为人们评价事物、品评人物的标准和原则。就个人而言,价值观的形成涉及很多方面,但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最基础的应处理好人与自我、与他人(民族、国家)、与自然等方面的关系。这一点对于会计人而言尤为重要,因为会计承载的受托报告责任使其天然地处于己与他、内与外、家与国、公与私等社会关系链条的中间地带。会计人员有了正确的价值取向,就会推动从单位到社会整个社会关系的和谐顺畅演绎。反之,则会引发、导致整个社会信号系统出现问题。“天下未乱计先乱,天下欲治计乃治”嘛!研品、领悟经典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处理人与自我的关系,核心是塑造崇高、独立的人格。对会计人而言,就是要守好诚信这个重要阵地。“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诚”;孟子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谓之大丈夫”;庄子主张,“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也就是说,要超越自我,与天地同在。这是何等的人生境界!会计人至少可以从中提升与国家利益同在、与投资者权益同在的气魄。如此,才不会为五斗米折腰、徇私造假,鸡鸣狗盗。处理好人与他人的关系,就是要处理好人际关系、人伦关系、群体关系。无论是我国传统经典,还是西方历史文化经典,都有非常精辟的阐述。以我国传统经典为例,《论语》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就是说,我们想立的,我们自己追求的、要实现的东西,也要帮助别人达到。其中所体现的重要观念,可以概括为一个“仁”字。除了“仁”外,传统经典还告诉我们,要知“礼”,因为“不知礼”就“无以立”;要“和而不同”;要讲诚信,也要领悟“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对于如何处理好人与民族和国家的关系,我国传统经典也给了我们不少启迪。如广为人们传诵的经典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都在告诫我们要忠于祖国、民族和人民。有了这些理念作指导,在我们会计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改革实践中,在我们会计审计服务市场的开放进程中,在我们做大做强做出去的创新探索中,我们就更应当谨慎从事,深思熟虑,做到和而不同,保持民族特色,捍卫国家利益。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孟子主张“尽心知性知天”,认为人能够和天地相通,进入一种天地境界;道家也主张“天人合一”,强调要顺应自然变化规律。但同时也认为,人不是消极的,人可以参与自然赛的变化。《周易大传》指出,“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也就是说,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调节自然的变化,协助万物达到完满的程度。这些精妙的论述,对于我们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无疑都是十分有益的。

(二)开启心智。心智是人的心灵通过意识散发出的智慧。所谓智慧,则是人的思想力、创造力、掌控力,是人类文明发展动力源泉中最能动的元素。尽管人类文明有着不同的源头,但经典大师往往是人类大智者的代表。承载他们智慧的经典,博大精深,是思想之库,他们的智慧之火永久地照亮后人的心房。正如高尔基所说:“要热爱读书,它会使你的生活轻松;它会友爱地来帮助你了解纷繁的思想、情感和事件;它会教导你尊重别人和你自己;它以热爱世界、热爱人类的情感来鼓舞智慧和心灵。”因此,研品经典,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树立和发展人生观,还可以让我们体验一种愉悦的心路发展历程,让我们的心灵解放、身心舒展,让我们的智能开启,使我们对世界和人生的思索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可以实现与经典人物、经典思想的“对话”,实现与古今哲人贤士倾心交谈。通过这些“对话”与“交谈”,产生“感悟”与“碰撞”,可以使我们感受人类源远流长的文化与深邃的历史,可以使我们体悟人生的真谛和世界的广袤,可以使我们了解伟大的思想体系、严密的科学理论是如何形成、如何逻辑地构建和如何不断地发展的。这不仅可以让我们增添知识,更可以提升我们洞察世界和鉴别事物的能力;不仅可以让我们收到神兵天降、柳暗花明、别有洞天的愉悦,体验成功和幸福,更可以遨游思想的天际,学到分析、判断事物独特的手段和方法;不仅可以提升境界,更可以净化灵魂。用我们会计语言来讲,如果说大众文化是消费,那么研品经典就属于投资。仍以军事经典《孙子兵法》为例。它将最高军事理想境界概括为“知、全、先、善”。比如,“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胜”、“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等等。意思是说,要想夺取战争的真正胜利,就要有超越对手的知识和才干;要用最小的消耗,赢得最大的胜利;要先创造取胜的条件,再寻求与对手交战;要能够调动对手,而不是被对手调动;要善于形成有利的作战态势,注重靠“势”,而不是去苛求士兵;要善于修明政治,遵循致胜的规律。这些虽然是军事作战致胜之宝典,但我们如能深刻领悟,内化为智,对于谋划会计事项、参谋单位发展、克服自己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挑战,必定善莫大焉。又比如,《周易》阐述了天道、性命、修己、正家、治人、治国的道理,是中国文化根基之一,是中华思想和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之一,隐含着极其广博、深奥的智慧,领悟的越多、越深、越透,心灵越会平静,智慧越加丰富,性情越加刚健。我曾经写过一篇短文,其中谈到中国和平崛起这一人类历史上全新发展道路,其内在核心精神恰恰暗合《周易》中的两个命题,那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就是要永远努力向上,绝不停止,表现了中华民族奋发进取、顽强拼博的刚健精神;“厚德载物”,就是要始终以和为贵、德性淳厚,表现出中华民族兼容并蓄、博大宽厚的和合思想。如果将其设定为一个精神坐标的话,可以说,这种刚健精神就是那提升中国国力不懈向上的纵坐标,这种和合思想就是那引导中国发展趋于中正平和的横坐标。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经典中能够开启我们心智的“核心”是“道”而非“术”。何谓道?“道”的原始涵义是指道路、坦途,以后逐渐发展为道理,用以表达事物的规律性。道是一种意识形态,是指导你该去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道是本原性、统领性、形而上的东西,正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相对于道,“术”是行为,是指具体做什么,如何做。比如,如何取得是术,如何取舍则是道。再比如,一架正在飞越太平洋的飞机上,飞行员向乘客报告了两个消息:“一个是好消息,另一个是坏消息。好消息是我们正在以每小时700英里的速度飞行,飞机上一切的装置运行自如。坏消息是我们迷路了。”这里的术,是使飞机飞得快和稳的方法,而道则是正确的飞行目标和方向。一般而言,术外在于经典的方法、程式和路径中,道则内含于经典的“灵魂”里。如能领悟经典中的道,学会经典中的术,并将其融为一体,“术合于道,相得益彰”,则对于开启心智更将大有裨益。(三)历练思维。思维是人类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的认识活动过程。既可以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又可以通过实践能动地反作用于主观世界,是人的一种创造性能力。思维方法是帮助人们进行思维的方式和途径。在思维过程中本着什么原则,用什么样的方式或途径,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就是思维方法。思维方法贯穿于认识全过程,蕴含于思维之中。思维方法越灵活,越符合思维的客观规律,人们的认识就越趋客观,就能变被动为主动,从有局限的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研品经典不仅可以开启心智,还可以改善思维,培育科学思维方法。

《周易》认为,象即卦象,其由阴(--)和阳(一)两爻组成,共有六十四卦。阴和阳有如现代数学中的代数符号,可以代表所有的事物,比如男是阳,女是阴;君是阳,臣是阴;人的外壳是阳,内脏是阴,等等。这种观物取象的思维方法即意象思维方法,能通过卦画、卦象、数理而直觉其象意,并运用阴阳符号系统的转换,开拓思维空间,使思维具有无限的魅力。除意象思维方法外,《周易》还展现出整体思维方法和辩证思维方法。《周易》中六十四卦按照“非覆即变”的原则排列,“覆”是两卦卦象的颠倒,“变”是卦的阴阳爻完全相反。一个卦就是阴阳和合的整体,表现为阴阳消长、相渗,刚柔交错、互济,这本身就隐含着整体思维方法。此外,《周易》以阴阳对立统一为基点,提出了Et月、寒暑等很多对立面。这些对立面是能动转化的,日月交替、寒暑互连。转化的动因,一是“相摩”、“相推”,即由对立面的碰撞激荡、推演造成变化;二是“相交”、“相感”,即由对立面的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导致变化。转化的趋向是“穷上反下”,矛盾到达极点后向其反面变化。转化的结果导致“复,其见天地之心”的循环论。这其中散发着怎样得辩证思维方法的光芒啊!我常常在想宇宙万物如此森罗繁杂,《周易》只用区区六十四卦便将其“一网打尽”,而且六十四卦的应用十分轻松便捷,非专业人士都能推演一二,体现了总括性和普适性、先验性和通俗性的完美结合。那么,什么时候我们也能开发出会计的“六十四卦”,使之涵盖企业的历史和现在、现在和未来、风险和机遇,让内行更加自信,让外行不再疑虑呢?同学们,这着实有赖于你们了。

再以马克思《资本论》为例,其所隐含的思维方法,更值得我们深刻领悟。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先进行科学抽象。比如,把各个生产部门的千万个生产条件不同的企业抽象为中等生产条件的企业;把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金融资本家和土地资本家抽象为一个“总”资本家;把复杂劳动抽象为简单劳动;把商品价值的绝对性进行抽象,从商品价值的相对性上研究剩余价值规律,等等。在科学抽象之后又从抽象到具体,应用科学抽象的结论分析具体问题,得出普遍意义的结论。这种抽象思维方法对于我们今天的学术研究、政策制定乃至于实际工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研品数学及自然科学经典同样能培育我们科学的思维方法。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路甬祥先生曾经说过,数学不是自然科学,是思维科学。数学的整体思维方法、抽象思维方法、逻辑思维方法、归纳和演绎方法等,可以让我们进行深层次的科学思维。我国在人类数学发展史上做出过突破性贡献,创造和积累了许多数学经典,如《九章算术》及祖冲之对圆周率的精确计算等,长久地影响着人类文明和思维活动。以我国现代数学家华罗庚的专著《多个复变数典型域上的调和分析》为例,其所运用的精密分析方法和研究结论,不仅对调和分析、复分析、微分方程等研究中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且在方法论方面也备受推崇,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赢得了广泛的赞誉。特别是大家都知道的“优选法”,更是对我们经济和社会生活都产生着重大影响。值得一提的是,数学及其数学思维对会计及其“会计思维”一直有着重要的影响。根据郭道扬教授等学者的研究结论,人类为经济目的或出于经济管理动机,在创造计量、记录符号的同时,也创造了人类古老的计数方法。由此表明,人类起源阶段的会计行为与原始的数学行为是同时发生的。甚至是同步演进的。而簿记理论的形成,更与数学有关,深受数学思维的影响。l494年,意大利数学家、会计学家卢卡·帕乔利的数学专著《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也称《数学大全》)公开出版,不仅轰动了意大利数学界,也引起了会计界的广泛关注。《数学大全》中的“簿记论”,就是根据数学原理和借贷平衡原理,建立了借贷式簿记的第一方程式,阐明了借方和贷方必然平衡的理论。这些理论被后来的会计学者奉为会计的基本原则,成为勾稽账目、审核报表的基本法则。会计史学家认为,自从《数学大全》问世,会计才从会计实务中摆脱出来,发展了自己的理论研究,开始被称为--fl学科。今天,数学的思维对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更具深刻的影响。面对经济事项Et渐繁多、经济交易日趋复杂的现实情况,如何透过事项和交易的表象认识其本质,进而进行正确的会计处理,需要充分运用数学的整体思维、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等;而会计理论研究要取得新突破,能够站在世界会计理论的前沿、树立权威,需要扎实、正确地运用实证研究方法,这自然也离不开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的运用。

数学经典如此,其他自然科学经典亦如此。可以说,任何一部自然科学经典,都称得上是一部科学思维经典。读之、品之、研之、悟之,我们脑海中的思维方法就会不断地整合、丰富,更趋科学,就会将先哲们的智慧之光转为今天的思维力量,指导我们开创会计事业美好未来。

(四)领悟真谛。研品经典是探求和发现事物本质及其变化规律的重要途径,甚至可以说是捷径。研品经典,可以直奔顶峰,领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境界;研品经典,可以探幽触微,理解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百家之言的奥妙,研品经典,可以体味和感悟到作者对于真理的演绎、人性的探究、规律的揭示,进而借以研判是非、辨析真伪、洞察未来、启迪智慧。经典连结历史与未来,沟通社会与自然,映照人性与道德。通过研品经典,可以迅速地理解、领会乃至把握事物发展、社会发展、人类发展的本质和要义。经典著作,无论古今中外,无论人文历史、科学技术,莫不如此。比如,读《周易》中的“我有好爵,吾与尔蘼之”,不仅能够让我们加深认识经济学中“利润共同分享,消费者参与利润分配”的重要基点,而且能够让我们深入理解“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等治国理念。读《老子》中的“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均衡思想、春秋时代著名政治家范蠡关于供需反应的系统认识,以及《管子》的消费伦理思想,可以让我们认识“节制生活欲望、合理约束消费行为”等稳健的消费理论;读《孙子兵法》中的“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可以让我们认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道理;读司马迁的《史记》,可以让我们通过大量历史人物的活动,了解和推究国家政权的存在和运作方式、人在其中的地位与作用、机构所面临的制约和矛盾等等。读康德《实践理性批判》中的“有两种事物,我们愈是沉思,愈感到它们的崇高与神圣,愈是增加虔敬与信仰,这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可以让我们从中感受到哲学家对当下现实和未来前景的艰苦探索和深邃思考。也正是在研品了这篇文章之后,我联系导师杨时展先生生前教书、育人、著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同时结合现时经济社会生活对会计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跳出了一团乱麻的困境,理清了思路,将感悟写成《仰望》一文,受到了相关人员的肯定。读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可以让我们认识到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行星之一,深刻地了解到这场天文学上根本性的革命,真切地感受到它不仅铺平了通向近代天文学的道路,而且开创了整个自然界科学向前迈进的 新时代。读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可以让我们认识到“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一切变异是根据自然界的规律而不是由于神的干涉而发生的”。列宁说:“达尔文的著作最后把上帝从自然界赶走了,生物科学便站立起来了”。读《邓小平文选》,可以让我们领会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领会“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战略任务,“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基本方针等。

总之,我们提倡研品经典,就是要通过研品经典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自己形成崇高、独立的人格;就是要通过研品经典开启心智,使自己变得更具悟性、更加睿智,从而能更富理性、更加科学地观察和解决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就是要通过研品经典历练思维,以便在更长的时间跨度内、在更广阔的空间中、在更高的层次上思考人生、探究社会经济自然界变化发展的规律;就是要通过研品经典探求真谛,以便在新的时代更好地结合新情况传承、完善经典,乃至创造经典。

同学们,人类进步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不断产生经典、不断学习经典、不断创造经典的历史。经典伴随你我左右,随时可读,随时可取,而只有乐于学习经典、善于学习经典的人,才能从经典中汲取养分,才是一个不断成熟进步的人。一个行业、一个团队也是如此,只有不断从经典的学习中吸收营养、萃取精华,才能避免固步自封,才能顺利做强做大。会计行业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目前正处在更大跨度、更大影响、追求卓越的重要历史关头,我们所处的环境、面临的形势和承担的任务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对会计人才队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加强对经典的研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在座各位学员都是会计行业现时的佼佼者、未来的承接者,肩负着会计事业再铸辉煌的使命。一滴墨水可以引发千万人思考,一部优秀的经典可以改变无数人的命运。“腹有诗书气自华”!要以经典为友,学会在研品经典中经营事业,经营生活。迟一天,多一天平庸的困扰;早一天,多一份人生的精彩!希望大家趁着眼下的大好时光,集中一定的时间和精力,领悟经典的博大精深,让经典的光辉成为我们人生征途上一盏指路明灯,引领我们更好地开创新时期会计改革与发展的宏伟事业。

三、怎样研品经典

汉朝东方朔自诩“三冬,文史足用”;唐朝杜甫自说“读书破万卷”。宋朝以后的人就不太敢大言了。因为活字印刷术已普及,谁也不敢说把书读完了。现代人读书的压力更大。于是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诸家经典各有所指、各有所长、博大精深,到底该怎样读呢?担任过孙中山临时总统府秘书、我国近现代杰出教育家、被《纽约时报》称作“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为苦难的中国提供书本,而非子弹的文化传播者”的王云五先生,将读书的方法归纳出l4项:立志、奠基、选题、循序、明体、提纲、析疑、比较、专志、旁参、耐苦、持恒、钩元、备忘。其中,明体是指知道一本书的大体内容,而钩元则指了解一本书的重点。不仅如此,他还建议,轻松的书可以闲读,经典的书必须精读,大量的书宜于快读,另一些书不妨摘读。我觉得极有指导意义。下面,结合我自己读书的体会,强调几点:

(一)依兴趣熟读常温。兴趣爱好是研品经典书籍的基础。英国作家毛姆就提出,“为乐趣而读书”。他说:“不论学者们对一本书的评价如何,纵然他们众口一致地加以称赞,如果不能引起你的兴趣,对你而言,仍然毫无作用。别忘了批评家也会犯错,批评史上许多大错误往往出自著名批评家之手。你正在阅读的书,对于你的意义,只有你自己才是最好的裁判。”也就是说,读经典要凭着性情,因为以这种方式读经典“最开心”,犹如渴思水,饥思食,病思医。北京大学历史系朱孝远教授说:“人的知觉是个菱形,对自己完全熟悉的东西不想知道,对自己完全陌生的东西,又因为相距太远而不能感知。而最想知道的,是那些有点知道又有点不知道的东西,这就是菱形显现出来的凸点。那时人进入佳境,如果再能够做到心灵专一,就能领略书的真谛„„。”也正是在这不经意间,能够“明白什么是爱,什么是需要”,感觉到那种“从生命最轻妙的芬芳到它最沉重的果实的厚味”。

熟读常温是研品经典的重要方法。正如品乌龙茶那样,只有品到第二、第三遍时方能深感其味。即使是天赋极高的敏锐者,最好还是把自己当成空心的水桶,就像品茶那样去感觉美的味道。这时,书的韵味就自然流入读者内心。那时的感觉真是妙不可言,心动,感动,最后是莞尔会心一笑。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以不同的身份、不同的阅历、不同的心境去读同一本书,所获得的感受和体验是不一致的,有时差别还很大。不知道各位有没有这种感觉:在深涉世事、读书更广更多以后,再重读自己青春年少时读过的某一本书、某一段文字,往往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此时蓦然发现,当年深感艰涩难懂的,现在顿有恍然大悟之感,平添“原来如此”之快感!当年认为无关紧要的,现在才知道原来却是至关重要。所以,只有经常温习经典著作,才能在其中不断收获新的领悟。今年《财务与会计》第7期,刊登汪伦同志一篇“影响我20年的5本书”的短文,其中谈到了一些读书的方法,我觉得很有启发。他说,“第二遍(读《哲学与当代世界》)是交流式地读,我把这本书邮寄给了外地的一个好朋友,同时她也寄来一本相关的书。后来,当我们相互寄回的时候,我们都在各自的心得笔记后又密密麻麻地写了很多相同或不同的见解。看第三遍的时候我自己在前面交流的基础上整理了大约有两万多字的总结笔记„„”我倒不是讲大家都必须这么做,但这肯定是熟读常温的一种好方法。

依兴趣研品经典,伴随着喻快,而在愉悦的心境下熟读常温,更能创造一种境界。《史记》记载,“(孔子)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意思是说,孔子与齐国太师谈论音乐,听到《韶》曲,学习《韶》乐,三个月都不知道肉的滋味。足见孔子陶醉痴迷的程度。又如陶渊明所言“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但是,我们不应忘记,在《五柳先生传》中,这句话前面的一句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由此可见,要做到出于兴趣、源于性情读经典,其前提必须有真性情。要静心而读,守住心灵深处的宁静和纯真,耐住寂寞,甘于孤独,板凳甘座十年冷,潜心铸剑,专心致志,心无旁骜,实现“书人合一”。如果躁动不安、事事都想发表议论,渴名慕利,常常以尽解和真理在握的姿态耀于人前,将不可能达到这种研品经典的佳境。

如何培养研品经典的兴趣呢? 首先,要经过“知之”阶段,也就是说要经过培养直观兴趣的阶段。对于在座的领军班学员来说,这个阶段或许不成为问题。因为大家都尝到过“开卷有益”的甜头,产生了一定的读书兴趣,养成了一定的读书习惯。只要坚持下去,就能成为一个“知之者”,完成研品经典的直观兴趣阶段的培养。由于直观兴趣不具稳定性,易起易落,如不及时进行强化,不继续坚持,就很可能会来如烟、去如风。因此,做“知之者”不够,还应做“好之者”,把研品经典由直观兴趣阶段向自觉兴趣阶段过渡和发展。这往往需要一个耗时磨性的过程。自觉时期的研品经典兴趣,已经是一种有明确目的的兴趣。它不仅伴随着感性的研品经典爱好,还包括在感情支配下的记忆与联想,由求知向深度思考推进。这时研品经典的兴趣,具有了自觉性、主动性。研品者会带着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产生浓烈兴趣的同时,分析经典中的理论是否成立、数据是否准确、结论是否在实践中可行可用,并自觉、积极地向更深的层次挖掘。当研品经典的兴趣达到了孜孜以求的“好之者”阶段,并进入自觉兴趣的境界时,谁还会“厌倦”经典呢?但是,“好之者”与“乐之者”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好之者”只是对研品经典有了热情,对读经典有了钻研精神和自觉自愿的兴趣;“乐之者”却是在经过一段探索后,有了深刻的体会和收获,把研品经典作为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捧起经典来,如醉如痴,达到了研品经典兴趣的最高阶段,即潜在兴趣阶段。步入潜在兴趣境界的“乐之者”,不仅是爱好研品经典,也不仅是自觉地驱驰,而是在爱好研品与自觉的基础之上产生了坚强的意志和追求的快乐。当我们研品经典的兴趣达到“痴心”的程度时,就不会感到研品经典是一种苦役和负担了,相反会感到这是一种享受,就会像处于饥饿状态下的人想美美地吃上一顿饱饭那样想研品经典。经典就会成为你的案头书、“护身符”。当经历了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这三个阶段,那么,研品经典的兴趣就会“根植”在我们心中,与我们“携手”在会计事业中前行。

今年8月北京奥运会上以9秒69的佳绩跑完100米,一举打破之前该项目以及男子200米短跑世界纪录,夺得两枚金牌的牙买加运动员博尔特,被誉为“当今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当记者问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时,这位乐观豁达的小伙子脱口而出:我热爱跑步,我热爱运动!不知我们会计领军人才是否可从博尔特爱运动进而乐运动中悟出点什么?让我们对经典多一份兴趣,少一份功利;多一份期望和激情,少一些被动和无奈。“我研品经典,故我在”!让经典帮助我们把身边的噪音调成美妙的轻音乐。

(二)以目标驱使推动。一般人凭兴趣研品经 典,对于领军人才,仅凭兴趣远远不够,尤其要靠 理智;而支撑理智的,是远大的抱负。作为领军人才,对于那些感兴趣的经典必须精研;对于那些不怎么感兴趣,但又确实相关或重要的经典,不能一味由着性子不闻不问或浅尝辄止,而应靠目标驱动,努力培养兴趣去研读。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或者叫做雄心壮志,是学习经典的强大动力。马克思为了唤醒全世界被压迫的人民去用自己的双手砸 碎身上的枷锁,获得自由和幸福,几乎用了一生的心血写作经典巨著《资本论》。而为了完成《资本论》的写作,他几乎读遍了十九世纪以前所有的关于哲学、政治经济学及社会学方面的经典著作。从搜集资料到第一卷写作完稿,整整用了24年时间。《(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先生一生没考取功名,但他不自暴自弃,而是以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精神激励和鞭策自己,将“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如果再补上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两句话:“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那么对蒲松龄先生来说便更加完整了。这位骨子里充满豪情侠气的蒲老先生最终以一部经典短篇小说集而成为经典人物,与历史上所有的进士和状元们相比,他既不输文采,更不逊风骚。

面对新时期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会计领军人才要调高奋斗目标和人生追求。要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气度,着意领会“立志要如山,行道要如水;不如山,不能坚定,不如水,不能曲达”,立宏志,存高远,要有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在远大理想和抱负的指引下,将研品经典外化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一种精神追求和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让经典砥砺思想,提升思想力,增强创造力,从而不断完善自我,丰富自我,使事业更加卓越,人生更加精彩。(三)靠执着勤积精进。除了依兴趣和目标驱动外,研品经典还必须不畏艰难,长期不懈,做到持之以恒,勤积跬步至千里。广读方可博思,深读才能渐悟,持久才得真传。一代伟人毛泽东,一生手不释卷,博览群书,涉猎的经典范围包括文学、艺术、历史、哲学、军事、社会学等。不管是战争年代在马背上,还是晚年重病在身,他都以书为友、以典为伴。一部二十四史的书眉上,到处可以见到毛体的笔迹,或点评、或批注,或画龙点睛、或举一反三,无不精辟、精彩与精妙,反映出他老人家“扑”在经典上广读博览后的深思彻悟与精思妙悟。当他因为患A内障无法阅读的时候,便借鉴了古人杨大眼的“耳读法”,请身边的工作人员为他朗读和解读名篇佳作。他在用自己一生的行动来实践年轻时写下的那幅关于学习的对联:“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睡;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为我们今人研品经典树立了一个很好典范。苟子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学习、领悟经典要的就是这种“积土”、“积水”的精神。

经典通常不“讨好人”,更不会挖空心思地邀宠、千方百计地诱惑人们去读它;经典总是关注那些具有根本和普遍意义的存在方式、发展状态,展现社会经济自然等背景上最广阔最朴素的底色,触及存在事物内部深层的最坚硬的内核。这就提示我们研品经典除了“勤读”外,还要“苦读”,苦中有乐,苦中作乐。要有从容的心境,坚韧的意志,克难攻坚的精神,以及深邃的思考。李大钊先生就曾说过:“在我们懒惰的人看来,都以为省出来的时间,只是为休息休息,那知人家工作之外,还要读书。省出来的时间愈多,就是读书的时间愈多,使工不误读,读不误工,工读打成一片,才是真正人的生活。”在这方面,著名作家李国文先生可算得上是一个榜样。他涉猎文学众领域,且皆有成就。凡中国当代文学所设的各类奖项,如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优秀短篇小说奖、华人传媒文学奖等,一路得来,如拾草芥。近年转而写杂文随笔,不出数年就在历史大散文这个行当里独树一帜。有评论家说,“他是当代将学识、性情和见解统一得最好的散文家之一,颇有法国作家蒙田之风”。在李国文先生历史题材写作成功的背后,就透着研品。经典的那份“苦”。为了弄清一个史实,或得出一个结论,他要阅读几乎所有相关经典文献,反复研品,反复比较,再“深”加工,“精”生产。比如,为了说明和砷是个大贪污犯,他没有人云亦云,更没有敷衍了事,而是认真、细致地考证了相关文献资料并作了相互印证之后,才下结论说:从1775年到1799年,和坤依势弄权,疯狂聚敛,二十多年,搜括下八亿两银子,创下中国贪污史上吉尼斯纪录。达到这种独特的“史笔”水准,仅一个“勤读”又何以能表达!研品历史经典如此,研品其他经典也是如此。比如,要读懂《经济学》(美国萨缪尔森等著)这本被誉为“历史上最伟大的经济学教科书”,除了必要的耐心和勤奋,还需要有韧劲、攻坚的勇气和深入的思考。阅读过程中,有时需要翻阅前人或同时代经济学大师的著作,并作深入的思考;有时需要联系当今现实经济社会生活现象,作深入比较和分析,以加深理解;更多的时候需要认真、静下心来进行复杂的数学运算,而这些数学推演往往是许多人都希望能绕过去的。问题是,以数学方法分析经济问题恰恰是读懂这本经济学巨著无法绕开的路径。又比如,要读懂《会计理论》(美国会计学家埃尔登·亨德里克森著),先要有较高的会计知识水准和能力,之后才可谈理解和深悟。这何尝又不是一次很“苦”的读典体验呢? 研品经典要达到默识的境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孔子时常自查的三件事。这里的“默”不仅仅是一种对读书形式的描述,更是对读书者心境的要求。默识,不仅是不出声地默读,而是一种不求闻达地超然地学习,更是一种“无时不学,无处不学,无人不学”的勤学姿态。在创建相对论性量子电动力学理论中有过重要贡献的著名物理学家狄拉克,甚至在散步的时候都在思考。古今中外的贤人智者无一不是“默识”的楷模。用“默识”的境界研品经典,就会养成随时学、随处学、随机学的好习惯,将经典中的人生体悟、真知炽见与现实相结合,把经典读深、读透、读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汲取经典的精华,增进自身的素养和学识,提高人生的境界。

纵横才能成网,要在做足“加法”的基础上,过渡到做“乘法”,实现“精进”的突破。只有当我们的功夫下到足够深时,才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才能悟出经典所隐含的道,也才有可能达到顿悟之后那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美好意境。

(四)用心灵体味感悟。每一部经典实际上都“栖息”着许多优秀、崇高甚至伟大的灵魂。因此,读经典须用心,须用心灵去感悟。翻开经典,一个人就从表面的、平淡的、没有内容的物理时间,进入了独有的与经典中的灵魂对话和交流的深层时间。在这种隐秘的深层时间里,我们向他们请教,享受他们曾经享受过的情感,体悟他们曾经体悟过的思想,作跨代、跨行、跨洋的交流,让自己的灵魂在烦躁中得到解脱,在扰攘里得到净化,在贫瘠时得到营养,在低下处得到提升。正如北京大学历史系朱孝远教授说的那样,“用身体去读书,得到的是知识;用头脑去读书,得到的是理性;用心灵去读书,得到的是体悟和感受”。通过这种与经典的交互作用,自我也就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发生着变化。其实,自我不是一个已经固定或早就存在那里的东西,自我处在不断的形成中。一个人想要一个什么样的自我,要看他怎样去形成这个自我。从一定意义上讲,研品经典、领悟经典,就是一种朝向自我、理解自我、产生自我意识、形成和塑造自我的运动过程。英国约翰·卢保克也说:“书籍指引我们度过难关,书籍能安慰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摆脱悲哀和痛苦的羁绊;书籍可以使枯燥乏味的岁月化为令人愉快的时日,书必将各种信念注入我们的脑海,使我们的脑海充满崇高欢乐的思想,从而使我们入神忘情,灵魂升华。”著名作家巴金曾描述他年少时,读到俄国著名革命家和地理学家克鲁泡特金著作的节译本《告少年》的情景:“我想不到世界上还有这样的书!这里面全是我想说而没法说得清楚的话。它是多么明显,多么合理,多么雄辩,而且那种煽动性的笔调简直把一个十五岁的孩子的心烧成灰了。”《告少年》和波兰作家廖亢夫的《夜未央》等经典作品,不仅使少年的巴金开始明白世界,而且开始反思自己,唤醒了自己应该如何去想、去做的强烈自我意识,很快投入到反抗专制和强权、追求个性自由的社会活动中去。在我们成年人的生活中,这种震惊性的经典阅读体验及其所造成的人生道路的决定性转折或许不那么明显、不那么迅疾、不那么具有戏剧性,但研品经典作为一种向着自我可能性的运动,对于“自我”的质的提升、能的扩大和路的清晰的重大意义,无论如何都要大于少年和青年。因此,读经典除了凭兴趣、以目标驱动、靠勤积,更须用心灵去体味和感悟。

用心灵感悟经典是用灵魂去“阅读”,犹如中医点穴,力求点中一个穴位,捕住一个精神之核。有人说,“悟的方式乃是禅的方式,即明心见性、直逼要害、道破文眼的方式,也可以说抽离概念、范畴的审美方式”。我们想领悟中国经典文化,只能借助于眼睛、耳朵、心灵去感之悟之,达到“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神、悦志”的境界。比如中国的书法艺术尤其是草书,像唐代张旭与怀素的狂草,也包括伟人毛泽东的狂草,我们更无法用理性分析去欣赏与解读,那才叫“剪不断,理还乱”呢!类似地,我们也无法用理性来解读奥运会金牌获得者在获胜后一刹那跪地或卧地庆祝那种肢体情感表达。我们只能用眼睛和心灵去触摸、拥抱、体悟,感受那纵横捭阖的气势,感受那纷纭变幻的意象,感受飘逸飞扬的青春之美、力量之美、自由之美、超越之美。这就如禅宗所言,佛祖冲经,到要害处忽静默不语,只拈花微笑示众。众僧皆不解,只有迦叶心领神会,破颜而笑。佛祖于是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分付摩河大迦叶”。禅就在心灵感悟、无言会意中诞生。

用心灵感悟经典要品出经典的“味道”。沈括在《梦溪笔谈》说,“古人藏书辟蠹用芸草。芸,香草也”。这大概是“书香”一词的由来。由此引申,读出经典的“味道”,实际上是要读出经典的“酸甜苦辣味”。经典中的观点可能不是我们所能想象的,间或可能与当下的现实不那么相符;经典中的思想过于高深,可能会百思不得其解;经典中的人物可能还不是那么招人喜欢,等等。当然,更多的时候是经典中的智慧点拨了我们,使我们感受到醍醐灌顶之悦。这些都是心灵感悟经典所能“尝”到的“味道”。“尝”过之后,给人留下的感觉总是愉悦快乐。天长地久有时尽,“品”典绵绵无绝期。“人与书的境界是超越读”,更何况是研品“书中之书”的经典呢?!心灵感悟是有条件的,是建立在知识、思想包括经验之上的,厚积薄发,而不是空中楼阁。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讲的所谓“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是建立在“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基础之上的。当代著名英国科学家、《时间简史》作者霍金先生平时虽然要坐在轮椅上,但他的思想与精神却在浩瀚的宇宙中漫游,渊博的科学知识是他思想和精神漫游太空的运载工具。中国近现代国画大师,被誉为“三百年间第一人”的黄宾虹,他独特的创作来自于独特的感悟,而他独特的感悟又来自于他对古人和大自然独特的学习。50岁以前,他驰纵百家,溯追唐、宋;其后,饱游饫看,九上黄山、五上九华、四上泰山,又登五岭、雁荡、畅游巴蜀。既博采众家,广泛临摹历代经典名家画作,又饱览堪称自然经典的天下胜景。70岁以后,他融会贯通,卓然成一代巨匠。

晚年,他总结的国画创作“五笔”(即“平、留、圆、重、变”)与“七墨”(即“浓墨、淡墨、破墨、渍墨、泼墨、焦墨、宿墨”)之法,成为追随者之必读“经典”,造就了中国国画以笔为骨,诸墨荟萃,遂呈“浑厚华滋”之象。

用心灵感悟经典,让我们的灵魂与经典中的灵魂交流、碰撞,使我们的灵魂既受到带动、牵引,也得到滋养和升华;让作为“自我塑造纲领”的经典,引领我们成长、辅助我们更好地开创事业未来。(五)借评判融通经外。只要是经典,就会巍然屹立!经典的光芒就会闪烁在人类的精神时空,照耀着过去、现在和未来,引领着我们的精神走出地平线,向着更高远的境界升华,使我们对生命充满了神圣感与敬畏感。但也应意识到,有的经典,包括创造经典的大师,不可能完全脱离开他们成长、生活的时代和环境,从而使经典作品打下了程度不同的时代烙印。因此,研品经典要坚持唯物史观。既要怀着敬畏的心情、谦虚的态度,同时也不能囫囵吞枣。这不是对经典的否定,而恰恰是对经典真正的尊重。从一定意义上讲,研品某些经典要有一种“我注五经”的气魄,而不要为“五经”所缚,不要只是单向地“五经注我”。只有这样,才能求得会计上的“借贷平衡”。事实上,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正在于经典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共生。在研品过程中,读者不断的心血灌注,不断的意义生发,不断的再阐细释,才最终成就了经典内涵的汪洋融通。可以说,经典的历史演变是一个以文本为同心圆,不断适应新形势渐次扩大圆周或内涵的过程。因此,研品经典如能超脱经典本身,超脱经典大师,能从更广阔的空间品读,从发展后的角度评判,达到品读上的自由,实现品读认识的自我,才是品读经典的最高境界。在这种境界中,读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在为亚当·斯密“破”重商主义理论、“立”自由竞争市场经济思想,而成为当之无愧的现代经济学鼻祖所叹服的同时,也为“看不见的手”这一市场机制“失灵”所导致经济大萧条而存些许遗憾,更为凯恩斯主义兴起,以至于当下美国政府提出的《2008年紧急经济稳定法案》找到基点。又如,读屈原的《离骚》,让人油然生出无限敬意,屈原那爱国之情唯天可表,但抗争之中耿直相对,不求进退,又着实难免让人觉得些许可惜和遗憾。

如何评判经典?我以为,一要有胆识。“尽信书,不如无书”。要善于提问题、找话题,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处于一种活跃的研究状态。林语堂先生说得好:“读书须有胆识,有眼光,有毅力。读书全部之主旨,读出自己性灵来。胆识二字拆不开,要有识,必敢有自己意见,即使一时与前人不同亦不妨。前人能说得我服,是前人是,前人不能服我,是前人非。”否则,一味因陈,难免成为雕章琢句的腐儒,成为叔本华所说的“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先人思想的跑马场”。要怀着这样一种气魄去研经、品典。著名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就是这方面的例子。他以“多讥往哲,喜述前非”的治学精神闻名于世,“自小观书,喜谈名理,其所悟者,皆得之襟腑,非由染习。故始在总角,读班、谢两《汉》,便怪《前书》不应有《古今人表》,《后书》宜为更始立纪。当时闻者,共责以为童子何知,而敢轻议前哲。于是郝然自失,无辞以对。其后见《张衡》、《范晔集)),果以二史为非”。正因为刘知几有胆识品经典,不因袭陈说,而是通过自己的理解,提出质疑,超越经外,才最终修成我国第一部史学评论擘著《史通》,为后世传诵。在财务会计领域,类似的例子也屡见不鲜。比如,现代财务理论中关于资本结构、资产定价方面的经典论著,成就了多达六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仔细追根溯源,我们不难发现,新的成果都是建立在对既有成果的批判继承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放宽假设、逼近实际取得实质性突破的。如果拘泥于经典本身,缺乏评判与超越,学术就不会进步,经典就会因疆化而褪色。

二要从“细节”入手,并注重比较研究。经典中的注释、索引等“细节”,通常会告诉我们经典中引用的结论或依据出自何处,深入挖掘下去,将在不知不觉中走进超越经典的另一个时空。在这个与所读经典相伴的时空里,会读到不同观点的论争以及这些论争背后更为深刻的背景,也可以了解别人是从何种角度,以什么样的方式评判经典的,而被评判的经典的作者或后来者又是如何“回应”、如何吸收评判意见修改完善经典的。掌握了这些信息,评判经典便有了基础。

从细节人手评判经典,还可以延伸至经典人物的思想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以及其去世后,人们对他的不同评价。比如,在对美国著名经济学家、l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及其经典著作进行评判时,如果只是停留在其作品《美国货币史》(与安娜·施瓦茨合著)、《资本主义与自由》、《价格理论》等)本身,是很不够的。我们在追问为什么弗里德曼因消费函数理论、货币历史和市场稳定政策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为什么他的货币理论能够被尼克松、福特、里根3届美国总统接受,布什总统也称他“是革命性的思想家,也是杰出的经济学家,他的工作促进了人类尊严和人类自由”的同时,或许我们也该追问为什么英国有学者称弗里德曼的学术思想和理论体系存在局限性,并因其局限性导致了英国至少300万人失业;为什么弗里德曼反对欧洲经济一体化,并认为欧洲大陆的边界和不同文化让单一货币难以实施,引入欧元将会产生经济震动并导致政治冲突,而欧元却又如期诞生了呢?!当我们作了这些追问之后,对经典人物弗里德曼及其作品的评判将会更加全面、更加客观和公正,对其理论和思想的领悟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升华!在评判经典时注重比较研究,不仅要从一般意义上去比较不同经典人物的观点,更应将所读经典与相关或类似的经典联系起来。既要注重比较观点,更要注重研究和评判观点背后的理论和思想是如何形成、如何“升级换代”的。比如,对英国经济学大师凯恩斯及其经典著作的评判,不能仅停留在构造了宏观经济管理理论框架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上,而应一往前看,至少将其与《国富论》(亚当·斯密)、《资本论》(马克思)等联系起来;二往后看,至少将其与《美国货币史》、《资本主义与自由》、《价格理论》等联系起来。通过这种联系和比较,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凯恩斯“政府须干预宏观经济运行思想”出现的必然性,同时也可以发现这种带有时代印记的重要经济思想的某些局限性,还可以籍此对其他相关经济学经典大师及其重要思想进行评判,甚至还可以从这些经济学大师思想和观点彼此交锋的“破”和“立”的交替循环中,更深刻地领悟到成就今天经济学在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帝国主义”奇迹背后的源由。在修改这篇文稿的时候,恰遇美国政府宣布接管两大按揭机构,即房利美(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和房地美(联邦住宅抵押贷款公司),以及((2008年紧急经济稳定法案))经过“艰难曲折”终被通过的时刻。人们对这一违背自由市场经济精神的举动褒贬不一,众说纷纭,恰似公也有理,婆也有据。可正是这种痛苦和繁杂的思考,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新的更加深奥的经济学世界。研读、评判经典到这种程度,辛苦就会变成快乐。

三要把自身的信息“读”进去。研读经典、评判经典、领悟经典,一方面需要把经典里蕴藏的信息读出来,读到当下的世界里来,读到我们自己身上来,实现解释学中的“再解释”;同时,也需要把当代的信息读进去,把我们个人的信息读进去,读到经典里面去。通过将当代信息“输”进去,去印证、审视经典,才有可能把“一切历史都当当代史来读”,用今天的环境和视野,赋予以往历史的现代关切和同期比较。正如宋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理学大师朱熹所说:“看文字,且信本句,不添字,那里原有缺缝,如合子相似,自家去抉开,不是浑沦底物,硬去凿。亦不可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任继愈教授在论及如何批判继承《道德经》时,有一段话颇有启发。他说,“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这话很深刻也有发光点,但老子思想的这一闪光点转瞬即逝,其主旋律却在教人避免接触新事物的诱惑,以保持精神的纯洁:“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今天看来,这显然是值得商榷的。善于从与常识相左的地方发掘出蕴藏于其内的不足,即发现经典中的“缺缝”,并作出实事求是的评判,才能使我们对经典的领悟达到一个新境界。

总之,品经典、悟经典是“艰苦”的“差事”,要依兴趣熟读,要以目标来驱动,要靠执着勤积实现精进,要用心灵去感悟,要借助评判取舍融通,全面、准确吸取经典的精华。

四、研品哪些经典

人类文明发展史,也是人类经典形成史。站在今天这个时点上,回望人类经典,浩如烟海。囿于时间、精力、专业,不可能,也无必要读完这些经典。既然不能全都熟读重温,那就要精心挑选。不分不拣,抓着就读,不仅达不到开卷有益的功能,反而可能“开卷有缢”。这里的“缢”,就是自我束缚,甚至思想自裁的意思。因此,会计领军人才研品经典不能重数量,而应重结构,重质量。那么,我们通常需要品读哪些经典呢?对此,我专门请教了一些总会计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会计学教授及政府官员。这里,我再结合个人的心得,大致将须研品经典归纳为以下五类:

(一)政治、自然科学类经典。比如《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江泽民文选》、《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贞观之治》(吴兢)、《十六策》(诸葛亮)、《君王论》(利马基雅·维利);((九章算术》、《中国数学史大系》(吴文俊等)、《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牛顿)、《科学简史》(丹皮尔)、《时间简史》(霍金),等等。

(二)人文经典。包括历史哲学和文学艺术等两个方面。前者如《周易))、《老子》、《论语》、《孟子》、《庄子》、《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中国人史纲》(柏杨)、((圣经》、《沉思录》(古罗马马可·奥勒留)、《道德情操论》(亚当·斯密)、《对话录》(柏拉图)、((思想录》(帕斯卡尔)、《西方哲学史》(罗素)、《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哲学笔记》(列宁)、《论持久战》等;后者如《诗经》、《楚辞》、((古文观止》、《山海经》、《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笺注》、((红楼梦》、《鲁迅全集》、《围城》(钱钟书)、《文艺对话集》(柏拉图)、莎士比亚文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尼·奥斯特洛夫斯基)、《战争与和平》(列夫·托尔斯泰)、《神曲》(但丁)、《约翰·克利思朵夫》(罗曼·罗兰)、《老人与海》(海明威)、《百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以及泰戈尔的《吉檀迦利》和《飞鸟集》等等。

(三)经济类经典。比如,《资本论》(马克思)、《赋税论》(威廉-配第)、((论财富、货币和租税的性质》(布阿吉尔贝尔)、((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大卫·李嘉图)、《国富论》(亚当·斯密)、《人口原理》(罗伯特-马尔萨斯)、((政治经济学新原理))(西蒙·德·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弗里德利希·李斯特)、《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恩格斯)、《经济学原理》(阿弗里德·马歇尔)、《财富的分配》(约翰·贝茨·克拉克)、《经济发展理论》(熊彼特)、《福利经济学》(阿瑟·赛西尔·庇古)、《不完全竞争经济学》(琼·罗宾逊)、《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价值与资本》(约翰·理查德·希克斯)、《经济学》(保罗·萨缪尔森等)、《资本主义与自由》(弗里德曼)、《公共选择理论))(詹姆斯·布坎南)、《经济学》(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税收经济学》(伯纳德·萨拉尼)、《财政学原理》(理查德·马斯格雷夫)、《财政学原理:理论在政策中的当代运用》(海曼)、《经济原理》(曼昆)、《蒙代尔经济学文集》(蒙代尔)、《摩根财团》(罗恩·彻诺)、《战胜华尔街》(彼得·林奇)、《风险价值VAR))(菲利普·乔瑞)、《博弈论:矛盾冲突分析》(罗杰·迈尔森)、《世界是平的》(托马斯·弗里德曼),等等。

(四)管理类经典。比如,《科学管理原理》(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理论》(马克思·韦伯)、《经理人员的职能》(切斯特·巴纳德)、《管理决策新科学))(赫伯特·西蒙)、《管理的新模式》(伦西斯-利克特)、《营销管理》(菲利普-科特勒)、《组织效能评价标准》(斯坦利· E·西肖尔)、《组织与管理:系统方法与权变方法》(弗里蒙特·卡斯特等)、《杰克·韦尔奇自传》(杰克·韦尔奇)、《竞争战略》(迈克尔·波特)、《2理论》(威廉·大内)、《总经理》(约翰·科特)、《追求卓越》(托马斯·彼得斯)、《领导者:成功谋略》(沃伦·本尼斯)、《企业再造》(迈克尔·汉默)、《内部控制一整合框架》、《企业风险管理一整合框架》(美国科索委员会),等等。(五)会计、审计类经典。比如《光绪会计表》(清户部主事刘岳云)、《立信会计丛书》(潘序伦创办)、《商誉及其他无形资产》(杨汝梅)、((会计原理》(杨纪琬、娄尔行、葛家澍、赵玉珉、吴诚)、。Ⅸ会计理论结构》(利特尔顿)、《公司会计准则导论》(佩顿、利特尔顿)、《现代会计手册》(西德尼·戴维森)、《会计理论》(埃尔登·亨德里克森)、《会计史》(郭道杨)、《会计思想史》(迈克尔·查特菲尔德)、《实证会计理论》(罗斯·瓦茨)、《高级管理会计》(罗伯特·卡普兰)、《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蒙哥马利审计学))(蒙哥马利)、《现代内部审计学》(布林克),等等。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分类只是粗略的,没有穷尽,各类之间还可能存在交叉。因此,具体到在座的每位领军人才,要使学习经典达到预期效果,还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进一步的调整和选择。就此,我想谈几点意见与大家共勉:

一要拓宽领域。重专业亦重其他门类经典。通常情况下,大家会习惯于偏重专业类或与工作有密切关系的经典。比如,从事财务工作的,偏重财务类会计类经典,而担当管理重任的,则偏重管理类经典,并精读细研。对于专业以外或与工作没有直接关系的经典,则往往较少顾及。我认为,这需要作出调整。诚然,对于非专业经典或与工作无直接关系的经典,具体到某个人,不是都重要,应择善而研品之;但有的旁类经典却很重要,品读这些经典将有助于领悟专业经典,有助于完善知识结构,有助于全方位提升能力。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果一味“偏食”,只顾本专业经典,则很可能还会有害处。有一个森林生态规律让人很受启发。在森林生态中,单一性导致脆弱性,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实践表明,种植单一树种的人工林,生物多样性锐减,林下缺少自然性的灌草覆盖,腐殖层很薄,土壤肥力低,涵养水源能力差,林下难以分散的针叶层干燥易燃,单一纯林还会导致严重病虫害的发生(天牛曾因此使“三北”地区约77%的新植杨树防护林毁于一旦),而且,单纯天然林无法靠萌生繁殖,它们成了“小老头林”。这似乎在印证一句常言,即博采众长,才以和谐且长足发展。事实上,许多大家之所以成为大家,往往就在于既汲取专业经典的精华,又博采非专业经典的“蜜”,将专业与非专业融为一体。比如哈耶克,他的经典著作《自由秩序原理》堪称煌煌巨著,上册通篇讨论的是“何为自由”的哲学命题,下册才生发出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由于“土壤肥沃”,所以“树木参天”。

我想特别强调一下研品人文经典。人文经典,无论是历史哲学巨著还是旷世文学作品,其立论的根基必然是人性,其指向必然是人类的幸福和解放,因而表现了人类精神的某些永叵内涵,具有永恒的价值,称得上是永恒的经典。《易经》说:“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经典可以使我们真正懂得什么是真正的自由、什么是生活的智慧,可以引导我们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从而确立一种理想的人格、目标,并愿意为之奋斗终生。人文经典确有必要熟读重温。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那些创作经典的人物就是这方面的表率。恩格斯曾经高度评价说:“这是一个产生巨人的时代”。所谓巨人都是多才多艺、学识渊博的人。文学修辞上有一种手法叫“通感”,是指突破视、听、嗅、味、触觉的界限而使其彼此沟通,以形象表达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如朱自清在其《荷塘月色》一文中,将荷花的“缕缕清香”描写为“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而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些巨匠,我们似乎可以称之为“通才”,他们打破“门类”的束缚,在多个领域均有不俗的造诣,且彼此交互推动。那时侯的巨人像达·芬奇等,不仅会四五种外语,而且在美术、建筑、工程、哲学、音乐、数学等好几个专业上都同时发出灿烂的光辉,且交相辉映。恩格斯说:“他们没有成为分工的奴隶”。这使他们的个性、潜能得到完整、全面的发展。可以誉为“中国文艺复兴”的“五四”时期,情况也大抵如此。我国第一代、第二代甚至第三代自然科学家,大多除在本学科、专业方面造诣很深外,在其他领域的作为,也常常令人叹服。著名人类学家裴文中先生写的小说,曾受到鲁迅先生的赞扬,成为近代中国文学经典的组成部分。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缺乏人文精神将会是怎样呢?民国时期潘光旦先生说的好科学好比是一把刀,如果掌握科学知识的人缺乏人文精神,就会导致“童子操刀,其伤实多”。由此引申,我们搞会计的人,如果不能通过研品经典铸就以诚信为根基的时代人文精神,会计技术越精,作假、舞弊而造成的负面影响也就越严重。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会计人更应在注重读财务、会计、审计专业经典的同时,还应特别注重人文经典的研品,培育高尚的人文精神。

二是要精心挑选。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说:“读书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多,徒多徒烂耳。”培根说:“有些书可以品尝,有些书可以吞食,少数书则需要细嚼和消化”。从相对意义上讲,正如只有极少数伟大的作家被称为“作家的作家”、极少数的诗人被称为“诗人的诗人”那样,也只有极少数的经典可以称得上是“经典的经典”。这极少数的经典是无以计数的经典的核心,围绕着它们的那些经典,吸取它们的光辉和热量,共同构成了人类精神的浩瀚星空。我们要重点研读的就是这些经典中的“恒星”。这些经典通读了,读通了,接下来就会越来越容易。比如,要了解西方文化,就应研读《圣经》,因为它不依傍其他而被其他依傍,也只有读懂了它,才有可能读懂公元以后的西方宗教和哲学经典。又如,要理解二十世纪的中国,不去理解经典人物鲁迅恐怕不行,而要理解鲁迅,就要去读鲁迅的经典著作。需要留心的是,研读“核心”经典,一定要读“核心”经典的原典,而不仅仅是各种形式的解读本。对此,恩格斯有过精辟的阐述。1884年8月,他在一次给朋友的信中谈到该如何读书时说:“要从真正古典的书籍学起,而不是从那些最要不得的德国经济学简述读物或这些读物的作者的讲稿学起”,“最主要的是,要认真学习从重农学派到斯密和李嘉图及其学派的古典经济学,还有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著作,以及马克思著作,同时要不断的努力得出自己的见解。”也就是说,要系统地读原著,因为“研究原著本身,不会让一些简述读物和别的第二手资料引入迷途。”

那么,如何来确定某个领域或某个方面的经典中的“恒星”呢?这就要学会给经典“看相”,如还能兼有图书馆员和报馆编辑的本领就更好。通过“望气”而知经典的“格局”、经典的价值。从另一个角度看,经典中的“恒星”非挑不可,非访不可,那过程那感受,和寻觅恋人无甚差别。寻寻觅觅,曲径通幽,轻叩门儿慢卷帘儿,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自己挑的经典、访的经典,朝夕相处,随时可用,可把酒成欢,可相拥而眠,那是一种情意,更是一种缘分。挑得经典中的“恒星”后,就可以“略览群典”、“博览群典”了。

三是要制定计划。不同的人以及同一个人的不同人生阶段,对读书的需求、读书的感觉、对经典的领悟能力是不同的。因此,对于特定的个人而言,读哪些经典要看我们是处于求学阶段,还是处于学术研究阶段,还要看我们是从事具体业务工作,还是担任一定的领导职务,等等。比如,处于求学阶段时,许多方面尚未定型、领悟能力还有待提高,但这个时期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宜广泛涉猎但不必急于追求精通;处于学术研究阶段时,则宜围绕既定的学术方向,通读、精读专业领域古今中外、近现代的经典,并以此为基础触及、延展到专业以外的经典。其次,随着人生阅历逐渐增加、经验不断累积,在年少时读过的经典,成年后仍要重读、深悟。正所谓“有的书要翻破,有的书要读破”。比如,年少时,我们读《论语》,由于思想和经验还没有达到“读懂”的年龄,只能背之;到中年,再研读它,必定会有新感悟。再者,有些经典则宜在成年以后读。比如,读集百家学术于一身的《易经》就是如此。孔子说,“五十以学易”(即《易经》)是有一定道理的。也就是说,四十岁时读((易经》是一种味道,到了五十岁经历更多的人情世故后再去学《易经》,则又别有一番滋味,更能领悟其深意了。现代社会进步了,节奏快了,体验外界事物的机会增多了,途径便捷了,能力增强了,我觉得学《易》的时间可以略微提前些了!也就是说,大家都处在四十岁左右的年龄,是最好的时间段了。

四是要坚持“自读”。经典自读是与当前通过电视等媒体蜂拥而至的经典“代读”相对应的一个概念。经典代读是大众传媒与学者群体携手合作、一同满足群体精神文化需求的时代产物。在人类文化传播从口授时代、印刷时代迈入电子时代之时,经典代读既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与阶段,同时又综合了三个传播时代各自的优势。但是,正如浙江师范大学梅新林和葛永海同志研究指出的那样,这种“精神代乳”式的经典代读具有明显的不足,“一是在文本重释方面,重在形而下的人生感悟,忽视形而上的哲学思辨;二是在精神领航方面,重在世俗世界的人生解惑,忽视理想世界的精神升华,未能达到与经典相应的精神高度与深度,未能复原经典本身应有的精神含量”。说严重一点,经典的这种世俗化或形而下化,容易将原本厚重的经典片面化、肤浅化,甚至有可能出现对经典本义的误解与消解。作为会计领军人才,一定要自觉超越经典代读而走经典自读之路,尽可能直接从经典中获取第一手的营养,亲近经典、拥抱经典、研品经典、感悟经典。

总之,要处理好专业与非专业经典的关系;要通过自己的摸索形成适合自己心M中的理想经典书目;要拟订好阅读经典的中长期计划。让读经典成为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同学们,以上谈到的是有“字”的经典,但当思绪越过这些有字经典、抬头注视远方时,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还有许多无“字”的经典。这些经典虽然无字,却往往是有着更多、更深内涵的经典。对于某些无字经典,你可能只能通过参观一段遗址、欣赏一幅图片、观看一段史诗般的影像资料去“读”它;而对于另一些无字经典,你可能近距离贴近它,甚至置身其中,因而可以“读”出更多、更深、更有意义的“道”来,而不“读”反而失之交臂。比如,成功举办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那是100年的追随、29年的重返、ll年的申办、7年的筹办!这其中又有多少东西值得总结、体味、反思、完善、评判啊!我把它粗略地概括为两个字:哭笑。然而,又何止此两字了得!置身其中,每个人都可以读出自己的感觉来,每个人又可以从别人的感觉中读出新的感悟来。我到现场参加过开幕式,当奏响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我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一下子理解了为什么要一往无前,追求梦想,追求完美,追求卓越,也猛然反省自己,以后不要为前进道路上遇到一点点事情就评短论长,而应在大事面前以战略为重,不应患得患失了。又如,面对“5.12”汶川大地震这种特大“经典”自然灾害,我们读到生命的脆弱,但更读到中华民族用爱心凝聚成的抗震救灾的强大合力,读到一个民族走向复兴最可依托的力量,同时对鲁迅先生“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有更多的领悟!再如,从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我们再一次“听”到伟大祖国飞天路上唱响了壮丽凯歌;读到中华民族漫步太空的梦想终成现实;读到广大航天人勇攀高峰的昂扬斗志、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沉着冷静的良好心态、顾全大局的协作精神;读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国家发展战略的实现和综合国力提高有多么重要19月25 13,全球聚焦中国,世界仰望星空,深邃太空中出现了龙的传人的身影,留下了中华民族的脚印。我为飞天而轻狂,我因中国而骄傲!然而,面对无垠的太空和发达国家航天科技的发展水平,我们仿佛又读到了中国在太空探索的未来进程中,仍将任重而道远!如果再将“神七问天”与“5.12”汶川特大地震、奥运会,以及“三鹿奶粉”、“襄汾溃坝”等食品安全、生产安全事故联系起来,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掌声、鲜花、喜庆,还有鲜血、泪水、悲痛。古人说“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从这些“经典”事件中,我们应该读出一份心境:既不怨天怨地,妄自菲薄,更不骄傲自满,妄自尊大,而是坚定、沉稳、从容地走自己该走的路,办自己该办的事。“张飞卖秤砣,人强货也硬”。说一千,道一万,科学发展才是硬道理,办成事才是硬道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从美国逐步扩散到世界其他地方、以次贷危机为起点的金融“海啸”,既是热点,也是“百年难遇”的经典。我们如能细细研品,既可以学到无数知识,也可以启智取道。无字经典胜似有字经典。走近、读入、融汇、感悟而又顽强地走出这些无字经典,我们从中收获的将与从有字经典收获的一样多!五.如何用经典

研品经典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用经典,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经典的学习,不是为了装门面、图卖弄,不是为了学学句、发发言、表表态,不是从讲话到讲话、从文章到文章的“空转”,而是要着眼于个人素养和能力的“突升”,着眼于以经典理论指导工作实践,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着眼于提高工作效率,着眼于重塑工作作风,着眼于创造经典。要让经典为我所学、为我所思、为我所用,使之成为人生的导师、生活的益友、事业的帮手。“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这是出自唐朝吴兢的《贞观政要·慎终》里的一句话,意思是说,并不是说懂得某个道理就是难得的,而真正难得的是在实践中运用这个道理;也并不是说会运用某种理论就是最难得的,最难得的是能有恒心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

在30年的会计改革开放进程中,我们科学谋划,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各项会计事业都取得了较大成就,会计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会计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加强。但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会计改革和行业发展仍面临新的、更大的挑战,会计信息技术手段落后、促进行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健全、高端人才短缺、会计监管观念和手段滞后、会计的社会经济辐射效能亟待扩大、中国会计的国际话语权有待增强等,都不同程度地制约我国会计事业持续发展。与此同时,在经济利益多样化、价值目标多元化、行为取向功利化的时代面前,急功近利的知识需求已严重损害了会计精英们的成长与发展,会计精英的“象牙塔”精神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清除这些障碍和掣肘不会是轻而易举、一朝一夕的事,而经典作为人类知识的结晶必定能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充分的理论根据和力量源泉。我们会计领军后备人才作为会计精英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在新时期会计改革发展进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就不仅要学好经典,更要用好经典。为此,我也讲一些体会。

(一)学会引经据典。引经据典一词,出自《后汉书·苟爽传》:“爽皆引据大义,正之经典”,意为引用经典作为论证的依据。引申开来,就是用公认的道理、原则、方法作论据来印证现实世界,把握历史和时代的发展规律,进而明确和引导事物发展的方向。我们在干事情、想问题、做文章甚而述大理时,为了把问题分析得更透彻,把道理讲述得更充分,把观点论证得更确凿,概言之,为了增强思想和行为的科学性、准确度、可信度和说服力,往往需要引经论点、引典论势。经典话语,具有高度浓缩性、概括性和说服力,引用得当,会起到“事半而功数倍”的效果。

用好经典,必须先正确领悟经典,并在此基础上做到“信手拈来”,恰如其分地加以引用。东西方数千年的文化传统,孕育出无数的经典,像一座艺术的百花园,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生营养,一代又一代经典大师们的成功之路,也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启迪和发展创造的空间。只有静心专注于消化、吸收、反思这些经典,坚持不懈地深入挖掘经典所蕴含的本质和精髓,才能做到心到手到,用得恰到好处,天衣无缝,给人以出神入化之感!谈到这点,相信大家会生出许多联想。比如,温家宝总理在引经据典方面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相信大家对他任总理以来的历次“两会”结束后的记者招待会,还记忆犹新。他每次都是胸有成竹,思如泉涌,回答问题时妙语连珠,各种佳旬、名言、典故、诗章信手拈来,画龙点睛,每次总有新内容、新意境,让人耳目一新。以2006年的那次记者招待会为例。记者招待会开始时,温总理说:“形势稍好,尤须兢慎。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其中,“兢慎”引自唐诗《泾溪》“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出自《春秋左传·襄公十一年》。一个开场白,引用了两个典故,既简明扼要又不失鲜明厚重。在回答有关两岸关系问题时,温总理引用了《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中的一首民歌:“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更为精妙的是,他把民歌最后一句“兄弟二人不能相容”改成“同胞兄弟何不容?”。这是感慨,也是期盼,是劝导,也是启发,使听者无不为之动容。在谈到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时,温总理引用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的一段名言;在谈到关于中印关系的问题时,温总理又借用了印度古籍《奥义书》中的诗句,大大增加了回答问题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赢得了满堂喝彩。温总理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与他酷爱读书、读典有关。2003年年底,温家宝总理在接受美国《华盛顿邮报》总编唐尼的采访时说:“我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读书伴随着我的整个生活。”也许只有这样,才能培育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让引经据典达到出神入化之境界。

引经据典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要讲求方法和技巧。选取经典文本的眼光、切入的角度、创变的形式和方向,对不同的经典作品如何实行“嫁接”、“改造”等,所有这些都是对我们运用经典能力的考验。同时也要意识到,引用经典在本质上异于研读经典,读典可择其对味者飨之,据典则必须打破门户偏见,站在时代的高度,把一切优秀的文化遗产和传统作品都纳入自己的视野之内。自己学得多,才可能在众多领域中引经据典说给众人听。以经济学经典为例,不论是古典经济学,还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不论是奥地利学派还是芝加哥学派、瑞典学派还是弗莱堡学派,只要符合经济学的基本特征,揭示了人类经济发展的规律,在社会经济理论的“底线”之内,都应该成为我们的关注对象。说到财务会计理论,无论是决策有用论,还是受托责任论;无论是信息观还是计量观,我们都应广泛研品,博采众长。如果仅仅认为某一个流派、某一种风格的作品才是经典,在引用时重此而薄彼,那就无异于陷入“躲进小楼成一统”的可悲状态,就会剑走偏锋,极大地限制经典的运用效果。

听说现在会计学专业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都要求有充分的文献回顾。的确,我们所做的研究大多数是在既有基础之上的拓展或跟进。此时,能不能找到和掌握前人的经典文献,是能不能把我们的研究构筑在科学、合理、坚实基础之上的先决条件。当然,这是更狭义的、针对性更强的引经据典。我在此仅提一下,就不在这里展开讨论了。

(二)培育意象思维。意象思维是主体更倾向于用情感判断代替认知的一种思维方式,是人们头脑中所形成的生活图景和所要表现的主观思想、感情融合一致的形象化的思考过程。它作为一种直觉思维,一种观物取象的方法,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主要包括:整体性,即着眼于整体把握而不过分注重细节的分析推理;直接性,即直接而不是通过一步一步的逻辑中介来获得某种认识;经验性,即不断地组合老经验,形成新经验,从而逐步提高直觉水平;或然性,即思维结果形成突然,不易作出逻辑解释;创新性,即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思维总是超越以往,等等。运用意象思维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可以让人顿悟、灵感涌动,达到豁然贯通的境界,看透事物本质,直接体认事物奥秘。意象思维自古便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或潜意识之中,存乎于浩瀚的历史文化经典中。在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宇宙观中,人和宇宙万物都来自于道,主体自身就是宇宙的中心,人是万物的尺度,人认识了自身,也就认识了自然界和宇宙的根本规律;儒家提出的人“与天地参”以及“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道家提出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都显现着意象思维的特征。魏晋时期王弼总结得好:“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我国传统文学艺术经典的创作也十分推崇意象思维,强调无象不含意,无意不借象。比如中国画讲究“形神兼备”,中国诗讲究“情景交融”,中国音乐讲究“情动于中,故形于声”,中国书法讲究“书者抒也”等,意象始终起着灵魂、统帅、总摄的作用。用经典,就要在研品经典而广泛受到意象思维熏陶的基础上,不断培育意象思维。

一要重视意象思维。意象思维将“意”(通常是指人的意识、意志、意念、主观等)与“象”(通常是指客观事物、宇宙万物等)看成是一种互通共识的有机体,将事物人格化,寻求人与事物感应式的认识法则。文学艺术创新离不开意象思维,管理科学创新离不开意象思维,数学发现和数学能力提高离不开意象思维(最近,英国科学家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数学能力与其在早期教育阶段对数字的直觉意象密切相关),自然科学发明离不开意象思维。近代著名数学家米勒教授说:“听觉模式、感觉模式和视觉模式的心理意象在创造性思维中占中心地位。莫扎特基于听觉意象,听到了一部新交响乐的整体效果;法国伟大的数学家、哲学家庞加莱的感觉意象引导他一眼看出数学证明的全过程爱因斯坦的创造性思维则产生于视觉意象,而用词语形式表示这种创造性思维则是‘第二阶段艰难的任务”’。爱因斯坦对意象思维更是“情有独钟”,他曾经指出:“我相信灵感和直觉。„„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自然科学和艺术需要意象思维,会计作为管理学科的组成部分同样需要想象力、需要直觉、需要丰富的感觉思维。要真正成为会计领军人才,成为推动新时期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排头兵,就应重视和加强意象思维的培育。进行意象思维,要求将“意”和“象”对立统一起来。就会计专业特别是高端会计人才而言,或许囿于专业限制的影响,往往显得太生硬、太重细节、太过封闭,一定程度上存在意与象不协调的情况。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要突破原有思维模式,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努力挣脱这种束缚。二要夯实意象思维基础。意象思维虽有或然性的特点,但决非无缘无故的凭空臆想,更不是胡乱猜想,而应以扎实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为基础,不断提高认知能力和水平。在这方面,我们应多向艺术家学习。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在“用艺术感受人生”的讲演中谈到的一些观点很有启发性。他说,文化是无数艺术家、作家的感性、美感为我们消化了的人生与自然,它让我们很容易地用他们的眼光来体验人生、观察自然。也就是说,可用艺术的眼睛感受世界。其次,由于人生许多经验不可能由每个人亲自去体验,尤其是某些艺术主题根本由不得你去观察,更不由你去切身体验,比如宗教题材的艺术,因而可用间接的经验体验人生。再者,正因为有些艺术主题是出自传说、神话,从而无法体验,所以须用你的了解、智慧、想象力去诠释才能表现出来,而且表现得美。也就是说,可用想象填补经验的空白。最后,因为艺术作品的创作需要知识、经验和想象等基本条件,而想象力实质上是将知识跟经验调和组织起来,是一种广泛的认知,因此可用想象捕捉经验。要夯实培育意象思维基础,也可以像诗人、艺术家那样,“艺术”地感受经典蕴含的丰富的“直接”或“间接”经验,“艺术”地感受当下经济社会的各种现实情况。当我们的知识和经验“厚积”了,才有可能“薄发”,才有可能从容面对客观世界产生“顿悟”之灵感。

三要不断寻求意象思维新突破。意象思维的形成要经历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要将初步形成的意象思维积极运用于实践中,不断调整自身的意象结构,或捕象炼意,或因意造象,或立意尽象,以求得意象的和谐、统一,使象与意达到完美的契合状态。要注意抛开细节去进行概括、抽象、夸张,取本舍末,取要旨舍细微,悟出会计改革与发展的“道”,致力于创造自身发展的大气和大势。(三)取道化助领军。对于行业精英而言,不仅要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且要闯出开拓一番事业的独特方法与路径。这有术的问题,更有道的问题。道,很多蕴藏在前人所留下的不朽经典著作之中。经典原本不是死板迂腐的教条,只要深入阅读和反复思考,就有可能悟出隐含其中的深刻哲理、智慧、方法论,并内化为我们领军人才的“内部机制”,既表现在气质、气度、日常生活与行为举止中,更表现在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和引领团队开拓事业上。这个话题内涵丰富,这里我想仅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孙子兵法》),就如何取经典之道化助领军作些讨论。

一是以“智”谋局。“智慧(心智)决定视野,视野决定格局,格局决定命运,命运决定未来”。只有智慧之人,才能引领会计事业。“夫以愚克智,逆也;以智克愚,顺也”。从经典及经典人物中,我们可以读出许多智慧。比如,诸葛亮的《隆中对》,从全局、战略高度分析了当时整个形势,为刘备指明事业发展方向,最终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这其中的智慧,就在于正确分析和把握形势。类似的智慧从伟人毛泽东身上也可以“读”到。l937年,当H本侵略军进犯我国时,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人认真分析形势,摒弃“速胜论”和“亡国论”,果断而明确地提出“抗H战争只能是持久战”的著名论断。1948年12月,当解放战争如火如荼的时候,南京国民政府提出和谈要求,希望划江而治,毛泽东联想起《史记》中提到的楚汉所订立的“鸿沟协定”,审时度势,果断提出“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此外,我们还要运用经典智慧去谋势、借势、用势。《孙子兵法》曰:“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也就是说,木头和石头之类的物体,放在平坦地势上因为没有“势”而不会动,只有放在地势倾斜的地方才能滚动起来;同时,方形的东西容易静止,而圆形的则容易动。又曰:“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这就要用“势”的智慧。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处于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重要时期,会计事业也必将会有更大发展。如何分析形势、把握形势、借好势、用好势,值得引起我们在座的各位领军人才深思、再深思。二是以“信”立威。在《孙子兵法》中,“信”的本意就是要赏罚分明,诚实不欺。有“信”,团队就有战斗力。“信赏必罚,其足以战”(《韩非子》)。也就是说,只有做到诚实不欺,才能让手下人信任你,服从你,跟随你,如此这般,你带动的团队难有不取胜的道理。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个经典案例,直到今天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三是以“仁”聚人。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仁”字就是两个以上的人相互间亲爱。在《论语))当中,孔子将其解释为“爱人”,其意就是要用爱心处理人与事。如果能悟出经典中“仁”的丰富涵义,广施“仁”心,仁人志士就会聚合我们身边,助我们成就事业。孙子说,“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这就是“仁”的力量!将“仁”的深意引申运用,还要求“知人善任、用其所长”和以“仁”揽才。正所谓“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墨子》)。意思是说,没有贤士,就不能解救急难,就没有能够共谋国事之人。怠慢贤人,漠视人才,却能使国家长治久安的事,还没有听说过。而以“仁”揽才要的是有“四海之内,皆兄弟矣”的气度和胸怀,并深悟“得一凤则百鸟归”之要领。“群蜂拥蜂王而迂东西;大雁随头雁而飞南北;雄鸡一唱,百鸡共鸣;一马当先,万马奔腾”。要想引得“百鸟归”,就要先得到“头鸟”。诸葛亮在《心书))中曾经说,“行兵之要,务揽英雄之心”,即揽才必先宽以待人,施以仁义,将心揽住。领军人才在成就事业的过程中,要想得“头鸟”聚人才,也应遵循这个道理。我国传统文化经典尤其强调注重“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论语》就是“仁爱”之篇。重温、深悟“仁”之真谛,并在实践中有效运用,将有助于凝聚人心,成就各位领军人才的事业。

四是以“勇”致胜。勇敢历来就是高端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孙子兵法》中所讲的“勇”是“大勇”而非“小勇”,是“精神的勇敢”,是以谋略为基础的勇敢,而非“匹夫之勇”。要带领好团队,引领行业潮流,要的就是这种“勇”,要能在关键时刻,果断做出决策,并敢于承担决策后果。而要具备这种“勇”,就要先具有“谋”。何以求“谋”?重要渠道之一就是向经典取“道”。面对今天纷繁复杂、飞速变化的情况,将从经典中读出的“道”运用于实际,注重发现实际工作或学术理论研究中带规律性的东西,准确地把握其本质。实践中,由现象到本质的发现,是一个质的飞跃,非“道”深者所不能及。读诸子百家经典之一《管子》中的一则小故事就足以说明这一点。故事讲,齐恒公某日对大臣管仲说:前几天,我去围场打猎,突然跳出一只猛虎,与我骑的马对视片刻后,不知为何就悄悄溜走了,你说怪不怪?管仲回答说:相传,有一种专吃老虎的猛兽,叫作骏。骏的样子很像马。当时大王是不是背着太阳啊?齐恒公说:对,正是这样!管仲说:此时的老虎面对的是太阳,把马看成了骏,假象不辨,真相难明,所以老虎只好把自己吓跑了。自然界是这样,处理政事也是同样的道理啊!这个故事虽然简短,却说出了深刻的道理。我们如果能够透过复杂的表象,把握其本质,看出许多常人看不出的东西,悟出真道,长此以往便会变得睿智,尽展领军人才的风采。

五是以“严”领队。严明的纪律永远是任何组织保持正常秩序、可持续发展的要义。没有了严明纪律,一个组织、一个团队就会像一盘散沙,各自为战,失去方向。我国传统历史文化经典中对此早有表述。《尚书》曰:“大战于甘,乃召六卿。王日:‘„„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予则孥戮汝”。这是夏王对军队首领的训话。其大意是,如听从夏王的命令,就会在先祖神位面前得到赏赐,否则就要得到惩罚,或被杀,或妻女被贬为奴隶。美国历史上个性最强的军事经典人物代表巴顿将军,也深知纪律对于一个团队的重要作用,他曾经说:“纪律是保持部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士兵们发挥最大潜力的基本保障。所以,纪律应该是根深蒂固的,它甚至比战斗的激烈程度和死亡的可怕性质还要强烈。”在军队中,没有个性,只有纪律,这是巴顿将军的警告,同时也是他成就事业的重要原因。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也无不以铁的纪律作保障。井冈山时期,伟人毛泽东就亲自制定和颁发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部纪律宝典,今天仍在向我们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吸收这些经典及经典人物基于生命代价总结、传承至今的“严律”精华,并用之管理好团队,必将无往而不前。

经典之于领军就像一座永远挖不完的金矿。俯首拾之便是金,便是智慧,便是财富。苟子在《劝学))篇说得好,“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会计领军人才也要善于“假”经典,全面提升能力、强化道“力”,让经典之精义真正内化为心中优良的“种子”,最终成为将将之人的帅才,更好地引领行业发展,将会计行业打造成经典行业,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四)立志创造经典。吸取经典的精义,培育科学思维,拓展发展路径,可以形象地喻为用经典的“一般形式”,用经典的最高境界是发展、重塑、创造经典。而经典的魅力之一,就在于其本身具有不断发展的潜力和空间,值得后人去补充、完善,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新的经典。

一要“仿效”前人。重点是仿效前人重塑、创造经典的经验和做法。纵观人类历史长河大浪淘沙传承下来的经典,绝大多数都是在领悟、借鉴、批判以前时代或同一时期众多优秀人物的各种优秀作品的基础上形成的。比如,古希腊哲学家、逻辑学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得意门生,他十分注意总结、领悟、批判泰勒斯以来古希腊哲学发展的成果,首次将哲学和其他科学区别开来,开创了逻辑学、伦理学、政治学和生物学等学科的独立研究,一生创造了许多流传后世的不朽经典,像《物理学》、《论天》、《气象学》、《政治学》、《修辞学》等,对西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至今仍为人们传诵。又如人们熟知、被尊为“欧洲文艺复兴之后,完成科学史上的第一次重大变化的代表人物”的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尼古拉·哥白尼,在仔细研究、领悟当时能够找到的所有哲学经典著作后,提出了著名的“日心说”,创造了世纪经典《天体运行论》,不仅摧毁了代表经院派哲学思想的托勒密理论,还对人们思想和信仰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哥白尼创造的经典,后来又让其追随者意大利无神论学者布鲁诺得以完善。中国当代伟人毛泽东也是灵活运用经典、重塑经典的经典代表。他深入研究、领悟马克思主义经典,又顽强地走出这些经典,结合中国革命面临的实际情况,继承和发展了这些经典,创造了毛泽东思想这一对中国乃至对世界都有重要影响的红色经典。我国近代会计大家、著名会计师潘序伦先生,早年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1927年创办“潘序伦会计事务所”,1928年创立我国第一所会计学校“立信会计学校”。潘序伦先生从实践中深深体悟到开展会计业务,必定要取信于社会,故吸收《论语》中“民无信不立”之精义,创造性提出“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事、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成”的“立信”准则,树我国会计行业诚信之风范,成为当今我国会计行业所推崇的经典。经典人物运用经典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经典人物重塑经典的做法值得我们效仿。我听说国内一些领先的会计学博士培养单位,非常注重博士生对经典文献的掌握。对于某个领域的问题,往往要求博士生阅读十几篇甚至数十篇经典的中外文献,理清脉络,掌握精髓。我觉得这种培养教育方式很好。从熟读经典、模仿经典开始,才能真正参透经典、超越经典,进而自己创造经典。

二要审时度势。正确认识历史、认识时代,把握时代、社会和会计发展规律,明确研究方向。今天,我们会计领军人才有着前人所无法具备的优势。学科建设的发展、研究方法的进步、国际间交流的密切和频繁,互联网的得天独厚,使我们更容易认识和把握会计的发展规律,从而运用它为时代、为社会服务。各位会计领军人才乃至我国全体会计理论和实务工作者只有扣准时代脉搏,把握时代需要和会计发展规律,同时又有鲜明的个性风格,才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成为引领潮流的会计大家。

三要博采众长。要兼收并蓄,树立“大会计”观。要立足于实践发展、技术进步、国际趋同的时代背景,把一切古今中外优秀会计理论和方法研究成果都纳入研究视野,打破作茧自缚的门户偏见。只有具备这种吞吐八荒,驰骋天地,俯仰万物的气魄,才能成就中国会计的博大精深,成就一代会计大家。

四要自觉担当。最近,我看到报纸上摘登了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谈“学术研究的承担”的短文,很受启发。钱教授认为,搞学术研究要秉承“为学术而学术”的精神。也就是说,要把自己在学科中的地位看得非常重要,有一种舍我其谁的感觉。这种感觉其实包含了很强的责任感、使命感,也就是自觉担当。这种自觉担当的精神,实际上是“以学术为生命,学术本身就构成生命中自足存在,不需要加其他什么东西;学术本身就是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创造会计经典,就是要有一批这样以会计学术研究为生命的学者,让“读书、思考、研究、创作”成为其生命的存在方式,渗透到其日常生活,使研究者本身沉浸在学术的恒久、欢悦状态中。同时,也只有随着这些独具性格和魄力的会计学者群体不断壮大,真正的会计大师才有可能诞生!五要勇于创新。培育创新的潜质,掌握创新的方法。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个人的愿望,还取决于创新的各种条件是否具备,包括时代的条件和个人的条件。我们正处于千载难逢的会计大发展机遇期,能否实现创新与突破,能否成就会计经典,关键看个人是否具备创新的潜质以及是否掌握和正确运用创新的方法。在创新潜质中,关键之一是要有敏锐的洞察力。洞察力是指心灵对事物本质的穿透力、感受力,是人们对个人认识、情感、行为的动机与相互关系的透彻分析,是捕捉和发现你所期望事物的能力。洞察力完成的过程是要变无意识为有意识,因而往往意味着结合了智力、知识、心态、情绪、经验、视野等各种要素,是一个理性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勤于思考,善于观察,能够对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财务会计问题,始终保持深刻独到的理解和切中肯綮的把握。在创新的潜质中,关键之二是要有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头脑中创造一个形象、意象或思想画面的能力。不论是逻辑想象,还是创造性想象,也无论是现实中的事物移植进大脑,还是在通过综合重组进行了创造,想象力都是一种在头脑中虚拟运行的思维过程,也是最不需要硬性成本、最不能估值的头脑试验。想象就是智慧的“核反应堆”。要创造会计经典,就须充分发挥想象力,注重将现实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进行“会计核反应”,让想象成为创造经典的翅膀。在创新的潜质中,关键之三是要有决断力。决断力是一个人及时果断做出决定和判断的能力。一个不敢担当、不敢坚持、不敢冒险、没有主见的人,注定不会取得任何事业的成功,更遑论创造经典。决断力是创新的重要保障。观看过北京奥运会后,我觉得在创新潜质中,关键之四是要有“冠军思维”。这里所说的冠军,既包括叱咤体坛的冠军,也泛指在各个领域中登峰造极的人物。这些伟大的运动员、艺术家、科学家乃至政治家,尽管所处的领域不同,但是他们都具有相近的品质,这些品质背后则蕴藏着一种共通的思维方式,我们不妨将其称为“冠军思维”。冠军们都有始终秉持着他们心中的梦想,并会放弃世俗的享乐、竭尽全力为之不懈地努力;冠军们都有百折不挠的精神,他们甚至与常人一样,时常失败,但不同的是,他们不会被失败击倒,而是越挫越勇;冠军们都有敢于为人先的创新意识,他们不会因循守旧,而是喜欢独辟蹊径,勇闯一片新的天地。关键之五是要有高超的文字表现力。

谈到创新的方法,近几年来我由于工作关系接触了一些大学会计院系的领导和老师,他们普遍反映目前国内会计教育中存在严重的方法教育滞后的问题。因此,我们学术班第一期前半段的培养中,就很重视国际通行会计研究方法方面的内容。这一点很重要。我希望每一位会计领军后备人才都能从学习经典的过程中加强创新资质的培养,加强创新方法的训练,为创新、为创造经典打下坚实的基础。六要摒弃功利。远离喧嚣,超越现实功利。要禁得起诱惑,耐得住孤独寂寞;不要患得患失,计较名利,要反复磨砺,守得住精神家园,铸就超乎常人的自由探索精神。由此,我想到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一段名言:“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我们会计领军人才只有经过前两境界的辛苦和探索,才能达到“第三境”,才能不断有新发现,有新启示,有新创造,才有可能达到创造会计经典的山巅。

会计经典是一个时代会计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一部会计经典所产生的影响,远远胜过几十部乃至几百部一般性专著。现在,我们会计理论研究和会计实践十分活跃,但公认的扛鼎之作、传世之作却还鲜见。会计理论和方法研究的繁荣不仅是量的增长,更意味着质的提升和突破,意味着会计经典的不断涌现。作为会计领军人才,用经典就要致力于重塑、创造会计经典!同学们:

会计领军人才 篇5

由国家外国专家局培训中心与中国总会计师协会联合主办的“首届深圳管理会计论坛”于2015年4月18日在深圳会展中心举行。论坛以“培养领军人才, 助推转型升级”为主题, 与会领导、行业协会嘉宾、优秀企业C F O、专家学者等通过最新政策发布与解读、成果展示、案例交流与研讨等多种方式, 共同分享我国管理会计发展、应用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成果;探讨进一步提升我国企业财务领导力水平, 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来自中国总会计师协会、平安集团、国家外国专家局培训中心各合作机构的400余名代表出席论坛。

中国总会计师协会高兴国秘书长在论坛上做了题为“构建管理会计能力框架推动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开幕致辞。高秘书长指出, 财政部《关于全进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作为建设我国管理会计体系的纲领性文件, 明确了建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管理会计体系的总目标。楼继伟部长在中国总会计师协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上要求中国总会计师协会紧紧围绕管理会计发展, 创新行业服务;主动融入管理会计改革, 积极发挥智库、宣传和推动作用。高秘书长表示, 中国总会计师协会根据部领导安排, 把加强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作为当前工作重点, 举办管理会计系列讲座和专业论坛;启动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研究工作;借鉴国外同业组织好的经验和做法;开展管理会计案例征集评选活动;筹备建立管理会计分会。高秘书长在开幕致辞中还提出了中国管理会计师能力框架应涵盖的六个方面的能力。

会计领军人才 篇6

为了贯彻落实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建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管理会计体系, 争取3-5年内在全国培养出一批管理会计人才的目标, 中注协于2015年启动“注册会计师行业领军 (后备) 人才 (管理会计咨询方向) ” (以下简称“管理会计咨询方向”) 的选拔培养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培养目标

培养能够胜任管理会计咨询相关专业服务, 具有良好的管理会计理论基础, 具备深厚管理会计咨询实务经验, 具有国际业务咨询能力的注册会计师行业领军人才。

二、培养方式

培养由集中培训和实践锻炼两部分组成, 培养方式如下:

(一) 集中培训

1. 境内培训 (2周左右) :

会同北京国家会计学院, 组织以课堂教学、专题讲座、专题研讨等方式为主的培训课程, 开展专题讨论、课题研究、实地考察等学研形式, 夯实管理会计咨询专业基础, 提升学员的领导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2. 境外培训 (20天) :

组织学员到国际组织、境外执业机构、跨国企业实地考察、学习。同时, 利用国外英文授课的语言环境, 开阔领军学员的国际视野, 学习管理会计前沿动向, 分享管理会计咨询服务经验, 提升学员英语水平。境外培训将于2016年开展。

3. 联合集训 (每年5天, 连续6年) :

参加财政部组织的四类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的联合集中培训, 搭建沟通桥梁。通过开展联合集中培训, 加强四类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间的沟通与交流。

(二) 跟踪培养

1. 吸收进入中注协行业专家 (师资) 库, 推荐学员担任行业各类继续教育授课教师。

2. 推荐进入国际会计组织任职。

3. 鼓励参加境外执业资格考试。

4. 推荐参与行业及社会事务, 包括推荐成为行业专业 (专门) 委员会委员、中注协访问研究员, 推荐担任政府咨询专家, 参与行业执业质量检查, 参与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相关工作等。发挥学员在行业建设、协会建设以及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5. 邀请参加全国性的行业论坛、专业研讨会, 承担行业研究课题, 拓展学员参与高端交流平台。

6. 通过中注协网站、会刊及其他媒体, 展示学员业绩。

三、选拔对象及人数

本次选拔对象为在会计师事务所从事管理会计咨询业务的中注协会员。选拔人数36名左右。

本次选拔面向2014年度综合评价排名前百家会计师事务所。排名前20名的会计师事务所, 每家事务所可推荐不超过8人;排名21-100名的会计师事务所每家可推荐不超过3人参加此次选拔。

2014年度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前百家信息链接地址:http://www.cicpa.org.cn/news/201405/t20140530_45055.html。

四、选拔条件

报名参加管理会计咨询方向选拔的人员应符合以下条件:

1.在会计师事务所工作5年以上的高级经理或合伙人级别人员;

2.过去3年从事过管理会计咨询业务;

3.职业道德记录良好, 最近3年未受过行业惩戒、行政处罚;

4.年龄在45周岁以下 (以有效身份证件信息为准) , 身体健康;

5.所在事务所及所提供管理会计咨询服务的企业客户推荐。

五、选拔方式

选拔时侧重考察考生的专业素养、实践经验和研究能力, 采取申报材料与结构化面试相结合的选拔方式。申报材料成绩占总成绩的30%, 结构化面试占总成绩的70%。

申报材料包括:

1.报名表。包括申请人基本信息、职业资格、学习经历、工作经历、业务经验与特点、主要客户 (包括服务项目) 、主要社会活动、参与行业活动情况、参加工作后的获奖情况等。须个人签名、事务所盖章及地方注协盖章确认 (报名表见附件1) 。

2.申请人针对管理会计相关主题的论述 (1500字以内) (格式见附件2) 。

3.所在事务所和所提供管理会计咨询服务的企业客户签名 (或盖章) 的推荐信。推荐信从职业道德品质、职业经验、工作业绩、团队领导和协调能力、客户满意度和个人专长等方面阐述推荐理由。

4.其他能够证明自身能力的材料。

申报材料一式三份。中注协将组织专家对申报材料进行评审, 确定入选面试名单。面试具体通知将登载于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网站, 网址:http://www.cicpa.org.cn。

领军人才团队工作艺术探讨 篇7

一、研究领军人才的重要意义

当今世界, 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 在某种程度上是科技实力的竞争, 是高层次人才的竞争。领军人物是高层次人才队伍的核心组成部分, 是国家知识创新的重要力量, 是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强大生力军、动力源和科技创新团队中的中坚与领导力量。虽然我国目前人才总体规模已达6000多万, 但是这个庞大的数字并不能满足国家对创新人才, 尤其是领军人才的需求。正所谓“千军易得, 一将难求”。各个科技创新团队普遍存在“方向负责人”多, “战略带头人”少的人力资源营养失调现象。究其根源, 是由于我国以往对领军人才的重要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导致长期以来领军人才人力资源储备不足, 没有建立起一整套系统和完善的领军人才培养方案、引进计划、衡量体系与激励制度。本文从人力资源角度出发, 研究提炼科技创新团队的领军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与素质, 可以为建立领军人才培养方案和衡量体系提供数据与理论支持, 为我国目前科技创新团队特性的领军人才评价指标和相应的激励制度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和对策。

二、领军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在领军人才应具备哪些素质的问题上, 有研究认为领军人才“通常具有崇高的价值追求、出类拔萃的科学素养、卓越的领导才能、独特的人格魅力、坚韧的拼搏毅力、强大的团队凝聚力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等优良素质。”因此, 领军人才不一定在某一个科学领域里最有成就, 重要的是要具有杰出的组织协调能力。他要具备比一般的科技人员更高的精神境界, 因为他要承担更大的压力和责任, 要克服一个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很多弱点。对不同层次的领军人才而言, 必须具备以下素质:

(一) 扎根中华大地是领军人才的最基本素质

对国家、对民族有着强烈的责任心是领军人才的最基本素质。领军人才需要具备很多的素质, 但是对国家、对人民的这份“情”是最基本的, 这份情实质上就是要求领军人才对国家、为民族要有一份强烈的责任心。领军人才群体都有着一颗可贵的爱国敬业之心, 他们渴望国家富强、民族振兴, 往往以此作为自己从事科学研究和开发的极大动力。领军人才要领导一批人, 面对一个明确的目标, 要把个人的命运融入到集体和国家的命运里面, 这样, 其才能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二) 良好的政治素质和事业心是领军人才的基础

领军人才必须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而确保在面临大是大非的问题时能够正确处理, 在大方向上不会发生错误。领军人才只有自身拥有一身正气, 作风正派, 遇事大公无私, 科研人员才会真心拥戴, 才能保证团队的稳定。任何一个团队都希望能够在一个公平对等的环境中工作, 领军人才在处理各种关系、矛盾中能够平等待人, 衡量工作成绩能做到客观真实, 赏罚分明, 公正待人。事业心是工作的动力之源, 一个领导者具有强烈的事业心, 才会热爱自己的岗位, 才会尽心尽职地搞好本职工作, 这是圆满完成任务的基础。这要求领军人才对业务知识要孜孜不倦地学习, 在各种困难面前永不低头, 工作中能够大公无私, 有所作为。

(三) 深厚的专业造诣是领军人才内在的根本条件

是否具备深厚的专业造诣是衡量一个人是不是领军人才的关键指标。领军人才深厚的专业造诣, 体现在领军人才具备宽阔的视野和战略性的眼光, 能够洞察他所在领域国内外的发展趋势。绝大多数的领军人才自身都具备某一领域系统的、高水平的专业素质。他们都是所在领域的顶尖人才, 对其领域的未来发展有着超常的预知能力、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 团队意识是领军人才区别于技术“尖兵”的核心要素

领军人才的内涵至少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领军人才必须是本行业、本领域公认的杰出人物, 必须出类拔萃, 学有专才, 术有专攻;二是必须具备成为一个团队的核心和灵魂的能力, 能带出一支队伍。由此可见, 团队意识对领军人才的重要意义。很多领军人才在谈到自己的成长经历时, 都强调了团队意识的重要性, 团队意识是区分领军人才和技术“尖兵”的关键。领军人才不仅在专业上走在前沿, 而且能够以自身的榜样带动一大批人, 带动团队, 培养后继者。只有第一点而做不到第二点, 最多只能称得上是一个“尖兵”。我国在评选院士的时候除了看候选人的专业素质, 团队意识以及人才队伍的培养状况也是很重要的评选标准。领军人才只是一个叫法, 其价值在于社会公认, 在于公信力, 而这种公信力很大一部分就来自于专业素质和团队意识。

(五) 坚忍不拔的进取精神和科学道德是领军人才的鲜明特征

从某种意义上讲, 领军人才不是靠遴选出来的, 而更多地需要发挥其自身主观能动性, 并经过长期的科研、生产等社会实践才能培养出来。而在长期的、艰苦的社会实践中, 坚忍不拔、严谨务实等精神品质显得十分必要。

在与领军人才的访谈中, “严谨、实干、负责、果断、自信、随和、信赖”等是他们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领军人才在专业上要精益求精, 在团队中要以身作则, 在困难面前敢于攻坚, 要具备把握机遇和判断风险的高超能力, 具备严谨的科学道德和良好的科学心态也是领军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韩国的黄禹锡在造假事件披露之前, 他被认为是韩国的明星科学家和民族英雄, 但造假事件败露后, 他在科研实践中违背了科学道德和科学伦理, 引起了很多人的指责, 一夜之间, 他从“民族英雄”沦为“科学骗子”。

三、领军人才的团队工作艺术要求

领军人才不仅能带动一个团队的发展, 而且对整个企业科研工作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想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就要在领军人才的任用、识人和团队工作推进等方面强化培养, 使其肩负起带动整个团队科研能力的提高的重任。

(一) 应用识人辩才和有效激励艺术

选拔人才需要领军人才具有“慧眼识英才”的本领, 不能仅凭工作简历、他人评价等材料草率行事, 而要与研究者多多接触, 深入了解, 发现每个科研人员身上的长处, 切实找到闪光点, 并量才使用。同时, 领军人才还要有勇气将那些经验、才学、知识超过自己的人用在重要的岗位。有效激励团队人员, 它对于科研团队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 有着直接而重要的作用。首先要确立合适的目标。为科研人员设定目标, 会使他们得到实现目标后的成就感, 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但制定目标一定要把握好度, 要切合实际, 目标定得太高会给团队成员造成巨大的压力, 甚至会产生“反正也完不成了, 干脆不干了”的抵触心理, 而目标太低又会造成人力浪费, 给团队带来损失。其次要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物质奖励的经济价值可以使许多科研人员得到生活上的一种满足, 而精神奖励的“明星效应”可以使科研人员得到极大的精神满足。两种奖励都能起到激励团队成员的作用, 但不同的奖励对于不同成员所起到的效果是不同的。因此, 领军人才在奖励团队成员时应根据不同人员的心理状态、工作内容、工作业绩等情况灵活运用, 使人员得到最佳的激励, 取得最好的效果。

(二) 掌握有效的团队工作推进艺术

1、拉进与团队成员之间的距离———

领军人才要经常与成员一起参加劳动, 与他们进行面对面的交谈, 要尽可能多地亲自为团队成员解决生活、工作中的困难等等, 与团队成员之间形成彼此信任、互相支持的默契, 使团队成员在工作中能够积极主动、自觉投入。

2、营造适宜的科研环境———环境因

素主要有工作压力、工作条件、人文环境、目标要求等等, 要求领军人才在成员搭配、任务安排、计划分配等实际工作中, 根据不同的情况, 灵活掌握, 因材施策, 切实营造出最佳的工作环境, 使每位科研人员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3、掌握赞美与批评的技巧———经常

赞美科研人员的成绩, 可以增加他们的工作动力, 使他们建立起自信心, 对工作的促进具有神奇的效果。另一方面, 领军人才也不能忽略批评的作用, 它是对团队成员某种不良行为的否定, 以便成员从失败和错误中汲取教训, 克服不良行为, 这是帮助他们走向成熟的必然途径。

随着现代科技的纵深发展, 科研已是一个群体活动, 一个个体不可能占有全部的知识。领军人才要有宽阔的胸怀, 要能够海纳百川, 能够团结和带动一个优秀的团队, 攻克科技难关打硬仗。领军人才在带领团队工作时可以借鉴:朗讯科技 (中国) 有限公司的“放水养鱼”, 指导新进的员工设计职业生涯规划, 让年轻员工健康成长。IBM公司的“野鸭精神”, 采取种种措施激励员工创造发明, 不断地发展高技术产品, 取得了国内外市场的制胜权, “野鸭精神”成了IBM公司迅速发展的基石和动力, 这和高校不太宽松的科研环境, 急功近利, 缺乏恰当的激励机制形成鲜明的对比。美国克莱斯勒公司的“榜样精神”告诉我们, 一个组织有无真正的帅才, 他的号召力如何, 直接影响这个组织的命运。而日本的“金鱼缸”的透明民主管理模式, 对有效地增强员工对经营管理者的信任感, 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是制度保证。在实际工作中借鉴上述公司的精神来激励科研创新团队, 以保证团队组织充满生机和活力, 只有这样才无愧于领军人才的称号。

参考文献

[1]、蔡秀萍.揭秘领军人才素质[J].中国人才, 2007 (4) .

[2]、杨壮.领导者的可信度[J].商务周刊, 2007 (5) .

企业领军型人才的管理方略探讨 篇8

一、企业领军型人才的定义

企业领军型人才的定义应该从其“行业声望、工作能力以及个人素质”出发, 然后在根据自身企业的战略需求进行“知识、专业、行为、绩效、经验”的审核, 最后才确定他是不是具备企业所需的素质、能力以及专业要求的领军型人才。在进行定义考核的时候, 一定要特别注意“专业要求”的方面, 必须根据自身企业的发展战略与企业当前的实际情况来进行, 否则往往会出现衔接不良的情况。同时, 在行业声望上也应该设定较高的要求, 这样才能让其在企业中得到同行的认可度, 从而发挥出领跑者的功效。

目前我国对企业中的领军型人才的界定主要是根据国际影响、研发能力以及学术水平等概念进行评定的。这种侧重科技领军型人才的思想和西方发达国家的领军型人才界定, 有一定的内涵区别。其实企业中领军型人才的界定更多的应该考虑企业经营角度。除了其具备善管理、懂经营、会决策等素质外, 还应要求其有敏锐的洞察力、准确的判断力以及高远的战略眼光, 同时还要善于调动、凝聚集体的力量, 形成高绩效的一流团队, 并且能抓住发展机遇, 带领企业不断创造新的业绩。

因此, 企业中领军型人才应该是:出类拔萃, 并得到同行业认可, 同时具备培育一流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一流产业的才识, 具备成为一个团队的核心和灵魂的能力, 能够带出一流的团队。

二、企业领军型人才的标准

企业对领军型人才必须有一个严格的标准, 使其能在“专业贡献、引领作用、团队效应、职业道德”各方面起到标杆作用。

(一) 专业贡献。

领军型人才的专业知识必须比普遍的同行人扎实, 在视野上也应该比其他人看的宽广, 还必须拥有丰富的本学科、本领域的前沿研究经历和实践经验。同时, 还要在企业中取得良好的业绩和做出突出的成果, 而且能在同行中突出明显的优势并得到认可。

(二) 引领作用。

领军型人才必须能在到项目攻关和团队建设中起到引领作用。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具备:独特的战略眼光和准确把握国际学科和技术发展趋势的能力, 同时做出促进企业发展的改革与创新, 并且能够把握国际学科和技术的发展方向。

(三) 团队效应。

企业领军型人才必须能够带领团队实现攻坚、创作价值, 从而保证企业能够持续发展。这就要求领军型人才必须具备:较强的领导能力、管理协调能力, 发现并培养人才的能力。这样, 才能带领团队实现攻坚, 创造价值, 从而实现自身与团队的价值。

(四) 职业道德。

常言道:“有德有才, 破格重用;有德无才, 培训使用;有才无德, 限制录用;无德无才, 坚决不用。”所以领军型人才不但要拥有足够的专业知识, 更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爱国守法, 诚敬业奉献, 且在业内具有较高的声望。

三、企业领军型人才的管理方略

(一) 科学选聘。

在领军人才的选聘上, 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科学的选聘方法。在选聘的过程中, 必须严格执行执行选聘的程序与要求, 不可“宁滥勿缺”。在制定选聘方法的操作上最好:组建以高层管理 (技术) 人员为主的工作小组并聘请相关的专家与学者参与。在要求上可以从:个人职业规划、心态、专业能力三个方面着手。

(二) 集中资源、加强培训。

古语云:“蛇无头不行”。因此企业应该集中资源对领军人才进行加强版的培训。在具体操作上可以:根据企业发展战略, 制定周全的领军人才培训计划, 然后划出适当的比例的利润作为执行经费。例如:有计划、有重点地选送人才到高端研究机构、知名高校、百强企业研修深造并开展科研合作等活动。通过这种方式, 可以加强本企业领军人才与其他国内行业先锋的交流, 从而拓展他们的观察视野, 使得他们能够更加准确的把握国际学科和技术发展的趋势, 从而为企业的发展发挥出更加大的作用。

(三) 灵活的考核模式。

企业在实施领军型人才的管理过程中可以引入“创新能力、业绩贡献、研发成本控制及团队建设”的KPI考核体系, 同时还应该对领军人才的信息进行归档管理。对入选人才的基本情况和业务进展以及现实表现, 要实行及时跟进的动态管理。然后根据考核情况, 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 采取定时评估, 职位滚动的方法, 从而激发人才的竞争意识与活力, 保证领军型人才的先进性。

(四) 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

1.关注物质与精神。

企业应该通过发放相应的薪资等方式, 满足领军人才的物质需求。同时还要照顾领军人物的精神需求, 给予适当的人性关怀。在具体的操作上可以:给他们建立一个与企业高层领导密切联系的桥梁、为他们的户口档案开辟相应的绿色通道, 以及在其生活遇到困难和问题时给予相应的帮助等。这样就可以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的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2.加大对科研团队的投入, 完善工作平台。

企业加大对科研团队的投入, 完善相应的工作平台, 可以让领军人才的功效发挥得更好。所以企业应该通过给予资金等方式, 鼓励领军人才以据项目为载体, 组建相应的科研团队。如:定期的评选“突出贡献奖”、“最佳领导将”等。对于条件较好的企业, 还可以建立相应的俱乐部或者引智基地等, 从而充分的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 进而为企业带来更好的效应。

3.搭建事业平台。

企业应该为领军型人才搭建事业平台, 从而加强他们对公司的归属感。对于他们中的个人或者团队进行的有用创新或者获得的专利, 应给予相应的奖励;对于实施交易的发明专利技术, 尽可能的让其以技术参股的方式开办责任有限公司, 实现内部创业。

四、结语

打造一支战略型、高素质、创新型的企业领军人才队伍, 对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强调:“把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摆上重要位置。中高级领导干部、优秀企业家和各领域高级专家等高层次人才, 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因此, 探讨如何管理企业中领军型人才将是相关人员的一项重要任务。希望本文对企业领军型人才的定义与企业领军型人才的标准以及企业领军型人才的管理方法的阐述, 能给读者带来有益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周婷.浅论企业领军型人才的管理[J].人力资源管理, 2011

[2].重项办.企业领军人才内涵特征、作用及开发意义[J].前沿论丛, 2012

会计领军人才 篇9

上海近日正式启动2010年领军人才选拔。此次选拔重点围绕新能源、民用航空、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先进重大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新材料、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化九大重点领域, 以及航运、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开展选拔。重点选拔从事科研、生产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未来5年, 上海将总共选拔和培养1000名以创新科技人才为重点的领军人才及其团队。

据悉, 此次领军人才选拔工作将严格按照“道德素质过硬、专业贡献重大、团队效应突出、引领作用显著、发展潜力较大”的基本条件, 着重从学术技术能力、专业领域的成果贡献、团队效应三个主要方面进行评价遴选。重点将团队人才梯队建设良好、项目符合上海发展战略的, 优先列入培养计划。

截至目前, 上海已开展了四批上海领军人才选拔工作, 共有454位优秀人才入选上海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几年来, 领军人才不断提升个人学术技术能力, 加强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 积极承担和参与国家和上海重大项目、重点工程, 在科技创新、技术创业、经营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带动引领了一批重点学科、重要行业的发展, 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领军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明显。据统计, 上海领军人才已有4人获选为两院院士, 30人进入“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上一篇:现场调度下一篇:区域节能减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