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地方财政对策分析

2024-07-24

优化地方财政对策分析(精选七篇)

优化地方财政对策分析 篇1

在管控地方财政收入风险的研究中,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是获得科学可行评估结果的基础。目前,学者们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刘谊(2004)[2]构建了地方财政风险的监控体系,从财政风险债务指标和财政风险综合指标出发研究了地方财政风险的状况;许涤龙(2007)[3]认为财政风险指数预警指标体系由直接显性风险、或有显性风险、直接隐性风险、或有隐性风险4个直接关联指标和20个间接关联指标构成;洪源(2011)[4]将中国财政风险非参数预警体系划分为财政内部及财政外部系统风险两部分进行界定;Xubu Ma et al(2011)[5]则专门研究了地方财政收入风险中的税收风险,作者将税收风险分为税源风险、执法风险、管理风险和独立风险,并设计了一个可动态监控预警四种税收风险的预警系统;孙立新(2012)[6]则是在选取地方财政风险预警指标时直接参考了国际管理经验,选取了负债率、债务率、偿债率三个先导指标。综合上述研究可知,目前学者构建地方财政收入风险的视角并不统一,且往往只关注于财政风险本身,并未考虑到地方财政运作的具体环境,因而指标体系的构建尚有待优化改进。为此,考虑到已有指标体系的局限,本文拟从层次分析法的视角重新优化新形势下地方财政收入风险评估指标的权重,采用聚类的方法对地方财政收入风险评价权重展开分析与优化设计,并采用江苏省13个地市的财政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一、新经济环境下的地方财政收入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及权重变动分析

经济全球化将我国的经济转轨进程推动到新的层次,促使我国地方财政也在进行着调整与改革。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地方财政收入的运行呈现出不同特点,其风险形成、演化与表现形式也都有了新的时代特色,为更科学反映当前地方财政收入风险状态,本节就新经济环境下地方财政收入风险的体系构成、指标选择以及权重设计都进行了新的探索变动。

1. 新经济环境下的地方财政收入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要素变动分析

(1)新经济环境下地方财政收入风险体系构成变动分析。地方财政收入风险体系不仅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风险的大小收到外部环境因素和财政收入自身运行的共同影响。

从外部环境来看,我国目前处于新的经济环境下,生产要素在全球环境下流动,外贸通过各种方式驱动地方经济增长,进出口的增加、贸易开放度的提高,显著增加了企业和个人等经济主体的创税能力,增强了地方个人所得税、行为税、财产税和非税收入,促进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然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使得我国经济完全暴露在全球化竞争中,经济的开放放大了竞争效应和外部风险。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投资驱动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以及技术水平的落后都使得我国地方经济在全球化的竞争中缺乏持续的增长力,经济增长显得力不从心,而这也进一步导致了地方财政收入风险的加大。因此,在进行地方财政收入风险预警时,本指标体系特别考虑了全球化背景的影响因素。这一环境背景因素将主要考虑到地方对外开放的程度、招商引资的程度以及受国内外经济发展影响造成的汇率变动等方面。

从财政收入自身运行情况来看,地方财政收入的来源与支出随经济发展不断变化,由于目前我国地方事权与财权并不均衡,许多地方政府通过举债融资来缓解地方财政收入不足的问题。因此,本质来说,地方债务起到了与地方财政收入类似的作用;同时,由于目前地方债务的还款来源大多依赖地方财政收入,可见地方债务与地方财政收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地方债务的运作情况直接影响了地方财政收入的风险程度。现阶段,我国地方债务尚处于地方财政预算管理体制外,监管的缺失易给地方政府财政带来突发性或计划外的偿付压力,影响财政资金政策运行,甚至造成不可弥补的财政漏洞。因此,现有地方财政收入指标体系大多将地方财政收入风险体系与地方债务体系分离比较的做法欠妥,本文拟将地方债务的相关指标纳入地方财政收入风险评估体系中,将有利于更全面的评估地方财政收入风险。

(2)新经济环境下地方财政收入风险指标体系构成变动。地方财政收入风险成因复杂、影响因素众多,要对地方财政收入风险进行系统的评估,需要对地方财政收入风险的构成进行合理的划分,构建合理的指标体系。刘谊等提出的指标体系中未考虑到新经济环境因素对地方财政收入风险的影响,也未将地方债务风险子系统纳入到指标体系中。新经济环境背景下,地方财政收入风险影响因素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地方财政收入风险指标体系进行了改进。

(1)新经济环境风险因素与经济的开放程度、进出口贸易、地区生产总值等因素有关。经济开放程度,主要由资本和贸易两方面因素来反映。在贸易方面,主要用本地区年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本年汇率来反映;在资本方面,主要用本地区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数量占地区总企业数量的比重来反映。因而,本文加入了与投资企业数量、总投资额、GDP及汇率相关的风险指标。

(2)地方债务风险指标方面,考虑到其与地方财政收入风险的密切关系,将地方债务风险子系统纳入地方财政收入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由于地方政府采用举债的方式弥补差额,一般分为主动与被动两种形式。本地区国有银行体系不良资产中的潜在损失率最终由地方债务承担,可以衡量被动的地方债务;主动的地方债务可通过本地区的借债率、本地区债务依存度反映;地方债务的健康状态可由本地区的偿债率,本地区财政债务逾期率指标呈现。

(3)财政支出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财政支出风险是财政收入风险的另一重要影响因素。我国地方财政支出增长过快,收不抵支,财政收支缺口日益扩大;另外,财政支出构成多样,包括经济建设支出、社会保障支出、财政收入征收成本等等,仅仅衡量财政收支比的指标是不够的。因此,本文增加了一些新的反应财政支出风险的指标。

2. 新经济环境下地方财政收入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权重变动分析

指标权重是衡量评价指标体系合理性一个重要因素,是对被评价对象的不同侧面的重要程度的定量分配,权重可以确定地方财政收入风险二级子系统的重要程度,及三级指标对总体风险的贡献率。通过对各指标权重的计算,可以得到各指标对地方财政收入风险的影响程度。权重的测算可以反映整个指标体系层次架构关系,及地方财政收入风险的整体区分度,从而可进一步实现对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筛选。

为更全面的评估地方财政收入风险,本文针对刘谊等提出指标体系的局限,并考虑新经济环境因素,对原有指标体系进行了改进及完善。指标体系的变更,使得地方财政收入风险的各指标间的相互关系发生变化,这也就意味着地方财政收入风险在各指标之间的一个再分配,从而指标权重也需在此基础上进行再优化。

反映地方财政收入风险的指标很多,合理的权重分配使得地方财政收入风险测度更加准确。本文优化后的指标体系主要是增添了新经济环境风险因素子系统,并融合了地方债务风险子系统,使得地方财政收入风险在各风险子系统中的权重进行了重新分配。本文通过建立不同层次因素重要性专家调查表,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通过单一准则已经层次总排序下的一致性检验,就可得到改进后的指标体系权重。可通过计算随机一致性指标CI、一致性比率CR判别优化后的指标权重的合理性。当CR<0.1时,则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通过;当CR≥0.1时,则需要重新构造判断矩阵,对其进行修正,直到满足CR<0.1为止。

二、新经济环境下的地方财政收入风险评估体系及指标权重优化设计

为使地方财政收入风险指标体系能够更有效衡量地方财政收入风险,并考虑到新经济环境因素的变化,及债务风险因素与地方财政收入风险之间的密切关系,本节对原有指标体系进行了优化,并采用层次分析法求取新构建的指标体系的权重,且采用一致性检验指标权重的合理性。

1. 新经济环境下的地方财政收入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改进

本文针对原有指标体系的局限,对地方财政收入风险指标体系进行重新划分,将其划分为三个风险子系统:全球化影响因素B1,地方财政收入风险因素B2,地方财政支出风险因素B3,地方债务融资风险因素B4。在子系统下的三级指标中做了一些具体的补充完善,优化后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本指标间权重差异性在于评价人员对各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同和各指标所提供信息量大小和可靠性不同造成,针对此,本文向25位专家发放了专家调查表,将人员的主观性降到较低水平并且能较为准确地衡量各指标的可靠程度。一个良好的指标体系必须能对指标重要性与可区分性进行良好反映。权重可间接衡量是对指标重要性的可区分度。在地方财政收入体系中加入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的背景指标层后,全球化影响必定会占有一定的权重,而地方财政收入、支出及地方债务的权重也都需要作出调整。

2. 新经济环境下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地方财政收入风险评估指标权重确定

指标体系优化后,需对各指标的权重进行重新分配,这里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即先根据专家打分法构造各指标间的判断矩阵,然后根据判断矩阵求取指标权重,最后根据一致性指标修正检验权重。

(1)构造判断矩阵。根据专家对相关因素重要性的比较判断,得到各指标之间的判断矩阵,如表2至表6所示:

=4.2624 CI=0.0875 RI=0.90 CR=0.0972<0.1

=4.2626 CI=0.0875 RI=0.90 CR=0.0972<0.1

=6.4376 CI=0.0875 RI=1.24 CR=0.0706<0.1

=6.5119 CI=0.1024 RI=1.24 CR=0.0836<0.1

=5.4237 CI=0.1059 RI=1.12 CR=0.0946<0.1

以上判断矩阵CR均小于0.1,均通过一致性检验。

(2)指标权重计算及一致性检验。根据上述的步骤,计算出地方财政收入风险指标体系各层指标的相对权重,再进行层次总排序。层次总排序是指每个判断矩阵各因素对目标层即最上层的相对权重,通过自上而下的方法,逐层合成,最后即可计算出最低层风险指标的组合权重,i=1,2...,20,21。

上述步骤得到的权重是一组元素对其上一层上某个元素的权重向量,称为单准则下的权重向量。最终要得到个元素特别是最底层中各项目对目标的排序权重,即所谓总排序权重向量,据此可以进行风险评估。利用同一层次中所有层次单排序的结果,计算所有指标相对于上一层次的重要性的权值。指标权重计算结果如下表所示:

一致性指标为因此总排序的结果具有一致性。

三、基于江苏省13个地市的实证分析

1. 新经济环境下优化后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分析

地方财政收入风险的形成原因多样,但因为风险最终都以货币的形式来表达,地方财政收入风险最终也是以政府债务为主要形式表达的。虽然法律上规定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争睹债券,但为弥补财政收支差以及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地方举债规模庞大,透明性差。因此,为了检验地方财政收入风险评估体系的合理性,首先要通过对地方财政收入各指标数据进行spearman相关性检验,对本文中“地方债务融资”风险层与其他三个影响地方财政收入的风险层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8。

从表中可以看出地方全球化背景的影响,地方财政收入风险,地方支出风险与地方债务融资风险呈正相关,与理论假设相符;地方财政收入与地方财政支出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与理论相符;全球化背景对地方财政收入及支出的相关性明显,符合与理论假设相符。本文构建的指标体系符合相关性检验,体系合理。为验证改进后权重的优先性,本文将通过对江苏省13个地市的数据计算,比较前后两个指标体系。

2. 新经济环境下相关指标权重的对比分析

下表为原有的地方财政风险监控指标体系及权重计算结果。

计算可得原有指标体系权重的总体一致性指标CR0=0.0856,改进后的指标体系权重的总体一致性指标CR=0.0887>0.0856=CR0,从而可知改进后的指标体系权重更合理。

3. 新经济环境下地方财政收入风险评估结果的对比分析

从财政年鉴、统计年鉴取得数据,基于某省地级市的财政数据,进行比较研究。由于在一个指标体系中,由于指标众多,量纲很难达到统一,通常存在着异量纲的情况,即很难达到单位上的统一,而且数值差异巨大。在这种情况下,直接加权平均是没有意义的,也是不合理的,因此,需要去掉量纲,将指标实际值的绝对数转化为数值在[0,1]之间的相对数,数据便只有数值意义,而没有单位意义。因此,首先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无量纲化方法主要有标准化处理法、功效系数法、极值处理法等,为了使综合评价系数能清晰地分布在[0,1],采用极值处理法:

用线性加权法计算江苏省2011年地级市地方财政收入风险综合指数,如表10所示。

两个指标体系得出的地方城市财政风险排名有所不同,通过比较两者的总体一致性检验,本文中构建的体系一致性强于前文(=0.0856<=0.0887),可以说明本文的数据更与现实贴合。同时可以发现,本文构建的财政收入风险指标体系下测度出的江苏省13地市的财政收入风险与其经济实力排名是相吻合的,而原指标体系测度出的结果与实际状况偏离较大,本文的地方财政收入风险指标体系具有可信度。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淮安、宿迁、连云港等城市受影响更为强烈,地方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更加要考虑到全球经济背景对地区的影响。

四、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新的经济环境背景,分析刘谊构建的指标体系中的不足并提出以权重为重心的改进方法,主要运用层次分析法,得出了地方财政收入风险评估指标权重,该权重在考虑前人研究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加以筛选添加,加入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指标,同时考虑到地方财政有较大一部分依赖于或有债务,也加入了考核地方债务水平的指标,调整了财政赤字以及金融风险等指标,使得指标体系更加合理完善,形成的经济测度更精确。目前来看地方政府短期内的财政收支压力较大,地方收入呈刚性增长,地方债务不断扩大,而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的步伐与支出不适应,但从长期来看,地方政府的收支水平仍是均衡的。地方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本指标体系的权重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决定政策的重要性和政策的强度,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地方财政收入的不断增长。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课题组.中国公共财政建设报告2011(地方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2]刘谊,刘星.地方财政风险监控体系的建立及实证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07).

[3]许涤龙,何达之.财政风险指数预警系统的构建与分析[J].财政研究,2007,(11).

[4]洪源.中国财政风险非参数预警系统构建与实证分析——基于风险因子和AHP法的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1,32(5).

[5]Xubu Ma,Ju-e Guo,Xutao Ma&Zhanhao Wang.The Re-search on Tax Risk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System inXi'an Local[J].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2012:121-126.

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优化问题初探 篇2

1 财政支出结构的相关内容

财政支出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 具有公有性、非盈利性和整体性的特点。国家财政支出是依据社会的再生产、社会公共服务对财政资金进行合理地分配, 使得社会的各项公共活动可以顺利进行。地方财政支出是国家管理的重要内容, 是政府为了让我国公民有享受公共产品和社会公共服务的机会, 而开展的财政资金分配和支付活动。在财政基本理论中, 财政支出又称之为财政支出构成, 它是指在总的财政支出中, 各项财政支出所占比例情况, 由财政支出情况, 人们可以直观了解政府的各项公共职能, 而且也可以了解到政府的重要职能。财政支出的重要内容是以目前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为依据, 逐渐的完善财政支出结构, 促进经济社会更好地发展。从不同角度出发, 可以将财政支出分为多个部分, 其各部分间是彼此依赖、共同存在的。

2 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不难发现, 我国的财政支出结构尚不完善, 存在很多问题。我国的国土面积广大, 居民遍布祖国各地, 有些区域经济发展快, 也有些区域经济落后, 因此, 在地方财政支出水平上有着很大的差异, 而且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也是比较严重的。更为严重的是, 在我国广泛存在着地方性财政支出过高的现象, 近年,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需求增加, 使得地方政府不得不通过提高经常性支出来满足人们的要求。渐渐的出现了地方经常性支出过大的现象。行政管理支出在地方财政支出中占绝大部分, 为了促进地方财政支出的协调平衡发展, 地方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应该高于行政管理支出的增长速度, 然而, 实践表明行政管理支出的增长速度是非常快的, 而且处于逐年上升中, 这严重影响了地方财政支出的结构。所以, 为了地方经济的更好发展, 地方行政性支出要合理适当。地方财政资金供给范围不规范也是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财政支出范围过宽, 不够集中, 影响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使我国的经济得不到更好的发展。

3 比较中美的地方财政支出结构

3.1 美国的地方财政支出结构

美国属于联邦制国家, 在地方财政方面具有自主性和公共性的特点。美国的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在很大的程度上由民众决定, 联邦政府一般不予以干涉, 但当其出现错误时, 联邦法院有权管理。美国的地方政府财政支出一般可以分为公共设施支出、酒储备支出和保险信托支出, 财政支出的范围包括国防费、外交经费、国债还本息等。

3.2 中国的地方财政支出结构

我国的地方财政支出, 可以划分为行政支出、教育支出、建设支出、支农支出、卫生支出和其他支出。分析多年的地方财政支出结构, 可以发现地方财政在经济上投入的比例较小, 且多年来几乎没有增长, 行政管理费支出和其他费用支出较高, 比例增长速度较快, 而且地方政府用于社会福利保障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支出较少。经过比较人们发现, 虽然中国和美国的社会制度不同, 但两国的地方财政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可比性的, 尤其是两国的地方财政支出结构, 这为我们国家采取措施优化地方财政支出结构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4 地方财政结构优化的方法

4.1 比较中美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得到的建议

通过比较中国和美国的地方财政支出结构, 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地方财政有很多不正确的支出, 结构也尚不完善。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 需要政府采取相关的措施来逐步解决和完善, 政府要合理的扮演其在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中的角色。

4.2 改善地方财政支出的功能结构

经济建设支出、行政建设支出等是地方财政支出结构的功能所在, 我们可以通过在不影响地方财政支出结构的功能的情况下, 完善其各个部分或全面的改善财政支出结构的功能结构来优化地方财政支出结构。我们还可以采取建立衡量购买支出规模的指标和调整转移支出内部结构的方法来优化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中的购买和转移支出。

4.3 优化地方财政支出的重新生产结构

地方财政把完善财政支出结构的任务放在首要地位。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财政支出结构中存在的某些不符合法律的, 不合理的支出, 与此同时也满足社会发展和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 使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中各项支出所占的比例更合理。为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地方财政应该合理的、科学的分配各项财政支出所占的比例, 并且控制财政支出的规模。遵守一些基本原则, 可以帮助我们更科学、合理的优化地方财政支出重生产结构。维持积累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的平衡, 是我们在分配地方财政资源过程中必须做到的。把维持性支出先考虑, 然后再处理安排性支出, 也是在优化地方财政结构中我们必须考虑的。在优化地方财政支出结构时为了更完善、合理、有序, 我们必须做到坚持, 做到逐步优化, 使行政管理支出逐渐减小, 相应的扩大在科学教育和各项技艺训练等方面的的支出, 为在地方财政支出的积累性支出方面, 可以使政府更大程度的行使其权利, 地方政府也可以提高投资金额。正确的处理好中央财政支出和地方财政支出的关系也可以促进地方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

4.4 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制度的优化

站在制度经济学的角度上, 我们会发现有效的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制度的构建和激励约束相容的机制设计对地方财政公共支出的优化是有很大作用的。我们可以改善已有的制度, 使地方政府提高其管理质量来解决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可以通过制度强化健全地方公共支出的监管机制!目前, 我们国家的地方政府属于经济建设型, 经济发展是其首要任务, 地方财政支出结构的许多问题由此产生, 地方政府为了发展经济往往急于求成, 最终违背了经济增长的基本规律, 影响了整个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所以, 政府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制度来完善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结束语

地方财政支出是国家管理的重要内容, 为了使我们国家发展得越来越好, 需要不断优化其结构。而要优化地方财政支出结构, 需要地方政府合理的安排各项支出, 需要国家采取多种措施使各地的发展水平平均化, 从而减小因地域不同而引起的地方财政支出结构问题。完善了地方财政支出结构, 可以有效的提高我们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

摘要:地方财政支出是国家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在我国的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 实践表明我国的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体系目前尚不健全, 在某些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而地方财政支出问题是国家管理财政过程中的重要任务, 因此, 我们国家开始逐步采取措施来完善我国的地方财政支出结构。

关键词: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优化建议

参考文献

[1]郑尚植, 宫芳.试论优化地方财政支出结构的制度重构[J].兰州商学院学报, 2015, 31 (1) :16-25.

优化地方财政对策分析 篇3

一、地方公共财政预算非税收入现状

(一)非税收入规模不断壮大,增速高于同期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速

一是看规模。南堡开发区地方公共财政预算非税收入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比重三年分别为2010年17.5%,2011年增加到30.0%,2012年增加到41.7%,以年均33.6%的增长速度逐年提高在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占比。二是看贡献。2011年非税收入贡献地方财政预算收入66个百分点,2012年贡献69.1个百分点,非税收入支撑全区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稳步增长。三是看增速。非税收入三年增速分别为2010年同比下降7.3%,2011年同比增长132.1%,2012年同比增长97.8%。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三年增速分别为2010年同比增长10.9%,2011年同比增长34.9%,2012年同比增长42.5%,三年中剔除2010年由于政策影响非税收入增速略低于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外,其他年度远远高出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速。

(二)非税收入内部结构分析

一是看规模。专项收入近三年中占非税收入比重分别为2010年48.0%、2011年29.5%、2012年18.3%;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近三年中占非税收入比重分别为2010年6.2%、2011年1.7%、2012年4.2%;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近三年中占非税收入比重分别为2010年41.7%、2011年66.9%、2012年71.9%。数据显示三年来非税收入不断壮大的原因为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的贡献。二是看增长。经常性项目略有增长,一次性收入增长幅度偏高。专项收入2010年至2012年年均增速为20.5%;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2010年至2012年年均增速为46.1%;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2010年至2012年年均增速为99.3%。显然经常性收入项目如专项收入增速较为合理,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在加强管理上有所提高也能说得过去,但是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增速过高,是非税收入增长过快的直接因素。

二、地方公共财政预算非税收入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非税收入规模偏大,比重偏高,对部分收费项目依赖度高

在非税收入构成中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所占比重偏高,显示政府非税收入是靠出售出租资产取得的,具有不可持续性,从而对地方财政预算收入产生较大波动的同时,也不利于年年增长的财政预算支出的资金安排。

(二)非税收入征管不规范

一是执收执罚部门多。凡有行政管理职能的部门,一般或多或少都有收费项目或罚没收入,一些部门将某些管理职能置于下属事业单位或团体,增加了收费环节。二是项目多。在目前地方非税收入项目中,既有国家、省、市制定的,也有部门单位自己制定的,收费项目多而杂乱,不利于财政部门的监督管理。三是标准乱。在实际征收过程中,比较容易出现转移收入项目,擅自增设扩大收费范围,提高收费标准,甚至搭车收费等。

(三)地方税收收入出现负增长,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比重有所下降

南堡开发区税收收入三年增速分别为2010年同比增长4.3%,2011年同比下降15.2%,2012年同比下降16.6%,税收收入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比重2010年为82.5%,2011年降低到70.0%,2012年降低到58.3%。影响我区税收下降的主要因素为单一的产业结构抵御外界环境的风险能力弱。

三、优化地方公共财政预算非税收入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比重的对策

(一)科学界定非税收入规模,优化非税收入结构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非税收入的合理规模,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所处阶段和政府履行职能的财力需要,按照以税为主,非税为辅的原则,合理确定税收与非税收入在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中的比例。根据非税收入的形式多样且来源广泛的特点,区分不同项目,依据不同特点,实施分类、依法管理,调整非税收入结构,严格控制行政事业性收费,合理调控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在非税收入中所占比例,使非税收入增长有保证,不过分依赖,有效促进做大财政“蛋糕”目标的实现。

(二)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非税收入管理机制

一是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清理规范收费项目,抓好重点、难点、弱项治理,规范减、免、缓程序,完善涉企收费服务项目,优化全区经济发展环境。二是严把票据购领、使用、核销等关口,实行“购前审批、凭证领购、限量领购、以旧换新、按月核销、票款同行”的管理办法。充分发挥“以票管收、以票促收”的作用。三是政府非税收入执收执罚单位必须按“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原则,要求收缴分离,罚缴分离。四是全力抓好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罚没物资变价收入,努力实现应收尽收。

(三)促进经济加快发展,为税收收入增长提供经济基础和财源保障,同时强化税收征管

一是应立足全区实际,充以抓项目、促发展为全区工作出发点,坚持一、二、三产并举,大、中、小项目齐上,加快培植新的税源增长点,提高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二是强化税收收入征管,加大政府综合治税力度,全面建成“综合治税信息共享系统”平台,深化对标治税,突出对重点税源行业,重点企业的税收监控,支持税务部门依法加强收入整个,挖掘税收潜力,做到应收尽收,不断提高财政收入总量和质量。

摘要:非税收入过快增长,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过高,影响财政收入保持持续稳定增长。非税收入存在规模偏大,比重偏高,对部分收费项目依赖度高;征管不规范方面问题,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管理对策。

关键词:非税收入结构,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河北省人民政府令,河北省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规定

优化地方财政对策分析 篇4

关键词:地方财政,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策略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地方经济也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地方经济发展急需公共财政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国家公共财政政策息息相关,国家公共财政以及市场的良好互动能够发挥不可忽略的作用,在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地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公共财政一定要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保证提供的公共产品以及服务均能满足市场和社会需要,均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地方政府必须要积极参与到分权式决策过程中,针对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实施自我决策,尽可能提高地方收入。而地方财政一定要充分发挥其职能,通过各种措施为本地经济及社会的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一、强化政治意识及财政决策意识

首先,必须要树立良好的政治观念,进一步贯彻和落实国家相关调控政策。地方财政部分必须要积极贯彻中央的积极财政政策,同时保证稳健型货币政策能够良好落实,尽可能发挥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不断优化收入分配,促进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1]。其次,必须要建立大局观念,主动提供相关服务,凡事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角度出发,正确理解地方党委以及政府发布的各种决策,基于本地发展实际状况处理相关发展问题,重点、优先解决那些与群众切实利益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通过全面调查,制定完善的解决方案。必须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最后,一定要具备良好的财政政策研究意识,主动参与新问题研究,积极投身到新情况调查工作中。必须要与时俱进,挣脱传统思维,以实际问题为导向,进一步强化财政政策研究工作,力求更好地把握相关政策,及时针对相关信息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并给予科学评估,统筹规划,提高财政实践工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促进财政改革的顺利实施。

二、推进产业转型,增加项目建设投入及企业发展投入

首先,进一步加强借力发展,积极推进“上争、外引、内活”工作。“上争”事实上指的是要通过各种手段向上方争取各种政策资金以及项目资金;“外引”指的是要尽可能鼓励招商引资活动;“内活”则要求尽量激活民间存量资金,保证良好的资金活度[2]。地方财政部门和机构必须要充分意识到财政政策以及财政资金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导向作用,尽可能吸引和活化各种民间资本,促使乘数效应得到大幅扩大,保证充足的发展资金。其次,必须要加强对产业转型的支持。综合分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相关做好以及“两型社会”具体建设要求,必须要以发展地方支柱产业为中心,建立健全相关财政扶持政策,针对于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相符的项目,特别是那些产业升级项目以及技术改造类型的项目,必须要通过以奖代补的手段进行奖励,推动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顺利实现产业优化和升级[3]。最后,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投入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尤其是要进一步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关键项目能够及早完成,并且顺利投产增税。最后,提高对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尽可能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制定和出台一些有利于促进企业发展的政策,推动地方企业的发展壮大。

三、重视社会保险及社会事业,给予创业支持

财政资金投入过程中,必须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重视社会保险。地方财政机构和部门必须要处理好省级社保统筹工作以及相关衔接工作,尽可能推进相关管理制度革新,适当提高养老保险缴费基数,同时尽可能扩大本地区参保面,慢慢解决养老保险收治缺口问题[4]。注意医疗保险相关工作的处理,鼓励新农保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保证农民医疗保险工作有效落实。此外,针对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险制定相应的补助计划并实施,不断推进社会福利建设工作。其次,鼓励创业和就业,必须要制定和出台一些有利于创业的地方财税政策,通过创业有效带动群众就业,提高就业率。最后,重点支持社会事业。加大对重点文体活动设施建设的投入,鼓励各种文化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教育以及体育等社会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提高财政办事效率,合理控制收费标准

首先,必须要不断提高财政办事效率。不断推进政务公开,促使相关审批工作以及审批事项不断走向规范化,同时,尽可能提高项目审批的工作效率,尽可能减少审批使用时间,给予相应的项目建设服务经济帮助,针对关键项目可选择“驻点式”的服务方式,针对关键型企业则应给予个性化的项目建设服务,尽量提升服务工作的高效性以及快捷性,进一步推进项目建设[5]。其次,必须要适当降低收费标准。可针对收费项目进行合理控制,对相关收费标准进行合理调整,或者给予相应的财政补贴等,尽可能加强在工业投资项目建设方面的财政支持力度。针对现阶段未正式实施的收费项目以及已经实施但是收费额度相对较小的项目可以实行暂停收费,针对执行单位批准免收的项目实行免收。针对各类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可以根据最低标准进行减收。最后,采用各种创新性财政服务手段进行服务。必须要尽可能提高财政服务的工作效率以及质量,只要是与财政审批相关的项目建设,均应该即刻着手办,主动办理或者上门办理,同时保证办理过程的公开透明,促使服务关口顺利迁移,真正实现主动服务及零距离服务。

参考文献

[1]邓晓兰,陈宝东,鄢哲明.资源经济对地方财政收入影响的传导机制、障碍与对策——基于30个煤炭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J].经济经纬,2014,01:136-141

[2]白晓荣.增值税扩围对地方财政的影响及对策[J].经济论坛,2012,08:150-152

[3]房志伟.财政分权对地方公共支出结构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1,06:149-150+159

[4]李娟娟.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财政与信贷风险及化解对策[J].改革与战略,2011,09:78-80+131

优化地方财政对策分析 篇5

2012年国家财政部出台的《2012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规定将“财政一般预算”的提法调整为“公共财政预算”。公共财政预算是政府活动计划的一个反映, 是政府针对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基本财政收支状况做出安排的预测和计划, 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有条理地、分门别类地列入特定的收支分类表格中, 以清楚反映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政府财政收支的状况。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是指经法定程序审查和批准的、反映各级地方政府财政收支活动计划的总称。它是我国中央公共财政预算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组织、管理中央财政预算的基本环节, 由省、地、县、乡 (镇) 财政预算组成。我国中央公共财政预算的收入绝大部分来自地方公共财政预算, 中央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中, 也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地方公共总预算来实现的。

地方公共财政是国家公共财政的基础, 担负着既为中央财政筹集资金又为地方的经济建设和事业发展筹集资金的双重任务。因此, 良好的地方公共财政预算不仅能够保证国家公共财政预算的顺利进行, 还能够为地方行政管理的完善、经济建设的实施、文化教育的发展、卫生事业的壮大及抚恤优待等支出做出贡献, 特别是对支援当地农村经济地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二、地方公共财政预算的现状

近几年, 我国地方各级政府公共财政预算水平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 但在实际的具体操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了解并找出这些不足之处, 有利于增强地方公共财政预算的管理水平, 且对预算管理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 预算编制方面

1. 公共财政预算年度之间缺乏连续性。

一些地方政府在预算过程中实行的是年度预算, 而没有中长期预算, 致使年度之间的财政预算缺乏联系性。例如, 河北省现在实行的财政预算标准是以28个月为一周期, 这种做法使得政府在公共财政前期编制和后期审计方面的时间相对充裕, 能够做到准确、精细。然而, 目前仅编制的是年度预算, 并没有财政的中长期预算, 年度间的财政预算缺乏相应的关联性, 这就造成了财政预算与实际的经济周期关联度不紧密, 这种做法不利于公共财政对经济反周期的调节, 同时也会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和政府对经济发展趋势的预测, 不利于地方政府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

2. 公共财政预算编制的时间不够充足。

众所周知, 我国政府层级较多, 拥有从中央到省级、地市级、县级、乡镇级的五级政府, 每一级政府都有独自的财政预算权。按照这一原则, 我国的预算体系就变得较为庞大了, 因而编制我国公共财政预算也应该是一项比较费时、费工的工程。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 大多数地方政府的公共财政都是从每年的第三季度开始筹备下一年度的财政预算编制, 而从开始到下年预算的确定及预算批复, 这期间大概需要四、五个月的时间, 这样长的时间容易使许多预算编制的基础性工作杂而乱, 难以按要求完成工作, 而把工作做到规范、精细似乎就更难了。同时, 这种情况还容易使预算的编制在实际执行时产生较大偏离, 大大削弱了预算的严肃性。

(二) 预算执行方面

在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执行方面, 主要存在着预算执行不到位和执行不及时的问题。由于在财政预算编制中存在时差问题, 预算可能达不到要求的精准度, 导致项目的前期论证中容易出现漏洞, 这些问题就可能使得项目完成起来比较困难, 不能按预期的时间完成或达不到预期的满意度。所以, 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 虽然有时候对项目预算的追加或调整在程序上都做到了相对规范, 但是在执行过程中还是存在不少问题。例如, 追加程序的调整量偏大、一些项目缺乏前期的精细论证而执行不下去、预算执行进度落后及到年底时资金结算的总数量要远远多于预算数量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预算的成本, 还使得预算的执行过程变得繁琐, 给财政预算的监督带来许多不便。

(三) 预算监督方面

1. 公共财政预算的外部监督存在不深入的问题。

这里的外部监督主要是指人大对公共财政的监督。为了解决财政预算工作的繁琐问题, 现在地方政府的公共财政在具体项目和部门上都做了细化。然而在面对外部监督时, 公共财政预算不会提供这些经过预算的项目的具体资料或背景, 只是把每个项目的所用资金数量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人大代表就只能从表上简单地了解预算资金的去处, 对于资金到底怎么用并不清楚, 资金用的到底有没有价值也无从知晓, 更无法得知为什么要做这个项目, 该项目是否切实可行, 以及该项目实现后能带来什么好处。因此, 人大代表们很难根据问题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2. 公共财政预算的内部监督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其实在一些地方, 为了实现更好的监督, 公共财政实行了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相分离的公共财政预算管理机制, 但是这种分离并不完善, 它只是财政部门内部实施的分离, 不能够避免内部监督的漏洞, 即财政部门内部之间相互监督。这种监督易出现讲情面的现象, 监督力度远远不够。

3. 公共财政预算的透明度不够。

尽管我们一直在宣传建设“透明政府”, 但在实际中我国大部分地区政府目前财政公开程度仍然有限, 号召公众监督的力度也不够。大部分地区政府公共财政的使用只是公示结果, 忽视了财政预算、执行等中间细节的透明, 编制完毕的财政预算只下发给有关部门, 对公共保持不公开的态度, 这种做法与其所倡导的公开透明相违背, 可能会导致地方财政预算信息的披露不全面、不及时, 不利于社会公众对财政使用情况的监督, 也不利于“阳光政府”的建立。

三、完善地方政府财政预算的对策和建议

(一) 预算编制方面

1. 制订公共财政的中长期预算计划, 增强预算的连续性。

在进行地方公共财政预算编制时, 可以适当采取中长期预算计划, 编制连续的预算体系。从我国现行的经济运行及体制来看, 我们适合采取中长期预算计划, 即在做公共财政预算时, 可以考虑未来几年的经济发展计划并把财政预算安排到未来具体的项目上。这样考验财政预算的预测性和前瞻性, 使财政预算的预测性和经济发展之间更具关联性。这种中长期的公共财政预算计划可以明确年度间的财政收支情况, 据此可以明确并建立一个相应的财政预算框架, 使各个部门对未来要进行的公共财政的收支情况清楚明了。同时, 还可以明确一定时期内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 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发展, 而且还能对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检测, 及时发现不足。

2. 适当延长公共财政预算编制的时间。

在做预算时, 可以适当地延长公共财政预算编制的时间。我们可以提前对预算草案进行编制, 如提前半年或一年, 这样可以给正式编制和审批腾出更多的时间;还可以直接从整体上提前编制财政预算编, 如有专家学者提出, 可以在每年人民代表大会后开始组织编制。除此之外, 还应该适当延长公共财政预算的审批时间, 这样做能够确保人大在审批时做到精细、准确, 以保证预算审批结果的可靠性和严谨性。所以, 为了确保人大及其他监督部门有足够的审批时间, 地方各级政府应提前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有关部门汇报预算编制的情况, 之后提交比较详细的财政预算草案, 同时在提交的草案中还要附上财政支出情况的基本资料, 这样能够使人大有充足的时间对预算编制进行审查和质询。

(二) 预算执行方面

在地方公共财政预算的执行方面, 预算执行部门要和编制部门、监督部门及时沟通、协调。在预算执行中要严格, 经过确定和批复的预算一般来说是不能够随意变动或零星追加的, 对于那些确实需要调整和追加的项目要控制在政府财力允许的范围内。而只有那些不得不变动的情况出现时, 如由国家实施的重大政策措施调整、事业计划较大变动等, 财政预算才可做出适当调整。在预算调整和追加过程中要注重强调科学性、规范性和制度性, 要始终坚持法制观念, 摒弃人治, 杜绝一些违反制度、违反规定的个人行为和不良社会风气。对项目前期可行性的论证要充分了解并按一定的程序及时落实。对于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应及时向相关部门反映, 使问题能够快速得到解决。同时, 还应该对预算的执行加强监督, 使预算的执行准确到位, 及时落实。

(三) 预算监督方面

1. 加强公共财政预算的外部监督。

这里主要强调提高人大对财政预算报告的审查及监督。财政部门在提交给人大财政预算草案时, 需要对相应的预算项目的具体预算事项进行详细设置, 最好做到对不同的分类科目实行不同的预算体系, 做到清晰明确。例如, 为何实施这个项目, 这个项目实施要花费的钱是多少, 这些钱怎样分批运用到实际的项目操作中等, 这些都需要政府提供详细的预算信息的资料, 最好使人大代表能够从这些资料中获得明确的信息, 做到真正提高人大预算审查的监督实效。此外, 还要提升人大代表的素质, 提高人大代表审查预算的专业性与权威;还可以建立预算审议专家咨询机构, 使人大的监督更具权威。

2. 完善公共财政的预算监督机制。

把财政预算的编制、执行和监督权力分别赋予不同的部门, 这样在出现问题时可以避免财政部门内部出现讲人情的问题。同时, 各部门之间相互监督能够产生制约机制, 避免财政部门内部一家人相互监督、注重以协调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情况, 大大增加了监督力度。

3. 提高公共财政预算的公开透明度。

增强公共财政预算的透明度, 加强对财政预算相关信息的披露, 对财政预算的各个环节进行公开、公示, 主动地接受社会大众的监督。公共财政预算在前期编制时, 应该注重社会大众的广泛参与, 这样能够使公众获得参与感并有利于集思广益, 能够为政府财政预算提供新的思路、新的意见, 而且有利于完善公共财政预算体系, 还能够使政府预算更加科学和缜密, 也使财政预算的结果获得更多公众的认可和支持。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是地方政府和社会公众共同关注的重要的资源配置机制, 也是多方面利益关系的调整机制, 所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给予高度重视, 发现并逐步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地方公共财政预算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不仅有利于完善我国政府公共财政预算体系, 而且还能够发挥财政预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摘要:我国地方公共财政在预算编制、执行及监督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公共财政预算年度缺乏连续性、预算编制时间不足、执行不到位、监督机制不够完善及预算的公开透明程度不够等。针对这些问题, 需要引入财政编制的中长期计划、延长预算编制的时间、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监督并完善监督机制、增加财政预算的透明度等。

关键词:地方,公共财政预算,公共财政,预算

参考文献

[1]孔淑红, 安玉华.公共财政学[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3.

[2]赵矜娜, 王一轲.标准周期预算管理与我国现行的预算周期制度[J].陕西农业科学, 2007 (04) .

[3]康明纯.政府公共预算管理的中美比较[D].黑龙江大学, 2010.

[4]王韶华.地方政府财政预算公开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11.

[5]蔡文燕.我国地方政府财政预算管理的现状及改进措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 2008.

[6]段周畅.浅析地方政府财政预算[J].现代商业, 2009 (23) .

[7]宋立根, 成军.创新财政预算编制模式的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 2004 (02) .

[8]张扬伟.我国地方政府财政预算管理的现状及改进措施研究[J].现代商业, 2012 (23) .

营改增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及对策 篇6

我国目前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加速推进的进程中, 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和专业化, 货物和劳务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我国现行的税制格局是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逐步形成的, 这种增值税与营业税并存的格局, 导致税种差异型重复征税产生, 不适应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 也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转型和优化。在这个税制格局下, 产业链上涉及的三个企业有的缴纳增值税, 有的缴纳营业税, 两种税制并行, 制约了企业采购设备扩大再生产的积极性, 也制约了企业购买服务的积极性。“营改增”一改过去“道道征收、全额征税”的特点, 而转向“环环征收、层层抵扣”, 完善了增值税抵扣链条, 降低了整个产业链上企业的税收成本, 也促进了企业设备更新产业升级。

2012年1月1日, “营改增”率先在上海试点。交通运输业、邮政业、电信业等先后纳入了“营改增”范围, 建筑业、房地产业和生活服务业等行业也将逐步纳入试点。面对“营改增”的逐步扩围, 地方政府应正确认识“营改增”给经济发展带来的深刻变革和影响, 给地方财政收入带来的巨大冲击, 制定积极地政策以应对“营改增”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二、“营改增”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分析

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税收收入, 税收收入的增加有赖于税基的不断扩充和税源的持续涵养, 而其根源, 又在于企业的不断发展和利润的持续增加。因此, 研究“营改增”对地方财政收入带来的影响, 应先研究“营改增”对企业发展带来的重大影响。

(一) 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1. 减轻企业税负, 促进行业升级

“营改增”之前, 企业发展面临两大顽疾, 一是货物与劳务税制不统一;二是重复征税。“营改增”后, 仅对生产经营环节中产生的增值部分征税, 从制度层面解决了这两大问题。从实际情况来看, 试点的一般纳税人中, 除部分行业如交通运输业及有形动产租赁服务等, 纳税人税赋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试点前, 小规模纳税人税率为5%, 试点后, 征收率为3%, 减税效应明显;原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税赋也普遍降低, 因为增值税应纳税额计算办法为销项减进项, 增值税进项抵扣增加, 从而降低了应纳税额。

“营改增”政策整体上减轻服务业企业税负, 鼓励服务业企业细化分工、设备更新、扩大规模, 有利于企业发展壮大和服务业的优化升级。

2. 深化产业分工, 优化产业结构

营业税对企业最大的影响是重复征税, 而“营改增”从制度层面上解决了这个问题, 促进了产业链上纳税人之间的专业细化和分工协作。“营改增”从制度上打通、完善了各个产业领域增值税抵扣链条, 降低了产业链上企业的整体税收成本;消除了增值税与营业税两种纳税人在税制上的隔离, 促进了不同纳税人之间的分工合作。“营改增”加快生产和流通领域的专业化发展, 推动技术进步与创新, 增强了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3. 扩大市场需求, 促进企业创新

“营改增”消除了重复征税、全额征税, 减轻了税收成本, 对投资者而言, 降低成本相应的会增加投资者利润, 有利于进一步扩大投资需求;对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说, 在生产环节、流通环节消除重复征税, 降低了商品和劳务的成本, 降低了产品价格, 有利于扩大供给和消费需求, 拓展了市场空间。如研发和技术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等行业的增值税征收率为6% (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征收率为3%) , 对于促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具有极大推动作用。

(二) 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

1. 短期影响

试点政策中规定, 试点地区“营改增”之后的财税收入, 仍然按照以前营业税的分成比例在中央和地方之间分配。但是, 营业税作为地方税收的主体税种, “营改增”作为结构性减税的重大举措, 试点势必将减少地方财政收入。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作为地方政府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以企业缴纳的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为基数而计算征收的一种附加费。“营改增”以后, 增值税进项税增加, 增值税应纳税额减少, 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计算基数相应变小, 显然也会降低地方财政收入。此外, 在试点中, 大部分地方政府对税赋增加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 这也进一步增加了财政支出, 形成税收减少和支出增加双重压力。

2. 长期影响

“营改增”涉及的中央和地方税收分享比例采取过渡性政策, 它违背了1994年的分税制原则, 这样的过渡政策并不受法律保护, 一旦这部分税收纳入增值税范围, 将极大的影响地方财政收入。

尽管如此, 长期来看, “营改增”将为地方财政收入带来以下三方面的积极效应。一是“营改增”带来的结构性减税效应, 为其他税种的增收提供了空间, 促使地方政府积极培育新税源, 如房产税、资源税等, 以应对“营改增”以来财政收入减少的困境。二是“营改增”在完善税收体制、消除重复征税、促进产业升级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将有效地促进税基扩充和税源涵养, 为地方财政收入的可持续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营改增”使现代服务业企业获得税赋减轻的竞争优势, 推动服务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 有助于培育吸引更多服务业企业集聚, 也为地方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提供基础。

三、对策

增值税代替营业税的改革试点, 对各级地方政府而言既是挑战, 也是外部政策性机遇。为把握发展机遇, 各级地方政府宜结合自身实际, 吸取、总结先行试点地区出现的问题、情况和取得的经验, 制定各项措施积极加以应对, 以保证本地区经济持续向好发展, 财税收入稳步增长。

一是关注宏观政策, 研究地区对策。结构性减税是“十二五”大趋势, “营改增”是结构性减税的重头戏。各级地方政府应积极关注国家宏观政策层面的变化, 结合本地区特点, 研究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试点配套细则。积极向上级部门反应本地区政策试点的结果, 呼吁适当进行政策优化和微调。

二是找准区域定位, 发展优势产业。各地区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 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环境优势等, 利用“营改增”带来的政策机遇, 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如制造业相对发达的地区, 可以进一步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不断促进自主创新, 发展高端制造业;鼓励发展区域性总部经济、楼宇经济, 吸引高端服务业向本地区集聚。

三是加强对企服务, 提供财政补贴。建议由各级政府层面牵头, 建立财政部门、国税部门、地税部门、试点行业所属行业主管部门合作的联动机制, 加强各方协调配合, 深入相关行业调研, 继续加强政策宣传和业务培训辅导, 加大对一部分通过“营改增”试点已取得明显成效的成功案例的推广和示范力度, 支持和促进试点企业用足用好“营改增”政策。“营改增”后, 部分企业税赋不降反升, 对于这部分企业, 适当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

四是完善财税体制, 提升财力水平。我国现行的1994年确立的分税制财政体制, 导致中央与地方事权与财权不匹配。据研究, 中央政府拥有52%的财权与之对应的是30%的事权, 地方政府48%的财权却要承担70%的事权。各级地方政府应积极向上呼吁调整现行增值税收入中央与地方分享比例, 扩大地方所占份额, 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同时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 提升基层政府财力水平, 以弥补“营改增”带来的地方财政收入、财力水平缩水, 为区域发展提供更坚实的财政保障。

参考文献

优化地方财政对策分析 篇7

一、新财政体制下高职校资金使用的特点

(一)不再有独立支配的银行账户

在国库集中支付模式下,高校原设置在商业银行的基本存款账户已变更为“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其他多余账户要么撤销要么转化为当地财政部门指定账户。这种账户设置的变更大大削弱了高职校对货币资金的支配权,单位对那些沉淀资金的支配和收益权开始由单位转移到了财政部门。

(二)新预算管理模式改变了高职校拨款模式

传统高职校的资金来源主要分为预算内和预算外两个部分,其中预算内资金由财政拨款形成,预算外资金主要来源于学校的学费收入。目前,尽管资金的来源形式上没有多大变化,但其实质和内涵已发生了根本变化。在政府“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模式下,学校收费资金已作为政府财政性资金的一个重要部分,即“非税收入”,其支配权已完全掌握在政府手里,单位只是行使政府授权的收费代理权。同时,作为政府一个预算部门的高职校,取得预算外资金的依据不再是学校自身收费的规模,而是经政府财政部门审定的年度部门预算。只有经财政部门实际拨入的预算外资金才能作为高校的“事业收入”。

(三)财政分预算科目下达资金,高职校丧失了资金的调剂权

为加强部门预算的约束力,目前财政部门下达的经费指标除分“预算内”、“预算外”两个基本口径外,还对按年度下达的预算科目进行指标分解,即基本支出中按人员、公用、补助科目下达,项目经费中按项目名称下达,各块经费原则上必须“专款专用”,单位不能调剂使用。如果单位预算执行偏差较大,单位将面临“有钱不能用”的局面。

(四)公务卡模式下高校不再有现金结算

随着公务卡结算模式的推行,原通过现金结算的开支改由公务卡刷卡结算,单位不再保留现金,原有的“库存现金”已改变为单位的“公务卡存款”。

二、新财政体制下高校资金使用的困境

与企业相比,学校的资金运动相对简单,主要表现为上级部门拨入资金,到学校通过教学、行政、科研、后勤等活动对资金的使用,再到财政部门的核销,就完成了学校资金的一次循环。可是,与企业支出有一个明显不同的是,学校几乎全部支出都必须以“现金”的付出为代价,因此,学校对“现金”的依赖就更加明显。而高职学校资金流转方面有一个先天不足,由于收费年度与财政年度的不一致,学校在预算外资金来源方面呈现上半年紧张下半年宽裕的极不平衡的局面,凸显高职校资金使用的困境。

(一)公务卡结算模式与高职校的支付习惯的不协调

财政部门推行公务卡结算模式的初衷,是为了加强政府对财政性资金使用的监督,贯彻公共财政理念,促进廉政建设。但有效推动公务卡结算模式,必须在银行结算系统、公务卡消费点的普及、单位的开支习惯等方面得到高度协调。对于目前学校的支付习惯,公务卡结算模式还处在一个逐步适应阶段,与公务卡本身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如劳务费的发放、学生助学金的发放、科研项目的结算等都与公务卡结算模式发生一定的冲突,造成公务卡的使用上出现许多不规范行为,影响了公务卡的实际功能的发挥。

(二)预算年度与学校收费年度的不一致带来了资金的不平衡

目前,地方高职校已完全纳入地方政府部门预算的框架中,一般在每年的10月左右财政部门开始部署下一年度的预算。对于学校来说,编制收入预算时,预算内拨款完全与财政年度相匹配,但预算外资金主要来源于学校的收费收入。由于前已涉及的收费年度与财政年度的不一致,预算外资金姚在9月后才能形成学校的可支配财力,因此,学校在预算外资金方面始终呈现前紧后松的状况,极大地影响了学校上半年预算的有效执行。

(三)资金使用的“条块分割”加剧了学校资金的紧张局面

新财政体制改革前学校长期习惯“大收大支”的资金运作模式,学校所有资金包括结算中的各种债权资金,都可用来保证学校的各类支出,预算内外资金来源均可打通使用。而实行财政资金“条块分割”的资金下拨模式后,尽管强化了财政资金使用的计划性,但对使用部门来说带来了不少问题。尤其是学校在预算外资金的分布上先天就存在前紧后松的不平衡状态,如果在资金使用上人为设置界限,将加剧学校上半年资金紧张局面,甚至引发财务风险。

三、加强高职校资金管理的对策

现金流量管理一直是学校财务管理的薄弱环节,在新财政体制正式运行前,学校“以收定支”的预算模式使高校现金流量管理变得无足轻重,在新财政体制运行后,学校资金的运作更多地掌握在地方财政的手里,学校现金流量管理问题开始泛出水面。重视现金流量管理,采取相应资金管理对策,是化解学校财务风险,保证学校各项事业顺利发展的关键。

(一)重视高职校资金的计划管理,完善现金流量的信息披露

高职校要转变学校资金管理理念,提高资金管理预见性和针对性。要重视资金计划的编制,改变资金使用的随意性。高职校要建立定期编制资金使用计划的制度,对资金使用中产生的“入不敷出”的现象要提前采取对策。其次,要改革目前会计报表系统,完善现金流量的信息披露。目前,高职校会计核算主要采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或《高校会计制度》,以上两制度均为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制定,在报表体系中均不包括现金流量表,在学校的财务信息披露体系中均没有现金流量信息。这种会计报告体系不利于学校的资金管理,与目前高职校的理财环境发生的根本变化不相适应。因此,本文建议在现有报表体系中增设“现金流量表”,进一步完善高职校会计信息披露。

(二)适当借助银行短期融资工具,弥补高职校上半年出现的流动性不足

目前,银校合作比较广泛,从学生收费到公务卡结算,学校越来越离不开银行的参与。但在融资方面,银行大都只发放较长期的项目货款,如基本建设和设备采购贷款等,很少做流动资金贷款。鉴于学校年度资金不平衡状况,学校很有可能在上半年出现流动性不足,造成学校计划内要做的事情有可能被推迟,甚至被搁浅,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事业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对银行来说,对学校发放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也是一种高质量低风险的金融产品,因为只要学校一到开学季节,源源不断的学费收入就为贷款提供了充分的还款保证。

(三)完善现有政府部门预算模式,真正破除预算内外资金的边界

现有政府部门预算模式下,单位预算内资金指标在年内是均匀下达的,但对高职校来说,这部分拨款只能满足人员经费的大部分,而人员经费的不足部分、公用经费和项目经费的绝大部分都要靠预算外资金渠道弥补,但单位预算外资金的拨款规模目前仍受单位非税收入上缴规模所限,同时拨款指标的下达还受学校非税收入上缴时间所限,这样,学校上半年尽管有预算外拨款指标,但由于上半年学校较少收费,基本不产生上缴财政的非税收入,就不能真正形成财政的预算外可下拨指标,这就是俗称的“有指标没钱”的现象。因此,对学校来说,上半年的预算外指标只是一个计划数字,不能形成学校可用的财源。为了改变这种尴尬的境地,应改变目前财政的这种分资金来源渠道拨款模式,全面打破预算内外资金拨款边界,使预算内外资金在年度内同步拨款、均衡拨款,有效避免学校上半年资金的“青黄不接”现象,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也真正体现财政“收支两条线”的管理理念。

(四)进一步提高单位部门预算的水平,把预算、资金与学校事业有机地统一起来

以往预算的编制只要实现全年收支平衡就算万事大吉,并不考虑预算收支在年度各阶段的资金平衡。在以前财权相对集中的情况下,这个矛盾并不突出,但在目前单位财权逐渐回归财政的前提下,就会出现在预算年度某个阶段计划内想安排的项目,因缺乏该阶段配套的资金而无法实施的情况。因此,对学校来说,不仅要做到预算总额收支平衡,同时要把预算的执行与学校事业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预算年度内各阶段的资金收支平衡。鉴于目前学校预算中收入部分相对明确,实现的时间也是有章可循,因而重点要做好预算的支出部分,要把支出分解到年度各期,并与资金的供给相对应。唯有如此,预算才能为高职校各项事业如期开展提供切实可行的财力保证,而不至于成为难以执行的一纸空文。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财政部关于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Z].财综[2004],53.

[2]财政部.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案[Z].财库(2001),24.

[3]财政部.财政部关于深化地方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Z].财库[2007],51.

[4]乔春华.高等教育投入体制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鉴别诊断价值下一篇:选择种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