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文化战略路径

2024-07-25

对中国文化战略路径(精选八篇)

对中国文化战略路径 篇1

20世纪中国武术的传播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1)“新中国成立前的以亚洲为中心的准武术国际化发展”;(2)“新中国成立以后至1982年之前的非武术主体的武术国际化传播”;(3)“从1982年以来的真正意义上的武术整体国际化发展。”

中国武术近30年来虽然在走出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前景并不理想,就像“走出去”的现状就像一件“有价无市”的艺术品尽管中国武术,“特别是中国功夫经过李小龙、成龙和李连杰三代人的电影传播,已经名扬四海,但在国外普及、叫座的程度却远远不如日本的柔道、韩国的跆拳道和印度的瑜伽”;所以,中国武术文化“走出去”,必须确立新的思路,制定新的方法,才能把中国的武术文化发扬光大。

1、中国武术文化“走出去”必须要强化文化意识。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对于武术文化“走出去”而言,我们不应该只是简单地一味追求一种表面意义上的传播和推介, 而应该是将这种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推介给世界,传播给全人类。不能局限于单方面技术的传播。而应该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核心价值观推荐给全世界传播给全人类。“在当代全球化的世界里,同时存在两种不同的趋势:一是人类愈来愈具有全球化的共性;二是在全球化的世界中,人类愈来愈坚持保留各自原有文明的特色或个性”。因此,中国武术文化“走出去”,不能只是简单的以传播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套路”、“对抗”,甚至是“拳种技术”的走出去,二而应该把以这些套路对抗技术作为一个载体,而不应该成为一个主体, 否则那就是折本逐末。所以中国武术文化“走出去”, 应该是在套路技术的传播过程中更多地展示我们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来形成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价值观, 传播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有利于世界各民族发展需要的优秀文化。我们应该这样理解,中华文化走出去,不是简简单单的把我们的文化产品推销出去,而是扎扎实实的把中华文化价值观的传播出去。中国武术博大精深,完全不同于西方人所创造的“体育运动”,我们的先辈创造的一招一式就是要让人们通过身体的运动实践来获得中国近千年来形成的传统哲学思想,来把握中华民族“内敛、和谐”等文化精髓所以,只有不断“强化”中国武术文化的“文化意识”,才可实现中国武术在全面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中的作用和价值。否则,我们的中国武术文化走出去就会失去意义。

2、中国武术文化“走出去”必须要强化“世界意识”

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中国武术文化“走出去”,必须拥有“世界意识”。如果忽略 了这一点,我们将事倍功半。在未来传播中国武术文化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再按照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来规划我们的行动, 而更多地应该换位思考,站在接受者的角度思考我们的传播方法、传播策略。应站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的生活环境中,思考“他们想的是什么,他们又需要什么,切切实实的增加与东道主文化的接触切莫妄自增大无的放失”。如果一厢情愿,而不顾及地区差异、文化差异盲目实施自己的行动,其结果只会导致传播的失败,无果而终。正如伍德(wood)所指出的,“影响交流的最大系统是我们的文化,它就是我们所互动发生的大环境”,而“文化的不同 ,交流者固 有的背景、经历和假定的差异,都会使交流异常艰难,有时甚至根本无法开展”。所以,中国武术文化“走出去”必须牢牢树立“文化差异”这种意识,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从而有针对性地建构传播策略,寻找传播路径,研究传播方法。

3、中国武术文化“走出去”必须要强化“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懈发展的动力。中华文化虽然历史厚重,源远流长。但目前在国际的影响力与竞争力还不强,这与我们具有几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文化本身的巨大魅力和我国应有的国际地位是极不相称的。当务之急是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快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努力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提升中华文化的内涵, 要在内容和形式上大胆开阔,积极创新。因此中国武术文化“走出去”,必须强化“创新意识”在不断的“创新实践”中,提升我国武术文化的影响力。不能只关注和推崇它的“体育价值和功能”而应把中国武术发展和走出去的放大到国家文化战略的高度来理解、来认识、来实施。要从多角度、多层面‘动脑筋、想办法,我们在推动中国武术走出去的过程中把它与“中国文化年”、“感知中国”等系列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同步进行我们还可以借助和发挥“孔子学院”、“中国文化中心”等平台,以多种形式大力弘扬和传播中国武术文化。与此同时,我们还要着力于加快现有体制的改革,创新发展模式、优化配置资源,建立多元化的中国武术文化国际传播模式,激励更多的民间团体、有识之士参与到中国武术文化走出去的实践中。

4、中国武术文化“走出去”必须要强化“标准意识”

不能否认在当下的中国武术世界传播过程中, 存在着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情况,它已经直接影响到中国武术在国际传播中的地位和信誉,制约了中国武术的传播和发展。因此,在未来的中国武术走出去进程中,必须下大力气,动真格、出实招,杜绝和防范这些现象的继续蔓延和发生。首先就是要建构具有国际意义的“相对统一”的、可以提升“公信力”的传播标准。这里面既要传播者素质的要求,也要有对传播内容的考量,还要有对传播模式的规范,以及对传播理念的形成等,建立起中国武术自己的管理和评价体系绝对不允许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从制度上杜绝中国武术世界传播的失真和乱象。

中国武术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只有牢牢树立起“标准意识”, 才能使中国武术在世界的传播过程中不仅走的坚实、快捷,同时得到不断地发展和提升。“标准意识”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技术的标准意识,坚持武术技术的技理、技法的统一化,坚持技术传授和评价的统一化. 二是管理的规范意识, 坚持武术管理的制度、模式的统一化,坚持政府管理和民间管理的统一化。只有如此中国武术走出去的步伐才会更加协调,技术体系更加规范,发展更加广阔。

5、中国武术文化“走出去”必须要树立“品牌意识”

中国武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武术系别何其之多,而每一种能够传承下来的那都是有其独到之处的,那都凝结着先贤无数的心血与智慧,但它也不可能是面面俱到的。武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 它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总体氛围中孕育发展的,融会易学、哲学、兵学、美学等多种传统文化思想和观念,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博采众家之长,逐步形成了独具风格和特点的武术文化体系。因此对于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而言,我们不能也绝对不能追求它的全面世界化。它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选择具有典型代表的中国武术形态, 选择具有世界传播基础的中国武术拳种,选择具有较强世界影响力的中国武术内容等,来作为重点推介和传播的中国武术品牌,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理念和策略。以实现中国武术文化走出去的战略目标。

品牌是符号,是浓缩着各种重要信息的符号。它把信誉、文化潜力等重要信息凝炼成一个品牌符号, 着力塑造其广泛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使其烙印到公众心里。品牌犹如蒙娜丽莎的微笑,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到她的魅力。生命的成长,无论间接或直接都离不开光合作用:阳光、空气和水分。那么成功培育品牌的“光合作用是什么呢?成功培育品牌的“光合作用”就是:产品、传播。首先说产品,好的产品才是品牌茁壮成长的根本,除此别无它途。而今天的武术在经过几十年的世界推介后在经过 了几十年 的世界推 介之后,应该说已经有部分拳种形成了世界范围内的中国武术“品牌”,如太极拳、少林拳、咏春拳等。因此 ,如何实现开发现有武术品牌在中国武术走出去战略中的价值和作用, 就应该成为我们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中国武术文化的品牌,不是一个狭义的品牌概念而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不仅有物化的产品,还有无形的资源,它应该包括“赛事品牌,拳种品牌,名人品牌,影视品牌,大师品牌,演艺品牌”等。树立“品牌意识”,就是要求我们在中国武术走出去进程中,牢牢树立保护已经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武术品牌,并利用好这些品牌、开发好这些品牌,来加快中国武术世界传播的速度。同时,要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借助各种方法、手段和途径,来发掘中国武术新的品牌,使更多中国武术物化的、无形的品牌资源由国家品牌提升为世界品牌。

树立品牌意识,第二步就是传播,我们不不应该只局限于体育的领域,还应该在艺术的领域,在传媒领域,在影视领域,开拓我们的视野,打造有潜力的中国武术文化品牌,拓展中国武术文化走出去的路径和平台。因为,当下的中国武术文化传播已经出现了大量的综合性武术文化品牌,这些品牌的产生(武术舞台剧)和在世界范围内的活跃度,已经为中国武术的走出去做出榜样和贡献。

对中国文化战略路径 篇2

一 四川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与丰富的价值资源

四川红色文化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与丰富的价值资源,四川是红军长征的文化圣地,共和国将帅之乡,它集中体现了四川人民不怕牺牲、敢于担当的革命精神,蕴涵着强劲的精神动力和丰富的价值资源。

1 长征丰碑:红军长征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圣地

“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2]二万五千里的红军长征,在四川就有一万五千里。在长征中,红一、二、四方面军在四川多个县市留下了革命的足迹,四川境内60%以上的地方都播下了红色文化的种子,给四川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其中包括1935年6月,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1936年,红二、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在西康甘孜会合,两次大会师的成功实现为红军长征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长征中,还有数百次战役在四川境内激烈上演,如四渡赤水、彝海结盟、强渡大渡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许多经典战役和伟大战迹。在长征期间的四川,中共中央先后召开了会理会议、毛儿盖会议、巴西会议等重要会议,先后通过了《关于红一、四方面军会合后战略方针的决议》《中央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的政治形势与任务的决定》等文件。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都在四川写下了许多光辉的篇章。如今,屹立在川西北的“红军长征纪念碑”向世人展示了四川及四川人民在长征中的重要作用。可以说,四川是红军长征记忆的历史宝库,是长征文化的圣地,在四川的大部分地方存有长征时期许多重要的历史遗迹、重大的历史事件和传奇的革命故事。

2 将帅故里: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与崇高精神

四川是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乡,如邓小平、朱德、陈毅、罗瑞卿、张爱萍等,同时也是黄继光、赵一曼、张思德等革命英雄和革命先烈的故乡。在1955年9月召开的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授予了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等10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其中,四川籍元帅就有朱德、刘伯承、陈毅、聂荣臻四位,占十大元帅的40%。而在1955~1956年间,四川籍人物中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上将、中将、少将的共有99位。因此,四川又被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帅之乡。同时,在革命战争时期,四川还涌现了无数个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革命先烈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的成长经历、丰功伟绩和伟大人格,成为四川乃至全国的一笔极其宝贵的文化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四川人民为建设幸福生活而自强不息、顽强拼搏。

3 川陕苏区:苏维埃政权的建设实践与经验总结

四川从20世纪20年代起就开始建设苏维埃政权,先后有4个省委、3个省苏维埃政权、近20个县委和近40个县的苏维埃革命政权在四川建立,使四川成为了当时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从1932年12月18日到1935年3月28日,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进入通江两河口,再到红军强渡嘉陵江西征,最后于4月8日撤离南江的两年多时间里,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苏区坚持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不畏艰险、勇于开拓、敢于担当的豪迈气概和革命精神,形成了川陕苏区红色文化独特的精神内核与文化品格。川陕苏区红色文化从表现形式和具体内容上主要包括川陕苏区时期各类战场遗址、英雄和革命烈士等的故居及遗物、各种会议举行的地点、军队的行军路线等,以及在这些纪念物上所蕴含的革命精神。川陕苏区的文化是中国红色文化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同时,中国共产党人在对川陕苏区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管理中积累了丰富的国家政权建设经验,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权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毛泽东曾对川陕苏区的实践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川陕苏区是扬子江南北两岸和中国南北两部苏维埃革命发展的桥梁,川陕苏区在争取苏维埃新中国伟大战斗中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和意义。”[3]今天,川陕苏区红色文化仍然是四川人民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 四川红色文化资源对纲要课程教学的意义

1 充实课程内容,增强课程吸引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纲要课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兴趣一旦被激发,学生就会更加关注教学内容,课堂教学质量也就会随之提高。教育心理学显示,“学生对身边和比较熟悉的事物容易产生更深厚的兴趣,人们感兴趣的往往是切合人们实际的,对之略有所知却又不完全了解的东西”[4]。四川在革命战争年代所留下的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资源,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是学生在生活环境中可以直接感知得到的,因此能让学生产生一种亲近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纲要课的课程吸引力。如:讲红军长征的胜利,把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放在屏幕上,再依次结合金沙江、大渡河、岷江的地理位置及周围环境进行讲解,让学生充分了解红军长征中经历的艰难险阻。四川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历史人物精神崇高,革命故事生动感人,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引入,能够对学生产生较强的吸引力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帮助学生更生动、直观地理解教材相关内容,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endprint

2 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责任心

纲要课的教学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历史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主线,懂得珍惜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历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从而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心。这也是高校纲要课与历史专业课程教学目的的区别之一,纲要课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想信仰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充分发挥纲要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就必须使该门课程真正地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个性,贴近学生情感。而充分利用当地具有特色的地方性红色历史文化资源,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之一。在讲到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时,可以结合“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上陵园”进行讲解。让学生知道“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建于1934年7月,原名“红四方面军王坪烈士墓”,分12个墓区,共安葬红军烈士12000余人。此外,在四川通江县境内还有50人以上的烈士墓区40余处,共安葬红军烈士20000余人。这些都表明了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人民为了新中国敢于奉献、不怕牺牲、为崇高理想顽强拼搏的大无畏革命精神。通过对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讲解,激发出根植在每个大学生心中的爱国主义情感,引导学生把这种爱国主义热情转化为学习、生活的动力,使自己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 利用四川红色文化资源增强纲要课程吸引力的路径探索

1 创设恰当的历史情境,正确利用红色文化资源

在纲要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恰当的历史情境,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突出重点,避免盲目使用地方红色历史资源。教师在课堂上要合理地组织教学,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在运用四川红色历史文化资源时,要与课程教学内容相结合,并把它放到国家、国际的大背景下,使教学环节有充实的活动内容,环环相扣。同时,教师要明确教学目的,把握教学重点,恰当引入地方红色文化,提出启发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运用历史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历史经验,体悟所蕴涵的深刻哲理,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员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动脑想、开口讲,由于四川高校的大部分学生来自四川,这些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大都源自学生的家乡,有些村庄或乡镇就是当时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在课程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安排、引导学生来讲述它,通过他们自身的参与,感染其他同学,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而且能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纲要课的学习中。

2 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

利用本地红色文化资源组织学生参观红色历史遗迹、博物馆、纪念馆等。目前,由于在高校纲要课的教学中,很多高校实行大班教学,人数众多,在实际执行中很难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同时,在进行纲要课的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外出参观考察等实践活动涉及到学生的安全问题,很多教师及学校领导都不愿意开展纲要课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样不仅浪费了地方教育资源,而且也使纲要课的教学效果显得苍白无力。因此,高校领导和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开展丰富的实践教学活动对增强纲要课程吸引力的重要性,为开展纲要课社会实践教学提供必要的组织保障、资金支持和队伍建设。纲要课程组教师要广泛开展各方面的调研,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大纲和活动计划,各方面通力配合,增强纲要课的社会实践的针对性、实效性。同时,各高校还可以把纲要课的社会实践活动与暑期各社团的“三下乡”活动相结合,并且利用学生资源,到有红色文化资源的学生所在的地方,让他们充当向导,作好力所能及的前期工作。

3 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打造富有感染力的交流平台

各高校应该充分利用本地红色文化资源,聘请对当地地方红色历史文化有研究的专家、学者,或者在革命战争年代亲身经历过某事件的亲历者、仍健在的老红军等来学校做报告、专题讲座或交流。通过与这些人面对面地交流,使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他们的见闻,而且也能把历史与现实更好地统一起来,让他们能够身临其境感受那些波澜壮阔的历史瞬间。

4 深入基层广泛调研,撰写高质量的调研报告

结合纲要课的课程教学,引导学生写出实践报告、心得或是研究论文。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多是教师直接告诉问题和结论,而学生的自我社会实践可以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然后通过调查研究,查阅资料,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从而获得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未来人生成长的经验。目前,大部分高校已开展纲要课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应充分挖掘本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总之,充分利用各地丰富的地方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对增强纲要课的吸引力,提高纲要课的针对性、实效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然,各地历史文化资源对增强纲要课的吸引力只是一种辅助方式,我们还应该探索更多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好纲要课的教学工作,让纲要课真正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的优秀课程。

参考文献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编写课题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中国现代史资料编辑委员会.苏维埃中国[M].北京:北京市印刷二厂,1957.

[4]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1.

*基金项目:四川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立项课题“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与大学生的文化认同研究”(编号:CSZ13083);四川省教育厅思想政治教育重点课题“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研究”(编号:CJS13-029);四川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一般项目(编号:CSZ13061);成都医学院教改课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考评体系建构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

对中国文化战略路径 篇3

1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概述

1 . 1对民族传统体育的陈述

我国具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历史悠久和灿烂的文明,使各族人民实践体育活动,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成熟,形成了一大批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武术、摔跤、射术、拔河、高跷等。对于这些来自于民间,接近生活的体育活动,人们在锻炼期间不断对其进行完善,逐渐使其变为规范的体育活动,并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现如今,带有民族传统气息的民族体育活动已经成为民族体育的典范,对于以市场经济为中心的开发,提供更多的经济增长点,并为社会带来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2014年4月3日,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召开了主题是“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增强国民身体素质”的第八次双周协商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中指出,全民健身事业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健康身体的基本保证,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社会的共同基础。《全民健身》的推进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发展,遇到较好的机遇。构建现代民族文化认同、民族团结的机遇时期;进一步推进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机遇时期。

1 . 2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概念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代表一个民族的发展进步,人类是体育活动社会部分的主体,对新的体育活动的创新、对原有体育的保留,发扬体育精神,制定体育发展制度,提高体育文化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它具有民族性如苗族的芦笙舞、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回族的回回十八肘等;民族活动具有地域特点,位于湖南西部的土家族,因山地泥泞而产生的跑泽田、高脚马;苗族的芦笙舞、跳大鼓;黎族住地盛产竹子,于是有了跳竹竿;它具有传承性,如具有“马背民族”称号的蒙古族,史籍中记有羌族“工习猎射”,藏族“不射箭不能见英雄”,具有“骑马斗捷”之风哈萨克族;。它具有时节性,如藏族的“木榔节”,汉族的“春节”,苗族的“龙舟节”“赶秋节”“跑马节”。不同民族的传统节日充满文化气息,布满欢乐气氛,增强了民族的庄严、隆重特点。就这样,民族传统体育代代不断举办,使得其千年不衰的发展。同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被大众广泛认同,例如武术,作为传统体育项目的典例,在人们锻炼身体的同时,凝聚中国传统道德精神、强化和谐统一理念,较具体地展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体系。民族传统体育传播简单易行,生动形象,我国现今文化现象正以体育文化这一独特形式渗透到社会中。在精神文明建设和增进各民族内部及民族间的团结起到了重大的作用。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日渐上升,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思想越来越被国人和世界认可。

2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促进中国体育发展

现代体育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传统体育人文基础与实践经验的支撑,因此,现代体育文化发展应是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基础上进行的。体育文化是世界文化最带有普遍性意义的文化形态,在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始终站在世界文化的前列。体育文化以其独特的性质和功能,成为全球化意义上最为显著的文化发展成果。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不仅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而且在世界体育文化发展史上,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

2 . 1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体育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

民族传统文化现如今已成为我国体育发展事业的重要内容,所以,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文化的价值探索、凝聚中华民族精神等工作已逐渐成为体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体育发展战略提出建设体育强国,体育强国的含义在于让民众参与体育活动,而非单纯的竞技成绩。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更加宜于在民众间推广。这使得全民运动的计划更加具有可行性。

2 . 2民族传统体育与我国体育同步发展

目前,我国体育发展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从为国争光逐步转向通过运动努力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满足人民体育意愿和实际需求上来,如何促进人民健康的运动成为我国体育发展的主导价值。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丰富了人民的业余生活,同时也提高了国民身体素质。民族传统体育的宗旨是服务群众。当前,我国国民身体素质现状令人堪忧,推广传统体育项目,能够有效地带动民众积极运动,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可以说,民族传统体育是体育运动与中国文化的结合,因此更宜于推广。总之,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与我国体育发展战略是保持一致的。

3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的影响

3 . 1多元化民族体育文化, 丰富体育文化内容

多元文化是民族体育文化内在精神的外在体现,民族体育具有多元一体的大文化背景,它在文化价值观念领域具有多元化的特征。民族体育现已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民族体育文化模式。不同民族具有属于自己的民族体育文化,每个民族有自己的体育文化,世界上有民族与体育文化相对应,各型各色的民族文化组建成全世界公共的世界性体育文化,各个民族之间的差异文化现象展现出世界体育的多元化。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构建现代民族文化认同,丰富体育文化的同时能促进各民族了解,加强民族大团结。

3 . 2发展传统体育文化, 完善体育发展政策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属性在体育发展的政策制定中是非常重要的。体育发展的政策制定直接决定着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未来。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我国历史的发展中也是最活跃的文化表现形式之一,它不管是用来庆祝丰收、节日祭祀还是用来强身健体、休闲娱乐,它的发展都打上了深深的时代性、地域性的烙印。同时它从古至今的延续,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民。现代人的生活习俗、道德伦理、心理意识等方面都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种多维空间的联系和自身独特的属性,使得其在体育发展政策的制定中占有了极其重要的位置。

3 . 3推进《全民健身条例》, 丰富群众体育活动

我国未来体育发展观以发展多元体育、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为目的,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浪潮深入人心,体育人口逐年增加,群众体育的发展不断深入,全民健身运动已经成为我国体育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使广大群众达到增强体质、愉悦身心、宣泄情感和人际交往的目的。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像其他项目一样融入到全民健身的行列中,能为我国体育发展提供众多的项目内容,能开展丰富多样的群众体育活动。民族传统健身活动促进全民健身,实施全民健康计划。如果政府部门加强引导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鼓励群众全民参与民族传统项目,加深群众的民族体育实践意识,进而提高体育活动技术,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促进全民健身,促进人民群众健康发展。

3 . 4促进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

中国猎头产业:战略反思与路径选择 篇4

一、猎头行业竞争态势

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认为一个行业的竞争状态,主要是根据五股基本的竞争作用力而定,即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本文以波特的五力模型为基础,分析我国猎头行业竞争环境和基本竞争态势。

(一)新进入者的威胁

国内猎头行业随时面临较多的新进入者威胁。波特认为一个行业的进入威胁有多大,取决于现有的进入壁垒有多高,以及新进入者对现有企业所做反应的判断。如果进入壁垒很低,而且新进入者认为现有竞争者不会采取什么报复行为,那么进入威胁就大,行业获利能力也不会太高。猎头行业经常面临的就是这样一种情形:某猎头公司的猎头顾问另起炉灶,成立新的猎头公司,整个猎头行业呈现裂变式的扩张。原因在于猎头公司是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密集型企业,并且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高度集中于猎头顾问个体身上,这为猎头顾问单独创业提供了方便;另外,猎头行业进入门槛较低。

(二)供应商议价实力

猎头行业的供应商是指高级人才的提供渠道,如企业人力资源人士、职业经理人协会、企业家俱乐部、高等院校中的重点专业、媒体、各专业人才网站等富集人才信息的地方,当然也包括高级人才。猎头顾问靠广泛的人脉资源获取人才信息,而人脉资源的维系也需要花费成本。这些人才提供方的谈判能力越来越强,对高级人才的保护意识也逐渐加强,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猎头成本。

(三)客户的议价实力

猎头公司的客户作为服务购买者出现。强势客户可以压低价格,要求猎头公司提高质量或提供更多服务(这将导致猎头公司成本提高),并挑动行业参与者互相竞争,从而削弱猎头公司获利能力,为自己获取更多价值。作为猎头服务的购买者在许多情形下拥有相当的谈判优势:1.客户大量使用猎头,从而可以获得价格折让和其他一些有利条款。2.客户是知名的跨国企业,猎头公司往往会因为拥有这种客户而提高声誉,为赢得这种客户而主动降低价格。3.客户转移使用其他猎头公司几乎没有转换成本。客户订单意味着猎头公司的现金流,在金融危机期间,猎头公司获取订单难度加大,客户议价实力增强。

(四)替代品或服务的威胁

替代品或服务以不同的方式发挥着某个行业产品或服务相同或相似的作用。传统的报纸杂志广告、中高级人才封闭式招聘会、企业内部员工推荐、网上招聘、全国性电视公开招聘等渠道可以部分替代猎头公司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猎头公司的市场份额。企业用人一定会是自己先动用自己的资源和渠道物色合适的人才,不到万不得以,企业不会专门花钱去招聘,包括报纸上打广告。企业自己招聘的成本不一定比找猎头公司低,企业是否聘请猎头公司,取决于其聘用专职员工的成本同使用猎头公司的直接成本之间的比较。受金融危机影响,客户职位冻结,甚至已招好的候选人暂不办理入职手续,选择从部门内部提拔人员任职,替代性威胁进一步加大。

(五)现有竞争对手之间的对抗

波特认为,竞争对手之间的对抗会将一个行业的获利潜力削弱到什么程度,首先取决于企业竞争的激烈程度,其次是企业竞争的基础。猎头行业竞争者数量众多,竞争者很难做到不互抢生意。由于缺乏猎头行业协会规制和猎头行业领先企业引导,对整个行业有利的做法就无法得到贯彻实施。由于猎头服务几乎相同,不收取订金导致客户企业没有什么转换成本,这将促使某些猎头公司通过降低收费来争取新的客户。此外,猎头竞争的强度或猎头竞争的核心表现在客户关系维护、售后服务等方面。

综上所述,我国猎头行业进入门槛较低、人才渠道和人脉资源维系成本较高、客户拥有强势谈判地位、替代性招聘渠道的威胁较大、现有竞争对手之间互抢生意,猎头市场竞争尤为激烈。业内人士经常这样形容我国当前的猎头行业:“谁都可以来插一脚,但是能扎根立足的不多”。2009年我国专营和兼营的猎头公司预计将超过5000家,而市场上到底有多大的容量,目前也缺乏权威数据统计。

二、猎头公司定位思考

猎头公司为客户提供高级人才寻访服务,必然要有其自身明确的市场定位,进行市场细分、专业定位、服务产品定位。公司治理上是有限责任制还是合伙制,业务模式上是专营猎头还是兼营猎头,融资模式上是中外合资还是内资独资,业务空间上是单一区域还是跨区域,业务范围是单一行业还是跨行业,职位对象上是猎“头”(董事会成员、CXO级别及其他高端职位)还是猎“腰”(中层技术和管理人员),分支机构的布点,猎头服务佣金定价策略等等,都基于猎头公司的市场定位来确定。

(一)公司治理:有限责任制与合伙制

国内大多数猎头公司实行有限责任公司制,而猎头公司的发展方向是合伙制。猎头公司人力资本密集和知识资本密集型的特点,决定了猎头公司不仅是“资合”企业,更是由专业人士组成的“人合”型企业。合伙制体现了“人合”与“资合”的统一,公司共同拥有驱使猎头顾问一切以猎头公司利益为重,解决了猎头顾问私下炒单、多头兼职、优秀猎头顾问离职等问题。从企业文化的角度看,合伙制的精神与文化内涵强调协同概念,包括平等、自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合伙制体现的无限连带责任,使猎头公司有强大的动力去建立一套完整的风险控制机制,约束合伙人的行为。相比之下,有限责任制以产权为纽带,“资合”的特点非常鲜明,“人合”则难以体现,权利与责任不匹配。有限不连带责任内生的互不干涉、互不往来、高度分离的特点不利于形成共同的文化理念,不适应猎头公司的健康发展。合伙制的好处还在于公司利润分配比较简单,即只要合伙人同意即可进行分配,猎头顾问获取薪酬的弹性较大,增强对优秀猎头顾问的吸引力。

(二)资金性质:内资与合资

根据我国相关法规规定,外资猎头公司必须采取合资形式在国内开展业务。允许合资猎头是我国人才服务业对外开放的重要步骤,也是壮大中国猎头产业的重要举措。外资猎头通过合资,进入我国猎头市场,在攫取高额利润的同时,也带来“鲶鱼效应”,加剧行业竞争,激活内资猎头的竞争能力。更重要的是,内资猎头通过合资,借鉴外资猎头的先进管理模式、经营理念,共享全球人才网络。在这一过程中,双方从优势互补中获益,体现的是外资猎头公司的本土化战略和本土猎头公司的国际化战略。但在当前形势下,一方面,合资猎头中的中方猎头公司被边缘化,难以实质性分享外资猎头的全球客户和人才优势;另一方面,部分外资猎头通过并购开始掌握控股权和话语权,合资中的中方猎头公司生存空间进一步压缩。在高端职位上,跨国猎头公司通过合资和并购对中国猎头产业进行重组,已经形成外资主导型的产业格局。

(三)行业范围:专业化与多元化

专业化与多元化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衡量:一是经营形式,是专营猎头业务还是兼营猎头业务。在猎头市场中,大多数是以兼营猎头业务的形式出现,冠名为管理咨询公司,除了提供猎头业务之外,还提供其他人力资源或咨询业务;而专门从事猎头业务的专业猎头公司极少;二是经营范围,专门经营某一行业的猎头业务还是涉足较多行业的猎头业务。行业细分的结果是某些专业性猎头公司的出现,如金融保险行业、IT行业、房地产行业等,这些行业的特点是人才供求旺盛,人才竞争激烈,猎头市场空间广阔,吸引某些猎头公司的持续关注和深度挖掘,获得集中和专业化的规模优势,从而形成细分市场。综合性猎头公司则实力雄厚,资源丰富,多行业涉猎。

(四)区域范围:单一区域与跨区域

从事全国性猎头服务的公司主要针对特定专长领域搜寻人才,地区性服务的猎头公司则是尽可能地网罗当地人才资源。在我国猎头市场上,内资猎头公司绝大多数偏于一隅,在单一区域开展业务,无任何分支机构;少数内资猎头公司在国内几个主要大城市拥有分支机构,仅有个别猎头公司在境外有分支机构(2004年2月,上海人才有限公司走出国门,在美国加州硅谷设立分支机构,为本土企业挖猎人才)。但是,在中国合资的外资猎头公司基本上都是跨国型猎头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分支机构,在全球范围内共享客户资源与高端人才资源。当然,跨区域操作,对猎头公司治理模式、业务控制、成本控制、信息管理系统等有更高要求。

(五)经营对象:顶级人才与中高级人才

猎头公司的经营对象是人才,人才的层次性体现出猎头公司的实力。国外顶尖猎头公司只为企业董事会成员、C级人才(CEO、CFO、CHO、CIO等)服务,高端猎头公司为部门经理以上人员和中高级技术人才服务,一般猎头公司则可能无明确指向,以客户订单为准则。越是顶级或高端人才,其人才寻访、离职谈判、聘用合同的复杂程度越高,对猎头公司和猎头顾问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要求也越高。

(六)攻守方略:单打独斗与合纵连横

在我国,不乏这样的本土猎头公司:经营时间较长、媒体声誉极高、地域性品牌得到树立,但是既未做大也未做强,既达不到行业领先也不至于被市场淘汰。猎头公司单打独斗,封闭运作,资源分散,市场分割,难以形成竞争优势,其结果是将局部自身利益最大化,但无法解决自身优势资源开发的最大化。而成熟的猎头市场基本呈现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国内优势猎头公司应借助市场并购手段整合资源,或通过联盟合作、相互持股、特许加盟、品牌连锁等方式,壮大经营实体,形成集团化运营格局。

三、猎头公司战略选择

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实现的路径分析 篇5

一、我国实施自贸区战略的背景

当前全球30% 以上的生产都是为国际贸易进行的,即跨国的。国际贸易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发动机,是通过国际分工与合作促进国家与地区融合的转化器,是通过自由贸易形成今天繁忙的社会、繁荣市场的催化剂。因为有了自由贸易,才形成了今天国际市场和迅速发展的世界经济,才使世界经济的发展成为各个国家共同的责任与共同的希望。“十三五”期间,面对国内国际形势的调整变化和新的机遇、挑战,寻求发展新空间、新动力,其中的一个重大战略就是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

实行自贸区战略,就要准确地把握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我国对外开放的新要求。改革开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这是我们的法宝。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这已经为中国发展的道路所证明。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是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把自贸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八大提出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十八届三中全会又提出要以周边为基础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形成面向全球的自由贸易区网络。特别是在2014 年10 月,中央政治局召开了会议,会议专门讨论了我国实施自贸区战略的重大问题,并把实施自贸区战略、构建自贸区网络作为国家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

二、全球自贸区发展状况

当前,全世界几乎所有的WTO成员国都加入了一个或者几个自贸区,自贸区通过WTO更加优惠的贸易和投资条件,以自由贸易协定的方式将这些成员的经济利益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经济利益的融合,加大了自贸区成员之间的往来。比如欧盟自贸区建立之后,欧盟之间的自由贸易、内部贸易占全部贸易的50% 以上。东盟自贸区建立之后60% 以上是内部的贸易。

( 一) 自由贸易区与WTO多边体制的区别

自由贸易区和WTO的多边体制是不同的。分析和了解二者的区别,有利于理解我国为什么要实施自贸区战略,美国为什么实施自贸区战略,很多国家也选择加快自贸区战略。多边体制涉及所有成员国,自由贸易区则涉及一些国家,这些国家是自愿组成的,贸易自由化的程度不同。WTO是在多边的基础上开放市场,自由贸易区是在一定程度上让渡国家主权,形成更加便利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本流的大流通圈,有人把高标准自由贸易区也称为WTO + 。

自由贸易区谈判的时间通常比较短。比如TPP,1992 年开始的时候是4 个国家,2015 年提出18 个月完成谈判,直到2015 年10 月完成谈判,提前了两个月。2015 年12 个国家多边,到最后达成协议用了16 个月时间。TTIP也是提出来18 个月谈判,2017 年开始减让93% 的税收,速度比较快。自由贸易区谈判涉及的领域比WTO要宽,特别是当前更多标准的贸易规则扩展到了劳工标准、环境标准、减让期限、降税模式、环境保护、竞争中立等。自由贸易区达成的协议是国家之间推动贸易便利化、自由化,投资便利化、自由化的快车道。

全球自贸区的发展成为时代潮流,近几年全球自贸区的竞争日趋白热化。2014 年1 月31日,全球向WTO通报的各类区域的贸易协定583 个,其中277 个正在实施。自由贸易区谈判现在成为全球贸易投资规则和标准竞合的平台,自由贸易区谈判越来越多涉及非贸易议题。

( 二) 全球自由贸易区的主要形态

全球自由贸易区的主要形态大体上是四种。第一种是自由贸易区,比如自由贸易港,这是单边的FTA,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港区,自由贸易园。

第二种是某国对他国的自由贸易协定,就是双边的FTA。

第三种是区域间的自由贸易协定,比如南南合作、东盟,比如南北合作,北美自由贸易区,发达国家的自由贸易区,像欧盟。

第四种是全球性的自由贸易协定,全球性的就是大跨度的、多边的、带有全球性质的自由贸易协定,比如WTO下的一些贸易便利化、自由化。比如美国现在推进的TPP、TTIP,还有中国在2014 年11 月在APEC会议上21 国家达成的启动亚太自贸区进程,亚太自贸区。再比如现在正在推动的以 “一带一路” 战略为推动力的,与沿线国家加快构建自由贸易区网络体系。

( 三) 全球自由贸易区的分布

全球自由贸易区的主要分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自由贸易协定,一个是美国,美国已经签订了有20 多个,正在谈判中的是三个 “T ”,“TPP”、“TTIP”、 “BIT”,还有一个 “T” 是由美国推动的全球的信息合作协定。欧盟已经签订的自由贸易区协定是30 多个,现在正在和美国谈判的TTIP,还有欧盟和日本的自由贸易区。中国自由贸易区的进程到2015 年年底已经签订自由贸易区协定的达到14 个,实施的12 个,韩国和澳大利亚是2015 年达成的,还有瑞士、东盟、新加坡、巴基斯坦、新西兰、哥斯达黎加、冰岛等国,连续十几轮中国内地—香港、中国内地—澳门更紧密的经贸关系安排,还有中国内地和台湾的ECFA,也是有更紧密的合作安排,这是中国签订的14 个和实施的12 个。

中国现在正在谈判的,排第一的是RCEP,中国正在加快推动。中国和东盟自贸区的升级版,中国和东盟2006 年启动第一轮中国和东盟自贸区的进程,用五年的时间,到2010 年完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程,签订了最后一个协议,即中国和东盟的关于双边投资的协议后,就完成了全部的进程。现在中国启动和东盟第二轮的自贸区升级谈判,除此之外,中国现在和海湾合作委员会进行自贸区谈判,和斯里兰卡、挪威、加勒比地区、马尔代夫、格鲁吉亚的自贸区谈判都在加快进行。还有和新加坡自贸区升级版的谈判也在进行。

( 四) 全球主要的贸易区

全球主要自由贸易区有六个的说法,也有七个的说法。一般排第一个的是北美自由贸易区。当前比较受关注的、更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协定两个是由美国主导的,还有一个是中国与东盟主导的,这三大自贸区将成为世界最大的三个自贸区。TPP有12 个国家,开始的时候有文莱、新加坡等四个小国,美国加入之后成为主导国。到现在为止,日本是最后一个,一共12 个,韩国也准备加入,亚太地区可能产生比较大影响的是美国推动的TPP。经过5 年多的谈判,在2015年10 月协定达成一致,正式签署了协议。文本公布以后,在生效之前要经过各个成员国的批准。2015 年笔者在谈国际经济形势的时候就对此作出了预测,预计在2015 年年底会完成谈判进程,2016 年可能会有一年左右的批准期,2017 年有可能正式启动。因此,对于中国来说,2016 年还是加快推进自贸区的一个窗口期。自TPP谈判开始就存在着很多争议,包括国内的专家对此也有不同看法。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也专门就美国的TPP做了研究,认为TPP是在经济全球化、WTO多哈回合谈判受阻的形势下,加上国际贸易形态变化,对更高标准、更宽泛的领域提出贸易规则、贸易规制,它是一种推动力。

但由于美国的主导,采取封闭的、以我为主的、排他的方法或者说宗旨,是对国际贸易便利化、自由化这个方向的反动。一方面,有进步性,适应了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的发展,拓展了标准的领域,推动了更高层次的贸易,下一代贸易的形成。另一方面,方法上排他,对中国的外部环境造成了新的压力。

美国与此同时推动跨大西洋贸易投资伙伴关系的协定,即TTIP。TTIP到目前为止已经举行了11 轮的谈判,它的内容和TPP相近,也涉及了市场准入、服务、投资、知识产权很多领域,2015 年12 月,在11 轮谈判时,他们已经就大部分领域开展讨论,一个特别重要的进展是交换了第二次关税减让的出价,这个出价是很高的,覆盖97% 的关税税目,并且就服务贸易投资、政府采购等领域的出价安排达成了共识。美国一方面主导推动TPP,提前两个月完成谈判进程。另一方面主导和欧盟的自贸区进程,美欧经济总量合计是33 万亿美元,外贸总额超过8 万亿美元,吸引外资存量超过11 万亿美元,这两个国家和地区加起来8 亿多人口,其中美国是3 亿多人口,欧盟是接近5 亿人口,这几个数据还是占世界份额比较大的,分别占世界的47% 、28%和52% 。

从现在的发展趋势看,TTIP一旦达成,将超过北美自由贸易区,也将超过原来离他最近的贸易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TTIP达成之后,属于美国主导的国际市场成为在世界上覆盖面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在TPP的一些标准中,在TPP之间的成员国,供应链、服务链、价值链的转移,可以是无税的,这对中国的产业转移造成了很大的障碍。从目前看,全球近期会出现三个最大的自贸区,因为中国和东盟推动的RCEP也决定于2016 年年底完成谈判, 这是2015 年达成的共识。可以看到,最晚在2017 年年底,世界上将出现三个最大的自由贸易区。

全球自由贸易区为什么这么有吸引力? 自由贸易区通过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谈判形成。不像WTO全部成员国都要达到一致,遵守共同的规则,自由贸易区可以超越WTO规则,在很多政策上,一定程度上让渡给国家主权。比如,关税的让渡,财政税收、产业政策各方面的让渡等。在产业政策方面,贸易投资政策方面,税收政策、金融政策方面,都有非常具体的、开放的政策。

三、中国自由贸易区发展状况

中国自由贸易区目前在全球分布。这14 个已签约的自贸区、12 个协定涉及30 多个国家,涉及亚洲、非洲、北美、南美,覆盖世界各地。“十三五” 期间,中国的自贸区战略将加快推进,国家新一轮对外开放的布局,习近平主席讲“管总”的战略,“一带一路”大的战略布局下,“十三五” 期间自由贸易区的进程会大大加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一) 加快推进中国自贸区的试点

除了上海自贸区试点之外,2015 年中央又批准了天津自贸区试点、福建自贸区试点、广东自贸区试点,目前这四个试点都在加快推进。据了解,上海有的,其他地方都在复制,上海没有的,在创新。比如,海关总署2015 年已经向全社会发布,天津面向京津冀实现京津冀的大通关,天津自贸区成为京津冀共享的一个自贸区。最近在做一个三河世界商务研究时,和天津的自贸区成为一个一体化的安排,将来的进出口完全享受天津自贸区的政策,其特点和上海不太一样,面向京津冀协同发展,有了一些很有特色的设计。福建面向祖国的大陆台湾,在自贸区的安排上也有了自己新的特点。广东是我国最早进行加工贸易的地方,贸易额占到我国的30% 以上,是我国贸易额占比重最大的地方。因此,面向香港、澳门,粤港澳更紧密的经贸关系,合作框架下的试验也有了特点。中国上海自贸区的试点、天津的试点、广东的试点、福建的试点都在加快推进,全国不下于20 个省市向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求复制自贸区的试点经验。

推进自贸区,取得成熟经验,加快复制推广的一整套做法要形成体系,成为推广的范式,能适应更高标准的贸易规则、投资规则,试验区试点走在全国前列,和国际上更高标准的贸易规则接轨,甚至要超高标准。在某些方面,要超越一些他们没有达到的标准,这样中国才能在世界上立得住。自贸区的试点任务是非常艰巨的,实质上是中国新的对外开放,和美国更高标准的自由贸易规则、体系、秩序相抗衡、相匹配、相衔接,使中国能够迈入更高标准的对外开放。

( 二) 构建自贸区的网络体系

在 “一带一路”战略总的框架下构建以周边为主的,以沿线国家为主的自由贸易区网络体系。“一带一路”战略是习近平主席2013 年9 月、10月分别提出的,按照古代丝绸之路,沿线覆盖60多个国家,但习近平主席在2015 年和2014 年多次出访的重要会议上讲,我国 “一带一路”的倡议是开放的,是面对所有国家的。因为现在世界非常关注 “一带一路”。加拿大、北美的一些国家都提出,他们是否被划入在 “一带一路”战略里。2015 年美国国会代表团到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也提出美国是否有可能加入 “一带一路”。现在社会上有很多的提法,60 多个国家,借用古丝绸之路的文化符号,赋予它时代的内涵,用 “一带一路”这样一个重大的倡议,使更多国家通过设施连通、政策沟通、货物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这 “五通”打通各个国家之间有形的、无形的壁垒和障碍。这里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在全球的产业链、价值链、服务链的转移中无障碍,贸易和投资便利化、自由化方面无障碍,起码是消除障碍,实际这是一种共享经济,也是五中全会提出的共享理念的诠释,非常好的国际化诠释。

在 “一带一路” 这样一个重大倡议下,沿线国家能够加快构建以周边为主的自由贸易区网络,对于中国及其周边国家都会带来新的机遇。按照古丝绸之路,60 多个国家,44 亿人口,人口占全世界的63% ,经济规模占全世界的29% ,货物和服务出口占全世界的24% ,欧亚铁路网已经超过8 万公里。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发达国家,也有不发达国家,比如东盟自贸区中10 个都是 “一带一路” 的沿线国家。现在推动和东盟自贸区2010 年完成谈判之后,现在进入了升级版,从原来的黄金十年进入钻石十年,其实这就是“一带一路”很好的结合,它既是推动自贸区战略升级,又是和东盟自贸区打通几大通道。我国有 “一带一路” 的六大通道,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我国和面向东盟的这条战略通道,包括和东盟的经济走廊。我国和巴基斯坦是自贸区,同时也是 “一带一路” 上的中巴经济走廊,现在也在推进。习近平主席到巴基斯坦确定了“4 + 1”的立体工程,投资410 亿元,这个投资系市场化运作,和巴基斯坦合作合资。这既是自贸区战略又是 “一带一路”,类似的还很多。现在涉及30 多个国家,30 多个国家中,在 “一带一路” 范畴里的占到50% 以上,所以,推动“一带一路” 和推进自贸区战略是并行不悖的。总的来说,以周边为主,围绕 “一带一路” 的沿线国家构建自贸区网络体系,可能是我们未来在发展我们国家自贸区战略中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 三) 向更高标准的贸易规则靠拢

美韩自贸区的条款,和TPP、TTIP的条款基本相近,因为TPP、TTIP是排他的,条款是不公布的。因此,研究我国是否能够达到更高标准的贸易规则,与这个贸易规则还差多远,是有困难的。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找到了美韩自贸区的全部文本,翻译成中文,进行比较研究。按照美韩自贸区更高标准的贸易规则,中国基本上已经具备加入更高标准的贸易组织的条件。越南和文莱也可以加入,越南的贸易水平,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劳工水平都和中国相差很远,所谓标准就是对所有成员都是平等的,都是同一准绳的,标准是准绳。

看了这些标准之后,觉得中国已经具备了条件。比如知识产权,原来认为知识产权的差距比较大,但是中国这些年对知识产权的高度重视,中央国务院召开科技创新会,把知识产权提到了非常高的战略高度,而且制定了一系列保护知识产权的政策、文件、规定和标准。知识产权保护的要求正好也是更高标准的贸易规则涉及知识产权的标准,它的标准在某种程度上还不如我们现在的文件要求得高,所以,方向是一致的。

从劳工标准来看,我国现在的劳工不仅是8小时工作制,而且还有双休制。中国的劳工休息时间只是少于法国和北欧的一些国家,当然,有些企业工资底线定得很低,比如苏州的一个工业园,工人的工资600 元,一天工作14 小时,主要挣的是8 小时之外的加班工资,现在这些都受到了限制。我国对劳动保护,对劳工的标准也不低于美韩自贸区的标准。

从农业领域的标准来看,过去农产品出不去,但是现在韩国、日本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标准要求都是极高的,高于自贸区标准。农产品出口、纺织品出口、畜牧业的出口,标准最高的是欧盟。全世界126 个国家制定了动物福利法,欧盟的动物福利法是最苛刻的。比如,要求猪有15 天吃母乳的权利; 猪在运输的过程中,每运输24 小时有8 小时的休息权利; 在宰杀的过程中不被同伴看到的隐私等权利。欧盟曾经因为乌克兰的生猪在运输过程中没有让猪休息而拒收。这是一场贸易战。目前,我国出口到日本、美国、欧盟的农产品,实际上是按国际标准在做。当然,国内农产品的标准,笔者认为还相对比较低。提高农产品标准,特别是食品安全、粮食安全,是我国政府最关注的,也是现在下力量最大的,各种标准、措施,在全球范围内来说,问题比较严重,中央国务院决心大、力度大、措施得力。这也是将来加入更高标准必备的条件,现在越接近标准,将来的前景会非常好。

从环境标准来看,北京有雾霾的现象。水的治理、土壤的治理、空气的治理、化学品污染的治理,齐头并进。更高标准贸易规则所涉及的、过去比较惧怕、认为会对开拓国际市场产生比较大的压力和阻力的方面,现在正在变成动力。主要有两种动力: 一种是来自于中国政府在推动的这些工作,使这些工作向更高标准迈进; 另一种是来自国际市场,美国推动的更高标准的贸易规则是排他的,而未来我们会比美国提出的贸易规则做得更好,让其无法排斥。国际标准实际上是最低标准,就是进入国际市场最低标准,国家标准应该高于国际标准,行业标准应该高于国家标准,龙头企业的标准应该高于行业标准。这样一个标准体系才能使我们的企业在国际市场无往不胜。

四、中国实现自由贸易区的战略路径

中国实现自贸区的战略路径有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要尽快达成BIT。目前在和美国谈判中,谈了20 多轮,文本已经差不多了,问题集中在负面清单上。再一个是和欧盟在谈,全世界77 个国家都实行了BIT管理,所以这个谈判要加快。

第二,尽快启动BITT谈判,这也是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提出来的,BITT谈判,和美方、其他国家的都可以启动。

第三,加快推进RCEP的进程,加快推进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

第四,中国2014 年10 月提出启动亚太自贸区进程。启动亚太自贸区进程,使原来最大的三个自贸区,其中的两个可以整合到亚太自贸区。

第五,应该采取非常规的思路和非常规的战略推动自贸区进程。建议: 一是发展定向自贸区。在我们具备条件的地方加快复制自贸区,定向自贸区。比如广西可以定向东盟,新疆定向中亚西亚,黑龙江定向俄罗斯、外蒙。笔者认为,定向自贸区可以把地方的优势发挥出来。二是推进“一带一路”的自贸区。把周边已经形成的跨境经济合作区上升为自贸区。三是分类推进自贸区进程,对已经启动的中日韩谈判加快进行。和海湾合作组织的谈判加快进行,和斯里兰卡、挪威的谈判加快进行,这是正在启动的。对已经实施的,加快升级版,这些工作中国都在做。四是建议和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二大贸易伙伴启动双边自贸区谈判。中国是世界上第一大贸易体,是12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第一大贸易伙伴,70 多国家和地区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因此,应该加快和第一大、第二大贸易伙伴的双边FTA谈判,具备条件的可以三边、多边。以第一贸易体的优势,平等待人、开放的态度,构建无数个平台,再组合成大的平台,可以冲破对我国的封锁、围堵和排斥。

参考文献

[1]陈文玲,颜少君.未来30年中国国际贸易发展趋势与特点[R].北京:中国经济分析与展望(2010—2011),2011-01-01.

[2]陈文玲.把争取国际经贸中的正当权益作为国家战略[J].南京社会科学,2011(8).

[3]陈文玲.世界经济发展的变量分析与对策[J].中国市场,2014(11).

[4]陈文玲.启动“亚太自贸区”的条件分析与可能性[N].中国经济时报,2014-11-07.

[5]陈文玲.选择有效路径,推进亚太经济一体化[N].中国经济导报,2014-11-13.

对中国文化战略路径 篇6

一、人力资源管理观念的转变

以往我国高校人力资源部门仅仅进行了人事管理, 即对人员的档案等进行管理, 缺乏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和绩效考核, 即使在近年来开始重视绩效管理, 但由于考核标准不一和难以执行而流于形式。但高校的发展依靠的是高校人才, 应该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做好与未来发展战略相匹配的工作, 将高校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引入到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中, 以市场的需求为着眼点, 建立多元化的人力资源配置渠道, 以质量和效率为争优理念, 实现人力资源配置和使用的市场化和契约化。

高校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要求管理的分散化, 从高校发展的整体着眼, 对人才的培养、聘用、监督都从高校发展战略出发, 对人才结构进行严格的控制, 推动高校人才结构的协同性发展。

二、建立符合高校发展战略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高校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要坚持突出核心竞争力, 在多层次的人才结构中重点把握高学历、高职称、对学校发展具有重大贡献的职工, 实行人力资源的“管用分离”制度, 将高层次的教师和其他领域人才引入高校, 推动高校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高校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建立以战略为导向的绩效考评机制能够帮助教职员工明确任务和目标和战略人才竞争激励机制, 在“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的原则下, 通过实际工作成绩和贡献来取得个人荣誉, 以此来推动人才队伍的整体提升, 产生有利于高校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高绩效。

高校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要求人力资源具有较强的战略眼光, 能够具有全局和长远的目光, 富有创新精神, 培养一支勇于拼搏、敢于进取的青年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以及具有加高领导才能的行政管理人才, 作为高校的战略人才储备, 不断调整和优化教职工队伍结构, 提高整体素质。

三、建立高素质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队伍

高校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队伍的工作不仅包括日常的人事管理工作, 还要积极参与到高校发展战略的制定和执行当中, 这也就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者具有较高的素质, 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任务要求, 把握风云变幻的时代脉搏。

从高校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队伍的结构上看, 应该将人力资源管理者进行高层和中下层的划分。

高层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坚持“专家治校”的基本理念, 参考美国著名高等院校由知名教授进行脱离学术的高校治理模式, 或由学校聘用职业经理人式的管理者来进行高校的专业化管理, 避免行政和学术的交织和混淆。高层人力资源管理者要具有极强的洞察力、应变能力和控制力, 能够对高校内部和外部的变化进行及时的反映和应对, 在高校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具有较强的控制能力, 统筹全局, 适当调整, 以高姿态来领导高校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中下层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具有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和技能以及宏观的观察能力, 在掌握人力资源的基本工作的基础上能够将自身的工作与高校发展战略整体进行有机结合, 总结制约高校战略目标实现的内外部因素, 在高校发展战略规划的决策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以工作第一线的知识和经验来保证高校发展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与此同时, 无论是高层还是中下层人力资源管理者都应该积极参加培训, 通过不断的学校来提升自身的能力, 真正为高校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保驾护航。

四、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和环境

正如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所言:“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 使人在群体里高效地完成既定目标。”高校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要追求高绩效, 就需要坚持“以人为本”, 为广大教职员工建立良好的工作氛围和环境, 重视教职员工兴趣和爱好的发展, 为其提供便利的条件, 将其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进行合理的塑造。只有这样, 才能够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 增强其主人翁意识, 让高素质人才满怀热情地投入到学校各项事业的建设中。

结语

中国高校未来的发展需要对人才结构进行调整, 在人才的聘用、培养和选拔过程中具有良好的战略思维, 在各个教学和管理岗位切实发挥人才优势, 推动教学和管理效率的提升, 进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 降低教学、科研和管理的成本, 推动高校取得更好的成果, 因此可以说, 中国高校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在未来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摘要:随着近年来我国政府对高校投入的增加, 我国高校的设备投入资金较为充足, 为提高我国高校的教学和科研能力提供了保障。然而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较低, 无法满足我国高校进一步提升的需要。中国高校的发展应该具有鲜明的发展战略, 摆脱滞后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应用到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当中, 构建符合发展战略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推动中国高校发展战略的执行, 提升中国高校的整体水平和国际地位。

关键词:高校,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实施路径

参考文献

[1][美]哈罗德·孔茨.管理学[M].马春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1年:43.

[2]魏海岺.大学经营:中国大学发展的战略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8 (4) :13-15.

[3]林锈戎.高校发展战略实施的执行力问题及其对策[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12 (12) :92-94.

对中国文化战略路径 篇7

关键词:标准国际化,标准英文版,双语语料库,智能翻译平台

1 引言

2015年1~10月,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2个国家/地区的5,553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实现对外投资5,892亿元人民币(折合952.1亿美元),同比增长16.3%;目前,我国在外的各类劳务人员数量超过了100万。新形势下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推进“一带一路”构想、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是适应国际经贸新格局和引领中国发展新常态、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内容。随着中国资金与中国企业走出去,带动中国技术走出去,最终需要中国标准走出去。

在同各国进行贸易往来及技术交流过程中,通过资金带技术、技术带标准的模式,从上世纪70年代援建坦赞铁路开始,中国标准就已经走出国门(李国彦, 2010)。中国企业参与的部分境外项目已经采用中国标准进行设计、施工。如:中国铁建承建尼日利亚铁路现代化项目,全长1,315公里,合同总额83亿美元,全部采用中国标准设计建造,2014年12月,该项目第一标段——首都阿布贾至卡杜纳铁路(186.5公里)已宣告全线铺通。但在国际环境中,欧美标准盛行,在全球开设办事处,举办各类研讨活动,介绍规范标准,不遗余力将本国标准转变成为国际标准;项目所在国经手人员普遍接受西方教育,也倾向于采用欧美标准;中国标准尚未大批量推出能够让国际社会轻松读懂的英文版,且中国参与国际标准化程度还比较低。这些因素使得“中国标准”还没有完全被某个国家或地区普遍认可。中国技术与资本参与项目是否采用中国标准,均需要根据具体项目进行商谈。由于语言障碍问题,中国“走出去”企业仅有部分人员能够读懂国际标准,更多人员则只熟悉中国标准,长期按照中国标准体系进行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因此,中国标准“走出去”成为中国企业在境外项目的殷切期望。

2 国内外标准英文版翻译现状

中国在铁路、公路、港口、机场、住宅、水利水电等工程建设领域,在纺织、食品、化工、石油等产品领域,在中医、信息技术、数据处理等服务领域均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标准体系。截至2015年11月,现行中国标准(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共计128,537项,其中6,646项等同采用(包括等效采用)国际标准。对于没有等同采用国际标准的中国标准,2014年仅有国家铁路局完成《标准轨距铁路机车车辆限界》等19项标准翻译出版,水利部完成《小水电自动化设计规范》等7项标准翻译出版。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11月,约200项中国标准翻译出版了官方英文版。等同采用国际标准与正式出版英文版的中国标准合计起来,不到现行中国标准总数的5%。中国标准英文版翻译的步伐远远赶不上中国企业“走出去”对中国标准国际化的需求。

相比之下,日本、韩国、德国等非英语国家都非常重视本国标准英文版工作(刘春青, 2013)。根据日本2010年工业标准目录统计,日本已发布了10,200项工业标准,其中约4,000项是英文版标准,占总数的40%。截至2011年底,韩国共发布了23,923项国家标准,其中13,957项采用ISO、IEC等国际标准,采标率高达60%。韩国近年来发布的国家标准中,采标率高达80%;针对本国研制的20%标准,韩国平均每年约翻译100项为英文版,总翻译量占韩国国家标准总数的8.7%。将等同采用国际标准比例与国内翻译英文版标准比例相加,韩国国家标准英文化比例将近70%。在德国35,193项国家标准中,共有17,000项英文版标准,其中3,242项为德国本国制定的标准翻译为英文,其他都是采用欧洲标准和国际标准,标准英文化率约50%。日本、韩国、德国这些国家标准英文版等同国际标准或高于国际标准,成为本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基础设施工程。

2015年2月11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努力使我国标准在国际上立得住、有权威、有信誉,为中国制造走出去提供通行证”。2015年8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在《贯彻实施<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行动计划(2015-2016年)》中提出,围绕“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等战略,研究制定中国标准“走出去”工作方案,推动铁路、电力、钢铁、航天、核等重点领域标准“走出去”;研究制定标准联通“一带一路”行动计划,开展“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国别分析和大宗商品标准、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标准的比对分析研究;加强中国标准外文版翻译出版工作,加大与主要贸易国标准互认力度,推动农业标准化海外示范区建设;开展面向俄罗斯、中亚、东盟和非洲的标准化专家交流和人才培训项目。中国标准“走出去”一方面让中国标准走向国际,成为国际标准,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推广和使用,具体通过主导或参与制定国际标准的形式予以实现;另一方面,通过标准互认、标准授权使用等方式让中国标准走向其他国家,在其他国家推广使用。

3 中国标准“走出去”战略的语言服务路径

近年来,中国标准“走出去”、国际标准化、标准国际化成为中国标准化界的研究热点(杨子强2007;李国彦,2010;朱梅,2012;刘春青,2013;侯俊军,2015;刘春卉,2015;刘智洋,2015)。在众多论文中,最终建议都提到要推进国家标准英文版工作、借鉴其他非英语国家的国内标准英文版经验、积极推进中国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相关技术委员会主席和秘书处工作等。毋庸置疑,这些建议都极具针对性,对中国标准“走出去”不可或缺,但要落实这些具体建议,就必需考虑其中的语言服务问题。鉴于既往研究尚未细化到这一步,本文尝试研究中国标准“走出去”战略实施的语言服务路径(如图1所示),从语言服务视角研究中国标准如何走出去”。

如图1所示,要实施中国标准“走出去”战略,我们至少需要分四步来完成。第一步,进行中英文语言基础通识教育与标准化基础知识普及;第二步,培养标准国际化职业人才,并且为了提高标准化人才效率与质量,需要构建庞大的语言资产平台(双语标准平行语料库与智能云翻译平台);第三步,也是目前众多专家学者在政策建议中要实施的一步,翻译中国标准英文版、参与国际化工作,我们在此还建议增加设立中国标准化驻外机构这个环节;第四步,实现中国标准“走出去”,在国际项目中采用中国标准,在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将中国标准转化为国际标准,在国际社会宣传推广中国标准,以及培养外国使用中国标准。

3.1 加强中英文基础教育与标准化知识教育

随着英语教育越来越早进入到中国儿童教育体系当中,在有条件的小学中均已经开设相应英语课堂,一般学生从初中起均接受系统英语教育。从初中到大学毕业,一个走上工作岗位的本科毕业生至少学习了10年英语,基本上均掌握了英语听说读写等技能。但由于英语不是中国人的母语,事实上,相当大部分本科毕业生尚不能使用英语进行写作与翻译。即便是英语专业毕业生,不少人在翻译时也做不到中英文地道表述。另外,很大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在进行中文写作时,也没有达到社会所期望得到的专业水平。在中国不断融入到世界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对掌握相应学科知识的高端国际化人才需求极大,存在较大人才缺口。

我们发现周边国家的标准化教育已经进入整个教育体系。以日本为例,日本工业标准委员会将标准化培训项目引进小学、初中、高中和专科学校,让学生们了解标准化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东京理科大学、早稻田大学等高等院校开设标准化专业与课程;日本经济产业省则定期举行国际标准化教育培训班,介绍国际标准化工作现状、国际标准制定程序与规则,培养国际标准化领导者(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2011)。相比之下,标准化知识并没有进入中国国民教育知识体系,没有出现在国民教育的知识选择范围中(李丹青, 2012)。中国目前标准化人才培养仅限于中国计量学院等几所高校开设相关课程,而一般高校专业技术课程并不讲授标准化知识,中国标准“走出去”尚处于初步摸索阶段。

因此,中英文语言基础通识教育与标准化知识普及是中国标准“走出去”的基础,需要加强相应教育投入与师资队伍建设。

3.2 全方位构建标准国际化基础设施

3.2.1 培养高质量标准国际化人才

标准国际化人才应该精通外语,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标准化组织运作机制与架构,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还要具备标准化专业知识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标准国际化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开展标准国际化人才的需求调研分析,明确人才培养理念定位,加强市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培养的政策法规。标准国际化人才培养应该按照“英语+专业培养”模式,既要教授笔译、口译、本地化、跨文化交际等外语类课程,也要涉及经济、金融、管理、国情等经管类课程,还要侧重标准化工作原理、国际标准化机构工作导则、国际标准编写、标准化与国际贸易等标准化类课程。聘请国内外业界专家走进大学课堂,共同授课,初期教材就以各类标准化文件为主。另外,纵观全国,要将标准化作为一个独立学科构建,尽早实现涵盖本、硕、博、博士后的完整培养体系,借助国内外业界力量,展开学历、非学历等教育。由于标准文本作为国家技术法规,对标准国际化人才进行职业认证也势在必行。

3.2.2 建设权威的中英双语标准语料库

在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同时,还要为“人尽其才”提供一系列辅助系统,从而通过制度方式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人才效率,具体岗位不会因某位人员离岗而造成人才青黄不接。我们认为,构建权威的中英双语标准语料库是中国标准“走出去”不可或缺的基础工程之一。如上文所述,目前,约有6,000项中国标准是等同采用英文国际标准(如ISO、IEC),与国际标准具有等同规定与要求,虽然个别地方存在措词差异,但可将等同采用国际标准的中国标准视为该国际标准获得官方认可的中文译本。将权威的中英文标准以句子为单位进行双语对齐处理,再进行中文切词处理、中英文词性自动标注,最后将加工好的双语语料建成双语语料库。一方面,双语语料库可直接用于研究中英文标准体裁、语篇、话语、语用、修辞、认知等,分析标准技术发展趋势、标准与知识产权、标准与专利等;另外,基于大批量真实双语语料,可编写中英标准翻译指南、相关教材等,对中国标准“走出去”具有直接引领作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双语语料库检索关键词译文、中英文标准化用语、习惯表达、词汇搭配等,作为标准翻译、技术翻译的参考平台,为国内外中英文技术翻译提供权威、真实的语境及背景材料,能够大大提升译者的科技文献翻译质量、中英文标准翻译质量,确保译文符合母语表达习惯。

3.2.3 建设标准国际化智能翻译云平台

在权威中英双语标准语料库的基础上,构建标准国际化智能云翻译平台。由于入库语料均为权威中英文标准文本,能够极大改善标准翻译与技术翻译质量与效率。入库双语文本一方面作为句子记忆库,另一方面作为超大词群进入术语库。语料库中定义好的词义与词群,在翻译中可以直接使用,确保术语统一。在翻译过程中,对于任何已入库的中英文句子,可以直接根据匹配率得到译文,在100%匹配程度下,就可以实现100%准确自动翻译,即便对于只有50%重复内容也可以对重复部分进行智能提示,既提升翻译效率,又确保前后用词一致。此外,智能云翻译平台还能够收录所有用户通过该平台进行翻译的双语语料,作为普通语料提示给后续翻译者,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标准化翻译效率。将服务对象从标准文本本身,扩展到所有国际标准化用语、技术文档、技术写作等,改善整个标准国际化的效率与质量。另外,通过智能云翻译平台可以对国内外标准文件、国际标准化文档、技术文档进行预翻译,对于没有达到匹配标准的文本进行人工翻译,节约译员时间,提升译文质量。

3.3 多管齐下,让中国标准之花全球绽放

在标准国际化人才培养、权威中英双语标准语料库与标准国际化智能云翻译平台逐步完善的基础上,可以实现多管齐下,让中国标准之花全球绽放。在目前情况下,除了翻译标准英文版、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外,我们认为实现中国标准“走出去”还需要设立中国标准化驻外机构。

3.3.1 加大标准英文版翻译投入和研制

目前,将英文版中国标准带到中国参与的国际项目上,已成为众多“走出去”中国企业的共同期待,这对国内标准英文版的翻译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在非英语国家,本国标准英文版翻译过程中都存在翻译问题与英语语言质量问题,标准国际化专家尝试通过各种方法来克服这些问题(De Vries,1999; Teichmann, 2003; Teichmann, 2006)。我们结合中国国情,认为在中国标准英文版翻译过程中,标准国际化人才是根本,权威中英双语标准语料库是保证,标准国际化智能云翻译平台是工具。把这三项基础设施组合起来,能够得到一条翻译中国标准英文版的优秀途径。我们进一步提出,要翻译出能够代表国家最高水平的中国标准英文版,最佳实践是在编写中文标准的同时翻译英文版,以中文主编为首,组建中文编写组与英文翻译组,英文翻译组与中文编写组及时沟通与交流,英文主编向中文主编负责;英文翻译组由标准国际化职业人才构成,采用权威中英双语标准语料库、标准国际化智能云翻译平台作为辅助工具,加上相关专家论证,代表中国最高水平;最终,英文版标准与中文版标准同时发布,具备同等效力。假以时日,中国将能够推出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英文版中国标准。

3.3.2 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

目前,中国已经积极参与到国际标准化工作当中,鞍钢集团副董事长张晓刚担任ISO主席,国家电网公司副总经理舒印彪担任IEC副主席,工信部通信科技委员会高级顾问赵厚麟担任ITU秘书长。除了担任国际标准化组织高层职务外,中国标准国际化人才也积极参与到了各类技术委员会、分委员会及工作组秘书处工作当中来。但中国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分支机构秘书处工作不算多,在国际标准化会议上发声不够响亮。在大批量培养出标准国际化职业人才后,中国在国际标准化活动中的声音会越来越大,主导与参与越来越多国际标准的编制、修订工作,将中国标准升级为国际标准。

3.3.3 设立中国标准化驻外机构

中国标准“走出去”除了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之外,还要跟其他国家实现标准互认、授权其他国家采用中国标准。标准互认方式包括两国发布互认标准清单、相互采标、共同制定标准、共同起草国际标准等。除了国家层面上相互对话交流、签署标准互认协议之外,中国标准“走出去”需要更多中国标准化驻外机构。这些驻外机构可以成为中国驻外国大使馆的某个部门,也可以是独立设置的机构。驻外机构对外宣传中国标准,为国外机构提供标准采标、项目咨询、标准规划等服务,从战略层面上支持中国标准真正“走出去”。

3.4 中国标准国际化的实施方式

在我们具有国际水准的英文版中国标准、广泛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开设众多中国标准化驻外机构后,中国标准“走出去”将会以多种多样的方式呈现出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3.4.1 国际项目直接采用中国标准

在国际项目中采用中国标准是中国标准“走出去”最直接的方式。以中国援建的各类国际工程为基础,随着中国资金、中国技术、中国企业参与到国际项目当中,采用具有国际水准的英文版中国标准,将有助于在国际社会打造中国标准的影响力与公信力。在此基础上,让国际社会相信中国标准的技术能力与先进性,促使没有中国企业参与的其它国际项目也采用中国标准进行设计、施工与运营,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将中国标准遍及全球,促进其他国家的经济社会进步,服务全球经济贸易发展。

3.4.2 中国标准直接转化为国际标准

中国标准转化为国际标准分为两个层面。第一,通过中国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技术委员会、分委员会、工作组等方式,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将具有国际水平的中国标准提升为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的标准,提升中国标准的国际竞争水平。第二,让更多其他国家认识、认可中国标准,通过标准互认等方式,让中国标准与其同事国家的标准具有同等效力。另外,也授权具体国家等同采用、修改采用或非等效采用中国标准为其本国标准。

3.4.3 广泛宣传推广中国标准

中国标准要走向国际,相关宣传推广工作必不可少。一方面要积极将中国标准文本、标准简介按照WTO/TBT格式翻译为英文,供更多国家学习与了解中国标准化现状;通过中国对外媒体平台宣传推广中国标准。另一方面,通过中国标准化驻外机构直接参与到具体国家的标准制定程序当中,提供标准起草修订咨询服务,在适当场合宣传推广中国标准。

3.4.4 培育更多国家采用中国标准

培养其他国家使用中国标准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尚未建立标准体系的国家,将邀请相关人员到中国来,考察按照中国标准设计、施工、维护的各种工程项目,了解中国技术背后的标准案例;提供标准化培训,介绍标准化知识与国际标准化现状等。另外,对来华留学生介绍中国文化时,可以将中国标准化知识融入其中,通过中国标准来介绍中国技术,进而介绍中国国情与文化。另外,中国标准化驻外机构也可以在国外举办各种标准化研讨会、培训等活动,培养外国相关人员了解中国标准,使用中国标准,最终采用中国标准。

4 结语

实施中国标准“走出去”战略是一个漫长过程,需要政治、经济、文化、技术、资本、外语等多个方面努力与配合。本文仅从语言服务视角探讨中国标准走出去的路径问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语言服务是中国标准“走出去”的必经之路,要实现走出去”战略,就需要深入研究语言服务路径问题,不断总结中国标准“走出去”战略实施过程中与语言服务相关的经验教训,为中国标准“走出去”扫平语言障碍。本文作者仅为抛砖引玉,期待更多专家学者将研究方向转向更具针对性、更为务实的标准国际化基础研究上来。

参考文献

[1]De Vries,H.J.Standardization:A business approach to the role of 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organizations.Boston: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9:55-58.

[2]Teichmann,H.Translating IEC texts.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Terminology Research.2003(11):1-135.

[3]Teichmann,H.Linguistic shortcomings in international standards.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erminology,Standardization and Technology Transfer.2006:46-58.

[4]侯俊军.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J].海外投资与出口信贷,2015(3):17-20.

[5]李丹青.中国标准化人才培养问题及对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6):84-90.

[6]李国彦.带着中国标准“走出去”[J].建筑,2010(6):6-9.

[7]刘春卉,旻苏,汪滨,赵奇,李波,于志勇,滕慧玲,李燕.我国高铁标准国际化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标准化,2015(6):74-79.

[8]刘春青,王益谊,杨锋,赵文慧.积极推动我国国家标准英文版工作的开展[J].中国标准化,2013(11):59-62.

[9]刘智洋,孙晓立.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中国标准国际化之路[J].中国标准化,2015(3):14-31.

[10]杨子强.我国需尽快开展国家标准英文版工作[J].中国标准化,2007(1):55-57.

[11]中国标准化研究院.2010国际标准化发展研究报告[D].北京:中国检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152-163.

对中国文化战略路径 篇8

关键词:GDP,消费,经济结构

一、引言

60年来, 中国的经济在经历曲折的发展过程中, 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1952-2007年, 中国GDP的年均增长率高达8.1%, 在这么长的历史时期, 达到这样高的增长率, 在全世界范围内实属罕见。2008年, 中国的GDP总量达到30.07万亿元, 升至世界第三。”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各项经济指标较之建国以前, 均有很大的提高。但中国的经济也面临不少问题, 尤其是在2007年4月以来, 由美国的次贷金融危机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由单纯的金融危机向全面的经济危机演变。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地陷入经济衰退之中, 中国也深受其影响, 中国各方面的经济矛盾更加突出, 并有可能引发和加剧其他的社会矛盾。面对这些复杂的经济问题, 中国只有从国情和国力出发, 采取有效措施使中国的经济逐渐走上良性发展道路。

二、当前中国经济结构存在问题分析

当前中国的经济问题, 从表面上看, 是由于国际金融危机这一外部原因造成的, 其深层次原因, 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所积累的矛盾所造成的, 最为突出的是投资、消费结构和国际收支结构的失调。

长期以来, 政府受传统赶超战略的影响, 加上各种“政治锦标赛”的原因, 政府片面追求以“物”为中心, 实行“经济增长优先”的战略。为了实现这个既定的目标, 不少地区领导干部选择以国家投入为主渠道的区域开发模式。他们不顾有无发展条件, 着眼于资本密集型产业, 重上“大项目”、重资源开发, 忽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在去年政府出台“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政策后, 这种现象更为突出, 这种经济增长方式最终只有少数人受益, 结果不仅没有使广大人民难以从中受益, 而且还会加剧社会弱势群体边缘化的程度, 拉大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社会人群之间的贫富差距。这种以投资拉动GDP增长的方式, 最终导致消费的扭曲。

在中国, 投资在GDP中占比重一直都很高, 而消费所占得比重比较低。“从1978年到2007年, 中国的投资率从38.2%上升到42.1%, 消费则从62.1%下降到48.8%”。而欧美各国GDP当中消费占了70%、80%。

投资率的不断提高导致产能的不断上升, 在较低的消费率条件下, 产能的增加显然不能通过内需来消化, 通行的做法是靠进一步提高投资率或增加出口加以吸收, 这也是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模式。虽然这样能使中国经济在较长的时间里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但这种经济增长方式也有不少弊端:

首先, 投资虽然能促进经济增长, 但投资特有的波动性和跨期性, 导致了投资通常会跌宕起伏。过度投资会造成土地、水、煤电以及其他稀缺资源的紧张, 加速生态环境破坏, 扭曲经济结构并导致银行不良资产增加和金融系统风险积累等不良影响;此外, 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由于需要不断提高投资率来维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而投资率不断上升的同时也意味着消费率的不断下降, 导致投资与消费的失衡。马克思曾对这种靠投资驱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持否定态度, 他认为, 资本积累率和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 导致社会消费基金的不断萎缩, 使失业人口增加, 广大劳动者限于贫困之中, 从而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之间的严重对立, 当这种对立达到一定程度时, 市场上大量商品由于找不到销路而形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东亚许多国家和地区在投资驱动的高速增长过程中也都遇到了这种市场需求扩张赶不上生产扩张的矛盾。

其次, 为了解决“市场需求扩张赶不上生产扩张”的矛盾, 政府必然实施出口导向政策, 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对外的依存度较高, 当遭遇外部经济较大冲击时, 就表现为经济较大幅度下滑, 失业率提高。此外, 当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外汇结余大幅增加时, 大量的外汇增长会造成愈来愈大的本币升值压力, 如果不及时调整政策, 势必造成货币超发、流动性泛滥和由此引起的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和通货膨胀等问题, 与此同时, 在国际贸易过程中获取大量顺差外汇会导致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从而影响国家之间的正常关系。以中国为例, 2009年前三季度, 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产品发起88起贸易救济调查, 包括57起反倾销、9起反补贴, 总金额约有102亿美元规模。在今年中国遭遇的贸易救济措施涉案金额中, 美国占到57%。

中国要改变过去依靠大量依靠资本和其他资源的投资实现经济增长的传统模式, 不断进行经济结构调整, 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才有可能。

三、中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路径选择

(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

20世纪50年代以来, 经济学家研究发现, 现代经济增长中效率提高有三个主要的源泉: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服务业超越工业迅猛发展、现代信息化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因此, 当前中国在进行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时, 要以提高经济质量和合效益为出发点, 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模式创新, 通过建立节能降耗的激励机制不断降低工业体系中各种耗能、提高资源利用率, 进而实现产业结构优化。

(二) 扩大内需, 建立消费主导型的经济结构战略

1、把“保增长”目标转向“促就业”。

“促就业”与“保增长”使相互促进的, 因为促就业有利于保障民生, 提高居民收入和福利, 促进投资、消费和出口之间的平衡。这就要求政府的投资和贷款要向就业率高的各种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等行业倾斜。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表明, 中小企业是吸收劳动力的主体、经济繁荣的基础。当前中国沿海地区的许多中小企业由于人民币升值、原材料和劳动力价格提升以及遭受全球性金融危机等方面的影响, 遇到了许多困难, 无论是从“保增长”, 还是从“促就业”来看, 都要注意保护中小企业, 通过各种方式帮助中小企业在技术上的提升。

2、大力发展服务业。

从各国经济发展历史可以看出, 产业结构变动的呈现的一般规律是农业在国民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例份额持续下降, 工业份额在工业化阶段迅速上升, 而服务业产出比重保持平缓地持续上升, 最终稳定在较高水平, 同时, 劳动力由农业转移到制造业和服务业, 并形成服务业占据主要份额的局面。在主要发达国家,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70以上。可以预见, 服务业是未来新经济的核心产物, 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然而从中国服务业发展来看, 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甚至低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因此, 应采取多种措施发展服务业, 促进就业, 提高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3、采取措施缩小社会分配收入差距。

从理论上讲, 一国的分配水平越不平等, 消费水平就越低。当前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突破了合理的限度也已是不争的事实。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数字, 中国目前占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只有4.7%, 而占总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高达50%。突出表现在收入份额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东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差距过大、高低收入群体差距悬殊等方面。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 20世纪60年代, 中国基尼系数大约为0.17-0.18, 80年代为0.21-0.27, 从2000年开始, 中国基尼系数已越过0.4的警戒线, 并逐年上升, 2006年已升至0.496, 2007年达到0.48。当前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已是达到国际公认的警戒线。国家应通过各方面的调节手段来调节收入分配, 促进中国的收入分配公平。

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改善消费环境, 提高消费能力。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改善消费环境对消费增长有重要的影响。中国的消费由于受传统重视节约观念的影响, 加之当前中国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还比较低, 人们习惯于把钱存起来预防各种灾难的发生和用于未来的养老费用, 这也是造成当前中国居民消费不高的原因之一。因此, 应通过加快完善公共财政政策, 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宣传现代文明消费观念, 破除成就的消费观念, 加快促进消费的相关法规和制度建设, 如促进消费信贷, 引导居民增加消费, 营造良好的消费氛围, 扩大内需。

(三) 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 缩小差距

区域协调发展是当前中国面临的重大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当前, 中国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城乡经济二元结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十分突出, 虽然中国制定了许多经济政策, 在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得成效, 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合作共赢机制尚未充分建立, 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因此, 协调发展各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战略势在必行。

1、实施地区间财政转移机制发挥作用。

通过中央财政对地区间税收实行再分配的有效手段, 政府将税收的一部分作为国税征收的基础上, 从调节和保障地方财源的角度出发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再分配, 这样做能缩小地方政府间在税收上的差距, 确保无论那个地方都能保证一定行政水准。通过强化政府的收入再分配职能, 中央财政从先进地区想落后地区财政转移, 完善国内统一市场。日本曾通过这种方式缩小了地区差距。

2、促进地区间产业梯度转移, 开展国内版“雁阵模式”。

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的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不断提高, 客观上要求将失去比较优势的劳动和资源密集性产业向成本低的地方转移以便获得价格更低的劳动力和资源。要在中国缩小地区间的差距, 中国应该建立健全产业梯度转移机制及区域间经济利益协调机制, 为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搭建良好的公共服务平台。同时, 政府应注意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 防止对资源过度开采对环境造成破坏。

3、建立健全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

长效支持机制。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不仅仅是要缩小地区之间的人均GDP的发展差距, 而且还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和城乡公共服务发展的差距。长期以来, 大量的资金游离于各大中小城市和发达地区之间, 而在广大农村急需改变自身贫穷落后的状况却苦于资金的不足, 农村长期处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状态。因此, 国家应该把投资重点从重大工程和资本密集型行业转向对广大落后地区的农村, 改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 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使农民等社会弱势群体优先受益。中央应形成财政支农政策体系, 加快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通过财政、金融等政策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四、构建开放型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外贸新战略

当前, 中国不断积累的对贸易顺差导致各种经济风险不断积累, 应尽快做出相关政策调整, 实现中国对外开放的可持续发展, 增强经济安全性。在经济全球化新的历史条件下, 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与意义应做重大调整, 正确处理对外贸易发展的规模与效益、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加快转变贸易增长方式, 通过调整对外贸易政策、调整产业结构、多元化国际市场、扩大内需等途径消减贸易顺差, 实现贸易平衡, 以消除因对外贸易中顺差持续扩大带来的各种负面效应。提高开放效应, 促使中国尽快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转变。

总之, 通过上述几方面的努力, 使中国的经济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相互协调配合, 做到经济、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结合与统一, 使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吴敬琏.中国增长模式抉择[M].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9.

[2]、徐滇庆, 柯蕊思, 李昕.终结贫困之路:中国和印度战略发展比较[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3]、杨东昌, 王飞.反贫困为导向的西部跨越式发展[J].集团经济研究, 2007 (12) .

[4]、关志雄.中国展开国内版“雁阵模式”[J].参考消息, 2009-08-27.

[5]、赵德鑫, 乔吉燕.中国经济发展的路径、成就与经验[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009 (5) .

上一篇:职业生生涯下一篇:顶管施工技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