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中的审美教育

2024-06-07

建筑设计中的审美教育(精选十篇)

建筑设计中的审美教育 篇1

一、大审美经济的概念

关于人类经济的发展,经济学家将其分为了三个经济形态,即农业经济形态、工业经济形态以及大审美经济形态。其中的大审美经济形态就是改变了传统的将产品的实用性与对顾客的服务为重点的经济发展模式,转而将实用与审美、产品与体验进行结合的一种新型经济体制。大审美经济时代人们在购物时不仅仅是对所需物品进行购买,更需要获得一种美的感悟。

大审美经济产生于20世纪中后期,但是却在21世纪才通过体验经济的出现得到了快速发展。传统的购物讲究的是服务,而现在的购物讲究的是体验,就是主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对所经历的场景的感受。相关的服务人员需要对顾客提供超越本职的功能,进从为顾客提供相关的体验式服务中来进行同行业之间的竞争。

二、大审美经济出现的原因

1、受经济发展根本目的影响

西方主流经济学行形成于工业经济发展,认为经济发展的根本性目的是效用,同时理性价值是能够维护工业经济形态的核心价值,在这种情感中,人们往往会忽视掉相关的情感思想观念。在世界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主流经济学得到了极大提升,取得了很多的成绩。但是其中也同样会存在很多问题,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很多的经济学家关于金钱与快乐之间的关系进行详细地阐述,他们认为:经济的提升对于不同层次的人而言,其快乐与幸福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对于经济贫困的人来说,快乐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钱;而对于经济富裕的人而言,快乐与金钱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关系。对此,快乐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

就主流经济学家的效用说而言,还可以将其分为主流经济学定义的效用与反应快乐和幸福的效用。其中后一种也可以称之为体验效用,且还是新经济学的价值基础。而在新型的以体验感受为主的经济发展中,人们就能够在日常的生活感受到以前在艺术氛围中才获取的美的体验

2、受人不同等级的需要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人的动机理论中,提出了人的需要的层次论这一学说。他认为通常人的需要可以划分为六个层次,即生物需要、归属关系和爱的需要、受尊重的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与此同时,这些需要中存在着某种循序渐进的关系。当人的一种需要获得与之对应的满足后,其就失去了推动人进步的动力,激发人们进行某些事情。据此,供过于求的经济环境下,当消费者不再只追求最基本的生存时,能够促使其进行消费的动力就是产品的审美需要以及人们的兴趣。因此,在进行产品的设计时,相关的设计者需要对产品进行一定的艺术设计,进而提升其审美功能,能够有效地提升该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3、受社会的特征影响

与我国相较,大多数的西方国家都较早的进入到了消费型社会。在消费型社会中,企业在进行生产时需要依照产品在社会的销售情况而定。在消费型社会中,产品一直呈现出供大于求的情况,如果其产品销量低,那么企业就有可能面临产品滞销的状况,对企业的发展形成了消极的影响。因此,就需要商家通过广告其其他的方式进行促销活动。

三、大审美经济形态中的艺术设计教育

1、艺术设计表现美学观点

13世纪意大利著名的美学家托马斯·阿奎那的美的三要素学说在世界美学史上的影响极为深刻,他认为美学三要素就是统一或完善,适当的比例或和谐,以及明晰。其中明晰的美是因为明晰正是上帝光辉的反射与反映,为了准确的表现出“明晰”之美,在20世纪初期的包豪斯第三任校长米斯·凡·德·罗特意建设了一座带有玻璃幕墙的摩天大楼,想要以此来对“明晰”之美进行表现。带有玻璃幕墙的大楼可以透过太阳过线,进而时期照射到在内工作的每一个人身上,形成一束美的光线。

因此,在进行艺术设计教育时,可以通过对学生讲授相关的美学观点,进而将其应用于产品的设计理念中,使其带有美学的特征。由此才能在大审美经济形态下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定的市场竞争力。

2、艺术设计与美学之间的流派和思潮相联系

新艺术运动是一个重要的美学主义流派,深受唯美主义美学的影响,在其艺术设计的作品中能够表现出相应的唯美主义美学。因此在艺术设计的教育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与美学相对应的文学及哲学等流派思想的教育,使学生通过对其进行学习,进而体会、掌握相关的美学主义与美学主张,并将之应用与对相关产品的设计中,增加其审美的意味。由此就可以使得其产品在大审美经济体制中使消费者体验美,增加其市场的竞争力。

3、某些美学原理和原则指导着艺术设计

在进行美学活动以及相关的艺术活动时,需要对其美的价值进行总结,进而就会形成美学原理或者是相关的原则。同时,这些原理与原则又会对后人在从事美学活动时进行指导。在进行相关艺术设计时,离不开美学原理与原则的指导,对艺术设计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因此,在艺术设计的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给学生讲述各类的美学理念、原则,以及相关的实例,来让学生学习如何将这些美学理念运用于艺术设计中,让美学理念在艺术设计的过程中起到指导性的作用,进而完成大审美性的艺术设计作品。

4、著名的艺术设计师具有明确的美学理念

西方艺术设计中主张运用尽可能简单的手法创造出最简洁的风格,其设计的观念源于与之相关的美学理念,以及新柏拉图主义的影响。他们认为大自然的变化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是按照这条规律在进行变化的。

在艺术设计的教育活动中,同样也可以采用艺术设计师的相关美学理念来进行艺术产品的设计,在设计中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通过进行艺术的设计将大众所描述的现象还原为基本的秩序,进而对现实隐秘的内在结构进行彰显。

四、结语

艺术设计专业学习美学的原因主要是在大审美经济形态,将艺术设计和美学之间进行联系,并将其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大审美经济形态下的经济审美化将艺术设计与美学联系到一起,同时使其相应的产品体验化。因此,艺术设计者需要对在生活中增加其对产品的体验能力,并且通过美学的相关理论对这种能力进行提升。审美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德育和智育,需要学生长时间的处于强烈的情感体验中。学习美学就是为了培养并增强学生审美体验的自觉性和敏锐性,进而提高审美体验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凌继尧.大审美经济形态中的艺术设计教育[J].装饰,2009(8).

散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2

散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辽宁 凌源 ●杨晓红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语文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审美教育,又称美育,它让人获得一种美的感受,进入一种美的境界,表现一种美的情怀。散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灵动、最丰富、最美好的内容,具有较高的审美属性,作者的强烈情感通过语言引起读者共鸣,从而获得精神愉悦。在散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引入美的殿堂,让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热爱美,从而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这是作为语文教师的职责所在。

一、反复诵读,激发起学生的审美需求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反复诵读,才能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之中,品味出作品的奇妙之处,感受到它的韵律美和抒情美。诵读是一个古老而又传统的方法,但我们的散文教学离不开它。因为没有了诵读,散文的美感就找不到源泉。我认为这种诵读一方面是学生对散文的朗读与品读,学生通过对散文中的优美文字的语感体验,进而接受和了解形象的内涵,唤起学生对作品本身的体验,这是很重要的。现当代散文是更需要反复诵读的,一定要给学生诵读文章的时间,因为作为散文本身,它生动的语言不需要教师做太多的分析,这样会破坏散文原有的意境,而通过反复诵读,散文中的丰富情感和深刻含义自然而然地就表达了出来。学生的诵读为课堂教学拉开了情感和审美的序幕,达到了散文对学生美感传递的第一步。

教师的精美范读也很重要。教师要用充满激情的声音来朗读散文中情感丰富的语段,用极富美感的语调来吸引学生,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把他们带进散文的美丽世界。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会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受到感染,不知不觉地进入一种境界,从而走进散文中,也走近了作者。教师的范读要比磁带和课件中的录音更具感染力,教师的优美范读能让声音在教室里回荡,从而达到非同一般的艺术效果。而现在课堂上的散文教学多数都缺失了这一环节,或者是象征性地做做,这是课堂教学中美育的一大缺失。

二、体味意境,开拓学生的审美想象

品味语言、鉴赏语言,感悟语言的魅力。在散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字词去体味和感悟其中的情感。现代著名作家碧野的《天山景物记》是一篇文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优秀散文。文中写道“蓝天衬着矗立的巨大的雪峰,在太阳下几朵白云在雪峰间投下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上了几朵银灰的暗花。那融化的雪水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这里的蓝天、雪峰、白云、雪水、溪流、浪花虽是天山最常见的景物,但被作者注入了热爱美丽河山的爱国主义情感,着重写出了天山雄伟秀丽的特点,并采用了三个连续的美丽动人的比喻,描绘出了一幅神奇的、绚丽夺目的风景画面,其中几个动词的运用更给人以“画中动态”之感。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也是极富美感的一篇名作,文中叠词的运用极尽绘情状物之能,非常富有发现力。如“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田田”二字,把荷叶那种肩并肩紧密地挨着的情态形象地描绘了出来;又如“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叠字“粒粒”,把含苞待放的荷花那种“晶莹剔透”的形象跃然纸上;“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脉脉”一词赋予了荷塘流水如情窦初开那样的少女般的情怀;“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其中“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在表现出树多的同时,把这些树高低错落、连绵成片以及层次分明的景致送进了读者的眼帘。这篇散文所用的字语虽然寻常,作用却实为瑰妙。深入文章,发掘语言的内涵,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感受语言的魅力。

教师在讲授充满着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时,要让学生体会散文中蕴涵的情景交融的意境,开拓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天山景物记》是一篇具有浓郁诗情的散文。在讲授“迷人的夏季牧场”这一段,我先让学生朗读,然后点拨他们:作者笔下的迷人夏季牧场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美”,请你们用最精炼、准确的语言形容出它的不同角度的美?经过启发点拨,学生概括出了夏日牧场的静态美,牧群的色彩美,牧女歌唱的形象美和音乐美,雨后牧场的情景美,牧民的别致晚餐的情趣美,牧民喝奶的生活美,草原之夜的自然美等。优美的散文语言是诗化的语言,犹如行云流水,姿态万千,一泻千里。写景状物,使人身临其景,抒情言态,令人血气俱动。散文的语言是作者心灵自然地流淌,犹如长江源头,百川争流汇于一江春水,给人永恒的美感。学生体味出了语言上的美感,就会深刻地感受和领悟作者的情感及作品的意境,就会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课堂氛围中受到美的熏陶。

三、设情入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散文注重的是意境的描写,讲究的是情感上的渗透,因此许多散文的美感往往是内蕴的。在教学散文时,辅以情感和内涵相近的音乐,把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联系沟通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嗅觉等器官,让散文中所描写的景物,所倾吐的情意,不断和学生的心灵碰撞,从而引起共鸣,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培养了审美情操。我在讲授《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时,特意选取了名曲《春江花月夜》,并配以荷塘月色的画面,优美的旋律,幽雅、静谧的意境深深陶醉了学生,叩击了他们的心灵,营造了心境,引起了强烈的审美共鸣,使学生的思维很快走进课文的内容。学生不断体会到月色的飘逸美、如梦境般的童话美,月色的朦胧美、神秘美、和谐美;感受到荷香的清淡幽雅,若有若无的音乐美;体会到荷叶、荷花的姿态美,领悟到荷花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品质和那叶子底下流水的脉脉含情。利用音乐的感染力来激发学生愉快积极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音乐与文字语言的结合,拓宽了学生的审美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操。

四、调动潜力,激发学生的审美体验

散文中的情感广博深邃,学生受阅历、接受水平等限制,对文章中的情感往往体验不深。教学中配以恰当的音乐,在传递思想感情的同时让学生更深刻地领悟作品的思想内容,这样的表达比文字更深刻、更丰富。音乐的感情和作品的情感二者有机结合,会让学生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情感力量,激发学生更深层次的审美体验,从而加强学生对文章情感内容地把握理解,在教学现代作家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时,可以播放《聆听地球的回音》来感受大自然的清静,渲染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意境,揣摩作者那颗热爱故都、向往北国之秋的眷眷之心。学习台湾作家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时,可以播放古筝名曲《渔舟唱晚》,来表现文中那种超然物外的,孑立独行的人格情怀。这样会较好地启发学生的深层审美体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深刻体会作者极尽笔墨描写他的“空中楼阁”是为了表达他热爱大自然,向往独立、安静、幸福的生活的情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在散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就是在充分挖掘散文自身的审美因素的同时,把散文的内容与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把知识传授与美感体验结合起来。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发展他们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建立起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散文教学中的美育,可以多方面、多方法进行,教师在平时要指导学生多参加、多观察、多体验各种自然、社会和艺术审美实践活动,不断积累和逐渐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

语文中的审美教育 篇3

文学作品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析,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也可以运用朗读,使学生的审美感知的指向隐含于审美对象的美,激发起审美主体心理上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让学生体会到审美的音乐美、语言美、情感美。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美进行剖析,让学生感知美。例如,《风景谈》一开头,出现在我们视野中的是作者为我们描绘的一幅“沙漠驼铃”的画面,望不到边际的沙漠“白茫茫一片”,发着“微微的白光”,突然,地平线上出现了“黑点”,逐渐变成“黑线”,微风送来铃铛“丁当,丁当”的“柔声”,“昂然高步”的驼队排成整齐的方阵,加上那“长方形猩红大旗” 与那“苍茫”“寂静”的沙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一种“庄严、妩媚”的感觉。我们可以抓住以上这些词语从色彩、感情、声音及动静变幻去指导学生感知形象,从中欣赏到大自然的阳刚之美,领悟到大自然的粗犷及人们战胜大自然的伟力,进而理解“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的深层内涵。

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将课文的审美因素与学生的审美经验“接轨”。这种“接轨”要求教师在分析课文、阐释问题以及提问时,恰当地融入学生社会生活和课余生活的内容,启发学生进行“勾联”“嫁接”和“回忆和联系”。

奥地利心理分析学家马赫曾对联想作过这样精辟的论述:“……在两种突然同时迸发的意识内容A和B中,一种内容在出现时,也唤起另一种内容。”这种联想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快感,联想的结果是学生的思维超出了作品本身。吟诵李白的不朽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出现在人的脑海里的何止是黄河呢?也许是浩瀚无际的大海,也许是一泻千里的黄果树瀑布,也许是滚滚东去的长江……想象在人们头脑中迭现的是许多波澜的画面,使审美的感受更丰富了。

一篇课文中的审美因素很多,教学中宜抓住课文中最能反映中心主题的,反复出现或突出表现的主要人、景,抓住凝聚作者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焦点的“情结”,诱导学生阐发、品味。所以要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思考练习”,设置想象、联想的阶梯。如《荷塘月色》第二题:“作者是抓住荷塘月色的哪些特点来写的?……并联系写作实际说说如果不这样写,还可以有怎样的写法,效果会怎样。”这是指导和提示作想象和联想操练的,施教者可以根据题目设计出各种有益于想象、联想的训练台阶,使学生得到发生想象和扩展联想的实践锻炼。

当然,以上所谈的审美感知、想象、情感与理解并不是各自独立的、泾渭分明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美的具体性和美感的情感性,决定在培养审美感受能力的时候,必须调动学生的生活和知识积累去进行联想和想象,以丰富审美对象中包含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理解美的形象所展示的意义,明确美的情感所蕴含的理性。当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这些心理要素结合起来,并达到自由协调的状态时,一个审美感受、领悟、体验系统,即审美心理结构也就组合而成了。这时愉快的审美体验也就产生了,在这种状态中,不仅学生的认知和审美能力得到发展,而且学生的人格修养也能得到完善。

建筑设计中的审美教育 篇4

艺术设计, 就是将艺术的形式美感应用于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设计中, 使之不但具有实用功能, 还具有审美功能。艺术设计是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必然产物, 它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产品的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完美结合。在艺术设计的过程中, 如果实用功能是设计的“里”, 那么审美功能就是设计的“表”, 艺术设计的创新性主要表现在“表”与“里”的完美结合上。因此, 从艺术设计本身来说, 我们不但要注重对作品本身的功能的设计, 还应该注重对作品外观的审美的设计, 而对作品审美功能的实现有赖于设计师良好的审美能力。

当前, 高校 (包括高职高专类) 的艺术设计专业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 就是缺乏致力于提高本专业学生审美能力的审美教育。艺术设计专业普遍开设的基础课程包括美术基础课, 主要教授内容是素描、色彩, 但课时量普遍偏少;设计基础课, 主要包括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艺术设计史等课程。而对提高学生综合审美能力有不可替代作用的艺术美学或艺术设计美学课程, 在大多数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中, 普遍都没有开设。造成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因为师资力量的限制, 另一方面是因为大家对美学这类纯理论性的课程还不够重视。在大家的观念里, 艺术设计主要是为了设计, 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主, 尤其是一些高职高专类学校, 只是一味让学生按照模式完成设计作业, 很少开设理论类课程。毋庸置疑, 这种情况如果长期发展下去就会造成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设计能力的普遍下降。因为设计的真谛在于在审美基础上的创新, 如果不能在审美理论的指导下指导学生进行美的设计, 那么让学生做再多的作业培养出来的也只能是人云亦云、缺乏审美能力的制图员。

根据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 我们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应该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进行。

一、通过美术基础课来提高学生对美的感性把握能力

当前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中多数开设有素描、色彩等美术基础课, 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有帮助的。学生通过素描课程, 实现了对于物象外形的感知和把握, 并且提高了他们对于空间的理解力;通过色彩课程的训练, 学生们提高了对色彩的感知能力, 增强了对色彩的冷暖、色调的差异、色彩的情感等方面的理解与感悟, 这些都为学生进行下一阶段的艺术设计专业课学习打下了直接的基础。但不可否认的是, 这一类美术基础课课程在有些高校中却较少设置, 或课时不够, 有些学校甚至只开一个月的素描和色彩课, 学生们还没来得及感悟素描带来的空间感和色彩带来的情感变化, 课程就已经结束了。并且在教学过程中, 很多教师普遍只从素描或色彩课程本身来讲解, 缺乏将此类基础课与艺术设计联系起来对学生进行引导, 因此造成部分学生因为学习目的不清楚而消极学习, 手绘能力不强等现象。

二、通过审美理论课来提高学生对美的理性思考能力

除了美术基础课, 艺术设计美学课的开设也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一条必不可少的途径。美学理论课可以帮助学生从理性的角度认识审美的原则与规律, 从而在接下来的艺术设计过程中指导学生的实践。

(一) 美学课程帮助学生认识艺术设计的审美本质

首先, 艺术设计反映的是一种社会美, 艺术设计是社会美反映在设计师头脑中的产物, 是人类审美地反映把握和社会的一种独特形式。概括地说, 艺术设计的本质特征是人们按照美的规律, 用形体塑造出具有审美属性的形象, 并整体地、综合地、形象地反映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 表现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和实用关系。通过对艺术设计本质的学习, 使学生领悟到艺术设计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但它又有别于其它意识形态, 是一种实用功能和审美特征统一的、特殊的意识形态;艺术设计属于艺术的领域, 但它又有别于其它艺术门类, 是一种用造型作为手段反映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需求的造型艺术。

艺术设计首先是为人服务的, 大到人生活的空间环境, 小到人的衣、食、住、行、用等, 艺术设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完美结合, 是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必然产物。所以说, 艺术设计一方面满足的是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 另一方面满足的是人们的精神审美需要, 两者缺一不可。而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 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这时艺术设计的审美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所以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并以此来提升艺术设计的审美功能, 不仅是艺术设计本质的需要, 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需要。

(二) 美学课程帮助学生认识艺术设计美的分类

从艺术设计的性质来划分, 艺术设计美学可分为环境艺术与景观设计美学、工业设计美学、动画与影视美学、平面艺术设计美学等几大部分。具体来说, 环境艺术设计是通过艺术的手段使人类的生存空间满足人类情感需要的人性化审美设计, 它关注的是空间内各对象之间的和谐关系, 使其趋于协调与自然。人是环境艺术与景观设计的服务主体和目标, 人的空间与情感需求决定着环境艺术与景观设计美学发展的方向。工业设计美学的研究实际上仍然是工业产品造型美学的研究。工业设计美学是在共同的物质功能的基础上寻求审美个性, 也可以说是在系统创意产业中寻求审美个性, 在标新立异中体现满足人们物质需要的共性。动画与影视是一种运用高新科技手段的表现手法, 多方位、广角度完成的新型创意文化产业成果, 是依照国际化审美标准进行的全新的艺术设计。平面艺术设计是人们按照审美的基本规律, 利用视觉符号和形式语言进行的审美表达。

(三) 美学课程帮助学生洞悉美的内部结构

一件艺术设计作品的美包括形式美和内容美两个方面, 其中形式美属于“真”的范畴, 内容美属于“善”的范畴, 只有统一了符合审美功能的“真”和符合使用功能的“善”, 才是真正成功的“美”的设计。而形式美的定义是:材料的自然属性以及它们的组合规律 (整齐、比例、对称、均衡、反复、节奏、多样性统一等) 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也就是说, 我们在进行艺术设计时, 除了要考虑设计本身所用材料的材质美, 还要考虑这些材料的组合规律, 我们对于整齐、比例、均衡、反复、节奏、多样性统一等形式规律的理解则需要大量相关的图片来佐证。我们现在很多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虽然开设三大构成课, 这应该说就是对形式美规律的一种学习, 但由于是孤立地上这些课, 教师们多就课论课, 很少从宏观的角度给学生讲解为啥上这些课, 也很少给学生讲这些课与设计专业课程的关系, 以至于这些课最终只是让学生们完成相关的作业就结束了, 学生们所学内容也就很少用到设计中。在这种情况下, 开设艺术美学和设计美学课就恰好可以用系统的美学理论弥补学生对审美知识学习的不足。

艺术设计的内容美属于设计的物质功能的体现, 它主要满足的是人的物质需求。在上世纪现代艺术设计风格盛行的时期, 大多数的设计就用简洁的形式和几何化的造型很好地诠释了艺术设计的实用功能。但在社会物质产品日益丰富的今天, 消费者更多的追求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相统一的个性化产品, 这就要求当下的设计师能从形式美的规律出发, 设计出更加富有想象力的作品。这也对当下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下的艺术设计课程要注重设计, 更要注重用艺术的、审美的手法进行设计,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否具有审美性是当今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的艺术设计课程改革不但要重视美术基础课程, 而且要从理论上把握美的内容与规律,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急需得到人们的重视。

三、结语

从“艺术设计”这个名词出现的那一刻起, 艺术就与设计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古代, “艺术” (Art) 一词源于拉丁语“Ars”, 本身就是指一种技艺或者技能, 艺术设计注定是与艺术和审美联系在一起的。在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 审美在设计中的重要性也是日益提升, 因此, 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必须符合时代潮流, 加强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中的审美教育,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艺术设计师来。

参考文献

[1]武星宽.设计美学导论.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9

[2]张黔.艺术美学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5

摘要:中学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审美教育。本文阐述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原则,并提出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中学语文 教学 审美教育

中学语文学科具有强烈的人文特色,不但能培养中学生分析与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还能培养与熏陶学生的情操,并培养学生的人格素质。依靠语文这一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活动,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各种各样的美,并能提高审美能力,塑造美的心灵,创造完美人生。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将审美教育融入到语文教学之中,从而更好地活跃语文课堂气氛,为学生带来美的享受。语文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努力追求美感,并让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具有艺术美,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下面,我依据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对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推进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的开展。

一、培养学生的自我美育意识

教师应当结合中学语文教材具有人文性的特点,全面运用自身所具有的强大人格力量来感染与激励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的仪表、语言、行为及交际等多个方面施加影响,不仅要求学生做到仪表端庄,符合自己的身份,而且语言应当文明并且注重表达艺术。同时,教师还应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和他人进行和谐的交往,并做到宽容处事。

二、培育学生的审美情趣

归根结底,审美教育在实质上是要转移人们的心理气质及其精神面貌,是一种纯精神层面的功利性活动。但是,如今市场经济已经高度发达,在各种各样经济利益的驱动之下,出现了大量不利于开展审美教育的不健康的内容,从而导致大量青少年出现了精神空虚、庸俗以及低级趣味等情况。所以,教师一定要积极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美丑与真假的能力,从而树立起更为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壑倒塾肷竺拦邸S镂慕滩闹校?苏轼那乐观而豁?┐锏娜松?态度,就能激发出学生勇敢笑对人生的激情;而屈原那“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定信念也能深深地激发起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1.在朗读当中提高审美能力。在朗读时,教师应让学生在朗读中发现美与感受美,并学会欣赏美,学会在充满美感的文章中陶冶个人的情操。比如,在朗读屈原的《离骚》时,不但能从中品味到气势磅礴的鲜明艺术风格,而且也能体会到诗人那种对于进步思想的顽强追求、不肯与恶势力同流合污的坚决斗争精神及高尚品格。朗读这样的文章,学生很容易受到感染,并能陶冶他们的情操。

2.在欣赏当中提高审美能力。欣赏文学作品不但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目标,而且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审美方式。学生通过欣赏各类小说、散文及诗歌等各类文学作品,就可以欣赏到自然美景,感悟到人世间的百态人生,品味到文艺作品所具有的艺术魅力,并达到相当高的美育境界。比如,当教师引领学生欣赏朱自清的名作《荷塘月色》时,就会发现作者运用了极为细腻的笔调,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荷塘月色的朦胧之美,从而让读者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美好感觉,并留下深刻的印象。优秀文学作品所带来的美的熏陶,将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增添无穷无尽的审美情趣。

3.在情境当中提高审美能力。情境教学不仅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语文教学手段,而且也是一种极为有效的审美方法。它运用了图文并茂的形式来刺激读者的感官,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教材中文字说明为主的不足,从而有利于学生审美活动的开展。比如,在欣赏诗歌作品的过程中,我会播发这些作品的朗读带,从而增加学生对于诗歌意境的理解。假如只是依靠抽象的语言与文字说明,那就难以达到这么好的效果。

4.在写作中提高审美能力。正所谓处处留心皆语文。教师应当学会选取那些家庭、学校与社会当中的典型审美材料,以此作为写作的必备素材。此外,教师还应通过开展写作训练,使学生能够及时地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与创造美,并学会写作一些具有当今时代美感的文章。

四、强化学生的审美理解能力

中学语文教材可谓是美的载体,每一篇的课文均体现出各自不同的美。如一部分文章歌咏伟大,一部分文章歌咏平凡;一部分文章歌颂善良,一部分文章歌颂纯真;一部分文章鞭挞落后,一部分文章鞭挞黑暗。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内容,反映出了作者独特的审美情感。这就要求教师要启发与引导学生在中学语文学习当中了解人的情感与内心世界,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的内容。比如,在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让学生体会作品中所表达出来的时光流逝、世事沧桑的怀古幽情,并由表及里逐步深入到作品的核心,理解作者感慨今昔、推物及人、由人度己,并抒发人生如梦的心路历程,由此可使审美理解能力得到提高。

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6

一、充分利用教材本身的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备课时应理解作者内含的情感,精心设计课前的导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定下美的基调,使新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教师要积极对学生进行审美诱导,学生产生了不可遏制的审美期待,就会自觉地调动自身的感知、理智、想象、情感等诸种因素,协调地投入审美过程,使阅读过程与审美过程融为一体。

1.注重情感的铺垫和渲染。

大凡美感强烈的课文,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浓郁的感情,教师可在导入新课时,渲染一种与课文基调一致的氛围,以情感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笔者在教八年级(上册)《美丽的西双版纳》时,精心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我们的祖国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她有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有白浪滔天的万里大川,有一望无际的良田沃野,有星罗棋布的岛屿和湖泊……特别是在我们伟大祖国的南方,有一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融合而闻名于世的地方,那就是美丽的西双版纳。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将会把我们带到那神奇秀丽的西双版纳,领略那美丽的自然风光!”教师的导语句句有情,学生的心也会激情盎然。仿佛早已飞到那令人心驰神往的西双版纳。学生的审美情趣就被激发出来。

2.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意境。

中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写景的文章,都有如诗如画的意境。教师若能巧妙地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意境,让学生一开始就置身于美的氛围之中,就更能激起学生的愉悦感。在教《阿里山纪行》一课时,我这样开头:“同学们,我让大家听一支歌,看谁能听出来这首歌唱的什么地方?”接着放《高山青》的音乐,把学生带进教材内容相应的意境中,然后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导入:“是啊,台湾是个好地方,那里物产丰富,水清人秀。阿里山林海莽莽,云雾缭绕,姊妹湖波光粼粼,山川、森林、再加上古朴的文化,孕育了美丽如画的阿里山姑娘。同学们愿意到阿里山去看看吗?”这段话创设优美的意境,缩短了学生与阿里山的距离,学生会在强烈的审美期待中阅读课文。

二、领略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美

语文教材内容都是用语言文字表达的,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抓住语言因素,指导学生理解内容,把审美教育渗透其中。领略语言文字的音乐美。

现代汉语的语音明朗响亮、和谐协调,加上特有的“四声”声调,更增添了语音的抑扬顿挫。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大多数课文,读起来朗朗上口、顺畅协调、富有音乐美。教师如能对学生加以引导,指导阅读,会有助于学生准确恰当地阅读课文,领略音乐美。许多叠音的自然传神也表现了语言文字的音乐美。

1.体会句式的和谐美

同一个意思,可以用多种句式表达。但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也不一样。比如朱自清的《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作者打破了汉语通常的语序,把“园子里、田野里”放在动词“瞧去”的前边,中间又加上逗号,形成短句,“瞧去”放在瞧的对象之后也加逗号断句,再用“一大片一大片”重叠之言,把“满是的”放在最后,起了强调作用。这种句式不仅给人音乐美而且让读者感到满眼都是嫩绿的小草。

教师启发学生体会不同句式的作用,领略其中的美,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句子并灵活地运用各类句式。

2.品味修辞手法的修辞美。

作者常借助于修辞手法来调整文辞,以便更准确、更形象、更生动地表达思想感情。教师可以从课文中运用的修辞入手来引导学生品味文辞之美。在《绿》中,作者用了二十多个比喻句,用不同的事物反复比喻同一个事物把梅雨潭之绿的鲜嫩、清亮、柔软、纯净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教师可以从分析修辞格的运用入手,指导学生体会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作用和效果,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言的鲜明性、生动性、形象性和美的感染力。

三、通过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去认识美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塑造了众多具有内在精神美(包括崇高美、机智美、诚实美、语言举止美等)的人物形象。如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先辈;为人类进步社会作出贡献的科学家、艺术家、能工巧匠及具有美的心灵的平凡人物。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欣赏心灵美。比如在教《草》时,一位教师就抓住课文中周副主席亲自尝野菜这个高潮,从周副主席尝有毒野菜的动作和神态中挖掘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对红军战士的生命和健康高度关注,对革命大业极端负责、无比忠诚的高尚品质和非凡气度。这些美好的精神品质。只要教师能引导学生去感受、体味,就会使学生心灵得到净化。

四、课外阅读也是感悟美的好阵地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只要留心一些德育强的作品总是随时找到。一次我在布置课外阅读训练时,找到一篇适合学生实际的文章——《一碗面条》,作品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名中学生和母亲生气,就离家出走,时间久了所带的钱用光,肚中饥饿难忍,在街头乱走,被一好心的卖饭老婆婆看到,老婆婆说:“你饿了吧?吃碗面条吧。”这名学生说没有钱。“你吃吧,不要你钱。”这名学生狼吞虎咽地吃完面条,千恩万谢,说是将来一定报答。老婆婆说:“我给你一碗面条你就千恩万谢,那么,你妈妈做了十几年的饭你是怎么谢的?”当我读完这篇文章时,教室里异常安静。当我布置作业时学生十分认真。学生不仅在语文能力方面得到锻炼,更重要的是在心灵方面产生了巨大震动,好像是第一次领会到母爱:母爱是这样的切近,平时又那样的遥远。几个女生课后和我谈了不少感想。我是班主任,以后我感到班级的工作很好做,学习积极性也上来了。我感到这篇文章帮了大忙。

五、将阅读教学内容感悟升华为写作训练,以巩固审美教育

写作是学生的实践活动,是学生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它直接反映学生对社会中人、事物的感悟认识,表现出他们的喜怒哀乐。一个对生活感受深的学生,他的文章立意就高、深、远,同时写作实践也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情趣,更能悟出人生的冷暖,产生爱憎感情,去用这把尺子量度生活中的人和事。一次,我教完《端午日》、《本命年的回想》后,我想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内容写一篇关于本地节日的习作,要求题目自拟。结果我在批改作文时发现五六篇立意很深的习作,尽管不符合这次习作的要求,但让我看到了他们习作的曙光。一个学生以《清明时节雨纷纷》为题,作品的内容主要记叙清明节这天在小雨纷纷中瞻仰了抗日山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继承先烈遗志报效祖国的内容。这种立意使我们感到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学生的人生中逐渐形成敬仰先烈、热爱祖国的人生观,而在习作中显示出来,并在作文写作中得到升华。再考究这几名学生,他们都品学兼优。可见,良好品德的形成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语文教学有利于美好品德的形成。

另外,教师在利用教材渗透美育的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去发现美、创造美。学生学完一篇课文,受到美的熏陶后,可以安排一次读写结合练习,以求巩固和升华。中学语文课本中,处处有美育的因素,要把它渗透到教学中去,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健康成长。

美术教育中的审美教育 篇7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 审美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美术教育也不仅仅是传授一定的美术技能, 更重要的是揭示美术作为一种人文学科的精神实质与人性内容。美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美术教育是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的重要手段。”美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担负着向学生传授审美理论, 指导审美实践的素质教育使命。在高等学校中, 美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教师通过传授知识和艺术的实践, 使学生掌握和通晓各种不同的美术形式及语言, 并且在学习某一具体美术形成的历史及特征的过程中, 掌握和识别美术独特的语言符号系统, 从而去感知世界, 不断地继承和汲取人类已有的文明成果, 使学生的审美能力由感性基础向着理性基础的良好方向发展, 促使学生能够对人、事、物作出正确的审美判断, 深入理解形式与内容的协调关系, 分辨出社会事物与艺术作品的审美品格, 从而建立起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 最终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然而, 在美术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远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与研究, 很多教师仅把美术教学当成职业技能的训练, 学生也因为毕业后的就业实际而只注重与就业相关的技能、技巧而忽略审美觉悟、审美能力等内在素质的打造。这样的学生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和人格牵引, 当所学专业技能和知识与社会需求发生错位时, 则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危机, 变得十分脆弱。由此可见, 美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基础, 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 是美术教育的重要任务。审美教育贯穿于美术教育全过程, 美术是直接进行审美教育的学科之一。审美教育离不开美术教育。

在美术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在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创作者的创作思想脉络、作品的主题思想的基础上, 正确的评价, 帮助学生知善恶, 辨美丑, 进一步塑造他们的心灵。例如:在向学生介绍美术作品的过程中, 可首先引导学生观察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某种思想方法, 表现出的艺术寓意, 从而使学生透过作品的直观表象, 深切体会出作品带给人们更深层次的艺术感染力。其次, 让学生熟知、了解作品形式美在自然、社会生活中表现美的作用。

浅析高职教育中的审美教育 篇8

一、高职教育中审美教育的意义与作用

1. 对高职人才进行审美教育, 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 是提高民族素质的需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 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在不同阶段和不同方面应当有不同的内容和重点, 相互配合, 全面推进。在不同地区还应体现地区特点, 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实施素质教育, 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 更要重视德育, 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 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2. 审美教育可以促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全面发展。

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需要的是各种教育的结合。高职院校首先是应培养合格的“人”, 其次才是“人才”, 要正确把握“能做”与“会做”转化过程。实施审美教育, 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净化心灵, 升华人格。注重学生的内心修为, 不局限于物质的束缚, 不刻意形态的表现, 最终成为全面发展、个性突出的应用型人才。

3. 审美教育能提高高职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

审美教育可以通过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 艺术注重的是形象性、自由性和情感表达, 切具备丰富的想象力, 能为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 手法上可以置换, 可以虚构, 可以模拟。没有死板唯一的答案, 能自由发挥表达个性, 所以提高学生思维的能力的前提是注重形象思维教育。

二、高职教育中审美教育的现状

我国高职教育起步晚, 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忽视了审美教育, 对此没有按职业教育的规律进行全面的调研和定位;片面理解审美教育或是对本科美学教育进行压缩式的照搬;过多强调为经济服务实用技能, 不太重视或没意识到综合职业素质、健康心理这个“软实力”的重要性。具体表现在:

1. 社会、学校重视经济效益, 忽视审美教育的作用。

我国目前的高职院校重视对学生的技能传授, 要求在短时间内掌握一技之长, 顺利就业为经济服务成为了学校的主要目的。在这种指导思想下的高职教育忽视审美教育的作用, 认为审美教育的教育效果不能在短时间内表现出来, 靠潜移默化的方式很难跟上前进的脚步。

2. 高职学生不重视, 认为只需要学好专业技能即可。

据调查, 我国绝大部分高职学生上职业院校的根本原因是由于高考成绩不理想, 他们文化基础薄弱, 审美情感欠缺, 内心浮躁, 言行

它不仅有利于手工艺教育的开展, 更有利于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注释:

[1]关爱华.工艺教学.见吴香生《基础美术:理论与实践》, 香港教育学院2001, 选自美术课程标准研修[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7[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12

跟风, 对“真善美”的辨别能力不够。将学习的目标固定在专业技能和职业资格证书上, 极大忽视了个体存在的价值。这种做法导致的结果是缺乏健全的人格、团对协作精神、创新研发的独立性以及漠视他人夜郎自大等。这个结果要比不会技能的结果更可怕, 对国家、社会、个体都没有实在的好处。

三、对高职教育中审美教育的几点建议

1. 以通识教育为基础, 重视审美教育、人文素质培养的工作。

我们不要害怕就业压力, 不要急功近利, 《易经》主张:“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中庸》中做学问应“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建议高职课程设置中要求所有学生在致力专业学习前, 对知识的总体状况有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了解。同时最大能力的提供美育课程。

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理念可在相当程度上, 整合多样性的现代教育理念和模式, 赋予通识教育以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既体现时代性, 又保持民族性, 把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国传统的文化典籍结合起来, 把现代信息文明与中华优秀文化历史统一起来。其培养目的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人。

2. 构建完整的高职教育审美课程体系。

在素质教育思想知道指导下系统、科学地开设审美教育课程, 既要考虑开设课程中技能学习的短期目的又要考虑审美教育长期目标, 要求学生选修一定数量的人文学科。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建立符合其美育课程体系, 编写计划目标培养教材, 落实审美教育的作用。不要过多考虑眼前实效性, 不要过多在意专业的具体划分。

3. 注重校园文化的“硬件”和“软件”建设。

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一方面在“硬件”上遵循审美原则来设计建筑造型、布局;充分发挥湖泊、花木、雕塑、音乐等元素来展现人文关怀或纪念作用。众多高校采用大型雕塑或壁画的艺术形式来展现校训含义、学院的夙愿。它既是美化校园的景观, 又是校园精神文明的载体, 彰显着高校所独有的人文精神和独特理念, 潜移默化地润泽着学生的美学修养、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 日常化、生活化地参与到校园美育教育中去。

另一方面“软件”方面可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参与到审美中来, 通过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表演或艺术鉴赏活动:科技文化节、名家讲座、跨专业的艺术大赛、文学研讨等。通过这些形式有效的提高高职学生对美的认知, 积累审美实践经验, 为今后的应用打下良好基础。

4. 对师资力量的建设培养。

高职教师的审美修养是实施审美教育的基础和根本, 他们的一言一行, 举手投足间都默默的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好条件下, 职业院校应该抓住机遇, 合理利用审美教育将学生培养成为技能精湛、人格健全、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高度审美能力的高职人才。实现职业教育的价值, 完成国家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创新型的伟大转变。

[3][5]王卫东.现代化进程中的教育价值观[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常锐伦.美术学科教育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9作者简介:

审美意象研究与设计美学教育 篇9

关键词:审美意象,设计美学教育,研究

一、简述审美意象

在审美活动过程中, 审美意象反映了主观意识与客观存在相互对立、相互统一的运动。我国古代思想家庄子提出的美学概念——“坐忘”、“心斋”。也就是说, 摒弃个人思想中的私欲杂念, 将主观感受融于客观存在的物象中咂摸体会, 达到心形合一的境界。庄子的文章里有一篇梓庆削木为鐻的故事, 梓庆为鲁国的国王制鐻, 制作好以后, 看到的人都以为是鬼斧神工, 梓庆声称在设计之前, 自己将内心中的杂念及世上的一切琐事都清除心外, 回到大自然中, 与自然万物为伴, 在山林中体味大自然的奇妙旅程中, 他深深感受到了心行合一的奇妙境界, 在这种境界里创造出了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作品。这个古老的故事完整的表达出了庄子提出的坐忘与心斋的观点应用于实际设计时的内涵意义。每一个设计者在创作作品前, 都首先放空思想, 释放心灵, 追求物我同一的精神境界, 将所设计的对象以散漫自由的方式与心灵对话, 同时, 所设计的对象相应的反馈出意象讯息, 与设计者产生心灵共鸣, 达到巧夺天工、浑然天成的美学意境。审美意象产生与设计师、设计物象及使用者三者之间, 通过三者的联结与沟通合力达成一致, 设计师要将所设计的客体放在首要位置, 在审美关照中, 客体本身的质感与结构的关系密不可分, 彼此辉映;另外, 设计师在设计作品的过程中, 还要考虑到作品完成后其产生的功能与表现的形式在具体使用者的心中会引发怎样的感受。设计师、设计物象及使用者通过具体直观的表象形式达到彼此的契合。

二、审美意象应用与设计美学中的功能

人类对物象产生的意识活动离不开两者之间的沟通, 设计思想的转化升华与自然客体的融入息息相关, 这传达出了审美意象在设计审美行为中起到的的重要作用。美国著名的建筑家弗兰克·罗耶·莱特于上世纪30年代为一名企业家筑建了一座别墅, 这栋建筑充分诠释了此种审美意象所生成的意义。此建筑处于一个四面环山、森林环抱的大峡谷之内, 与绵延不绝的小溪为邻, 与四季缤纷的花草相伴。建设于一条飞流直下的瀑布上端, 故别墅名称为落水山庄。这位伟大的设计师的设计思想中首先运用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达到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完美境界。在人类与大自然融合对弈的过程中, 这栋建筑体现出了人与自然相互接纳、相互统一的美好意境。审美意象在有机主义建筑理论中的美学主张, 正如莱特本人所追求的“景色为建筑而存在, 建筑为景色而存在”理念, 在设计实践中获得了“情” (设计思维) 与“景” (客观物象) 的完美统一。此外, 审美意象体现设计美感的另一重要形式是:使用作品过程中所获得功能上的满足感以及产生的深刻体验。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墨子提出了利于人谓之巧, 不利于人谓之拙的思想观点。它曾向人讲述了鲁班作竹鸢的故事, 故事的含义深刻突出了设计目的为人的重要作用, 由至巧的手, 至美的心设计的出作品必然符合人性化的使用功能。

设计师进行作品设计时, 审美意象可以充分表达出物象所具有的形态之美。欧洲一些设计家在理念上倡导复杂的形态与鲜艳的色彩成有机结合, 欧洲的家具造型风格多样, 形态迥异, 通过象征性的结构关系与色彩形成的鲜明对比, 充分表现出了审美意象的逻辑特征。设计师利用点、线、面等基本要素, 经过巧妙构思, 在家具造型上表达出审美意象的基本形式美。在现代主义设计思维的影响下, 欧洲的建筑风格形式更加丰富, 审美倾向也出现了茫茫然不知所终的状况。希腊的柱式、山墙与样式主义的门窗, 结合巴洛克的流动空间, 这些形式符号杂糅交织在一起形成特殊的折中主义态势。设计师在与建筑进行对话时, 企图让表达传统与现代、艺术与科学、自然与人文、重构与解构的符号同时并存, 审美意象的选择成为形式多样性的征兆。

三、在设计美学教育中审美意象研究所起的作用

在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过程中, 设计美学学科的建设培养仍存有许多不足之处。培养学生具有审美意象能力的方法, 可以对一件作品背后的文化背景及历史遭遇进行深刻剖析, 从而实现对作品的全面解读与理解。例如, 在教学过程中, 讲授商周时期青铜器铸技术时, 可以追溯至现代精密仪器制作方法的源头——失蜡法;明式家具的艺术风格具有典雅简朴的特点, 在教授学生鉴赏时, 对其优美的形态造型和精致结构所形成的高度契合, 可借鉴时下的社会背景和制造原材料的特性来了解掌握, 从而提升学生整体审美意象的才能与学识。我国的古代文化思想博大精深, 设计造物的观念深奥精微, 为当代的设计者们提供了丰厚的资源材料,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象能力, 不但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同时增强了自身的审美鉴赏能力及审美思维能力。

基于上述观点, 现代的设计师应具备如下职业素养:第一, 具有传承与弘扬传统思想文化的设计思维及使命感;第二, 具有学习精神, 积极学习先进的设计技术;第三, 以发展的眼光去诠释设计的含义。

结束语

在设计学院中, 审美意象学科是美学研究的主要核心内容, 实现有效的审美意象, 需设计师、设计作品、使用方三者充分有机的融合与统一, 从而使设计作品达到功能与形式的高度契合, 展现出作品的内涵美。随着社会的发展, 审美意象研究在当代艺术设计教学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是学生独立审美与创造美的重要理论根源。

参考文献

[1]韩慧君主编, 黄永健编著.《设计概论》[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8.4.

散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10

一、反复诵读, 激发起学生的审美需求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学生反复诵读, 才能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之中, 品味出作品的奇妙之处, 感受到它的韵律美和抒情美。诵读是一个古老而又传统的方法, 但我们的散文教学离不开它。因为没有了诵读, 散文的美感就找不到源泉。我认为这种诵读一方面是学生对散文的朗读与品读, 学生通过对散文中的优美文字的语感体验, 进而接受和了解形象的内涵, 唤起学生对作品本身的体验, 这是很重要的。现当代散文是更需要反复诵读的, 一定要给学生诵读文章的时间, 因为作为散文本身, 它生动的语言不需要教师做太多的分析, 这样会破坏散文原有的意境, 而通过反复诵读, 散文中的丰富情感和深刻含义自然而然地就表达了出来。学生的诵读为课堂教学拉开了情感和审美的序幕, 达到了散文对学生美感传递的第一步。

教师的精美范读也很重要。教师要用充满激情的声音来朗读散文中情感丰富的语段, 用极富美感的语调来吸引学生, 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把他们带进散文的美丽世界。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 会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受到感染, 不知不觉地进入一种境界, 从而走进散文中, 也走近了作者。教师的范读要比磁带和课件中的录音更具感染力, 教师的优美范读能让声音在教室里回荡, 从而达到非同一般的艺术效果。而现在课堂上的散文教学多数都缺失了这一环节, 或者是象征性地做做, 这是课堂教学中美育的一大缺失。

二、体味意境, 开拓学生的审美想象

品味语言、鉴赏语言, 感悟语言的魅力。在散文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字词去体味和感悟其中的情感。现代著名作家碧野的《天山景物记》是一篇文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优秀散文。文中写道“蓝天衬着矗立的巨大的雪峰, 在太阳下几朵白云在雪峰间投下云影, 就像白缎上绣上了几朵银灰的暗花。那融化的雪水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 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这里的蓝天、雪峰、白云、雪水、溪流、浪花虽是天山最常见的景物, 但被作者注入了热爱美丽河山的爱国主义情感, 着重写出了天山雄伟秀丽的特点, 并采用了三个连续的美丽动人的比喻, 描绘出了一幅神奇的、绚丽夺目的风景画面, 其中几个动词的运用更给人以“画中动态”之感。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也是极富美感的一篇名作, 文中叠词的运用极尽绘情状物之能, 非常富有发现力。如“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 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田田”二字, 把荷叶那种肩并肩紧密地挨着的情态形象地描绘了出来;又如“正如一粒粒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叠字“粒粒”, 把含苞待放的荷花那种“晶莹剔透”的形象跃然纸上;“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 遮住了, 不能见一些颜色”, “脉脉”一词赋予了荷塘流水如情窦初开那样的少女般的情怀;“荷塘的四面,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都是树, 而杨柳最多”, 其中“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在表现出树多的同时, 把这些树高低错落、连绵成片以及层次分明的景致送进了读者的眼帘。这篇散文所用的字语虽然寻常, 作用却实为瑰妙。深入文章, 发掘语言的内涵, 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去感受语言的魅力。

教师在讲授充满着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时, 要让学生体会散文中蕴涵的情景交融的意境, 开拓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天山景物记》是一篇具有浓郁诗情的散文。在讲授“迷人的夏季牧场”这一段, 我先让学生朗读, 然后点拨他们:作者笔下的迷人夏季牧场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 那就是“美”, 请你们用最精炼、准确的语言形容出它的不同角度的美?经过启发点拨, 学生概括出了夏日牧场的静态美, 牧群的色彩美, 牧女歌唱的形象美和音乐美, 雨后牧场的情景美, 牧民的别致晚餐的情趣美, 牧民喝奶的生活美, 草原之夜的自然美等。优美的散文语言是诗化的语言, 犹如行云流水, 姿态万千, 一泻千里。写景状物, 使人身临其景, 抒情言态, 令人血气俱动。散文的语言是作者心灵自然地流淌, 犹如长江源头, 百川争流汇于一江春水, 给人永恒的美感。学生体味出了语言上的美感, 就会深刻地感受和领悟作者的情感及作品的意境, 就会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课堂氛围中受到美的熏陶。

三、设情入境,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散文注重的是意境的描写, 讲究的是情感上的渗透, 因此许多散文的美感往往是内蕴的。在教学散文时, 辅以情感和内涵相近的音乐, 把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联系沟通起来, 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嗅觉等器官, 让散文中所描写的景物, 所倾吐的情意, 不断和学生的心灵碰撞, 从而引起共鸣, 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培养了审美情操。我在讲授《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时, 特意选取了名曲《春江花月夜》, 并配以荷塘月色的画面, 优美的旋律, 幽雅、静谧的意境深深陶醉了学生, 叩击了他们的心灵, 营造了心境, 引起了强烈的审美共鸣, 使学生的思维很快走进课文的内容。学生不断体会到月色的飘逸美、如梦境般的童话美, 月色的朦胧美、神秘美、和谐美;感受到荷香的清淡幽雅, 若有若无的音乐美;体会到荷叶、荷花的姿态美, 领悟到荷花那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品质和那叶子底下流水的脉脉含情。利用音乐的感染力来激发学生愉快积极的情感体验,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音乐与文字语言的结合, 拓宽了学生的审美视野, 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操。

四、调动潜力, 激发学生的审美体验

散文中的情感广博深邃, 学生受阅历、接受水平等限制, 对文章中的情感往往体验不深。教学中配以恰当的音乐, 在传递思想感情的同时让学生更深刻地领悟作品的思想内容, 这样的表达比文字更深刻、更丰富。音乐的感情和作品的情感二者有机结合, 会让学生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情感力量, 激发学生更深层次的审美体验, 从而加强学生对文章情感内容地把握理解, 在教学现代作家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时, 可以播放《聆听地

一堂课的精心设计, 在某种程度上, 可谓是一种艺术。文似看山不喜平, 作文是这样, 教课亦如此。如果只是平铺直叙, 创造不出活的气氛, 定然收不到好的效果。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之一便是教者把课教“活”。

一、巧妙地揭示意义

一般情况下文题即文眼。透过文题往往能窥出文脉, 以致观察到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 如何审题、释题, 揭示文题的意义, 不仅是一堂新课必做的要事, 而且还决定一堂课的效果, 在教学时, 针对不同的课题, 抓住文题独特的字义, 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如《七根火柴》, 可以抓住“七根”二字提问学生;火柴是很普通的东西, 为什么要以“根”来论?并且只有七根呢?这仅有的七根火柴究竟有什么巨大的作用呢?使学生脑海里一下子就产生出疑问来, 产生了探究的欲望, 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去探求。

二、“剥笋”再“掏心”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 大多都是编者经过精心挑选, 非常有典型性的优秀作品。教学中, 要像剥竹笋那样, 由外及内, 从表到里, 逐层深入。如《小桔灯》, 写的是“我”偶遇一位打电话的小姑娘, 表面看来是很正常, 但教学时要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匠心所在, 这一偶遇, 能勾出文中的“我”在无聊之余去探望并不熟悉的小姑娘的病母, 由此在言谈之中了解到小姑娘的父亲是个了不起的革命者小姑娘的光彩形象也逐渐地由一些接触而烨烨生辉:见面———接触——做灯———送灯———联想———生发主题, 最后得出结论, 在那个特定的年代, 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活脱脱地凸现出来了。这样设计, 可谓之“剥笋”再“掏心”。

三、适当地运用对比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 不比不见分晓。教学也是如此, 无论辨别字形、解释词语、乃至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搞对比, 可以是实的, 也可以是虚拟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应该依据课文的具体内容, 灵活把握, 应急处理。如在讲授《分马》一课时, 稳重的郭全海与老孙头儿的言行举止, 两面同时交待, 造成线面的对比, 这就是实比。再如《驿路梨花》一文, 写哈尼族小姑娘助人为乐的高贵品质, 没有直接的对比面。可以引导学生对比, 联系生活实际, 举些发生在身边的正反实例, 这样会使学生深刻领会文章的实质, 达到寓思想教育于语文课堂教学之中的目的。

四、善于联系

从辩证的角度说,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 都绝不是单独孤立存在的,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那么, 文章的内容素材都是来自客观事物的。因此, 要教好一篇课文, 我们不能孤零零地就事论事, 而应遵循文章脉络, 透过字里行间, 透视各种内外关系, 在新旧知球的回音》来感受大自然的清静, 渲染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意境, 揣摩作者那颗热爱故都、向往北国之秋的眷眷之心。学习台湾作家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时, 可以播放古筝名曲《渔舟唱晚》, 来表现文中那种超然物外的, 孑立独行的人格情怀。这样会较好地启发学生的深层审美体验, 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深刻体会作者极尽笔墨描写他的“空中楼阁”是为了表达他热爱大自然, 向往独立、安静、幸福的生活的情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在散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就是在充分挖掘散文自身的识之间, 在上下文之间, 架设一座桥梁, 让学生学到的东西不是静止孤立的, 而是有血有肉, 活生生的。即突出某一点, 又反映整个方面, 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如《荔枝蜜》一文, 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中心层次是“阶梯”式的, 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设计这样的思考题:作者既然要歌颂蜜蜂的辛勤劳作, 为什么要写小时候不喜欢蜜蜂呢?写荔枝林的目的又是什么?与文章的主题有什么关联?作者赞美蜜蜂实际上是赞美什么?蜜蜂与劳动人民有什么共同之处?这些问题让学生展开充分地讨论, 抓住其间的联系, 这样就会使知识活跃起来, 便于学生理解、消化、吸收, 避免了课

五、诱导启发想象

如果我们将课堂教学局限于课文之内, 即使完成了课堂教学目标, 达到了训练的要求, 也不一定就能在现实世界里通畅交往, 实现语文教育目的。因此, 我们要超越文本, 以课文里的言语运用为出发点, 延伸扩展到现实生活之中, 激发学生的联

启发想象, 可以结合学生课外获得的知识进行。如《天上的街市》这首诗的思想内容是积极向上的, 是被压迫人民憧憬美好生活的心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课外听到的有关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与课文联系起来。传说中的牛郎织女在王母娘娘的干预下失去了自由和幸福而诗歌中的牛郎织女竟然和传说中的完全不一样, 不再隔河相望, 而是骑着牛儿自由自在地来来往往, 这种自由和幸福是哪里来的呢?让学生充分、大胆地去想象, 不难得出:表达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

启发想象, 还可以运用同类事物作陪衬, 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 启发想象, 还可以抓住课文的关键词语进行。但启发想象一定要有依据, 要有限度, 不能让学生毫无根据地去空想, 也不能让学生漫无边际地瞎想, 否则是无法体会到作者创作时的思想和要表现的主题的。

综上所述, 在中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这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所在。当然, 无论是怎样的教育教学方法, 都应“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语文课堂”, “让学生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走向社会生活”, 经过积累、感悟、熏陶, 注重各个环节的衔接与逐步提高, 语文素养才会得以提高, 语文教学质量才会上升。我们要真正达到每个阶段顺利登跃新台阶, 还需要每位辛勤的园丁不断铺设台阶, 帮助学生勇敢攀越。

(徐州市铜山区伊庄镇中心中学)

审美因素的同时, 把散文的内容与形式有机结合起来, 把知识传授与美感体验结合起来。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 发展他们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建立起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散文教学中的美育, 可以多方面、多方法进行, 教师在平时要指导学生多参加、多观察、多体验各种自然、社会和艺术审美实践活动, 不断积累和逐渐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

上一篇:V.S.奈保尔下一篇:大断面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