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

2024-07-09

为什么(精选十篇)

为什么 篇1

2.我, 19岁, 对着语文卷, 死着脑细胞, 汗流浃背在考场。我问, 为什么会这样?郭美美, 19岁, 开着天价车, 拎着名牌包, 搔首弄姿傲群芳。我问, 我为什么不能这样?尼玛, 她干爹是红会会长, 我亲爹在打扫操场!

3.中国小姐相貌平平, 实在无法欣赏。我问, 为什么会这样?韩国小姐赏心悦目, 堪称国色天香。我问, 中国为什么不能这样?尼玛, 韩国整容技术过硬, 中国评委水平够呛!

4.小日本, 觊觎我天朝钓鱼岛, 欺人太甚很猖狂。我天朝, 和为贵, 大肚能容对友邦。我问, 为什么会这样?菲律宾, 枪杀我台湾老百姓, 态度恶劣不赔偿。我台湾, 严制裁, 吓得菲方尿裤裆。我问, 天朝为什么不能这样?尼玛, 台湾地小物稀, 不能退让;天朝精锐部队, 城管没上!

5.我吃着转基因, 喝着假豆浆。我问, 为什么会这样?他吃着特供粮, 喝着王八汤。我问, 我为什么不能这样?尼玛, 他是高富帅, 家有十套房;我是穷屌丝, 租房八平方。

6.陈巨飞, 七尺大汉写作强, 勤写苦练, 一投书稿两茫茫。我问, 为什么会这样?郭敬明, 三寸洋钉抄袭王, 扭捏作态, 拥有粉丝千万筐。我问, 我为什么不能这样?尼玛, 我不识时务, 文字太阳刚;他紧随潮流, 成了娘娘腔。

7.我想出名, 绞尽脑汁, 苦思冥想, 至今仍是草莽。我问, 为什么会这样?干露露者, 挤尽乳汁, 惹人遐想, 贱名传遍四方。我问, 我为什么不能这样?尼玛, 我就算脱光也没人看, 她就算没人看也脱光!

朝鲜,中国为什么?世界为什么? 篇2

就在全球全力应对百年一遇的经济危机之际,东亚军事强国朝鲜再次非常规出牌:宣布试射卫星。众所周知,冷战结束后,朝鲜处境日益艰难。然而却在大国博弈复杂多变的国际舞台上屡屡引起全球的关注,包括中美俄日韩等全球或区域性大国卷入其中。而其外交技巧令人著目。尤其是2003年萨达姆无论怎样辩解,美国都不相信没有大规模杀害性武器,而与此同时,朝鲜却公开宣布拥有核武器,向美国挑衅。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美国选择用武力推翻竭力辩解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萨达姆,却选择外交谈判方式回应竭力宣称拥有核武器的朝鲜。其蕴涵的信息十分的耐人寻味。不仅美国如此,韩国和日本也在一方面向朝鲜施压的同时,却也是对朝鲜输血最为积极的国家,从而维持金氏政权不倒。当然,做为朝鲜的传统盟国,中国更为此动用了代价不菲的外交资源和付出了相当的外交成本。这雾里看花的背后,究竟有着什么样的玄机?如何历史的、现实的审视朝鲜问题,不仅摆在国人面前,也同样是世界需要认真反思的。

朝鲜作为中国的地缘传统盟国,双方曾拥有鲜血凝成的兄弟般的国家关系。但自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双方渐行渐远。而中国同意韩国加入联合国、与韩国建立外交关系、朝鲜投票反对中国申奥,都曾使两国的关系降到了历史低点。特别是朝鲜不顾本国经济的极端困难,对外采用导弹外交、核敲诈外交,造成了东亚甚至整个世界局势的不稳定。然而尽管中朝双方的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已无法和上世纪相提并论,然而中国仍然每年给予朝鲜巨大的经济援助----是当今世界第一大经援国----和外交支持。

首先,从历史的角度讲,朝鲜这个国家曾数次(客观地)改变中国的历史进程,堪称是自明代以来,近、现、当代以来对中国历史影响最为巨大的国家。明万历年间,日本入侵朝鲜并迅速占领朝鲜全境。明政府在接到朝鲜政府的求援后,很快挥师援朝,并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然而明政府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国力大损,致使当后金(清)崛起时,已无力抗衡,从而使中国再次沦入自元代以来的第二次外族统治。清光绪年间,中国历史上首次现代化的尝试“洋务运动”仍然如火如荼的进行,此时日本再次入侵朝鲜。清政府挥师援朝并与日本爆发全面战争,但最终惨败。此次惨败,不仅打断了中国的首次现代化尝试,更重创了中国,中国也因此失掉了台湾。1950年,新生的中国百废待兴,国家统一也尚未完成。此时,危机再次在朝鲜半岛爆发:朝鲜人民军越过“三八”线,挥军南下,发起统一之战。韩国仓促之间全面败退。由于朝、韩两国是在冷战背景下建立的,而且是得到了当时国际社会认可与保障的。因此朝鲜此举立即引起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应。美国更在联合国的授权下,与其他国家的军队一起,进入朝鲜半岛。并迅速越过“三八”线,占领几乎朝鲜半岛全境。在此情况下,中国毅然决定派兵援朝,终于将局势稳定在“三八”线。然而,中国的自身发展和建设受到影响,特别是统一大业不得不推迟,直至今天仍然悬而未决。

其次,从现实的角度讲,朝鲜确实成为制衡美国在东亚的力量存在,也成为制衡日本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有助于减轻美、日在亚洲对中国的压力和包围。特别是由于朝鲜的存在,美国和日本都不得不求助于中国寻找解决之道,也加大了中国在亚洲甚至世界上的发言权。而且如果一旦朝鲜崩溃,不仅会造成大量难民涌入中国境内,成为巨大的社会包袱,而且朝鲜半岛的统一,将会在东亚出现一个亲美的强大韩国,极大的改变东亚的战略平衡,在韩国建有军事基地的美国直至中国的大门口,中国的对外环境将大大恶化。因此,维持朝鲜半岛现状最符合中国的利益,是中国当前最佳选择。而且众所周知,朝鲜是中国的势力范围,如果中国放弃朝鲜就如同美国放弃中东的以色列或中国的台湾,其在全球的大国地位都会受到严重动摇。这也是为什么美国无论付出多少代价,也要偏袒以色列,无论大陆怎样抗议也要军售台湾。

至于日本和韩国,则另有其算盘。日本和朝鲜到现在都没有外交关系,二战后,只是和韩国建交和达成和平协议。上世纪七十年代还发生朝鲜大规模绑架日本游客事件。朝鲜研发试射的导弹就穿越日本上空,双方经常的剑拔弩张。然而,日本在援助金氏政权上,却是不计前嫌,积极有加。根本原因在于,一旦朝韩统一,在朝鲜半岛将出现一个相当仇日的强大国家,这是日本所不愿意看到的。因此,仇日但却分裂甚至相互对立的韩国与朝鲜最符合日本的利益,既可确保日本游弋两端渔利,向双方讨价还价,还可减轻来自双方的仇日压力----当年韩国之所以不顾全国的反对而屡屡向日本让步而与日本签下不利条件的和约,就是由于朝鲜的强大压力存在。籍于此,日本甚至不希望朝鲜过于削弱,以免无法抗衡韩国。对于日本来讲,更深一层的原因还在于,一旦朝鲜半岛统一,美国就有可能减少在亚洲的军事存在,从而打破目前的亚洲力量平衡,而缺乏政治和军事实力仅仅经济上是大国的日本是无法应对中国在亚洲的主导前景。而且只要朝鲜政权存在,日本就有理由发展和保持军事力量,为今后成为正常国家做准备。这就是日本积极经援反日、仇日的朝鲜的根本算计。

韩国与朝鲜几十年间更是“兄弟”般的死敌。1950年,朝鲜不宣而战,发起统一攻势,短短数月就几乎将韩国完全占领。后在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干预下,最终维持双方二战后所划定的界限。双方虽然停战,但却没有签订和平协议,朝鲜更是拥军百万,时时刻刻威胁着韩国的安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冷战结束,长期依靠社会主义阵营的朝鲜受到严重冲击,经济急转直下,更逢连年严重自然灾害,政权岌岌可危。这本是韩国完成半岛统一的大好时机,或者进一步削弱朝鲜的良好机会。然而,韩国却采用了完全相反的策略:力推阳光外交,经援朝鲜。显然,对于统一,韩国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特别是借鉴了上世界九十年代两德统一的教训和付出的沉重经济代价。以韩国的经济实力是无法背负起朝鲜这样一个包袱的。朝鲜崩溃带来的压力甚至可能导致韩国经济的崩溃。因此,朝鲜二千多万贫困交加的同胞还是交给金氏政权来承担为好。从而维持现状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韩国的外交首选,因此当我们看到美国逼朝鲜太甚时,韩国都会跳出来反对,就不会觉地奇怪了。此外,韩国还担心,一旦半岛统一,美国将放弃至少会减少对韩国的支持,这也是韩国所不愿意看到的。和日本一样,韩国也担心失去美国制衡的中国会主导东亚乃至整个亚洲事务。

至于美国和俄罗斯动机则十分的相似。都是以朝鲜为借口,全力介入东亚事务。美国也同样可以借助朝鲜对韩国和日本施加压力,迫其以美国马首是瞻,为其全球战略服务、出力。而一旦朝鲜半岛统一,美国不仅无法继续有效支配日韩两国,其在东亚的军事存在都会受到质疑。而俄罗斯通过朝鲜与美国及其盟国日本、韩国博弈,也还有与中国争夺对朝鲜话语权的含义。

为什么?不为什么!! 篇3

2007年7月18日,“WHAT FOR”2007秋冬系列在上海创意园区新地标——莫干山路50号ART SCENE艺术景中心M50华丽发表。

这次发表会以充满精致艺术的“画廊”形式作为主要的装饰环境,全力表现WHAT FOR 女孩在衣食住行娱乐等各方面的场景,同时结合创意的静态商品展示以及动态艺术表演,充满了WHAT FOR别具匠心的美学态度和低调奢华的高级质感。

“WHAT FOR”秋冬系列推出各种多样风格的鞋款,有的带有甜蜜气氛、有的将传统与叛逆气质完美融

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篇4

冬天时, 夏天在哪里?

天亮时, 黑暗在哪里?

是什么时候呀, 是谁呢?

树叶不动的时候?风在哪里?

风从哪儿吹来, 又吹向什么地方?

夜里, 白天那太阳在哪里?

白天, 夜里那月亮在什么地方?

为什么河水会不停地流动?

湖是站着不动的水吗?

鱼儿也能在空中游吗?

雨只会下, 不会飞吗?

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这些答案都往哪儿找呢?

大人都这样回答我:

你大起来就什么都会知道!

可是我等不到长大,

就想把什么都弄明白。

为什么?太多的为什么,

为什么 篇5

我们中国的父母总是不断地、尽力地让孩子远离苦难,远离贫穷。但实际上,当孩子真的看不到贫穷、不懂得苦难之时,孩子原本天真、善良的心灵亦会变得麻木不仁、冷酷,甚至永远不会成熟。也许中国父母最大的失败,便是将自身置于苦难与幸福的交汇处,同时挡住孩子望向贫穷世界的眼睛,以致这些一直在蜜罐中生活的孩子因一叶障目,则不见泰山,而且总是长不大。

结果是大多数少年儿童的身心日趋脆弱,常表现出怯儒、孤僻、任性、自私等心理,因为他们不知道何为饥饿、何为劳累、何为困难、何为贫穷。如果孩子那清的双眸看不见人间的不幸,他们又怎能扛起肩上的重任呢?家长们不让孩子吃到一点儿苦,怡恰忽视了孩子最重要的人格成长。

很多教育不成功的例子,都是因为家长太过溺爱孩子,他们以为只有满足孩子的一切愿望才是爱孩子。在这种错误意识的引导下,他们步入了一个怪圈。他们满足孩子的愿望使孩子高兴,但孩子的欲望在增强、在膨胀,他们需要更多地投入才能满足孩子的需求。可事实上,过多地追求物质的享受反而使孩子身受其害,因为父母从小就给孩子灌输了错误的思想,使他们以为可以一直这样不劳而获,可以一味索取而不用付出和回报。不少有钱的父母都会尽力满足孩子的要求,那些孩子拿到钱后就花在买漂亮的衣服上,买最好的玩具上,并早早儿地就开始谈恋爱。在和他们交流的时候,发现他们从小就失去了人生的目标,他们以为自己天生就是为了吃喝玩乐而来,是为了享受而生存。他们没有经受过挫折教育,不懂得珍惜,尊重别人更谈不上。难道这就是家长期望的吗?我想,应该不是吧!

父母应该如何引导孩子正确成长

树立目标

不管做什么事情,都需要确定一个目标。

一个人可以没有多么伟大的理想,但不能失去目标。在目前一考定终身的高考体制下,不论你在学习中有多么努力、多么用功、多么优秀,只要高考砸了,就会被淘汰!

所以家长应该让孩子明白,作业多、书包重、没日没夜去背书做作业,不是家长的无情,而是现在现实残酷!

给自己定位

打磨自己的性格。

在现在社会,基本上家里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个个都是小皇帝,小公主。但在学校里,没有人会把你当回事!

除非你的成绩更优秀、你的才艺更出众、你的表现更出色,老师才会重视你。

以后进入社会也是一样,你要成为富人还是穷光蛋,要住小公寓还是别墅,要别人看不起还是尊重,都靠孩子自己对自己负责。

保持健康

身体是一切的本钱。

在学校里上学,学习是主要的,但不是唯一的,学习好却体质很差,顾此失彼。

人生在世总要被比来比去,同学间搞聚会,20岁比学历、30岁比能力、40岁比阅历、50岁比财力、60岁比体力、70岁比病历、80岁翻黄历,人生几十载,归根到底就是比身体,所以告诉孩子,好好锻炼吧。

为了未来努力

坚持,坚持,再坚持。

一个人的未来由知识、能力、态度决定。知识可以通过学习获得,能力也可以在实践中增长,而态度却由习惯养成。

现在,端正态度还来得及。未来,希望你所做的一切,都既利己又利人。

做好自己

既不自傲也不自卑。

在学校,老师没有义务对某个孩子好,除非你首先尊重老师;同学没有义务关心你的孩子,除非你首先关心同学;在你的一生中,也没有人有义务要对你的孩子好,除了家长。

不要以为世界少了自己,地球就转不了,不要以为个人渺小,就自我放弃和抛弃。

朋友

朋友是能和你一起哭的人。

交友就像投资。投资当然要考虑回报,如果你找了个朋友,而朋友最后没有给你回报,只能证明你投资失败。

你要找那些比你强大的人做朋友,尤其记住,在朋友落难时,一定要施以援手。

因为,与自己一起笑过的人易忘记,与自己一起哭过的人最难忘。这就是为什么雪中送炭比锦上添花更有意义。

距离

父母的这些小心思。

为人父母,谁都渴望与子女的距离短些,但随着儿女的成长,属于你们的天空肯定会越来越广阔,与父母的空间距离与时间距离也肯定会越来越远。

做父母的,当然特别在乎自己到底能够占据儿女多大的天空位置!

因为,父母的天空与儿女的天空恰恰相反——随着一天天老去而变得愈来愈小。

我凡人百姓,同样拥有大众情怀,同样在乎你是否常在身边。父母的儿女情长,你是否读得懂?

得失

永远不要去计较得失。

一个人,不可能永远得意,也不可能永远失意,得意时,你要清醒,这个世界上有太多比自己厉害的人,要记得自己的渺小;

失意时,不退缩,坚持下去,过去是怎样走过来的,现在就怎样走过去。

亲人

家,是你最温暖的港湾。

亲人只有一次缘分,这辈子,即使无法与你一路伴行,但在风雨交加的时候,总会想着为你遮风挡雨一程!

即使不能与你一路并肩作战,但在艰难险阻的时候,总会想着与你一同分担苦痛!

这辈子,无论我们和你会相处多久,都请好好珍惜共聚的时光,下辈子,无论爱与不爱,都不会再见。

最后:

对于小学家长,你还有很多年,不过时间真的过得很快……

对于初中生家长,你可能还有三年的时间来陪孩子慢慢长大,可对于高中生家长,去读大学前的这段时间可能就是你日夜陪伴孩子的最后一段。

日后,他会买一张票远去求学,会找一座城落根打拼,会挑一个人恋爱结婚,会生一个娃守护一生。余生,他会离你越来越远。

为什么会有《十万个为什么》 篇6

“十万个为什么”作为问答体读物代名词的地位,受到过商标部门的承认。80 年代后,市面上出现各种“新版”、“少儿版”和“21 世纪版”,甚至英美国家的问答体科普读物,被引进中国市场时也要宣传为《十万个为什么》的“英文原版”,结果,少年儿童出版社在 2000 年申请注册“十万个为什么”的商标,却因为“十万个为什么”已成为常用的科普书名、且“直接表示了商品的内容特点”而遭到驳回。

问答式的文体有什么功能?为什么会以这种文体编写科普类作品?这样做是否合理?

问答体的传播功能

《十万个为什么》的文体特征非常鲜明,提问者的身份、特征既不明确也不重要,而回答者则处于权威地位,对每个问题给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解释。

因此,虽然人类历史上早有以对话和问答形式为主的文体,如古希腊哲学著作中描写的苏格拉底反诘法和《论语》所反映的孔子“启发”式教学,但它们与《十万个为什么》都有较大的区别。

苏格拉底式反诘法的要领,是向谈话对象不断提问,并试图用对方的立论进行逻辑推衍,继而找出对方思想中的矛盾,从而能够继续发问来启发对方得出更为明确和严谨的结论。

《论语》中以问答形式写成的内容更强调解答者的权威属性,相对更接近《十万个为什么》。但是,“子曰”的并非普世真理,当不同的人提出相同的问题时,孔子往往彰显“因材施教”的原则,给出不尽相同的答案。这与《十万》脱离具体人物和情境、对每一个问题给出普世性的标准答案的做法有很大不同。

真正有《十万个为什么》色彩的“问答体”书面作品,是 16 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以来的基督教要理(Catechism),即用来教导学生学习基本教义和圣礼的纲要性文件。1529 年,马丁·路德发表《大要理》和《小要理》,前者是针对牧师、教师和成人信众的教学手册,后者则面向被他们教导的群众,用问答形式宣传教义。

事实上,早在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会在教授圣礼以及背诵信经、祷文的教学过程中,便采取了能高效灌输宗教意识形态和思维方法的问答形式,但要中世纪晚期才出现这样的教义手册,而且还没有完全采用问答体。

而有了简明适用的问答体,路德的《小要理》发表后便迅速流行起来,不仅成为基督新教教育的典范形式,且在路德宗等新教宗派中成为了教会公认并遵守的信条。

改革宗亦订制了体裁类似,信息量更大的纲领性文件,如 1563 年颁行、包含 129 个问题和解说的《海德堡要理》,以及 1647 年西敏会议后随《西敏信条》一同颁发的大、小两种要理。英语世界的新教宗派,如苏格兰长老会、美国福音派、浸信会等,多以这两种要理为信条,或参考它们来修订自己的信条。

东正教和天主教也出版过形形色色的问答式教理手册,以供教学使用。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包括 19 世纪的莫斯科都主教圣菲拉热编写的大要理,和天主教教皇庇护十世用意大利语写就的《基督教义要学》。不过,这些问答手册都未能像新教中的教义问答一样,取得核心位置。

在宗教劝奉和灌输中,这种问答文体的优势非常明显:面对“民智未开”的大众,它能够简单粗暴地传授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并限制他们思考的范围。

因此,近现代以来的政治家也偏爱“教义问答”的形式。在美国,许多人都尝试编写过这样的“意识形态问答”,以使学生能快速理解美国政体的特征,并形成国家认同。

较早有意识地用问答体来宣传爱国主义的中国政治人物,则是信奉基督教、曾被称为“基督将军”的冯玉祥。他出版的《不忘国仇问答》、《抗日游击战术问答》、《民众训练问答》、《建国问答》等著作,都采用了一问一答的形式,旨在让基层官兵和政治活动者能够借以动员士兵和群众,“易懂易记易温习”。

共产主义运动也差点使用问答的形式来编写运动纲领。1847 年,成立于伦敦的“共产主义者同盟”决定,要使用问答的形式拟定纲领文件。莫泽斯·赫斯起草包含 72 个问题和回答的《共产主义信条问答》后,恩格斯除予以猛烈批判外,还提交了他亲自撰写的、包含 22 个问题和回答的《共产主义原理》。在这张问答体之战后,马克思和恩格斯获得了撰写纲领的权力。

最后,因为纲领宣言“必须或多或少地叙述历史”,问答体难以适用,马克思和恩格斯才改用宣叙式的文体写成《共产党宣言》。

当然,对于现实中的宣传教育工作,问答体实在太过方便实用,无论如何都让共产主义运动难以割舍。直到今天,“意识形态问答”仍是基层党员和爱国群众政治学习的法宝。

然而,“意识形态问答”的强传播效果,在灌输危险思想时也有同样出色的表现。纳粹德国学校广泛流行的手册《德国国家问答》,就充满了“日耳曼人的独有特征是什么”、“纳粹主义的民族必须与哪个民族作斗争?为什么?”、“犹太人是用什么买通民众的?”这样的问题,其答案的取向可想而知。

为什么要写《十万个为什么》

完全以问答体写成的《十万个为什么》,其功能不会仅仅限于科学问题上的答疑解惑。事实上,科普写作在当时本就具有特殊功能:1949 年中国建政后仅一个月,文化部下即专门设立科学普及局,将科普工作视为“破除封建迷信、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教育的重要手段”,“当然更有现实的需要”。

《十万个为什么》的书名,源自 1929 年苏联作家米·伊林的短篇科普作品《十万个为什么:室内旅行记》。到 1934 年时,该书有三种中文译本出版,其中董纯才题为《十万个为什么》的译本流传最广,成为中国《十万个为什么》的先祖。

高士其、叶永烈、张景中等不同代际的中国科普作家,都常将这本小书挂在嘴边,叶永烈等还参与了中国《十万》的编纂。

不过,与长篇大论的中国《十万》不同,《室内旅行记》篇幅短小,完整的中译本只有 100 多页,总字数不到 5 万字。内容上,该书主要围绕与家居生活相关的问题,如“穿三件衬衣还是穿一件三倍厚的衬衣更暖和”、“为什么放陈了的面包会发硬”等科学知识,以及“古时候的人吃什么”、“人类喝茶和咖啡有多久了”的文明史问题,提问方式也不限于“为什么”。

除中国外,《室内旅行记》在苏联国内外的影响力也不算高,即使在伊林自己的作品中,地位也远不如《人怎样变成巨人》和《五年计划的故事》这样的大部头。

就连该书标题中的“十万个为什么”都是一句不准确的翻译。伊林引用的是他的哥哥萨穆伊尔·马尔沙克翻译的吉卜林童话集《原来如此的故事》中赞扬儿童好奇心的诗句,但吉卜林的原句应为“七百万个为什么”,马尔沙克却错将其译为“十万个为什么”。

与米·伊林这部个人色彩浓厚的小册子相比,中国版《十万个为什么》的生产过程复杂得多,完全不是来自科普作家的个人创意。

1956 年,中共中央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口号,科普和技术类书籍一时颇为时髦。由于面向儿童的科普著作大多依赖译介,上海少儿出版社于 1959 年开始筹备一套自然科学领域的“百科全书”式读物。

由于米·伊林的著作在编辑中的影响颇广,“十万个为什么”的名字从“你知道吗?”、“知识的海洋”等待选书名中脱颖而出。

1961 至 1962 年,《十万个为什么》陆续出版。全书共八册,分别为物理、化学、天文气象、农业、生理卫生、地质矿物、动物、数学分册,共收录问题 1484 个,总计 105 万字。

由于当时科普读物十分缺乏,初版《十万个为什么》在出版后被迅速推广开来。到 1964 年 4 月,《十万》共发行了 73 万套,单册发行量总和为 584 万册,此外有 19 个省的人民出版社借印 260 多万册,以及各少数民族文字版、盲文版、越南文版等版本印量不计。

此后,《十万个为什么》成为了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的“金字招牌”,先在 1964 至 1965 年出版“修订版”(14 册),又于 1970 至 1978 年出版“工农兵版”(21 册)。80 至 90 年代,该书又根据“修订版”重新出版为第四版(14 册)及续编本(10 册),1999 年出版“新世纪版”(12 册),2013 年出版“第六版”(18 册)。

正如问答体在宗教和政治上的应用,《十万个为什么》不但要对各种问题作出解答,而且还要启发读者提出“正确”的问题。因此,早期的《十万个为什么》有着明显的意识形态特色。

当然,为强调趣味性,前两版《十万》中的选题大都比较贴近生活,而且是极为具体的应用指导,或者从具体现象中产生的疑惑,但仍有很多问题明显不是“真问真答”。

在写作上,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也最强调读者的接受程度,甚至因为由上海某师范学校的 7 位老师撰写的 6 万字初稿“晦涩”、“枯燥”而予以推翻,并在中小学、少年宫等单位分发 1 万份问卷来征集问题,以确保成书的趣味性。

也因为强调趣味性、编著者水平以及成书年代的限制,书中的科普内容今天看来并不都靠谱。

在解答“恐龙为什么会从地球上突然绝灭的”的问题时,《十万个为什么》只讲了中生代环境气候改变这一种理论;在“为什么人睡着了以后还会磨牙齿”中,作者也只提到磨牙和做梦一样是大脑皮质抑制程度浅的结果,并未真正解答磨牙的问题。

文革期间出版的“工农兵版”《十万个为什么》,则真正凸显出了意识形态宣教的功能。文革初期,早期版本的《十万个为什么》被定性为“刘少奇修正主义文艺黑线”,内容遭到批判。例如其中用“武松打虎”讲解肾上腺素的作用,被认为是诬蔑欧阳海、刘英俊的英雄事迹,攻击“力量来自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

在这一背景下,1970 年起出版的“工农兵版”将大多数问题指向了农业、军事等实践领域,提纲挈领的问题都变成了政治宣传。例如体育分册中的问题“为什么说体育运动来源于三大革命实践?”和人类史分册中的问题“为什么说《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是指导性的革命文献?”等。

对于人文社科领域的问题,“问答体”的局限性一般还要明显得多。在难于定论的问题上,“权威解答”式的回答即使不属于宣教范畴,也难免行文偏颇。而文化领域的知识如“文学常识”,写成一问一答的问题本已牵强,很多时候又很难给出鲜明的定论。

在这些领域,“问答体”早已流于形式,在解答“为什么”之前,先把问题作为预设的结论灌输给读者。

因为这些问题,《十万个为什么》尽管 80 年代后还不断再版,但也常被讨论为“过时”。在国内科普书刊市场上,一些国外的科普著作被陆续引进,其中一些内容较成系统的书目,体裁多为按词条分目的“百科全书”,如《剑桥少儿百科全书》、《阶梯新世纪百科全书》等。

中国出版界也借鉴过这种形式,如 1991 年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四卷本《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影响和发行量都相当大,其行文已完全摒弃了《十万》中的问答形式。

21 世纪后,这种科普文体的转向更加明显。2010 年底中文网络上建立的某网络问答社区,因被认为具有理性、学术、精英等特征而饱获好评,而这一社区内就出现了堪与《十万个为什么》针锋相对的流行语:“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科学为什么? 篇7

看看我们的小肚子,每个人的肚子上都有肚脐眼儿。胎儿在妈妈肚子里时,通过一根小管子,将母体的营养和氧气源源不断地送到胎儿的身体里,这根管子叫“脐带”。胎儿出生后,就不再靠脐带来吸取养分了,医生会把脐带剪断。再经过十几天的时间,宝宝身体上残留的脐带会封闭、干燥、脱落,留下的疤痕就是肚脐。肚脐是我们身体柔弱的一部分,日常要注意保护,不要用手抠哦!

动物偏食会营养不良吗?

狮子、老虎都爱吃肉,不爱吃素食;马和鹿等则是食草动物,不爱碰荤腥。如此严重的偏食会造成动物的营养不良吗?答案是不会的。原来,肉食性动物所吃的生肉中含有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等,这样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几乎都不缺了。而在食草类动物中,有的动物的肠胃很特别,它们会花很多的时间来分解消化植物纤维。在它们的胃和肠道内寄生着各种各样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的作用就是合成身体所必需的营养素,这样,它们的健康也就有所保障了。

手指为什么比脚趾长?

科学为什么 篇8

人的皮肤上不均匀地分布着许多可以感受到冷暖变化的感受器,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专门感受冷,它们所存在的皮肤部位就叫“冷点”;而另一类专门感受热,它们所存在的皮肤部位叫“热点”。一般来说,“冷点”要比“热点”多。当外界温度下降时,皮肤的温度也会随之下降,这样就刺激了表皮的“冷点”,“冷点”再通过神经系统传递给大脑,从而使人感觉到冷。

秋天,树梢上的叶子为什么最后落?

一般情况下,每棵树上树叶的生命是一样长的。春天,树梢下端的叶子先长出来,它们老得也快。老了抵御寒冷和干燥的能力不如年轻的树梢上的叶子,所以,下端的叶子一般会先掉。而且,树梢上的叶子在高处,不仅得到的阳光多,得到的水分和养料也比较多。同时,秋天,树木的根部的养料还能多维持一段时间,在继续生存的日子里,叶绿素还没有被完全破坏,还能制造一些养料。所以,一般情况下,树稍上的叶子比下端的叶子落得迟。

为什么每个人的指纹都不同?

每个人的手指上,都有花纹各异的“图案”,这就是指纹。一般,指纹分为三种基本类型:一种是斗型纹,由许多同心圆或螺旋形纹线组成;一种是箕型纹,纹线类似于畚箕,一边开口;还有一种是弓型纹。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世界上还找不出指纹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人的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在本质上表现为基因的不同,即DNA组成序列的差异。每个人的指纹不

科学为什么? 篇9

标准的空气中,氮约占78.08%,氧约占20.95%,二氧化碳约占0.04%,除此之外,还含有微量的氦、氩、灰尘等。新鲜空气是指含氧量在20%以上,灰尘、微生物等杂质少,有毒气体污染不严重的空气。常在有新鲜空气的环境中活动,就可以多吸入氧气。我们每天要消耗大量能量,这些能量都是体内有机物(糖、脂肪等)氧化分解出来的。而且,当人紧张的时候,也会大量地消耗身体中储藏的氧气,所以需要大量储存氧气,人体内的肌肉、脂肪、蛋白质都能帮助储藏氧气。学习时,需要血液大量供应氧气和葡萄糖。如果大脑没有充足的氧气,时间长了,便会觉得头昏脑胀,这时就应该到空气清新的地方活动。呼吸新鲜空气不仅能改善呼吸机能,使肺泡通透性增加、气体交换功能改善、耐受缺氧能力提高,而且,新鲜空气也可促进全身的新陈代谢,减少疾病的发生。

人为什么长雀斑?

有些人的鼻梁和脸颊周围有一些浅浅的斑点,就是我们常说的“雀斑”。雀斑的小点里有大量的黑色素。黑色素由黑色素细胞在阳光照射下分泌,能够加深我们的肤色,并且形成能阻止部分紫外线危害的保护层。没有雀斑的人,黑色素平均地分布在皮肤上。但是有雀斑的人,黑色素聚集成小团。如果暴露在阳光下,颜色会变得更深。有人生来就有雀斑,但是雀斑必须经过阳光照射才能可见,所以我们看不到婴儿脸上的雀斑。

人为什么会打喷嚏?

打喷嚏实际上是在帮助人们清理呼吸道的刺激物。鼻腔内存在的颗粒杂质,可以通过打喷嚏排出来。有很多刺激会引起人们打喷嚏:病毒性呼吸道感染会给鼻腔黏膜带来不舒适的感觉;致敏性物质如花粉、皮屑等会导致打喷嚏;烟雾、灰尘和霉菌等刺激性环境微粒,也会引起人们打喷嚏。有些人遇到强阳光会打喷嚏,还有些人吃得特别饱时也会打喷嚏。无论如何,打喷嚏的根本目的是预防细菌扩散。

海参为什么会夏眠?

海参以小生物为食,当海洋生物多的时候,它们就可以放开肚皮吃。然而,海里的生物会随着海水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白天海面上的水暖和,它们就上浮;晚上水冷了,它们就会退居海底。到了夏天,海面上的水由于强烈的阳光照射,温度比较高,一般的海底小生物还会浮在海面上,而海参却对温度很敏感,当水的温度超过20℃时,海参就向更深的海底“搬家”。由于新地方“人生地不熟”,食物也很少,海参就只好进入夏眠的状态。

为什么冰激凌吃急了会头疼?

减负为什么 篇10

从春秋战国学派纷立, 到新中国开始致力于普及基础教育, 数千年光阴, 在中华民族的性格构成里, 深深地打上了教育的烙印。在历史进程中, 教育改变命运的功利意义和换取物质财富的世俗价值, 被推崇到了极致。中国教育早就远离了它名义上所推崇的孔夫子的教育理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乐在其中, 而成为只能部分人参与、价值判断完全功利、毫无乐趣可言的苦差事。因为功利, 再苦也值;因为苦, 所有的功利都被披上了道德的光辉。

那些时代, 读书不是义务而是志愿, 全社会的知识总量与今天相比, 可谓微不足道。而且只有少数人才能读得起书, 吃得到这份苦, 达成目的的概率和机会就大了许多, 知识改变命运基本可行。知识量与命运线基本正相关, 也就是书读得越多, 越成功, 越发达。苦难与辉煌得以平衡, 于是苦得其所, 苦有价值, 苦中有乐了。

今天, 大力推行义务教育, 人人进学堂, 个个有书读, 信息社会知识爆炸。人类历史上人数最多、普及面最广、需要面对的知识量最大的教育工程, 完全颠覆了以往任何层面和范围的教育规律、模式和状况。

人人进学堂, 可不是人人都有读书的兴趣, 天生不爱读书怎么办?也不是人人都是读书的材料, 主观上很努力, 客观上读不进去怎么办?有人擅长数理, 逻辑思维较好;有人文史不错, 长于形象思维;还有文体尖子, 文化课难以过关。这些学生怎么教?怎么考?今天的教育模式, 恐怕难以给他们一个好学生的评价。我们可以批评他们不够用功, 但人人都读书的今天, 知识改变命运已经不灵了;苦是苦了, 却难见辉煌。

教育的功利作用大大减退, 基础教育苦读完, 却找不到工作, 跳不出农门, 甚至成为常态。还有这样一些学生, 对自己的人生另有规划, 他们只想平平常常、粗茶淡饭, 在和平的家园长大、变老、死去。去年底, 珠海就有一位10岁男孩在《退学申请书》中表示, 自己宁愿和喜欢的女孩一起砍柴、拾破烂, 也不愿背书、写作业。在这些人面前, 教育的功利作用更加一文不值。

这种难以改变命运, 无法激励人生, 基本没有世俗用途, 却又苦不堪言的基础教育, 还要人人接受, 是不是有点违背人性?当然, 学生当中必有天生爱读书的, 天生对自然充满好奇的, 天生有家国情怀的, 他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 为科学而读, 为读书之乐趣而读, 我们要通过普及基础教育把他们找出来, 让他们成为民族的脊梁。但纵观60多年来、特别是近30年的全民苦读, 也并未见“大师”出现, 栋梁们的一技之长也基本上与苦读的基础教育关系不大。知识不是力量, 智慧才是。过度的知识只会窒息人的活力和聪明。

可见, 旧式教育中书要苦读的规律, 不仅不存在于古代的孔夫子教育中, 在今天的新教育中也行不通。这是因为旧式教育在特定的生产力条件下, 突出和强化了教育的世俗功利, 远离甚至背弃了教育是人的基本需要这一本质属性。

既然苦读的基础教育难以改变命运, 也无法提供幸福生活和成功技能, 甚至还可能将“大师”扼杀于摇篮, 就要大胆改革, 破旧立新, 扎实减负, 让学习不再苦, 让读书有乐趣。

人类要延续, 文明要传承, 人要由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 基础教育是必需的。基础教育应该是人的基本需要, 在其中要有做人的尊严与快乐。这样, 基础教育还需要学这么多无用的知识吗?当然不用!减负还成问题吗?当然不会。

减负是基础教育回归本义的必然要求和正确路径。我们期盼, 基础教育的内容和难度, 至少砍掉三分之一, 让人性归位, 让学生归位, 让教育归位!

上一篇:关系判断下一篇:机组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