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技术水平

2024-05-14

生产技术水平(精选十篇)

生产技术水平 篇1

1 水平井特点

1.1 井筒特点

水平井井筒一般是穿越一个或两个主力生产层, 油套环空一般都有防落物封隔器, 防止落物进入水平段无法打捞。防落物封隔器下在泵筒之下油层之上的油套环空。而普通井的井筒会穿越很多生产层, 有人工井底。若有落物, 打捞相对容易。

针对这一特点, 日常管理中我们应该注意采油水平井的管杆磨损, 严防管杆磨断掉入井中。

1.2 生产井段特点

水平井生产井段一般是一个或两个主力生产层, 油层生产面积较大。而普通井一般是很多生产层共同生产, 各油层的生产面积相对较小。这也是水平井产量高于直井的原因。

2 采油水平井管理技术应用

水平井与直井井筒、地面设施相近, 管理方法也近似。但由于地下生产井段的不同, 管理上也是有区别的。怎样才能将地下管理与地面管理结合得更好呢?

2.1 日常维护管理

与普通井一样因串联井较多, 现场为减少停井造成的不必要的影响加强录取准确度, 时常拆井口放空量油取样。对能量充足的动液面在井口附近的井为了现场管理方便, 都下了套管封隔器。日常维护严格执行热洗化防制度, 及时发现异常井进行治理, 使之转为高效正常生产井。对潜力井制定合理的挖潜措施, 充分发挥每口油井的生产能力。

水平井一般产液量较高, 加上工区的细致的现场管理。工区的水平井维护性检泵从投产至目前只干过3口, 水平井平均检泵周期为33个月, 同区块的直井平均检泵周期为25个月。

2.2 采油水平井生产见水后的管理特点

2.2.1 调参

高孔高渗水平井投产初期控制产液强度有利于提高无水采油量。对于能量充足的井, 我们或采用泵径44mm、或工作制度3m/2n等较低工作制度生产, 热洗结合实际情况严格按要求进行。留18平1, 09年6月含水已达22%, 30日参数由2次调为4次, 调后含水变化较大。7月4日冲次仍改为2次。在留18平1井11年2月含水接近60%时冲次调为4次, 增油明显, 稳产期长, 效果较好。

根据09年6月路73平1井在中高含水期调参取得的效果以及留18平1井获得的经验, 路36平1井10年2月已进入中含水期, 产液24吨, 日产油8.6吨, 含水已达64%。2月24日, 经请示厂地质, 及时进行了调参措施, 工作制度由3m/4n上调为5m/4n。调后日产液40吨、日产油16吨、含水61%。调参后含水变化不大, 液量上升, 油量上升, 增油效果显著。至目前含水和日产油较稳定。

通过调参我们获得以下经验:

经验一:应科学控制生产压差, 确定合理产能, 充分发挥水平井各水平段的产能, 减少底水能量对水平井产能的影响。低渗水平井在无水采油期增大生产压差, 增液增油含水变化不大。如路43平2井从08.2.5日投产至目前一直处于低含水采油期。08.12.26日处于无水采油期将冲程由3米调为5米, 调参后含水仍为0。

经验二:注意采油水平井调参应与水平井轨迹结合起来, 水平段较陡的井, 底水脊进将难以控制。对于水平井轨迹平缓的油井, 进入中高含水期后, 应及时调参提液, 有利于发挥其它水平段的生产能力, 控制底水脊进的速度。调参时机一定要掌握好。

2.2.2 调驱

由于采油水平井的特点, 其出水方式与直井不同。高渗水平井见水后含水迅速上升, 产油量急剧下降。边水能量充足, 油层渗透性较高时, 油井会严重水淹, 形成水井。

路36-2, 路36-4井2010年9月-12月进行调驱, 调整平面矛盾路36平4井受益, 水淹程度较高的路36平6井得到治理, 从而使区块的综合含水下降7.6%, 至12月底累增油4170吨。

2.2.3 间注

调驱后我们密切关注水平油井的生产状况。路36平6井2011年6月9日发现产液含水上升, 建议对路36-2井停注。停注后, 路36平6井含水逐渐下降, 7月18日含水恢复。路36平4井也于同期发现含水变化, 路36-2井停注后也见到了效果。路36-1X为了控制路36平4井含水也实施了间注。

通过及时观察水平井变化, 采取间注、换大泵等方式能保障调驱措施效果, 延长注入水突破时间, 争取较长稳产期。如调驱后路36-2的间注, 调驱前路36平6井换大泵。不仅解决了液面在井口的现场管理的问题, 而且起到了及时排液的作用。换大泵后不到一个月动液面下降到了泵口, 为路36-2井对路36平6井的换向水驱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减小了井筒液体对地层的抑制作用)

2.2.4 调堵

对于投产即高产液高含水的路36平11井, 对应注水井吸水剖面均为Ng II1号层下部主吸, 水线指进沟通导致该井生产层水淹。在10.10.20-11.24日对该井进行堵水, 对原生产8号层上部水平段补孔恢复生产。补孔后效果很好, 日产油达到了16吨。至12月底累增油3091吨。

路36平11井调堵成功使高含水水平井路36平9井和路36平3井看到了希望。

路36平3井平9井都有较平缓的水平段, 油井位于油藏构造的偏低部位或低于生产段, 这是含水上升快的原因, 堵水成功应该能见到增油效果。

2.3 采油水平井措施特点

水平井见水后通过调参、调堵等手段主要是发挥水平油井除趾部外其它水平段的生产能力。水平井措施效果不仅好于普通井, 见效持续时间也要长于普通油井。如留417平1、路36平11与路60井。适时调参的效果都可以与直井的压裂效果相比较, 而且见效时间长。如路73平1, 路36平1, 留18平1等井与留18-20X, 留18-27X。

3 注水水平井管理技术应用

由于储层物性差, 留80井区所有油井均采用试油压裂方式投产, 甚至油井补孔后也进行了压裂。该断块注水压力达到34MPa, 目前注水井15口, 因注不进关井的有8口。几年来对该区块采取的措施, 效果都不能持续。进入2011年以来, 留80井区产量迅速下滑, 注不进采不出的矛盾更加突出。

路43平1做为全厂第一口注水水平井于2011年4月4日正式转注。路43平1在2011年4月28日井口表套渗漏泥浆, 2011年4月30日进行了测井温找漏。在采取措施大修前, 为了防止污染采取了控压注水。注入油压由3Mpa逐步提升至6 Mpa, 井口均未上返泥浆, 7Mpa时井口再次上返泥浆, 确定控制返泥浆的最大注入压力为6MPa, 日注水量为40m3。

与直井注水相比水平井注水压力降较小, 注水井段长, 注水量大, 波及效率较高, 从而提高油藏的产油能力。

位于路43平1井趾部附近的连通油井-6、-54井最先见效, -6井10年1月压裂, 两条人工裂缝与该井区的主应力方向的天然裂缝成交叉连通形式, 连通情况较好。-57、-51X两口井位于井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的边滩, 受到储层的非均质性的影响, 未见到效果。可以考虑适时压裂引效。

4 结论及建议

4.1 高孔高渗水平井投产初期控制产液强度有利于提高无水采油量。

但处于中高含水期且水平井轨迹平缓的油井, 调参增油效果比较明显。对于水平井轨迹平缓的油井, 进入中高含水期后, 应及时调参提液, 调参时机一定要掌握好。

4.2 高渗水平井对应注水井可采用间注或波动注水提高见效水平。

及时观察水平井变化, 采取间注、换大泵等方式能保障调驱措施效果, 延长注入水突破时间, 争取较长稳产期。

4.3 给低产能井补充能量

路36平8井生产层NgⅡ段1号层, 钻在砂体的顶部, 隔夹层之上, 由于无水驱而低产。留18-34井给路36平8井注水。留18-34井2007年10月转注, 注水Ng1、2、3号层。历年剖面反映1号层下部2.3m为主吸, 相对吸水100%。留18-34井可以给低能量井路36平8补充能量。为启动其他层段吸水应对1号层进行封堵, 重复射孔1号层顶部2.2m与2、3号层合注。

摘要:本文通过对水平井高效二次开发井的生产管理技术应用研究, 寻找出水平井高效开发的生产管理技术:高孔高渗水平井投产初期控制产液强度有利于提高无水采油量。但处于中高含水期且水平井轨迹平缓的油井, 调参增油效果比较明显。调参提液时机一定要掌握好。

关键词:水平井生产技术,调参,调驱,间注,调堵

参考文献

[1]李香玲, 赵振尧等.平井注水技术综述[J].特种油气藏, 2008, 15 (2) :20-23.[1]李香玲, 赵振尧等.平井注水技术综述[J].特种油气藏, 2008, 15 (2) :20-23.

[2]徐燕东, 李冬梅等.塔河油田底水油藏水平井见水特征[J]新疆石油地质, 2011, 32 (4) :98-99.[2]徐燕东, 李冬梅等.塔河油田底水油藏水平井见水特征[J]新疆石油地质, 2011, 32 (4) :98-99.

生产技术水平 篇2

2012年9月28日,麻沙中心小学举行主题为“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的校本培训活动。2012秋参加考试的47位教师在电子信息教室积极、主动地参加了本次培训活动。

培训活动由教导处副主任唐德添主持,由黄岗、许玉香两位教师主讲。唐主任就教育技术的基本内涵做了剖析。王岗、许玉香两位老师从基础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资源准备五个方面进行解读,同时,并对考试要求进行了上机指导。

通过本次培训,老师们了解了新技术,提高了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学校将根据教师的实际需要,做好后继培训工作,使新技术能更快、更好的进入课堂,为教育教学服务。

生产技术水平 篇3

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海西供电公司 青海乌兰 817199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电力技术监督的内容与意义,论述了电力安全生产工作的现状,提出了加强电力技术监管,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的具体措施,以期进一步提升电力安全生产的管理水平。

关键词:电力生产;现状分析;技术监管;具体措施

前言

我国经济发展进程逐渐加速,城市不断扩建、规划,各种新型科技术逐渐应用,使电力需求量激增。而我国电力企业正处于不断改革、实践阶段,电力的生产安全问题尤为重要,将直接关系到改革的实施及效果。近年来,由于各种高新设备的引入和使用,对电力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应当本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在工作中严格落实和实施不断加强电力安全生产的水平。

1、电力技术监督的内容与意义

电力技术监督是电力生产技术管理的一项具体内容。它指的是按照科学标准利用先进测量手段以及管理方法,在对发电供电设备的质量管理过程中,从电能质量、热工、电测仪表、继电保护、节能、振动和特种设备等方面对电力设备的运行状况,包括安全水平、稳定性能以及经济性等标准,进行的监督、检查和调整。

我国的电力技术监督管理工作,最早源于20世纪50年代,沿用前苏联的技术,主要是对水、汽品质的化学监测与计算。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了自己的探索工作,在20世纪50年代后,又增加了金属监测。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我国的电力技术监督工作也在不断成熟。到20世纪90年代,技术监督工作已经诞生了相关的工作条例和实施细则。近几年,电力技术监督的内容日益完善,并将长期发挥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力。

1.1 电力技术监督是促进发供电设备安全,保证经济运行的前提。通过技术监督管理,把各种电力操作行为,都置于规则制度的严格要求之下,尤其是设备的交接和预防性试验规程和标准。通过技术监督管理,将“安全第一”的理念渗透到每一项基础性工作。

1.2 电力技术监督水平标志着电力工业的科技发展水平,也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基础。随着技术监督管理水平的提高,会促进电力科研的创新和进步,而在科研方面的创新和进步又会反过来促进技术水平的进步。这样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能有效促进电力工业的科技发展。同时,加强电力技术监督管理,形成一种良性行业标准之后,能促进科学管理。而在现代条件下,高效的社会化表现为分工的细密化,分工细化需要技术上的高度统一和协调,而标准正是这种统一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2、电力安全生产工作的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质量也在稳步提升,整个社会的生产发展和人们的正常生活,都对电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不能提供高效优质电能,会给人民生活带来极大不便,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在大力倡导节能减排的背景下,安全用电,安全发电就显得更为重要。

当前我国电力行业在安全生产上依然存在不可回避的问题:一方面,虽然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了电力的建设和投资,但是因为电力需求增大所带来的电网供应能力和结构性缺陷等问题依然存在,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电力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社会对电网供电的可靠性期望不断提高,于是,电力安全生产任务也在加大,责任更加艰巨。但纵观全国电网建设,从基建质量监督、施工器械维护到设备投入运行等一系列过程,长时间处于高强度运转,稍有不慎,就可能留下安全隐患,直接导致事故的产生。

电力行业的从业人员在素质上参差不齐。高水平的电力专业人才短缺,不少业务人员电力技术不够成熟,业务能力较差。系统内部也缺乏培训与配套措施,致使高度技术密集型的行业交得技术动力不足。

3、加强电力技术监管,提高安全生产水平

3.1 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加强安全意识

要树立并坚持“管理就是责任,责任重于泰山”的战略思想与原则,要坚持以身作则,起好带头作用,遵守相关安全规定与规章制度,将安全网络进一步完善。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电力企业都要了解每一位员工的思想情况与工作情绪,不仅要用严格的制度要求他们,也要关心他们。因为电力生产一线的工作人员的工作非常单调、枯燥,而且会随时面对可能出現的电力事故,在心理上必定会承受或多或少的压力。另外,电力企业更要重视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不断培养相关工作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与团结合作精神。电力企业应该运用现有的资金实施最大限度的投入,从而吸引人才,更好的培养人才。电力企业应该从实际情况人手,引进掌握新技术的高端技术人才,为企业的发展储备人才;加强员工培训,企业可以适当开展技术比赛,积极开展前辈带新手的活动,不断加强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提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对旧设备与新设备的操作能力与应对能力。

3.2 适当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和仿真技术

如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模糊数学遗传算法等具有智能性的特别计算方法。这些虚拟却不乏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智能算法,补充了具体模型的不足,使得困难繁杂的控制过程变得十分直观,易于操作。比如山西电网近年来实现了电科院与外单位的合作,二者联合开发出了热工专业的过程动态研究系统仿真试验装置,将电力现场的问题搬到了实骏室进行研究,大力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率。这对于开展技术监督管理的理论研究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3.3 探索状态检修的可行性方案

电力发电供电设备也不是永动机,再好的材料也有磨损、坏裂的一天,所以,需要加强对电力设备的检修。但是,对其检修一直沿用老标准,即计划检修。计划检修是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进行的例行检查。这一检修方式有一定弊端。因为自然条件的变化是无常的,设备材料的磨损情况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有的设备可能在外力作用下,根本不能支撑到下一次检修的时间。因此,在检修方式上要探索新的方式。状态检修就是一种较为可行的方案。它是根据设备的实际技术状态而实施的检修。美国已经有大约70%的电力企业采用了这种检修方式。状态检修是建立在切实有效的状态监视和诊断技术基础之上的,所以,它对技术监督工作,有着较高的要求。

3.4 积极开展寿命评估和缺陷管理工作

适时开展对供发电设备的寿命评估工作,加强有针对性地技术改造,及时淘汰落后,整合先进,为系统增加更多的生产能力。这一过程的展开,可以建立一个设备缺陷数据库,对于一些老化的、有缺陷的设备,记录其名称、设备的类型、电压等级、制造厂商、发现缺陷的时间等。在每一季度末尾.统计好待修设备内容,为下一季度统计形成参考。下一季度再根据完成情况,做好记录,作为下一季度的参考,以此往复。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根据国家电网提出的要求,在一系列基建安全活动大力开展的背景下,努力开发新技术,做好对电力的技术监督管理工作。通过不断深化对电力技术监督管理的认识,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监管措施,一定能够实现安全生产,为广大人民群众打造一个良好的用电环境,提供优质用电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学宏,国华电力技术监督管理创新与实践[J],电力技术,2009,(12):15-17

[2]肖云莲,王敏,做好电力技术监督的措施[J],云南电力技术,2006,34(01):25

[3]张洁,建立和谐发展的电力文化[J],农电管理,2005,(10):44-45

[4]张 涛,加强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对策建议[J],价值工程,2010年02期

水平井水平段轨迹控制技术探讨 篇4

关键词:水平井,水平段,轨迹控制,问题,措施

近年来,国际油价持续走高并且我国大部分油田开发进入中后期。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水平井存在在油层中的穿行距离长,泄油面积大,产量高,同时也能提高单井的油藏控制面积等优点备受开发者的青睐[1—5]。水平井的钻探数量越来越多,胜利油田在2008年水平井总数突破1 000口,仅2008年一年胜利油田水平井施工数量更是增加到了400余口,水平井在油田的生产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然而在水平井施工过程中特别是进入水平段后,由于地质、工程等其他原因需要进行滑动钻进调整井身轨迹保证轨迹在油层中穿行。在水平段进行滑动钻进时经常出现很多棘手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很好地解决,会造成水平段的轨迹调整受到影响,造成脱靶、提前完钻等,使得水平段在油层中的穿透率降低,影响了水平井的开发效果甚至填井,造成的损失是十分巨大的。本文对水平井水平段的施工特点、难点及对应的解决措施进行了分析总结。

1水平井水平段施工存在的问题

1.1地层胶结疏松,钻时快,造斜率偏低

在油层中特别是胶结疏松砂岩的油层中钻进时,机械钻速一般较高,胜利油田该速度可以达到100 m/h,因此钻进过程中跟压困难,这样在复合钻进过程中容易出现井斜角减小的现象,需要及时地调整轨迹。但是由于地层胶结疏松,钻时较快,滑动钻进效果一般较差,造斜率也普遍偏低。

1.2测斜零长大,靶框小,轨迹控制困难

在水平段钻进时,由于下入了地质导向仪器,使得仪器的井斜方位测斜零长达到20 m左右,这就使得井底的井斜角,方位角不能及时地测量,只能靠预测进行轨迹调整[6]。而且弱胶结油层水平段的目标靶一般设计在油层顶部1 m左右,目标靶的上下靶距较小只有0.50 m,轨迹调整难度大。

1.3水平段施工后期,滑动钻进施工难度增大

在水平段钻进时特别是到水平段后期,随着位移的增大,钻具的摩阻扭矩增大[5],进行滑动钻进时,存在着工具面的摆放困难及钻进时工具面的不能够稳定等问题。

2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及相应的技术措施

在总结水平井水平段施工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在现场施工中的经验教训总结出在水平段的施工中主要存在测斜零长较长轨迹预测、工具面摆放、在弱胶结油层增斜困难等难点。以下对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根据现场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2.1轨迹预测难度大的原因及相应措施

在水平段的钻进中,由于增加了电阻率及伽马等地质参数的测量,仪器的测斜零长达到20 m左右,这样对井底数据特别是井斜的预测对轨迹影响很大,其原因可用工具造斜能力误差定量分析[5]如下:水平井靶窗高度为2 h,设计着陆点为A,A点相应的增斜半径为R。当实际的着陆点分别位于靶体的上极限位置A′1和下极限位置A′2时对应的曲率半径R′为:

R′=R±h (1)

相应的工具造斜率K′为:

Κ=1R±h (2)

与设计造斜率Κ=1R的误差为:

ΔΚ=±hR(R±h) (3)

造斜率的相应误差:

ΔΚΚ=±hR (4)

着陆控制对工具造斜率的要求范围是:

1R+hΚ1R-h (5)

以上“+”用于实际着陆点位于靶体上底面的情况,“-” 用于实际着陆点位于靶体下底面的情况。由公式(5)可以看出在靶半高较小的情况下,对造斜率误差要求范围小,在测斜零长长的情况下,轨迹控制的难度增加。

由于预测存在的误差,造成实际轨迹可能与预测轨迹相差较大,造成轨迹调整困难。针对测斜零长大,轨迹调整困难的情况,采取加密测点,及时调整轨迹,避免井身轨迹出现大的起伏,另外施工措施应该尽量保持一致,减少预测的误差[6]。

2.2工具面的摆放困难问题

在水平井的水平段施工中,由于油层或者其他的原因,需要进行滑动钻进来调整井身轨迹,在没有旋转导向钻井系统的情况下,这就需要摆放造斜工具的工具面来进行轨迹调整。但是在工程人员根据仪器显示的工具面进行工具面摆放后,工具面发生不合常规的变化如经常出现工具面的变化很大、长时间不能稳定,甚至出现工具面的转圈现象;加之在油层中钻进时钻时很快,仪器信号的传输不够及时,这就造成不能正常地滑动钻进或钻进的效果不符合预期,使水平段轨迹的起伏变大,影响了井眼轨迹调整的效果。

水平井施工中引起工具面摆放困难的是由钻具的扭矩不能及时地释放引起的,在摆放好工具面后,钻具的扭矩没能及时地释放,在钻具的活动中逐步地释放就引起了工具面的不合常规的变化。造成钻具扭矩不能及时释放主要的有以下几个原因。

2.2.1 前期井身轨迹的影响

前期的井身轨迹控制出现问题,使井眼轨迹不够圆滑,出现大的狗腿度,造成钻具的扭矩过大,钻具扭矩的释放也受到影响,给下一步的施工造成严重的影响。

2.2.2 钻井液的影响

在水平井中岩屑的携带十分困难,如果钻井液性能不好,造成岩屑不能及时携带出井,井壁不稳定,引起摩阻扭矩过大,影响钻具的转动和扭矩的释放。就会造成摆放工具面时困难。

针对此问题根据水平井施工经验,得出以下解决的方法:

①要控制好前期的井身轨迹

在前期的井眼轨迹控制中,要尽量避免出现大的狗腿度,使井眼轨迹尽量保持圆滑,减少因为轨迹引起的摩阻和扭矩。

②进入水平段前,向井队提出建议处理好钻井液、及时进行短起下修整井壁、携带岩屑,使井眼保持畅通以减少井底的摩阻扭矩,从而减少钻具的扭矩。

③充分活动钻具,释放钻具的扭矩

在摆放工具面后大幅度活动钻具,使钻具的扭矩得到充分地释放,例如提起单根进行大幅度活动,如果仍然不能有效解决问题也可先采用在摆放工具面前开启转盘转动一段时间或先活动钻具,如提起2个或更多单根活动钻具,是钻具预先存在的扭矩得到释放,然后再摆放工具面。在摆放过程中要一次少转动转盘,然后充分活动钻具,工具面稳定后再继续摆放,这样通过几次使工具面摆放到预定的位置。

在上述措施仍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时,建议施工方进行短起下作业,来达到疏通井眼,减小摩阻扭矩的目的。

另外在油层中进行滑动钻进时,由于钻速很快,而且因为在水平段钻进时增加了电阻率,伽马等地层参数的测量,工具面的变化很慢,经常出现一个单根已经钻完,工具面信号还没能够及时地传输到司显的情况。根据在现场的施工经验,在油层中钻进时,特别是钻速很快时,动力钻具反扭角通常很小,并且可以根据前期施工的经验进行大概的估计,因此可以将工具面摆放在合适的位置加到固定的钻压进行施工即可。

2.3增斜困难的问题

在水平段特别是弱胶结油层的施工中遇到的一个最棘手的问题是增斜困难,因为油层的砂岩一般胶结疏松,在开启转盘进行复合钻进时,经常出现降井斜,这就造成穿透油层扎入泥岩,使建井周期增加,严重可能会提前完钻,如有底水还会造成填井,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需要通过滑动钻进来进行增斜钻进,调整井眼轨迹使水平段维持在油层中。

在油层中特别是弱胶结油层中不增斜或增斜困难的原因主要有:

①地层胶结不好:油层中砂岩胶结疏松,水力冲刷作用影响下,难以对钻具起到有效的支撑作用,使得滑动钻进没有效果或者效果不佳。

②地层走向:如果油层走向是向下倾斜的,也可能造成降斜严重,影响增斜钻进的效果。

③施工参数:钻压小,在滑动钻进时,造斜率的大小与造斜工具、地层以及施工参数有关,在施工参数中钻压的影响最大,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钻压越大,造斜率越高。由于在油层中钻速快,跟压困难,在钻进过程中钻压较小,或者由于摩阻过大造成井底实际钻压很小,影响了钻具的增斜效果。

④井身轨迹趋势:前期井眼轨迹调整措施不当,如在需要调整轨迹向下时,降斜滑动钻进的过多,使得井眼轨迹具有了向下的趋势,使底部钻具处于向下倾斜的状态,在增斜钻进时无法起到增斜的效果。

对于增斜困难的油层相应的施工措施:

①在水平段调整井眼轨迹时,尽量不进行或少量进行降斜滑动钻进。因为在胶结疏松的油层中开启转盘进行复合钻进一般会使井斜减小,因此可以通过开启转盘钻进,钻完一个单根多划眼的办法来进行降斜施工。在进行滑动钻进时降斜时要采取分多次,每次进行较少的滑动钻进来保证轨迹变化缓慢,避免造成轨迹向上或者向下的趋势,引起后期进行滑动钻进时的效果不佳。

②采用合理的钻进参数,来提高钻具的增斜效果。

在应用螺杆钻具进行滑动钻进时,加大钻压可以提高造斜工具的造斜率,因此在油层中进行定向钻进时要适当加大钻压,这样才会取得较好的增斜效果;通过降低钻井液的排量,来减小井底的水力冲刷能量,也可以提高滑动钻进效果。

③更换大弯度螺杆钻具

如果上述措施仍不能达到增斜的效果,可以通过更换大弯度的螺杆钻具来进行增斜,在油田内部现场施工中一般采用1.5°单弯,可以更换1.75°单弯,或一开始就使用1.75°单弯。

3施工实例分析

以沾4区块的水平井为例分析该区块水平井水平段的轨迹控制技术。沾4区块砂层厚度约20 m,储层厚度稳定,层内发育有泥岩隔层及钙质夹层,厚度1—2 m 。

沾4-平5井在井深1 429.6 m时进入油层,垂深1 262.72 m,复合钻进时井斜降低,进行滑动钻进时采用了降低排量进行钻进,效果较好,但当井深到达1 535.11 m,垂深1 265.15 m时,根据采油厂的地质要求垂深继续下降,进行滑动钻进5 m,之后再进行滑动钻进增斜时没有增斜的效果,根据钻时分析在垂深1 265.15 m—1 265.35 m为钙质夹层,轨迹数据及钻进方式如表1所示。根据该区块施工井的经验分析,在夹层之上钻进时,增斜效果较好,复合钻进时还有可能是增井斜的。但是一旦穿过夹层,滑动钻进就没有效果。主要原因是夹层之上油层物性稍差,胶结较好,夹层之下胶结疏松,难以对螺杆钻具形成有效支撑。另外假如轨迹穿过夹层,由于夹层硬度较大,使钻具具有向下的趋势。由于这两条原因使得穿过夹层后的滑动钻进增斜时没有效果。因此在此区块施工时,在水平段要及时判断油层,避免穿透油层中的夹层。通过上述分析及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钻出的井身质量优良。具体如表1所示。

注:Z—复合钻进;G0/5 m—该单根在工具面0处定向钻进5 m,剩余部分复合钻进。

4结论

(1)油层中水平段的施工具有较大的难度,为减少摩阻扭矩,保证水平段施工,前期的井身轨迹需要尽量精确控制。因此要根据直井段的数据修正轨迹剖面,在施工中保证前期井身轨迹尽量圆滑。

(2)在水平井的施工中,钻井液的性能对后期施工至关重要,因此要加强钻井液性能的处理,及时清理岩屑,保持井壁稳定,保证钻井液的润滑性,使井眼保持畅通。

(3)在油层特别是弱胶结油层水平段施工中,需要勤测量井身数据,需要根据地质参数及时与甲方沟通,及时地调整井身轨迹,确保水平段在油层中穿行。

(4)现场的施工措施对水平段施工至关重要,要根据不同区块的油层特点,总结出适合该区块油层施工的技术措施,建立区域水平井钻井技术的模式。

(5)加强随钻测量仪器的更新进步,应积极采用新的钻井测量仪器和技术如推广近钻头测量技术,降低轨迹调整的难度。

参考文献

[1]袁昭,李艳明,陶林本,等.吐哈油田水平井随钻地质导向技术研究.石油钻探技术,2008;36(3):87—90

[2]黄根炉,赵金海,赵金洲,等.基于地质导向的水平井中靶优化设计.石油钻采工艺,2004;26(6):1—3

[3]王彦祺.地质导向钻井技术在要英台油田的应用研究.石油钻探技术,2009;37(1):39—41

[4]冉飞.塔河油田三叠系水平井地质导向技术研究.录井工程,2006;17(3):24—28

[5]苏义脑.水平井井眼轨道控制.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

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建议 篇5

现代社会中,机械自动化在企业生产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安全生产在生产生活中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安全生产也越来越受到国家政府的重视。随着国家相应法律条款的出台和企业安全资金投入的加大,企业职工的安全状况明显改善。但由于生产水平不高和部分企业领导过分追求经济效益而对此重视不够,安全事故仍时有发生。因此,提高安全生产水平仍然是一项长期性、持久性、艰巨性的工作。

目前,全国正致力于全面建设和谐社会,营造一个安定和谐的环境,同时北京奥运会开幕在即,安全生产在国家工作中成为重中之重。面对这一重要的历史时期,安全生产管理必须采取非常的手段、非常的举措来应对安全生产过程中的不足及设备管理的需求,做好迎接困难、迎接挑战的充分准备,抓住工作的关键,重点突出,求真务实,理清思路,优化流程,建立健全基础管理体系,加速国家与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要求的对接,切实建立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安全保障体系。为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强化安全防范措施,有效防止和遏制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确保企业各项生产工作正常开展,有以下建议:

一、充分认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危和社会安定,也与我国的各项工作能否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因此我们一定要从讲政治、保稳定、促发展的高度来深化对安全生产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地方与企业的各项法律法规,必须凭着“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着眼长远,改今天的隐患,着眼未来,抓今天的薄弱,着眼大发展,打明天扎实的基础。

二、提高思想认识,强化了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

国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出台了一系列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各级地方党委、政府也要把安全生产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上,在加强基层和基础工作、深化企业发展两个攻坚战等方面,做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为企业安全生产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引导企业加强和改进安全管理,整体推动企业装备上档次、管理上水平,确保全国安全事故死亡率明显下降。安全生产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如果忽视人的因素,忽视人的素质,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将是空中楼阁,成立一句空话。因此广大企业要树立安全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理念,抓安全基础工作成为自觉行动,把安全工作摆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先于一切、影响一切”的位置,不断强化安全基础管理,促进企业安全发展,创建本质安全型生产的理念和目标,促进安全基础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同时企业要切实维护职

工合法权益。一是充分发挥工会在促进安全生产方面的作用,保障工会依法组织职工参与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二是企业招用职工必须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强化安全生产和岗位技能培训,提高职工素质和待遇,减轻劳动强度,配备劳动防护用品。三是加快落实工伤保险条例,在全国煤炭等高危行业普遍实施工伤保险制度。

三、加强领导,明确管理职责。

(一)加强领导力量,强化组织保障。为切实搞好安全生产工作,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应重视安全生产监督队伍建设,健全安全监督机构,配备必要的专职安全生产监督人员。要加强对执法监督人员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执法业务的培训,切实提高监督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依法行政水平。按照“一把手抓安全、负总责”的要求,调整充实各级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高度重视,搞好宣传。各级部门要把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组织人员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地方与企业的各项法律法规,进一步增强安全生产意识,促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更加重视安全生产工作,真正做到“安全生产,人人有责”,“防范事故,从我做起”,形成全国上下重视安全生产工作的良好氛围。

(三)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各级部门要按照各自的分工和职责自觉地承担起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的重任,并树立“全局一盘棋”的思想,对全局性安全生产工作和各管理部门预防性工作都要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真抓实干,努力开创安全生产工作新局面。

四、建章立制,依法办事。

(一)建立例会、档案制度。各责任单位要定期不定期地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安全生产工作,建立安全生产工作档案,特别是组织领导,管理制度、责任状、事故情况及处理意见等均要归档保存。

(二)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一是把安全生产纳入全局执法工作责任制,在日常执法工作中,不仅要有安全生产内容,而且要明确具体要求和考核办法;二是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主抓,各级负责人负责各自单位的具体安全生产工作;三是节假日实行领导带班和专人值班制度,认真做好防火、防盗等安全工作;四是重大活动必须先报请领导同意,并事先做好安全防护措施,切实保护人员的人身、财产安全;五是对存在安全隐患较重,人民群众比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坚决依法取缔。

(三)建立检查、督促制度。要改进安全监督管理方式。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和监督机构应以实现对生产安全的动态控制为目标,改进监督检查方式。在监督检查工程实体安全的同时,重点监督检查企业安全责任制的建立、落实情况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执行情况。要建立完善巡查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违法违规行为。要加大对发生事故和安全生产

工作不力的企业、项目的监管力度,加强对事故隐患整改的复查落实工作。一是开展定期安全大检查,做到检查要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避免走过场;二是督促安全生产责任和整改措施是否落到实处。通过检查、督促真正发现一批隐患,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四)建立事故报告、急救、调查和报结制度。凡发生安全事故必须立即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和相关领导,并及时采取措施挽救。对安全生产事故,特别是重特大事故,要坚持事故原因没有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没有严肃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没有落实不放过,广大干部职工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完善事故应急处置机制。各级管理部门应督促企业制订本企业工程质量和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同时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抓紧制订切实可行的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应急处置预案,完善事故应急处置机制。注重落实应急抢险队伍的培训工作和机械设备的保养工作,定期组织演练,做到组织落实、人员到位、设备齐全、物资充足,有关费用列入同级财政预算。

(五)强化责任追究制度。对企业存在重大事故隐患不及时整改的,以及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的,各级行政主管部门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予以查处。涉及单位资质和人员资格的,依法按审批权限进行处理。对不依法查处及事故处理久拖不决的,要追究相关部门和领导的责任。

五、进一步加强教育,树立安全发展理念。

狠抓职工队伍建设,提高安全素质。提倡各企业积极采取联合办学、定向培养、选拔优秀人才进修等多种措施,培养安全技术管理人才;强化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和持证上岗;变招工为招生,加强前期培训,提高职工素质;加强安全警示教育,利用电视、广播、板报、事故案例分析等多种手段,强化全员安全意识。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各有关部门、单位要从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增强抓好安全管理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真正把保障职工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实现社会和企业安全稳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抓紧抓好,努力避免和杜绝各类安全责任事故发生。加强安全文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安全氛围。各企业加强安全文化建设,通过对人的理念、道德伦理、态度、情感、品行等深层次人文因素的强化,利用引导、教育、宣传、奖惩、创建群体氛围等手段,切实提高人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使安全深入人心,成为每个员工自觉、自动、自发的行为,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六、增强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督促各企业认真开展职工上岗前的操作技能培训、安全防护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培训,并大力提倡举办民工学校。各企业的安全培训计划和实施情况应报相应管理部门备案,作为考核企业质量、安全、文明生产保证能力的重要依据之一。

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直接影响安全工作的开展,安全意识淡薄,技能水平低下难

以杜绝违章现象发生。因此,认真抓好员工安全技术教育和培训,并作为安全活动的重点,逐步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使之认清习惯性违章的危害,明白只有遵章守纪,纠正违章,规范作业才能做到“三不伤害”。通过安全生产规范化管理,反违章活动开展,在规范职工的作业行为方面就会取得较好的效果,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事故的发生。坚持安全生产规范化管理,有利于反违章活动的开展,锁定创建安全生产无违章活动目标,杜绝行为性违章,管理性违章的发生。在平时工作中,坚持自觉对照安全性评价的要求来进行自我检查,杜绝装置性违章的发生,安全生产工作就能取得明显效果。

七、认清形势,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安全基础管理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虽然安全生产多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由于体制、结构、市场等诸多因素的变化,特别是当前经济增速偏快、投资增长过快,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给安全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因此安全基础管理工作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新环境的要求,基础仍然不牢固:

一是对安全基础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一些单位没有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的理念和安全第一的思想,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组织生产的现象依然存在。

二是安全生产保障能力仍然不高。有的企业安全工作力量不足,管理弱化,一些重大隐患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理;有的企业安全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设备落后。

三是安全生产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既有代表先进生产力水平的现代化企业,也有一些单位基础相当薄弱。即使在一些机械化程度相对高的企业,总体安全保障能力也不高,百万吨死亡率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与引领安全发展的历史使命不相适应。

四是在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上还有差距。有的企业不顾实际盲目扩张,一些基建项目违反程序擅自开工建设。由于工作进展不平衡,安全生产基础不牢固,安全生产形势依然相当严峻。

八、加快行业的改革和发展。

一是建议国家尽快研究适应新时期的安全生产管理体制问题。二是建设大基地和组建大集团,走集约化、规模化的产业发展道路。三是将安全基础理论研究和科技攻关纳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四是坚决整治严重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的企业,尽快实施各资源税费以资源储量为基数计征的办法。五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完善安全投入机制,抓紧落实对国有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尽快解决国有企业的安全投入欠账。

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安全生产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克服麻痹松懈思想,时刻保持高度警惕,集中精力抓好各项措施落

实,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努力保持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稳定,为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提升叶菜生产水平的实用技术 篇6

关键词:叶菜生产;可持续发展;实用技术

中图分类号: S636.0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5)11-0232-02

收稿日期:2014-12-15

基金项目:国家星火计划(编号:2012GA690002);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编号:BE2014319)。

作者简介:卢昱宇(1983—),男,江苏徐州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露地蔬菜无公害栽培技术研究。E-mail:luyuyu86@163.com。

通信作者:周建涛,研究员,主要从事园艺作物研究。E-mail:102949231@qq.com。近年来,江苏蔬菜供应量充足。方便运输和保鲜期较长的蔬菜,从山东、安徽等外地蔬菜大量进入;储藏期短、难以远距离运输的叶菜,主要是当地生产。江苏蔬菜周年均衡供应的主要矛盾是叶菜生产,江苏社会经济比较发达,蔬菜生产不但劳动成本高,而且劳动力日趋紧缺;叶菜不能扩大种植面积保障供应,上市过滥会伤害菜农,也不利于提高土地产出率,需要在现有生产基础上,结合长远利益,借鉴发达国家的叶菜生产方式,省力化栽培,集约化生产,可持续发展。根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在叶菜生产方面的研究进展,结合江苏叶菜生产实际,分析提升叶菜生产的技术途径。

1叶菜生产的土壤培肥技术

1.1土壤培肥的重要性

土壤环境是蔬菜生产的基础,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三大部分组成,大量施用化肥容易导致土壤环境恶化,不但破坏土壤的团粒结构,还积累有害无机元素,尤其是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缺乏生存环境,影响了土壤腐殖质形成和分解、养分释放、氮素固定,不利于蔬菜生产可持续发展。叶菜生产基地茬口复杂,实行轮作较难,连作不但造成土传病害越发严重,还因为同一种作物的根系分布范围和深浅一致,吸收肥料种类相同,某种游离态营养元素匮乏,蔬菜生产过程中容易形成生育障碍。提升叶菜生产水平,首先要加强土壤培肥,由于增加土壤有机质、深耕碎垡等土壤培肥技术措施,需要花费大量的劳动力,往往被生产者忽视,成为生产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1.2土壤培肥的技术措施[1]

1.2.1增加有机质和深耕技术相结合适宜蔬菜作物生育的肥沃土壤,是以有机物为中心的土壤养分平衡、丰富、有效化;能供给作物根际充足的空气,供给作物生育必要的养分和水分;土壤中没有阻害物质。土壤培肥首先是增加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有机质的方法要结合当地实际条件,最好是利用稻草等作物秸秆,截断后堆制腐熟,充分腐熟后,在耕翻前施入田间,使用量不限制,施用稻草等作物秸秆为主要材料堆积发酵的堆积肥,既增加土壤肥力,又增加土壤孔隙度,改善理化性能。深耕是土壤培肥的重要措施,叶菜根系以须根为主,主要分布在20~30 cm的土层内,生产上要优质丰产,必须具备深厚、疏松、肥沃的土壤条件,必须强化土壤深耕作业。深耕和增加有机质相结合,深耕25 cm以上,破除土壤板结,形成较深的耕作层,增加土壤通气性和透水性,促进作物根系深扎,增强作物抗逆力。

1.2.2土壤培肥和清洁田园相结合土壤培肥和清洁田园相结合,是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叶菜生产基地必须有效处理蔬菜残枝废叶和产销工程中的废品蔬菜,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把蔬菜残枝废叶和废品蔬菜作为资源利用,通过生物反应技术,生产多功能生态有机肥,作为改良土壤的一种材料,实现各种营养元素循环利用。叶菜生产要求疏松肥沃、保水保肥的土壤,肥料要求以氮肥为主,因此,也可以把蔬菜残枝废叶和废品蔬菜制成堆厩肥,利用固定的场所积蓄,形成一定的量,加入足够的碳酸氢铵,覆盖农膜高温发酵,杀灭有害微生物,充分腐熟,是叶菜生产的优质有机肥。

1.2.3利用土壤培肥的配套机械叶菜生产可持续发展,应该创新省力化的土壤培肥技术,开发利用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土壤培肥质量的配套新机械,不但是利用机械深耕,还应该能够充分搅拌土壤,小白菜、菠菜等叶菜根系较浅,不但要求土壤粗细均匀,耕翻前施入田间的各种肥料,以及改良土壤的堆厩肥,要能够充分搅拌均匀。目前能够深耕25 cm以上的小型轻便耕作机不断涌现,可以利用深耕加旋耕的办法,解决实际生产中由于高标准土壤培肥用工多、操作难的突出问题。

2叶菜生产的减农药栽培技术

2.1农业综合防治病虫害措施

叶菜生产应该把农业耕作防治、物理防治、生态防治技术组装配套,建立抑制病虫害发生和蔓延的环保型防治技术。农业耕作防治包括选用优质抗病品种、种子消毒、中耕除草、合理轮作、温湿度控制、菜田及周边环境管理等农业措施。物理防治包括土壤日晒消毒、杀虫,使用防虫网和黄板隔离、诱杀蚜虫、白粉虱和斑潜蝇,使用黑光灯诱杀菜蛾、夜蛾等物理措施。生态防治包括利用天敌、拮抗微生物、性诱剂等。

2.2露地栽培的综合防治病虫害措施

叶菜露地栽培,主要病害有软腐病、霜霉病、灰霉病、病毒病、黑腐病、黑斑病、干烧心等,病害发生和流行多数都是天时不利引起,如持续干旱病毒病多发,持续阴雨软腐病、灰霉病多发。在土壤培肥的基础上,甘蓝、青花菜、大白菜等叶菜类蔬菜,采取小畦种植,或者起垄单行种植,作物生长过程中加强中耕除草,疏松土壤,截断地面蒸发,能大幅度降低病害发生,一般情况下,可以不用农药防病,实现减农药栽培。如果局部发生病害,使用农药及时防治,合理的栽培方式,有利于提高农药的防治效果。生产基地要加强病虫预测预报,加强田间病虫调查,利用低残留农药防治时,一定要遵照农药安全使用准则,交替轮换用药,最后一次施药离采收的天数不得低于规定的安全间隔期。

nlc202309020107

叶菜类蔬菜春秋季节栽培比较容易,生产难度最大的是夏季,时常遭受暴雨、高温和虫害等自然灾害的危害,产量和质量很不稳定,消费者普遍担心夏季叶菜的农药污染。高温季节叶菜生产,应该采用防虫网隔离虫源,保护蔬菜生长。

2.3防虫网栽培的技术配套

防虫网覆盖栽培技术[2],可以大幅度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和使用次数,生产上需要在配套技术方面改进完善。合理排灌是夏季叶菜生产管理的重点,叶菜生产最怕暴雨后的烈日,排水不畅会造成病害发生和大面积萎蔫死亡,采用深沟高畦栽培,确保棚室四周排水顺畅。大棚顶部设置微喷装置系统,当作物需要灌溉时,打开开关自动喷水,均匀浇水,每次灌溉到畦面以下2 cm左右的土壤潮湿即可,浇水在9:00前或18:00 后进行,防止高温下浇水造成烂菜。防虫网覆盖增加了网棚内的温度和湿度,需选择耐热品种,适当稀植,减轻高温高湿造成的病害和烂菜现象。播种前需清洁网棚,降低害虫基数,网棚外要干净整洁,避免害虫产卵通过网眼落入网内孵化危害。平时进出网棚要随手关门,以防蝶蛾等害虫飞入网棚内产卵。网棚内四周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不种菜,以防害虫钻入或隔网产卵于叶片。

2.4夏季抗热避雨栽培的技术配套

抗热避雨栽培技术[3],较好地解决了夏季叶菜生产的雨害、虫害、高温等三大难题,通过多年的实践,技术成熟,效果显著。主要是“高棚边网、高畦顶灌、一次施肥” 3项关键技术。采用钢塑复合管或其他钢管大棚,每个大棚长40 m左右,宽7.5 m,高3.5 m,顶部覆盖9 m宽农膜,肩高1.8 m,并使用20目的防虫网,大棚空气流通性不受影响,低温季节增加空气热容量,高温季节有效降低近地表温度,不但适合叶菜夏季栽培,也有利于周年生产,同时能够隔离虫源,保护蔬菜生长。大棚顶部安装喷灌系统,栽培时一次施足基肥,畦高20 cm左右,当作物需要灌溉时,打开开关自动喷水,均匀浇水。除了以上核心技术以外,实际生产上还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技术配套,选用耐热、抗病、适应性强的品种。

3叶菜集约化生产技术

3.1工厂化无土栽培技术

工厂化生产是高度集约型农业,通过高投入、精装备,实现省力化生产,提高土地产出率,有效避免连作障碍。工厂化无土栽培,关键技术是化肥配制营养液灌溉作物,气象环境调控和灌溉施肥方面采用自动化控制,满足作物对温、光、水、气等环境条件的需求,对于菠菜、生菜、芹菜等速生叶菜,不但稳产高产,而且外观鲜嫩,口感好。国内外对叶菜类蔬菜工厂化生产技术进行了大量研究,发达国家主要采用现代化的水培系统生产速生叶菜,日本采用M式水耕技术常年生产生菜、芹菜等速生叶菜,实现周年稳定生产均衡供应。工厂化的水培方式,以其清洁卫生的生产环境,周年生产优质、无污染或少污染的新鲜蔬菜,我国有些大、中城市郊区蔬菜基地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生产试验,由于生产成本高,至今未能大规模应用。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不断进步,有条件的叶菜生产基地,可以通过生产示范逐步发展。

3.2有机型集约化生产技术

叶菜类蔬菜有机型集约化生产技术,是利用现代工业技术装备农业,在可控环境条件下,采用工业化生产方式,实现集成高效及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生产及管理体系,土壤耕翻、整畦、采后处理等方面主要利用机械作业,灌溉、追肥、气象环境管理等方面主要利用自动化控制作业;有机型生产技术要点是采用物理方法、耕作方式和生物技术相结合的办法,建立合理有效的土壤处理配套技术;从栽培环境控制技术入手,建立栽培环境技术抑制病害发生和蔓延,降低农药使用量;结合田间灌溉系统,应用保证作物正常生长和快速调节作物营养的配套技术,适时适量提供作物所需养分。

有机型集约化生产技术,也适用于叶菜露地栽培,露地栽培是传统的蔬菜生产方式,基本特点是适时种植适时采收,由于生长过程中光照、温度、水分等条件适宜,品质好,产量稳定。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各地都形成了适合当地的主栽品种。生产上要注重利用当地的传统品种,把土壤培肥技术、减农药栽培等技术措施,通过组装集成,形成配套的实用技术,如江苏消费量最大的小白菜,可以选用机械化精准播种、高畦行播,田间设置微喷装置系统,自动化灌溉,达到旱能均匀浇水,涝能及时排水,实现省力化清洁生产。

4叶菜生产基地建设及采收后的质量管理技术

4.1生产基地的配套条件

叶菜生产基地需要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防止污染物质进入,并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保证措施,确保在今后的生产过程中环境质量不下降。茬口安排要注重与豆科作物轮作等措施恢复土壤肥力。

叶菜生产需水量较大,而且都不耐涝渍,生产基地要建立完善的水利设施和排灌系统,做到田间排灌自如,雨后无积水,正常地下水位不高于80 cm。叶菜生长周期短,产品数量大而且不耐挤压,搞好田间道路网络可以省去许多劳力,提高工效。新鲜蔬菜采收后,仍有较高的呼吸作用,堆放处理所发出的呼吸热会促使温度升高,加快了蔬菜糖分、氨基酸、维生素C、叶绿素等成分的分解,风味变淡、外观品质下降,失去新

鲜度,生产基地要配置预冷设备,采收后立即存放于预冷室。

4.2采收后的质量管理

叶菜商品化程度低,中间环节对鲜度保持与物耗控制影响很大,从田间采收到完成销售,中间环节越少越好,生产基地要形成采收、预冷、加工、包装及运输的配套技术。减少中间环节可以采取分级包装和采收工作相结合,采收时去根去叶,分级包装,净菜上市,把蔬菜的产品化程度尽量前移。新鲜度是蔬菜的价值所在,是叶菜类蔬菜质量控制的关键,蔬菜保鲜膜包装的方法存在很多弊端,虽然有蔬菜即时保鲜和防止顾客挑选的作用,但是大大增加了保鲜膜的成本和包裹保鲜膜的劳动用工;而且大量使用保鲜膜会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保鲜膜包装的蔬菜容易变质,蔬菜水分散失在保鲜膜内侧,使蔬菜表面失去光泽,新鲜度下降。喷雾加湿的效果优于保鲜膜包装,尽量使用捆扎方式和小网袋分装、低温喷雾加湿保鲜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沙国栋. 江苏设施蔬菜发展的技术途径[J]. 江苏农村经济,2007(3):22-24

[2]冯伟民,沙国栋,等. 江苏省蔬菜防虫网覆盖栽培的生产现状及技术途径[J]. 江苏农业科学,2009(6):218-220.

[3]沙国栋,胡金祥,等. 夏季速生叶菜抗热避雨清洁生产技术[J]. 江苏农业科学,2004(4):63-64.兰海鹏,刘扬,何咏梅,等. 基于有效积温的库尔勒香梨成熟模型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2015,43(11

:234-236.

水平井生产测井技术应用 篇7

1 水平井的测井工艺

1.1 柔性管道测井技术

水平井测井技术的实施应首要面对如何将测井仪器送入水平钻穿的体层, 当前针对生产测井开发了相应的测井技术。柔性管通常实现了连续油管传输方法, 水平井的测试仪器随着柔性管道下入水平井中并通过预先插入馆内的电缆建立与地面的连接, 由柔性管上提或是下放带动测井仪器完成对水平井的测量。改测量方法使压力大的井能通过最少的地面设备实现对水平井的测量, 能在大、中、小曲率半径的水平井中测试, 同时具有较大的输送动力, 较高的成功率以及通过油管作业。但改测试方法的缺点为速度慢、深度控制误差较大, 组合的仪器不能过重。

1.2 井下牵引器输送工艺

水平井的井下牵引器为当前新开发的技术, 通过采用常规的测井井口装置, 在测试仪器的后端连接了井下牵引器, 将牵引器与测井电缆相连, 在垂直井段依靠仪器自身的重量自然下放牵引器。在进入油田造斜段仪器停止后, 应通过测井的电缆供应电力并且控制牵引器的工作。由牵引器提供动力将测试仪器推送到测量的目的端, 在地面控制牵引器的电源, 为仪器供电。使用测井电缆上的提仪器进行测试。改测量方法施工便利、节省工时、能准确控制深度、测量不影响油田的生产。但其输送动力较小、对井筒的技术条件要求较高的套管内径规则、精通内应无杂物, 并且具有较大的施工风险。根据不同的牵引器特点和施工条件, 部分牵引器工作时需要电缆供电, 并且只能进行上测和点测。由于牵引器采用马达等机械结构推动测试仪器, 当井底存在沉沙或是缝隙时, 将导致牵引器推送测试仪器的失败。

1.3 采用的测井参数

水平井下的温度、压力、流量和持率是了解水平井生产动态的关键参数, 由于水平内多相流体的状态较为复杂。由此水平井中应用最多的参数是温度和压力, 但温度和压力参数使用较多的重要因素, 但只能用于定性分析, 当前还未形成能够准确给出水平段界面分流量的测井技术体系, 而传统的生产测井组合仪在水平井的测试中存在一定的缺陷。

2 水平井生产测井技术应用仪器选择

2.1 流量测井仪器选择

在经过裸眼、水泥固井后射孔以及衬管加管外封隔器方式完井的水平井应采用集流式涡轮流量计和在线式涡轮流量计或全井眼涡轮流量计并测。在测量过程中, 油田的油气应通过金属集流伞, 而后进入集流的通道, 经涡轮测试所取得的值是对油气水总体流动状况的反映。在对阐述剖面进行确定时, 应同时对水平井的井径曲线进行测量, 从而致使相应的值缩小, 增大流量, 从而水平井的井眼规则处为解释层计算流量。

在割缝衬管完井的水平井中, 不推荐使用集流式流量计, 主要原因是流体会通过环形空间旁通。在斜度较大的井段, 可能会导致水沿下侧倒流现象。另外若割缝衬管外侧泥岩跨塌, 井眼会严重扩大, 流量下降斑减小。在这种情况下, 可以采用示踪流量计。示踪剂应选用油溶性示踪剂。选用水溶性示踪时, 由于水在下部流动, 容易发生示踪剂聚集现象。

在斜井水平井中, 由于井眼倾斜, 涡轮流量计不适于上下多次测量, 主要问题是仪器无法靠重力作用下测。而且涡轮流量计有机械转动部分, 经常会出现测量过程中机械损伤现象造成测试失败。因此国外各大测井公司都推出了新的流量测量方式。

2.2 相持率测井仪器选择

在垂直井使用的持率仪器如电容法持水率仪器, 流体密度仪器等, 由于都采用居中测量, 这些仪器反映的都是流道中央的流体, 在水平井中不能很好居中, 只能反映井眼轨迹的低侧端的流体, 因此应采用全井眼测量仪器。

斯伦贝谢公司的仪器在记录远近能谱的同时记录近远探测器的净非弹性计数率之比, 对解释模型适当改进, 采用基于仪器线性响应模型的约束反演技术, 既可确定饱和度, 还可确定相应的油气水持率值。这一方法要求仪器居中测量。该方法斯伦贝谢公司用一助表示。因此在水平井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哈里伯顿公司的持气率仪器采用低能伽马源, 以作为放射性源发射伽马射线, 由闪烁计数器探测仪器和套管之间的流体份数。虽然持气率仪器不能作为直接流体密度仪器使用, 但它测量的是井筒中的全部流体, 可直接测得持气率。这在水平井情况下极为有用, 因为常规的持水率和流体密度仪器是中心采样仪器, 在水平井层流状态下, 不能得到正确的持率值。此外, 哈里伯顿最近推出的电容法持水率成像仪器, 斯伦贝谢公司推出的持水率成像仪器, 分别采用个和个探头测量整个井眼的流体性质, 斯伦贝谢公司推出的圣仪器, 采用光学探头, 利用油、气、水对光的反射的差别确定持率, 它能给出某个深度点上, 井眼内不同方向上的持水率值, 对水平井产液剖面的持水率测量都很适用。

参考文献

[1]张松扬.水平井生产测井技术的现状和发展[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 1999, (06) .[1]张松扬.水平井生产测井技术的现状和发展[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 1999, (06) .

[2]周灿灿, 王昌学.水平井测井解释技术综述[J].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01) .[2]周灿灿, 王昌学.水平井测井解释技术综述[J].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01) .

[3]侯月明, 郭海敏, 戴家才, 何亿成, 戴月祥.水平井生产测井解释方法研究[J].测井技术, 2004, (01) .[3]侯月明, 郭海敏, 戴家才, 何亿成, 戴月祥.水平井生产测井解释方法研究[J].测井技术, 2004, (01) .

[4]邹存友, 郭海敏.水平井生产测井数据解释模型与实例分析[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2004, (04) .[4]邹存友, 郭海敏.水平井生产测井数据解释模型与实例分析[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2004, (04) .

浅析水平井生产测井的技术分析 篇8

如今, 我国的钻井技术得到快速地提高, 得益于国家对油田勘查探索方面的重视, 特别是在增强石油开采技术水平, 以及增加原油生产数量方面, 取得了不小的成果, 作为关键的物质基础, 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助力[1]。而对油田的开发与产量起到重要作用的, 往往是水平井的利用和管理问题。目前, 我国对水平井的生产测井技术还存在着很大发展空间, 要想进一步获取油田的情况, 加强对水平井生产测井技术的了解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2 目前我国水平井生产测井发展现状

水平井本身构造就存在极为明显的复杂性, 工人在开采过程中不能使用通常的电缆测井方式进行操作, 提升了测井的难度, 给测井工作带来困扰。而且, 如今油田的开发, 不如早期阶段那样具有优越性, 油田的含水量较之前不断增多, 井下的情况更加令人难以琢磨。所以, 为了进一步了解水平井井下的实际情况, 充分利用油田资源, 必须重视水平井生产测井技术的研究, 提高测井工艺的应用价值, 给我国油田勘探提供有效的技术基础[2]。

3 水平井测井技术重要工艺原理

通常我们应用的水平井测井技术有两种方式, 那就是湿接头式以及保护套式, 其中, 湿接头式技术又是最为普遍的[3]。尽管两种方式的应用范围不同, 但是基本的工艺原理都是相似的。水平井测井技术工艺原理:常用的辅助工具全部被配置在一个大型仪器之中, 经过渡短节与钻具底部相互连接, 仪器通过钻具与待测地层顶部接触, 待到准确的测量位置时, 旁通短节将被电缆穿过, 连加重与泵下接头一起向下放置, 以此完成井下接头与泵下接头的结合, 并在泥浆里将机械与电气之间的联接进行完毕。这个过程完成之后, 必须给予仪器电力, 对仪器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如果所有运作都显示为正常, 将在测井和钻井中应用到的电缆和钻具同时下放, 之后再同时向上提起测井, 位置从旁通抵达井口, 则完成整个测井过程。

4 水平井的测井技术

4.1 井下牵引器输送工艺

目前最新开发的水平井测井工艺就是井下牵引器, 这种测量技术具有节约工作时间、提高控制深度的准确度、提供测井施工便利、不干扰油田产量等优势。不过, 由于井下牵引器自身的运输能力比较弱, 对井筒的施工技术具有较严格的前提条件, 尤其是套管的内劲规则与精准度, 杜绝其中存在杂物。因此, 井下牵引器的施工具有较高是技术要求, 并且具备一定的风险性。通常情况下, 会造成井下牵引器推送仪器测试失败的原因, 往往是由于井下的缝隙过大, 或是井底堆积的沙石过多。

4.2 柔性管道测井技术

在对水平井的测井技术要求中,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就是把测井仪器顺利地推送到水平钻穿体层中去, 为了提高这项要求的实施效率, 研发出了柔性管道测井技术。这种测井技术能够利用最小限度的地面设备, 测量最大限度压力的水平井, 并且其具备较强的传输实力, 因此, 其运作的成功率比较高, 有助于顺利完成油管作业, 提高测井施工的工作效率。但是, 柔性管道测井技术也具有一些弊端, 其对深度控制的把握程度不够稳定, 运作的速度也不快, 不能负载重量过大的仪器。

4.3 利用测井参数

由于水平井的实际状况具有复杂性, 因此, 切实了解水平井下的各种参数是非常有必要的, 例如井下的流量、温度、持率以及压力等等。在实际测井应用中, 最常用到的参数是压力和温度。但是, 目前的技术水平前提下, 并不能形成十分准确参数计算体系, 只能用于基本性质的分析。

5 水平井测井技术应用过程的注意事项

在测井操作的过程中, 有时会由于电缆的张力过大而使接头松脱, 导致对接成功的测试仪器被迫中断信息;但是, 如果电缆的张力过小, 便会引起电缆堆积的问题, 导致测井曲线的深度失去准确度, 更严重的会出现卡钻的现象, 而影响这些问题的大多数原因是, 无法同步完成上提和下放绞车或钻井的动作[4]。为了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 在测井过程中应该采取以下的方法进行处理:

(1) 钻井人员尽量保证钻具的匀速运行, 留意绞车的运作轨道, 务必在起下钻具时, 将滚筒刹住, 并且切断给电缆的电力供应。

(2) 不管是上提还是下放动作, 都要求绞车工作人员密切关注测井过程, 对绞车电缆的拉力要保持在0.5吨至10吨的范围内。

(3) 测井记录员要保持钻具钻取数据与测井的深度的记录, 为了保证钻具与电缆的同时运作, 钻具长度和测井深度之间存在的误差, 要保证在0.2毫米之内。

6 水平井生产测井技术常用设备

6.1 相持率测井仪器

为了能够居中测量水平井中的流速, 以及低侧端井眼轨迹中的流动液体, 持率仪器方面有一定选择性, 通常情况下, 会排除电容法持水率仪器、流体密度仪器等, 而是选择全井眼测量仪器。

6.2 流量测井仪器

由于水平井下的流体会经过环形空间向旁边流通, 特别是在倾斜度颇大的井段, 容易出现水沿下侧倒流的问题, 所以, 对于割缝衬管完井的水平井, 并不提倡应用集流式流量计。如果出现割缝衬管外侧泥岩跨塌的现象, 建议选用示踪流量计, 油溶性的示踪剂是最为适用的, 因为水溶性的示踪剂容易在井下形成聚集, 不利于流量的测量。

7 结语

现代社会人们对石油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要想满足人们对石油的需求, 必须加强对油田的开发。这也要求人们要重视水平井的测井技术水平问题, 利用原有的传统技术理论基础, 进一步加强测井技术的实践和改进。水平井测井技术的应用, 随着普通钻井测井技术逐渐进步, 为了更能激发出其自身具有的巨大发展潜力, 必须给予其充分的研发条件, 并且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和实践经验, 从而使水平井测井技术更为精进, 争取在油田开采领域获得更广阔的市场前景[5]。

摘要:测井技术在水平井的生产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其能够有助于提高油田的产量。本文简要介绍我国目前水平井生产测井的发展现状, 探讨水平井生产测井技术的重要工艺原理, 重点分析水平井的测井工艺与注意事项, 以及测井技术适用的仪器。

关键词:水平井,生产,测井技术

参考文献

[1]刘江, 纪帅, 许刚, 张起先.测井新技术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 (06) :167-169[1]刘江, 纪帅, 许刚, 张起先.测井新技术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 (06) :167-169

[2]杨云侠, 庞巨丰.浅谈中国测井技术的发展方向[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下旬刊) .2009 (09) :155-156[2]杨云侠, 庞巨丰.浅谈中国测井技术的发展方向[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下旬刊) .2009 (09) :155-156

[3]吴拓.利用测井曲线估算煤层灰分[J].企业技术开发.2010 (11) :102-103[3]吴拓.利用测井曲线估算煤层灰分[J].企业技术开发.2010 (11) :102-103

[4]张园园, 申辉林, 吴健.测井新技术在薄层识别和评价中的应用[J].内江科技.2010 (04) :132-135[4]张园园, 申辉林, 吴健.测井新技术在薄层识别和评价中的应用[J].内江科技.2010 (04) :132-135

生产技术水平 篇9

1. 铝塑板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适用范围

本指标体系适用于我国所有的铝塑板企业。

2. 铝塑板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结构

根据清洁生产的原则要求和指标的可度量性, 本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定量评价和定性要求两大部分。

定量评价指标选取了有代表性的、能反映“节能”、“降耗”、“减污”和“增效”等有关清洁生产最终目标的指标, 建立评价模式。通过对各项指标的实际达到值、评价基准值和指标的权重值进行计算和评分, 综合考评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状况和企业清洁生产程度。

定性评价指标主要根据国家有关推行清洁生产的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政策、资源环境保护政策规定以及行业发展规划选取, 用于定性考核企业对有关政策法规的符合性及其清洁生产工作实施情况。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分为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一级指标为普遍性、概括性的指标, 二级指标为反映铝塑板企业清洁生产各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易于评价考核的指标。

评价指标基准值的确定原则是选择代表行业清洁生产先进水平的值。通过资料收集、现场调查、现场清洁生产审核、现场实测、发放调查表、文献检索、专家咨询等方法, 获取企业的实际数据。调查表的内容包括企业的主要物耗、能耗、污染物产生和排放、环境保护等指标状况以及典型生产技术等。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采用层次分析法 (AHP法) 、专家咨询法 (Delphi法) 、主成分分析法。

3 铝塑板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的基准值和权重值

在定量评价指标体系中, 各指标的评价基准值是衡量该项指标是否符合清洁生产基本要求的评价基准。本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各定量评价指标的评价基准值的依据是:凡国家或行业在有关政策、规划等文件中对该项指标已有明确要求的就选用国家要求的数值;凡国家或行业对该项指标尚无明确要求值的, 则选用国内重点企业近年来清洁生产所实际达到的中等以上水平的指标值。

本定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基准值代表了行业清洁生产的平均先进水平。

在定性评价指标体系中, 衡量该项指标是否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情况, 按“是、否”或“高低”完成程度两种选择来评定。

清洁生产评价指标的权重分值反映了该指标在整个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中所占的比重, 原则上是根据该项指标对水泥行业清洁生产实际效益和水平的影响程度大小及其实施的难易程度来确定的。

评价指标分为正向指标和逆向指标。其中, 能源消耗、资源消耗、环保排放指标均为逆向指标, 数值越小越符合清洁生产的要求;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指标均为正向指标, 数值越大越符合清洁生产的要求。

一级评价指标和权重值见表1, 铝塑板企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项目、权重及基准值见表2, 定性评价指标项目基准值见表3。

清洁生产是一个相对概念, 它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更新而不断完善, 达到新的更高、更先进水平, 因此清洁生产评价指标及指标的基准值, 也应视行业技术进步趋势进行不定期调整, 其调整周期一般为3年, 最长不应超过5年。

注:评价基准值的单位与其相应指标的单位相同。

注:1) 新鲜水消耗是指生产工艺用水 (其中包括循环冷却水的新鲜水补充水) 和车间清洁用水 (不包括生活用水) 。2) 污染物产生指标中废水的相关指标取废水经末端处理之后外排口的数据, 废气指标取生产现场环境的相关数据。

4. 铝塑板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的考核评分计算方法

4.1 定量评价指标的考核评分计算

企业清洁生产定量评价指标的考核评分, 以企业在考核年度 (一般以一个生产年度为一个考核周期, 并与生产年度同步) 各项二级指标实际达到的数值为基础进行计算, 综合得出该企业定量评价指标考核的总分值。定量评价的二级指标从其数值情况来看, 可分为两类情况:一类是该指标的数值越低 (小) 越符合清洁生产要求 (如资源与能源消耗、污染物等指标) ;另一类是该指标的数值越高 (大) 越符合清洁生产要求 (如水重复利用率、生产技术特征等指标) 。因此, 对二级指标的考核评分, 根据其类别采用不同的计算模式。

4.1.1 定量评价二级指标的单项评价指数计算

对指标数值越高 (大) 越符合清洁生产要求的指标, 其计算公式为:Si=Sxi/Soi

对指标数值越低 (小) 越符合清洁生产要求的指标, 其计算公式为:Si=Soi/Sxi

式中:

Si—第i项评价指标的单项评价指数。如采用手工计算时, 其值取小数点后两位;

Sxi—第i项评价指标的实际值 (考核年度实际达到值) ;

Soi—第i项评价指标的评价基准值。

本指标体系各二级指标的单项评价指数的正常值一般在1.0左右, 但当其实际数值远小于 (或远大于) 评价基准值时, 计算得出的Si值就会远远偏离正常值, 计算结果与实际将会有很大偏差, 对其他评价指标的单项评价指数产生较大干扰。为了消除这种不合理影响, 应对此进行修正处理。修正的方法是:当Si>1时, 取该Si值为1。

4.1.2 定量评价考核总分值计算

定量评价考核总分值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

P1—定量评价考核总分值;

n—参与定量评价考核的二级指标项目总数;

Si—第i项评价指标的单项评价指数;

Ki—第i项评价指标的权重值。

若某项一级指标中实际参与定量评价考核的二级指标项目数少于该一级指标所含全部二级指标项目数 (由于该企业没有与某二级指标相关的生产设施所造成的缺项) 时, 在计算中应将这类一级指标所属各二级指标的权重值均予以相应修正, 修正后各相应二级指标的权重值以Ki′表示:

式中:

Aj—第j项一级指标中, 各二级指标权重值的修正系数。Aj=A1/A2。A1为第j项一级指标的权重值;A2为实际参与考核的属于该一级指标的各二级指标权重值之和。

如由于企业未统计该项指标值而造成缺项, 则该项考核分值为零。

4.2 定性评价指标的考核评分计算

定性评价指标的考核总分值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P2—定性评价二级指标考核总分值;

Fi—定性评价指标体系中第i项二级指标的得分值;

n’’—参与考核的定性评价二级指标的项目总数。

4.3 综合评价指数的考核评分计算

铝塑板行业企业清洁上产评价指数 (P) 的分值为企业定量评价指标的总分值与定性评价指标的总分值之和。清洁生产评价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P=P1+P2

式中:

P—企业清洁生产的综合评价指数, 其值一般在0~100之间;

P1、P2—分别为定量评价指标中各二级指标考核总分值和定性评价指标中各二级指标考核总分值。

4.4 铝塑板行业清洁生产企业的评定

对于铝塑板行业, 企业的清洁生产评价通过其评价指数P即可全面反映, 企业清洁上产评价指数P介于0至100之间。

本评价指标体系将铝塑板企业清洁生产水平分为两级, 即国内清洁生产先进水平和国内清洁生产一般水平。对达到一定综合评价指数值的企业, 分别评定为清洁生产先进企业或清洁生产企业。

根据目前我国铝塑板行业的实际情况, 不同等级的清洁生产企业的综合评价指数列于表4

按照现行环境保护政策法规以及产业政策要求, 凡参评企业被地方环保主管部门认定为主要污染物排放未“达标” (指总量未达到控制指标或主要污染物排放超标) , 生产淘汰类产品或仍继续采用要求淘汰的设备、工艺进行生产的, 则该企业不能被评定为“清洁生产先进企业”或“清洁生产企业”。清洁生产综合评价指数低于75分的企业, 应类比本行业清洁生产先进企业, 积极推行清洁生产, 加大技术改造力度, 强化全面管理, 提高清洁生产水平。

5. 指标解释

(1) 综合能耗 (kgce/m2)

是指每生产1 m2合格铝塑板所消耗的各种能源 (煤、煤气、电、液化气、压缩气等) 转换为千克标煤之和。其计算公式为:

(2) 热复合成型电耗 (kwh/m2)

是指热复合成型阶段每生产1 m2合格铝塑板所消耗的电能。其计算公式为:

(3) 新鲜水消耗量

生产每m产品所消耗的生产用新鲜水量。其计算公式为:

(4) 外排废水量

每生产1 m2合格产品外排的废水量 (kg) 。其计算公式为:

(5) 水重复利用率 (%)

指在一定的计量时间 (年) 内, 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重复利用水量与总用水量之比。其计算公式为:

(6) 回收聚乙烯利用率 (%)

指在一定的计量时间 (年) 内, 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回收聚乙烯量与聚乙烯的总用量之比。其计算公式为:

意见回馈单位:中国建筑材料检验认证中心

回馈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管庄东里1号南楼316

邮编:100024

联系人:赵春芝蒋荃

电话:010-51167664/010-65715369

传真:010-65715369 (请注明收件人)

南京提升技术转移水平分析 篇10

技术转移将科技成果在广阔的区域内转化为生产力,能弥补研究和开发因资源限制带来的不足。对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而言,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某些阶段,技术转移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从产业发展及其经济绩效来看,技术转移的作用非常重要,已成为推动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手段之一。创新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南京市委十二届二十二次全会将南京定位为“中国人才与科技创新名城”。实现这一目标有很多路径可供选择,技术转移是一条切合南京科技、教育、人才资源丰富的现状,是将科技、教育、人才优势转化为科技创新优势的重要抓手。

本文从承担技术转移的主体出发,分别对南京地区的高校、企业和中介机构进行了问卷和实地调研,从整体上反映出南京市技术转移机构的基本情况,并分析目前南京技术转移工作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提升南京技术转移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1 南京市技术转移现状

1.1 高校技术转移状况

为了解在宁高校向企业转移技术和人才流动的情况,南京市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江苏省科技厅、江苏省教育厅和南京市科技局于2009年联合对在宁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这里将直接引用调查结果[1]。在宁高校向企业转移技术,可以分为三种主要模式:一是高校科技人员和成果服务企业;二是科技人才流动和创新创业;三是联合申报项目和共建合作基地。通过对返回问卷的19所高校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得出了下列结论:

1)技术开发以及技术咨询是高校科技人员和成果服务企业的主要方式。

2006年到2008年,被调查的19所高校从企业获得的横向科研经费中,技术开发经费所占比例分别为39.60%、45.01%和45.59%,技术咨询和服务经费所占比例分别是41.89%、33.24%和32.46%,两者相加,占据了约80%的份额。

2)高校专利转让数量逐年增加。

从2006年到2008年,在宁高校专利转让数量逐年增加,从180件增加到212件,年均增长8.53%。

3)在宁高校与企业联合成功申报的各级政府科技计划项目数快速增长。

从2006年到2008年,在宁19所高校平均每个学校与企业联合成功申报的各级政府科技计划项目由8.37项迅速增加到14.47项,年平均增长31.51%,大大高出同期高校横向项目数年均7.71%的增长速度。

4)产学研合作基地已经成为高校向企业技术转移的重要途径。

截至2010年底,19所高校与企业联合共建的产学研合作基地达到1 188家,平均每个学校62.53家;与政府和企业联合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143家,平均每个学校7.53家。

1.2 企业技术转移状况

为了解南京技术转移机构情况及转移模式特点,2011年课题组对相关企业的技术转移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对象为在宁部分高新技术和有技术转移活动的企业,共发放40份调查问卷,回收30份有效问卷。样本中已开展技术转移活动的企业,2010年平均研发投入10 016万元,平均从业人员数764人,平均研发人员数403人。回收问卷的30家企业中,仅有17家开展了技术转移活动,占总样本数的56.7%,可以看出,南京企业的技术转移活动尚未全面开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我们对南京企业技术转移特点分析如下:

1)企业技术转移水平偏低。

在17家已开展技术转移活动的企业中,有73.3%的企业建有专门开展技术转移工作的机构,85.7%的企业配有专门管理人员,78.6%的企业配有生产设备。可以看出,目前南京企业技术转移配套设施建设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开展技术转移活动的企业中,除华为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和江苏润和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两家企业技术转移活动的规模较大以外,其余15家企业的技术转移项目平均成交数都在2项左右,合同成交额在200万元左右,这表明大部分企业的技术转移规模偏小。

2)国际技术转移需求旺盛。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调研的企业都有国际技术转移方面的需求,并对技术转移方式呈现出多样性的需求。目前企业对国际技术转移的方式需求主要集中于引进技术、合作研制开发、寻找国内外合作伙伴等,但对输出技术、开拓国外市场和海外融资等方式需求不多。这表明南京的技术转移企业虽然有国际技术转移需求,但这种需求处于初级层次,这与目前南京企业技术转移活动发展所处阶段相一致。

3)政府政策有待进一步落实。

调研企业中,企业技术转移有产业配套的政策和行业引导性政策的比例均为78.6%,有科技人员激励政策的比例为85.7%,但有23.1%的企业反映政策可操作性一般。这表明,政府虽然对企业技术转移机构给予了多方面的政策,但企业对相关政策的落实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4)资金来源较为单一。

在调研企业中,其技术转移活动资金来源相对单一,主要来源为自筹资金和政府支持。其中自筹资金到位的企业所占比例为84.6%,有政府资金支持的企业所占比例为57.1%,引入风险投资的企业仅占总数的7.7%。值得引起重视的是,91.7%的调研企业都表明技术转移贷款融资困难,可见企业开展技术转移活动的资金来源问题需要解决。

5)技术转移中介服务缺失。

在已经开展技术转移活动的企业中,调研企业都认为技术转让方的信誉很好。技术转让服务人员的层次较高,均为中高级层次的技术人员,合作双方的效益分配基本得到落实。但南京技术转移的中介服务相对缺失,仅有46.2%的企业表示有中介组织服务机构涉及技术转移活动,38.5%的企业表示有中介组织服务平台,67%的企业表示无中介机构服务活动或偶尔开展。

1.3 中介技术转移机构

技术转移工作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一批技术转移中介机构的发展与壮大。截至2011年底,南京共有国家示范性技术转移中介机构6家,其他中介机构数十家,主要由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和政府组建的中介机构组成。

1)政府性质的技术转移中介机构。

南京市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南京市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成立于2006年,是一家为企业自主创新和高校、科研院所、军工科技转化科技成果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公益性机构。因为其是南京市科委属下的一个事业单位,受政府领导,公益性是其天然的属性,因此其工作模式与国内其他类似机构一样,均采取“以政府导向为主,市场因素为辅”的模式,转移活动多以公益性的会展活动为主。

2)企业性质的技术转移中介机构。

南京具有代表性的一家企业技术转移中介是南京麦瑞克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其提供一种专业化的技术转移服务模式,即专业化的技术人才队伍,专业化的市场商务指导,专业化的优质后续服务。这种专业化的技术转移模式,是目前国际上技术转移中介机构发展的主流,也是今后国内技术转移中介机构发展的方向。

3)大学技术转移中介机构。

南京科教资源丰富,大学技术转移机构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截至2012年,在宁高校和中科院系统共有技术转移中心13家,2012年共完成科技成果转化2 521项,转化合同金额88 048万元;横向在研项目(课题)合同数6 760项,横向在研项目(课题)合同金额257 203万元。

2 对策与建议

南京是全国重要的科教中心,科教资源禀赋优势突出,近年来,实施了一系列加快科技进步、推动自主创新的政策举措,全市科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但2010年在宁主要高校、院所应用成果就地转化率仅为42.3%,其科技资源优势中的大部分尚未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这表明南京的技术转移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建议南京以优化技术转移环境、全面提升产学研合作水平为主线,全面提升技术转移水平。

2.1 创造技术转移运行的良好环境

南京市作为全国唯一的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可以在制定具体实施办法方面在全国率先试点,建议有关部门对过去的政策进行认真地梳理,总结经验,与时俱进,尽快制订实施一系列促进自主创新和技术转移的政策措施,并充分发挥政策的激励导向作用,不断激发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开发创新产品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加快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为这些政策在全国的全面实施创造条件。

完善技术转移立法是构建新型技术转移体系、推动技术转移工作开展不可或缺的一环。2011年《南京市促进技术转移条例》正式实施,该条例是我国目前唯一的一部专门针对技术转移的法律法规,为我国技术转移立法开了一个好头,将推动地方乃至国家层面相关立法工作的开展,但在实施过程中仍需要政府的大力推动支持。建议将技术转移工作作为政府经济、科技发展的重要内容,加强重点计划,在人才、孵化器、平台服务、投融资体系等方面加大投入,加强管理和规范,制定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指标评价体系及机构资质认定、监督管理等制度。

2.2 创新技术转移管理体制

随着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定位,自主创新成为我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推动力。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转移体系的过程中,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应该成为自主创新这场大戏的“导演”,最大限度地降低创新风险,提高成功率,企业这个主角才会积极地登上舞台[2]。

同美国各项国家基金的扶植、各类研究基金会以及企业和风险资金的大量投入相比,我国多层次的技术转移体系中资金投入匮乏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缺失相对完善的投融资渠道。建议要进一步开拓资金投入的渠道,一是设立技术转移专项资金,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的成果转化;设立引进国外技术消化吸收专项资金,鼓励引进技术的二次转化。二是进一步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技术转移,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技术转移领域,加大资本扶植,鼓励官、商以及金融的资金联合,建立一套有效的资金运行制度[3]。

能否实现有效转移是检验创新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准,对技术转移进行绩效跟踪评价,有利于这一中心工作的凸显,其他各个方面也能协调跟进[4]。鉴于南京技术转移工作现状,我们建议建立起适合南京实际的技术转移效率评价体系和机制,建立技术转移重点任务督查考核体系、重点工作进展专报制度,建立筛选和信息发布机制,定期对技术转移重点工作进行考核评估,强化领导班子绩效考核。

2.3 完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

截至2011年底,南京市技术转移中介体系尚不完善,科技部认定的202家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中,南京仅有6家,而北京地区有36家。因此,我们首先应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信息研究所等一批公益性科技创新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和管理,通过建立更加科学和有效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引导其更好地履行公益性服务职能;第二,要广泛吸纳社会各界力量加入技术转移中介机构队伍的行列,加强政府对各类机构的宏观调控,建立统一有序、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中介服务体系;第三,要广泛吸引世界著名大学技术转移机构落户南京,并寻求国际区域性技术转移机构与南京相应机构或企业合作,抢占技术制高点,完善南京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东南大学.南京地区高校和企业间人才流动和技术转移机制研究[R].南京市科技局,2010.

[2]赖志杰.创新体系下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1(3):78-80.

[3]王远桂,杜德斌.上海跨国公司研发中心的发展对策研究[J].上海经济,2003(2):50-54.

上一篇:高次谐波的危害下一篇:政治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