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人才

2024-06-08

畜牧人才(精选十篇)

畜牧人才 篇1

农村畜牧实用型人才是农村畜牧实用科学技术的实践者、示范者,他们立足于家园,活跃于农村,对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畜牧经济发展,带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需要发展畜牧业来实现,发展畜牧业,就要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在含义,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应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现行畜牧业进程中。要从思维、方式和技术上积极推动畜牧业的发展。因此在农村对农民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畜牧实用技术培训,培养造就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畜牧实用人才,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非常必要和紧迫。

2 加快农村畜牧业实用人才培训的措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畜牧业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正逐渐成为农业第一主导产业,迫切需要一批从事畜牧生产管理的技术人才,同时更需要大批有知识懂经营、有志向懂技术的农村畜牧实用人才来带动畜牧业发展,加快形成现代畜牧业基地区域化、养殖规模化、品种良种化、防疫制度化、管理规范化、加工现代化、产品外向化、服务一体化的新格局,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2.1 更新思想观念,提升农村畜牧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地位

要牢固树立农村实用人才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第一资本、第一动力的理念,全面提升农村畜牧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地位。要从主要开发物质资源、自然资源转向开发人才资源,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作为科教兴牧、实现畜牧业的重点。

2.2 制定培养目标,努力造就壮大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畜牧实用人才队伍

根据当地畜牧产业发展对畜牧实用人才的需要,将外出务工返乡青年、种养大户、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带头人和有志于农村创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作为重点培训对象,开展养殖专业知识培训,造就一批在养殖方面具有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当地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畜牧生产能手队伍,促进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发展壮大。

2.3 整合教育资源,完善农村畜牧实用人才队伍的教育培训体系

一是大力发展农村畜牧业职业教育,利用职业教育的实用性特点满足农村对养殖实用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强烈需求。二是整合当地党校(农民文化技术学校)、职业高中、社会办学、网络教育等教育培训资源,充分发挥其在农村畜牧实用人才培训中的主渠道作用,建立健全区、乡、村三级农村教育培训网络。三是发挥畜牧部门业务技术支撑的作用,运用多种途径和手段,开展畜牧专业知识培训和畜牧生产技术指导。

2.4 创新培训模式,拓宽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培养渠道

2.4.1 学院培养模式,提高农村畜牧实用人才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针对农村畜牧实用人才综合素质低的特点,突出农村实用人才能力建设这个核心,抓好职业教育培训。充分发挥党校、职业学校、乡村农民学校以及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站点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共同参与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形成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通过采用理论教学、注重实践的教学方式对畜牧技术人才和实用人才开展培训,缓解基层畜牧科技人才的供需矛盾,强化基层服务工作,同时使农村畜牧实用人才由运用一般简单技术向掌握高新技术过渡,加快知识更新步伐。

2.4.2 开阔视野模式,提高农村优秀畜牧实用人才的整体素质。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选派一批优秀的、有发展潜力和一定产业基础的农村畜牧实用人才走出家门,到经济发达地区参观学习,启迪思维,开阔视野,以培养更多优秀的畜牧实用人才,带动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运用畜牧新科技从事规模养殖,优化养殖环境,提高养殖水平实现共同富裕。

2.4.3 基地示范模式,增强畜牧技术的示范性和可操作性。要积极鼓励、支持乡村干部和畜牧技术人员分流领办、创办各类科技示范基地,形成样板,做给人才看,带着人才干,通过观摩学习养殖技术、经验和新模式,更新观念,强化创业意识,增强农村实用人才从事养殖的信心,做到靠典型引导提高畜牧生产。

2.4.4 政府培养模式,增强农村畜牧实用人才的实际操作技能。一是由政府组织专家学者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入户进行科技咨询服务,针对动物易发疾病和养殖关键技术,深入各乡镇和重点养殖场(户),进行现场指导讲解,使农村畜牧实用人才、当地有志青年农民在不离村、不离土、不离家的条件下,边学习边生产,有利于理论和生产相结合。二是由畜牧部门定期开展畜牧业法律法规、规模养殖新技术、动物疫病防治、畜产品安全等知识培训和专题讲座,增强农村畜牧人才依法从事畜牧生产活动的意识和技能。

2.4.5 现身学法式培训,增强农村畜牧实用人才的创业意识。把文化程度较高,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畜牧产业基础的优秀农村畜牧实用人才,聘用为乡村农技教员,进行现身学法,增强培训的真实性和可学性,增强其创业意识,将更多的农村闲散人员培养成畜牧实用人才。

2.4.6 共建合作模式,通过交流合作提高畜产品的流通贸易。成立畜牧学会和各种农村专合组织养殖协会,通过举办经验交流会、科技研讨会和会员互助活动等形式促进畜牧技术人员与养殖户、养殖户与养殖户之间的技术交流与信息传输,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农民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连接不畅的状况。

2.5 加大培训投入,构建政府、社会、企业、个人相结合的多元化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投入模式

畜牧实用人才培训状况思考措施 篇2

农村畜牧实用型人才是农村畜牧实用科学技术的实践者、示范者,他们立足于家园,活跃于农村,对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畜牧经济发展,带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需要发展畜牧业来实现,发展畜牧业,就要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在含义,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应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现行畜牧业进程中。要从思维、方式和技术上积极推动畜牧业的发展。因此在农村对农民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畜牧实用技术培训,培养造就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畜牧实用人才,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非常必要和紧迫。加快农村畜牧业实用人才培训的措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畜牧业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正逐渐成为农业第一主导产业,迫切需要一批从事畜牧生产管理的技术人才,同时更需要大批有知识懂经营、有志向懂技术的农村畜牧实用人才来带动畜牧业发展,加快形成现代畜牧业基地区域化、养殖规模化、品种良种化、防疫制度化、管理规范化、加工现代化、产品外向化、服务一体化的新格局,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2.1 更新思想观念,提升农村畜牧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地位

要牢固树立农村实用人才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第一资本、第一动力的理念,全面提升农村畜牧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地位。要从主要开发物质资源、自然资源转向开发人才资源,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作为科教兴牧、实现畜牧业的重点。

2.2 制定培养目标,努力造就壮大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畜牧实用人才队伍 根据当地畜牧产业发展对畜牧实用人才的需要,将外出务工返乡青年、种养大户、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带头人和有志于农村创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作为重点培训对象,开展养殖专业知识培训,造就一批在养殖方面具有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当地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畜牧生产能手队伍,促进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发展壮大。

2.3 整合教育资源,完善农村畜牧实用人才队伍的教育培训体系 一是大力发展农村畜牧业职业教育,利用职业教育的实用性特点满足农村对养殖实用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强烈需求。二是整合当地党校(农民文化技术学校)、职业高中、社会办学、网络教育等教育培训资源,充分发挥其在农村畜牧实用人才培训中的主渠道作用,建立健全区、乡、村三级农村教育培训网络。三是发挥畜牧部门业务技术支撑的作用,运用多种途径和手段,开展畜牧专业知识培训和畜牧生产技术指导。

2.4 创新培训模式,拓宽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培养渠道

2.4.1 学院培养模式,提高农村畜牧实用人才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针对农村畜牧实用人才综合素质低的特点,突出农村实用人才能力建设这个核心,抓好职业教育培训。充分发挥党校、职业学校、乡村农民学校以及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站点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共同参与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形成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通过采用理论教学、注重实践的教学方式对畜牧技术人才和实用人才开展培训,缓解基层畜牧科技人才的供需矛盾,强化基层服务工作,同时使农村畜牧实用人才由运用一般简单技术向掌握高新技术过渡,加快知识更新步伐。

2.4.2 开阔视野模式,提高农村优秀畜牧实用人才的整体素质。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选派一批优秀的、有发展潜力和一定产业基础的农村畜牧实用人才走出家门,到经济发达地区参观学习,启迪思维,开阔视野,以培养更多优秀的畜牧实用人才,带动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运用畜牧新科技从事规模养殖,优化养殖环境,提高养殖水平实现共同富裕。

2.4.3 基地示范模式,增强畜牧技术的示范性和可操作性。要积极鼓励、支持乡村干部和畜牧技术人员分流领办、创办各类科技示范基地,形成样板,做给人才看,带着人才干,通过观摩学习养殖技术、经验和新模式,更新观念,强化创业意识,增强农村实用人才从事养殖的信心,做到靠典型引导提高畜牧生产。

2.4.4 政府培养模式,增强农村畜牧实用人才的实际操作技能。一是由政府组织专家学者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入户进行科技咨询服务,针对动物易发疾病和养殖关键技术,深入各乡镇和重点养殖场(户),进行现场指导讲解,使农村畜牧实用人才、当地有志青年农民在不离村、不离土、不离家的条件下,边学习边生产,有利于理论和生产相结合。二是由畜牧部门定期开展畜牧业法律法规、规模养殖新技术、动物疫病防治、畜产品安全等知识培训和专题讲座,增强农村畜牧人才依法从事畜牧生产活动的意识和技能。

畜牧人才 篇3

【摘 要】以工学结合、校企双赢为导向,探索高职畜牧兽医专业“123”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对该模式目标和思路、特色和创新、应用效果进行全面的概述。

【关键词】高职 畜牧兽医专业 “123”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 校企双赢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C-0043-03

面对广西畜牧业在现代化、产业化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新形势下对人才需求的新动向,高职院校如何顺应时代的要求,加强校企合作,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已成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近年,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开展了以工学结合、校企双赢为导向的“一个定向、双向选择、三方协议”的“123式”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并取得较好的成绩。本文重点对该模式目标和思路、特色和创新、应用效果进行全面的概述,以供同行探讨。

一、对“工学结合”的新认识

首先,“工学结合”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行业企业将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与高校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由此可见,“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其次,“工学结合”既是“教育服务广西新发展行动计划”的时代要求,又是高职院校谋求专业新发展的切入点。2009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0年3月自治区党委、政府颁布《关于做大做强做优广西工业的决定》,自治区教育厅也启动《教育服务广西新发展行动计划》。广西是农业大省,“十一五”水产畜牧业总产值已突破1000亿元大关,水产畜牧业已成为广西农业的支柱产业。我院是国家骨干高职建设院校,畜牧兽医专业作为区级优质专业,理应满怀信心,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主动投入经济建设主战场,发挥人才优势、学科优势、科技优势和智力优势,在服务广西新发展中谋求自身的新发展。因此说,“工学结合”既是服务社会的时代要求,也是我们提高教学质量,谋求专业新发展的切入点。

最后,“工学结合”是新时期社会与行业发展的必需。当前广西畜牧企业在现代化、产业化的大发展过程中,正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十二五广西水产畜牧发展规划纲要》又明确指出了“十二五”的发展目标和重大举措。面对社会与行业的新变化,如何求生存、谋共存?在此情形下探索更深层次紧密型“工学结合,产学合作”之路就成为新时期社会与行业发展的必需。

二、“123”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和思路

(一)以“校企双赢”为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23”就是“一个定向,双向选择,三方协议”的人才培养模式,“一个定向”是指学校采取“分专业方向”的培养方案,学生在完成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后,根据自己爱好和特点,个人选定未来就业为主攻方向,并入编“××方向”小组;“双向选择”是指企业与学生是通过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在深入了解,全面认识的基础上,本着双方选择原则,达成就业意向或就业协议;“三方协议”是指学校与企业是签订“工学结合协议书”的方式组织实施顶岗实习,学校与学生是签订“顶岗实习安全责任协议书”的方式开展顶岗实习,学生与企业是签订“就业意向协议书”(或就业协议书)的方式保障就业和招聘。具体的操作方案是:学生经1年的在校学习,完成公共课程与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后,第四学期根据学生意愿,选定未来就业主攻方向,入编“××专业方向”小组,并安排学生到相应“工学结合协议企业”进行3个月的顶岗实习,实习结束后本着双向选择原则,学生与企业签订《就业意向协议书》,第六学期签约学生回原企业进行6个月的毕业实习,结束后签订正式《就业协议书》,最后达到校企双赢的目标。

(二)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带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重大改革

1.课程设置原则。一是以突出服务广西三大特色畜牧业(优质生猪、三黄鸡和奶水牛产业),对接“十二五广西水产畜牧发展规划纲要”为原则,设置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二是以对接“分专业方向培养”和现代化、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需要为导向,设置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三是以增强素质和能力培养为核心,增设和整合优化部分专业课程。四是以三年不间断式安排校外生产实习,切实增强实践教学环节。

2.教学内容的改革。以“够用+实用+职业资格”为基础,突出新技术的应用,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优化。首先,整合原猪生产、猪病防治、禽生产、禽病防治、牛羊生产和牛羊病防治六门课程为养猪与猪病防治、养禽与禽病防治、牛羊养殖与疾病防治三门课,并确立为对接广西特色畜牧业的三大核心课程。其次,增设市场营销、水产养殖技术、畜产品加工技术三门专业拓展必修课,以适应现代畜牧企业发展需要。增设现代化养猪(禽、牛羊)新技术专题、现代化养禽新技术专题、现代化养牛羊新技术专题、兽医实验室与仪器诊断四门专业拓展选修课程,增强分专业方向培养特色。最后,新增专业技能劳动、校内专项技能实训、职业技能考证与执业兽医考试指导三门专业必修课,增强素质与技能的培养训练,对接国家职业资格考试。

3.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灵活运用现场式、启发式、参与式、案例式、任务驱动式和集中讨论式、团体训练式等教学方法。以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教、学、做”有机统一,“工学”有机结合为教学手段。具体思路是:第一,建设共享型畜牧兽医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更新完善多媒体课件、建立课程网站、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实现师生间实时交流互通。第二,新建综合实训基地,建设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室,推行一体化教学。第三,以动物技术协会为平台,组建兴趣小组或科研攻关小组开展校内技能实训。第四,充分利用假期,三年不间断式进行“工学结合”实训。第五,三大核心课程的技能实践教学项目大部分安排在企业(顶岗实习)中由企业专家进行教学。

(三)以制订落实工学结合实施方案和执行细则为重要手段,保证校企双赢目标

1.制订“工学结合”实施方案。明确工学结合目的和要求、项目和内容、指导思想和原则、组织机构、具体措施和方法,使工学结合顶岗实习顺利进行。

2.完善一套“工学结合”配套执行细则。一是编订详细的工学结合《实习指导大纲》和《实习指导资料》,让学生实习目标更明确。二是落实《“双师”制教师团队的管理办法》,明确专业教师下基层锻炼和外聘兼职教师的管理。三是实行《工学结合学生安全责任状》,加强实习的纪律安全管理。四是施行校企签订《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协议书》,明确双方责任,将“企业为实习学生免费提供食宿,并愿意给予一定的补贴”明确写进协议中,切实解决学生生活负担。五是顶岗实习结束,企业与学生签订《就业意向协议书》,保证双方权益,使企业招人、用人,学生毕业就业均有保障。

三、“123”模式的特色与创新

“123”模式的特色与创新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一是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校企双赢”的特色。它将“工学结合”顶岗实训与学生的就业有机结合起来。二是人才培养方案具区域性特色。方案以服务广西畜牧业发展要求为依据,既遵循《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又对接《十二五广西畜牧业发展规划纲要》,全面落实《教育服务广西新发展行动计划》精神。三是教学改革特色鲜明。不仅整合“养猪(禽、牛羊)与猪病(禽、牛羊)防治”三个专业方向的核心课程,对接广西三大特色畜牧业,而且增设“劳动、技能、市场营销、水产养殖和职业资格与执业兽医考试指导”课程,对接现代畜牧企业时代需要,还将三大核心课程的主要实践技能教学项目安排在企业中进行,真正实现教、学、做的有机统一。四是在“强能”措施上有创新。在“强能增技”、“吃苦耐劳”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上,创新开设专项技能实训和专业劳动技能课程。五是在“订单培养”模式上有创新。打破以往学生刚入学,在不了解企业,企业更不了解学生的情况下就签订协议的“订单培养”模式。该方案以校企签订《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协议书》为手段,实行“分专业方向培养”的方式进行。毕业生既能提前一年落实就业意向,企业也能招到“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六是在落实工学结合的保障措施上有创新。在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学生、学生与企业之间的一系列合作、工作与就业等,双方均采取签订协议方式来执行,使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更明确,保障的力度更大,效果更佳。七是在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中,如何解决学生安全、切实减轻学生生活负担上有突破。

四、“123”模式的实践效果

2011年到2013年我们先后与广西扬翔股份有限公司、广西正大畜禽有限公司和广西温氏集团粤桂养猪公司三家企业签订了《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协议书》,对2009~2011级三届学生(共136人)进行了“123”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取得了如下的应用效果:

(一)学生学习目标更明确,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有明显提高

由于该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了校企合作,实行了工学结合的顶岗实训,采取了“双师”制教学团队,因此,使学生更明确了“社会需要什么?自己要学什么?”等问题,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学生综合质素和技能水平,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明显提高

2011、2012年学生参加自治区“鸡新城疫抗体测定”技能大赛连续两年获二等奖、2013年学生参加南宁市“宠物服装设计大赛”获金奖。2012年在第三方北京麦可思公司对2012届毕业生跟踪调查中,毕业生综合竞争力名列全院第二名(全院50多个专业)。三届毕业生有58人进入协议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结果在第四学期订立《就业意向协议书》的有57人,比例达98.3%,三届学生毕业首次就业率均达100%,其中进入上市畜牧公司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人数比例达90.9%。

(三)企业在招人、用人方面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

三届毕业第四学期顶岗实习中进入协议企业58人,非协议企业78人,结果毕业时与原企业签订就业协议人数分别是57人和24人,签约率分别是98.3%和30.8%,由此可见,工学结合能很好地解决了企业招人、用人难的现象。

此外,突破性地解决了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的安全和生活保障问题。

【参考文献】

[1]梁雨祥.广西水产畜牧业“十一五”主要成就和“十二五”发展规划[J].广西畜牧兽医,2011 (1)

[2]耿洁.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

[3]陈宏智,肖世文,刘纪成,等.高职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应用实践[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9)

【基金项目】2011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2011JGA202)

【作者简介】阮裕武(1965- )男,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动物技术系教师,兽医师职称,研究方向:小动物临床医学。

畜牧业人才断层现象亟待改善 篇4

多年来, 由于畜牧业处于基础地位, 基层畜牧工作人员待遇偏低, 使得农业院校的畜牧兽医专业成为冷门。即使是农业院校毕业后进入畜牧系统的人, 也大都后来纷纷跳出畜牧系统。留下来的, 由于地位低、待遇差, 缺乏工作积极性, 很少主动更新专业知识。加之由于培训、竞争、激励、分配等机制缺乏创新, 不能充分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使其应有的价值不能在业务工作中得以体现, 有的转行, 有的从事行政管理, 有的外出流失, 使实际从事技术工作的人员减少。于是, 畜牧业行业人才分布形成一头重, 一头轻, 大部分集中在大中院校与科研院所, 小部分分散在基层畜牧管理部门和养殖企业的格局, 严重影响畜牧业向更高的管理和技术水平迈进。

当前, 我国的畜牧业正在实现着由传统的农村散养向集约化与规模化的转变。开展工厂化养殖需要像制造业那样拥有大批职业技术人才作为支撑, 而这恰恰是畜牧业目前的一块短板。为此, 养殖企业的当务之急是根据自身的规模和实际生产经营情况, 采取人才战略, 引进和培养一批直接从事养殖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同时, 在人才机制上要进行较大力度的调整, 努力提高生产一线职业技术工人的待遇。各地基层畜牧兽医站也应当针对目前畜牧业现状, 建立新的人才机制, 加强畜牧兽医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使基层畜牧站成为畜牧人才建功立业的舞台, 通过向养殖业者提供社会化服务, 提高农村一线养殖人员的业务和技术水平, 为实现畜牧业的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畜牧业的转型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畜牧人才 篇5

畜牧兽医专业始建于1975年,前身商丘农学院畜牧兽医系,与商丘市畜牧局两中心合作,创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畜牧兽医专业与商丘市畜牧局两中心校企合作四年来,专业得到长足的发展。一是规模的扩大:优势互补,充分利用畜牧局两中心先进的教学设备和设施进行教学与实训,2006年为完善学校实习就业基地,便于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又投资480万元人民币在学校实验楼建立了20多个实习实训室,形成了前校后厂的办学格局。二是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具体表现在学生的实践技能与动手能力等到显著增强,畜牧兽医专业成为学校的骨干专业、国家示范性专业、河南省试点专业。三是办学水平提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是畜牧兽医专业的特色之一。

一、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认识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好形式,是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好方法,既是促进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有效途径,又是职业教育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好举措。党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工学结合是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体现,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也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建设与完善,产业结构的调整,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职业教育已被推上了教育产业的大市场。当前经济社会对人的就业要求,以及自我提高的需求方面都强化了对职业教育的要求,职业教育不仅是要培养就业的人,还要培养高素质的有创新精神、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来培养人才,是职业教育最好的办学模式,是工学结合的最有效的形式。因此,我校把办职业教育“要服务当地经济建设”的思想统一到“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面向企业需求的办学方向上来,统一到培养社会紧缺的技能型人才上来。紧紧围绕市场、企业发展的需要,主动与企业厂(场)家携手合作,建立工学结合、产教结合、实习就业结合、特色鲜明的“产学一体”职业教育新模式,改变了“黑板上教学,教室里养殖”的局面,让育人、用人两张皮变成企业与学校一条心,真正把学校办成企业式的学校,办成市场型的学校。

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做法

经过四年的实践和探索,成功的作法有如下几点:

1、建立工学结合的管理机制,促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发展。

现代的职业教育离不开企业行业的参与,企业行业也离不开职业教育,企业参与办学,是实行工学结合,实施“基于工作过程和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关键,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础,也是学校与企业双方取长补短、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增强各自发展活力的重要途径。

为了让企业参与共建职业教育,畜牧兽医专业于2006年成功地与商丘市畜牧局两中心、台湾正源牧业集团、商丘森澳达动物药业公司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大与企业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与企业共同制定了《教学与学生实习实训管理办法》,开展工学结合、产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并成立了工学结合的教学团队组织机构,每学期召开一次专题会议,共同制定、修改培训计划,总结经验解决问题。以上组织机构和制度的建立,密切了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使双方围绕培养合格人才达成了共识,统一了思想,从而为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提供了保障。

2、以集团化合作办学为主,联合多家企业参与,形式多样。

我专业与多家企业合作,学校向企业提供培训场地,职业技能鉴定,智力和技术咨询及培训服务,同时企业提供实训设备与一线技术人员,做到人、财物双向流动与合作,拓展合作领域。我们与多个企业加强校企合作,推行工学结合,定向培养学生,实行订单教育。

3、围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全面深化教学改革。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我们始终坚持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宽的专业知识和扎实操作技能从事一线生产,管理、服务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打破了传统的“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的传授模式,推行案例教学法与模块实训教学法。一是以专业建设为龙头,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依靠市场和企业需求,瞄准产业建专业,围绕专业联产业,学科链对接产业链,专业链对接岗位链。二是以课程设置为核心,和企业共同设立课程改革指导小组,设计和规划课程设置,建立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既体现了国家规定的专业课的共性,又体现了我专业的特色。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引进和聘请合作企业的技术专家或企业技师到学校任教,或者直接由企业一线技术人员上课或担任实习指导老师,强化专业课教师到企业跟班实践的制度,增强教师“双师型”素质。四是以实训基地为保障,与企业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基本以企业为主,创建了融教学、生产、研发、培训、鉴定于一体,多功能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五是以教材改革为抓手,借助企业之力,开发编写具有职业和企业岗位特点的教材,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融合学科体系和职业资格证书标准,吸收企业新技术、新方法,体现模块化、直观性。六是以实践教学为重点,全面推行“行动导向教学法”和单元模块实验。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感知体验、教学训练、岗位实习、顶岗实践,实现与企业“0”距离对接。采取工学交替、工学并行、半工半读,分阶段完成学业。七是以企业评价为导向,改变学校和教师的单一评价模式,以市场、企业、用人单位的人才标准检验办学水平。八是以学生成才为目的,在校企合作中,强化精神文化的相互认同和渗透,学生体验企业的环境和文化内涵,这种教育效果是校园内不能达到的。

4、探索工学结合新模式。

在工学结合的实践中,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我们除开设“正源班”、“森澳达班”外,又尝试开设专业技能培训班,长短结合、适时办班,在工学结合的广度上有了新的拓展,其效果如何有待实践检验。

5、以行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结合 “行动导向教学法”开展案例教学与模块实训。“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以小组形收集信息,经过消化过滤后交换意见、制定计划,完成课题,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技能,培养了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个人能力、方法能力、学习能力,体现了“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的职教新模式。切实让学生置于主体地位,让学生经历确定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实施工作计划、进行质量检测、评估反馈的整个过程。

6、顶岗实习

(1)顶岗实习模式的基本概念

顶岗实习是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实践性教学环节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顶岗实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将所学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与生产实际结合起来,更重要的是可以培

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临近毕业近一年时间,学校借助于校外企业行业或实习基地,安排学生顶岗实习,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就业培训,使学生全方位熟悉相关岗位能力群的工作要求,使学生在专业知识、职业素质和技能诸方面达到预期的要求,在培养锻炼学生的综合技能的同时,让他们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素质。

(2)顶岗实习模式

① 学生顶岗实习的要求。要求学生在指导教师和企业专家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所承担工作岗位的全部工作要求,同时,撰写顶岗实习报告。

② 确保指导教师职责到位,认真做好顶岗实习的准备工作。顶岗实习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习的准备工作,每次实习前均须选派指导教师先期赴实习厂落实实习安排和实习内容,并根据实习基地的情况修订实习任务书。

③ 严格顶岗实习的过程考核。学生必须按教学计划学完全部课程并考核合格后才能安排顶岗实习。对顶岗实习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控,确保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效果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不仅使学校和企业做到优势互补,资源互通、利益共享,而且取得了“多赢”的效果,获得多方认可。一是企业获得人力资源储备,获得了学校培训服务、咨询服务和文化资源。二是推动了专业课程改革,改善了教师队伍结构,创新了师资培训模式,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完善了实践教学的条件,拓展了教育和培训服务领域,提升了教学质量,推进了“双证书”制度实施,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三是学生学习有了目标,毕业有业可就,专业能够对口,无后顾之忧。企业感知克服了学生的自卑心理,企业实习增强了学生的职业技能,企业文化提高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四是对社会解决了上学和就业两大难题,为家庭特别是弱势群体分忧解困,促进了社会稳定。五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能够健康持续发展,实现了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目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下步打算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认识上、政策上、条件上、运行中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必须完善。一是拓宽企业在学校办班的规模,不仅在专业上要拓展,在规模上要扩大,加大定向培养,“订单式”教育力度。二是完善“企业班”的管理,使之制度化、规范化。要不断探索半工半读、工学交替有效方法和分阶段完成学业的学分制。三是要完善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和教学手段,使其能茁壮成长。四是精心打造品牌,融入职业教育大环境,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化、国际化,在培养人才的规格上与国际接轨。

畜牧人才 篇6

【摘 要】校企合作是以培养学生质量为重点,重在学校与企业互相合作,进行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做到了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与企业合作,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全新理念,为职业教育行业发展带来一片春天。“冠名班”订单培养是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模式之一,在具体实践中,既要注重科学定位、优化专业设置,还需重视产学合作、资源整合、发展特色。

【关键词】畜牧兽医 校企合作 冠名班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2B-0059-03

近几年来,全国各地职业院校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就业质量,让培养的学生适销对路,减少毕业上岗时再度培训耗费企业精力、物力的投入。然而对于职业院校来说,这种办法只能改变表面的问题,没有能够具体改变实际内涵的问题,如今高技能人才队伍发展的主要举措之一就是要改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对于企业来说,它们从淡漠职业教育,到主动参与教育,依托学校定岗培养技术人才,细化岗位需求到课堂中,强化能力训练到课程中,实现校企零对接,为自身发展提供和储备了人力资源。所以职业学校与企业加强联系与合作,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适应各自的发展需求,培养更适合的人才。

校企合作形式灵活多样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学校在合作过程中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实现学校与用人单位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校企双赢。

“冠名班”订单培养是校企合作模式之一,它就是学校开设以企业命名的班,实行“订单式”教育,毕业时,“冠名班”学生直接进入企业就业,实现实习与就业联体,学生是由学校选拔的学生组成的,教育的实施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完成,培训和考试内容来源于企业的需要,开设为本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和实习课程,企业在具体的职业培训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如今在广西区内开设有畜牧兽医专业的学校也在进行校企合作,但是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大多为企业向学校提供培养费或服装、设立学生奖学金,组织学生参加公司的一些活动等。

学校畜牧兽医专业创办于1940年,经过70多年的发展,已经为社会培养了4万多名畜牧兽医类技能人才,有较为浓厚的教改底蕴,教改经验丰富,在本次课题研究中以畜牧业发展的前景及对人才的需求作为切入点,以学校“冠名班”订单培养的人才模式作为研究点,对中职畜牧兽医专业教学过程中培养人才进行详细的分析与总结,主要是通过对企业的需求以及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设定培养方案,表现出不同的内涵建设,有的是以培养动手能力为主要任务,有的是以培养观念更新为主要目标,有的是以考核企业文化作为培养的重要指标。但无论是哪种培养方案,都是对畜牧兽医人才培养有益补充和进一步完善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具体办法如下:

一、完善管理制度,健全校企合作机制

修订、完善的《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章程》、《校企合作项目管理制度》等校企合作制度,建立了人才共培、效益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机制。在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强化了专业与企业行业的合作关系,为校企共同开发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商定学生顶岗实习的教育与管理事宜奠定了基础。

二、建立企业专家工作室

广西宏华生物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广西贵港扬翔牧业有限公司在学校设立“冠名班”后,也在学校成立企业专家工作室,学校畜牧兽医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不断壮大,有这些行业企业一线技术骨干和专业教学专家,全程参与畜牧兽医专业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如:教学计划、学习单元教学目标、教学实施计划、教学工作页、任务计划书、自评、互评、成绩综合表等材料,丰富了校级《养猪生产》、《猪病防治》精品课程的资源库。提供围绕实际工作岗位职业活动的各项工作任务、项目及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的宝贵经验与建议。

三、建立企业教师工作室

为切实服务好企业冠名班教育教学工作,建立企业教师工作室,通过这一平台,发挥专业专长,指导企业生产管理,对企业生产过程进行技术监督,参与企业技术课题研究,为企业的生产解决具体的技术难题;加强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管理,促进学校与企业的沟通;并在教师工作中积累了临床生产经验,提升了教育教学水平。

1.就已经开设的“课堂—养殖场”教学模式,收集整理出一套完整的教学资料。

2.充分利用“校企一体”的模式优势,完善“冠名班”项目组“双师”素质教师的聘用、培养和激励机制;完善“冠名班”项目组企业兼职教师聘用管理办法,探索建立行、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实践技能课兼职教师的长效机制和动态管理机制。

四、建立环学校周边50公里内的生产实践圈

充分发挥地处城市近郊畜牧业发达区域的优势,与分布在学校周边的柳州市宏华牧业有限责任公司等30多家猪场、鸡场、鸭场密切合作,充分体现了“服务地方企业,紧密校企合作,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校企无缝对接”、“做中学,学中做”、“订单式”人才培养,打造学校周边教学生产实践网络,为其“冠名班”学生进行专业课程开展教学实践。

1.通过完善与企业合作的组织形式,形成校企深度融合的长效工作机制,为进一步推广“专业+订单企业”“专业+合作企业”等“校企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基础。

2.教育资源实现了校企共享。企业不仅将自己先进的技术和企业文化传授到学校,提升了学生对这个企业的认可度和忠诚度,还为学生提供工学交替、顶岗实训的基地,企业技术骨干成为学校兼职教师,学校选派骨干教师参与企业的科研开发和为企业培训员工。

五、校企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

广西宏华生物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与学校合作,共同改造学校第一教学实习牧场,广西桂柳家禽公司与学校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它们都是实行校企共同培养、共同管理、共同考核,达到整个实习过程要求、管理规范,具备“系统性、生产性、开放性”特征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实现“资源高效”。也实现学校和企业提出的 “教学与生产同步”、“教学管理与生产管理同步”、“毕业与就业同步”三同步。

六、制定“冠名班”学生的专门培训计划

(一)编制教学计划

“冠名班”教学计划是由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讨论编制的,其课程体系除学生学历需求的语数外、德、体、计算机课程外,建立了极具畜牧兽医专业特色工学结合的“课堂—养殖场”人才培养模式,技能实训课程均融合在领域课程中完成。

(二)确定教学目标,开发领域情境

冠名班教学所采用的是“课堂—养殖场”人才培养模式的职业课程,它的人才能力构成包括职业素养和技术能力,即把职业素养(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作为校企合作行业基础能力培养的第一阶段;把技术能力(基本能力、核心能力、拓展能力)作为校企合作行业专业能力培养的第二阶段,这需要教师具备整合企业现场工作与学校专业教学的能力,学习情境的构建是课程实施的关键,要求教师按照跨专业能力培养和学生个性要求构建的“学习与工作任务”进行教学,把原先封闭的专业课与现在开放的行动课的教学理念、专业内容与跨专业内容有机结合。

(三)进行完整学习领域内容的整合教学

为确保“课堂—养殖场”教学模式和各学习领域,能原汁原味的引进学校。结合企业的要求,2013年开始,学校与就与广西宏华生物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洽谈合作事宜,签订了每两个星期安排1个班级进行“课堂—养殖场”教学。即安排畜牧兽医专业班级到学校第一教学实习牧场进行为期2周的《猪生产》和《禽生产》岗位技能实践,除外,企业还对学生按照员工的标准进行企业概况、专业讲座(种猪、种鸡、肉鸡、肉猪与疾病防治、养殖技术、日常管理等)、企业文化(企业核心价值观,公司制度等)、养殖企业经营管理(公司创建、公司内部运营,外部市场分析和开拓等)、社交礼仪(待人接物,会议、餐桌、典礼礼仪等)、养殖行业发展概况(目前养殖行业的主体形式,未来发展方向)等培训。通过一个完整学习周的领域内容整合,不断指导师生转变对行动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的认识。

经过“冠名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所有冠名班的专业教师与学生都有这样的切身感受:

1.“课堂—养殖场”的课程方案“摆脱”了学科体系的“束缚”,强调系统学习与案例学习的有机结合。它为职校教师开拓了一个全新的教学空间,它使得教师不再局限在“课程导入、新授内容讲解、练习、小结、作业”的固定教学模式中,它打开了职校教师对项目教学的重新认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法的转变,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古话。

2.通过“冠名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师上课是轻松的,引导是关键的,备课是忙碌的;学生上课思想、状态、行动都热烈起来了,上课即工作,没有下课铃。

3.通过“冠名班” 人才培养改革,展示了职教校企合作的新空间。培训企业与职业学校的相互协调与合作,学校课程应该是企业课程的补充。企业不应将职校人才看成是应对近期生产需求的“短缺性资源”,而应该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资源”。

4.校企通过直接对话,分解各能力模块培训的要求:这是学校可以培养、培训达到的能力目标,那就放在学校培训;因为器材局限性,学校不能实现的目标,那就放在企业中完成。学校中培养的是企业未来的管理或基层高技能人才,从学生在校期间增加学生的企业归属感、岗位实践机会,为学校更新企业新产品、新技术,将来学生一毕业就可以上岗,这其实大大节约了企业招聘新员工再培训的成本,因此关注“冠名班”以及其他专业学生的成长,企业是责无旁贷的。

所以,冠名班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切入点之一,是推行校企共同育人培养模式改革,提高职业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为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学校积极推行冠名班工作,精心挑选合作伙伴和大型企业集团合作,实现定向培养,使学生入校即解决就业问题。共同商定培养方案,定期安排学生到企业参加见习、实习,工学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企业选派教师到校参与学校的教学工作。双方开展了大量活动,学生实践能力大幅提升。

【参考文献】

[1]范先超.高职畜牧兽医专业“2211”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

[2]张代涛.联手知名企业实施订单培养共育畜牧兽医高技能人才[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3]杨志成,黄颖.职业中学畜牧兽医专业“双轨制”教学实践及理论分析[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4(4)

[4]周涛.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校企联合办学的意义[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4(5)

[5]李欢.A公司“订单式”人才培养现状及优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

[6]周慧.中职烹饪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3

[7]胡在钜,蓝宗林,刘春林,钟静宁,彭少忠,熊艳芸.中职畜牧兽医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实践——以广西水产畜牧学校为例[J].广西教育,2014(14)

[8]张代涛.高职畜牧兽医专业“校企互动、岗位引领”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

【作者简介】阙晓南(1982— ),男,广西柳州畜牧兽医学校讲师、兽医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及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

中职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篇7

一、充分认识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更新, 职业教育也需要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 在人才的培养上不能只是应付就业需要, 更要注重创新精神等新的素质标准,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工学结合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学模式, 这要求职业学校根据自身专业设置去寻求企业的帮助, 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一起培养出适用的人才。我校把办学的方向统一到了面向企业需求上来, 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创设新的专业培养急缺的技能型人才, 真正达到了服务当地经济建设的目的。在当今社会, 职业教育办学最重要的就是要贴近就业市场, 积极地寻求适合的企业进行合作, 建立起实习与就业、生产和教学、学习与工作等相互结合的产学研一体化新型教学模式, 即把作为用人单位的企业和育人单位的学校密切联合到一起, 这样才能真正把职业学校做到企业化、市场化, 以满足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如何推进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

我校综合两年以来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下面几个有效的推进措施。

(一) 为了保障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必须建立相关的管理机制

当今社会的职业教育和企业行业的关系密不可分, 让企业直接参与到职业教育的办学中是推进工学结合的最佳方式, 也是进行技能型、素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之处, 能够使校企之间优势互补、共享资源, 达到共同发展。

为了使企业参与办学助推职业教育发展, 2012年我校选取畜牧兽医专业与当地的食品厂、养殖场和饲料厂等相关企业确立了校企合作的关系, 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与企业合作的新理念, 在人才培养上做到了工学结合与产学研一体化, 在制度建设上切合实际制定出了《教学与学生实习实训管理办法》等制度, 在组织机构上专门设立了针对工学结合的专业化教育团队, 学校高层每学期就工学结合问题召开专题化会议, 对培训计划进行修改和制定, 并在总结教学经验的同时解决相应的问题。

(二) 在教改政策制定上要以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为重心

对于学校来讲教学的质量就是生命。我校在人才培养上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不仅要学会专业的知识, 也要学会实际操作的技能, 使培育出的人才能够应用到一线的管理、服务和生产岗位中去, 以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不适用, 达不到这一目的。如今的职业教育模式需要切实推行模块实训和案例教学等更为先进的教育方法。一是要建立贴合企业和市场需要的专业课程, 建议组设专门的专业课程建设委员会来指导专业课程的建设, 促成“盯住紧俏产业建设专业、根据专业选择适宜产业、学科和产业相互链接、岗位和专业相互链接”的科学化办学模式;二是把课程设置的实用性作为核心内容, 在课程的规划和设计上要充分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 联合企业建立课改指导机构, 在课程体系的建立上把握好“学生为中心、就业为导向、课程为主体、能力培养为本位、职业活动为主线”的总体思想。

(三) 推行进入企业顶岗实习的方式

1. 如何理解顶岗实习模式

以中职畜牧兽医专业为例, 在学生实践教育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顶岗实习, 这是学生如何将专业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主要方式, 也可以借此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2. 顶岗实习模式的具体要求

顶岗实习需要学生通过企业专家和教师的指导独立完成所负责岗位的全部工作, 并据此提报顶岗实习的报告。

3. 推行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的成效

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能够使企业和学校之间优势互补、共享资源, 达到共同发展, 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对企业来讲, 获取了一定的人才储备, 也得到了学校的文化资源、咨询和培训服务;对于学校而言, 在教师队伍和专业课程上都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在师资培训上也有了创新, 教育培训的服务领域得到了拓展, 教学实践的条件得到了提高, 实习实训的基地也相对稳定, 对于学校的竞争力和知名度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从学生的层面上来说, 学习目标更加明确, 就业竞争力得到加强, 所学专业更为贴合市场需求, 所以对于未来更无需担心。

摘要:人才培养的模式是由其方式和目标共同组成的, 再具体地说就是通过一定的教育观念和思想, 把人才培养的过程、目标、途径、规格、环境、条件以及方式等各项要素相互融合。我们要培养相应的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就必须把握理论联系实践的科学理念, 大力推进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的新型教育模式, 这对改革传统中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教育模式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职

参考文献

[1]陈荣光.中专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改革研究[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12 (3) .

[2]霍顺校.中等职业学校畜牧兽医专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对策[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 2010 (3) .

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篇8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依据畜牧兽医市场发展规律和行业企业对高技能专业人才的需求, 改革课程教学设计思路, 实施精品课程教学, 突出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为目标、以技能为主线、以双师为抓手、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 带动专业调整和课程建设, 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 使其充分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的工作过程系统模式, 加强与周边养殖场的合作, 开展工学交替式教学, 同时聘请行业企业人员作为客座教授来校讲座, 通过养殖企业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 实现教学与生产的零距离对接。

1 理论知识源于养殖一线

从高等性和职业性两个方面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体系, 调整和更新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 使教学内容符合生产实际, 由双师型教师授课, 以优良的实践教学条件为支撑, 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 使理论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目前, 一些高职教学模式仍是以课堂为中心, 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 造成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 这种“黑板养猪、教室谈病”的教学方式培养出的学生很难适应社会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 为改变这种状态, 高职教育必须在内容上求新求变, 即要注意:1) 教育内容与职业需求对接;2) 职业能力与就业岗位对接;3) 实现教育与就业对接;4) 人才培养规格与用人单位要求对接;5) 专业设置与社会经济发展对接;6) 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对接。

就业是教育的根本, 高职教育就是要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 畜牧兽医专业教育目标定位于服务广西区域经济发展, 针对企业需求, 有的放矢。

2 多重管理融为一体

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 学院与企业的关系由松散型转变为紧密型, 由过去的邻里关系转变为现在的亲属关系, 使学校、企业和家庭融为一体, 在共同管理学生的同时, 也使职业教育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2.1 学校的管理

2.1.1 对专职教师的管理

教师要不断学习和补充新知识, 养成不断学习的良好习惯, 用不断发展的前沿知识和相关知识充实教学内容。教师要认真备课, 不断更新课件, 在上课前结合授课计划, 熟悉授课内容, 并要不断更新完善课件, 使其更具生命力。教师要熟悉基础课, 一个好的专业课教师, 必须有完整的知识体系, 能够准确把握课程之间的联系。教师还要有实践经验, 英国著名工程教育专家沙尔福大学的齐斯霍姆教授说:“具有外科医生资格的教师, 在外科手术室里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外科医生”;因此, 有计划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 可以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逐步实现教师技师合一, 即将知识、技能、教学一体化。

学校要重视组织年轻教师利用寒、暑假参加学术会议, 把握专业领域学术发展动态, 与行业及企业保持密切联系。 教师还要严格管理学生, 我国古代有教不严, 师之惰的谚语, 这也是对教师的鞭策; 教师应热爱教学工作,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教师修养, 立德为本;爱岗敬业, 教书育人。教育、教师和师德缺一不可。教师要管理好学生, 必须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 同时注意个人的品行修养,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千教万教, 教人求真;千学万学, 学做真人”。为人师者, 要事事三思而行, 用春风化雨润无声的细节来影响学生, 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

2.1.2 对外聘教师的管理

外聘教师也要认真备课, 做好课件, 要注重实践与理论的完美结合。外聘教师要进行自我成才、企业发展、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题讲座, 但其工作重点应放在生产一线对学生的指导上。

2.1.3 对学生的管理

按照学生志愿录取和培养学生, 并从入学抓起,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一学期结束后, 确定学生主攻方向, 选拔精英, 培养主管技术场长, 以就业为出发点, 在3年的高职教育期间, 还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自学、消化。

2.2 企业对学生的管理

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 双方共同管理学生, 共同制订各种管理制度, 如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实习实训制度、考试考核制度、安全制度等等, 并汇编成册, 人手一份。学生在校要遵守校规校纪, 在工厂要遵守厂规厂纪, 出现问题让制度说话, 按制度办事。学生在生产实习期间的管理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 但对于发生的重大事件, 企业在第一时间要通报学校, 共同及时处理。

2.3 家长对学生的管理

每月由学生本人和系部与家长联系一次, 让家长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如何学习、怎样生活, 了解家长对自己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是否满意, 使其共同参与对学生的管理。

3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通过校企合作, 采取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 使学生真正掌握畜牧兽医专业操作技能, 培养专业能力。学生通过学习、创新教育、信息引导、团结协作等培养综合能力, 使其具备竞争意识, 保持自强、自立的个性, 学生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能力;同时, 学生还要通过适应社会、与他人交往、认真完成任务来培养自身的社会能力。

4 消除教学中的制约因素

4.1 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找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切入口。校园文化是一种教育研究文化, 其最高目标是如何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企业文化是一种经营实践文化, 其最高目标是为社会提供良好服务的同时追求利润和效益的最大化。一种新型的管理理论, 其精髓在于质量第一、信誉为本、顾客至上, 并把它体现在日常的生产经营与管理中, 学校要注意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动与融合, 从而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4.2 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目前的教学质量测评是以学生给老师打分为依据的, 由于学生不认真, 随心所欲失之严肃, 这对要求严格的老师极不公平, 也伤害了部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学校要尽快建立公正合理的教学质量测评制度, 这样才能有效地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4.3 改善学校教学条件

教学基础条件如教室、实验室、教师, 这些都是办学的关键所在, 学校应当依据条件确定招生人数, 不能盲目扩大招生数量, 扩大招生一方面会给系部造成很大压力, 另一方面也影响教学质量。

4.4 减少学生课外活动

学生的课外活动要结合班级的课程多少来定, 现在3年的课程压缩成2.5年, 完成学生没有足够自己的支配时间去消化、理解课堂上学过的知识;因此, 应适当调整课外活动, 减少各种不必要的会议, 还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

5 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结合

首先, 要把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 利用中财基地项目构建“结合教学搞科研, 搞好科研促教学”的平台, 实现教学和科研一体化;其次, 要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即将实验课程、实训课程、生产实习课程紧密结合;第三, 要校内校外相结合, 即以学院创办的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为平台, 开展实践教学;最后, 要充分利用企业资源, 将车间教室合二为一, 使教、学、做一体化, 在实训基地建设上, 要注意保证安全、健康, 便于教师组织教学, 方便学生观察、操作、学习和探究。

教师是理论的传授者, 又是生产实习的指导者。只有对生产一线环境了解的技能型教师才能培养出真正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学生是受教育者, 又是学徒。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边动手操作边学习知识、技能和技术, 还能自己动手饲养各种动物。通过校企合作方式, 使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 学校既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 也要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 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前沿, 为了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的合格人才, 学校要将企业的管理专家、劳动模范、技术革新能手和企业老总等请上讲台, 讲理想、讲技能、讲规范、讲道德, 使课堂不仅有知识点, 也有实践技能的展示, 不仅有课本知识, 也有成功的经验和前人的教训。

6 小结

畜牧人才 篇9

1 对象与方法

采取发传真或登门请受调查者填写问卷调查表的方式, 了解企业近几年来招聘高职畜牧兽医类专业人才的情况和未来几年对高职畜牧兽医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社会未来几年对高职畜牧兽医类专业人才需求的判断, 同时了解各学院往届高职畜牧兽医类专业毕业生对社会未来几年对高职畜牧兽医类专业人才需求的判断。对收回问卷调查表进行统计分析。给企业发出问卷调查表30份, 收回25份, 其中民营企业20家, 中外合资企业3家, 外资企业2家, 有18家企业制订了未来6年对高职畜牧兽医类专业人才的需求计划。给往届高职畜牧兽医类专业毕业生发出问卷调查表60份, 收回50份, 其中男毕业生36人, 女毕业生14人;2007年毕业10人, 2008年毕业21人, 2009年毕业18人, 2010年毕业1人;畜牧兽医专业30人, 动物医学专业20人。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企业单位调查结果

对企业调查结果见表1、表2。

从表1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 25家企业近5年来对高职畜牧兽医、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生需求量较大, 尤其是对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需求量最大, 在招聘畜牧兽医类专业毕业生总数620人中, 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为450人, 占72.58%;其次是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生160人, 占25.81%;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比业生最少, 仅10人, 占初招聘人数的1.61%。

由表2可见, 18家企业未来6年需求高职畜牧兽医类专业毕业生为2 545人, 平均每年为424人, 其中对高职畜牧兽医、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生需求量较大, 尤其是对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需求量最大, 未来6年计划招聘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为1 635人, 占62.24%, 计划招聘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生为722人, 占28.37%。

调查的25家企业, 都认为社会未来几年对畜牧兽医专业人才需求量大, 应作为重点专业进行建设;有21家企业认为社会未来几年对动物医学专业人才需求量大, 有19家企业认为应作为重点专业进行建设;此外, 有19家企业认为社会未来几年对宠物养护与疾病防治专业人才需求量大。

2.2 对往届毕业生调查结果

在调查学院往届高职畜牧兽医类专业毕业生的50人中, 从事本行业的44人, 就业对口率达88%;不从事本行业的6人。主动换过单位的38人, 占76%, 换单位的主要原因有:看不到发展前景的20人, 待遇差的10人, 工作压力大的8人。对所学专业满意, 认为对职业发展帮助很大的18人;基本满意, 对职业发展帮助较大的24人, 满意度达84%;不太满意, 认为帮助不大的8人。

调查的50位往届高职畜牧兽医类专业毕业生, 都认为社会未来几年对畜牧兽医专业人才需求量大, 应作为重点专业进行建设;有46位认为社会未来几年对动物医学专业人才需求量大, 有32位认为应作为重点专业进行建设;此外, 有34位认为社会未来几年对宠物养护与疾病防治专业人才需求量大。

3 小结与讨论

调查结果表明, 过去几年养殖企业招聘了一大批高职畜牧兽医类专业人才, 未来几年对高职畜牧兽医类专业人才还有较大的需求量。“十一五”期间, 养殖企业在招聘的高职畜牧兽医类专业人才中, 畜牧兽医专业占的比例最大;其次是动物医学专业。“十二五”期间, 养殖企业对高职畜牧兽医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中, 畜牧兽医专业的需求量最大;其次是动物医学专业;对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的需求量不大。结合学院近几年录取并经调整后就读高职畜牧兽医类专业学生情况, 建议学院“十二五”期间加大对畜牧兽医和动物医学专业建设的投入, 逐年适当扩大招生规模, 至2015年使高职畜牧兽医类专业在校生达1 800人左右的规模。

本次调查的对象主要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内的养殖企业, 调查结果表明, 养殖企业在高职畜牧兽医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中, 对畜牧兽医专业人才需求量最大, 这可能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养殖业中养猪和养鸡占有很大的比重有关。200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猪肉产量232.3万t, 占全区肉类总产量的62.6%;禽肉产量118.4万t, 占全区肉类总产量的31.9%。养猪和养鸡企业都需要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其次, 养殖企业对动物医学专业人才需求量也比较大, 这可能与养殖企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程度越来越高、动物疾病的防控越来越重要有关。

畜牧人才 篇10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要求, 要实现畜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重点在资源的合理配置, 核心在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建设, 出路在打造现代畜牧业。

2 甘洛县畜牧专业人才队伍现状

四川甘洛县是一个山区县, 现有县、乡、村畜牧专业人才队伍共304人, 农村具有畜牧养殖特长的实用型畜牧人才约2000余人。全县、乡畜牧专业人才队伍中有高级职称2人, 中级职称21人, 初级职称20人。28个乡镇畜牧兽医站中的45人乡镇畜牧兽医员, 半脱产畜牧兽医员占24人, 半脱产人员除个别少数为函授中专及高中学历外, 大部分均是初中、小学学历。全县畜牧专业人才队伍整体呈现学历低, 技术结构单一的状况, 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均不能满足现代畜牧业建设的需求。

3 县域畜牧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1 畜牧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是发展现代畜牧业的现实需要

甘洛县是半农半牧区山区贫困县, 传统畜牧业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 但是陈旧的养殖管理观念、落后的养殖设施、低下的养殖生产技术水平仍然是制约区域内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发展现代健康畜牧业, 必须以畜牧专业人才队伍为支撑, 通过人才队伍建设来提升畜牧产业的科学技术含量, 不断加强传统畜牧业的改造, 才能实现现代畜牧业的发展, 才能真正实现畜牧业增产、增效、增收的目标。

3.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的形势需要

畜牧养殖业在农村产业结构中, 是农村现金收入的重要来源和产业支撑, 科技养殖水平的高低直接涉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中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等重要建设内容。通过畜牧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培育新型农民, 加大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 以农民养殖科技素质和致富能力的提高, 为畜牧业业增产增收和改变乡容村貌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畜牧人才队伍建设成为新农村建设事业的重要形势需要。

3.3 当前“三农”工作的迫切需要

农村、农业、农民“三农”问题是我国当前及其今后一段时间内的重要工作, 农村发展, 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是当前我国“三农”工作的重要目标。“三农”问题的解决离不开畜牧科技的发展, 畜牧科技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畜牧人才队伍的有力支撑。只有通过人才队伍建设, 提高农村养殖科技生产力水平, 才能真正实现农村发展, 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的“三农”工作目标。

3.4 区域畜牧业经济持续发展的发展需要

2008年甘洛县畜牧业总产值达到了3.4028亿元, 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7.79%。畜牧业成为县域经济产业中, 特别是农村产业中重要的支撑产业和区域经济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畜牧人才队伍素质和能力的高低, 必然影响畜牧业的健康发展质量和持续发展能力, 畜牧业的是否正常发展必然进一步影响区域经济的全面稳定。加强县域畜牧人才队伍素质和能力建设是区域畜牧业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 是县域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4 加强畜牧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和对策

县、乡、村、户“四级”畜牧人才队伍主要工作特点是工作在基层生产一线, 生产技能实践操作性强。甘洛县畜牧局在队伍建设中, 推行“一核心, 六坚持”的制度建设和管理措施。针对畜牧人才队伍的不同特点, 围绕培养与激励, 以畜牧专业队伍素质和技能提高为核心, 以加强服务保障能力为目标, 甘洛县全面强化县域“四级”畜牧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推进县域现代畜牧业健康发展。

4.1 坚持队伍学习制度化

围绕畜牧中心工作、畜牧兽医专业技术理论、实践案例分析、畜牧产业发展研讨、畜牧项目规划实施、专业行政执法与产业政策、政治理论等关键内容, 重点在县、乡、村畜牧专业队伍中全面推行学习制度化, 建立专门的学习信息档案, 做到期期学习有主题, 条条主题有内容, 个个内容有结果。

针对养殖户数量大、需求类型多样的特点, 由畜牧技术部门主导, 在科技、扶贫、宣传、广播等部门的协作下, 以猪、牛、羊、禽的科学养殖和疫病控制、饲草料种植调配等内容为重点, 建立集中学习和分片区、分类型、分班、分组的轮流学习制度。

4.2 坚持队伍培训经常化

县级畜牧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以岗位综合素质提高和行业管理、指导、引领能力为重点, 加强服务指导能力建设为目的。重点开展项目规划、项目实施、技术指导、技术分析、畜牧兽医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处置、实验操作、技术资料报告撰写等培训内容;乡 (镇) 队伍以实际操作技术指导、区域规划、技术资料收集、片区畜牧兽医工作协调与应急处置等为主要培训内容, 以引导、培训、管理为重点, 强化业务指导、技术培训、信息服务, 不断提高乡镇技术保障服务能力, 为区域内的畜牧业发展提供基础技术保障;针对协防员来自基层, 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不高的具体情况, 村级协防员队伍以一线的防疫和畜牧兽医简单技术处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训提高为重点。通过对协防员的指导、培训、监督, 切实加强村级协防员基础操作技能的培训、提高, 有效保证春、秋二防工作的防疫质量;养殖户以强化科学养殖生产流程管理实用技术为重点, 提高养殖生产科技水平、养殖抗风险能力和增加养殖效益为目的。针对农户养殖业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 以实用型科学养殖技术的指导、培训、示范为重点开展进村入户的技术服务, 在建设多样性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上, 营造有利于稳定农村畜牧技术人才队伍的生产发展环境。

4.3 坚持队伍考评公正化

在畜牧队伍建设中, 针对工作、学习中的考核、晋职、晋升、选拔、选优、评优、评奖等事项, 甘洛县畜牧局严格按照评选标准, 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推行群众酝酿、民主推荐、集中讨论、公开测评、综合平衡的考评、考核方式。做到情理服人、事理服人和法理服人。以制度和程序的公正客观来保证结果的公正客观, 减少队伍的内耗, 发挥队伍的积极能动性和团队协作精神。营造一种以业绩为导向、有利于畜牧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 最终达到在整体上推进畜牧人才队伍建设的目的。

4.4 坚持队伍责任明确化

甘洛县在畜牧业务工作中推行责任制管理, 按照日常工作站 (室) 负责制、项目课题小组负责制、专业大户科技特派员联系制、牧业生产及动物重大疫病防控包乡联系制, 畜牧业务工作实行县包乡, 乡包村, 村包户的联系责任制度。每年年初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年终兑现评定考核。以工作责任的明确化来规避原来日常工作事务中推诿扯皮的内耗现象, 充分调动队伍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4.5 坚持队伍奖惩明朗化

为了防止和杜绝工作失误导致的责任事件的发生, 围绕畜牧业务工作建立了《甘洛县畜牧工作重大责任追究制》、《甘洛县畜牧专业技术人员考核制度》、《甘洛县乡镇畜牧兽医人员考核制度》、《甘洛县村级协防员聘用管理制度》、《甘洛县畜牧工作信息报道、专业论文写作及专题材料报送奖励制度》、《甘洛县畜牧局优秀人才示范岗、优秀示范站室评选奖励制度》, 建立竞争激励机制, 结合目标责任管理兑现奖惩, 体现奖勤罚懒的激励机制。

4.6 坚持队伍保障人性化

畜牧技术行业业务工作工作量大, 事务繁重, 具体事务全部在基层一线。甘洛县地处山区, 各乡镇的道路交通条件落后, 工作、生活环境条件都很艰辛。县畜牧局针对一线工作人员严格按照《甘洛县畜牧局后勤保障制度》开展后勤管理服务, 依据《甘洛县畜牧局畜牧工作业务用车制度》保障工作业务用车, 《甘洛县畜牧局职工及直系亲属慰问制度》, 制定了病伤死亡及节假日慰问的相关规定, 体现了单位、集体的人性管理、亲情化管理。提高队伍的亲和力和凝聚力。

摘要:为了推进区域内畜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川甘洛县畜牧局在县、乡、村、户“四级”畜牧人才队伍建设中推行“一核心, 六坚持”的制度建设和管理措施。全面增强了畜牧专业人才队伍素质能力, 有效推进了区域现代畜牧业发展进程, 促进了区域畜牧业经济健康发展。

上一篇:以读促教下一篇:直面学生的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