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医学救援装备

2024-07-30

应急医学救援装备(精选九篇)

应急医学救援装备 篇1

关键词:应急医学,救援,医疗方舱,进展,发展建议

方舱医院装备通常由一系列具有不同医疗或技术保障功能的方舱组合而成,具有实施早期治疗的救治能力。它由于机动性好,展开部署快速,环境适应性强等诸多优点而能够适应处理地震、泥石流或其他突发灾害的应急医学救援任务。目前,方舱医院装备的技术发展普遍受到了各个国家的高度重视,本文总结了国内外方舱医院建设的基本情况,以期为我国未来方舱医院装备的发展建设提供参考。

1 国内外方舱医院装备发展概况

目前,美国、德国、俄国等基于本国国情,分别装备了各种机动野战医疗系统[1,2,3]。如美国研制的MASH2000机动外科医院系统,由手术、化验、放射、药房、病房等机动医疗单元构成,手术通过量为60例/20 h,具有“三防”功能。德国野战医院(图1~2)由104个方舱、140顶帐篷及77辆汽车和30辆拖车组成,其医疗装备相当于德国中等县的医疗设备,展开有内科、外科、耳鼻喉科、骨科、泌尿科、神经外科以及妇科等15个专科诊室。上述国家研制的方舱医院装备分科较细、设备比较先进,具有一定的“三防”功能和较高的信息化水平。

“九五”以来,我国相继研制了第一代、第二代野战方舱医院系统(图3~4)[4]。第一代方舱医院以野外医疗所为运营模式,由医疗功能单元、病房单元、技术保障单元3部分构成。该装备由21台医疗方舱、26顶卫生帐篷、2台发电挂车构成。方舱扩展采用手动翻板、手动调平的结构形式,具有检伤分类、急救、手术及术前准备、监护、X线、检验、灭菌、药械、通信、远程医疗等功能,昼夜可完成75例伤员的大中小手术和危重急救处置,病房单元可展开100张床位,技术保障单元可为医疗功能单元和病房单元提供医疗作业所需的医用氧气、负压气体、冷暖空调、用水用电。一代方舱医院系统是在吸收借鉴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由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具有20世纪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卫生装备,在我国卫生装备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实现了建制医疗单位机动卫生装备单元模块化、装备结构通用化、设备配置标准化、总体构成系统化,增强了装备机动应变能力,形成了装备整体保障能力的系统优势。

第二代方舱医院由方舱医疗单元、收容留治病房单元、生活资源保障单元3部分构成,包括5台扩展方舱、7台固定方舱和20顶Ⅵ型折叠式网架帐篷,全部展开后可形成一个100张床位的野外医院,具有伤员分类后送、紧急救命手术、早期外科处置、早期专科治疗、危重急救护理、X线诊断、临床检验、卫生器材灭菌、药材供应、卫勤作业指挥、远程会诊等功能。二代方舱医院在一代方舱医院的基础上,主要提高了装备机械化、信息化水平和核生化防护能力。对一代方舱医院的功能方舱进行了优化,由4 m和2 m标准方舱改为6 m标准方舱,提高了医疗功能方舱的自我保障能力;统一了方舱规格形式,减少了装备的数量;方舱扩展系统采用四板联动、液压驱动、自动调平等多项技术,提高了装备自动化水平;进一步完善了方舱医院装备的构成体系,创新了集卫勤指挥、医疗信息及远程会诊为一体的医院信息网络,自主研发了临床检验软件,集成了急救、手术等音视频信号采集、传输技术及设备,提高了伤员现场及远程救治能力。该装备还增加了方舱医疗单元的核生化防护能力,研发的滤毒净化、通风换气和舱室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报警技术,实现了核生化污染条件下方舱群整体不小于100 Pa的超压防护。

“十一五”后期,为加快推进我国装备现代化建设,对二代方舱医院中的手术方舱和医技保障方舱进行了升级改造。改造后的手术方舱提升了装备信息化水平,具有独立的医疗信息共享和远程会诊等功能,安装了手术麻醉信息管理系统,与医院其他影像系统和检验系统实现数据共享。改造后的医技保障方舱将消毒灭菌和X线诊断2大功能合并在一个舱体内,分左右2个工作区,其中消毒灭菌工作区在原灭菌舱的基础上增配了低温等离子灭菌器、净水装置等设备,X线诊断工作区升级了影像诊断装备,采用双立柱DR数字化X线机、PACS医学影像服务器等设备设施,提高了装备信息化水平。两台方舱均采用手动推拉翻板双侧扩展结构,与前述扩展方式相比,具有扩展方便快捷、成本低、可靠性高、可维修性好等优点。

2 我国方舱医院装备的使用情况

第一代方舱医院先后模拟一定的实际应用背景,开展了伤员检伤分类、伤员抢救、输血、输液、给氧、监护,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术、胃肠吻合术、股骨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静脉高位结扎术等一系列实际手术操作,以及伤员X线透视、检验,其他敷料、衣巾的洗涤、灭菌、烘干和贮存。1999年第一代方舱医院参展第31届国际军事医学大会,赢得了国内外医学专家的普遍赞誉。建国50周年之际,第一代方舱医院作为反映我国后勤科技装备建设成就的代表参加了由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中共中央宣传部等单位主办的“光辉的历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十周年成就展”,获得了广泛好评。

第二代方舱医院先后参加了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等紧急医疗救援任务,解放军255医院和153医院分别在绵竹、绵阳、玉树等地展开方舱医院,接收灾区重症伤员,经实际应用检验,充分发挥了替代地震灾区损毁医院的重大作用。第二代方舱医院还参加了全军或军区组织的军事演习演练数十次,在参演和执行各种保障任务中经受了全面考验、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新一代后勤装备,第二代方舱医院参加了“建军80周年成就展”及“2007世界药学大会装备展”,产生了重要军事和社会效益。

3 我国应急医学救援方舱医院装备发展建议

我国是一个重大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近几年,随着地震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以及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在短时间内对大量伤员进行及时、有效的救治面临着巨大困难。

为应对重大灾害中伤员量大、伤情复杂的特点,迫切需要在全国范围内预设应急医学救援方舱医院装备,建设多支能够适应重大自然灾害条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医学救援队伍[4,5,6,7,8]。建议由国家统筹规划,由军队具体实施推进,在全军各卫生机构加强应急医学救援队伍建设和方舱医院装备建设。

应急医学任务特点要求救援方舱医院装备具有机动性好、模块化组合、救治功能范围广等技术特征,要能够独立展开工作自我保障,医疗救治范围要求覆盖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伤员可能产生的各种疾病类型,医疗单元的设置应涵盖应急医学救援所需的全部功能需求。具体实施上应在二代方舱医院现有构成装备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方舱医院救治体系;在设置内容上应包括手术单元、急救单元、检验单元、影像单元、病房单元、供应单元、后勤生活保障单元、技术保障单元、医用垃圾废弃物处理单元、卫生防疫单元和各专科治疗单元等。专科治疗单元应包括耳鼻喉眼科单元、口腔科单元、妇产科单元、儿科单元、传染科单元、皮肤科单元、介入治疗单元、烧伤科单元等。

应急医学救援方舱医院装备建设可采用“依托军队,军民共建”的方式进行,建成后达到资源共享,在满足国家应急医学救援任务要求的同时还可有效提高我军卫勤保障能力。应急医学救援体系应从组织指挥、预案制定、医学救援力量建设、科研训练和法律法规等方面建立军民融合式的一体化应急医学救援体系,在充分发挥军队卫生力量突击队作用的同时,有效提高应急医学救援效率和水平。

4 结语

本文通过总结一代和二代方舱医院装备的发展和使用情况,提出我国应急医学救援方舱医院装备的未来发展建议。通过加强应急医学救援方舱医院建设,可以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中发生的伤员进行及时、积极、有效的救治,最大程度减少人员伤亡,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由国家统筹规划建设的应急医学救援方舱医院装备可显著提升我军卫生装备建设水平,完善我军卫生装备构成体系,提升军队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这对进一步完善国防建设的整体布局,提高我军卫勤保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高树田,王运斗,李瑞兴.21世纪德军野战卫生装备发展特点与趋势[J].医疗卫生装备,2007,28(10):29-31.

[2]肖南,李曙光.俄军野战卫生装备现状及发展方向[J].医疗卫生装备,2007,28(7):26-28.

[3]王政,伍瑞昌.高新技术研究对军队卫生装备发展的影响[J].医疗卫生装备,2005,26(5):39-41.

[4]郑静晨,樊毫军,侯世科.从中国国际救援队国外地震救援实战论灾害医疗救援模式[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6,1(1):23-25.

[5]王希,朱敏.地震灾害军地一体化医疗救援体系探讨[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9,16(5):461-463.

[6]刘江,王戎,葛毅.军民融合式应急医学救援体系[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0,17(5):452-453.

[7]郑静晨.谈中国国际救援队紧急医疗救援事业的发展[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5,17(7):388-390.

应急救援装备保障体系浅析 篇2

介绍了应急救援装备的种类,分析了我国应急救援装备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论述了应急救援装备的作用,提出了应急救援装备保障的总体要求.

作 者:徐克生 杜鹏东 杨艳秋 马玲 贾莉华 XU Ke-sheng DU Peng-dong YANG Yan-qiu MA Ling JIA Li-hua  作者单位:徐克生,马玲,XU Ke-sheng,MA Ling(国家林业局哈尔滨林业机械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86;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新技术研究所,北京,100091)

杜鹏东,贾莉华,DU Peng-dong,JIA Li-hua(国家林业局哈尔滨林业机械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86)

应急医学救援装备 篇3

当前, 国际安全形势异常复杂, 安全威胁因素变得多样。一方面, 非传统安全威胁给人类健康、人民生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极大冲击;另一方面, 各国都在调整本国军队的卫勤保障体制, 以适应未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要求。因此, 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新军事变革以及积极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必将成为推动世界范围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发展的源动力[1]。

1 应急医学救援特点及对装备的要求

1.1 现场伤情复杂, 对急救装备和器材提出更高要求

突发公共事件和自然灾害一般都是瞬间发生、高强度摧毁, 致使伤病员处于不同的体位, 且伤情复杂多变, 再加上出于对死亡的恐惧, 伤员容易出现消极情绪[2,3];核化生恐怖活动中, 多种伤情并存, 且具有传染性[4], 导致恐怖情绪蔓延, 现场救治环境混乱, 在如此复杂的战场和现场救治环境中实施搜救、急救和搬运后送不仅给急救工作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也对现场急救技术和器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 伤员产生量大, 对立体后送装备提出更高要求

地震、洪灾等自然灾害发生时, 对道路、机场、码头等公共基础设施会造成巨大的破坏, 致使伤病员不能及时转运[5]。同时, 从其他地域赶来进行支援的卫勤救护力量也难以进入灾区, 使得伤病员后送和前接出现断层[6,7]。因此, 如何组织实施有效的伤病员后送方式, 是减少伤死率的关键。

1.3 恐怖活动猖獗, 对“三防”医学救援装备提出更高要求

恐怖主义活动是国际安全环境的最大威胁之一, 如何及早发现恐怖袭击, 并针对恐怖袭击开展积极有效的防护和救治工作是“三防”医学救援领域的关键[8]。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也是重要的安全威胁, 2003年的SARS、2009年的甲型H1N1以及2012年的美国“西尼罗”病毒在全球范围内都造成了极大的恐慌。因此, 对“三防”医学救援的侦、检、消、防、治环节的相关技术和装备也提出更高的要求[9]。

1.4 作业环境复杂, 对野战机动医疗平台提出更高要求

地震、洪灾等自然灾害发生时, 往往对当地的医院、卫生所、防疫站等基础医疗设施造成巨大的破坏, 使其基本丧失救治能力, 此时就需要机动灵活、部署展撤快的外部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投入到救援行动中, 因此, 发展机动医疗平台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野战机动医疗平台类装备具有机动灵活、部署展开快、救治能力强以及受外部环境影响小等优点, 因此, 非常适合应急医学救援情况下部署。

1.5 液氧需求量大, 对野战医技保障装备提出更高要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在短时间内迅速产生大量伤员, 而在伤病员的急救和后送过程中均需要足够的血液、液体和氧气, 以满足无缝连接保障的需要, 特别是在野战条件下, 血液、液体和氧气的供应更是一个严峻的问题[10]。高原、高寒等特殊作业环境下医学保障也是目前关注的焦点, 尤其是高原制氧、高寒保温复温等相关技术和装备的研发是未来应急医学救援装备的重点。

2 国外军事医学装备发展趋势

2.1 注重现场急救, 大力发展院前及现场急救装备

美军非常重视伤员的现场紧急救治, 大力发展院前急救类装备。例如, 美陆军外科研究所在止血、复苏、骨组织伤、软组织伤、创伤信息学以及临床创伤方面都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 其通过从虾壳中提取的壳聚糖而研制的壳聚糖止血辅料在1~5 min之内便可止血, 且经过了战争的检验[11]。而用于复苏的携氧血红蛋白 (HBOC) 和高渗氯化钠右旋糖酐复苏液 (HSD) 等也在现场急救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而骨折固定装备主要发展由纳米材料制成的轻便灵活、可折叠拆卸的器材。

2.2 提升后送能力, 大力发展伤病员立体后送装备

外军大力发展伤病员立体后送装备, 将监护、治疗与后送一体化[12]。后送担架方面, 意大利MEBER的一款真空担架采用绝缘材料制成, 可减少患者的热量散发, 同时还能进行X线照射和核磁共振检查;后送车辆方面, 瑞士的“皮兰哈”装甲救护车内配有止血夹板、呼吸器材、监护仪及绷带急救器材;后送飞机方面, 专用型救护直升机主要有美军的UH-60Q“黑鹰” (如图1所示) 、UH-72A、CH-46E“海上骑士”以及以色列的Med UAV等。核化生袭击下伤病员后送主要采用负压隔离后送装置, 典型的有美军的ISO舱室负压隔离担架[13,14]。

2.3 突出快速机动, 大力发展野战机动医疗平台

美军研制的外科救护系统 (ASSTC) 的优点是展收时间短、温度可调控以及具有生化防护等功能;21世纪医院系统 (21CMHS) 作为美军新一代野战机动医疗平台的代表, 由FMSS和气肋式帐篷组成, 内设局域网和广域网, 可进行远程医疗保障, 其运输方式多元, 展收时间在10 min内, 并具有防火和生化防护等功能 (如图2所示) 。方舱医院代表性装备有美军的MUST、法国的GIAT、德军的ZEEPELIN和芬兰的Environics等。空投装备方面主要有德军空降急救站和空降急救中心。该空降急救中心由9顶帐篷、1辆救护车和7台发电机组成, 作为医疗基地使用, 能够为伤病员提供与国内医院同等水平的院前救治条件。

2.4 强化核化生防护, 大力发展“三防”医学救援装备

“三防”医学救援装备主要分为手持便携式和车/船载机动装备等。手持便携式装备方面, 美国设计的一款手持式核酸分析仪 (HANAA) [15]采用的是Taq Man PCR技术, 能在30 min内检测出包括炭疽杆菌在内的10种细菌。Bio Seeq誖可以实现野外取样和现场检测, 能在30 min内对1 cfu的细菌性病原体完成检测。车/船载机动装备方面, 美军的生化防护救护所 (CBPS) [16] (如图3所示) 是一种车载机动防护救治系统, 能提供生化战剂的洗消和救治等手术操作。德军改进型“狐”式三防侦察车[17]能采集空气、土壤、水质样品并进行分析检测, 可自主工作9 000 h。

2.5 坚持信息引导, 大力发展信息化救援装备

美军的卫勤指挥、控制、通信及远程医疗系统 (SMART-MC3T) (如图4所示) 一般都与车辆配合使用, 并可通过卫星通讯支持远程医疗。而战场远程医疗信息系统 (BMIS-T) 是一种无线手持装置, 从前线掩蔽部到医学中心的各级医务人员都可利用这个系统, 从病历和体格检查档案、论断和治疗决策辅助系统、医学训练和医疗预案等资料中迅速而准确地得到相关数据, 并可进行整合、发送和显示。

3 对我军应急救援装备研究的启示

3.1 加强急救材料和理论的研究

大力发展天然生物材料、仿生材料以及纳米材料等急救敷料[18], 并能使其适合不同的救治环境;包扎止血理论和方法也需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3.2 重视伤病员立体后送模式

发展陆海空协调、多种方式联合并用的后送模式, 注重后送过程中伤病员持续的生命支持, 做到无缝连接立体后送。同时, 要研究后送过程中的液氧保障等关键技术。

3.3 发展多种应急机动装备

除了机动部署装备和便携式机动装备, “三防”装备中, 远程遥控探测装备和传感网络装备也是未来技术装备的发展趋势[19], 因此要格外关注。

3.4 推进信息化急救装备建设

卫勤保障信息化的目的是在探测、急救、后送以及康复整个过程中实现全维可视可控, 因此, 要加大应急医学救援装备信息化建设, 保证信息流在装备间能够互相处理, 实现信息实时更新和共享。

4 结语

应急医学救援装备 篇4

编 制 人: 编制时间: 编制部门: 审 核 人: 总工程师: 矿

长:

应急救援物资、装备的管理与维护等保障措施

一、应急物质保障措施

应急物资是突发事故应急救援和处置的重要物质支撑。为进一步完善应急物资储备,加强对应急物资的管理,提高物资统一调配和保障能力,为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安全事故提供重要保障,根据“分工协作,统一调配,有备无患”的要求,特制定本措施。

1.应急物资储备的品种包括自然灾害类、安全事故灾难类、应急抢险类及其它。

2.办公室负责落实应急物资储备情况,落实经费保障,科学合理确定物资储备的种类、方式和数量,加强实物储备。

3.坚持 “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做到“专业管理、保障急需、专物专用”,所以应急物资未获得组长批准不的擅自发放。

4.已消耗的应急物资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调出物资的规格、数量、质量重新购置。

5.应急物资应当坚持公开、透明、节俭的原则,严格按照采购制度、程序和流程操作,做到谁采购、谁签字、谁负责。

6.设备办要加强对应急物资的采购、储备、管理等环节的监督检查,对管理混乱、冒领、挪用应急物资等问题,依法依规严肃查处。

二、应急救援保障措施

(一)通信与信息保障

1、通信能力和线路敷设情况

乌海市乌化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安装程控交换机,井上、下各重要 部位都安设有电话,并能正常使用和满足生产和应急救援要求。

线路敷设情况:一路通过调度指挥中心(接入地面生产单位)使用;二路通过调度指挥中心 — 主水平车场 — 井下机电硐室 — 8203采煤工作面 — 8206运输和回风顺槽掘进工作面。

2、人员定位系统的使用情况

采用 KJ101型人员定位及考勤管理系统:地面安装监控主机 1 台、服务器 1 台、光端机 2 台、信号避雷器 1 台、人员监控软件 1 套、数据传输接口 1 台;员工出入井通道为主、副井,主、副井口读卡器作为出入井考勤记录,员工出入井时间以通过此读卡器时间为准;其余读卡器布置在井下主要盘区巷道的出入口。

三、应急队伍保障

1.外部救援

乌海市乌化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与神化乌海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救护队签订救护协议,矿山救护队距离矿井约25KM,到矿时间25多分钟。

2.内部救援:

乌海市乌化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矿山兼职救护队伍,配合外部救援队伍进行事故救援,根据事故性质的不同,组织兼职救护队员参加。

四、应急物资装备保障

根据发生的事故类别,在事故发生后,需要的救援资源应有完善的通讯系统,应急照明、供电系统,必备的消防器材和救援物品药品 以及必要的图纸资料。

应急物资主要包括:

⑴应急救援物资、装备、药品:应急救援所需要的物资、装备和药品见附件。

⑵图纸及资料:矿井应急救援应准备必要的图纸和资料,包括:采掘工程平面图,井上下对照图,通风系统图及反风试验报告,监测监控设备布置图,井上下供电系统图,井下通讯系统图,电气设备布置图,井下避灾路线图,排水、防尘、压风管路系统图,主运输系统图,辅助运输系统图以及矿井地质报告、瓦斯、煤尘、顶板、通风等数据和作业规程等。

⑶运输车辆、消防设备、器材和人员防护装置。井下运输为轨道机车矿斗运输,地面运输主要有汽车队负责,车辆由地面后勤人员统一由安排,消防设备和器材见附件。

五、经费保障

灾害期间,调用应急经费由公司总经理负责,公司总经理批准,财务科组织实施,调取可能利用的一切经费,作为应急经费使用。财务科要做好应急抢险专项费用计划,要建立专项应急科目,保证应急管理和应急行动中各项活动的开支。

六、其他保障

灾害医疗救援中应急车辆的装备 篇5

如何将各种灾害对人类健康的损害降到最低已成为近年来全球社会各界关注的重大课题。现代救援医学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准确的求救信息,及时派出相应的救援力量,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现场,立即展开有效的救治,以援救生命、减少伤残以及缓解病情。

1 灾害医疗救援的严峻形势

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为:种类繁多、分布广泛、活动频繁且危害严重,特别是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等灾害,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据美国《外交政策》杂志2010年4月19日报道,进入2010年以来,世界上已发生多次地质灾难,如海地、智利、中国发生的大地震已经造成数千人死亡,火山灰云正在向整个欧洲扩散。在2010年的前4个月,共发生6次大地震,在过去10年间,地震共造成65万人死亡,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10年。而我国2010年上半年地质灾害增加近10倍,且气候极端异常,部分地区前旱后雨、瞬时暴雨和持续强降雨,导致崩塌、滑坡以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

国家气候中心认为,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极端事件出现的概率和强度是在逐步增加的。我们期望频发的自然灾害和不断上升的灾害事件能够催生我国现代救援医学的健全和医疗救援能力的不断提升。

2 现代救援医学

现代救援医学是处理和研究现代社会生产、生活及在医院以外环境中发生的各种危重急症、意外灾害事故,并利用通讯设备及时组织救援力量,在现场对个体或群体实施及时、有效地救护以及必要的医学处理,以挽救生命和减轻伤残,同时,在医疗监护下,采用现代交通手段,将伤病员运送到医院接受全面救治[1]。

2.1 现代救援医学的内涵

现代救援医学的内涵包括以下3点:

(1)现代化的救援组织(如国家、地区性的专业救援机构)中各个健全部门的健康有序运作,以及专业救援力量的建立。

(2)建立相适应的现代科学的学科,以使救援工作科学化和规范化,同时促进救援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

(3)社会急救意识的提高,应大力开展对民众救援知识、技能的科学普及。

2.2 现代救援医学的发展

急救医学是现代救援医学的基础;现代急救医学是对危急重监护病房(ICU)系统救治经验和理论上的完善和支持;现代救援医学是广泛的医院外环境(昔日简陋的救护)在技术、装备、经验、理论上的重大发展,同时将通讯、运输等纳入了医学科学理论技术的范畴。

2.3 急救中心的内涵

在现代医疗救援中,急救中心承担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应满足以下几项要求:

(1)具有一支专业救援队伍。

(2)具有规范化的医疗救援标准。

(3)配备适应现代救援医学需要的装备。

3 灾害医疗救援应急车辆装备

3.1 医疗应急通讯指挥车

(1)在直辖市、省会城市装备医疗应急通讯指挥车的必要性

(1)重大灾难事件发生时,急救中心有线、无线通讯调度系统遭遇重创,不能正常进行通讯指挥;(2)重大事故、突发事件现场救援信息不能得到及时、准确的反馈,使决策者不能及时发出指令;(3)重大事故、突发事件现场指挥人员无指挥场所,尤其是有毒现场,指挥人员不能深入。

(2)医疗应急通讯指挥车的功能

医疗应急通讯指挥车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临时移动指挥场所,主要为亲临现场的领导提供指挥调度和研究处理决策的技术环境。该装备应具备:(1)图像采集、视频监控;(2)现场照明、通讯、广播;(3)数据及视频传输;(4)通讯指挥、院前急救网络;(5)办公管理系统;(6)智能配电系统。

指挥会议区与办公管理系统:指挥舱安装有指挥桌、工作椅,并配备安全带,且行车时可转动90°;配备查询软硬件,以使指挥者可随时查询急救中心救援车辆状态和全市医疗单位接诊情况等;配备独立的空调设施、车载传真机和饮水机。

正压防毒舱体设计:采用正压原理将指挥舱进行密封设计和改装,并安装高效防毒过滤系统和正压形成系统((10±5)Pa的正压),使灰尘不能进入,同时还能过滤气溶性传染病毒和有毒气体,以保证车内指挥人员安全。

图像采集、视频监控系统:车载图像采集系统利用安装在升降台上的红外高倍摄像头,将采集到的图像直接显示在车内显示屏上。车内的升降台控制器可以根据现场情况调整升降台,以实现360°全方位采集不同方位的实时图像。背负式无线图像采集子系统采用小体积的功率发射机,可以进入到指挥车无法到达的事故现场,通过微波将图像传回到指挥车内和通讯指挥大厅的显示屏上[2]。

通讯指挥、院前急救通讯网络系统:车载院前急救通讯网络系统作为指挥中心的1个坐席进行网络连接,使得指挥中心与指挥车浑然一体,并且可以使得指挥车与指挥中心形成完全的信息、数据互动和共享。

数据及视频传输系统:利用CDMA传输方式实现无线图像传输功能,从指挥车将采集到的现场图像传回指挥中心,以使指挥中心的指挥人员可以在大屏幕显示墙观察事故现场图像信息。

现场照明、通讯、广播系统:车顶安装高亮度泛光型照明灯,保证夜间指挥车正常工作。不使用时,将照明和摄像装备保存于设备舱内。为防止误操作,天窗的开闭和气动升降杆的升降是互锁的。双向语音设备可与急救中心、分站、现场救护人员进行实时沟通。

智能配电系统:配电系统由隔离变压器、UPS设备、发电机以及配电控制柜等组成,可以通过市电或发电机来供电,并可相互转换。

我中心采用的是柯斯达中型客车底盘,车身长7 005 mm、宽2 040 mm、高2 810 mm。该车采用丰田2TR发动机,排气量为2.7 L,最高车速可达135 km/h,具备成熟、领先的技术性能,且灵活方便,可迅速到达现场。该车于2007年下半年正式投入使用,在2008年奥运会期间,作为天津市卫生局奥运医疗保障现场指挥部发挥了巨大作用。

3.2 应急医疗物资保障车

应急医疗物资保障车用于突发公共事件现场医疗救援物资补给、电能供给、现场照明、医疗救援人员生活物资供给等保障任务[3]。

(1)直辖市、省会城市装备应急医疗物资保障车的必要性

(1)重大灾难、事故、突发事件发生时,现场受伤人员较多,急救人员赶到现场时可能缺乏急救设备、搬运设备、伤口处理耗材,伤者不能得到及时救治;(2)重大灾难如地震发生时,伤者不能及时、全部转往医院救治,现场需要搭建临时救治场所,并提供较多的急救设备与耗材;(3)重大灾难、事故、突发事件救援现场,急救人员基本生活不能得到保障。

(2)应急医疗物资保障车的功能设计

我中心采用国产解放牌厢式货车底盘,方箱左右两侧翻展平台采用叠放技术,利用双层叠放的侧板,伸展打开后有效地扩展了空间。车身厢体分3个区,分设抽拉式储藏区,装载50人份现场紧急医疗救治设施和应急救援人员生活物资,并设储物区照明。该车装载柴油发电机,可供现场不间断供电;配置供医疗专用设备、仪器使用的220 V交流不间断逆变稳压电源系统;设有220 V充电电源插座20个,同时配备有50 m和100 m的电缆线及卷盘,供现场充气帐篷内照明;上、下侧板共安装有8只液压缓冲机构,2人在较短的时间内即可轻松完成平台的伸展;平台底部配有多点螺旋支撑杆,可随意调节平台高度,并能适应特殊不平整地形;还配有上、下专用楼梯2部。车顶可升降照明灯,左右360°可调,以供急救现场半径50 m内照明;配有可拆卸式标准防水帐篷,可供现场紧急手术和应急救援人员生活。平台的离地最高高度达到1.1 m,最大限度避免小规模洪水的威胁及蛇、鼠等动物的侵袭。

(3)医疗应急物质保障车的物资分类

(1)医疗急救设备类:心电图、监护仪、除颤仪和呼吸机;(2)医疗物资类:充气帐篷3顶(每顶30 m2,红、黄、绿3色)、铲式担架10个、折叠担架40个、软担架30个、保温毯20个、急救箱、通用医疗箱(内装急救药品、止血包扎材料、颈托等)、创伤包、复苏包、液氧、防毒面具、防护服、负压夹板、负压担架以及检伤牌;(3)保障设施:柴油发电机、照明灯以及电缆线;(4)生活保障类:野外净水机、野战柴油炉、电磁炉、排级炊事工具、睡袋、反光应急坎肩、应急头盔和工具箱。

由解放牌载货汽车加装可展开式医疗物资车厢、警示灯和警报器、救护车标志等改装而成,长为7.474 m、宽为2.46 m、高为3.46 m,方箱外形尺寸:长5.5 m、宽2.4 m、高2 m。在侧板完全打开后,增扩了平台面积和有效空间,为储备物质的分拣、堆放,人员、伤员休息,以及临时指挥中心提供了便利的场所。该车适用于在发生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场所或重大自然灾害的灾区以及伤、病员较多的情况下运送药品和医疗器械等医疗救援物资,并提供医疗救护平台。

3.3 多人转运越野救护车

北京急救中心于2009年开始启用的奔驰-乌尼莫克越野救护车被称为“百变金刚、越野之王”。该车可用于山区、极端天气以及灾区恶劣路况的急救。

该车车前备有绞盘,能够轻松穿越各种地形。轮胎具有自动充气放气功能,防滑越野性能出色。在1 m高的石头上行驶时仍能保持舱内基本平稳状态,还拥有45°的爬坡能力,涉水深度可达1.2 m。

多人转运越野救护车,体积比普通急救车大了很多,同时可转运4名危重患者。车内可配置急诊手术台,可对危重患者进行现场抢救和在车内进行急诊手术。

急救中心应急车辆的配置直接关系到急救中心的救治能力和一个城市公共卫生体系的救援能力。为应对突发灾害事故的医疗救援,急救中心应根据自身需要与能力,完善应急车辆的配备。

参考文献

[1]刘鹏庆,聂涛,戚增力,等.野战卫勤车辆装载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J].医疗卫生装备,2010,31(3):104-105.

[2]孙景工,高万玉,张彦军,等.新型担架支架参数优化设计与参数仿真[J].医疗卫生装备,2010,31(9):27-30.

应急医学救援装备 篇6

ZLJ5250TCXZE3型多功能除雪车是中联重科秉承“即时除冰雪和绿色除冰雪”理念,遵循“以雪为令,边下边除,雪中疏道,雪停路畅”的城市除雪和应急抢险方针,研制开发的一款集推雪、高速扫雪、固体撒布、预湿撒布及刮冰等多功能于一身的综合除雪车。该车功率大、效率高,在2011年年初湖南和贵州等地抗击冰雪战斗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该产品采用了前推后撒的作业模式,解决了除雪后再次结冰的难题。控制系统采用PLC闭环比例控制,撒布精度高,可靠性高,操作方便。多功能集成设计:前部安装有推雪铲,可选装滚扫,提高初雪作业效率;中部配有除冰刀,可铲除压实雪和道路冰层;配有大型撒布器,侧面可选装侧铲,可实现高速公路快速除冰雪作业。

徐工ET110型步履式挖掘机

ET110型步履式挖掘机是一种可在高原、平原地区使用的,能适应各种地形,多用途的步履式挖掘机,被称为“钢铁蜘蛛侠”。ET110最大起重能力56 kN,最大挖掘高度8 910mm,步履爬坡能力可达45°。它采用轮式行驶与步履运动相结合的复合型底盘,既可全轮驱动,亦可步履行进,因此可以进入其他机械装备无法到达的区域实施多种工程作业。通过安装不同的工作机构,该设备机可实现挖掘、起重、破碎、钻孔等多种作业功能。整机高度可调,重心低,可以在最大35°的斜坡上作业,其作业平台可在最大斜角为20°的情况下实现全回转。该机特别适合于在西部高原山地、林地、湿地等特殊环境条件下进行工程施工,也可用于市政工程、水利工程施工中一般设备不能使用的场合。

山推JP40型举高喷射消防车

J P40型举高喷射泡沫消防车是在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消防实战的需要而研制的一种集举高喷射车、水罐车、泡沫车三种车型的功能于一身的新型消防车辆。该消防车装备有进口高压力、大流量水泵,既可快速从外部水源或自身水罐吸水灭火,也可为其他消防车辆供水。引进国外先进的电动遥控炮,流量大、射程远,且喷水或喷泡沫可随意变换。进口的液压控制系统操作简便、灵活可靠。另外,该车备有进口液压泵站,可确保主机在发生故障的情况下,继续完成整机作业。一整套保护装置,可保证整车作业的安全。该产品是公安消防、石油化工、高大建筑、油库罐区理想的灭火装备。

山河智能“飞雁”无人航拍机

“飞雁”无人机是一项拥有高品质飞行任务平台、双模式控制系统的迷你型航空产品,可广泛用于应急救援、巡检、灾情监测、航拍摄影等民用领域及部队飞行训练、侦察等。该设备先进可靠的飞行平台,配备高可靠性进口发动机。飞行控制系统具有自动弹射起飞、自主飞行、定距/定点拍照功能。具有通信中断自动返回、屏蔽外界同频信号干扰、系统参数实时监控、异常情况自动开伞等安全保护功能。地面站能自动生成航线、实时修改航线和控制参数,能实时监控、记录和回放飞行操作与飞行参数。拥有5项专利的新型弹射系统重质轻、运输便捷、拆装与调节效率高。整套无人机系统成熟可靠、操作简单、工作高效,可大大节约测绘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詹阳动力GDG130型轮式多用途工程车

GDG130型轮式多用途工程车作业用途广泛,适用于各种地形,是一种具有很强综合工程保障能力的工程装备。GDG130采用的含液力变矩器的传动系统,使其在各种道路上都具有高机动性能,最高行驶速度100 km/h,长途行驶平均速度80 km/h;采用的非独立空气弹簧悬架系统,使得该机具有杰出的越野性能及行驶稳定性和舒适性;其采用先进的电控液压系统,流量可进行精确控制。

成都新筑XZPS30型混凝土湿喷机

应急医学救援装备 篇7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sudden disaster emergenc y rescue equipment/HUANG Yajie,OU Jingcai//

Author’s address:Affiliated Nanyue Hospital to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No.1,Shiliugang Road,Haizhu District,Guangzhou,510317,Guangdong,PRC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各类突发事件频频发生,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命与发展。世界各国在加紧突发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应急救援装备的建设。作为开展应急救援的物质基础之一,应急救援装备建设水平的高低、功能的强弱以及通用性的大小,对现场急救效果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1 发达国家应急救援装备现状[1,2,3,4]

综观发达国家突发灾害应急救援装备的现状,其突出特点主要体现在种类齐全、数量充足、功能稳定、性能可靠、机动灵活性强等方面。发达国家应急救援装备已基本实现模块化配置且各类高科技产品层出不穷,尤其以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最为突出。美国政府在灾害紧急救援管理中,普遍运用较先进的技术装备,其应急医疗队配置的所有装备均可在一个托盘上空运,远程机动性极强,卫生应急装备基本实现了模块化、小型化、履带化和机动化,分组合并性能好,具有较强的独立保障和应急救援能力。日本是一个应急救援体系及各项配套建设都比较完备的国家,其灾害应急救援已实现空中医疗直升机和地面野战医院同时进行,大批直升机与地面的救护车、工程保障车、通信指挥车等构成立体保障,形成了空地一体的保障优势。俄罗斯针对突发灾害的应急救援装备均以野战机动医院的标准来配置,可随时开赴灾区开展救援。另外,其卫生飞机、卫生列车和医用船已有效用于灾害救援工作。

2 国内应急救援装备现状

随着国家对突发灾害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视,我国应急救援装备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总体而言,国内应急救援装备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在功能、技术水平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存在研发能力弱;集成化程度低;系统体积大、机动灵活性差;能耗大;数量不足等问题。

2.1 研发能力弱,大宗设备多以进口为主

我国突发灾害医学救援装备的研发起步较晚,科技部在2003年左右开始立项进行这方面的研究[5],但研究比较分散,尚缺乏系统化、规模化的相关研究机构。从汶川地震救援来看,地震救援的部分设备我国都能研制、生产,总体来说基本能适应地震救援需要。但在大宗设备特别是高科技产品方面,进口国外产品较多,自主产品较少。打开中国地震搜救中心的网站,能找到来自世界各国的侦检设备和搜索设备:声波/振动搜索仪来自美国,光学生命探测仪来自德国,热成像生命探测仪来自美国,电磁波生命探测仪来自美国等。

2.2 功能单一,集成化程度低

主要体现在应急医学救援装备功能单一,存放分散,无法满足患者快速运送、连续监护及救治等需求。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标准的缺失。由于对应急装备研制技术的把握还处在经验化阶段,应急医学救援装备的选型和配备,多从理论上设计,缺乏实战应用经验,以致各部分救援装备比较零散、孤立,不讲究配套,复合型、多功能型装备比较匮乏。

2.3 系统体积大,机动灵活性差

“4·14”青海玉树地震中,应急医疗队虽然带去了一些便携式B超机、心电监护仪、高原制氧机等设备,但由于配发的X线车等特种车辆无法同期到达,造成一些颅脑、胸部损伤的伤员不能及时确诊,影响了伤病员的早期治疗[6]。

2.4 能耗大,不利于现场使用

灾害现场伤员数量大,救援装备现场使用频率高,能耗大。在无水、无电、无气的“三无”现场环境下,很难保证救援装备持续正常作业。

2.5 数量不足

在灾害现场救治中,伤员数量众多,及时分诊、及时手术是提高伤员存活率,降低伤残率的关键所在。所以急救装备的配备必须要有数量上的保证,否则再好再强的医疗队都无法发挥作用。四川成都军区总医院在总结“5·12”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实践时就提出了医疗装备数量不足这一主要问题[7]。

3 国内外应急救援装备发展趋势

应急医学救援具有伤情复杂、时效性强、环境艰苦、协同困难等特点[8],使得应急救援工作面临诸多困难。当前,随着社会的高度发展,科技高速进步,各类先进科技产物层出不穷,应急救援装备也必将进一步发展完善。从国际总体形势上看,应急救援装备势必朝着多样化、全面化、自动化、先进化、高效能、高科技等方向发展,逐步实现常规装备标准化、大型装备便携化、小型装备携行化、单一装备集成化,注重机动灵活性、性能稳定性、经济实用性、种类齐全性、操作简易性、修理方便性等特点。

就我国而言,一方面由于受经济基础与技术水平的制约,我国应急救援装备很难在短时期内赶上发达国家水平,但对于应急救援装备的建设我们可以而且应该大力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充分吸收国外成熟的技术经验和优势。从当前形势来看,我国应急救援装备的总体发展趋势是增加装备种类,充足装备数量,强化装备功能,提高装备性能稳定性等,对于一些最基本的救治装备,如呼吸机、监护仪、除颤仪、麻醉机等,应保证充足的数量。通气、止血、包扎等一线救治装备应形成制式、系列化,在此基础上,一步步朝着国际总体趋势发展。

另一方面,国家政策导向为应急救援装备的发展提供了保障。2003年SARS后,国家开始重视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各项应急工作逐步展开,应急装备也随之有了一定的发展。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国家高度重视各项应急救援工作,应急救援装备快速发展。2009年4月3日,卫生部长陈竺在自然灾害医学救援国际研讨会上,明确强调要加强卫生应急管理工作,卫生部门将依托综合实力强的三级甲等公立综合医院和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在全国分片建立区域性的医疗救援中心,这些中心将加强应急救援装备配置,应急队伍建设等,以便在发生严重自然灾害和重特大伤亡事件时快速展开应急救援工作,从而有效降低大规模伤亡事件的死亡率和伤残率。目前,国家卫生部门已在全国组建了11支国家卫生应急队伍,其中紧急医学救援类6支,并划拨专项资金用于队伍装备建设。我院应急队伍是其中一支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伍。

4 针对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我院应急救援装备所做的努力

作为广东省应急后备医院,我院同时承担着医疗保健和全省的应急医疗任务。基于目前国内外尤其是我国突发灾害应急救援装备的现状,我院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装备研究所合作开展了突发事件中批量伤员现场处置系列急救装备研制及集成化研究。主要针对突发事件医学救援活动的特殊环境和保障特点,研制灾害事故造成的批量伤员现场急救系列器材、药品及其携行装具。目前根据我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伍的几种建制,已完成了部分常规技术装备和携行装备的配置,并在一步步完善中。

4.1 六大常规技术装备

在传统的五大常规技术上,将抗休克纳入其中,配置了符合批量伤员现场急救需求和“大急救”理念的系列急救器材,包括:(1)包扎器材,如新型中药伤口包扎敷料、头部多发伤多功能包扎头罩、胸腹多发伤急救包、弹性绷带式包扎急救敷料;(2)止血器材,如扭杆式单手止血带、充气式止血带、气雾剂型伤口急救止血材料、新型吸附性中药伤口止血复合材料;(3)骨折固定器材,如透气透湿骨折固定夹板、带有中药加压垫的小夹板、急救颈托、髋骨骨折固定带;(4)通气器材,如小型供氧器及相关配套器材;(5)伤员搬运器材,如滑轨式伤员后送急救模块和软式担架;(6)抗休克器材,如简易加压输液器、抗休克裤、心外按压复苏装置。通过这六大常规技术装备的配置,可以满足灾害现场紧急救治伤员的包扎、止血、固定、通气、搬运、抗休克等“六大技术”的要求。

4.2 集成化携行装备

根据突发事件现场伤员急救的任务需求,配置了8种携行装具,将系列急救器材、急救药品和配套器械分别集成在其中。包括腰跨式单人急救包扎包、急救背心、箱仪一体化的呼吸器材箱、急救背囊、药械背囊、抗休克背囊、担架背囊和消毒背囊。其中,腰跨式单人急救包扎包主要供单人自救和互救使用,急救背心供经过培训的医务人员使用。急救背囊、药械背囊、抗休克背囊、担架背囊和消毒背囊供医学救援分队现场展开急救和紧急救护使用。其中担架背囊展开后,与消毒背囊和其他背囊相互配套,可进行现场简单的急救和外科处置,适合8~10人的医疗分队连续独立保障。

4.3 其他设备

根据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需要,配置了部分先进便携设备,包括应急快速检验系统、移动式生命支持系统、便携式生命支持系统等。另外,针对现场救援需要,配置了综合急救箱、折叠冰箱、半导体储运血箱、微型直流压缩机冷藏箱、USB温度记录仪、医疗器械修理箱、敛尸袋等其他装备。

参考文献

[1]金菊.美日两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基本做法与经验借鉴[J].经济研究导刊,2009(20):203-204.

[2]高永莉,李明凤,邹利群.灾害急救体系现状[J].华西医学,2009,24(2):481-482.

[3]刘久成,王达林,何跃忠.日本灾害医学救援体系考察报告[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7,2(3):158-160.

[4]Jennifer Wilson,Arthur Oyola-Yemaiel.The evolution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and theadvancement towards a profession in the United Statesand Florida[J].Safety Science,2001(39):117-131.

[5]肖洁.地震救援仍待专业化系统化[N].科学时报,2008-06-18(A01).

[6]熊利泽,李晓康,刘涛.国家级应急医疗救援队参加玉树地震医疗救援启示[J].解放军医院管理志,2010,17(8):704-706.

[7]张虎军,张超群,蔡峰,等.“5.12”抗震救灾医疗卫生装备应用及问题[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8,15(9):806-807.

应急医学救援装备 篇8

经过多年的沉淀和积累, 消防部队应急通信装备建设有了很大的变化, 各类应急通信装备配备一线执勤部队。按照功能的不同, 可以将消防部队常用的应急通信装备分为三大类:

语音通信设备。包括卫星电话、350M对讲机、便携式短波电台、PTT对讲手机、POC对讲手机、智能转信台和350M车载台等语音类通信设备。

音视频传输设备。包括动中通、静中通卫星通信指挥车、卫星便携站、3G单兵音视频设备、视频会议系统和微波图传设备等音视频传输设备。

通信辅助设备。包括充电设备、音视频切换矩阵、硬盘录像机、显示设备、转换接头、音视频线材和通信维修工具等。

2 应急通信装备应用现状

当前, 消防部队在应急救援实战中应急通信装备应用越来越频繁, 但基本都处于低层次的简单应用, 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2.1 通信意识不强

部分基层一线指挥员通信装备应用意识差, 不注重通信装备的应用学习, 在应急救援实战中还习惯于喊话下达命令, 有装备不用或者有装备不会用等问题比较突出。

2.2 通信装备组合应用少

因对通信装备的性能及工作原理了解较少, 造成基层官兵通信装备应用单一化, 往往只会单个通信设备拿来使用, 一旦出现故障或者环境改变, 不会寻求对相关联设备的组合使用, 来弥补设备故障造成的通信问题, 不能发挥其他通信装备的最大作用, 特别是对灾害事故现场有线音视频传输通道的搭建研究较少, 造成通信装备资源浪费, 应用效率不高。

2.3 音视频传输质量不高

当前, 消防部队应急通信装备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 音视频传输还只满足于“看得见、听得见”即可的状态, 没有对音视频传输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对贴近实战、领导指挥决策所需要的战斗环节展示研究更少。

2.4 通信保障连续性差

近年来, 各级消防部队虽然大力加强应急通信保障队伍和装备建设, 但在灭火救援实战过程中, 没有注重对灾害事故类型、等级应急通信保障所需通信装备的研究, 经常出现应急通信保障人员一股脑地将所有应急通信装备装车携带, 拿到现场的很多通信装备用不上, 而急需的一些通信设备又没带来, 造成通信保障的连续性差。

3 开展应急通信装备实战应用编成

要解决应急通信装备准备问题, 应着力开展应急通信装备实战应用编成, 即根据各类灾害事故的类型和等级, 合理分配、组合应急通信装备, 全面、客观地反映灾害事故现场情况。应强化应急通信实战应用编成, 提高在各类灾害事故处置过程中的应急通信保障能力。

3.1 按建制中队编成

以建制中队为作战单元, 合理配备应急通信装备, 实现灾害事故现场的通信畅通和音视频的实时传输。

3.2 按灾害事故类型编成

3.2.1 火灾事故类

按起火对象、火势发展程度不同, 一般可将火警分为四个等级:Ⅰ级 (特别重大) 火警, Ⅱ级 (重大) 火警, Ⅲ级 (较大) 火警, Ⅳ级 (一般) 火警。

(1) 建筑类火灾。因建筑材料及结构特点, 建筑类火灾现场易形成大面积、立体燃烧, 参战官兵多, 基础通信网络完好、但容易造成建筑物倒塌等次生灾害。该类火灾事故应急通信保障应重点考虑火灾现场指挥调度二、三级组网以及火灾现场全貌和灭火、供水、救人、排烟、破拆等重点作战环节音视频图像传输。结合火灾等级和灭火救援战斗编成, 合理配备应急通信装备, 重点将3G单兵音视频设备、350M对讲机、PTT对讲手机等常规应急通信装备按照编成方案出动进行应急通信保障, 重特大建筑类火灾事故现场辅助以卫星音视频传输设备。

(2) 石油化工类火灾。石油化工类火灾易形成爆炸、流淌火以及大面积持续燃烧, 对周边建筑物危害大、灭火难度大、危险性高, 一般定为Ⅱ级 (重大) 以上火警, 所处位置一般基础通信网络较差。该类火灾事故应急通信保障应重点考虑火灾现场应急通信装备的防爆处理、现场指挥调度二、三级组网以及火灾现场安全区域外作战环节的音视频传输, 辅助以摄像机远距离拍摄安全区域内灭火作战环节。

3.2.2 抢险救援类

按灾害事故对象、发展程度不同, 可将险情分为四个等级:Ⅰ级 (特别重大) 险情, Ⅱ级 (重大) 险情, Ⅲ级 (较大) 险情, Ⅳ级 (一般) 险情。该类重大灾害事故一般所处地理环境偏僻、公网瘫痪、通信保障难度大, 救援时一般都是将救援力量进行分组, 按组分头实施救援, 这就应重点考虑将卫星电话、卫星便携站、静中通、动中通卫星通信指挥车、短波电台、350M常规台作为优先通信手段, 在公网恢复时辅助3G音视频传输设备等。

4 灾害事故现场音视频通信保障

如果将350M无线通信、短波通信等语音通信类设备比作消防部队灭火救援现场的“顺风耳”的话, 那么音视频传输设备可以称为消防部队灭火救援现场的“千里眼”。为有效提高各类音视频设备使用效率, 为作战指挥提供全方位的现场图像资源, 必须充分利用各类音视频传输设备标准化音视频协议、标准化输出输入接口, 结合灾害事故现场环境, 灵活应用, 实现音视频设备间的互联互通。

4.1 现场指挥部音视频通信保障

灭火救援作战指挥部到场后, 各级应急通信保障人员应第一时间搭建现场指挥部通信指挥网络。除利用350M对讲等语音通信设备建立灾害事故现场语音指挥调度二级网和中队灭火战斗三级网外, 还应丰富辅助决策资源, 为现场指挥部指挥员指挥决策提供最新的现场信息。

4.1.1 利用通信指挥车

通信指挥车是对各类应急通信装备及系统的综合集成, 具备了完善的应急通信保障功能, 可以接收前端的单兵图传设备。到达灾害事故现场后, 可以从通信指挥车内的音视频矩阵将多路图像资源通过有线方式送到现场指挥部显示屏上, 为现场指挥员提供辅助决策信息。

4.1.2 利用车载3G音视频设备

在较为落后的地区, 部分通信指挥车功能单一, 不能提供现场指挥决策所需的图像资源, 在公网正常的情况下, 可以利用全国消防部队统一配备的车载3G音视频设备, 将车载3G设备作为一个互连互通的会议终端, 从车载3G设备终端的输出接口, 将音视频资源输出到现场指挥部的显示和扩声设备上, 建立与各级现场或后方指挥部的音视频指挥通道。

4.1.3 利用卫星便携设备

目前, 全国消防部队也配备了一定数量的卫星便携站。已经配备的单位, 在灾害事故现场公网瘫痪或者通信条件差的情况下, 可以架设卫星便携站, 方便快捷地将图像资源送到现场指挥部。

4.2 灭火救援作战现场音视频保障

为提供全面、准确的辅助决策信息, 就必须为指挥员提供作战行动中重点环节的现场图像信息, 这就要求应急通信保障人员必须进行分组, 及时跟进作战行动的重点环节。

4.2.1 灾害事故现场全景

应确定专人负责选取合适位置, 向现场指挥部传送灾害事故现场稳定的全景图像, 方便指挥员观察了解灾害事故发展动向, 及时调整作战部署。

4.2.2 重点战斗环节

应结合现场作战行动部署, 采取重点环节组合跟进或单独跟进的方式, 将侦检、灭火、供水、破拆、救人、堵漏、洗消和输转等重点作战环节图像传送到现场指挥部。

4.2.3 现场组织指挥

重大灾害事故处置, 都有前方指挥部和后方指挥部, 现场通信保障人员应将前方指挥部现场组织指挥情况及时传送回后方指挥部, 方便后方指挥部了解前方动态, 及时提供前方所需的战勤保障物资。

4.3 组合应用音视频通信设备

4.3.1 通信指挥车与车载3G联用

在常规通信指挥车无法将音视频传到各级指挥部的情况下, 可以将车载3G作为音视频资源的接收和转发终端, 将通信指挥车上图像资源作为一路图像资源输入车载3G, 再通过公网转发至各级指挥部。

4.3.2 微波与3G卫星多通道音视频设备联用

微波因微波接收机传输距离较短, 不足以满足远距离音视频传输的需要, 可将微波单兵获取的图像传输至微波接收机, 再从微波接收机输出一路图像到3G卫星多通道音视频设备, 再通过公网或者卫星进行转发, 实现灾害事故现场音视频的远距离传输。

4.3.3 微波单兵、通信指挥车与车载3G或单兵3G联用

在车载3G或无法移动或不便移动, 还需向各级指挥部转发音视频时, 可以通过微波图传系统进行通信距离的延升, 即微波单兵采集现场图像, 并通过微波传输到通信指挥车中的微波接收设备, 再将图像输出到车载3G终端或单兵3G, 通过串联方式将灾害事故音视频图像传输到现场指挥部。

4.3.4 通信指挥车与卫星便携站联用

在卫星便携站相对较少和固定, 又需要同时转发多路音视频时, 可以先将所有音视频汇集到通信指挥车音视频矩阵或硬盘录像机, 再将音视频矩阵或硬盘录像机作为音视频输出设备, 输入卫星便携站, 进行多路音视频的转发。

5 结语

基层消防部队应急通信保障能力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文仅对应急通信装备编成进行初步的探索, 结合灭火救援实战需要总结以往经验教训, 对灾害事故现场音视频通信保障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解决思路, 希望能对应急通信保障战线上同行有一些启发, 提高我们基层消防部队应急通信保障能力。

参考文献

应急救援工作的卫生装备与技术需求 篇9

我国人口众多,地质构造、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复杂,自然灾害分布广、发生频繁,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1]。大规模的自然灾害不仅造成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还会进一步导致生产网络和社会结构破坏,引发民众的心理创伤,衍生出各种间接损失[2]。应急医疗救援队是所有救援队伍当中一支重要队伍。大规模灾害过后,灾区环境复杂恶劣,因此配备良好的卫生装备对于保障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然而,目前除了总后勤部配发的特种车辆,如X线车、手术车等,大部分还是采用民用装备为主,比如血球计数仪、监护仪等,普遍存在体积大、质量重、环境适应性差等缺点,遇到高湿、高温、电力保障不到位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往往会有工作性能下降不符合使用要求甚至不工作的情况发生。

2 目前使用装备现状分析

结合数次应急救援演习与救援工作实施,救援队所携卫生装备有以下特点:

(1)个人携运卫生装备。灾害救援人员执行任务的工作环境恶劣、工作强度大、先期保障困难[3]。救援过程中,在一定的时间内,救援人员必须实现自我保障,除了食物类、衣物类物品外,还须携带简易帐篷等必需品以及便携式急救装备与药品、卫生耗材。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个人装备不系统,缺乏明确的标准可以参考,具体实施工作中容易发生遗漏或缺失的情况,且满足工作要求的装备不多。

(2)仪器类装备。经过数次军地应急救援演习与实地救援,笔者深刻感到目前使用普通装备之不便。首先,普通装备一般着眼于医院使用,平时无须搬动,且使用环境合适,温度、湿度、水平度、外接电源、外界电磁场等环境因素无需考虑,这类装备一般体积大、质量重、环境要求高,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与时间去搬运、装载以及展开;野外工作时,由于温度、湿度甚至外接电源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极易产生装备内部过热、机械部分磨损、管路结晶等问题,最后导致装备工作不稳定,直至故障。其次部分配套使用的试剂有较高的存储要求,长期处于非正常环境,试剂易失效。目前经常使用到的该类装备比如说血球计数仪,无论三分类还是五分类的,无论进口品牌或者国产品牌都存在这个问题;又如便携式血气分析仪,该装备体积小、质量轻,试剂片也易携带,但是试剂片的存储要求高,必须放入冷藏箱内,在长距离转运或者存储条件无法满足时,无法正常使用。

3 对装备研发的探讨

3.1 个人携带装备必须标准、有效且配置合理

衣物、帐篷类物品应具备防潮、防水且保暖效果好的特性;所用的头盔等保护装备应具备抗冲击性能,具有基本的照明功能和对眼部的防护功能。救援工作装备应携带小型夹板、消毒药品以及便携式急救装备,这一类应该是目前各个救援队伍中最为缺少的。随身携带各类装备需要携行具来实现,首先它应方便救援人员携带、本身的质量轻、携带负担小,由于救援人员一般以几人或数十人为一个单位,携带的器材方面可以相互配合,采用模块化组合设计。

3.2 研制方便携带、体积小、质量轻、对环境要求低的仪器类装备

这类装备应该是应急救援卫生装备配备的方向,目前我院已使用的该类装备中,只有便携式彩超比较能满足工作需要,该装备架构于便携式计算机,另配探头及数据处理盒,只要1个便携式计算机包即可完成携运,且内置电源可满足其工作1 h以上,此类虚拟现实装备应该是今后大力发展的方向。

3.3 大力发展车载特种装备

总部配发的X线车与手术车确实将应急救援工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X线车使用前需携带便携式X线机、洗片机、显影水、定影水等大量物资与装备,这些物品质量、体积都比较大,携运难度高,展开也会耗费大量人力与时间;应急救援工作展开X线检查时,只能在卫生帐篷内实施,无X线防护措施,对外界环境影响大,曝光瞬间电源要求高;3名同志在30 min内完全可以将X线车展开或者撤收完毕,且劳动强度不大,展开工作时,检查室四壁及顶部均有良好的防护能力,避免X线对外界环境及操作室的工作人员产生影响,由于其内部有空调装置、车体有调整水平能力,在外挂发电机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几乎无需考虑外界环境的影响。手术车的使用也类似,救援人员摆脱了大量装备的携运、装载、展开等烦琐工作,且摆脱了帐篷内开展手术的感染风险,手术车自带的发电机可以确保手术车内各种装备的正常使用,由于车内有空调装置与紫外线消毒装置,可以完成全天候工作。然而,此类装备还是偏少,在许多卫生装备还无法在质量、体积、环境适应性上有大的突破前,发展车载装备确实可以提高救援工作的效率与环境适应性。除去X线与手术工作的开展,检验车的研制与应用也是十分必要的,在医疗救援中,检验医学专业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实验诊断作用[4]。首先检验类装备种类多,涵盖了3大常规、生化等多个项目,而医疗队中的检验技师往往只有1~2名,即使有队员配合,也会耗费大量精力与时间;其次装备为实验室装备,除却体积大、质量重带来的携运展开负担外,对外界环境的要求也比较高,很难保证其长时间正常工作或处于等待状态;再次装备配备的试剂也是种类繁多,存储要求高,因此,如装备检验车,则可以将这些装备内置于车体内,方便携运且工作环境也有保障。

3.4 研制开发新的装备,使救援工作更有成效

如前所述,在目前应急救援装备中,还没有专门的装备诞生,大部分仍然是民用装备为主,或者组合成为车载。

结合数次演习或者实地救援,笔者以为应研发新的装备来提高工作效率,比如目前对伤员的监护仍然采用监护仪,这种监护方式下,如果能将伤员统一集中、统一管理且所携带的仪器数量足够,是非常有效的;如果无法做到,比如伤员被异物压迫,无法搬动,监护仪数量不够等情况下,就无法满足工作需求。此时,就需要研发新的监护系统来满足工作需求,设想是每个监护单元必须做到体积小、质量轻、便于大量携带,可以不具备显示功能,将这些监护单元组成无线监护系统,系统的监视屏幕上将显示每套监护单元采集的生命体征信息。然而做到这一步还不够,那些暂时无法统一集中的伤病员如果是分散的,那么一旦体征异常触发系统报警,救援人员并不能确定他们所处的地理信息,因此如果每套监护单元还具备定位功能,则是比较理想的。

4 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实际情况下,在民用装备仍然占据救援医疗队大部分装备的现实条件下,可以采取合理配置、加强车载的方式加以优化,同时研制并应用新的装备以使救援工作更为有效,可以在救援地域挽救更多的伤员。

参考文献

[1]盛海洋.我国自然灾害特征及其减灾策略[J].水土保持研究,2003,10(4):269-271.

[2]李阳,吴耀民,田文华.大规模灾害救援应急防疫队装备配备初探[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0,27(1):29.

[3]王庆春,任鹏飞,张旭东.救援人员自我保障装备系统浅析[J].中国个体防护装备,2008(3):31.

上一篇:智能汽车安全吗下一篇:德国财务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