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知识分子

2024-06-11

电视知识分子(精选八篇)

电视知识分子 篇1

电视媒体语境的形成为电视知识分子的诞生提供了土壤。从无线电视到有线电视、从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传输, 科技的不断变革推动了电视事业的发展。1978年,党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开启了中国迈向新时代的大门。社会各方面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结构的变革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促使我国新闻传播事业也走上了变革的道路。1979年,财政部颁发《关于报社试行企业基金的管理办法》,标志着我国新闻传播机构由计划经济向市场运作转变,成为中国传媒产业化进程的开端。1992年6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快第三产业的决定》中,把广播电视作为信息服务业和文化卫生事业的一部分列入到第三产业,由此确立了媒体“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管理体制。影视业开始成为依靠商业利润而生存的文化工业,走上了独立经营的道路。之后卫星电视、闭路电视以及互联网迅速出现并普及,进一步推进了“电视潮流”的发展,电视开始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人们越来越依赖电视……,越来越满足于不假思索地接受外来直观的信息,越来越习惯并且愿意接受这些闪烁的画面。”1 电视媒体依其强大的影响力和魅力,赢得了广泛的受众,并逐渐营造出一种新的媒体语境——电视媒体语境。

电视以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给受众最迅速的信息、最强烈的娱乐享受。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增长,电视技术和功能的日益增强,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电视视听市场,广泛的受众指数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了电视时代。电视集多种优点于一身,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独特的魅力,成为大众文化繁衍滋长的温床。

电视面向的是一个多层次、异质性和多元价值观的收视群体,该群体由不同年龄、性别、职业、文化水平的单位个体组成,分布广泛且不均。影视业在走上自负盈亏的经营道路后,为满足受众的需求,提高收视率便成为媒体生存发展的第一要义。虽然我国大众媒介主要担负着引导社会舆论、传达主流意识形态观念等社会功能,但不能忽略商业利润对它的重要性。近几年,中央电视台率先实行的“栏目警示及末尾淘汰制”,进一步说明了高收视率已经成为了电视节目制作方关注的重点之一。因此,在节目制作上,电视为满足多数人的需要,并借此吸引广告商的目光,内容要求贴近大众生活,形式为大众喜闻乐见,解读方式易于大众感知理解, 从而确保较高的收视率。

另一方面,在大众媒介的冲击下,消费文化迅速蔓延。电视通过偶像剧、综艺娱乐节目,以及有关旅游、时尚等节目,不断“制造”出人们在物质、文化等方面的需求,通过含蓄的心理诱导以及商业广告,持久地刺激和提升着人们的消费欲望。“电视是我们融入消费文化的一种方式。”2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电视加速了中国进入消费社会的进程。没有比电视更容易把“符号”和“商品”粘接在一起的媒体了。电视把商品符号化,通过对商品符号价值的极度夸张,使消费行为变成了个人身份认同的重要表达方式。

与此同时,从长远的社会发展来看,电视媒体又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日本学者竹内郁郎说过:“大众传播媒体这一装置,对经济体系的维持,是不可或缺的。”3电视媒体作为一种文化产业,是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其次,它对人们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的组织和引导,促进了现代消费理念的形成,从而起到刺激消费的作用。

这些方面从根本上注定了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传播的方式上,电视媒体语境都具有着大众消费文化的特点。

二、电视知识分子产生的原因

(一)受众的需要

电视采用视听结合的手段,利用图像、声音、画面甚至字幕等多渠道地传播信息,有效降低了受众的接受门槛。近年来,随着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拥有高学历的人也愈来愈多,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要求也提到了更高的层次。一味追求高收视率的电视节目中存在的庸俗化、娱乐化倾向引起了观众的日益不满,他们开始需求高品质、有深度的电视节目。而知识分子所拥有的渊博学识正好可以满足受众的这一需求。另一方面,“信息污染综合症”的今天,人们不再满足于仅仅知道事情的发生,还迫切地想要了解事件的真相、发生的原因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这就需要媒体对事件进行深度报道,从而为人们排疑解难。以智慧和理性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善于探寻事物的发展规律,他们介入到电视中来可以使得杂乱无章的信息得以梳理,而且能够将问题提升到一个理性的高度进行剖析,深入探寻事件的起因、发生的过程, 并利用专业知识对问题的解决提供建设性意见。

(二)大众媒介的需要

我国的大众传播媒介不仅具有娱乐休闲的功能,更重要的是承担着传承文化、进行舆论监督的作用。但是当电视媒体的娱乐风暴席卷全球时,很多人忽略了这一主要社会责任。面对媒体恶性竞争的加剧以及越来越多批判电视“低俗化”的声音,大众媒介自身也认识到了提升电视节目深度和文化品味的重要性。知识分子介入到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中,利用自身具备的渊博知识和创新能力,提升了电视的文化品位,提高了电视节目的质量。例如央视科教频道创办的《百家讲坛》,目的就是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认识水平。该节目选择观众感兴趣、关注的话题,邀请专家学者,用通俗的方式进行解说,很好地促进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融合。电视媒体通过知识分子的参与,提升了节目的质量和文化含金量,形成了自己特殊的品牌形象,增强了竞争力。

(三)知识分子自身的需要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许子东曾经说过:“学者参与大众传媒的传播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一种方式,通过电视传媒,可以迅速地将自己的研究与社会批判结合起来,借助电视将自己的思想和见解跟大家分享,也可以达到自己忧国忧民的目的。”4在全球化的今天,开放是生存发展的最佳姿态。“固守书斋,闭门造车”的学术研究已经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知识分子需要借助电视强大的宣传攻势,提高研究成果及作品的知名度,接受大众的检验。同时,大众媒体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思想交流、碰撞的平台,在这个开放的空间里,通过其他学者的质疑、评论,进一步完善研究成果。知识分子有着较强的逻辑思辨能力,可以透过纷繁无杂的表面现象洞悉事物的本质,自古以来就担任着历史所赋予的社会监督职责。然而个体发出的声音总是有限的,可是利用电视媒体的普及性、广泛性却可以起到强大的扩音作用,使他们对于时代的呐喊声在短时间内到达社会的每个角落。

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居于最基础的是人的生理需求。知识分子首先是个体的人,在“知识就是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今天,学者走上媒体,把手中掌握的学说转化为物质财富,无可厚非。同时,受众的认可也肯定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和付出的劳动,可以进一步激励他们在学术研究这个领域的积极能动性。

受众的需求、媒介的呼唤以及知识分子本身的需要,三个方面形成了良好的供求关系。于是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大众媒体,成为特殊的文化群体——电视知识分子。

三、电视知识分子的诞生与发展

法国已故的著名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指出:“电视知识分子”的特征是“在电视上‘挖一段时间’,得以靠媒介生存。”5 这也是“电视知识分子”概念的首次提出。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的刘艳臣,将这个概念本土化后给出以下定义:“经常出现在电视上同时又非专业电视从业人员,也不是电视剧或电影中知识分子形象的那一类专家。他们主要是在电视上作为特邀专家或嘉宾解答电视观众的问题或者对某一问题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发表自己的见解。”6随着20世纪80年代后期电视媒体语境的形成,电视媒体的威力得到极大张扬,知识分子逐渐抛弃“枯坐书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孤傲姿态,顺应社会开放发展的潮流,走上了迄今受众最为广泛、影响力最为强大的电视媒体,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文化群体——电视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与电视媒体融合的雏形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1977年10月,前来访华的英国前首相爱德华·希思向邓小平介绍了英国利用电视等现代化手段办开放大学的经验,邓小平决定引进这一手段。1979年2月6日,中央电大和28所省、自治区、直辖市电大同时开学。1986年10月1日,中国教育电视台正式播出。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开始走上电视媒体,针对限定的学科作讲座,从事电视教学, 这便是电视知识分子的萌芽。在这一初级阶段,知识分子恪守学术品格,仅仅是把电视作为传播知识和科研成果的媒介。因其形式僵硬、内容说教性强,虽然美誉度高但收视率低下。

20世纪90年代,社会变革不断深入,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量日渐增多,获知权和参与意识也大大增强。结合了采访和谈话节目二者之长的《实话实说》、《今日说法》、《艺术人生》、《杨澜访谈录》等访谈类节目应运而生。访谈类节目邀请嘉宾和观众,对社会热点问题、重要事件进行探讨, 一改传统的单向道传播渠道,这种互动式的交流既满足了受众通过参与和倾听实现自我意见的表达欲望,同时开启了受众关注社会、增长知识的门户,实现了精英和大众的沟通交流。

近年来,知识分子与电视媒体融合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最为大众熟知的是央视的《百家讲坛》、凤凰卫视的《世纪大讲堂》、《风云对话》等栏目。邀请著名的专家学者担任主持人或演讲嘉宾,对某一问题作专业性的探析,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文化思想的传播,将电视作为一个平台,启迪民智,为社会文化的发展鼓旗呐喊。他们固有的知识分子形象发生了微妙变化:不再纯粹从事学术研究,而且懂得了通过电视媒体将他们掌握的知识回馈给社会,积极承担起知识分子本身固有的责任。

摘要:随着20世纪80年代后期电视媒体语境的形成,电视媒体的威力得到发挥,知识分子顺应电视媒介的受众、大众媒介的发展和自身的需求走上了电视媒体,形成了电视知识分子这个特殊的文化群体。

电视知识竞赛方案 篇2

明理念,激发广大市民参与建设生态城市的热情,推动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市建设学习型领导小组决定举办“贵阳市学习

党的十七大精神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电视知识竞赛,为保证竞赛工作顺利进行,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组织机构

1、竞赛主办单位

贵阳市建设学习型城市领导小组

2、竞赛组委会

主任:蒋星恒

副主任:孙波、李黔

竞赛组委会办公室主任:李黔

竞赛组委会办公室成员:由市委宣传部理论处、市委讲师团、市直机关工委抽调人员组成3、竞赛承办单位

市委宣传部、市委讲师团、市直机关工委

4、竞赛协办单位

各区(市)县委宣传部,贵阳电视台、市国资委、市教育局、武警贵阳支队

二、竞赛方式

1、由各区(市)县及市直机关系统在本地区、本系统内组织初赛,选拔优胜队参加全市的复赛和决赛。

2、电视竞赛题由竞赛活动组委会办公室拟定,并编印《贯彻落实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电视竞赛学习材料》及《

竞赛规则》向参赛单位分发放,竞赛题内容:党的十七大精神及省委建设生态文明的精神、贵阳市委八届四次全会精神及其它相

关知识。

三、竞赛日程安排 1、2010年5月6日召开领队会(通知另发),安排竞赛有关事项。

2、初赛阶段。2010年5月中下旬举行,由市直机关系统、各区(市)县委宣传部组织,在本系统、本地区举行初赛。通过初赛,在市直机关(市直机关工委负责)选拔 3个,市国资委系统选拔2个,市教育局系统选拔2个,武警选拔1个,十个区(市)县各选

拔一个参赛队参加全市的复赛和决赛。

(每个参赛队由四人组成,其中领队一人,队员三人。)

3、复赛和决赛于2010年 月 日进行。由各区(市)县,市直机关系统初赛中选拔出来的18个优胜队参加复赛和决赛。

(1)复赛:2010年 月 日上午举行,通过抽签,将18个参赛队分为三个复赛小组。每个小组由六个参赛队组成,进行一场竞

赛,每场取前两名参加决赛。

(2)决赛2010年6月10日下午(暂定)进行:复赛中产生出的六个优胜队参加决赛,决出一、二、三等奖。

(复赛和决赛在贵阳电视台演播厅进行。)

四、竞赛奖励

1、电视知识竞赛奖励

①初赛的奖励由各区(市)县、市直机关系统自行组织。

②复赛和决赛的奖励由竞赛组委会组织,设立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12名。

2、竞赛组织奖励

(1)认真选拔队员,组织初赛,做好竞赛的宣传工作,氛围浓烈。(2)按照组委会的统一要求,协调、配合竞赛工作。

五、要求

1、市直机关系统、各区(市)县委宣传部要按照统一安排,认真组织初赛,选拔出优胜队参加全市的电视竞赛。

2、各承办及协办单位要按照竞赛活动要求,相互支持和配合,认真履行职责,保证竞赛活动的有序和成功举办。

六、联系方式:

1、竞赛组委会办公室联系电话: 79885082、联系人:刘老师 张老师

3、“贵阳学习网”网址:http://gyxxw.gygov.gov.cn

贵阳市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建设生态文明城市

电视知识竞赛复赛规则

一、竞赛内容:

党的十七大精神及省委建设生态文明的精神、贵阳市委八届四次全会精神及其它相关知识。

二、竞赛题型:

个人必答题、集体必答题、抢答题和风险题。

三、计分办法:

1、每队基础分为100分

2、个人必答题每题10分,回答正确加10分,答错不扣分。

3、集体必答题每题10分,回答正确加10分,答错不扣分。

4、抢答题每题10分,回答正确加10分,答错扣10分。

5、风险题分值分别为10分和30分,回答正确按所选分值加分,答错按所选分值扣分。

四、答题细则:

1、要求使用普通话回答问题。选手答题完毕后向主持人报告“回答完毕”。

2、个人必答题要求由1名队员独立完成,每名队员回答一题,其它队员不得提示或暗示,否则不得分。个人必答题从1号台1号队

员开始至6号台1号队员,再从1号台2号队员开始至6号台2号队员,最后从1号台3号队员开始至6号台3号队员结束。答题队员在主

持人口述完题目宣布“请回答”后开始答题,答题时间为20秒,超时不得分。

3、集体必答题,每队抽选1题,指派一名队员回答。主持人提出问题宣布“请回答”后开始答题,答题时间为20秒,超时不得分

。本队其它队员可在答题时间内补充或更正。

4、抢答题,共18题,主持人口述完题目,宣布“开始”后,参赛队员即可摁抢答器,主持人宣布“请回答”后开始答题,答题时

间为20秒,超时不得分。答题时间内其它队员可以补充或更正。

5、风险题由主持人征求各参赛队意见,明确所选分值后每队抽1题回答,答题时间为30秒,超时不得分,答题时间内其它队员可

以补充或更正。

5、竞赛结果出现得分并列时,加赛抢答题决出名次(2队抢1题)。

6、主持人不能确定回答正确与否时,请评委会裁定。其它未尽事宜,由组委会解释。

贵阳市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建设生态文明城市

电视知识竞赛决赛规则

一、竞赛内容:

我国数字电视知识产权的问题及对策 篇3

数字电视面临的知识产权问题

美国、欧洲和中国是全球三大彩电市场。我国电视产量的一半左右用于出口,美国占了中国彩电出口大约20%的份额。目前,世界各国都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慎重地选择地面数字电视标准。从世界范围看,除了美国外,还有加拿大、阿根廷、韩国等国家采用美国的ATSC标准。而欧洲所有国家和澳大利亚、新加坡、印度等国则选 用了欧洲联盟的DVB-T标准。ISDB-T标准目前只在日本采用。

2006年8月30日,我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公告,中国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系统标准GB20600-2006《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系统帧结构、信道编码和调制》于2006年8月18日正式批准成为强制性国家标准,从2007年8月1日起实施。这个被业界称为DMB-TH的标准为强制性国家标准,它以TDS-OFDM技术为基础,以多载波技术为主,融合了单载波技术,在作为强制性地面标准的同时,也可以用于移动电视。

美国的数字电视ATSC标准,在2007年3月1日已经正式实施,这对彩电制造大国中国而言本应是一次大好的机会,然而对于美国从模拟电视全面转换成数字电视这个巨大的商机,日、韩、欧、美却比中国企业具有更大的竞争力,其竞争武器不是中国企业惯用的成本和价格优势,而是标准和知识产权。

在美国强制标准执行前夕,拥有大量数字电视专利技术的汤姆逊公司就从2006年9月开始与国内彩电企业频频接触,以展示汤姆逊所拥有的数字电视技术专利;美国ATSC标准联盟也在中国开了几场关于ATSC标准的技术介绍会,目的是警示中国企业要重视专利问题。其实,从2002年开始,汤姆逊就从其掌握的34000项专利中拿出20项打包,向中国企业提出要每台征收0.7~1.2美元的专利费。

欧洲也是中国彩电出口的大市场。但在2007年,欧洲DVB-T标准的专利权人也陆续发函给我国数字电视制造商长虹、康佳等企业,要求这些企业就每个使用DVB-T专利的产品支付2.5美元的专利费,付费周期要回溯7年,即从2000年开始制造的产品都要支付专利使用费。另外在2007年2月10日,韩国LG公司向美国德克萨斯州法院起诉了我国TCL公司旗下的子公司,称TCL侵犯了其4项数字电视专利。这些纠纷都传递出一个明显信号,表明那些手握众多专利的跨国彩电巨头正举起专利的大旗,要让中国彩电企业在产品出口的道路上掏出巨额“买路钱”。

几年前,台湾厂商在世界市场的份额与日俱增,正当他们准备打造自主品牌的时候,欧美厂商开始向他们发起专利大战。对此准备不足的台湾厂商在国外厂商厚厚的专利资料面前束手无策,被迫每年向国外专利厂商支付专利费100亿美元。而几年后,此情景又在内地上演。

由于DMB-TH已经成为我国数字电视的强制性标准,因此在国内必须使用此标准。DMB-TH 技术支持所有传输格式为MPEG2-TS 流的数据码流,不管什么样的数据,例如MPEG-1、MPEG-2、中国的AVS、MPEG-4、H.264、IP 数据、Windows Media 9 等格式的数据码流,只要打包成该格式的码流都可以经过DMB-TH传输系统进行传送,当然也包括16:9 等各种显示格式的信源数据流。因此可以看出,在我国的DMB-TH标准中,大量技术来源于欧美数字电视标准,与DVB、ATSC标准有不少技术重叠,因此必然存在专利纠纷。康佳、天柏、长虹、创维等机顶盒生产商从2006年年底起陆续收到欧洲MPEG-2组织索要机顶盒专利费的律师函,每台使用该标准的机顶盒收取2.5美元。

我国数字电视发展的对策

中国企业遭受的专利之痛,尤其是几年前的DVD专利纠纷,让人至今刻骨铭心。面对数字电视发展进程中的专利壁垒,中国企业必须认真对待。从短期而言,要积极运用法律和商业手段去努力解决数字电视专利问题;从长远来看,必须在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上取得突破,掌握关键技术,形成自己的专利标准和技术壁垒,从而在全球市场获得立足之地。

为了应对今后可能出现的各种纠纷,笔者认为,国内数字电视企业当务之急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准备。

利用专利信息,建立企业内部专利预警机制。专利信息属于公开的专利信息来源,其中包含了专利权人/申请人信息、技术分类信息、保护范围、法律信息、申请国家、申请时间、有效期以及非常详细的技术解决方案,可以说是一份很好的了解竞争对手、行业内同行研发方向和技术进展的免费材料。

国外企业在进行研发时无一不参考和借鉴公开的专利文献,然而国内企业由于缺乏相关知识和意识,很少有人主动通过分析专利文献和专利信息来研究竞争对手和行业发展动态。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一份调查表明,发达国家每年新研发的技术中有95%以上是通过先申请专利的方式得到公开,而在中国,目前有专利的企业尚不足3%,可见差距之巨大。

利用专利信息,除了可以了解最新的研发动态,获得最新的技术信息,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可以建立企业内部的预警机制。国外企业,尤其是大企业,在进行新项目研发前必做的一件事就是先进行专利预警分析,看是否可能侵犯其他人的专利。在国外,专利侵权的后果非常严重,动辄赔偿几亿甚至几十亿美元,或者长期缴纳数额不菲的专利许可费。因此,利用专利信息建立专利预警机制也是国内企业规避知识产权风险的最佳选择,这对高科技企业尤为重要。

开展专利战略,进行符合企业自身情况的专利布局。专利战略是指企业运用专利制度的特性和功能去争取市场竞争有利地位的策略。专利工作是现代高科技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通过开展专利战略,可以了解市场和技术发展趋势,指导和确定自己的研发方向,进行符合自身条件的专利布局,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具体来说,不同的企业应有不同的做法。自主创新能力比较强的企业,首先应将企业的核心技术尽快申请基本专利。基本专利是企业实施专利战略的基础,一个企业拥有的基本专利越多,这个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就越强。

对于跟随型的企业,则可以围绕其他公司的基本专利构筑严密的外围专利网。中国企业在技术上与欧美国家还有一定差距,基本专利不多,但可借鉴二战后日本的专利战略,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方式,构筑外围专利网,突破欧美企业的技术垄断,变被动为主动。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大量的应用层面的有价值的从属专利,去抗衡国外的基本专利,并在其基础上二次开发,形成新的基础专利,与其进行交叉许可。一个企业不可能开发所有的技术,也不能保证所有开发的技术都能获得专利权,但如果企业拥有一些自主专利权,当竞争对手的专利对本企业技术实施构成障碍时,就可以采取交叉许可战略,为竞争或谈判创造条件。

重视专利在标准中的地位,围绕核心专利技术建立标准。过去的标准尽量不涉及专利技术,都是用最成熟的技术来做标准。现在标准带有了专利性,我国制定的标准之所以会起到作用,就是因为专利进入了标准。谁用了标准,谁就要向建立这个标准的专利权人交纳专利费。随着标准时代的到来,发达国家纷纷从技术战略发展到标准战略,从技术立国发展到知识产权立国。

目前,我国政府也越来越多地提倡制定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实施标准战略。我们自己制定标准,其实就是利用技术壁垒这种新的方式来保护中国的产业利益。目前国家和相关部门正在组织和成立一系列的标准工作组,也是希望通过制定标准来主导产业。因此,国内企业应该注意将自己的专利纳入到各个标准中,从而起到占领市场和提高竞争力的作用。

总之,国内数字电视企业在面对数字电视发展中的知识产权壁垒时,一方面要了解规则,通过加强知识产权相关知识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自身知识产权意识,并强化管理层和研发人员的专利素质和能力,迅速积累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另一方面,要充分重视对专利文献的利用和开发,提高专利信息化利用的水平,建立企业专利预警制度,从而建立以专利为判断标准的创新体系,全面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只有通过分析对手,了解专利分布情况,积极进行自主创新,才能有效打破国外企业的专利壁垒,提升国际竞争力。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管理学院

晋城:举办业务知识电视竞赛 篇4

整场竞赛活动共历时一天, 分预赛和决赛两个单元。决赛采取个人必答、小组必答 (情景模拟) 、抢答、风险等四个环节进行。整场比赛涉及质监业务知识全面、竞赛形式新颖活泼、竞赛活动安排有序、竞赛现场紧张热烈, 达到了预期效果。

今年以来, 晋城市局主动适应全市经济发展新常态, 以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 努力营造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关注质量、质监服务人民的良好氛围。同时, 着力发挥质监职能作用, 推出了服务经济发展、服务企业、服务百姓的一系列具体举措, 为服务全市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良好的工作成效, 不但彰显了质监部门的地位和作用, 还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和省局的充分肯定。

为了进一步扩大质监事业的社会影响力, 更好地向全市人民群众宣传普及质监业务和打假维权知识, 同时也着眼于提升广大干部职工的业务素质和知识水平, 市局党组提前着手、精心筹备这场知识竞赛活动, 全市质监系统从上到下都十分重视此次活动, 层层选拔参赛人员, 确定队伍组成, 认真备战, 确保了竞赛活动的顺利举办和圆满成功。

电视摄像知识点总结 篇5

·摄像机主要由光学系统、光电转换系统和摄像系统三部分构成。·摄像机的工作原理是一个光—电—磁—电—光的转换过程,摄像机的工作即成像、光电转换和录像的过程。

·焦距即焦点距离,是光学镜头的中心到摄像管前的靶面或固体摄像器件成像装置靶面(前表面)之间的距离。

·光圈是镜头里面用来改变通光口径、控制光通量的机械装置,它由一组弯月形的薄金属片组成。

·景深:当镜头聚集于被摄影物的某一点时,这一点上的物体就能在电视画面上清晰地成像。在这一点前后一定范围内的景物也比较清晰。这种被摄景物中可以成像清晰的纵深范围即是景深。·决定和影响景深的主要因素有:光圈、焦距和物距。

光圈口径越小,画面的景深范围越大。反之,光圈口径越大,景深的范围越小。

镜头焦距越短,画面的景深范围越大;镜头焦距越长,景深范围越小。

物距越远,画面的景深范围越大;物距越近,景深范围也就越小。·摄像机主要由镜头、寻像器、话筒、主机(机头)和附件五部分构成。

· 摄像机的镜头分为四种:标准镜头、广角镜头(短焦距镜头)、窄角镜头(长焦距镜头)、变焦镜头。

标准镜头:镜头视场角为50°左右,焦距为25mm左右。)在纪实性节目中被广泛使用。

广角镜头:视场角大于60°,镜头焦距小于25mm的镜头。)当摄影师要表现被摄物地气势,造成大小、高低、对比强烈甚至夸张的画面效果时往往采用广角镜头进行拍摄。

窄角镜头:镜头视场角小于40°,焦距大于25mm。)放大倍率大,景深小。适用于拍摄远距离被摄物的局部和细节,但由于其对调焦的要求很高,摄像机的抖动往往被放大,不适宜手持,肩扛拍摄。变焦镜头同时具备长短中焦距镜头的造型功能,视场可以从窄角到广角连续改变(画图)

·聚焦也叫对焦、校焦,)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使被摄对象在画面上清晰的成像,根据它与摄像机间的距离,调整镜头的焦点,使景物能在成像平面上清晰地成像。

·摄像机的使用和拍摄注意事项:1开机预热 2光圈控制3聚焦 4变焦控制5尽可能地缩短暂停时间6拍摄每个镜头应提前录制5—10秒7拍摄的画面长度应比实际用的长度长8多拍一些辅助镜头9考虑不同景别的搭配10在拍摄时认真做好场记

·摄像机的三大技术指标:分解力、灵敏度、信噪比。

分解力:是指摄像机分解图像细节的能力,一种是水平分解力,一种是垂直分解力。摄像机沿水平(垂直)方向分解图像细节的能力

灵敏度:一般以同一照度条件下拍摄同一景物得到额定输出时所用的光圈大小来衡量。)在照度不变的情况下,使用的光圈越小,摄像机的灵敏度越高。

信噪比:是指摄像机在标准照度(2000lx)下所拍摄的视频信号(亮

度与绿路)的峰值与视频噪波有效值的之比。信噪比越高越好。·视点:既是摄像机的拍摄位置、角度,也是观众被安排观看事物的位置,它决定着观众的眼睛朝哪里看以及看到什么。选择最佳视点必须解决三个方面问题

一是解决从哪个方向去看的问题 二是解决从什么高度去看的问题 三是解决从多远去看的问题

·景别,是指被摄主体和画面形象在电视屏幕框架结构中所呈现出的大小和范围,不同的景别可以引起观众不同的心理反应。

景别由摄像机与拍摄对象的距离和光学镜头的焦距两个因素决定。景别分为五种: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

·固定镜头:是指摄像机在机位不变、光轴不变、焦距不变的情况下所拍摄的画面,即画面框架处于静止状态时所呈现出的电视画面。·固定画面特点:1画面框架静止不动,画面外部运动的因素消失2固定画面视点稳定,符合人们日常生活中停留细看、注视。详观的视觉体验和视觉要求。

·固定画面功能:1固定画面有利于表现静态环境2固定画面对静态人物有突出表现的作用3有利于强化画面的内部运动4具有绘画和装饰作用5表现出一定的客观性6固定画面和运动画面表现出不同的时间感。

·运动画面(运动拍摄)即是通过移动摄像机机位、改变拍摄方向和角度以及变化镜头焦距所拍摄到的画面

·运动画面的特点:1画面表现的运动型。2时空表现的完整性。

3视觉感受的真实性。4心理体验的一致性。

·推镜头:推摄是指根据拍摄的需要,摄像机向被摄主体的方向前进或者变动镜头焦距(广角到长焦的变化)是画面框架由远而近向被摄主体不断接近的方法。

·推镜头的画面特征:1形成视觉前移的效果;2被摄主体由小变大,周围环境由大变小;3落幅是重点

·推镜头的画面表现力:1突出人物,突出重点形象;2在一个镜头中介绍整体与局部、客观环境与主体人物之间的关系;3推进速度的快慢影响和调整着画面的节奏。

·拉镜头:拉摄是摄像机不断地远离被摄对象,或变动镜头焦距来拍摄(从长焦距逐渐调至广角)使画面框架由近至远与主体拉开距离的拍摄方法。

·拉镜头的画面特征:1形成视觉后移的效果;2被摄主体由大变小,环境由小变大。

·拉镜头的画面表现力:1有利于表现被摄主体和主体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2画面构图的多结构变化;3形成对比、反衬、比喻等效果;4拉镜头常被用作结束性、结论性的镜头、转场的镜头。·变焦距镜头与机位推拉镜头同异

从画面的运动特点和形式上看虽有着相似之处,但是镜头的推拉和变焦距的推拉效果不同。比如在推镜头技巧上,使用变焦距镜头的方法等于把原来的主体一部分放大了来看。在屏幕上的效果是景物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场景无变化,只是原来的画面放大了。而移动镜头的推镜头等于接近被摄物体来观察。画面里的效果是场景中的物体向后移动,场景大小有变化。

·摇镜头:简称“摇”,是指摄像机的位置不变,借助于摄像师自己的身体、三脚架上的活动底盘(云台)或其他辅助器材,变动摄像机光学镜头轴线,产生拍摄角度和画面空间变化的一种拍摄方法。·摇镜头的画面特征:1机位固定,但拍摄角度变化;2保持空间关系不变;3可以调整观众的视线。

·摇镜头的画面表现力:1展示空间,扩大视野;2交代同一场景中物体间的内在联系;3表现特定的情绪。

·移镜头:简称“移”,是将摄像机架在活动的物体上随之运动而进行的拍摄。

·移镜头的画面表现力:1开拓画面空间,表现宏大场面;2表现某种主观倾向,具有更强的真实感和现场感;3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跟镜头:“跟摄”,“跟拍”,“跟”,是指摄像机跟随着运动的被摄主体一起运动而进行的拍摄,分为前跟、后跟(背跟)、侧跟三种情况。·跟镜头的画面表现力:1表现被摄主体的运动;2引导观众视线的变化;3形成变化的画面构图。

·升降镜头:升降拍摄是指摄像机借助升降装置一边升降一边拍摄的方式。

·升降镜头的特点:1实现垂直方向上的多构图效果;2带来画面空间的调整。

升降镜头的画面表现力:1有利于表现高大的物体;2有利于表现纵

深空间的点面关系;3可以实现一个镜头内的内容转换与调整;4表现出画面内容中感情状态的变化。

综合运动拍摄:是指把多种形式的运动摄像方式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拍摄的方式。

·综合运动镜头的特点:1产生复杂多变的画面造型效果;2人们展示出一种新的视觉效果。

·综合运动镜头的画面表现力:1利于表现复杂的场景空间和人物活动;2综合运动镜头的连续运动有利于表现完整的时间流程;3有利于表现丰富的画面内容。

·色温是指在不同温度下光源发光的色彩

·照度(E):指每单位受光面积(S)所接收的光通量数,是用来描述被摄体受照表面被照明的程度。

· 亮度(B):表示发光表面(或景物的反光表面)在人眼观察方向的明亮程度,也表示发光表面在不同位置和不同方向的发光特性。·直射光,又称“硬光”,是指可以在被摄体上产生清晰投影的光线。·散射光,又称“软光”,是指在被摄体上不产生明显投影的光线。·顺光,又称平光、正面光,是指与摄像机同一方向照明被摄体的光线。

·侧光,又称侧面光,是从与被摄体左右成90°的侧面射来的光线。·逆光,也叫背光、轮廓光。从被摄体背后照射过来的光线,使得被摄体面向摄像机的一面几乎都处于阴影中。

·顶光。是从被摄体上方照射下来的光线,形成了被摄体上亮下暗情

况,也就是被摄体在水平面的亮度要高于垂直面的亮度,使得同一被摄体的亮度间距大,反差也大,可以产生浓重投影。

·脚下光,也称下反光,是从被摄体下方或底部向上照射的光线。·电视摄像用光的种类:

按照光源的种类分:自然光、人工光、混合光 按照光的性质分为:直射光、散射光

按光的投射方向分为:顺光、侧光、逆光、顶光和脚下光

按光的造型功能分:主光、副光、背景光、修饰光、效果光、眼神光。·电视摄像布光的种类:静态布光和动态布光

静态布光在补光的时候首先要考虑人物面部的方向,这样在设计布光时就可以有的放矢,使人物面部线条清晰、立体感强、暗部层次细腻,分为三维空间布光法和群体布光法。

·在三维空间布光法中主光的光源最强,它的位置取决于所布光目的以及想要突出的外部因素。一般使用单只聚光灯,否则会形成双重影调,削弱布光效果。副光强度弱于主光,避免破坏主光所造成的形象。轮廓光采用逆光照明,一般强于主光,这样既可以勾勒被摄体的边缘轮廓,表现其形态,也有利于呈现画面的层次感、空间感。

在对女性照明时,最好避免垂直面或侧面的照明。应采用顺光照明,可增加面部亮度,淡化面部粗糙的结构,减少面部影调层次,利于表现女性柔美的气质,还可以利用逆光,使其秀发更加醒目动人,为画面增加一种神韵。

在对男性照明时,多采用顺侧光、侧光照明,可以增强造型效果,突出男性面部结构,刻画男性的阳刚之气。对于秃顶或头发稀少的男性,最好不用顶光照明。也要避免过多的逆光。

·电视摄像构图特点:变化运动性、多点固定性、简洁明确性、整体一次性

·构图要求:1要鲜明地揭示主题 2要有力地突出主体 3要巧妙地形成均衡4要大胆地打破成规

·在电视画面中承担起形象载体任务的元素,即电视画面的结构元素,一般包括: 主体、陪体、前景、背景、环境、空白等。

·主体是指电视画面中所要表达的主体对象,是内容和主题的主要载体。

·突出主体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运用布局 2运用对比 3运用引导 4运用角度

·所谓静态场景,是指画面所要表现的主体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的场景。静态场景与固定镜头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静态场景是从被摄体主体的角度说的,固定镜头是从拍摄手法的角度说的。静态场景可以运用固定镜头拍摄,也可以运用运动镜头拍摄。

·电视摄像大致可以分为新闻(纪实性)摄像和虚构(创作性)摄像两大类型。

·出画入画的定义:所谓出画入画,就是让主体运动出画面或者运动进画面。

·出画入画需要注意的问题:方向匹配;景别匹配;镜头固定。轴线包括:1关系轴线2方向轴线3运动轴线

·“越轴”技巧

1表现主体变向;2中性镜头;3运动镜头;4特写镜头;5方向为主;6主体变化。

·课件上越轴基本方法

知识类电视节目写作的时代特色 篇6

一、现代知识类电视节目的特点

1、不断创新的知识内容

现代知识类电视节目创作最重要的一个时代特点是节目的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随着科技的发展, 各种各样的知识都逐渐成为了电视节目表现的对象。不管是宏观的宇宙天体还是微观的原子空间, 不管是人们熟悉的地面现象还是神秘的海底世界, 也不管是充满感性色彩的社会人文知识还是充满理性色彩的自然科学知识, 都可以成为电视的表现对象。

2、充满动感的典型形象

用充满动感的典型形象来表现内容是现代知识类电视节目的又一个重要特点。节目用具体直观的画面与声音表现内容, 可见、可听, 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现代知识类电视节目运用的不仅是直观的画面, 而且还是富有动感的画面。画面具有很强的动感。运动使画面充满生气, 更加易于引起观众的注意。

3、通俗简约的知识信息

在当前“知识经济”的时代, 重要的不仅仅是大量的信息, 更重要的是把外在于人的知识转化为每个人能理解和使用的有效“信息”。电视作为一种最广泛的传播媒介, 所承载的文化应具有最广泛的社会意义。通俗为本, 加强对电视作品大众化、通俗化的研究, 把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转化成老百姓可以迅速“消化”的“电视快餐”, 真正起到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作用, 这是现代知识类电视节目创作者的共同追求, 也是现代知识类电视节目创作的重要特点。

4、形态多样的寓教于乐

寓教于乐, 在游戏中轻轻松松地获得知识, 这是人们多年来追求的目标, 游戏竞赛类知识节目满足了人们的这种需要。它不再采取简单的说教方式, 而是把教育内容揉和到人们乐于接受的游戏和故事里, 从而有效地提高了传播效果。寓教于乐是电视传播从重视说教效果向“利用与满足”效果转变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现代知识类电视节目写作技巧

现代知识类电视节目的具有简洁、通俗等鲜明的时代特色。形成这些时代特色的直接原因, 则是现代知识类电视节目使用了具有时代特点的写作技巧。

1、保持单一的主题和线索

现代知识类电视节目的最大特色就是短。为了便于栏目化的播出, 节目一般只做成5-10分钟, 有的甚至更短。“一部作品一个主题”, 这是知识类电视节目创作“三一”律中的重要规律。著名科技影视专家任远先生指出:“题目必须小, 表现必须集中。伤其十指, 不如断其一指。”过去的电视节目概述片比较多, 叙述的对象往往非常大, 一说就是上下五千年, 悠悠黄河, 巍巍泰山, 不符合电视形象化表现的规律。现代电视则特写片逐渐增多, 叙述的主题越来越集中。主题单一化的表现之一是叙述对象的个体化。当内容包含较多的主题, 怎么办呢?一般来说, 创作者总是将这些内容分成若干个小专题组成一个系列, 分别予以介绍。

2、讲述曲折生动的故事

故事化是节目通俗化和吸引广大群众观众最有效的手段。谁都禁不住曲折离奇故事的诱惑。故事总是让人爱看、想看, 看了入迷。它符合咱们中国老百姓的欣赏习惯, 能够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 让观众进入一种奇特的审美心理状态。把事件当作知识的载体, 这是讲故事的需要, 同时也是电视形象化表现的需要。知识融入到事件中后, 才会有悬念, 有情节, 才会变得更加形象, 让观众更容易理解, 对观众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3、选择新颖独特的视角

与结构联系最紧密的就是视角, 打开一个视角就产生一个新的结构。“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同是庐山, 为什么横看成岭, 侧看成峰?原因就在于看山的角度不同。同一生活形态, 同一创作题材, 可以从多个方面加以观察和表现。不同的视角就代表不同的“窗口”, 所见大不一样。视角选准了, 入手就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点, 迅速切中要害, 一语中的, 深刻地表现节目的主题, 体现出知识的魅力。

4、使用简约通俗的口语语言

高度的简约通俗是现代知识类电视节目最大的时代特色。形成简约通俗的重要原因之一则是使用了经过规范化的口语语言。

在所有的符号语言中, 人们日常使用的口头语言是最基本最主要的。口语化是电视语言的基本要求, 也是其最显著的特点。现代知识类电视节目不仅大量使用同期声、主持人言语等直接的口语, 而且通过解说语言的充分口语化, 使节目更加通俗易懂, 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参考文献

[1]郑兴东.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 新华出版社, 2003

[2]李佐丰.广播电视语一言,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5

[3]宗白华.中国美学史论集, 妥徽教育出版社, 2006

[4]姚里军.新闻写作艺术与技巧,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4

电视知识分子 篇7

1 数字电视的概念、分类及特点

1.1 数字电视的概念。

数字电视是指“采取数字技术将活动的图像和声音等信号进行编码、压缩等处理, 经由实时广播之后, 能够供用户接收、播放的电视系统”。就当下而言, 数字电视是一项发展迅速的新兴产业, 而且正在受到国际上的广泛关注, 其出现对于国内外的电子信息产业都已然产生了一定影响, 对于电视史的进程具有里程碑式的促进作用。

1.2 数字电视的分类。

数字电视的核心技术可以归结为信源编码以及信道编码。按照产品类型、信号传输、清晰度、屏幕幅型以及扫描线数等等性质而言, 数字电视可以分为地面数字电视DVB-T、卫星数字电视DVB-S和有线数字电视DVB-C;数字电视显示器、数字电视机顶盒以及一体化数字电视接收机;4:3幅型比、16:9幅型比;HDTV和SDTV等等。

1.3 数字电视的特点。

传统的模拟电视信号不稳定、可靠性较低并且稳定性较差。相比较而言, 数字电视拥有诸多优势:a.电视信号来源真实可靠;b.稳定性较强;c.信号杂波比和处理的连续性无关;d.具有开放性和兼容性;e.能够有效地存储信号, 并与信号特性无关;f.能够有效地利用各种类型的频谱资源;g.能够避免由于系统失真带来的影响;h.保密性强, 拥有加密功能。

2 知识产权的概念及国内外数字电视技术产权现状

2.1 知识产权的概念。

知识产权是指“人们就其智力劳动成果所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 通常是国家赋予创造者对于其智力成果在一定时期内享有的专有权或独占权”。

2.2 国内外数字电视技术产权的现状。

在数字电视技术的快速发展下, 电视已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心的一部分, 对受众的认知、情感、消遣等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指引作用。对于数字电视产品的需求加大, 从而使国内外市场的竞争也愈发激烈, 而为了争夺国际市场, 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各国也开始了对数字电视技术的知识产权方面的关注。

日本数字电视在我国申请的专利量比起其他国家高出许多, 欧美、韩国跟随其后。而在20世纪我国自己在数字电视方面申请的专利量则不尽人意, 从21世纪起方开始迅速增长, 而后逐年开始跳跃式增长。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索尼公司、三菱电机株式会社、三星电子株式会社、LG电子株式会社、佳能株式会社、皇家飞利浦电子有限公司、汤姆森特许公司等企业申请专利较为活跃, 而国内申请比较积极的企业则包括四川长虹、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广电有限公司、联发科技有限公司、乐金电子公司等等, 还有一些高校以及科研院所亦为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2.3 国内外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

目前国内外企业为了争夺数字电视技术产品的市场, 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采取了一定措施。我国企业的战略主要包括:a.在企业内部建立知识产权的相关部门, 用以负责企业的知识产权策略, 应对知识产权相关纠纷;b.强化国内企业的竞争力, 主要通过组建行业协会等组织来实现;c.同国际上相关企业进行交易, 包括专利交叉许可或是收购其核心技术等形式, 以在某些技术方面取得发展空间。

国外公司在竞争市场上的策略方针则为:以抢夺中国市场为主要目标, 以核心技术赚取利润为手段。其表现形式为:a.批量申请专利以获得知识产权, 从而达到垄断数字电视技术领域的目的, 此种战略被形象地称作“跑马圈地”;b.当我国国内数字电视相关企业发展起市场之后, 再以收取巨额专利费用的方式攻击;c.企业在掌握核心技术之后组建联盟, 构筑知识产权壁垒, 一致对外, 联手占据垄断地位。

3 知识产权背景下我国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状况

早在20世纪数字电视在国外已获得技术上的成功, 而我国由于缺乏理论知识的支撑, 故在突破性的技术创新条件下的技术追赶发达国家尚难以达到理想目标。然而自21世纪起, 我国亦开始向信息化、数字化社会大步迈进, 并且经过科学研究表明, 以现有的突破性创新研究成果分析我国数字电视产业理想中的发展战略已成为可能。

我国如今已是全球最大的数字电视制造、销售中心, 数字电视销售量超过全球一半, 平板数字电视的生产量也已接近全球产量的一半。就目前而言, 数字电视的高精度使其画面的清晰度以及伴音效果都有极大提高, 并且能够节省频道资源。然而随着时代的更新, 观众需求的增加及变化, 市场的竞争力度增加, 数字电视技术也还需要随之发展进步。因此我国主要的数字电视开发商以及制造商当下都在进行研究, 试图设计出极具个性化的高性能数字电视产品, 而其主要目标包括:支持多种数字电视标准、大屏幕、高清化、互联网DTV、DTV+PVR、支持更丰富的互联接口等等。

伴随着数字电视技术的迅速发展, 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愈加激烈, 知识产权的相关问题也越发需要注意, 我们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a.在创新核心技术的力度不够, 缺乏自主核心技术;b.企业自身知识产权保护战略部署缺乏远见;c.国外的知识产权壁垒。

4 浅谈我国数字电视技术发展建议

由于我国数字电视技术发展的道路上面临各种问题以及挑战, 而其中最大的问题即为知识产权保护领域的来自国内外的压力, 所以就上文提出的几点对我国相关企业提出一点浅见。

4.1 加强自主创新, 提高核心竞争力。

我国目前已经制定了自己的数字电视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标准 (AVS) , 国内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电视相关标准, 加大创新型人才储备, 加强自主研发力度, 生产更具竞争力的产品, 积极占领国内市场。

4.2 加强企业内部知识产权长远部署。

加大对于数字电视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的预测力度, 制定相关长远计划, 尽量提高申请专利的效率, 并且根据技术更新以及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研究方向, 至少确保掌握部分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 以提升我国数字电视相关企业的技术实力。

4.3 组建联盟, 建立坚实壁垒。

现如今国内外数字电视市场竞争愈演愈烈, 国内单独的企业已完全无法与国外先进企业相抗衡, 因此我国各企业应当组建起团队, 通过集体谈判、信息互通、联合开发项目、建设专利池等等方式来加强我国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的“战斗力”。

5 结论

本文主要阐释了数字电视、知识产权等相关概念,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国内外数字电视技术知识产权的现状、我国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状况, 并且对于我国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浅要地提出了几点建议, 希望我国能够在数字电视技术领域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岳永娟, 胡雅琴.关于数字电视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J].电视技术, 2013 (z2) .

[2]崔文杰.数字电视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硅谷, 2013 (18) .

[3]曾超.3D产业现状及关键技术[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 2010 (9) .

[4]吴萍.数字电视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前景初探[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3 (21) .

电视知识分子 篇8

关键词:科技专访,知识性结构,作用,方法

当今数字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彻底改变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方式和渠道。面对层出不穷的新媒体, 传统媒体如何坚守自身特色, 不断创新新闻报道方式,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尤其是处于市、县级的基层电视媒体, 更要在报道方式上寻求独特的手段, 才能够吸引观众。

新闻专访是对新闻人物或就某一新闻事件对人物的专题访问, 它新闻性强, 又兼具通讯、特写、答记者问等多种文体的特点, 是新闻活动中最常用的采写报道形式之一。科技专访是新闻专访的一种, 近年来已逐渐成为新闻媒体的重要报道形式, 尤其是电视新闻报道中的科技专访越来越受到广大公众的欢迎和信赖。科技专访要具有新闻性、时效性, 更具有科技传播的意义, 所以在科技专访中插入知识性结构, 不但能更好地体现科技新闻的特色, 而且对于进一步深化主题, 提高报道的可信度与价值度, 都具有重要作用。

1 何为知识性结构的应用

电视新闻科技专访的知识性结构, 就是围绕一则 (一组) 新闻报道的主题, 把有助于向宽度、深度、厚度拓展、解释的相关内容的科技知识加以陈述, 能够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主体新闻。

比如, 笔者在报道某医院采用一项新技术治愈一种大病的新闻时, 插入知识性结构对其治病机理进行详细介绍, 使观众能够对这种疾病的治疗有更深刻的了解。节目播出以后, 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观众夸赞这则新闻报道得好, 医院的病员大增。事实上, 这则电视新闻很平淡, 但由于有意识地强调了科技专访的知识性功能, 满足了广大观众求知欲, 所以得到社会的认可。因此, 科技专访应该把传播科技知识, 满足观众求知需求, 提高电视新闻的可视性, 作为我们电视新闻人的一项重要技能加以应用。

2 知识性结构应用的意义与作用

2.1 有助于深化报道主题

科技新闻不像其他社会新闻那样, 更容易吸引观众, 尤其是在深化报道主题上, 需要采取多种方式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在科技专访中插入知识结构, 就是报道主题的纵向延伸, 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 这是深化科技新闻报道主题的有效方式。

2.2 有助于增加报道可信度

大众传播学认为, 完整的大众传播活动, 活跃着两个主体 (传和受) 的思维和行为。传的方面, 以新闻工作者为行动的主体, 新闻工作者依据自己的价值观念为标准而选取新闻材料。受的方面, 受众 (读者、听众、观众) 也不是消极的接受者, 他们也要依据自己的价值观念对新闻进行评价和判断。要增加新闻报道的可信度, 除确保事实的准确性外, 还应从其他方面 (数字引用、知识性结构插入、逻辑推理、表现方法等) 多方位触动观众的心灵, 以激起共鸣。科技专访中插入知识性结构, 使新闻事件报道得更加充分, 主题更加深化, 有事实, 有根据, 有映衬, 有延伸, 多角度、多侧面进行阐述、验证, 无疑会增强读者对新闻事件的信任感。

2.3 有助于体现传播的价值

大众传播活动, 无不反映传播价值的存在。观众花费精力和财力观看电视节目, 其直接目的就是获取信息、了解情况、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能得到这些“有价值”的新闻才能赢得更多的观众。在科技专访中插入知识性结构, 熔事实和知识于一炉, 含新闻与科普为一体, 不仅淡化了“宣传口味”, 使专访更丰满、实在、实用, 也提高了电视科技新闻的使用价值。

2.4 有助于为多层次观众服务

人们对于外界的宣传, 往往是从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念出发而选取的。电视观众的多层次, 决定了对节目内容需求的多层次。科技专访中插入知识性结构, 既有新闻, 又有科技知识;既有科技人员的成果报道, 又阐述成果的理论根据, 这样就使得新闻报道更具有广泛性, 更具有参考价值, 因此也就更适合多层次观众的需要。

2.5 有助于突出科技普及特色

电视新闻科技报道, 一方面要传播科技信息, 报道科技成果, 更重要的是通过报道普及科学技术知识。科技专访中插入知识性结构, 把新闻和科普融合在一起, 使实用性和知识性的成分更加突出, 如此也更加突出“科技普及”的特色。科技专访中插入知识性结构, 可以采用多种形式, 如作为背景材料以作铺垫、映衬, 对事物本身进行解释作为主题的纵向延伸, 及对事物的现状及其发展作前瞻性介绍, 从而给人以启示等。

3 知识性结构应用的方法

在科技专访中插入知识性结构, 能给电视新闻报道注入新的活力, 增加节目的可视性、可信性和广泛性。但是, 知识性结构的应用也不能随便插入, 应该考虑深浅入时, 浓淡相宜。

3.1 要水乳交融, 浑然一体

在电视新闻报道中, 知识性结构插入科技专访的新闻事件叙述, 要依据事件叙述的需求, 顺理成章地揉于其中, 使新闻事件与科技知识浑然一体, 不能够事件是事件, 知识是知识, 格格不入, 成为两张皮。

3.2 要加工创作, 通俗生动

科技知识常常道理深奥, 术语较多, 如果不加选择, 原样不动地照搬过来, 恐怕就“曲高和寡”, 难以达到普及的目的。所以, 电视新闻科技专访中插入知识性结构, 应对原材料进行再创作, 把学术性很强的内容进行改造, “翻译”成比较通俗的语言, 变换成群众喜闻乐见, 能够接受的语言形式。

3.3 要因材而加, 恰到好处

电视新闻科技专访中插入知识性结构, 目的是深化主题, 使新闻事件、新闻人物报道得更加充分, 更具可读性。但是, 不能故作高深, 让观众看不懂、听不明, 要有一个对观众负责的态度, 因材而加, 恰到好处。

3.4 要程度适当, 防止泄密

电视新闻科技专访中插入知识性结构, 也要注意所插入科技知识的相关保密问题, 不能造成科技泄密事件。这就需要电视新闻工作者要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 提高保密警惕性。

4 结论

在当今互联网时代, 市、县级电视媒体创新科技专访方式, 充分发挥知识性结构的作用, 开拓新闻题材, 深化报道主题, 增强可读性, 使科技专访报道更吸引观众。

参考文献

[1]汪丹飞.做好电视科技新闻节目[J].新闻传播, 2014 (12) .

[2]马小伟.浅谈如何报道好电视科技新闻[J].河南科技, 1995 (9) .

[3]史博臻.人文化表现:科技新闻制作的新思维[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11.

上一篇:岩爆预防措施下一篇:中学化学实验室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