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高职院校

2024-07-14

上海市高职院校(精选十篇)

上海市高职院校 篇1

纵观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历程, 从时间纬度看历史并不久远, 高等职业教育起自19世纪80年代初, 可视为发展的初期阶段, 进入2 0世纪9 0年代,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布和社会对高职人才需求的巨大空间, 高职教育不可逆转的持续蓬勃发展, 无论是高职院校的数量还是在校学生的人数, 皆与普通高校旗鼓相当, 由此便诞生了又一个庞大的带有明显高职特色的大学生体育消费群体。在此形势下, 调查研究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 探讨上海市高职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各种外显及内隐的体育消费特质, 势必将对高职院校的学校体育改革, 以及未来上海市体育消费市场发展趋势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为上海市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 在实际调研过程中, 采用随机非概率抽样抽取了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金融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以及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4所高职院校作为样本进行调查研究。

2. 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发表的有关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论文和出版的著作, 归纳总结相关经验。

(2) 问卷调查法。本文依据研究目的设计了上海市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调查问卷, 根据不同场所, 进行了抽样调查, 抽样范围包括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金融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 以及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4所高职院校, 共随机现场发放调查文卷610份, 回收有效问卷590份, 回收有效率96.7%, 发得到随机样本。

(3) 数理统计法。运用计算机软件SPSS对数据进行录入。

三、上海市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

1. 高校院校学生体育消费性别特征

性别不仅是人的基本生理特征, 同时也是人的基本社会特征之一。不同性别的个体, 在社会化过程中的行为也迥然各异, 具体到体育消费领域, 性别对男性与女性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显然亦存在诸多差异。根据调查结果显示, 高职院校大学生在付诸体育消费行为时, 男生有402人, 占样本总数的68.1%;女生有188人, 占样本总数的31.9%。这些统计数据表明, 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人数男生明显高于女生, 男生对比女生的体育消费行为更加积极活跃。

2. 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消费观念及体育消费动机

通俗来说, 消费观念是人们对待其可支配收入的指导思想和态度以及对商品价值追求的取向, 是消费者主体在进行或准备进行消费活动时对消费对象、消费行为方式、消费过程、消费趋势的总体认识评价与价值判断。消费观念一经形成, 会显著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而消费动机则是消费者为了实现消费的目的而进行行动的原因, 消费者的行为是受动机支配的, 动机是消费者的内在过程, 行为是这种内在过程的表现。因此, 在对目标群体体育消费行为调研时, 消费观念和消费动机是应用最广的两项指数, 几乎无一例外, 调研者推测某群体的体育消费行为时总是要了解其消费观念和动机。根据数据统计结果, 被调查的4所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体育消费呈积极肯定的态度, 所占比例高达7 9.3%, 仅有9.2%的学生不赞同体育消费, 另有1 1.5%的学生表示中立态度。同时, 在调查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动机时发现, 大学生对此项问题的回答虽然较为分散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但主要消费动机依次为强身健体、丰富业余生活和增加人际交往, 三者分别占样本总数的41.5%、15.3%和11.2%。这充分说明高职院校大多数学生在进行体育消费时首先考虑的因素是强身健体, 在这一点上他们达成了共识。究其原因可能与高职院校特殊教育培养目标有关, 1998年2月16日, 国家教委印发的《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原则意见》指出:“职业教育要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此种教育培养模式表明高职院校大学生需更注重体能素质的培养, 从而导致大学生在选择体育消费项目过程中会较多的考虑其是否具备强身健体的功能。

3. 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消费结构

体育消费结构一般分为实物型体育消费和娱乐型体育消费。据统计资料显示, 上海市高职院校大学生实物型的体育消费主要包括体育服装、运动鞋袜、体育音像产品, 以及体育报刊等产品, 实物型体育支出占据了高职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绝大部分, 构成了目前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的“主流”。同时在被调查的4所高职院校中, 通过对男女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进行比较发现, 性别差异对男女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未呈现显著性差异 (P=0.3 6 9) , 表明在进行实物型体育消费时, 男女生体育消费结构的差异程度不大。从访谈情况看, 大多数高职大学生表示假如他们选择某项自己喜欢的收费体育项目进行体育消费时, 为保证更好地掌握所授体育技能, 将会相应的购买所需体育设备。比如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在校大学生在报名参加跆拳道社之前, 会以个别购买或团购的形式预购跆拳道服和相关的训练器具。显而易见, 为保障参与体育活动, 一些实物型的体育消费品已经自然而然的成为高职大学生体育生活的“必需品”, 所以, 实物型体育支出占据其体育消费主体也就不足为奇了。

经过进一步的追踪调查与统计分析, 发现上海市高职大学生的娱乐型体育消费能力偏低, 对娱乐型体育消费的支出大多局限于现场观赏各类体育比赛的门票和业余时间参加各种体育项目培训费用等, 并且男女生的娱乐型体育消费能力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01) , 男生在娱乐型体育消费能力上大大优于女生。这些数据说明娱乐型体育消费在上海市高职院校大学生中所占比例较低, 需进一步拓展他们的娱乐型体育消费水平。

4. 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消费水平

体育消费水平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为满足生活需要而消费各种体育物质产品和劳务产品的数量, 它从量的方面反映个人体育消费在某一时间的水平。从调查结果看, 上海市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年均体育消费金额在600元~1000元之间的占总人数的19.5%, 1001元~2000元之间的占消费总人数的32.3%, 2001元~3000元之间的占消费总人数的11.2%, 而600元以下、4001元~5000元之间, 以及5 0 0 0元以上的仅占消费总人数的3.7%, 从数据中得知, 高职大学生的年均体育消费主要集中在600元~2000元之间, 其中居于1001元~2 0 0 0元之间的最多。这说明上海市高职院校大学生年均体育消费水平较高, 对大学生体育消费市场的商家而言, 充满了巨大的商机。

5. 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消费项目

根据访问调查, 上海市高职院校大学生选择体育活动的项目中, 多数青睐球类和健美类项目的体育健身活动。其中男生参与的体育项目按选择人数的多寡依次为:足球、篮球、羽毛球、网球、跆拳道等, 女生分别是:瑜珈、体育舞蹈、羽毛球、游泳、网球等。在选择这些项目进行体育活动时, 由于身在学校的学生可以免费使用学校的体育场地和器材, 加之学生在上体育课的过程中也能学到较多体育技术技能, 因此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发生体育消费行为时, 主要体现利用业余或假期时间在校外的诸多社会经营场所的体育消费行为, 例如, 在收费场所打羽毛球、篮球, 以及跆拳道训练等等, 而在学校进行体育项目消费亦仅限于不满足体育课获得的体育信息量, 或者本校不开设此项体育课程, 学生转而借助学校体育设施并聘请体育人才以实施收费的形式进行体育健身。此种体育消费方式构成了校内高职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主要部分。这有力佐证了高职院校大学生虽然体育消费项目种类繁多, 但校内体育消费意识薄弱的事实。

四、结论

第一, 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人数男生明显高于女生, 男生对比女生的体育消费行为更加积极活跃, 这一结果与现场访问调查相吻合。

第二, 根据数据统计结果, 被调查的4所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体育消费呈积极肯定的态度, 所占比例高达7 9.3%, 仅有9.2%的学生不赞同体育消费, 另有11.5%的学生表示中立态度。同时, 在调查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动机时发现, 大学生对此项问题的回答虽然较为分散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但主要消费动机依次为强身健体、丰富业余生活和增加人际交往, 三者分别占样本总数的41.5%、15.3%和11.2%。

第三, 体育消费结构一般分为实物型体育消费和娱乐型体育消费。据统计资料显示, 上海市高职院校大学生实物型的体育消费主要包括体育服装、运动鞋袜、体育音像产品, 以及体育报刊等产品, 实物型体育支出占据了高职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绝大部分, 构成了目前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的“主流”。

第四, 高职大学生的年均体育消费主要集中在6 0 0元~2 0 0 0元之间, 其中居于1001元~2000元之间的最多。根据访问调查, 上海市高职院校大学生选择体育活动的项目中, 多数青睐球类和健美类项目的体育健身活动。

参考文献

[1]消费观念含义[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472762.htm

[2]动机含义[EB/OL].http://www.medr.com.cn/cw

上海市高职院校 篇2

第一条(机构界定)

《上海市民办非学历教育院校(机构)设置标准》(以下简称《设置标准》),所称“民办非学历教育院校(机构)”(以下简称“民非院校”)是指:本市行政区域内经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审批,由国家机关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主要开展文化教育类非学历教育的民办学校及其他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

(一)从事以高等非学历教育为主的民非院校,一般应以“进修学院、专修学院”冠名(以下简称“学院”)。

(二)从事中等及中等以下非学历教育的民非院校,应以“进修学校、业余学校或培训中心”等冠名(以下简称“学校”)。

第二条(举办者)

申请举办民非院校的社会组织(单位),一般应当具有本市独立法人资格。其中:国家事业单位投资办学,需经其上级主管单位批准同意;国有资产控股企业投资办学,需向对其国有资产负有监管职责的机构履行备案手续。非本市法人机构(单位或组织)申请办学,应提供本市法人机构(单位或组织)的办学担保,担保金额应不低于申请举办的民非院校的开办资金(额)。

具有政治权利和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个人申请办学,应提供本市法人机构(单位或组织)的办学担保,担保金额应不低于申请举办的民非院校的开办资金(额)。两个以上社会组织(单位)或者个人联合举办民非院校,应当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第二章第四条的规定要求,签订《联合办学协议》。

第三条(办学规模)

申请举办学院,所开设的高等非学历教育项目(或专业)应不少于3个;基本办学规模全年应不少于600人次。

申请举办学校,所开设的非学历教育项目(或专业)应不少于2个;基本办学规模全年应不少于400人次。

第四条(办学经费)

民非院校举办者应当按时、足额履行办学出资义务,并出具有效证明文件。开办资金应存入学校的开户银行,并提供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验资报告开户银行出具的资信证明。举办者应根据申请办学的规模足额提供相应的开办资金。

(一)申请举办学院的开办资金最低不少于100万元人民币,其中:以举办者自有办学场所的房产、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和图书资料等与办学有关的财物,作为办学经费出资的(经本市具有相应评估资质的资产评估机构评估,并提供资产评估报告),其所占比例应不超过申请办学资金最低限额的50%。

(二)申请举办学校的开办资金最低不少于50万元人民币,其中:以举办者自有办学场所的房产、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和图书资料等与办学有关的财物,作为办学经费出资的(经本市具有相应评估资质的资产评估机构评估,并提供资产评估报告),其所占比例应不超过申请办学资金最低限额的50%。

第五条(办学场所)

举办者应提供与办学项目和办学规模相适应的办学场所(校舍、办公用房、教学用房和其他必备的教育教学场地)。举办者自有办学场所,应提供办学场所的房屋产权证明材料;租用办学场所,须提供与产权人或由产权人授权的使用人签订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租赁合同(协议)》,租赁期一般不少于3年。

(一)办学场所实际使用面积

申请举办学院,须具有实际使用面积不少于1000平方米且独立使用的办学场所(其中教学用房不少于2/3);

申请举办学校,须具有实际使用面积不少于500平方米的办学场所(其中教学用房不少于2/3);

申请设立教学点,须具有实际使用面积不少于300平方米的办学场所(其中教学用房不少于2/3)。

(二)租用公办学校(如:中小学、幼儿园、中职校等)校舍的,须出具学校上级主管部门(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等)同意租赁的证明。

(三)租用非学校校舍办学的,须有消防和相关职能部门出具的教学用房安全合格证明。

(四)举办寄宿制或向学生提供食宿的民非院校,须提供卫生、消防等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食品卫生合格证”和学生宿舍“安全和消防合格许可证”。

第六条(教学设施设备)

民非院校须自行购置和配备与办学层次、办学类别、办学项目和办学规模相适应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和图书资料等。

申请举办民非院校所需的贵重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和资料,可向其他单位(社会组织)租用,但须提供书面《租赁合同(协议)》,租赁期限不少于3年。

第七条(决策机构)

民非院校应当依法设立由举办者(或其代表人)、办学机构负责人(院校长)、教职工代表等人员组成的学校董事会或理事会或其他形式的决策机构(以下统称“校董会”)。

(一)校董会成员应不少于5人,其中1/3以上的人员应当具有5年以上教育教学经验。校董会设负责人1人。

(二)民非院校的法定代表人,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22条规定,由校董会负责人或民非院校负责人担任。

(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得担任民非院校校董会的成员。

第八条(办学机构负责人)

(一)民非院校应配备具有政治权利和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品行良好,身体健康,能胜任办学机构管理的专职负责人。

(二)担任民非院校的专职负责人(正副院长、正副校长)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院长(含副院长)应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高等教育管理能力,并具有5年以上高等院校或院系领导岗位的工作经历;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且年龄一般应在70周岁以下。

校长(含副校长)应当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学校管理能力,并具有5年以上的学校领导岗位的工作经历;大学专科以上学历;且年龄一般应在70周岁以下。

(三)民非院校的专职负责人应当定期参加校(院)长岗位职务能力的培训和继续教育进修活动,提高管理能力和素养。

第九条(专职管理人员)

(一)民非院校应根据办学规模配备专职管理人员,负责校务管理和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民非院校的专职管理人员应当定期参加岗位职务培训和继续教育进修活动,提高管理能力和素质。

1.申请举办学院,应配备的专职管理人员应不少于3人。担任学院教育教学专职管理人员应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和5年以上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经历;

2.申请举办学校,应配备的专职管理人员应不少于2人。担任学校教育教学专职管理人员应具有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和5年以上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经历;

(二)民非院校聘请在职人员担任学校的专职管理人员,需经该在职人员的人事关系所在单位同意。

(三)民非院校聘用的财务管理人员应具有财会人员从业资格证书。

第十条(师资队伍)

(一)民非院校应配齐配好合适的、具有相应教师任职资格和任职条件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其中专职教师数量一般应不少于专兼职教师总数的1/4。

民非院校开设的高等非学历教育项目(或专业),每个项目(或专业)至少应配备1名以上具有副教授职务及以上的专职把关教师;各门课程应配备1名以上讲师职务及以上的专任教师。

(二)民非院校应当依法聘用具有相应教师任职资格的教师任教(职业技能培训课程教师,可根据职业技能培训需要,聘用技师、高级技师及具有特殊技能的人员担任),并建立专兼职教师业务考核档案,定期进行业务考核。不胜任教学要求的教师应依法予以解聘。

(三)民非院校应当规范学校师资队伍管理。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与被聘用的专兼职教师签订聘任合同或劳动合同,依法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

(四)民非院校应当建立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并按规定组织和支持专职教师参加继续教育进修活动,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五)民非院校聘任外籍人员任教(或任职),须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教学文件)

民非院校应具有明确的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开设非学历教育项目(或专业)应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大纲和配备相应教材(或讲义)。

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和使用的教材(或讲义)需符合国家规定的要求,并需经2名以上具有本专业(项目)副教授职务(称)及以上的专家的审定和论证(参与办学和拟任该民非院校专兼职教师的专家应予以回避)。

民非院校制定的教学计划、大纲和教材(或讲义)应报审批机关备案后组织实施,其中:涉及“卫生、公安、司法、师范”等特殊类教育教学内容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或讲义),应符合政府相关主管部门的规定。

第十二条(职工聘用)

民非院校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与聘用的职工签订“劳动合同”,依法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

第十三条(管理制度)

民非院校应当建立学校章程、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教职工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学校资产和财务管理制度、收费和退费办法、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管理制度、校长和教师继续教育制度等各项学校内部管理制度。

第十四条(学校安全)

民非院校的法定代表人,是学校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学校应当强化安全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工作机制,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配备必要的专任安全管理人员,加强对校舍、学生活动场地和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的安全检查,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切实维护学生安全和教育教学秩序。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上海市民政局

上海市高职院校 篇3

【关键词】广西 高职院校 本科院校 联合举办 高职本科专业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C-0078-03

“十二五”时期是广西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加快“富民强桂”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社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规模不断扩大、需求层次不断提升,迫切要求举办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高职本科教育作为一种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新型办学模式,近年来成为多个省区直辖市探索和实践的热点,其发展的路径主要有本科院校独立办高职本科、高职院校独立办高职本科、高职和本科院校联办高职本科三种模式,其中,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联合举办高职本科教育是较为直接的方式。在新的形势下,广西高等院校需更新教育理念,探索多元开放的办学之路,以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变化,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

广西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联合举办高职本科教育,是指高职与本科院校合作培养本科层次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由合作的院校按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共同制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理实结合的课程体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理论,又具有较高实践技能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

一、联合举办的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联合举办高职本科教育,旨在发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创新高职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其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有利于培养契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端技能人才。北部湾和广西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使社会对生产过程各个环节中人才的工作能力和适应性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大批高端技能型人才作为强大的支撑力。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广西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日益增强,但还不能适应广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以及产业升级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与本科院校合作开办本科层次教育,能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人才,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有利于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的要求,未来几年直至2020年,全国高等教育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广西高等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正是由以规模扩张为主的外延式发展转向以全面提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转变的时期。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联合举办高职本科专业是广西高等教育探索办学形式多样化的具体体现。而且,本科教育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种类型,但广西普通本科教育以学术型为主,单一的普通本科类型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教育多样化发展和广西社会经济发展人才需求多样化的需求。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D)以及先进国家的高等教育实践经验来看,高职教育也应该包括专科、本科、硕士等多个层次。而广西高职院校目前只有专科层次的教育。因此,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联合举办本科专业,有利于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内涵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优化广西专业布局结构、促进高等教育办学形式多样化、多规格、多层次,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三)有利于高职和本科院校优势互补。高职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在人才培养、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师资力量等方面有着各自的特点与优势。通过联合举办高职本科教育,可以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办学优势互补。

人才培养方面,高职院校主要培养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普通本科院校培养具有“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高素质”特征的有较高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人才。

专业设置方面,高职院校主要根据行业的发展趋势、市场需求、岗位设置等设置专业,具有明显的职业性。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科教育,主要按学问的性质和知识门类(或领域)来设置。

课程体系方面,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构建以校企合作为原则,在对企业典型岗位(群)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归纳专业学习领域,其课程注重实用性。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考虑学科的完整性,以“宽口径、厚基础”为标准,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教学模式方面,高职教育强调应用性,重视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做”一体化、项目化、理实一体化等是常用的教学模式。本科院校教学模式以知识传授、发展思维能力、人格导向型为主。

师资力量方面,高职院校教师具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和较高的教学水平。本科院校教师学历高、理论基础扎实、科研能力强。

二、联合举办高职本科教育的模式探索

(一)联合办学模式。面向普通高考生、高职生和中专生三种不同的招生对象,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联合举办本科专业,可采取以下几种人才培养模式:一是4年制高职本科,即招收普通高考生或中专生,学生在高职院校就读4年的方式;二是“2+2”高职本科,即招收普通高考生或中职生,学生在高职院校就读2年、在本科院校就读2年的方式;三是“3+1”高职本科,即招收普通高考生或中专生,学生在高职院校就读3年、在本科院校就读1年的方式;四是“1+3”高职本科,即招收普通高考生或中专生,学生在高职院校就读1年、在本科院校就读3年的方式;五是2年制高职本科,即招收高职生,学生在本科院校就读2年的方式。

(二)联合办学的主体选择。联合办学的主体选择,可优先考虑行业背景厚重、办学特色鲜明的广西高职院校及具有对应学科的本科院校作为联合举办高职本科专业的办学主体。或者先在全区国家(骨干)示范性、自治区示范性高职院校举办高职本科专业试点班。

联合办学的高职院校应具备下列条件:具有“双师型”的教师队伍,能满足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符合高职本科专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满足专业教学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场地和设施;有效的产教结合机制等。

联合办学的本科院校应具有下列条件:有拟办高职本科专业的学科优势,在教学队伍、行业影响力、国内国际影响力方面有优势。

原则上,1所广西高职院校对应1所广西本科院校联合举办高职本科专业。申报高职本科专业的试点工作应由高职院校牵头,由本科院校协调合作。

(三)高职本科专业的开发与设置。广西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联合举办高职本科教育,其专业设置和建设必须能很好地满足广西及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使高职本科教育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成为推动广西与区域经济发展和结构优化的强大支撑力量。

具体而言,高职本科专业设置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要了解国家及广西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其专业设置要对国家及广西的经济体制和产业政策的调整、变化作出积极响应。二是要了解广西产业调整政策,特别要关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九大重点产业以及新兴产业对紧缺人才的需求方向。三是要了解行业、产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高职本科专业要根据经济发展和行业、产业调整对人才需求变化的要求,及时调整培养目标、更新课程内容,使专业和课程的设置保持发展性。四是要体现超前性、标准化。专业设置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在学校总体发展规划指导下进行,要与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相一致,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体现超前性。在专业划分时要符合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的专业分类的有关标准,名称要规范,内涵要明确,课程结构要合理,体现标准化。

(四)高职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举办高职本科专业,要根据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和实际情况,结合区域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高职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构建基于工作任务的专业课程体系;必须重视实践性教学,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现有的校企合作资源和实验实训教学平台,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职业能力为基础,开发专业核心课程;明确专业核心技能,采用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等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实施教学;注重过程性考核,构建符合高职本科教育特点的课程评价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联合办学的实施与管理

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联合举办高职本科专业,应以“政策引导、共同管理、分工实施”为原则。具体办学实施与管理建议如下:

第一,招生对象。具有广西籍的普通高考生、高职生、中职生。

第二,招生工作。面向普通高中生的招生工作建议由联合办学的本科院校在本二批次招生。面向高职生、中职生的招生工作建议由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组织单独招生考试。

第三,招生规模。原则上,当年的高职本科专业的招生数量不应超过同期该高职院校相同专业的招生数量。应根据广西社会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产业发展等的客观需要,依据适度发展的原则,科学合理确定招生规模。

第四,学制年限。招生对象不同,学制也有所不同。面向普通高考生或中专生的学制为4年(包括4年制高职本科、“2+2”高职本科、“3+1”高职本科、“1+3”高职本科)、面向高职生的学制为2年(包括2年制高职本科)。

第五,收费标准。学生学费、住宿费的收费标准按照广西教育厅、广西物价局有关文件执行。在享受国家助学贷款、奖学金、助学贷款、学生生活补贴等方面,高职本科学生与其他类型的高职高专学生应执行同样的政策,一视同仁。

第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由联合办学的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共同制订高职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应明显区别于三年制高职和普通高校本科相关专业。其主要内容应包括:一是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应经过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和论证,开展专业分析工作,准确定位高职本科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等,体现高职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能满足预期就业岗位(群)的要求。二是职业面向及岗位能力培养要求。主要就业岗位明确,在对典型工作过程及工作任务分析分解基础上,按照高职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明确就业岗位的具体能力要求及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三是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按照高职本科应用型人才要求构建课程体系,基础课适应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专业课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课程内容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衔接,以工作任务组织教学内容;在模拟或真实的工作情景中实施教学,注重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四是教学进程及教学安排。按照高职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充分利用高职与本科院校的资源,合理设计各学期起止时间、教学安排。

第七,日常教学及学生管理。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期间,由高职院校进行日常教学及学生管理。在本科院校学习期间则由本科院校进行管理。

第八,学籍与毕业生证书管理。学生学籍管理执行高等学校学籍管理办法,由本科院校对学生学籍进行管理。按国家招生管理规定录取并取得本科院校正式学籍的高职本科学生,在允许的修业期限内获得规定的学分,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达到高职本科毕业条件者,准予毕业并颁发本科院校高职本科毕业证书,毕业证编号采用高职编号,并注明“高职”字样。对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毕业生,授予本科院校学士学位并颁发学位证书。

四、联合办学的保障机制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联合举办高职本科的首要目标,而构建完善的保障机制是合作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构建完善的合作保障机制,政府、高职院校、本科院校各方都有责任。在宏观方面,对校校合作办学,国家需有政策引导和强有力的法律制约;在微观运作方面,应是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校校双方应该责权利明晰,管理有序。如应签订校校合作协议,建立和实施《校校合作管理办法》《校校信息交流反馈制度》等制度和办法。通过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防止责权不清和短期行为,有利于在校校办学运行过程中规范双方行为,形成契约机制,保障校校合作办学长期稳定开展。

【参考文献】

[1]董静,裴晓玲,卢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本科研究综述[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

[2]刘晓.加快发展本科高等职业教育[J].职业与教育,2011(28)

【作者简介】邓海涛(1975- ),女,广西人,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贸易系副主任,讲师。

上海市高职院校 篇4

伴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 “网瘾”现象越来越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据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调研显示[1], 2008年6月底, 中国网民数量达到2.53亿, 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 其中18~24岁网民最多, 占将近1/3。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对全国13高校的调研表明, 中断学业中的大学生 (包括退学、休学) 80%是因为“网瘾”成瘾荒废了他们的学业。

德国著名慈善组织—维希尔之家2003年在博腾哈根市建立了全球首家“网瘾”治疗所, 该治疗所负责人加尔纽博士的研究显示, 德国青少年直接或间接因网络原因走上犯罪道路的, 约占青少年罪犯的50%。一家韩国媒体披露:韩国的互联网普及率超过75%, 该国200多万人染上了“网瘾”, 青少年网民中14%的人有“网瘾”, 韩国高中生平均每周会花23个小时在网络游戏上。

2 高职院校对于“网瘾”重视度有待提高

目前, 国内对于“网瘾”研究力度不够, 据中国期刊网数据表明我国教育研究当中以“网络”为研究的主题文章占所有以“大学生”为主题文章不足10%, 可见在我国研究“网瘾”的课题相当欠缺。在已有的研究中, 主要集中在高校诸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学校, 而对于高职院校“网瘾”研究是微乎其微。

高职院校自从2005年以来就撑起我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 目前, 在我国在校人数当中, 高职院校学生占总人数的45.6%, 可见高职院校对于网络使用及网瘾问题的研究不容忽视, 因此应针对高职学生这个群体的特殊性进行研究, 系统分析产生高职学生“网瘾”的影响因素, 提出合理的干预措施。

3 高职院校“网瘾”现状调研

2009年10月, 笔者在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和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两所高职院校进行了关于“网瘾”的问卷调研, 得出了目前在这两所学校关于“网瘾”的一些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从两所学校各个专业随机整群抽样, 共实际收回878份有效问卷调研, 经过数据分析, 结果显示, 已经在两所学校学生当中有近90%的学生成为网民, 与孔祥静[2]研究江苏三所农业高职院校学生“网瘾”比例相近。研究结果也表面网络在如今大学生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比例, 在调研统计得出的结果中表面高职院校学生中每天上网时间所占比例高达50%, 高于孔祥静2008年研究结果40.6%[2]。

表1为本次关于学生上网问卷调研, 数据显示高职学校学生90%以上每天上网时间在4~6个小时, 而在这些人群中只有0.1%学生使用网络是为了查学习相关资料;有近20%学生上网是为了玩网络游戏, 其中理工科尤其是计算机系学生此项比例更高;而绝大多少学生上网的目的是为了聊天及相关的娱乐活动。

表2为两组“网瘾”判断标准, 第一组为为经Bread等改良过的Young提出的8项网瘾判断标准[3], 在8项中有5项回答为“是” (其中星号为必选一项) , 的方能成为“网瘾”的标准;第二组为青少年网络协会2007年《中国青少年网瘾报告》采用的标准, 在此标准中在星号选项回答为“是”的前提下, 只要其余三项选择中有一项选“是”就判定给学生具有“网瘾”。

采用以上两种标准对本次问卷调研结果进行筛选, 结果表面以第一组为“网瘾”标准的学生有80多名学生, 占到总人数的比例为9.1%以上;而选用第二组为“网瘾”标准的学生为90多名, 所占比例为10%以上。无论采用以上任何标准可以说明在高职院校中患有“网瘾”学生比例都很高。

此次结果表面在本次调研中有近10%学生中患有网络成瘾, 相比2005年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5.45%“网瘾”比例[4]、2008孔祥静研究江苏三所农林高职院校“网瘾”比例为5.6%[2]、2006年西安市医学专科9.69%“网瘾”比例[5]有所提高。本次研究结果也符合刘硕[6]调研显示我国有4%~13%大学生患有网络成瘾症。如果按照此比例来计算, 我国2009年在校大学生数患有“网瘾”症的人数近50万人。可见, “网瘾”已成为阻碍高校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顽疾。

4“网瘾”形成因素

本次调研报告中了解学生“网瘾”形成原因错综复杂, 从内部及外部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4.1 家庭因素

如今,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网络普及率加大, 大多数家庭都有网络资源, 而且在多数家庭为独生子女, 有些家庭当中父母很忙, 无法照顾小孩, 因此和子女沟通的时间就更少, 这样, 学生只能通过网络了解世界、与朋友进行交流, 长期以往渐渐迷失在网络中, 对网络依赖程度越来越大。此次调研也显示家中有网络且长期独立生活的学生对网络依赖程度大, 而且“网瘾”发生率较高。

本次调研中也发现在这样的家庭当中, 由于父母教育方式不当, 最终导致子女与父母关系不和谐, 而由此带来的学生与父母关系越来越差, 最终子女只能在网络中去寻找迷失的自我。

4.2 缺乏与外界交流, 自尊欠缺

本次调研中发现患有“网瘾”的学生大多数有孤独感、社会交往存在缺陷, 而且绝大多数学生自尊存在缺陷。他们往往认为在网络当中容易和别人交往、容易寻求情感的寄托、容易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自我肯定。在网络交流无须面对面, 这种特殊的交往方式可以很快和陌生人成为朋友, 而且久而久之就能够建立良好友谊;而且在网络上, 尤其是网络游戏和虚拟社区中, 学生容易在不同游戏和论坛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寻求自尊的提升, 从而实现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的人物角色。因此, 社交能力差及自尊欠缺使许多学生沉迷于网络, 更加容易找到“迷失的自我”。

4.3 自控能力弱

高职学生正处于人生求知欲比较旺盛的时期, 因此, 他们对于外界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较强, 他们往往无法自我克制多种事物的吸引力和诱惑力。而且, 随着高考的结束, 长期绷紧的神经一下放松, 学生从以前天天和家长见面到现在的电话联系, 从以往紧张的督促环境一下过度到自我支配时间和金钱的宽松环境中, 因此势必会降低他们的自律性和自治性。长期以往对于网络的诱惑, 尤其是当前网络中各种新游戏、新信息, 以及一些低低俗及色情的诱惑, 学生们都无法容易克制自己, 在自控力下降的同时, 学生们对网络的依赖也越来越强, 久而久之成为“网瘾”患者。

4.4 社会因素

在当今社会中, 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认识世界, 了解世界及寻求大量信息的主要媒介。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庭中, 各种良好的电脑设备和网络设施都给学生对于网络的使用带来了方便之处, 同学们可以更好的利用网络学习, 查阅资料提高学习效率。当然这种便利是一把双刃剑, 在网络带来许多便利之处, 同时也给许多自制力弱, 精神世界比较空虚的学生创造了网上寻找安慰和刺激、宣泄压抑情绪的平台, 为他们上网成瘾提供了机会。再加上, 目前网吧遍布大街小巷, 许多学生在学校及家庭由于受人约束, 无法得到上网的自由, 常常长期出入网吧, 甚至有的学生出现夜不归宿, 连续通宵的现象。由于高职学生已经是成年人, 他们进出网吧不受限制, 加上网络游戏及许多低俗信息的诱惑, 促使高职学生把网吧当做自己的精神乐园, 从而逐渐无法摆脱对与网络的依赖, 逐渐上瘾。

5 高职院校对于“网瘾”的干预措施

上网成瘾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结果, 因此对于“网瘾”的戒除也需要制订长期的方案去实施;而且高职学生相比本科学生往往缺乏学习兴趣, 自我约束能力差, 因此预防“网瘾”也需要多方合力干预达到良好的效果。

5.1 积极引导,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当代高职学生必须面对的问题。许多学生容易在网络当中迷失自己, 往往是由于他们对于自己的前途比较迷茫, 对于自己将来成长之路没有规划, 他们往往缺乏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的能力, 对于网络更是随波逐流。本次调研中发现, 同一个宿舍有人上网、玩网游, 往往整个宿舍都去玩游戏, 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 这种现象归根结底是对于自己的人生观没有树立好。作为大学教师面对这样的学生态度我们应该引起重视, 本次调研中也发现许多学生根本没有接触过职业生涯的课程, 对于“人生观”三个字也只仅限于政治课的书本当中, 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很好的规划过自己的人生。因此在以后的教学当中, 教师在讲课中应该适当的增加对于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引导, 让现代学生建立起合理的人生观, 使学生能正确处理好学生与社会的关系, 从而形成合理的人生观、价值观。逐步使学生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 不断纠正自己的人生方向, 最终摆脱对于不良网络资源的依赖。

5.2 拓宽心理疏导渠道

心理教育、心理讲座、心理课堂等已经成为当今许过高职院校有效灌输学生对于网络危害的主要阵地。高职学校应该尽可能的利用课堂、讲座及报告等多种渠道去宣传网络的负面影响, “网瘾”的多种危害, 是学生防范意识加强。并且高职院校还应该定期开展与网络有关的校园文化建设, 使同学们在愉快的、轻松的环境中意识到“网瘾”的危害, 从自身做起远离“网瘾”。

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应该加强网络负面影响的研究、咨询、及指导工作。及时了解本校学生对于网络的依赖程度, 定期发布一些戒除“网瘾”的成功典范, 使学生们明白沉溺于虚拟世界的危害, 让在“网瘾”边界徘徊的学生及时摆脱对于网络的控制, 矫正不良上网习惯, 树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

5.3 加大校园管理力度

如今, 高职学生已经是成年人, 他们出入网吧不受任何限制。本次调研也表面, 在网络游戏、低俗色情的引诱下, 高职学生常常会采用逃课、彻夜不归、机房网游等方式沉迷于网络。加之许多网吧业主也会采用一些类似与会员制、贵宾卡、优惠包月等便利服务为高职学生提供上网便利。本次调研也发现, 由于长期沉溺于网络而学出现考试不及格、作弊、重修、退学等的现象。长期下来势必影响高职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 对于学业的完成能力。

在此次调研的两所高职院校当中, 两所学校都在入学后采用了心理测试的形式对于学生心理情况进行归档, 筛选出有心理障碍、及“网瘾”有倾向的问题学生, 对于这些学生学校都会建立档案, 长期跟踪。并且这两所院校尤其是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长期还建立夜不归宿隔天通报制度, 让辅导员班主任及时了解夜不归宿的学生情况, 分析未归学生去向原因及心理反常行为, 采取批评教育、心理辅导等有效对策使“网瘾”的苗头消除在萌芽状态。此外笔者认为, 高职院校除了以上措施之外, 及时向相关部门反映情况, 共同努力, 从而降低学生对于不良网吧的依赖, 减少消除学生上网成瘾的现象。

心理学告诉我们, 每个人的心理历程是繁琐漫长的一个过程, 每个心理现象都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因此, 对于高职学生“网瘾”的问题也是多方面长时间积累的结果, 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关注, 共同努力, 通过各方面的积极协调我们相信“网瘾”势必会成为一个历史的心理现象, 而我们高职学生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 对于网络的使用也将会越来越理性, 越来越安全。

摘要:如今, 在高职学生中网民数量越来越多, 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由此带来高职学生“网瘾”现象越来越严重, 势必影响高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本文采用上海两所高职院校878名学生的调研数据为研究对象, 研究学生“网瘾”形成因素, 并提出一些合理干预措施, 为缓解高职学生网络成瘾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学生,网络“网瘾”干预对策

参考文献

[1]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2007年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R].2008, 1.

[2]孔祥静, 徐建新, 李影秋.高职院校学生“网瘾”现状及干预对策[J].中国农业教育, 2008, 6:79~85.

[3]上海市青年联合会, 香港青年协会, 新加坡人民协会青年运动.青少年网络成瘾及其干预——2005年沪港新专家圆桌会议论文汇编[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7, 5:112~114.

[4]赵红深, 曾建一, 陈雄新, 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上网状况与心理健康水平[J].中国临床康复, 2005 (9) :21~23.

[5]高飞, 李宇飞.西安市医学专科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其相关因素[J].中国学校卫生, 2006 (10) :886~887..

上海市高职院校 篇5

沪教委终„2009‟2号

政局

文 件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民政局关于印发《上海市

民办非学历教育院校(机构)审批和管理办法(试行)》和《上海市民办非学历教育院校

(机构)设置标准(试行)》的通知

各区县教育局、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各区县民政局:

为了进一步规范本市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的审批和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现将《上海市民办非学历教育院校(机构)审批和管理办法(试行)》和《上海市民办非学历教育院校(机构)设臵标准(试行)》(附件1,附件2)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1.上海市民办非学历教育院校(机构)审批和管理

办法(试行)

2.上海市民办非学历教育院校(机构)设臵标准(试

行)

上 海 市 教 育 委 员 会

上海市民政局

二○○九年五月五日

主题词:终身教育

非学历

机构

管理

设置

通知 抄送:市政府办公厅,市政府法制办。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办公室

2009年5月19日印发

(共印85份)附件1:

上海市民办非学历教育院校(机构)审批和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制定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第251号令)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市行政区域内举办的民办非学历教育院校(机构)(以下统称“民非院校”)的审批和管理,适用本办法。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本办法所称民非院校是指:本市行政区域内,经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审批,由国家机关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主要开展文化教育类非学历教育的民办学校及其他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

第三条(指导思想)

贯彻国家对民办教育“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依法规范和完善本市民办非学历教育的管理,促进本市民办非学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第四条(管理部门)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以下简称“市教委”)负责制定规范性文件和政策,实施宏观管理和综合协调;负责指导和监督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实施审批、管理工作;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民非院校的举办,实施规划、审批、管理、督查和评估等工作。

市和区县民政部门,是本级政府民非院校登记管理机关(以下统称“登记管理机关”),负责本市民非院校的法人登记和管理。

第二章 机构设立

第五条(审批权限)

民非院校的设立,由办学所在地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以下简称“审批机关”)负责审批,报市教委备案。

第六条(申办条件)

举办者申请设立民非院校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举办者应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要求;

(二)学校董事会或理事会或其他形式的决策机构(以下统称“校董会”)及其章程,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要求;

(三)具有必备的开办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四)具有与办学规模相适应的办学场所;

(五)配备能满足教育教学活动需要的设施设备,以及必要的生活与安全保障设施;

(六)配备符合条件的专职负责人(院校长);

(七)配备符合条件的专职教育教学管理人员队伍;

(八)配备符合条件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九)具有相应的教学计划、大纲和教材;

(十)具有健全的管理制度。

具体要求遵照《上海市民办非学历教育院校(机构)设臵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设臵标准》,见附件2)的规定执行。

第七条(学校筹设)

(一)(筹设申请)

申请筹设民非院校,由举办者向审批机关提出书面申请。

(二)(筹设申请材料)

申请筹设民非院校,举办者应当向审批机关提交下列申请材料,并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1.申请报告。内容主要包括:举办者(校董会)、办学经费和经费筹措与管理使用、学校章程、教育教学管理与师资队伍、学校管理体制等。

2.申请者填写签章的《上海市民非院校筹设审批登记表》(另行公布)一式三份和举办者资质资格证明材料。其中:(1)国家事业单位投资办学,须提交上级主管单位同意其办学的证明文件;

(2)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和国资参股企业投资办学,须提交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备案证明文件;

(3)公民个人申请办学,须提交申请人符合法定要求的证明材料、户籍或居住证原件及其复印件、身份证原件及其复印件。

3.举办者的投资来源、投资数额和投入方式,以及相关有效证明文件(资信证明或验资报告,由境内会计师事务所或金融机构出具),并载明产权归属。

4.属捐赠性质的校产,须提交捐赠协议,载明捐赠人的姓名、捐资数额、用途和管理方法,以及相关有效证明文件。

5.两个及以上举办者联合筹设民非院校,须提交《联合办学协议》,其中应载明各方出资的方式和数额、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包括相应的法律责任),以及变更联合办学规则和程序等。

(三)(筹设审批)

审批机关收到筹设申请后,应依法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在5个工作日内,告知是否受理申请,不受理申请的,应当说明理由;受理申请的,自申请受理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以书面形式作出是否同意筹设的决定,并送达申请者。

审批机关同意筹设的,发给同意筹设批准文件,并对同意筹设的民非院校所拟定的名称,提出意见后,函送登记管理机关核准。

审批机关不同意筹设的,应当说明理由。

(四)(筹设期限)

民非院校的筹设期限,一般不得超过三年。超过筹设期限的,举办者应当重新提出申请。筹设期内,不得以任何名义开展招生办学活动。

第八条(正式设立)

(一)(正式设立申请)

在筹设期内完成筹设后,举办者可向审批机关提出正式设立民非院校的书面申请。

无需筹备已具备办学条件,达到本《暂行办法》和《设臵标准》规定要求的,举办者可向审批机关提出直接正式设立民非院校的书面申请。

(二)(正式设立申请材料)

1.完成筹设后申请正式设立民非院校,举办者除需提交第七条第二款所列最新材料外,还应当向审批机关提交下列申请材料,并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1)审批机关的同意筹设批准文件;

(2)筹设情况评估报告(由具有相应资质的教育评估机构出具);(3)登记管理机关的校名核准通知书;

(4)申请者填写签章的《上海市民非院校设立审批登记表》(另行公布),一式三份;

(5)校董会首届成员构成情况及其变动情况;

(6)学校章程。应当包括学校名称、注册地址、办学地址;办学宗旨、办学条件、办学层次、办学类别、办学形式、办学内容、招生对象与规模等;学校资产数额、来源和性质;校董会的产生方法、人员构成、任职期限和议事规则;学校法定代表人;投资人是否要求取得合理回报,回报方式和数量(或比例);学校自行终止办学的事由条款和善后处理规则;学校章程修改规则和程序。

(7)学校办学场地和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的有效证明文件。其中:自有办学场地和教育教学设施设备,须提供产权证明材料;举办者租赁办学场地和教育教学设施设备,须提供与产权人(或授权使用人)签订的《租赁合同(协议)》;办学形式中有全日制办学(或向学生提供食宿)的,须提供与其招生规模相适应的住宿和餐饮等生活设施设备相关有效证明文件;如住宿和餐饮等生活保障委托第三方提供服务的,须提供与受托服务方签订的《承包合同(协议)》。

申请者须提供办学所使用校舍资源的配臵情况,以及相应的安全、消防等合格证明。

(8)拟任学校负责人(院长、校长)的身份证、学历证书和专业技术职称证书原件及其复印件,以及从事教育和学校管理工作经历的有关证明材料。

(9)拟聘请的学校专兼职教师名单和教师的身份证、学历证书、教师资格证、专业技术职称证书原件及其复印件;拟聘请学校财会人员的身份证、从业资格等证明文件原件及其复印件。

(10)申请开设非学历教育培训的教学计划、大纲和教材。2.直接申请正式设立民非院校,举办者需向审批机关提交上述第七条第二款所列材料和本条第二款第一项所列(3)、(4)、(5)、(6)、(7)、(8)、(9)、(10)目所规定的申请材料,并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三)(正式设立审批程序)1.(受理申请)

审批机关收到举办者报送的正式设立民非院校的办学申请后,应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依法作出是否受理申请的决定,并书面告知申请人。

(1)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要求的,应在5个工作日内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逾期不告知的,自申请材料收到之日起即视为受理。

(2)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要求的;或者申请人按审批机关的要求提交全部补正申请材料的,审批机关应当受理,并在自受理申请之日起3个月内,以书面形式作出是否同意正式设立的决定,并送达申请者。

2.(审核批准)

审批机关受理办学申请后,应当在规定的审批期限内,组织专家或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教育评估机构,对举办者提供的办学申请材料以及实际办学条件和办学能力,进行审核评议或评估论证,由专家或评估机构出具《审核评议意见》或《评估论证报告》。审核评议或评估论证费用由审批机关承担。

审批机关依照法律法规和本办法规定以及《审核评议意见》或《评估论证报告》,作出“批准设立”或“不予批准设立”的审批决定,并将审批决定以书面形式在规定期限内送达申请人;作出不予批准设立决定的,应当说明理由并告知救济途径和有关权利。

3.(备案公告)审批机关作出批准设立决定后,应及时将民非院校有关申请材料(复印件)和批准设立决定书,送市教委备案。

审批机关应将批准设立的民非院校的名称、办学地址、办学条件、办学层次、办学类别、办学形式、办学内容、招生对象与规模等信息,通过政府网站等媒体向社会公告。

4.(核准发证)

批准设立的民非院校,由审批机关核发《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正本和副本。《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正本和副本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九条(法人登记)

民非院校取得《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后,应当依据《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到登记管理机关申请办理法人登记;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到政府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税务等登记手续。法人与税务登记等完成后,方能开展办学活动。

第十条(学校名称)

民非院校只能使用一个名称,外文名称应与中文名称言义一致。民非院校的名称一般由“地域名(上海市××区县)、特殊名(两个以上汉字组成)、层次名(进修学院、专修学院、进修学校、业余学校和培训中心)等三个部分组成。

民非院校的名称应当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得冠以“中国”、“全国”、“中华”、“国际”等字样;不得有损于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不得与本市区域内已经批准设立的教育机构名称相同或相似;不得与终止或停用不满三年的教育机构名称相同或相似;不得带有中外国家(地区)、国际组织、政党、社团组织、军队编号的名称;不得违背社会道德风尚和带有封建迷信色彩;不得带有可能造成误解误导的文字、内容或简称。

第十一条(不予批准)

申请设立民非院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审批机关不予批准:

(一)举办者不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要求;或举办者自身不具备出资条件,以他人名义提出办学申请;

(二)向学生、学生家长筹集资金举办民非院校或者向社会公开募集资金举办民非院校;

(三)未达到《设臵标准》规定的办学条件;

(四)学校章程不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要求,经告知仍不作修改;

(五)校董会人员构成不符合法定要求;或者民非院校负责人、教师、财会人员不具备法定资格,经告知仍不改正。

第三章 办学变更

第十二条(举办者变更、办学层次和类别变更)(一)举办者变更

民非院校举办者的变更,须按《学校章程》规定的议事规则,并在进行学校财务审计清算后,由校董会作出变更决议,由原举办者向审批机关提出变更申请。

审批机关应当按本办法规定的正式设立民非院校的审批要求和程序进行审批。经审批机关审核批准、登记管理机关办理变更手续后,新举办者方可开展办学活动。

申请变更民非院校举办者,应当提供下列申请材料: 1.原举办者提交的《变更举办者申请》;

2.校董会同意变更举办者的决议、方案和《学校章程》修改决议; 3.学校《财务审计报告》和《清算报告》; 4.资产变更验资报告; 5.举办者变更的有关协议书;

6.举办者变更后新举办者的相关资质资格证明材料; 7.举办者变更后新决策机构成员名单及其备案报告; 8.举办者变更后的新《学校章程》。

(二)民非院校办学层次和类别的变更

民非院校办学层次和类别的变更,由校董会作出变更决议,由学校向审批机关提出办学层次和类别变更的书面申请,审批机关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和《设臵标准》进行审批。经审批机关审核批准并办理变更手续后,学校方可按照变更后的办学层次和类别开展办学活动。

第十三条(学校名称变更)

民非院校的名称变更,由校董会作出变更决议,由学校向审批机关提交名称变更的书面申请,经审批机关审核同意和登记管理机关办理变更登记后实施。学校名称变更不改变其办学层次和类别。

民非院校变更名称,应提交下列申请材料:

(一)《学校名称变更申请》;

(二)校董会《同意变更学校名称的决议》和新《学校章程》;

(三)登记管理机关出具的新校名核准通知书。第十四条(学校注册地址变更)

民非院校应在经批准的学校注册地址开展办学活动。民非院校在原注册地址所在区县范围内变更注册地址,应当向审批机关提出申请,经审批机关核准,并经登记管理机关办理变更登记后,方可在变更后的注册地址开展办学活动。

民非院校在本市范围内跨区县变更学校注册地址,应当向原审批机关和新注册地址所在审批机关提出申请。经原审批机关和新注册地址审批机关批准同意,并依据《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办理法人登记变更和税务登记变更等手续后,方可在变更后的注册地址开展办学活动。

民非院校跨区县变更注册地址后,按照属地化管理的原则,由新注册地址审批机关负责管理。

第十五条(其他变更)

(一)民非院校法定代表人的变更

由校董会作出变更决议,学校向审批机关提交学校法定代表人变更的书面申请,并附《校董会决议》和相关资质资格证明材料,经审批机关核准和登记管理机关办理变更登记后实施。

(二)民非院校负责人的变更

由校董会作出变更决议,学校向审批机关提交学校负责人变更的书面申请,并附《校董会决议》和相关资质资格证明材料;经审批机关核准后实施。

(三)民非院校校董会或董事长的变更

由原校董会作出变更决议,学校向审批机关提交校董会或董事长变更的书面申请,并附《校董会决议》和相关材料,经审批机关核准后实施。

(四)民非院校办学内容的变更 由民非院校向审批机关提出书面申请,经审批机关核准后实施。

第四章 办学终止与机构注销

第十六条(办学终止的情形)

民非院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终止:

(一)根据《学校章程》规定应予终止,并经审批机关批准;

(二)被吊销办学许可证;

(三)资不抵债无法继续办学。第十七条(终止办学)

(一)民非院校终止时,须妥善安臵在校学生;

(二)民非院校终止时,须依法进行财务审计和清算。1.民非院校自行要求终止的,由学校组织审计和清算; 2.民非院校被依法撤消的,由审批机关组织审计和清算; 3.民非院校因资不抵债无法继续办学而终止的,由人民法院组织审计和清算。

审计和清算期间,民非院校不得开展审计和清算以外的活动。

(三)民非院校清算后的财产按下列顺序偿付: 1.应退学习者的学费、杂费和其他费用; 2.应发教职工的工资及应缴纳的社会保障费用; 3.有关债务。

民非院校偿付上述费用后的剩余财产,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四)终止办学的民非院校,由审批机关收回《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

审批机关应将准予民非院校终止办学的批准决定书,及时报送市教委备案和抄告登记管理机关,并通过政府网站等媒体向社会公告。

第十八条(注销登记)

终止办学的民非院校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应当自收到审批机关准予终止办学的批准决定书后的15个工作日内,向登记管理机关办理注销登记。办理注销登记时,须提交注销登记申请书、民非院校证章以及学校的财务审计和资产清算报告。登记管理机关准予注销登记的,发给注销登记证明,并收缴登记证书、印章和财务凭证,并予以公告。

第五章 教学点备案

第十九条(备案受理)

(一)民非院校应在审批机关批准的办学地点开展办学活动。

(二)办学条件等符合规定要求、财务状况良好、诚信守法、管理规范、声誉较好的民非院校,可根据需要申请设立教学点。

民非院校的教学点不是独立的办学机构,其办学活动和教育教学管理须由设立教学点的学校统一实施,并承担责任。

民非院校不得以联合办学的名义,在不具备相应办学资质资格和条件的机构中设立教学点。

(三)民非院校教学点的办学场所和办学条件,须符合《设臵标准》的规定要求。

(四)民非院校跨区县设立教学点,事前须分别向本校所在地审批机关和拟设教学点所在地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简称“备案机关”)备案。审批机关和备案机关应及时受理民非院校设立教学点的备案申请,并予答复。

民非院校设立的教学点符合规定要求的,备案机关应予以备案并将备案情况告知审批机关。

第二十条(备案材料)

民非院校设立教学点,应提供下列备案材料:

(一)设立教学点《备案报告》(包括:教学点地址和教学条件、教学层次、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学生规模、可行性分析等),并附《备案登记表》(另行公布);

(二)拟设立教学点的场所和设施的产权证明材料或《租赁合同(协议)》以及其他应符合《设臵标准》规定要求的证明材料;

(三)学校须对所设教学点实施“教育教学统一管理,师资和教育教学资源统一调配,收费和财务统一管理”的制度与措施;

(四)《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等证明文件和学校财务审计报告。

第六章 办学规范 第二十一条(办学许可证)

民非院校应当按照《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载明的机构名称、办学地址、办学类别和层次、办学项目和内容等开展办学活动。

民非院校的《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和《税务登记证》等证照,应当放臵在学校主要公开场所(如招生点、收费点、报名点等)的明显位臵,做到亮证办学。

民非院校遗失《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的,应当立即公告,并及时向审批机关提交补办申请(随附公告原件)。审批机关经核准后予以补发。

民非院校不得以联合办学(或授权办班)等名义,出租出借《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不得委托(或授权)不具备办学资质资格的机构(或单位、个人)办学、办班。

第二十二条(教学管理)

民非院校应当按照经审批机关批准的办学层次和办学内容,以及确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组织开展教学活动,不得随意增减改变课程、课时和内容。

第二十三条(教职工聘用)

民非院校应配齐配好合适的专兼职教师队伍,聘用的教师应当具备相应的教师任职资格。

民非院校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与被聘任的教师签订聘任合同,依法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

民非院校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与被聘用的职工签订劳动合同,依法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

第二十四条(招生简章和广告)

民非院校的招生简章和广告,须在发布前向审批机关申报备案,填报《备案表》(另行发布)。

民非院校发布招生简章和广告的内容,应当合法、真实、准确,须与申报备案的内容一致。

民非院校发布招生简章和广告,应当载明学校名称、办学许可证号和广告备案号,以及学校地址、教学地点、办学层次、办学内容、招生对象、教学条件、师资情况、学习期限、收费标准、证书发放、食宿条件、退学退费等事项。

第二十五条(收费和退费)

民非院校制定的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和收费办法,应当依法向审批机关和同级物价主管部门申报备案,并向社会公告。

民非院校应以学期为单位收取学费,不足一学期的教育培训,应以教育培训周期为单位收取学费。

民非院校在招生收费时,应当按照已向审批机关和同级物价主管部门备案的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和收费方法,收取费用,并须开具本校的合法收费凭证(发票);不得收取未经审批机关和同级物价主管部门备案,以及未向社会公告的任何费用。

民非院校须遵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退费办法和标准,向社会公告后执行,并在招生收费时履行告知义务。

第二十六条(资产与财务管理)

民非院校应当依法落实学校法人财产权,建立健全学校资产和财务管理制度。学校出资人应按时、足额履行出资义务,投入学校的资金和资产须经法定机构验定,并计列在学校法人名下,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或侵占。

民非院校应当遵照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和实行相应的学校会计制度。应当在每个会计结束时制作财务会计报告,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会计事务所依法进行审计,并公布审计结果。

民非院校有虚假出资、抽逃办学资金、财务管理混乱等情形的,审批机关可以委托专门审计机构进行专项审计,并依法处理。

第二十七条(专项检查、评估和年检)

市和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民非院校的日常监督管理,根据本市民非院校的办学状况和社会反映热点问题,依法定期组织开展专项检查活动,发现违法违规办学行为,依法予以处理。

市和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根据民办非学历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建立和完善民非院校办学水平的社会评价机制。鼓励和支持民非院校通过委托具有教育评估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对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进行社会评估,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全面提高。

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应当积极配合登记管理机关,做好民非院校年检工作。

第二十八条(法律责任)

(一)民非院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的,依法予以处罚。

(二)民非院校存在以下违法违规办学行为的,依情节轻重,责令限期改正、停止招生直至吊销办学许可证,并没收违法所得;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擅自分立、合并民非院校;

2.擅自变更民非院校名称、办学层次和举办者; 3.发布虚假招生简章或者广告,骗取钱财;

4.非法颁发或者伪造学历证书、结业证书、培训证书、职业资格证书;

5.提交虚假证明文件或者采取其他欺诈手段隐瞒重要事实骗取办学许可证;

6.伪造、变造、买卖、出租、出借办学许可证; 7.恶意终止办学、抽逃资金或者挪用办学经费;

8.管理混乱导致严重影响教育教学,有下列情形之一,并产生恶劣社会影响:

(1)校董会未依法履行职责;

(2)办学条件明显不能满足教育教学要求、教育教学质量低下,未及时采取措施;

(3)校舍或者其他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未及时采取措施;

(4)未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编制财务会计报告,财务、资产管理混乱;

(5)侵犯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产生恶劣社会影响;(6)违反国家规定聘任、解聘教师。

第二十九条(审批机关和有关部门的法律责任)

审批机关和其他有关职能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按行政隶属关系,由上级机关责令其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造成经济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已受理设立申请,逾期不予答复;

(二)批准不符合依法筹设和设立条件申请;

(三)疏于管理,造成严重后果;

(四)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

(五)侵犯民非院校合法权益;

(六)其他滥用职权、徇私舞弊。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条(按照执行)

本市普通高校(含民办高校)、成人高校、中等职业学校等学历教育机构,在校界之外开展非学历教育培训,按照本办法执行。

由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教育咨询公司等企业,向办学所在区县审批机关申请开展文化教育类非学历教育办学许可的,按照本办法执行。

外省市教育培训机构,在本市申请开展文化教育类非学历教育办学许可的,按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一条(不适用范围)

依据原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颁布的《上海市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审批和管理暂行办法》(沪劳保技发„2006‟23号),由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批设立的民办职业培训机构,不适用本办法。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境外教育培训机构与国内教育培训机构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开展的中外合作办学,不适用本办法。

第三十二条(实施日期)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本办法实施前已经批准设立但未达到本办法规定和《设臵标准》的民非院校,一般应在办学许可证期满换证时达到《设臵标准》的规定要求。具体措施和实施办法,由审批机关根据本区县的实际情况确定,并经公布后实施。附件2:

上海市民办非学历教育院校(机构)设置标准(试行)

第一条(机构界定)

《上海市民办非学历教育院校(机构)设臵标准》(以下简称《设臵标准》),所称“民办非学历教育院校(机构)”(以下简称“民非院校”)是指:本市行政区域内经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审批,由国家机关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主要开展文化教育类非学历教育的民办学校及其他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

(一)从事以高等非学历教育为主的民非院校,一般应以“进修学院、专修学院”冠名(以下简称“学院”)。

(二)从事中等及中等以下非学历教育的民非院校,应以“进修学校、业余学校或培训中心”等冠名(以下简称“学校”)。

第二条(举办者)

申请举办民非院校的社会组织(单位),一般应当具有本市独立法人资格。其中:国家事业单位投资办学,需经其上级主管单位批准同意;国有资产控股企业投资办学,需向对其国有资产负有监管职责的机构履行备案手续。非本市法人机构(单位或组织)申请办学,应提供本市法人机构(单位或组织)的办学担保,担保金额应不低于申请举办的民非院校的开办资金(额)。

具有政治权利和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个人申请办学,应提供本市法人机构(单位或组织)的办学担保,担保金额应不低于申请举办的民非院校的开办资金(额)。

两个以上社会组织(单位)或者个人联合举办民非院校,应当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第二章第四条的规定要求,签订《联合办学协议》。

第三条(办学规模)

申请举办学院,所开设的高等非学历教育项目(或专业)应不少于3个;基本办学规模全年应不少于600人次。

申请举办学校,所开设的非学历教育项目(或专业)应不少于2个;基本办学规模全年应不少于400人次。第四条(办学经费)

民非院校举办者应当按时、足额履行办学出资义务,并出具有效证明文件。开办资金应存入学校的开户银行,并提供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验资报告开户银行出具的资信证明。

举办者应根据申请办学的规模足额提供相应的开办资金。

(一)申请举办学院的开办资金最低不少于100万元人民币,其中:以举办者自有办学场所的房产、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和图书资料等与办学有关的财物,作为办学经费出资的(经本市具有相应评估资质的资产评估机构评估,并提供资产评估报告),其所占比例应不超过申请办学资金最低限额的50%。

(二)申请举办学校的开办资金最低不少于50万元人民币,其中:以举办者自有办学场所的房产、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和图书资料等与办学有关的财物,作为办学经费出资的(经本市具有相应评估资质的资产评估机构评估,并提供资产评估报告),其所占比例应不超过申请办学资金最低限额的50%。

第五条(办学场所)

举办者应提供与办学项目和办学规模相适应的办学场所(校舍、办公用房、教学用房和其他必备的教育教学场地)。举办者自有办学场所,应提供办学场所的房屋产权证明材料;租用办学场所,须提供与产权人或由产权人授权的使用人签订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租赁合同(协议)》,租赁期一般不少于3年。

(一)办学场所实际使用面积

申请举办学院,须具有实际使用面积不少于1000平方米且独立使用的办学场所(其中教学用房不少于2/3);

申请举办学校,须具有实际使用面积不少于500平方米的办学场所(其中教学用房不少于2/3);

申请设立教学点,须具有实际使用面积不少于300平方米的办学场所(其中教学用房不少于2/3)。

(二)租用公办学校(如:中小学、幼儿园、中职校等)校舍的,须出具学校上级主管部门(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等)同意租赁的证明。

(三)租用非学校校舍办学的,须有消防和相关职能部门出具的教学用房安全合格证明。

(四)举办寄宿制或向学生提供食宿的民非院校,须提供卫生、消防等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食品卫生合格证”和学生宿舍“安全和消防合格许可证”。

第六条(教学设施设备)

民非院校须自行购臵和配备与办学层次、办学类别、办学项目和办学规模相适应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和图书资料等。

申请举办民非院校所需的贵重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和资料,可向其他单位(社会组织)租用,但须提供书面《租赁合同(协议)》,租赁期限不少于3年。

第七条(决策机构)

民非院校应当依法设立由举办者(或其代表人)、办学机构负责人(院校长)、教职工代表等人员组成的学校董事会或理事会或其他形式的决策机构(以下统称“校董会”)。

(一)校董会成员应不少于5人,其中1/3以上的人员应当具有5年以上教育教学经验。校董会设负责人1人。

(二)民非院校的法定代表人,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22条规定,由校董会负责人或民非院校负责人担任。

(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得担任民非院校校董会的成员。第八条(办学机构负责人)

(一)民非院校应配备具有政治权利和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品行良好,身体健康,能胜任办学机构管理的专职负责人。

(二)担任民非院校的专职负责人(正副院长、正副校长)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院长(含副院长)应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高等教育管理能力,并具有5年以上高等院校或院系领导岗位的工作经历;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且年龄一般应在70周岁以下。

校长(含副校长)应当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学校管理能力,并具有5年以上的学校领导岗位的工作经历;大学专科以上学历;且年龄一般应在70周岁以下。

(三)民非院校的专职负责人应当定期参加校(院)长岗位职务能力的培训和继续教育进修活动,提高管理能力和素养。第九条(专职管理人员)

(一)民非院校应根据办学规模配备专职管理人员,负责校务管理和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民非院校的专职管理人员应当定期参加岗位职务培训和继续教育进修活动,提高管理能力和素质。

1.申请举办学院,应配备的专职管理人员应不少于3人。担任学院教育教学专职管理人员应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和5年以上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经历;

2.申请举办学校,应配备的专职管理人员应不少于2人。担任学校教育教学专职管理人员应具有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和5年以上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经历;

(二)民非院校聘请在职人员担任学校的专职管理人员,需经该在职人员的人事关系所在单位同意。

(三)民非院校聘用的财务管理人员应具有财会人员从业资格证书。

第十条(师资队伍)

(一)民非院校应配齐配好合适的、具有相应教师任职资格和任职条件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其中专职教师数量一般应不少于专兼职教师总数的1/4。

民非院校开设的高等非学历教育项目(或专业),每个项目(或专业)至少应配备1名以上具有副教授职务及以上的专职把关教师;各门课程应配备1名以上讲师职务及以上的专任教师。

(二)民非院校应当依法聘用具有相应教师任职资格的教师任教(职业技能培训课程教师,可根据职业技能培训需要,聘用技师、高级技师及具有特殊技能的人员担任),并建立专兼职教师业务考核档案,定期进行业务考核。不胜任教学要求的教师应依法予以解聘。

(三)民非院校应当规范学校师资队伍管理。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与被聘用的专兼职教师签订聘任合同或劳动合同,依法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

(四)民非院校应当建立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并按规定组织和支持专职教师参加继续教育进修活动,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五)民非院校聘任外籍人员任教(或任职),须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第十一条(教学文件)

民非院校应具有明确的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开设非学历教育项目(或专业)应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大纲和配备相应教材(或讲义)。

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和使用的教材(或讲义)需符合国家规定的要求,并需经2名以上具有本专业(项目)副教授职务(称)及以上的专家的审定和论证(参与办学和拟任该民非院校专兼职教师的专家应予以回避)。

民非院校制定的教学计划、大纲和教材(或讲义)应报审批机关备案后组织实施,其中:涉及“卫生、公安、司法、师范”等特殊类教育教学内容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或讲义),应符合政府相关主管部门的规定。

第十二条(职工聘用)

民非院校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与聘用的职工签订“劳动合同”,依法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

第十三条(管理制度)

民非院校应当建立学校章程、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教职工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学校资产和财务管理制度、收费和退费办法、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管理制度、校长和教师继续教育制度等各项学校内部管理制度。

第十四条(学校安全)

上海市高职院校 篇6

工艺美院常务副院长潘家俊说:“相比于本科院校, 高职高专更应完全放开, 按职业培养的要求, 由学校甚至由带教师傅直接决定学生是否适合从事这一行当工作。”

2011年9月开学后, 该校引入国际知名集团品牌, 并创立了WPP市场营销传播学院, 在全校悄然进行了一场“招生改革”试验, 从1400名一年级新生中“内招”50名WPP学院学生, 结果吸引了全校近400名学生报名。潘家俊说, WPP班有个特点, 就是要求有很好的中英文基础, 相对而言, 其他学科包括绘画技能弱一点倒没关系。

上海市高职院校 篇7

现代健康的含义并不仅仅是传统所指的身体没有病而已。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解释:健康不仅指一个人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 而是指一个人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这就是现代关于健康的较为完整的科学概念。[1]

健康的四大基石分别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生活规律、心理平衡。

而现在的高职大学生对于自身体质健康的认知过于乐观, 从而忽视了健康管理的必要性, 肆意挥霍青春, 透支健康。有些大学生不能承受体育锻炼的辛苦, 对体育运动不感兴趣, 怕受伤, 没有锻炼场所等原因而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有些大学生认为自己年轻, 经常熬夜上网, 晚睡晚起。有些大学生把身体是否有疾病作为衡量健康的标准, 对体质健康的概念理解比较狭隘。

1 研究对象

本文以威海市所属的威海职业学院和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两所高职院校的三年制的60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调查样本。并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问卷发放采取现场发放、现场回收的形式。共发放问卷600份, 收回问卷600份, 有效问卷595份, 有效回收率99.2%。

2 研究结果分析

根据表1, 我们可以看出, 学生认为维护体质健康最重要的三个方法是:自身积极锻炼、保持良好心态、规律作息习惯。注意膳食平衡排在第四位。这正好与健康的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生活规律和心理平衡一一对应。说明大学生都知道怎样去维护和管理自身的体质健康。

2.1 吸烟、酗酒

吸烟对人体的呼吸系统损坏最大。从表2中大学生吸烟情况来看, 有75%的学生从不吸烟;有11.4%的学生偶尔吸烟, 这部分学生应该是开始尝试去吸烟;吸烟情况一般的学生有5.9%, 这部分学生可能还没有染上烟瘾, 但是在成瘾的边缘;有7.7%的学生经常或每天吸烟, 这部分学生已经吸烟成瘾。吸烟有害身体健康, 这是众所周知的科学结论, 但是除了从不吸烟的学生以外, 还有1/3的学生有吸烟的情况, 这应该引起学校、家长和学生本人的重视, 努力改变这种状况。

酗酒对人体的心脑肝肾都有伤害。从表2中大学生酗酒情况来看, 有65%的学生从来不酗酒, 有26.6%的学生偶尔酗酒, 有2%的学生经常酗酒。大学生经常会参加一些宴会, 比如过生日、庆功、离别等等,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 有些场合少不了要喝酒, 特别是男生, 但是要注意饮酒要适量。

2.2 睡眠情况

熬夜会造成人体的生物钟紊乱, 机体免疫力下降。从表2中可以看出, 有20.7%的学生从不熬夜, 有54.8%的学生偶尔熬夜, 有9.1%的学生经常或每天熬夜。学生熬夜一般都是玩手机和电脑。现在手机越来越智能化, 在功能上和一台电脑差不多, 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性和迷恋程度越来越高, 有的学生通宵玩游戏。因此, 学校应该加强宿舍的管理, 对学生加强健康教育, 让学生认识到熬夜的不良后果。

失眠虽不属于危重疾病, 但妨碍人们正常生活、工作、学习和健康, 并能加重或诱发心悸、胸痹、眩晕、头痛、中风病等病证。从表2中可以看出, 有32.4%的学生从不失眠, 有52.9%的学生偶尔失眠, 有6.4%的学生经常或每天失眠。这说明, 学生的睡眠状况还是比较好的。

2.3 饮食习惯

在表2的统计中, 有49.2%的学生每天坚持吃早餐, 有21.7%的学生经常吃早餐, 有8.2%的学生偶尔吃早餐, 有5.2%的学生从不吃早餐。学生偶尔吃或者不吃早餐的占13.4%。而且学校要求一、二年级跑早操, 如果没有早操的约束, 不吃早餐的学生所占的比例将会更大。

根据表2学生吃东西是否狼吞虎咽的调查中, 我们可以看出经常或每天吃东西狼吞虎咽的学生占12.3%, 偶尔狼吞虎咽的占37.8%, 从不狼吞虎咽的占19.3%。吃东西狼吞虎咽会加重肠胃的负担, 影响身体健康。从统计数据来看, 大学生这方面的饮食习惯还是比较好的。

2.4 心理健康情况

高职大学生的学习压力要小于本科生, 但同样也要面临各种考试的压力, 先进的评选、奖助学金的评选等方面的压力, 还有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等, 学生之间的竞争越发激烈。从而造成学生长期处于紧张中, 心理失调。在表2中, 有9.9%的学生经常或每天感觉学习压力大, 从不或偶尔感觉学习压力大的占48.9%;有6.7%的学生经常或每天感觉紧张焦虑, 63%的学生从不或偶尔感觉紧张焦虑;在生活的幸福感上, 有57.2%的学生经常或每天感觉快乐、幸福, 11.8%的学生从不或偶尔感觉快乐、幸福。从上面的统计分析, 高职大学生总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但也有10%左右的学生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需要教师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引导学生正确的释放压力, 丰富学习生活。

2.5 体育锻炼

根据表3大学生每周体育锻炼的次数统计显示, 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占8.2%, 每周参加1-2次的学生占42.7%, 每周参加2-3次的学生占26.1%, 每周参加3-4次的学生占9.7%, 每周参加5次以上的占13.3%。大学生每周参加1-2次的学生比较多, 高职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高, 远没有达到“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要求。

综合上述, 大部分学生能注意维护和管理自己的健康, 不熬夜, 饮食习惯较好, 心理健康水平较高;但有1/3的学生有吸烟的情况, 这应该引起学校、家长和学生本人的重视;在心理健康上, 学校也应加强学生心理方面的辅导, 引导学生正确的释放压力, 丰富学习生活;在体育锻炼上大学生参加锻炼的积极性也不高, 学校应该加强学生运动技能的指导, 并增加体育锻炼的场地和设施,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参加体育活动。

参考文献

上海市高职院校 篇8

近几年, 由于外地生源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的计算机技能要求提高了, 对于课程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 如果仍然按照原来的教学方法, 很难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也很难达到教学目标。

目前, 正值学院进行特色化高职院校建设的关键时期, 所有学科都在进行调整, 并且从2013年11月起,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软件将全面升级改版, 这门课的任课教师都面临着新的挑战。笔者今年就将承担改版后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 因此, 笔者着重研究了同类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经验, 同时, 将从教的角度对我院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课堂教学策略方面的初步探讨。

一计算机基础课程面临的问题

要解决问题, 就要认真客观地分析问题。这门课程看似简单, 实际复杂, 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计算机基础课作为全院的公共课, 涉及面广;课时横跨两个学期, 教学任务重;教学内容比较繁杂, 并且面对的学生情况也较为复杂。下面详细说明这门课程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 教学内容繁杂, 教和学的难度较大

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包含: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应用、Word、Power Point、Excel、Flash、Photo Shop等软件操作技能。课程既有理论知识又有操作实践, 每周3个课时, 两个学期完成, 共108个课时, 每堂课的教学任务量都较大。学时拉得太长, 学生很容易学了后面的, 忘了前面的, 等到参加一级考试时, 操作技能都忘记大半, 直接导致通过率不理想。

2. 学生信息技术的基础不同, 差异悬殊

我院现在面向全国多个地区招生, 各地对于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要求不同, 上海市要求高中阶段学生必须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 而某些省市对于高中阶段的非升学课程都不作要求。因此, 上海生源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较好, 而外地生源中, 特别是边远地区的农村学生, 甚至从未接触过计算机。面对生源情况如此大的差异, 使授课教师面临巨大挑战。在课堂教学中, 有些学生不听就会操作了, 可是有些学生听很多遍也不会操作, 甚至完全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

3. 学习动力不足, 学习态度不积极

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大多数都存在学习习惯较差、认知困难等问题, 有部分学生甚至有厌学情绪。经过多年的计算机基础教学, 笔者发现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兴趣比较容易, 但对于需要记忆的计算机理论知识部分, 大多数学生都表示毫无兴趣。可是在一级考试中, 理论知识占40%, 如果不认真复习就很难拿到一级证书, 这也是通过率不高的又一重要原因。

因此, 应该采取相应的办法去解决这些问题。这些问题有宏观的, 如课程设置等问题;也有微观的, 如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态度等。那么, 课堂教学的策略也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课堂教学的宏观策略, 就是课堂教学整体设计方面的策略, 这通常需要全面调整, 调整难度较大。课堂教学的微观策略是每次教学中在课堂内所实施的策略, 包括学生座位安排、每节课的教学表现形式、学生积极性调动等, 只需要任课教师多想办法, 就可以做实时的调整, 实现起来比较容易。

二课堂教学的宏观策略

课堂教学的宏观策略主要包括分层教学、模块化教学、提供多种学习途径等策略。

1. 分层教学

针对生源复杂化的问题, 可以利用分层教学来解决, 即分高级班和初级班。

目前, 学院已经调整了该课程的学时安排, 新生入学后的第10周开始上计算机基础课, 至大二上学期第10周截止。因此, 新生可以在第9周进行计算机基础的入学测试, 根据测试结果分高级班和初级班。初级班按照教学大纲要求, 以一级考试内容为主, 同时放慢教学速度, 在大纲规定的学时外, 每次增加1节练习课。高级班除了一级考试内容外, 适当增加与专业相关的计算机技能内容。

这样虽然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也便于教师安排课堂教学进度, 但分层后打乱了原有的自然班, 各个专业的学生将混排在同一时间上课, 而学生们同时需要学习多门专业课程和其他基础课程, 所以, 可能在排课上存在较大困难。

2. 模块化教学

模块化教学指的是课程内容的教学安排可以分为不同的模块, 如计算机理论知识模块、计算机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模块、网页制作模块、图形图像处理模块、二维动画模块。

模块化教学也可以与分层教学结合应用。每个教学模块结束以后, 进行一次模块化测验, 通过的学生进入下一模块学习, 没有通过的学生则继续留在本模块学习。

模块化教学课时安排可以很灵活, 每个模块的负责教师可以相对固定, 学生可以选学最需要提高的模块。

3. 提供多种学习途径

信息时代, 学习不仅局限于课堂, 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途径。

随着校园网建设的推进, 我校的网络软硬件条件已经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计算机基础课程也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课程平台, 作为课堂学习的补充和考前复习的途径。将课程资料、考试复习资料、视频教程等上传至课程平台, 供学生随时随地的在线学习。课程平台的考试功能, 也可以让学生随时对自己的计算机基础学习情况进行测试, 不断发现自己的弱项, 更有针对性地学习。

另外, 也可以利用网络通信工具帮助学生学习。如建立计算机基础的学习群, 可以是班级的学习群, 也可以是全年级各个专业的学习群, 这样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课堂教学的微观策略

课堂教学的微观策略主要是课堂中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讲授方法等方面, 这些微调主要是任课教师做出一些改变, 相对宏观策略更易实现, 并且, 短期就可取得明显效果。

1. 任务驱动, 分段学习

目前, 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表现形式主要有教师讲授、操作演示、学生操作。这三种表现形式对于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比较适用, 但对于初次接触计算机的学生在操作时难度较大。

这种形式可以做适当的调整, 特别是最初的几周课程, 要照顾接受比较慢的学生, 教师可以将每节课的授课内容细化为若干个小任务, 根据教学内容不同, 每个任务可以包含2~3个知识点, 操作控制在5~10分钟内完成, 教师演示一个, 学生操作一个, 然后再进行下一个任务。这个策略的关键点是要规定做的时间。课程最初几周, 进程较慢, 任务量也较小。几周过后, 学生基本操作熟悉后, 就可以加快速度, 加大任务量。

笔者经过一个学期的试用, 证明这种方法对于基础差、学习困难的学生效果明显;对于基础好的学生, 其上课过程也很轻松, 并可以保持较好的学习积极性。

2. 以优带差, 互助学习

目前, 所有专业都采用分层教学或模块化教学还是有困难的, 因此, 如何处理生生差异是这门课程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而以优带差, 互助学习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

这个策略的实施方法:在第一次课上通过摸底测试, 选出成绩较好的学生, 然后, 成立以基础好的学生为组长的学习小组, 在机房座位的安排上, 打破以前按学号排序的方法, 按照学习小组来排列座位。最理想的分组是3人一组, 组长坐在中间, 学生们在操作练习时, 可以向组长学习。这样, 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建立学习的荣誉感, 提高学习兴趣, 同时, 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得到帮助, 提高学习效率, 进而激发出学习的积极性。

四结束语

上海市高职院校 篇9

1 调查研究方法

1.1 调查方法

1) 问卷调查法。调查前设计好调查问卷, 得到对方认同后, 请被调查方如实地填写问卷中的内容。

2) 教育实验法。指导开展活动, 跟踪研究效果。

3) 文献资料法。参考有关第二课堂活动效果方面的专著、论文、报道筛选出和该课题研究相似的研究资料, 为本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

4) 数理统计法。根据研究的目的与要求, 将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

5) 案例分析法。调研其活动开展的情况, 通过沟通借鉴开展模式和管理方法, 完善、提升质量和效能。

1.2 调查对象及内容

1.2.1 调查对象

1) 高职13级和12级全体畜牧兽医。

2) 水产专业及中高职贯通班2011级、2012级、2013级, 共226名学生。

1.2.2 调查内容

1) 第二课堂开展的基本情况。

2) 学生对活动的认知、期望。

3) 学生对其评价和建议等。

2 结果与分析

2.1 学生参与第二课堂专业活动的基本情况

问卷对学生参与活动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不了解占50.41%, 感兴趣占28.32%, 反映一般占46.02%, 无兴趣占25.66%。

活动吸引力调查:开拓知识面 (占38.5%) , 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占26.55%) , 有助于专业学习 (占22.57%) ;其他还认为有助于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加强社会的适应能力。

2.2 学生对第二课堂专业活动作用的认知

调查其活动作用时, 发现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应以第一课堂为主, 第二课堂为辅, 两者相辅相成的关系;与第一课堂同样重要占18.14%, 不了解活动的作用占20.00%。

2.3 学生对第二课堂专业活动的期望

在期望调查中, 建议以社会公益实践活动的形式开展的期望最高, 其他受欢迎程度依次降低的顺序为:专题培训、科技创新活动、学生课题研究、义务志愿者活动、技能比武和专业系列讲座;在开展方式的调查中发现, 校外社会实践最受欢迎, 其次是参与行业活动, 再者是校内集中实训或理论学习。调查结果不难发现, 有别于第一课堂, 学生希望通过参加活动既能接触社会又能帮助个人成长。

2.4 学生对第二课堂专业活动开展效果的评价

在对活动效果的调查中, 研究组发现, 影响较大占20.49%, 一般影响占36.80%, 影响不大占27.78%, 无影响占14.93%。调查表明活动对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方面有帮助, 这一结果为活动的管理者提供了有针对性开展的依据。

2.5 第二课堂专业活动存在的问题、不足及建议

当前的活动缺乏相应的管理部门和专业教师的指导 (占16.74%) , 缺乏与所学专业关联的实践活动 (占14.66%) , 也有部分人认为活动信息发布渠道不够健全, 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缺乏相关建设资源, 如经费及场地无保障、缺乏有效地考核激励机制等系列问题。

调查统计发现, 首先应提供锻炼人际交往能力的机会, 其次组织和管理应该执行制度化, 再者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

3 加强第二课堂专业活动建设的对策和方法

第二课堂专业活动的本质决定了其以专业背景为纽带, 让广大学生喜欢参与是关键, 将第二课堂专业活动建设成为与第一课堂互补的又一个重要的育人平台, 笔者认为应在以下三方面加强力量。

3.1 加大对第二课堂专业活动的宣传和动员力度, 争取做到人人参与

第二课堂专业活动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作用毋庸置疑。从调查结果来看, 不甚了解或不知道第二课堂的功能和价值的情况占半数。因此, 管理者应重视第二课堂的建设, 通过版面展示、宣传材料、专题报告或汇演、校园广播等形式, 在校园内广泛地开展宣传, 尤其在新生报道日、专业教育期间、新老生交流活动期间开展宣传, 将其活动的内容、形式及其作用和价值详细地介绍给学生。

3.2 加强领导, 健全第二课堂专业活动管理机制

领导有力、管理规范和健全的制度是其活动运行的有力保障。笔者认为, 利用学生会的力量, 列入到管理中去, 便于开展团队建设、业务培训等方面的工作;绩效考核应做到每月一次成绩考核, 一学年一次考评;奖惩制度确保有理有力、公平公正, 建议采用文艺汇演的形式, 对优秀个人、先进事迹和典型活动进行集中地展示、宣传和鼓励。

3.3 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创新活动开展的形式

物质保障是其活动开展的基础和条件。在活动场地的安排上学院应给予一定的支持。在活动开展的形式上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期望和要求, 紧密地结合专业教育及职业素养教育, 多采用志愿活动、校外实践学习、社会服务等学生喜欢的形式进行。

4 小结

第二课堂专业活动效果对学院的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宝贵的实践价值, 因此应从管理入手, 加强宣传、完善管理制度并提供必要的基础保障, 使其活动有效地运转起来, 使其充分发挥对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作用, 成为农林类高职院校培养学生成才的育人新手段。

摘要:文章通过对在校学生的调查, 掌握其对第二课堂专业活动的了解认知情况, 并针对其需求和不足, 分析查找提高活动效果的办法和途径, 为更好地建设、发挥育人功能提供重要的理论和依据。

上海市高职院校 篇10

关键词:高职图书馆,藏书建设,剔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 很多中等职业院校为了得到更好的发展, 积极响应教育部的号召, 纷纷联合为高职院校。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 它是由11所中等职业学校合并而成的, 它保留了中职校的部分专业, 在此基础上又增设了一些技术性比较强的专业。由于中职校的合并, 也带来了图书馆的合并。而合并的图书馆在藏书建设方面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例如藏书不符合专业需求, 部分藏书破旧、过时等等。因此, 高职院校图书馆藏书剔旧工作便提上了日程。

1 高职院校图书馆馆藏图书现状

由于中职学校图书馆的图书都是面对中职学生以及中职专业的, 合并之后图书馆大部分的图书不能满足高职院校的专业需要。另外, 由于学校不重视图书馆的发展, 所拨经费有限, 又因评估的需要, 图书馆不得不在有限的经费内采购大量的图书。因此, 有些图书从新颖性及实效性方面来说在进馆的那一刻起便已成为旧书。又因图书馆可利用的馆藏空间越来越少, 直接影响了有用图书的流通和收藏。

美国G·丹尼尔于1974年首次提出“藏书零增长理论”, 即在一个相对的时限内, 图书馆入藏图书数量应与剔旧图书数量大致相当, 使图书的实际增长为零[1]。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馆藏图书的有效利用, 使馆藏建设保持动态平衡。

2 馆藏图书剔旧的必要性

图书馆存在的价值最主要的是为了辅助学院各专业教学需求。图书馆馆藏图书最主要是为了用, 而藏书剔旧工作可以优化馆藏文献资源结构, 使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更加合理, 提高文献的利用率和藏书质量。

2.1 图书剔旧可节约藏书空间[2]

本馆馆藏面积11 604平方米, 馆藏图书48万册。目前只有两个书库来存放这些书, 书库面积已不能满足馆藏图书需要, 目前在库里有一部分的藏书还处于打包的状态, 因为没有多余的书架来存放这些藏书。同时, 每年所采购的新书和旧书混在一起, 大大降低了藏书质量。所以, 剔除旧书有利于节约出更多的空间, 腾出更多的空间给新书上架, 方便收藏更多的有用图书。

2.2 图书剔旧有利于提高图书利用率

根据文献计量学的研究结果表明, 文献老化的“半衰期”一般在4~10年之间。图书的有效利用时间则在10~20年左右[3]。本校图书馆主要是为学校教师和学生服务的, 他们所需要的图书一般是专业性强、时效性强的图书, 而往往因为一些旧书的原因, 新书没有体现出其价值。因此图书馆只有进行阶段性的剔旧工作, 才能使新书快速上架流通, 提高读者借阅率, 吸引读者, 使图书馆能够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专业需求, 同时也能使图书馆在学院的教学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3 图书剔旧的方法

图书剔旧工作应该作为图书馆馆藏建设的一部分, 也应制订出一个详细、周密的计划, 同时应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原则, 依照一定的剔旧方法进行馆藏图书剔旧, 使馆藏图书合理化。

3.1 实效性不强的图书应剔旧

有些图书具有一定的实效性, 一旦过时就很难满足读者需求。所以一旦新版出现, 老版图书就应及时下架剔旧。例如计算机类图书、考公务员类、各种考试类书籍、教学辅导类书籍等。这些图书一旦过时便失去了新颖性, 不能引起读者兴趣, 所以对这类书籍应及时剔旧, 保持馆藏资源站在时代的前沿。

3.2 版本多、破损严重的图书应剔旧

在本馆藏书中文学类、言情类、武侠类小说这种情况尤其严重。由于此类书籍比较受读者欢迎, 借阅次数比较多, 有些图书破损严重, 已不能继续流通。而同一种图书有多个版本, 读者在检索借阅的过程中, 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同时在编目过程中容易出现新老版本混淆, 致使在数据加工中出现错误。所以同一种图书在版本多的情况下应优先保留最新版本。破损严重的图书若不能修补应及时下架。

3.3 复本量大、未成套丛书、流通率低的书籍应剔旧

为了达到评估的要求, 刚开始本馆只能采购大量价格低廉的图书, 而这类图书既不能满足学院专业需求又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只能长期在书架上压着, 造成排架拥挤, 同时也影响美观。对于这种复本量大的图书, 以满足复本量为前提, 超过复本量的图书则应全部剔旧。对于未成套的丛书, 应及时剔旧。

3.4 在采购过程中进行剔旧[4]

对此可能有些人不认同, 但其实在采购过程中进行剔旧属于是从源头上进行剔旧, 在采购的过程中, 有些老师不一定了解馆藏情况。因此就会订购一些不符合专业需要的, 或者是一些馆藏已有的;或是一些便宜、采访人员认为对学生有意义但实际意义不大的书籍。例如本馆收藏了一套青少年天文地理方面的图书, 这套书基本上未借阅过。这类书对于馆藏建设只能是一个负担, 所以这就需要我们采访人员有一双“慧眼”, 多了解馆藏情况, 多了解书库的流通情况, 在采访中及时发现“旧书”, 进行剔除。

总之, 剔旧工作是一个长期的日常工作, 图书馆应把这项工作作为图书馆馆藏建设的重点工作来抓。只有这样, 图书馆才能在学院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能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春宁.图书剔旧工作——高校合并后图书馆馆藏建设的老话题新工作[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0 (10) :125-127.

[2]余艳.合并高校图书馆藏书剔旧工作[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3) :142-143.

[3]周欣娟, 周为谋, 李小玲.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藏书剔旧思考[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2) :115-118.

上一篇:唐代传奇小说下一篇:非线性滴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