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生的德育教育

2024-08-10

对中学生的德育教育(精选十篇)

对中学生的德育教育 篇1

一、首先重视思想教育, 把握基础性

思想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基础, 德育教育的教育资源无处不在, 从我们中学生的现行教材的编写中也体现了这一点。中学语文课本里有许多思想教育性极强的教材, 它无不在启迪着学生的智慧, 陶冶着学生的情操, 激励着学生爱党、爱国、爱人、爱劳动。所以教师要注重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 贯穿于“解惑”的全过程, 依据教材内容, 结合学生的特点, 不失时宜地向学生进行理想教育, 培养从我做起, 从小做起的良好习惯, 使学生养成“勿以恶小而为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的良好习惯, 这样, 必能为他们的人生奠定下坚实的基础。

二、其次要把握心理特征, 体现科学性

做好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关键要了解教育的对象, 掌握教育对象的心理性格特征, 根据其心理状况, 寓德育教育于教学实践中, 才能真正践实教育的目的,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中学生自身来讲, 他们知识面窄、贪玩、好动, 这是他们的弱点, 但他们心灵纯洁好奇, 好表现, 喜问, 喜听, 争强好胜, 这是优点。根据这些性格特征, 在教学时就要善于利用引导, 讲课要考虑到生动、形象、有趣, 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 使其在增长知识中, 培养良好的个性。如:在英语教学中, 我经常让学生扮演各种人物角色进行对话交流, 既提高了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也增强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还能在扮演角色中培养自己良好的品行, 如在学习《The O lym pics》这一课中, 我反复给同学们讲解奥林匹克精神, 让学生从中受到启迪, 明白只有持之以恒, 不怕挫折才会成功的人生道理, 从而教育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不断培养自己坚忍不拔的坚强意志, 增强抗挫能力。

需要明确注意的一点是, 在进行德育教育中, 一定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这一点非常重要。学生虽然年纪小, 可心灵十分纯洁, 他们都希望受到表扬, 表扬会使他们更加自尊自荣。因此, 我当班主任的时候, 总是表扬的多, 批评的少, 即使是批评, 也注意方式方法, 用激励性的语言来说教, 效果很好。

三、再次要依靠学生自身, 调动积极性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是教育的主体, 在思想品德教育上, 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表现在自我教育、自我养成方面。在德育教育中, 注重与实际联系,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在教学中, 通过让学生书写心得, 写体会, 联系实际对自己拟定奋斗目标和要求, 并注意经过一段时间进行讲评, 鼓励了先进, 也督促了落后, 通过日常班级管理, 利用上周会课的时间, 让学生书写学习要求, 纪律要求, 卫生要求等, 写作文时就写本班同学, 写事就写本班事, 这样班级里模范同学先进事迹就得到了发扬, 使学生学有方向, 赶有目标, 学生个人的集体荣誉感、自尊心、自强感也增强了, 班里的工作也走在其他班级的前列, 个别学生讲吃、讲穿、随便花钱、逃学、进网吧等不良行为得到了彻底改变。

四、最后要加强实践锻炼, 增强针对性

中学阶段是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教师除了注重在教学中向学生加强德育教育之外, 还要注意对学生加强实践锻炼, 从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德育品质。如, 我在英语教学时, 学习了《W hata kind girl》这一课后, 专门拿出一节课时间给同学们分析人物心理, 激发同学们主动向The girllike Lei Feng学习, 争当活雷锋, 课后同学们自觉地组织了学雷锋小组, 主动为班里做好事, 助人为乐, 我班同学张松得病住医院, 父母都在外地, 家里只有奶奶一个人, 得知这一消息后, 立即就有两个学雷锋小组成员到张松家帮助干家务并到医院帮助他学习, 成为学校里的一段佳话。

对中学生的德育教育 篇2

对中学德育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摘要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目前,中学德育教育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德育工作难以取得最佳效果。本文从学校德育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关系,学校德育工作的形式等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尝试性的建议,强化德育效果。

关键词中学德育教育德育效果

素质教育是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思想,是我国教育综合改革的继续和发展,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教育目标之一。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林崇德认为:‘‘德育为一切教育的根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德育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① 学校德育工作尽管常抓不懈,但效果不尽如人意。现代中学德育教育要想改变现状,必须找出原因,把握德育的方向,提出实现德育培养目标,取得最佳德育教育效果。

一、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步调不一

中学生活的环境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其中,家庭是社会环境中最主要的一种社会基本群体,是组成社会的分子。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家庭环境是孩子接触最早受影响最深的教育环境。现实生活中,一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与学校教育步调不一,对子女百依百顺,娇生惯养,包括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务也包办代替,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一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拔苗助长,过分溺爱子女,把孩子逼上了“家庭小皇帝的宝座”甚至出现了许多“高分低能”、“学优品劣”的学生。随着学生社会生活的领域不断扩展,有些家长长期外出打工,单亲家庭的出现,使学生的成长脱离了家长的正面引导,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增添了一定的难度。

社会上的某些消极因素影响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当前社会整体道德水平不高,势必影响到学校德育功能的实现,即所谓的“5+2=0”(五天的学校道德教育加上两天的家庭社会教育,其效果等于零)。当前现实生活中社会主群体(指中年人是孩子们的榜样群体)的特殊历史经验,目前都有一种利益追逐和物质补偿的心理,对精神理想持一种冷漠或嘲弄的态度,从而对学校道德教育的作用产生消极影响。有人认为,当前的一些影视作品的不正确价值导向,大众传媒的低级趣味也对学校道德教育的作用产生消解作用。

因此,要取得德育工作的最佳效果,必须要处理好学校环境与社会大环境的关系,光凭学校单方面德育管理是不行的,必须实行社会全方位综合治理,使德育形式社会化。各行各业,校内校外,家庭、政府都要负责,齐抓共管,让全社会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青少年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从而实现德育培养目标。

二、学校德育教育应加强领导,坚持德育为首

学校工作坚持德育为首,已经喊了很多年,可在工作中,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没有引起领导的重视。德育处于智育的从属地位,评“三好”常常是“一好”代“三好”,德育工作总是流于形式,很少落实到学生道德行为的改变上来。学校应成立德育领导小组,在人力、物力、财力上要为德育工作提供有效保障。要改变评价体系不能以教学质量一方面来考核,要把德育工作优先考虑。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对人的培育,学校的各方面工

作都要体现以“德”育人,为育人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三、学校德育教育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德育功能

课堂教学既是学校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阵地,又是德育的重要阵地,应该在这个阵地上充分传授知识和技能,积极渗透品德教育,充分发挥每一学科的德育功能。

现在学校的德育手段着重“说教”,生硬地“灌输式”的教学就成为知识化德育课程最简便易行的方式。学生无法产生真正的学习动机和热情,只能借助背诵、考试和其他强制性方法学习。这种灌输性说教与强制性的学习已经走向了道德的反面,是以不道德的方式进行的道德教育。石鸥指出“这种道德教育本质上不道德,从长远看则是无效乃至负效的。”②这样的道德教育难以取得最佳效果。我们要积极推动“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这一教育理念,各学科各显神通,德育进课堂形成大气候。各科老师要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各自形成一套渗透德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课堂中得到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的“双丰收”。

四、要把德育活动融于生活中,活动丰富多彩

德育教育要改变以往说教、灌输的方式,要把德育融于学生的生活中,倡导品德培养回归生活,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活动,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

劳动教育是一种综合教育,既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德育的重要途径。1990年,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几点意见》明确要求,“各学校在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一定要周密计划、精心组织、严格要求,重视活动实效,真正使学生通过劳动和社会实践接触实际,接触工农,认识社会,了解乡情国情,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爱社会、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和建设家乡,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培养正确的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学生参加劳动和社会实践的表现,应作为操行评定的一项重要依据。”与抓好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直接相关的是建立社会性的教育基地,学校与企业、街道、博物院、历史纪念馆和名胜古迹等要建立牢固的联系,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德育活动,成为加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

主要参考文献:

①林崇德,《教育的智慧》,第19页,开明出版社,1999年。

浅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篇3

首先,传统的德育教育虽然在内容上顾及到了学生的年龄特征,能逐步做到由浅入深、由简到繁,但是在方法方式上却忽视了学生品德心理发展的特点。

就拿道德规范或知识学习来说,在儿童道德思维发展的初期,还未有完善的理性思维,其人际交往活动区域和与外界有效交流量较小,此时直接向儿童传授具体的行为规范,先入为主,排斥一些不道德的行为影响,使正确的道德行为在大脑中形成条件反射,也许是有一定作用的。但是,当儿童成长到一定年龄,逻辑思维开始发达,人际交往频繁,对外界社会的交流和了解增多,单纯地进行灌输,容易使他们对所灌输的内容与外界现实的矛盾感到迷惑不解,导致其道德价值观的混乱,进而会感到成人社会的虚伪,并对学校的道德教育产生反感。可以说,学生中出现对德育工作的逆反心理和“抗药性”与此不无关系。总之,道德教育不应仅仅在内容上,也应该在所采取的方法和方式上适应学生的年龄发展水平。忽视学生心理的发展变化,依然沿用大中小学生一个样的德育方式方法,必然劳而无功。

其次,忽视了儿童发展的时代特征。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每一代人都有他们特有的心理倾向。对上一代人极为有效的方法,若全盘照搬,对下一代则可能收效甚微,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些德育方法在某个阶段或时期有效而在另一个阶段或另一个时期又不那么有效的现象。当今的社会新事物层出不穷,当代的青少年活泼好动,喜欢创新、变化和憧憬,老一套的方法和与他们时空距离较远的内容,对他们的作用自然十分有限。无论是哪一个年级的学生,如果进行道德教育的方法比较单调和枯燥,缺乏生动性、趣味性和新鲜感,其效益必然递减。

第三,忽视了道德的内化过程,学生的道德认知过于感性化而理性程度不足。

对中小学生采取带有一定强制性的方法来进行道德行为准则的养成教育,对他们的言行举止符合社会文明规范有很大作用。但如果道德教育未能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思维与情感体验使之内化,他们对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认识和操作仅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层面上,则难以培养其自律品质。因为他律必然是有时空条件限制的,当学生处于失去外部道德规范制约的环境中,不少人就可能会有不道德的言行。

第四,存在忽视道德教育形式和本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实践有机联系和统一的倾向。

在道德教育中,教育形式或教育方法本身不是目的,它们只是为了达到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养成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的手段。单纯的活动不能达到这个目的,活动一定要和必要的事先、事后或进行当中的道德诱导和启发密切结合才能产生最大的效益,但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却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如在开展学雷锋活动时,有的教师一味要求学生做好事,而忽视了必要的思想引导,没有帮助学生去正确认识学雷锋活动的实质。在情感教育中也存在片面性倾向,如仅仅强调了教师这一头以情感人,却未能很好地研究如何激发学生那一头的道德情感升华。

第五,忽视学生的潜在能动作用。

学生到达一定年龄,自我意识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他们逐步形成了自我评价标准,并会根据这些标准逐步认识和评价自己的个性品质和内心世界,自我评价逐步成为他们行为的主要调节器,并开始调节、控制自我。当然,学生的自我认识、评价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主观片面性,他们评价别人的品质比较清楚,但评价自己的品质则显得模糊和软弱无力,而且他们的自控能力还比较薄弱。如果学校、教师能引导学生从道德的角度正常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发挥他们进行自我道德教育的潜力,逐步深入地剖析自己个性品质中的优缺点,并设计和调节自我,加强自制力,就能推动他们自我道德的发展和完善。但在我们学校目前的道德教育活动中仍存在由教师布置、组织、安排等包办代替、从头管到脚的现象,致使学生在品德和心理上不是有严重的依赖性就是有很大的随意性,而缺乏自主性和自我教育的能力,自制力也得不到发展和提高。这些不足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容忽视的。有了问题就必须寻求解决的办法,否则,我们的教育工作将很难向更高的层次进步。

那么,怎样进行德育教育呢?结合我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1、以理解、尊重为基础,以爱心为出发点。

理解就是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实际和生活实际。班级德育工作的开展、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必须遵守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分析、处理问题的原则。尊重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待人。或许有些老师认为,小学生犯了错,只要训斥几声就可以了。其实,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作为一名老师,即使学生犯了错误,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也应尊重学生的人格,谆谆教导学生才能取得教育的效应。一味的训斥,只能促成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更不能用挖苦、讽刺伤学生的心。教师对学生理解、尊重,就会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愉快。

其次,老师要从爱心出发。以爱心出发是进行教育的前提,做为教师,要关心爱护班级的每一个学生,要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批评教育是预防生铁炼不成钢,是真心希望学生个个都能健康成长,是真心希望学生个个都能成材。老师有爱心,学生也能更加爱戴老师,有利于加深师生的感情,从而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

2、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作为学生,他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班级即是学生的一个大家庭,因而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对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作为一个教师,要注意班风建设,有了良好的班风,可以使学生在外部的影响中是积极向上。班风好的班级后进生少,就是因为良好的环境促进了后进生的转化,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德育素质。

对中学生的德育教育 篇4

一、健康人格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提及人格, 首先给人的是一种距离感和生疏感, 感觉这个词离我们的生活很远, 其实不然, 它就在我们生活当中, 真实地反应我们的精神层面。人格是一个人心理品质的核心, 对人们的情感以及行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就像我们照镜子时, 镜面对我们的个人外表形象有个成像。如果有一面神奇的镜子, 对我们的人格进行成像, 形成一张人格量表, 我们每个人的人格特征是内向型的还是外向型的, 是保守型还是创新型都会表露无遗。

对于人格这一概念, 我们可以从内外两方面进行定义。一方面, 对人的内在因素进行解释, 包括“交往策略”和“内在气质”;另一方面, 表现人的外部行为特征, 特别是在待人接物, 为人处世方面所表现的为他人所认知的特征。人格, 从内在来讲, 具有一定的遗传性, 每个人什么样的人格, 特别是指气质方面, 是与生俱来的, 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一人的行为基调和心境, 很大程度上是由气质所决定, 交往策略是人在相互交往中所形成的行为方式。而人的外在表现, 和内在因素是互为表里的。外在表现, 可以说是人的内在因素所驱动的社会行为。内在因素决定外在行为, 外在行为表现并反映人格特征。人格可以分为:个人道德品质, 个人外部特征和道德情感三个部分。

定义健康人格, 应该包括两种最基本的成分或特质, 即对己独立自尊和对他人感恩奉献。只有懂得把对自己的关注和对他人的关注融为一体的人, 才是真正具有健康人格的人。

二、中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重要性

在中学教育全面发展的形势下, 专注于学生学业, 忽视学生的德育教育, 特别是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这种做法的弊端已经逐渐暴露出来。近年来, 中学生跳楼轻生, 厌学辍学现象频发, 一遍又一遍地给中学教育敲响警钟。重视学校德育教育, 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就显得尤为紧迫, 且意义重大。

1.健康的人格可以提高人的抗挫折能力, 使人增强自信心, 克服不良的心理障碍。独立自尊是健康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人要关注自我, 但不可逾越应有之度, 那样会迷失自我。一个人具备了健康的人格, 就会以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为重, 宠辱不惊, 理智地看待自己的成功和失败, 对自己的能力和才智能够清醒的驾驭。

2.健康的人格能够使人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妥善处理人际关系。虽然青年学生的活动范围主要是校园, 但是也需要处理好和老师同学以及家长的关系。当面对来自师长的批评和部分淘气同学的欺负时, 遇到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时, 具备健康人格的学生就可以淡然处之, 以乐观的情绪去赢得成功的机遇和希望, 做一个不仅关注自己, 也关注他人的优秀之人。

3.健康的人格可以促进中学生健康的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形成, 除了要有对自我的正确认知外, 还要有健全人格的支持。培养积极、和谐、健全的人格, 对于中学生而言意义重大。健康的自我意识关系到中学生将来一生的发展, 只有在健康人格的指引下, 学生才能收获到完美的明天。现如今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 人们面临着各种需要处理的矛盾, 一个人若缺失健康的自我意识, 必然会迷失在茫茫人海, 找不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对于一名中学生, 虽然在学校里还没有面临太多的困难和抉择, 但是若没有这种健康自我意识的培养, 以后很难在社会上立足, 自身也会因为缺乏健康的自我意识误入歧途。所以, 学生应该具备健康的人格,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促进健康的自我意识的发展, 从而收获健康完美的人生前景。

4.健康的人格可以使人更好地适应环境, 迎接竞争和挑战。适应一个新的环境需要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会产生心理矛盾。我们的中学生也不例外。例如, 在中学阶段, 考试是家常便饭, 但对于考试的结果学生普遍比较重视。那些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 很容易摆出一副胜利者的姿态, 产生强烈的自豪感。但是一旦到了新的环境中, 天外有天, 面对更多的学习优秀!者和出现的新问题, 这时候学生就会产生处处不如人的自卑感。另外一个需要面对的矛盾就是独立的人格和交往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当今社会, 竞争是愈演愈烈, 在优胜略汰的法则中求生, 健康人格更是必备之要件。既关注自我, 保持独自和自尊, 又关注他人, 谋求合作, 只有这样才会使你走向成功。

三、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对整个中学教育意义深远

(一) 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是教育的根本目标

教育, 顾名思义, 就是教书育人, 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 更要让学生养成高尚的品格, 将来有功于社会, 有益于民族。一个掌握先进知识, 但品质低略之人, 不仅无益, 甚至会危害一方。因此, 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才是教育之根本目标。

(二) 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具备健康的人格, 是人才培养中的重中之重。在全面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要将教育的重心向德育倾斜, 更加注重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是中学生精神和心理世界的迫切需要。青少年阶段, 是人形成世界观、价值观和人身观的关键时期;他们人格的内在决定因素还很不稳定, 产生了一定的人格问题。因而, 对作为祖国未来, 民族希望的青少年, 加强其健康人格的培养, 使他们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二十一世界的现代化大潮中, 立于不败之地, 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四、中学德育教育中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存在的误区

(一) 轻视人格教育, 教育向着功利化方向发展

长期以来, 整个中学教育, 都是围着升学、考试转, 以提高学生考试成绩, 提升学校升学率为根本目标, 这种”应试教育“模式大行其道。在人才选拔、教学评估中, 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师教条化的教学, 学生机械化的记忆, 使整个中学教育系统缺乏应有的升级和活力。其结果, 只能是培养出一批只知道记忆、模仿, 一心只为应付考试的“书呆子”。当前的中学生, 出现大批的追星族, 他们追的基本上都是那些歌星、影星、球星, 很少有人把大科学家、大发明家当做偶像。而健康人格的基本标志就是主动关注自我, 关注他人, 既不过分迷恋自我, 也不盲目追捧他人。另外, 虽然现如今国家有关部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 但是无论是学校, 还是家长, 都还没有从应试教育的怪圈中跳出来, 普遍地教育孩子以考试为导向, 忽视课外知识的学习, 这种轻视德育, 重视智育的教育方式, 是发展素质教育的绊脚石, 严重影响了中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养成。这种功利化教育轻视德育, 对于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存在严重的误区, 将对广大中学生的成长成才产生重大的消极影响。

(二) 人格培育低层次, 教育模式趋于单一化

当今的中学教育中, “标准化”“工业化”现象盛行。培养学生, 也开始仿效工业上的流水线作业, 标准化生产。教学的内容是统一的, 教学的程序是统一的, 甚至评价学生的标准也是统一的。在整个教育过程中, 追求最优化设计, 完全排斥中学生在人格发展中的、符合成长规律的各种错误尝试, 对于人性的发展是一种抑制, 对于中学生的人格完善和主体性提高会产生不利影响。除此之外, 在教学的过程中, 以教师为中心, 以教材为标准内容, 以学校规章为强制性规范, 这样和人格培养的平等性和尊严性背道而驰。健康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自尊和独立。没有平等, 何来自尊, 又怎会养成健康的人格。另外, 过分追逐考试高分也使人格培养误入歧途。在一些学校的德育过程中, 对学生运用强制力, 为学生制定严格的量化标准, 迫使中学生依规行事。这样, 学生因为害怕强力而外在表现出对于学校标准的服从, 而实际上是伪装, 并非主动和自觉地遵从。教育模式如此的单一化, 使中学生的人格培养处于较低层次。

(三) 人格培育慢速低效, 教育模式具有封闭性

中学德育教育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长期以来的一个深刻教训, 就是封闭性的教育模式对人格的忽视。如今的社会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合作以及和谐相处。所以教学模式应该促使教师把爱的种子播种在学生的心间, 使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学会做人的大道理, 养成良好的习惯和作风, 以期将来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贡献。

可是, 如今的中学教育中, “封闭性”“军事化”教学备受推崇, 尤其是在县乡中学中。学生开学之后, 严禁无故走出校园, 学习和生活囿于小小的校园之中。这就意味着和社会的隔离。与世界上大多数先进国家相比, 我国的人格教育忽视中学生对于家乡和先辈的劳动感情的培养, 隔绝了学生接触社区现实的通道, 不利于学生参与社会、思考社会问题, 学生普遍缺乏对国家的关心和对社会的认同, 长此以往,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翁意识。这样, 中学生人格培养的速度低, 且效率差, 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育模式封闭性造成的。

五、在中学德育教育中, 正确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一) 学校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主阵地

中学阶段是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 这一阶段学生的主要活动区域应该是校园, 所以学校必须也必然成为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主阵地。重视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作为教书育人、传道解惑的专门机构, 在培育学生健康人格的过程中, 应该起带头作用。

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是一个长期受周围的人和事影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 尤其是班主任, 应该起到关键作用。他们的言行举止, 无不对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塑造产生重要影响。因而, 教师要更加注重自身人格塑造, 用他的思想、品行、修养、风度, 去影响学生。学生也容易模仿教师, 受其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影响。教师们也应该不断的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经验, 丰富自己的教学思路, 并且深入到学生中去, 尝试做学生的朋友, 用平易近人的方式去帮助学生, 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说, 班主任健康人格的完善过程便是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过程。

此外, 作为教育工作者, 还需要转换一些教育观念, 对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培养提起高度重视。首先, 要树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观念。国内外的教育专家们都曾经做过大量的实验, 其结果都证明, 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生的智力水平并不成正比, 其中非智力因素、教师教育方法和学生的学习环境都对其产生重要影响。其次, 要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中学生正处在人格养成的关键时期, 这个时期是相当敏感的,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 学会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只有学生的各种人格情感得到充分尊重, 才能更好地发挥潜能, 发展智力。最后, 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推行“拇指式”教育。只有多对学生竖起拇指, 对其每个闪光点给予足够的肯定, 她们才会追求下一个成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正确判断是非曲直, 形成健康的人格。

(二) 家庭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环节

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应该是家庭, 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一出生, 能否感受到应有的父母之爱, 决定了能否为孩子的最初人格的形成打下基础。家庭和父母对于孩子成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尤其是对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养成。

首先, 父母应该转变教育观念。父母都有一种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的美好愿望。但是, 现在的父母也曾深受应试教育的毒害, 对于孩子的培养还是墨守成规, 以考试为导向。这样不利于孩子主动性的养成和独立人格的培养。父母应该开阔思路, 注重发展孩子的兴趣, 让孩子学会积极主动地学习。

其次, 家庭生活应该具有丰富的生活内涵。孩子的发展应该以科学的家庭教育为基础。孩子要接触到外面的大千世界和丰富多彩的外部事物, 多半是通过家长, 因而, 家庭生活要丰富, 作为父母也要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孩子欣赏能力的养成多半也是在丰富的家庭生活中逐步养成的。这些多半不是靠家长的刻意追求来实现的, 而是靠家长的高尚情操, 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具有丰富内涵的家庭生活, 是孩子形成博而杂的知识储备, 这是孩子潜在的创造源泉, 具有启迪孩子心智的作用。

再次, 注重反哺教育。有些家长真是“高瞻远瞩”, 不仅为孩子的现在做打算, 甚至为孩子的一生都做了详细的规划, 为孩子设计好了人生轨迹。自以为是爱孩子的表现, 其实不然, 这样做对孩子利大于弊, 会使孩子失去自立自强的能力, 不能正确地面对挫折和失败。对孩子进行反哺教育是他们的必经之路, 苦难是人生的财富, 才是真正的爱孩子。家庭是孩子走向社会的前站, 孩子如果养成习惯性索取的习惯, 就会扭曲了家庭教育, 使孩子失去在社会中求生的技能。孩子能否孝敬父母, 就从侧面上反映了将来能否报效祖国。让孩子懂得感恩他人, 尤其是父母, 奉献社会, 是健康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 社区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加固性措施

孩子虽然生活主要活动区域是学校, 但是要想养成健康的人格, 还要走出校园, 融入社会。他们首先接触到的社会, 就是所生活的社区。这样, 社区环境在学生人格养成的过程中也成为一个重要的因素。学校、家庭和社区要在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中, 互相协调, 相互配合。学校、家庭在人格培养方面发挥长效作用, 而社区环境也必须与其保持一致, 否则难以受到好的效果。在社区问题上, 学校应该相信自己有责任也有能力, 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不能持消极态度。其实, 只要开动脑筋, 对于社区问题, 还是可以扬长避短, 得到妥善解决的。如校园外的小商小贩, 向学生出售不卫生的食物, 危害学生的身体健康。学校完全可以联合相关部门, 如居委会、城管办等, 对校园周边的环境进行整顿和治理。像网吧、游戏厅、黄色书刊光盘出租行等, 这些有害学生健康成长和健康人格养成的场所, 进行取缔, 对相关责任人进行惩处。学校领导和家长作为学生教育的主要负责人, 应该参加到社区管理中去, 给他们献计献策, 对社区中存在的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消极因素, 进行彻底的清理, 营造和谐舒适, 文明向上的新社区, 为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养成保驾护航。同时, 社区作为学校教育的延续, 学校还应该组织人员深入到社区中去, 进行普法教育宣传, 为建设文明社区做贡献, 从而真正实现开辟社区作为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的良好局面。为广大中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养成, 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完善社区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上的这道加固性措施。

六、小结

近年来, 在中学教育中, 普遍推行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 德育是一个重要方面, 其中对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那更是重中之重。但在中学德育教育中对于健康人格素质的认识却陷入误区, 我们应该认识错误, 并改正错误, 从误区中跳出来, 发挥学校、家庭和社区三方之力, 为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卫异, 左柱瑛.青少年人格塑造.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2]杨眉.健康人格心理学.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 2004.

[3]聂绪军.建构中学生的健康人格.教师之友, 2004 (11) .

[4]韦吉锋, 韦继光, 陆家海.网络德育管理模式探讨叨.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4) .

对当代中学生的道德教育 篇5

摘 要:大力激发社会正能量,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而中学生又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本人就学校如何对当代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进行论述。

关键字: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和谐幸福课堂

据新华社5月23日电:新疆暴恐分子多80后90后。我们国民的思想道德教育再一次被严肃地摆在众人面前。由此可见对中学生加强道德教育已刻不容缓。

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工作的灵魂,是教师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要充分发挥学校对中学生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下面就从以下几方面简单论述:

1、积极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古圣先贤的思想,体现了仁人志士的夙愿,体现了革命先烈的理想,也寄托着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社会共识、实现团结和谐的基本途径。因此我校要求中学生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熟记熟背,融化在心灵里,铭刻在脑子中,结合学习和生活等实践不断加深理解。①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八荣八耻”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容,是中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鲜明表达,为公民道德建设树起了新的标杆。我校通过举行了“八荣八耻”拍手歌”比赛:“你拍一,我拍一,八荣八耻要牢记;你拍二,我拍二,为了祖国要出劲;你拍三,我拍三,铺张浪费要揭穿;你拍四,我拍四,做人不能自顾自。你拍五,我拍五,好逸恶劳是耻辱;你拍六,我拍六,我们尊老也爱幼;你拍七,我拍七,崇尚科学数第一;你拍八,我拍八,诚实守信人人夸;你拍九,我拍九,法律法规要遵守;你拍十,我拍十,争做文明小卫士!”②从而把“八荣八耻”内化在心里,2、创设优良的校园道德教育环境。

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因而校园环境对学生道德“塑造”的影响作用非常大。为此首先要美化校园环境,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校自2003年申报省示范以来,一直在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优美的学习环境,我校先后被评为“省花园式学校”、“省绿色学校”、“全国文明单位”和“全国花园式学校”。使学生生活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第二,营造处处都育人的育人环境。我校利用学校的大屏幕、墙壁、绿地、橱窗、板报等设置张贴、宣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八荣八耻”、宣传优良道德的宣传画、名言警句,达到学校无空地,处处都育人的环境育人功效。第三,充分发挥先进人物的模范作用。学校提出“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每学期除评选“学习标兵”、“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外,还评选“希望之星”、“优秀特长生”等,让每个学生都有崭露头角的机会,同时通过大屏幕播放学校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充分发挥先进人物的模范作用。第四、注重培育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当然良好的风气不是自然形成的,往往需要严格的管理来促成,由服从到内化,从自发到自觉,是社会进步的辩证法。我校成立了“学生会”、“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等学生机构加强对学生行为的约束,以养成习惯达到自律为目标。良好的德育环境,对学生人格发展起到了较好的熏陶和规范作用。

3、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思想政治课是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课程,要在学校德育教育中发挥主体作用。2014年我校提出创建江淮一流名校、打造和谐幸福课堂。和谐幸福课堂能使教师为引导和学生为主体的两种教学活动达到最和谐、最有机的统一,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勤于学习、善于思考的习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和研究问题,创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比如我让学生下载并观看了“新疆5.22”恐怖事件,学生对此展开了激烈讨论,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了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团结原则的正确性及重要性,同时也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反对一切恐怖主义行为。

4、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师德作风建设上下功夫。

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主要是在学校进行的,学校各位教师的思想观念和自身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成败,因而我校在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有关任务要求,把教师作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凝聚起推动我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认真学习贯彻我市师德师风建设精神,加强巩固师德师风建设成果,使我校的师德师风建设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少年儿童心中生根发芽》,2014年5月30日。

②来源:八荣八耻网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6-05-10

③张玲琴,《谈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几点体验》2006/2/17

对中学生的德育教育 篇6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当代校园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10087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实践是人类宝贵的历史和精神财富,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岁月洗礼,却在不断地变化、发展、完善,在今天仍对现代教育思想有着极大的作用和影响。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从而发挥其积极的方面和影响,本文通过对孔子教育思想的学习和探究,从而对孔子的教育思想有一个较深入的了解,为今天校园教育的发展提供更为丰富的思想渊源和智力支持。

一、孔子简介

孔子是历史上首屈一指的大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为历史上著名的大教育家,对中国两千多年的教育及文化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礼崩乐坏、战乱频繁的年代,也是奴隶制逐步趋于崩溃而封建制度萌芽和发展的时代。当时社会经历着一个全方位的历史性大变革,而此前等级森严的专为奴隶主贵族服务的奴隶制教育制度也逐步被打破。在这种大背景下,“学在官府”的局面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孔子顺时首创私学,提倡“有教无类”,也就是说教育对象不再分等级,下层劳动人民也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这无疑是一种伟大的进步思想。据说他“弟子三千,贤者七十”,孔子不仅开启了私人办学的先河,也点燃了战国诸子百家争鸣的导火索。

二、孔子的教育目的

孔子的教育目的,简洁明了地说,就是使学生通晓古代的典籍,熟悉奴隶主贵族的政治制度及贵族的礼乐修养,注重贵族的道德实践。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孔子提出了“先做人再学习”的思想——“弟子入则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令今人叹为观止!

三、孔子提出“有教无类”,打破“学在官府”,面向、善待所有学生

孔子以前的教育制度是专为奴隶主贵族服务的“学在官府”,孔子以伟大的首创精神开历史先河创办私人学校,提出“有教无类”的办学理念, 打破了教育被贵族垄断的局面, 顺应了教育公平服务于人民的历史潮流, 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 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划时代盛事。打破“有教无类”的“类”,就是打破社会地位的贵贱尊卑,让所有的人有资格接受教育。孔子开历史先河, 让教育不论贵贱尊卑,任何人都有资格有权利受教育, 都可以通过学习而“成人”,这与后世提倡的教育精神完全一致——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人人都有成功的希望。

这样伟大仁慈的思想, 孔子早在约三千年前就如此破天荒勇敢、慈祥地提出来了, 可谓是感天动地之创举。让芸芸众生无不感念。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不一定都有过人的才华, 但每一个人经过教育与努力都有可能“成人”, 这就为我们实现自己的梦想提供了一个平台, 也为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开辟了一条大道。

四、孔子承认个体差异,提出“因材施教”,根据个体需要,促进学生整体进步

孔子又一个极其伟大的教育理念是“因材施教”,孔子科学敏锐地认识到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教学中学生的学要比教师的教重要得多。因而孔子在教学中首先深入了解学生,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智力、志向、出身、能力、性格、气质等方面,选择适合每个学生个性特点的方法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长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弥补学生的不足,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而朱熹对孔子的教育得出一个精辟结论——“夫子教人, 各因其材”。

关于孔子因材施教的记载与论述很多,后人多举这个因材施教的典型例子来说明——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篇》)事实上孔子因材施教的典型例子很多,如关于“仁”的例子。①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②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③樊迟问仁。子曰:“爱人。”④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⑤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⑥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非常有趣的是,孔子在回答众人问仁时,不仅内容不同,而且特别注重语言的深浅、难易。如对樊迟,他回答“爱人。”多么通俗易懂呀!还有像——孔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都是他因材施教好的佐证。孔子这种先了解学生情况、针对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的思想和方法, 环顾寰球不仅在古代,即使在当今的世界, 都是科学的、先进的教育思想。

五、孔子注重启发,注重思考,不搞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学

孔子在《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fěi)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愤,就是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所谓悱,就是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是说举出一个角为例来告诉学习的人,而他不能推断其他三个角如何,就不用再教他了,因为他不用心进行思考。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礼记·学记》中也说:“君子之教渝也,开而弗达,开而弗达则思。” “开而弗达”是要求教师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这也就是教师所举的一隅,也就是《孟子·尽心下》篇里所说的:“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这是一种科学的、启发式的、活泼的教育方法,而不是呆板的死记硬背式的机械传授。

孔子倡导的启发式教学不仅生动地表现出孔子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完整过程,而且还深刻地揭示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将会按顺序出现两种矛盾的心理状态,或者说两种不同的思维矛盾,以及这两种矛盾的正确处理方法。孔子在教学中由教师或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由学生自己去思考,等到学生处于“愤”的心理状态,即遇到思维过程中的第一种矛盾而又无法解决时,教师才去点拨一下。然后又让学生自己继续去认真思考,等到学生进入“悱”的心理状态,即遇到思维过程中的第二种矛盾且无法解决时,教师又再点拨一下,从而使学生柳暗花明,豁然开朗。另一方面,孔子在教学中主张“学思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述的就是接受知识与独立思考的辩证关系——学习不能脱离思考, 否则学到的东西不能消化; 但不学习仅空想更不行, 根本上还是要读书,否则效果更不会好。结合今天校园的教学实践, 认真体会圣人的这句名言及其包含的哲理, 会由衷地想起司马迁说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可谓至圣矣!”这段话。也会想起“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的这段话。

六、孔子教育思想的影响及现实意义

完全可以说,孔子的教育思想及理念无疑对后世的教育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无论是从教育目的、教学内容,还是在教学方法上,始终是两千多年的定律。当然孔子的教育思想也有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这些都不足以影响其作用。

总体说来,孔子的教育思想无疑应该是伟大的、民主的、进步的。他的教育思想无论是在当时还是以后的社会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因而孔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直到今天,孔子思想在推动当前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方面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而这些与其中孔子传统的教育思想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在 “四个全面”成为举国上下为之奋斗的战略目标的今天,让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今天重新焕发出青春和生命的活力,提高全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就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学校是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各级教师应该勇敢地挑起这份重担,使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再次闪耀出夺目的光彩!

家庭教育对中学生思想教育的影响 篇7

但是,家庭教育又有很强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父母的心理素质、品德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起着重要作用。许多家长有良好的愿望,但缺乏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经验,而仅凭亲子之情,严格要求是不够的。因为,当代初中生的心理、生理特征变化大,知识水平和知识能力已有很大提高,处于青春发展期,而这一时期是人的一生非常重要的过渡时期,也是最有生气的时期,他们中的不少人在师长、父母的指引下,正在了解社会,认识世界,也在寻找人生的真、善、美。这时期正是人生观形成的时期,他们正处在人生道路的“十字路口”。如果家庭教育能够顺应其身心发展的规律,关心、爱护、帮助他们,使他们在这时期既长身体,又长知识,并学会做人的基本道理,那么,他们就能顺利地度过青少年期,以坚实的步伐走向成年。相反,如果教育失误,则会导致不堪设想的后果。许多调查材料表明,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初犯错误的高峰期,犯罪年增长率达20%-30%,比其他任何年龄段的犯罪率都高。

青少年阶段是教育的重要阶段,孩子们接受的教育和训练如何,政治思想觉悟如何,文化和身体如何,将影响他们的一生,关系到我国基本劳动后备力量的素质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所以家长切不可把培养教育子女的事看成是家庭的私事,以为可以管,也可以不管,爱怎么管就怎么管。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告诫家长:“你们应当记住你们生养和教育子女,不仅仅是为了父母的愉快。在你们的家庭里,在你们的领导下,成长着未来的公民,未来的实业家,未来的战士。如果你们处理无方,教育不出好的人来,那么,由此所得的痛苦,不仅是你们的,而且是许多人的,是整个国家的。”此话多么中肯而引人深思呀。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独生子女的增多,望子成龙的强烈愿望也逐步渗透在某些家长教子成才的实际行动中,但由于传统观念和家长素质等因素的影响,还存在着种种家教弊端。尤其农村中的家教弊端为最甚,如在家教内容上,一些家长重养轻教,重智轻德,重知识轻能力;在家教方法上,一些家长重言教轻身教,重服务轻自理,重封闭轻开放,还存在诸如溺爱、放任、粗暴、专制等不良家教作风。其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家长的溺爱、放纵对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有的家长千方百计地满足子女的物质欲望,有的想方法设法免除子调动学生互相帮助的积极性,让同学两两结合,相互帮助、相互监督,这会对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3.强调自我评价和学生相互评价;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让学生主动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差距。同时,学生自我评价过程也是自我认识不断提高的过程;在评价的过程中,老师对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应注意多给予肯定少给予否定,多给予建议少给予训教,多给予理解少给予女应该履行的各种家庭内外义务,有的极力宽容和袒护子女的缺点、错误。这种状况尤其反映在独生子女和在家中居最小的子女身上。由于家长的溺爱放纵,致使子女养成自私任性、放肆蛮横的性格,在家是“小皇帝”,在外是“小霸王”。一旦个人欲望得不到满足或受纪律的约束时,他们就任性胡来,不服管教,威胁老师,甚至离校逃学、出走,吓唬家长。

(2)家庭教育方法不当的影响。现在部分家长普遍倾向重养轻教、重智轻德,只注意学习成绩的高低,而忽视做人的基础教育,重物质轻思想,尽量满足子女物质欲望,忽视思想品德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在教育方法上,有的父母意见不一致,教育不协调,有的唠唠叨叨引起子女反感,尤其突出的是简单粗暴、“恨铁不成钢”式的打骂教育,使子女产生逆反心理,为避免打骂养成说谎习惯,有的难以忍受粗暴教育方法的而逃离家庭,为了不吃皮肉之苦而浪荡于社会。

(3)家庭忽视或放弃管教子女。城镇双职工家长,或是农村中外出经商、打工的家长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有的父母双方或一方经常出差,或常驻外地经商,打工的早出晚归,对孩子照顾不周。有的家长由于平时与子女关系不好而放任自流,听之任之,有的家长甚至厌恶子女而放弃教育责任,也有的因工作时间特殊,长期都不与子女谈上一句话,更谈不上教育。这样一来,有的学生一旦变坏,而家长不易发觉,长此下去可能恶习日深,难于教育。

(4)家风不正,父母不良行为的影响。有的家长思想素质较差,没有志向和理想;有的家长性格暴躁,举止粗鲁,动辄恶语伤人;有的家长作风不正,有两性之过;有的家长行为不端,酗酒,赌博,甚而拉孩子下水……凡此种种,无异于以行动教唆子女,使孩子长期受到影响,从而养成种种恶习,严重者直至走向犯罪。

(5)家庭不和或父母离婚殃及子女,给学校教育造成影响。这种学生由于家庭失去平衡,得不到家庭温暖,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从而产生心理问题,如厌学情绪严重等,容易接受外界的不良影响。

总之,作为教育基础工程的家庭教育,其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影响是重大的。家庭教育要针对中学生思想活跃,精力旺盛,富有朝气,具有强烈的进取心和好奇心,敢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特征,以科学的方法和艺术性的潜移默化,帮助他们从小立大志,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念,对个人兴趣、志向和理想与社会需要的关系等问题认真思考,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把个人志向和理想同社会需要、国家的发展统一起来,并且教会他们明白只有脚踏实地,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艰苦奋斗,坚持不懈,才能逐步实现自己的志向和理想,惟如此,才能真正把当代的中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为祖国振兴、人民富裕、现代化建设顺利实现作出贡献的有用之才。

指责,从而调动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公正、合理的评价每一位学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对中学生的德育教育 篇8

一、孔子简介

孔子是历史上首屈一指的大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为历史上著名的大教育家,对中国两千多年的教育及文化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礼崩乐坏、战乱频繁的年代,也是奴隶制逐步趋于崩溃而封建制度萌芽和发展的时代。当时社会经历着一个全方位的历史性大变革,而此前等级森严的专为奴隶主贵族服务的奴隶制教育制度也逐步被打破。在这种大背景下,“学在官府”的局面发生了“天翻地 覆”的变化。孔 子顺时首 创私学,提倡“有教无类”,也就是说教育对象不再分等级,下层劳动人民也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这无疑是一种伟大的进步思想。据说他“弟子三千,贤者七十”,孔子不仅开启了 私人办学的先河,也点燃了 战国诸子 百家争鸣 的导火索。

二、孔子的教育目的

孔子的教育目的,简洁明了地说,就是使学 生通晓古代的典籍,熟悉奴隶主贵族的政治制度及贵族的礼乐修养,注重贵族的道德实践。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孔子提出了“先做人再学习”的思想———“弟子入则 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令今人叹为观止!

三、孔子提出“有教无类”,打破“学 在 官 府”,面 向、 善待所有学生

孔子以前的教育制度是专为奴隶主贵族服务的“学在官府”,孔子以伟大的首创精神开历史先河创办私人学校,提出“有教无类”的办学理念,打破了教育被贵族垄断的局面,顺应了教育公平服务于人民的历史潮流, 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划时代盛事。打破“有教无类”的“类”,就是打破社会地位的贵贱尊卑,让所有的人有资格接受教育。孔子开历史先河,让教育不论贵贱尊卑,任何人都有资格有权利受教育,都可以通过学习而“成人”,这与后世提倡的教育精神完全一致———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人人都有成功的希望。

这样伟大仁慈的思想,孔子早在约三千年前就如此破天荒勇敢、慈祥地提出来了,可谓是感天动地之创举。让芸芸众生无不感念。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不一定都有过人的才 华,但每一个 人经过教 育与努力 都有可能 “成人”,这就为我们实现自己的梦想提供了一个平台, 也为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开辟了一条大道。

四、孔子承认个体差异,提出“因材施教”,根据个体 需要,促进学生整体进步

孔子又一个极其伟大的教育理念是“因材施教”,孔子科学敏锐地认识到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学中学生的学要比教师的教重要得多。因而孔子在教学中首先深入了解学生,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智力、志向、出身、能力、性格、气质等方面,选择适合每个学生个性特点的方法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长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弥补学生的不足,树立学生学 习的信心,从而促进 学生全面 发展。因而朱熹对孔子的教育得出一个精辟结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关于孔子因材施教的记载与论述很多,后人多举这个因材施 教的典型 例子来说 明———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篇》)事实上孔子因材施教的典型例子很多,如关于“仁”的 例子。1仲弓问仁。子 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 怨,在家无怨。”2司马牛问 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3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4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 为仁。一日克 己复礼,天下归仁 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5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6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 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 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 使人。”非常有趣的是,孔子在回答众人问仁时,不仅内容不同,而且特别注重语言的深浅、难易。如对樊迟,他回答“爱人。”多么通俗易懂呀!还有像———孔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 上也。”都是他 因材施教好的佐证。孔子这种先了解学生情况、针对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的思想和方法,环顾寰球不仅在古代, 即使在当今的世界,都是科学的、先进的教育思想。

五、孔子注重启发,注重思考,不搞填鸭式的满堂灌 教学

孔子在《论语 - 述而》“不愤不 启,不悱 (fěi)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愤,就是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所谓悱,就是想说又不知道 怎么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是说举出一个角为例来告诉学习的人,而他不能推断其他三个角如何,就不用再教他了,因为他不用心进行思考。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礼记·学记》中也 说: “君子之教渝也,开而弗达,开而弗达则思。”“开而弗达”是要求教师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这也就是教师所举的一隅,也就是《孟子·尽心下》篇里所说的:“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这是一种科学的、启发式的、活泼的教育方法,而不是呆板的死记硬背式的机械传授。

孔子倡导的启发式教学不仅生动地表现出孔子 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完整过程,而且还深刻地揭示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将会按顺序出现两种矛盾的心理状态,或者说两种不同的思维矛盾,以及这两种矛盾的正确处理方法。孔子在教学中由教师或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由学生自己去思考,等到学生处于“愤”的心理状态,即遇到思维过程中的第一种矛盾而又无法解决时, 教师才去点拨一下。然后又让学生自己继续去认真思考,等到学生进入“悱”的心理状态,即遇到思维过程中的第二种矛盾且无法解决时,教师又再点拨一下,从而使学生柳暗花明,豁然开朗。另一方面,孔子在教 学中主张“学思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述的就是接受知识与独立思考的 辩证关系———学 习不能脱离思考,否则学到的东西不能消化;但不学习仅空想更不行,根本上还 是要读书,否则效果 更不会好。 结合今天校园的教学实践,认真体会圣人的这句名言及其包含的哲理,会由衷地想起司马迁说的:“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可谓至圣矣!”这段话。也会想起“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 卓尔。虽欲从 之,末由也已。’”的这段话。

六、孔子教育思想的影响及现实意义

完全可以说,孔子的教育思想及理念无疑对后世的教育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无论是从教育目的、教学内容,还是在教学方法上,始终是两千多年的定律。当然孔子的教育思想也有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这些都不足以影响其作用。

网络文化对中学生德育的影响 篇9

关键词:中学生,网络文化,德育

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指出:“当今我们的世界正经历着一场文化领域的长期的地震,文化全球化正在进行之中。 文化全球化的直接结果就是导致文化多元化,而文化多元化就会冲击到传统文化,使人们的价值观念趋向于多样化,生活方式多样化。”对于高中学生来讲,互联网已成为他们日常学习与生活的一部分。网上信息良莠不齐,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网络文化对中学生德育的影响

网络文化对中学生德育工作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对学生个体而言,网络文化促进了他们的个性发展,改变了他们的交往方式,提高了他们的沟通能力,充实了他们的心理空间。在学校的教育模式下容易导致学生个性的同质化,网络上浩瀚的知识,给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为学生创新性思维提供了实验的园地,从而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网络作为一个信息交流平台,学生们可以在网上尽情畅游,结交朋友,并就感兴趣的话题与他人进行在线交流。 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比较孤独,心理上最渴望能与别人交流, 网络平台的交流超越了时空的制约,学生与他人进行联系和交流都是十分自由和方便的,而且虚拟的网络中可以避免由于面对面直接交流产生的语言摩擦与情感伤害。从一种匿名的视角寻求友谊, 依赖彼此信念的互相肯定与支持,共同的话题和类似的爱好可以超越学生之间外在条件的悬殊,从而获得一种情感上的契合。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青少年的天性和自主意识得到更多的展示,极大地满足了他们交流、沟通、学习和理解的需要。

2. 网络为学生们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广阔的空间,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探索欲和学习的主动性。浩瀚的网络资源大大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使他们足不出户便可知晓天下事。网络上的新、奇、怪的信息层出不穷,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吸引着学生的眼球。学生在学校接受老师的教育,能够接受的信息量相对而言较少,而学生通过网络浏览世界,了解最新的新闻信息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态势等,接受的信息量极大。

3. 网络文化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网络平台上,学生既可以感受到各种文化的熏陶,享受到被创造出来的人类文明,又可以通过网络接受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约束,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定位。

网络文化一方面促进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因高中生受年龄、教育程度、生活阅历等因素的制约,对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难以抵抗。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其中有一些反动的、迷信的、黄色的、暴力的等消极内容,容易导致学生传统伦理道德丧失, 导致学生信仰弱化和价值观偏移。上网行为缺乏有效监管和约束,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滋长, 民族意识、集体意识弱化,逐渐走向堕落, 个人主义盛行代替社会责任感。网络文化却把个人主义强化了。这种个人主义思想渗透到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助长了利己心理,大大地消解了学生们的进取心和创新意识。

二、加强网络文化下的道德教育,塑 造健全的网络道德人格

怎样提高中学生德育工作,我们主要有以下方法:

1.增强教育主体素质,积极做好学校德育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普通高中要充分发挥德育课教育的作用,把德育课作为加强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主阵地。在学科教学中积极地渗透健康的道德情感,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思想品德课必须做到观点鲜明正确,说理清楚明白,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理交融,加强针对性,力求知行统一。经常开展常规活动,如校会、班会、队会、晨会等。 利用传统活动,利用假期和纪念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弘扬正气。

2.积极拓展德育工作的渠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网络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仅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学校、家庭和社会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均不相同,各有优势和不足,但总体目标是一致的,要努力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德育工作上的合力。教师要经常到学生的家庭和所在的社区进行访问、调查,关心学生在学校外的生活情况。开展家长进校园活动,让家长与学校相互配合。

3.从学生自身着手,努力提高他们的网络信息素养。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给他们一个张扬个性、施展才华、 展示自我的空间。要引导他们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真正做到: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往,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 不沉溺虚拟时空。让学生学会自尊、自爱、自重、自保。

对当代中学生感恩教育的思考 篇10

现代社会学生们的感恩意识为何如此的淡漠?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学生养成感恩父母和恩人的意识, 从而进一步感恩老师, 感恩社会, 只有让学生学会感恩, 才有可能使其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们必须认清感恩意识缺失的深刻原因, 找到感恩教育切实可行的方法, 才可以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本文从感恩缺失原因和实施方式上对感恩教育作出讨论。

一、感恩意识缺乏的原因

首先,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 他们的祖辈经历过艰苦的斗争年代, 父辈也是经历奋斗的一代, 因此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子女不再经受困难, 尽力为孩子提供优越的环境。认为自己对孩子的付出是天经地义的, 在这种环境长时间的熏陶下, 大多数中学生就不懂得珍惜父母的养育之恩, 漠视社会的关爱之情, 认为他人和社会应该为他付出, 不需要感激和感恩他人和社会。还有不少家庭急功近利, 在孩子教育上重学习、轻品德, 把分数、升学看得至高无上, 严重忽视品德教育、情感教育;加之, 一些家长受自身文化素质、道德修养的限制, 缺乏对孩子人生观、价值观等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 不可能站在别人的立场看待问题, 也不会考虑别人的利益和感受, 自然谈不上感恩。

其次, 在市场经济冲击下, 社会评价学校以升学率为标尺, 教师评价学生以学习成绩为标准、应试教育使学校忽视了对孩子的品德学校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而忽略了教育的育人功能, 学校教育沦为升学和就业的工具。在这一价值取向的影响下, 育人变得更加微不足道, 感恩教育很难实质性地进入中学教育教学范围。

再次, 虽然经济发展使我们总体上摆脱了短缺状态, 物质条件比过去丰裕得多, 但由贫穷和短缺所形成的某些消极理性却作为一种社会集体无意识而蛰伏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之中。本质上, 我们的社会还是一个为争取生存资源而战的社会, 很难产生感恩心态。加之社会上过分强调竞争, 人们普遍关注自我, 因此造成当前社会环境下感恩意识缺失。学生缺少感恩的心就不足为奇了。

感恩氛围缺乏, 感恩意识的缺失, 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都有一定责任。

二、感恩教育的实施

孩子们的行为习惯的养成、道德思想的完善都不是与生俱来的, 所以我们没有权利去责怪现在有道德缺陷的孩子们, 但我们有义务去改善和挽救正在渐渐淡化的道德观念和日益冷漠的心。只有社会的各个部门都行动起来, 社会中的每一份子都重视起来, 我们的和谐社会关系才能建立起来, 我们的未来才有希望。

1、父母作为道德主体的第一任启蒙老师, 应该以身作则, 从小就培养孩子们的感恩之心。

孩子们不知感恩, 责任首先在家长身上。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影响极大。从感恩教育入手, 家长首先要活出感恩的生活来, 家长应首先做到知恩图报, 从而引导自己的孩子感恩父母。爱孩子, 就要习惯让孩子干一些家务, 做一些他力所能及的事。要让孩子了解家里的难处、父母的辛劳, 让孩子体会到父母是因为爱他才会为他付出这么多, 从而珍惜眼前拥有的幸福, 对父母产生尊敬、爱戴和感激之情。

2、学校教育位于感恩教育的主导地位。

我们的教育不仅要教我们的学生如何学习, 怎样学习, 更要教中学生如何做人。感恩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体现。对学校而言, 我认为可做以下工作:首先, 引导学生知恩, 教会学生善于表达感激。知恩是感恩的基础。要使学生养成一颗感恩的心, 首先就要创造机会让孩子直接地感知社会和周围的人对他的付出。创设知恩情境, 如学生播放教学短片:剖腹产DV, 让学生在活生生、血淋淋的录像中感受母爱的伟大。其次, 举行感恩教育讲座也可起到很好效果。教会学生善于表达感激。对他人的行为表示肯定和赞扬, 激励他人以后更加乐于付出。我们要在平时的言行中主动践行“感恩”, 真诚说出“谢谢”, 给学生一个积极的引导。再次学校可以开展感恩为主体的校园活动, 创设感恩的环境。开展校园主题文化节, 学校要以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节为平台, 生动演绎感恩教育。

3、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源流和归宿。

社会教育应充分发挥报刊、广播、媒体等舆论宣传作用, 开展感恩教育, 为感恩教育营造浓厚的环境氛围。其次, 树立更多有时代特色的如吴天祥、牛玉儒等先进公仆典型和洪战辉先进群众典型, 发挥道德模范的示范效应, 同时利于红色教育资源, 激励中学生感恩社会、立志报国。最后, 要善于应用网络和影视资源。另外, 因为目前感恩教育中的一大障碍就是社会或生活中出现的某些不公平或者负面现象。当中学生看到这些现象时, 可能会在心中形成一种负面心态。因此, 要积极引导中学生正确看待社会负面现象, 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非观、善恶观, 增强自觉抵御不良文化和腐朽思想影响的免疫力, 不断提高自身的是非鉴别能力, 使其知荣知耻, 知恩报恩, 帮助他人, 奉献社会, 报效祖国。

感恩意识缺失是一个系统问题。感恩教育是一次全民总动员的过程, 学校虽作为感恩教育的主要渠道, 但仅靠学校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家庭、社会各方面都应当承担起相当的责任, 以形成协调一致的教育网络。中学生所依赖的学校、家庭和社会需三者紧密联系、各自发挥作用、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协调一致, 形成合力, 创造一种有利于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 才能使他们茁壮成长, 成为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高素质的建设人才。

摘要: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也是每一个人应该坚守的基本道德准则。当前, 学生感恩意识缺失在社会上也较为普遍。本文从感恩缺失原因和实施方式上对感恩教育作出讨论。

上一篇:覆盖链路预算下一篇:阅读人文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