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结构

2024-06-21

保护结构(精选十篇)

保护结构 篇1

公开 (公告) 号:CN201011174

一种钢结构建筑物抗震抗变形双重保护结构, 由钢框架梁、钢框架柱、设在地基内的柱下基础和柱脚构成, 在所述柱下基础与地基之间设有滑动垫层;柱脚与柱基础的连接处设有抗剪切的螺栓, 柱基础内设有适于柱脚滑移的靴槽;钢框架梁与钢框架柱的连接处设有梁柱节点;填充墙填充在钢框架梁和钢框架柱围成的平面空间内, 钢框架柱的腹板上焊接有与填充墙固定连接为一体的T形钢片。其受力明确、构件连接简单、施工方便快捷、便于产业化生产, 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 能有效减少钢材用量, 经济性好, 适用于抗震设防区和地表变形区的钢结构建筑物, 能够有效减小地震和地表变形对钢结构建筑物的破坏, 增强钢结构整体的安全可靠性。

一种保护机箱的结构设计 篇2

关键词:标准机箱;散热;上屏方式;机箱盖板

中图分类号:TH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26-0013-02

1 概述

在中國的电力市场,低压保护产品竞争非常激烈,生产厂家众多,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目前的竞争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价格、质量、外观、交货期。传统的标准机箱在价格、外观上都没有优势,对于开关柜上屏的方式也不适应。

2 设计方案

传统的标准机箱由横梁、侧板、安装耳、导轨等组成,结构通用性好,但结构零件多、加工复杂、成本高,而且有安装耳朵,机箱深度也往往不能满足部分短柜体的需求。

新的机箱要求结构简单、零件少、加工方便、上屏方式简单,还要尽量缩短箱体深度。根据这样的设计要求,我们设计了一种特殊形式的盖板,利用这种特殊设计的盖板,组成了一个简单的框架,如图1:

图1 机箱框架图

这个简单的框架再加上前后面板、上屏弯板就组成了一套完成的机箱。这样的机箱最简单的仅由8个零件组成,大大减少了零件的数量,省去了传统机箱的导轨、横梁、安装板、螺母条等零件。这样的设计很好地控制了机箱的成本,减少了机箱的加工量,提高了机箱的可靠性。另外这样的设计把前面板部分突出机柜的面板,还可以根据需求调整突出面板的高度,这样也解决了部分柜体深度不足的问题。

3 机箱盖板设计的几种优势

3.1 盖板设计兼顾了导轨的功能

盖板设计时直接在型材上设计了导轨槽,导轨槽的高度、宽度都与普通导轨相同,可以代替导轨的功能。导轨槽按5.08的模数间距尺寸布置,通用性很强,如图2:

图2 盖板型材

3.2 盖板设计有散热功能

盖板的导轨槽很多,形状类似散热片,而型材的反面做成T型槽的形式,也极大地增加了型材的表面积。经过这样的设计,该型材的表面积为相同重量矩形型材表面积的2倍。将这样的型材用在机箱上,可以很好地吸收机箱内部的发热,及时将热量散到外部的空气中。

3.3 盖板设计有上屏功能

盖板的外部中间设计有两条矩形槽,经过特殊设计的上屏弯板可以插入盖板的这个槽中,实现机箱的上屏安装。这种安装方式解决了传统机箱的安装耳朵上屏问题,取消了机箱的安装耳朵,从机箱的前部看不到任何上屏用的螺钉。而且上屏开孔也变得简单,只需要在面板上开一个方孔即可,不需要备螺帽或铆接螺母。

3.4 盖板两侧设计有安装固定区域,可以实现多种方式的固定

盖板的两侧设计有6×10的实体区域,这个实体区域既用于组成机箱框架时的侧板定位、固定,又可以用于前部横梁或者前面板的直接固定,还可以用于后面板的固定。根据设计的需要,箱体的后部可以选择增加横梁,以适应后面板更多种类的布置,而后横梁的固定同样是固定在盖板的两侧安装固定区域。

4 试验验证

我们对机箱的热设计进行了仿真分析,模拟机箱在外部环境温度为40℃,内部发热为18W,且是在没有其他辅助散热设备时的情况下。分析结果表明这种机箱在没有其他外部散热辅助的情况下,能够依靠箱体本身的散热,在自然对流情况下满足温升需求。试验模型如下:

材料:铝

环境温度:40℃

自然散热:热源18W,分别是4W、4W、10W,仿真简化模型如图3所示:

图3 仿真简化模型

计算结果:

机箱内部的气温数值及固体温度如表1所示:

零件表面温度分部情况如图4与图5所示:

图4 10W的面板温度

分部情况图5 4W的面板温度

分布情况

对于箱体的承载情况,我们进行了型式试验。根据同类型机箱的承重情况,我们对机箱内部插件进行配重,内部使用配重过的插件,让机箱达到最大的7.5千克的总重量。机箱按照实际运行时的状态,利用上屏弯板将机箱固定在一个实验用的小柜体上,分别进行X、Y、Z三个轴向的振动实验,实验结果机箱完全合格。对配重的机箱又进行了冲击的实验,试验结果也是完全合格。

这种类型的箱体先后被运用于不同厂家的不同装置,各使用厂家的装置试验结果表明,这种设计的箱体能够很好地满足客户需求。经过几年的实际使用,使用现场未发现箱体出现任何问题。

5 结语

通过这一款突破传统机箱的设计,我们很好地解决了机箱成本、质量、外观等方面的问题,机箱的性能也得到了提升,获得了客户的认可和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这款机箱的设计也给我们今后的机箱设计、机箱创新方面闯出了一条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电子设备机械结构482.6mm(19in)系列机械结构尺寸第3部分插箱及其插件(GBT 19520.3-2004)[S].

[2] 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基本试验方法(GBT 7261-2008)[S].

作者简介:甘雄涛(1975-),男,湖北天门人,许继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电力系统二次设备机箱的结构设计。

钢结构防火保护方法探讨 篇3

在火灾情况下延长钢结构达到临界温度的时间, 在结构局部倒塌和整体破坏前, 提供必须的人员疏散及灭火时间, 以减少人员伤亡;另一方面在火灾相对不严重的情况下, 防火功能的发挥可以减少钢结构的修复费用, 缩短结构功能恢复周期。

2火灾下建筑钢结构破坏机理

从著名的英国钢结构火灾实验中总结出以下几点:钢材的弹性模量降低, 构件刚度下降;随着温度的升高材料强度降低, 导致结构承载能力下降;钢构件内部不均匀升温, 使构件内部产生不均匀的热膨胀, 从而使构件内部产生附加应力, 同时构件的不均匀膨胀将在整个结构中产生很大的附加应力。在这三个方面的共同作用下, 构件变形增大、屈曲、破坏, 甚至局部或整体倒塌。

3钢结构防火保护方法

钢结构的防火保护措施可以分为主动防火和被动防火两大类。

主动防火是指采用直接的措施来限制火灾发生和发展的技术, 如建筑物的烟气控制技术、防火安全设计技术、火灾探测报警技术、喷水灭火或其他灭火技术等。

被动防火主要指采用间接的措施延缓钢构件到达临界温度的时间, 如提高建筑构件耐火性能、钢结构防火涂料保护法、防火板保护法、混凝土防火保护法、内部通水冷却法、设置卷材保护法等, 它们通过阻断热流或减小热流传播速度来为钢结构提供了足够的耐火时间, 由于被动防火施工方便从而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 而以前三种方法应用较多。有的技术同时具有主动防火和被动防火, 如针对建筑物的火灾防治做出总体规划, 应用各类消防技术, 但主要体现在主动防火。

目前, 我国在进行钢结构抗火设计时主要考虑施工因素, 所以主要考虑的是被动防火, 主动防火考虑的相对较少, 即在进行钢结构抗火设计中被动防火与主动防火是分开的, 这样大大增加了防火成本, 而且将联系紧密的事物人为地分离了。

钢结构被动防火从热量传输原理归纳起来主要有两大类:截流法和疏导法。

3.1截流法

截流法是依靠钢结构表面的防火材料阻止火灾产生的热流量向构件传输, 以满足构件的耐火等级。具体做法是构件表面喷涂或构件外边缘设置一层绝热性能较好的保护材料, 该材料导热系数较小, 热容又较大, 具有一定的结构强度和抗冲击能力, 能与钢构件可靠连接并且不腐蚀钢材、不含危害人体健康的石棉等物质。截流法又分为喷涂法、包封法、屏蔽法、水喷淋法等。

3.1.1 喷涂法

喷涂法是用喷涂机具将防火涂料直接喷在构件表面, 形成保护层。喷涂法适用范围最为广泛, 可用于任何一种钢结构构件的防火保护。

3.1.2 包封法

包封法是在钢结构表面附着耐火保护层, 如现浇混凝土、砂浆、灰胶泥和矿物纤维等, 将构件包封起应与钢构件有较好的粘结性能, 并具有很好的耐火性能, 在火灾情况下阻断热流的传导, 达到延长钢构件被破坏的时间。

作为钢结构直接包敷保护法的一种, 防火板保护钢结构早已在建筑工程中应用, 早期使用的防火保护板材主要有蛭石混凝土板、珍珠岩板、石棉水泥板和石膏板, 还有采用预制混凝土定型套管。板材通过水泥砂浆灌浆、抹灰与钢构件固定, 或以合成树脂黏结, 也可采用钉子或螺丝固定。这些传统的防火板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钢结构的耐火性, 但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因此, 人们只好把重点投向防火涂料, 板材保护法因而发展缓慢。

3.1.3 屏蔽法

屏蔽法是在钢结构四周设置耐火材料, 以达到火灾时延缓钢构件升温的速度, 从而依靠构件四周的耐火材料间接性地提高钢结构的抗火能力。该方法可以对室内环境起到装饰作用, 但须注意构件四周耐火材料的严密性。

3.1.4 水喷淋法

水喷淋法是在结构顶部或四周布设喷淋管网。管网会在火灾时启动喷水, 减少火势的蔓延以起到防火保护的作用。

3.2疏导法

疏导法允许热流量传到钢构件上, 然后设法把热量导走或消耗掉, 从而使构件温度在规定的时间内不会达到临界温度, 以起保护作用。疏导法目前仅有水冷却保护法。

4钢结构防火措施选择原则

选择钢结构的防火措施时, 应考虑下列因素:钢构件所处部位及构件类型;构件采取防护措施后质量的增加及占用的空间;防护材料的实用性及可靠程度;施工难易程度及竣工后的防火材料的时间效用。

参考文献

[1]代东亮, 布欣, 王新武.钢材高温下应力——应变曲线研究[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1) :14-18.

保护结构 篇4

甲方:四川天府消防工程有限公司 夏云才

乙方:

经甲乙双方协商,甲方将项目钢结构防火保护工程单项承包给乙方并施工完成,具体内容如下:

一、名称:项目钢结构防火保护工程

二、工程范围:工程防火保护

三、技术要求乙方:必须服从甲方、业主方的管理;严格按照《油漆施工规范和工艺流程》进行施工;对工程其他成品进行保护,造成损失者自行负责;对施工材料要妥善保管和应用,切记不得浪费,应必须远离火源;做成成品后,表面应“不花、不流、不漏底”。地面漆点不能随处可见;24小时保持通讯畅通,施工中必须配备安全防护,个人意外保险施工人员必须购买,若发现一次没栓安全带和不带安全帽,甲方罚乙方责任人最低¥1000元至¥20000.00元;由于乙方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管理制度,造成安全事故(包括人员伤亡及生产、生活用具、设施的毁坏等)或造成恶劣影响的,由乙方承担一切责任和费用;构成犯罪的提交司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备注:自带工具,乙方人员来去的路费、施工时食宿由乙方自己负责。

四、人工费按图___________________附甲方决算表。

五、付款方式:该工程完工后付 60 %,其余待甲方交工,收到尾款全部付清。

六、承包方式:单项承包

七、施工工期:按通知进场天内完成八、违约责任:按《合同法》的规定执行。

九、其它事项:本合同自签定之日起生效,结清财务后自行失效,本合同未尽事宜,双方协商解决,本合同一式贰份,甲乙双方各执壹份。

甲方:乙方:

浅谈结构实体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 篇5

关键词:结构实体;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

引言

结构实体钢筋保护层厚度的检验目前已成为工程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钢筋保护层厚度是否合格,对建筑物施工的整体质量有直接的影响,还可以保护构件不因高温影响而急剧丧失承载力。对结构的可靠性和耐久性都有很重要的作用。混凝土结构子分部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时,应提供结构实体检验记录,其结果作为混凝土结构子分部工程施工质量的评定条件之一。

1.钢筋保护层厚度的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工程数量逐渐增加,对工程混凝土结构的质量安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钢混凝土结构构建钢筋保护层厚度保护钢筋,防止钢筋锈蚀,满足钢筋与混凝土的耐久性要求,混凝土则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而其抗拉强度却很低。这种组合发挥了它们各自的优势性能,共同承担结构构件所承受的外部荷载。结构实体钢筋保护层厚度的检验可以客观地反映工程的主体质量及结构的安全,是判定混凝土结构构件施工质量的条件之一,也是监督抽检的重要项目。对于高温或防火要求高的环竟,由于混凝土导热系数小,保护层能够有效防止构件内钢筋表面温度过高而逐渐失去强度,以至造成事故。钢筋保护层过小,表层混凝土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碳化,边缘钢筋失去保护作用而导致钢筋锈蚀,钢筋与混凝土之间也会失去粘结力,从而使构件的承载力降低,严重时还会导致整个结构体系的破坏。由于混凝土内水泥颗粒的水化作用形成了凝胶体同时体积收缩,使混凝土与钢筋表面凹凸不平产生机械咬合力(即握裹力),使钢筋可靠地锚固在混凝土内,有效地发挥钢筋和混凝土共同工作的作用。

2.钢筋保护层厚度对结构实体的影响

2.1耐久性的影响

钢筋保护层厚度的检测方法分破损检测和无损检测两种。破损检测一般是剔凿构件表面混凝土,露出钢筋,然后直接测量,得出钢筋保护层的厚度,对构件内的钢筋位置做到心中有数,避开梁柱节点等钢筋密集区和钢筋接头部位,使检测到的钢筋根数与实际相符,取得完整准确的检测数据。且易产生沿纵向钢筋的纵向裂缝,梁构件存在以上问题时,则底部需测的主筋保护层厚度应全部判为不合格并记录。这对提高箍筋保护层质量,保证构件的耐久性大有益处。在潮湿环境中容易发生电化学腐蚀,引起钢筋截面减小和强度降低;还会使混凝土和钢筋之间的粘接性能退化,影响两者的协同工作。缩短了构件耐久性的年限,危及结构安全。

2.2承载力的影响

在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位置很大程度上与施工质量有关,并对构件的结构受力性能产生重大影响。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主要指显著影响结构承载力及结构耐久性的构件和部位。结构实体检验的具体部位和构件的数量,应根据单位工程结构的重要性,处于梁、板类构件上部的负弯矩钢筋,在结构中的抗力主要表现为抗弯承载力,在截面高度h确定的条件下,保护层厚度加大,有效高度就减小,钢筋抗弯承载力也随之降低。

Ctm,i=(ct1+Ct2+2CC—2C0)/2

式中Ctm,i—第i测点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平均检测值,精确至1mm;

ct1+Ct2—第1、2次监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检测值,精度至1mm;

CC——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修正值,为同一规格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实测验证值减去检测值,精确至0.1mm;

C-—探头垫块厚度,精确至0.1mm;不加垫块时C0=0

2.3规范规定和意义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附录E中规定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时,纵向受力钢筋保护层厚度的允许偏差,对梁类构件为+10mm,—7mm;对板类构件为+8mm,—5mm。检测中如果遇到等截面、等跨度、等配筋的相交梁,要仔细分析、正确区分相交梁钢筋的上下位置,高清他们之间的关系,正确地选择检测部位,这样才能真实地反应检测构件的保护层厚度。当全部检验的合格点率为90%及以上时,应判为合格;当合格点率为小于90%但不小于80%时,需再抽取相同数量的构件进行检验,两次总和计算合格点率为90%及以上时,而混凝土保护层变薄使钢筋的握裹力减弱,会引起构件内钢筋锚固及应力传递性能的不足。规范的规定主要是考虑处于梁、板类构件上部的负弯矩钢筋,往往因施工时踩踏等原因而下移,从而严重削弱承载力。从长远看,保护层变薄会加速混凝土的炭化、脱钝、钢筋锈蚀,影响结构耐久性及使用年限。

3.钢筋保护层厚度的检测

3.1检测位置及数量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附录第E.0.1、E.0.2条规定:只对受弯构件梁、板进行检验,为构件总数的2%且≥5件;当有悬挑构件时,所抽检悬挑构建数量占抽检总数的比例不宜<50%。因此,在检测板底受力钢筋保护层厚度的同时,也应按照一定比例对负弯矩筋的保护层厚度进行检测,促进负弯矩筋“质量”的提高。如某工程,根据构件总数及规范抽检数量要求,一般砖混结构,可取5根阳台悬挑梁,测定其根部主筋保护层;取较大跨度板5快,测定其上层受力钢筋保护层。目前主要以无损检测的电磁感应钢筋检测仪为主,这种检测操作方法简便,效率高,应用广泛。

3.2检测方法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附录第E.0.3条规定:钢筋保护层厚度可采用非破损方法进行检测;也可采用破损方法,钢筋保护层厚度的检测可采用钢筋保护层测定仪进行测量,必要时也可以采用局部开槽钻孔测定。在测试过程中应先取中间值进行扫描,然后对未测到的地方,再按限值取最小值或最大值作针对性测试。保护层厚度达不到质量验收规范规定的合格率时,对于偏薄的,一般会想到按照上述或其它办法处理进行弥补。在开槽测量时,施工、监理方应同时在场进行实测见证。检测完毕,应将原处清扫干净后,及时用1:2水泥砂浆修补,并加强养护,确保新旧实体结合良好。梁、板类构件分别由量测结果计算合格点率,合格与否的界限为90%,即全部检查点的90%或以上均在允许误差范围内时,实体检验通过验收。基于耐久性和承载力两方面考虑,施工中应采取特别措施,注意控制保护层厚度的偏差,保证受力钢筋保护层在允许偏差范围内,从而保证实体结构使用寿命。

4.结束语

对于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不合格后如何处理问题,还须需要相关部门给出相应的处理措施。其混凝土构件的重要性不同,检验结构部位根据结构物的重要性具体由参建各方共同确定。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对工作中的重要性,其检测中的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GB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2]GB50204-2002混凝土结构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3]陈肇元.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设计方法.建筑技术.2003(5):328

钢结构施工需要规范来保护 篇6

据介绍,《钢结构工程施工规范》是我国第一批建筑施工技术类国家标准,由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建钢构有限公司会同14家相关单位共同编制。其中,该标准的第11.2.4、11.2.6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核心标准之一:钢材

钢结构是用钢材经过加工、连接、安装组成的工程结构,毋庸置疑,钢材的质量决定了钢结构建筑的寿命。

《规范》由总则、术语和符号、施工测量、施工监测、施工安全和环境保护等16章组成。《规范》“材料”中不仅提出:“钢材订货时,其品种、规格、性能等均应符合设计文件和国家现行有关钢材标准的规定”的要求,还罗列出《优质碳素结构钢》(GB∕T699)、《碳素结构钢》(GB∕T700)等30种常用钢材产品标准。《规范》要求,钢材的进场验收除符合规范的规定外,还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的有关规定。

《规范》要求,对以下6种情况的钢材应进行抽样复验。一是国外进口钢材;二是钢材混批;三是板厚等于或大于40毫米且设计有Z向性能要求的厚板;四是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一级,大跨度钢结构中主要受力构件所采用的钢材;五是设计有复验要求的钢材;六是对质量有疑义的钢材。

《规范》对钢材的复验应该包括力学性能试验和化学成分分析,取样、制样及试验方法按照《钢及钢产品力学性能试验取样位置及试样制备》(GB∕T2975)、《金属材料拉伸试验第1部分:室温试验方法》(GB∕T228.1)等7种钢材试验标准执行进行了解释。此外,规范对钢结构工程中Q235、Q345等常用钢材的抽样复验检验批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核心标准之二:焊接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赛马场的钢结构罩棚局部塌落事故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了,但现在想起来还毛骨悚然。据悉,事故发生的原因是由于西侧看台钢结构罩棚部分焊缝存在严重质量缺陷所导致的。提高建筑钢结构的施工质量、工程焊接质量是业内人士一直呼吁的问题。

曾在前苏联格勒工学院学习过钢结构技术、对地震灾害颇有研究的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工程师叶耀先也说:“在制作、安装钢结构的过程中,焊接最重要。”

《规范》对焊接从业人员,包括焊接技术人员(焊接工程师)、焊接质量检验人员、焊缝无损检测人员、焊工资格做了明确的规定,并特别对负责大型重要钢结构工程的焊接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能力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以此保证焊接的质量。

《规范》还要求,施工单位首次采用的钢材、焊接材料、焊接方法、接头形式、焊接位置、焊后热处理等各种参数及参数的组合,应在钢结构制作及安装前进行焊接工艺评定试验。焊接施工前,施工单位应以合格的焊接工艺评定结果或采用符合免除工艺评定条件为依据,编制包括焊接方法或焊接方法的组合;母材的规格、牌号、厚度及覆盖范围;填充金属的规格、类别和型号;焊接接头形式、坡口形式、尺寸及其允许偏差;焊接位置;焊接电源的种类和极性;清根处理;焊接工艺参数(焊接电流、焊接电压、焊接速度、焊层和焊道分布);预热温度及道间温度范围;焊后消除应力处理工艺;其他必要的规定11项内容的焊接工艺文件。《规范》强调,焊缝的尺寸偏差、外观质量和内部质量,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和《钢结构焊接规范》GB50661的有关规定进行检验。

大家都知道,一件漂亮的衣服是通过裁缝师傅一针一线缝制而成的,成衣是否合体,不仅取决于剪裁的手艺也取决于缝纫的功力。同样的道理,钢结构建筑是由无数个构件,通过焊接组成的建筑,其质量的好坏、寿命的长短取决于焊接的质量。中国工程建设焊接协会副秘书长戴为志用“3年可以培养一个大学生,但10年未必能培养一个优秀的焊工”强调了焊工的重要性。

核心标准之三:现场安装

钢结构建筑以其自重轻、抗震性能好、施工速度快、工业化程度高、外形美观等优点越来越多地成为国家或地区的标志性建筑。从目前的趋势来看,建筑越来越高、个性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因此,也为钢结构的安装带来很大挑战。

《规范》的两条强制性条文均出现在“钢结构安装”中,一是钢结构吊装作业必须在起重设备的额定起重范围内进行;二是用于吊装的钢丝绳、吊装带、卸扣、吊扣等吊具应经检查合格,并应在其额定许用荷载范围内使用。人们都知道,强制性规定具有法律约束性,其特点是“强制执行,必须采用”。因此,钢结构安装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两条强制性条文的说明处处强调了安全的重要性。《规范》指出,进行钢结构吊装的起重设备必须在其额定起重量范围内吊装作业,以确保吊装安全。如果超出额定起重量进行吊装作业,容易导致生产安全事故。吊装用钢丝绳、吊装带、卸扣、吊钩等吊具,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局部磨耗、破坏等缺陷,使用者应对吊具进行全数检查,以保证质量合格要求,防止事故发生,并在额定许用荷载的范围内进行作业,以保证吊装安全。

《规范》对单层钢结构、多高层钢结构、大跨度空间结构及高耸钢结构工程的安装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同时对钢结构安装现场进行了明确规定。

广域保护系统功能与可行结构分析 篇7

随着电力需求不断增长,而扩建输电网络日益困难以及电力市场改革的深化,电力系统逐渐逼近其极限运行,系统的运行和控制变得越来越复杂,发生扰动和故障的可能性增大,后果也更加严重。如何平息系统范围的大扰动、维持电力系统稳定运行对电网运营方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对于快速恶化的扰动,目前电力系统的稳定控制措施常因速度太慢而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而现有的动态仿真软件只能离线分析,运行人员不得不经常面对极其复杂的局面,依靠经验和预定策略来决策。

传统的继保装置虽然可以快速动作,但由于只能获得本地信息,因此只能用来保护电气设备,而对广域扰动无能为力。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电网越来越复杂,继电保护的整定越来越困难,不恰当的整定可能导致错误动作,加速扰动的扩散。北美电力可靠性委员会(NERC)在对1984-1988年重大扰动的问卷调查表明,75%左右的系统扰动或多或少与继电保护有关[1]。另外,该委员会发布的有关1988-1996年扰动的详细报告则表明,两个元件停运(N-2)是初始扰动扩展到系统范围的主要原因,而约达70%的这类情况是由继电器误动尤其是保护系统的隐含故障引起的误动造成的[2]。

可见,传统的安全稳定控制系统、人工调度系统和传统继电保护系统已经不能满足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经济运行的要求。另一方面,测量技术、计算机及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建立更完善的保护控制系统提供了有利条件,广域保护技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1 广域保护的定义

广域保护WAP(Wide Area Protection)的概念最早由瑞典学者Bertil Ingelsson等于1997年提出[3],但到目前为止,对广域保护系统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各种文献给出了不同的定义[4,5,6]。从总体上讲,对广域保护系统的定义可以归结为两类:一类仅涉及故障或扰动后的系统保护,即稳定控制;另一类则包含了稳定控制和常规保护。但不同定义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以广域信息收集为基础的。

目前官方对广域保护的定义大都属于第一类,如国际大电网会议(CIGRE)把广域保护定义为基于广域测量系统WAMS(Wide Area Measurements System)及在线动态安全分析ODSA(On-line Dynamic Security Assessment)技术的,位于常规保护与数据采集监测控制系统/能量管理系统(SCADA/EMS)之间的系统稳定控制[4]。IEEE电力工程协会(PES)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委员会(PSRC,Power System Relaying Committee)系统保护分委员会(System Protection Subcommittee)的C-6工作组在其报告“广域保护和紧急控制”[7]中没有明确给出广域保护的定义,但是从内容中可看出该报告所指的广域保护仅限于稳定控制。

一些学者认为,将广域测量技术和传统继电保护结合起来,保护装置不仅可以获得当地信息,还可以得到丰富的临近区域信息,利用丰富信息可以开发出新的保护原理,满足速断性和选择性的要求,并且可以使得保护装置所做决策是局部最优的[8,9,10]。这些学者把这种保护称为广域保护,或者把之包含进了广域保护的范畴。

本文认为传统保护对电气设备的保护作用毋庸置疑,近期不可能出现可以完全取代传统继电保护的针对整个电力系统安全的整体性解决方案,虽然不能因此限制广域测量技术在传统保护功能上的应用,但作为定义,把广域保护限制于针对系统扰动的保护有助于体现该技术的优势,有利于该技术被更广泛地接受。对于使用了广域测量技术的传统保护,可称之为广域继电保护。

因此本文对广域保护系统WAPS(Wide Area Protection System)的定义是:通过现代测量和通信技术,获取电力系统的多点信息,识别出可能给电力系统带来严重后果(包括系统不稳定、过负荷或电压崩溃等)的扰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断开一条或多条线路、切机、增加HVDC线路输送功率、主动切负荷等),并且在控制措施实施的过程中不断收集反馈信息并及时调整后继措施,最终消除或减轻扰动带来的后果。该系统不包括普通的线路或设备保护。

2 广域保护的功能

广域保护是针对广域扰动的保护,广域扰动从现象来看可以分为几类:功角失稳、电压失稳、过负荷、电力系统连锁故障等。从本质原因来看,这几种现象分别对应有功功率平衡被破坏,无功功率平衡被破坏,整体或局部有功功率需求大于供给,保护或控制设备故障或其它原因导致的不恰当动作。针对这些扰动,目前可以采取的保护和控制措施有:失步保护,切负荷,可控系统解列,故障清除,快速关断,动态制动,发电机电压控制,电容器/电抗器投切和静态无功补偿,负载控制,关键保护系统的管理和控制,节点电压控制,移相位,联络线重调度,增加储备,HVDC功率调制。这些措施被称为特殊保护措施(Special Protection Scheme),而传统的实施特殊保护措施的系统被称为特殊保护系统SPS(Special Protection System)ㄢ

传统的SPS一般只针对某一种特定扰动动作,因此针对不同的扰动需要安装不同的SPSㄢ

另外,传统SPS要么是基于本地测量电量动作的,要么是基于简单的区域电量(电流、电压和频率)和提前制定的策略动作的。由于关键信息的缺乏,对扰动的识别不可能很敏感,因此传统SPS一般只对严重扰动做出反应,采取严厉的措施使系统恢复稳定。但一般代价巨大,因此只能作为对付大扰动的最后防线[7]。

WAPS基于以相量测量单元PMU(Phasor Measurement Unit)的应用为代表的现代测量技术、现代通信技术以及在线动态安全分析,可以根据丰富、及时的广域信息,对系统的状态做出实时判断,因此可以根据需要针对多种系统扰动实施多功能的系统保护。由于WAPS可以检测到较小的系统扰动,而且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形成实时控制策略,较早地开始控制,而且多种控制措施可以协调动作,因此对维持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有更好的效果。

根据针对的系统扰动种类,WAP实现的功能可以分为几类:功角稳定保护,电压稳定保护,过负荷保护,连锁故障保护。其中功角失稳属于暂态失稳,通常认为是对广域保护系统的响应时间最严格的考验[11],因此功角稳定保护是实现广域保护系统的难点。

3 广域保护系统的结构

3.1 分散式广域保护系统

分散式WAPS是指把数据分析和决策过程放在分散于电力系统各处的系统保护终端SPT(System Protection Terminal)上执行的WAPS。SPT放置在不同变电站中,通过环型通信网络相连。SPT从CT、VT或PMU获得本地测量数据,并通过网络获得其他SPT数据库的数据,在丰富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相对简单的算法和判据,可以实现多功能、可靠、灵敏的系统保护,如广域电压稳定控制、自动负荷控制、自动汽轮机投入、变压器抽头调节闭锁等。分散式WAPS的SPT结构及其信息交互情况如图1所示。

由于通信系统失效的可能性不能排除,所以SPT和通信系统应该保持相对独立,SPT应能检测到通信系统的故障,而且即使通信系统部分或全部失效,保护终端依旧可以通过本地数据和本地准则执行保护措施。在分散式结构中,即使一个保护终端失效,邻近终端也可以作为此终端的后备。该结构可以较好地克服集中控制方式中对控制中心设备要求过高的问题,但是SPT获得的信息有限,而且数据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有限,不能做到全局最优的控制。

3.2 集中式WAPS

集中式WAPS从整个电力系统采集数据,在控制中心集中进行数据分析和控制决策,然后把控制命令发给各个SPT以实施控制。由于是从整个系统的角度来分析和决策,因此可以做到全局最优控制,更能体现广域保护的优势。在通信系统和分析决策系统的能力能够达到要求的前提下,集中式结构是优于分散式结构的,因此集中式WAPS是未来WAPS的发展方向。

从结构上来看,集中式WAPS应该包含以下几个子系统(见图2):

1)数据采集系统:负责WAPS所需数据的收集,可能包含电流、电压幅值及相位,频率,开关位置,发电机投切状态,继电器信号等。相量测量单元PMU的引入和大量应用为WAPS的实施创造了条件。PMU可以实时采样电流、电压的幅值和正序功角,更新速率至少1/30s(额定频率为60Hz的电网)或1/25s(额定频率为50Hz的电网),而且带有GPS对时功能,可以保证不同地点采样数据的同步性。但由于PMU成本较高,目前不可能在电力系统的所有节点装备PMU,而实际上也不需要在所有节点安装PMU,关于PMU安装点的选择,有文献提出了多种方法[12,13,14,15]。

2)在线数据分析和决策系统:在收集到大量数据之后,必须经过处理才能得到需要的系统参数,例如系统的潮流分布等。数据分析的难点在于从大量的数据中滤掉不正常数据,并正确估计出电力系统的状态,从而判定系统是否处于不安全的状态。然后从电力系统状态及不安全状态的诱导因素迅速识别出广域扰动的种类,并根据扰动激烈程度和现象持续时间把扰动分成不同等级,以选择相应的保护和控制措施,并且确定其中调节性措施的控制量大小。多重控制措施可能会被同时选择,这就需要预测后果并协调各种措施,以避免控制效果相互抵消。在控制命令发出之后,还需要根据实时采集数据不断估计系统状态,以调整控制措施。

3)执行系统:执行系统是控制措施的实施者,由分散于电力系统各处的多个SPT以及相应的电力系统执行元件组成。不同于分散式WAPS的SPT,此SPT不需要有数据处理和决策功能,也不需要和其它SPT通信,只需要接收从控制中心发来的命令,执行相应控制。SPT及其执行元件的控制速度和精度将直接影响控制措施的效果,因此是衡量执行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

4)通信系统:通信系统需要实现采集数据的上传和控制命令或SPT整定值的下传。由于SPT没有决策能力,因此集中式WAPS对通信系统的依赖程度很高,通信系统的可靠性和实时性对整个WAPS的功能实现与否至关重要。

3.3 三层式WAPS

集中式WAPS虽然功能强大,但是其性能依赖于通信系统的负载能力和实时性以及在线数据分析和决策系统的运算能力。而电力系统的规模越大,需要的数据采集点就越多,从而数据量越大,数据传输距离也越长,这对通信系统带宽和数据分析和决策系统的运算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将集中式WAPS分层,可以结合分散式和集中式WAPS的优点。比较理想的情况是把WAPS分为三层,即三层结构,如图3。底层为大量的PMU和SPT或附带保护功能的PMU;中间层为几个本地保护中心(LPC,Local Protection Center),每个LPC与多个PMU通信,完成数据收集以及区域控制和保护功能,多个LPC相互配合共同实现系统保护方案;上层为一个系统保护中心(SPC,System ProtectionCenter),它对各本地保护中心起到协调作用,实施系统安全防御。三层式WAPS可以把大量原始数据的处理分散在LPC进行,从而把大量原始数据传输限制在各个有限区域之内。LPC把运算结果和少量的原始数据上传到SPC。SPC的系统控制命令下传到LPC,再转发给SPTㄢ

目前WAMS已经得到广泛应用,而WAMS一般以PMU为基础,因此三层结构的广域保护系统可在WAMS的基础上实现。在WAMS应用中,分布在一个区域的所有PMU设备都连接到一台被称为数据集中器(DC,Data Concentrator)的计算机上,DC使用数据库大量储存相量数据。LPC可直接访问DC的数据以获取整个系统的动态行为。也可以直接在DC上增加控制和保护功能,使DC转化成一个LPC,再把这些LPC连接到SPC就可以整合成广域保护系统。

4 结语

WAP是一门新兴的技术,是电力系统控制复杂化和计算机及通信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WAPS作为一种新的控制手段,将为日益复杂的电力系统经济、安全、稳定地运行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本文探讨了广域保护的定义及其应用范围,归纳了它的功能,并与传统SPS比较,突出了广域保护的优点。对广域保护系统的可行系统结构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分散式和集中式结构的优缺点,集中式WAPS因为功能更加强大而更有发展前景。改进集中式结构提出了三层式WAPS。通信系统的可靠性和及时性是三层式WAPS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下一步的工作是研究适合三层式WAPS的通信系统。

摘要:广域保护系统通过收集和分析电力系统广域信息、评估系统的状态,可以实施针对多种系统扰动的多重系统保护,比传统特殊保护系统更加灵敏有效。但是广域保护概念的滥用阻碍了该技术的推广和发展,本文探讨了广域保护的定义,将其限定于针对系统广域扰动的保护和控制而把对电力设备的保护排除在外,以突出广域保护在系统保护领域的优势。文中对比了分散式和现有的集中式的广域保护系统结构,认为前者可以获得较高的可靠性但是不能做到全局最优控制,后者利于实现全局最优控制,但是对控制中心设备性能要求很高。因此,本文提出一种改进型的集中式结构--三层式广域保护系统,并讨论了在广域测量系统基础上实现三层式广域保护系统的可行性。

建筑钢结构防火保护方法研究 篇8

与其他建筑结构形式相比, 钢结构具有强度高、自重轻、使用空间大、灵活性好、施工进度快等优势, 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建设工程。目前, 国内外钢结构建筑发展迅速, 体育场馆、写字楼、商场、工业厂房等已大量采用钢结构。然而, 钢材虽为非燃烧材料, 但温度为40℃时, 钢材的屈服强度将降至室温下的一半;温度达到60℃时, 钢材几乎丧失其全部强度和刚度。因此, 当钢结构防火保护措施不利时, 一旦发生火灾其承载能力将下降, 变形迅速增加, 可能会在较短时间内就达到极限状态而发生破坏。

二、钢结构火灾及其危害

在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事件中, 由于飞机撞击引起大火, 致使纽约世界贸易中心两栋110层、高411m、用钢7.5×104t的钢结构大楼倒塌, 造成2, 308人死亡。1967年美国蒙哥马利市的某饭店发生火灾, 钢结构屋盖被烧塌。1970年美国高达50层的纽约第一贸易办公大楼发生火灾, 楼盖钢梁被烧扭曲10cm左右。1984年美国费哈里森大楼火灾, 钢桁架结构坍塌, 且不同程度地殃及到附近17幢建筑。我国因火灾造成钢结构损毁或倒塌的事故达数十起, 国内钢结构火灾情况见表1。 (表1)

火灾造成的结构破坏, 除造成人员伤亡以及直接经济损失外 (结构损失) , 还可能造成更大的间接经济损失 (如工厂停工) 。如, 2003年上海大众汽车制动器厂发生火灾, 因钢结构厂房的破坏, 使工厂停产致使大众汽车生产线的汽车总装受到影响。国内外统计表明, 火灾引起结构失效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 约为火灾直接经济损失的3倍。

三、火灾下建筑钢结构破坏机理

从著名的英国BER Cradintgon钢结构火灾实验中总结出以下几点:

第一, 高温使钢材的弹性模量降低, 结构刚度下降;

第二, 高温使材料强度降低, 甚至熔化, 导致结构承载能力下降;

第三, 构件内部不均匀升温, 使构件内部以及整个建筑结构中产生不均匀的热膨胀, 从而使构件内部及整个结构中产生很大的附加应力。

这三个方面的共同作用, 导致建筑构件变形增大、开裂、屈曲、破坏, 甚至局部或整体倒塌。

四、建筑钢结构防火保护方法

钢结构建筑的防火保护措施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两大类:

(一) 主动防火措施

1、建筑物的防火安全设计。目前, 钢结构建筑应用广泛, 主要有民用建筑、高层建筑、工业厂房、库房等。在不同的建筑内, 容易起火的部位不同, 火灾和烟气的蔓延规律也有很大的差别。因此, 火灾安全的要求重点也有所区别, 应根据钢结构建筑使用特点来确定钢结构的防火安全要求。一般进行建筑防火安全设计中需考虑如下问题:根据建筑物使用中的火灾危险性采取相应的耐火等级的建筑结构, 以及设置适宜的防火分隔;建筑物内部设置适当的火灾探测报警、自动灭火、防烟排烟等设备, 并综合考虑与室内通风、取暖、空调及其他电气设备的搭配等。

2、火灾探测报警技术。火灾探测报警系统包括探测器和报警控制器两大基本部分。根据所探测的火灾参数的不同, 火灾探测器划分为感温、感烟和感光 (火焰) 、气体和复合式等型式。

3、烟气控制技术。建筑物发生火灾后, 有效的烟气控制是保护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减少进一步损失的重要手段。控制烟气一般有两种方式:挡烟和排烟。很多大规模的建筑, 其烟气控制往往是几种方法的有机结合。排烟形式的合理与否, 不仅关系到烟气控制的效果, 还有很大的经济意义。

4、喷水灭火和其他灭火技术。目前, 常用的灭火系统包括喷水灭火系统、水雾灭火系统、二氧化碳灭火系统、泡沫灭火系统以及千粉灭火系统和卤代烷灭火系统, 其各有适用范围和优缺点。从机理上分, 主要包括:隔离、冷却、窒息和抑制等, 如表2所示。 (表2)

(二) 被动防火措施

1、疏导法和截流法。钢结构被动防火从热量传输原理归纳起来主要有两大类:截流法和疏导法, 如喷涂法、包封法、屏蔽法、水喷淋法、充水冷却法等。这些防火措施各有优缺点, 根据国内外工程实践, 主要以喷涂法为主, 包封法次之。

截流法与疏导法的目的, 都是为了使构件在规定的时间温度升高不超过其临界温度。截流法是通过阻止热量向构件传输来达到目的, 而疏导法允许热量传到构件上, 再把热量导走来实现目的。

2、防火涂料在钢结构防火中的应用。目前, 钢结构防火涂料是钢结构防火保护的主要选材, 按照其厚度可分为:厚涂型、薄涂型和超薄型钢结构防火涂料。但是, 钢结构防火涂料存在价位高、装饰性差等缺点, 而且随着保护时间的增长, 会使其综合性能下降, 降低其防火能力。

3、防火板材在钢结构防火中的应用。钢结构防火用板材分为两类:一类是密度大、强度高的薄板;一类是密度较小的厚板。防火薄板的特点是密度大、强度高、导热系数大, 使用厚度一般为6~15mm之间, 主要用作轻钢龙骨隔墙的面板、吊顶板 (又统称为罩面板) , 以及钢梁、钢柱经厚型防火涂料涂覆后的装饰面板。防火厚板的特点是密度小、导热系数低, 其厚度可按照耐火极限需要确定, 大致在20~50mm之间。由于本身具有优良的隔热性, 可直接用于钢结构防火, 提高耐火极限。这类板材主要有轻质 (或超轻质) 硅酸钙防火板以及膨胀蜓石防火板两种。

浅议钢结构建筑的防火保护 篇9

1. 钢结构建筑防火保护的积极方法

积极防火保护措施首先是通过化学改性从根本上提高钢材料的耐火性, 其次是在钢结构使用环境中运用高效的自动探测喷水灭火系统。开发具有抗高温性能的特种建筑钢材, 如在钢材冶炼浇铸的过程中, 增加一些稀有元素成分, 采用新的冶炼工艺, 使钢材的高温软化点提高,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钢结构的高温承载能力, 在火灾中, 早期自动探测灭火系统如果能有效发挥作用, 水喷淋系统可以快速响应, 则在温度达到钢结构临界度前, 火场温度即得到有效控制, 避免了钢结构的软化和坍塌危险性。

2. 钢结构建筑防火保护的消极方法

2.1 利用整体空间作用提高建筑结构自身耐火性

中空结构钢是建筑中承载压力载荷的最为有效的构件, 若在其中浇铸混凝土, 则承载能力会显著提高, 而且抗火性也同时大为改善。通常认为钢结构达到540℃的临界温度时, 即达到耐火极限。通过在钢管中填充素混凝土、钢筋或钢纤维混凝土可以涂防火涂料, 又不用考虑后期因耐久性问题而换防火保护材料可能造成的损失。当暴露于火灾中时, 充填混凝土的钢柱体最初会承受大部分荷载, 受热后则迅速膨胀, 钢体因强度丧失而逐渐屈服, 通常20—30min后, 混凝土承载越来越多的荷载。由于混凝土的延滞作用, 钢柱体的抗火性得到增强。另外由于混凝土可以吸收一部分热量, 相当于吸热器, 使得钢体本身温升受到限制、耐火性提高。

2.2 添加防火外保护层

即在钢结构外表添加外包层, 可以现浇成型, 也可以采用喷涂法。现浇成型的褓混凝土外包层通常用钢丝网或钢筋来加强, 以限制收缩裂缝, 并保证外壳的强度。喷涂可以在施工现场对钢结构表面涂抹砂泵以形成保护层, 砂泵可以是石灰水泥或是石膏砂浆, 也可以掺入珍珠岩或石棉。同时外包层也可以用硅酸铝棉毡、玻璃棉毯、膨胀防火包带等不同厚度廉价的柔性卷材粘贴或包裹在钢结构表面, 柔韧性满足了不规则表面的使用, 施工较快捷。但因其装饰性较差, 不适用在可见场所。目前, 国内还没有相应应用, 国外应用也较少。另外、石棉、石膏或石棉水泥、轻混凝土做成的预制板等硬性材料, 可以采用钉子、螺栓固定在钢结构上。

2.3 结构通水冷却保护

利用热容式吸热器原理, 在呈空心截面的钢柱内充水, 并与设于顶部的水箱相连, 形成封闭冷却系统, 发生火灾时, 钢柱内的水被加热而上升, 水箱冷水流下面产生循环, 以水的循环将火灾产生的热量带走, 以保证钢柱不会升温过高。为了防止钢结构生锈, 须在水中加入防锈剂, 冬天加入防冻液, 这种方法对结构设计有专门要求。

2.4 屏蔽保护

把钢结构设置在耐火材料组成的墙体或顶棚内, 或将构件包藏在两片墙之间的空隙里, 只要增加少许耐火材料或不增加即能达到防火目的。这是一种最为经济的防火方法。

2.5 钢结构防火涂料保护

这种方法具有防火隔热性能好, 施工不受钢结构几何形体限制等优点, 一般不需要添加辅助设施, 且涂层质量轻, 还有一定美观的作用, 因而是一种比较理想而先进的现代防火技术措施。作为钢结构住宅的防火涂料, 既要性能可靠, 又应经济合理, 须满足以下要求:绝热性能好, 钢结构住宅的钢柱耐火极限为3.1h, 钢梁耐火极限为2.1h;环保性能好, 防火材料在施工使用中和火灾发生时不应产生有害气体, 不危害人体健康;黏结性和抗裂性好。钢结构住宅的防火涂料应具有一定强度, 能牢固地附在钢构件上, 不开裂、不脱落。

钢结构防火涂料一般分为厚涂型、薄涂型和超薄型。厚型钢结构防火涂料是指涂层厚度在8~5 0 m m的涂料, 这类涂料的耐火极限一般在0.5~3h, 但装饰性极差;薄型钢结构防火涂料一般在3~7 m m;超薄型防火涂料的涂层厚度不超过3 m m, 这类涂料受火烧时能膨胀发泡并致密的隔热层, 从面延缓了钢材的升温, 可提高钢结构的耐火极限。与厚型钢结构涂料相比, 超薄型涂料粒度更细、涂层更薄、施工方面、装饰性能好好既可满足防火要求, 又能满足人们对装饰性的需要, 因此是钢结构防火涂料的主要发展方向。超薄型钢结构防火涂料遇火时, 涂层吸热后膨胀到原涂层的几倍甚至几十倍, 形成热导率很低的蜂窝状炭质层, 隔绝火焰对基材的侵袭, 同时放出不燃性气体, 从而起到保护基材的作用。这种涂料厚度一般在5~1 5 m m, 膨胀后产生的深厚泡沫层不仅能有效的隔绝火灾, 而且能够在应用的整个周期内保持其火灾性能, 其易用性和耐久性都远远超过其他防火涂料体系。

3. 开发新技术前景展望

为了提高钢结构的抗火能力, 提出如下建议, 可以作为新的研究课题:1、通过改变钢材组分来发展本质耐火性材料。2、研究改进钢结构的防火保护材料及防火材料的构造与施工工艺。不但要做到材质轻、隔热、耐火性能好、化学性能稳定, 不易老化而且保护层与钢构件、节点的结合要封闭紧密, 且耐震耐腐蚀。不论是采用钢结构防火涂料、粘贴无机防火板、喷涂无机纤维、粘贴无机纤维板、粘贴柔性卷材, 都要注意做到以上这些构造和工艺上的要求。此外, 还要注意做好对钢基材的磷化预处理和防锈处理, 达到防火保护层的高质量、长寿命。3、研究对钢结构建筑物定期耐火检测技术。这是一项新技术, 尤其是对一些重要工程和工程的隐蔽部位, 研究如何采用简易可靠的方法对钢结构涂层、保护层进行检测。这项研究工作已经提到日程。通过对建筑结构本身及其保护层的防火养护, 实现建筑的持久火灾安全性。

摘要:从钢结构建筑的结构特点和耐火特性, 说明设计和使用钢结构建筑应注意的问题, 并对钢结构建筑的耐火处理进行研究和分析。

保护结构 篇10

关键词:移动硬盘特点保护

1、USB移动硬盘的结构及特点

USB移动硬盘载体档案是指国家机构、社会组织或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并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存储在以半导体介质的USB移动硬盘为载体的文件。USB移动硬盘作为硬盘的一种,它是采用硬质基体,在基体上生成一层很薄但很均匀的记录磁层。USB移动硬盘盘片一般以铝为主要成分,记录层一般使用γ-Fe2O3磁粉。它通常由一块2.5英寸的笔记本硬盘或普通3,5英寸硬盘与相应大小的硬盘盒组成。硬盘盒的作用是将硬盘的数据接口标准(通常是IDE接口)转换成USB接口标准。USB移动硬盘由盘片、驱动器、控制器和接口四部分组成,它们分工协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盘片用来存储信息。驱动器用来驱动磁头沿盘面作径向运动以寻找目标磁道位置,驱动盘片以额定速率稳定旋转,并且控制数据的写入与读出。控制器接受主机发来的命令,并实现主机和驱动器之间数据格式的转换与数据传送,以控制驱动器的读写操作。接口是主机和磁盘存储器之间的连接逻辑。与传统的纸质档案载体材料、磁带、软盘、光盘等存储载体相比,这种新型的档案载体具有以下特点:存储信息量大;携带方便,数据安全性较高:对计算机系统要求较高;防震功能较好;数据传输快,断电后数据不丢失;使用寿命短,约在10年左右。

2、USB移动硬盘档案载体的保护

2.1在使用过程中的保护

2.1.1正确对USB移动硬盘进行插拔。目前USB移动硬盘通过接口与系统进行连接,其数据线接口应与主机机箱上的接口吻合。同时在插入主机USB接口时应注意方向,在遇到无法插入的情况,千万不要用力,换个方向即可插入。在插入时要与端口平行,不要硬插。对于移动硬盘的拔除操作,要等到移动硬盘停止工作,再点击系统任务栏右下角的安全删除硬件设备,等到出现已经安全删除移动设备时,稍等片刻即可拔出。虽然usB移动硬盘档案载体支持热插拔,但是当USB移动硬盘在读取或保存数据的时候,不要拔出,同时当拔出USB移动硬盘时,不能马上再插入,至少要等5秒钟后再插入。

2.1.2不要保存太多零散文件,存删文件,一次进行。由于USB移动硬盘常见的NAND型保存数据资料时以“串行”的方式存取,因此若在USB移动硬盘里增加或者删除了一个文件。原先保存在里面的数据就会重新更新一次,以新的排列顺序将文件保存在盘里,这样保存的文件个数越多,重写次数也会越多,从而加快了移动硬盘损耗。因此不要保存太多零散文件。在对移动硬盘进行操作时,不管是存入一个文件或删除一个文件,都会导致其自动重新刷新一次,在拷贝多个文件时,文件拷入的顺序是一个个的进行,此时USB移动硬盘将会不断地被刷新,直接导致其硬盘物理介质的损耗。因此在保存文件时,最好用WINRAR压缩工具将多个文件进行压缩,打包成一个文件之后再保存到移动硬盘中,

2.1.3注意移动硬盘的指示灯情况。一般来说,指示灯只要在亮的时候都不要拔下USB移动硬盘,这说明USB移动硬盘正在工作,强行拔出会造成损坏,USB移动硬盘在WINDOWS98中只有指示灯灭了,才能拔下移动硬盘。对于没有指示灯的移动硬盘,在进行读写的操作后等待一会再拔出,若当移动硬盘的指示灯闪得飞快时拔出移动硬盘,则可能造成硬件数据的损坏,因为此时移动硬盘正在读取或写人数据,中途拔出可能会造成硬件、数据的损坏,同时不要在备份文档完毕后立即关闭相关的程序,会容易影响备份并且在系统提示“无法停止”时也不要轻易拔出移动硬盘。

2.1.4注意供电是否充足。现在很多USB移动硬盘都已经采用USB2.0标准了,其对接口电源的要求较高,其USB移动硬盘工作时,硬盘和数据接口由计算机USB接口供电,USB接口可提供0.5A电流。当把移动硬盘插入主机机箱前置USB接口时,发现移动硬盘无反应,主要是前置USB接口与主板之间需要通过电缆引线来连接,引线的长短和粗细都会对USB接口的供电产生影响。因为前置USB接口供电不足,若将USB移动硬盘接到主机机箱背后主板所提供的USB接口上,则供电充足,移动硬盘即有反应。

2.2在保管过程中的保护

2.2.1防光。光主要以热能传递形式,加剧USB移动硬盘内材料磁性分子的热运动,破坏移动硬盘内磁记录档案信息记录的磁轨迹,改变其磁化状态,同时还会软化磁记录档案上的记录磁层,使磁性档案片基形变,并且促使磁记录档案材料的底层或片基、记录磁层的强烈老化,破坏磁记录档案材料的耐久性,

2.2.2控制温湿度。由于移动硬盘内的醋酸纤维素酯在温湿度波动较大的情况下,会使磁性涂层脱落,当温度升高时,物质的分子运动加速,造成片基卷曲不易恢复,使片基的柔韧性降低,还会影响薄膜式磁头的数据读取灵敏度,进而改变晶体振荡器的时钟主频,造成硬盘电路元件失灵,磁介质也会因热胀效应而造成记录错误:当湿度过高时,移动硬盘内的盘片或底基将吸水而膨胀,导致片基内的胶粘剂水解,同时对于醋酸纤维素片基而言,湿度每变化1%,伸缩率变化0.004%,聚酯片基伸缩率变化范围在0.001%-0.002%。当湿度过低时,移动硬盘容易产生静电,同时片基易发脆。因此,对于USB移动硬盘保存室温控制在20-25℃。

2.2.3防灰尘。由于灰尘颗粒形状不规则,有棱角,当移动硬盘内的片基上沾有灰尘时,移动硬盘在对档案数据进行读取或写入时、磁头将会与盘片产生摩擦,造成片基损伤或记录面被刮伤。这都将影响数据的准确性,甚至造成操作失败,另一方面由于灰尘的粒径小,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可将空气中的碱等有害物质吸附在表面,使得移动硬盘上的灰尘的碱性升高,同时移动硬盘盘片多数采用铝合金,而铝合金又易被碱腐蚀而破坏盘基,导致移动硬盘的寿命大大减少。同时环境中灰尘过多。会被吸附到印制电路板的表面及主轴电机的内部:移动硬盘在潮湿的环境中工作,会使绝缘电阻下降。这两个现象轻则引起工作不稳定,重则使某些电子器件损坏,或某些对灰尘敏感的传感器不能正常工作。因此要保持环境卫生。减少空气中的含尘量。

2.3预防病毒入侵的措施

2.3.1使用杀毒软件。面对病毒及木马的大量入侵,计算机上必须使用安装正版杀毒软件,并且所装的杀毒软件必须能够及时更新,只有对病毒库进行不断更新才能查杀出病毒,同时在电脑上还应装有实时监控设备,对于可疑程序进行阻止及警报。每当USB移动硬盘装入计算机时,首先应先对其进行查杀病毒。确定安全后再打开,以确保万一。

2.3.2控制USB端口。有学者提出通过安装《USB控制大师2007》中的“usblock.exe”文件,可以有效地控制USB端口,防止移动硬盘插入电脑时自动运行。这时资源管理器中不会出现移动硬盘的盘符,即无法对移动硬盘进行操作,当要取消对USB端口禁用时,可按Ctrl+Alt+回车,并在显示的界面上将“禁用计算机上所有的USB存储设备”前的复选框勾删除,即可对USB移动硬盘进行正常使用。

2.3.3数据丢失的恢复。目前对于USB移动硬盘上数据丢失的研究,已经有专门的软件来恢复这些丢失的档案数据,可通过安装RecoverNT软件,该软件会通过对用户所选择需要恢复的文件所在的磁盘进行搜索,并将磁盘内容显示出来,包括文件名、日期、起始扇区位置、文件属性等信息,同时还会将已被删除的文件及目录的首字母以“#”显示,因此可以通过此软件对其进行恢复,只有选择要恢复的文件名,并将其更名为正确名称并保存到另外一个磁盘上即可使丢失的数据得以恢复。

2.3.4误格式化移动硬盘档案数据丢失后的修复。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往往出现将移动硬盘的档案材料误格式化后造成重要材料数据的丢失。对于这种情况,可通过FinalData这一软件来修复,可通过对删除的文件所在的分区的扫描,同时通过选择开始簇及结束簇将被删除的文件信息显示出来,同样在被删除的文件名前有“#”,可执行“文件”——保存或另存到其他位置达到对丢失的档案数据的恢复。

上一篇:Inventor教学下一篇:中国特色的资本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