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灾应急

2024-06-19

救灾应急(精选十篇)

救灾应急 篇1

2013年4月20日, 四川雅安发生的7.0级地震, 牵动着举国人民的心。灾情发生后, 中国地震局台网中心、四川地震局、雅安市防震减灾局、雅安市人民政府等部门第一时间通过视频会议系统举行会议, 连线灾区现场, 根据现场小组传送的灾区情况, 对现场进行指挥、调度, 并通过视频会议系统向省政府、国家台网中心进行救灾情况汇报。

在2013年4月22日召开的全国地震趋势紧急视频会上, 与会专家通过视频会议系统的高清双流功能展示了大量地震数据统计、图片、分析结果推演动画, 对雅安地震做了深度分析和预测, 并汇总各方会商意见完成了全国地震趋势报告。

抗震救灾心系雅安, 正在全国各地民众, 企事业单位以不同方式为灾区同胞祈福时, Polycom作为全球领先的视频解决方案提供商, 借助其多年来应急指挥的经验, 从地震发生日起, 多名技术人员就坚守在工作岗位, 为提供稳定的视频会议保驾护航。截止目前, 在极低带宽条件下, 确保国家台网中心、四川省地震局指挥中心、雅安防震减灾局、现场工作小组间信息逐级、迅速、无缝传递, 保证了抗震救灾应急工作的有序、高效进行。

Polycom大中华区总经理李钢先生表示:“Polycom在为客户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的同时, 也积极履行着企业社会责任。

从SARS到H1N 1、汶川地震、H7N9、雅安地震等重大突发事件中, 我们的服务工程师都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 为应急指挥做保障, 确保视频会议系统协助灾情指挥中心迅速决策, 最大限度地挽救人们的生命和财产。

减灾救灾应急预案 篇2

1、应急领导小组:负责我村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工作指挥、组织、协调、监管。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下设办公室,负责地质灾害防治和应急工作日常管理工作,办公室主任由xx兼任。

职责分工:

(1)组长:分管组织、指挥、协调本村自然灾害群测群防和突发性自然灾害各项应急处置工作;负责自然灾害灾情报告,在强降雨期间执行“零报告制度”,并负责向村民公布本预案。

(2)副组长负责组织抢险小分队及其人员分工;组织自然灾害临灾抢险、排险,抢险小分队由组员(各村民小组长)组成。

(3)应急领导小组负责发布本村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监督监测点监测人和地质灾害易发地段巡查人做好监测和巡查工作;负责地质灾害点监测资料和地质灾害易发地段巡查资料的整理、汇总和上报工作。

(4)村民小组组长:负责组织本村民小组范围自然灾害点监测和自然灾害发地段巡查;负责临灾时组织受威胁群众撤离;负责及时向应急工作组组长报告自然灾害灾情。

(5)应急工作组其他成员:负责物质保障、灾民安置、救护和汛期值班等项工作。

2、村(组)两级巡查小组:村两委、村民小组长、基于民兵和受影响的村民分别组成村(组)级巡查小组。

二、防灾抢险

1、自然灾害点监测、易发地段巡查防灾避险

2、预警及抢险救灾措施

当遇强降雨和上级自然灾害预警预报,立即加强自然灾害点监测、加强地质灾害易发地段巡查。特别是要加强房前屋后高陡边坡、房前屋后大于25℃以上的地质斜坡、沟口及沟边低洼地带的巡查、排查。发现险情征兆,立即组织受影响群众撤离,并及时上报。疏散安置地点必须在汛期前实际调查选点,确保安全。划定临时危险区,在危险区边界设置境界,同时明确具体监测人。在强降雨过后,根据自然灾害点具体情况,采取修建地表排水沟、埋实裂缝等简易治理措施。

3、监测、巡查要求

旱季每月监测、巡查一次。汛期5月1日—7月15日每15天量测、巡查一次,若发现监测自然灾害点有异常变化和暴雨天气前后,应加密观测次数,每日观测次数不少于3次,灾害体处快速异变状态的,应每1—2小时监测一次;易发地质灾害地段巡查不少于2次,并通知受影响村民加强观察、巡查,发现险情立即报告。监测、巡查必须做好数据记录、归档。

4、灾后处理

灾情发生后,村应急工作组将与上级部门一道做好灾区群众的思想工作,安定群众情绪,并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及时组织灾区群众开展自救。

三、保障措施

1、组织到位。做到机构落实、组织落实、人员落实,不断把村自然灾害防治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轨道。应急领导小组、应急工作组成员、抢险小分队成员、村(组)两级巡查小组成员于每年3月底前完成调查补充,修改本预案,并向村民公布。

2、宣传到位。向村民宣传自然灾害防治的基本知识,公布本预案,充分认识防御自然灾害工作的艰巨性、重要性,提高村民有自我防范意识。

3、措施到位。自然灾害点“防灾工作明白卡”、“防灾避险明白卡”填制发放到位;自然灾害点监测到位、易发自然灾害地段巡查到位;汛期前组织对避险路线、临时安置点进行勘查,并向村民公布。

4、物质到位。每个村民小组购置相应的应急救援物资设备(具体数量由村组具体实际确定)等必备物质设备,并由黄早平保管。

四、灾后自救:

灾情稳定后,由村两委组织开展灾后自救工作,内容包括:灾民安置、疫情防控、恢复生活生产秩序等。

五、灾情收集上报:

应急救灾中的企业社会责任 篇3

这一天,也是第七个“全国安全生产宣传月”的第一天。对于政府和社会各界,如何完善安全应急预案,形成应对特大自然灾害的机制,如何在应急救灾中履行社会责任,成为当下最需要认真思考并切身践行的重要问题。

《中国新闻周刊》在这一天举办“安全发展·企业社会责任”论坛,对“应急救灾中的企业社会责任”展开深入探讨。

刘北宪:公民责任于重建中兴起

汶川地震,震撼中国,面对如此罕见的自然灾难,在履行“生命价值高于一切”的承诺时,中国人民焕发出了无畏的道德勇气与卓越的人性光辉。

地震当日《中国新闻周刊》就派记者到达灾区,迄今已有20名周刊记者先后在灾区深入采访,《大地震》《国殇》《汶川的孩子》三期周刊封面报道,力求鼓舞起人民的勇气。

5月13日,《中国新闻周刊》第一时间携手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发起了“企业社会责任基金”汶川地震紧急救援行动。

汶川一震,带给我们莫大的伤痛和悲切,也形成了中国社会空前强烈的认同与热忱。国旗为普通公民而降,国际社会纷纷哀悼,展现了人类社会的真情和团结。

在这里,我们建议对于本次抗震救灾中涌现出的杰出代表,有关部门是否可以考虑通过国家荣誉制度予以最高褒奖。以国家荣誉制度奖励负责任的杰出公民,激发全面的爱国热情和创造激情,这种振奋与触动不正是震后中国所迫切需要的吗?这将是对中国公民贡献的又一次高度认可,对公民个人的极大尊重。自信者兴,自胜者强。我们有理由期待,走出灾难,重建家园,一个负责任的公民社会将从此冉冉兴起!

纪明波:用实际行动解读社会责任

在抗震救灾中,慈善捐助是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体现,但企业还需做好安全保障方面的社会责任。

首先要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确保企业生产安全。地震灾害后,地处灾区的企业应当加强隐患排查,做好应对余震的方案,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开展生产自救,在灾后重建中,要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提高企业的抗震等级和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其次要全力以赴做好应急物资生产,加强产品质量管理,保证产品和服务安全性。

灾后重建需要大量的物资,需要大量的工业产品。企业应以实际行动支援灾区重建。一方面广泛动员和组织广大员工向灾区捐款捐物,另一方面及早把握市场需求,积极调整产品结构,组织扩大工业生产,全力满足灾区重建的需要。

崔钢:完善应急预案,形成应灾机制

四川汶川大地震导致很多设备受灾严重,造成了当地42.7%的特种设备受损,严重影响灾区抢险和人民生活。

地震发生以后,质检部门立即开展受损特种设备检验抢修,向广大企业发出支援灾区的倡议,从两家企业紧急调运500只氧气瓶,解决了医疗氧气不足的问题。同时还组织了17个省市的105名技术专家向四川地震灾区支援,排除化工厂阀门泄漏,防止建筑工地起重机断裂,防范次生灾害。经过7天奋战,对20918台特种设备进行全面排查,对20041部电梯、101台医用氧舱进行了检验和维修,有15860台设备及时投入运行,紧急修理后4001台设备也投入运行。电梯等特种设备的安全使用,使灾区410万群众恢复了正常生活,医用氧舱的及时修护使3.5万人次得到了及时的救治。

这次地震灾害警示我们,不仅要研究如何有效应对地震等自然灾害对特种设备安全运行造成的影响,更要完善应急预案,形成应对特大自然灾害的机制。同时也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要研究制定一些有针对性的政策,形成企业自觉自愿投入抗击灾害的机制。

尹光辉:关键时刻以国家、人民利益为第一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马上出发。紧急救援的过程中,让人印象深刻的两个企业事例,一个是东汽集团,另一个是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总公司。

东汽集团在这次地震中受损很严重,20多名顶尖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被困在坍塌的招待所里。搜救困难非常大,但东汽集团领导说,只要有一线希望就不放弃努力。经过努力终于搜救出6人。在这次震灾中东汽集团体现出了比较强的应急组织、处置能力,各项工作比较有序,企业有专门的保障人员提供水和食品,厂区也有一些家属在帮忙安置周边灾民。这说明在紧急的环境下,大型国有企业发挥了社会责任意识。

后来,紧急救援队转到绵阳。在那里,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总公司研究所竭尽所能为我们提供各种帮助,提供了无微不至的关怀。

从这两个企业可以看出来,在非常状态下,他们体现了关键时刻央企以国家、人民利益为第一的理念。

楚序平:“共和国长子”的国家责任

中央企业被称为“共和国的长子”,这次汶川大地震是对中央企业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一次严峻考验。

中央企业在这次抗震救灾中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技术支持:中央电力企业全力抢修电网保障灾区供电,中央通信企业抢修通信线路,传递生命信息,中央建筑施工企业抢修灾区受损交通干线枢纽,全力打通生命之路;中央交通运输企业不计代价,运送生命希望。

中央企业还力保灾区物资供应:中央粮食企业紧急组织生产、运输和调配,保证灾区群众生活需要;中央医药企业向灾区紧急提供药品和医疗器械;中央轻工、化工、建材生产企业,全力以赴做好灾区应急物资的生产供应;中央石油石化企业确保灾区油气供给。

在奉献爱心、捐款捐物方面,中央企业也作出表率。据不完全统计,截至5月26日,中央企业捐款捐物32.07亿元,5月27日国资委代表部分中央企业向地震灾区捐款3.5336亿元人民币,是“5·12”地震以来中国红十字基会接受的最大一笔捐赠。

汤声闻:小善无形,大爱无声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属于社会救助的公益组织,平常的任务就是“四救”:在突发事件和灾害来临时救灾和救援,在平时组织救护和救助。

到目前为止,红十字基金会接受款物超过了11个亿,其中10亿多元善款,在短短的10天之内,所承诺的捐款全部到账,没有拖欠和不兑现诺言的情况,7700多万元物资在第一时间运达灾区。

在捐赠中,也发生了很多感人的事迹。在震灾发生后,红基会网站因点击率过高而瘫痪。前来捐款的IT公司,自发组织帮红基会恢复网站。从开始提出方案、调集设备到安装调试、测试一直到交付使用,前后只用了17个小时。航空、物流企业无偿地将7000万的物资运送到前线……类似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

当防震救灾进入防疫、灾后重建时期后,红基会先后在灾区派出了5个工作组,重点就是调查灾后重建需要。重建家园是一个持续的任务。红基会衷心的希望、呼吁我们的企业继续给予关注,继续给予支持!

李青:面对灾情跨国公司如何体现社会责任

作为一家负责任的企业社会公民,在任何关键的时候,都应该承担我们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杜邦公司的核心价值观里面就涉及到安全、尊重人的价值。

灾害发生后,杜邦公司用最快的速度调集20000件防切割手套供救援使用,当天就送到绵阳、北川,第一时间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杜邦公司对处理灾害有一定的经验,在第二阶段的防疫过程中,杜邦公司从产品中发现一种专业医用消毒纸巾,但在中国没有生产,全部在美国,杜邦中国连夜跟美国各个方面联系,并在红基会的帮助下将这些物资第一时间送抵灾区。

抗震救灾卫生防病应急工作的感悟 篇4

1.1 饮水卫生是灾后防病的关键

5月16日新都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始对辖区内所有集中式供水单位、全区自来水厂、学校自备水源、大型企事业单位的自备水源进行水源水、出厂水和末梢水的水质监测工作, 每天分为3个水质监测采样小组实施采样, 检测合格率为90.32%。针对不合格的水样, 专业技术人员均对其供水单位进行了现场技术指导。

根据历史上记载震后早期, 迫切需要饮水和用水的人们, 就近取雨水、坑水、池塘水、河水、游泳池水等饮用, 造成肠道传染病发病急剧增多。我们主要采取了3项应急措施, 解决饮水卫生问题。第一是指导开展了水源卫生防护, 要求供水单位对水源周围进行彻底卫生清理消毒;第二是建议相关部门对不能由市政管网供水的灾民安置点提供矿泉水和卫生饮水等临时供水措施;第三是加强饮水消毒。

1.2 灾区防大疫首要工作:遗体卫生清理

遗体腐化分解后会产生硫化氢、氨、甲烷、二氧化碳等气体物质以及硫醇、尸胺、腐胺、粪臭素、水等液体物质。其中, 多胺类化合物总称为尸碱。地震后在清理大量遗体时, 可能接触大量的硫醇、尸胺之类的物质。我们需要做的就是, 防尸碱、除恶臭。

此次地震灾区的防疫经验是, 清理人员搬运遗体时, 如果有条件, 最好面戴用活性炭过滤的防毒口罩或者N95口罩, 手上戴2层手套, 同时特别要注意防止手部外伤, 以免沾上细菌毒素引起中毒。清理遗体后要认真洗手消毒。遗体清理人员为防厌氧创伤感染 (如破伤风、气性坏疽等) ,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 应接种破伤风免疫血清。此外, 可用石灰石吸附遗体的含臭物质, 也可喷洒5000ppm的含氯消毒液。实践表明, 效果最好的是次氯酸钙和漂白粉等混合喷洒, 能很快除臭与消毒。

1.3 环境“消、杀、灭”也是灾区防大疫的重点

建筑物倒塌, 到处瓦砾堆积, 是强地震后的共有景象。建筑物废墟和瓦砾堆缝隙里极利于蚊蝇滋生, 加之阴雨、高温, 蚊蝇必然大量滋生。一般气温在25℃的条件下, 苍蝇繁殖一代只需10天左右。因此, 在都江堰和彭州重灾区的垃圾实行每天至少要消毒一次, 相关部门及时清理, 后期改为一周一次。瓦砾堆缝隙既是蚊蝇藏身之所, 又是喷药消毒的盲区。消杀灭工作必须仔细、深入, 并且要同时采用多种方法, 不仅要将化学药剂喷涂在瓦砾表层, 还必须深入到瓦砾的缝隙中。因此消杀灭开展工作地点十分危险, 工作的艰难程度可以想象。

1.4 提高灾民及群众的灾后防病知识, 积极开展群众性健康教育

地震灾害发生后, 区疾控中心根据地震灾害特点, 针对灾后防病要点印制了大量的健康教育宣传资料, 累计向市民、单位、学校发放灾后防病宣传单12万份;积极向电视台、报社投稿制作灾后防病专刊以提高全区人民群众对灾后防病知识的知晓率。

1.5 坚持传染病预警监测工作

根据过去防灾工作经验, 我们依靠县 (区) 、镇、村传染病监测预报预警机制, 实行网络实时传染病监测预警和零报告制度。在今年初实施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的基础上, 组织医务人员采取固定、巡回等方式, 对来自重灾区适龄儿童进行甲肝、乙脑疫苗群体性接种, 建立起重点人群免疫屏障。同时, 做好应急接种霍乱、狂犬病等疫苗的各项准备。同时由卫生行政部门安排其他医疗单位对灾民安置点实行社区化管理, 确保有防疫队、医疗队、公共厕所、垃圾堆放处、开水供应点的“五有”措施落实。严格实行了的巡查制度, 每天早晚巡视可能发生的传染病患者, 密切关注和排查发烧、咳嗽、腹泻、皮疹等症状的疑似病例, 并做好疫情的报告、预测和预警。2卫生防病应急工作近期目标发现和减少突发急性传染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提高对突发急性传染病暴发的早期预警能力, 建立突发急性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区级医疗机构、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逐步建立症状监测报告系统;建立健全有效应对突发急性传染病的应急处置机制;建立健全突发急性传染病应急处置预案体系, 加强应对突发急性传染病的基础准备;建立应对突发急性传染病的联防联控机制, 加强部门间、地域间的沟通与合作;培养和储备专门的专业技术人才, 设立专项资金予以保障。

3 对“5.12”灾区应急工作的感悟

3.1 政府应进一步提高疾控机构的社会地位和管理层次

现在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在管理制度下处于同级卫生行政部门的下属机构, 在参与政府应急决策上, 不能发挥技术参谋作用, 不能很好的协调相关部门, 不能调动相应资源, 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许多公共事件、地质灾害应急工作中起重要作用, 这需要国家在行政管理体制上提高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社会管理职能和地位。

3.1.1 建立统一的指挥协调机制

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应体现政府领导、专家参与、属地管理、分级负责、专业机构实施、部门配合的指挥协调机制。根据突发事件的范围、性质和危害程度, 建立分级管理和分级响应机制。政府充分发挥应急专家的咨询参谋作用, 及时收集递交突发事件信息 (通讯应急工作) , 进行风险评估, 提出防控对策。在已成立的各级政府应急处置机构的基础上, 扩大各有关部门的横向联络, 形成应急指挥决策网络, 满足应对应急指挥的需要。

3.1.2 建立统一信息沟通机制

应急工作相关部门应与上级主管部门和业务部门建立信息沟通机制, 及时储备和购置现场应急信息沟通设备, 定期沟通应急事件处置工作进展等信息, 建立突发事件反馈和共享平台, 使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人员实现信息共享。加强部门和部门之间的信息反馈, 切实加强专业机构之间、专业人员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提高突发事件应急沟通和管理能力, 营造出社会稳定、公众参与的有利环境, 科学有效地防控局面。

3.1.3 建立统一部门协作机制

突发事件由于产生因素多种多样, 故要建立并完善由区政府为指挥的卫生、农业、林业、畜牧、公安等多部门的协调合作机制, 共同研究重大突发事件的防控对策, 形成联防联控的工作格局。

3.2 严格落实各项卫生防病措施, 减轻次生灾害的危害

加强卫生知识的健康宣教工作, 提高公众防范认识和能力。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鼓励市民积极配合突发急性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加强管理, 落实责任, 科学决策, 降低环境因素引起突发急性传染病疫情的风险。加强对野生动物管理, 避免公众接触、食用野生动物, 降低野生动物源性突发急性传染病传播给人的风险, 加强活禽市场管理, 规范活禽养殖、免疫、运输、销售行为, 减少人畜共患病感染人的风险。

3.3 健全突发事件监测预警体系, 提高早期预警能力

完善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发挥医疗机构在疾病监测中的哨点作用, 提高医务人员早期发现、报告的意识和能力;加强部门和管理者信息管理和信息化建设, 逐步将相关职能管理部门日常报告信息系统与网络直报系统互通, 及早发现突发事件苗头。

3.4 提高实验室的检测能力

为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建设, 加强突发急性传染病、食物中毒、职业中毒、原因不明的群体性疾病的技术支持, 在现有疾控中心比较落后的实验室条件和检测仪器的基础上, 呼吁政府加大硬件和资金的投入, 充分发挥微生物、理化卫生检测检验的特长和优势, 为突发事件的快速诊断提供技术储备。

3.5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 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人员培训机制, 制定培训规划, 各职能部门要建立相应突发专家库, 组建应急反应队伍;适时组织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模拟演练, 检验应急预案和应急反应队伍的实战能力, 找出应急反应的漏洞和薄弱环节, 及时查漏补缺;组建突发事件援外应急处置小组, 定期派出指挥和专业人员到先进地区学习了解处置突发事件经验。

3.6 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物资和技术储备

救灾应急预案 篇5

为提高自然灾害紧急救援能力,规范救灾工作,合理配置救灾资源,建立健全突发重大自然灾害紧急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迅速、高效、有序地处理自然灾害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受灾居民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和政策,结合我社区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原则

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部门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作用。

二、指导方针

灾害救助坚持“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的方针。社区制定应急预案,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组织有关部门、社会团体和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做好抗灾救灾工作。

三、适用范围

凡在我社区辖区范围内发生的水旱灾害,冰雹、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地震等地质灾害,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以及其它突发公共事件达到启动条件的,适用于本预案。

四、自然灾害应急综合协调机构

为落实“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工作方针,实行主要领导负总责、亲自抓,社区成立自然灾害应急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定救灾工作有细则和具体实施,协调开展灾害应急响应、紧急救援、灾民安置、灾民生活安排及灾后恢复重建等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情况及工作职责如下:

长: 副队长: 成员:

社区自然灾害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于社区办公室,其职责是:

(1)传达、贯彻上级领导关于抗灾救灾工作的指示,并组织实施;

(2)召开会商会议,对灾区形势进行会商和评估,研究提出对策;

(3)配合上级工作组开展工作,与自然灾害应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灾区有关部门保持联系;

(4)承办灾区紧急救援、灾民转移安置等有关方面的协调事宜;

(5)负责社区自然灾害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各项任务。

五、应急准备

加强灾害信息管理,确保24小时以内准确掌握重大自然灾害信息。利用各种媒体宣传灾害知识,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常识,增强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

六、灾害的信息管理

自然灾害发生后,社区必须迅速组织调查核实,及时向上级人民政府及其街道报告灾情。包括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范围、程度,灾害后果(包括人员受灾情况、人员伤亡数量、房屋倒塌、损坏情况及直接经济损失等),已采取的救灾措施和灾区的需求。在重大自然灾害灾情稳定之前,社区均须执行24小时零报告制度。报告灾情必须实事求是,不得隐瞒和虚报。

七、应急响应

突发性自然灾害发生后,社区应做出应急响应并采取应急行动。

(1)向有关部门报告灾情及救灾工作情况;

(2)召集有关领导小组成员,研究部署抗灾救灾工作;

(3)组织有关部门紧急行动,紧急救援和转移灾民,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帮助灾区开展抢险救灾。为灾民提供临时住所、应急食品、衣被等生活必需品。

八、灾后救助

受自然灾害影响,社区应在全面核实灾情的基础上,统筹安排,确保重点,制定切实可行的灾民生活安排方案。要保障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

***社区

武警部队应急救灾信息化建设初探 篇6

1 部队应急救灾信息化系统EDRIS—DRACSC

针对不同的灾害种类, 部队作为抢险、救灾的主要力量, 需要对各种灾害的应对有一套完整的系统。部队的应急救灾信息化系统 (Emergency disaster relief information system) 包括。

1.1 应急基础数据库系统 (The emergency foundation database system)

建立救灾应急数据库系统, 是基于我国灾害发生频繁, 灾害种类繁多, 灾害救援因不同的灾害环境、制灾因子、承载体, 而应采取不同的救灾方式[2]。此数据库的数据资源可来源地方政府建立的应急基础数据库, 也可自行收集整理。通过应急基础数据库系统, 一是使部队对驻地情况有一个全面地了解, 为部队防灾、救灾教育提供理论保障;二是使部队能在灾害来临时提前做好战备准备, 快速响应上级指示安排和协助地方政府进行抢险救灾;三是可根据该地区历年灾害应急案例、灾区的基本情况、灾害救援的相关经验做出救灾预案或决策;四是可以将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联系数据、上级部门和兄弟单位的联系方法汇入数据库系统, 使请示汇报、协同调度、命令下达做到有序及时;五是为后勤各职能部门, 如财务部门资金筹集, 军需部门物资调配, 营房部门随行保障, 提供参考数据, 通过数据库系统可以提高各部门快速反应能力, 提高保障效率。

1.2 应急快速响应系统 (The emergency fast response system)

应急快速响应系统是基于上级指示和各级政府的信息发布, 利用网络通讯手段使部队快速进入战备状态的指挥系统。该系统部队职能部门配备可视化操作平台, 能够快速的将相关信息反映在可视化平台上, 将灾害地区数据信息进行调阅。通过快速响应系统, 可以使上级指示和政府信息可以及时地反映在地图和灾区位置上, 便于了解灾区情况;便于对兵力的分配和物资、车辆的调配做到紧张有序;具有信息传达同步性, 对于上级的指示, 可以快速向下传达, 确保信息的时效性;为部队快速反应, 投入战斗, 完成“处突”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1.3 应急辅助决策系统 (the emergency assistance decision system)

该决策系统是基础数据库系统的延伸, 是在救灾过程中遇到突发灾害或是次生灾害的辅助决策, 需要事先准备区域地图、人口财政状况、教育医疗、民族信息、当地的地质、水文、地貌、公路、铁路等相关数据。该系统通过分析灾情和灾区的实际情况, 为救灾部队提供灾害应急指挥方案和建议, 在突遇灾害时能拿出自救、救人方案提供数据保障;在通讯中断时, 上级部门可以进入辅助决策系统, 为上级部门或兄弟单位协助救援提供参考。

1.4 应急指挥系统 (the emergency command system)

应急指挥系统是各级指挥员在受领任务后, 利用应急基础数据库系统和应急辅助决策系统完成上级指示任务, 开展抢险救灾所采取的指挥决策系统。该系统汇总灾情相关信息, 通过该系统, 指挥员可以在部队出发前对灾害情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对于上级指挥命令的传达做到及时迅速, 对于救灾的指挥做到心中有数;通过对预案或以往救灾经验的调阅, 使战前准备做到及时充分, 对可能发生的状况做到充分考虑, 提高救灾的效率和安全性;通过数字化平台可以实施实时指挥, 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同。

1.5 应急后勤保障系统 (the emergency logistics support system)

应急后勤保障系统, 是基于应急财务、军需、营房保障系统建立起来的数据库系统。以应急财务保障系统为例, 需要建立财务保障数据库系统、银行应急储备系统、财务随行保障配发系统、财务结算系统等下一级子系统, 财务部门在受领任务时, 启动该系统, 系统自动接驳应急基础数据库系统, 从上一级系统中下载更新相关的灾害财务保障数据, 完成财务保障数据库数据的更新, 为财务部门的资金筹集做出初步预算。

1.6 应急信息通讯系统 (the emergency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system)

应急信息通讯系统是连接各相关系统的纽带, 是信息迅速传达, 及时反馈的桥梁。该系统需建立两个应急通道:一是信息的获取通道获取国家及政府发布的灾害信息, 该通道可采用网络信息, 视频信息, 电子信息;二是信息内部交互通道。信息发布, 采用部队内部网络系统, 将数据信息发布到可视化平台上或可通过广播、短信等形式传达到每一名官兵。

救灾应急信息化系统是一个整体, 其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相关技术的协调, 设施、仪器、软件要统一开发, 保证其系统的稳定性, 兼容性, 更好的发挥信息化技术对指导部队完成好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2 结语

武警部队救灾应急信息化系统只是对在救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作的初步探讨, 还存在着诸多不足, 如对于灾害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救灾相关的政策和制度需要逐步完善、救灾相关知识和技能还有待提高、救灾一系列系统还处在探讨阶段, 还需经实践检验等。

摘要:针对我国进入灾害多发时期, 武警部队作为抢险、救灾的主要战斗力量, 灾害来临时, 须配合各级政府开展救灾活动。在武警部队建立信息化应急救灾系统, 是提高部队在接受命令时快速反应的有效手段, 是加强部队救灾能力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武警部队,应急救灾,信息化

参考文献

[1]张梅颖.管住灾害管理的上游环节[J].城市与减灾, 2005 (1) .

救灾应急 篇7

1 汶川抗震救灾充分展示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和疾病控制体系建设的成果

1.1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卫生应急工作离不开政府、社会、部门、专业机构的联合作用。地震发生后, 从中央到地方, 举全国卫生防疫之力, 四面八方鼎力支援, 在最短时间内调集上万名卫生防病精干力量, 从人力、物力、财力各方面保障救灾工作的有效实施, 各级各地政令畅通、步调一致, 形成强大合力, 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1.2 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经济建设成就给卫生应急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改革开放30年, 综合国力大幅提升,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国家财力大大增强。在抗震救灾斗争中, 各级政府及时投入资金, 紧急调运帐篷、活动板房、棉被、衣物, 大量粮食、食品、药品等, 救援物资源源不断运到灾区, 保证了抗震救灾需要、灾区人民的基本生活和灾区经济社会的基本稳定。

1.3 依法防治和科学防治, 为救灾防病应急救援工作指明了的方向

我国早就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和《国内交通卫生检疫条例》等法律法规。2003年非典之后, 国务院制定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卫生部也随后出台了一系列规章文件, 这些法律法规对于依法规范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了法律保障。汶川大地震之后, 卫生部又迅速组织专家制订出许多救灾防病工作方案, 并亲临现场组织指挥, 确保整个救灾防病应急救援工作能够按照预防为主的原则, 科学、有效地实施。

1.4 疾病控制工作者顽强拼搏的精神和精湛的业务, 为卫生应急工作奠定了专业队伍基础

从抗洪抢险到抗击非典, 再到抗震救灾, 疾病控制工作者表现出空前的团队精神和大局意识、奉献意识, 这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防疫队伍, 关键时刻冲得上、打得赢, 不仅以大爱无疆的胸怀温暖着灾区人民的心, 更用超前的防疫意识和精湛的防病技术捍卫着群众健康长城, 展现出了人性的光辉和疾病控制队伍的风采, 成为救灾防病工作无往不胜的坚实基础。

1.5 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 为卫生应急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平台

在抗震救灾中, 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各界、群众积极配合, 广泛支持, 政府统筹规划, 部门通力协作, 信息资源共享, 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作、公众参与的运行机制, 为应急救援创造良好条件。

2 重大灾害面前疾病控制应急暴露出来的问题

2.1 应急储备不能满足实战需要

高效率的疾病控制应急救援离不开充足的战前准备。 (1) 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不能完全应对各类自然灾害的需要。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场所和储备物资不足;物资储备更新、轮换、补偿机制尚不健全;未建立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信息管理系统, 缺乏应急物资储备和配送的科学评估机制。灾区应急救援力量自身保障、人装分离、交通工具匮乏、通讯设备落后、野外生存装备缺乏、队员装备和服装标识不清等, 影响了应急救援工作开展, 也给救援队伍自身安全带来威胁。 (2) 没有成熟规范的技术保障措施。有些卫生救援力量自身工作定位不明确、作用发挥不充分, 工作处于分散、无序状态。虽然国家下发了一系列救灾防病预案和各种技术方案, 但由于缺乏实战检验, 一些预案缺乏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真正使用时暴露出了与实际工作需要的差距, 应急状态下仓促出台一些规定和措施, 难以发挥预案的效能。 (3) 技术力量储备明显不足。随着疾病控制工作职责功能的健全, 学科划分更细, 疾病控制人员的专项素质不断提高, 出现“专才”偏多、“全才”缺乏现象, 这与应急救援要求防疫队员必须具备“一专多能”的过硬素质间存在矛盾。 (4) 实验室支撑系统有局限性。疾病控制应急救援队没有现代化的移动实验室设备, 现场快速实验室检测的技术支撑不能实现, 不能拿出及时准确的决策依据, 影响了卫生应急救援有效措施的提出, 削弱了救援效果。

2.2 组织指挥系统不能适应各种形势的变化

地震发生后, 数万名应急救援人员云集灾区, 大量救援物资、设备器械不断调集, 如果没有一个科学有效的指挥体系, 救援队伍的调度、救援任务的分配、救灾物资的合理调配等等都将成为影响救援效果的重要因素。在抗震救灾中虽然强调统一指挥, 但也暴露了组织指挥方面的不足。 (1) 多头指挥, 令出多门。在基层工作经常遇到一个数据几个地方要, 由于统计时间地点不同, 数据的准确性受到质疑, 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另外, 多方发出指令也令基层人员无所适从。 (2) 各自为战, 难以形成合力。各地区、各专业队伍分布在不同的区域, 由于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工作指令和具体工作标准, 在资料收集和工作进展汇总等方面遇到问题, 以至于上级领导不能及时了解基层工作开展情况, 给决策带来困难。 (3) 信息不畅, 整合失调。在救援工作中, 信息的主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各部门独立收集信息, 使得信息传递过散、过乱, 造成信息不全, 信息不畅。缺乏信息的整合机制。 (4) 缺乏需求评估机制, 应急队伍的救援梯次不分明。主要表现在应急救援队伍任务和方向不明, 流向盲目, 救援地域力量分布众寡悬殊。有的地方力量匮乏, 有的地方过度集中, 在一个小的区域内, 多支队伍共存, 工作重叠交叉, 难以展开工作, 效率和效能都受到影响, 无疑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 同时也带来物资资源的浪费。

2.3 现场处置工作不能规范统一

应急队伍来自不同机构, 人员、技术、专业、知识等结构不同, 在现场处置工作中暴露出许多不足。 (1) 现场处置技术标准不统一。虽然国家下发了许多工作方案和标准, 但是在现场应用中缺乏针对性强的技术标准和工作规范, 使得工作开展起来没有统一标准衡量, 规范性大打折扣。 (2) 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培训, 特别是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各类灾害、中毒、不明原因疾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等现场技术的培训, 在执行过程中不能按照要求开展工作。 (3) 部分措施缺乏必要的科学论证。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出现了过度和不足的双向矛盾。特别是在灾情评估、灾区群众卫生防病需求调查不足情况下, 提出的物资储备方案、防病措施、卫生资源配置建议等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有些措施没有进行风险评估, 片面偏重某一个方面, 而失去了总体效应。

3 建设完善的疾病控制应急体系, 关键在于抓好五个“重在”

3.1 疾病控制应急重在“应对”

要做好“应”, 必须要软件、硬件建设兼顾, 达到双赢, 不可偏颇。“软”就是指健全体制和运行机制, 明确责任, 居安思危, 预防为主, 超前预警。做到责任分工精细化, 协调作战统一化, 技术培训和队伍建设常态化, 预警预测科学化, 处置措施规范化, 反应机制快速化。“硬”就是指良好的物资储备和信息管理系统。以储备适度、装备精良、信息畅通、着眼实战为标准, 努力做到常规储备和战略储备相结合, 标准装备和特殊装备相补充, 部门装备和统一装备相适应, 政府装备和公众需求相统一。

3.2 疾病控制应急重在“四化”

即装备军事化, 指挥统一化, 措施科学化, 管理规范化。装备军事化主要是学习军队装备模块化, 针对不同类别、等级的灾害, 建立相应的应急救援模块, 一旦遇到不同灾情或事件时, 第一时间拿出相应模块予以对应。指挥统一化主要是指要建立上下联通、横向互动的国家、省、市三级灾害卫生应急指挥系统, 形成各级政府、部门及社会力量协同作战的运转机制, 坚持属地管理, 建立前后方联动机制, 统一领导, 统筹调度, 协调各方, 高效有序。加强应急指挥决策平台建设, 规范信息收集、报告和分析, 坚持指标体系统一、传递报送方向统一, 避免重复统计和指标混乱, 实现各级应急指挥决策中心的信息集成化、决策程序化和部门间联通。措施科学化主要是引进风险评估理念, 加强风险意识教育, 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隐患评估制度, 正确评估和运用控制措施, 科学开展监测工作, 及时进行事件预警。对潜在的公共卫生威胁进行评估, 及时提出传染病防控建议和措施。必须引入大卫生观念, 着眼群体效应。灾害来临之时坚持防治结合, 医疗和防疫混合编队, 并驾齐驱。在紧急救治的同时, 开展卫生防疫工作, 更加有效的发挥医疗卫生的综合效益。管理规范化主要是不断丰富完善卫生应急法律法规和预案体系, 及时修订、增补现行的卫生应急工作制度, 有效贯彻和实施法律法规, 按照不同行政区域、针对不同灾害, 制订更加科学适用、操作细化的区域性应急救援预案, 固化管理流程, 明确管理责任, 避免管理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保证预案执行效果。

3.3 疾病控制应急重在“着眼于民”

从这次地震灾害来看, 地震带居民地震预兆知识和自救自防知识匮乏, 致使许多人丧失逃生机会或留下终生残疾, 部分灾民的依赖性强, 防疫参与意识较差, 也影响了防疫工作的开展。因此, 为了减少突发事件的危害, 要加大公众宣传力度, 要做到应急救援和公众自我保护并举, 政府储备和公众储备并重, 整体和个体平衡。做到防护行政一元化, 行政风险分散化, 防护参与社会化。切实做到重心下移, 着眼社区, 联防联控, 做到人人会自救、相互能互救、单位科学组织施救的目标。

3.4 疾病控制应急重在“科学为先”

疾病控制应急事件需求多样化, 意识多元化, 影响因素复杂化。这就需要科学研究, 科学决策, 科学处置, 减少危害。特别是在这次地震灾害中, 对早期危险因素和防疫措施的评估不够, 评估能力不足, 表现出防疫措施没有优先顺序, 影响了防疫救援时效和作用的发挥。因此, 在处置事件的整个过程要始终坚持科学为先, 合理安排, 都要依靠科学技术对事件进行评估和判定, 特别是加强风险和危害程度的评估, 并进行可行性论证, 才能做到科学决策, 效率优先, 措施适当, 减少危害。

3.5 疾病控制应急队伍建设重在培养“应急队长”

救灾应急 篇8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也是世界上蒙受地震灾害最为深重的国家之一。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震源浅、成灾率高, 20世纪全球1/3的大陆地震发生在我国, 因地震死亡的人数占全球的一半。新中国成立以来因地震死亡人数占各类自然灾害死亡人数的一半以上。破坏性地震发生后, 死者安葬、伤者救助、卫生防疫、灾后重建, 恢复生产、恢复秩序等均急需大量应急物资, 科学布局应急物流配送中心, 实施高效有序的物流配送, 对保障应急救援物资配送的需要, 避免震后混乱和损失扩大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对于应急物流配送中心布局的研究较多, 如考虑多重数量和质量覆盖的应急设施选址模型, 考虑应急设施的公平性和效率性的多目标决策模型等。这些模型对于确定需求情况下的应急物流配送中心、应急物资储备仓库等应急设施选址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但没有充分考虑到抗震救灾不同阶段应急物流需求的动态变化。

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 灾害损失情况与地震震级、震源深度、地震烈度、地震发生的时间、建筑物的结构及破坏程度、震区人口数量与密度、工业体系结构和布局、灾区地质特点、应急救灾的有效性等多个因素相关, 这些信息的获取有的需要几小时、几天甚至更长的时间, 因此, 地震发生后, 对灾害损失情况的认知是个动态变化、不断修正的过程, 应急物流配送中心布局应当根据灾害损失评估情况动态调整。本文分析了抗震救灾应急物资需求的阶段性特点, 构建了应急物流多级配送中心布局优化模型, 并运用离散粒子群算法的对模型进行求解。

二、抗震救灾应急物资需求阶段性特点

根据现阶段国内外对地震灾害损失的认知过程, 可以将抗震救灾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1. 抗震救灾初期。

地震发生后, 没有破坏情况报告和人员伤亡报告的阶段为抗震救灾初期。这阶段的首要任务是搜救被困人员和治疗伤员, 物资需求主要包括救生器械、应急通讯设备救生类物资, 医疗器械、急救药品、普通药品、防疫药品等医疗类物资, 食物、帐篷、衣被等生活类物资。应急物资需求总体规模可以根据地震时间、震级、震中位置和震源深度等信息初步估算, 各个需求点的需求还要根据实际受灾程度进一步明确。应急物流配送潜在需求量大、需求点不明确、时间紧迫。

2. 抗震救灾中期。

从政府启动应急机制, 破坏情况报告和人员伤亡报告逐步报出, 到全面展开救灾的阶段, 为抗震救灾中期。这阶段抗震救灾全面展开, 生命救助、临时食宿、生命支持、救援运载、防护用品、器材工具、工程设备、照明设备、污染清理、动力燃烧、交通运输、工程材料及通讯广播等类型的物资装备需要紧急调入, 受伤人员需要紧急转移。应急物资需求的总需求和各个需求点的需求可以根据受灾程度和受灾人口分布进行较为准确的评估。应急物流配送需求量大、需求点明确、时间紧迫。

3. 抗震救灾后期。

从报道人员伤亡数量开始衰减, 开始灾后重建的阶段为抗震救灾后期。这个阶段主要任务是灾后防疫和重建。应急物资总需求和各个需求点需求更加明确, 并可以根据前期应急物资的投入情况、救助效果等, 实时计算调整物资需求量。应急物流配送需求增速下降、时间紧迫性稍缓, 需求点需求明确。

三、抗震救灾应急物流配送中心布局动态优化模型

1. 模型假设。

为合理描述问题, 作出如下假设: (1) 所有应急物流配送中心的候选点都经过充分分析和论证, 考虑了应急物资需求点及需求量的分布, 交通较为方便、水电充足、场地满足展开要求。 (2) 当一个应急物资需求点处于多个二级应急物流配送中心服务半径之内、一个二级应急物流配送中心处于多个一级应急物流配送中心服务半径之内时, 服务对象的选择采取就近就便原则;每个二级应急物流配送中心只由1个一级应急物流配送中心提供服务。 (3) 一级应急物流配送中心至二级应急物流配送中心采用同一种交通工具, 二级应急物流配送中心至应急物资需求点采用同一种交通工具, 配送时间均与距离成正比; (4) 抗震救灾物资种类较多, 但物资数量统一按千克计量, 应急配送中心的能力也按千克计量; (5) 对受灾区域进行合理划分, 划分片区的大小取决于研究问题的颗粒度, 应急医疗救援需求点为片区的中心, 即本文中考虑的选址问题是离散性选址问题; (6) 运费是由运输量和路程等因素决定的线性函数。

2. 应急物流配送中心布局优化模型。

从汶川、玉树地震, 到庐山地震, 理性救灾越来越受到关注。为促进科学理性救灾, 防止应急配送力量过度涌入灾区, 给灾区交通、食宿保障等造成过大压力, 在保证所有需求得到有效响应的前提下, 以投入的应急物流配送总能力最小为目标, 构建模型如下:

其中:

R= (Ri|i=1, 2, …m) :需求点的集合;

S= (Sk|k=1, 2, …, p) :二级应急物流配送中心候选点的的集合;

F= (Fj|j=1, 2, …n) :一级应急物流配送中心候选点的集合;

Ni:需求点Ri昼夜需要救灾物资数量, 以千克计;

uj:Fj点昼夜配送能力;

vk:Sk点昼夜配送能力;

Tik:需求点Ri到二级应急物流配送中心候选点Sk的时间;

T’kj:二级应急物流配送中心候选点Sk到一级应急物流配送中心候

T1:需求点Ri到二级应急物流配送中心候选点Sk的允许时间;

T2:二级应急物流配送中心候选点Sk到一级应急物流配送中心候选点Fj的允许时间;

式3.5:投入的应急物流配送总能力最小;

式3.6:需求点Ri到二级应急物流配送中心候选点Sk的时间在允许时间范围内;

式3.7:二级应急物流配送中心候选点Sk到一级应急物流配送中心候选点Fj的时间在允许时间范围内;

式3.8:二级应急物流配送中心候选点Sk的配送能力能够满足服务需求点的能力需求;

式3.9:一级应急物流配送中心候选点Fj的配送能力能够满足服务二级应急物流配送中心的能力需求;

式3.10:需求点Ri只有一个二级应急物流配送中心覆盖;

式3.11:二级应急物流配送中心Sk只有一个一级应急物流配送中心覆盖;

各需求点Ri昼夜需要救灾物资数量 (Ni) 是随时间变化的函数, 抗震救灾初期会急剧上升, 中期比较平稳并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后期会缓慢下降。在抗震救灾的不同时间段, 可以根据根据灾情实时分布情况和Ni值动态调整应急物流配送中心的规模和布局。

四、基于粒子群算法的问题求解

1. 粒子群算法。

抗震救灾应急物流配送中心动态布局问题是NP完全问题, 可以用整数线性规划、图理论、状态空间搜索和基于概率的方法如遗传算法、模拟退火、粒子群算法等来求解。粒子群算法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PSO) 是Jame Kennedy和Russell Eberhart于1995年共同提出的基于群智能的随机优化算法, 在解决大规模复杂优化问题、动态目标寻优、空间函数寻优等方面有着收敛速度快、鲁棒性好、解质量高等优点, 近年来在多个优化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标准PSO算法的研究主要针对连续型的优化问题, 即描述粒子状态及其运动规律的量都是连续的。为解决组合优化问题, 需要将粒子群算法中粒子的位置进行整数规格化。本研究利用随机取整法对粒子群算法中的迭代公式进行调整, 使得每个粒子均为离散型变量, 从而构建适应于离散优化问题的粒子群算法。

2. 编码设计和适应值函数。

优化问题的粒子群算法。。模型中有6个决策变量xj、yk、uj、vkdik、bkj, 在模型假设中, 服务对象的选择遵循最短路原则, 且每个需求点只由1个二级应急物流配送中心提供服务, 每个二级应急物流配送中心只由1个一级应急物流配送中心提供服务, 即:如果xj、yk确定, 则dik、bkj可以根据路程最短的原则确定, uj、vk分别根据服务的需求点需求、二级应急物流配送中心能力确定。因此, 设计粒子群算法求解过程时, 只对应急配送中心候选点进行编码。根据变量特性, 采用二进制对一级应急物流配送中心候选点、二级应急物流配送中心候选点分别进行编码若一级、二级应急物流配送中心候选点分别有P个、N个, 则一级、二级应急物流配送中心候选点编码长度分别为P、N。编码方案如图所示。

对于每个可行解Z (p, n) (p∈[1, 2P], n∈[1, 2n]) , 构造i×4阶矩阵A[j, k, i, Ri], 其中i表示应急物资需求点编码、Ri表示应急物资需求点i处的需求量, k表示根据路程最短原则计算出的、服务于应急物资需求点i的二级应急物流配送中心的编码, j表示根据路程最短原则计算出的、服务于二级应急物流配送中心k的一级应急物流配送中心的编码。根据矩阵A, 可以计算出二级应急物流配送中心k服务的应急物资需求点个数Ni, 二级应急物流配送中心k的总配送能力Rk;一级应急物流配送中心j服务的二级应急物流配送中心个数Pj, 一级应急物流配送中心j的总配送能力Rj, 根据分析构造适应值函数如下:

3. 计算步骤。利用GIS的空间数据支持、空间分析功能, 构造基于GIS的应急物流配送中心动态布局问题的粒子群算法, 计算步骤如下:

第一步, 根据一级应急物流配送中心、二级应急物流配送中心和应急物资需求点的GIS空间数据, 运用最短路算法和车辆平均运行速度, 计算出每个Tik值和T’kj值。

第二步, 对于每个应急物资需求点i, 检查所有的Tik值, 如果, 则说明所有的二级应急物流配送中心都不能满足i点配送时限的要求, 需要在i点附近增加二级应急物流配送中心候选点, 增加候选点后, 进入第一步。

第三步, 对于每个二级应急物流配送中心候选点k, 检查所有的T’kj值, 如果 , 则说明所有的一级应急物流配送中心候选点都不能满足二级应急物流配送中心候选点j配送时限的要求, 需要在j点附近增加一级应急物流配送中心候选点, 增加候选点后, 进入第一步。

第四步, 初始化各粒子的位置和初速度, 以及其它初始值。

第五步, 将各粒子的位置参数整数化, 以小数位为概率, 随机取整。

第六步, 计算各粒子的目标函数值。

第七步, 比较粒子目标函数值, 计算各粒子的历史以来最佳位置和所有粒子历史以来的最佳位置。

第八步, 如果计算结果已经达到运算精度要求, 就停止计算;否则, 进入下一步。

第九步, 计算各粒子下一次的速度和下一次飞行位置的参数值, 转至第五步。

第十步, 得到最优解Z (p, n) (p∈[1, 2P], n∈[1, 2n]) , 同时得到最优矩阵A[j, k, i, Ri]。从最优解Z可以得到两级应急物流配送中心建设的位置, 从最优矩阵A可以计算出各配送中心服务对象和应具备的物资配送能力, 达到选优目的。

五、结束语

本文在分析抗震救灾应急物资需求阶段性特点的基础上, 分别以最大覆盖人口和最小力量规模为目标, 构建了适用于抗震救灾初期和中后期的应急物流配送中心布局动态优化模型, 并设计了运用GIS空间数据和离散粒子群算法的求解过程。建立的模型和算法也可用于洪灾、核生化事故等其他突发事件应急物流配送中心布局优化。

摘要:深入分析抗震救灾应急物资需求的动态变化, 以投入最小配送力量规模为目标, 构建了抗震救灾应急物流配送中心布局动态优化模型, 设计了运用GIS空间数据和离散粒子群算法的求解过程。

关键词:抗震救灾,应急物流,配送中心,布局,动态优化,粒子群算法

参考文献

[1]陈维锋, 王云基, 顾建华, 彭晋川, 地震灾害搜索救援-理论与方法[M].地震出版社.2008.7.

[2]葛春景, 王霞, 关贤军.重大突发事件应急设施多重覆盖选址模型及算法[J].运筹与管理.2011, 20 (5) :50-56

[3]陈志宗, 尤建新.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设施选址的多目标决策模型[J].管理科学, 2006, 19 (4) :10-14

[4]洪波.应急物资需求分类及需求量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9.

救灾应急 篇9

1 灾害护理能力

灾害护理即系统灵活应用独特灾害护理知识与技能,与其他专业人员合作,为减轻灾害对人类生命与健康的危害而展开的活动。我国大陆对灾害护理能力的标准和评价体系尚处于发展阶段,国外的专家倾向于全球护士拥有相似的灾害护理能力,5.12汶川地震和4.20芦山地震的亲历救灾,国内相关学者在ICN、WHO灾害护理能力的相关概念框架指引下,围绕地震灾害发生的四个时期总结出在地震救灾中护理人员应具备的灾害护理能力。

1.1 始动期:

在灾害的始动期,伤员数量大、危重伤员多,伤情复杂,此期护理人员常担负大量的救治工作,应具备急救技能和相关专业知识,脱险救灾和敏锐的观察力与综合分析判断等能力[1]。在救治过程中要求护理人员保持冷静的头脑,针对受灾群众能快速、有效的开展救援,同时由于灾区环境的艰苦性、危险性及复杂多样性,护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医德,忠于职守,发扬人道主义精神,才能更好的保证自身的安全以及对灾民和幸存者更好的进行救护。

1.2 灾害中期:

此期护理人员面临更为关键的卫生防疫工作和伤员的躯体创伤处理,护理人员要做好环境卫生的管理,协助卫生防疫人员进行水质检测、做好水源保护、倡导喝开水;同时要对救灾食品的储存,运输等进行管理和监督,进行疾病预防知识的宣教,指导群众要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对于每个灾民的身体状况要细心观察,严防流行病的发生;对于气性坏疽和破伤风等特殊疾病的预防要重视,积极进行隔离治疗,防止交叉感染出现疫情。

1.3 远期:

远期主要是对灾民精神,心理的重建和恢复,在此期心理护理是灾害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地震打乱了人们正常的生活节奏,公众处于一种恐惧,紧张的情绪中,且此种消极情绪相互蔓延感染,因此做好此期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护理人员首先应做好灾民的心理反应评估,其次是进行集中的心理辅导,在此基础上针对灾民的不同情绪状态采取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最后护理人员要掌握科学的心理护理知识,充分发挥自己在灾后心理重建中的作用,使每次救灾都能在生命救护的同时跟进心理危机干预,最大限度减少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2]。

1.4 准备期:

准备期即进行灾难的应对和训练的时期,在此期护理人员在学习灾害医学、护理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培养观察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由于灾害突发性强、环境艰苦、时间紧和超负荷的工作量就要求护理人员塑造优良的综合素质,包括健康的体魄、充沛的精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完成灾区救治伤员的任务。

2 灾害护理能力建设思考

5.12汶川地震和4.20芦山地震,我院派出了6支救护队伍奔赴地震灾害现场参与医疗救护,从护理救护队员的组成、现场救护能力、伤员转运、心理干预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我们出色的救护工作受到灾区群众、医疗同行、政府的认可和赞扬,2013年我院获国家卫计委“抗震救灾表现突出单位”表彰。但灾后救援后的反思,使我们深刻认识到这两次地震救灾中我院护理人员都很乐意并非常努力去挽救生命,但他们救灾时面临的挑战远大于日常工作时所承受的压力,亲历救灾的体验凸显出灾害护理能力的不足。结合国内外灾害护理能力建设的研究成果,分析灾害护理能力建设的框架,提出应急救灾体系灾害护理能力构建的思考,促进灾害护理能力建设。

2.1 医院高度重视,完善应急救灾体系。

为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灾害,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与健康,各级医院要高度重视,按照卫生部医院评审标准对应急管理的要求,加强领导,建立并完善应急救灾体系及应急管理的长效机制。

2.2 调整灾害救护护理人员的结构。

在西方发达国家,灾害救护主要由急救实践护士担任,必须具备常识、经验、识别自身极限的能力、承受责任的能力、勇于请求帮助的能力五大素质[3]。而在我院承担的以往的应急灾害护理救援中,灾害护理人员多由各个临床科室临时抽调,没有经过专门的统一考核。成翼娟等相关研究表明[4],护理人员的文化程度和职称的不同对灾害护理能力的认知及学习需求不同,与大专护士和初级职称护士相比,本科及以上学历和中高级职称的护士对更具有专业责任感。护士的职务也影响其对灾害护理管理和专业发展方面的需求,因此调整灾害护理人员结构是适应灾害护理发展的必然要求。

2.3 加强灾害护理学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培训。

国际灾害护理研究起步相对较早,教育、培训体系也较我国健全,因此需积极借鉴灾害护理学习,加强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规范护理人员急救技术,使护理人员掌握一定的灾害护理知识和技能,提高应急能力,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努力培养出一批能应对突发灾难事件医疗救援需要的高水平护理人才,建立高效实用的灾害护理人才后备力量,具体措施包括:(1)增加模拟灾害场景救护训练:通过模拟演练,使护士在提升现场救援能力的同时增强有必要提升救灾能力的意识与动机。通过模拟演练,积累灾害护理的实践经验。(2)模拟演练与心理训练结合:模拟灾区现场,护理人员不仅掌握了灾害护理的相关知识、技能,强化了急救技术,而且加强了灾难状态下心理素质的训练。(3)模拟演练与预防医学训练结合:灾害往往导致各种传染病的流行,必然要求加强卫生防疫工作,因此除了常规演练外,还应加强公共卫生防疫训练,达到基本技能、防疫水平共同提高的目的。

3 讨论

随着全球灾害事件越来越频繁,灾害护理的任务越来越持久,给护理工作带来新的挑战,护理人员是灾害救护队伍中重要的力量,在灾害救护中发挥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护理人员灾害护理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救援工作的成败。从5.12汶川地震和4.20芦山地震我院救护护理实践,结合国内外灾害护理能力建设的研究成果,分析了灾害护理能力建设的框架,提出了应急救灾体系灾害护理能力构建的思考,以促进构建和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优秀的灾害救护护理队伍。

参考文献

[1]张宏晨,王培席,王伟,等.结合汶川地震浅谈护理人员应具备的灾害护理能力[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8):37-39.

[2]李云峰,王丽媛,臧渝梨.地震救灾护理人员的灾害护理能力及其对相关必要性的认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30(4):23-25.

[3]Wex F,Schryen G,Feuerriegel S,et al.Emergency response in natural disaster management:Allocation and scheduling of rescue units[J].Eur J Operat Res,2014,235(6):697-708.

救灾应急 篇10

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一些重灾区因为通信设施遭到了严重破坏,无法及时有效地与抗震指挥部取得联系,严重影响了救灾工作的开展。虽然提供了大量应急通信设备,为抗震救灾应急通信指挥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但依然暴露出一些缺陷:

(1)现有应急通信设备多集中于经济发达的大中型城市,在其他地区发生重大灾害时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宝贵的时间进行应急设备调配,大大影响了救援的速度和效率。

(2)现有应急通信设备装备价格和使用价格不菲,在受经济条件限制的中小城市和乡镇地区很难普及发展。

(3)现有应急通信设备大部分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在重大灾害发生时实战适应能力偏弱。

针对以上问题,在更多地区配备经济、实用、可靠的应急通信系统极为必要,而便携式卫星通信地球站无疑是能够解决这些问题的较好选择。

1 系统组成及基本工作原理

便携式卫星通信地球站是一种在特殊环境下满足突发事件要求的卫星通信系统,可通过手提、背负的方式进行人工携带。它通过卫星与远端主站形成卫星通信链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数据通信、话音通信、图像通信等多种业务的传输。

1.1 系统组成

系统由可拼装反射面天线,组合馈源、低噪声下变频器(LNB)、上变频功率放大组件(BUC)、天线座及天线伺服模块、跟踪接收机模块、卫星通信模块、图像编解码器模块、供电模块等设备组成。系统原理如图1所示。

1.2 工作原理

使用便携式卫星通信地球站时,首先打开天线箱,手动拼装天线主反射面,连接箱体之间电缆并接通电源。

设备开机后,天线伺服控制模块通过倾角仪和GPS来确定天线所处位置和天线座的姿态,计算出针对工作卫星波束最佳的极化匹配角,并控制极化电机使天线的极化角与卫星波束的极化角匹配。与此同时,天线伺服控制模块按照一定的自动控制算法驱动方位和俯仰电机,对工作卫星信标波束进行搜索。

便携式卫星通信地球站在进行卫星搜索时,采用开环搜索和闭环跟踪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工作。在开环搜索过程中,伺服系统首先根据工作卫星的信标频率,将跟踪接收机设定到预置的信标信号频率,同时根据倾角仪和GPS得到的地理信息数据将天线的俯仰转动到理论计算值,基本确定了俯仰角后,根据跟踪理论,转动方位即可找到与预置信标频率对应的卫星,即为工作卫星。

天线收到工作卫星信标信号后,经LNB放大后由定向耦合器分为两路,一路信号输出给跟踪接收机,完成对信号的检波、滤波和放大,为伺服控制提供信号电平指示,调整天线姿态,使天线接收最大信号电平,即天线波束对准卫星。此时天线进入步进跟踪状态。在步进跟踪状态中,当信号大于一定预置门限,天线指向处于保持状态;当信号小于预置门限,天线自动进入步进跟踪状态,伺服控制模块通过调整天线姿态,保证天线指向始终对准卫星,保持最佳接受性能。另一路信号经下变频解调后传输给基带单元,经基带处理后输出至用户终端。与此同时,用户终端的输出信号经基带单元的基带处理后再经调制、上变频后通过功放由天线发射至卫星。至此,完整的卫星通信链路得以建立。通过卫星链路,便携式卫星通信地球站即可与远端站进行多种业务传输。

1.3 链路预算

假设中心站天线口径7.3 m,站址设在北京,便携站天线口径0.9 m,站址设在西安,鑫诺卫星Ku波段转发器参数为例对系统链路参数进行预算。预算条件列如表1所示,预算主要结果列如表2所示。

1.4 特点分析

与其他应急通信设备相比,便携式卫星通信地球站具有以下特点:

(1)体积小、重量轻、易于携带。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很难预警,留给人们反应的时间很短,灾难过后又往往出现环境恶化,交通中断等不利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便携式卫星通信地球站因其体积小、重量轻、易于携带的特点,故而一方面在灾害来临时易于保存,为联系救援提供条件。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背负或空投的方式提供给受灾地区,及时构筑救灾应急通信系统,为救灾提供可靠保障。

(2)环境适应能力强。灾害现场往往情况复杂,工作环境恶劣且缺少足够的能源供应,不利于大型应急通信设备展开工作。而便携式卫星通信地球站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在较小的空间内即可展开工作,并且具有能耗小,易于补充能源。

(3)操作简单。便携式卫星通信地球站结构简单,展开轻便快捷,若配备采用智能控制技术,实现自动寻星功能的便携式卫星通信地球站操作更为简便易学,非专业人员通过人机对话界面即可完成便携式卫星通信地球站的开通。

(4)价格优势。便携式卫星通信地球站与其他类型应急通信设备相比,如“动中通”“静中通”等,设备和使用价格都更为低廉,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更适合配备在经济实力较为薄弱的中小城市和广大乡镇地区。

1.5 发展前景

为使便携式卫星通信地球站能够在应急救灾中更好的发挥作用,针对现有便携式卫星通信地球站存在的一些不足,提出以下建议:

(1)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采用新型材料,进一步减轻便携式卫星通信地球站重量,提高设备的应用灵活性。

(2)在保证便携式卫星通信地球站的便携性能的同时,可以采用新技术增加天线增益或提高系统发射功率,满足清晰度更高要求的视频内容的传输,为应急救灾提供更直观更详尽的现场资料。

(3)灾害现场往往伴随高寒、高温、降雨等恶劣条件,现有便携式卫星通信地球站虽然具备一定的环境适应性,但在设备材料、产品工艺上仍需不断改进,提高设备在恶劣环境下工作的可靠性。

2 组网方式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卫星通信便携站以其独有的特点,能够满足作为基本应急通信装备的需要,能够对现有的应急通信系统进行有效的补充和完善。系统网络示意图如图2所示。

当自然灾害来临时,后方地面中心站可作为指挥中心用于应急指挥调度、抢险部队指挥通信。车载站作为机动远端站,迅速抵近灾害现场,通过在集成车内的短波、超短波电台,无线集群系统及数字图传系统,作为前线指挥中心指挥应急救灾工作。通过卫星链路将救灾现场情况发送到中心站,为后方指挥中心提供决策依据。而在受灾地区,当道路损毁车载站不能及时到达时,可迅速展开便携式卫星通信地球站与后方恢复通信联系,将灾害现场的各类信息传递出来,为指挥中心制定救灾方案提供直接依据。

3 结束语

自然灾害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应急救灾通信的重要性,也使人们认识到普通公众通信网络在突发灾害面前的脆弱性。因此必须加强应急救灾通信系统的建设,实现多种通信方式优势互补,采取多种手段,保证一旦灾害发生,能在第一时间保障救灾通信的畅通,提高抗灾救灾能力。我国应急通信保障工作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便携式卫星通信地球站以其优势特点,能够在应急救灾通信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李文峰.现代应急通信技术[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2]陈振国,杨鸿文,郭文彬.卫星通信系统与技术[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3.

[3]唐有喜.从日本应急通信体制谈如何应对突发灾害[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30(5):1011-1016.

上一篇:美术课堂中的游戏教学下一篇:监督式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