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质量管理体制

2024-08-20

水利工程质量管理体制(精选十篇)

水利工程质量管理体制 篇1

自20世纪80年代起,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 投资管理体制、建设工程管理体制等也相应进行改革。随着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加强和质量监督的不断规范, 质量监督工作越来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时也面临着自身难于克服的困难以及各种新问题, 面对现状和未来, 有必要进行分析和思考, 研究质量监督的相关问题, 实现建设管理体制和质量监督体系改革的顺利开展。

1 水利工程质量管理体制的发展现状

我国现行的水利工程质量管理体制是在旧体制的基础上逐步改革完善形成的。在组织体系上, 全面推行项目法人制、建设监理制、招投标制, 实行合同管理等工程质量管理制度;实行“项目法人负责, 监理单位控制, 施工单位保证, 政府监督”的质量保证体系和严格的质量责任制;在管理制度上, 建立和完善以质量责任制为核心的管理法规和规章制度及工作规程;在管理方法上, 运用全面质量管理方法, 综合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科学技术, 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 对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及影响工程质量的各种因素进行组织管理和控制。

为加强对建设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 保证建设工程质量, 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根据国务院1984年《关于改革建筑业和基本建设管理体制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的精神, 我国从80年代中期开始逐步建立了政府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制度, 各地、各部门相继成立了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十几年来, 这些工程质量监督机构为提高建设工程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2000年1月30日发布施行的国务院第279号令《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 明确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基本原则, 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和质量监督管理才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自从1986年水利部开始在水利基建工程中开展质量监督工作以来, 我们在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方面做了不少工作, 取得一些成绩。主要体现在:1) 全国基本建成了一个质量监督网, 为全面开展质量监督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 培训了大批的质量监督人员和检测人员;3) 建立了工程项目开工时的质量监督书制度、工程验收时的工程质量监督报告书制度、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工程质量抽查制度、质量大检查制度、单元工程质量评定制度等一系列质量监督工作制度, 形成了水利建设行业管理的一个分支体系;4) 全国水利基建工程、农电工程、重点农水工程基本上实行了质量监督。

2 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存在的问题

1) 质量监督机构不够健全和完善。2) 县级质量监督机构的作用与地位不相符。3) 中小型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的法规制度不完善。4) 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的行业管理不力。5) 质量体系之间的关系不清晰。

3 影响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的因素

3.1 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要到位

政策法规的制定是指水利部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内按照规定程序制定有关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规章制度, 以及全国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总站制订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有关规定和办法。政策法规的执行是指各级质量监督机构贯彻执行国家、水利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方针、政策, 对辖区内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有关工程建设质量的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是依据有关法规的授权, 行使监督管理水利工程质量的行政权力的专职机构, 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是它的外部环境因素中最为重要的政治法律环境要素。

政治法律环境要素对组织机构来说是不可控的, 带有强制性的约束力, 它对组织机构的生存与发展, 将产生长期与深刻的影响。只有适应这些环境要素的要求, 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国家的政治路线、政策、法令的要求, 在政府政策的指导下, 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活动, 组织机构才能生存和发展;而一旦政府的政策和法规发生了变化, 组织的战略也要随之进行调整。

3.2 各参建单位的关系要和谐

每一个组织机构都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 同时它还从属于一定的行业, 这就是组织机构生存发展的竞争环境, 也是影响企业活动的关键氛围。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在水利工程建设行业中, 与建设单位 (项目法人) 、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检测单位等参建单位的关系, 在《水利工程质量管理规定》中已经作了明确的规定。

目前, 水利工程建设市场刚刚建立, 体制改革尚未完善, 参建各方的关系还没理顺, 尤其是市县级的中小型水利工程, “政府监督、社会监理、企业保证”的三个层次的质量管理依然混乱, 有的把质量监督、社会监理和施工企业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混在一起, 对各单位的职责、性质、依据、工作要求和工作方法分不清。另外, 由于各地普遍存在着地方保护主义思想, 工程项目的建设常常是由当地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或下属机构充当项目法人, 下属的设计单位、施工企业、监理单位参与工程建设;而作为质量监督部门的质监站也是水行政主管部门的一个下属机构, 与各个参建单位有着密切的利益关系, 质量监督机构的工作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影响、干预, 影响了质量监督的成效。

3.3 质量监督人员自身的素质要提高

在现实社会中, 各类社会组织存在和发展的重要依据是其本身具有的、为其他社会组织所不能代替的职能, 而这些组织职能一般又都可以依一定原则和方法逐层逐项地分解为一定数量的职位。只有由任职人员完成职位的要求, 才使组织职能得以实现, 而使整个组织具有活力。因此, 一个组织机构的生存和发展的前景如何, 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该组织内部的人员素质。

按照现行的《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规定》的规定, 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 取得工程师职称, 或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并有五年以上从事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咨询或建设管理工作的经历;2) 坚持原则, 秉公办事, 认真执法, 责任心强;3) 经过培训并通过考核取得“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员证”。

4 完善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的几点建议

1) 市县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站 (组) , 作为代表政府对水利工程质量进行宏观控制和监督的专职机构, 其法律地位应该与其实际作用相一致, 应该是享有独立的行政执法权、有机构、有足够的编制、有符合资质要求的专职质监员、由财政部门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2) 对于中小型水利工程的质量监督工作, 必须建立一套全面的、系统的、符合中小型工程特点的法规体系及管理程序:市县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站 (组) 必须明确权力和责任, 制订各种有关的工作规程、程序, 使质量监督的各项工作做到法制化、规范化、程序化, 切实做到有法可依, 执法必严;3) 对于中小型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的管理, 适宜指派一名质监员作为某项工程的质量监督项目负责人, 并采用授权的管理方式, 授予质监员与其工作相应的权力, 使其能在其权力范围内独立完成该项工程的质量监督工作。质监站则在一般情况下不干预质监员在授权范围内的工作, 真正做到职责与权力的统一;4) 实施工程监理制后, 工程质量监督应采用强监理、弱监督的管理模式, 工程质量控制和监督的重点, 应放在对监理单位的监督、检查、管理上, 质量监督站 (组) 的监督检查、抽查, 应该是检查监理单位的质量控制措施是否得到全面落实, 抽检监理单位的检测、评定结果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

工程质量监督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 它是工程建设行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新旧交替的过渡阶段, 水利建设市场尚未健全和完善的情况下, 作为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 尤其是市县质量监督站, 如何适应工作环境的变化, 建立一个领导到位、有专职人员、组织结构合理, 并有配套的规章制度的独立的质量监督机构;如何有效地、公平、公正、公开地对每一宗水利工程实行质量监督;如何达到使每一宗水利工程都符合质量标准要求, 能安全可靠地运行并发挥其效益, 消除质量不合格、运行不安全的工程的最终目的, 就是本文所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尚仁, 徐乐雄.行政组织与管理[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9.

水利工程质量管理体制 篇2

【摘要】积极创新建管机制,科学规划和构建水系。本文就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及系列的体系推进农田水利工程管护体制一系列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和阐述。【关键词】农田水利 管理体制 管护体制

一、当前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农田水利建设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稳定农业生产的重要性,特殊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因此,农业发展的根本突出了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在我国农村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坚持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改善我国农业生产条件、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措施,持之以恒地开展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才能“固本培元”。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农田水利建设欠账多、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改变,水利基础不牢、抗灾减灾能力低依然是影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加快农田水利建设,对于实现我国加快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切实把水利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强对水利建设的投入力度,真正确保农田水利建设各项任务的落实。

二、当前我国地区农业中的农田水利建管机制

为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建设机制上突出民办公助。当前我国各农业地区严格按照“两先两后四自主一补助”(即:先改后建、先建后补,自主申报、自主实施、自主监管、自主管护,民办公助)办法进行建设管理。

1、先改后建

对规划实施的各类小微水利工程,均先推行以落实管理责任为核心的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明确权属、管理方式、建设主体后,再通过“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的方式开展工程建设。进行微水利工程的管理体制改革,分别落实单户、联户、用水合作组织等管理主体,使工程实现各有其主、各负其责。

2、先建后补

小农水工程均采取“先建设、再验收、后补助”的建设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和激励作用。首先通过竞争立项方式择优选定符合先建后补条件、助农增收效益明显,与农民利益联结紧密的工程实施小农水项目;然后按照不同工程类型、规格制订补助标准,并在规划项目区公告。所有小农水项目均按照公布补助标准、自主申报实施、验收合格补助的流程进行资金管理,调动了农民的投入积极性。

3、自主申报

小农水项目均由业主或管理主体自主、自愿申报。以用水者协会和村民小组为单位,自下而上申报,申报时须经过村“两委”提议、村民代表审议、全体村民决议等“三议”程序。自下而上的申报方式,将“要我干”真正意义地转变化“我要干”。

4、自主实施

工程项目由申报主体按县级有关部门的批复和技术要求,自主组织建设、自主实施。通过所有小农水项目由申报业主采取“群专结合、群技结合”的办法自

主建设。以小农水工程建设全过程由用水者协会或业主自主决策、自主实施、自主监管。在实施过程中,村组及协会在占地、青苗补偿方面“自求平衡、相互找补”,降低了工程建设成本;群众在投劳、筹资等方面实行“换工互助、亲邻相帮”,保障了工程建设投入。

5、自主监管

在小农水项目建设过程中,钱、物、劳由村民代表小组和用水者协会共同管理,受益群众代表审查,群众大会审定。建立村民代表监督制度,每个项目村由村民推选5名义务监督员,组成小农水项目监督小组、负责项目质量、资金管理的监督管理,确保了小农水项目具体运作的公开、透明、安全。

6、自主管护

对建成的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和管护责任进行再明晰、再落实。在小农水工程建成后,分类确权,由地区政府颁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证》,确保工程产权明晰、管护到位、永续利用。

三、有效提升科学统筹和规划构建水系建设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为核心,以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为目标,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发展节水灌溉和水土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深化农村水利改革,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全面提升水利服务于经济社会的综合能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狠抓水利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要继续坚持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性工程来抓,重点抓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加快电灌维修改造和配套建设,积极发展旱作农业和高效节水农业,建设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不断改善农业立地条件,确保全市粮食安全。

2、抓好饮水工程建设,确保城乡供水安全 要加快重点供水工程建设,切实抓好地区供水重点工程的建设。要进一步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力争“十二五”期间彻底解决我国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使广大农民群众都喝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

3、加快治理水土流失,构筑生态安全屏障 要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大规模实施坡改梯水土综合整治工程,以抓好坡改梯试点工程为重点,全面实施新增亩梯田建设工程,力争实现更大保持水土的目标。

4、建立完善制度体系,科学管理水资源

严格执行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的“三条红线”,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要全面落实水资源农田水利的有偿使用、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审批等管理制度,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制与考核制,强化各级政府的职能和责任。

四、创新农水建设机制有序推进农田水利工程的管护体制

在农水建设过程中,严格程序操作,逗硬过程监管,确保项目建设进度快、质量高、效益好。一是体制改革到工程。坚持先改后建,先建后补,将明晰产权作为项目比选和项目实施的前置条件。组建用水协会。二是项目批复到工程。三是技术把关到工程。抽调技术骨干分别落实到每个工程,驻点指导,严格把关,有效监控,不留盲点。四是过程监管到工程。每个项目村由群众推选群众代表参与项目实施全程监管。工程竣工后,项目村组织村民代表自查验收,乡镇进行复查。

强化后续管护,确保工程永续发挥效益:一是明确主体科学管水。协会管理的工程由会员集体推选会长和管护人员,按照协会章程在收益中提取相应管护经费;户办工程直接确权农户由农户自行管护。二是组建协会民主用水。以工程受益农户为单位,实行民主推选,成立用水协会,建立协会章程,做到一户一张明白卡,一个协会一个公示栏,一个工程一个管护公约。三是整合资源开发兴水。推进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成立水务局实行“一龙管水”,将城市供排水、节水、污水处理等职能划入县水务局,新增水游、水能、水产职能。四是坚持建管并重,实行协会管水,建立了协会公约,将水费收入的30%用于支付管护人员的工资,70%作为积累,用于会员分红和工程维护管护。

1、科学规划是前提——统筹规划,连片推进

农水项目规划必须依据当地的自然条件、水利基础和群众的承受能力,科学确定工程措施和类型,因村制宜。群众主体是关键。创新机制是动力。探索建立、健全建设机制,有力解决群众难组织、投入难集中、工程难管护等方面的难题。

坚持大中小微并举,开源节流并重,新建配套整治并进,编制县级农田水利总体规划和小农水建设实施规划。力争通过三年努力,基本完成县内主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配套建设。

2、统筹发展是目的——区间优化,健全水系

项目建设必须坚持一水二路三产业,与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产业发展相结合,与调整产业结构、培育主导产业、建设产业园区相结合,促进农村统筹协调发展。

按照“库为命脉水源、塘为骨干水源、池田为补充水源”的建设思路,根据山区实际和项目区的特点,合理布局水利工程,形成“库塘池田相通、路堰渠系配套、集雨节灌互补”的区间水利体系。

3、加强监督是保障——整体打造,综合示范

抓住事前监管、过程监管的关键环节,所补助资金直接兑现给实施的技工、材料供应方和建设群众,减少中间过程。严禁克扣挪用建设资金,确保专款专用。加强取水许可监督管理,加大水资源费征收力度,强化河道采砂管理,规范水事秩序。取缔肥水养殖与违规网箱养殖,遏制水质恶化;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

坚持“小农水建设与扶贫开发结合,与新村建设结合,与农业产业园区结合,与农村环境治理结合”,集中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整治,把小农水项目作为新村建设的示范和样板。

五、总结

为有效提升农田水利项目建设的规模效益和综合效应,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依靠部门协调配合,在坚持项目资金管理主体不变、投入渠道不变、资金用途不变、使用性质不变、审批程序不变的原则下,在规划实施区域积极整合项目,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让群众自主决策、自主实施、自主监管,做到规划民评、内容民晓、工程民建、方案民选、财务民审,使群众积极参与到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与管护中。

【参考文献】

[1]巫方平, 杜开连, 罗文.句容市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建设的实践

水利工程质量管理体制 篇3

关键词 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体制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11-0197-01

1 水利工程建设的影响因素

在当前的水利施工工程建设中,建设目标和计划进度管理是基本前提,通过有效地控制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达到水利建设工程项目的高效性。所以,在建设施工过程中,不能够操之过急,在保障质量的基础上节约投资,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体系,是当前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一个健康有效的水利工程质量管理体系是在既定目标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工艺和设备,对其施工过程进行有效的安排,组织好施工各个阶段,提高生产效益,提升整体质量。

所以,在建立科学的水利施工工程质量管理体系之前,首先要分析水利工程建设的影响因素,通过科学的利用影响因素的积极方面,促进工程建设的效率提升。水利工程建设的影响因素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施工材料

水利施工建设是一个庞大复杂的工程,对其建设过程有比较严格的质量要求。其施工建设材料是根本。施工材料主要是指在水利工程施工建设中所需要的直接诶消耗和利用的原建筑材料,包括:水泥、沙石、石灰、砖、机电和装饰材料等多种材料。水利施工建设涉及的面较广,利用的资源材料也非常复杂和丰富,凡是在建设过程中出现并且需要的材料,和在实施过程耗损的原料都是水利建设施工的施工材料,对整个施工建设质量有直接的影响。

1.2 施工团队

一个高素质的施工团队从根本上决定该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效率。在水利施工过程建设中,施工团队是关键性的因素,施工队伍包括水利建设过程中的组织管理者,和直接参与施工建设的操作者。但是在施工过程出现并对其施工建设有一定作用的人和团队都是属于施工建设团队的范畴,对整个水利工程的质量都或多或少的有影响。要保障水利工程质量达到原计划,就要建立高素质的施工团队,包括:指挥管理团队、监督控制团队、操作实施团队等多种范畴。施工团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职业责任修养都是构成其团队质量的重要因素,对施工质量有重要的

影响。

1.3 施工技术

施工技术有两个层面的意思:1)指水利施工建设过程中所需要的基本的技术设备,即满足建设项目的基本技术要求和其借鉴设备。包括固定的建设资产和低值易耗资产。在水利施工建设中,普遍要用到的诸如桩工机械、混凝土拌和起重机等都是属于施工技术的一部分,都对整个施工质量有直接的影响。2)施工技术指施工软件,具体的施工方案和工艺手段,操作流程等。在水利工程施工之前势必要有一套可行的施工方案,对各阶段出现的状况进行预见和防范,有效地提高施工透明度,保障施工过程的安全和高效。所以说,施工技术是保障水利施工建设的重要因素,是保障施工质量稳定性和可靠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1.4 自然因素

水利施工是一种综合运用地质和水文的庞大工程建设,需要依靠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和科学的管理理念,从整体上把握施工过程,对各个施工点都有严格的控制和管理。而自然因素是施工建设过程管理中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因素,具体包含施工过程中的外部环境,施工计划的可行性和资源安排是否与客观的环境相适应。

2 如何建立科学高效的现代质量管理体系

水利工程建设自身具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其管理者提出了较大的挑战,由于各阶段的相关性和差异性,以及工程建设的变化性导致施工质量管理的难度提升。因此,要保障水利施工建设的合理进行,提高施工建设质量。具体来说,水利施工建设质量管理体系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2.1 建立合理的施工计划

施工计划是水利施工建设的第一个步骤,通过综合考察和评估之后,运用合理科学的计算方式建立合理的施工计划,包括:施工阶段的划分,施工内容、难度、工期、投入等多种要素的规划,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优化水利资源管理的各种资源配置。

一般来说,水利工程项目是开工到竣工各个阶段,各阶段都是紧密相连,环环相扣的,需要在贯穿防御为先,防治结合的管理方针,建立全过程的计划和预警机制。确保施工过程有效实现,提升施工质量。

2.2 建立必要的施工监管机制

监管管理机制是水利施工建设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施工质量管理体制中有重要额作用。1)需要正确对其施工工程进行测量,利用先进、精准的测量仪器,对其施工宽度、坡度及平整度进行有效监测,按照实际测量结果与计划之间的偏差进行必要的修整,对其不合理的施工质量进行必要的返工。2)有效地督查是其监管机制的重要内容,督查是一种有效的行政管理方法和手段,是在施工项目法人和管理者的引导下,通过不同层次人员的交叉监管,定时或不定时的施工巡查,并将其结果进行综合评价。3)采取旁站的监督方式,在水利施工现场进行跟班作业,在监理工程师或者技术员的有效监管下,对其工程的稳定性和复杂性进行全面的跟踪和管理。

2.3 有效的管理施工评估和维护

施工评估一般来说是施工后的重要步骤,通过对施工项目质量的有效测量和监测,看其是否达到既定标准,同时对其质量维修采取一定的措施,有效的预防水利工程施工的质量事故的产生。对施工过程中容易产生缺陷的部位,或者产生缺陷难以补救的部位,进行及时的补救。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利施工建设过程虽然难度大、工期长、工程庞大,但是,通过建立合理的施工质量管理体系还是能够从根本上保障其施工效率的,在施工各个阶段,采取有针对性的施工质量管理措施,有效分析施工影响因素,提升施工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1]马振海,石宝华,孙立平.谈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J].科技信息,2011,01.

[2]魏鸣冬,姜润文.观音阁水库工程施工进度控制的研究与应用[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7,03.

[3]张甫.阐述对水利工程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17.

水利工程管理运行体制模式探讨 篇4

1.1 对水利工程管理认识不足

随着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增加, 不少地区的管理者没有认识到挖潜改造和强化管理的重要性, 思想上仍停留在加强工程项目建设管理上, 运行维护费用严重不足。管理方面, 对于已建工程没有规范的管理模式, 管理方式单一、定额标准陈旧。“重建轻管”使得水管部门普遍存在管理水平落后、业务能力有限、管理条件差等问题。

1.2 水管部门定位不准, 性质不明;管理运行体制不顺, 权责不明

综合性水管部门功能的双重性造成了难以准确区分水管部门的性质 (公益性单位和经营性单位除外) , 导致许多单位性质不明、定位不清, 既不能享受到应有的国家补贴, 又不能做到专款专用。如:堤防管理单位为纯公益性单位, 本应由财政部门拨款, 但大多都被定义为差额补助事业单位, 导致其生存经费存在较大缺口。据统计, 约39.12%的纯公益性单位没有获得财政拨款, 加上自身又不具备对外经营创收的能力, 严重制约了单位的发展。同时由于水利工程大多是由经营性工程、综合开发、公益性工程和综合利用工程构成, 所以综合性水管部门在总体水管部门中所占比例较大。这些单位的资产性质难以界定, 无法得到财政的合理补偿, 并且它们不具备法人资格, 无法在市场经济下独立核算、经营, 因此存在“事”为管理, 管而不专, 维护管理投入较低的现象。

1.3 人员超编, 人才结构不合理

水管部门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人员超编问题,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以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政府对用人权利过多干预和单位内部缺乏有效的竞争和激励机制, 如随意安置复转军人、乡镇干部。水管部门不得不兴办一些附属机构解决家属和子女的就业问题, 这些行为导致水管部门基层人员不断增加, 人员远远超出规定的编制, 不仅增加了管理单位的经济负担, 而且降低了管理的工作效率。

1.4 水价标准低, 水费收取率低

水费是水管单位的主要收入来源, 水管单位的生存和发展主要依赖于水价计收是否达到成本。目前水管单位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水价低于供水成本, 导致水管单位收入较低;农业水费收取率不高, 导致拖欠缴费问题较为严重;水费收入分配不合理, 导致供水单位年年亏本运行, 水管单位难以维持简单再生产。

2 水利工程管理运行体制深化改革的举措

2.1 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开展多种经营

水管单位的多种经营是指依托于市场经济, 在做好水利工程维护管理工作的同时, 结合本地区的资源特点积极开展一些生产性经营活动, 如养殖、餐饮、技术服务、旅游等。但多种经营的开展必须要以实事求是为指导思想, 要有清晰的实施思路, 遵循党中央新时期的政策方针, 积极壮大自身经济实力。此外水管单位的经营活动还需要政府部门加以指导、监督, 以规范其经营活动。水管单位自身也要加强内部审计, 不断深化内部改革, 严格财务管理, 对多种经营单独核算。在市场成熟时, 多种经营还可以采用股份制、承包制的融资模式。

2.2 建立以聘用制为核心的用人机制

聘用制是最基本的用人制度, 这种制度可以解决传统管理运行体制下干部能上不能下、用人单一化的问题, 真正实现人才流动。同时我党也提出了新的时期要构建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打破用人论资排辈的观念, 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因此各水管单位可以根据人才类型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聘用制:对行政领导人员可直接采用聘用制、招聘方式, 通过竞争来确定最适合的人选;对行政管理、技术管理及养护人员, 要落实激励和约束机制逐步推进聘用制;对于新进人员可实行完全聘用制, 通过双向选择决定人员去留。实行聘用制的同时还需要建立科学、严谨的考核机制, 根据人才类型确定相应的考核标准, 使考核结果成为人员续聘、晋升、奖励的依据, 使人员的管理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

2.3 积极探索有效的内部分配机制

内部分配机制是提高单位内部工作积极性、增强单位活力的重要手段。水管单位应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不断探索基础工资、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相结合的分配制度, 实行以岗定薪。这种机制推行的前提是科学地设置岗位。根据岗位、责任和岗位目标任务的不同, 制定相应的工资水平可以有效地激发人员的工作热情, 提高工作效率。这种以工种、工作业绩为主的分配制度可以真正实现重业绩、重贡献, 从而建立起向人才倾斜的灵活多样的分配激励机制。

3 结语

本文通过对目前的水利工程管理运行体制呈现出的诸多弊端进行分析, 总结了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的水利工程管理运行体制模式。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由于准公益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复杂性, 导致其性质不清、资产划分不明, 应加强对其资产性质的研究, 本文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和实施方法;管养分离既可以减轻纯公益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人员负担, 又可以实现维修费用的专款专用, 因此是适合于纯公益性水管单位的管理运行体制模式。

摘要:本文以我国水利工程管理运行体制历史和现状为分析基础, 客观、科学地分析了水利工程管理运行体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提出了新建水利工程管理和运行管理有机结合的管理模式;最后运用可持续发展的全新理念, 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 针对我国水利工程管理运行体制模式提出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

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流程 篇5

流程

为规范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加快改革工作步伐,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云政发„2009‟87号)的相关要求,结合我县工程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流程。

一、成立领导机构(1月11日至13日)

各村委会于1月13日以前成立改革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负责本村辖区内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相关材料报乡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宣传发动及工作人员培训(1月12日至16日)

1.于1月16日前召开村“两委”班子、村民小组长会议及村民会议,广泛宣传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政策、目的及意义。使广大干部群众对改革工作有充分认识和了解,充分调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参与到改革工作中来,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

2.于1月16日以前对村“两委”及村民小组进行业务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是学习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相关政策,通过培训使所有参加改革的工作人员掌握改革工作的基本原则、方法、步骤和各项要求,明确各自责任,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3.做好宣传:各村在1月16日以前出小型水利体制改革黑板报1期,粘贴标语20条。

三、摸底调查,制定方案(1月12日至25日)

1.调查摸底。1月20日以前各村委会农村小型水利工程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完成所有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登记造册工作。

2.清产核资、资产评估和产权界定。在乡改革领导工作组的指导下,1月25日前完成清产核资、资产评估和产权界定,同时, 根据工程实际,绘制工程平面图和四至界限,确定位置和管护范围,特殊工程实测确定。

3.实行一村一策,一塘一策,因地制宜,于1月25日前制定村、组改革实施方案。在制定村、组改革方案过程中,采用何种改革模式,改革后如何管理等一系列问题由群众讨论决定。在“一事一议”过程中,实行“四签”(即:会议通知签收、参会签到、表态签字、决议签名),实行两个“五分之四”(即:必须有五分之四以上的村民代表或户长到会,必须有五分之四以上参会人员同意),坚持改革的程序、方法、内容和结果“四公开”。使广大群众真正成为改革的主体,改什么,如何改,让群众充分发表意见,让改革真正做到由受益群众说了算。

四、公开实施,签订合同(1月25日至2月12日)1月25日前各村将各个工程的改革形式在工程受益范围内公示7天,群众无异议后,按照改革程序明确工程产权和经营管理权后,签订合同,完善相关手续。

五、颁发产权证(2月12日至17日)

1.对公示无异议的,由乡镇工作组将摸底调查资料(资产评估表,产权界定表),连同《改革实施方案》、《承包合同书》、《委托管理书》报送县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审核,审查合格由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意见,报县政府批准后,颁发产权证。

2.《产权证》发证时,根据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所属颁发给所有权者持有。

3.领证人必须凭身份证、《受理产权证登记回执单》领取,并在《产权证发放登记表》上签名或盖章。

六、查缺补漏,立卷归档,接受县级组织检查验收(年2月17日-2月20日)

在乡指导组的指导下,各村负责对本村的改革进行查缺补漏、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进行立卷归档工作。立卷归档工作结束后,各村要对本村的改革工作进行总结,并写出书面总结和验收请示,乡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对各村改革工作进行验收。结束初验后,要及时纠正存在问题,做好迎接州县检查评估验收的准备工作。

七、工作要求

1.各种表格要用钢笔或碳素笔填写,填写的数字要准确规划、工整清楚,不涂改,使用国家公布的简化字。对工程四至界限表述要清楚、明确,文字叙述不能抽象或模棱两可。

2.产权证的填写、审核、发证各环节工作都要指定责任心强,素质高的人员负责,并明确责任制,不得乱填、乱发。对不按规定填写,发放产权证出现问题的,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水利工程质量管理体制 篇6

关键词:合浦县;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C93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09)24-0083—02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2]45号)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桂政办发[2003]181号)精神,我县于2003年11月开始启动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几年来,我局已做了大量的工作,完成了全县基层水管单位的调查摸底、人员测算和经费测算,编制了《合浦县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并得以实施,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1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

我县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导向,按照自治区事业单位改革及水利改革总体要求,区分水管单位类别,明确水管单位的性质,调整和规范水管单位管理、维护及经营关系,疏通经费来源渠道。推行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和维修养护分离(以下简称管养分离)。通过深化改革,初步建立符合我县实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通过改革,达到体制理顺、机制搞活、机构合理、人员精干、服务优质、环境优美、运行高效的管理目标。

2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对象

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对象是本县范围内的国营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乡镇水利站。

3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措施

3.1机构设置及单位性质

我县原有国营基层水管单位20个,其中乡镇水利站16个,专业水利工程管理单位4个。结合我县的实际,改革后。全县共设基层水管单位16个,其中乡镇水利站8个,专业水利工程管理单位8个。这些水管单位主要以承担防洪、灌溉、排涝等水利工程管理运行维护任务为主,只有社会效益,没有经济收益或经济收益极少,全部定性为纯公益性事业单位。具体为:

3.1.1乡镇水利站设置及职能

全县设置乡镇水利站8个,分别为沙田镇水利站、山口镇水利站、白沙镇水利站、公馆镇水利站、曲樟乡水利站、常乐镇水利站、石湾镇水利站和党江镇水利站。乡镇水利站统一由所在乡镇政府管理。

撤销原山口镇水东水闸水利站,其工程管护工作及水行政管理职能工作由山口镇水利站负责;撤销原常乐镇张黄江水闸水利站,其工程管护工作及水行政管理职能工作由常乐镇水利站负责;撤销原石湾镇清江北干水利站和七里陂水闸水利站,其工程管护工作及水行政管理职能工作由石湾镇水利站负责。

乡镇水利站主要负责乡镇一级水行政职能管理工作、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和防汛抗旱工作,负责乡镇范围内灌区1 m3/s以上的主要渠道工程及配套建筑物和主要小型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或受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委托负责辖区内大中型水闸、重点万亩以上堤围工程的管理工作,负责指导农村用水者协会做好其他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工作。

3.1.2专业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设置及职能

全县设置专业水利工程管理单位8个,具体为:保留合浦县西沙联围标准海堤工程管理所;保留合浦县西场海堤工程管理所;保留合浦县合浦水库灌区十字管理处;保留合浦县南流江综合管理处;撤消原石康镇武利江水利站,其工程管护工作由石康水库工程管理所负责;原石康镇水利站改为石康水库工程管理所;原闸口镇水利站改为闸口水库工程管理所;原廉州镇水利站改为合浦县城防洪排涝管理所。

专业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主要负责大、中型水闸工程、标准海堤工程、中型水库、县城防洪排涝及重点小型水库等主要工程的运行管理和管护工作,其中合浦县西沙联围标准海堤工程管理所、合浦县西场海堤工程管理所、石康水库工程管理所、闸口水库工程管理所和合浦县城防洪排涝管理所还承担乡镇水利站的管理职能。专业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由县水利局统一管理。

3.2水利单位人员编制设置

全县原基层水管单位共核定编制数280人,现有在职干部职工262人。根据国家水利部和国家财政部共同制定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岗标准》,初步测定全县国营水管单位应设岗位共410人。结合目前我县的实际情况,改革后全县15个水管单位计划定编186人(其中乡镇水利站定编71人,专业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编115人)。

改革后水管单位人员原则上从原单位干部职工中优先录用。

3.3理顺管理关系,强化管理职能

为进一步理顺我县水利工程,特别是大、中型水利工程的管理关系,强化管理职能,确保重点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发挥应有的工程效益,本次体制改革把原来由乡镇管理的中型水库——石康水库、闸口水库和涉及县城防洪安全的廉东水库以及跨越两个乡镇的中型水闸、武利江水轮泵站收归县水利局直接管理。

结合实际,进一步明确水利工程分级管理职责,大力发展民营水利。按照水利体制改革“抓大不放小”的要求,今后县要重点支持大型引水闸坝、中型水库、万亩以上海河堤围等重点水利工程的管理;对于小型水利工程则下放给乡镇负责管理,由乡镇组织成立农民用水者协会,自主经营维护。

3.4深化水管单位内部改革.完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

根据县内各水管单位的特点,推进人事、劳动、工资等内部制度改革。水管单位要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科学设置管理机构,严格控制人员编制;在需要设岗的基础上,全面实行人员聘用制,按岗聘人,实行竞争上岗,并建立严格的目标责任制度;水管单位负责人由主管部门通过竞争方式选任,坚持公开、公平、公正、择优录取的原则,加强考核,定期考评,实行优胜劣汰。

3.5落实经费来源

按桂政办发[2003]181号文件的要求,各级财政部门要及时核定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公益性人员基本支出和工程公益性部分维修养护费,分级负担,足额到位。经费主要从各级财政预算资金和水利建设基金中解决。

按《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定额标准》对改革后全县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运行经费进行测算,改革后,全县国营水管单位每年需开支经费788.67万元,其中人员经费223.2万元,日常公用经费24.18万元,工程维护养护经费541.29万元。

3.5.1落实人员经费及日常公用经费

自2005年7月份起,全县水管单位228名在编、在职人员,每人月生活补助费250元已纳入县财政预算开支,从2008年起,核定编制内的水管单位人员生活补助增加到每人每月500元,以后逐年增加。从2010年起,全县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编制内在职人员经费、离退休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等基本支出列入县财政年度预算计划,由县财政负担。

3.5.2落实工程维护养护经费

我县水利工程日常维修养护经费在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岁修资金中列支。工程更新改造费用纳入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由计

划部门在非经营性资金中安排。根据县财政收人情况逐年安排解决。准公益性水管单位经营性部分的工程日常维修养护经费由企业负担,更新改造费用在折旧资金中列支。

4改革经验与存在问题

4.1改革历时较长

水利局于2004年底已完成合浦县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编制,但于2007年才按方案实施,究其原因,前期工作为水利局所做,没有得到政府各部门的支持。这说明政府不支持,不积极参与,则水利体制改革难以取得成功。而外省许多地方由于政府直接主持水利体制改革,于2004年就已完成水利体制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4.2基层水管单位人员素质偏低

人员摸底统计表时,基层水管单位人员大专学历的只有6人,大学学历的0人,水工专业毕业的只有3人,高中毕业不足15人。教育程度低,专业配备不全。

4.3水利工程建设及管护资金不足

国家取消了“两工”及多项有关农村的税费后,原水利工程由村委组织农民进行维修及收集水费进行水利工程维修已不再存在。水利工程维修全由国家及地方财政出钱,而我县财政经济收入不足,造成水利工程建设及管护资金不足,损坏的水利工程不能及时进行修复。

4.4农民用水者协会的现状及缺点

在水利工程建设及管护资金不足的情况下,组织农民按“谁受益,谁建设”的原则,组织、引导受益区域农民建立用水者协会建设、管理区域内的水利工程,是国家在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后基层水利管理的一个新方向。

现阶段我县农民用水者协会的建立主要依靠行政推动,以行政区域为单位,与村委相结合。利用村委的行政执行力,在现阶段是适合我县实际情况的。但从长远来看,其弊端亦较为明显。

4.4.1缺少群众自发组织

农民用水者协会以行政推动为主,群众自发组织的几乎没有。农民认为农民用水者协会是基层水管单位的二层机构这一认识,不利于农民对小型农田水利的进行自建自管。

4.4.2造成农民用水者协会执委会人员对水管部门的依赖

浅谈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篇7

1 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管理体制的问题

在水利工程的这些不同的功能要素中, 从总体上划分为社会公益型和生产经营型两大类。在水利工程的管理体制中又分为中央管理和地方管理, 即按行政管理区域划分又按流域 (或灌区) 划分。地方管理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行政管理权属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水行政主管部门, 业务管理权属地方灌区管理部门或跨行政区域的共同的上一级灌区管理部门。在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发展过程中, 体顺不顺带来的影响是长期的, 危害也是致命的, 而理顺管理体制的难度也是最大的。

1.2 运行管理机制的问题

由于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自身具有多种功能要素的特殊性, 决定了在运行管理中的各种运行机制。主要表现为:

1) 水价的运行机制。按照国务院《水利产业政策》的要求, 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均按照政策规定并结合自身实际, 实施了水价成本测算。实施六年来, 绝大多数水管单位均不能按照测算审批的成本水价计收水费, 普遍的实收水价只占成本价的百分之四十左右。虽然水管单位所供的水是商品, 其中凝结着商品生产者巨大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 但却不能从低廉的收费价格中获得合理的补偿, 不能维持简单再生产的正常进行, 必然导致水管单位职工的生活贫困和职工队伍的不稳定。

2) 水利资产收益划分的机制。在水利工程的单项或单位工程资产中, 同一类固定资产往往同时发挥出两种不同的功能效益。

3) 水利工程的管理和养护机制。我国的大中型水利工程或灌区大多数都是在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建成的, 主要是通过大搞群众运动的方式建设, 加之受当时技术、资金条件的限制, 普遍存在设计要求低、建设标准低、施工质量不高、渠道防渗不配套等问题。

1.3 运行管理经费的问题

水管单位在防洪、排涝管理和商品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中, 必然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而这些支出的补偿主要来自于水费收入。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长期以来受到“以粮为纲”, “无粮不稳”和“水是天上掉的, 无价无偿的”观念的影响, 加之我国的农业是弱势产业, 需要国家大力扶持和政策保护, 所以, 水商品的价格一直不到位, 而国家对公益性支出不予补偿, 导致水管单位的运行管理经费十分短缺。

1.4 水管单位性质问题

水管单位的性质经历了“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生产型事业单位”的过程, 长期实行“自收自支”、“以收抵支”的预算管理形式, 没有得到科学、客观、合理的准确定位。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历史的局限性和国家经济不发达所致。水利工程既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 社会发展的基本保证, 又是社会经济发展和安定团结的基础。因此, 结合实际界定单位性质就非常必要。光靠水管单位的经营性收入来补偿公益性和经营性的支出是不合理的, 也是补偿不了的。

2 实施水利工程体制改革的主要措施

2.1 转变观念, 转变思维方式, 适应形势的发展

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首要前提是改革不适应市场经济形势发展的陈腐观念, 将原有的计划经济、商品经济的完全依赖计划, 依赖行政命令的思维方式转变过来,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价值规律、优化配置资源和优胜劣汰的要素贯穿于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中。特别是在水管单位内部的供水生产、水产养殖、水利发电、库区旅游、水土资源等生产经营实践中, 严格按照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要求, 加强各环节的管理, 强化成本核算, 合理确定价格, 严把产品质量关, 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在重视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 不断提高职工的文化生活水平。一定要深刻认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根本内涵, 要明白“市场经济没有眼泪”的道理。通过改革的手段, 彻底改革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观点、方法, 树立长期发展的战略思想, 制定切合实际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结合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形势, 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思路统揽我们的工作, 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一切以经济效益为出发点, 合理配置和优化利用水土资源、人力资源, 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才能摆脱水管单位举步维艰的困境, 才能在本世纪的前二十年实现水利人的小康目标。

2.2 认真处理好改革和发展的几个关系

1) 行政管理和水管单位的关系。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水管单位应按照各自的职能, 划分灌区内的水政执法、渔政执法、水库防洪、灌区排涝、江河提防、灌区管理工作的责权利。水行政主管单位只能依照法律法规所赋予的权利依法行政, 而不能对水管单位内部的生产经营管的过多、过死、过细。而水管单位在水利工程管理中, 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 充分发挥自身的水土资源优势, 面向市场, 开展水商品生产、销售、管理和服务;同时加强对公益性资产的管理, 确保水利工程设施的安全和完整;做好防洪、排涝、减灾、水土保持等工作, 确保公益性国有资产的保值增殖。真正作到政企分开, 政事分开。形成相辅相成、相互支持、相得益彰的新型关系。2) 社会效益和自身经济效益的关系。绝大多数的水利工程均具有公益性和经营性的综合性功能, 其综合效益必然具有公益性效益和经营性效益, 在公益性效益中表现出巨大的社会效益, 在经营性效益中表现出水管单位自身的经济效益。因此, 处理好这个关系对社会、对水管单位都非常重要。界定清楚两者的资产量、价值量是这次体制改革的焦点。3)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经营管理的关系。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既是中央关注的重点, 也是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为了保障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转和保护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 国家应将不断加大水利工程病险水库的整治力度和大中型灌区的干支渠配套改造防渗力度, 以利于水利工程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水管单位一定要抓住这一发展自己、状大实力、提高社会地位的机遇, 迎接挑战;在加强自身综合经营管理的同时, 争取上级各部门在政策、项目、资金方面的支持。

2.3 准确确定水管单位性质, 建立符合实际的补偿机制

理顺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的重点在于对水管单位的准确定性, 必须按照政策, 结合实际, 做到准确定性。在公益型、经营型和准公益型三类不同性质界定清楚后, 绝大多数水管单位均属于准公益型水管单位, 而情况最为复杂的也是这一类。由于准公益性水管单位既有防洪、排涝等公益性任务, 又有供水、发电等经营性功能。因此, 要以科学的、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确定划分公益型和经营型的方法。

参考文献

浅谈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篇8

一、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㈠传统观念和管理方式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 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按照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建立了一系列的管理程序和规范。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对强化水资源调度, 实现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配置是有效的, 极大的促进了国民经济的顺利发展。在水利系统中, 特别是处于基层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 在很大程度上停滞在原有的思维观念中, 习惯于商品生产和工程建设严重依赖上级的行政命令, 沿用粗放的管理方式, 工作效率低、经济效益不高、职工收入差、水土资源的综合经济收益率非常低、注重社会效益的发挥而忽视了自身经济效益的壮大等现象仍然普遍存在。

㈡管理体制的问题在水利工程的这些不同的功能要素中, 从总体上划分为社会公益型和生产经营型两大类。在水利工程的管理体制中又分为中央管理和地方管理, 即按行政管理区域划分又按流域 (或灌区) 划分。地方管理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行政管理权属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水行政主管部门, 业务管理权属地方灌区管理部门或跨行政区域的共同的上一级灌区管理部门。

由于行政主体和业务主体的分离, 形成了条块分割、政企不分、政事交叉、各自为阵、职责不清的管理体制。经常出现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权、水政渔政的执法权和管理权、防洪安全的执法权和管理权等工作的错位或缺位, 以及在水利工程管理机构和编制、灌区输供水时空分布、灌区水价核定、水费计收体制、水利工程管理或养护、供水收益分配等方面的诸多矛盾。由于管理体制的不顺, 造成行政主体和业务主体之间的责权利不清, 出现有利益时大家争着管, 有问题时互相推诿谁都不愿意管的局面。在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发展过程中, 体制不顺带来的影响是长期的, 危害也是致命的, 而理顺管理体制的难度也是最大的。因此, 这是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

㈢运行管理机制的问题

1. 水价的运行机制。

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均按照政策规定并结合自身实际, 实施了水价成本测算。普遍的实收水价只占成本价的百分之四十左右。虽然水管单位所供的水是商品, 其中凝结着商品生产者巨大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 但却不能从低廉的收费价格中获得合理的补偿, 不能维持简单再生产的正常进行, 必然导致水管单位职工的生活贫困和职工队伍的不稳定。

2. 水费的计收机制。

多年来, 水费的征收都是由地方各级政府以“实物计量、货币结算”的方式实施的, 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改为“按亩计量、货币征收”的方式。这在计划经济时期, 依靠行政手段征收水费是可行的, 但在市场经济时期就出现了许多矛盾。第一是征收主体的错位:由于水具有商品的属性, 就不能回避市场经济规律, 回避买卖双方直接见面的供需服务关系。近年来, 许多地方政府普遍出现入不敷出、财政严重赤字的状况, 必然将广大农户所交的水费用于发放工资、奖金、建办公楼、修学校及地方社会公益设施等支出。因此, 普遍出现了地方各级政府特别是乡镇挤占、挪用、截留水费等违纪违规的现象, 导致一些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欠收水费严重。第二是计量标准的失衡:在计量收费的方式上, 长期沿用按设计灌面或20世纪80年代初定的灌面, 将田土面积折合为标准亩计收水费。

3. 水利资产收益划分的机制。

在水利工程的单项或单位工程资产中, 同一类固定资产往往同时发挥出两种不同的功能效益, 如水库工程中的大坝、溢洪道、放水设施、放空设施等项目, 既为防洪保安发挥作用, 又为蓄水、养殖、发电、旅游等发挥作用。因此, 公益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各自所发挥的效益就很难用准确的数据进行价值定量, 区分其社会效益和自身经济效益。

4. 水利工程的管理和养护机制。

我国的大中型水利工程或灌区大多数都是在20世纪50年代~70年代建成的, 主要是通过大搞群众运动的方式建设, 加之受当时技术、资金条件的限制, 普遍存在设计要求低、建设标准低、施工质量不高、渠道防渗不配套等问题。经过几十年的运行, 造成水利工程老化失修、跨塌水毁严重、水的利用率低、水资源损失浪费惊人, 并且存在重大的水利工程安全隐患。

㈣运行管理经费的问题水管单位在防洪、排涝管理和商品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中, 必然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而这些支出的补偿主要来自于水费收入。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长期以来受到“以粮为纲”, “无粮不稳”和“水是天上掉的, 无价无偿的”观念的影响, 加之我国的农业是弱势产业, 需要国家大力扶持和政策保护, 所以, 水商品的价格一直不到位, 而国家对公益性支出不予补偿, 导致水管单位的运行管理经费十分短缺。另外, 按照国家政策规定, 每年的复员转业退伍军人的安置, 大中专毕业生的分配, 又形成水管单位人员增多、机构臃肿、素质低下, 根本无法实行水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许多大中型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由于没有经费, 长期以来, 没有加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等社会保障体系, 大量职工退休、下岗、待岗后, 基本生活没有保障, 单位和个人的后顾之忧非常严重, 特别是在我国的西部落后地区和基层水管单位尤为突出。

二、实施水利工程体制改革的主要措施

㈠转变观念, 转变思维方式, 适应形势的发展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价值规律、优化配置资源和优胜劣汰的要素贯穿于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中。特别是在水管单位内部的供水生产、水产养殖、水利发电、库区旅游、水土资源等生产经营实践中, 严格按照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要求, 加强各环节的管理, 强化成本核算, 合理确定价格, 严把产品质量关, 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在重视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 不断提高职工的文化生活水平。一定要深刻认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根本内涵, 要明白“市场经济没有眼泪”的道理。

㈡认真处理好改革和发展的几个关系

1. 稳定、改革和发展的关系。

体制改革不是要全部废除原有的所有政策、制度、规范, 而是要破旧立新, 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 理顺管理体制, 建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新的生产关系, 释放出职工的生产积极性, 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改革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稳定、增效、发展才是我们改革的目的。在改革中求稳定, 在稳定中求生存, 在生存中求发展。

2. 行政管理和水管单位的关系。

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水管单位应按照各自的职能, 划分灌区内的水政执法、渔政执法、水库防洪、灌区排涝、江河提防、灌区管理工作的责权利。水行政主管单位只能依照法律法规所赋予的权利依法行政, 而不能对水管单位内部的生产经营管的过多、过死、过细。而水管单位在水利工程管理中, 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 充分发挥自身的水土资源优势, 面向市场, 开展水商品生产、销售、管理和服务;同时加强对公益性资产的管理, 确保水利工程设施的安全和完整;做好防洪、排涝、减灾、水土保持等工作, 确保公益性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真正做到政企分开, 政事分开。形成相辅相成、相互支持、相得益彰的新型关系。

3. 社会效益和自身经济效益的关系。

绝大多数的水利工程均具有公益性和经营性的综合性功能, 其综合效益必然具有公益性效益和经营性效益, 在公益性效益中表现出巨大的社会效益, 在经营性效益中表现出水管单位自身的经济效益。因此, 处理好这个关系对社会、对水管单位都非常重要。界定清楚两者的资产量、价值量是体制改革的焦点。从公平、合理、科学而言, 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在防洪、排涝、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等公益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划分时, 可按水库库容的各自占比, 或防洪、排涝、减灾、环境效益占灌区范围内平均年度GDP贡献率, 或水管单位年度总支出中扣除经营收入弥补支出的占比等方法, 客观综合确定公益性资产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量。同时结合水管单位现状、地理位置、经济环境、经济发展速度调整确定公益性耗费的补偿额度, 不搞一刀切。

4.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经营管理的关系。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既是中央关注的重点, 也是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为了保障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转和保护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 国家应将不断加大水利工程病险水库的整治力度和大中型灌区的干支渠配套改造防渗力度, 以利于水利工程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5. 内部和外部的关系。

理顺水管单位管理体制, 主要在于外部管理体制的理顺和水管单位内部管理体制理顺两个方面。外部管理体制涉及到中央、省、市、县各级政府和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流域机构的责权利职责划分, 内部管理体制则主要涉及到流域内部、灌区内部、水管单位内部的责权利职责划分, 通过内部和外部的理顺, 为整个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的理顺创造条件, 做到上下左右关系协调、形成合力, 不断增强水利工程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实现体制改革的最终目的。

6. 精简机构和引进人才的关系。

在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中, 人员过多而无法安置的现象, 而大量的下岗、失业又必然导致水管单位内部和社会的不稳定。同时, 水利事业的发展又将出现急需的专业技术、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吸收。因此, 一方面要坚决压缩非生产人员和超编人员, 另一方面按照定编、定员、定责、定岗、定薪的要求, 吸收文化水平高, 具有专业知识的优秀人才到适当的岗位发挥他们的知识才干。

㈢准确确定水管单位性质, 建立符合实际的补偿机制理顺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的重点在于对水管单位的准确定性, 必须按照政策, 结合实际, 做到准确定性。在公益型、经营型和准公益型三类不同性质界定清楚后, 绝大多数水管单位均属于准公益型水管单位, 而情况最为复杂的也是这一类。由于准公益性水管单位既有防洪、排涝等公益性任务, 又有供水、发电等经营性功能。因此, 要以科学的、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确定划分公益型和经营型的方法。经过科学的划分后, 明确各级财政补贴的份额和自收自支的范围、用途、人员、标准, 同时建立健全水管单位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制度, 使职工的生产岗位进的来、走的出, 退休有所养、下岗有去处。

关于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模式的探讨 篇9

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竞争激烈, 我国以往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模式已经不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趋势,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诸多问题相继显露出来。

1.1 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存在管理方式的问题

我国水利工程理论受传统模式的影响, 政策对于农产业用水的支出不均调, 增加了公益性方面的包袱, 又没有根据市场经济的合理配置资源及时调整相关政策规范, 未能对相关的管理做深入研究与改革, 且社会对低价用水观念的转变尚未适应, 整个管理政策处于滞后状态, 缺乏新思想、新观念、新作风等适应形势发展的水利工程新管理模式。

1.2 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存在体制方式的问题

从总体上来说, 水利工程分为生产经营型和社会公益型两大类, 在其管理体制中包括中央和地方管理。由于管理体制的不顺, 出现行政主体和业务主体的分离, 地方管理的水管单位的行政管理权属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水行政主管部门, 业务管理权属地方灌区管理部门或跨行政区域共同的上一级灌区管理部门, 致使形成了政事交叉、政企不分、条块分割、各自为政、职责不清的局面, 在出现问题时, 不相配合解决, 而是引起利益争执, 相互推诿职责的现象。

1.3 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存在运行管理中的问题

水利工程管理运行体制表现为水价的运行机制、水费的计收机制、水利资产收益划分机制、水利工程的管理和养护机制几个方面, 其所涉及面广、所面临的问题较多、情况相对比较复杂。致使水利工程管理和养护维修机制不顺, 不能维持简单再生产的正常进行, 使得水利工程存在重大的安全隐患, 根本无法适应新时代市场形势下的经济发展的要求。按国家政策编排入大中专的退役军人, 使从业队伍的整体素质低下, 使水管单位内部缺乏有力的激励与竞争机制, 无法进行人力资源与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我国一直是传统的无偿用水观念, 比如在防洪、防灾、排涝等国家不予补偿公益性的活动过程中, 耗费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只能依赖水费的收入, 使水商品价格不能到位, 再加上人员超编给管理单位造成的经济负担沉重, 导致了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经费的严重不足。

2 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模式的改革

2.1 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意义

目前, 我国传统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下, 出现了诸多问题, 导致了水利工程的效益严重衰减, 使大量的水利工程在正常运行中得不到合理的管理和维护。从生存和发展的角度来说, 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 加大了对水利工程的需求, 以往的水利工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完善, 弊端日益显露, 可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的改革, 是使水利工程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路径, 只有推进相应的体制改革, 才能脱离滞后的状态,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2.2 实施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模式的改革措施

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的改革, 要坚持社会化的发展, 确立科学化的总体布局, 借鉴外行业改革的成功经验, 实行制度化的总量控制, 推行多样化的分类管理。 (1) 转变观念和思维方式, 适应形势的发展为适应市场经济形势的发展, 以往的陈腐观念的改革是首当其冲的要素。将社会主义市场价值规律、经济规律等优胜劣汰的新理念贯穿到优化配置和利用的行动中来, 从经济效益出发,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将原有的计划经济、商品经济的完全依赖计划以及依赖行政命令的思维方式转变过来。经过彻底改革, 丢弃旧观念、方法, 提高工作效率, 保证了管理质量。 (2) 处理好体制改革和发展的几个关系其一, 稳定、改革和发展的关系, 体制改革的目的是稳定、增效、发展, 是一种破旧立新的手段, 以激发职工的生产积极性, 提高工作效率, 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 建立社会发展要求的新生产关系。其二, 行政管理和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关系, 这两个部门需按各自职能, 相互支持, 确保水利工程设施的安全完整性, 在不触及法律法规, 充分发挥自身的水土资源优势, 并加强对公益性资产的管理, 促进其保值增值, 做到真正的政企不分开的新型关系。其三,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这两种效益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界定清楚两者的资产量、价值量, 处理好这两个的关系, 对社会和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其四,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经营管理的关系, 是综合经营工作的基础, 增强自身经济效益, 使财务状态从根本上达到良性的循环。其五, 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的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的关系, 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六, 精简机构和引进人才的关系, 提高职工素质和劳动生产力, 达到深化改革的意义。

近年来, 我国注重大力加强经济发展建设, 社会的各个元素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下, 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水利工程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保障, 在相应的市场经济增长的压力下, 也需要一些相应的变化与改革, 才能完成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使命。

参考文献

[1]尹艳青.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模式的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 2006.

[2]沈合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模式的改革路径探析[J].科技风, 2011.

[3]王荣昌.关于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模式的分析[J].才智, 2011.

[4]高明云.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模式改革的探讨[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初探 篇10

关键词:小型农村水利工程,改革,体制,管理,完善

工农业发展离不开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 因此水利工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对水利工程进行科学管理, 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以及基础, 所以说要想充分使水利工程的实际效益发挥至最大化, 必须对水利工程管理的体制改革加以重视, 并严格贯彻落实。我国从上个世纪至今的半个多世纪以来, 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共建两千余万处, 其管理主要由县镇乡直接执行。这些小型水利工程对于抗灾抗旱、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提高农民收入和提高我国整体农业水平都起到了积极的重要贡献。

以往的小型水利工程一直以来存在着一些问题, 例如部分工程责任者或责任单位不明确, 使工程老化失修工程不能及时得到相关负责人或单位的妥善处理, 导致水利工程效益无法最大程度地发挥。由于我国加强农村建设的发展战略的深化开展, 以往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已经逐渐影响着农村的经济建设发展, 因此加强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的完善改革势在必行。

一、当今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的现状

我国小型水利工程具有数量多、覆盖面大、管理职权模糊等特点, 由于小型水利工程的产权、处置权以及经营权等一系列相关权限的不明确, 导致出现政府不清楚管理工作从何入手的现象, 使得工程的安全性以及经济效益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同时还会造成水资源的浪费, 使农村、农业的建设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严重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农村建设。因此进行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体制改革工作刻不容缓。管理体制的改革要以“三个代表”为重要思想, 将科学发展观念深入改革工作实践之中, 要明确产权结构, 并将保证广大农民的利益为基础, 保证工程的安全进行和效益最大化。适当放开权限, 出让资产权、经营权, 充分调动群众和社会各界参与进农村水利工程体制管理改革的进程中来。

二、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有效措施

1. 确立清晰的改革目标

为了适应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环境, 必须对小型水利工程以往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首先要将原本不清晰明确的工程所有权进行改善, 将各个权限通过多种合作组织的形式进行分配, 建立投资者与专业组织并存的新型管理体制, 一切改革都以水利工程的良性发展为指导方向, 可以采用承包、租赁、股份制等多种灵活的合作形式, 将管理权明确落实, 并根据相关法规, 设立科学合理的供水价格, 以及行之有效的计费收费方式。

2. 积极做好改革的准备工作

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对于以往水利管理模式来说, 无疑是一场翻天覆地的巨大转变。管理体制改革不但关系着农民群众的自身利益, 更关系到我国整体的农业发展, 是加强农村经济建设实施中的重要内容, 因此必须保证管理体制改革的有效进行。政府相关部分要进行事先的详尽了解, 包括对县、乡、镇以及灌区、水库等地进行认真调查, 了解当前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并且积极听取社会各界针对改革发展提出的建设性建议。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必须要契合当今的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需求, 将用水、维修能防汛工作的相关负责人进行落实。由于小型水利工程的发展建设将直接影响农村农业生产的灌溉面积等重要因素, 因此在调查时必须要以实事求为基本原则。在权限制定上, 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 制定科学的改革方案, 通过租赁、成本、股份制等方式, 确保小型水利工程的相关负责人得以明确, 保证管理工作可以顺利有效进行。

3. 强化相关人员对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视

管理体制改革是通过人员来实施, 因此相关人员对管理体制改革的高度认识, 是保证管理体制改革得以深化开展的重要基础保证, 各级部门领导要将水利改革的必要以及重要性明确给相关工作人员, 强化他们的重视力度, 将水利管理体制改革上升到影响我国农村以及农业发展的高度, 进行工作的分配布置, 全面统一所有相关人员对于体制改革的认识。也可以通过多种媒介渠道进行宣传, 使各级干部和社会群众认识到当前水利工程管理的弊端和工作革新的必要性, 无论从生产建设还是防汛抗旱等多个方面来强调改革工作的迫切性, 从而为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的改革提供积极的环境, 通过社会各界的积极配合使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可以事半功倍地有效进展。

4. 坚决贯彻落实改革措施

水利工程的管理体制改革不但是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更是当今我国发展建设的要求, 是一场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巨大变革, 而相关政策的出台, 必须保证确实贯彻落实, 才能具有改革的实效。因此可以建立相关监督机制, 例如在产权拍卖转让的过程中, 应当请公证人员进行现场公证。总之通过对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 强化贯彻, 对于水利工程体制改革来说, 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5. 实施责任制管理

根据当前形势, 先要明确体制改革的方向。要实施产权明确的管理制度。工程管理应做好整体的统一管理制度, 并结合分级管理、专业管理以及分级管理等具体的细节管理。根据工程规模的大小, 明确工程的受益范围与性质, 从而确定管理的主要方向。包括乡镇饮水工程在内小型水库工程, 理论是哪个应由水行政有关部门进行管理, 其日常管理根据情况由水行政部门委托给乡镇政府, 防汛抗旱工程主要也是由水行政部门负责整体调度, 由其指派具有专业技能知识的相关人员进行防汛抗旱工程的指导。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主要包括负责集中饮水工程的水池、水窖、塘坝、泵站以及水渠等基础工程建设。这些工程应该以受益区域的相关负责人作为管理者, 例如村书记、村主任、村管理委员会等。此外负责管理的人员同时还有责任制的担当。一旦在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中出现事故, 需要根据相关法律追究水行政以及当地管理责任人的责任。

三、结语

农业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支柱型产业, 我国始终把加强农村经济建设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目标, 水利工程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与经济收入的保障型基础设施, 并直接影响着我国农业的发展。因此若想全面提高农村经济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必须对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进行完善改革。首先必须对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的重要性进行充分认识, 根据以往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有针对性的采取改善措施, 从而改善水利工程管理落后的局面, 使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可以更好地适应当今农村经济建设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许志方, 张泽良.各国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经验述评[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2.

[2]丁平, 李崇光, 李瑾.我国灌溉用水管理体制改革及发展趋势[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9 (04) .

[3]冯广志, 陈著.参与式灌溉管理的案例调查——安徽省浮源渠灌区参与式灌溉管理调查之[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10 (07) .

上一篇:消防工作社会化下一篇:鼻内镜下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