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

2024-07-12

巴彦淖尔(精选十篇)

巴彦淖尔 篇1

前不久,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政府与小肥羊集团着力打造的小肥羊肉羊产业项目正式启动, 与此同时, “小肥羊——巴美肉羊产品研发中心”应运而生。此外, 位于巴彦淖尔市临河区胜利路的巴彦淖尔市首家小肥羊火锅旗舰店亦于不久前开张。业内人士认为, 此举标志着巴彦淖尔市正在谋划“中国最大肉羊基地”蓝图。

巴彦淖尔市委书记王素毅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 今年4月, 巴彦淖尔市人民政府已与小肥羊签署了现代肉羊产业战略合作协议。在合作协议上笔者注意到, 巴彦淖尔市将全力推进“巴美”肉羊品牌, 未来3年内“巴美”优质种羊将达到10万只, 优质肉羊占到肉羊饲养量的80%以上。此次成立的巴美肉羊产品研发中心将以巴美肉羊为重点, 进行产品研发, 拓宽销售渠道。巴彦淖尔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李彬说:“到2012年全市肉羊饲养量稳定在3 000万只, 年出栏1 800万只, 羊肉产量36万t。”目前, 小肥羊肉业基地组建了8个羊业协会, 发展会员1 000户, 辐射带动1万家牧户, 有效地刺激了当地农牧民的养羊积极性, 对于改善农牧业产业结构, 提高农牧民收入起到了积极作用。吉

美丽的家乡----巴彦淖尔 篇2

1.地理位置

河套平原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又称后套平原。通常是指内蒙古高原中部黄河沿岸的平原,西到贺兰山,东至呼和浩特市以东,北到狼山、大青山、南界鄂尔多斯高原。又称河套地区。狭义的河套平原仅指后套平原。临河市位于其核心位置,特别是乌兰乡胜丰村就称为大后套。广义的河套平原,还包括宁夏的银川平原、内蒙古的土默川平原(前套平原)。位于巴彦淖尔盟南部。主体部分东西长约180公里,南北宽约60公里,总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呈扇弧形展开。

河套平原以盛产粮食而著称,被誉为“塞上粮仓”或“塞北江南”,是膏腴殖壤的肥美之地。

河套还蕴藏着煤、铁、铜、金、石墨、石棉、盐、碱、稀土等多种矿产资源。

河套地区土壤肥沃,大小阡陌纵横交织,适于种植春小麦、水稻、糜、谷、大豆、高粱、玉米,向为内蒙古、宁夏地区的主要农业区。有塞外米粮川之称。

生活有蒙古、汉、满、回、朝鲜、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壮、藏、苗、维吾尔、锡伯、彝、土家等民族。

2.历史沿革.1)早在原始社会,巴彦淖尔市境内阴山以北地区就有人类居住,使用的石器多为刮削器,过着以狩猎为主的生活。

2)夏商西周至春秋,鬼方、猃狁等民族游牧于此。

3)战国时,赵国云中郡管辖达到阴山南,林胡、楼烦等民族游牧于阴山北。4)秦时,秦九原郡范围达到阴山南,匈奴民族活动在阴山以北地区。5)西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设五原、朔方二郡。

6)东汉初匈奴南单于分部众屯此,东汉末年朔方郡、五原郡废。

7)唐,初属丰州辖境,后为中、西受降城境域。

8)元,阴山南属大同路云内州,阴山北属德宁路,统归中书省直辖。

9)清,后套地区属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鄂尔多斯左翼后旗、右翼后旗地。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设五原厅。

10)中华民国元年五原厅改县。民国3年(1914年)设绥远特别行政区,当时境内设有五原县、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和乌拉特后旗。

11)1949年,绥远和平解放。1950年3月成立绥远省陕坝专员公署,辖五原、临河、安北、狼山、米仓(1953年9月撤,改设杭锦后旗)、晏江县(1953年10月撤,改设为达拉特后旗)及陕坝镇。1958年,河套行政区、巴彦淖尔盟合并,成立新的巴彦淖尔盟。巴彦淖尔盟行政公署迁至磴口县巴彦高勒镇,辖阿拉善旗(1961年撤,分设为阿拉善左旗和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杭锦后旗、乌拉特前旗(1958年由乌兰察布盟划归,1960年7月~1963年12月间隶属于包头市)、乌拉特中后联合旗(1958年由乌兰察布盟划归)、五原县、临河县、磴口县(1960年7月~1964年7月间为巴彦高勒市)、乌达市(1961年7月设)。1969年7月,将阿拉善左旗划出归宁夏回族自治区,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划出归甘肃省。1970年巴彦淖尔盟革命委员会由磴口县巴彦高勒镇迁临河,2003年12月1日,国务院批准撤消巴彦淖尔盟和县级临河市,设立巴彦淖尔市和临河区。巴彦淖尔市人民政府驻临河区,巴彦淖尔市辖杭锦后旗、乌拉特后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前旗、五原县、磴口县和临河区。

3.从近年考古发现看阴山河套地区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融

巍峨壮丽的阴山山脉,横亘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贯穿了巴彦淖尔全境。它象一道天然的屏障,使其南北形成了截然不同的自然景观,北面是一望无际的乌拉特草原,南面则是平畴万顷的著名河套平原。自古以来,这条山脉不仅是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而且是形成不同经济文化类型的一条重要分界线,又叫文化接触碰撞带,“是阴山以北狩猎经济类型诸文化和阴山以南黄河 流域粟作农业经济类型诸文化的接触地带。

在这里,先后有鬼方、土方、荤粥、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党项、契丹、蒙古等

十几个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与汉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文化,留下了大量文物古迹。

一、细石器与彩陶、磨制石器。早在1927年至1935年,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曾先后两次穿越了巴彦淖尔境内,采集发掘到上万件文物。其中以细石器为主,还有磨制石器、骨器及少量彩陶片。上个世纪80年代,在磴口乌兰布和沙漠东边缘和乌拉特前旗西羊场,采集到了磨制石器石斧、石锤、石镰、石磨盘、石磨棒等,其次,还采集到少量彩陶、灰陶片等。这些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阴山河套地区的农耕文化与猎牧文化即已开始相互碰撞与交融。

石斧、石锤

石镰

石磨盘

二、畜牧业青铜工具的产生与农耕石质工具、陶器的伴随出土。早商时期,在地质上出现了一个小冰川期,使阴山河套地区的气候开始变得寒冷干燥,适于草木生长才,草原面积随之扩大。由此而诞生了从事畜牧业生产的部族 方、鬼方、土方等,史称北狄。这些部族在一定的区域内经营畜牧业,尚未形成大范围的游牧生活。鄂尔多斯朱开沟文化晚期遗址和清水河西麻青遗址,代表了这一时期阴山河套地区畜牧业生产的典范。朱开沟遗址出土的青铜刀,用于切割肉食,是迄今发现的最早青铜肉食工具,代表了古老的牧业文明。与之相伴随的石质农业工具和陶器,说明了朱开沟文化晚期的先民们,在经历了农业发展之后,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开始走向经营畜牧业的道路,这是牧业起源的一种形式。西麻青遗址出土的青铜斧、管銎青铜斧、管銎青铜戈,是商代北方部族的生产工具和兵器,其青铜生产工具大量应用于牧业生产,反映了河套地区牧业文明已向更高方向迈进。

青铜斧

三、精美绝伦的鄂尔多斯式青铜器与霍各乞古铜矿开采冶炼遗址。上世纪70年代在我市乌拉特中旗呼鲁斯太匈奴墓葬中即出土了一批文物。更令人瞩目的是在我市乌拉特后旗霍各乞铜矿,发现了古代的采矿井和冶炼遗址以及采矿用的石锤、粉碎矿石用的石臼等。经发掘研究,其时代可追溯到战国时期,系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原料产地。从而解决了多年来悬而未解的重大学术课题。据考证,这里的采矿冶炼技术也是从中原引进过来的。

铜矿遗址

四、大量汉代墓葬与出土的胡人俑;星罗棋布的汉代古城与“单于天降”、“胡汉和亲”瓦当。到秦汉时期,中原农耕文化与匈奴游牧文化的碰撞交融更加频繁激烈,在我国的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民族大融合。特别是多次大量从中原移民来这里实边屯田,掀起了河套历史上第一次农业大开发,使河套农业经济空前繁荣,变成了塞上天府,对后世开发河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里,那成千上万座汉代墓葬和数十座古城遗址见证着当年开发者们的辉煌业绩。五、三受降城与突厥石人、卧姿陶牛。隋唐时期,中国北方又一个强大游牧民族崛起于阴山河套,与中原王朝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和亲等,两种文化又发生激烈的碰撞与交融。唐朝前期,为保护河套地区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相对安定,处理好汉族与突厥民族的关系,共同开发河套农牧业,除在阴山河套地区除设立府、州外,还设置了东、中、西三座受降城。其西受降城就在巴彦淖尔市境内,故址即现乌加河奋斗古城。在乌拉特中旗同和太牧场,出土了一突厥武士石人像,原立于突厥石棺墓前,系墓主人的造像,表现了英勇善战的突厥人形象。在和林格尔古城出土了一对陶牛,呈卧姿,神态安然,是突厥人在河套地区从事牧业生产的实物见证。

汉代 西受降城

六、集农耕文明和游牧特征于一体的生活用器——青花高足杯与酱釉牛腿瓶。青花高足杯,又叫马上杯,是一种饮酒器,系当时景德镇陶艺家专为蒙古人习惯于骑在马上饮酒而研制的。酱釉牛腿瓶系盛酒器,因器型瘦高,酷似牛腿而得名,也颇具游牧民族的特征。

“万里长城挡不住,蒙汉人民是一家”。

七、巴彦淖尔市境内的古生物化石蕴藏量之丰富,分布面积之广,种类之多历来

受世人瞩目。其中乌拉特后旗巴音满都呼恐龙化石区已公布为内蒙古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区内发掘出的恐龙等古生物化石距今约7500万年至1.2亿年。巴音满都呼保护区曾发现过罕见的原角龙全骨骼化石,以及3窝完整的原角龙长形蛋化石。

原角龙全骨骼化石

3窝完整的原角龙长形蛋化石

恐龙蛋化石

巴彦淖尔巿民俗节庆

★祭敖包: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三,蒙古族牧民们举行祭敖包活动,由喇嘛主持,穿戴蒙古族服饰,跳蒙古舞蹈,唱蒙古族歌曲,吃羊背子、手扒肉,并举行摔跤等活动,祈求风调雨顺,水草肥美,牛羊肥壮。

祭敖包

★那达幕:我市各地不定期的举办那达幕大会。“那达幕”蒙古语为“娱乐”或“游戏”之意,是蒙古族传统的群众性集会,以“男子三项竞技”(摔跤、赛马、射箭)为主要活动内容。该节举办期间可看到乌拉特前旗乌兰牧骑的精彩表演。时间约每年为7月、8月。

草原那达慕

★香瓜节:这是以远近闻名的树林子乡大有公香瓜而举办的节日,通过以瓜为传媒,宣传该乡的的生产建设,从而达到招商引资,繁荣市场,搞活经济,扩大交流,丰富当地居民物质文

活的目的。

乌拉特前旗大有公香瓜节

★乌拉特民族餐饮:主要有蒙古砖茶、奶茶、奶酪、奶酥、奶片、奶皮、黄油、白油、酸奶、炒米、散子、血灌肠、羊头肉、羊蹄、手扒肉、羊背子等。可在维信宾馆、乡镇酒家、财政宾馆、前旗宾馆、富甲庄园、占伟七鑫宾馆、双扶饭店、蒙兴大酒店等及乌梁素海旅游区、乌拉山桦背旅游区品尝到。用料选用乌拉山纯天然、无污染草原口甫育的山羊,民间有“吃的中草药、喝的矿泉水”之说,故乌拉山羊肉远近闻名。

★祭火:蒙古民族最古老的祭把活动之一。也就是祭火神、祭灶神。普通农牧民的祭火,一般都在农历腊月二十三;贵族和台吉则在腊月二十四。有个别地方在秋季祭火,在婚礼上还要祭火。不同于汉族的祭灶。蒙古民族,认为火是纯洁的象征和神灵的化身,灶火是

巴彦淖尔:西部有色金属富集区 篇3

记者:据悉,巴彦淖尔市有矿山企业372家,已开发的矿产资源有30种,矿业已成为巴彦淖尔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巴彦淖尔市拥有哪些优势矿产资源?

巴崖尔:巴彦淖尔市以铜、铅、锌为主的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储量丰富,矿床规模大,分布集中,适宜大型矿山综合开发利用。

已探明铜金属量200多万吨,其中上表资源储量123万吨,占自治区40%;铅金属量300多万吨,其中上表资源储量218万吨,占自治区61%;锌金属量1100多万吨,其中上表资源储量854万吨,占自治区65%;钼金属量45万吨,其中上表资源储量0.69万吨。由霍各乞、炭窑口、东升庙、甲胜盘、山片沟五大矿区构成的狼山—渣尔泰山硫多金属成矿带闻名全国,深部和外围找矿前景广阔。另外,巴彦淖尔市铁矿资源储量比较丰富,开发条件较好。已发现探明1处大型矿床,11处中型矿床,83处小型矿床。已探明资源储量5.6亿吨,其中上表资源储量2.3亿吨,占自治区9%。

金矿资源潜力大,具备大规模开采条件。黄金已探明资源储量60吨。乌拉特中旗浩尧尔忽洞金矿区、巴音杭盖金矿区及乌拉特前旗乌拉山金矿区、小佘太金矿区、白云常合山金矿区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找矿前景良好,特别是浩尧尔忽洞金矿区已探明黄金资源储量40吨,远景储量170吨以上,具有大规模开采条件。

非金属矿产分布广,硫铁矿极为丰富,已探明储量5.4亿吨,占内蒙古自治区的96%。石灰岩、白云岩、硅石、石墨、饰面石材、沸石、膨润土等矿产也具有明显的优势,市场前景广阔,开发潜力巨大。

油页岩及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矿产资源具有较大潜力。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乌拉特中旗川井盆地、乌拉特后旗白音查汗盆地。经过十多年的勘查,中原油田累计探明石油储量4000多万吨,初步预测石油远景储量3亿吨。乌拉特后旗巴格毛都油页岩矿区探明油页岩资源储量20亿吨。白彦花煤田西段探明褐煤储量29.7亿吨,具有建设大型煤电基地的条件。

记者:您提到巴彦淖尔市成矿条件较好。近几年巴彦淖尔市取得了哪些地勘成果?

巴崖尔:近几年我市加大地质勘查投入力度,非油气勘查项目年投入资金1.5亿~2.5亿元。2009年全市非油气矿产投入地质找矿资金2.3亿元,其中社会项目投入1.6亿元,自治区财政安排地质找矿项目25个,勘查投入0.7亿元。石油勘查投入1.8亿元,2010年自治区财政第一、二批计划安排项目5个,资金4100万元。

铁、铜、铅锌、金等矿产找矿取得了重大突破。新增铜金属储量50万吨、铅金属储量60万吨、锌金属储量240万吨、钼金属储量45万吨、镍金属储量2万吨、黄金储量40吨、铁矿储量3亿多吨、锰矿资源储量130万吨、石灰岩储量1亿吨、硅石储量180万吨、油页岩储量20亿吨、石油储量1000万吨。

目前,巴彦淖尔市已开发利用的矿产资源有34种,主要是铁、铜、铅、锌、金、硫、煤、石油、石墨、石灰岩、硅石及部分建材非金属矿产。共有矿山企业372家,其中大型矿山企业5家,中型11家。集中分布于乌拉特前、中、后旗,形成了沿山矿山工业经济带。2009年全市采掘矿石总量1994.32万吨,从业人数12359人,实现矿业总产值45.76亿元。全市有色金属冶炼工业产值达到42.15亿元,与全市采选工业总产值合计,形成87.81亿元的矿业工业总产值。现已形成了有色金属、黑金属采选冶产业。铜、铅、锌有色金属矿山年采选能力已达700万吨。主要矿山有霍各乞、东升庙、炭窑口、甲胜盘、山片沟、欧布拉格等。已形成20万吨锌冶炼、10万吨铜冶炼、10万吨铅冶炼产能。有色金属冶炼副产品和硫酸厂年生产硫酸80多万吨。全市铁矿采选能力已达1500多万吨,年生产350多万吨铁精粉。铁矿深加工已建3个120万吨氧化球团项目。金矿主要有浩尧尔忽洞金矿年产黄金3.5吨、图古日格金矿年产黄金400公斤。现全市有50万吨以上生产规模水泥厂4个。硅铁产能总规模已达200多万吨。

记者: 在巴彦淖尔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还存在哪些问题?

巴崖尔:主要有三个问题。第一,基础地质工作程度较低,找矿科研项目少。第二,支撑有色金属重点矿山产业的后备资源不足。第三,非金属矿产利用程度低,矿山冶金工业规模小,缺少下游深加工产业。目前,巴彦淖尔市境内重要成矿区(带)基本没有开展中、大比例尺区域性物化探工作,极大地影响了寻找隐伏矿体和圈定新的找矿靶区;远景找矿、成矿类型等地质找矿科研项目少,缺少找矿的指导性和前瞻性;由于勘查资金、矿业权设置等因素影响,成矿靶区整装勘查工作开展不足。

巴彦淖尔市目前的资源开采量只能满足冶炼深加工50%~80%原料需求。另外,已探明矿床均已高强度开采,矿山服务期只有30年左右。已探明的18种非金属矿种中已开发利用的仅有花岗岩、水泥石灰岩、石墨、硫铁矿、硅石,且基本为初级加工,没有形成产业群,附加值低,与资源状况不相符合,限制了矿山工业的发展。

记者:对于以上问题,怎么解决?未来五年我局在引导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面有哪些规划?

巴崖尔:首先,多元化引进资金,鼓励风险勘查,加大矿产资源勘查的资金投入力度,增加后备资源储量。鼓励商业性风险勘查,努力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机制。畅通勘查项目和资金进入渠道,加大勘查投入,提高矿产勘查工作程度。围绕重点矿业深加工项目,开展优势矿产的地质找矿勘查。形成矿产勘查项目合理进出机制。将全市矿产资源补偿费、矿业权使用费和矿业权价款等矿业权收益划出10%,建立市级财政地质勘查基金,实行专款专用,专门用于投入基础性和补助风险性矿产勘查,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商业化投资的引导作用,带动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投资。采用新理论、新方法、新手段勘查深部矿产资源,增加资源储量,为矿山工业规模化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其次,鼓励矿山企业依靠巴彦淖尔市大型矿山采、选、冶基地的优势 “走出去”,积极开发利用周边鄂尔多斯市、乌海市、包头市及北部蒙古国等境外矿产资源,在境内发展矿山冶炼、深加工项目,做大做强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煤化工、盐化工等资源型产业。

另外,提高低品位矿资源的开发利用。巴彦淖尔市矿产资源具有贫矿多,富矿少,共生伴生矿多,单矿种矿床少的特点。依靠技术创新、采用新工艺,提高低品位矿、共伴生矿、难选矿利用,拓宽矿产资源开发领域,加大矿产资源转换,增加矿产资源可利用储量,提高矿石经济价值。结合市场条件适时调整矿产资源税费,鼓励开发低品位铁矿等金属矿种,提高矿产资源开采量,使矿产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同时,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全面提升矿山工业化、产业化水平。按照市域经济一体化,旗县经济特色化的原则,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优势矿产资源深加工产业依托资源优势和依靠有实力的大企业建设矿业基地,发展探、采、选、冶、加项目,避免重复建设。

继续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目前巴彦淖尔市有色金属规模化采选及资源优化配置已基本构成框架,资源整合的任务主要是铁矿及水泥灰岩、硅石等,应通过市场方式,采用下游深加工项目,整合上游采选企业的思路和途径,即由120万吨氧化球团项目整合符合条件的上游铁矿采选厂,形成共同利益体和稳定产业链。为大型水泥厂配置资源,并由其整合水泥石灰石矿。由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型硅铁冶炼厂整合硅石矿,形成规模化生产。

加大开拓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领域,延长产业链,增加资源附加值。随着有色金属冶炼项目的建设,巴彦淖尔市有色金属产业初步具备了采选冶生产环节,尚缺加工环节。扩大矿业开发规模,支撑规模化的冶炼项目,对矿产资源深加工项目的引进和开发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发展深加工项目,形成采、选、冶、加完整的产业结构,做大做强有色金属和黑色金属矿业基地,推动巴彦淖尔市矿业经济健康发展。

巴彦淖尔地区农家乐发展对策 篇4

1 加强规划, 丰富经营品种

“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构成了旅游业的主体, 农家乐在发展中对于以上因素侧重点不同。农家乐作为休闲农业的一种经营方式, 普遍存在于城市周边20 km区域内, 数量多、规模小, 以一家一户为经营主体, 布局不合理, 市场定位不明确, 主题不突出, 简单仿效。部分“农家乐”主题活动名称及内容见表1。

农家乐的很多从业者既是经营者, 也是生产者、厨师、服务员等, 角色模糊。“吃”是农家乐旅游模式的关键因素, 要吃出特色, 吃出文化。菜肴要以农家菜为主, 展现乡土滋味。巴彦淖尔市附近的“农家乐”菜谱主要包括土鸡、羊肉、猪肉烩酸菜、开河鱼等, 这些菜品四季均可供应, 但菜品种类单一, 菜色丰富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原料健康、滋味淳朴是城市游客喜爱农家风味菜肴的主要原因, 也是外地游客驱车前来品尝的重要吸引力。因此, 开展“农家乐”要充分利用乡土菜肴的优势。首先要保证烹饪原料的绿色、健康, 采用传统优质种植与饲养方式进行精细化管理, 让农家菜体现价值。其次, 为保证菜肴的口味, 让珍贵的食材美味地呈现, 应改变传统的一人身兼管理者、厨师、服务员等多职的情况, 人员不足可聘请专业的厨师进行菜肴烹饪, 用好滋味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品尝, 将农家乐好口碑传递出去。坚持采用传统烹饪方式, 农民平日也可自制果汁、果酒等风味饮料, 提高农家乐餐饮的丰富度[4,5,6]。

2 强化品牌, 突出特色

游客们是冲着“农味”体验才进入农家乐的。农家乐的特色就在于“土”, 农家乐经营者应当以部分的自给自足, 不同于以往的小农经济而是应根据经营需要与实际情况形成一个小型的生态景观, 发展循环经济。保证农家菜有持续、稳定的新鲜食材来源, 体现农家乐的乡土与朴素, 并非要把房间装修成和城市高档饭店一样, 千篇一律、不伦不类, 缺少农家的“土”。可惜至今仍有一些经营者对此认识模糊。一些农家乐所在地区环境优美, 资源丰富, 具有培育优质农产品的天然优势, 应充分发挥该项优势, 大力发展绿色无污染农产品, 肉质类养殖也要坚持使用农家饲料, 采用自然放养的方式, 让游客吃的安心, 吃的放心。所谓的“场面鸡”“手指羊”这类畜禽的肉质结实, 味道鲜美, 顾客愿意出高价品尝。比较有名的“新疆大盘鸡”, 每家的口味、做法都不尽相同, 但是“大盘鸡”这个品牌很响, 反观巴彦淖尔市周边的农家乐, 部分有口碑但还未上升到品牌水准, 而有品牌才能最大化创造价值。因此, 农家乐发展应加强对特色品牌的培育, 打造“看家”菜肴, 形成乡土气息浓郁的农家宴。

3 转变观念, 提高服务意识

农家乐经营者对待客人一定要以诚相待。在经营初期, 可能顾客盈门, 也可能门可罗雀, 在满足客人口味需求的同时, 尤其要重视口碑, 切忌“店大欺客”, 要在地方特色的基础上, 用普通话, 说敬语, 决不能掺假使杂、自毁招牌。

农家乐客源呈现周期性、季节性特点, 经营者在菜品方面应注意搭配, 准备一些可以提前预备的菜品, 客源多的情况下方便及时上菜, 并且注意荤素搭配, 火锅菜与炒菜搭配, 增加餐桌丰富度。由于农家乐的客人年龄段分布广泛, 经常是家族集体出游, 因此在搭配菜品时注意考虑到老人与儿童等特殊群体, 保证老幼皆宜。

4 加强公共设施建设, 改善卫生环境

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交通条件不便利, 公共卫生条件较差。因此, 应做好环境卫生和食品安全工作。农家乐的经营者应注意社区的参与性, 要加强参与活动的娱乐性, 让游客在感受农村美景、民俗文化的同时, 参与到社区的活动当中, 放松身心。卫生环境要严格把关, 落实责任制并加强巡查, 尤其是食品卫生安全。因此, 应针对各个环节严把安全卫生关口, 避免出现食品安全事故。同时, 应加强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 让游客放心购买和食用。

5 政策、资金、宣传相互协调, 规范管理

休闲农业是跨领域的交叉产业, 涉及的行业、部门较多, 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政策扶持, 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 给休闲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农家乐的入门起点低, 但经营的季节性和地域性往往导致资金和扩大规模等相冲突, 有限的资金一定要用在“刀刃”上, 合力建设与规划, 重视策划与包装, 通过“三网合一”, 即天网、地网、人网按照“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大力宣传。

6 加强培训, 提高从业人员业务水平

农家乐是一种新颖的旅游产品形式, 游客多以吃土家菜为主要活动内容, 与传统的旅游方式有所区别, 而经营管理水平与技术服务水平是影响农家乐发展的关键。目前, 农家乐人力资源匮乏, 从业人员普遍素质不高, 这严重阻碍了农家乐的发展。因此, 要全面加强业务培训, 提高从业人员专业水平。创新用人机制、开发人力资源、发挥旅游院校的优势, 培养优秀管理人才;注重食品安全知识理论培训, 积极进行岗位培训, 提升旅游队伍的整体素质。

摘要:农家乐是休闲农业中重要的经营模式之一, 结合巴彦淖尔地区农家乐的经营发展现状, 分析了推动农家乐发展的相应对策, 以期为该地区农家乐的经营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休闲农业,农家乐,发展对策,内蒙古巴彦淖尔

参考文献

[1]吴春林.遂昌县农家乐健康发展的对策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6 (S1) :227-229.

[2]周志宏.论体验营销在休闲农业旅游市场的应用[J].江苏商论, 2011 (1) :1515-1518.

[3]燕玉海.红红火火的广西休闲农业第一村[J].农家之友, 2013 (4) :71.

[4]戴罗莉.基于旅游体验的“农家乐”游客满意度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10.

[5]鞠小妮, 董启锦, 石辉新.青岛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分析[J].吉林农业, 2011 (3) :10.

巴彦淖尔景点导游词 篇5

乌梁素海,位于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境内、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三角地带的边缘,距乌前旗政府所在地西山嘴镇13公里,距110国道22公里,距西王公路4公里,距哈磴高速公路西山嘴出口15公里。是全国八大淡水湖之一,总面积300平方公里,素有“塞外明珠”之美誉。它是全球范围内干旱草原及荒漠地区极为少见的大型多功能湖泊,也是地球同一纬度最大的湿地。已被国家林业部门列为湿地水禽自然保护示范工程项目和自治区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同时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乌梁素海是鸟的世界、鱼的乐园,有近200种鸟类和20多种鱼类繁衍生息,其中国家一、二类保护鸟类12种,中日候鸟协议保护鸟类48种。乌梁素海湖面碧波荡漾,苇丛如诗如画,百鸟啼鸣婉转,令人赏心悦目。乌梁素海旅游区与乌拉山北麓的乌拉特草原融为一体,是集湖泊、草原和乌拉山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区。可谓青山、绿草、碧波相映成辉、野趣天成。游人至此,可领略北国的湖光山色,探索珍禽候鸟的活动奥秘,体验乌拉特草原风情,观赏小天池奇观,由海、原、山构造的这一绝妙的自然风景区令旅游者心旷神怡,流连忘返。乌梁素海婀娜多姿的自然、生态及人文景观,正在成为各地游客的旅游热点和内蒙古西部独具北国水乡特色的旅游胜地。

巴彦淖尔 篇6

【主题词】天然草原;鼠害;虫害;调研;防治

为响应“下基层到一线办实事转作风”活动和巴彦淖尔市农牧业局2013年专题调研课题安排,笔者对2013年巴彦淖尔市天然草原鼠虫害发生防治情况进行了调研。

1 调研时间、地点、方式、内容

2013年4~11月,在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磴口县4个牧区旗县进行调研。调研采取走访、实地查看、参与鼠虫害调查和防治等多种形式,广泛了解鼠虫害发生、防治情况,所采取的措施、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措施等。

2 调研结果

2.1 鼠害的发生与防治情况

2.1.1 发生情况

2013年春季,巴彦淖尔市天然草原鼠害为害面积185333hm2,其中乌拉特前旗5333hm2,为害区域主要集中在白彦花镇查干哈达嘎查和额尔登布拉格苏木阿日齐、白彦花、巴音温都尔、西羊场4个嘎查,平均有效洞口数达380个/hm2,害鼠种类以长爪沙鼠为主;乌拉特中旗80000hm2,为害区主要集中在巴音乌兰苏木图克木嘎查、东达乌素嘎查退牧还草项目区,以及新忽热苏木希热嘎查、乌兰朝鲁嘎查和海流图镇呼日木图嘎查等地,平均有效洞口数为210个/hm2,害鼠种类以长爪沙鼠为主;乌拉特后旗53333hm2,为害区域主要集中在获各琦苏木前达门嘎查和满都拉嘎查、潮格温都尔镇西尼乌素嘎查、巴音前达门苏木的巴音满都呼嘎查、阿布日勒图嘎查、巴音呼热嘎查和巴音查干嘎查,平均有效洞口数为331个/hm2,害鼠种类以大沙鼠、子午沙鼠为主;磴口县46667hm2,为害区域主要集中在沙金套海苏木巴音温都尔嘎查、巴音毛道嘎查、那仁宝力格嘎查、巴音博日格嘎查、温都尔毛道嘎查和巴彦高勒镇沙拉毛道,平均有效洞口数为270个/hm2,害鼠种类以子午沙鼠为主。严重为害面积52667hm2,其中乌拉特前旗2000hm2,最高有效洞口数达610个/hm2;乌拉特中旗80000hm2,最高有效洞口数为420个/hm2,乌拉特后旗13333hm2,最高有效洞口数为543个/hm2,磴口县17333hm2,最高有效洞口数为410个/hm2。

2.1.2 防治情况

根据鼠害预测预报情况,市草原站制定了《巴彦淖尔市2013年天然草原鼠害防治方案》,旗县也制定相应的防治方案,市、旗两级草原站积极行动,组织科技人员及时开展防治工作。全市鼠害防治面积25000hm2(其中生物药品防治19667hm2、招鹰灭鼠3333hm2,化学药品防治2000hm2),投放毒饵18.7t,投入劳力510人/d、技术人员83人/次、防治器械182台套,车辆119辆/次,生物防治比例达92%,达到农业部的“十二五期间鼠害生物防治比例达到80%以上”的目标。经调查,防治效果均达到90%以上。

2.2 虫害发生防治情况

2.2.1 发生情况

巴彦淖尔市2013年的天然草原虫害与往年相比,不论为害面积或为害程度都有所降低。全市虫害为害面积183333hm2、严重为害面积81667hm2,虫害种类为蝗虫、春尺蠖、叶甲,为害涉及3个旗、16个苏木镇、31个嘎查(村委)、6004户牧民、20547人、40.045万头、只牲畜。其中蝗虫为害面积为144000hm2,严重为害面积为54667hm2,共涉及3个旗、12个苏木镇、23个嘎查(村委)、4454户牧民、15146口人、29.895万头、只牲畜;春尺蠖为害面积为36000hm2,严重为害面积达26333hm2,主要发生在乌拉特前旗额尔登布拉格苏木、白彦花镇、沙德盖镇,乌拉特中旗巴音乌兰苏木;叶甲为害面积为3333hm2,严重为害面积为667hm2,主要发生在乌拉特中旗温更镇。

2.2.2 防治情况

灾情发生后,自治区草原站、市委、市政府和市农牧业局高度重视,先后派专家调研和现场指导,市草原站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各地积极采取紧急应对措施,多渠道筹措资金,采用飞机作业与地面机械作业、人工作业相结合以及化学、生物药品防治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治。市旗两级植保技术人员深入草原虫害防治工作第一线进行技术指导,确保虫害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使重灾区虫害得到了有效控制,将损失降到了最低。

全市共防治草原虫害59527hm2(其中飞机防治56940hm2、人工防治720hm2、机械防治1867hm2),用药32.485t(其中生物药品12.52t、化学药品19.965t),投入劳力574人/d、技术人员141人/d、飞机486架/次,大型喷雾器14台套、背负式喷雾器220台套,车辆222辆/次。其中生物防治23007hm2,生物防治比例达到38.6%,飞机防治比例达95.7%。经调查,灭效均达90%以上,防治效果明显。

2.3 采取的主要措施

2.3.1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义务

根据近年来鼠虫害发生面积大、为害较重的态势,本着“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从市级到旗县级都成立了草原鼠虫害防治领导小组,遵循“应急管理”、“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切实落实防控责任,按照组织指挥到位、责任落实到位、物资准备到位、信息传递到位、技术服务到位和督查指导到位“六个到位”的要求,及时准备,统一组织落实防治计划、编制实施方案、组织协调鼠虫害防治工作,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规范管理、完善措施,为草原虫害防治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了组织保障。

2.3.2 加强体系建设,强化测报能力

预测预报是鼠虫害防治工作的基础,是指导防治工作的科学依据和影响防治决策的主要因素。近年来,在自治区的支持下,市草原站及乌拉特前旗、中旗和磴口县已建成草原鼠虫害监测预警体系,乌拉特后旗今年也列入了建设单位,且正在建设中。目前,我市已有农牧民测报员62名,设立了加强测报员培训班,并以6667hm2为1个监测区,以确保监测数据的连续性、代表性和长期性。充分依托“自治区-盟市级-旗县级-农牧民测报员”四级测报网, 利用3S技术与地面监测相结合,加强了监测工作,提高了测报能力。

nlc202309041152

2.3.3 加强调查工作、强化预测预报

根据内草发〔2013〕5号《关于认真做好2013年草原生物灾害监测工作的通知》要求,制定鼠害、虫卵调查方案,4个牧区旗县春季从3月2日至4月25日陆续开展了鼠虫害调查工作,在全市15个苏木镇共设鼠害路线调查样方85个、虫害调查样点70个;从9月25至11月13日在全市4个牧区旗县的16个苏木镇开展路线调查与样地调查相结合的调查工作,共设鼠害调查样方95个、虫害调查样点100个,根据调查结果做出预测预报,并以报告和数据库的形式上报数据,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2013年鼠虫害的发生面积与春季的预测预报面积基本吻合。

2.3.4 完善队伍建设、提高防治能力

目前我市已建成机械化防治作业队,拥有大型喷雾器8台、拖拉机5台、简易机场4处、中小型喷雾器数台,各旗县因地制宜地采用“运-5”、“蜜蜂-3”、“蜜蜂-4”、“澳大利亚动力三角冀912”、“美国安塔瑞斯582”等飞机与“巴西杰克多AJ-401”等大中型喷雾机械开展防治工作。2013年的鼠虫害防治共出动飞机165架次、大型喷雾机械30台套,中小型喷雾器386台套,圆满完成了防治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3.5 加大生防力度、推进综合防治

按照农业部和自治区草原站2013年的工作安排,以及“十二五”期间“鼠害生物防治比例提高到80%以上,虫害生物防治比例提高到60%,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的要求,巴彦淖尔市草原站坚持“防灾与环保并重” 的原则,在草原鼠虫害防治中启用生物防治。在乌拉特后旗加大招鹰灭鼠力度,扩大灭鼠范围,新建招鹰架20个,累计建立150个;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磴口县的鼠害防治中均利用C型肉毒素防治。鼠害生物药品防治19667hm2、招鹰灭鼠3333hm2,生物防治比例达到92%。在虫害防治中,利用苦参碱、阿维菌素等生物药品与化学药品相结合进行防治,生物药品防治面积达23007hm2,生物防治比例达到38.6%。同时,与“退牧还草”“草原围栏”“牧草飞播”等项目结合,综合防治草原鼠虫害,使防治工作取得实效。

2.3.6 严格值班制度,保障信息畅通

充分认识草原鼠虫害监测和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增强防治工作的责任感,严格执行值班报告和督查制度。按照自治区草原工作站的要求,从5月28日开始启动24h值班和3d一报制度,市站及各旗县有专人值班,实行领导负责制,一般情况3d报告1次,重大灾情随时上报,值班期内严禁脱岗漏岗。鼠虫害防治期间,每周上报1次防治进度和鼠虫情动态,以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截至目前,已累计上报鼠虫情动态16期,保证了上报工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有利于信息畅通,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2.3.7 做好药品储备,保证防治效果

每年在鼠虫防治结束后,市草原站就根据秋冬调查预测情况储备灭鼠、灭虫药品。2013年的灭鼠药品除自治区下拨30t以外,旗县还自行采购了部分药品,如储备灭虫药品4.5%高效氯氢菊酯7t、1.3%苦参碱8t、防护服200套、防治用机械检修8台,以为防治做好前期准备工作。防治期间,根据防治进度计算每天的防治面积和用药量,及时提供准确数据,保证防治用药的充分供给。

鼠虫防治区域由专人负责进行灭效调查,通过走访和样方调查,对防治前和防治后的鼠虫害密度、中毒死亡情况进行详细调查,查遗补漏。根据防效监测,灭效均达到90%以上。

2.3.8 加强宣传报道,扩大社会影响

在鼠虫防治期间,由专人负责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及时广泛的报道鼠虫害发生情况、防治进展情况以及防治期间总结出的好做法、好经验,先后在CCTV13《新闻直播间》栏目报道蝗虫防治情况,在内蒙古电视台《晚间报道》及市级各类媒体上报道了虫害防治相关内容,以期通过广泛宣传来提高国家对鼠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及人民的认可和社会的支持,从而使此项工作常抓不懈,进而达到预期效果。

2.4 存在的问题

通过连续几年的防治,草原鼠虫害在一些区域得到了有效遏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总体形势不容乐观,草原退化现象依然存在,害鼠、害虫适生环境没有明显改变,鼠虫害再度暴发的隐患还没能从根本上消除,防治工作仍面临着一些问题。

2.4.1 防治比例低

受资金投入不足、地方财力有限等因素的影响,近几年鼠虫害防治表现为发生面积大、防治面积小,“年年防治,年年发生”的局面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十二五”期间,国家对天然草原鼠虫害防治工作非常重视,加大了投入力度,仅对巴彦淖尔市就下拨了1000多万元经费,但巴彦淖尔市天然草原鼠虫害累计为害面积仍有2107000hm2,严重危害面积达931400hm2,防治比例占为害面积的22.9%、严重危害面积的51.9%,这势必对防治成果的巩固和防治面积的扩大产生严重制约。

2.4.2 监测与防控体系不健全,缺乏草原鼠虫害防治的长效机制

在监测体系方面,虽然在市站和4个牧区旗县陆续建成了草原鼠虫害监测预警体系,但基层人员少且知识结构不平衡、技术力量不足、设施简陋、缺乏必要的工作条件、测报手段落后、科技含量不高、监测范围大、劳动强度高,加之缺乏必要的经费,严重影响了监测的时效性和准确率。虽然培训牧民做兼职测报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但受经费等因素的影响,在全市4个牧区旗县境内广泛推广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在防控体系方面,长期以来只强调救灾,但在防治基础设施建设和机械设备的配备上投入很少,没有应急防治的物资储备和储备库,已不适应当前草原防灾减灾工作的需要。

2.4.3 缺乏对害鼠、害虫及防治方法的研究

随着环境、气候等诸多因素的变化,近两年沙葱萤叶甲等一些新的草原害虫相继出现,已在一些地区造成严重危害。草原害虫的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成灾机制也发生了改变,但新的防治机制尚未形成,给防治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2013年,巴彦淖尔市天然草原鼠虫害防治工作采取措施得当、防治效果明显。但从总体上看,其发生面积大、防治面积小,对鼠虫害防治效果的持续巩固不利,鼠虫害防治也只是停留在救灾、应急防治上,与此项工作常态化还有一定距离。此外,中央和自治区下达的防治补助资金对大面积的防治工作也只是杯水车薪。

3.2 建议

3.2.1 加强本级财政投入力度

地方财政投入部分资金,加强鼠虫害防治工作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机械设备配备,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库;加强防治队伍建设、科技人员及农牧民测报员的培训,进一步提高技能;解决农牧民测报员的经费问题,使此项工作更加科学化、常态化,使“草原绿起来、牧民富起来”的目标得以实现。

3.2.2 加强防治新方法、新技术的研究

加大对草原虫鼠害的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成灾机制以及防治新方法、新技术的科研支持力度,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与各大学合作代培、深造一些科技人员,加强其对此项技能的掌握,使此项工作得心应手。

作者简介:

娜仁格日乐(1972-),女,蒙古族,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人,高级畜牧师,主要从事草原植保工作。

巴彦淖尔市卫生持续发展三十年 篇7

1 从数字看卫生事业发展

改革开放30年, 医疗卫生机构数从304个到1 200个增3.9倍, 床位数从3 893张到5 380张增1.4倍, 卫生技术人员数从4 395人到7 886人增1.8倍, 防疫人员数从300人到558人增1.9倍, 妇幼保健人员从114人到304人增2.7倍。中蒙医院、民营医院、社区卫生机构、个体诊所从无到有, 分别为9所、7所、63个和500个。卫生院设置坚持撤乡不撤院和实现了村村有卫生室的目标。

2 从医疗设备看卫生服务技术

30年前, 卫生院最大的医疗设备是30毫安X光机、简易手术包等、能开展下腹部手术的为数不多, 仅能做血尿便常规化验的为数不多, 而今, 中心卫生院普遍拥有100毫安以上的X光机, 大多数能做普化、生化检验, 多数能开展下腹部手术。当年盟医院, 仅有1台200毫安X光机和1台50毫安X光机, 仅能开展腹部手术和普化检验, 而今, 拥有核磁共振, 直线加速器, 800毫安数字减影X光机2台等大型医疗设备, 能开展心、脑、胸等手术和各项生化检验, 全市拥有CT13台、彩超和全自动化分析仪等大型设备。

3 从数字看人民健康状况

1985年数据显示:孕产妇死亡率为53/10万, 婴儿死亡率农村为35‰, 城镇为18‰, 2007年孕产妇死亡率33/10万, 婴儿死亡率农村和城市分别为10.74‰、10.63‰。1983年以后再未发现布病患者。地甲病已消除、新生儿破伤风基本消除。

4 从不同发展期看卫生事业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4.1 改革前期 (1978年-1988)

文化大革命刚结束不久, 大批专家回城, 城市医疗得到加强, 被撤消的医疗机构逐步得到恢复和重建, 恢复高考后毕业的大、中专生被有计划的分配到基层, 医疗卫生机构的房屋、设施、设备、人员仍然按照计划经济体制在有序建设。当时条件差、边远地区甚至缺医少药, 技术人员匮乏, 经费紧缺。随着经济转型, 卫生与经济领域的改革不相适应的矛盾开始显现。市场经济的大浪冲击着计划经济框架下卫生运作的机器, 有的地区已经跃跃欲试, 作为公益性的医疗卫生的根基开始松动。

4.2 改革不断深化期 (1989-1998年)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卫生单位内部从“打破大锅饭”下手开始改革, 卫生投入从全额到差额, 几乎到了断“皇粮”的边缘。大小院长从吃皇粮到自己找米下锅, 卫生单位之间打响了求生存的竞争之战, 支撑医疗卫生的主要支柱——财政投入缩减, 剩下全靠药品收入和医疗收费支撑, 医院的房屋修缮、扩建和新建, 设备的维修和更新, 人员的部分工资、奖金等, 维持医院得以生存下去的所有要素, 大部分要靠服务机构收入解决。在改革的过程中院长生存的本领得到锻炼, 医院的所有人都在为医院的生存而不断努力, 与此同时, 一些始料所及的矛盾积蓄待发, 一方面是医疗卫生供需矛盾, 一方面是供方给养补充问题, 患者成为矛盾的主体和问题的焦点, 也是医院发展的主要贡献者, 这显然与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目的大相径庭, 有识之士异口同声, 呼吁医疗卫生应坚持公益性的原则不能变。应保障人民看得起病, 看得好病。

4.3 改革继续深化期 (1999-2007年)

巴彦淖尔市小麦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篇8

一、巴彦淖尔市小麦生产现状

1. 小麦种植情况

巴彦淖尔小麦具有品质优、无污染的特点, 不仅籽粒饱满、色泽美观、容重高, 而且内在品质优良, 为此赢得国内面粉加工企业及粮食经营部门的青睐, 已向国家工商局、商标局申报了原产地证明商标注册。小麦年播种面积均在230万亩左右, 年产优质商品麦8亿~9亿千克, 无论播种面积、单产和总产, 都排列在自治区第一, 就全国而言也是重要的优质春小麦产区, 是国家立项正在建设的优质春小麦生产基地。目前小麦主要使用的品种永良4号, 主要种植形式有:单种春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以小麦为母田的小麦套吨粮田栽培技术、小麦套晚播向日葵栽培技术。

2. 品种的选育

2000年巴彦淖尔市被国家确定为全国优质小麦生产基地, 从引进推广、自主选育优质专用小麦直至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各级政府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加快现有小麦品种的提纯复壮和改善品质, 特别是优质麦的选育与推广, 最大限度地发挥优质专用小麦的作用, 已成为各级领导及科技工作者的共识。引进了内蒙农科院培育的农麦2号, 2002和2005年巴彦淖尔市农业科学院培育的巴优一号强筋小麦, 临河区种子公司培育的临优一号强筋小麦、临优二号普通小麦, 通过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目前本市生产上主要推广的小麦品种有:永良4号、巴优一号、临优一号、临春一号、巴麦10号、临优2号、巴丰1号。

3. 小麦生产成本与效益分析

生产成本:2010年小麦亩成本平均为521.97元。主要原因是农用生产资料费用增加, 粮食作物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导致物质成本增加。以单种小麦为例:植保费每亩11.98元, 比2007年的4.82元增加7.16元, 增幅为148%;畜力费每亩4.32元, 比2007年的2.56元增加1.76元, 增幅为69%;化肥费每亩181.87元, 比2007年的125.24元增加56.63元, 增幅为45%, 间接生产费每亩7.68元, 比2007年的5.44元增加2.24元, 增幅为41%;机械费每亩72.34元, 比2007年的55.35元增加16.99元, 增幅为31%;种子费每亩65.02元, 比2007年的53.19元增加11.83元, 增幅为22%;排灌费每亩64.89元, 比2007年的57.44元增加7.45元, 增幅为13%。由于工值比上年增加4.54元, 小麦的亩人工费比2007年增加24.46元, 增28%。

效益分析:2010年小麦亩净收入为456.8元与2007年相比增加111.22元, 增幅为32%, 小麦净收入增加的主要原因一是产量增加, 二是单价上涨, 价格比2007年上涨28%。

投入产出比:据市农经站核算, 粮食作物的亩投入平均为496元, 产出为1108元, 投入产出比为2.2, 而经济作物的亩投入平均为438元, 产出为1367元, 投入产出比为3.1, 比粮食作物高0.9个百分点。可以看出, 粮食作物的投入产出比较低。农民在盛赞国家惠农政策好处的同时, 也深感农资涨价过快、种粮成本上升的压力。

4. 小麦加工企业情况

目前巴彦淖尔市有粮食加工企业178家, 其中限额以上面粉加工企业45家, 设计年加工原料能力123.06万吨, 实际年加工原料29.131万吨, 占巴彦淖尔市设计年加工原料的23.67%;巴彦淖尔市的粮食加工企业数量多, 但形成规模带动能力强的企业少, 而且在原料上还“吃不饱”, 绝大多数企业既没有基地, 更没有形成企业、农科、农民和企业、科技、基地的紧密型产业链接, 目前的产业化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二、小麦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永良四号品种老化, 新品种更新速度慢

目前小麦主要使用的品种永良4号, 已推广近20年, 品种退化严重, 生产上现在大面积推广的品种混杂退化严重, 单产水平徘徊不前, 品质下降, 新品种更换速度慢, 优质专用小麦在生产中占有的比重较小, 市场竞争力弱, 农民收入增长减慢。

2. 种植面积呈逐年下降趋势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的小麦种植面积不断减少, 据市农牧业局统计1997年时, 全市小麦种植面积还在260万亩左右, 而2010年小麦种植面积已下降到163.4万亩左右。小麦种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的比例分别为21.9%和42.9%, 较2007年下降了0.9和2.5个百分点;较2006年下降了7和13.6个百分点。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小麦的种植面积以及在种植结构中所占比重, 都呈逐年下降趋势。加之在地方政府的政策引导下, 青椒、番茄、瓜果蔬菜等特色产品的种植规模逐步扩大, 相应的粮食种植面积逐步减少, 这也是间接影响小麦种植面积逐年减少的因素之一。

3. 种植小麦效益低成本高, 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

种粮与种经济作物相比, 效益差距很大。目前巴彦淖尔市粮食与蔬菜效益比相差很大,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农民一般都选择种植经济作物, 而放弃单纯的生产粮食。即便种植, 也是小麦套种葵花等经济作物。2010年小麦平均亩产369千克, 每亩成本521.97元。就按目前2.4元/千克的价格算, 小麦亩效益363.63元。小麦的种植效益在所有种植作物中是最低的, 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在逐渐减弱, 粮食生产在农业中呈现越来越边缘化的趋势。

4. 病虫害和自然灾害的影响

近年来, 河套地区农作物的病虫害日益增多, 且抗药性越来越强, 农民对病虫害的防控难度大。小麦的病虫害较多, 受到的影响比较严重, 产量不能稳步增加, 有时甚至在减少。为了降低病虫害造成的损失, 农民选择了病虫害相对较小的农作物种植。另外, 土地潮塌严重, 小麦播种期比往年推迟, 错过了最佳播种期, 客观上造成了小麦种植面积减少。

三、建议

1. 加强小麦新品种引进和自育进度, 尽快使一批新的小麦品种进入示范、推广。

针对目前状况, 根据小麦特性和水肥需求, 要尽快培育出一批在不同水肥和土壤条件下适宜生长的优良品种, 并配套栽培措施, 实现良种良法。根据不同地区和不同土壤类型, 针对密度大小、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采取多点试验, 总结出不同地区和不同土壤类型上小麦密度和需肥量大小的准确依据, 以达到节本增效的目的。

2. 政府应发挥政策导向作用, 积极鼓励农民种粮

为了保护本市优质小麦产区的称号, 保障粮食主产区的粮食产量, 避免粮食产区出现“粮荒”的尴尬局面, 各级政府应适当调整政策导向, 引导和鼓励农民种植小麦, 增加小麦产量, 提高其商品化率, 从而促进粮食加工企业向特色化、绿色化、精细化、优质化发展, 进一步提升小麦及其产品市场竞争力。

3. 加大宣传力度, 发挥“河套雪花粉”的品牌效应

政府应加大对“河套优质小麦”、“河套雪花粉”的宣传力度, 使市场能够认知并认同“河套优质小麦”这一稀缺的优质资源, 提升其市场价格和知名度, 进而提升其产品“河套雪花粉”的市场竞争力。同时, 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保护其品牌和质量, 严厉打击以次充好、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 保护好“河套雪花粉”这一品牌。

4. 政府应改进补贴方式, 加大对种粮的直补力度

为了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政府应加大对粮食种植的贴补力度, 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将国家的各项补贴资金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进一步加强对资金的监管以及操作程序的规范, 如主推品种的确定、供种企业的招投标、补贴的发放等各个环节都要严格监管, 确保公正公平, 切实保护粮农的利益。

5. 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实施标准化、区域化、规模化生产。

巴彦淖尔 篇9

1 研究对象

本项目的研究对象是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城区生活的社区居民。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与简单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2], 抽取巴彦淖尔市7个旗县政府所在地的1470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包括不同职业、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程度人群。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进行分析和研究。调查员经统一培训合格, 逐一入户进行问卷调查[3], 调查研究内容主要涉及社区居民的一般情况、饮食行为和饮食习惯等。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470份, 收回问卷1408份, 问卷有效率为95.78%。所有数据利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相关的描述性统计及独立性检验等。

3 结果

3.1 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

被调查者中, 商业、服务业人员611人 (43.39%) , 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316人 (22.44%) , 专业技术人员149人 (10.58%) , 待业人员120人 (8.52%) , 其他劳动者212人 (15.06%) 。年龄为18~29岁的401人 (28.48%) , 30~44岁的725人 (51.49%) , 45~59岁的229人 (16.26%) , 60岁及以上的53人 (3.76%) 。小学文化105人 (7.46%) , 初中文化404人 (28.69%) , 高中文化353人 (25.07%) , 大专或大本学历510人 (36.22%) , 研究生学历36人 (2.57%) 。

3.2 饮食情况

3.2.1 早餐情况

在被调查的社区居民中, 每天吃早餐者62.71% (883/1408) , 有时吃早餐者30.11% (424/1408) , 很少吃或从不吃早餐者7.17% (1011408) , 其中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程度社区居民早餐摄入频率不同, 差别有显著性 (见表1) 。

3.2.2 粗粮摄入频率

在被调查的社区居民中, 每天都吃粗粮者8.52% (120/1408) , 每周吃3次以上粗粮者15.98% (225/1408) , 每周吃2次以下粗粮者36.58% (515/1408) , 基本不吃粗粮者38.92% (548/1408) , 其中不同职业人群粗粮摄入频率无显著差异;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程度社区居民粗粮摄入频率不同, 差别有显著性 (见表2) 。

3.2.3 水果摄入频率

在被调查的社区居民中, 每天都吃水果者36.51% (514/1408) , 2~3天吃一次水果者25.85% (364/1408) , 偶尔吃或不吃水果者37.64% (530/1408) , 其中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程度社区居民水果摄入频率不同, 差别有显著性 (见表3) 。

3.2.4 腌制食品摄入频率

在被调查的社区居民中, 几乎不吃腌制食品者19.03% (268/1408) , 2~3天吃一次腌制食品者21.45% (302/1408) , 一周吃一次腌制食品者18.18% (256/1408) , 天天都吃腌制食品者41.34% (582/1408) , 其中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程度社区居民腌制食品摄入频率不同, 差别有显著性 (见表4) 。

3.2.5 补水情况

在被调查的社区居民中, 平时习惯白开水补水者81.61% (11491408) , 平时习惯茶水补水者11.15% (157/1408) , 平时习惯饮料或其他补水者7.24% (102/1408) , 其中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社区居民补水情况无显著差异;不同年龄段社区居民补水情况不同, 差别有显著性 (见表5) 。

4 讨论

此次调查显示巴彦淖尔市社区居民不良饮食行为主要有: (1) 不重视早餐, 每天都能坚持吃早餐者为62.71%, 其他人则不坚持吃早餐。 (2) 粗粮及水果摄入频率较低, 而腌制食品摄入频率较高。基本不吃粗粮者达38.92%, 偶尔吃或不吃水果者达37.64%, 天天都吃腌制食品者则达41.34%。 (3) 补水情况相对较合理, 白开水补水者居多, 为81.61%。

调查发现社区居民饮食行为不合理的现象与自身的受教育程度有关, 低学历人群出现较多, 而大专/大本及研究生学历者饮食行为更合理;与职业有一定关系, 如待业及商业、服务业等自由职业者、工作时间不规律者的饮食不合理现象高于其他职业人群;但最重要的原因是与人们的文化程度及科学饮食相关知识较少、健康养生意识薄弱有关。

由于社区居民人群结构复杂, 合理饮食意识相对薄弱, 故要加大科学饮食的宣传力度。一是需要拓宽宣传渠道, 多方面、多方位开展合理饮食的宣传教育工作。二是要深入开展科学饮食宣传教育, 提高人们的科学饮食意识。

摘要:本文以问卷的方式, 对巴彦淖尔市1470位社区居民的饮食行为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 社区居民的补水情况尚可, 但不重视早餐、粗粮及水果摄入频率较低、腌制食品摄入频率较高等不合理饮食行为频繁。针对这些情况社会应加强科学饮食的宣传力度。

关键词:社区居民,饮食行为,调查分析

参考文献

[1]郭秀.医学生膳食营养调查及改进设想[J].现代预防医学, 2003, 5:30.

[2]刘志娟, 肖和平, 等.郴州市大学生饮食行为的调查与分析[J].北方药学, 2013, 10 (1) :101-102.

巴彦淖尔市向日葵生产现状浅析 篇10

一、向日葵生产形式

1. 向日葵种植规模按照调控方向发展

2011年巴彦淖尔市葵花总播种面积254.8万亩, 比去年减少35万亩。其中, 花葵播种面积193.8万亩, 增长19万亩, 增幅10.9%;油葵播种面积61万亩, 减少53万亩, 减少46%, 向日葵的生产基本按照本市的调控方向发展。

2. 产量增长较快

2011年, 全市花葵平均亩产240千克, 比去年增长13.5千克, 增幅5.96%;油葵平均亩产225千克, 比去年增加7.5千克, 增幅3.45%。花葵总产4.65亿千克, 比去年增加1.4亿千克, 增幅43.1%, 油葵总产1.37亿千克比上年减产0.65亿千克, 减少32.2%。

3. 市场稳定, 价格稳中有升

据调查, 优质花葵每千克6.8元, 比去年每千克涨0.4元, 最高每千克7.8元。油葵价格每千克3.6元, 比去年涨0.6元。市场稳定, 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 也未葵花积压的现象。

4. 亩效益增长幅度较大

据调查, 花葵平均亩产值1632元, 比去年增加182.4元, 增幅12.59%, 扣除亩物质费用371.91元, 亩净收入1260.1元, 比去年增加188.05元;油葵平均亩产值810元, 比去年增加157.5元, 增幅24.1%, 扣除亩物质费用321.15元, 亩净收入488.85元, 比去年增加117.97元。2009年全市向日葵总产值达22.4亿元, 本市农民依靠葵花产业人均创收可达2100元。

5. 葵花种植品种优良率大幅度提高

油葵品种优良率达到100%, 以美国、以色列杂交新品种为主, 花葵品种优良率达到92%以上, 比上年提高7个百分点。

6. 先进的科学种植技术进一步推广

葵花覆膜种植面积达到160万亩, 比去年增加了15万亩, 小麦套种晚播杂交葵花、地膜二次利用免耕栽培向日葵菜后复种向日葵等新种植模式也在逐步推广。由于品种优、田间管理到位、病虫害轻, 今年全市向日葵花长势较好。由于其适应性广, 劳动用工少, 管理操作方便, 深受广大农牧民的喜爱, 产业化水平已初具规模, 近几年受病害发生得到有效控制, 市场体系和深加工产业进一步发展。

二、向日葵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 病虫害发生严重

据调查, 全市目前向日葵的病虫害已经增加到4个, 比2005年增加2个, 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2. 种植品种多而杂, 价格昂贵

(1) 引种渠道复杂

巴彦淖尔市的种子企业有9家, 分别与美国、澳大利亚、以色列等国近20家种子公司建立品种引进业务, 引进了国外大量的向日葵杂交种。由于引进品种的经营企业多, 进货途径不同, 重复引种常有发生, 一品多名、良莠不齐, 造成了巴彦淖尔市向日葵杂交品种的多、乱、杂。

(2) 籽种价格昂贵

每千克杂交向日葵售价超过400元, 甚至有些品种开始以颗论价, 严重制约着农民增收。

(3) 未审先推现象严重

据巴彦淖尔市种子管理站调查, 全市油葵推广品种18个, 未审定品种5个, 未审先推占27.8%, 食葵杂交种为16个, 未审定品种为13个, 未审先推占81.2%, 食葵常规种为13个, 未审定品种为7个, 未审先推占53.8%。

3. 结实率不高, 播期不适

近几年由于气候灾害频发, 高温、干旱、多雨交替发生, 给向日葵生产带来严重危险。据调查, 2009年向日葵结实率达到82%左右, 虽然比2008年的结实率提高17个百分点, 但是距离正常结实率92%相差较远。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由于引种进度较快, 配套技术不完善, 造成结实率不高。而是过早播种, 导致开花授粉期与雨季相同, 烂盘和病虫害严重, 造成产量波动起伏。三是播期与高温干旱期相遇, 授粉不好, 产量下降。

三、采取的措施

1. 提高优良杂交种普及率

巴彦淖尔市向日葵品种以杂交种为主, 约占全部用种的92%, 食葵主要以美国进口杂交种为主, 以当地常规自交种为辅, 油葵全部使用杂交品种, 以美国、澳大利亚进口为主, 也有新疆等地所制杂交种。

2. 依托科技项目做好向日葵推广

以国家和自治区实施的百万亩粮油作物高产创建、良种补贴和农业部科技入户工程、测土配方施肥、五大粮食作物五项核心技术等项目为依托, 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向日葵适用技术、新优品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配套技术, 取得了良好效果。

3. 加快实用技术推广速度

随着近年大量杂交种和相关适用技术的推广, 我市向日葵生产技术应用有了长足的进步, 突出表现在地膜覆盖率提高, 尤其食葵地膜应用率达98%以上, 各类专用复合肥大量推广, 优良杂交种使用率逐年提高, 2009年达到92%, 采取的晚播、密植技术普遍得到推广应用。杂交食葵播期由传统的4月中旬到5月中旬调整到5月下旬到6月上旬, 既起到避病作用, 又利于花芽分化, 植株生长, 花期授粉, 提高了产效;油葵播期为5月中旬到6月下旬, 食葵种植密度由常规种的1500~2000株, 调整为杂交种的亩留苗2300~2700株, 大部分油葵种植以机械为主, 亩留苗在4500~5000株。

4. 丰富科技培训形式

新年伊始, 市农牧业局组织36名高级以上科技人员分组深入各旗县区、乡镇开展集中培训。各旗县区积极组织科技人员深入村社开展小课培训, 其中乌拉特后旗聘请专业技术人员从去年冬季开始整村推进培训, 实现村级培训全覆盖。据统计, 全市累计培训农牧民47万人次, 发放技术资料31万份册。

5. 稳步推进产业化建设

全市目前建设了内蒙古西部地区最大的农副产品集散地五原县鸿鼎农贸市场, 已经聚集了当地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五百多家葵花籽收购商贩, 日交易量达5000吨。随着鲁花等大企业落户本市, 种植的向日葵主要都是市里的一些加工企业的原材料。截至2009年底, 全市拥有中小型油用向日葵加工企业27家, 其中百万元以上的企业21家, 年加工能力64.6万吨, 花葵炒货企业9家, 年加工能力11万吨。大型企业有年加工能力15万吨规模的大型油脂加工企业山东鲁花集团;年加工能力12万吨的宏发油脂公司和年加工能力10万吨的五原金鹿油脂公司。大企业对市场带动能力明显增强, 价格一路飙升, 为近年来各种作物价格增幅最高的, 将对我市向日葵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四、结论

全市耕地面积大, 资源丰富, 向日葵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应尽快建立健全产品销售市场体系, 规范种子购销市场,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特别是引进食葵加工的龙头企业, 实现产、供、销一体化, 贸、工、农一条龙的市场化运作。

1. 加强对未审 (认) 定杂交向日葵品种的监管

对种子经营户和农民进行政策引导和宣传, 告诫农民种植未审 (认) 定的品种存在着风险, 可能会造成经济损失。建议在选用品种时最好选用市农牧业局推荐的和自治区品种审定委员会审 (认) 定通过的品种, 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2. 加强病虫害防治

一是提高认识。巴彦淖尔市向日葵发展最大的隐患是向日葵病虫害。由于连年种植, 向日葵菌核病和锈病发生逐年加重;同时随着新品种的引进, 向日葵螟和黄萎病开始发生, 且有蔓延的势头。二是做好应急预案的完善, 做好物资、资金和人员的协调。三是加大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3. 抓好农田改造, 提高生产潜力

抓好河滩地油用向日葵的科技种植含量, 大力改造中低产田, 结合农业综合开发, 改造土壤结构, 根据不同低产田的情况增施有机肥, 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 加强地力建设, 把低产田改造成中产田, 并把种植面积向高产田扩展, 扩大优良品种的种植面积, 形成区域化种植, 规模化生产。

4. 进行区域化生产, 集约种植, 大力推广适用新技术

开展区域化生产, 不仅省时省工, 又利于形成市场, 节约成本增加效益, 又利于形成市场和品牌效应, 虽然当前全市油葵产业规模化种植程度不断提高, 但是区域化效果不能充分体现, 缺乏有力的组织和产业化运作, 所以今后要大力推广区域化种植模式, 引进、推广、总结、提高相关的种植适用新技术, 提高普及率, 使技术应用成为继良种选用又一重要的增产手段, 同时建立油料产业优势带, 特别是临河、五原、乌拉特前旗等种植规模较大的旗县建成优势产业带, 发挥其地力、自然优势, 促进产业化建设的进程。

5.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促进产品深加工的发展

上一篇:一维计算下一篇:北京大学基本情况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