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的英语教改

2024-06-26

高职院校的英语教改(精选十篇)

高职院校的英语教改 篇1

一、高职公共英语的教学现状

(一) 高职公共英语改革的背景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是本着高职院校“服务地方产业、与岗位对接, 基于工作过程”的办学宗旨。2002年教育部就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纲领性口语和文字交流能力, 避免重复性教学, 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由于之后学术界的争议, 公共英语教学改革搁浅, 仍徘徊在EGP教学上 (English for General English, 培养一般听说读写译技能的通用英语) 。蔡基刚从2004年开始连续多年强调公共英语改革需重磅出击, 反复论证ESP在公共英语教学的重要地位以及今后发展的方向[4], 而与岗位需求相结合的EOP英语将成为未来公共英语教学的主流与发展方向。

(二) EOP教学的需求分析

目前高职院校的EGP英语教学时间过长, 效率不高。通用英语 (EGP) 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技能, 目标宽泛、模糊。部分专业在第三、四学期有条件开设专业英语课程, 相当一部分学生迫切希望从基础英语到专业的全英语或双语课程之间能够有一门过渡衔接的课程。而部分专业从未开设专业英语课程, 就更加需要增加对专业背景要求不高, 与行业岗位英语能力紧密联系的, 而语言教师又能够胜任的ESP教学了。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 培养切实提高行业英语水平和直接用英语从事岗位工作能力的理想课程是EOP。高职生源水平参差不齐, 在高职院校不可能完全取消公共英语基础课程, 但可以结合学生的语言水平分级教学, 对基础好的学生压缩EGP课程学时, 腾出更多的学时备战EOP课程。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适当增加语言基础技能强化的EGP课程, 为行业英语EOP的学习打好基础。

持EGP定位的教学观点认为语言的听说读写译基础扎实了, 具备了语言的共核便能够胜任今后的岗位工作。殊不知这种基于行业需求的岗位英语技能并不是一朝一夕在EGP通用英语基础上就能形成, 而是要经历有特定词汇、句法、语篇范围的行业英语 (EOP) 训练与积累。学生在校期间没有接触到真正与自己所从事专业相结合的英语技能, 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与资源。而毕业后又要花费更多的精力与毅力学习、磨合与弥补岗位所需的行业英语知识。若没有专门领域或特定行业的英语工作能力, 仅有一般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很难适应经济一体化对各行各业国际化人才的要求[5]。实际上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和综合应用英语能力只是手段, 用外语来服务工作岗位才是目标。通用英语无法满足所有特定的工作岗位需求, 不能以培养共核能力的EGP教学涵盖具体行业岗位需求。

广东省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于2009年启动了高职英语教学改革项目并深入调研“广东省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英语能力要求”, 最终省教指委确定了基于岗位需求, 突出职业性的EOP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方向[6]。EOP教学强调教学内容以岗位工作任务为依托, 利用真实的工作环境或仿真的职业情境组织教学。EOP课程是高职公共英语“一条龙”外语教学体系, 是在已完成EGP所达到的教学目标基础上高职英语课程的延续体。通识英语 (EGP) 教学学时太长, 高职英语教学迟迟不与学生所学专业及将来所从事的岗位挂钩, 怎能要求学生毕业后走上需要专业的工作岗位能够胜任愉快呢?[7]公共英语教学与社会化需求的错位、公共英语课程学习出现断层以及过多强调基础语言技能的培养造成宝贵教学资源的浪费。因此根据行业市场需求变化调整课程目标, 培养“宽口径、复合型”的人才。转变EGP单纯语言学习技能为紧密结合行业需求的、与工作相关的英语工作能力的EOP教学使学生具备未来岗位竞争力, 用语言交流业务, 用英语获取信息, 用英语“做事”。同时符合外语学习连续性规律, 为学生双语专业学习过渡做好缓冲及充分的语言技能积累。

二、高职英语的教改方向:EOP教学

(一) 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定位

衔接高中英语的ESP教学以一般日常生活英语为特征, 而高职公共英语不应仅仅或止步于提高一般听说交际能力。英语学习不再是单纯的通识语言技能学习而是越来越多地与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或学科结合起来, 而特殊岗位要求的英语仅靠基础英语教学远远不能达到。高职院校的生源基础与外语水平与本科院校的相比有大的差距, 因此以目前高职学生的EGP语言水平直接跨越双语甚至是全英专业课程, 过犹且不及, 因为从基础英语训练出来的学生直接去上全英语专业课程, 无论在听英语专业讲课、记笔记、小组陈述观点, 还是在阅读原版教材和专业文献、写期末小论文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困难或不适应[8], 而EOP英语课程就能为他们弥补这方面的缺陷。另外除了在少数重点专业可以引进原版教材开设全英专业课程, 大多数专业没有具备条件开设, 专业英语课程还是空白。高职院校是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需要学生把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即学、即用、即上岗。而职业英语应用能力缺失是制约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因此把高职公共英语的教学重心从EAP向EOP转移, 定位在行业所需的EOP教学上是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未来之路。

(二) EOP课程设置

首先要厘清EOP与BT (Bilingual Teaching, 双语教学) 的差异。EOP行业英语教学是把英语贯彻到所学专业中, 所从事岗位中, 能就本专业内容用英语进行口、笔头交流, 是培养学生基于岗位行业需求的听说读写译的技能, 是一种productive (产出型) 的语言输出;BT是以英语为工具直接学习和接触国外相关的专业信息, 要求专业教师对专业知识的深刻理解和语言的熟练驾驭, 是一种receptive (接受型) 的语言输入形式。由于高职学生英语基础水平有限, 面对太多枯燥、生僻的专业词汇、晦涩的专业理论知识加之专业英语授课的语法翻译法教学模式让高职学生感觉学习有困难, 对专业英语学习存在倦怠。而EOP课程是双语课或专业英语的过渡衔接课程, 是把一个个工作场景用英语串起来, 接近目标情景, 具有情境直观性, 相对简单实用、岗位目标明确, 学生更容易接受EOP。

行业人士都迫切希望毕业生在校期间让英语成为他们专业发展的语言工具, 应紧密结合所学的设计专业知识, 同时还要渗透最基本最实用的日常交际技能, 使得毕业生在岗位上能直接与客户进行简单的沟通。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公共英语教学必须输入大量与行业需求明确相关英语知识以及培养学生与具体岗位相对应的明确的目标情景语言能力。如一位外贸部的经理告诉笔者若设计师具备用行业英语交流, 就能直接把他的设计理念与客户的设计需求结合起来, 设计的空间会得到很大的拓展。在访谈中, 佛山一间家具外贸公司的人事部经理与设计研发部的经理都一致呼吁学校应今早开设更实用的与岗位需求相适应的EOP行业英语课程, 使学生的设计思路更广阔[9]。

(三) EOP课程评价方式探讨

蔡基刚指出长期以来我国大学英语只打基础, 不盖楼房, 不提出在校期间具体使用英语的目标, 只能把我国大学英语引向应试教学[10]。大学英语四级统考成了大多数学生追逐的目标, EGP教师的应试指南。令人欣喜的是某沿海发达地区的高职教育部门开始注重“促进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内容向学生首次就业岗位目标工作技能要求转变”, 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归纳了能满足大部分行业工作岗位英语技能要求的30项共核技能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 并推出了与之相适应的高职“职业英语能力”的认证考试[11]。相比对应EGP通用英语教学的大学英语四级水平考试已经跨越了一大步。此认证考试考核学生的职场英语应用能力, 核心内容涉及基于公司模式的商务英语的听说及读写技能。但它仅局限于职场英语的共核技能, 或者可以划为通用职场英语, 还未能紧密联系高职其他具体行业岗位, 如旅游英语、医药英语、IT英语、设计英语等, 因此迫切期待紧密联系具体行业的职业英语资格认证考试的出炉。这种评价方式无疑是最具有效度与信度的, 但在具体实施中会遇到操作上的困难, 需要全方位细致的研究工作。

(四) EOP教材编写与课程师资

高职EOP教材的编写不同于专业英语教材。双语或全英专业英语属专业教学范畴, 而EOP课程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 完成某一工作流程, 以英语为媒介完成岗位任务的能力。EOP注重合理的行业工作体系结构的构建, 语言涵盖了特定用于行业活动的词汇、句法、语篇、语法、语域、语体等, 要求教材内容突出岗位目标需求, 具有实用性与可操作性。其中词汇包括通用于各学科领域内的普通词汇与特定行业使用的高频的具有特定含义的行业内术语。如设计英语除了分类按照一定顺序编排设计行业词汇, 还需增加设计师在日常工作中与外国客户对设计项目的描述与交流等会话操练、典型例句学习、撰写设计说明模板等内容, 围绕课程目融入口笔头训练。

有学者提出语言教师的前途是开拓迈向特殊专门用途英语ESP的时代, 但是部分高职英语教师安于现有的EGP教材, 拘泥于传统的评价方式, 不愿接受挑战, 不敢冒险尝试EOP教学。其实作为ESP的分支EOP对教师的专业知识背景要求不高, 语言教师完全能够胜任。EGP教师应转变固守EGP思想, 树立EOP教学理念, 充分利用宝贵的公共英语教学资源, 真正从学习者目标岗位需求出发, 改变“费时、低效”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现状。EGP教师要注重专业自我发展, 建立起专业化水平的行业英语教师团队, 熟悉行业语言, 参加专业培训, 与专业教师、企业人士合作开发EOP教材, 与专业教师交流EOP教研教改, 鼓励语言教师报考行业英语资格考试, 通过不断地学习与自我反思促进行业英语素质的提高。

摘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 强调把英语作为职业能力的手段和工具进行学习。通过对行业岗位需求和高职学生基础的分析, 提出了高职公共英语应调整课程设置, 逐步把重心向行业英语教学发展的看法, 并就其和基础英语教学的关系、教材、教师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EOP,高职,公共英语,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Hutchinson and Waters.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2]Strevens.ESP after twenty years:A re-appraisal.In M.Tickoo (Ed.) .ESP:State of the Art.Singapore:SEAMEO Regional Center, 1988.

[3]蔡基刚.ELE还是ESP, 再论我国大学英语发展的方向[J].外语电化教学, 2010 (9) :20-26.

[4]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 2004 (2) :22-28.

[5]陈壁清.中国台湾地区商管学生英文能力与职场所需的能力落差之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09 (6) :104-107.

[6]宁顺青.高等职业教育EOP英语教学模式的理据和路径[J].当代外语研究, 2012 (7) :63-63.

[7]章振邦.也谈我国外语教改问题[J].外国语, 2003 (4) :1-6.

[8]罗娜.EAP,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领域[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6 (1) :85-88.

[9]陈琴.高职院校设计专业ESP英语教学需求调查分析[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02) :56-58.

[10]蔡基刚.关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重新定位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0 (4) :306-308.

高职院校乳品专业英语教改初探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 乳品专业英语 教改

1 概述

高职院校的乳品院系承担着培养乳品专业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重任。为使这方面的高技能人才在未来的岗位上工作得心应手,同时能够适应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客观要求,具有一定的甚或较高、较扎实的乳品专业英语知识就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由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乳品专业英语教学亟待改进、加强和提高。

牛乳被称为白色的血液,由其加工成的多种乳制品都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例如液态奶、酸奶、奶酪等,深受消费者的青睐。伴随着乳品行业的快速发展,乳品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在专业英语的能力方面也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随着企业间国际交流的增多,员工要具备与外企人员交流的能力,同时在日常工作中要能够翻译说明书、维修手册等英文资料。专业英语就成为学生未来成功的有力工具。

乳品专业英语与基础英语相比较,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①紧扣乳品专业知识。学生只有在学过了乳品工艺的相关专业课程,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才能进行乳品专业英语的学习,否则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很好的与专业知识相融合。②词汇量大。乳品专业英语涉及到乳制品生产的方方面面,包括生产工艺、乳品设备、乳品分析检验等内容,专业方面的词汇量较大。③文章中的句子偏长。专业英语语法上多用被动语态、定语从句等,句子长且修饰的成分多,这给分析句子结构、翻译造成了困难。④文章内容单调、枯燥。乳品专业英语的文章句子大多是平铺直叙的肯定句,且讲述的都是乳品的专业知识,缺乏趣味性。

2 乳品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乳品专业英语是一门专业必修课,笔者从事这门课程的教学多年,发现在其教学环节中存在下列问题:

2.1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偏低,很大一部分学生甚至对英语有厌学的情绪,加之专业英语本身就较为艰涩、难于理解,诸多原因造成学生不愿学、不愿听、不愿记,学习过程很被动。

2.2 教材内容不够全面。乳品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要与乳品工艺的专业知识相匹配。过去乳品专业英语所选用的教材专业内容不够全面,比如乳品分析检验这部分就没有涉及到。教材内容的不完善造成了学生专业英语知识的不全面,不能使学生的专业英语知识与其所学的专业知识很好的融会贯通。

2.3 教学方法单一。一直以来乳品专业英语都沿用着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老师在课堂上对书本的内容进行语法分析、内容讲解、文章翻译,学生大多时间只是在被动地、机械地记着笔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很低。随着教学进程的推进,学生对于专业英语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越来越低,教学效果不理想。

2.4 师资力量不足。能够讲授乳品专业英语的教师,不仅要有很好的英语基础,更要有全面、扎实的乳品专业知识基础。只有同时具备了这两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将专业英语与专业知识相结合,才能避免出现单纯的基础英语的教学过程。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懂专业的教师对于英语语法的讲解不够透彻,而基础英语的教师对于乳品专业知识又很欠缺。

3 乳品专业英语的教改措施

3.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对于专业英语不感兴趣,往往是因为觉得学了也没有用,因此都不够重视。只有让学生从思想深处重视这门课程,才能激发出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在很多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积极性的调动,往往来自于责任和梦想。当一名好的企业员工,就要尽到自己百分之百的责任。所谓梦想,就是每个学生都在编织未来的美好蓝图。要实现梦想,除了加强专业课程的学习外,更要强化专业英语的学习,把马马虎虎学的不扎实的地方补回来。

在校学生都很关心毕业后的就业情况以及将来的职业发展,可以利用这一点多做思想工作。在教学过程中,穿插着讲一些往届毕业生工作中的事例,比如某同学在一次工作中,协助班长进行设备调试,因为能够将英文说明书中的设备零部件翻译出来,从而受到了重视,加之他在工作中勤奋、努力,很快就被调到了其他岗位,有了更好的职业发展。这些因为懂得专业英语而抓住了发展机遇的事例,能够更加真实地告诉学生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道理,机会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从这些师兄师姐的例子中学生领悟到了一个道理:只有现在努力学习,做好各方面知识的储备,当毕业后走上了工作岗位,才能在一些机会面前,用自己的真才实学将其牢牢抓住,将来才能有所发展。对于乳品专业英语的重视程度提高了,也就有了学习兴趣。与此同时,我们在班级里组织了一些专业英语竞赛,比如短句翻译比赛、专业词汇记忆比赛等,对比赛成绩优异的同学或小组成员进行表扬或物质奖励,以活动促教学,效果比较明显。

3.2 完善教材。为了更好地推进乳品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我院乳品工艺教研室组织了多位教师,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资料积累和积极走访乳品企业得到的反馈信息,编写了新版的《乳品专业英语》,笔者任主编。这本教材进一步丰富了乳品专业英语的专业内容,增加了乳品分析检验的知识,同时补充了一些乳品专业常用词汇,使之能够更好地与乳品专业知识相呼应,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更加完整、统一。

3.3 丰富教学手段。以往乳品专业英语的授课仅借助于板书,然而课程中主要讲述的是乳品设备、加工工艺、分析检验等内容,光凭口头描述很难做到清楚、形象。因此,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和实践教学。比如,讲解奶粉加工中的喷雾干燥(spray drying)工艺的专业英语时,利用多媒体教学,借助视频、模拟动画、图片,将喷雾干燥过程中浓缩后的牛奶经雾化器(atomizing device)变成雾状的微滴(atomized droplets),之后再与热空气进行热交换(heat exchange)使水分蒸发(evaporation),最终成为奶粉(milk powder)的这一生产中无法直接观察到的过程直观、生动地展现出来,这样有助于学生进行感官联想,可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对其中的专业单词的记忆也更加深刻。在教学中,根据授课内容,灵活的组织学生到各实训室上课,进行实践教学,这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可以使专业英语与专业知识更自然的融合在一起,提高教学质量。

3.4 提高教学水平。要将乳品专业英语这门课程讲好,教师要下功夫,努力提高自己,一方面要加强对乳品专业知识的学习,力争做到能够将乳品各方面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同时也要多渠道了解、及时掌握乳品专业、乳品行业的最新动态,不断拓宽专业视野;另一方面要强化英语教学的能力,将各种语法讲解的清楚、明白。教研室应制度性的组织教师间的经验交流,使之常态化。教师之间相互学习,一起探讨,共同进步。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启发,利用任务驱动等方式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自学能力。用任务驱动让学生自己把知识点串联起来,学生分组进行热烈讨论,用英语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形成的知识链对于学生来说印象更加深刻。

4 结语

一方面随着乳品行业的发展壮大,乳品企业对员工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具有良好的专业英语运用能力,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高职院校的办学目的就是要培养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此,要努力开展乳品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并不断探索,及时总结经验,近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更好地为学生服务,让更多走出校门的学子成为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邓泽民.职业学校学生职业能力形成与教学模式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韩培庆.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6(3).

[3]陈彩虹.专业英语教学刍议[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12).

[4]王彤.高职院校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1(14).

作者简介:

浅析高职院校的教改新思路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改,新思路,创新

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 改革也在不断推进, 并提出各种各样的思路、目标, 随之也遇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尽管会遇到很大阻力, 但为求更科学、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改革之路必定会将定不移的走下去。因此, 如何建立高职独有的教学特色与人文风格, 如何定位改制院校新的精神, 如何培养出更出众的告知人才, 才是高职教改的最终目标。

1 高职教育的现状

1.1 教学现状

现在的高职教育还是以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为主导, 无论是其教学方式还是教学理念都相对陈旧, 无法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在教学考核中, 也是以分数判定一个学生的优异, 这样很难让学生全面发展, 只会培养出学习考试的机器。教师依旧是课堂的主导者, 学生仅仅是听从老师的一言一行的教导, 忽视了学生自身的学习感受, 是学生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去学习。

1.2 教育现状

对目前的高职院校教育现状来看, 存在以下不足:

1高职院校教学方式比较陈旧, 很难跟上时代步伐;

1高职院校的编写教材不够灵活, 难以适应创新性教学要求;

1高职院校课堂体系不完善, 师生课堂互动交流缺乏;

1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素养有待提高。

1.3 学子现状

相对与本科院校, 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较差,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优秀, 只是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意识。这也与学子本身的学习基础有关, 由于基础稍差, 心理容易产生懒惰心理与恐惧心理。

2 高职教改的意义

2.1 高职教改推动教学更深层次发展

随着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 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需求质量也不断提高, 更需要的是综合性的素质人才, 这也是高职教改培养人才的方向与目标。如何认定高职院校所培养的毕业生是能满足市场需求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这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始终在探索的一个重大课题。将职业资格培训融入高职教育, 进一步明确和优化人才培养目标, 是实现高职学生完成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1]

2.2 高职教改能促进院校特色教学的创建

培养技术性人才是高职教育最明显的特征。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也要以培养创新性人才, 增强动手能力, 加强实践性教学、实用性为原则, 高度重视学子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为社会输出高质量的综合性人才, 建立院校特色的教学风格。

2.3 高职教改能适提高就业率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子需要适应社会人才需求, 最终的目的还是希望学子都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对于院校来讲, 改革能提高教学质量的提升, 顺应市场需求, 拓宽就业市场, 为良好的就业率提供保证。

3 高职教改的主要方向及建议

3.1 新型教育体系构建

为促进现代教育的发展, 构建新型教育体制, 高职教改的的进程需加快步伐。依据《国家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和各产业、行业规划, 教育部拟定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规划 (2012-2020) 》。[2]高职教改需要考虑到区域性的教育背景及教育水平, 来研究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经过充分的研究分析后, 确定科学的应对策略, 来改进现有教育体制的不足, 建立新型的高职教育体制。

3.2 课程教育的创新

课程教育是针对教学来讲, 如何改进课程安排以提高课堂效率所做的创新性措施。现实课程教育中出现许多课堂不够规范, 学生课堂积极向不够搞得现象。

案例:专业技术课堂

课堂上, 老师涛涛不绝的讲课, 毫不注意学生的听课状态。下面的学生则漫无目的的做着课堂笔记, 另有一部分同学则毫无顾忌的看着课外书。整个课堂毫无生机, 老师与学生没有交流。下课两声响起, 老师简单地布置了课堂作业, 一节课便这样结束了。

从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 没有课堂互动、师生交流的情形基本是现在很多学校存的的普遍现象。这样的课堂又怎么能提高教育质量呢?所以说对于教改来讲, 课堂教育的创新十分必要。

那么如何进行课堂教育的创新呢?有如见几点建议:

2网络多媒体的应用。对于课堂教学来讲, 随着网络信息的高速发展, 多媒体网络在教学中渐渐地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带有科技感的教学方式更容易是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2教材内容的开发。把传统的教材重新整合, 顺应现代青少年学子的心理, 让教材变得生动有趣。例如: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去讲解一个历史人物;可以用插图的方式去展示一个化学原理;用一首歌曲去表达一个政治观点等。

2课堂教学的创新。创新方法可以有两种方式, 即问题教学法及发现法。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 往往要比解决一个问问题更重要”。这就说明了在学习过程中有很多方法, 但能发现问题更能锻炼学生的思维。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通过提出实践―提问―假设―推理―验证这个过程, 逐步的是学生养成发散思维, 独立思考的习惯。

3.3 专业技术的建设与强化

专业技术对高职院校来讲是其核心。面对陈旧的专业课教学模式, 需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3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以职业岗位的技能和综合素质需求为依据, 坚持“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3]

2专业导向的重新布局。专业导向要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培养依据, 以就业为目标。根据学子的发展个性化优势, 培养职业性、差异性的优秀人才。

3专业人才的培养。对于高职院校来讲, 最常见的人才培养方式就是校企合作的形式。企业从院校县人才培养订单, 需要何种技术型人才, 院校就是针对此技术性着重培养, 输出的是高质量的人才。但值得注意的是, 在满足企业技术人才需要的条件下, 还要培养学子的职业道德素养。教育不仅仅是对专业技能的培养, 更重要的是对学子身心健康、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启蒙与导向。

4 结语

高职教育改革要切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要顺应现代教育浪潮。为促进教育的发展, 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增强高职院校竞争力, 高职教学改改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罗宇名.试论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价值[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3, 12 (30) .

[2]张传燧.课程范式与课程建构性试析[J].课程教材教法, 2006 (11) .

高职院校课程项目化教改 篇4

关键词:高职教育;项目化教改;传统康复技术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008-01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生产与社会实践第一线实用型人才为目标,强调的是学生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打造的是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在这样一种培养目标的指引下,近年来项目化课程教学被广泛引入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来。所谓课程项目化是指根据职业能力培养需要和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训练具体技能的项目,并根据项目组织实施教学与考核以培养学生专业对口能力的课程设计。

一、课程项目化的优越性

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现已在当今社会取得广泛的共识,能力培养是职业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是高职课程教育的首要目标。传统的教学方式,多是以教师为中心进行教学,知识多以灌注式讲解,学生被动接受,很难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对知识掌握也仅限于死记硬背,很难形成网状的知识体系,更难在实际工作环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工作任务,与今后的实际工作有所脱轨。而比较来看,项目化的课程教学是立足于职业岗位需求,课程核心是定位在实际工作内容和过程实践中,课程的主体内容是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直接对接国家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使若干个项目模块组成课程教学内容,从而有效地与职业岗位实际任务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它是将学生的好奇心作为学习的驱动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去解决某个问题,学生就会自然的从传统的 “要我学”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学”。在这种不断的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只是扮演引导者与学生进行了良好的师生互动,课堂也就变的更加生动,因此,项目化课程的主要优势就在于它不仅强调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更多地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真正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同时还在教学做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实际动手的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等,使学生从单纯的学习者转变为了工作实践的参与者,激发了学习动机,提高了学习积极性,浅移默化中也促进了优良学风的形成。

二、项目化实施的关键要素

1、解决基本思想认识

项目化教学是为适应新的社会需要下形成的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有着明显的差异,而传统教学方式在广大师生的教学与学习理念当中已经有了惯性思维和认识,因此要想实施项目化,首先是要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深刻的项目化观念教育,必须从本质上认清什么是项目化课程,项目化的优越性,先进性,可操作性等基本认识,只有在思想上解决了迷糊与怀疑,才能真正谈及项目化课程的实施与开展。

2、加强“双师队伍”建设

学生要学有所获,关键还是需要一个高水平的教师团队,因此组建设符合项目化教学需要的“双师型”教师团队是实行课程项目化的必要一环。“双师型”的教师不但要具备过硬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的教师素质,更关键是必须能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行业中的各项能力和技术操作等,只有具备这些要求的教师才能胜任完成任务课程项目的发掘与设计,才能更有效的完成项目化教学的实施。那么,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培养,一方面要鼓励教师的自我能力提升,为教师提供能深入一线进行锻炼实践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应加强人才的引进,建立完善专职与兼职相辅相成的师资队伍。

3、合理重构课程教材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课程教材仍是延用的传统理论式授课的教材,以《传统康复技术》教材而言,编排完全按理论章节进行,体现的是相关学科体系中概念、理论知识等的系统归纳,注重的是对基础知识点的传授与强化,但恰恰忽略了对技能、技术的强调,这也是最终导致学生学成以后形成“高分低能”局面,面临实际工作时不能适应岗位需求,而这也恰恰与项目化课程的教学理念相违背。而项目化教材应在本质上与传统教材有所区别,它不单单是一般知识的传授,更应强调对技能的掌握与应用,因些,项目化教材应当包含完成工作任务或项目的背景资料、操作要求及规范、相应知识点的点拨与回顾等多项内容。以《传统康复技术》教材来看,在编排上,要突破以往的呆板的理论章节约束,应更多体现以能力串联的知识技能递进式的内容进程,比如,可以按康复科常见的几类病种(如痛证、伤筋、瘫痹证)来重新编排教学内容,再分别以康复穴位选取、针疗技术、艾灸技术、推拿技术、拔罐技术、刮痧技术来序化其中内容,按由浅入深的方式将腧穴经络、针灸操作、推拿拔罐等知识通过任务完成方式进行分解,便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循序渐进的掌握,且能触类旁通式的掌握常见疾病的传统康复技术。在形式上,《传统康复技术》的项目化教材也不应只拘泥于纸质书本,而应该还包括PPT课件、课程网络平台、多媒体声像资料等多种“复合式”教材。与此同时,教材还必须体现与时俱进的特点,要在不断的康复行业市场的调研指导下,对每版教材进行了必要的增减、修改与重新组合。

4、注重实训基地建设

项目化教学要让学生更贴近今后的实际工作环境,那么加强实训基地环境建设尤为重要。只有环境更逼真,操作方便有效的实训场地,才能更有效的对学生职业技能技术进行培养教育。当然,项目化的实训基地不应只局限于校内的基地建设,更应应尽可能多的与相关的企业单位的进行联系合作,实行校企(院)合作,将课堂延伸到真实的一线职业岗位,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保障学生真实的技能操作的能力培养。endprint

三、以《传统康复技术》课程为例的项目化设计

1、课程教学项目的选取

课程项目化教学首要解决的问题是要设计合理的教学项目,在项目的选取和设计时必须要以工作需求作为设计目标,需要充分结合临床实际工作,选取切合实际的项目,要综合考虑教学项目的实用性,趣味性,典型性和可操作性,通过项目的完成来体现对常用的传统康复技能主要能力技术要求的掌握。为此,在充分考虑到康复科常见病种的基础上,确立出以痛证、瘫证、伤筋为主线的项目设计,突出了“以岗位需求为中心的”的选取依据。

2、课程教学的项目(任务)构建

通过对临床实际工作的调研,结合我们教学实际的考虑,我们设计了针对痛证、瘫证、伤筋的三大主项目,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出每个项目之下的多个子项目,通过子项目间的相互关联与促进,从而使学生更加牢固的掌握针对某类病种时常用的一些基本传统康复技能,具体设计如下:

(1)痛证的传统康复护理

在这个项目之下,我们设计了三个子项目,分别是头痛、胃痛和痛经的传统康复护理,前两个为A线项目,后一个是B线项目,通过这几个子项目的完成,要求学生掌握头面部及胸腹部常用康复保健穴位的选取及定位,以及对这些穴位的推拿灸疗护理。此项目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学生通过边做边学,不但认识了一些有关经络穴位的基础知识,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2)瘫痹证的传统康复护理

瘫痹证是康复科一个最重要的病种,在这个项目之下,我们设计了三个最常见疾病康复作为的子项目,分别是面瘫、偏瘫、痹证的传统康复护理。同样是前两个为A线项目,后一个为B线项目。通过这几个子项目的完成,要求学生进一步熟悉掌握头面部,胸腹部常用穴位,也更进一步掌握四肢部常用穴位的选取与定位,同时,还需掌握针对这几个疾病的常用推拿,拔罐及磁疗技术。

(3)伤筋的传统康复护理

同样是选取临床最常见的三个伤筋病种颈椎病,腰肌劳损、漏肩风作为支撑伤筋的三个子项目,同样是前两个为A线项目,后一个为B线项目。通过这几个子项目的完成,要求学生掌握对颈腰部,肩臂部穴的选取与定位,同时进一步掌握针对椎间,关节处的推拿、刮痧及医疗体操的康复技术。

3、项目化课程相关素材的制定完善

项目化课程的实施中需要用到一系列的相关资料,如任务报告单、技能考核表、病案及背景资料准备、项目化教案等,在确定好相应的项目化课程设计后,就应逐步加以制定并修改完善,从而为下一步具体实施提供必要保障。

4、项目化课程的实施

采用以能力为本位,以项目任务为驱动,以学生为中心,以老师为主导,围绕教学内容,在做中学,学中做中体现项目化教学。

(1)确定并布置任务。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情境,在课前先将设定的情境背景资料及所需完成的任务布置给学生,学生以8-10分组,提前在课外查阅相关资料,教师可向学生提供相关参考资料及网络链接,做好课前准备。

(2)开展工作、完成任务。在回顾相关背景资料,明确所需任务后,分小组对所完成任务进行细致讨论和学习,完成相应任务报告单,教师巡回指导,提供思路。之后,由各小组代表轮流发言,提交任务单并相互补充,并适时进行现场技能模拟展示。

(3)指导评价矫正。在学生汇报展示结束后,教师针对任务完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价矫正,对关键知识点进行点拔,并进行主要技能的演示操作,让学生随同模仿学习。

(4)角色扮演。以小组为单位,学生相互扮演护士(治疗师)和病人,对任务中涉及的技能进行现场模拟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5)总结考核,布置下一次项目任务。

高职院校项目化教学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一个新的教学方式,也是促进学生更好适应今后实际工作的一个重要举措,是高职业院校向社会输送高质量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选择项目化教学方式是职教教改的明智之举,要实现项目化的教改,需加大对广大师生传统观念的改造,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及相关的教材及实训室配套建设。在具体课程项目化教学过程中,需优化教学设计,整合教学资源,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更加有效的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郝 超.蒋庆斌.试论高职教育项目课程的基本内涵[J].中国高教研究.2007,(7):59

[2] 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9

[3] 郑 红.“项目化教学”在高职课改实践中的探索[J].华章,2013,(19):212

[4] 万长征,万云辉.高职项目教学法的教学特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2)

[5] 张峰.高职院校项目化教学探索与研究[J].学园,2012(14):46-47

高职院校企业管理课程教改方向研究 篇5

1 企业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目标和定位不准确

企业生产管理服务的高层次技术人才和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高职院校企业管理课程的目标较为模糊, 定位也不准确, 疏离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与一些本科院校企业管理课程相比, 二者在定位和目标方面相差不大, 致使高职学生需要学习“压缩饼干”式的大量内容和知识。另外, 高职教师在教授企业管理课程时存在三个“不准确”: (1) 对课程的定位不准确。课程和人才的培养目标不一致。 (2) 学习角度和切入点不准确。授课内容多以了解企业知识和经营运作为重点, 没有从企业员工的角度出发, 而是站在管理者的角度传授知识。 (3) 培养方法不准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理论知识, 而对企业管理基本技能的教授不足。

1.2 内容和方法欠缺

企业管理课程设置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角度出发, 内容侧重于宏观, 其原因在于对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准确。以某出版社出版的《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现代企业管理》来说, 其内容涉及现代企业综述和管理概况, 包含企业经营、人力资源、信息、质量控制、财务、设备等管理知识以及企业的生产运作流程。学习这些知识, 只能单纯地了解企业的管理知识, 无助于企业基层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技能的提高, 与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背道而驰。与此同时, 教材体例是以高层管理者为出发点安排的, 不符合基层实际需要。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普遍依照教材体例授课, 虽然现场参观、情景排练、小组讨论等教学形式出现在某些省级精品课程中, 但从整体上来讲, 企业管理课程教学还是受制于体例和内容, 以知识讲授为主, 侧重于理论学习。

1.3 实际教学效果欠佳

通过走访调查几所高职院校后发现, 这些高职院校的企业管理课程考试偏重于对知识的考核, 因而,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往往把精力放在知识点的记忆上, 而企业管理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四基”为目标, 即基本的语言、技能、知识和思想。由于内容定位不准确, 教学方式方法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从而使学生除了掌握了一些管理术语和知识外, 管理技能却没有得到提升, 使用管理工具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 管理的思维模式也没有完全建立。在培训班组长等基层企业管理人员时发现, 他们学习管理知识和技能时较为困难, 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于实际工作中时更加不易;与之不同的是, 高职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转化能力较强。因此, 越早对高职学生进行管理技能的培训越好——能够使其自觉地将所学技能和知识转化到工作中去, 有利于工作能力的提高。

2 构建高职院校企业管理课程教学体系

2.1 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

实践教学和基础理论教学同等重要, 二者是企业管理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基础理论知识, 也要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强化其技能的训练, 加强教学管理, 构建完善的激励机制, 进一步规范教学过程, 使师生变被动为主动, 从而积极地参与实践教学。因此, 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树立鲜明的商科特色专业的理念, 以学生为教学体系的核心, 在学习基本技能的基础上, 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运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使其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广泛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 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为直观地感受到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这样一来, 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也使其更容易掌握知识和技能, 从而大大缩短了消化知识和技能的时间。与此同时, 学生也能够掌握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 增强学生对实际专业环境的体验和感受, 同时又锻炼了学生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和使用。

2.2 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实践能力

在教育体系中, 高职教育与社会生产实践的联系最为紧密, 因此, 对于人才的教育和培养, 必须从社会实际需求出发, 走产学结合的道路。无论是教学内容和方法, 还是人才的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都必须以经济建设的需要为出发点, 以市场为导向, 紧紧围绕市场需要, 从知识、技能和能力等方面培养高技能型人才, 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构建这种完整的教育体系, 不仅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创新和实践技能的提高, 也有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和综合素养的提升。因此, 建立符合企业管理发展需求, 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企业吸纳学生实习, 使他们将课堂上学到的技能和知识转化到实际工作中, 理论联系实际, 不仅能使学生检验所学知识是否有遗漏, 也能使学生尽快地适应社会的实际需要, 缩短理论与实际、学与用的差距, 缩短学生的社会适应期。

3 结束语

总之, 企业管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 如何提高教学水平、培养技能型人才, 是高职院校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因此, 高职院校在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 还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体系。

摘要:当前, 高职院校企业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 比如重理论、轻实训, 教学手段和方法单一, 师生互动不足, 考核方法不完善等, 因此, 改革高职院校企业管理课程教学势在必行。高职院校必须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 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从实践出发, 重新设计和开发课程教学的目标、过程、内容和考核方法, 使学生具备较高的技能, 以满足新形势下社会和企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高职院校,企业管理课程,教改方向,考核方法

参考文献

[1]李焦明.当前我国高职课程改革难点剖析[J].职教论坛, 2011 (10) .

高职院校的英语教改 篇6

一、教材的选用

教材是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主要来源之一, 老师要以教材为主要辅导材料, 通过系统讲解理论基础知识让学生领悟专业的基本技能。因此教材选定的是否得当, 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对学习专业知识的准确性和实用性。高职院校的声乐教材应当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 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应以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国家规划专用教材。部分高职院校使用本科院校教材, 或者是教材没有及时更新依然使用着几年前的老教材, 学生不但没有学到知识, 反而产生了厌学的情绪。

二、教学模式的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 对于音乐表演艺术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的知识, 照本宣科, 这种教学方法的单一性完全会影响教学效果和质量。在教学方式上应注重理论实践相结合, 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注重精讲多练, 师生互动的方式, 把学生牢牢吸引住, 达到理想的课堂效果。多采用启发式教学, 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 善于发现问题, 分析原因, 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可将实践课比例加大, 给学生提实践平台, 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艺术表现力。同时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将理论课从原来的板书转变成多媒体课件教学, 这样既提高了教学效果, 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

首先, 一个专业的好坏与其课程的设置、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目前有很多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上的定位与现实不符, 有的院校完全参照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进行规划, 这完全是一个错误的依据。因为高职院校的学生论是从文化知识还是专业能力上都与本科院校的学生有着极大的区别, 如果没有依据高职学生的特点来进行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那么就无法体现出高职教育的特点和意义。要使高职表演艺术课程建设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 真正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 那么就要进行大量的社会调研工作, 了解社会的需求及专业发展的方向, 通过大量的论证之后, 确定我们高职表演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及培养目标的定位。既要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 又要培养出学生的审美性和创造性。不仅要有西方古典音乐艺术, 还要有中国民族音乐艺术的内容。

其次, 还应该重视音乐基础理论课程的建设, 一些院校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一味地注重专业课程的发展, 专业大课或小课占到的比例远远大于基础理论课, 从而导致学生理论知识的薄弱, 反而出现了学生只会唱 (弹) 不识谱的现象, 这样必然会影响教学的进度和质量。音乐理论课是夯实专业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掌握了基础理论课程, 学生才能熟悉专业知识, 强化专业技能, 提高专业课堂教学效果。将掌握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有效地结合起来, 才能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 巩固音乐表演能力和音乐综合素质。

四、考试、考核方法的改革

对于高职音乐表演课程来讲, 考试不同于文化课的考试类型, 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和灵活性。理论课程主要也是以开、闭卷考试为主, 但是像声乐表演、钢琴、舞蹈等课程考试形式有着一定的特殊性, 目前多数院校的考试是以期末公开考核、各专业教师集体评的形式进行考试, 这样虽然注重了技能的考核, 但是不能够完全体现出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和综合表现力。

所以, 我们要大胆改革和创新, 在考试、考核方法上进行改革, 以“以演代考”、“以证代考”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试、考核, 鼓励推荐学生参加社会团体演出和考取专业等级证书, 以参加演出的获奖情况和专业等级的级别来评定学生每学期期末成绩, 掌握学生在各个学期阶段的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 老师进行及时地纠正和提高。这样才能将高职音乐表演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落到实处, 真正达到“教学演”相结合的目的。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提高教学整体水平。一方面通过公开招聘形式积极吸引高学历、高素质、专业性强的优秀人才。另一方面通过聘任的方式, 聘请一些兄弟院校的教学名师和社会公认的知名教授来院讲学, 这样即增强了教师之间经验的相互交流, 也提高了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和理论能力。二是改革教学评价方式, 增强教师忧患意识。成立专门的教学评价机构, 建立健全教师考核制度, 全面考核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同时, 要通过不定期进行教师自我评价、教师相互评价、学生参与评价的形式, 全面对各专业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学满意度进行调查, 帮助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教师及时整改, 提高教学水平。激励教师在音乐表演课程教学中的兴趣和动力。三是通过青年教师导师制、名校进修学习、学历 (学位) 提升、学术交流等活动,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

六、创新音乐活动形式

灵活多样的音乐活动形式是为音乐表演艺术专业实践提供的有力保障, 是高职音乐表演课程课外实践的重要基础。多数院校音乐活动大多是由学生联合会、社团等利用课余时间自己组织编排和演出。这样虽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但因没有足够的舞台经验和创作能力, 对作品理解不够深刻, 导致所创作出来的作品缺乏表演艺术魅力, 达不到要求, 也提高不了学生的表演兴趣。所以, 一方面应该在改进传统教学模式, 注重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 老师可以将教学搬到实践活动中去, 主动参与学生的节目排练活动, 为学生提供一些专业性指导和意见, 提高学生的实践效果。另一方面, 学校可以组织建立大学生艺术团, 全面负责学生的各项音乐实践活动, 指导学生社团活动, 积极组织各种专业技能比赛, 提高学生技能水平, 提升活动质量层次, 创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新环境。

高职院校的英语教改 篇7

《细纱技术》这门课程是在学生学习完机械制图、传动技术、电工电子技术、纺织材料学、清梳技术和并粗技术等相关课程之后开设的一门“教学做一体化”的现代纺织技术专业核心课程, 课程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新理念, 以培养职业技能应用型人才为育人目标, 以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为指导思想。《细纱技术》课程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细纱工序技能, 使学生较深入地掌握细纱技术相关理论知识, 具备从事细纱生产岗位工作所需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并能解决生产中出现的一般技术问题。

1 课程教改的目的意义

细纱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目的和意义可从如下几个方面体现。

1.1 有利于培养学习型的双师队伍建设

根据“教学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开放性、职业性特征的内在要求, 学校的教师队伍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种类型组合而成。教师不应该只限于在课堂上讲课, 还应该包括在实践场地的技能指导, 所以, 教师应具有企业实习经历并通过职业技能考核鉴定。

1.2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培养职业技能能力

“教学做一体化”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学习能动性, 充分展示主体作用, 真正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三维培养目标, 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

1.3 培养出达标的学生

符合现代纺织技术专业职教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使学生毕业后既能从事细纱岗位工作, 又能保证学生在校能通过学习实践获得细纱值车技能操作和细纱保全工职业技能考核鉴定, 并获得专业职业资格证书, 为培养纺织类高技能人才, 实现知行合一、双证融通。同时, 通过工学结合达到“教学做一体化”, 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第一是细纱专业技能;第二是通过查阅资料、独立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第三是在课程的学习实践过程中, 促进人际交流、团体协作意识、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工作责任心等社会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2 传统课程教学现状不足分析

2.1 教学和实践操作脱节

课程拘泥于课堂, 学生没有深入到工作过程当中, 其理念固守在强调学生的理论知识。课程内容缺少实践操作环节, 没有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学生的能力培养与企业需要的人才存在很大的差距, 学生毕业后无法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就业。

2.2 忽视学生实践技能考核

课程的考核方式仅局限于理论试题的解答, 忽视了学生实践技能的考核, 与职业教育的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相差甚远。课程忽视对学生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

2.3 课程设计不合理

课程无法满足职业能力发展规律与遵循技术要求和社会规范相结合。

课程不利于教师职业技能操作水平的提高, 并且不符合职业教育教学的先进理念。

3 一体化课程教改建设的实践

3.1 一体化课程教改建设的基础

本院纺织工程系纺纱教研室现有10人, 其中1名副教授, 6人已取得讲师资格, 硕士研究生9人, 4人具有工厂实践经验, 并且每年系部均组织年青教师赴工厂实习, 按工序将他们分配到开清工序、梳棉工序、并条工序、粗纱工序、细纱工序学习操作技能和设备维护技术, 并在实习结束后进行考核, 保证教师教学的时效性和可操作性。纺织实训中心教学团队曾被江苏省授予高校优秀教学团队, 具有承担课改的师资力量。同时系部大力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注重针对职业岗位核心技能开设课程, 突出了适应岗位需求、综合、应变、创新发展的高职特征, 体现了“工学交替、双教结合、双证融通”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3.2 实训课的实践教学环境

3.2.1 课程的校内实践性教学环境

除了常规细纱实验外, 配置了细纱各类小样机, 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境还充分依托学校“特种技能测试中心”和校内棉纺实习工厂作为校内实践基地, 校内基地对课程的教学已发挥和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目前, 纺织工艺实验室面积达到800m2, 已购置3台细纱机, 另有小样机若干台, 即将购置1台气流纺纱机, 细纱工艺实验室的教学环境设备能够满足正常的教学要求, 如认识实习、学生试纺试验。

3.2.2 校外教学实习基地

本校已与江苏阳光集团、江苏悦达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射阳宏大股份有限公司、江苏金昉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华芳集团纺织有限公司、江苏新盐纺纺织有限公司、江苏中恒纺织有限公司、泰州世纪天虹集团及江苏东华纺织有限公司等20多家纺织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这些实习基地环境优良, 设备齐全先进, 完全能满足实践教学需要。

3.2.3 网络教学环境

网络教学资源已初具规模, 并能经常更新。已具备的资源有:课程课件;参考资料和习题等。基本能满足本课程的教学需要,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3.2.4 一体化课程教改建设的内容

细纱工序是纺纱过程工艺要求较高的复杂系统, 根据工作岗位的需求, 深入贯彻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教育理念, 本课程主要介绍以棉纤维为主的纯纺、混纺的纺纱系统中细纱项目的任务、设备机构及其工作原理的初步认识, 工艺设计、工艺计算及其工艺上机等知识准备及其实践, 产品质量指标、检验以及质量控制的知识准备及其试验, 设备维护及其常见故障的排除的知识准备及其实践, 常规值车操作规程等知识和实践训练等, 并且通过试纺, 使学生熟悉加捻、牵伸等基本原理, 进而初步具备常规工艺设计与工艺调整、设备操作、维护与管理的能力, 并能解决生产中出现的一般技术问题。

4 一体化课程教改建设的特点

将职业资格教育课程纳入专业教育中, 按照工作过程设置项目, 采用项目教学法, 工作任务从典型工作任务中获取的任务驱动型的教学模式。任务驱动型简单地说, 就是需求拉动型[1];在传统环锭细纱设备的基础上, 增加新型纺纱原理、值车操作、工艺上机与试纺、设备改造及维护技术的介绍, 拓展知识面,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实践教学, 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采用示范、求解、推理、反馈、练习法、实习法、实验法等教学方法, 同时利用现场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手段, 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考核方法多样化, 本课程考核融能力、知识、素质考核与一体, 对学生进行多层次, 全方位的考核, 科学评判学生的学习效果。以课业为形式, 以成果为标准, 注重过程评价, 进行学生职业关键能力考核。本课程的考核分为理论知识考核、操作技能考核与职业关键能力的考核3个部分, 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5 结语

课改必须以更新观念为先导, 工学结合是必由之路, 推动和促进就业是方向。因此, 课程在课程体系、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等诸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创新。

5.1 在职教观念创新上:

突破职业、专业、学业与课程之间静态的、割裂的旧观念, 确立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职教观念, 构建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及相应的教学运行与保障体系, 突出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特征[2]。

5.2 在课程体系创新上:

突破由专业学科构成的、以结构逻辑为中心的学科体系, 确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实践能力为中心的项目化课程体系, 体现了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相结合、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

5.3 在培养模式创新上:

突破单向的、欠真实的培养模式, 确立集学生、教师、实践环境三位一体的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双证融通的培养模式。

5.4 在教学模式创新上:

突破静态的线性知识点存储的灌输式教学, 确立按职业活动 (工作过程) 要求、分若干技能项目、实施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学习的内容是工作, 通过工作实现教学。

参考文献

[1]刘跃华.任务驱动型教改模式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 2010, (8) :162.

高职院校的英语教改 篇8

物业管理职业能力是指物业管理人员在物业服务企业从事管理工作时需要具备的管理素质和运用管理方法与技巧处理物业管理问题的能力。

我们可通过PAKS自我胜任能力分析模型,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未来职业胜任能力。胜任能力(competencies)=性格(personality)+能力(ability)+知识(knowledge)+操作技能(skill)。胜任能力的测试如表1、2所示:

物业管理实践实训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本门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物业管理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基本管理能力和专项业务实操能力,最终培养一批既掌握一定的业务知识,又有服务意识、懂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物业管理实践实训课程的教学实施分析

1.教学对象分析

大二学生已经学完了大部分的专业课程,掌握了一定的物业管理基础知识,也具备了一定的实践能力,但也有部分学生缺乏独立学习的意识,需要通过鞭策制的学习考核机制和物业管理实践实训课程提高自主学习意识。

2.教学程序设计

首先,根据工作岗位找出核心职业能力,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然后,在行动领域进行基本实训的操作,使得学生通过项目化或者流程化的课程实训,掌握物业服务企业的基本业务知识。项目化实训课程的设计侧重于对学生基本物业管理能力和专项物业管理业务能力的训练。基本物业管理能力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针对性训练,而专项物业管理业务能力的训练是以工作流程及任务驱动为着眼点的。具体课程内容与课程项目设计如下:

3.教学资源

本门课程所采用的教材是由黄安心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高职高专物业管理规划教材》。此外,还有其他的一些辅助教参以及情景电视连续剧等。

物业管理实践实训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1.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充当教练的角色。具体方法如下:

(1)多媒体实训教学

教学环节中全程使用PPT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课堂教学完成后,采用了“跟进式”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讨论发言,按照要求完成相应的实训作业。

(2)课堂演讲

物业服务企业提供的产品是服务,这对从业人员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的要求非常高。因此,通过课堂演讲的强化实训,让学生敢于展示自我。

(3)情景模拟+角色扮演

给出不同的物业场景,由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从所扮演的角色出发,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从而提高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物业管理招投标”的项目教学中,安排现场的实践性训练,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模拟几家投标的物业管理企业,各自完成投标书和投标PPT,其余同学模拟房地产开发商、评标委员会、公证机构,在课堂上当场开标,就投标书中的内容提出问题,由各小组派出一名代表现场答辩,最终定标。通过这样的现场模拟,使学生对招投标的流程、原则、策略的选择等知识点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掌握。[2]

(4)团队学习法(Team-learning)

以工作团队的形式进行,各团队自己选出组长,就近选择校企合作实训基地进行市场调查,通过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或者观察法进行市场调研,进行统计分析,最终撰写出调研报告。

(5)参观调研与现场教学相结合

安排学生到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进行参观和调研,了解物业管理行业对不同岗位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要求以及物业服务企业的企业文化及运作方式,写出调研报告并汇报调研成果,由任课教师予以讲评和考核。

(6)“现场实境式”教学

“现场实境式”教学是把学习任务置于高度模拟化的工作场景中,使学生在与现场工作环境互动的过程中,直观感知和学习新的理论、经验、技能。

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新的平台,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岗位能力要求,也为物业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如何更加贴近实际提供了新的方向。[3]

2.以项目化的知识结构来设置课程体系,按工作流程重构教学内容[4]

依据企业的需求需要重新建立知识结构,按照工作流程设置教学内容,这样学生也能对新旧知识点进行系统梳理,课程的实训效果也会更好。

3.提升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的构成中,既要有专职教师,还要有校外兼职教师,物业管理行业的专家和领导是兼职教师的最佳人选。专职教师需要具备“双师”素质,取得物业管理师(物业企业经理)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同时要有企业服务经历或者挂职锻炼经历。

4.全方位的教学效果评估和反馈

教学效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学评价,通过月度教学检查情况通报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二是社会评价,通过学生物业管理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及寒暑假和顶岗实习效果来进行评价。

5.建立校内物业管理实训室,进行模块化的仿真性实操训练,积极与校外实训基地深度合作

建立物业管理实训基地需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建立高起点、高标准的现代物业管理实训基地;第二,实训基地要有一定的规模及设施设备,并有充足的资金保证。

在校外建立物业管理实训基地需要做到:第一,依托物业管理行业、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第二,校企合作办学。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物业管理企业校外实训基地的真实环境、先进的设施设备以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实训指导教师等优质资源,解决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上的诸多问题,最终实现“双赢”的局面。[5]

摘要:物业管理实践实训课程符合物业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2+1”模式的需求,为学生最后一年的顶岗实习、毕业实习或者校企深度合作模式中的“订单式人才模式”的培养奠定基础。因此,本门课程以物业管理职业能力实践训练为目的,以主要业务工作为载体,做好学生从学校学习到企业实习的平稳过渡。

关键词:物业管理,实训课程,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黄安心:《物业管理职业能力训练》,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第17-22页。

[2]李萍、段建南:《高校〈物业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现代物业·新建设》2014年第5期,第85-87页。

[3]杨波:《“实境式”教学模式在物业管理课程中的应用——以“做一天物业管理员”教学活动为例》,《经营管理者》2013年第11期,第340-341页。

[4]屈昌辉:《关于物业管理课程能力本位项目化改造的思考》,《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第54-56页。

高职院校的英语教改 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网络综合布线;教学现状;改革措施

当前,国内各行各业都处于全面的网络化进程中,对通晓理论、谙熟技术的高素质综合布线人才的需求也与日剧增。虽然前景非常美好,但是各地高职院校的实际课堂教学和实训水平,与市场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改进和尝试。

一、综合布线人才的市场背景和需求

网络综合布线系统的市场需求主要涉及布线材料、设备、工程、监理和验收、管理和维护等多个方面。目前,各行各业普遍应用了综合信息系统,如交通、小区物业、商场、银行等部门的监控系统、社区楼宇安防系统、智能小区信息化网络等。可以说,21世纪是网络综合布线的时代,市场急需大批网络综合布線技术人员,也需要大批生产制造技术工人,更需要大批工程技术人员进行项目设计、施工、监理和维护。

二、综合布线课程的教学现状

网络综合布线课程,因其比较偏重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比较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所以在高职院校开设较多。其任务主要是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知国标、欧标、美标和国家规范,了解一般楼宇综合布线的常用材料和品牌,形成对综合布线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和检测等专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但纵观该课程教学目前的状况: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实际工程项目脱节,实训器材存在不足,教学实施困难;学生觉得上课枯燥无味,提不起兴趣;用人单位觉得学生技能薄弱,不符合实际工程项目的要求,学生也不了解当前工程中的实际操作方法。

三、教学改革的措施

1、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使高职院校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是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与方向。网络综合布线是一门偏重实训的课程,教师不应该把它上成一门理论课。教师和学校应该注重综合布线实训室的建设,通过高仿真的标准实训让学生有机会亲自动手调试,以直观地、全方位地了解综合布线的七大系统。通过在标准网络综合布线实训室中的学习和实践,将布线工具、传输介质和连接器件的认知,双绞线跳线的制作,110型和快接式通信配线架端接,PVC管槽安置,信息面板端接安置,机柜安置,光纤熔接和FLUCK测线仪的使用等教学重点一一铺开,让学生掌握真实现场施工的动手能力。由于学生今后的工作需要以项目组的形式开展,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在教师的引导下,要求组内各成员彼此信任、共同进退。一旦出现问题,大家能及时讨论应对方案,合理安排组员之间的配合,并及时开展集体总结,对过程进行反思。

2、教学方式转变的实践。通过与相关企业的交流,笔者了解到:企业对高职院校学生实际操作技能水平的要求远远高于他们对学生单纯理解综合布线的设计理念娴熟程度的要求。因此,在平时的授课中,除了必备的理论基础外,其他理论知识点可以在学生进行项目实训中逐步展开。当然,这也对教师的授课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据此,我们可以对课程的教学方式做下方向的调整。

首先,要开展项目驱动式教学。以具体的项目为学习目标,将要讲授的知识放在项目模块中,学生经过对所提出要完成的任务进行研究、讨论,明确其中有关的知识点,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实现对所学知识体系的建立。

项目教学可以由这样几个环节组成:(1)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2)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即:老师进行一定的知识讲解,并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任务,让学生去完成。(3)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如何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并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4)协作学习。通过讨论、交流,实现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问题的理解。(5)效果评价。教师需要对整个设计学习过程进行监控,验收评价设计项目,对共性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展示和点评优秀作品。

其次,要善于利用实物教学。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认知综合布线系统的部件,在课堂上经过实物展现和让学生动手的方式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然后教师在学生实践后进行作品点评。经过这种学生参与、老师和学生交互的方式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也可以很好地掌握学生理解的误区,及早发现难题。

最后,还要尝试进行现场教学。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综合布线系统结构,理解综合布线各模块的含义,了解综合布线线缆的路由情况,在讲授综合布线系统结构时,组织学生到学校网络中心进行现场教学。学生能近距离接触综合布线的各个子系统,了解各子系统的实施情况,还能聆听网络中心工作人员的现场讲解,让学生将基本理论知识和现场工程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学习,融会贯通。

3、教师自身不断加强学习,更新教学观念,提高专业技能。专业教师要利用寒暑假积极地走出校门,直接参与企业网络综合布线工程项目,不断提高工程技术能力和教学水平,从而更好地建设校内实训室,提高实训教学效果。

4、加强校企合作,完善实训体系建设。由于网络综合布线设备和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学校很难始终拥有紧贴市场前沿技术的专业实训室,重复建设势必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在加强校内实训室建设的同时,也应发展校外实训基地。加强校企合作,努力拓展校外实训基地,把企业引进校园、让项目走进课堂,提高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减少教学和企业经营的成本,实现校企共赢。

5、将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介绍给学生。职业资格证书不仅成为学生掌握相关技术技能的认定标志,也成为学生走进职场的敲门砖。学校应该吸纳企业培训机构的成功经验,将安恒布线系统测试工程师(CCTT)、安恒光纤布线系统测试工程师(CFTT)、福禄克网络维护工程师(CNMT)证书等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介绍给学生,以开拓他们的视野。

诚然,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的实际要求,总是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差距。学校教育也无法代替学生在实践工作中所积累的经验。但是,我们可以直面问题,通过教学改革、实际项目模拟等尝试,最终把學生锻炼成具有专业的网络综合布线技能,能独立进行综合布线工程设计、安装和调试的全面技术型人才,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更好地实现“零”距离办学思想和“零”距离就业的办学宗旨。

参考文献

[1] 许建豪.以工程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综合布线系统设计课程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5).

[2] 武国祥.综合布线与实训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ChengShi Jianshe LiLun Yan Jiu,2011(13).

[3] 刘娜.信息化教学设计在车辆工程专业“热工基础”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4).

[4] 王公儒.网络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技术实训教程[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5] 王公儒.网络综合布线人才需求规划和培养模式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9(5).

高职院校的英语教改 篇10

无论从高职院校本身还是旅游管理专业来说, 都对学生的实践性要求非常强。学校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更需要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然而受传统教学思想影响, 目前高职院校旅游景区管理课程安排实践性教学力度不够[1], 教师和学生之间机械地重复着模式性的教、学关系, 只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以及对实践性教学的迫切需求, 导致学生不能将书本理论联系到实际当中。以我校《旅游景区管理》课程为例, 就该课程的全部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及人才培养方案来看, 总共48学时, 其中理论教学48学时而实践性课时为零。单方面的注重学生的理论学习, 忽略了学生的外出实践需求, 这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的自主性。

通过对广西财经学院职业技术学院 (以下简称“我校”) 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及课堂交流, 以笔者所授课的旅游管理专业2010以及2011级学生来看, 3%的学生对《旅游景区管理》课程改革没有想法, 97%的学生对该课程表示期待, 强烈呼吁能够将实践性教学时间增加至本门课程总学时的一半, 充分显示了《旅游景区管理》课程改革的迫切性。

2《旅游景区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理念

针对高职学生特点, 重点以实践、应用为主线对本课程教学改革。使学生在学习如何“进行景区的管理”上, 既能够满足专业和职业能力的需求, 又不是像本科教育那样, 立足于打好专业知识基础。基于此, 笔者认为, 《旅游景区管理》作为一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核心课程, 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和定位。

2.1 课程性质作用

《旅游景区管理》是学生从事景区相关岗位工作应掌握的必修课程, 是高等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也是旅游景区相关岗位工作人员必须要学习和掌握的集知识性、技能型为一体的课程。其作用是缓解我国景区迅猛发展需要管理人才但创新型知识化人才严重缺乏的矛盾。因此, 近年来很多高校包括高职院校开设了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 或者旅游景区管理专业下设景区开发与管理方向, 进而开设旅游景区管理方面的课程。

2.2 课程目标

2.2.1 知识目标

了解旅游景区的概念以及分类;理解旅游景区的管理要素;掌握旅游景区管理职能的相关内容。

2.2.2 能力目标

使学生或景区管理人员掌握旅游景区各方面管理工作的流程, 能够初步具备景区前期开发建设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推广管理, 以及景区开放后的游客管理、设施设备管理和景区长期的环境管理、财务管理、品牌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和危机管理等工作方面的能力。

3《旅游景区管理》课程改革教学方案

3.1 课程整合和优化

打破学科体系, 改革课程设置, 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主选, 精简教学内容, 注重体现高职教育特色[2]。从旅游景区管理者应职岗位出发, 将课程的知识与技能有机的结合起来, 增加课程实用性和针对性, 删去一些与今后工作关系不大的枝节。例如, 笔者在选教材的过程中, 发现很多教材出现的数据都是与当下实际情况相差两三年甚至是更久。某教材广西的5A景区有两个, 分别是漓江景区和乐满地主题乐园, 然而事实上在2012年桂林的王城景区也荣晋为5A景区。从教材内容设置上看, 不少教材大篇幅讲解景区设施设备管理以及景区财务管理的内容、如何进行设备日常保养以及设施设备的概念。而景区财务管理章节则是出现了不少财务类的相关知识和公式。但在实践中, 景区财务管理大部分并非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而是财务类专业人才, 设施设备管理亦是如此。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职学生, 重点应该放在实训上面。例如景区服务质量管理章节就应在《旅游景区管理》教材中被主要介绍和学习, 因为旅游服务质量问题屡屡在旅游旺季被各类媒体大肆报道。高等教育的目的不就是为了培养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吗?

3.2 加强与专业方向的对接

旅游类专业几乎都会开设旅游景区管理的课程, 有些院校会设置《旅游景区管理》这门课程的选修课, 但专业方向不同, 学生所需知识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教师给不同专业的学生上课时, 授课内容要注意各学科学生专业知识不同的特点。对非旅游专业的学生授课时, 应该更加注重从旅游常识方面的内容来引导学生学习旅游景区管理;而对旅游景区管理专业学生授课时, 则应更注重从旅游现象看本质, 由旅游现象进而引出景区管理相关理论, 然后将理论联系景区实际来学习。

3.3 课堂教学方式灵活多样

相较于本科生, 高职学生基础相对薄弱, 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水平, 对基础知识、基本内容和重点内容精心组织, 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 比如类比法、案例分析法、实际演练法等让学生克服厌学心理, 提高学生求知欲。对于理论性较强的章节, 要多注重引入各种案例, 反复强化重要知识点, 务必使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

3.4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 拓宽教学手段

对于实践性强的《旅游景区管理》课程, 讲解理论容易觉得枯燥乏味, 若能巧妙利用辅助教具, 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可通过教学视频, 如讲到旅游安全管理章节时, 放一些和旅游安全相关的新闻或者案例的视频。或者通过搜集实事图片新闻制作成课件, 通过图文并茂的课件, 让学生产生兴趣, 开拓学生眼界, 在有限时间内增加教学信息量。为了适应目前既要减少课堂理论教学课时, 又要增加课堂信息量的教改趋势, 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教学是最有效的方法。建议以某些高校为版样, 在校内网上提高课程电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源, 利用网络收集学生意见并及时给予反馈。

3.5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旅游景区管理》是旅游管理的一门基础学科, 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 该专业学生不仅要掌握必需的理论知识, 更要把这些知识理论应用到实践当中。但基于学时的限制以及其它安全相关方面因素的限制, 学生到旅游景区中实践或者说深入实践的机会非常少, 从而无法了解旅游景区是如何具体管理和工作的。

基于此, 在本课程教学中, 每一章都应从案例出发, 由实际问题入手让学生了解景区管理的重要性。提出景区出现相关问题该如何解决, 继而引出解决问题的理论方法。以景区服务质量管理章节为例, 授课前, 先以实事的旅游质量投诉为案例, 由现象向学生提出该如何解决问题, 然后引入本章理论学习。在结束课堂教学后, 组织学生前往附近旅游景区参观调研, 并让学生分组讨论旅游景区在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自己的建议并写出书面报告。这样的学习方式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理论学习的动机。

3.6 改善课程考核方式

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 强调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 考试不再局限于闭卷一种方式, 而是采取开放式的考试方法, 包括开卷考试、课程论文、调查报告、实际操作等形式。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实训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组成。为让学生把精力集中到日常学习当中而非临时抱佛脚的死记硬背。以本课程为例, 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40%, 平时成绩 (课堂表现) 占20%, 实训成绩 (课外调查报告) 占40%。

最终考试成绩的公布并不代表着本门课程的结束, 笔者认为, 教学的目的不在于得到考核结果, 而在于根据考核结果得到反馈。通过反馈的结果知道学生的不足之处和自身教学的不足之处。一方面, 教师反省自己教学过程中今后该如何教学才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学生则从考核结果中找到自己的不足, 与老师讨论并在今后的学习中改正。

4 结语

旅游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 笔者在《旅游景区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 通过与两届学生的交谈和问卷调查, 以及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所反映的问题, 认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旅游景区管理课程的改革呼声都非常强烈。高职院校旅游景区管理课程的改革, 能充分体现旅游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 同样能够有效激发教师工作热情和学生自主学习热情[3]。从而, 为我国培养适应景区发展的创新性知识化人才, 促进我国旅游景区的长远发展以及高等教育全面深入改革。

摘要:本文根据高职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旅游景区管理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针对高职学生以及学校所在城市的特点, 从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的改革, 理论与实践更好的融合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高职院校,旅游景区管理,教改

参考文献

[1]吴国清, 叶欣梁.旅游人才培养与高等旅游教育的职业化发展[J].旅游学刊, 2004 (3) :15-18.

[2]曾兰君.高职旅游景区经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 2012 (10) :41-45.

上一篇:KDF2滤棒成型机下一篇:空腹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