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遇和优势

2024-08-02

机遇和优势(精选九篇)

机遇和优势 篇1

一、广西发展文化产业自身具有的优势

广西发展文化产业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条件, 如文化资源丰富、品牌文化项目影响深远、区位优势明显等。而其中文化资源多种多样, 有自然风光资源、节庆习俗资源、民族民间工艺品资源等等。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 通过市场营销和推广, 使广西文化走向东南亚和世界, 并且带动广西整体经济发展。

(一) 文化资源优势

文化资源是人们从事文化生活和生产所必须的前提条件, 文化资源的丰富程度和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当地文化经济的发展。文化资源的特点是地域性强, 特色明显, 具有很强的垄断性和不可模仿制造性, 因而具有极明显的资源竞争优势。广西的文化资源十分丰富, 包括自然风光资源、节庆习俗资源和民族民间工艺品资源等, 这些独特的文化资源为广西发展资源型文化产业提供了最基础的条件。

1. 自然风光资源。

广西的自然风光资源主要有山水风景资源、海滨旅游资源、文物古迹资源等。山水资源十分丰富而奇特, 如桂林山水享有“山水甲天下”的美誉, 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和历史文化名城;德天瀑布横跨中国和越南两个国家, 是世界第二大、亚洲第一大跨国瀑布, 是国家特级景点;白色乐业县的乐业天坑群已成为世界级品牌的旅游资源;龙胜县的龙脊梯田有“梯田世界之冠”的美誉。此外, 桂平西山、桂平大藤峡、龙潭国家森林公园、北海市合浦县的山口红树林等山水风景也十分迷人;海滨旅游资源享誉天下, 如北海银滩被誉为“天下第一滩”;涠洲岛是中国最美的海岛之一。此外, 龙门七十二泾、钦州市三娘湾等也是著名的海滨旅游景点。广西文物古迹众多, 如兴安县境内的灵渠、宁明县花山岩画、柳州市的柳侯祠、明代靖江王府和靖江王陵、忻城县的莫氏土司衙门、三江侗族的风雨桥、鼓楼等木质建筑。这些丰富多彩的自然资源为广西发展文化旅游提供了充足的条件和基础。

2. 节庆习俗资源。

广西有绚丽的少数民族节庆习俗资源。如壮族歌圩节、贺州市瑶族的“盘王节”、仫佬族的“依饭节”、毛南族的肥套 (“肥套”是毛南族还愿等活动的总称) 等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外, 还有壮族“蚂拐节”、京族“哈节”、苗族跳坡节、侗族花炮节、回族古尔邦节、彝族跳弓 (公) 节、水族端节、仡佬族吃新节等民族特色文化节庆。以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为代表的节庆文化品牌是广西发展旅游不可或缺的资源。

3. 民族民间工艺品资源。

广西民族民间工艺品种类众多。广西素有“铜鼓之乡”的美誉, 广西成为各种类型铜鼓的荟萃之地;壮锦是广西壮族地区一项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手工艺品, 也是中国四大名锦之一;绣球是广西极具特色的旅游工艺品之一, 百色市靖西县旧州街被文化部命名为“绣球之乡”, 入选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桂林市临桂县的五通镇形成了风格独到的“三皮画”产业, 被命名为“文化 (美术) 产业示范基地”;广西贺州是中国瑶族聚集区, 当地的“瑶族服饰”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钦州的坭兴陶是钦州最著名的特产之一, 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此外, 桂林阳朔的画扇、广西合浦的珍珠、广西梧州的人工宝石、玉林市博白的芒编等民间工艺品都享誉海内外。这些民间工艺品既是广西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又是广西发展旅游和文化产业特有的文化资源。

(二) 品牌文化项目优势

要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地方区域必须有自己的品牌和特色, 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份额。为此, 广西不断整合资源, 自主创新, 打造了一批文化品牌项目。

广西的歌舞品牌最具有国际影响力, 尤其是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被打造成了世界级的民族文化艺术精品。同时, 南宁的《妈勒访天边》、柳州的民族大型音画《八桂大歌》、桂林的《大儒还乡》都入选了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

节庆品牌主要有“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桂林漓江刘三姐歌圩”等, 这些项目也显示了文化产业品牌效应。“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成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十大节庆活动”。桂林的“刘三姐歌圩”已被国家文化部确定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休闲娱乐品牌主要有桂林雁山区大埠乡的愚自乐园, 它成为世界顶级的创作基地与度假胜地。2003年, 愚自乐园被评为国家级AAAA景区;2004年, 被中央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

广西出版业是成绩较突出的文化产业行业, 其中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接力出版社等在全国出版业界享有盛名。

动漫品牌主要有柳州市的蓝海科技有限公司, 2006年被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游戏软件分会授予“中国动漫游戏研发基地”和“中国动漫游戏人才培训基地”。

在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等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的基础上, 广西今后要重点策划“首府第一村”、“梦幻东南亚”“老南宁”等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 全力做大做强刘三姐文化品牌、民族歌舞品牌、会展品牌、节庆文化品牌、文博品牌、文化旅游品牌和民间工艺品牌。

(三) 区位优势

长期以来, 广西被认为是穷山恶水之地。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之后, 广西的区位优势逐渐明朗起来:广西沿海、沿江、沿边, 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 是中国唯一与东盟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省区。由于广西拥有对东南亚开放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趋同的文化语言和深厚的合作基础, 因此广西被中央确定为中国与东盟合作的门户、前沿、桥头堡。这种区位优势将使广西从偏居一隅的欠发达省区迈向中国—东盟开放合作前沿, 从而成为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建成受益最大的省区之一。

二、广西发展文化产业面临的重要机遇

(一) 国家和区党委、区政府的重视与支持

2010年1月1日,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给广西文化产业“走出去”提供了最大机缘, 自贸区成为广西与东盟合作发展的助推器。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 “要把广西建成中国与东盟合作的新高地”[2]。

近年来, 广西区党委、区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也非常重视, 积极搭建与东盟国家交流合作的平台, 把南宁市的中国—东盟国际商务区打造成为展示中国与东盟各国文化艺术的窗口, 积极开展各种与东盟主题有关的文化活动, 举办东盟专题会展及专业论坛、学术研讨、文艺团体互访演出等重大活动, 为广西与东盟各国的文化交流合作创造机遇和条件。

(二) 广西与东盟广泛的文化合作基础

“广西处于国家‘南下发展’战略的最前沿, 广西文化具有与东盟国家文化交流和产业合作的先锋意义。”[3]广西与东盟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已全面开花。广西已成立中国—东盟青少年培训基地、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培训中心;成功举办了五届的“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 成为中国—东盟文化区域合作的亮点品牌;广西与越南、柬埔寨合作建设山水实景演出项目, 成为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合作的新平台;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中国—东盟博览会等蜚声国内外。广西与东盟国家在旅游产业、节庆会展产业、出版产业、电影产业等多领域进行文化交流与合作, 文化产业合作成为广西—东盟合作的“新引擎”。广西与东盟的文化交流大大提高了广西在东盟国家的知名度。

总之, 广西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必须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 抓住机遇, 实现与东盟国家交流与合作, 推动民族优秀文化加速走向东南亚、走向世界。这不仅是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也是广西对外开放的必然之举。

摘要:目前, 广西在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主要体现在:文化资源优势、品牌文化项目优势和区位优势等;同时, 广西发展文化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重要机遇:区党委、区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广西与东盟各国已有广泛的文化合作基础。广西应利用自身的各种优势和条件, 同时抓住机遇, 将广西的各种优势和资源整合, 促使其转化为经济优势。

关键词:广西,文化产业,优势,机遇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化厅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桂发改规划[2011]607号) [EB/OL].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 http://www.gxdrc.gov.cn/cslm/fzgh/wjgg/201108/t20110824_343628.htm, 2011-08-2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3/16/c_121193916_27.htm, 2011-03-16.

企业的优势与机遇战略分析 篇2

一个企业的发展壮大,以及企业的经久不衰,是企业在发展中能够与时俱进的结果。“在世界历史上,能持久地保持竞争优势成为长寿企业的案例是十分罕见的。1954年《财富》杂志开始进行企业排名时的第一届世界500强,到20世纪末仍留在世界500强名单中的只剩下不到100家。有统计认为跨国公司的平均寿命为40~50年,而我国民营企业的寿命一般为5~10年”。那么如何实现企业的不断发展,经久不衰,甚至发展成为百年名企呢?企业的与时俱进是制胜的法宝之一。企业的与时俱进,首先要正确的分析外部环境的变化,自身条件的状况。当然与时俱进的发展更应该制定发展的战略,战略是企业自身主动适应外部环境变化,调节自身状况的一个转化过程。

首先,了解企业自身所具有的能力和优势点,只有用自身的优势去发展,去竞争才能收到好的成效。比如一个企业,本身不具有生产某项产品的能力和基础,仅凭着一股充满干劲的精神是不可能赢利的,因为拿其自身不擅长的弱项去试,去和有着生产经验的其他企业相竞争,必然会导致一败涂地的后果。何为优势呢?比如,一个百年企业的老字号,这样的“头衔”本身就是一种优势,是新兴的企业所不具备的。再比如,一个企业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或者有着良好的客户关系等,或者企业所处的地理位置具有交通方便的特点等,这些都是自身的优势点,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强项这才是企业发展、制定战略的第一步。而当企业扩大发展,制定进一步的发展目标和战略的时候,同样,“S”这一项是必须首先要进行的自我审视。

其次,与时俱进更需要战略化的目标,实现竞争优势的转化和发展。“在市场竞争条件下,战略是激发企业潜力,应对日益复杂和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实现企业目标的核心性概念,以实现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一致性为目的,主要涉及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由于企业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资产、组织、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因此企业制订战略发展计划时也必须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即必须进行战略分析”。当企业对自身能力和外部环境的价值链进行分析的时候,可以对企业发展战略进行定位,每一个战略目标就是企业的一个战略空间点,无数个战略目标的集合就构成了战略空间。因此,企业的战略空间分析是竞争优势分析的转化和发展。任何企业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实体,它所面对的环境和自身所具有的条件都是在时刻变化的,因此在制定企业战略时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和实事求是,尽可能全面的分析影响因素和竞争优势,确定企业发展的战略空间。SWOT分析方法对企业的分析和目标的制定是有效的,具体的应用要灵活多变,当然,仅凭SWOT分析方法,仅仅是与时俱进的第一步,也是很难使企业的发展经久不衰的,还需要企业

对自身发展的战略目标进行定位,分析和建构自身的战略空间,让目标战略化,让发展持续化,实现企业发展的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当两个企业处在同一市场或者说它们都有能力向同一顾客群体提供产品和服务时,如果其中一个企业有更高的赢利率或赢利潜力,那么,我们就认为这个企业比另外一个企业更具有竞争优势。所谓竞争优势是指一个企业超越其竞争对手的能力,这种能力有助于实现企业的主要目标——赢利。但是,竞争优势并不一定完全体现在较高的赢利率上,因为有时企业更希望增加市场份额,或者多奖励管理人员或雇员。竞争优势实际上指的是一个企业比其竞争对手有较强的综合优势,但是明确企业究竟在哪一个方面具有优势更有意义,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扬长避短,或者以实击虚。所以企业在做优劣势分析时必须从整个价值链的每个环节上,将企业与竞争对手做详细的对比衡量一个企业及其产品是否具有竞争优势,只能站在现有潜在用户角度上,而不是站在企业的角度上。企业内部优势与利用外部机会的战略,是一种理想的战略模式。当企业具有特定方面的优势,而外部环境又为发挥这种优势提供有利机会时,可以采取该战略。例如良好的产品市场前景、供应商规模扩大和竞争对手有财务危机等外部条件,配以企业市场份额提高等内在优势可成为企业收购竞争对手、扩大生产规模的有利条件。战略是利用外部机会来弥补内部弱点,使企业改劣势而获取优势的战略。存在外部机会,但由于企业存在一些内部弱点而妨碍其利用机会,可采取措施先克服这些弱点。例如,若企业弱点是原材料供应不足和生产能力不够,从成本角度看,前者会导致开工不

足、生产能力闲置、单位成本上升,而加班加点会导致一些附加费用。在产品市场前景看好的前提下,企业可利用供应商扩大规模、新技术设备降价、竞争对手财务危机等机会,实现纵向整合战略,重构企业价值链,以保证原材料供应,同时可考虑购置生产线来克服生产能力不足及设备老化等缺点。通过克服这些弱点,企业可能进一步利用各种外部机会,降低成本,取得成本优势,最终赢得竞争优势。案例分析:沃尔玛是著名的零售业品牌,它以物美价廉、货物繁多和一站式购物而闻名。沃尔玛的销售额在近年内有明显增长,并且在全球化的范围内进行扩张.(例如,它收购了英国的零售商ASDA)沃尔玛的一个核心竞争力是由先进的信息技术所支持的国际化物流系统.例如, 在该系统支持下,每一件商品在全国范围内的每一间卖场的运输、销售、储存等物流信息都可以清晰地看到。信息技术同时也加强了沃尔玛高效的采购过程。沃尔玛的一个焦点战略是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优秀的人才是沃尔玛在商业上成功的关键因素,为此沃尔玛投入时间和金钱对优秀员工进行培训并建立忠诚度。采取收购、合并或者战略联盟的方式与其他国际零售商合作,专注于欧洲或者大中华区等特定市场。沃尔玛的卖场当前只开设在在少数几个国家内。因此,拓展市场(如中国,印度)可以带来大量的机会。沃尔玛可以通过新的商场地点和商场形式来获得市场开发的机会。更接近消费者的商场和建立在购物中心内部的商店可以使过去仅仅是大型超市的经营方式变得多样化。沃尔玛的机会存在于对现有大型超市战略的坚持。

机遇和优势 篇3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包括岳阳、常德、益阳3市及长沙市望城区, 并纳入湖北省荆州市, 总共33个县市区, 规划总面积6.05万km2, 常住总人口2200万;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达6454.78亿元, 是跨两湖地区经济发展大战略的重要一环[1]。近年来, 洞庭湖地区经济迅速发展, 产业结构迅速提升, 三次产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第一产业生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逐步缩小, 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逐步上升, 尤其是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日益显著。

1 湖区第三产业发展的优势和阻碍因素

现阶段,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 (以下只分析岳阳、常德、邵阳三市) 第三产业总体发展状况较往年已有较大幅度提升 (表1) 。

对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第三产业进行分析, 可以客观认识生态经济区本身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优势、阻碍因素以及外部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把握自身优势及外部机遇, 规避和转变劣势及威胁, 实现经济区第三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表表11 22001122年年洞洞庭庭湖湖经经济济区区各各地地区区第第三三产产业业发发展展状状况况

1.1 发展优势

(1) 经济基础较好, 第三产业发展较为迅速。2012年, 湖区生产总值达6454.78亿元, 经济发展势头迅猛, 目前区内有14个国家商品粮基地县, 有赫山、南县等一批优质棉基地县和沅江、汉寿、安乡、湘阴等4个特色水产基地县及3个国家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 第一产业发达。随着经济的发展, 洞庭湖区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第二产业体系, 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 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如岳阳的石油、化工产业, 益阳的麻纺、机械产业, 常德的酿造业、卷烟业、光电产业等, 第一二产业的迅速发展为第三产业的提升提供了资本、技术和人力支持。目前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内有常德经济技术开发区、岳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益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三个国家级工业园区和一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湖南望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第三产业发展较为迅速。

数据来源:湖南统计信息网

数据来源:湖南统计信息网

(2) 地理位置优越, 交通便利。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处于长江中游, 承东启西、沟通南北, 吞吐长江、接纳四水, 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区内有京广大动脉、武广铁路、洛湛铁路、荆岳铁路穿过, 且石长铁路连接东西铁路干线;长常 (张) 高速公路和106、107、207、319四条国道环绕全区;区内省道密集, 主要有三纵两横:201、204、205、306、308省道, 构成环湖交通网。岳阳城陵矶港是长江八大深水良港之一、湖南唯一通江达海的国家一类水运口岸临江口岸, 是湖南省对外开放的门户。常德桃源机场目前已开通至北上广深昆南等的多条路线, 机场旅客吞吐量已于2011年突破30万人次, 另外洞庭湖区与长沙黄花国际机场、张家界荷花机场相距不远, 区位交通条件极为便利[2]。

(3) 旅游业资源丰富, 发展基础优良。湖区内有丰富且优质的旅游资源, 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多处, 依托其得天独厚的水体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优势, 旅游业的发展基础十分优良 (表2) 。

(4) 需求大于供给, 市场潜力巨大。目前湖区第三产业主要包括:运输和仓储业、邮政 (现代物流业)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信息服务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商贸服务业)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技术服务业) 、现代金融保险业等行业。由湖南省和洞庭湖区三市2008-2011年第三产业产值和年末国有企业各行业就业人口规模可知, 全省范围内生产性服务业的年均增速虽保持较快增长, 但自2008年起有明显放缓趋势, 开始低于GDP增速, 2011年达到最低值11.1%, 低于GDP增速1.7个百分点。洞庭湖区2008-2011年年末国有企业各行业从业人员数量表来看, 2011年年底从业人员数量由大到小依次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33.31%)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32.79%)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15.26%)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9.44%) 、金融保险业 (9.20%) 。从总体趋势看来, 洞庭湖区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处于波动阶段, 2008年从业人数最高, 2009、2010年从业人数快速下降, 2011年从业人数开始回升, 与此趋势相似度较高的行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租赁和商贸服务业, 而金融保险业在2011年以前保持稳定, 2011年开始急剧下降,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从业人数则保持缓慢增长态势 (表3) 。发展仍处于需求大于供给的境地, 供需矛盾突出, 人们普遍感觉到日常生活存在的乘车难、住房难、通讯难、看病难、上学难等一系列问题正是对这一供需矛盾的反映。巨大的需求就等于巨大的市场, 人民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正是第三产业发展的最强劲推动力, 刺激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 湖区巨大的需求也对第三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发展高效高质的第三产业势在必行。

1.2 障碍因素

(1) 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不高, 产业趋同现象严重。目前, 湖区内各城市在第三产业发展中仍以传统餐饮服务、物流仓储为主, 停留在第三产业发展的较低层次, 普遍存在规模小、点多面散、缺乏竞争力的弱点, 内部竞争机制不够灵活, 经济效益不高, 突出表现在劳动力素质低, 新兴行业人才严重不足, 吸引外来人才的能力较弱, 第三产业发展的环境亟待优化;同时, 受区位因素的影响, 自然资源同构的现象比较严重, 湖区旅游业发展虽呈明显增长趋势, 但区内旅游产品单一且相似, 未形成独具特色的景点网络体系[3]。

(2) 区域内部各自为政, 协调发展有待加强。岳阳、常德、益阳三市都是各行政区的交通枢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经济中心、物流中心, 各自拥有较强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实力, 若三市做到统筹发展、经济互通、科技共享、空间与市场一体化, 则必将实现各方面的利益共赢。但目前几个行政区条块分割、各自为政, 经济圈内尚未实现真正联动和主动对接, 没有很好的建立起有机的经济联系, 从而无法实现相互之间的优势互补和良性互动, 严重制约了湖区第三产业的长远快速发展。湖区内至今还没有一个真正的龙头, 也没有统一的腹地, 区域内的经济合作还属于较为低端的协作, 而不是市场充分竞争形成的产业分工和协作。

(3) 洞庭湖水量减少, 经济发展受阻。自三峡大坝建成蓄水以来, 位于长江下游的淞滋、太平、藕池三口水系以及湘、资、沅、澧四大水系的水量较以前有明显减少, 造成下游的洞庭湖蓄水量连年减少 (表4) [4];近年来湖区人民无节制的围湖造田、砍伐树木, 致使洞庭湖泥沙淤积、湖泊面积变小;附近人民生活和工业生产污水不加处理直接排入洞庭湖, 使洞庭湖水质变差, 可用水源减少。生活和生产用水的经常性缺乏, 导致经济社会发展严重受阻, 企业和个人投资积极性不高, 外来生产要素难以向洞庭湖地区大量聚集, 进而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在经济区内的集聚、扩散。另外, 近年来洞庭湖区血吸虫病疫有所抬头, 也严重影响了湖区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经济的发展进度。

(4) 市场化程度偏低, 技术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一般而言, 市场化程度高的行业, 发展相对较快。而湖区第三产业目前除批发零售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等传统产业市场化程度比较高以外, 一些新型的第三产业市场化程度都较低, 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区内市场准入的问题比较突出, 特别是一些发展潜力较大的金融保险、邮电通信等行业政企不分、行业垄断、限制其他经营者进入的现象较普遍, 全方位竞争的格局尚未形成, 使得很多服务业企业竞争能力较弱, 在服务品质和服务技术上与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群相比处于明显劣势, 技术创新能力严重不足[6]。

2 湖区第三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1 发展机遇

(1) 国家政策支持, 大环境优良。近年来, 国家大力实施区域发展战略, 相继出台了一些支持区域发展的政策和规划方针, 其中长株潭城市群是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政策含金量极高、品牌影响力巨大。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是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两型社会的深化拓展, 湖区三市都是“3+5”城市群的重要成员, 湖区第三产业提质优化的本质也是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的促进, 两者在目标、路径上是一致的[7]。同时, 湖南省政府也明确提出要扶持发展省际边界地区中心城市, 三市中, 常德、益阳处于湘鄂省际边界, 岳阳处于湘鄂赣省际边界, 都是政策发展的对象。

(2) 沟通多个经济区, 承接产业转移。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地处湖南省北部, 省内与长株潭、大湘南、大湘西三大板块协同发展, 省外与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以及武汉城市圈遥相呼应, 成为沟通南北、联接东西的重要经济集散点。湖区承东启西、贯通南北, 可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巨大的发展空间和人力资源优势, 积极建设生态经济区, 抓住重大机遇促进产业聚集, 增加经济总量, 提升经济质量, 与各个经济区在经济发展上实现良性互动, 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 推进第三产业发展。

(3) 第三产业起步较晚, 存在后发优势。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虽已有较强经济实力, 发展较快, 但与周边地区相比, 仍存在明显差距。周边长株潭地区、武汉城市圈、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第三产业已发展到较高阶段, 有现成的发展经验和高端科技供湖区进行深刻学习。湖区应借助国家“十二·五”规划和倾斜政策, 充分利用后发优势, 借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经验和技术, 实现本地区第三产业的高速健康发展。

2.2 面临的挑战

(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对洞庭湖区的挤出效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范围5.12万km2, 占江西国土面积30%, 经济总量占全省60%, 在江西省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面积只有4.63万km2, 经济总量约占全省的25.6%, 整体差距明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获批后国家和江西省的各类政策和资金不断倾斜, 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江西省不断加强宣传提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知名度, 吸引投资[8]。洞庭湖区作为长株潭城市群的经济腹地、湘北经济带的核心部分, 无论是省级支持还是国家倾斜都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在中部崛起开发战略中也处于边缘位置, 知名度相对较低, 在吸引投资、发展金融业和高科技产业方面处于不利地位。

(2) 融资贷款困难, 金融环境欠佳。资金是区域经济增长中完成各种资源配置的重要因素, 区域所拥有的资金量直接决定了它所能配置的资源的种类、数量和质量, 进而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地区产业结构提升和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湖区企业普遍存在融资渠道单一的问题, 洞庭湖区大部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依赖民间借贷资金、职工保险金、社会集资等有限形式筹集发展资金, 只有少数企业能够从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农业银行、工商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融资[9];二是贷款困难, 企业难以真正享受“国民待遇”, 贷款条件相当苛刻, 这就打击了第三产业发展的积极性, 没有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宽松的经济环境。

(3) 现有环境容量有限, 制约未来经济发展。当前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 区域建设对生态环境尚未产生明显影响, 但未来一段时期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工业化、城镇化、第三产业高级化加速推进的重要时期, 能源资源需求将大幅增加, 节能减排的任务更加艰巨, 环境保护压力更加突出。在此背景下, 如何高效利用资源、合理分配有限环境容量以实现区域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 是洞庭湖地区发展生态经济的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3 第三产业发展对策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报告上对中国三次产业划分的意见, 第三产业包括流通和服务两大部门, 具体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为流通部门, 主要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第二层为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 主要包括金融业、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管理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信息咨询服务和各类技术服务业、制造业;第三层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 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第四层为国家相关部门, 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警察、军队等, 但在国内不计入第三产业产值和国民生产总值。

从表中可以看出, 第三产业的发展主要取决于第一、二、三层次部门的发展情况, 而其发展的关键在于一、二层次部门, 即流通部门和为生产生活服务的部门。现阶段,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内流通部门已有较为完善的发展, 生产生活服务部门相关行业发展也较为迅猛, 但两者的发展总体还属于较低水平、不充分的发展, 是以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为主要发展类型的发展。并如上文所述, 湖区第三产业发展还面临着许多内部劣势和外部挑战, 如何抓住优势和机遇增加流通部门和为生产生活服务部门的产值, 并通过一二层次部门的发展促进第三层次部门的完善, 是湖区实现快速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3.1 打造通畅快捷的交通圈, 实现与外界的良好互通

通畅快速的交通体系是物资流、人才流、资金流得以交流的第一基础, 因此建成通达的交通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加快交通建设, 要抓好铁路、高速公路和港口建设、加强航道和港口建设, 畅通黄金水道, 尽快建设完成常益城际、常岳九、荆岳等铁路, 加快推进澧常、岳常、常安等高速公路建设, 形成环洞庭湖高速公路圈、快速铁路圈和港口圈:高速公路圈, 即岳常高速-长常高速 (常德-益阳段) -益娄衡高速 (华容-益阳段) 和岳常高速-长常高速-京珠高速、岳汝高速、京广澳复线;快速铁路圈, 即荆岳铁路-常岳九铁路-石长线及石长复线-武广线、京广线;港口圈, 即津市港-常德港-茅草街港-益阳港-湘阴港-城陵矶及松阳湖港。进一步密切常德、岳阳、益阳之间的城际交通联系, 实现洞庭湖区域内的纵横通达, 物流业和旅游业的高速发展。

3.2 整合旅游资源, 发展特色旅游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旅游资源丰富 (见表2) , 但现有旅游产品单一、与周边城市旅游资源相比较并无太大特色。因此湖区旅游业的发展要以洞庭湖为立足点, 走区域旅游联合开发的道路, 建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环洞庭湖特色旅游区, 确保湖区旅游资源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和在旅游市场上的竞争力。[9]各地区可在现有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挖掘自身特色:岳阳的“楼”文化、“忧”文化、龙舟文化, 常德的史前文明、善德文化、隐逸文化、荆楚文化, 益阳的茶文化、梅山文化、美人文化等等[10]。尽量做到内联外引, 联合推销, 打造优势品牌。“内联”就是要在洞庭湖旅游区内, 实现区内资源优势互补, 避免建设项目互相雷同, 搞开发攀比;“外引”即要充分利用洞庭湖旅游区周边著名旅游风景区的品牌优势, 主动参与更大范围内的旅游规划、联合推销运作, 在强化整体优势的过程中, 完成自身发展。

3.3 搞活商贸流通, 提升金融服务

商贸物流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第三产业中占有较大比重, 但目前湖区的物流商贸业还停留在较低水平, 因此湖区应加快专业市场建设, 健全现代物流体系。建立便捷、高效、安全的农产品物流网络, 发展茶叶、大米、纺织品、烟叶等的专业物流, 普及和深化电子商务应用, 编制湖区统一的电子商务发展规划, 鼓励企业开展网上交易, 努力扩大出口贸易规模;在引进沃尔玛、新一佳等知名商贸中心的同时, 发展自有品牌, 搞活商贸流通。同时, 大力发展各类金融机构, 支持组建小额贷款公司、保险证券公司, 支持积极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 加大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 引导和规范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 促进第三产业由资源密集型、劳动力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 实现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提升。

3.4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

2012年湖南省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3317.2亿元, 长、株、潭所占比重分别为65.6%、45.6%、49.5%, 常德、岳阳和益阳所占比重分别为19.2%、32.8%和23.7%。当前湖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长株潭地区仍有较大差距, 湖区现有的第三产业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 多发展流通部门和餐饮服务部门, 虽然对扩大就业有重要意义, 却不利于改善湖区在全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地位, 因而寻求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是当前第三产业由第一层向第二、三层次转变, 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必然趋势[11]。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向上, 各行政区可根据自身优势进行发展, 岳阳可重点发展机电研发、汽车、卫星导航等产业;常德可重点发展精密机械制造、生物工程等产业;邵阳市可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新材料产业、生物制药业等产业。同时湖区应大力培育和引进高素质人才, 加强与周边高等院校如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机构的人才联系, 培育企业自身的技术能力, 建立创新服务体系, 鼓励企业和科研人员进行研究开发。

3.5 保证湖区水质水量, 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优美健康的湖区环境、充沛优质的湖水是保障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生产生活正常进行的首要条件。对湖区水资源的治理可从治污和蓄水两方面开展:工业治污方面, 严格环境准入制度, 加大对重点工业污染源的治理力度, 坚决取缔关停污染严重企业, 对工业“三废”实现集中处理, 生活污水处理方面, 全面提高生活污水处理率, 抓住新农村建设的契机, 推广农村沼气, 开展村庄整治;蓄水方面, 实现退耕还湖, 围湖造林, 对湖区乱砍乱伐行为坚决予以制止, 以加强洞庭湖自身的蓄水功能[12]。同时, 针对湖区的血吸虫病疫, 采取对易感地带实施药物灭螺、环境改造灭螺、兴林灭螺等措施, 强化对血吸虫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加强对血吸虫病人的及时诊治, 使血吸虫传染源得到有效控制。

3.6 提高居民文化素质, 健全相关服务产业

第三产业的第三层次主要由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产业组成, 第三层次各产业虽不会在直接层面上产生巨大经济产值, 但从长远意义上来讲, 发展文化教育、科学研究、社会福利等产业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对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经济的长远发展、社会的安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提高居民文化素质, 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 要求湖区各城市在教育经费、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社会保障经费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 增设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体育馆等场所, 开展全民读书、全民健身等活动, 使人民群众真正从活动参与中提升自我素质。同时, 扩大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养老保险等福利政策的覆盖面积, 实现居民的贫有所养、老有所依, 实现社会的安定和谐, 促进社会的稳步发展。

3.7 组建跨区域经济管理部门, 推进湖区经济一体化

目前湖区几个行政区条块分割、各自为政, 经济圈内的区域经济尚未真正联动起来, 未能很好的建立起有机的经济联系, 严重制约了湖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了更好地加强彼此间的合作, 必须加强对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整体调控, 这就要求必须由湖南省委省政府进行统筹管理。湖区可借鉴长株潭经济区的管理模式, 组建跨区域管理部门, 建立湖区经济发展联盟, 对湖区发展进行统一协调规划与指导实施, 对涉及区域内的要素资源整合、产业空间布局、跨区域重大项目建设等事宜进行协商, 实现平台同建、交通同网、生态同护、产业同调、能源同享、物流同兴[13]。

摘要:本文通过对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第三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分析, 得出湖区资源禀赋及区位条件优越, 同时存在产业、金融、环境等方面的发展阻碍因素。针对湖区存在的问题及拥有的优势, 提出第三产业发展的对策, 即通过打造便捷的交通网络、发展特色旅游、提升金融服务、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组建跨区域经济管理部门等方式, 实现湖区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

机遇和优势 篇4

城固县果业局(2010年3月16日)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城固县猕猴桃人工栽植总面积最多达到近5万亩。后因多种因素影响,产业发展信心严重受阻,栽培面积逐年减少,截止2008年底全县仅存4000余亩。09年3月全省猕猴桃产业现场观摩会后,在省果业局和市农业局的关心支持下,我县紧紧围绕全省百万亩猕猴桃产业发展机遇,坚定发展信心、革新技术,认真扎实地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立足资源优势,加强宣传引导,重塑干群发展猕猴桃产业信心

陕南是众多专家认定的猕猴桃原生地和最佳适宜区,城固位于秦巴山区汉中盆地中心区域,具有发展猕猴桃的诸多优势:一是自然生态环境优越。城固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度区,受秦巴山脉天然屏障的保护,境内气候湿润、雨水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4.7℃,≥10℃以上的年有效积温4560℃,极端最低温度-10℃,极端最高温度为39.7℃,全年无霜期240天,年降雨量800—1000mm,平均日照时数1700小时左右。土壤PH值6.0-7.0之间,土质

疏松肥沃,通透性好,具有得天独厚的猕猴桃栽培条件。境内一江四河水质洁净,生态环境优良,森林覆盖率达54%,空气清新、无大中型工矿、化工企业,空气、水、土完全达到《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NY/T391-2000)的指标要求,是生产绿色和有机食品的理想区域;二是果品上市较早。城固春夏气温回升快,有效积温高,猕猴桃长势旺盛,生长量约是秦岭北麓关中地区的1.5倍,猕猴桃物候期均比关中地区提早20天;三是发展空间较大。县内汉江河、湑水河、文川河沿岸和南部巴山浅山地区有近16万亩适宜猕猴桃生长发育的沙壤土地,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四是品种资源丰富。城固县北靠秦岭,南依巴山,野生猕猴桃分布极为广泛,品种主要有中华猕猴桃、软枣猕猴桃和京梨猕猴桃。这为猕猴桃新优品种选育、苗木繁育提供了丰富的野生种质资源;五是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京昆高速、108、316国道、阳安铁路和正在修建中的十天高速、西成高铁穿境而过,交通条件不断改善,西安、兰州、成都、重庆、武汉陆续进入一日生活圈,鲜活农产品外销运输快速便捷。

针对我县猕猴桃产业曾经遭受挫折,产区群众心存顾忌、信心不强、管理落后的问题,我们按照省市《关于加快猕猴桃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精神和要求,在规划发展区大力宣传省市出台的新建园种苗补贴、农机植保器械补贴、扶持壮大龙头企业等优惠政策;多次组织干部、群众、技术人员前往关中周至县、眉县,河南西峡县等地观摩学习,用效益对比算帐的方

法,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大大激活和增强了我县猕猴桃规划种植区域广大农民恢复发展猕猴桃产业的信心。09全县新栽猕猴桃2300余亩,2010年计划发展5000亩,现已完成1800亩新栽建园。

二、理清发展思路,抢抓发展机遇,确立猕猴桃产业恢复发展目标

按照全省百万亩猕猴桃产业发展规划精神,我们邀请多位省内专家教授、学者深入生产一线和宜栽区域实地调研、充分论证,不断明晰发展思路,确立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优质安全为核心,坚持“发展集约化、品种名优化、栽培规范化、管理标准化、配套服务一体化”的指导思想。切合实际地提出城固猕猴桃发展任务目标,即从2009年开始,用3-5年时间,在适宜区域集中连片建设猕猴桃生产基地10万亩,年产量逐步达到10万吨以上,实现产业收入5亿元以上,产区农民人均增收达2600元,使其成为继城固柑桔之后平川河道地区农民增收的新产业。具体工作中提出:坚持科学规划、板块推进,促进猕猴桃规模迅速扩张;坚持国际标准、典型引路,确保猕猴桃产业发展高水平起步;坚持科技支撑、技术引导,确保猕猴桃品质优良;坚持龙头带动、延伸链条,努力实现猕猴桃产业多层次增值;坚持市场宣传、塑造品牌,力促城固猕猴桃市场知名度不断提高的“五坚持”工作思路,扎实推动猕猴桃产业恢复发展工作。

三、科学规划布局,优化品种结构,推动猕猴桃产业规模

扩张

为使城固猕猴桃高起点、高水平的快速发展,避免再犯上一轮发展中错误,并借鉴城固柑桔发展中的经验教训,遵照科学发展观理念,经充分调研、征询意见,提出“桔上山、桃入川”的总体布局思路,按照适地适栽、“有进有退”的原则,积极引导群众将柑桔向秦岭南坡浅山丘陵地带集中,将猕猴桃规划布局在“一江两河”河道沙壤地带,两大板块互不交叉,各为优势,相得益彰。以发展绿色、有机早熟高端果品为目标,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技术力量,虚心学习关中主产区成熟经验,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板块推进,在县境内沿汉江、文川河和湑水河的9个乡镇102个村的沙壤地适宜区域集中连片建设猕猴桃生产基地10万亩,建设千亩以上猕猴桃生产专业村或猕猴桃生产示范基地20个。

品种结构上,为了充分彰显城固优质早熟的特色,积极引进优质丰产、市场前景好的多个猕猴桃新品种进行区域化适应性栽培试验,在西农专家教授精心指导下选出适宜城固本地气候和立地条件,市场前景好的海沃德、徐香、华优、红阳、早金等五个品种为全县猕猴桃主栽品种。

2009年,以省果业局制定的《陕西省优质猕猴桃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为标准,严格执行“六统一”(既:统一规划,统一起垄,统一品种,统一密度,统一架材架型,统一技术标准),指导果农在新园建设、生产管理、果品包装等各方面高标准发展猕猴桃产业。

四、狠抓技术革新,树立典型示范,确保城固猕猴桃产业稳健发展

产业要发展,科技是关键。针对全县猕猴桃果农观念陈旧、技术落后、品种老化、低产低效的现状,我们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入手,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和“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的方法和措施,把猕猴桃生产管理技术的革新培训做为头等大事来抓,扎实开展了四项工作:一是抓观念更新。去年我们先后6次组织生产大户、镇村干部、技术人员约200人次赴周至、眉县、河南西峡、西北农大等地参观学习、实地感受两地差距,开阔视野,转变观念,树立信心,特别是4月初组织全县猕猴桃各主产乡镇、村、专业合作社、技术人员、生产大户等70余人到周至县实地观摩学习,9月底组织沙河营镇官井村农户30多人赴眉县参观学习,使广大干群观念得到彻底转变,发展热情空前提高;二是抓新技术引进培训。针对城固猕猴桃生产管理技术落后的实际,聘请了周至县乡土人才农民技术员为城固县果业局猕猴桃技术指导,一年来多次深入传统产区果园,传授先进适用技术,手把手示范指导,受到果农的热烈欢迎。全年共开展以猕猴桃标准化生产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各类培训会和现场指导50多场(次), 培训果农 3000人次,印发技术资料6000余份,技术入户率达95%以上;三是抓标准化生产。以《陕西省优质猕猴桃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为依据,大力推广一干两蔓树形培育、多芽少枝修剪、人工授粉、果实套袋等栽培管理实用新技术,使全县猕猴桃作务水平不断

提高;四是抓示范园建设。09年我们从关中周至县、四川苍溪县猕猴桃研究所引进海沃德、华优、早金、红阳、楚红等7个优良品种,在城固县三和果业专业合作社12年树龄的秦美老园进行换种试验,进行适应性长势观察,建成80亩良种引进改造示范园;其次是对三合乡秦家坝村160亩15年树龄的老园进行大改形示范,使其由原来的多枝上架逐步改为单枝上架,减少了管理成本和劳动力投入;三是在沙河营镇官井村按照“六统一”要求,新栽猕猴桃600亩,建成标准化栽培示范园。示范园建设对我县猕猴桃老园改造、新园建设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五、扶持龙头企业,塑造品牌形象,促进城固猕猴桃产销两旺,效益提高

为保证猕猴桃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一年来我们在狠抓产业规模扩张的同时,大力扶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坚持“多予、不取”的方针,做好惠农和支农政策落实工作。首先是不折不扣落实省市发展猕猴桃产业的各项扶持政策,积极争取市县增加安排猕猴桃产业发展财政投入,截止2009年12月底,新建猕猴桃园苗木补助市县部分已全部足额兑现。对新建园面积在10亩以上的大户和50亩以上的企业在新建园栽培技术培训、品种选定等方面予以全方位协助支持;其次全力帮助协会、企业、大户协调农村小额信贷,解决其发展所需资金。扶持果品深加工生产线和大型气调库建设,鼓励果农发展专业合作社组织,提高果农社会化组织程度,2009年发展壮大和

新培育三和果业专业合作社、龙福猕猴桃专业合作社、沙河营镇猕猴桃协会等5个和汉中新天地猕猴桃发展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全力促进龙头企业、协会发挥其内结农户、外联市场的作用,建设100吨以上气调库5座。同时注重品牌建设,积极开拓市场,协助企业注册了“天地源”、“三和”等猕猴桃品牌,带领企业、协会赴新疆、成都等地参加节会展销,大力宣传城固猕猴桃,确保城固猕猴桃产销两旺。

机遇和优势 篇5

1. 长三角地区医药外包服务业发展的现状

生物医药外包是指生物医药企业集中做自己擅长的、核心的业务, 将本来由企业内部完成的非核心业务, 以契约的形式交给更专业、高效的外部供应商来完成。

它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美国兴起, 80年代后期在美国、欧洲和日本得到迅速发展, 至90年代末已成为制药产业链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并出现了蓬勃发展的趋势。

生物医药外包的组织形式有: (1) 合同研究组织 (CRO) 。即通过合同的形式向发包方提供生物医药研发服务, 包括发现和甄别、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新药申报及后续工作等。 (2) 合同生产组织 (CMO) 。即通过合同形式为发包方提供药品生产时所需要的工艺开发、配方开发、产品生产包装和质量管理等项服务。

(1) 长三角地区医药外包各领域的业务已全面启动。

目前, 长三角地区开展的医药外包业务, 无论是CRO, 还是CMO, 虽总体规模尚不大, 但其所包括的各领域业务都已全面启动。

(1) CRO业务。从事CRO业务的机构分为大学、公共研究机构、外资CRO公司、合资型CRO公司和本土CRO公司四大类。这些机构所承担的业务内容包括:新药的发现、甄别和临床前研究 (如药明康德等) ;临床试验 (为多数外资及合资CRO的业务, 主要集中在上海) ;新药研发咨询、新药申报 (本土CRO公司多数从事这类业务) 。按所承担的业务类别, 又可分为生物外包 (包括蛋白质、基因工程中间产物及现代生物技术) ;化学外包 (包括药物前体发现、筛选与合成) 和植物药外包 (植物药的分离、提取和纯化) 。

(2) CMO业务。长三角地区开展CMO业务也取得较好的进展, 尤其是原料药和医药中间体的外包形势较好。我国药品制剂出口的瓶颈在于国际认证。例如, 药品合法地进入美国须向美国FDA申请注册并递交有关文件, 化学原料药按要求提交一份药物管理档案 (DMF) ;进入欧盟的最终用户须通过COS认证;进入澳大利亚须通过TGA认证, 等等。据统计, 至2006年, 我国共有30家药企的68个人用原料药通过FDA认证, 其中长三角地区有12家 (占40.0%) 33个品种 (占48.5%) ;至2005年, 全国共有31家药企的42个人用原料药通过COS认证, 其中长三角地区有12家 (占40.0%) 33个品种 (占48.5%) 。江苏有昆山市东方制药厂、苏州第四制药厂、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和江苏豪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4个抗生素和5个抗肿瘤药通过FDA认证, 南通制药总厂的氟尿嘧啶、无锡Rhodia制药有限公司的非那西丁、无锡凯利制药有限公司的西米替丁、扬州制药厂的盐酸强力霉素和江苏江山制药有限公司的VC通过了COS认证。

(2) 医药外包产业层级渐现。

目前, 长三角地区医药外包产业渐现以下三个层级:

第一梯队已由技术承接转向细分市场和“整套解决方案”, 并主动寻求资本市场的帮助, 客户定位为世界制药领域强势企业, 开始向着规范的企业运作方向发展, 如药明康德等。

第二梯队为专业化型的外包公司, 他们集中于某几个领域精耕细作。如上海先导药业有限公司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和虚拟高通量筛选等领域;维欧医药科技发展 (上海) 有限公司在临床研究领域;江苏江山制药有限公司、无锡凯利制药有限公司、江苏昆山市东方制药厂等在VC、抗生素制造领域等。

第三梯队为接单型 (承接化学合成) 的CRO。这些公司一般由海归族兴办, 以速度和成本取胜, 客户多为欧美企业。如桑迪亚阿医药技术 (上海) 有限公司、苏州强达医药化学公司等。这些CRO由于势单力薄, 只要条件许可, 为了获得市场竞争优势, 他们往往有联合的趋势。

(3) 一批龙头企业步入高速成长期。

一批龙头企业已步入了销售收入逐年翻番的高速成长期。如睿智化学、药明康德等。

睿智化学成立于2003年4月, 在短短4年中, 从几个人、10万元起家, 转眼成为20余家全球领先制药公司的“头脑供应商”, 年收入5000万美元左右。睿智化学的传奇在于它所选择的一种创新发展模式——公司以纯粹的智力研发代替了传统意义的工厂。

药明康德 (Wuxi Pharma Tech) 是一家利用尖端组合化学技术进行新药开发的高科技研发中心。在全球排名前20位的制药公司中, 19家是药明康德的客户。公司提供的服务涵盖了从药物发现、化学合成到中试放大等的全过程。

(4) CRO联盟重组活跃。

与国内情况一样, 长三角地区CRO联盟重组活跃。

2007年5月, 桑迪亚医药技术 (上海) 有限公司、联友药业有限公司和华大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一起发表合作声明, 成立新药研发外包服务联盟。

2007年11月于江苏泰州成立了中国医药城国际CRO产业联盟。

2007年12月南京30多家医药研发、外包、生产企业和科研机构、高等院校, 联合成立医药研发产业创新联盟-南京医药研发与技术服务行业协会。

研发外包联盟的出现, 通过整合企业优势, 规范CRO行业行为, 制定CRO认证标准, 促进CRO产业的发展。

2. 江苏发展生物医药研发外包的条件和优势

江苏具备我国其他地区共同的条件和优势, 如巨大的医药市场和丰富的资源;药品研发的较大的成本优势 (约为美国的一半) ;非常丰富的临床资源, 可以快速招募到临床试验的病患志愿者;具有独特的中医药疾病治疗技术和研发技术等, 此外还具备以下独特的优势:

(1) 江苏拥有长三角的区位和人才优势。

(1) 江苏地处长三角, 交通方便, 是最适宜承接医药外包的地区;具有丰厚的经济基础和优越的社会发展条件, 能为承接医药外包提供较好的配套条件;高校和医药研发机构众多, 科技支撑能力突出, 又是全国少有的宜居之地, 对科技人员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因此, 具有明显的人才优势。

(2) 国家从经济发展战略角度提升了长三角的地位, 未来长三角很可能会成为中国服务外包产业最为发达, 集聚程度最高的地区。

根据《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内容,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已经由学术概念成为中央确定的区域发展目标, 而原来长三角是“中国综合实力最强区域之一”也升为“中国综合实力最强区域”。服务外包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主要形态, 结合国家的经济发展要求和产业布局战略, 这种提升将会有力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

(3) 此次金融危机, 对长三角地区来说, 其实是一次发展机遇, 谁能放眼未来, 抢占长三角, 谁就是明天市场的领跑者。

由于中国经济体制的相对稳定以及国家政策宏观调控的有效性, 中国已成为金融风暴下国际资本投资的避风港, 而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 以其蕴含的巨大商机和发展空间继续成为外商投资的“热土”。

相对于发展较早的珠三角而言, 长三角有后发优势。为数众多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有的选择撤离, 反而给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外企腾出位置。目前, 外资在长三角地区虽有徘徊, 但总体走势仍为平衡增长, 有的则高瞻远瞩, 逆势而上, 抢占先机, 尤其是生物医药、精密机械、特种纺织等项目捷足先登。

(4) 长三角的市场前景, 是商人们抵挡不住的‘诱惑’。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8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表明, 通过对中国30个城市群分析, 长三角强于珠三角。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徐长乐说, “珠三角偏于东南隅, 对内地的辐射性不强。它的辐射力集中在国外, 所以被定位为‘出口大省’。长三角恰恰相反, 它的内部‘消化能力’和市场前景, 是商人们抵挡不住的‘诱惑’。”

(2) 具有发展医药服务外包独特的实验动物资源优势。

(1) 苏州西山中科实验动物有限公司相继建立了“苏州动物实验研究中心”“苏州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中心”“江苏省动物实验开放服务中心”和“国家非人灵长类种子中心”, 拥有猕猴、食蟹猴、比格犬8500多只, 到目前为止公司已承接500多项药物临床前研究项目, 并计划5年内, 繁育食蟹猴达2万只, 年提供实验猴5000只, 将成为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和较强竞争力的大型实验动物饲养繁育基地。

(2) 南京大学国家遗传工程小鼠资源库。2001年12月, 南京大学实施了总投资为5000万元的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重点项目“国家遗传工程小鼠资源库”, 并相应成立了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该所建立了ENU大规模诱变、转基因、基因剔除等功能基因组研究技术平台, 32种转基因和基因剔除小鼠;通过化学诱变, 获得了28种具有不同表型的突变小鼠品系;已成功繁育132种不同品系的遗传工程小鼠和14种近交系小鼠品系。

(3) 高起点建设医药外包基地, 将为吸引国内外医药高科技资源大开方便之门。

江苏苏州和无锡已将建设在国际同行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医药服务外包基地作为医药产业的发展重点。

苏州吴中区在吸引全球医药巨头药明康德投资的基础上, 又吸引全球生物医药研发巨头科文斯与药明康德的合作项目在该区落户。这两家全球医药巨头组建合资公司, 将促使中国领先的实验室研究和开发服务供应商与世界最大的上市合同研发外包服务商建立起强大的合作伙伴关系。

无锡马山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外包区已吸引北京大学精密医疗仪器研发中心、美国博慧斯生物、美国迦俐申生物等十余家企业签订入驻协议并启动专业实验室组建工作。

3. 做大做强生物医药外包, 是一条“进可攻, 退可守”的发展之路

有人担心, 搞生物医药外包服务, 给人家“打工”, 会伤害江苏医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从而影响医药产业的发展。其实不然, 新兴的生物医药外包服务业的发展将对江苏原有的医药产业的发展以积极的推动, 形成医药外包服务业和医药制造业的协调共进、互动共赢的发展格局。

(1) 有利于调整江苏医药产业结构。

发展生物医药外包服务业, 可以切实调整和改善江苏医药产业结构状况, 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共进的新格局, 使其向高技术化、轻质化发展, 加快新药产业链的完善和升级, 实现医药制造业与外包服务业互动共进, 形成江苏医药产业的新特色。

(2) 有利于江苏医药研发和制造与国际接轨。

发展生物医药外包服务业, 本质上是使江苏的医药产业更快地融入世界医药产业链之中, 给江苏医药企业带来的不仅仅是订单和利润, 更重要的是国际规则, 国际水平的仪器设备、研究手段和方法, 国际化的环保、安全和质量理念等, 这将有利于江苏医药产业与国际接轨, 大大加快江苏医药产业国际化的进程。

(3) 有利于提高江苏医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承接研发外包业务, 可以为新药自主研发提供符合国际规范的研发平台和环境;可以有效提升江苏医药产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和自身的努力, 加速推进必备技术资质的建设, 有助于建立与发达国家接轨的质量标准体系, 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药产业, 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品打入国际市场。

国际大型制药企业已经开始注意受过专业训练、人力成本相对低廉的中国科学家的优势, 及某些领域雄厚的科研基础和丰富独特的疾病资源。中国开展生物医药外包业务的条件已经成熟。国内医药外包先行者们的业绩告诉我们:目前, 我国中小企业技术薄弱、人力储备不足, 新药研发的成本并非每个企业都能承受, 与其勉强度日, 不如迂回发展。选择为大公司提供研发外包服务, 无疑使那些有志于新药研发的企业在短期效益与长期战略之间找到了一条“进可攻, 退可守”的发展之路。

4. 对策与建议

(1) 政府要起到对医药外包发展的推动作用。

政府对医药外包服务要有明确的优先发展安排和战略, 要制定规划, 确定医药外包发展的目标和重点;在基础设施建设、税收、融资体系、人才培养、出口支持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对医药外包的发展要起到重要的导向性和带动性作用。

(2) 聚焦重点区域, 打造医药外包园区。

要开展医药外包园区的认定工作;加大医药外包园区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积极创建省级医药外包示范区。

(3) 扶持医药外包企业做大做强, 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要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渠道, 方便企业按照国际惯例承接医药外包业务;给予医药外包企业专项资金扶持;对医药外包企业实施优惠政策;鼓励医药外包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实施品牌战略;改善医药外包企业投融资条件;支持企业拓展海内外市场。

(4) 加快人才引进培养, 构筑医药外包人才高地。

要加快医药外包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强医药外包紧缺人才的职业培训;实施医药外包人才奖励机制。

(5) 完善配套服务, 营造医药外包发展良好环境。

要加强领导和协调推进工作, 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管理和服务, 建立医药外包统计指标体系, 开展医药外包方面的软科学研究, 研究医药外包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为医药外包企业提供市场信息服务。

泌阳县生态旅游发展现状优势及机遇 篇6

关键词:生态旅游,现状,优势,机遇

1 引言

泌阳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 南阳盆地东缘, 驻马店市西部, 因位于泌水之阳 (山南水北为阳) 而得名, 全县总面积2335km2, 人口91万人, 属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大陆性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14.6℃, 年降水量960mm, 无霜期221d, 全县林业用地面积170万亩, 其中有林地面积140万亩, 活立木蓄积量485万m3, 森林覆盖率达43.3%, 为河南省25个重点山区县之一。泌阳县地处桐柏伏牛两山余脉结合部, 属于浅山丘陵区, 淮汉两水分界处, 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优越的气候特征造就了泌阳丰富的生物资源, 适宜多种生物生长, 是物种天然大宝库和自然遗传基因库, 这些条件为泌阳县生态旅游发展奠定了基础。

2 泌阳县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泌阳历史悠久, 文化积淀浓厚, 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及历史传说遗址俯拾皆是, 尤其丰富的森林资源和壮丽的自然景观为泌阳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近几年的强力发展, 生态旅游已成为泌阳的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目前, 全县已形成“三山两园两水一圣地”的旅游格局。“三山”, 即铜山、盘古山、白云山。铜山以其秀、怪、奇、险而闻名, 为省级风景名胜区。白云山为天中第一峰, 山势巍峨, 云雾缭绕, 植被茂密, 自然繁殖野生动物30多种, 是省级自然保护区。盘古山是传说中盘古开天辟地的圣地, 是人类寻根问祖的发祥地, 每年三月三庙会, 周边省市等地前来寻根拜祖的人数多达数十万人。“两园”, 即白云山森林公园和铜山湖森林公园, 其中铜山湖森林公园是国家级森林公园。“两水”, 即铜山湖、板桥水库, 铜山湖水面1.3万亩, 湖中有岛, 岛湖相连, 天水一色, 碧波荡漾, 清澈见底, 是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一圣地”, 即焦竹园革命纪念地, 是鄂豫边省委最早所在地, 掩映在浓郁的丛林之中。另外泌阳正在开发的景区还有象河五峰山森林生态旅游区和下碑寺万亩松林生态健身保育区等, 全县旅游业呈蓬勃发展之势。

3 泌阳县生态旅游发展优势

3.1 交通区位便捷

泌阳县交通便利, 距京广铁路客运专线70km、焦枝铁路95km、南阳飞机场90km。驻南、确内、泌唐、许泌、平桐、棠西6条省级公路贯穿全境, 沪 (上海) 陕 (西安) 高速、焦 (焦作) 桐 (桐柏) 高速、新 (新蔡) 阳 (泌阳) 高速穿境而过, 形成以6条省道3条高速为骨架的交通网络, 非常有利于生态旅游的开发。

3.2 生态环境良好

泌阳县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 气候温和, 雨量充沛, 四季分明, 景观山水相依, 生态环境洁净, 空气清新, 县域植被覆盖率高, 人工林面积大, 水系发达。由于人口稀少和过去长期的交通闭塞, 造成这里工农业经济发展落后, 因而环境污染小, 为当前回归自然、生态旅游、绿色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

3.3 资源优势明显

泌阳县森林旅游资源丰富, 类型多样。泌阳县旅游资源, 自然景观, 山、水、林、石巧妙结合, 秀丽怡人;人文景观, 寺庙、革命遗址、神话传说、历史故事集于一体。这里的山水林自然景观具有雄、险、奇、秀、幽的特色, 山, 危峰兀立, 怪石嶙峋, 层峦叠嶂, 飞瀑流泉;水, 湖光山色, 碧波万顷, 烟波浩渺, 一碧万顷。湖水纯净, 清澈透底。岸边远眺, 湖光山色。湖汊众多, 纵横交错。夕阳霞光, 喷薄四射, 远山含黛, 层林尽染, 鸟语花香, 满山风景如画, 四季风光各异。春季, 满山吐绿染翠, 百花竞相开放, 杜鹃如血如火, 形成花的海洋;金秋, 漫山红叶似火, 如花团锦簇, 多姿多彩, 野果挂满枝头, 芳香诱人。

3.4 人文景观源远流长

泌阳县历史悠久, 文化古老, 其中位于官庄乡蒋庄村西端靠河处的蒋庄文化遗址, 位于老河乡太白堂村西南1km处的太子岭文化遗址, 皆系龙山文化遗址, 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然与人文兼顾的铜山, 以“小武当山”闻名遐迩, 是泌阳县最早的佛教圣地, 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先后在铜山修建了上元寺 (顶宫) 、中元寺 (二道天门) 、下元寺 (滴水崖处为清凉寺) 、培元寺 (南宫) 。盘古山盘古庙, 源远流长, 每年庙会, 来自确山、正阳、舞阳、遂平、汝南、桐柏、信阳、唐河、社旗、方城等地的群众朝山拜佛, 每天达10余万人。同时泌阳县还有众多的其它人文景观, 如明朝的焦芳墓石刻艺术, 堪称石刻艺术的精品。同时还有革命圣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焦竹园省委旧址, 这里曾为中共鄂豫边区省委所在地, 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李先念、张震、张爱萍曾在此战斗过。泌阳县具有上述特性的旅游文化主要是:中国盘古圣地的“中国盘古文化”;铜山风景名胜区的“武当玄武道教文化”;“禅宗临济佛教文化”;“焦竹园新四军根源地红色文化”;“羊册古城范缜无神论文化”;“山寨文化”等。

3.5 生态旅游发展具有一定的基础

泌阳县历届县委政府十分重视旅游工作, 将旅游业作为泌阳县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来发展, 现已在全县形成“三山两水两园一圣地”的旅游格局。泌阳县政府加大旅游基础投入, 各景区实现了水电路“三通”, 并成立由县政府一把手牵头的旅游管理委员会, 制定有规章制度,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为全县旅游业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 泌阳县旅游业发展的机遇

4.1 全国旅游大发展创造了泌阳生态旅游的宏观环境机遇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居民的经济条件和闲暇时间逐步得到解放, 旅游的大发展也就成了必然。早在1994年, 旅游业就已经超越了军火业而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而在国内, 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加上长假制度等带薪假期制度的出台和实施, 我国旅游业发展正如初升的太阳, 蒸蒸日上。而且, 可以预见, 旅游业强劲的发展势头会在未来较长时期内保持下去, 而在当今旅游发展的过程中, 生态旅游、红色旅游作为一种可持续的旅游产品, 正逐渐的深入人心, 发展势头极其迅速。所有这些, 都共同营造了旅游发展良好的氛围, 无疑能很好的迎合当前旅游发展的大趋势, 泌阳县的旅游大发展就是抓住这个良好的机遇。

4.2 伏牛山大旅游区开发热带来的无限商机

泌阳县旅游景区的周边区域旅游景区均属于伏牛山大旅游区。伏牛山旅游开发正如火如荼地开展, 特别是已经成为本地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极大的带动了泌阳县旅游业发展, 在泌阳开展生态旅游很容易得到各景区的联动效应, 为泌阳县生态旅游带来一些发展机遇。

4.3 中原经济区战略的实施

中原经济区是以郑州和与之毗邻城市为核心区, 以全省18个省辖市为主区、以联动发展的周边地区为合作区的自身特点、经济相连、使命相近、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中原经济区战略是贯彻落实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体现, 其崛起必然相应地带动本地区的旅游业的蓬勃兴起。泌阳县应充分利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带动作用, 及时抓住这一发展机遇, 及时调整泌阳县旅游业发展布局, 确定发展目标, 瞄准金融市场, 国家政策资金的倾斜方向, 多层次、多维度吸引利用投融资开发市场, 拓宽资金渠道, 从而加快泌阳县生态旅游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姚芳玲.陕西旅游业现状机遇与发展[J].理论导刊, 2002 (4) .

[2]罗有贤.三峡库区旅游业现状和发展机遇分析[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1 (2) .

机遇和优势 篇7

1. 国内外生物类科技社团发展现状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物技术理论、技术和方法取得了日新月异的进展,带动了生物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生物技术产业化经历了三次重要的发展阶段。被称为生物技术发展“第一次浪潮”的医药生物技术,主要解决人口、健康问题;以植物转基因技术为标志的农业生物技术则是生物技术发展的“第二次浪潮”,主要解决食品问题;以生物催化剂为核心的生物技术“第三次浪潮”,导致了工业生物技术的迅速崛起。工业生物技术将主要解决世界急需克服的资源、能源和环境问题。经历了“三次浪潮”,现代生物产业已从医药生物技术产业一枝独秀,初步发展为工业、农业、医药三足鼎立,并向能源、环保、信息等领域加速渗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已经开始进入大规模产业化阶段。

在生命科学的发展催生了大量的生物类学术性、专业性的科技社团;随着生物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也催生了许多生物类学(协)会。这些生物类学(协)会明显的特点,一是由于它们是在生物技术产业化过程中产生、成长和发展起来的,它们与生物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有着天然的较为密切的关系,“为生物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服务”是它们的目标和宗旨;二是它们的成员不再是单纯的学术机构,而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生产厂家,趋向于产学研三结合的方向。

据对在互联网上出现频率较高的国内外39个生物类学(协)会情况的分析,目前尚无国际性的生物类学(协)会,大都为地区性、国家性的生物类学(协)会。其中美、日、中、韓的12个地区性、国家性生物类学(协)会,大都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前后,如美国生物技术产业协会(1993)、美国华人生物医药科技协会(1995)、韩国生物技术产业协会(1991)、中国发酵工业协会(1990)、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1993)和中国生物工程学会(1993)等;在国内23个省、市级的27个生物类学(协会)中,成立于80年代的有4个,如黑龙江省生物工程学会(1986)和江苏省生物技术协会(1988)等;成立于90年代的有7个,如上海市生物工程学会(1994)和北京生物工程学会(1999)等;成立于21世纪初的有5个,如广州生物工程学会(2000)、福建省生物工程学会(2003)等;另外成立时间不明的有11个;在27个学(协)会中,仅有5个协会,除江苏省生物技术协会外,还有辽宁省生物技术协会(1994)、上海市生物医药行业协会(2002)、海南省生物工程协会和安徽省医药生物技术协会。

我国生物类科技社团的各类研讨会和专业学术期刊杂志等,构成了庞大的科研社会网络,并有力地推动着生物技术及其产业的进步和发展,充分显示了它们作为学术交流的重要机制,在科技自主创新和建立创新国家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1】。

我国生物类科技社团与其他科技社团一样,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家科技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它在推动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 3】。在生物技术创新活动中,它们起着媒介、催化、支持、交流和服务等作用,是技术开发、转移和市场开拓的润滑剂。江苏省生物技术协会成立22年的历史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江苏省生物技术协会是一个跨部门、跨行业、跨学科的社会团体,自1988年5月经江苏省科委批准成立以来,目前已拥有包括有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工厂企业在内的100多个团体会员和700多名个人会员。协会的宗旨是发展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工厂企业三者之间的横向联系,促进生物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建立生物技术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服务。协会成立以来,牢记自己的宗旨,积极开展活动,为发展生物技术、振兴江苏经济做了一些实事,因而得到有关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广大会员的拥护。协会成立以来所开展的活动及其所产生的影响充分说明,它确实是联系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生产厂家的桥梁与纽带,也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传统产业改造的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

2. 搭建学术和信息交流平台,为生物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服务

学术和信息交流是科技社团的生存之本,是凝聚会员和科技工作者的基础。科技社团如果没有学术和信息交流,就无法融入科学共同体,就不可能借助科学共同体的范式来凝聚科技工作者;就不可能借助学科的发展来扩大组织成员,发展组织本身;就不可能树立起科技社团在学科、领域、行业中的科学性和学术权威性,从而确立自己在社会的不可替代地位。

利用搭建好的学术和信息交流平台,江苏省生物技术协会主要抓紧做了以下几件事:一是举办学术和信息交流会议;二是办好协会内部刊物;三是加强网上学术和信息交流。

多年来,江苏省生物技术协会精心策划组织各种系列学术和信息交流活动,为会员和科技工作者搭建高水平的学术和信息交流平台,通过开展各类学术和信息交流活动确立协会的学术和信息权威,使协会成为原创性学术思想和观点的“孵化器”和“加速器”。

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十分需要加强交流,发展横向联系和开展协作攻关。因为只有加强交流、联系和协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提高研究的组织程度,才能避免“小而全”、低水平重复研究和投资,使研究与开发更有成效;同时,加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生产厂家三者之间的横向联系,使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了解生产厂家的技术需求,生产厂家也及时了解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十分有利于促进生物技术成果的转化和推动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江苏省生物技术协会始终将加强交流、联系和协作当作自己的重要使命,举办了一系列大型学术和信息交流、研讨活动。一是举办研讨和展示会,先后举办了两届生物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研讨会,两届生物技术新成果、新技术和新产品展示会,以及“’93国际生物技术交流展示会”。二是发展交流和协作,召开了“生物与医药产业”“基因工程研究开发”“农业生物技术育种”“动物生物技术”等交流协作会。三是召开各类技术研讨会和技术讲座,例如,“生物加工技术”“环境生物技术”等研讨会,以及“基因芯片与生物信息学技术”“生物纯化、分析新技术”“肿瘤生物治疗进展”等讲座。四是召开产业发展研讨会,例如,“省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生物医药产品申报”“生物技术支撑产业发展”和“生物技术国际化”等研讨会。

为加强长三角地区生物技术与生物产业跨省市的产学研合作,增进学术交流,促进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江苏省生物技术协会与浙江省生物工程学会和上海市生物工程学会(简称“二省一市学会(协会)”)于2004月6月通过协商达成了“关于加强长三角地区生物技术与生物产业跨省市产学研合作协议”。至2009年底,二省一市学会(协会)”合作举办了8次长三角医药、农业、工业与环境生物技术发展论坛和研讨会。

江苏省生物技术协会秘书处编印《生物技术信息》(月刊)和《生物技术通讯》(季刊),定期向会员单位提供信息资料。近年来,注重提升信息资源加工的深度、广度,加强深层次和个性化服务,从浩如烟海的科技文献中采集具有研究、利用、开发价值的最新生物技术信息,包括中外专利快递、研究动态简报、生物技术产业资讯、相关政策法规透视等专栏,并增加了产品开发市场分析与经贸商情信息发布等内容;进行生物产业发展信息跟踪研究,为会员提供系列跟踪研究报告;加强省内生物技术研发信息收集与交流,提供会员单位研究开发进展、新产品开发、专利申报、技术难题等信息。由于选题切合实际,针对性强,受到团体会员单位的普遍认可,不少会员单位来函来电索要有关信息。

目前,科技工作者通过互联网获取学术信息的份额仅次于学术期刊,而高于学术会议。为了加强与协会团体会员、个人会员之间的联系,满足科研、管理部门和广大科技人员对信息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江苏省生物技术协会秘书处不断完善在江苏科技信息网上建立的专业网站(网址http://www.bio-tech.net.cn),构建生物技术信息网络数据库和信息检索系统,进行各类生物技术信息的发布、检索、查寻和统计等信息服务。目前的主要栏目有“协会介绍”“生物技术信息”“江苏生物技术通讯”“生物技术专家”“软科学研究成果”“会议论文”“技术需求信息”“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等。网站的建成,加强了江苏省生物技术协会信息服务的功能,方便了与会员及外界的联系。

3. 搭建技术和咨询服务平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积极开展技术服务,全心全意为生物技术及其产业服务是协会的宗旨。江苏省生物技术协会依靠自身专家和信息优势,努力为生物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服务,在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方面做了一些实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是组织有关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专家、科技人员开展技术服务。例如,1992年1月和10月,协会组织专家分别去无锡市和连云港市开展了技术服务。在无锡市,8位专家为省内15家药厂、8个市的医药管理局和苏锡常火炬带的有关负责同志进行了为期三天的技术咨询服务。服务期间为参会人员做了“新医药研究开发前景”的专题报告,与参会人员进行座谈,并到生产厂家参观指导,回答厂家提出的问题,对生产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得到参会人员的一致好评。在连云港市,10位专家为该市轻工食品行业的80多名科技人员做了“生物技术在轻工食品领域应用前景”的专题报告,并到该市的酶制剂厂、发酵厂、葡萄酒厂进行参观、座谈,对企业的生产和新品开发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和意见,受到连云港市有关政府部门较高的评价。

二是积极为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建设献计献策。高新技术开发区是我国向新科技革命进军的基地和桥头堡,是深化改革的示范区,是经济和科技紧密结合的试验基地,因此,建设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协会曾先后与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共同召开了“生物技术产业发展专题座谈会”“筹建生物工程小区专家咨询会”“生物工程小区项目评选会”等一系列会议,得到开发区有关领导的好评与赞扬。

承担软科学研究课题,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依据。江苏省生物技术协会组织生物技术领域的专家从事软科学研究的过程,既是集中广大专家、科技人员智慧和经验的过程,也是以软科学研究报告的形式向政府部门反映他们意见和要求的过程。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协会发挥了行业与政府之间的纽带和桥梁作用。

江苏省生物技术协会成立以来,先后承担了14项省级软科学研究课题,其中由协会主持的课题有“江苏省‘八·五’生物技术领域发展规划及关键技术精选研究”(江苏省科委下达的项目)“江苏省生物技术研究的现状和发展预测”(江苏省科委下达的项目)“江苏省2001—2010年环境生物技术发展规划研究(江苏省环保厅下达的项目)等7项;合作研究的有“江苏省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江苏省“十一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医药外包服务业发展研究”等4项;参与研究的有“江苏省跨世纪关键技术筛选(江苏省科委下达的项目,生物技术部分)”“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化宏观调控和重点领域组织实施研究”(江苏省科委下达的项目,生物技术部分)等3项,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奖3项,江苏省科技情报奖5项,江苏省党委调研系统第二届“恒瑞杯”优秀调研成果特别奖1项,江苏省经贸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4. 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功能

当前协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结构调整,以及伴随着各项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协会将与其他科技社团一样,日益成为促进经济振兴、科技进步和社会和谐发展的新兴力量,在政府和企业之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协调、辅助和补充功能。因此,协会要紧紧抓住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推进科技自主创新的有利机遇,积极发挥自身专家和信息优势,以及跨行业、跨部门、跨学科的网状组织体系优势,加强自身建设,深深扎根于科学共同体,把推动科技自主创新摆在全部任务的突出位置,为全省生物产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今后,为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功能,协会认真总结经验,克服薄弱环节,做好以下工作:

(1)围绕中心,服务大局。【4】

协会要在产业结构调整、建立自主创新体系、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省份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是协会安身立命的根本。过去协会在这方面虽也做了一些工作,但还很不够,今后应更加贴近建设实际,增强服务意识,积极参与和实施创新服务工程,努力探索协会为中心工作服务的新机遇、新途径【5】。

协会要积极为有关政府部门和企业提供决策咨询服务。要结合学术和信息交流活动,开展相应的专题研究和决策论证,为江苏科技自主创新和科技发展规划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围绕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难点、热点问题,积极开展调查研究,献言献策,提供决策咨询建议;结合地方政府和大型企业建设发展的需求,开展专题研讨,提供实施方案。

协会要在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在中介评估、科技咨询、成果转让、技术推广、科技与经济结合等方面发挥服务优势;在开展专业培训、技术标准制定等方面,积极争取政府转移的有关职能;通过服务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协会的社会地位,增强社会影响,拓展发展空间,促进协会的健康持续发展。

(2)努力增强协会的经济实力。

目前,经费问题已成为我国科技社团发展中最根本的问题,不少科技社团处在求生存的边缘。由于营销意识不强,经营乏力,综合实力不强,已经直接影响到科技社团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协会成立以来,虽然一直从事着公益性活动,但由于没有固定的收入,经济实力也非常薄弱。为增强协会的经济实力,今后要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1) 强化经营理念,增强自身的造血机制。

非营利并不等于不盈利。国外成功的科技社团一般赢利水平都很高。协会要积极投身市场,不断提高非营利营销水平,提高经营的能力,通过为经济社会服务,获取合法的经费收入;要借助政府职能转变,购买社会服务的机遇,承接政府转出的部分职责,提供服务;要争取政府、企业或其他组织的课题,提供决策咨询。

(2) 提升协会的社会公信力。

社会公信力对协会的存在和发展至关重要。社会公信力高,协会就会拥有较高的社会声望,也就能够获得较多的社会资金的支持。目前,由于协会自身社会形象和能力等原因,由于全能政府的惯性作用,也由于政府和社会对科技社团还存在偏见,协会与其他科技社团一样,要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和拓展社会发展空间,大都面临严重的公信危机。所以协会要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提高服务能力、效率和水平,努力提升社会公信力。

(3)搭建会员服务平台,努力为会员和科技工作者服务。

协会以往虽然为广大会员做了很多服务工作,但是总的来说服务尚不够全面、深入,方式方法较为缺乏,因此,今后协会要在继续搭建好学术和信息交流平台和技术和咨询服务平台的基础上,注意搭建好为会员服务的平台,努力为会员和科技工作者服务。

要坚持以会员为本,探讨新形势下为会员和科技工作者服务的方式方法,不断增强对会员的凝聚力。要设立相关的科技人才奖项,评价和举荐人才;要为会员定期提供学术和信息交流活动信息,吸引会员和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协会组织的各项活动;要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及时反映会员的意见、建议和呼声。

要加强与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联系,创造方便科技工作者入会的机制;要将坚持高标准发展会员作为增强协会凝聚力的一项重要工作,提高会员的荣誉感和自豪感;要推进包括资深(高级)会员、普通会员、学生会员、外籍会员,以及团体会员在内的多层次会员组成体系;要更多关注民营企业,向科技园区倾斜;吸引年轻科技人员加入协会,以增强协会的生机与活力。

(4)规范协会自身建设。

(1) 坚持规章制度。

按照协会章程的规定,认真做好换届改选工作。要调整充实协会理事会成员,注重物色好协会的带头人;培养选拔一批热爱协会工作的骨干,夯实协会基础。

(2) 坚持民主办会。

要围绕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为核心的民主办会原则,建立完善有效的协会理事会和执行机构,促进协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文志.科技社团改革与科技自主创新[EB/OL]. (2009-02-14) .北京: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科技网.

[2]冯长根.构建和谐科学共同体促进科学技术创新:在第二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R].2007-06-25.

[3]科技社.2006年度科技部社团工作总结和2007年度工作要点[R/OL].北方技术网.2007-06-28.

[4]沈贻初.关于加强科技社团建设的几点思考[EB/OL].2010-02-21.杨浦人大网

机遇和优势 篇8

传承的影响力

《通信世界周刊》:

为什么苹果在电视领域仍具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其来源在哪里?

温建旺:

苹果的影响力主要来自于其用户体验口碑的积累。iPad重新定义了计算机设备的使用方式, 以强大的易用直观体验取代了物理键盘和鼠标及繁杂的文件夹;iPhone则以软件到设备模式重新定义了手机生态链。总之, 用户对苹果创新文化的追捧, 使得用户期望苹果电视机能够创新电视机这一平台设备市场, 同时苹果进入电视机市场也能够更好地整合其他垂直市场的优势, 真正做到多屏融合。

尤文奎:

苹果本身是一个优秀的IT软、硬件厂商, 一款苹果手机跨界颠覆了手机市场格局。苹果生产电视机的传闻让电视机厂商如临大敌, iTV会不会像iPhone颠覆手机格局一样颠覆电视机市场, 这涉及全世界电视机厂商的命运, 业界自然对苹果iTV的传闻非常敏感。另一方面, 正如iPhone带给人们前所未有的手机用户体验, 苹果iTV会给用户带来怎样的创新电视体验, 将是所有人都关注的话题。

李易:

苹果在电视领域的影响力继承于iTouch、iPod、iPhone、iPad等一系列产品的成功。苹果突出的工业设计能力、人机操控理解以及自有内容服务链的建设, 无一不体现出其在消费电子领域的专注。自iPhone开始, App Store给消费者带来的良好用户体验, 以及内容应用服务的长尾收益, 都成为业界厂商竞相模仿的对象。而电视领域虽已有互联网电视、智能电视的概念普及, 但始终差强人意, 所以苹果将推出iTV产品的消息一披露, 带给了业界无尽的关注度和猜想预期。

《通信世界周刊》:

苹果的进入将对电视产业发展具有怎样的影响?关于业界对苹果进军电视业务的期待, 您有何看法?

温建旺:

对苹果电视机的诉求集合了用户对多屏融合切换及电视联网功能的需求。有调研显示, 42%的受访者希望他们的电视、打印机、电脑、立体声音响与移动终端互相连接, 而4C融合、三“屏”合一使得电视网络化成为顺应消费需求的重要趋势。

虽然苹果推出电视机的传闻不断传出, 但在OTT甚至智能电视机受到基于视频内容为基础的内容瓶颈的限制下, 苹果电视机应该不会过早推出。从终端角度来讲, 智能电视相比PC有着鲜明的家庭娱乐共享特性, 如代表开放模式的先行者“Google TV”推出不久便遭到有线电视内容商的联合封杀。同时不同于手机行业, 不同国家的电视标准存在差异。

尤文奎:

苹果是否会真的生产电视机, 如果生产电视机会带来怎样的科技创新?这两个问题目前都没有答案。

李易:

苹果的进入, 会以自身强大的影响力以及实际销量的突破影响业界。由于苹果较高的定价, 以及平台业务形态与国家政策的冲撞, 都会对其在国内的实际销量造成现实影响。

国内发展或水土不服

《通信世界周刊》:

在电视领域, 苹果模式是否同样适合中国现有的环境, 为什么?

温建旺:

在可预见的未来, 如果苹果电视机生产并推向国内市场的话, 将首先面临广电内容监控的审核。目前国内拥有内容播控平台牌照商有限, 而且智能电视终端标准尚未出台。同时广电急于借互联网电视这个平台弥补多年来在赢利上与工信部的差距, “拥牌自重”的集成服务商在利益分配上也将为苹果带来压力。

尤文奎:

苹果对电视的影响目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其iPad、iPhone屏幕已经成为收看电视的新终端;二是Apple TV电视机顶盒已经有数百万的销售量;三是在线商店iTunes使苹果成为虚拟付费电视运营商。iTunes在线商店的模式并不符合中国的互联网电视监管政策, 除非iTunes将所有视频内容通过国有互联网电视集成播控平台集成, 然而苹果显然不会接受。此外还涉及到视频内容监管的问题。可以预见, 即使苹果生产电视机, 也会和Apple TV电视机顶盒一样, 无法进入中国。

李易:

对于i T V的发展, 若仅是移植i Phone、i Pad的模式, 较高的产品定价在国内产业环境和消费水平情况下, 会使实际销量受到一定压力。但苹果用户的口碑传播和号召力, 会让更多的人趋之若鹜, 影响他们选择iTV或与之接近的产品。同时由于苹果所拥有的内容提供App Store与国内宣传的强意识形态, 以及在媒体传播方面的可管、可控、可信、可查的要求存在冲击, 预计苹果模式在国内的媒体服务环境中, 前期拓展不一定顺利。

自我创新为厂商立足之本

《通信世界周刊》:

对于国内厂商而言, 目前其机遇点在哪里?其应该如何把握机遇强化产业竞争优势?

温建旺:

国内厂商的机遇在于国内政策保护及电视机厂商原有的渠道优势。

简单易用的用户体验是苹果产品的特色, 电视机简单化设计应该值得国内厂商去寻找突破。在业务模式上, 与传统终端销售的低利润率相比, 在发展用户基数后, 采取内容和应用收费将是未来发展方向。随着家电企业对内容环节的掌控力度增强, 随之而来的广告收益也将成为家电企业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尤文奎:

国内电视机厂商需踏踏实实做科技创新, 提升用户体验。对诸如云电视等概念的炒作终会成为过眼云烟。

李易:

机遇和优势 篇9

㈠发展现状近年来, 甘肃省依托光热资源优势, 突出特色、扬长避短, 按照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处理商品化、销售品牌化、经营产业化“五化”要求全力打造, 蔬菜生产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截至2012年底, 甘肃省蔬菜总面积681万亩, 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为11%, 总产值达到236亿元, 占种植业总产值984.2万元的24%, 其中设施蔬菜总面积约为146.27万亩 (日光温室56.66万亩, 非耕地利用8.15万亩;塑料大棚79.53万亩;小拱棚10.08万亩) , 占全省蔬菜总面积的22.46%, 产值109亿元, 占全省蔬菜总产值的46.19%, 全省城乡居民人均设施蔬菜占有量146.28公斤;农民人均设施蔬菜纯收入480元, 占当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4500元的10.8%, 重点产区农民蔬菜纯收入占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蔬菜产业成为甘肃省种植业中面积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

㈡产业成效一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优势产区基本形成。经过多年的发展, 已初步形成了河西走廊灌区、沿黄灌区、泾河流域、渭河流域和徽成盆地五大优势产区, 成为我国“西菜东调”、“北菜南运”的五大商品蔬菜基地之一, 也是农业部列入规划的西北黄土高原夏秋冷凉型蔬菜和西北内陆出口蔬菜重点生产区域。甘肃省以兰州为中心的“高原夏菜”基地达450万亩, 占蔬菜面积的66.07%;以河西五市及兰州、白银为主的日光温室重点产区, 温室蔬菜生产面积达到48.58万亩, 占到全省温室面积的85.74%;以陇东陇南为主的春提早秋延后塑料大 (小) 拱棚重点产区, 蔬菜面积57.61万亩, 占到全省塑料大棚蔬菜面积的72.44%, “西部温室东部大棚”的设施蔬菜优势区域布局正在逐步形成。二是产业优势日益显著, 带动农民增收作用增强。2012年甘肃省蔬菜种植面积占全省种植业总面积的11%, 产值占种植业的24%。露地蔬菜每亩收益在0.5万~1万元, 比2000年增长了4~5倍, 设施蔬菜每亩收益可达1.5万~2万元, 高的可达3万元以上, 比2000年增长了50%。2012年农民从蔬菜产业中获得的人均收入达480元, 占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1%。蔬菜种植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三是特色蔬菜迅速发展, 产品质量显著提升。甘肃省以创建国家级、省级标准园为契机, 全力落实“五化”、“六统一”和六个“百分百”的创建标准。以甘蓝、花椰菜、娃娃菜、甜脆豆、西芹等特色露地蔬菜为主的“高原夏菜”和以番茄、辣椒等优势设施产品为主的反季节蔬菜享誉省内外, 部分产品出口到东南亚、中亚地区和日本等国。截至2012年, 甘肃省已创建10个国家级、37个省级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县;认证蔬菜绿色食品基地面积65万亩、绿色食品蔬菜64个;通过制定和推广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标准, 产品质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在历次全国大中城市蔬菜质量安全例行监测中, 省城兰州综合排名一直名列前茅。四是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技术创新亮点纷呈。甘肃省以农业院校、科研院所、技术推广、农业科技企业为主体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已经建立, 新品种选育、新技术开发水平大幅度提高;建立了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兰州试验站和非耕地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示范基地等科技支撑体系;成功试验并开发出了非耕地条件下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建造技术和蔬菜高效栽培技术;全膜旱作栽培技术在蔬菜栽培上取得了重大进展;麦后和油菜茬后复种蔬菜的茬口对接与品种搭配更加科学紧密, 复种指数和复种效益得到大幅度提高。五是加工转化能力明显提高, 市场营销体系初步形成。甘肃省已建成有一定规模的蔬菜精深加工企业248家, 年加工各类蔬菜150万吨, 实现产值21.8亿元。以兰州榆中县为中心的冷链保鲜贮藏规模达50万吨, 年周转量300万吨;组建蔬菜专业合作社98个, 成员3.62万人, 涌现出了甘谷县盘安镇雒家韭菜产销专业合作社等一批发展典型, 有力带动了蔬菜生产的产业化经营。以区域专业批发市场为骨干, 以蔬菜直销店、连锁超市等窗口式终端市场为补充的蔬菜市场营销网络开始起步;已建成规模较大的区域蔬菜专业批发市场30多个, 年蔬菜交易量480万吨, 交易额58.5亿元。

二、产业发展机遇和存在的问题

㈠发展机遇蔬菜是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 丰富“菜篮子”关键在于抓好“菜园子”。为此, 甘肃省委省政府自2008年以来, 先后启动实施了促农增收“六大行动”和“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 蔬菜产业均被列为特色优势产业提升行动中的重点产业之一。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 为各级政府做大做强蔬菜产业提供了政策支持。同年, 甘肃省委省政府出台实施了《甘肃省蔬菜产业发展扶持办法》, 连续四年三年共整合扶持资金4.3亿元, 推进全省蔬菜产业步入了面积、产量、产值快速增加的快车道。2013年甘肃省专门安排20亿元全额贴息贷款, 推进设施蔬菜产业快速发展。面对国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重大经济战略实施的历史性机遇, 面对国际国内两个大市场对蔬菜产品需求的钢性增长, 甘肃蔬菜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㈡存在的问题一是新品种引育滞后, 专业化育苗能力严重不足。甘肃省70%蔬菜新品种要从外省引进, 有些品种完全依赖进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蔬菜品种只有陇椒系列和航椒系列等少数几个品种, 良种储备种类少、能力弱, 种植规模小;适宜设施栽培、综合性状优良、耐储运、货架期长的品种和加工专用品种严重不足;专业化育苗体系不完善, 蔬菜良种种苗统供率不到5%, 不仅降低了生产效率、产品产量和质量, 而且影响了蔬菜良种更新换代进程和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低, 劳动者技能培训不到位。甘肃省蔬菜种植面积的95%以上属家庭分散式经营模式, 生产管理不能实现统一品种、统一购药、统一标准、统一检测、统一标志、统一销售, 难以适应发展现代农业所具备的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和产业化经营的要求, 公司+农户和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的土地流转经营模式发展缓慢;培训方式依然落后, “要我学”和“我要学”的教学关系仍然没有改变, 先进实用技术普及率低。三是设施装备水平差, 加工贮藏能力仍不足。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建造标准低, 光、热、水、气等环境自动调控能力差;新建设施盲目标新立异, 追捧“巨型”化和无后屋面类型结构, 浪费了土地, 削弱了抵御低温冻害及风、雹、雨、雪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卷帘机、起垄机、电动喷药机、水肥一体化精准施入等轻简化生产装备程度低, 劳动强度大, 生产效率低;老旧温室急待改造升级;蔬菜保鲜贮藏设施简陋, 贮藏能力小, 冷链贮运链条不配套;精深加工企业少, 品种单一, 产能利用率低;采后洁净处理及分级包装环节严重滞后;现有蔬菜专业批发市场数量不足, 规模大小不均, 配套设施相对简陋。四是周年生产潜力发挥不足, 质量安全监管有待加强。日光温室蔬菜生产的传统茬口安排、品种搭配、采收周期、产量价格与市场需求的最佳时段吻合方面还存在很大误区;塑料拱棚在春提早和秋延后的时段安排上还有很大的可延伸空间;露地蔬菜上市品种和时间过于集中, 地理垂直布局不够合理, 致使夏秋淡季蔬菜的产量和花色品种不齐全, 不能保证市场均衡供应。各地虽制定了一批蔬菜生产技术规程和标准, 但普及率较低, 投入品监管不到位, 农残超标现象时有发生, 农民质量安全意识需进一步增强。产地环境治理和保护缺乏手段。市场准出准入机制不健全, 蔬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还未建立, 导致一些不合格产品也能进入市场销售, 质量安全监管有待加强。

三、产业定位和布局

㈠产业定位坚持发挥比较优势, 突出区域特色和优势品种, 在稳定现有川、水地蔬菜规模的基础上, 主打“高原夏菜”品牌, 着力研究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成果, 推进夏秋蔬菜向陇中南年降雨量500毫米左右的低产田及海拔1800~2300米二阴山区发展, 提高麦后蔬菜复种、套种指数, 扩大“高原夏菜”生产范围和规模, 缓解粮菜争地矛盾;着力推广设施高标准建造和集成配套技术, 提升设施农业装备水平;加快冷链物流业发展, 充分发挥甘肃省“坐中连四”的交通枢纽优势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桥梁”作用, 使甘肃省“西菜东调”、“北菜南运”基地和西北地区冬春淡季蔬菜生产供应中心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努力开拓中亚市场, 实施走出去战略, 最终将蔬菜产业从特色优势产业打造为“富民兴陇”的主导产业。

㈡产业布局露地蔬菜主打高原夏菜品牌;沿黄灌区、河西地区和中部地区部分县 (区) 重点发展新型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和高标准钢骨架塑料大棚;陇东南地区重点发展高标准钢骨架塑料大棚, 大力推广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辅以少量的日光温室, 以解决当地冬淡季蔬菜供应和蔬菜集约化种苗繁育的难题;着力加强蔬菜集约化育苗设施建设, 提高种子种苗的统供率和新品种普及率;支持河西走廊沿山冷凉山区、戈壁荒漠等非耕地区域、沿黄高扬程灌区发展日光温室蔬菜、食用菌和葡萄生产, 拓展设施农业发展空间;以兰州榆中县为中心, 建设全省蔬菜冷链贮运及物流网络;以河西走廊为主, 发展出口创汇型鲜食蔬菜产品和加工转化型蔬菜基地;两江一水流域要发挥区域气候资源优势, 增加冬播马铃薯等越冬茬露地蔬菜规模。

四、发展重点和主要措施

㈠发展重点一是稳步扩大露地蔬菜基地规模。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引导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经营权, 推进蔬菜规模经营。鼓励各类生产经营主体采取直接投资、股份合作、订单农业等形式建设精细蔬菜和外销、出口、加工蔬菜基地。将蔬菜基地建设与引洮一期工程通水、兰州新区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到2016年, 甘肃省新建10万亩以上蔬菜大县25个, 发展万亩专业乡 (镇) 50个、千亩专业村500个、50亩以上蔬菜生产大户5000户。二是大力发展设施蔬菜生产。加大以节能、低碳、高效、轻简、实用为核心的新型日光温室、高标准钢架塑料大棚研发和推广建造力度, 利用光能、地热、生物发酵等新能源, 积极发展设施蔬菜生产, 确保冬春淡季蔬菜市场稳定供应。重点扶持沿黄高扬程灌区、河西走廊绿洲边缘非耕地区域和洮河一期灌区适宜区域发展高效节能日光温室设施蔬菜;扶持渭河流域、泾河流域、两江一水流域发展高标准钢骨架塑料大棚蔬菜种植。对上世纪90年代初期建设的老旧日光温室进行改造升级, 提高生产能力和质量安全水平。三是扶持蔬菜集约化育苗。分层次支持集约化育苗设施建设, 在种植规模10万亩以上的县 (市、区) 按照每3000亩蔬菜建立1个年生产能力500万株以上集约化育苗点的比例, 扶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或育苗大户开展专业化育苗, 提高优质种苗集中供应能力和良种普及率, 力争到2016年重点县区蔬菜优质种苗统供率达到20%以上。四是完善贮藏加工设施。通过招商引资、改组改造、联营联合等形式, 培育和壮大贮藏保鲜、冷冻脱水、净菜包装、干制腌制、粉汁饮料等贮藏、加工龙头企业群体。在兰州、天水、武威等大中城市和蔬菜生产重点县, 依托企业和专业合作社, 建立大型冷库和气调库, 提高秋冬季蔬菜贮藏能力。鼓励加工龙头企业建立创新中心, 研发新产品, 延长产业链条。

㈡主要措施一是多渠道筹集发展资金。省上应列蔬菜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足够的信贷额度;各级财政要积极支持“菜篮子”工程建设, 在各项政策、资金等方面对蔬菜产业给予大力扶持。建立政府投资为引导, 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企业投资为主体的多元投入机制, 吸引社会资金参与蔬菜生产、加工、贮藏、流通等方面建设。二是强化科技支撑力度。组织农业院校、科研院所、涉农企业, 针对蔬菜生产中的“瓶颈”问题开展联合攻关, 开发、引进、培育耐弱光、耐低温和适应市场需求的蔬菜新品种, 研究综合配套栽培技术;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机械, 实现劳动轻简化, 提高单位资源产出率。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完善和健全基层科技服务队伍。加大科技培训力度, 提高蔬菜种植水平。三是推进标准园建设。按照露地蔬菜千亩连片、设施蔬菜200亩连片的要求, 全力实施好国家“菜篮子”产品标准园创建项目。继续支持省级标准化蔬菜园建设, 全面带动蔬菜基地建设向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提升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四是加快蔬菜物流体系建设。扶持工商企业及社会力量从事蔬菜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蔬菜拍卖业务, 鼓励现有运输、联运、快递企业拓展服务项目, 引进建立大型蔬菜物流企业。支持有条件的蔬菜合作社与城市大型连锁企业开展“农超对接”, 实现生产与流通有效对接, 减少流通环节, 降低蔬菜交易成本, 提高菜农收入。五是加大品牌创建和品牌宣传。大力扶持生产经营主体积极注册商标, 申报使用地理标志, 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蔬菜品牌, 争创中国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通过展览展销以及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类媒介, 广泛宣传甘肃省的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蔬菜, 提高知名度。

摘要:蔬菜是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 大力发展蔬菜产业是关系城乡居民生活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民生工程, 也是改造传统农业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内在要求。作者根据国家和甘肃省产业战略布局来分析, 认为抓住政策机遇, 发挥好光热资源优势和国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区位优势, 甘肃蔬菜产业就会从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上升为“富民兴陇”的主导产业。

上一篇:防守反击下一篇:隧道工程的施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