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式外固定架

2024-06-28

组合式外固定架(精选十篇)

组合式外固定架 篇1

关键词:胫腓骨骨折,组合式外固定架,护理

胫骨是小腿部支撑体重的主要骨骼, 在中下1/3交界处, 骨的断面由三棱形转为四方形, 是骨折的好发部位, 同时骨折易损伤胫骨滋养动脉, 且该处无肌肉附着, 治疗不当易引起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胫骨前内侧位于皮下, 骨折端易穿破皮肤而形成开放性骨折。组合式外固定架治疗胫腓骨骨折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尤其适用于胫腓骨严重粉碎骨折或合并皮肤缺损的患者, 其优点是组合式外固定架对骨折固定确实可靠, 对骨折断端血运不再进一步破坏, 将骨折延迟愈合和不愈合降低到最低程度, 同时便于观察和处理软组织损伤, 膝关节、踝关节功能不受影响, 可早期带外固定架下地行走。我科自2005年1月-2007年5月对16例胫腓骨骨折患者行组合式外固定架治疗, 取得了满意效果,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16例, 男13例, 女3例, 年龄最大58岁, 最小21岁, 平均49±1岁。致伤原因:车祸4例, 压砸伤6例, 高处坠落伤4例, 摔伤2例。其中闭合性骨折4例, 开放性骨折12例。开放程度按Gustilo[1]分类:Ⅰ型2例, Ⅱ型2例, Ⅲ型8例, 其中ⅢA型3例, ⅢB型4例, ⅢC型1例。15例为新鲜骨折, 陈旧性骨折合并骨不连1例。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术前心理护理:

此类患者伤前多数身体状况良好, 骨折后患者情绪变化大, 易烦躁、焦虑不安, 此时应将患者安排在有类似或相似患者的病房中, 患肢给以适当的外固定后 (如小夹板或硬纸壳) , 将患肢摆放在高于腹部的牵引架上, 生活上给予帮助和体贴, 说话和气, 言语适当, 以消除患者的烦躁、紧张情绪。待患者情绪稳定后, 详细讲解治疗方案。患者此时最关心的是用什么方法治疗最好、痛苦如何, 以后是否有后遗症。护理人员应耐心仔细地介绍医师的技术水平及应用什么方法最佳等, 以消除患者的顾虑, 配合治疗。

2.1.2 体位的摆放及患肢的观察:

胫腓骨骨折, 特别是闭合性胫腓骨骨折, 因小腿的解剖特点, 多数肿胀明显, 除给予简单的外固定外, 应抬高患肢约45°~50°为宜, 24h内给予冷敷2~3次, 每次10~15min, 足应给以中立位, 踝两侧用海绵垫固定, 以防内外旋转而加重再损伤, 同时注意患肢肿胀的发展变化, 触摸足背动脉的搏动情况, 如足背动脉摸不清或患肢继续肿胀, 疼痛加重, 应及时报告医生, 以防筋膜高压症及其他再损伤的出现, 以便及时对症处理。

2.1.3 术前准备:

讲明手术的必要性以及手术的优缺点, 简单讲明手术的大体过程, 常规准备患肢皮肤, 动作轻柔, 嘱患者术前6h禁食, 进手术室前排便、更衣、应用适当的镇静剂, 以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

2.2 术后护理

2.2.1 一般护理及病情观察:

术后按硬膜外麻醉后护理, 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每15~30min巡视病房一次, 直至血压、脉搏平稳, 保持水、电解质平衡;术后3d内如有中、低度热, 多属创伤早期吸收热, 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 避免紧张, 嘱多饮水, 若体温达38℃以上, 则要警惕感染的发生, 及时应用或调整抗生素的应用。

2.2.2 局部护理:

(1) 伤肢的观察:术后要密切观察患肢端血运、感觉、温度、运动等情况, 注意有无血管及神经损伤的症状。 (2) 保持适宜的体位:术后患者小腿下垫一枕头, 膝关节屈曲20°~30°, 以利于静脉和淋巴的回流, 减少伤口渗血, 减轻患肢肿胀, 注意保持垫枕清洁、松软, 防止伤口皮肤受压过久发生坏死, 督促患者及时更换卧位, 加强按摩患肢足跟, 预防褥疮。为避免盖被压迫患肢或碰撞外固定支架, 可用支被架支撑盖被。 (3) 防止针眼感染:Green[2]综合文献指出, 针眼感染平均为20%, 认为感染的原因主要是固定时间过长或针的滑动所致。笔者认为预防针眼感染的有效方法是术后第2天更换敷料, 清洁皮肤。针眼处敷料不能缠紧, 以免压坏皮肤。针眼处每日用碘伏棉球消毒2次, 并及时更换敷料, 保持针道干燥。 (4) 固定支架的护理:每天消毒针眼时要认真检查固定支架有无松动, 及时调整螺丝针及固定针的松紧度, 以免外固定支架松动而导致骨折部位移位, 影响骨折愈合。

2.3 饮食护理

伤损早期气滞血瘀, 宜给予清淡易消化且富含营养的食物, 中期宜进食调和营血滋补之品, 后期宜给予营养丰富的滋补品。

2.4 功能锻炼

(1) 入院后即嘱患者做患肢的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活动, 预防肌肉萎缩, 促进肿胀消退。 (2) 手术当天在无痛条件下即开始在床上进行踝关节、足趾背伸及跖屈活动, 每次10~20下, 每天2~3次。最好将患肢置于CPM机上, 活动度由小到大, 循序渐进地进行。术后5~7d, 指导患者扶拐下地活动, 避免患肢负重, 下地扶拐行走每天2~3次, 每次10~20min, 以后逐渐增加次数和时间, 以不感觉疲劳为宜。 (3) 2周后鼓励患者逐渐进行负重锻炼, 从10~15 kg重量开始, 一旦骨痂明显形成同时没有不稳定的临床征象, 患者即可安全负重。

2.5 出院指导

嘱患者保持心情愉快, 继续行功能锻炼, 注意动作准确、劳逸适度;扶拐行走要注意谨慎, 防止摔倒;保持针眼处皮肤清洁干燥, 针眼未愈合不能洗澡;指导患者不要随意拆卸或松动外固定器, 定期复查, 坚持随访1.5年。

3 讨论

(1) 组合式外固定架具有构造简单、操作方便、多方面、多平面固定等优点, 可使骨折得到良好的复位和可靠的外固定, 尤其适合于小腿开放、粉碎骨折合并皮肤缺损的患者。术后一旦发生骨折再移位, 可随时调整, 同时也便于观察和处理创面; (2) 组合式外固定支架通过两侧的延长杆, 早期通过对骨折断端的加压使骨折牢固固定, 促进骨折愈合, 后期放松延长装置, 通过行走后的纵向应力刺激加速骨折愈合; (3) 组合式外固定支架去除时间应以一侧骨皮质有连续骨痂形成为依据, 另外行组合式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骨折与钢板、带锁髓内钉相比较, 可免除二次手术取除所带来的痛苦; (4) 组合式外固定架治疗胫腓骨骨折手术本身对骨折断端的血运不进一步破坏, 对膝关节、踝关节功能无影响, 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等优点。术后早期的临床观察和有效的护理, 指导患者行正确的功能锻炼显得格外重要, 也是尽最大可能恢复患肢功能和早日康复的重要保障[3]。另外, 护理上应注意心理护理, 重视整体观念, 强调全面护理和患者的主动配合, 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远鹰, 主编.实用创伤骨科学 (M) .长春:长春出版社, 1998.514.

[2] Green SA.Complication of external skeleta fixation (J) .Clin Or-thop Relat Res, 1983, 180:109.

骨科外固定支架固定手术的护理 篇2

外固定支架现已成为骨科相应手术治疗的首选方法,骨外固定技术是通过经皮穿针和体外连接器将相邻骨段或肢体连 接,并在骨折断端基本解剖复位后使其达到稳定固定,为骨折 愈合提供所需的生物力学环境,能满足患者功能康复锻炼需 求,是一种良好的骨科手术治疗技术。此法既不是内固定,也不是外固定,但却起到过去内固定和外固定所不能达到的效果。手术前后的护理相当重要,精心、细致的护理能够减少患者并 发症的发生,使伤肢尽快恢复功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患者多由于突发事件引起骨折,常感到 非常紧张和恐惧,对骨折后伤肢功能的恢复痊愈有顾虑。护理人员要热情接待患者,安慰、关心患者,告诉患者手术的必要性,外固定支架固定手术的优点,并介绍一些成功的病例,解除 患者对手术的顾虑和恐惧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1.2 术前准备 做好患者全身情况的检查和准备,包括 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出凝血时间,肝、肾、心、肺、重要脏器 功能的检查,X 线片。完成常规药物的皮肤敏感试验。

2.1.3 患肢的固定 骨折患者骨折断端在移动时极易使 邻近的血管神经受到二次损伤,多数开放性骨折的患者伴有神 经血管损伤,所以搬运时须用夹板或石膏托做临时固定,防止 加重周围组织损伤。

2.1.4 皮肤准备 手术前去除手术区域毛发、污垢和表面 携带的细菌。因四肢皮肤生长着大量的毛发,隐藏着大量的污 垢和细菌,再加上有一些开放性伤口,极易引起术后伤口的感 染。所以术前应严格备皮和清洁皮肤,备皮范围为骨折部位上 下超过 2 个关节,并向上下远侧延伸 6 cm。

2.2 术后护理 2.2.1 生命体征监测 患者手术完毕返回病房后,密切观 察生命体征,术后平卧 6 h,禁食禁水 6 h,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观 察术后大小便情况等。

2.2.2 体位 保持患肢抬高位,以促进淋巴和静脉血液回 流,减轻肿胀。上肢骨折术后,用薄枕垫高患肢 30°,下肢骨折 术后用薄枕垫于腘窝及小腿处,使膝关节屈曲 20°~30°。

2.2.3 患肢的观察 术后早期应观察患肢远端动脉搏动,皮肤颜色、温度,是否有瘀血、肿胀,感觉运动功能及术区周围 肿胀是否进行性加重,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给予妥善处理。本组病例术后患肢远端血供良好,感觉运动功能正常,无血管、神经损伤。

2.2.4 外固定支架有无松动 术后定时检查支架牢固程 度,各螺丝钉及固定针的松紧度。保持其稳定、牢靠,保证切实 可行的功能锻炼,以免患者在进行功能锻炼时,由于外支架的 松动而导致骨折部位移动,影响骨折的愈合。

2.2.5 预防针道感染 由于外固定支架的螺针直接与体 外相通,容易继发感染,所以应重视针孔护理。保持针道干燥是 防止针眼感染的有效措施,所以应保持周围皮肤清洁、干燥,定 时针眼处无菌敷料换药,用 75%酒精滴针眼 2 次 /d,并用消毒 纱布覆盖,切忌用碘伏制剂清洁,因为碘会腐蚀金属。可用 2 cm~ 3 cm 敷料垫在支架与皮肤之间,防止针孔处皮肤与外固定支架 接触。本组病例中有 2 例发生针眼处渗血,因发现及时,每天用 无菌棉签擦拭针眼,用 75%酒精滴针眼 2 次 /d,针眼处换无菌 敷料。经过精心护理,患者没有发生针眼感染。

2.2.6 功能锻炼 早期功能锻炼能预防患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肿胀,利于伤口的早期愈合,且能刺激骨折处的骨痂生长,利于骨折愈合。因此应耐心说服 患者,坚持治疗的信心,克服疼痛,加强主动肌肉收缩训练。护理人员必须鼓励和协助患者做肢体肌肉的主动伸屈锻炼,加强 骨折远近端关节的主动和被动活动。

组合式外固定架 篇3

(1.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商品研发院,武汉 430057;2.东风精密铸造有限公司,十堰 442714)

大型组合式挡泥板固定支架作为挡泥板系统的重要结构件之一,肩负着连接后挡泥板、后挡泥板支架、ECU和车架纵梁的重要任务,挡泥板固定支架设计结果直接关系到挡泥板系统设计质量的优劣。为缩短设计周期,在设计方案阶段引入CAE分析工作。本文对某车型大型组合式挡泥板固定支架运用了动力学仿真分析和有限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挡泥板固定支架四种方案的不同点,并结合工程经验,选择最佳方案。

1 大型组合式挡泥板系统结构介绍

大型组合式挡泥板系统构成如下:

A——后挡泥板连接支架(钣金件,材料SPHC,料厚3 mm);

B——后挡泥板支架(钣金件,材料DC03,料厚1.5 mm);

C——后挡泥板(塑料件,料厚3 mm);

D——纵向挡泥板(塑料件,料厚2.5 mm);

E——ECU、挡泥板固定支架 (精铸件,材料ZG410-700)。

如图1所示,固定点O1、O3、O4固定在车架纵梁上,固定点O2固定在减振支架上,固定点O5用于连接纵向挡泥板D和后挡泥板C;固定点O6、O7和O14用于固定 ECU 本体及附属支架,固定点 O8、O9、O10、O11用于固定后挡泥板C和后挡泥板支架B,固定点O12、O13用于连接后挡泥板连接支架A和后挡泥板支架B。

2 动力学仿真

2.1 动力学仿真模型的建立

运用动力学仿真分析软件ADAMS建立挡泥板固定支架系统动力学模型,如图3所示。输入挡泥板固定支架系统的各零件质量、质心坐标、各固定点坐标,车架用大地代替,各零件之间及零件与大地之间用衬套连接。 固定点 O15、O16、O17和 O18(仅方案一和方案三有)固定于车架上。

2.2 动力学仿真计算

根据设计工程师提议,计算挡泥板固定支架系统的工况如下:垂直载荷,自重及Z向3 g,自重及Z向6 g;制动载荷,自重及X向1 g;右转向载荷,自重及Y向1 g。

三种工况下挡泥板固定支架各固定点 (说明参见图1~3)受力情况见表1。

表1 挡泥板固定支架各固定点受力情况 N

3 有限元分析

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HYPERWORKS建立挡泥板固定支架有限元模型。有限元模型采用边长2 mm的四面体单元进行网格划分,从而更大范围地保持支架的局部小特征,如图4所示。材料为ZG410-700,材料设置如表2所示。

表2 挡泥板固定支架材料参数设置

3.2 模态分析

约束挡泥板固定支架与车架连接点。计算挡泥板固定支架的约束模态,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不同方案的约束模态频率 Hz

发动机、传动系、车轮等旋转部件引起的振动频率中,发动机引起的振动频率最大。为避免共振现象的发生,挡泥板固定支架的模态频率要高于发动机的引起的扭转振动频率。

该车型发动机为四缸四冲程发动机,额定转速和最大转速分别为2 500 r/min和2 800 r/min。根据经验公式[1]可知,额定转速和最大转速对应发动机扭转振动频率分别为83 Hz和93 Hz。考虑发动机可能超转速工作,为避免共振现象的发生,要求挡泥板固定支架最低阶模态频率高于93 Hz。从表3可知,除方案三外,其他方案均满足模态分析的要求。根据工程经验,精铸零件在冷却过程中变形较大,开口结构虽耗材少,但成品率低,可制造性劣于封闭结构方案。

3.3 强度分析

约束挡泥板固定支架固定点O15~O18。依据动力学仿真分析结果进行载荷输入,将7个固定点(O6~O14,不含 O12及 O13)的力施加到有限元模型中进行强度分析。四种工况下挡泥板固定支架不同方案的强度分析结果如图6~9所示。

综合四种工况考虑,挡泥板固定支架的最大应力远小于屈服强度410 MPa,四个方案均满足强度要求。闭口结构方案一、方案二好于开口结构方案三、方案四。

3.4 刚度分析

将 7 个固定点(O6~O14,不含 O12及 O13)的各方向力输入到有限元模型中进行刚度分析,计算各固定点合力下的刚度。其中O6、O7和O14为ECU的安装点,需重点考察。刚度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固定点O6、O7为悬臂梁端点,故刚度值较低,固定点O14非悬臂梁结构刚度值较大。综合各工况下ECU安装点的情况,可知,闭口结构方案一、方案二好于开口结构方案三、方案四。

表4 挡泥板固定支架不同方案的刚度值 N/mm

4 结论

本文通过动力学仿真计算出挡泥板固定支架在四种工况下受力的大小和方向,为挡泥板固定支架的强度、刚度分析提供了载荷,计算了支架在各种工况下的应力分布和支架本身的模态性能。通过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除方案三外,其他三个方案均满足模态方面要求,即不会在工作范围内发生共振现象。

2)闭口结构方案一、方案二在强度、刚度方面明显好于开口结构方案三、方案四。

3)考虑到汽车使用过程中螺栓防松的需要,四点固定的闭口结构方案一具有综合优势,被正式采用。

组合式外固定架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8例, 男21例, 女7例;年龄21岁~67岁, 平均年龄40.6岁。其中开放性骨折5例。致伤原因:车祸伤24例, 坠落伤3例, 压砸伤1例;均为新鲜骨折。本组均使用国产夏和桃组合式外固定架 (见图1) 。

1.2 手术方法

本组28例, 全部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平卧位。5例开放性骨折先进行清创术, 后扩大伤口暴露骨折端。助手牵引下将骨折复位, 注意保护粉碎骨折块的血运。于胫骨远折端自外向内穿1枚直径4.5 mm的斯氏针, 固定半环和此斯氏针为一体。近折端于胫骨前内侧固定2枚半针, 后固定内侧连杆与半针为一体。近折端前外侧固定1枚半针, 安装弧形弓和此半针为一体。最后在保障骨折复位的前提下将弧形弓-内侧连杆-半环固定为一体, 再于远折端前内侧固定1枚半针与全针交角约60°.

2 结果

28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9个月~12个月, 骨折均在6个月~9个月获得骨性愈合, 未见骨折不愈合现象。膝关节、踝关节活动正常。

3 讨论

3.1

胫腓骨远端骨折多见于高能量损伤, 非手术治疗难以达到解剖复位, 且需要长时间外固定, 易导致膝关节及踝关节僵直。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 由于胫骨内侧面仅有一层皮肤覆盖, 缺乏肌肉保护, 广泛的软组织剥离会导致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钢板直接位于切口下, 并发症多, 尤其靠近胫骨下端的粉碎性骨折, 内固定物置入困难甚至无法置入, 无法有效地将骨折复位并坚强固定。

3.2 夏和桃组合式外固定架治疗胫腓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特点;

组合式外固定架是根据排列组合的机械工程学原理, 通过构件互换的组合, 可以随意组成所需的各种构型和任意的钢针布局, 为治疗粉碎性骨折提供了很好的发挥空间。外固定架固定采用小切口有限暴露, 远端固定针可以置入到踝关节平面上, 通过纵向牵引、在C形臂X线机监控下, 利用间接复位技术对粉碎性骨折进行解剖复位或功能复位。在操作中极少剥离骨膜, 保存了骨折端的动脉血供和静脉回流, 最大程度地保存了粉碎性骨折块的血液供应。这些都符合微创内固定原则, 有利于骨折愈合。同时组合式外固定架的多平面固定, 复位后的骨折端与器械组成了几何不变体, 形成新的空间稳定体系, 在外力和内力作用下不发生移位, 无需石膏外固定。术后可以立即行关节功能锻炼, 避免关节僵直的发生, 减少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3.3 术中注意事项和术后管理

组合式外固定架 篇5

【关键词】第一掌骨基底粉碎性骨折;外固定架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249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495-01第一掌骨基底骨折常见的治疗方法有手法整复、石膏固定,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但对于第一掌骨基底粉碎骨折,应用上述方法效果不佳,而使用外固定架治疗会获得满意的疗效。我们自2009年以来,应用外固定架治疗第一掌骨基底粉碎骨折10例,随访效果满意。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共10例,其中男6例,女4例;年龄36-69岁,平均52岁;基底粉碎性骨折7例,基底楔形骨折3例;开放性骨折4例,闭合性骨折6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10小时。

1.2治疗方法患者取仰卧位,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手法牵引使骨折初步复位后,在桡骨和第一掌骨上穿针。首先在桡骨远1/3桡背侧面与桡掌侧面交界处切口,暴露桡骨绕侧骨皮质,贴近桡侧缘钻一骨孔,要钻透对侧皮质,但不可过长,以免损伤血管神经。拧入一枚外固定架桡骨螺钉,然后根据外固定架引导,向近侧移动于尺背侧面与尺掌侧面交界处切一小口,完全暴露桡骨尺侧骨皮质,贴近桡骨尺侧缘钻一骨孔,拧入桡骨另一枚外固定螺钉;在第一掌骨远端桡侧切口,向第一掌骨内打入第三枚固定针,第四枚固定针根据外固定架针距进针点位于第一掌骨桡侧中远处,避免应力集中引起第一掌骨再骨折。安装外固定架保持拇指外展牵伸位置。应用C型臂X线透视,如果手法不能使骨折复位,则采用切开一小切口,直视下予以复位。至骨折复位满意后结束手术,术后注意保持针道处无菌、干燥,以防止感染。术后立即行手指功能练习,定期复查X线片,骨折愈合后去除外固定架。2结果

本组病例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6周。拆除外固定架时间为8周左右,最早6周,最晚10周。拆除外固定架后加强腕关节、第一腕掌关节功能练习。功能基本正常。3讨论

外固定架治疗第一掌骨基底骨折是通过生物力学原理使骨折复位。即通过持续牵引使骨折周围的韧带恢复张力,由韧带束缚骨块使之恢复正常位置。在纵向牵引力的基础上,再辅以一定的手法挤压,关节面大多会得到良好恢复,由于持续的牵引作用有效地维持了第一腕掌鞍状关节的形态。这种方法充分利用了软组织的整复能力,软组织在被拉紧时能将脱位碎骨片回纳至解剖位置。外固定架可以对抗肌肉收缩的力量,术后立即功能锻炼也不会发生骨折块再移位。因此,第一掌骨骨折的治疗方法应根据骨折类型来决定。对于第一掌骨基底粉碎骨折,手法复位石膏固定容易发生骨折块再移位,主要原因是不能提供对抗肌肉力量的方法和装置。克氏针固定手术也因为基底碎骨快太小固定不牢靠,同时因为鞍状关节保持外展位困难,容易發生内收畸形。超关节外固定架固定较其它方法都可靠,是一种即方便又有效的固定方法。

组合式外固定架 篇6

1 治疗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四肢陈旧骨折不愈合120例, 男性68例, 女性52例, 年龄16~71 (平均37) 岁, 全部外固定架治疗。骨折术后不愈合88例, 保守治疗32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 男性35例, 女性25例, 表1。

治疗组于对照组的选择按性别、年龄相差范围、骨不愈合原因、部位、治疗方法等相同或相识原则进行, 两组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1.2 治疗方法

两组病例常规采用植骨、外固定、功能锻炼方法, 在综合治疗基础上治疗组给予神经生长因子针剂18µg治疗, 术毕时植骨间隙注射36µg, 术后24h后开始肌内注射, 每2d 1次, 28d为一疗程, 对照组为单纯植骨、外固定、功能锻炼等综合治疗。

1.3 骨折临床愈合判定标准

骨折端稳定, 未触及反常活动, X线可见骨折线模糊, 有明显连续骨痂通过骨折线, 纵向叩击痛 (-) , 侧方压痛 (-) , 不允许负重活动。

2 结果

2.1 临床观察

两组均获得随访, 时间为3~20个月。两组在骨痂出现时间、骨痂量2周内无差别、四周内出现明显差别, 对照组2例延迟愈合, 治疗组全部愈合, 治疗组各型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缩短, 两组病例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对比情况见表2。

经统计学处理, 两组病例平均骨折愈合时间对比有统计学差异 (P<0.01) , 说明在相同或相近条件下配合有效固定, 神经生长因子可以明显缩短骨折不愈合病例愈合时间。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60例无过敏、皮疹、水肿, 未发现肝、肾、心脏功能损害, 5例患者主诉局部疼痛, 疼痛呈自限性, 对症处理好好转, 2例出现头晕、失眠等, 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别。

3 讨论

3.1 神经生长因子 (NGF) 促进骨折愈合机制

3.1.1 研究证实在骨组织中有神经纤维存在, 有许多无髓、有髓神经纤维支配骨膜、骨组织和骨髓[1], 在骨的愈合修复过程中伴有神经纤维长入骨痂, 在长骨不不连组织中几乎没有神经纤维支配, 说明骨痂中有无神经纤维生长及多少与骨质修复关系密切,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及促进神经生长是影响骨折愈合的重要因素, 在本实验中对于骨折不愈合患者术中可见髓腔闭塞、骨质硬化、死骨形成骨膜退化等是骨折不愈合的基本特点, 为重建骨折端稳定但减少骨折端血运再次破坏而使用外固定架处理, 实验中两组愈合时间仍然存在差距, 分析可能与NGF注射后神经纤维生长速度差异有关。

3.1.2 熊健斌等[2]通过对大鼠脑外伤骨愈合过程中神经生长因子 (NGF) 合成变化进行观察, 发现脑外伤后血清中含量明显升高, 骨折愈合加速, 提示骨折愈合加速同NGF表达的上调有相关性, 1995年Schuijers等进行动物实验提示局部注射NGF可以促进骨折愈合, 这些实验进一步佐证了骨折愈合过程中神经生长因子的重要相关性, 近年来医学研究表明神经生长因子 (NGF) 是一种多功能生长因子, 在全身广泛分布, 它不仅有促进中枢和外周神经元生长作用, 在非神经系统也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研究发现在正常骨组织和骨痂中有NGF及受体表达, 给予外源性NGF可以提高骨痂形成速度及促进骨痂形成量, 骨痂刚度及抗折弯强度亦增加[3,4]。近期研究实验证实骨痂中的骨母细胞、成骨细胞可以产生NGF, Grill证明NGF可以诱导交感神经纤维长如骨痂, 神经纤维释放神经肽递质, 抑制骨吸收, 刺激细胞有丝分裂和骨细胞分化, 刺激骨形成, 交感神经纤维的支配可间接促进血管生成, 促进有机钙质沉积、骨化, 对于NGF促进骨折愈合机理研究也进一步支持本组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3.1.3 于立明, 张伟等在神经生长因子在骨创伤愈合中的作用[5]研究发现, NGF可激活两种不同类型的受体:高亲和受体是酪氨酸激酶原癌基因编码的酪氨酸蛋白激酶为TrkA受体, 神经生长因子的生物学效应主要由高亲和力受体介导, 低亲和力p75糖蛋白, 较易受胰蛋白酶破坏, 可增加NGF对TrkA受体结合率, 与诱导神经元凋亡逆行性运输神经营养因子等功能有关, 当细胞不表达TrkA, 而只表达p75时, NGF与p75的结合能导致细胞的死亡。NGF在正常骨组织中有表达, 并且在不同部位骨组织的含量亦有差异, 骨折创伤可以导致NGF及其受体TrkA的表达增高;骨折时骨膜骨皮质细胞骨髓基质细胞成骨细胞幼稚骨细胞软骨细胞和新生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均有明显的表达.骨折不愈合患者组织中TrkA表达明显减低, p75表达增加, NGF与p75的结合使骨折愈合能力减弱, 局部给予NGF治疗可明显减轻失神经后的骨质疏松程度对于促进伴有或不伴有神经损伤的骨折均有显著正面影响, 成骨细胞膜上有NGF的低亲和力受体, 内源性 (骨组织) 和外源性HGF可与之结合激活高亲和力受体, 引起成骨细胞发生磷酸化过程, 增强成骨细胞活性, 促进骨的修复愈合。

3.1.4 马骋、高岩等在神经生长因子对大鼠胫骨骨折愈合的影响研究发现[6]神经生长因子能够促进骨折愈合第4周骨痂中Ⅰ型胶原的分泌, 促进骨痂中Ⅱ型胶原的吸收骨折引起骨折断端局部周围神经损伤或部分死亡, 导致部分骨折断端处于失神经状态。一方面骨折初始靶细胞因失去神经因素的调控而分泌大量的神经营养因子来诱使神经纤维长入到骨折区, 另一方面这些神经营养因子与骨系细胞上的受体结合通过磷酸化增强了骨系细胞的活性及功能活动, 表现为分泌更多的细胞外基质如Ⅱ型胶原[7]。随着骨折断端愈合过程中由类骨质向骨性骨痂转化期, 成骨细胞继续得到正常神经因素调控作用, 开始分泌Ⅰ型胶原为类骨质骨化提供基础, 最终骨折断端表现为软骨骨痂骨化。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组骨痂中Ⅰ型胶原蛋白表达量高于正常骨折组, 说明了神经生长因子能促成骨细胞分泌更多的Ⅰ型胶原, 促进了骨折愈合。

3.2 神经生长因子 (NGF) 在骨科临床应用价值

骨折的修复愈合过程是复杂过程, 尽管医学水平日益提高, 目前临床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率约5%~10%左右, 过去认为骨折端局部血运是决定愈合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研究认为骨折区成骨细胞少、活性低等是影响骨折愈合的本质原因, 神经生长因子是目前研究最为透彻、对神经细胞的生长、发育、分化、再生及功能发挥重要调节作用的生物活性蛋白, 目前医学研究从基因表达、受体分布及活性证实内源性 (骨组织TrkA) 和外源性NGF可与之结合激活高亲和力受体, 引起成骨细胞发生磷酸化过程, 增强成骨细胞活性, 促进骨的修复愈合, 本组临床研究佐证了NGF对骨折愈合的积极作用, 尽管在理论研究和实验数据NGF均表现出对骨折愈合的显著效果, 但NGF推广尚须更多临床病例观察疗效及安全性, 同时使用前提必须在严格、正规骨科手术前提下使用, 如必须遵循骨折治疗原则 (AO-BO-CO) 维持骨折稳定、减少骨折端血运破坏等, 正如脑外伤合并骨折患者发现骨痂大量生长, 甚至短期畸形愈合, 远超医师预期, 也如熊健斌等对大鼠脑外伤骨愈合过程中发现骨痂大量生长雷同, 目前NGF价格偏贵, 使用时间较长, 难以成为骨折愈合的首选药物, 但NGF内源性与外源性NGF基本结构、生物活性相同, 外源性NGF来源广泛, 由于其为生物制品, 具有特异高效安全、极少不良反应的特点, 但目前费用较高, 临床普遍推广存在困难, 因此严格的手术适应征, 恰当的手术方法选择, 病例合理使用时机是发挥NGF效能的必要条件, 对于骨折不愈合患者尤其难治性骨折不愈合时临床疑难病例, 治疗困难, 单纯手术治疗方法较多, 但效果不明显, 原因在于手术本身只解决了骨折稳定性甚至改善了骨折端血运, 但无法提高骨折愈合需要成骨细胞活性及成骨细胞发生磷酸化过程, 从而增强成骨细胞活性, 在骨折愈合条件具备情况下NGF起到的了催化剂和发动机作用, 在本组实验中对于骨折不愈合选择了组合式外固定架既重建了骨折稳定性又保留了骨折端血运, 配合NGF治疗则使骨折愈合过程得到了催化和启动, 治疗效果令人满意, 明显优于对照组, 的确是在恰当的时期、恰当的部位、配合恰当的方法取得的满意的疗效, 对于骨折不愈使用外固定架治疗配合NGF是一套可行、科学的治疗方案,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组合式外固定架治疗肱骨不愈合效果。方法 对我市两所医院60例四肢陈旧骨折不愈合患者二期治疗采用用组合式外固定架联合神经生长因子疗效观察。根据骨折类型、治疗方法、相同或相识的原则设立对照组, 对骨痂生长情况、骨折临床愈合时间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两组病例均获随访, 两组骨痂出现时间, 治疗组骨折临床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缩短, 疗效优于对照组, 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 (P<0.01) 。结论 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组合式外固定架在治疗骨不愈合方面效果优良。

关键词:骨不愈合,组合式外固定架,神经生长因子

参考文献

[1]Micera A, Lambiase A, Aloe L, et al.Nerve growth factor involve-ment in the visual system:implications in allergicand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J].Cytokine Growth Factor Rev, 2004, 15 (6) :411-417.

[2]熊健斌, 孙宏志, 彭伟秋, 等.脑损伤并胫骨骨折大鼠血清中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意义[J].吉林医学, 2011, 32 (21) :4332-4333.

[3]刘宇鹏.神经生长因子在大鼠胫骨骨折中的表达[J].中国临床康复, 2006, 10 (17) :107.

[4]Meyer MH, EtienneW, Meyer RAJr.Altered mRNA expression ofgenes related to nerve cell Activity in the fracture callus of olderrats:A randomized, controlled, microarray study[J].BMC Muscul-oskelet Disord, 2004, 5:24.

[5]于立明, 张伟, 吴亚东, 等.神经生长因子受体 (TrkA) 在下颌骨骨折愈合中的表达及意义的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6, 10 (7) :768-770.

[6]马骋, 高岩, 苟三怀, 等.神经生长因子对大鼠胫骨骨折愈合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8, 12 (46) :9032-9035.

组合式外固定架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50例, 其中, 男22例, 女28例;年龄23~80 (46±4.8) 岁;患病部位:右侧19例, 左侧20例, 双侧11例;骨折类型:闭合性骨折患者39例, 开放性骨折患者11例。根据国际AQ/ASIF分类指标分类:A2型患者5例, A3型患者15例, B3型患者10例, C1型患者4例, C2型患者4例, C3型患者12例。在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本次研究的目的和方法, 并取得其同意后, 将50例患者随机均分成两组各25例, 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两组患者各项资料间无明显差异 (P>0.05) 。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25例患者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 观察组25例患者行组合式外固定架进行治疗。根据骨折治疗AO原则[2]: (1) 复位并固定骨折以恢复其正常的解剖结构; (2) 根据骨折的“个性”、患者创伤的不同程度, 对骨折进行绝对稳定或相对稳定的固定; (3) 通过轻柔的复位技术和细致的处理来保护软组织和骨的血液供应; (4) 让患者及患肢进行早期和安全的活动及康复训练。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两组的50例患者进行为期3~6个月的跟踪调查, 平均随访5个月, 两组患者骨折情况均有所好转。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优良率92.0%, 对照组的优良率80.0%, 说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比对照组好 (P<0.05) 。见附表。

3 讨论

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为骨科的高发病症之一, 多发于年轻人和老年人, 年轻人多由于运动意外或交通车祸导致, 老年人多由于骨质疏松引发。由于其骨折部位属于关节内, 具有较为明显的骨骼移位、膝关节僵硬、疼痛等临床症状, 如果治疗不及时或者临床治疗方法选择不当, 会造成患者手部畸形, 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3]。

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病情差异很大, 因此, 治疗方法也有很大的区别。在治疗前, 根据患者的X线照射检查情况, 正确诊断骨折位置、类型以及患病程度, 确定适合的治疗方法[4]。本文所研究的组合式外固定架治疗, 相比于其他治疗方法具有很大的优势。首先, 该种手术治疗方法, 刀口较小, 手术可操作性强, 风险小, 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痊愈的几率;其次, 在治疗过程中, 避免了切开骨折处, 而是选用修复韧带的方式, 进行解剖复位, 除了减小对软组织的伤害外, 还降低了对骨折处血液运输的影响, 很大程度上减少产生并发症的可能性;此外, 针对患者病情的不同, 组合式外固定架治疗可做出具有针对性的改变, 根据不同的骨折类型及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位置, 从而保证了固定针的稳定;最后, 组合式外固定架治疗术后不需要再次手术拆除固定架, 降低了手术费用, 同时, 该手术不会产生严重的并发症, 使病人及其家属比较容易接受[5]。

综上所述, 采用组合式外固定架法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具有操作简单, 并发症少, 手术费用低等优点, 同时, 术后效果明显, 骨折处复原快。这些优点使组合式外固定架法成为临床治疗该种骨折的首选方法, 而且疗效显著, 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朱令孝, 郭建中, 刘明惊, 等.应用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J].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0, 30 (6) :887-888.

[2]黄俊明, 张光明, 王建炜, 等.不同手术方法治疗AO分型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比较[J].广东医学, 2012, 33 (13) :1927-1929.

[3]张计成, 张辉, 刘向阳.外固定架联合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 2012, 18 (5) :473-474.

[4]段强民, 王宝鹏, 刘亮, 等.动力型外固定架结合克氏针有限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临床疗效[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2, 20 (10) :877-879.

野战单侧组合式骨外固定器的研制 篇8

1 总体构造与特点

1.1 总体构造

在单侧简易骨外固定器的基础上,螺纹杆上的圆钉孔、长圆形钉槽的布局改进成两端各为一个长圆形钉槽,其间为数个圆钉孔;圆钉孔改进成攻丝圆孔;骨钉改进成带自攻钻头的细螺纹钉(见图1)。

1.2 结构特点

1.2.1 连接杆

连接杆为直径14 mm的螺纹杆,螺纹杆上的圆钉孔、长圆形钉槽的布局犹如自动加压型钢板(两端各为一个长圆形钉槽,其间为数个圆钉孔);两端为圆柱体,可分别与直线形槽式固定夹组合成“T”形外固定器。

1.2.2 圆钉孔与长圆形钉槽

圆钉孔为直径6 mm的攻丝圆孔,长圆形钉槽长12 mm、宽6mm,骨钉旋入攻丝圆孔后,将连接杆上的螺母拧紧使骨钉和连接杆夹紧固定。

1.2.3 骨钉

骨钉为直径6 mm的带自攻钻头的细螺纹钉。

1.长圆形钉槽;2.攻丝圆孔;3.螺母;4.螺纹杆;5.骨钉;6.圆柱体

1.2.4 直线形槽式固定夹

直线形槽式固定夹中间为直径14 mm的圆孔,与连接杆的两端可分别组合成“T”形外固定器;两侧各由1条滑槽和1个半螺钉组成,滑槽长30 mm,宽6 mm,半螺钉一端为圆柱体,正好与滑槽宽度相匹配,另一端为螺纹钉穿过滑槽,中间为直径6 mm的攻丝圆孔骨钉旋入半螺钉上的攻丝圆孔后,利用半螺钉上的螺母拧紧,使半螺钉和滑槽夹紧,从而固定住穿在半螺钉上的骨钉。

2 操作方法

手术操作遵循外固定器治疗骨折的基本步骤,即:复位—穿钉—固定。对股骨、肱骨骨折,从外侧穿钉;对胫排骨骨折从前内侧穿钉;对超膝关节或超踝关节行固定者从外侧穿钉。复位骨折端并用持骨钳临时固定,先在一侧干骺端皮肤用尖刀切开8 mm,分离软组织,将第1枚骨钉垂直于骨干旋入骨松质并穿透对侧骨皮质,套入对应侧连接杆上的长圆形钉槽;在另一侧干骺端皮肤用尖刀切开8 mm后,分离软组织,将第2枚骨钉穿过另一侧连接杆上的长圆形钉槽,旋入骨松质并穿透对侧骨皮质;旋紧螺母使两端的骨钉和连接杆夹紧固定,将最靠近骨折线的第3枚、第4枚骨钉旋入皮质骨并穿透对侧骨皮质后旋紧螺母(见图2)。

3 讨论

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较多使用单侧Bastiani外固定器,其在两侧各有1个万向关节与连接杆连接并各固定1组固定钉,这使应力均集中在骨折远近端的1个万向关节上,操作复杂并容易导致固定不稳。国内的半环槽式外固定器[2]有如下使用要求:(1)必须采用3环6针,针直径2.0 mm或2.5 mm,才达到基本固定刚度,避免较大的应力遮挡,钉要穿出对侧皮外才能稳固,穿钉通过内侧(股骨),易伤及大血管及神经,因此对胫骨较合适;(2)骨折愈合后期,必须适当减少钢针螺杆数目,以降低应力遮挡率,有利于骨痂塑形,固定较稳但操作复杂。我院1993年研制的单侧简易外固定器是将Bastiani外固定器和加压钢板两者相结合,具有下列特点:(1)螺杆上的钉孔、长圆形钉槽布局如自动加压型钢板,固定操作如钢板,无需定位器,安装方便,基层卫生队医生易掌握;(2)力学性能稳定可靠,克服了许多外固定器为了使固定钉、固定夹有多向功能,活动度大而出现的易松动现象;(3)连接杆为螺纹杆,既能牵伸延长又能缩短对骨折端加压;(4)外固定钉的弹性模量及轴向长圆形钉槽决定骨折端的轴向微动,降低了骨折端的应力遮挡,防止骨折变位[3],但都需要电动工具或手摇钻来完成。

3.2 本外固定器的设计特点

(1)螺纹杆上的圆钉孔、长圆形钉槽的布局改进成两端各为1个长圆形钉槽,可以纠正骨钉在轴向的旋入偏差,保持骨折端的解剖复位,有利于减少“骨—杆”间距,为获得理想稳定性提供了条件[4]。

(2)骨钉改进成带自攻钻头的细螺纹钉,由于四肢骨的干骺端为松质骨,可以较容易旋入骨松质并穿透对侧骨皮质。旋紧螺母,使两端的骨钉和连接杆夹紧固定,为骨钉旋入四肢骨干的皮质骨形成一个基础框架。

(3)圆钉孔改进成攻丝圆孔,利用螺纹杠杆同功省力的力学原理,骨钉可以轻轻地旋入皮质骨并穿透对侧骨皮质,多个圆钉孔为变化多样的骨折端提供对应的骨钉固定位置。

(4)直线形槽式固定夹中间更新为圆孔与连接杆的两头圆柱体匹配,可组合成“T”形外固定器(见图3),用于四肢近关节骨折的固定。

总之,本外固定定器在改良过程中设计新颖,结构简洁,质量轻,体积小,操作方便,固定牢固,符合人机工程设计原则;通过组合方式在无电动工具及手摇钻时也能手工完成对四肢骨折的快速固定,适合野战的需要,为战时提高保障能力。

参考文献

[1]何向阳,李平生,郭文荣.单侧简易骨外固定器[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1998,14(1):67.

[2]赵建华,李起鸿.影响骨外固定刚度和应力分布因素的实验研究[J].中国骨伤,1996,9(6):9-11.

[3]何向阳,李平生,郭文荣,单侧简易骨外固定器治疗四肢骨折[J].南京部队医药,1999,1(6):5-8.

组合式外固定架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骨折27 例 (29侧) , 男17 例, 女10 例;年龄25~65 岁, 平均44.5 岁。左侧10 例, 右侧19 例 (其中双侧2 例) , 背侧骨折4侧, 均合并有拇长伸肌腱断裂或卡压, 拇指背伸功能受限, 掌侧骨折25侧, 合并有神经症状的4侧。27 例 (29侧) 骨折均行手法复位, 均未达到满意复位效果。

1.2 手术方法

臂丛麻醉成功后, 患者取平卧位, 患肢外展, 取前臂远段桡背侧或掌侧切口, 长约4~5 cm, 逐层切开, 背侧切口必要时探查拇长伸肌腱损伤情况, 掌侧切口必要时探查血管神经损伤情况, 根据探查情况修复断裂的肌腱和神经, 显露骨折断端, 清理骨折断端后, 在C型臂透视下复位骨折断端, 钻入带垫片直径3.5 mm空心加压螺钉1~2枚局部加压固定骨折, 复位桡腕关节半脱位, 上外固定架固定腕关节于功能位, 冲洗切口, 必要时修复肌腱或神经损伤, 依次缝合切口, 留置引流条。

2 结果

27例 (29侧) 骨折均一期切口愈合, 均无切口感染, 外固定架钉道反应2侧, 经换药处理后均痊愈。未做神经肌腱吻合的26侧骨折, 术后2周后间断松开外固定架中间可活动的钳夹, 被动或主动进行腕关节循序渐进的无痛性功能锻炼, 术后4周后去除外固定架, 继续被动或主动进行腕关节循序渐进的无痛性功能锻炼[3], 复查X线片示骨折临床愈合后取出加压螺钉。神经需修复吻合的1侧, 肌腱修复吻合的共2侧, 此3侧骨折术后4周后间断松开外固定架中间可活动的钳夹, 被动或主动进行腕关节循序渐进的无痛性功能锻炼, 术后6周去除外固定架, 复查X线示骨折临床愈合后取出加压螺钉。神经需修复吻合的1例术后6个月仍遗留轻度神经症状。据Fernandez评分标准进行腕关节功能的评分, 优22侧, 良6侧, 一般1侧, 优良率96.6%。骨折愈合时间2~6个月, 平均3个月, 均愈合良好。典型病例影像学资料见图1~3。

3 讨 论

Barton骨折可分为:a) Barton背缘骨折, 多为跌倒, 腕背伸而前臂旋前[4], 腕骨冲击桡骨远端关节面的背侧缘造成骨折[5]。骨折块三角形, 包括了关节面的1/3, 腕关节呈半脱位状。牵引下易于复位, 通常复位后以短臂石膏托固定于腕关节中立位[6], 以防止再移位, 应避免固定于掌屈位。4~6周后去固定活动关节, Barton背缘骨折保守治疗失败或陈旧骨折合并拇长伸肌腱断裂需要手术治疗。b) Barton掌缘骨折, 多为摔倒时手背着地[4], 应力延腕骨冲击桡骨远端的掌侧缘造成骨折[5], 多难手法复位成功, Barton前缘骨折保守治疗失败或陈旧骨折合并神经症状 (多为桡神经或正中神经受卡压) 需要手术治疗。Barton骨折为累及关节内的骨折, 手法复位和单纯的石膏外固定很难做到关节面良好的对位和稳定的固定, 从而易导致骨折的畸形愈合、桡腕及桡尺关节创伤性关节炎[7]、正中神经及尺神经卡压、周围肌腱卡压、顽固性腕关节疼痛等并发症, 上述需手术治疗的Barton骨折, 均为手法复位失败才行手术治疗, 显而易见闭合手法复位对上述27 例骨折均无效。

外固定架和加压螺钉组合固定与常用的几种固定方式对比的优缺点如下:a) 与接骨板 (包括锁定接骨板) 固定+短臂石膏固定相比, 在骨折及腕关节半脱位方面, 两种固定方式均能达到关节内骨折复位要求, 能够减少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的概率, 均局部固定牢靠, 整体固定相对牢靠, 均可探查肌腱及神经血管损伤情况, 两种固定方式均需待骨折愈合后取出固定物。但外固定架外露不方便, 部分患者有外固定架钉道反应, 接骨板等固定物对肌腱及神经血管有可能存在一定影响。接骨板固定手术创伤较大, Barton骨折常伴有桡腕关节半脱位, 靠短臂石膏固定桡腕关节半脱位相对牢靠, 更换切口敷料时或长时间石膏固定石膏易松动, 桡腕关节脱位有再次脱位的可能[8]。b) 与外固定架+克氏针固定相比, 两种固定方式手术创伤均较小, 但因克氏针固定无明显加压作用, 骨折及腕关节半脱位复位能达到相对良好效果, 能达到关节内骨折复位要求, 整体固定牢靠, 更换切口敷料对骨折及脱位的稳定性无影响, 可探查肌腱及神经血管损伤情况, 能够减少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的概率。但克氏针多针尾部留置皮外, 部分患者存在钉道反应较大, 虽然骨折愈合后取出固定物较容易, 但克氏针易倒出, 骨折再次移位概率较大, 克氏针等固定物对肌腱及神经血管影响较大。c) 克氏针固定+短臂石膏固定, 手术创伤相对较小, 骨折及腕关节半脱位复位均能达到相对良好效果, 能达到关节内骨折复位要求, 整体固定牢靠, 可探查肌腱及神经血管损伤情况, 能够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的概率, 待骨折愈合后取出固定物较容易, 但部分患者存在针道反应, 克氏针无加压固定, 局部相对牢靠, 克氏针易倒出, 骨折再次错位概率较大, 固定物对肌腱及神经血管影响较大。Barton骨折常伴有桡腕关节半脱位, 靠短臂石膏固定桡腕关节半脱位相对牢靠, 更换切口敷料时或长时间石膏固定石膏易松动, 桡腕关节半脱位有再次脱位的可能。

综上所述, 外固定架+加压螺钉组合在手术创伤、满足复位要求、局部及整体固定牢靠程度、后期处理对骨折及脱位稳定性影响、临床实际应用等方面均取得良好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姜保国, 张殿英, 尚永刚.创伤骨科手术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4:47-49.

[2]顾伟民, 王涛.骨外固定支架治疗Barton骨折脱位11例报告[J].实用骨科杂志, 2000, 6 (1) :20.

[3]陈洪.掌侧型Barton骨折复位与外固定方法探讨[J].海南医学院学报, 2004, 10 (2) :109-110.

[4]吴乃庆, 王青, 陶松, 等.Barton骨折脱位发病机理研究及21例报告[J].中华骨科杂志, 1997, 09.

[5]王千祥, 陈文卓, 谭瑞诚.Barton骨折的力学分析与治疗[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1998 (1) :81.

[6]覃浩然, 韦仕毅, 黄燕辉.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Barton骨折23例[J].临床骨科杂志, 2004, 7 (3) :340.

[7]俞宁.巴尔通氏骨折的治疗及其创伤性关节炎的预防[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02, 23 (6) :13.

组合式外固定架 篇10

【关键词】外固定架;解剖钢板;Ⅲ型Pilon骨折;Pilon骨折

Pilon骨折是一种高能量损伤,常见于胫骨远端骨折,主要位于干骺端且邻近关节面,临床上一般为粉碎性骨折,患者一般都伴有软组织严重损伤,经过治疗后大多存在关节功能不同程度的障碍,仍然是临床上比较棘手的问题。对于该类骨折的治疗临床上首选方案为解剖钢板内固定。笔者自2010年1月-2012年1月,采用外固定架结合解剖钢板对63例Pilon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疗效比较理想,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中2010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63例患者,依据Ruedi-Allgower分型标准均为III型,男性患者48例,女性患者15例。患者主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36例,高空坠落21例,重物压砸致伤6例;患者中开放性骨折19例,闭合性骨折44例,均伴有腓骨骨折。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2例,对照组3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致伤原因等方面比较存在差异,没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手术方法[1]

1.2.1对照组组手术方法在6-8h内对软组织条件良好的闭合性骨折患者进行清创,在进行手术前对踝关节的正侧位以及斜位进行X线检查,部分患者进行CT检查。对患者软组织损伤情况进行细致的观察,结合肿胀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手术时机。对于干骺端骨缺损开放性复位患者进行植骨辅助治疗。手术中采用重建钢板或者1/3管型钢板对腓骨骨折患者进行固定,确保患者腓骨的长度能恢复到正常范围之内。胫骨骨折在前内侧进行切口,对患肢进行适度的牵引,让骨折能达到有效复位的效果,将胫骨远端内侧解剖钢板放置于内侧面,并随时对其位置进行合理的调节,使其达到最佳的位置,最后使用螺丝钉进行有效的固定。患者在术后要尽量的进行踝关节的功能的锻炼,患者在手术后6周视骨折恢复的情况进行部分负重,术后12周进行X线复查,待骨折完全愈合后,进行完全负重恢复性训练,随访6个月。

1.2.2观察组手术方法手术前进行腰硬联合麻醉,对患者骨折处进行清创处理,扩大伤口面,以骨折处为中心在胫骨远端做纵切口约5cm,根据患者骨折的具体情况可适当的延长。最大程度显露骨折端,将骨折大致复位,将两个适宜大小的之斯氏针交叉穿入胫骨远折端,同时要避免对血管和神经的损伤,使用钢针对分离的骨折块进行复位固定,朝下的钢针一定要避免进入关节。安装纵杆和半环,将两枚半针置入胫骨近折端前内侧的适当位置,进行对抗牵引,确保骨折复位紧固钢针固定夹并维持对位。安装弧形弓,选择适当的位置再置入半针1-2枚,骨折则能固定牢固。如果患者骨折有较大块的碎骨或者长斜型,可先采用拉力螺钉进行固定,再进行复位外固定,腓骨下或者外踝一处或者多处骨折患者则采用1枚克氏钉进行固定或者重建钢板或者1/3管形钢板进行固定。在手术中患者骨折固定方式的选择根据胫骨缺损或者粉碎具体程度来决定。患者在术后2-3天在病床上进行膝踝和足趾功能恢复性锻炼,2周后可扶双拐下床进行适宜的活动,4周后根据患者恢复的实际情况进行部分负重,12周后进行X线检查,依据愈合程度逐渐向完全负重过渡,随访6个月。

1.3临床疗效评价[2]患者在术后2周/次进行X线复查,了解骨折愈合情况,是否存在切口感染和皮肤坏死等并发症。患者在术后24h内根据中华医学会疼痛学会监制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标准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分,评分0-10分,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疼痛三种。参考Kofoed评分标准对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进行评价。根据患者疼痛程度、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活动度进行判定分为优(85-100分);良(75-84分);及格(70-74分);差(<70分)四個等级。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6个月的随访,实验组术后2例患者出现伤口浅表层感染,3例浅层坏死,为出现骨外露,经过换药后均痊愈。骨折愈合时间为12-24周,平均愈合时间为4个月;对照组患者3例患者出现浅层感染,2例患者出现皮肤坏死,软组织外露,为发现患者出啊先内固定物发生弯曲或者断裂,愈合时间一般为3-8月,平均愈合时间为6月。实验组患者愈合更快,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更好,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并发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体结果见表1。

3讨论

3.1Pilon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和踝关节面的重建以及软组织修复和血供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胫骨远端的软组织比较软薄,骨折损伤后血液循环会受到明显的阻碍,呈现明显的肿胀,进一步加重了血液运输的障碍。开放性骨折后骨和软组织的损伤比较大,再加上创口的不同程度污染,使得并发症发生率相应的升高,增加了临床手术治疗Pilon骨折的难度。目前国外主要采用腓骨固定、外固定架维持其长度,有效的减轻了踝关节内压,关节面进行解剖复位简单有效的固定,可以避免诸多的并发症的发生,患者能早期的进行踝关节的功能恢复性锻炼。单纯的外固定架虽然具有手术操作检点、创伤小、韧带整复作用等优点,但是存在关节复位不良、固定不牢固、功能恢复效果不佳等缺点,采用外固定架结合解剖钢板治疗能有效克服以上的缺点,避免术后畸形,提高手术的治疗效果[3]。

3.2治疗Pilon骨折中对腓骨骨折的固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能恢复肢体的正常长度,维持肢体对线并且有助于复位胫骨关节面。在手术中对于关节面的重建也是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对胫骨关节面复位的过程中应该注意:首先是复位外侧关节面,尤其是合并腓骨骨折的患者,因为随着腓骨长度的恢复,胫腓韧带常会牵拉外侧关节面的骨折块使其发生移位,位置比较深,导致复位困难;其次,胫骨干骺端在骨折后常常发生压缩或者粉碎,失去了明显的复位标志,一般利用距骨顶为参照;最后几十远端关节面整体压缩,在手术中不能正确的估计关节面的复位情况,对于这类骨折一般采取适当的“过度”复位,同时进行X线检查证实复位情况[4]。

综上所述,在临床治疗III型Pilon骨折时采用外固定架联合解剖钢板治疗,能够对患者的固定更牢固,有助于早期骨愈合,促进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白志刚,王一农,牛东生,等.组合式外固定架结合解剖钢板治疗Ⅲ型Pilon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8,23(10):875-876.

[2]洒海涛,李瑞云.有限内固定结合超踝可动外固定架治疗Pilon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2009,15(1):63-65.

[3]刘家勇.Pilon骨折治疗方法的比较和分析[J].吉林医学,2012,33(23):5038-5039.

[4]陈爽,胡大鹏,刘沂,等.手术治疗胫骨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及随访研究[J].辽宁医学杂志,2008,22(2):76-77.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组合式外固定架】相关文章:

组合式外固定09-13

组合式测量方法06-04

模块组合式电机06-27

组合式材料2018高考05-18

片段组合式作文法06-23

组合式收费技术方案05-31

组合式空调机组06-16

组合式螺旋桨07-04

组合式沥青路面结构07-06

组合式潜孔锤08-23

上一篇:实现障碍下一篇:反思性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