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市场粮食价格

2024-07-29

国际市场粮食价格(精选十篇)

国际市场粮食价格 篇1

一、粮食市场的供求模型及传导机制分析

1、粮食市场的供求模型

根据局部均衡理论, 在粮食的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着供求平衡关系, 形成了粮食市场的供求模型。粮食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 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 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粮食的数量。粮食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 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 愿意并且能够生产的粮食的数量。粮食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需求量随着价格的不断升高而减少。粮食的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供给量随着价格的不断升高而增加。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在市场中会达到一个均衡的状态。供求模型是关于价格和产量变动关系的模型。国内外粮食市场的供求均衡模型是通过粮食的价格和进出口量反映出来的。当国际粮食供给充足时, 国际粮食价格低于国内粮食价格, 这样有利于通过进口来调节国内的需求;国内粮食在供给充足的情况下, 也可以通过出口来影响国际粮食价格, 进而影响到国际粮食的供给和需求状况。粮食供求的局部均衡模型如图1所示。

图1中Qs为粮食市场的供给曲线, Qd为粮食市场的需求曲线, 均衡价格P0和均衡供求量Q0分别表示粮食市场在国际粮食市场的影响下达到均衡后的价格和供求量。

2、自由贸易条件下国际、国内粮食市场的传导机制分析

假设中国粮食市场在国际大环境下满足完全自由市场的条件, 且中国的粮食进出口不足以主宰国际粮食市场的供给量和价格变动或者中国的粮食进出口量的改变不会对世界的粮食进出口总量造成严重而明显的影响, 价格波动不会受到中国粮食进出口量的绝对的影响的条件下, 得到自由贸易条件下粮食市场的供求均衡模型, 如图2所示。

图2中P0为粮食需求曲线D和粮食供给曲线S在封闭的市场条件下的均衡价格, 即在没有进出口的条件下中国粮食的完全靠自给自足时的均衡价格, 均衡点为E点, OQ0为封闭市场的均衡供给量。在自由贸易条件下, 我国面临着一条完全弹性的世界粮食供给曲线Sw, 国际粮食市场的价格是Pw。此时, 国内的粮食需求量是OQ1, 而国内的粮食供给量是OQ2, 则存在着粮食量为Q1Q2的需求缺口。由于国际市场粮食供给是充足的, 且国际粮食市场的价格比较低, 在这种情况下, 国际粮食会通过本国粮食进口直接流入国内以弥补国内粮食市场的供给缺口。从而使国内的粮食供给和需求达到一个平衡。

3、关税条件下国际、国内粮食市场的传导机制分析

为了弥补自由贸易条件的不足, 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保护国内市场的稳定, 我国对进出口的粮食征收一定的关税, 以协调中国粮食市场与国际粮食市场的关系。我们假设中国是粮食贸易小国, 通过局部均衡原理对在关税条件下的中国粮食市场与世界粮食市场的关系进行分析。我们得到局部均衡模型, 如图3所示。

图3中横轴为粮食的数量, 纵轴代表粮食价格。曲线S和曲线D是分别代表国内商品的供求曲线, E点为国内封闭市场的情况下中国粮食供求的均衡点。在自由贸易条件下, 国际粮食市场为一条完全弹性的供给曲线Sw, 国际市场价格是Pw, 国内的需求量为OQ1, 但是国内的供给量为OQ2, 国内粮食供给出现缺口, 即Q2Q1的粮食数量, 这部分缺口必须要从国外进口一部分粮食以满足国内的粮食供给。现在国内对进口粮食增收一定的从量关税, 每单位增收t数额的关税。由于关税是一种间接税, 其最终都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在贸易小国的假设下, 我们是世界粮食价格的接受者, 没有世界粮食市场定价权, 因此, 在增收关税以后, 不会影响到国际粮食市场的价格, 这样国内在增收关税以后的价格正好等于自由贸易市场条件下的价格Pw和关税额之和, 如图国内粮食市场价格由原来的Pw变为Pw+t。粮食的进口量也在减少了Q4Q1。

在关税条件下, 国内对粮食市场征收关税后的经济效应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消费效应方面。征收关税以后, 消费者经济福利损失, 由于价格的上涨, 直接导致国内粮食的消费量减少Q4Q1, 消费者剩余减少了a+b+c+d的面积。二是生产效应方面。关税保护了生产者的经济利益, 引起了生产者经济福利增加, 在Pw+t价格水平下, 国内生产的粮食增加了Q2Q3的数量。生产者剩余增加了a的面积。三是收入效应方面。国家对粮食征收关税后造成国内的财政收入增加, 政府取得的直接关税收入为c的面积, 这部分为政府经济福利增加。在以上三种经济效应下, 我们可以算出国家整体经济福利得失。在关税条件下, 生产者、消费者和政府的利益得失综合在一起为:消费者剩余减少a+b+c+d, 生产者剩余增加a, 政府收入增加d, 这经济福利净损失为b+d, 这一部分的无谓损失b+d可以认为是国家实行关税保护的成本, 造成这部分损失的原因是:国内价格的提高使国内的生产者愿意在更高的价格下提供更多的粮食产量, 这就造成和国外生产者的高效率相比国内的资源利用低效率的损失。d的面积代表价格的提高和粮食供给量的减少造成国内消费者剩余的净损失。因此, 在关税贸易的情况下, 经济福利净损失为b与d的面积之和。

4、配额条件下国际、国内粮食市场的传导机制分析

我们依然按照小国的均衡模型来讨论, 即假设该进口国是一个粮食贸易小国, 没有国际粮食市场价格的话语权。为了保护国内粮食市场, 我国采取了配额管制的贸易手段, 限制粮食进口的数量。在这一政策的影响下, 中国的粮食市场和国际的粮食市场的关系主要通过局部均衡模型表现, 如图4所示。

图4中的曲线S和曲线D分别代表了国内粮食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在自由贸易条件下, 国际粮食市场为一条完全弹性的供给曲线Sw, 该国的国内供给量为Q1, 国内的需求量为Q2, 存在供求缺口Q1Q2, 这一部分用进口补充, 则国内粮食进口量为Q1Q2。当该国政府确定粮食市场的进口配额为Q3Q4时, 国内粮食市场的价格上升为P1, 国内供求平衡点变为B点。

在国内实行进口配额政策以后, 各个主体利益发生了变化, 生产者剩余增加了a的面积, 消费者剩余减少了a+b+c+d的面积, 进口商的配额利润增加了c的面积, 国家在国际贸易上少进口了Q4Q1+Q2Q3的量, 国际收支得到了改善。但是从整体的经济福利来看, 经济福利损失了b+d的面积, 分别为生产和消费损失的结果。

二、结论和政策建议

首先, 在自由贸易条件下, 中国粮食市场和世界粮食市场的关联度是最高的, 中国的经济福利也会达到一个理想的水平, 社会分工会得到进一步的调整和优化, 世界粮食市场会得到很大的优势发展。因此, 我们应该进一步开放国内粮食市场, 坚持走自由贸易的市场化道路, 加强与国际粮食市场的联动, 走以市场调节为主、国家宏观调控为辅的粮食贸易体制。自由贸易条件下的经济福利是最大的, 然而我国政府始终把保证粮食的充足供给作为重要目标, 从而使中国政府粮食贸易中出现了过度管制的局面, 这样就会出现中国粮食应对世界粮食市场的变故缓慢, 造成经济的损失。面对中国的外汇储备形式和世界的粮食贸易发展趋势中国有能力来实现更大程度上的自由贸易政策, 政策逐渐转向市场导向性, 使市场调节成为一种主动的行为, 减少市场反应的时间和成本, 这样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作用将是巨大的。

其次, 在关税条件下, 小国的粮食贸易会出现经济福利的净损失, 而大国由于拥有粮食价格的竞价权, 可以通过影响国际粮食价格来增加本国的福利, 由于进出口造成的经济福利损失, 甚至在合理的政策调解下, 可以实现经济福利的增加。随着中国在国际粮食市场上的影响力的提升, 在大国效应上正逐步体现出来。中国连续多年增产的情况下, 为了缓和世界粮食市场的粮食供需压力, 我国一度取消小麦、大米、大豆粮食产品3%~8%的暂定关税, 鼓励自由贸易、刺激出口, 从而进一步搞活粮食流通体系, 完善农产品定价机制, 对于农民以及粮食生产厂商均属利好。这反映出中国在世界粮食市场的贸易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国际国内粮食市场的关系在逐渐的加强。因此, 对于粮食市场在关税条件下的对外贸易政策, 我们因该走逐渐减少农产品关税, 对不同的品种的农产品实行合理的差别关税税率政策, 保护国内弱势产业的发展。通过关税来调整中国粮食出口的转型, 发挥粮食原产品与一级乃至多级产品的竞争优势, 培养粮食出口向品牌战略转变。要更好地实行关税的调节作用, 还要进一步把握关税的适度、适时和有序的原则。提高粮食进出口关税调控的有效性, 保障中国对外贸易的平稳快速发展。

再次, 在配额管制条件下, 伴随经济福利的损失, 中国可能会通过配额管制来改善粮食贸易环境, 培养壮大国有粮食企业的世界竞争能力, 保护本国的利益。因此, 充分发挥好进口配额管制对贸易的调节作用, 对于配额管理体制实行改革, 保证配额分配的合理和有效性, 通过配额来调节中国国内粮食市场的供需平衡, 为中国的国际粮食贸易企业在世界粮食贸易中的主导作用的形成起到支持作用。

最后, 建立健全粮食进出口贸易的法律法规建设, 保障进出口贸易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建立粮食贸易的多层次协调机制, 保障市场、政府关税控制和政府配额管制的作用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刘笑然、郭缨蔚:中国粮食安全、供求平衡与宏观调控[J].中国粮食经济, 2003 (2—3) .

[2]武拉平:国内外粮食市场关系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 2001 (1) .

[3]保罗﹒R﹒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近年国内外粮食市场价格对比分析 篇2

摘要:对中国粮食进口到岸价与国内批发价分析表明,美国、泰国等国外粮食进口到岸价总体高于中国国内批发价,目前国外粮食市场对中国尚不构成直接冲击,但由于国际粮价波动幅度明显高于中国,应防止国际粮价继续下跌冲击中国市场。从出口市场来看,中国与其他主要出口国粮食出口至目的地到岸价相差不大,无明显出口优势。

关键词:粮食;价格;对比。

长期以来,国内外市场粮食价格走势有着较大的一致性,当前全球金融危机正在向实体经济蔓延,包括粮食在内的农产品需求也受到影响,国际粮价是否对中国构成冲击,值得关注。

1.国内粮价与国外粮价比较。

对国内外市场粮食价格长期走势的研究表明,粮食价格变化大约每1 0 年一个周期。长期以来国内、国际粮食价格走势接近一致,两个市场价格相关性呈逐步增强态势。而通过对近年两个市场的价格对比可以看出,近期粮价差距缩小,目前,国外粮食进口到岸价高于国内批发价,中国与其他主要粮食出口国粮食出口至目的地到岸价格相差不大。由于影响价格对比的因素复杂,特选择品种、品质及价格条件接近的进行比较。

1.1 国内粮食批发市场价格与进口美国、泰国粮食到岸价比较。

国外粮食是否对国内冲击,关键在于国外粮食进口至中国后与国内粮价的比较,在此通过选择当前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市场(美国小麦、玉米及泰国大米),与国内粮食批发市场价格进行比较,可看出2008 年以前,国内批发市场小麦、玉米价格一直比进口到岸价低30% 左右,大米价格与进口到岸价接近,经过2008 年国际粮价大涨大跌后,目前中国小麦、玉米及南方大米批发价格与进口到岸价接近。

小麦:近年来,国内批发市场小麦价格低于国际市场进口到岸价,自2008 年二季度开始,国际小麦价格迅速下滑,两种价格差明显缩小,目前国际市场小麦价格低位波动,国内批发市场小麦价格与进口到岸价基本接近。比较国内(以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优质白小麦为例)和国际小麦进口到岸价(以美国硬麦到岸价为例,以出口离岸价+ 粮食海运费计算),2005、2006 年,国内小麦批发价格比进口小麦到岸价格低30% 左右,由于2007 和2008 年前期国际小麦价格高幅上升,国内批发市场小麦价格与进口到岸价差距逐步扩大,最高时为2008 年3 月,国内小麦批发价格为1640 元/t,比进口到岸价低62.2%。此后受国际小麦价格大幅回落的影响,两者差距迅速缩小。2009 年3 月,国内小麦批发价格为1980 元/t,低于美国小麦进口到岸价57 元/t(2.8%)。

玉米:近年来,国内玉米批发市场价格持续低于进口到岸价,受2008 年下半年以来国际市场玉米价格大幅下跌的影响,国内玉米批发市场价格与进口到岸价差距迅速缩小。比较国内玉米(以辽宁、山东、吉林三地平均批发价为例)和国际玉米进口到岸价(以美国到岸价为例),除2005 年下半年国内玉米批发价格与进口到岸价接近外,2008 年9 月前,前者低于后者约30%,最低时为2008年6月,达44%。2009 年年初以来,两者价差迅速缩小,2009 年3 月,国内玉米批发市场价格为1365 元/t,低于进口美国玉米到岸价165 元/t(10.8%)。

大米:从大米情况看,2007 年底以前,国内大米批发价与进口到岸价差距不大,南方市场如广东大米价格略高于进口泰国大米到岸价,黑龙江批发价略低于进口到岸价。2008 年国际市场大米价格大幅攀升时,黑龙江、广东市场大米批发价比进口泰国大米到岸价低50%~60%,2008 年下半年始泰国大米价格大幅回落,两者价格差距迅速缩小。2009 年3 月,国内进口的泰国大米到岸价为3927 元/t,比黑龙江市场批发价高33%,比广东批发价高6.3%。

1.2 中国与美国、泰国粮食出口到岸价格比较。

通过比较粮食出口到岸价可以看出,除2008 年上半年国际粮价高幅攀升阶段外,长期以来中国粮食出口至进口国的到岸价与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的出口到岸价相差不大,目前美国、泰国粮食出口重新取得一定价格优势。

玉米:近年来,中国与美国玉米出口优势交替,到岸价相差不大。以玉米进口地韩国为例,长期以来,中国玉米出口到韩国到岸价基本与美国玉米出口到韩国接近。2008 年下半年开始,由于美国玉米出口价格大幅下降,其出口至韩国到岸价已经低于中国。2009 年3 月,国内玉米出口至韩国到岸价为1474 元/t,高于美国出口至韩国65 元/t(4.6%)。

小麦:近年来,除2007 年中期至2008 年9 月美国小麦出口到岸价迅速提高外,中美两国小麦出口至韩国到岸价相差无几。目前,美国小麦出口至韩国到岸价降至1846 元/t,低于中国242 元/t(11%),而最高时(2008 年3 月)美国小麦出口韩国到岸价达到3731 元/t,高出中国出口到岸价一倍。

大米:通过比较黑龙江、广东和泰国大米出口至非洲国家的到岸价可看出,2008 年前黑龙江、广东大米出口至非洲国家到岸价比泰国大米高20% 以上,在2008 年泰国大米价格大幅上扬时期,中国大米出口具有一定价格优势,如2008 年5 月,我国黑龙江、广东大米出口至非洲到岸价分别约为3559 元/t、4569 元/t,比泰国大米出口到岸价分别低50.3%、36.2%。最近,泰国大米价格迅速回落,出口至非洲到岸价为3453 元/t,比广东出口到岸价低13%,比黑龙江大米出口到岸价高7%。[论文网 LunWenNet.Com]

2.粮食价格差异的原因分析。

目前,各国粮食进出口关税在0%~8%,中国粮食进口到岸价与国内粮食批发价格孰高孰低,直接原因是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及中间成本特别是海运费的变化。而更深入分析,美国、泰国等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粮食种植成本具有比较优势,高科技在粮食生产上的应用使其粮食单产高于中国,加上补贴政策的不同,决定着两个市场粮食价格存在差距。

2.1 海运费是影响粮食进出口到岸价的直接因素。

近年来海运费价格剧烈波动,但总体来看其始终占粮食贸易成本较大比重,2007 年底巴拿马型船美国到中国海运费达到77 美元/t,占当时小麦、玉米价格的22.5% 和47.5%。

2005 年以来美国到中国(巴拿马型船)海运费平均为42.3 美元/t,占美国小麦、玉米出口离岸价的19%、30%;泰国至中国海运费为29 美元/t,是泰国大米出口离岸价的10%。

除去海运费因素,2005-2006 年,郑州小麦批发价比美国小麦出口离岸价平均高15.3%,2008 年9 月至今高18.8%;2005 年至今,国内玉米批发价比美国玉米出口离岸价平均高25%;2005-2008 年,黑龙江、广东大米批发价分别比泰国大米出口离岸价高20.8%、34.9%。由此判断,国际主要市场粮食价格虽然波动剧烈,但是其粮食价格偏低,而海运成本直接导致中国粮食进口到岸价高于国内批发价。

2005 年以来,美国到韩国海运费平均为41.3 美元/t,比中国到韩国运费高25.4 美元/t;泰国出口至非洲海运成本平均为44.6 美元/t,比中国高0.9 美元/t,海运成本的差距也成为粮食出口地选择的直接因素。

2.2 美国、泰国等在粮食种植成本上具有优势,决定着其价格的比较优势。

中国粮食种植成本偏高是导致国内粮食批发市场价格高于美国、泰国粮食出口离岸价的重要原因。以小麦为例,2007、2008 年国内小麦生产成本分别为5545.95 元/hm2、5466.68 元/hm2,比美国分别高163%、129%;2007 年总成本6579.15 元/hm2,比美国高114%(表

1)。具体分析,除2007 年农药成本支出低于美国外,近两年中国种子、化肥、农具投人、灌溉成本等均大幅高于美国。其中2007、2008 年,中国小麦种子成本分别比美国高166%、186%;化肥投入比美国高131%、211%;农具投入比美国高64%、135%;2007 年灌溉成本为72.2 元/hm2,而美国仅为6.2 元/hm2;由于用工量较多,2007 年中国小麦家庭劳动力及雇佣工人成本分别比美国高328%、15.8%。美国小麦生产成本较低,主要是由于美国自然条件优越,同时也缘于其发达完备的农业基础设施,但美国在土地租金、保险费用方面支出较大。2007 年中国玉米种植总成本约8203.35 元/hm2,是美国成本443.97 美元/hm2 的2.43 倍。根据统计,1997-1999 年中国中籼稻平均生产成本为0.74 元/kg,高出泰国20%;籼稻种植的劳动费用在生产成本中的比重为52%,比泰国高15%,而美国仅为9%。

2.3 高科技推广使美国单产高于中国。

近年来随着转基因等高科技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美国粮食单产大幅高于中国。1996-2007 年美国玉米单产为8933 kg/hm2,比中国高79%。而转基因尚未推广的中国小麦,单产优势明显。2007 年中国小麦单产为4607 kg/hm2,比美国高83.3%。

2.4 美国巨额粮食补贴政策巩固其粮食主导地位。

1996 年美国推出新一轮农业政策,建立了数额大、范围广的补贴政策,每年补贴200 亿美元以上,涵盖全部粮食品种,直接拉低了其粮食价格。此外,近年来美元汇率逐步走低,2009 年3 月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在6.84 左右,比2005 年贬值了16.5%,也是导致其粮食价格比较优势的重要原因。

3.粮食市场关注点。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美国、泰国等国外粮食进口到岸价总体高于中国国内批发价,目前国外粮食市场对中国尚不构成直接冲击,但是由于国际粮食价格波动幅度明显高于中国,也应防止国际粮价继续下跌冲击中国市场。而从出口市场来看,中国与其他主要出口国粮食出口至目的地到岸价格相差不大,无明显出口优势。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严格保护耕地、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中国粮食自给率始终保持在90% 以上,切实保障了中国能够应对国内外市场的各种复杂情况。当前,需重点关注:

(1)继续增加对粮食生产的投入,进一步推广科学种植技术,降低粮食种植成本。粮食种植成本既有自然禀赋的原因,也受后期生产可控成本的影响,目前中国粮食种植成本还有一定的降低潜力。

要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中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加快推广粮食机械化、集约化生产,继续调控化肥、种子成本,并加大粮食补贴力度和范围,创新补贴方式。

(2)加强粮食领域多层次的国际合作,完善粮食贸易政策。在强化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的同时,要加强粮食多层次的国际合作,加强东盟和中日韩大米政策的对话,加强与美国、澳大利亚等小麦、玉米、大豆出口国政策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完善粮食贸易,实现合作共赢。

(3)重视优质粮食品种的研制、引进和推广,进一步提高粮食的品质。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世界各国均具有消费优质粮食的能力。在确保不与民争粮的基础上,可逐步开发粮食产后的精深加工研究。

(4)健全完善粮食价格和成本监测体系,密切监测国内、国际粮食市场价格及成本变化,拓展粮食信息收集渠道,扩大信息来源,并加强国际市场粮价监测与国内粮食价格预警机制的衔接。

参考文献:

[1]朱险峰。国际市场粮价演变与国内粮价关系分析[J].农业展望,2007(9):3-7.[2]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摘要(2008)。

国际粮食价格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篇3

关键词:国际粮食;粮食波动;中国经济

一、国际粮食价格波动的原因

国际粮食价格波动呈现了一定的规律性,由于受到突发事件影响,粮食现货期货变动幅度较大,要想把握粮食价格和中国经济的影响应当准确把握价格波动原因,从而更好调节国内经济发展战略,维系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供求关系影响。国家粮食价格波动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粮食属于市场商品的范畴,当商品供不应求时粮食价格就会上扬,而粮食产量超过市场需求时,粮食价格就会急剧下降,这是影响粮食价格波动最主要原因。从粮食供给方面来看,由于国际气候变化幅度较大,再加上发达国家在WTO约束下削减农业补贴,全球粮食产量呈现了下降的趋势,同时全球范围内库存水平,农作物产量下滑、从粮食需求方面来看,由于原油价格大幅度降低,粮食转乙醇加工产业陷于停滞,对粮食需求量也减低,从而造成粮食库存量增大,世界粮食价格逐步回落。

(二)期货投机因素。全球范围内期货投机导致粮食价格急剧上升,很多期货操作者把投资重点从能源期货逐渐转向农产品期货,粮食作为市场商品属性更加凸显。从全球粮食市场来看,粮食等大宗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以期货市场价格作为现货定价基础,粮食农产品成为投机炒作热点,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际粮食价格。

(三)国家政策调整。各个国家都很重视粮食政策调整,国家针对粮食生产出台了相应的粮食贸易政策,各国政府采用粮食储备、进出口补贴的政策来平抑市场价格,而粮食消耗和生产大国政策调整对于世界粮食价格的影响较大。当前世界粮食价格上扬趋势明显,粮食出口国都出台了粮食出口禁运的政策,这在短时间内必然会导致需求增加,粮食供给量下降。再者,各国政府采取了粮食价格管制政策,政府干预粮食市场的力度增大,从影响了正常的粮食市场,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农民的积极性,伤害了本国农民的利益。

二、国际粮食价格波动对我国经济影响

(一)对我国粮食价格影响。我国是粮食生产和消耗的大

国,其粮食产量大约站全球总产量的19%左右,而消耗量占总量的17%,国际粮食价格波动对我国粮食价格产生较大的影响,通过数据对比显示,国内外粮食现货市场价格调整具有一致性,其价格联动性较为明显,我国粮食价格和国际市场价格走势基本一致,尤其是小麦和玉米的关联度较强。由于我国粮食市场并没有完全开放,国内外粮食市场的隔离性较强,我国粮食市场具有相对独立的一面,小麦和玉米粮食作物能够实现自己自足,这和国际价格的关联性不密切,而进口依赖程度较高的大豆品种则和世界粮食市场的关联系较强,实现了与国际价格接轨,因此国内粮食在中长期时间内将与国际价格趋平。

(二)对中国通货膨胀影响。国家粮食价格对中国通货膨胀的传导性显著,粮食价格变化首先影响国内粮食价格,并渗透到我国农产品深加工行业内,对上下游的企业产生影响,最终影响我国通货膨胀。世界粮食市场价格变动直接推动我国物价上涨,拉高了食品类商品的价格,从而波及其他的商品,同时由于我国粮食商品在食品类的商品中占据了较大的份额,根据资料统计显示,我国的CPI中食品类价格占比约为33%,粮食价格上涨势必会带有通货膨胀的压力。再者,国际粮食价格上涨太高,提高了农业经营成本,引起成本推动性的通货膨胀,国际粮价上涨加大了视频行业的成本压力,从而增大了经营风险。

(三)对投资渠道的影响。国内外粮食价格波动影响传到影响投资渠道,农业经济波动性势必会引发工业波动,农产品市场波动对粮食生产、产品流通和劳动力转移等方面影响深远,而这些都是工业发展的动力所在,粮食作为支撑经济发展的生存资料,其市场市场波动和经济周期性波动密切相关,粮食产量充足,市场供给充裕,则工业品生产的成本降低,企业加大投资势必会吸引更多的劳动力,加速农业经济的发展,而粮食产量欠收时,市场价格就会明显波动,影响当期和下期的工业生产。

(四)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具体的表现为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额规模较大,国际粮价波动必会形成一定外汇成本压力,则引发国家外汇储备波动,从而或多或少地影响人民币中长期稳定。再者国际粮食价格波动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由于投机性资金在国际粮食市场炒作,这种投机氛围肯定会很快扩散到中国粮食市场,带来国内粮食期现货市场跟着波动,同时股票市场也会给消费品行业上市公司的绩效预期带来负面影响。

结语:综上所述,粮食价格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生产和消耗大国,粮食为维系国民经济的命脉,只有保障粮食安全才能开展经济全面建设。由于国际粮食受到供求、投机的影响,国际粮食价格一直处于波动状态,从而对中国经济产生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国际市场粮食价格 篇4

1 国际粮价对国内粮价的影响机制

1997年以来,国际粮食价格的确影响了国内粮食价格,同时结构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对人们提出一个问题:国际粮食价格究竟对中国粮食价格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其影响方式是什么,传导机制是什么?一般来说,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贸易传导,也就是粮食进口会对国内粮食价格产生最直接的影响,这一种影响的出现主要是因为粮食的对外依存度以及粮食国际贸易之中的“汇率”这一因素。第二,信息的诱发,也就是国外的粮食价格波动对于中国相对应的品种或者是其余的粮食品种可能带来的影响。这一种影响与国内不同粮食品种的比价关系以及国际粮食价格变动的预期有着直接的关联,尤其是不同的粮食品种之间会出现相应的替代,而替代程度怎样,就成为粮食价格影响的关键[1]。

2 针对粮食价格影响,提出政策建议

分析国际粮食价格的影响,从而提出相应的政策加以,首先需要了解国际粮食价格与国内粮食价格的相互关系,然后才能通过各种措施,来满足国内粮食价格的保障需求。

2.1 重视国际粮食价格和国内粮食价格的相互关系

对于国际粮食价格以及国内粮食价格的关系认识,需要做到审时度势,能够按照国际粮食价格的变动来制定防范机制。第一,站在高层次去看待粮食价格,不能局限于国内市场,以往依靠政府的调控和国内的粮食生产,是无法满足粮食市场的基本需求,只有懂得国际粮食价格发展趋势的利用,适当的引进与走出,才符合发展要求。第二,粮食商品本身的属性出现了变化,在粮食价格预警机制制定的同时,不但要考虑到国内的库存,需求量和供给量,同时还需要考虑金融产品属性和粮食的能源属性,在粮食价格预期的走势分析中考虑国际能源市场价格的变化以及金融市场的价格变动。第三,提升我国在国际粮食定价的影响力,降低国际粮食价格对自身带来的影响。如,将国内的粮食产量基础提高,建立进出口贸易伙伴,形成拥有稳定价格的粮食贸易组织,依托国际贸易伙伴和粮食库存,来提高对于粮食定价的话语权,就能够减少影响。

2.2 推广新型农业生产合作社,降低种植风险

通过大量的生产实践,粮食生产合作社的建立,有利于资金、技术以及销售等方面的粮食问题的解决,能够将粮食生产过程中个体农户面临的困难解决,从而提高在粮食价格波动中个体农户的风险抵御能力。但是,这样的合作社模式还没有在国内大范围推广,还需要开展多方工作:第一,建立合作社管理机构,通过职能部门的身份来进行合作社的研究、规范以及管理。第二,推进合作社示范区建设,让农户了解合作社的好处。第三,按照实际的粮食生产问题,丰富合作社职能,确保合作社能够在粮食生产以及现代化农业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2]。

2.3 控制生产成本,保障收购价格

虽然现阶段取消了农业税,但是种子、农药以及化肥等生产成本价格的提升,使得粮食生产成本也大幅度提高,这对国内粮食种植以及粮食安全都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部分问题,需要做到:第一,针对农业资料生产企业,政府可以给予一定的补贴,推进这一类企业生产效率的改进,提高企业产品的科研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第二,不断改进农业生产资料的流通渠道。在粮食价格中,运输费用是重要组成。所以,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补贴农业生产资料运输,再配合免过路费、过桥费等方面,就能够减少运输费用。

实践证明,粮食收购保护价格,对于粮食安全的保障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市场的变化,也要求这一政策要进行适当的改进:第一,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虽然市场上在不断提高粮食的最低收购价格,但是提升速度还赶不上生产成本的提升速度,所以,还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第二,进一步扩大最低粮食价格的收购范围。目前,国内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在粮食的品种以及实施区域方面还存在极大限制。第三,要实现市场化的粮食最低收购机制。目前,这一措施只在中国储备粮总公司开展,还需要对这一措施准入门槛进行不断的调整,确保拥有灵活管理机制的企业参与到其中,通过市场机制来对粮食最低收购价格进行调节。

3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演进,人们越来越注重国际粮食价格对国内粮食价格产生的影响。本文通过影响机制以及国内相应政策的制定来探讨其影响,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探讨,能够对国内的粮食价格市场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进而了解到粮食价格对于粮食安全、粮食保护等多方面的影响,最终推动粮食价格不断趋于平稳的状态,以满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剧,国际粮食价格与国内粮食价格的关联性逐渐加强。因此,在分析国际粮食价格对国内粮食价格影响机制的基础上,提出国内粮食价格政策方面的建议,以便改善国际粮食价格对国内粮食价格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国际,中国,粮食价格,影响,政策

参考文献

[1]肖小勇,李崇光,李剑.国际粮食价格对中国粮食价格的溢出效应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4(2):42-55.

国际市场粮食价格 篇5

印尼咖啡出口商协会总主席伊尔凡·安瓦称,此前,在2010年,国际市场的咖啡价格曾达到最高蜂,即中粒种咖啡每公斤3万盾和小粒种咖啡每公斤7万盾。“价格上涨至少能支撑咖啡产量降低所造成的影响,能够防范随着产量降低造成的出口疲软问题。我们希望价格能统一提高20%-40%。”国际市场的咖啡价格提高机会是有可能的,因为需求正良好,印尼生产的咖啡品质也令人满意。“例如中粒种咖啡价格每吨1 800-2 000美元,我们希望能达到每吨2 500-2 800美元。”他表示,预计今年印尼咖啡产量会低于去年落实的65万t,下降至60万t,同时,国内咖啡年消费量达到35万t,去年年消费量为30万t。“今年产量将稍微降低,因为气候不良。”

与此同时,楠榜省印尼咖啡业和出口商协会主席苏明达补充说,印尼作为生产国理应能保持价格稳定,但价格却持续降低,因价格受到操纵。

(摘自印度尼西亚《商报》,2015-04-26)

国际市场粮食价格 篇6

泰国大米典押政策失灵的根源在于垄断体制

在典押计划下,泰国政府所制定的典押价格远高于市场价格,使政府成为国内市场上具垄断性的大米需求主体,直接导致国内大米市场价格不能反映真实供需情况,市场机制失去了发挥作用的空间和载体。为避免同样问题的积累,我国粮食价格支持政策应引以为鉴。一是价格支持政策不能偏离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价格支持政策是对现有价格体系的直接干预,实施后会一定程度扭曲真实价格的资源配置作用。如泰国大米质量总体上要好于印度、越南等国,尤其是茉莉香米得到世界公认,但由于政策不当,价格过高使得出口受阻。如果人为提高商品价格,一国或一个地区的商品销售就将出现萎缩,甚至停滞。我国目前的最低收购价政策有刚性化趋向,推动国内市场价格逐年上升,未能充分发挥市场形成价格机制的作用,除了增加财政负担和仓储压力,还不利于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型和技术进步。这些问题在一定阶段和一定程度上是难以避免的,但在新形势下,如果不及时加以调整,就有可能背离农业市场化改革的初衷。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调控方面必须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强化价格支持政策的信号作用,减少对市场的直接干预,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农民和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二是价格支持支持强度要适合国民经济发展程度。此前英拉向农民承诺高价收购大米,但受政府财务状况和管理能力制约,以至于不能及时向稻农支付典押贷款,引发多起抗议活动,危及社会稳定。2012年我国中央财政粮油事务支出为727.45亿元,主要用于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补贴利息和储备粮油包干费标准等。为弥补成本上升,国内粮食支持价格至少维持每年6%~8%的增幅,FAO、世界银行预计未来10年国际粮价呈“稳中偏弱”走势,我们预计未来10年国际粮价涨幅低于国内4~5个百分点,届时会有更多财政支出用于粮食价格支持,虽可能不存在如同泰国面临的财政困境,但会挤占其他民生投入。要看到我国整体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对价格支持支持强度要与国民经济发展程度相适应。

我国粮食目标价格的政策选择

从长期来看,要建立科学完善的农业保险体系。欧美国家的农业支持政策演变逻辑展示,采取保险方式支持农业是大势所趋,这是一种市场化的途径。从我国当前发展阶段来看,目标价格政策比较适合我国情况。既有价格支持的特征,又有直接支付的性质,是价格支持向直接支付转型过程中普遍使用的过渡型政策措施。由于粮食具有食用、饲用等用途上的差异化,那么对不同粮食品种的目标价格要做具体区分。

(一)口粮目标价格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口粮绝对安全”。目前我国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构成中,家庭经营性收入已不足一半。因此,实行口粮目标价格政策可能不会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手段,但目标价格决不能成为阻碍农民增收的因素,应以保护口粮总成本和口粮种植农民合理收益为主要目的。合理收益应既要弥补口粮种植户总成本,又要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率相协调。按照每年口粮种植农民收入增长率不低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的要求,根据年度两者收入增长率的差来确定,差值部分的口粮种植农民收入增长总额可通过两者收入增长率差、口粮种植农民数量和口粮总产量来解决。但目标价格不能超过国际市场的“天花板”价格(即配额外进口完税价格),一旦突破这个上限制约,现行价格调控政策将面临更大进口压力。

(二)饲料粮目标价格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在此以玉米为例,确定其他主要谷物的目标价格。玉米目标价应在供过于求,市场价接近成本的情况下加以运用。目标价格可逐步按照国际玉米价格水平加上8.5%的国内支持量(AMS)的原则测算确定。但玉米目标价格不应以确保农民增加收入为目标,应以弥补总成本为主要目的(目前物化成本占总成本70%左右)。当市场粮价极度下跌,接近粮食总成本时,国家应以略高于物化成本的价格来保障农民损失(如75%),以确保农民不会因粮价的极度下跌而亏本。

国际市场粮食价格 篇7

粮食作为一种重要的物质资源,在我国社会中具有双重重要性:既作为普通商品,流转于市场;又作为特殊商品,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稳定。但由于自然条件、社会环境、技术水平和市场变化等多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粮食价格形成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因此粮食市场的政策变化和价格波动一直备受关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价格形成历经计划和市场两种经济形态,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由于粮食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对粮食价格进行宏观调控,中国也不例外。在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过程中,政府在粮食价格形成中的角色也随着粮食政策的变化不断调整。1985年,粮食统购价被粮食合同收购价所代替,粮食价格由国家统一制定。1991~1992年,国家大幅度提高粮食订购价格和统销价格,试图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购销同价。1993年,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快粮食市场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取消了长达40年的粮食统销政策。1998年,国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粮食订购价格和保护价格的双轨制,逐步调整保护价的适用范围,降低保护价水平。2001年,国家率先在江苏等8个省市放开粮食市场,推进放开粮食购销价格的试点进程。2004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正式宣布国家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转换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同时宣布粮价双轨制的结束,我国粮食价格形成进入市场化时期。

可见,近三十年来,我国粮食市场历经改革,政府在粮食价格形成中的地位逐渐弱化,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随着粮食市场政策的变化,粮食价格波动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直观上,1990~1996年,受国家激进粮食政策的影响,我国粮食市场基本处于供大于求的阶段,粮食产量大幅提升,但人口需求却没有跟上。这种粮食生产相对过剩的状况和国家对粮食市场的过度控制使得我国粮食市场此后经历了长达七年的价格低迷,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2003年,粮食主产区分别遭遇持续高温和严重洪涝灾害等恶劣天气,粮食大幅减产,出现供给紧缺;同时粮食市场化改革在粮食主产区进行,收购主体的多元化等因素加剧了粮食价格的上涨,因此自2003年四季度开始,粮食价格骤然上涨。2004年开始,国家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和销售市场,粮食购销市场化政策在初期刺激了粮食价格的恢复性上涨,并在随后的几年中出现了粮食价格的持续上涨趋势。

综上,不难看出粮食价格变化与国家宏观政策密不可分,但国家宏观政策的改变是否显著影响着粮食市场的价格波动特征和市场间的相互关系,即粮食市场上是否存在粮食政策的断点效应?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如果粮食价格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反应灵敏,则国家可根据粮食价格的市场反应通过宏观调整政策达到预期效果。因此,本文基于1998年1月9日至2012年6月22日全国小麦、玉米批发市场价格指数的周数据,分析2004年国家放开粮食市场后,我国小麦市场和玉米市场较之双轨制条件下是否存在粮食政策的断点效应,在此基础上分析双轨制时期和市场化时期粮食价格波动特征和波动关系的差异。

2 文献综述

关于粮食市场的政策效应及价格形成的双轨制和市场化的利弊研究,不同学者给出了不同的结论。Lapp和Smith、钟甫宁、褚保金和许晖认为中国粮食市场的价格波动与国家对粮食市场的政策变动密切相关[1,2,3]。彭德富认为中国粮食价格政策对粮食种植业有重要影响,其影响主要取决于价格政策的内容和粮食生产者的生产及消费行为[4]。Sicnlar认为双轨制是可以持久存在的,并且可以产生理想的效率和再分配效果[5]。高小蒙和向宁的分析也认为订购数量越大,越有可能降低产量曲线的斜率,从而使生产受市场价格影响的部分比重越小,有助于增强市场的稳定性[6]。而金和辉、郑毓盛、曾澍基和陈文鸿认为由于粮食价格形成的双轨制具有边际调节和突增调节双重功能,对粮食市场价格有放大作用,即订购数量和订购价格的变化有可能带来市场的不稳定[7,8]。王德文和黄季(150)就双轨制对我国粮食市场稳定性影响的研究表明,中国粮食定购采取事先干预生产和流通的方式并没有达到稳定粮食市场的预期效果;相反,这种制度安排存在放大市场价格波动的可能性[9]。黄季(150)等认为政府对粮价控制的政策在稳定国内粮食价格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国内小麦和玉米的市场价格分别下降了20%和30%左右[10]。王川认为国家对粮食市场的过多干预,将强制市场曲线右移,在一定程度上人为放大了粮食需求,弱化了市场价格所固有的引导市场需求、优化资源配置的自动调节功能,在减少粮食市场价格波动的同时,也减弱了粮食市场抵御风险的能力[11]。

尽管很多学者同意粮食价格波动与国家对粮食市场的宏观政策密切相关的观点,但现有文献从实证角度分析我国粮食政策是否存在显著地断点效应,是否显著改变了粮食市场间的价格波动特征和波动关系的研究并不丰富。郑毓盛、曾澍基和陈文鸿认为双轨制条件下,粮食产量的突减和经济作物产量的突增一起出现,即一种作物价格的变化可以引起多种作物产量的大幅波动[8]。冯云、罗万纯和刘锐利用ARCH类模型研究表明市场化条件下,我国粮食价格波动具有集簇性和非对称性[12,13]。顾国达和方晨靓利用1999~2010年的农产品价格、农产品原料价格和市场整体价格以及VAR模型得出结论: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国内传导路径中,上中游传导和中下游传导作用程度、时滞、方向均存在非对称性[14]。吴海霞和王静运用BEKK-GARCH模型分别分析了价格双轨制条件下和市场化条件下我国小麦、玉米、大豆市场间的价格波动溢出效应,结果发现双轨制条件下和市场化条件下,粮食市场间表现出不同方向的价格溢出效应[15]。Zhao和Goodwin利用VAR模型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美国大豆、玉米期权市场间价格波动关系的研究表明,玉米市场价格波动显著影响着大豆市场的价格波动,但反之不成立[16]。

综上,可以看出很多学者就宏观政策对粮食市场的波动影响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探索,但多以描述性分析为主,从实证角度对粮食市场宏观政策断点效应的证明分析不够。其次,对价格双轨制和市场化条件下粮食市场价格波动特征和相互关系的分述研究文献较多,但就二者的对比研究文献资料却颇为少见,而价格双轨制在我国粮食市场上曾经占据过非常重要的地位,将其与市场化条件下粮食市场的波动状况进行对比研究更能反映出市场化政策的政策效应。再次,目前对粮食市场价格波动的研究多以粮食总体市场为样本,对粮食市场的细分程度不够,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不同粮食市场的价格波动特征和波动周期都有所差别,因此细分粮食市场是有必要的。因此,本文采用1998年1月至2012年6月的全国小麦、玉米批发市场价格周数据,对我国粮食市场上宏观政策的断点效应和价格双轨制及市场化条件下小麦市场和玉米市场的价格波动特征及波动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3 计量模型与数据说明

3.1 计量模型

(1)Chow Test断点检验

Chow test断点检验用于判断结构在预先给定的时间点是否发生变化的一种方法,该方法根据假定的断点时间把时序序列分成几部分,利用F检验方法来检验由前一部分数据求得的参数与由后一部分数据求得的参数是否相等,由此判断断点前后,结构是否发生了变化。

假设模型仅有一个断点,根据假设的结构断点时间,将时序数据分成两部分,其样本容量分别为n1和n2,运用ARIMA方法建立两个回归模型,其误差分别为u1,i~N(0,σ2)、u2,i~N(0,σ2),且u1,i、u2,i相互独立。对总体样本和两个子样本分别拟合方程,得到三个方程的残差平方和分别为SSE、SSE1、SSE2,自由度分别为n1+n2-m-1、n1-m-1、n2-m-1。由于u1,i、u2,i相互独立,则F统计量表达式如下:

F~F(m+1,n1+n2-2 m-2),m为方程中自变量的个数。给定显著性水平α,若F>F(α,m+1,n1+n2-2 m-2),或F<F(1-α,m+1,n1+n2-2 m-2),则回归模型存在结构不稳定,即该点是时序序列的结构断点。

(2)非对称成分ARCH模型

计量经济模型中使用日度、月度等高频宏观经济数据时,我们会发现时间序列经常出现波动的集簇现象,而GARCH(1,1)模型有效解决了时变方差建模的难题并常用来描述时间序列呈现的条件异方差性和波动集聚性。但GARCH(1,1)模型要求条件方差的均值在所有时期趋近于某一个常数的假定往往与现实条件相违背,而成分ARCH模型允许均值趋近于一个变动水平qt,可以很好地解决GARCH(1,1)模型的这一问题。成分ARCH模型的方程式如下:

σt2为波动率,qt是随时间变化的长期变动率,式(2)描绘了暂时成分σt2-qt,它将随α+β的作用收敛于0。式(3)描述了长期成分qt,它将在ρ的作用下收敛于ω.典型的ρ在0.99和1之间,所以qt缓慢地接近ω.

在暂时方程中引入非对称影响,称为非对称成分ARCH模型。它的条件方差方程形式为:

dt-1是虚拟变量,表示负冲击,当ut-1<0时,dt-1=1,否则,dt-1=0。只要γ≠0,冲击就会对变动率的短期波动产生非对称的影响;如果γ>0,意味着条件方差中存在暂时杠杆效应。需要注意的是,这种非对称效应只出现在短期波动中,对长期波动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系数ρ的变化上。

(3)VAR模型

VAR模型把系统中每个内生变量作为系统中所有内生变量的滞后值的函数来构造模型,从而将单变量推广到由多元时间序列变量组成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由于可以有效阐释经济系统的动态性变化,从而可以解释系统变量间的动态相互关系。假设chow检验中发生结构断点的时间为Tp,则断点前后,双轨制条件下和市场化条件下,p阶VAR模型可表示为:

其中,rt=(r1,t,r2,t)′,r1,t、r2,t分别为小麦、玉米市场第t期的价格收益率;A=(a1,a2)′是2×1的截距向量;为滞后期的系数矩阵,其中系数,的显著性,代表了小麦、玉米市场间的波动相关性;μt=(μ1t,μ2t)′为二维白噪声,在给定t-1时刻的信息集条件下,E(μt)=0,E(μtμt′)=Σtt,且当s≠t时,E(μtμs′)=0。

3.2 数据说明

(1)数据来源

本文所用数据为1998年1月9日至2012年6月22日的全国小麦和玉米每周批发市场价格指数。之所以选择小麦、玉米价格波动作为研究对象,主要鉴于我国特殊的自然环境导致的粮食作物的种植中南方水稻、北方小麦的格局差异明显,且二者生产过程不具替代性和延续性;而北方生产中普遍存在的小麦-玉米轮作制使得二者之间的关联性更强,因此在粮食品种的选择上,本文将首先考虑粮食市场政策的变化对小麦市场和玉米市场价格波动产生的影响。由于部分统计数据的缺失,参考Hamao,Masulis和Ng的做法[17],本文将两市场互不重叠的几个周数据删除,统计样本共计740个数据,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及同花顺行业经济数据库。由于我国1998年开始推行粮食市场价格形成的双轨制,又在2004年全面放开粮食市场,因此本研究将以2004年为断点,将数据样本划分为两个阶段,1998~2003年为阶段1,即粮食价格形成的双轨制时期;2004~2012年为阶段2,即粮食价格形成的市场化时期。

由图1可以看出1998年以来,我国小麦市场价格和玉米市场价格均经历了较大幅度的波动。1999~2003年,除2001年全国玉米价格有较小幅度的上涨外,全国小麦、玉米价格呈现明显的厦跌趋势;但2004年以后小麦、玉米价格同时经历了大幅度的回升,此后价格保持持续上升蹬态势。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04年以后小麦市场价格走势基本呈平稳上升趋势,但玉米市场价格波动频繁,2008年下半年到2009年上半年玉米价格出现了大幅度的下跌,由2008年9月份的167.02点下降到2009年2月份的133.41点;2009~2011年玉米市场价格迅速爬升,从130点飙升到240点,增幅达84.61%.由此可见,1998~2003年我国小麦市场和玉米市场价格均处于低迷时期,2004年后全国粮食价格波动频繁,但总体仍呈上升趋势。由此可见,双轨制条件下和市场化条件下,我国粮食市场价格波动的总趋势差异明显。

(2)样本数据的统计性描述

由于对数形式的数据具有良好的统计特征,本文的价格收益率以相邻两周小麦和玉米的批发市场价格指数对数的一阶差分表示,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ri,t表示第i种粮食作物在第t周的价格收益率;lnpi,t、lnpi,t-1分别表示第i种粮食作物在第t周和t-1周的批发市场价格指数的对数;r1、r2分别表示小麦市场和玉米市场的周对数收益率,其统计性描述见表1。

注:***、**、*分别表示在1%、5%、10%的水平上显著。

表1显示,对于总体样本,小麦价格收益率和玉米价格收益率标准差分别为0.0127、0.0139,表明玉米市场价格波动大于小麦市场价格博动。阶段1的统计性描述表明双轨制时期我国小麦市场和玉米市场价格收益率均值为负,表明该阶段小麦市场和玉米市场价格总体呈下降趋势;阶段2的统计性描述表明市场化时期小麦价格收益率和玉米价格收益率均值为正,表明该阶段两市场价格总体呈上升趋势。双轨制和市场化条件下,小麦价格收益率及玉米价格收益率标准差的对比表明市场化条件下小麦市场和玉米市场的价格波动要小于双轨制条件下的市场波动。对比于正态分布的偏度0和峰度3,表1的统计结果显示小麦价格收益率和玉米价格收益率呈明显右偏性;同时小麦价格收益率和玉米价格收益率峰度均大于3,JB统计量在1%的水平上高度显著,表明小麦、玉米市场的价格收益率序列异于正态分布,具有典型的尖峰厚尾特征,因此我们将利用t分布来刻画两序列的这一特征。

4 实证结果

4.1 样本数据的预处理

(1)序列平稳性检验

为避免模型出现伪回归,有必要对各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对小麦价格收益率和玉米价格收益率r1、r2进行单位根检验,选择滞后阶数为0,无截距项和趋势项,ADF和PP统计检验的结果均表明: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总体样本、阶段1、阶段2的价格收益率序列r1、r2均拒绝单位根假设,即r1、r2为平稳的时间序列,因此对r1、r2建模不会出现伪回归问题。

注:***、**、*分别表示在1%、5%、10%的水平上显著。

(2)Chow Test断点检验

2004年国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粮食价格形成的市场化政策,因此选定2004年为Chow Test检验的断点,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在5%的置信水平上,时间序列r1、r2的F统计量、LR值、Wald统计量均高度显著,表明2004年国家推行的粮食价格市场化政策对小麦市场和玉米市场的价格波动有显著影响,即在2004年前后存在政策变化的断点效应。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国家宏观政策的变化对粮食市场价格波动有显著影响,以2004年为断点划分样本数据是合理的。

注:***、**、*分别表示在1%、5%、10%的水平上显著。

4.2 非对称成分ARCH模型估计结果

表4关于1998~2003年和2004~2012年小麦市场与玉米市场价格波动的非对称成分ARCH模型估计结果表明,双轨制条件下和市场化条件下,小麦和玉米价格波动表现出不同的非对称效应。从短期波动来看,双轨制条件下,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小麦市场表现出显著地非对称效应,γ的值为-0.2304,表明小麦市场上价格下跌引起的波动明显大于价格上涨引起的波动;但该时期,玉米市场不具有价格波动的非对称性。相反,市场化条件下,γ的值分别为0.8536、-0.8204,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均高度显著,表明该时期小麦市场和玉米市场均表现出价格波动的非对称性。但对小麦市场而言,价格上涨引起的波动明显大于价格下跌引起的波动;对玉米市场而言,价格下跌引起的波动明显大于价格上涨引起的波动。从长期波动来看,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系数ρ在任一阶段的小麦市场和玉米市场上均高度显著,表明小麦市场和玉米市场价格收益率的波动率将缓慢地接近各自的非对称检验的结果。

注:***、**、*分别表示在1%、5%、10%的水平上显著。

对波动非对称性的解释,French等和Campbell等提出了波动反馈效应:即在价格上涨信息的冲击下,增加的波动带来降低当期价格的效应与信息引起的价格上涨相抵消,从而使波动减小;在价格下跌信息的冲击下,增加的波动带来降低当期价格的效应与信息引起的价格下降相叠加,使波动增大[18,19]。但这一理论难以解释市场化条件下小麦市场上出现的价格上涨带来的波动大于价格下跌带来的波动的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在于尽管2004年以后,市场在价格形成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但由于小麦在粮食市场中的基础地位,其价格上涨对社会各部门的辐射作用较大,使得国家各级职能部门面对小麦价格上涨时出现“多头管理”的现象[13]。

均值方程中,不同阶段上,φ的值分别为0.2073、0.3065、0.3978、0.2035,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高度显著,表明双轨制条件下和市场化条件下,小麦市场和玉米市场上前期价格波动对当期价格波动有着显著地影响,即均表现出价格波动的集簇性特征。关于产生价格波动集簇性的原因,目前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是将波动与宏观经济形势联系起来,认为信息产生过程的序列相关导致了波动的集簇性;第二种认为市场上存在看法不同的风险厌恶者,Harris和Raviv、Shalen都提出了看法不同会产生波动集簇性的理论模型[20,21]。但两种不同的市场政策和宏观环境中小麦价格收益率和玉米价格收益率均表现出显著地集簇性特征表明,国家的宏观政策并不是造成波动集簇性的主要原因,而市场上不同风险态度的参与者对同一信息的不同理解方式是导致粮食市场价格波动集簇性的主要原因。

4.3 VAR模型估计结果

由于各阶段时间序列均为平稳序列,因此可直接建立VAR模型。根据LR、AIC和SC准则以及格兰杰因果关系对最优滞后阶数进行检验,结果表明阶段1和阶段2,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均为3阶。同时经单位圆检验发现,VAR(3)模型的特征多项式的所有根模的倒数均在单位圆内,即均小于1,因此满足模型稳定性所要求的条件(见图2和图3)。为进一步检验VAR模型的有效性,我们在VAR模型的基础上对双轨制条件下和市场化条件下小麦市场和玉米市场价格收益率序列做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脉冲影响函数分析。

(1)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实质在于能否将一个变量的滞后变量引入其他变量的方程中,如果某个变量受到其他变量滞后变量的影响,则他们之间具有格兰杰因果关系。表5给出了在AIC准则下的最优滞后期条件下,双轨制及市场化条件下小麦市场和玉米市场间价格波动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双轨制条件下,小麦市场价格波动不是玉米市场价格波动的格兰杰原因,但玉米市场价格波动是小麦市场价格波动的格兰杰原因;市场化条件下,小麦市场价格波动和玉米市场价格波动互为格兰杰因果。上述结论表明市场化条件下,小麦市场和玉米市场间的价格波动关联性更强。

(2)来自脉冲响应函数的解释

脉冲响应函数是分析当一个误差项发生变化,或者模型受到某种冲击时对系统的动态影响,用于衡量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对内生变量当前和未来取值的影响,对每一个误差项,内生变量都对应着一个脉冲响应函数。基于前文构建的r1、r2的无约束VAR(3)模型,图4、图5给出了小麦价格收益率和玉米价格收益率在两阶段受到来自不同变量的冲击时脉冲函数的响应路径,其中实线为响应函数值,虚线为响应函数值两倍标准差的置信区间;坐标轴横轴表示实验设定的响应期数,纵轴为因变量对解释变量的响应程度。

图4、图5中小麦市场自身价格波动脉冲响应函数图显示,双轨制条件下,小麦市场价格波动自身的滞后值对当期值的冲击在第1期时表现出显著地正向影响,在2期时呈现出负向影响,但从第3期开始表现出较为平稳的正向影响,该影响于第5期接近0;而市场化条件下,小麦市场价格波动自身的滞后值对当期值表现出持续的正向影响,这一影响在第6期接近于0。玉米市场自身价格波动脉冲响应函数图显示,双轨制条件下,玉米市场价格波动自身的滞后值对当期值的冲击在第1期时表现出显著地正向影响,在2期时呈现出负向影响,但从第3期开始表现出较为平稳的正向影响,该影响于第5期接近0;而市场化条件下,玉米市场价格收益率自身的滞后值对当期值的冲击表现出持续的正向影响,该影响从第7期开始接近0。

图4、图5中小麦市场价格波动受到来自玉米市场一个标准差单位的正向冲击后的脉冲响应函数表明:双轨制条件下,玉米市场价格波动冲击对小麦市场价格波动的冲击在第1期和第5期为负向影响,2期、3期、4期和6期以后为正向影响,这一影响在第7期接近0;市场化条件下,玉米价格波动冲击对小麦市场价格波动的冲击在初期为正向影响,随后各期均为负向影响,并在第4期达到最小值,负向影响持续到第8期接近0。

图4、图5中玉米市场价格波动受到来自小麦市场一个标准差单位的正向冲击后的脉冲响应函数表明:双轨制条件下和市场化条件下,小麦市场价格波动冲击对玉米市场价格波动的冲击均表现出显著地正向影响,这一正向影响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弱,并在双轨制条件下于第4期接近0,在市场化条件下于第6期接近0。

综上,可以发现双轨制条件下和市场化条件下小麦市场和玉米市场的价格波动表现出不同的波动效应。市场化条件下两市场上来自自身价格波动的冲击均表现出持续的正向影响。两市场间,双轨制条件下玉米市场价格波动对小麦市场价格波动以正向影响更为显著;市场化条件下,玉米市场价格波动对小麦市场价格波动以负向影响更为显著。相比于双轨制条件下,市场化条件下,小麦市场和玉米市场以及小麦市场和玉米市场之间波动冲击的持续时间更长,表明市场化条件下,市场通过自身的调节达到均衡的能力更强。

5 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基于1998年1月至2012年6月全国小麦和玉米批发市场价格指数的周数据,利用Chow Test断点检验证明我国粮食市场政策变化对粮食市场价格波动有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非对称成分ARCH模型分别对我国粮食市场处于价格双轨制时期和市场化时期,小麦市场和玉米市场价格波动的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种市场条件下,小麦市场和玉米市场上均表现出价格波动的集簇效应,但市场化条件下小麦市场和玉米市场的价格波动程度明显小于双轨制条件下小麦市场和玉米市场的价格波动程度。从短期波动来看,小麦市场和玉米市场在不同的宏观政策下表现出不同的价格非对称性,但双轨制条件下,玉米市场没有价格波动的非对称性;从长期波动来看,小麦市场和玉米市场在不同政策条件下其价格收益率的波动率将缓慢地接近各自的非对称检验的结果。

VAR模型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双轨制时期,小麦市场价格波动不是玉米市场价格波动的格兰杰原因,但玉米市场价格波动是小麦市场价格波动的格兰杰原因;市场化时期,小麦市场价格波动和玉米市场价格波动互为格兰杰因果,即市场化条件下,小麦市场与玉米市场间的关联性更强。而脉冲效应函数的结果表明:双轨制时期,玉米市场价格波动对小麦市场价格波动以正向影响更为显著;而市场化时期,玉米市场价格波动对小麦市场价格波动以负向影响更为显著。相比于双轨制时期,市场化时期,小麦市场、玉米市场及小麦市场和玉米市场之间波动冲击的持续时间更长,表明市场化条件下,市场通过自身的调节达到均衡的能力更强。由此可知,国家需进一步深化粮食市场的开放力度,积极推进粮食市场的市场化政策。

上述结论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第一,我国粮食市场上存在的政策断点效应表明宏观政策对粮食市场价格波动具有显著的影响,因此稳定且适合经济发展要求的宏观政策对稳定粮食市场价格有正向影响。第二,市场化条件下,粮食市场的价格波动更能反映市场的供需变化,粮食市场间的关联性更强、且市场通过自身调节达到均衡的能力更强,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国家有必要进一步完善粮食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减少对粮食市场的干预。第三,市场化条件下,粮食市场价格波动的非对称效应表明,稳定小麦市场,应重点关注可能引起小麦市场价格上涨的因素;稳定玉米市场,应重点关注可能引起玉米市场价格下跌的因素,而市场化条件下整体粮食市场的稳定,小麦市场的稳定是关键。

摘要:基于1998年1月9日至2012年6月22日全国小麦、玉米批发市场价格指数的周数据,利用非对称成分ARCH模型和VAR模型分别对双轨制时期和市场化时期粮食价格波动的特征和波动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市场化时期小麦市场和玉米市场的价格波动程度明显小于双轨制时期两市场的价格波动程度;从短期波动来看,双轨制条件下,小麦市场具友价格波动的非对称性,而玉米市场未呈现出价格波动的非对称性;市场化条件下,小麦市场和玉米市场间价格波动冲击的相互作用更加明显、持续时间更长,表明两市场价格波动受外部冲击的影响更为显著,且市场通过自身调节达到均衡的能力更强。

国际市场粮食价格 篇8

1 谷物进口同比增八成

今年以来, 中国谷物进口特别是小麦进口明显提速。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 今年前7个月包括小麦、大米、玉米在内的我国谷物进口量较去年同期增长80%。另据统计, 7月, 中国进口谷物和谷物粉156万吨, 比上月多26万吨。

中国是产粮大国, 为何还要大量进口粮食?对此, 海关总署分析认为, 一是国内需求旺盛;二是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处于低位。

据悉, 去年11月以来, 小麦国内市场价格已连续9个月高于进口到岸税后价格。目前国际小麦离岸价加上各种费用到境后, 比国产小麦市价便宜10%左右。

从2010年起, 中国粮食价格开始高于国际市场离岸价。国内外差价使国内企业加大了粮食进口量。专家指出, 根据市场差价适量进口粮食, 可以调剂国内余缺, 也顺应了农产品贸易国际化的大趋势。

“除了国内外粮价倒挂因素之外, 品种调剂方面的需求增加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粮食贸易问题研究员程国强指出, 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 近年来从国外适量进口“强筋、弱筋”小麦来满足加工面包、蛋糕和高品质食品的需求明显高涨。

2 夏粮连年增收储备充足

事实上, 目前中国粮食丰收, 仓廪充实。2013年中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十连增, 包括谷物和大豆在内的全年粮食产量突破6亿吨, 再创历史新高。2014年中国夏粮实现“十一连增”,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 2014年全国夏粮总产量13 660万吨, 比上年增加475万吨, 增长3.6%。

从粮食库存看, 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透露, 截至2013年底, 我国拥有遍布城乡的各类粮食仓储企业1.9万个, 仓容总量超过3亿吨, 比新中国成立之初增长了100倍。

“目前国内玉米和水稻库存是历史上最多的时期, 库存的个别品种甚至达60%~70%, 粮仓里的粮食够全国人民吃半年以上。这样的库存储备, 说明我国整个粮食安全形势处在比较好的时期。”程国强说。

新湖期货研究所副所长时岩认为, 把谷物进口大增简单与粮食安全的忧虑联系起来是比较夸张的。政府的粮食库存目前比较充裕, 现在政府考虑的短期问题可能不是粮食安全, 而是如何让市场消化储备。

3 粮食收储政策需调整

当初为保护农民利益而建立的收储制度, 在实行了差不多10年之后, 在稳定市场, 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同时, 也造成了当今粮食库存增多和境内外粮食差价大的遗留问题。

社科院农发所研究员李国祥介绍, 收储政策的初衷是考虑到当年国内小麦价格低于国外价格, 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不高, 加之粮食价格如果没有政府调控, 市场和农民的预期得不到保证, 极易引发低价时抛售和高价时惜售的情况。

收储制度存在的问题之一是抬高了国内谷物价格, 加大了粮食库存。据报道, 去年中储粮收购了近9 000万吨粮食, 但大量托市收购的粮食由于价高卖不出去, 粮食加工企业缺乏兴趣, 只能堆放在仓库中, 中储粮仓容吃紧。

一边是粮食进口量扩大, 一边是国内库存难以消化, 新的两难局面亟须管理层予以解决。业内人士指出, 要加快农业保护政策的改革力度, 尽快调整粮食收储政策, 理顺粮食价格机制。农业部贸促中心主任倪洪兴说, 目前粮食库存已难以消化, 随着国内外价差进一步拉大, 临时收储政策将难以持续, 未来将做调整, 强化企业作用。

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1月份走势 篇9

农产品价格走势

除原糖价格大幅上涨外, 其它农产品现货价格持平或略有下跌, 粮食、食用油期货价格跌幅较大, 带动农产品期货价格水平有所走低。1月农产品现货价格比上月上升3.1%, 期货价格比上月下降1.1%, 同比分别上升30.4%、5.1%。

大豆、豆油价格下降, 棕榈油、菜籽油价格有所上升。大豆现货、期货价格分别比上月下降4.3%、3.6%, 豆油现货、期货价格分别比上月下降1.0%、3.2%, 棕榈油、菜籽油现货价格分别比上月上涨5.4%、0.9%。主要市场中, 美国大豆现货、期货价格分别为338美元/吨、362美元/吨, 比上月均下降5.2%;豆油现货、期货价格分别为752美元/吨、848美元/吨, 比上月分别下降4.5%、3.2%。

食糖价格继续大幅上涨。受巴西水灾的影响, 1月国际糖价继续大幅上涨, 原糖现货、期货价格分别比上月上涨11.9%、11.6%, 比去年同期上涨110.6%、115.0%。国际糖业组织原糖综合报价为581美元/吨, 比上月上涨11.9%。

棉花价格略有下降。棉花现货、期货价格分别比上月下降1.1%、3.0%。美国市场棉花现货、期货价格分别为1552美元/吨、1611美元/吨, 分别比上月下降2.8%、2.9%。

粮食现货价格基本平稳, 期货价格有所下降。小麦现货、期货价格分别比上月下降0.9%、1.6%;玉米现货价格比上月上涨0.5%, 期货价格比上月下降1.8%;大米现货价格比上月上涨0.6%, 期货价格比上月下降6.3%。在主要现货市场, 美国2#硬麦美湾FOB (free on board) 价为203美元/吨, 比上月下降1.9%;美国3#玉米美湾FOB价为173美元/吨, 比上月下降0.6%;泰国含碎25%大米曼谷FOB价为532美元/吨, 比上月上涨1.1%。

工业生产资料价格走势

受原油、有色金属价格上涨的影响, 工业生产资料现货、期货价格分别比上月上升4.3%、3.9%, 同比分别上涨27.8%、77.0%。

原油价格继续上升。受全球经济复苏形势继续向好, 以及冬季严寒天气导致取暖油需求增加的影响, 上旬原油期货价格涨至83美元/桶的高位, 这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水平。虽然中下旬原油价格震荡回落, 月底跌至73美元/桶附近, 但1月平均价格仍高于上月水平。

1月原油现货、期货价格比上月分别上涨2.4%、2.7%, 汽油现货、期货价格比上月分别上涨6.6%、5.5%, 柴油现货价格比上月上涨3.8%。主要市场中, 纽约WTI原油现货、期货价格分别为每桶78.3美元、78.4美元, 分别比上月上涨5.5%、5.4%;伦敦布伦特原油现货、期货价格分别为每桶76.4美元、76.8美元, 分别比上月上涨2.5%、2.4%;新加坡汽油现货价格为每桶88.1美元, 比上月上涨7.9%。

有色金属价格上涨。有色金属价格整体上涨, 1月6种主要有色金属价格均为金融危机结束以来的最高水平。铜的现货价格比上月上涨7.2%, 铝上涨4.7%, 铅1.1%, 锌1.7%, 锡13.6%, 镍7.5%;铜的期货价格比上月上涨5.5%, 铝上涨2.3%, 铅0.8%, 锌1.4%, 锡13.5%, 镍7.5%。

国际市场粮食价格 篇10

关键字:热钱,房地产市场价格,分位数计量模型

自2002年开始,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经常项目顺差、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和外商直接投资均呈两位数急剧上升,由于人民币的稳定升值和国内投资环境的恶化,急剧增长的国际收支顺差中定有热钱的身影,热钱在此期间以各种合法的、非法的途径大量地涌入了我国,企图获取投機收益。我国国内的投资渠道比较单一,国际热钱流入我国后,能够参与的短期投资途径有限,在我国各大城市房价飙升的环境下,投机热钱纷纷流入了我国的房地产市场。

一、理论分析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进程的加快,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热钱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经济全球化和各国金融改革的深化为国际热钱在各国间的迅速流动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同时,随着金融衍生产品的大量创新出现,使得国际热钱的隐藏方式和流动渠道也变得多样化,这极大地为热钱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创造了便利。

现阶段数额如此庞大的投机热钱蜂拥涌入我国,可以说既受到了国际投资环境的影响,也有我国国内经济因素的刺激。就国际经济环境来讲,中国以长期快速的经济增长速度表现出了强劲的经济增长势头,对比2007年金融危机后国际社会经济增长步伐放缓的形势,我国经济发展状况表现出众。我国优异的经济发展情况推动了人民币价值的提升,同时美元大幅贬值使得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显著。再者,中美两国不同的经济发展状况导致了中美两国间较大的息率差额,海外投机资金能通过投机人民币储蓄就能轻松地赚取无风险的中美利息差价,套取中美利差收入。

从我国国内经济环境来看,近年来,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异常繁荣,在房地产市场上涨速度最快的2007年,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在8、9、10月分别同比上涨8.2%、8.9%和9.5%,2007年全年的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上涨了7.6%。根据全国新建住宅销售价格指数数据,2005年至2012年我国主要城市的新建住宅销售价格指数上涨了357.45%。这也刺激了国际热钱进入我国后涌入我国房地产市场。

国际热钱进入我国的房地产市场会进一步抬高我国房价,在经济学中的羊群效应下,国内居民或投资者会在房地产市场价格持续上涨的心理预期下继续投资房地产市场,庞大的房地产市场的投机需求会使房地产市场价格继续攀升。从整个过程来看,国际热钱大量涌入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带动了房地产市场的投机,推高了我国的房价。

二、构建分位数计量模型

在以往研究中,学者往往利用时间序列VAR模型分析热钱流入对于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这种方法重在考察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条件期望的影响,实际上是均值回归,但是,本文试图研究的是热钱流动对于房价波动整个条件分布的影响,而条件期望只是刻画条件分布集中的一个指标而已,如果条件分布不是对称分布,则条件期望很难刻画整个条件分布的全貌。本文研究的是房价处于高位和低位的阶段,而非房价的均值,因此,利用传统的均值回归难以详细地描绘出热钱流动对于我国房地产价格的影响逻辑。

分位数回归将被解释变量(房地产价格)估计出条件分布的若干重要的条件分位数,比如中位数、1/4分位数和3/4分位数等,使得实证回归能够全面地观察被解释变量样本集内全面的信息。本文将模型设定为:

其中,y为房地产价格、x为热钱流动, 为误差项,i为年份, 为q分位数回归系数。

的估计量为 ,其最小化可以用下式定义:

而对于随机变量y而言,总体的q分位数未知,则使用样本q分位数 来估计 。通常而言,首先将样本数据( )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 ),则 等于第 个最小观测值,其中n为样本容量, 表示大于或者等于nq而距离nq最近的正整数。

三、变量与数据的选择说明

本文探讨的问题是国际短期热钱流入我国房地产行业是否有区域的偏好,也就是实证研究热钱在进入我国房地产行业时是否会有一线城市或二线城市的考量。

本文的解释变量X为流入我国的热钱规模,本文对热钱的测算公式为:热钱=外汇储备增加额-贸易顺差-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其中,外汇储备的数据来源于国家外汇统计局网站。贸易顺差和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和海关总署网站。

解释变量Y1是全国新建住宅销售价格指数,数据是来源于中经数据库的月度数据,本文将其转化为以2004年12月为基期的一线城市房地产销售价格指数数据。

解释变量Y2是一线城市新建住宅销售价格指数,数据选取了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四个城市的新建住宅销售价格指数的平均值作为我国一线城市新建住宅销售价格,数据来源于Wind数据库的月度数据。

解释变量Y3是二线城市新建住宅销售价格指数,数据选取了太原、郑州、长春、哈尔滨、南宁、天津、合肥、重庆、福州、成都、沈阳、南京、厦门、贵州、杭州、南昌、昆明、宁波、济南、西安、石家庄、青岛、乌鲁木齐、银川、武汉、西宁、呼和浩特、长沙和大连29个城市的新建住宅销售价格指数的平均值作为我国二线城市新建住宅销售价格,数据来源于Wind数据库的月度数据。

四、实证分析

1. OLS回归分析结果

本文利用OLS模型分析热钱对于我国房价波动的影响,分别构建模型一、模型二和模型三分别分析热钱流入对于我国全国房地产价格、一线城市房地产价格与二线城市房地产价格的影响。由于热钱流入到进入房地产市场,再到对我国房地产市场价格产生影响具有时滞性,因此,无法利用当期的热钱流量分析我国房地产价格波动情况,故本文通过实验,认为房产价格指数滞后5阶,即滞后15个月的房产价格指数对热钱流量的变化更为敏感,统计上显著。因此,本文初步推断热钱在中国房地产市场上的存留时间大致为15个月。表 4.2为本文分析热钱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实证结果。

通过实证,热钱流动分别对我国的全国房地产价格、一线城市房地产价格和二线城市的房地产价格皆有正的影响,同时,在5%置信水平上皆通过了检验,说明实证结果的系数在统计意义上显著。其中,热钱流入对一线城市房价的影响为0.299318,说明热钱每流入1个单位将导致一线城市房产价格上涨0.299318个单位;热钱流入对二线城市的影响为0. 2265241,说明热钱每流入1个单位将导致二线城市房产价格上涨0. 2265241个单位。

2. 分位数回归分析结果

通过分位数分析,透过数据与分位数结果图,本文发现热钱对于全国房价、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房价的皆呈下降趋势,特别是当房价进入高位的时候,热钱对于房价的影响皆转为负影响。

热钱对于房地产价格的影响随着房地产价格的上涨而下降,甚至将为负值。首先,当分位数在80%之前,热钱的流入对于房地产价格的影响为正值,但是影响能力整体上逐渐下降,说明当房地产价格较低时,热钱的逐利心理将助推房价的进一步上升,而随着房价的上涨,房地产市场开始聚集泡沫,出于对于风险的规避,热钱流入房地产的数量开始下降。其次,当分位数达到80%之后,热钱对于房地产价格的影响为负值,说明当房地产价格居于高位的时候,正是热钱撤出中国的时候,印证了热钱对于中国宏观经济或者房地产市场把握的敏感性。当房地产价格处于前20%的高位的时候,正是中国房地产价格风险最高的时候,房价的崩盘将随时影响着热钱的收益,因此,热钱敏感地在房地产处于高位的时候抛出房产,获益离场。

五、结论和政策建议

1. 实证结论分析

通过上述实证分析热钱流动对于我国房地产价格的影响机制,本文可以得到如下三个结论:

第一,热钱流动对我国房地产价格波动具有显著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热钱流动过程中对我国房价具有正负双重影响,但是这种传导机制具有滞后性,在时间上存在则至少1年的滞后期。

第二,从城市等級上看,热钱流动对于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的房地产价格都具有正影响,但是对于一线城市房地产价格的影响更大。这说明热钱在冲击我国房地产市场的选择上,更为重视一线城市。

第三,从房价水平上看,逐利性使得热钱对低房价具有正影响,而对于高房价具有负影响。热钱的波动来源于利益动机,房价从低位向高位上涨的阶段,热钱具有助长作用,因此具有正效应。当房价处于高位的时候,正是热钱清盘获利的时候,因此,房价过高的时候正是热钱流出的时候,故热钱与房价反方向运动。

2. 政策建议

第一、加大对国际热钱流动的监管。国际热钱通过多元化渠道流入我国,企图套取投机收益。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应建立实际有效的国际热钱流动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借助信息技术对热钱的实时信息和数据进行分析预测,同时实现尽早发现危机信息,发布预警信息,避免国际热钱流动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冲击。

第二、合理引导热钱流动方向。可以利用税收管理手段加大对外商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管理和监督,提高热钱流入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成本。同时努力将国际热钱引入资金短缺或融资困难的行业和企业,利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将短期的国际热钱转化为中长期的投资资本。

第三、实行差异化的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上一章的实证结果表明,国际热钱对我国不同等级的城市的房地产市场的偏好具有差异性,热钱更加偏好投机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因此,调节房地产市场应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不同地方政府根据本地房地产市场的特点实行有差异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同时国家应当对重点城市的房地产投资和消费实行更严格的审查和税收政策。

第四、对热钱时点和方向实施有效监管的相机决策。根据上一章实证结论,由于热钱具有逐利性,使得热钱流动对我国低房价具有正影响,对高房价具有负影响。因此,我国监管部门应准确把握热钱流动时点和流动方向,采取相机决策和相应措施,加强对热钱进出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监管,防止热钱流动对我国房地产市场造成冲击。

参考文献

[1] 张谊浩,沈晓华.人民币升值、股价上涨和热钱流入关系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8年第11期

[2] 黎友焕.境外热钱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金融与经济,2008年第2期

[3] 王爱俭,沈庆劼.人民币汇率与房地产价格的关联性研究[J].金融研究,2007年第6期

[4] 刘莉亚.热钱是否推动了股市、房市的上涨[J].金融研究,2008年第10期

[5] 李翀.我国境内的热钱问题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第2期

上一篇:银行业风险再思考下一篇: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