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效率

2024-07-24

循环经济效率(精选十篇)

循环经济效率 篇1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开始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稳定增长的 “新常态”阶段转变, 这对我国钢铁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 “新常态”下, 我国钢铁产业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如产能过剩、平均利润率低、生产效率低、能源消耗大、废弃物排放量大、环境污染严重等。从本质上看, 这些问题实际上就是钢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如果能够提高钢铁产业循环经济效率, 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笔者将钢铁循环经济发展与效率分析相结合, 重点讨论钢铁产业效率和钢铁产业循环经济效率。

1 钢铁产业效率研究

1.1 钢铁产业综合效率

赵国杰、郝清民利用数据包络分析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 对我国钢铁产业规模效率进行了分析, 发现大多数钢铁企业处于规模报酬递减状态, 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管理水平不高、新技术应用能力差、企业人员效率低等。马明和、杜蕴对美国钢铁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估计, 结果表明美国钢铁产业全要素生产率下降主要是由职工工资刚性增长和企业缺乏全球化战略等原因造成。徐二明、高怀采用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了我国钢铁产业竞争力的演变规律, 结果表明我国钢铁产业竞争力呈现波动上升趋势, 竞争力提升缓慢的主要原因在于钢铁产业整体规模效率较低。焦国华、江飞涛采用DEA法对我国57 家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的效率进行实证研究, 发现这些企业效率存在较大差异, 同时还指出规模效率对企业总体效率的影响不大, 认为钢铁企业的发展重点应该转移到建立完善的市场竞争机制上来。

1.2 钢铁产业能源效率

目前对于钢铁产业能源效率的研究较多, 区别主要在于测算能源效率的指标选择有所差异。魏一鸣、廖华对能源效率的概念进行了深入阐述, 并针对相关评价指标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总结, 弥补了这方面研究的空白。陈勇采用DEA法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分析了我国钢铁产业的能源效率, 结果表明钢铁产业能源效率与产业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韩一杰、刘秀丽利用DEA法对我国省际钢铁产业2005—2007 年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了综合评价, 并利用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了影响钢铁产业能源效率变化的因素, 结果表明技术进步是影响能源效率变化的重要因素。

1.3 钢铁产业生态效率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将生态效率定义为 “生态资源满足人类需要的效率”。生态效率是一种投入与产出的比值, 投入主要是指社会经济体、行业、企业在提供产品或者服务的过程中投入的要素, 其中也包括对环境造成的压力;产出主要指其提供产品或服务的价值。

目前针对钢铁产业的效率研究, 主要集中在钢铁产业中某一种特定效率 (如上面介绍的能源效率、生态效率等) 的研究, 但是对能够综合反映钢铁产业整体经济效率水平 (尤其是能够综合考虑钢铁产业效益、资源利用及环境影响的综合效率水平) 的研究文献较少。而且由于此类研究只能反映某些情况下的钢铁产业效率水平, 且很难反映真实的钢铁产业效率水平, 因此笔者将研究视角放在钢铁产业循环经济效率方面, 综合评价钢铁产业的经济效益水平、资源利用水平、环境影响状况, 这种综合性效率研究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2,3]。

2 钢铁产业效率主要评价方法

目前关于钢铁产业效率定量评价的常用方法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参数分析方法, 主要包括随机前沿法 (Stochastic Frontier Approach, SFA) , 厚前沿法 (Thick Frontier Approach, TFA) , 自由分布法 (Distribution Free Approach, DFA) 等;另一类是非参数分析方法, 非参数分析方法中使用最多的是数据包络分析 (DEA) 。

3 钢铁产业效率评价指标选择

采用边界分析理论评价钢铁产业效率, 最重要的是投入产出指标的选择。首先, 选择投入产出指标的最核心标准是能够客观地反映评价对象的生产能力水平等实际情况, 能够反映评价的目的, 满足评价的基本要求;其次, 要考虑指标的重要性、代表性和可获得性, 由于各种方法对于指标的选择都有一定的限制, 因此选择的指标要有较强的代表性[4,5]。相关研究投入产出指标的选择见表1。

4 钢铁产业循环经济效率研究

目前国内关于循环经济效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3 个方面。一是从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出发, 对国家、区域和产业层面的生态效率和能源利用效率进行定性研究, 李丽萍、米红、何伯述等从循环经济视角, 研究了生态效率的概念、环境保护和生态效率的关系、废弃物排放处理与能源再利用在生态效率提升中的作用, 提高生态效率对国家、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二是从循环经济的视角, 定量研究我国相关地区和产业的生态效率和能源效率, 吴小庆、刘炳泉、邓波分别从区域生态效率、整体生态效率的角度, 对我国不同区域的生态效率进行了定量评价;毛建素、李虹、汪东等从产业生态效率的角度, 对我国煤炭、风电、钢铁及其他相关制造业的生态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三是主要对我国各区域或产业的循环经济效率进行分析和评价, 这一方面的研究相对比较少。

目前关于循环经济效率的研究, 尤其是关于钢铁产业循环经济效率的研究比较少, 不同的研究学者对循环经济效率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差异, 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的选择大多还遵循能源效率、生态效率的评价模式, 对循环经济效率的研究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分析框架。

综上所述, 对钢铁产业效率和钢铁产业循环经济效率进行分析与评价, 尤其是从静态和动态的视角对我国钢铁产业的循环经济效率进行深入评价, 有助于真正了解我国钢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现状, 对做强做大我国钢铁产业、提高钢铁产业竞争力, 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曹孜, 鲁芳, 彭怀生.我国循环经济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 2013 (11) :141-144.

[2]陈关聚.中国制造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随机前沿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4 (1) :180-191.

[3]陈勇.基于循环经济的钢铁行业资源利用效率研究---以攀枝花钢铁 (集团) 公司为例[D].重庆:重庆大学, 2010.

[4]冯梅, 王之泉.基于上市公司数据的中国钢铁产业产能效率分析[J].管理学报, 2012 (3) :371-375.

运用递进循环法提高教学效率 篇2

一、递进循环式教学概述

1.递进循环式教学的含义以及基本特征

递进循环式教学实际上是两种教学模式的结合,也即“递进”和“循环”,总的来说,就是一方面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讲究循序渐进,一层更比一层深入,一层更比一层有内涵,另一方面为环节,小学生的学习也必须要讲究循环,也即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适时地对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循环往复的学习和复习。将这两者结合就是递进循环模式的核心。总的来说该教育教学策略的主要特征表现为:教学目标的集中性比较强烈,在该教育策略的使用下,教师的教学目标非常明确,其次就是教学进度的高速性,从以往的教学过程来看小学教学进度的不可控性非常强,但是在该教育模式的应用下,小学的教学进度有了基本的保证。同时这也是该教学策略最重要和明显的两个基本特征。

2.递进循环式教学策略实施的基本理论依据

递进循环式教学策略之所以能够在小学教育过程中成功推广和实施,其主要原因有两大重要理论支持,首先就是人类的记忆理论,该理论认为包括小学生在内的所有人类的记忆的事物是呈递减状态的,必须要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循环的复习才能够确保记忆,至少是在一周之内,学生必须要对之前学习和记忆的知识进行复习,这就是“循环”的含义,其次就是著名的语言学者提出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该理论认为小学生对一切事物都是未知的,对一切事物的认知需要有一个递进的过程,从简单到复杂,从一元化到多元化等,只有按照这样的教育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才能够确保学生学习的效率,实际上这就是递进的含义。这两个理论的支持是递进循环理论在小学教育中开展的重要依据,也是该教育策略得以推广、应用的关键。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递进循环式教学策略的实际应用

1.小学生“识读结合”学习中递进循环式教学策略的应用

对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识”和“读”,识读结合是小学语文教育的最终目标,递进循环式教学策略在小学生识读结合的学习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递进循环式教学策略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一些比较困难的拼音,这对于学生的读音有非常重要的帮助,另一方面递进循环式教學策略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小学语文教育模式,改变了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模式,使得小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授课效率,而且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是递进循环教育模式在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下仍然能够得以推广和应用的关键。

2.小学生写字教学中递进循环式教学策略的应用

对于小学生来说,写字练习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习更多的汉字,也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抄写汉字,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感受汉字魅力和笔画的同时,了解汉字的结构和正确的书写方式,为后续的更长久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会有一种错误的认知,也即只有让学生练习更多的汉字,学生的书写水平和汉字的记忆能力才能够提升,这是一种明显错误的教育模式,不仅达不到理想的结构,而且甚至会收到相反的结果,递进循环策略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在了解汉字来源的基础上感受到汉字的书写魅力,进而对汉字学习、拼音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递进循环式教学策略在小学生的写字教学中也有非常重要的应用。

3.小学生阅读教学中递进循环式教学策略的应用

与其他阶段的学生相比,小学生的阅读学习比较简单,但是国家的教育规划和教育目标中明确规定社会有责任,也有义务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递进循环式教学策略对于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小学生的阅读一般都比较简单,大多是一些有趣的故事、名人旧事等,这些故事的学习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递进循环式教育策略在小学生语文阅读教育中的应用主要表现为,帮助学生逐渐提升阅读的难度,复习之前学习的文章,不断地温习学习过的知识,而且还可以不断学习更加有难度、更深奥的知识,这是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要求,同时也是语文知识学习的需求。

三、小结

循环经济效率 篇3

一、评价方法

(一) 效率的评估模型—DEA模型

数据包络分析 (DEA) 是由著名的运筹学家A.Charnes和W W Cooper等人于1978年提出, 主要思想是通过数学规划计算比较被评价机构之间的相对效率。

假定一组被考察单元的个数为n个, 每个被考察单元都有s个输出变量和m个输入变量。Yjk表示第k个被考察单元的第j个输出变量, Xik是第k个单元的第i个的输入变量。第k个决策单元总效率计算问题可以转化成如下面的线性规划问题:

此模型称为CCR模型, 是在规模收益不变假设下得到的。

(二) 扩展DEA模型—超效率评价模型

DEA模型的一个弱点就是可能计算得到的有效单元较多, 对于这些有效单元若继续进行评价, DEA模型是无能为力的。Per Anersen等学者于1993年提出一种超效率评价模型, 能够对DEA有效的单元进行排序, 超效率评价模型形式如下:

各数学符号意义同前, 不同的是其基本思想是在进行第k个决策单元效率评价时, 使该决策单元的投入和产出被其它所有决策单元投入和产出的线性组合替代, 而将第k个决策单元排除在外。在超效率模型中, 对于有效率的决策单元, 效率值可超过1。

(三) 评价指标的建立

对于循环经济效率的评价指标, 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 每位研究者选取的指标都不一样。本文通过分析先前学者的研究成果, 综合考虑经济、资源、环境三方面的因素, 最后确定投入指标为:全年能耗、固定资产投资、年末从业人数、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产出指标为:人均GDP、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

二、相关说明

(一) 指标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各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历年各城市统计年鉴;全年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来源于省统计局网站, 其中GDP和工业增加值按2005年不变价格计算。

(二) 模型计算

本研究中评价循环经济效率的投入产出指标共有7个, 决策单元个数为16, 大于投入产出指标个数之和的两倍, 符合DEA评价经验公式。各区域的循环经济效率采用DEAP和EMS软件计算。

三、结果分析

(一) 循环经济效率评价

分别采用CCR-DEA、SE-DEA模型计算各城市的循环经济效率, 结果见下表。

整体看来, 2006-2008年长三角地区各城市的循环经济效率平均值为0.791, 表明该地区循环经济发展趋势是好的, 整体效率较高。

1. 运用CCR—DEA模型能够将DEA有效单元与无效单元区分出来, 并得到效率值的大小。

从模型运行的结果来看, 除南京和湖州以外, 历年所有城市的效率评价值都大于0.5, 说明这些城市的经济发展总的来说比较有效率。

2. 运用SE—DEA模型对效率值为1的城市的循环经济效率进行进一步的评价排序。

连续3年舟山的循环经济效率相对值最高, 都在3以上, 上海一直处于第5位, 而台州、无锡和苏州则有较小幅度的变动, 但循环经济效率相对值依然很高。

3. 在长三角地区的16个城市中, 其投入产出超效率评价平均值的排列顺序为:

舟山、苏州、台州、无锡、上海、泰州、杭州、南通、常州、宁波、扬州、嘉兴、绍兴、湖州、镇江、南京。结合原始数据可知, 上海的经济规模最大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最高, 从业人数最多) , 舟山的经济规模最小, 但它们的循环经济效率相对值不是处于两端, 这说明一个城市的循环经济有效与否跟城市的规模没有直接联系。

(二) 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循环经济发展的因素包括人口、资源、环境、体制、产业结构等多个方面。考虑数据的可得性和便于对循环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定量判断, 本文选取人口规模、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3个变量作为循环经济效率变化的影响因素。

将2006-2008年长三角区域的城市循环经济效率与人口数量 (以常住人口度量) 、技术进步 (以专利授权数度量) 和产业结构 (以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度量) 进行相关性分析。通过相关性分析结果可知:1.常住人口数量对城市循环经济效率的提高有负面影响。主要原因是人口的增加会带来资源需求的增加, 造成更大的压力, 同时也会产生更多的生活垃圾。所以各城市应该合理控制人口数量, 在人口数量一定的基础上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普及循环经济理念, 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2.专利授权数所表征的技术进步因素对城市循环经济效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由此, 各城市应鼓励和支持技术发明创造, 推动能源利用各环节的技术创新, 以及再生能源技术、清洁能源技术的研发与创新。3.产业结构调整, 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大力发展是提高循环经济效率的重要因素,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对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影响。因此, 各城市应该积极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 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整顿和改造力度, 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 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提高城市循环经济效率。

四、总结

本文通过构建循环经济效率评价模型对我国长三角地区的16个城市进行了实证研究, 说明目前这些城市仍然是“高投入、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由低成本时代进入高成本时代,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更显得刻不容缓。同时也对影响循环经济效率的几个因素进行了相关性分析, 得到的结果符合实际情况, 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更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参考文献

[1]匡海波.基于超效率CCR-DEA的中国港口上市公司成本效率评价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 200 (73) .

[2]刘策, 安立仁.基于DEA模型的循环经济效率实证研究——来自中国30省 (市) 的数据[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0 (86) .

[3]袁晓玲, 张宝山, 张小妮等.基于超效率DEA模型的城市效率演变特征[J].城市发展研究, 2008 (6) .

[4]吴旭晓, 许正中.基于超效率DEA的区域高技术产业发展绩效评价[J].统计与决策, 2010 (22) .

循环经济效率 篇4

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全国循环经济工作先进单位申报材料

彬县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从2007年开始进行规划建设,历经5年的实践与探索,形成了以煤为基础的煤—洗煤—发电—建材产业链条和循环模式。截止2010年底,园区内企业实现产值35.8亿元,实现税金4.65亿元,已成为工业强县的重要支柱。预计到2011年年底,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实现总产值37.8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780万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0.20亿元,上缴税金5.9亿元。

一、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的基本情况

彬县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位于彬县泾河以北川道区域,距县城约2.5公里,东至朱家湾的红石咀,西至官牌梁石咀,规划面积2603亩,预留工业发展用地570亩。园区的总体布局在空间上形成“一心、两区、三轴”,即以火车站为中心的工业服务中心,东工业片区、西工业片区和福银高速、创业大道、园区骨干道路的经济发展轴线。

彬县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东区为彬煤公司下属的2×200MW的煤矸石发电厂、秦能公司、咸阳天喜建材有限责任公司;西区为陕西中达投资建设的官牌工业广场、600万吨洗煤厂、煤矿机械厂。园区的发展趋势为煤—洗煤—发电—建材为链条的产业集群和循环经济。立足煤、延伸煤、超越煤、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即:我们先把煤层中的瓦斯进行抽采,规划建 设瓦斯发电厂,做到先抽后采,把开采出的煤进行精洗,提高附加值。用洗选后的煤矸石和煤泥建设煤矸石发电厂,用发电厂产生的粉煤灰添加水泥熟料建成粉煤灰综合利用项目,即水泥厂和新型建材,即上一个企业的废料做为下一个企业的原料。在整个园区走出了一条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的路子,从而达到“零排放”。

彬县循环经济工业园区计划总投资50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35亿元,建成后预计每年实现工业总产值80亿元,利税突破16亿元。预计到今年年底,园区实现总产值37.8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780万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0.20亿元,上缴税金5.9亿元。

二、主要措施和做法

1、更新观念抓决策。作为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县城,面对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和日益繁重的发展压力,我们把发展循环经济确立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并积极付诸实施。成立了循环经济工业园区领导小组,制定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明确建设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的主要任务、方法步骤和保障措施。

2、缜密论证抓规划。发展园区经济,规划是龙头。委托北京炎黄联合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历时一年,编制完成了《彬县循环经济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并由专家组对《规划》进行评审并一致通过。专家组认为,《规划》指导思想先进,技术路线可行,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对全省资源依 赖性城市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按照《规划》我们及时调整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努力创建全省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力争通过5年努力,基本形成以“煤-洗煤—发电—建材”为主导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形成比较完善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体系,以及县域循环型社会的基本框架和推进机制。努力实现两个转型,一是促进循环经济的产业转型,逐步从粗放式资源依赖型模式过渡到资源效益型模式;二是循环经济的制度转型,通过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参与与协作,制定绿色产业政策,培育循环经济服务体系,营造良好投资政策环境。积极构建三个核心体系,即循环型工业体系,循环型生态农业体系和循环型生态城市体系。形成六大产业链条,就是按照科技化、规模化、特色化的要求,形成煤炭、电力、煤化工、新型建材、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循环链。

3、突出重点抓实施。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按照总体规划,分布实施,层层推进。我们以产业生态化为核心,利用煤炭优势,围绕煤炭建设循环型企业、循环型产业、循环型城市三个层面,确定了推进生产工艺循环型示范企业、煤矿废物再利用、粉煤灰制造水泥、新型建筑材料、煤电化一体化等重点工程。着力引导企业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艺,提高企业生产流程中的科技含量,大力推行环保生产,努力实现车间工艺流程之间、企业之间的循环,减少废弃物排放量同时加快环保设施建设,开展零排放的生态设计,力争用3—5年时间,创建一批环保型生产示范企业。

4、健全政策抓配套。推进循环经济要有一套完善的政策作为支撑和保障。我们着重从产业、财税、土地、服务等方面,研究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在产业政策方面,对照国家宏观调控的有关政策,列出了产业发展明细目录,对鼓励类项目优先发展,对限制类项目不予支持,对禁止类项目一律不予引进、不予审批、不准建设。在财税政策方面,对符合循环经济要求、国家鼓励的项目,将有财税部门对照有关政策制定实施细则,确保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在土地政策方面,对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中的基础设施项目,按照政策规定优先保证土地供应,该减免的费用一律减免。在服务政策方面,对循环经济建设的重点项目和重点工作,分别由一名县级领导牵头,有关部门跟踪服务,努力打造绿色通道,最大限度的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循环经济项目的实施。

5、严格管理、争取环保发展空间。按照国家产业政策,限期淘汰国家明令禁止的设备和工艺,支持发展环保生产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深入开展“严厉打击违法排污企业,防止污染反弹”和“清理整顿不法企业,保障群众身体健康”等专项行动。2007年12月关停咸阳秦能电力有限责任公司1﹟、2﹟燃煤锅炉;2008年4月彻底拆除彬县硅铁厂冶炼炉。为园区发展争取了环境保护空间。

三、发展循环经济的几点体会:

1、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是建设好园区的关键。2004年,彬县县委、县政府召开了“工业立县,工业强县”大会,明确了 工业在县域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也为工业经济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了加快经济方式的转变,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尽早谋划,多次召开会议,对园区建设进行专题研究,明确了园区发展方向和目标,力争把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打造成陕西省一流工业园区。基于此目标,县上倾全力对园区的规划、基础建设、人力物力给予大力支持,使园区建设更加规范化和系统化,创造了有利于园区建设和发展的软硬环境,为园区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2、科学的规划是建设好园区的基础。从2007年开始我们就聘请全国人大环资委和西北工业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对彬县发展循环经济进行了研究,在深入探讨彬县的资源禀赋,区位环境,发展的优势和不足基础上,制定了陕西省第一家县级循环经济方案《彬县循环经济试点规划方案》。从2008年开始聘请北京炎黄规划设计研究院对循环经济工业园区进行规划,按照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清洁生产、延长煤炭产业链这一思路,对园区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着力发掘园区现有优势,制定了发展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措施可行的《彬县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园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优化发展环境是园区发展壮大的保证。为了提升园区服务功能,改善投资环境,县上先后投资9900万元,按照市政二级道路的标准修建了园区主干道路---创业大道,安装了给水、雨水和排污管道,做到了雨污分流,达到了国家规定标 准。为了充分体现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的特色,积极响应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照明全部采用太阳能路灯,夜间12小时照明,既节省了能源照明费用,又保证了行人车辆的安全。为入给园企业和周边居民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环境憩息环境,对园区的道路和空地进行了绿化美化,使园区实现了企业高效发展,花园式管理的模式,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4、拉长产业链条是园区发展的必要条件。按照循环发展的理念,我们努力实现园区企业之间的关联性,在煤电企业建成后,如何充分利用废弃物进行再生产,成为政府和企业思考的首要问题。为此企业主管部门和企业深入调查市场,聘请专家论证,彬煤公司投资建设了水泥粉磨项目,利用矸石电厂的粉煤灰添加水泥熟料生产各种型号的水泥,变废为宝,既利用了上游企业的废弃物,又保护了环境。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探索循环模式,把循环经济链条拉的更长。

试论循环经济 篇5

关键词:循环经济发展战略资源综合利用

1循环经济的产生

由于科学技术进步,生产力发生了质的飞跃,人类拥有的物质财富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因此使人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生产排放的废弃物也不会对环境产生什么危害。由于对环境容量有限性认识不足,人类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传统发展模式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严酷的现实,迫使人类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刻反思,逐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观”。

2循环经济的概念及其基本原则

它要求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提高资源生产率。传统的经济发展是一个从资源到废弃物的线形开环系统,表现出高开发、低利用、高排放的特征:而循环经济是参照自然界物质循环模式,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通过将上游产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转变为下游产业的“营养物”或原料,从而形成互相依存的工业生态链,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无害化和再生,达到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的运行应遵循以下原则:

2.1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的减量化原则。减量化原则针对的是输入端,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物质和能源流量,对废弃物的产生,是通过预防的方式而不是末端治理的方式来避免,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性开采和利用,并应用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尽可能地减少进入生产、消费过程的物质流和能源流,对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实行总量控制。

2.2以废弃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的再循环原则。该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尽可能多次或以多种方式使用物品,避免其过早地成为垃圾。针对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对制造商和生产者而言,应采取产业群体间的精密分工和高效协作,加大“产品一废弃物”的转化周期,实现资源使用效率最大化。

2.3以污染排放最小化为目标的资源化原则。针对产业链的输出端——废弃物,提高绿色工业技术水平,通过对废弃物的多次回收利用和资源闭合式良性循环,实现废弃物的最小排放。资源化原则是输出端方法,能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废品的回收和综合利用。与资源化过程相适应,消费者应增强购买再生产品的意识,促进整个循环经济的实现。

3循环经济的循环体系

循环经济关注的焦点是生产、生活过程的废弃物排放问题。所以,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构建三大循环体系:

3.1企业内循环体系。构建企业内生产物流循环体系是循环经济在微观层次上的体现。以前企业把生产过程产生的废弃物排放,视为顺理成章的事,不需要承担任何社会责任。而循环经济则要求企业通过新的技术工艺,努力使生产过程的物质流、能量流充分循环利用,减少排放,甚至达到“零排放”的目标,以实现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双重效益。

3.2企业间循环体系。构建企业之间的“物质代谢”和“共生关系”,形成具有“产业生态链”的循环体系是循环经济在中观层次上的体现。单个企业的清洁生产和企业内循环有一定的局限性,不是受技术工艺的限制,就是企业内循环成本较高。因此,需要通过建立生态工业区的方式,来实现企业之间的物质流和能量流的循环。把工业废弃物和副产品的排放降低到最小程度。

3.3社会循环体系。构建社会废弃物回收利用网络的循环体系是循环经济在宏观层次上的体现。企业把生产出的产品投放市场,进入消费领域后,由于产品存在着消费生命周期,这就意味着目前大批量生产的产品几年之后就会成为新的废弃物,处理不当就会成为新的污染源。

4循环经济的实践与发展

4.1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的实践与发展循环经济概念的提出在国际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到20世纪末,在发达国家已逐步发展为大规模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形成相应的法律和制度。德国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先行者。1972年德国制定了《废物处理法》,1986年修改为《废物限制及废物处理法》,1992年通过了《限制废车条例》,规定汽车制造商有义务回收废旧车辆,1996年提出了《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自实施以来,废物不断减少,循环利用率不断上升。

4.2我国循环经济的实践与发展目前我国循环经济进展缓慢。近年来,在政府有关部门的积极推动下,我国一些地区和企业逐渐开展起循环经济的实践探索。一是在企业层面积极推行清洁生产。二是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在企业相对集中的地区,建立了一批生态工业园区,根据生态原理组织生产,使上游企业的“废料”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将环境污染减少到最低水平。三是在城市和省区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5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

5.1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在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下,资源循环利用未得到足够重视,有些污染和废弃物排放不计成本,由于回收废旧资源再生利用比使用现成的资源成本高,导致了相当多的地区、部门和企业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的短期行为。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如果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制约和规范,那么,发展循环经济只能是一句空话。

5.2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落后企业工艺和技术装备落后是我国经济增长缓慢、效益不高、污染严重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关键技术设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15%,2/3的设备属于国内一般水平。我国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水平比较落后,环保产业的总体水平只相当于国际上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水平亟待提高。

5.3循环经济发展投入不足虽然国家在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方面有一些资金支持,但还未从循环经济的整体发展考虑建立完善的支持体系,在金融、税收等政策方面也還缺乏必要的支持。企业在短期内排污费的支出总体低于发展循环经济所需要的资金投入,因此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企业实践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不高,投入力度小。

6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

6.1制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采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提出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路、目标、步骤和政策措施等,指导循环经济健康发展。因此,应当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明确发展循环经济,并制定相应的专项规划和配套政策,引导、推动发展循环经济。

6.2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依法推动循环经济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已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如《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意见》,依法促进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等。加强循环经济的地方立法,把引导性和强制性结合起来。优先对煤炭、电力、冶金、建材、化工等行业的废物利用问题专门立法,予以法制化和规范化。

循环经济效率 篇6

循环经济的要旨在于资源的循环、高效、节约、无害化处理, 通常人们称之为3r。日本在2008年制定的第二次循环经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计划中, 指出了循环型社会就是抑制产品变成废弃物, 同时促进把制品通过正确的循环利用方法变成循环资源, 以及把那些无法循环利用的资源通过适当的处理方法无害化处理。进一步来说, 就是要抑制初次开发资源的消费, 尽可能地降低经济发展对环境产生的负荷。也就说, 循环型社会就是: (1) 抑制废弃物的产生 (reduce) ; (2) 循环资源产生的时候, 实现再利用 (reuse) 、回收或热回收 (recycle) 等; (3) 当无法实现循环利用的时候, 对废弃物进行正确的处理。通过上述手段使得社会的经济发展对初次自然资源的消费需求降低, 减少对环境的压力。

2 我国当前背景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发展, 经济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GDP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 也正是因为经济发展达到了目前这个水平, 才让人们更多地停下脚步来审视巨大成绩背后的问题。目前, 我国的资源消费过高、环境污染现等问题依然相当严重。毋庸置疑, 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 我国经济依然会保持次高增长。因此, 随着经济和人口的增长, 目前已经存在的人和环境的问题将会更加突出, 不可再生的土地、水资源、矿产资源的不足也会越发凸显, 对于加快实现循环经济, 促进再生资源行业的发展也将刻不容缓。要从源头上降低资源的消费, 减少污染, 树立节约意识。积极建立节约型政府, 节约型社会, 加快循环型社会的建设, 早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实现可持续发展也必将是全国上下的一致目标。

3 财政性金融支持循环型社会的必要性

现代经济的核心就是金融, 其本质是通过银行和非银行等金融组织机构对社会资金进行动员、筹措、集中、分配和使用的过程。

循环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初期, 更加离不开国家和社会通过金融财政手段对资金进行适当的倾斜分配, 弥补外部性、公共物品特性导致的循环经济相关行业的成本和三高企业之间的成本的不平等。因此, 随着循环经济的发展, 必定离不开财政对社会经济资源的调节, 通过财政投入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强大资源, 最终推动我国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型, 加速可持续发展的循环型社会的形成。

4 华东地区地区基于财政性金融支持的循环经济评价方法和模型

4.1 C2R模型介绍

循环经济指投入是多方面, 通过多方面的政府投资来获得各种相关指标的提高, 综合起来使得循环经济的水平得到提高, 因此, 对于多金融投入, 多产出的循环经济的效率评估, 本文采用的是DEA方法。

数据包络分析 (DEA) 是美国著名运筹学家charnes等提出的评价效率的一种方法。把单一的投入和单一的产出, 拓展到了多个同类决策单元 (dmu) 通过多投入、多产出的效率评估。

4.2 评价指标的构建以及数据

本文主要研究华东地区主要地区在财政支持下, 循环经济的效率问题。因此, 出于研究的目的和投入产出相关性要求, 选择华东地区2010年主要地区的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为x1, 工业污染治理投资为x2, 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为x3, 以上三类作为政策性的金融投资作为投入;把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为y1, 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为y2, 工业二氧化硫排放达标量为y3,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y4,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y5, 以上五种作为产出, 主要是由于循环经济的特点在于减少污染、无害化处理, 重复利用, 资源化。具体产出指标数据见表1, 投入指标数据见表2。

4.3 DEA评价结果分析

利用DEA的C2R模型, 通过DEAP2.1计算得到我国华东地区六省一市各项政策性政府投资对于循环经济的效率如表3。

(1) 效率分析。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 上海、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处于DEA有效, 也就是说这五个地区在通过国家投入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总体是有效的。此外, 江苏、山东属于DEA无效, 江苏与山东的技术效率值低于上海、浙江等地, 主要还是在于产业结构问题。上海作为经济先发地区、经济金融中心, 其经济已经渐渐脱离高污染、高能耗, 主要发展高端的技术研发, 以及现代金融服务业, 并且上海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2011年为58%, 接近60%。另外, 浙江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是全国领先, 并且近几年类似上海, 开始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 而且浙江本身也不是以工业见长的省份, 经济发展速度下调。安徽、福建、江西整体上经济发展速度不如江苏和山东迅猛, 同时江苏、山东又都是工业大省, 所以可以看出经济高速发展、产业结构偏向工业的地区对于循环经济的发展是会带来一定的负面作用, 而经济成熟地区, 或者是以服务业为主的地区循环经济的发展相对会更高。因此, 为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早日建成循环型社会, 实现可持续发展, 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必然。

(2) 非DEA有效地区的投影分析。从第六列来看江苏和山东在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上, 也就是S1*分别存在18%和164%的产出不足, 可以认为山东和江苏的静脉产业体系还有待提高。从第七列来看, 江苏和山东上存在产出不足为97.416%和163.972%, 也就是说在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方面, 江苏和山东S2*两地还有很大改进余地。从第九列上可以看到, 江苏省和山东省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上存在不足, 两者的产出剩余S4*分别为114.759%和225.545%。第十列也就是S5*, 江苏省和山东省分别有104.046%和210.909%的产出不足, 也就是说, 两地在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方面需要做很大的改进。

(3) 结论和建议。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 整体来看, 华东六省一市在基于政策性金融投资的循环经济效率还是比较好的, 整体循环经济发展趋势良好, 特别是上海、浙江、安徽、江西、福建, 均属于DEA有效。安徽和江西、福建三地效率评价高于江苏和山东, 主要还是在于三地工业发展相对不如江苏和山东迅猛, 其给环境带来的压力本身就要小于江苏和山东。从上海的经验可以看到, 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 对于环境的高要求和经济质量的提高, 伴随产业产结构调整, 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城市对于发展循环经济是有非常大的助力作用的。因此对于上海, 应该继续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进一步做好产业结构调整, 实现上海的转型。同理, 浙江本身也是经济高度发达, 第三产业的比重也是高于江苏和山东, 人均的GDP也远远高于安徽、江西、福建。江苏和山东两省, 基于政策性金融投入的循环经济效率评价要略微低于其他地区, 主要原因是由于今年两地的经济高速发展, 同时又都是工业大省, 高速发展的过程中, 过于重视了速度而忽视了质量, 工业发展的同时, 忽视了环境的保护、资源的高效利用, 都是经济高速发展的工业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低的重要原因。因此, 在两地已经取得重大经济建设成就的今天, 应该要更多考虑保护环境, 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比如有些不必要建设、重复建设的高污染、高能耗企业, 可以不建。在银行的信贷或者政府的财税政策上给予压力, 在必须建设的工业项目中, 要注重配套环保设施的建设, 同时不但要末端实现治理, 在前端同样需要加大, 提高当地人民的环保意识, 培育企业、金融机构对社会的责任, 做到自觉减排、自觉减量, 防患于未然。

摘要:本文主要从政策性金融支持对循环型社会构建的效率入手, 介绍了循环经济的概念和我国目前政策性金融支持现状, 使用DEA模型以政府的投资为投入和循环经济的产出为指标, 对华东地区循环经济的效率进行评价。

关键词:财政性金融,DEA,循环经济,华东地区,效率

参考文献

[1]马占新.数据包络分析模型与方法[M].科学出版社, 2010.

[2]连飞.基于dea的循环经济效率评价[J].中国国情国力, 2008 (11) .

[3]中国环境年鉴2011[M].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1.

[4]中国统计年鉴2011[M].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1.

循环经济效率 篇7

循环经济的目标是实现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 获取尽可能多的经济产出, 同时使得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保持最低。同时由于循环经济系统是一个具有多投入、多产出的复杂系统, 因此有效评价一个经济系统的投入产出效率, 是反应循环经济运行状况的核心内容。

数据包络分析 (DEA) 方法对于多产出投入的分析有一定优势:不需要事先确定指标的相对权重, 也不必确定各输入输出指标的函数关系, 这就排除了主观认为因素, 同时使得问题的处理得到简化;在对决策单元 (Decision Making Unit, DMU) 进行分析评价时, 它不必考虑指标的量纲, 无需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就可进行分析, 减少了不必要的操作和误差。因此, 本文采用DEA方法对山西省循环经济效率进行评价。

由于DEA评价方法所具有的诸多优点, 国内外对于经济效率的很多研究都使用了DEA效率评价模型。杨龙、胡晓珍运用了DEA模型, 测度了我国29个省市的绿色经济效率;杨锋等建立了循环生产系统的DEA效率评价模型, 并对一个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进行了实证分析;池启水、池启参、毛红燕、马艳林采用DEA中的BCC模型对北京18个区 (县) 的循环经济效率进行了评估;任桂芳、史彦虎运用DEA中的CCR模型对山西省1999至2007年的经济环境和谐发展进行了效率评价。但是到目前为止, 尚未有研究对山西省11个地级市进行循环经济效率分析。

山西省是煤炭资源大省, 同时也是全国环境污染最严重的省份。所以, 山西省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鉴于此, 本文以山西省11个地级市为基本单位, 运用DEA方法对其进行循环经济效率评价。

二、规模报酬不变的CCR模型

DEA是由运筹学家A.Charnes和W.W.Cooper等在投入产出“相对效率评价”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评价相对效率的方法。DEA模型发展到今天有多种形式, 本文采用规模收益不变的CCR模型。设有n个待评估对象, 称之为决策单元 (DMU) , 每个DMU有m种投入和s种产出, 分别用Xj和Yj表示, Xj= (x1j, x2 j, ...xmj) , Yj= (y1j, y2j, ...ymj) , 其中i=1, 2, ..., m;j=1, 2, ..., n。则评价第0j决策单元DMU0的对偶规划为:

上式中, ε为非阿基米德无穷小量, λj为投入产出指标的权系数, θ为决策单元DMU的效率得分, 0≤θ≤1, θ越大, 资源配置越合理, θ的含义是, 如果利用所有DMU构造一个最优的虚拟DMU, 在确保每项产出指标都不低于第i个DMU的前提下, 每项投入指标至少需要达到第i个DMU的对应投入指标比例。s+= (s 1+, s 2+, ..., s m+) 和s-= (s 1-, s 2-, ..., s m-) 分别表示剩余变量和松弛变量, 非零的s-和s+别表示第i种资源的无效投入量和第j种产出的不足量。

三、数据来源与处理

参考相关研究对于数据的选取以及数据的可得性、可比性, 本文使用了2009年山西省11个地级市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和能源消耗量作为投入指标, 选择地区生产总值、大气环境质量和水环境质量作为产出指标。

地区生产总值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数据来源于《山西省统计年鉴 (2010) 》, 能源消耗量根据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 (等价值) 乘以地区生产总值得到, 大气环境质量和水环境质量的原始数据来自2010年《山西省环境状况公报》, 由于数据难以获得, 本文以地下水环境的污染状况来代表地区水环境质量。

由于水环境污染情况和大气环境污染情况指标属于成本型的逆向指标, 需将其转换为正指标, 本文采用对指标取倒数的方法对指标进行转换, 即:

水环境质量=1/水环境污染状况

大气环境质量=1/大气环境污染状况

四、计算结果与分析

(一) 各地级市循环经济效率评析

用DEAP Version2.1分析可知, 在山西省11个地级市中, 太原、大同、阳泉、朔州、忻州五市的循环经济效率达到相对有效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 这五个地级市均位于山西省北部。如果以晋中市和吕梁市为晋南晋北的分界线, 我们把山西省11个地级市分为晋北 (太原、大同、阳泉、朔州、忻州) 、晋中 (晋中、吕梁) 、晋南 (临汾、运城、长治、晋城) 三个地理区位。

晋北、晋中、晋南三地的循环经济效率各不相同, 晋北地区五个地级市的循环经济效率得分均为1, 为循环经济效率评价最高的地区, 说明这五个地级市的循环经济同时达到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状态 (这几个DMU的松弛变量均为0) 。晋中地区和晋南地区都没有达到循环经济有效状态的地级市, 其中晋中地区的循环经济效率均值为0.9095, 略低于晋南地区0.91225的效率均值。循环经济效率低于0.9的地级市有两个, 分别是位于晋中地区的晋中市 (0.857) 和位于晋南地区的运城市 (0.814) , 这两个地级市的循环经济发展状况同山西省的其它地区差距较大。

(二) 松弛变量分析

由于晋北的五个地级市均达到循环经济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 所以由表2可知, 这五个地级市的投入产出指标的松弛变量均为0。

从两个投入指标 (能源消耗量、城镇固定资产投资) 来看, 晋中和晋南六个地级市对于能源的利用都不充分, 占到了山西省11个地级市的半数以上, 根据计算得出的表2相关数据我们可以得出, 在其他投入和产出指标既定的情况下, 临汾市能源利用效率可以改进的空间很大, 还可以减少1010.547万吨标准煤的消耗, 吕梁市、长治市、运城市、晋中市可以分别减少578.516、361.347、322.221、175.573万吨标准煤的消耗, 晋城市在这方面相对其他几个地级市表现较好, 仅需减少33.418万吨标准煤的消耗, 总的来看, 山西省循环经济效率相对无效的地级市一共需要减少2481.622万吨标准煤的消耗量。在投入的另一项指标中, 城镇固定资产的松弛变量均为0, 表明城镇固定资产这一经济指标的利用在山西省内相对来看都比较合理。

从三个产出指标 (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地区生产总值) 来看, 大气环境质量和地区生产总值的松弛变量均为0, 表明在投入既定的情况下, 这两项产出指标均达到了相对有效率。而六城市水环境质量的指标还有待改善, 其中, 晋南的临汾市和运城市需要改进的幅度最大, 晋城市需要改进的幅度相对较小。

五、结语

循环经济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多投入—产出系统, 由于受到现有统计数据的限制, 所采取的指标不可能对山西省循环经济的运行状况作出全面完整的评价, 只能从所选取的这几个指标中作出大致评测。分析结果显示, 山西省循环经济效率发展地区差异明显, 呈现出较大的地域不平衡性, 晋北地区循环经济效率最高, 在效率指标既定的情况下, 晋中晋南地区在投入方面对于能源利用不充分, 在产出方面水环境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为了研究山西省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循环经济效率的相关性, 发现循环经济效率指标与人均GDP的相关系数仅为0.4047, 与地方GDP总量的相关系数为-0.03644, 这表明经济发展水平高并不意味着循环经济效率高, 单纯依靠GDP是难以衡量循环经济发展程度的。

总体来看, 通过调整投入和产出的能源消耗量和水环境质量这两个指标, 可以使山西省循环经济发展的效率得到提高。所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改善环境质量, 实现废弃物的再生利用, 是山西省践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摘要: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中的CCR模型, 以山西省11个地级市2009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 对其多个循环经济投入—产出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得到了山西省不同区域循环经济效率的差异指标。分析结果显示, 山西省循环经济效率地区差异明显, 呈现出晋北效率较高、晋中晋南地区效率较低的情形。在相关投入产出指标既定的情况下, 不同地级市对于资源投入的利用效率和环境改善能力存在较大差异。

关键词:循环经济,数据包络分析,地区差异,山西省

参考文献

[1]王明远.“循环经济”概念辨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5 (15) .

[2]杨龙, 胡晓珍.基于DEA的中国绿色经济效率地区差异与收敛分析.经济学家, 2010 (2) .

[3]杨锋, 梁樑, 毕功兵, 凌六一.循环生产系统的DEA效率评价.系统工程, 2007, 25 (11) :59-64.

[4]池启水, 池启参, 毛红燕, 马艳林.基于DEA方法的北京市循环经济效率评价.生态经济 (学术版) , 2010 (2) .

[5]任桂芳, 史彦虎.基于DEA方法的山西和谐发展研究.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0, 20 (1) .

循环经济效率 篇8

1 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黑龙江省作为中国粮食产量最大和畜牧业最为发达的省份之一,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前景广阔。通过分析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可以窥见我国未来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前景; 因此,基于黑龙江省农业经济发展数据的实证分析农业循环经济意义重大。

1. 1 黑龙江省的自然环境与农业发展现状

黑龙江省北部和东部以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与俄罗斯接壤,西部与南部分别与内蒙古自治区和吉林省相邻,是东北地区面积最大的省份。黑龙江省土地条件居全国之首,总耕地面积和可开发的土地后备资源均占全国1 /10 以上,人均耕地和农民人均经营耕地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 倍左右,但由于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使用,已经造成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河道污染、湿地面积锐减以及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等不可忽视的问题。

1. 2 黑龙江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因素分析

1.2.1有利因素

黑龙江省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除继续得到中央各项惠农强农政策支持外,还将得到国家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新增500亿kg粮食生产能力规划、两大平原农业综合试验区、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等多个重大专项政策和资金支持。黑龙江省农业自身基础条件优越,具有大生态、大农田、大农机、大科技、大企业、大市场、大边贸等发展优势,是我国农业资源禀赋最好、粮食增产潜力最大的省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正面临新的难得机遇。

1.2.2不利因素

黑龙江省资源开发利用率低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任务重的矛盾、加快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随着粮食需求的刚性增长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环境保护要求的不断提高,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任务十分艰巨,因此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依然面临挑战。

1. 3 黑龙江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具体规划

2001 年10 月份出台了《黑龙江省生态省建设纲要》。2005 年10 月份,制定下发了《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明确了全省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思路。2007 年《黑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和《黑龙江省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方案》制定了循环经济具体实施的方案。2011《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了要发展循环农业,打造生态品牌。2012 年制定了《黑龙江省现代化大农业发展规划( 2011—2015) 》,提出重点打造非转基因农产品和绿色、有机食品三大品牌。2013《林下经济发展规划( 2013—2020) 》中提出,黑龙江省要重点打造林菌、林果、林药、林业养殖、林业蔬菜、林业种植等六大林下经济支柱产业。2014 年黑龙江省的《政府工作报告》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要求: 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国家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和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4 年 《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发展循环农业,打造绿色食品强省。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3.1种植业

促进种植业二元结构(粮、经)向三元结构(粮、经、饲)转化。确立以水稻、玉米、大豆为主体的种植结构。针对每年4 700万t的秸秆产量,到2010年推广机械秸秆根茬还田3 000万亩(1亩≈667 m2);每年利用秸秆快速腐熟生产10万~20万t有机肥,利用1 820万~2 000万t秸秆生产畜禽饲料,新建秸秆气化站10处、秸秆固化站5处、秸秆发电站1处,积极开展新能源建设,形成每年综合利用秸秆2 540万t的能力。

1.3.2畜牧业

加快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现代畜牧产业体系建设。根据生态环境以及资源的承载能力,大力发展奶牛、肉牛、生猪等主导品种,积极发展羊、蛋禽、水产养殖和特种养殖。到2010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由40%提升到50%;到2020年畜牧业产值达到农业总产值的70%。加强4 333.3万hm2草场资源的扶育与更新,优化畜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改变农区二元结构,发展三元结构。

1.3.3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加快食品工业、饲料工业升级换代,提高农副产品转化程度,延伸产业链条,在强化农业废弃物利用的专业化、规模化的同时,促进企业间循环和区域循环。

1.3.4继续加强生态林体系建设

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进行三北防护和生态林体系建设,建设护村林、护路林、农防林、用材林和生态林。及时进行城市防护林的更新和网络建设,做好黑龙江省西部防沙、治沙和松嫩平原生态经济型防护林建设。

1.3.5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通过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湿,逐渐恢复原生态。实施“沃土工程”,以63个国家级补贴项目为重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普及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大水土流失防治力度,保护黑土资源,加强基本农田建设。

2 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综合评价

2. 1 评价指标的设定

1) 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标,主要用来反映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之中,实现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即系统输出终端的效果; 2) 资源减量投入指标,用于揭示区域农业生产系统投入的现状; 3) 资源循环利用评价指标[3],用于体现农业生产过程中,对于系统内部的资源利用程度; 4) 资源环境安全评价指标,用于反映农业发展中对生态环境以及资源安全的影响。

2. 2 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

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的设定主要根据以下原则: 1) 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标,主要用来反映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之中,实现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即系统输出终端的效果; 2) 资源减量投入指标,用于揭示区域农业生产系统投入的现状; 3) 资源循环利用评价指标,用于体现农业生产过程中,对于系统内部的资源利用程度; 4) 资源环境安全评价指标,用于反映农业发展中对生态环境以及资源安全的影响。

2. 3 综合指数法评价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

首先对循环经济的子系统的评价指标具体数值与相应的权重相乘,然后加总,得到各个子系统的水平指数:

式中: YIi为第i个子系统第j项指标的评价值,wij为第i个子系统第j项指标的权重系数,xij为第个子系统的水平指数。

然后再将各个水平指数与相应的权重相乘后求和,得到循环经济经济综合指数:

式中: Wi为第i个子系统的权重系数,NISI为循环经济综合值。

2. 4 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评价实证数据

根据上述原则构建的评价体系,从《黑龙江省统计年鉴》,黑龙江省统计局网站以及黑龙江省环保局网等相关平台搜集了黑龙江省2005—2012 年农业的相关数据资料,少数缺失数据均依据变换率进行推算出结果,见表1。

注: 1 亩≈667 m2。

通过将表1 中的数据标准化,依据公式( 3) 、( 4)对所有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式中: X+ij表示第i个指标层第j个正向指标标准化值,X-ij表示第i个指标层第j个负向指标标准化值,Yij表示表示第i个指标层第j个单项指标初始值,Yijmax表示表示第i个指标层第j个单项指标最大初始值,Yijmin表示表示第i个指标层第j个单项指标最小初始值。

将数据带入公式( 1) 、( 2) 经过计算得出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数值,见表2。

2. 5 黑龙江省2005—2012 年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结果分析

经过上述的运算,可以绘制出黑龙江省2005—2012 年农业循环经济综合评价结果和指标层评价结果,见图1、图2。

由图1 可见: 2005—2012 年,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综合指数上升了0. 84,总体水平大幅提高。2005—2008 年综合指数上升了0. 46,循环经济发展迅速; 2009—2012 年综合指数上升了0. 2,循环经济已经进入稳步发展阶段。

由图2 可见: 各个单项指标均呈上升趋势,同经济发展综合指标走势大体吻合,指标层上升速度从高到低依次为: 资源循环利用指标( 0. 30) 、资源减量投入指标( 0. 23) 、经济社会发展指标( 0. 14) 、资源环境安全( 0. 10) 。因此生产资料的循环利用是制约黑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2005—2012 年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总体情况基本符合黑龙江省对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说明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政策方针成效显著,农业循环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2010 年后,农业循环经济呈平稳上升的态势。

3 黑龙江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路径分析

3. 1 打造农业企业加工循环经济链条

依托粮食加工、畜产品加工企业打造以粮食、畜产品生产加工为依托的农业循环经济链条,打造林业及林下产品加工为依托的林业循环经济链条,近而延长农业循环产业链条,使农业经济上下游产业相互衔接,废物和污染物充分利用,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的同步增长。打造以秸秆综合利用为重点的秸秆循环经济链条[4],并在发展中通过形成循环经济链条,减少污染,提高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3. 2 加强农业循环经济载体农业产业园区的建设

搞好农业产业循环型园区建设,逐步使得具有共生关系上下游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集中于一个相对封闭的园区集团内,形成集聚效益[5]。实现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的有效衔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进出口农产品的清洁生产,使农副产品达到质量、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

3. 3 做好农业循环经济的试点发展

采取全面发动、重点突破的形式,先在部分农业加工工业基础好的县市进行试点,总结经验后加以推广。通过试点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立农业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为农业循环经济的整体展开提供示范和借鉴,为农业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提供经验和模式参考。

3. 4 以法律手段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借鉴发达国家、地区经验,完善保障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法规体系和标准规范,把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通过立法,将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作为资源纳入政府公共管理范畴[6],明确农业生产者、农业企业、政府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上的责任和义务,对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标准的农业企业和农业生产者要依法强制实施农业清洁生产审核,从源头上实现农业生产污染物的减量化、无害化[7]。

4 结论与讨论

基于区域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状况等指标研究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效率,构建效率评价体系是为了找出制约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进程的因素,探索出适合黑龙江省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道路。通过改善生态破坏的现状,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加大农业循环经济基础设施投入,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施产业化经营战略以及加强科技创新等手段方法促进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的加快发展[8],推进黑龙江省“十二五”规划中农业经济目标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叶堂林.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与途径[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2]陈青.黑龙江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思路研究[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5,21(2):138-140.

[3]张晓先,王立,马放,等.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3,52(15):3740-3743.

[4]文拥军.基于超效率DEA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以山东省为例[J].生产力研究,2009(2):21-22,49.

[5]王棵,于苏俊.基于DEA的农业循环经济相对有效性评价:以四川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3):5633-5635.

[6]杨辉,李翠霞.通过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促进农民消费结构升级[J].经济纵横,2014(2):73-77.

[7]杨辉,杨雪,阴月,等.黑龙江省农村社区城镇化中社会公共供给问题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2):42-45.

循环经济效率 篇9

一、循环经济发展研究综述

“循环经济”一词由美国经济学家Kenneth E.Boulding于20世纪60年代最早提出, 现已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引入循环经济理论, 近年来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中共中央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建议, 针对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也在不断深化。但目前我国关于循环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循环经济的内涵、原则、意义、评价指标体系及对策等方面, 对于如何定量的评价一国或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程度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吴季松 (2003) 就循环经济的基本内容, 循环经济产生的科学基础和实践基础进行了阐述, 并介绍了高新技术和循环经济发展的关系, 对发展区域循环经济提出了产业设想。王志宪, 林丽, 虞孝感 (2006) 根据循环经济发展的内涵、设置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原则及南京市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 选择了减量化、再利用、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等4大指标体系的25项指标, 利用综合评价法计算出南京市1986~2002年及我国2002年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崔木华 (2009) 指出了目前我国区域循环经济评价体系存在的不足, 构建了相对普适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并以安徽省及周边四省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由综述分析可知, 目前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安徽省循环经济的分析还不全面深入。本文从定量分析的角度对安徽省循环经济进行测评, 希望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二、研究方法及模型

(一) 研究方法

数据包络分析 (DEA) 是使用数学规划模型, 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 处理多目标决策问题的方法。可以将参与评价的每个单位进行的某项活动表示为一个决策单元 (DMU) , 每个决策单元都有一定的输入和输出, 并在把输入转化为输出的过程中努力实现自身的决策目标。DEA方法主要是通过保持决策单元的输入或输出不变, 借助于数学规划将DMU投影到DEA前沿面上, 并通过比较决策单元偏离DEA前沿面的程度来评价它们的相对有效性。

(二) Malmquist指数

Malmquist指数是在距离函数的基础上定义的, 以t时期和 (t+1) 期为参照, 看效率是否有改进。本文中该指数反映在相邻的两年间一个地区循环经济效率的变化情况。该指数分解为技术进步指数 (TC) 、技术效率指数 (TEC) 的连乘, 在规模报酬可变的情况下, TEC还可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 (PTE) 指数和规模效率 (SE) 指数。即M0 (χt+1, yt+1, χt, yt) =TC*TEC=TC* (PTE*SE) 。TC衡量某地区循环经济的发展变化。若TC>1, 表明最优生产能力提高, 反之则表明生产能力降低。TEC表示与上一年相比, 某个地区循环经济转化前沿面的差距变化情况。若TEC>1, 表明资源配置效率提高, 与前沿面的差距缩小, 反之则表示与最佳生产能力差距拉大。PTE表示假定最优生产规模不发生变化, 每个决策单元到前沿面的追赶程度。若PTE>1, 表示与上一年相比, 投入要素更为有效地发挥了作用, 反之, 资源配置没有得到改善。规模效率指数 (SE) 反映决策单元是否趋向最优生产规模。若SE>1, 说明相对于t期而言, (t+1) 期更接近固定规模报酬, 即接近最适生产规模, 反之, 则代表偏离最适生产规模。Malmquist指数反映循环经济效率的提高或降低程度, 是分析年份与前一年的效率相比较而得到的结果, 若Malmquist指数>1, 表示效率提高, 若Malmquist指数<1, 表示效率降低, 若Malmquist指数=1, 表示效率不变。

三、循环经济效率指标的选取及数据处理

(一) 指标的选取

为全面评价安徽省循环经济的状况, 首先要建立反映安徽循环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DEA方法的运算原理和特点, 在进行评价时, 应用尽量较少的输入得到相对较多的输出。因此在选择循环经济投入产出指标时应以此为标准进行, 同时要考虑到指标的实际意义。

本文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 选取了一组具有典型代表的指标。投入指标为:万元GDP能耗 (X1, 单位:吨标准煤) , 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 (X2, 单位:%) , 万元GDP水耗 (X3, 单位:万立方米) 。产出指标为:人均GDP (Y1, 单位:元) , 城市污水处理率 (Y2, 单位:%) , 第三产业比重 (Y3, 单位:%) , 废水排放总量 (Y4, 单位:万吨) , 废气排放总量 (Y5, 单位:亿标立方米) 。

(二) 数据的选取

为了全面考察安徽省循环经济效率水平, 并根据数据可得性, 本文选取2003-2009年的统计数据作为研究对象, 并且搜集全国和浙江省的数据作为参照对象, 分析安徽省与全国、浙江省的循环经济效率水平的差距。数据来源于2004-2010年安徽省统计年鉴、浙江省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

四、实证分析

本文运用TimCoelli编写的DEA专用程序Deap, 计算2003~2009年安徽、全国、浙江每年循环经济效率的Malmquist指数来反映循环经济效率的变动情况, 再分别将其与转化前沿面进行比较, 2从而测量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

表1给出了安徽省、全国和浙江省每年循环经济效率的评价Malmquist指数及其分解。

1.DEA有效性判断。从表的第三列可以看出, 全国和浙江03-09年的技术效率值都为1, 并且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为1, 即不存在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 表明全国和浙江省均为DEA有效, 它们的循环经济发展形势很好。而安徽地区03-05年技术效率值为1, 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 发展形势很好, 06-07年技术效率值在0.6到0.9之间, 发展形势下降到一般水平, 08-09年安徽省的循环经济发展一直上升, 达到最优状态。

2.Malmquist指数分析。从图1可以看出, 安徽省Malmquist指数在03-07年滞后于全国Malmquist指数, 并且与发达省份浙江省差距较明显。08年稍滞后于全国, 与浙江省的差距减小。09年超过全国和浙江省的发展, 这表明安徽省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在逐步提高。安徽省循环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有:03-05年虽然安徽省的技术效率均为1, 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 没有出现投入冗余、产出不足的情况, 但由于技术水平较低, 技术创新能力不够, 使得安徽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低下。06年的发展水平最为低下, 一方面, 这一阶段是资源、环境瓶颈约束最为明显的时期, 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推进, 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资源要求持续扩大, 资源供需矛盾越来越大, 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不合理, 另一方面, 安徽省的工业结构中, 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行业比重较大, 技术创新仍在发展中, 所以导致安徽省的循环经济水平下降很多。07年安徽省资源配置的问题依然存在, 但技术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了, 有了一定的提高, 这促使这循环经济水平比上年有了一定的上升。自08年起安徽省开始走上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 技术水平在提高, 但资源并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配置, 说明在工业化初期, 受人力资源技术、资金、管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工业生产往往会选择一些技术水平较低、资金投入少、资源消耗较多的产业作为其发展的重点, 往往要较多地牺牲环境。到2009年, 安徽省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后, 随着资金不断积累、技术不断提高、生产工艺不断优化及资源利用率意识的不断提高, 安徽省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

五、结论及建议

根据以上研究表明, 安徽省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 为了推进循环经济又好又快地向前发展, 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切实解决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困难和障碍, 实际中应从以下方面入手加以推进:

1.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的管理、运行机制。发展循环经济应该建立一套绿色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公众积极参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加强和督促各地循环经济规划的编制, 在规划中明确政府、企业、公众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责任和义务, 逐步完善循环经济管理体制。

2.要将发展循环经济要与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安徽省产业结构水平低, 能源、原材料产业比重高, 高新技术等产业基础薄弱,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对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以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为目标, 鼓励发展节能、降耗、减污的高新技术产业。

3.要将发展循环经济要与节能减排紧密结合。建立废物和废旧资源的处理产业, 从根本上解决废物和废旧资源的循环利用问题, 鼓励和支持现有企业围绕节能减排加大技术改造力度, 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努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

参考文献

[1]吴季松.循环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3.

[2]王志宪, 林丽, 虞孝感.循环经济发展指标体系设置与评价[J].城市问题, 2006 (4) .

[3]崔木华.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及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 2009 (12) .

[4]连飞.基于DEA的我国循环经济效率评价[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 2009 (1) .

[5]李君安, 何娜娜.基于DEA的我国循环经济宏观效率初探[J].经济探索, 2009 (8) .

循环经济效率 篇10

本论坛的主要议题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和四中全会精神,以“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经济转型”为主题,总结十年来发展循环经济的成效、经验和问题,分析经济新常态下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研讨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和政策,如何将依法治国战略贯彻到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提出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和构建循环型社会的新思路、新举措。

本次论坛是中国循环经济协会成立后主办的首次综合型论坛,分为主论坛和产业循环经济、园区循环化改造、资源再生利用、再制造、垃圾资源化、投融资6个分论坛。来自全国人大环资委、全国政协人资环委、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有关部门,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会员单位,有关行业协会,有关城市、园区、相关企事业单位、投融资机构,有关研究机构、大专院校、专家及新闻单位代表约120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即将到来的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关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的编制之年。“2014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论坛”梳理了十年以来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现状,认真审视了在经济新常态下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应对策略,有关专家就相关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对“十三五”时期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基本目标、重点任务、政策机制、保障措施等关键问题等发表真知灼见,对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嘉宾观点

(一)循环经济与生态文明

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原院长、主席团名誉主席、院士徐匡迪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深刻阐述了发展循环经济对建设生态文明和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三大重点领域和建设循环型社会的架构。他指出,消费领域、文化教育领域、生产领域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三大领域。在全社会提倡节约资源、简化包装,进行生活废弃物分类回收、再生利用,鼓励消费、反对浪费;加强学校生态知识的教育,形成爱惜资源、保护生态的意识,养成反对铺张浪费,崇尚节俭的社会风气;在生产领域发展近零排放的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努力建设循环经济型的社会。

(二)循环经济与绿色转型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和四中全会精神的战略高度,深刻阐述了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中国经济绿色转型的必由之路,也是唯一现实的选择;总结了十年来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成效和五个方面的经验,提出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战略,加快构建循环发展制度、政策和技术体系三个方面的任务。

(三)循环经济与产业转型升级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石军以甘肃省金昌市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为案例,阐明了金昌模式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生动地论证了循环经济在助力产业转型升级方面所发挥的巨大推动作用,并指出了如何发挥各方作用,协调推进。石军强调政府部门要着重强化三项工作:一是结合“十三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编制,修订完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并强化循环经济在国民经济规划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加大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在技术研究和推广上,需要优先支持循环经济项目;在金融机构贷款上,需要优先解决循环经济发展需求;在财政资金安排上,需要优先倾斜循环经济发展。三是加强组织协调,建立健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尤其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协调机制。

(四)循环经济与污染防治

环境保护部原副部长张力军深刻分析了当前我国环境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提出循环经济是污染预防的有效途径,推动污染防治战略转型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并从企业、园区、社会三个层面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措施。他指出,循环经济是推进污染防治工作的有效“预防”途径,过去污染防治单纯依靠末端治理,重“治理”轻“预防”,难以形成对转方式、调结构的倒逼机制。循环经济强调资源节约利用、资源重复利用和资源再生,以及从源头上防止污染的理念,为污染防治从单纯的末端治理,向对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提供了战略性的理论范式,实现了污染防治从重“治”轻“防”,向“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战略转变。

(五)循环经济与新型城镇化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李迅用翔实的数据阐述了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新型城镇化建设重在四大转变;从循环经济发展的内涵、效果、机遇、潜力说明循环经济是新城城镇化发展的新模式,并提出新型城镇化与循环经济是一种价值理念、追求目标、追求过程、发展模式,二者融合发展是新要求。

李迅认为,中国高速的经济发展和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已经迅速地改变了中国的产业结构、城乡格局、资源利用和能源消耗结构,对世界能源、资源、生态环境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据数据显示,每提高1%城镇化率,新增城市用水17亿立方米;每提高1%城镇化率,新增能耗6000万吨标准煤;土地:每提高1%城镇化率,新增建设用地1004平方公里;每提高1%城镇化率,新增钢材、水泥、砖木等建材总重量达6亿吨。中国城市化的战略目标基本设计为,到205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达到70%—75%,全国经济中城市经济的贡献率达到90%;中国城市的单位能量消耗和资源消耗所创造的价值在2000年基础上提高15—20倍,争取到2040年实现能源消耗的“零增长”,争取到2035年实现温室排放的“零增长”,循环经济将在中国城市转型发展中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循环经济效率】相关文章:

城市环境成本效率循环经济论文04-29

低碳经济循环经济06-27

循环经济05-22

农业循环经济06-05

发展循环经济07-24

城市循环经济05-01

循环经济原则05-04

农村循环经济05-06

循环经济会计06-24

循环经济模式06-30

上一篇: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下一篇:知识转移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