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工业节水

2024-06-29

德州市工业节水(精选七篇)

德州市工业节水 篇1

(一) 工程节水技术

(1) 渠道防渗。

目前忻州市常用的渠道防渗方法有3种, 一是砌石防渗, 这种方法有较好的防渗效果, 还可就地取材, 常用的石料有条石和卵石;二是混凝土防渗, 分为现场浇筑和预制装配两种, 防渗效果好, 使用寿命长, 特别是采用混凝土U型渠防渗还可提高渠道的过流能力, 减少渗漏损失量70%~75%;三是浆砌石土工膜防渗, 具有抗冻能力强, 防渗效果好, 使用寿命长, 施工方便的优点, 减少渗漏损失量80%。滹沱河灌区至1965年开始实施干、支渠防渗, 抓住国家大中型灌区节水续建配套工程建设的有利时机, 截止2005年, 共建设各级防渗渠道长111.97 km, 其中干、支渠防渗45.15 km, 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0.2~0.4, 减少渠道渗漏损失80%左右, 年可节水224万m3, 按农用水价0.01元/m3计算, 节水直接经济效益2.24万元。

(2) 低压管道输水灌溉。

忻州市井灌区实行低压管道输水浇地后, 缩短灌水周期15%~25%, 灌溉水利用系数由原来的0.45提高到了0.95以上, 可使亩毛灌水定额减少30%左右, 每公顷节水30%~40%, 节能20%~30%, 节地0.1 hm2, 节省费用30%以上。忻府区五谷香农业开发基地节水工程, 以种植玉米为主, 节水面积150 hm2, 发展低压管道13.80 km, 年可节水40.25万m3, 节电8.05 kW·h, 省工920个, 为当地农民增加收入34.5万元。

(3) 喷灌。

忻州市发展的喷灌应用于灌溉大田作物、经济作物、蔬菜和园林草地等。主要形式是固定、半固定管道式喷灌, 广泛使用实践表明, 喷灌用水量比地面灌溉可节省40%左右, 节地6%~12%, 产量比地面灌溉提高20%左右, 与传统地面灌溉相比, 喷灌粮食作物增产10%~20%, 喷灌经济作物增产20%~30%, 喷灌果树增产15%~20%, 喷灌蔬菜增产1~2倍。

(4) 滴灌。

忻州市一般在蔬菜及经济作物大棚内采用滴灌系统灌溉, 滴灌系统节水50%~60%, 灌水均匀度高, 一般高达80%~90%, 可比沟灌平均增产20%, 省工50%。忻州市节水科技推广示范项目以种植水果及经济作物为主, 总面积33 hm2, 到2006年共发展节水滴灌20 hm2, 年可节水7.65万m3, 年可增产水果18万kg, 为农民增加收入36万元。

(二) 非工程节水技术

(1) 农艺节水技术。

忻州市减少耗水量大的农作物种植面积, 采用耐旱节水品种, 在优化种植制度下, 选用抗旱、节水、高产品种, 一般可较原主栽品种增产10%~25%, 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5~2.55kg/ (mm·hm2) 。覆盖塑料薄膜可增加耕层土壤水分1%~4%, 节水20%~30%, 增产30%~40%。玉米用保水剂拌种后, 出苗率比不拌的提高20%~30%, 增产15%~25%。据测定, 采用深松耕作法, 疏松深度在20 cm以上, 耕层有效水分可增加4%~5.6%, 渗透率提高13%~14%, 粮豆增产10%。在伏雨前深松, 可使40~100 cm土体蓄水量增加73%, 玉米增产6%~30%。土壤保墒抗旱, 如镇压耱耙、干搂湿锄等, 采取保墒措施的地块同期土壤含水量比没有采取保墒措施的地块高2%~4%, 可延长抗旱4 d左右。

(2) 管理节水技术。

德州节水型社会建设节水效益分析 篇2

德州节水型社会建设节水效益分析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紧缺状况日益严峻,进行德州节水型社会建设,缓解水资源供求矛盾,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作 者:任传英 秦琳 郑绪刚 刘瑞霆 作者单位:德州市水利局设计院,山东,德州,253014期 刊:城市建设 Journal:CHENGSHI JIANSHE YU SHANGYE WANGDIAN年,卷(期):,(8)分类号:X3关键词:节水型社会建设 节水 效益

浅谈德州市农业灌溉用水及节水措施 篇3

【关键词】农业;灌溉用水;节水措施

1 德州市农业概况

德州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土地肥沃,农副产品丰富,是全国和山东省重要的粮棉蔬果和畜牧业基地,具有良好的农业发展基础。全市耕地面积56.19万公顷,人口620.19万,其中农业人占80%左右,截至2012年底,德州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4.5万公顷,农机总动力818.3万千瓦,农用电量5.7亿千瓦时。近年来,德州市农业结构趋于区域化、市场化、优质化,农业农村经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2012年德州市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44.39亿元,粮食总产达到797.5万吨。计算显示,按现状的供水能力和节水水平,2010年和2020年缺水量和缺水率都非常严重。

2 德州市农业灌溉用水现状及问题分析

德州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农业用水量占全市用水总量的80%以上,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10m3,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0、全省的61%。缺水成为德州未来发展的主要瓶颈。与此同时,全市有70%的河道淤积严重,60%的农村水利设施不能正常发挥作用,25%的村庄和耕地无法用上黄河水。据统计,2011年德州市农业用水量达18.8亿立方米,灌区水利用系数仅为0.65。近年来该市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彰显,德州市目前在农业节水灌溉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有:

2.1 水利基础设施薄弱

德州市现有灌溉设施大多建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当时的工程建设标准低,经过几十年的运行,灌溉设施已经普遍老化,加上农田分配到户,使得大部分灌溉设施严重失修,从而导致从水源向田间输水的过程中水量损失平均达到30%以上,灌概水利系数仅为70%左右。近年来,由于农村税费改革和乡镇机构改革,基层水利管理体系出现了“线断网破”的局面,致使大量小型水利工程“政府管不到,集体管不好,群众管不了”。

2.2 灌溉水价机制不合理

目前,德州市农业还有很多地方采取的是按面积收费的方法,这种水费的征收模式大大阻碍了德州市节水型农业灌溉的推广。德州市面临的水资源短缺与水资源浪费现象并存的情况很大程度上是由水资源的低价造成的,这在农业生产中更为突出,灌溉水价严重低于农业供水成本,不能体现水资源的商品价值。在农业灌溉用水中,不收费和按亩收费的现象十分普遍。

2.3 节水技术水平不高

德州市农业灌溉有些地方还采用的都是传统的大水漫灌畦灌等方式。这种灌溉方式对水资源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再加上土渠的老化失修及配套设施的不完善,使得仅有的灌溉水资源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农业灌溉用水存在严重的缺口。

2.4 农户节水意识不强

农户是农业灌溉用水的主体,农户的灌溉行为直接影响到灌溉用水的效率,由于历来农业用水的粗放使用对农户节水意识的提高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农业用水无偿使用的观念在农户的心目中根深蒂固,小农经济的生产意识让农户在水资源这种公共资源的消费方面显得尤为低效,农户为了自身的生产利益考虑,都想尽可能多的占用更多的灌溉水资源,争水抢水的情况在灌溉期时有发生,在水资源紧缺的干旱年份就尤为严重,这种粗放的灌溉用水方式造成了水资源的严重浪费,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紧缺程度。

3 德州市农业灌溉节水策略

3.1 加强灌溉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农田水利建设,破解水利基础设施薄弱难题。加大灌溉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统筹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粮棉油基地建设等各类灌溉专项资金,集中用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完善干支渠道及建筑物配套改造,逐步实现渠道防渗化,并实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安排专项资金,积极引进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通过增加沟渠改造的科技含量进行科技节水。进行灌排分设,将多级提水转变为一级提水,这样可以破解了一家一户购置灌溉设备投资大、安装机泵难、费工、费力等浇地难问题,同时,项目区同步配套了土壤墒情测报系统,根据土壤墒情和农作物需水情况,及时向农户发送浇地信息,实现了适时、适量灌溉,既节约了水资源,又促进了农业增产。

3.2 完善灌溉水价机制

水价机制的完善一定要体现水资源的自然属性和商品属性。为真正让农民从工程实施中得到实惠,在工程建设的同时,要进一步深化农业水价改革。对于末级渠系示范片,按照“量水到口、配水到户、核算到亩、按方收费”的原则,积极推行“一价制”收费管理,“一票收费到户”,真正让农户“用放心水,交明白钱”。水费由灌溉管理小组统一收取,直接收费到户,实现“计量到地头、开票到农户”,破解了农民用水浇地“计量计价难”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完善农业用水运行机制。

3.3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节水技术对灌溉用水效率的提高具有很大的正效应。采用低压管道的节水灌溉方式能有效避免灌溉过程中的输水损失,再配合喷灌和滴管技术,可以起到了很好的节水效果。

喷灌是一种现代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具有省水、高效、增产的特点,喷灌几乎适用于除水稻外所有大田作物。它对地形、土壤等条件适应性强。与地面灌溉相比,大田作物喷灌一般可省水20%~40%,增产15%~25%。德州市棉花种植面积大,与沟灌相比,喷灌可以减少棉花蕾铃脱落率,增加成铃数,提高棉花产量,同时还能提高棉花的质量。并且滴灌技术可以降低病虫害发生率降低,减少肥料的流失防止土壤盐渍化,从而提高蔬菜的出苗率。滴灌技术可以运用到德州市蔬菜、花卉、林果、棉花、大田作物的节水灌溉,土壤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区域。

3.4 提高农户节水意识

农户是农业灌溉用水的主体,农户的灌溉行为直接影响到灌溉用水的效率,由于历来农业用水的粗放使用对农户节水意识的提高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农业用水无偿使用的观念在农户的心目中根深蒂固,小农经济的生产意识让农户在水资源这种公共资源的消费方面显得尤为低效,农户为了自身的生产利益考虑,都想尽可能多的占用更多的灌溉水资源,争水抢水的情况在灌溉期时有发生,在水资源紧缺的干旱年份就尤为严重,这种粗放的灌溉用水方式造成了水资源的严重浪费,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紧缺程度。所以从微观层面对农户的用水行为进行科学的宣传引导,让农户充分意识到水资源的紧缺现状和水资源的战略属性事关重要。农户节水意识的提高有助于农户合理规划灌溉用水行为,根据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自然环境有效安排农业灌溉,这将对灌溉用水效率的提高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4 总结

农业灌溉用水短缺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为制约德州市农业发展的重大瓶颈。实施农业灌溉节水措施,是解决德州市农业灌溉用水问题的根本出路。农业节水只有在与时俱进的理论和节水思路的指引下,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才能迸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农业灌溉节水措施的推进可以改善德州市的生态环境,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而推动德州市整个第一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辉强.我国节水灌溉问题分析[J].民营科技,2013(04).

[2]谢国庆.节水灌溉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3(08).

工业节水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篇4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水资源也变得越来越少,全世界都面临着水资源危机。我国的每年缺水量大约在3.0×1010m3~4.0×1010m3,其中工业方面缺水约为6.0×109m3。近些年来,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加快,工业用水的供需问题进一步升级,因此工业节水已经成为各级政府部门、工厂的重要项目。目前,我国在工业节水领域已经初见成效。本文从工业循环冷却水、工业蒸汽锅炉水、工业废水等系统的节水技术、水处理剂等方面入手,研究讨论我国在工业节水领域的发展状况。

1 我国工业节水技术的开发历程

20世纪末期,我国在工业节水领域还没有较大的突破,主要是通过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模仿来实现的。随后我国开始了水处理剂的研究工作,并实现了从仿制到自主创新的突破性进展。21世纪初期,我国将研发的重点从水处理药剂转移到了药剂的产业化发展,以期能够更快形成产业链进入国内市场。后来就开始了对工业节水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实践,希望能够最终为工业领域提供高效的节水技术。

2 我国工业节水技术创新分析

在我国政府的引导下,集结了将近多所高校和30家企业研究部门,对工业节水和膜法海水淡化技术进行研究分析。目前,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初步解决了工业节水的重要问题。

2.1 高浓缩倍率循环冷却水节水成套技术

高浓缩倍率运行水处理化学品及在线自动监控技术的出现,大幅度提高了水资源的的循环利用效率,并降低了污水的排放量,为节约水资源作出重要贡献。该项技术已经在乙烯厂进行试用,11 000 t/h的循环冷却水技术节水装置能够对水中的物质含量实现自动远程监控。在经过严格的检测后,所得到的数据均低于国家的最严格的标准指标,整套技术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目前,这项技术已经应用到多家企业的工业节水项目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环境收益。

2.2 工业蒸汽锅炉水节水成套技术

工业蒸汽锅炉节水成套技术主要是由蒸汽技术、汽水平衡技术、清洗技术及防腐防垢技术共同组成的,它有着替换离子交换树脂的能力,能够对离子交换树脂产生的废水进行溶盐、清洗、净化。这种技术摒弃了原有的锅炉工作与停用分离处理的方式,能最大程度地回收凝结的水蒸气,实现了锅炉正常工作和停用期间不排放污水的理想效果。此外,这种技术也能够避免锅炉工作和停用过程中产生污垢或者腐蚀管道,这项技术能够对锅炉工作和节水流程进行监控。工业蒸汽锅炉节水成套技术在我国各个热力中心得到推广和使用,已取得良好的效果,在解决结垢和腐蚀问题的同时,大大降低了污水的排放。

3 工业废水回用技术的开发及应用

目前,工业废水的处理技术已经趋于成熟,主要有膜法钢铁冷轧乳化液废水回用技术、膜法含镍电镀废水回用技术、电厂灰水回用技术、黏胶纤维车间空气冷却废水回用技术、制革废水回用技术、抗生素类制药废水回用技术、三次采油废水回用技术、膜法稀土废水回用中试技术、工业废水回用作循环冷却水补充水技术等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电厂灰水回用技术与抗生素类制药废水回收技术。这一技术由南京工业大学研制,南京工业大学通过对碳酸钙的结晶速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最终研究出了管前沉淀工艺技术,研制出了能够在碱性条件下,使污垢分散的高效阻垢剂,并且对循环水质、对烟气的吸收效果、对絮凝剂的用量等其他工艺进行了调整。目前,已经有2家企业建成了这种电厂灰水回用装置,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后表明,无法回用的废水仅仅只有10%,每吨水处理的成本非常低廉。抗生素类制药废水回收技术是由北京化工大学创立,制备出对抗生素废水光催化活性很高的改性纳米二氧化硅,开发了以廉价的不锈钢基体制备可达到钛基效果的不溶性催化电极的制备方法,开发了介孔二氧化硅膜催化处理废水技术。这一技术在多家制药企业中得到了应用,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除了对工业废水进行回收利用以外,我国还对工业废水水处理剂进行了研究,目前水处理剂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4 结语

水资源循环利用效率的提高、新型可用水源的寻找,都是一个难点问题,对于工业节水领域,首先需要由政府引导国内企业对工业用水技术进行改革,采用先进的节水技术如提高浓缩倍率循环冷却水节水成套技术等,在大幅度提升工业用水的使用效率的同时,开展对海水淡化技术以及工业废水回收利用技术的研究,尤其是工程化和集成技术,并结合多个领域的应用实践后,为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问题、解决工业用水矛盾提供技术支撑。

摘要:工业用水占据了用水量的很大比例,随着工业用水数量逐年攀升,由此产生的工业废水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近年来,国家针对工业节水技术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主要针对我国工业节水创新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工业节水技术,创新,应用

参考文献

[1]林佩凤,王丽琼,张江山.水资源价值损失模糊估算模型的改进与应用[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7(1).

[2]薛东辉,薛育芬.对工业节水的认识与思考——以厦门市为例[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7(1).

钢铁工业节水调查报告 篇5

1、采用节水型的工艺技术与装备,如干熄焦技术、高炉(转炉)干法除尘等干熄焦是在密闭系统内完成熄焦过程,可基本消除酚、HCN、硫化氢、氮气的排放,减少焦尘排放,与传统的湿法熄焦相比,每吨焦炭可节水0.45立方米。高炉煤气全干法除尘技术省去了湿法除尘的洗涤塔和沉降池等,全干法除尘工艺在除尘过程中不需要使用水洗和冷却,只是在炉尘输送过程中加湿时使用极少量的水,节水效果显著。转炉煤气干法除尘回收技术可回收转炉冶炼过程产生的煤气,并对烟气进行净化,将含尘浓度由150-200毫克/立方米降至10毫克/立方米,可大幅降低转炉炼钢工序能耗,系统阻损小,煤气发热值高。该系统全部采用干法处理,节约水资源,有利于保护环境。

2、重点加强焦化废水处理、轧钢废水处理回用技术与膜法水处理技术等焦化废水是煤制焦炭、煤气净化及焦化产品回收过程中产生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其组成复杂,含油大量有机污染物,还含油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物色度高,属于较难生化降解的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一直是国内外废水处理领域的难题。目前,国内外应用最广泛的当属生物处理技术,正逐步由过去的活性污泥法向A-A-O-O法,即厌氧-缺氧-好氧-好氧法过渡。轧钢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含油废水,其中以冷轧乳化液废水的处理最为困难,较为成熟的处理技术是采用电化学催化氧化(ECO)、膜生物反应器(Mbr)、气能絮凝(GEF)和超滤(UF),尤其是电化学催化氧化法可以提供充足能量打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化学键,使之氧化分解,甚至彻底矿化。膜法水处理技术是一种强化的自然水净化过程,经过微滤、超滤、纳滤和反渗透等技术可以去除废水中的杂质。其最大优势在于对杂质的去除率高,处理后的水质不仅以达标排放为目的,且可以实现废水利用。膜分离技术在循环水处理中应用也比较广泛,特别是反渗透技术,可以脱除水中99%的盐分,经过反渗透处理的水基本不会造成管道和设备的结垢和腐蚀。

3、冷却过程节水技术,如高效空冷技术、节水喷雾型冷却塔等闭路冷却循环水系统是冷却过程节水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闭路循环水系统采用空冷器冷却降温是节水的关键技术,尤其是干式空冷器节水效益明显。空冷技术在高炉设备、转炉设备等应用较广、技术成熟,在连铸结晶器、加热炉的设备冷却中应进一步推广应用。

泉州市节水型社会建设措施的探索 篇6

泉州市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是福建省3大中心城市之一[1]。境内河流水系较为发达,较大的河流有晋江、闽江水系大樟溪和尤溪的部分支流、九龙江北溪支流[2]。

根据泉州市水资源公报,2001—2010年间全市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88.43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为26.26亿m3,水资源总量为88.69亿m3[3]。2003和2004年是枯水年,水资源总量只有64.15和64.47亿m3;2006年是丰水年,水资源总量130.24亿m3。10 a间水资源总量的年际最高与最低比值达2.03倍。

2010年泉州市人均水资源量为1 432 m3,仅为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0.63,属水资源相对紧缺地区。为使有限的水资源量维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必须采取措施,提高用水效率。

通过实施节水措施,转变用水观念,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发展循环经济,逐步建立健全水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泉州市节水型社会取得实践经验。

1 农业节水

泉州市农业节水以高效为目标,以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为核心,加快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在保证农业经济持续增长的前提下,以水定产,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因地制宜地调整农业经济、种植结构,建立完善的水权管理制度,强化计量设施安装,实施大中型灌区节水技术改造工程,加快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建设,大力发展喷灌、微灌、集蓄节灌等设施,同时加大农艺节水技术推广力度,积极扩大再生水和雨水利用技术推广应用范围。

1.1 深化农业种植结构调整

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结合地域特色,合理安排作物种植结构和发展灌溉规模,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布局,积极培植优势特色农产品。在水资源短缺地区要严格限制和压缩高耗水、低产出作物种植面积,优先发展雨养、节水和生态农业,积极培育和推广耐旱的优质高效作物品种,发展雨热同期作物。

1.2 加快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

泉州市的最大灌区是山美灌区,主要工程均建于20世纪70年代。由于长期以来水利投入严重不足,工程年久失修,老化严重,设备损坏,渠道塌坡淤积,目前灌溉水利用系数不到0.4,灌溉保证率低,有效灌溉面积少。其它中小型灌区也有类似问题。应抓住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大好契机,根据当地自然、水资源、农业生产和经济社会的特点,加大山美、惠女等大中型灌区的投资力度,重点解决骨干工程老化失修、渠系不配套、渗漏损失严重等问题,加快对大中型灌区实施“两改一提高”,即改革灌区管理体制,改造灌溉设施和技术,提高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

1.3 推广节水灌溉制度

在加强工程管理的同时,完善各主要农作物的用水定额,根据定额确定灌溉水量,实行总量控制。积极研究和推广节水灌溉制度,把水量集中用于农作物用水的关键期,以扩大灌溉面积,使灌溉总体效益最大。

1.4 推广农业节水技术

地面灌溉是泉州市目前采用最多的一种灌水方式,预计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将占主导地位。田间用水损失的原因是畦块过大,地块平整度不高,致使灌水不均匀,渗漏严重。据分析,地面灌溉用水损失中,田间部分损失占到35%左右,说明田间节水潜力很大。在泉州市实施田间节水工程改造,通过平田整地,开展田间改造工程,结合农艺、生物等多种节水措施,减少无效蒸发,较大幅度地提高作物水分生产和水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田间渠道防渗和管道输水,因地制宜地发展喷微灌等节水灌溉工程,推广有压管道灌溉等先进的田间节水灌溉技术,改革传统耕作方式,发展保护性耕作,推广各种生物、农艺节水和保墒等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耐旱、高产、优质农作物品种。使用高效、无污染的绿色肥料,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全面推广水稻浅湿灌等灌溉方式。

2 工业节水

随着泉州市经济快速发展,水资源已经成为影响泉州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开展工业节水、提高工业水重复利用率是实现泉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2.1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首先,加快实现产业集聚,借助部分传统和新兴产业,培育“产业扩张”型、“龙头拉动”型、“以贸带工”型、“品牌引领”型等产业集群;其次,在考虑本地水资源条件的情况下,大力扶植新兴产业的发展;最后,整合提升传统产业,减少各项资源成本的投入与消耗。

2.2 加快工业节水技术改造

规划期间在泉州市内大中型工业企业开展水平衡测试、查漏维修维护和节水技术改造等工作,强化对用水和节水的计量考核管理,生产和生活用水要分类计量,主要用水车间和设备的计量器具装配率要达到100%,关键控制点要实行在线监测。对全市工业企业进行全面节水升级改造,电力系统推广零排放无泄漏技术;化工系统推广零排放节水成套技术,提高冷却水循环倍数;在纺织系统推广逆流漂洗、印染废水深度处理回用和溴化锂冷却技术等;石油炼化行业采用水夹点技术对其供排水系统进行优化改造。对日用水量在50万m3以上的用水单位进行冷却水循环系统高浓缩倍数技术改造。重点在各污染集控区和高耗水的漂染、树脂、制革、电镀等类型企业中开展污水的净化再利用,其中电镀和再生纸业用水回用率需达90%以上,漂染、制革企业要求达到60%以上的回用率。

2.3 加强工业企业节水管理建设

要执行国家节水产品认证和重要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和完善工业节水指标体系,建立并实行新建、改扩建工业项目的“三同时(工业节水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施工、投入运行)、四到位(工业企业要做到用水计划、节水目标、节水措施、管水制度到位)”制度。

2.4 推广工业节水示范工程建设

做好电力、石化系统循环冷却水高浓缩倍数的示范工程;纺织系统逆流漂洗,印染废水深度处理回用,溴化锂冷却(代替冷却塔冷却)示范工程;造纸系统多圆盘过滤机白水回收示范工程;冶金系统的干法除尘、污水回用工程等;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发展纺织鞋服节水型漂染、生物酶水洗、无苯胶生产等技术,减少污染物产生。

3 生活、建筑业及服务业节水

3.1 计量设施安装

结合节水器具市场准入制度建设,要求居民家庭、公共场所、建筑施工工地安装计量设施。

3.2 城镇供水管网改造

在加强城市供水管网检漏的基础上,加大供水管网改造力度,城镇重点对年久失修、材质差、经常爆管、积垢淤塞的管道进行改造;村镇重点进行供水管网建设,以实现集中供水。

3.3 建筑及服务业节水技术推广

建筑业、绿化养护和环境卫生等方面要提倡使用再生水技术。服务业强化执行节水新技术、新工艺,尤其对特殊的高耗水行业,如洗车业,推广洗车用水循环利用技术,高压喷枪冲车,电脑控制洗车和微水洗车,环保型无水洗车等技术,游泳池用水推广循环消毒利用技术,宾馆推广中水利用技术。

4 非传统水资源开发利用

多渠道开发利用非传统水资源,是近年来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可持续水资源利用模式。经验表明,非传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较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非传统水资源包括再生水回用,雨水集蓄、海水、微咸水利用等。

4.1 再生水回用

泉州市近期再生水回用工程主要是建设再生水利用工程,包括新建扩建泉州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厂、泉港区南浦污水处理厂等一批污水处理工程。污水再生水厂出厂水质需达到再生水回用标准。再生水利用主要用于绿化、农田灌溉,以及一般景观用水、厕所冲洗、城市道路清洗等。

4.2 雨水集蓄利用

雨水积蓄利用主要是在城市。城市雨水利用主要是通过加快市区排水管网建设,完善城市排水体系,逐步实现雨污分流,推广城区雨水的直接利用。规模以上住宅小区、企事业单位、学校、医院、宾馆等需兴建集雨工程;今后,在审批城市小区规划时,鼓励增设屋顶集雨设施;城市公共设施应在改造时增设分流集雨的项目;在城市人行横道、广场等地应尽量考虑采用透水性强的建筑材料。屋顶集雨和分流等设施可将雨水经过简单处理后与再生水一起用于绿地灌溉及环境卫生。另外,雨污分流可以减轻污水处理厂的压力,降低雨水利用的成本;增加透水地面可以减少暴雨径流,以避免或减少城市内涝,还可以让雨水直接回补地下水。

4.3 海水利用

泉州市沿江靠海,具有优越的海水利用条件,但淡化处理投资较大。规划期内以海水作为工业冷却水,同时可以在滨海旅游度假区利用海水作为冲厕、景观用水等。

4.4 微咸水利用

泉州市沿海地区有贮量丰富的微咸水,可以利用微咸水进行农业灌溉,实施咸淡水混浇工程。同时对水质要求不高的企业,在淡水资源紧缺的情况下,也可以考虑使用微咸水。

5 结语

泉州市已被列入全国第3批节水型社会试点城市。对此,泉州市以建设节水型社会为契机,积极探讨在沿海水资源紧张区尝试节约农业用水、部分农业用水水权置换问题,积极推广工业用水循环利用和中水回用,加大投资力度实施强化节水,加强节水宣传等方式,积极推进节约用水工作。通过试点建设,努力探索出一套具有泉州特色的大节约、大配置节水模式,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志辉.泉州统计年鉴(2010年)[R].泉州:泉州市统计局,2010:3.

[2]罗烨.泉州市2010年需水管理机制需水侧报告[R].泉州:泉州市水利局,2010,10:5.

焉耆盆地工业番茄滴灌节水制度研究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试验设在新疆巴州焉耆水源地管理处灌溉试验站,位于新疆南北疆气候交错带焉耆盆地,地理位置为东经86°28′69",北纬42°0′55",海拔约为1 047 m。试验区年平均气温在7.3~9.6℃,年平均降水量79.8 mm,年平均无霜期186 d;≥10℃的活动积温3 242~3 837℃,极端最高气温为38.8℃,极端最低气温为-35.2℃,年平均大于35℃的高温天数为3 d,最热月平均气温23.2℃,历年平均气温日较差为14.8℃;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年日照时数达2 561~3 340 h,为全国日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试验地地势平坦,土壤质地为下潮灰潮土,p H值8.5。

1.2 试验材料

供试番茄品种为石番15号。

1.3 试验设计

本试验为大田滴灌试验,在农渠距离地头110 m处修建砖混结构蓄水池。试验地总面积2.17 hm2,分为4个滴灌区,各滴灌区面积分别为5 493.36、5 493.36、5 693.36、4 986.69m2。每个滴灌区由1条支管控制滴水,选用边缝式滴灌带,在进口处安装滴灌系统的首端,主要包括水压表、水量计量表、过滤器和施肥装置,使用潜水泵供水,设8个滴灌处理,大试验小样本,不设重复,全部为单毛管滴灌,各处理的灌溉方案如表1、表2所示。

1.4 试验实施

试验于2009年4月初育苗,4月23日移栽定植,定植后追施尿素75 kg/hm2、磷酸二铵180 kg/hm2、三料磷120kg/hm2、三元复合肥225 kg/hm2,施深26 cm。整个生育期追施氮肥2次,分别在开花期和结果盛期进行,成熟收获时各滴灌小区单独计产。

1.5 测定方法

土壤水分测定采用烘干法,每小区设3点,在每次灌水前及灌水结束1 d后,取土深度为1 m,每隔20 cm测定土壤含水量。作物实际耗水量根据《灌溉试验规范》(SL13-90)规定,用水量平衡法计算确定[3]。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滴灌定额对工业番茄产量和耗水量的影响

由表3可知,不同滴灌处理间工业番茄产量和耗水量差异明显,其中滴灌次数对产量和实际耗水量影响显著,全生育期滴水14次的产量和耗水量明显高于滴水12次,同时产量和耗水量都随着灌水定额增大、次数增加逐渐增高,工业番茄全生育期耗水量均大于灌溉量,滴灌量越大,滴灌次数越多,工业番茄耗水量越大。表明工业番茄生长过程中对土壤储备水有一定的消耗,滴灌次数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根系吸收水分的能力;但当灌水定额达到4 500 m3/hm2时,产量却呈降低趋势。对工业番茄不同滴灌处理产量进行统计分析可知,各滴灌处理间工业番茄产量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其中滴灌次数为14次的处理A、处理B、处理C、处理D工业番茄产量显著高于滴灌次数为12次的处理E、处理F、处理G、处理H,滴灌次数为14次的处理平均产量达到了178 543.5 kg/hm2,其中灌溉定额为3 900m3/hm2的处理C产量最高,为181 280 kg/hm2,处理A、处理B、处理C、处理D平均产量比处理E、处理F、处理G、处理H增加了41.5%,各滴灌处理的平均产量超过150 t/hm2,显著高于焉耆盆地2008年当地工业番茄平均产量90 t/hm2[4]。

2.2 焉耆盆地滴灌条件下节水灌溉制度的优化

节水农业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提高自然降水和灌溉水的利用效率[5],采用滴灌技术,节水效果显著,在减少灌溉量同时能有效提高土壤水的利用效率,降低总耗水量[6]。由表4可知,工业番茄不同滴灌处理间灌水利用效率随灌水量的增加而降低,与滴灌次数呈正相关;在相同灌水量条件下,滴灌次数为14次的处理A、处理B、处理C、处理D明显高于灌次数为12次处理E、处理F、处理G、处理H,随滴灌次数和灌水量的变化灌水利用效率表现为处理A>处理B>处理E>处理C>处理F>处理D>处理G>处理H,说明处理B是兼顾高产和节水的最佳灌溉方式。分析整个生育期不同生育期内灌水定额和滴水次数对产量和灌水利用效率的影响可知,在工业番茄秧苗灌定植水后,苗期不宜灌水较多,在植株进入以果实生长为中心后,则再进行多量多次的灌水,可达到高效用水的目的,其中进入果实期后,多次适量滴水有利于产量的形成。

2.3 膜下滴灌的评价

在本试验过程中,采用膜下滴灌技术为业番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水、气、热环境,可使生育期提前,与地面灌相比能有效地实现增产和节水,同时还明显改善了果实的品质。通过2009年在焉耆盆地开展的1年大田试验,发现膜下滴灌技术具备以下优势:一是生长过程中工业番茄对水、肥、药的利用更直接,利用率更高,用少量的水和适量的肥便可获得较高产量,增产增收效益明显。二是省去了斗渠、农渠、毛渠,提高土地利用率,灌溉均匀,土壤不易板结,田间杂草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田间灌水的劳动量和生产成本。三是有效杜绝深层渗漏损失,将水通过滴灌系统一滴一滴向有限的土壤空间供水,仅在作物根区进行局部灌溉,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四是有效调节根系活动层土壤温度和水分状况,促使地温变化比较平稳,生育前期具有明显的增温作用,加快生育进程,能有效抵抗低温带来的不利影响,夏季地温过高时可降低土温,抑制土壤水分的蒸发。五是有很好的洗盐压碱作用,在滴水补墒的同时水分纵横向运动强,在淡化的湿润区内为根系创造低盐环境,有利于植株生长和发育。

3 结论与讨论

在大田滴灌条件下,焉耆盆地滴灌灌溉定额应控制在3 000~4 000 m3/hm2,相同灌溉量下滴灌次数为14次的处理产量和灌水利用效率明显高。因此,滴灌量可根据当地河流来水量的多少加以增减,同时增加滴水次数对滴灌工业番茄增产节水较为有利。工业番茄苗期需水量相对少,此期主要是减少棵间蒸发,促进根系发育,适度控制灌水,应少量少滴;进入果实期后需水量大,植株营养和生殖生长并进,新陈代谢快,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宜增加灌水量,采取少量多滴方式,以利于产量形成;进入成熟期后工业番茄生长缓慢,相对需水量减小,但为增加产量也应多次适量的滴水。在新疆焉耆盆地开展滴灌技术尤其是膜下滴灌技术,既能有效地缓解用水矛盾,又具有明显的节水增产效益,是一项投入少、见效快的节水增产措施,应大力推广应用和发展。

摘要:在大田滴灌条件下,研究了工业番茄滴灌节水制度以及2009年焉耆盆地工业番茄膜下滴灌的增产优势。结果表明,焉耆盆地工业番茄滴灌的节水作用明显,增产效果显著,各滴灌处理平均产量达150t/hm2以上;不同的灌溉定额和滴灌次数显著影响产量,滴灌次数增加,产量也增加,但当灌溉定额增加至4500m3/hm2时,产量呈降低的趋势;焉耆盆地工业番茄兼顾高产和节水的滴灌最佳灌溉方案为滴灌次数14次、灌水定额为3300m3/hm2。

关键词:焉耆盆地,工业番茄,膜下滴灌

参考文献

[1]曹杰,张静.番茄机械化采收的发展[J].中国农机化,2003(1):45-47.

[2]张若字,坎杂,江英兰,等.农业机器人在新疆兵团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前瞻[J].农机化研究,2006(9):29-32.

[3]郭元裕.农田水利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4.

[4]蒋梅,彭超,热孜完古丽·阿不都热合曼.焉耆盆地新推广的三种工业番茄栽培模式[J].新疆农业科技,2008(6):45.

[5]山仑,陈培元.旱地农业生理生态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上一篇:过期药品回收下一篇:室内给水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