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性状

2024-06-28

生物性状(精选十篇)

生物性状 篇1

微生物通过自身活动可以改善植物的营养状况对植物生长具有促进作用, 减少化肥施用对土壤结构的破坏, 降低化肥过量施用带来的环境污染风险, 促进可持续农业的发展。微生物肥料以其高效率、无污染节约能源等优势符合绿色农业的发展要求, 近年来已在多种作物上进行了研究与应用。本试验以小白菜 (不结球白菜) 为材料, 通过田间试验, 研究施用“金阜丰”牌微生物菌剂对小白菜生物学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一、材料和方法

1.供试作物及品种

供试作物:小白菜 (不结球白菜) , 品种为农民常用品种“绿秀”。

2.供试肥料

“金阜丰”牌微生物菌剂, 液体剂型, 本产品含枯草芽孢杆菌有效活菌数2.0亿个/毫升, 由内蒙古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环保肥料分公司提供。

复合肥 (养分含量15-15-15) , 尿素 (含N 46%) 。

3.试验土壤养分状况

本试验在温室中进行, 试验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金河镇章盖营村, 该村是温室蔬菜集中种植区域, 地势平整, 地力均匀,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土壤类型为草甸土。播前在试验地采集耕层20公分土壤进行土壤养分检测, 结果见表1。

4.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4个处理, 4次重复, 小区随机排列, 小区面积5米×4米=20平方米。各处理如下:

处理1:菌剂+常规施肥;

处理2:基质+常规施肥;

处理3:常规施肥;

处理4:空白对照 (不施用任何肥料) 。

施肥量:常规施肥为复合肥40千克/亩, 尿素25千克/亩;供试肥料“金阜丰”微生物菌剂10升/亩, 基质10升/亩。

施用方法:供试肥料菌剂、基质和复合肥于播种前一次性做基肥施入;尿素于出苗15天后分2次追施。

注:基质是指不含目的微生物或微生物被灭活的物料。

5.田间管理

2015年12月1日平整土地并将基肥按照各处理分别撒施或沟施翻入土中, 12月2日播种, 管理上按常规方法进行。各处理除肥料施用品种、施用量不同外, 其它管理同常规的田间管理一致。2016年2月2日进行植株调查, 同日采收测产。采收要求各小区单收计产, 折算产量。

二、结果与分析

1.长势调查

每个处理采取大五点取样, 每个点随机抽取6株、每个小区共抽取30株进行测量, 测量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 各处理之间小白菜长势略有差异, 处理1施用微生物菌剂后, 小白菜株高、叶片数都优于其余处理, 株高比常规施肥处理3CK高1.9厘米, 叶片数比常规施肥处理3CK高1.0片。

2.产量调查

(1) 不同处理对小白菜产量的影响。对每个处理测产, 每次采收单计单收, 产量结果见表3。施用微生物菌剂后, 小白菜产量为2885.2千克/亩, 比常规施肥增加产量209.1千克/亩, 增产率达到7.82%;处理2施用基质比常规施肥增加产量73.3千克/亩, 增产率2.74%;可见微生物菌剂肥效优于常规施肥、基质施肥。

(2) 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方差分析结果见表4、表5, 表中可看出三个不同施肥处理产量存在显著性差异, 且达到了0.01级显著水平。通过做新复极差多重比较, 三个处理中处理1产量与处理2、3产量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 处理2与处理3产量差异不显著。

3.经济效益分析

不同处理对小白菜经济效益的影响见表6。计算过程中, 所有肥料价格、小白菜价格全部按照市场流通价格计算。由于试验只是施用肥料品种和施用量不同, 其它管理措施一致, 因此在计算经济效益时只比较肥料投入、小白菜产出收入, 其余因素未计。施用微生物菌剂后, 肥料投入与常规施肥比较, 微生物菌剂每亩多投入50.00元, 不仅能够提高产量, 还能够改良土壤, 扣除微生物菌剂新增支出后, 纯增收入368.元/亩, 产投比7.4:1.0, 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备注: (1) 供试微生物菌剂 (液体) 价格5.00元/L、供试基质2.00元/升、尿素1800元/吨、复合肥2200元/吨; (2) 小白菜按照收购价2.0元/千克计算。

三、结论

从以上的试验结果分析可知, 施用“金阜丰”牌微生物菌剂后, 小白菜株高、叶片数均有所增加, 明显优于其余处理。小白菜产量2884.7千克/亩, 比常规施肥增加产量209.1千克/亩, 增产率达到7.82%;可见微生物菌剂肥效优于常规施肥, 增产效果显著。

经济效益方面, 扣除肥料增加投入的50.00元亩, 纯增收368.2元/亩, 产投比7.4:1.0, 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乔志伟, 李金岚, 李俊霞等.鸡粪菌剂对复垦土壤上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 2010, 38 (12) :40-43.

[2]王明友, 杨秀风, 郑宪和等.复合微生物菌剂对番茄的光合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J].土壤肥料, 2004, (4) :37-39.

[3]崔美华, 郭坤友, 刘庆伟.生物固氮菌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试验[J].北方水稻, 2009, 39 (2) :138-141.

基因控制生物性状优秀教案 篇2

1、认识遗传与变异现象,理解区分什么是遗传,什么是变异。

2、观察生物的特征说出生物的性状以及相对性状。

3、理解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4、关注转基因技术。

重点难点与易混点

1、重点:性状与相对性状;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2、难点:基因控制生物性状

3、易混点:性状与相对性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我们先来看一张照片。是一张电影明星成龍和他的儿子的相片,请同学们找找看,孩子的什么地方长得像爸爸?

学生:相互讨论并回答问题

教师:象同学们看到的那样,孩子有些地方像爸爸,有些地方不像。引导学生总结得出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教师:又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你能从这两句话里,总结出有什么生物现象?

学生:生物学上把这种亲子间的相似性称为遗传,亲子间和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叫做变异。

二、生物的性状

教师:发砂糖橘和桔子,引导学生观察砂糖橘和桔子的特征,找区别。

学生:大小不同,颜色不同,味道不同…

教师:生物所表现出来的这些特征,我们给它一个生物学的名称:性状。仅凭肉眼的观察或简单的测量,就知自身所有性状?那人体上有没有形状呢?

学生:观察自己或同学,小组讨论

是否有耳垂?

是单眼皮还是双眼皮?

能否把舌由两侧向中央卷曲?

能否使拇指向背侧弯曲?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这些性状进行调查,并展示本组的调查结果。

组长总结调查结果。

教师:同学们知道了很多生物的特征,那谁能给性状下个定义呢?到底什么叫性状?性状包括哪些方面?什么是相对性状?

教师:教师引导学生,让他们自己归纳出来,可以多个同学补充。

学生:小组讨论,结合调查和课本归纳出相关概念:

任何生物体都有许许多多的性状,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性或行为方式等都是生物的性状。

教师:象刚才同学们提到的双眼皮、肤色、脸型等,在生物学上被称为性状。你还知道哪些生物性状?

教师:提问:刚才调查的性状中,哪些是形态结构特征方面的性状?哪些是行为方式方面的性状?

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常常有不同的表现。同学们注意了没有,同一种性状在不同的个体身上会有差异?

学生:认真观察,找出这些生物的区别。

教师:像这样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被称为相对性状。

遗传学家把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relative character)。如人的单双眼皮、家兔毛的白色和黑色。

教师:提问学生:父母的性状是怎么传给子女的?

麦田中水肥充足的地方,麦苗比正常的要粗壮,这一性状的差异是遗传物质的改变所引起的吗?生物体的所有性状都是能遗传的吗?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有没有别的因素影响性状?

学生:小组讨论并归纳出“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环境也会影响生物的性状”。

三、基因控制性状------揭开转基因鼠的奥秘

教师:出示相关问题:教师:同学们对性状和相对性状都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现在请大家思考:为什么父母的许多性状会在我们身上出现?我们知道,**和卵细胞都没有携带任何性状,那么父母究竟把什么东西传给了后代,才使子女象父母呢?父母是把眼睛鼻子这样具体的性状传给了孩子,还是把别的什么东西传了下来?

学生:学生作出各种猜测。

教师:教师可以先不评价学生的猜想,引导大家看投影片“转基因鼠的实验过程”:这是一种世世代代都是小体型的鼠,人们在对它做了一些特殊的处理之后,看看它的后代有什么变化。在雌雄小鼠交配后,从雌鼠输卵管中取出核尚未融合的受精卵;将事先备好的大鼠生长激素基因吸入显微注射器中,在显微镜下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注入小鼠核尚未融合的受精卵内的卵细胞核或**核中,注射之后,受精卵中融合的细胞核中就携带着转入的基因;将已经导入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的受精卵,注入小鼠的输卵管中去。这样小鼠的输卵管中就有了两种受精卵,一种是导入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的受精卵,另一种是输卵管中原有的未转基因的受精卵。结果,转基因把小鼠变成了大鼠,转基因超级鼠比与它同胎所生的小鼠生长速度快2-3倍,体积大一倍。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转基因鼠的启示”。

教师:这个研究中被研究的性状是什么?

学生:鼠的体重(或大小)

教师:后代中只有转基因鼠的体量变大了,说明了什么?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是什么基因?

学生:大鼠生长激素基因。说明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教师:很好。由此推论,在生物传种接代的过程中,传下去的是性状还是控制性状的基因?

学生:是基因。

四、拓展----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教师: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基因组中,培育出的转基因生物,就有可能表现出转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目前,已有转基因作物、转基因动物、转基因食品、转基因药品等。

展示:转基因物品的图片。

学生:观察图片,提出问题。

教师:想一想,你还知道哪些转基因生物?你吃过哪些转基因食品?转基因食品安全吗?你有没有怀疑过?

学生:小组讨论

教师与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起讨论分析转基因引起的社会争议,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以便对转基因问题有个深刻的认识。

教师:课外阅读指导:浏览相关的书籍和网页。

五、课堂收获:

教师:出示必答题,提问学生,评价。

六、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性状、相对性状以及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等知识,关于这些问题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七、课外延伸:

生物性状 篇3

我主要围绕三个方面进行交流:一是看教什么;二是看怎樣教;三是看教的怎么样。严格意义上讲应该是看学什么、看怎样学和看学的怎么样。

一、看教什么

看教什么,即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刘老师把这节课教学目标定位为:知识与技能: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相对性状;生物的性状是有基因控制的;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物、图片和视频、分析资料,总结性状、相对性状的概念、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转基因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本节课依据生物课标、教材和学生的实际,“三维”目标定位准确、全面、科学、合理,具有操作性。以知识和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现于过程和方法之中。本节课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实现上述“三维”目标而设计的,顺利地完成,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二、看怎样教

看怎样教,即看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整体上看这节课教学过程设计结构合理、思路清晰、组织有序、顺畅自然。

这一过程主要看学生和教师这两大主体。传统教学评价主要以“评教”为主”,新课程教学评价主要以“评学”为主。

1.看学生

主要看学习状态(学习状态包括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情绪状态、参与状态、思维状态等)、学习方式和学习结果等。教学的根本宗旨是使学生得到有效发展。本节课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体验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师生互动、生生合作实现了课堂信息交流;学生情绪饱满,态度积极;参与面广、有深度,具有良好的思维状态,思维参与是核心。有的学生由于性格、能力等原因,发言的机会少,但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参与交流讨论,思维已启动了,表现在下课时情绪高涨,小脸红彤彤的。最终实现了绝大多数学生有效学习和主动发展。

2.看教师

主要看角色的转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及教学能力等。

本节课老师为学生创设了主动参与、大胆探究的教学情境,搭建了师生交流、生生合作的平台;在教学中起到了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

最优化地选择和运用了适合学生学习需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本节课构建了《自学探究、质疑答疑、归纳总结》教学模式,在这个框架下主要运用了观察—讨论—归纳法,还综合运用了多媒体演示法、谈话引导法,等等。另外,注重学法指导,在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能力上下功夫,体现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

适时、适量、适当地运用了图片、实物、多媒体课件、视频等教学手段,尤其是运用了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效果很好。教者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娴熟是这节课亮点之一,她承担了并完成了东北师大的科研课题:《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生物实验教学中》。多媒体不能代替生物实验,但有些课堂上不能做的生物实验必须运用多媒体模拟、演示其过程,如,本节课《转基因鼠实验》,它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学生不能做实验,运用了多媒体手段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运用科学、合理、恰当,真正起到了服务于教学的作用,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提高了课堂效率。

教学能力方面表现在:教学基本功扎实,驾驭、调控课堂能力强,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娴熟、自如。非常注重“怎样教”,在设计“怎么教”上大作文章,下功夫,绞尽脑汁,费尽心机。

三、看教的怎么样

看教的怎么样,即看教学结果。包括三方面:即教学效果、教学效率和教学效益,这是高效课堂的三要素。

学生们完成了学习目标,学到了很多科学知识,掌握了很多学习方法,形成了能力,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即有效果。学生们短时高效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即效率高。不仅关注了学生们的当下发展,更注重了学生们的长远发展和终生发展,在培养能力上下功夫,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后续学习产生美好的愿望和期待,即效益高。

综上分析,这节课是按照生物新课标设计的,体现了很多新课程理念,在努力关注着教什么、怎样教以及教的怎么样,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按照高标准要求,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提出几点与大家共同商榷:

1.个别环节过程少分析不透,结论形成过早

例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这一重点内容的结论,只有两名学生破解了就仓促地形成结论。应在几组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生生互动,参与面要广,时机成熟了由学生们自己概括形成结论。在这个环节上也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这一教学理念。

2.在学科专业思想上还有进一步挖掘的空间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是这节课重点内容,这是毋庸置疑的。其实,这节课到这不算完,还有隐含在本内容中的一些生物学科专业思想没有充分挖掘出来,有进一步开发的空间。基因虽然能够控制生物性状,但不能控制生物体的全部生命活动,有很多性状表现是由遗传物质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例如,你可能接受了父亲绘画的天赋,但你不勤奋学习和练习也不会成为绘画的高手。同一麦田地,麦苗靠近水肥多的地方长势就良好,相反,靠近水肥少的地方长势就不好。这是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要把“生物能适应和改变环境,环境也能影响生物,要保护环境,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这些生物学科专业思想挖掘出来,使课堂得到进一步升华,达到一个高度。这是普遍存在问题,往往被忽视。

生物性状 篇4

关键词:生物肥,水稻,增产

1 试验目的

生物肥料通过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既能直接给作物提供某些营养元素、激素类物质和各种酶等,又能促进土壤、肥料中某些养分物质的有效化,间接地提供作物所需的营养物质。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生物肥料也在不断更新,不同生物肥的增产效果也不尽相同,各有特点。本实验通过实地观察调研,根据实际生产应用效果总结出最适合的生物肥种类,以便在以后的生产中推广应用。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试验于2010年在黑龙江省虎林市八五六农场第22作业站11号5区试验地进行。试验用品种为绥粳8号,是黑龙江省农科院绥化分院1997年以龙粳10号为母本,绥粳3号为父本杂交,经过系谱法选育而成,2002年F5决选,代号“绥02-6222”。绥粳8号主茎12片叶,生育日数136天,活动积温2504℃。

供试生物肥种类及施用量分别见表1,同时设不施用生物肥的小区作为空白对照。其它肥料按常规施肥量施用,尿素10.2千克亩,二氨7.6千克/亩,硫酸钾(33%)8.5千克/亩。

2.2 试验地基本情况

试验地为多年水田,土壤类型为草甸白浆土,土质粘重,肥力中等,地势平坦,排灌方便,灌溉方式为河水提灌。

2.3 试验方法

小区面积15m2,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四周设保护行。秧田采用开闭式保温旱育苗,4月15日浸种,4月20日播种,播种量为300g/m2,5月25日移栽,机械插秧,密度为30cm×13cm。按照各处理的用量,生物肥同底肥一并施入田间。田间其它管理措施按水稻大田生产进行。与成熟收割前1天,分小区取样考种,每小区实收测产。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种类的生物肥对水稻植株生长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各种生物肥对水稻生育进程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分蘖期平安福、活力素、卢博士比对照提前1天;在抽穗期平安福、圣丹生物肥、活力素、卢博士均比对照提前1~2天;在成熟期平安福、圣丹生物肥、活力素、卢博士均比对照提前1~2天。通过了解,在各项肥料处理中,平安福生物肥较其他生物肥施用效果显著。

从表3可以看出:在株高上各处理均比对照矮0.2~2.1厘米;单株分蘖除各处理均比对照多0.1~0.3个分蘖;地上地下鲜重上各处理均比对照高0~1.4克;叶龄各处理均比对照提前1~2天。

3.2 不同种类的生物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在株高上各处理均比对照高0.5~1.6厘米;从平方米穗数上看各处理均比对照多6.3~13.9个穗;在实粒数各处理均比对照多0.2~1.8个粒;在结实率上平安福比对照高0.2,其他处理较对照低;在千粒重上看各处理均比对照多0.1~0.3克;各项生物肥料处理在产量上明显高于对照,其中增产效果最好的是平安福生物肥,增产率比对照高出4.7个百分点,增产近30公斤,效果明显。

3.3 不同种类的生物肥对水稻经济性状的影响

从经济效益角度观察各项生物肥应用效果,根据实际情况,了解到圣丹生物肥虽然成本最低,但增产效果相对较低,通过对比发现平安福生物肥为最理想的选择对象,其成本在生产上可以接受的范围,明显的增产效果可以推进其应用量,符合农业生产上低成本、高效益的出发点。

4 结论

生物性状 篇5

2、课堂中有一名学生说到人的舌能不能卷是人类的性状之一,这是动物的一种行为方式特征,这种行为是动物的先天性行为,而非学习行为。学生的发言试图想搞清动物的行为与性状的关系。我认为,无论是先天性行为还是学习行为,都可以表现为生物的性状。

3、本课采用归纳法效果较好,由调查结果归纳遗传、变异、性状和相对性状,水道渠成。

4、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是生物界较为普遍的现象,学生已具备一些感性认识。本章的学习就是要让学生的认识更进一步。人类对遗传和变异的认识,最初是从宏观的性状研究开始的,以后随着科学的发展,才逐渐深入到基因水平。教师要渗透这种逻辑思路,训练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受精卵是一个新生命的开始,精子和卵细胞是新生命与父母联系的纽带,父母通过生殖细胞将性状遗传给下一代,父母到底传递了什么?引出基因便顺理成章。

生物性状 篇6

关键词:杂草稻;栽培稻;生物学性状;宁夏;性状比较

中图分类号: S45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5)11-0158-03

收稿日期:2015-02-06

基金项目:宁夏自然科学基金(编号:NZ13099);宁夏农林科学院自主研发项目(编号:NKYJ-13-17);宁夏育种专项“水稻新品种选育——水稻分子育种技术的应用研究”。

作者简介:孙建昌(1975—),男,宁夏盐池人,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水稻遗传育种研究。E-mail:nxsjch@163.com。

通信作者:马静,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水稻生物技术育种研究。E-mail:jingma201@163.com。国内已发现的杂草稻(Oryza sativa f. spontanea)与亚洲栽培稻(Oryza sativa L.)同属于AA基因组型,其形态相似,分类学认为它们是同种,包括一系列不同的生物型种群[1-2]。由于杂草稻与栽培稻具有高度相似性,稻田被杂草稻污染后很难根除。随着栽培稻田直播轻型栽培技术的推广,杂草稻已成为栽培稻种植地区最普遍、危害最严重的“杂草”之一[3]。

宁夏水稻种植面积虽小,但其优越的气候适于生产高端优质粳稻,是生产优质、高端、绿色大米的极佳区域[4-6]。然而,随着近年来直播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杂草稻的危害日趋严重,宁夏已成为我国杂草稻危害的重灾区之一。深入研究杂草稻的表型、遗传、抗逆等特性,对于杂草稻的防除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杂草稻与栽培稻为同种,但杂草稻属于野生类型,在生存繁殖过程中遵循自然生存的法则,其表型、抗逆等特性与栽培稻具有一定差异性。本研究以宁夏杂草稻和栽培稻为试验材料,对比分析其生物学特性的异同性,旨在为杂草稻的辨别、防除、利用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以2013年田间种植的104份杂草稻、70份选育品种(系)、14份宁夏地方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104份杂草稻来自宁夏稻区的9个市(县、区);70份选育品种(系)包括宁夏已审定品种45份、待审定及重要品系25份;14份宁夏地方水稻品种由国家种质资源中期库提供12份、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提供2份。

1.2试验方法

试验于2013年在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进行。采用大棚育秧、大田移栽的方式,分别于4月16日浸种、4月20日播种、5月20日移栽,每穴插单苗,行株距为30 cm×15 cm,每份材料插植2行,行长1.5 m。按当地水平进行田间管理。

1.3性状测量

生育期内主要调查并记录抽穗期、穗抽出度、剑叶长、剑叶宽、有效穗数、芒色、芒长、颖尖色、颖色等性状。成熟时,每份材料连续取5株调查其穗长、穗粒数、每穗粒质量、结实率、株高,并于收获后考察千粒质量、谷粒长、谷粒宽、种皮色等性状。各性状指标参照《水稻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7]进行调查。

1.4数据分析

采用SAS 8.0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平均数、标准差、变异系数的计算。

2结果与分析

2.1杂草稻的生长特性

落粒性是宁夏杂草稻最典型的特性,参试的104份杂草稻、14份地方品种均表现为落粒,而选育品种则均不易落粒。

杂草稻的生育期介于地方品种和选育品种之间。杂草稻最早于7月11日抽穗,大多数于7月20日前后抽穗,其中66份于7月中旬抽穗,占63.5%;早抽穗的在8月下旬初便可成熟收获。杂草稻的平均生育期为126 d、变化范围 119~147 d、变异系数5.3%,均高于选育品种和地方品种。栽培品种的平均生育期为150 d,比杂草稻晚24 d;地方品种的平均生育期最短,仅为109 d,分别比杂草稻、选育品种早17、41 d(表1)。

杂草稻的平均株高最低,其次为选育品种,地方品种最高。杂草稻的平均株高为92.8 cm,变化范围最大,为77.1~130.2 cm,变异系数为10.2%,株高在80~110 cm的植株占93.8%,与选育品种接近。选育品种的平均株高为 102.4 cm,变化范围为83.2~116.1 cm,平均高于杂草稻9.6 cm, 变异系数较小,仅为7.0%。地方品种的平均株高为109.2 cm,高于杂草稻16.4 cm,变异系数与杂草稻相当(表1)。

杂草稻的茎秆、叶鞘、叶枕、柱头等很少有色素沉淀,多数茎秆的角度≤30°,与选育品种相似。杂草稻与选育品种的剑叶长度相近,分别为26.6、26.1 cm,地方品种的剑叶长度较长,为31.4 cm。杂草稻的平均剑叶宽度最小,仅为1.13 cm;地方品种为1.25 cm;选育品种的平均剑叶宽度最大,为 1.38 cm,高于杂草稻0.25 cm。杂草稻的剑叶长度、剑叶宽度变异较为丰富,变异系数分别为13.9%、13.4%,均高于选育品种和地方品种(表1)。

在生长势方面,杂草稻前期生长繁茂。于6月13日至7月11日调查杂草稻、选育品种的分蘖消长情况,杂草稻的株高(图1)、单株分蘖数(图2)均高于选育品种,且生长速度快于选育品种。结果表明,杂草稻前期生长快、叶片较披散、叶色较淡、无效分蘖多,比选育品种更为繁茂;而现代育成品种前期生长稳健。杂草稻在成株期不具生长优势,其株高、成穗数均不及选育品种。

2.2杂草稻的籽粒性状

杂草稻籽粒呈有芒和无芒,芒长分为短、中、长,芒色有白色、红色、黑褐色。大多数杂草稻表现为无芒,参试杂草材料中17份有芒、87份无芒,而选育品种基本无芒。地方品种也呈有芒和无芒,但芒长、芒色的类型不及杂草稻丰富。

杂草稻的种皮色有红色、白色,多数为红色。参试的104份杂草稻中10份为白色种皮、94份为红色种皮;选育品种均为白色种皮;地方品种也分为白色、红色种皮。

杂草稻的颖壳色有秆黄色、黄褐色、黑褐色,其中86.5%表现为秆黄色;选育品种均表现为秆黄色;地方品种的颖壳色分为秆黄色、黄褐色,各有7份。杂草稻的颖壳毛有多、少之分,其中98份颖壳毛多、6份颖壳毛少;选育品种一般表现为颖壳毛较少;地方品种的颖壳毛也有多、少之分,且多数表现为颖壳毛多。

杂草稻、地方品种的平均谷粒长相近,分别为8.3、8.4 mm,按分级标准属于粒长较长的类型;选育品种仅为7.4 mm,比杂草稻短0.9 mm,属于粒长中等的类型。杂草稻、地方品种、选育品种的平均粒宽分别为3.30、3.21、3.10 mm,表现为杂草稻>地方品种>选育品种;平均粒厚分别为2.10、2.05、2.20 mm,表现为选育品种>杂草稻>地方品种;平均谷粒长宽比分别为2.52、2.63、2.40 mm,表现为地方品种粒形最长、杂草稻其次、选育品种粒形最短。

2.3杂草稻的产量及穗部性状

杂草稻的产量显著低于现代栽培品种。104份杂草稻收获的平均产量为3 910.5 kg/hm2,产量变化范围为1 081.5~8 431.5 kg/hm2;70份现代选育品种的平均产量为 9 750.0 kg/hm2,产量变化范围为6 916.5~12 028.5 kg/hm2。杂草稻的群体产量仅相当于现代选育品种的42.7%,且杂草稻产量的变异系数高达37.0%,是选育品种的3.2倍(表2)。

杂草稻的平均单株穗数少于选育品种和地方品种,仅为11.3个,但变化范围为4.6~30.0个;选育品种的平均单株穗数为13.1个;地方品种的分蘖成穗最高,平均单株穗数为18.4个。杂草稻的平均穗长低于选育品种1.8 cm,地方品种与选育品种的平均穗长差异不大。杂草稻的平均穗抽出度小于选育品种和地方品种,选育品种、地方品种的平均穗抽出度基本相同。杂草稻穗抽出度的变异系数高达37.2%,显著高于选育品种和地方品种;杂草稻单株穗数、穗长的变异系数分别为24.8%、9.5%,与选育品种相当,但高于地方品种(表2)。

杂草稻、地方品种、选育品种的平均千粒质量分别为28.3、28.5、26.8 g,杂草稻的平均千粒质量与地方品种基本相同,但高于选育品种。杂草稻的平均千粒质量变化范围较大,为17.0~35.1 g,且变异系数高达10.4%;选育品种、地方品种的平均千粒质量变化范围、变异系数均较小,变异系数分别为85%、7.4%(表2)。

3结论与讨论

杂草稻是栽培稻的变种之一,故杂草稻与栽培稻的生物学性状具有较高相似性[8-10];杂草稻为野生类型,而栽培稻是人为定向选择的结果,两者存在一定差异性。与前人的研究相比较,宁夏杂草稻具有落粒、早熟、种皮红色、早生快发、颖壳多颖毛、耐逆性强等共有特性[11-14]。在不同地区和环境条件下,杂草稻与栽培稻的差异性不尽相同。在生长特性方面,王渭霞等[8]、余柳青等[15]、邹德堂等[16]、张峥等[17]、李茂柏等[18]认为,杂草稻植株偏高、叶色较淡、叶片上下面多毛,且在植株不同部位有色素沉积;而宁夏杂草稻的株高略低于选育品种,叶色、剑叶长度、叶鞘、叶舌、柱头等与选育品种相似,很少有色素沉积。刘萍等[19]、袁锦南等[20]发现,杂草稻的叶片较披散,宽且长,形似杂交稻叶;而宁夏杂草稻的剑叶长度与选育品种相似,剑叶宽度较小,平均窄于选育品种0.25 cm。在籽粒方面,马巍等调查表明,杂草稻多为有芒,易倒伏[21];而83.7%的宁夏杂草稻无芒,且大多数无倒伏。

杂草稻严重危害着水稻产量[22-25]。本研究表明,杂草稻自身产量低,仅相当于选育品种产量的42.7%,这是杂草稻影响水稻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在产量相关性状方面,宁夏杂草稻的穗长短于选育品种。袁晓丹等[12]、吴川等[14]研究认为,杂草稻的分蘖能力比栽培稻强,而宁夏杂草稻虽然前期分蘖具有优势,但无效分蘖多,其单株穗数反而少于选育品种。张铮等[17]、袁晓丹等[12]研究认为,杂草稻的千粒质量显著低于栽培稻;而笔者所在课题组经2年的试验表明,在正常成熟的条件下,大多数宁夏杂草稻的千粒质量略高于选育品种。在粒形方面,宁夏杂草稻的粒长、粒宽、长宽比均大于选育品种,但粒厚小于选育品种。

作为伴生于栽培品种的杂草稻,均依附于当地栽培稻进行生存传播,其生物学特性与当地栽培稻的生物学特性息息相关,并受到人为干预的影响。宁夏杂草稻的叶色、株型等均与当地选育品种高度相似,是杂草稻的保护色,有利于其生存繁殖。杂草稻的株高略低于选育品种,且多为无芒,可能是由于田间株高较高、有芒的杂草稻易被人识别并拔除,而株高略低、无芒的杂草稻更易生存繁殖。笔者认为,在自然变异或异交过程中,与栽培稻性状差异显著的杂草稻植株易被剔除和淘汰,而与栽培稻性状相近或相似的杂草稻植株易被保留和传播。

杂草稻与当地选育品种可能存在协同演化情况。搜集调查杂草稻时,在吉粳105直播的田块中发现了与其表型相似的杂草稻类型;采集的杂草稻中少数表现为分离,红色种皮的杂草稻第2年分离出白色种皮落粒、白色种皮不落粒型材料;将杂草稻与选育品种进行杂交,均能正常成熟,无生殖隔离现象。可见,杂草稻混入选育品种田块后,可与选育品种产生异交并形成分离群体,受遗传背景和可能的再次回交影响,其表型很大程度趋于所处田块的栽培品种。杂草稻可与栽培品种自由异交的特性,可能是杂草稻与选育品种相似的主要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Cao Q,Lu B R,Xia H,et al. Genetic diversity and origin of weedy rice (Oryza sativa f. spontanea) populations found in North-Eastern China revealed by simple sequence repeat (SSR) markers[J]. Annals of Botany,2006,98(6):1241-1252.

[2]Linghwa T,Morishima H. Genetic characterization of weedy rices and the inference on their origins[J]. Breeding Science,1997,47(2):153-160.

[3]Gealy D R,Bryant R J. Seed 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field-grown US weedy red rice (Oryza sativa) biotypes:contrasts with commercial cultivars[J]. Journal of Cereal Science,2009,49(2):239-245.

[4]张嵩午. 宁夏米质的气候评价[J]. 中国农业气象,1993,14(6):1-4.

[5]李培富,杨淑琴,张彦红,等. 宁夏水稻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分析[J]. 西北农业学报,2007,16(2):33-36.

[6]孙建昌,马静,杨生龙,等. 粳稻粒形对其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J]. 西北农业学报,2011,20(9):50-53.

[7]韩龙植,魏兴华. 水稻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59-119.

[8]王渭霞,朱廷恒,邵国胜,等. 杂草稻的分类、起源及利用研究进展[J]. 杂草科学,2005(2):1-5.

[9]杨琳,戴伟民,强胜,等. 杂草稻穗部形态及休眠特性的初步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2009(4):121-123.

[10]孙建昌,王学龙,马静,等. 宁夏杂草稻农艺性状的鉴定评价[J]. 作物杂志,2014(3):129-132.

[11]张忠林,谭亚玲,黄大军,等. 杂草稻种质资源的鉴定及利用探索[J]. 中国农学通报,2003,19(6):61-63.

[12]袁晓丹,赵国臣,柳参奎,等. 东北地区杂草稻主要农艺性状的评价[J]. 吉林农业科学,2006,31(6):6-9.

[13]王红春,娄远来,李宜慰,等. 杂草稻的研究进展[J]. 江苏农业科学,2009(6):190-191.

[14]吴川,戴伟民,宋小玲,等. 辽宁和江苏两省杂草稻植物性状多样性[J]. 生物多样性,2010,18(1):29-36.

[15]余柳青,Mortimer A M,玄松南,等. 杂草稻落粒粳的抗逆境特性研究[J]. 应用生态学报,2005,16(4):717-720.

[16]邹德堂. 黑龙江省杂草稻的特征特性及耐冷性分析[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235-238.

[17]张峥,戴伟民,章超斌,等. 江苏沿江地区杂草稻的生物学特

性及危害调查[J]. 中国农业科学,2012,45(14):2856-2866.

[18]李茂柏,马殿荣,徐正进,等. 辽宁省杂草稻生物学特性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0):5224-5225.

[19]刘萍. 杂草稻与栽培稻叶片生长的竞争性研究[J]. 中国植保导刊,2010,30(5):13-15.

[20]袁锦南,刘培凤. 杂草稻的田间鉴别与防治对策浅析[J]. 上海农业科技,2010(1):134-135.

[21]马巍,马殿荣,李金英,等. 基于植物学性状的吉林省杂草稻多样性研究[J]. 北方水稻,2010,40(3):9-12.

[22]龚朝辉,龚航莲. 萍乡市杂草稻的发生与危害[J]. 杂草科学,2014,32(1):54-56.

[23]杨庆,马殿荣,宋冬明,等. 不同密度杂草稻对栽培稻群体形态特征及产量的影响[J]. 北方水稻,2008,138(5):28-31.

[24]李国君,何卓先,王革,等. 广东雷州杂草稻的发生与危害及其防治对策[J]. 杂草科学,2013,31(1):20-25.

栽培3年紫花苜蓿的生物学性状调查 篇7

关键词:紫花苜蓿,产量,根部,生物学性状,调查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畜牧业的快速发展,黔南州畜牧业迅速发展,2008年至2013年年底,完成累计新增基础母羊投放31.001万只、公羊1.56万只;人工草地建植36.023万亩(1亩≈666.67 m2);建圈舍48.21万m2,实现了优质杂交商品羊出栏1 028 731只,总经济效益达20 226.58万元,但牧草种植品种单一仍然是制约该州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具有“牧草之王”的美称[1],在我国已有2 000多年的种植历史[2]。因其具有抗寒耐旱、耐盐碱、抗逆性强、适应广泛、根系发达和再生性强等特点及能够有效改土肥田、改善土壤结构、保持水土等附加功能,成为世界上分布面积最大的一种牧草[3]。对于紫花苜蓿在一些区域的适应性及生产性能的试验研究较多,但不同紫花苜蓿品种在不同区域的生长特性不同,盲目种植必然会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和负值效益。

贵州黔南地区对于引种优良紫花苜蓿品种方面的研究较早,但一直未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试验主要以在黔南地区引种推广3年的维多利亚紫花苜蓿品种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第3年的生态适应性指标,以期为下一步大面积推广种植提供理论依据,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自然慨况

研究区域覆盖黔南州南、北、东三面,气候及生态特征具有代表性,地处贵州中南部,平均海拔997 m,平均气温为13.6~19.6℃;年平均降雨量为1 100~1 400 mm,年平均日照率在30%左右,无霜期为335 d,属典型的亚热带温暖温润的季风气候,有利于各种动植物的繁衍生息。调查点均无灌溉条件。

1.2 试验植物

维多利亚紫花苜蓿,为2011年秋季种植,播种方式为条播,具体情况见表1。

1.3 测定项目及样品的采集

对栽培3年紫花苜蓿的生长状况进行判断,并对产量、株高、茎叶比、干鲜比、分枝数、根系情况(根系重、根系体积、主根长、根茎直径、侧根数、最长侧根长)及根瘤数进行测定。调查与刈割时间为初花期。

初花期时随机选3个点,每个点随机刈割5株紫花苜蓿地上部分,测定鲜草产量,以单株产量为单位称重(将茎与叶分开称重,其中叶包括小叶、小叶柄及托叶,花序也归为叶的部分);干草产量是在65℃下烘至恒重,折算亩产量(按每亩播10 000~12 000株计),并计算干鲜比与茎叶比。测定紫花苜蓿的拉直高度,取平均值记为该调查地的平均株高。

根茎基部分蘖出来测定分枝数,取平均值。在紫花苜蓿根部挖100~200 cm深的坑,深见主根根端,用铁丝小心掏去根旁泥土,分离得到根系。将根系泥土除尽后,测定每株根系的接种根瘤数、主根长和根茎直径(游标卡尺测量)、最长侧根长、侧根数、根鲜重;然后用排水法测定根系体积;最后测定根系的根干重(65℃下烘至恒重)。

1.4 数据的统计分析

试验数据采用Excel 2003软件进行整理,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地上性状特征

2.1.1 干草产量

见表2。

注:同列数据肩标字母完全不同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含有相同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

由表2可以看出:维多利亚紫花苜蓿平均干草产量在15 156.75~18 242.1 kg/hm2之间。从各调查地点来看,产量最高的是种植在惠水县的维多利亚紫花苜蓿,单株干草产量为111.55 g,每公顷产草量达到16 732.2~20 078.7 kg;其次是平塘县种植点;草产量较差的荔波县每公顷产干草12 843.75~15 574.5 kg。这三处种植的维多利亚紫花苜蓿尽管干草产量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但均适宜在黔南地区种植且产量均较高,说明此品种在酸化的贵州南部喀斯特地区是适宜生长的。其产量差异较大的原因可能与土质、海拔高度等不同有关。

2.1.2 株高与分枝数

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维多利亚紫花苜蓿株高平均达到64.26 cm,平塘点最高,达67.52 cm,与荔波种植点差异极显著(P<0.01);维多利亚紫花苜蓿在第3年,惠水种植点分枝数可达22.73个,平塘种植点分枝数为21.13个,荔波种植点分枝数为15.13个。

2.1.3 干鲜比与茎叶比

见表2。干草产量高则干鲜比也较高,说明植株干物质积累能力强,宜晒制干草或青贮。由表2可以看出:维多利亚紫花苜蓿干鲜比最高的是惠水种植点,为0.28;其次为平塘,达0.26;干鲜比较低的是荔波,为0.23。维多利亚紫花苜蓿在黔南地区生长3年来,茎叶比平均达到1.41,茎叶比最低的是平塘种植点,为1.28,与其余两个种植点间差异极显著(P<0.01)。茎叶比是反映苜蓿品种品质好坏的指标之一。研究表明,茎叶比的变化与苜蓿品种、种植年限长短等因素相关[3]。

2.2 根系性状特征

维多利亚紫花苜蓿在黔南地区生长3年后的根系性状特征见表3。

注:同列数据肩标字母完全不同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含有相同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

由表3可以看出:总体来看,平均根干重为74.89 g,主根长平均达到113.70 cm,根茎平均直径为15.11 mm,根系平均体积为219.83 cm3,侧根数为8.11个,最长侧根长可达78.06 cm,根瘤数为61.38个。

惠水种植点维多利亚紫花苜蓿根重最大,为104.82 g,极显著高于平塘、荔波种植点(P<0.01);惠水种植点的主根最长,达(124.59±41.52)cm,较短的平塘种植点主根长与其余两个地点间差异极显著(P<0.01);三个种植点维多利亚紫花苜蓿根茎直径均超过10 mm,其中根茎直径最小的平塘种植点仅为12.37 mm,与荔波、惠水种植点差异极显著(P<0.01);根系体积最大的是惠水种植点(为448.63 cm3),三个种植点根系体积间差异均极显著(P<0.01);维多利亚紫花苜蓿的侧根并不多,最长侧根长未达到150 cm。最长侧根长由高到低是平塘(82.66 cm)、荔波(79.17 cm)、惠水(72.35 cm);三个种植点侧根数由高到低分别为9.73(荔波)、8.60(惠水)和6.00个(平塘)。

有效根瘤数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紫花苜蓿的生长提供更多的氮素营养成分。从调查结果来看,维多利亚紫花苜蓿根系的根瘤绝大多数分布于须根系上,少数分布于侧根上,平塘和惠水种植点根瘤数间差异极显著(P<0.01)。

2.3 各性状间的关系

2.3.1 干草产量与株高、分枝数间的相关性分析

见表4。

注:**表示相关性极显著(P<0.01),*表示相关性显著(P<0.05),无肩标表示相关性不显著(P>0.05)。

由表4可以看出:三个种植点维多利亚紫花苜蓿干草产量与株高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产量与分枝数惠水种地点未呈显著相关(P>0.05),平塘种植点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荔波种植点呈显著正相关(P<0.05)。

2.3.2 根重与主根长、侧根数、根茎直径间的相关性分析

见表5。

注:**表示相关性极显著(P<0.01),*表示相关性显著(P<0.05),无肩标表示相关性不显著(P>0.05)。

由表5可以看出:三个种植点维多利亚紫花苜蓿根重与主根长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其中荔波种植点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933;根重与根茎直径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P<0.05或P<0.01)。

3 讨论

整体而言,维多利亚紫花苜蓿在黔南地区能够较好地生长,且产量较高。从环境,即海拔高度与产量的关系来看,两个海拔相对高的地点(平塘和惠水)维多利亚紫花苜蓿的干草产量较海拔低一点的荔波高。本试验未对年平均气温、年日照时数、年降雨量等环境因素与干草产量的关联度进行分析;但有研究表明,降水并非干草产量的限制性因素,而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日照时数对苜蓿干草产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3]。有关气候条件对牧草发育的影响机制、对牧草干物质积累的影响及其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株高、干鲜比和茎叶比分别是反映苜蓿品种生产性能、干物质积累能力和草产品质量的三大重要指标。本试验结果表明,维多利亚紫花苜蓿的这三大指标值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对产量与株高、分枝数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产量与株高具有显著正相关性,验证了株高是反映苜蓿品种生产性能指标的理论;产量与分枝数间的相关性各异,这可能与枝条的大小有关,但需要进一步进行大面积研究证实。

根系是植物吸收、转化和储藏养分的重要器官,它的生长发育状况直接影响地上生物量[4];同时根茎也是产生枝条的重要部位,直接影响苜蓿生产性能和可持久性利用[5]。此外,根瘤与苜蓿共生,合成含氮化合物供植株生长利用,是苜蓿提高产量、质量的一种重要共生体。接种根瘤菌能使紫花苜蓿提前结瘤、提高紫花苜蓿产量和品质,还能起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结构和提高土壤肥力等作用[6],研究苜蓿根系的结瘤情况能为科学接种根瘤菌提供参考。对栽培3年的维多利亚苜蓿根部性状作了简单调查,结果表明,维多利亚苜蓿根平均干重为74.89 g;主根与最长侧根长相对较短,根茎直径小,侧根数少,导致根体积不大。这可能与粗放的调查方法有关,存在调查数据不太精确的误差。对根重与主根长、侧根数、根茎直径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根重与主根长、根茎直径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侧根数未呈显著相关。下一步将深入研究根部性状与持久性和生物量的关系,以进一步摸清维多利亚苜蓿在黔南地区的生长状况。

4 结论

综合分析维多利亚苜蓿在黔南地区的地上与地下等生物学性状,认为该品种适宜生长于该地区,可大面积推广利用。

参考文献

[1]孙彦,龙瑞才,张铁军,等.紫花苜蓿皂苷研究进展[J].草业学报,2013,22(3):274-283.

[2]张玉发,王庆锁,苏加楷.试论中国苜蓿产业化[J].中国草地,2001(1):64-69.

[3]衣兰智,李长忠,刘洪庆,等.不同苜蓿品种在青岛地区的适应性[J].草业学报,2011,20(4):147-155.

[4]姚玉璧,张秀云,段永良.亚高山草甸类草地牧草生长发育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研究[J].草业科学,2009,26(3):43-47.

[5]JOHNSON L D,MARQUEZ-ORTIZ J J,LAMB J F S,et al.Root morphology of alfalfa plant introductions and cultuvars[J].Crop Sci,1998,38(2):497-502.

生物性状 篇8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参与试验的木薯品系材料有:GR103-3-1、GR102-x-1、GR105-6-1 (GR系列为种子获得) ;KM140、HL23、KM419、NA1、KM614、KM228、HL2012、KM302、RORONG9, SC205是对照品种, 这10个为种茎。

1.2试验方法

对获得的试验材料在2013年、2014年进行20株的高级株系单行筛选试验和不同年份重复试验, 对其生物学性状进行分析、评价。测定的主性状有:鲜薯产量、淀粉含量、茎粗度、株高、叶片生长量、节间距、叶螨为害情况 (落叶及叶片为害程度) 。2014年10月3~7日为木薯叶螨为害高峰期, 10月10日测定相关叶螨为害数据;其他数据在当年12月25日, 收获时测定。具体性状的测定方法如下。

茎粗:用游标卡尺随机抽取5株测离地50 cm高处直径;

鲜薯产量:随机抽取5~15株测定产量, 计算株产量;

淀粉含量:用雷蒙称采用浮力比重法测定;

抗螨指数[5]:在螨害最严重期, 随机抽取5株, 从植株上、中、下部3个部位各选3片受害最重的叶片为代表, 每株每部位调查3片叶, 每个品种调查5株。根据木薯叶片受螨害程度将其分为0、1、2、3、4共5级。0级为叶片未受螨害, 植株生长正常、健壮;1级为叶片表面出现黄白色小斑点, 受害轻微, 螨害面积占叶片的25%以下;2级为叶片出现黄褐 (红) 斑, 红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26%~50%;3级为叶面黄褐斑较多且成片, 红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51%~75%, 叶片局部卷缩;4级为叶片受害严重, 黄褐 (红) 斑面积占叶片面积76%以上, 严重时叶片焦枯、脱落。

螨害指数 (I) =∑ (叶片受害级别×该级叶片数) /调查总叶数。

比较螨害指数 (Ⅱ) =〔螨害指数 (I) +螨害指数 (I) ×品种 (系) 落叶率/主栽品种落叶率〕/2。

多因素方差分析采用SSR法, 在SPSS18.0软件中进行。

2试验结果与分析

2.1引进木薯品种主要生物性状分析

引入木薯品种主要生物性状见表1。

注:同列数据后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处理间差异显著 (P<0.05) 。

2.1.1节间距

12个品种 (系) 节间距1.35~2.35 cm, 其中ROYONG9节间距最小, 直接引进的品系有6个品系节间距小于SC205。节间距越小, 越有利于植株矮化, 有利于耐N肥能力, 反之, 对N肥促长性越明显, 越耐贫瘠。其中, KM302和除KM614外的其他品种 (系) 在节间距上差异达显著水平, 表明KM302节间距显著大于大部分品种, 比主栽品种SC205耐N肥力差;GR105-6-1节间距显著大于主栽品种SC205;GR102-x-1同主栽品种SC205处理差异不显著;其他大部分品系显著小于SC205, 表明引入的品系在矮化上具有更好的效果。

2.1.2茎粗

12个品种 (系) 茎杆50 cm高处直径 (茎粗) 在23.35~37.14 mm, 其中KM302茎粗最大, ROYONG9最小。KM302同SC205及其他品种 (系) 间差异显著, 表明KM302生长旺盛, 平均茎粗直径达37.14 mm;GR102-x-1品系同SC205无显著差异;GR105-6-1同SC205和GR102-x-1差异达显著水平。

2.1.3株高

12个品种 (系) 株高184~331.8 cm, 其中KM302最高, KM149和ROYONG9最矮, KM302同KM140、KM149、GR105-6-1、GR102-x-1、NA1、GR103-3-1、HL2012、ROYONG9、KM614、HL23、KM 228、SC205在株高差异达显著水平, 表明KM302地上部分生长势强, 植株高大, 生长势显著强于SC205;GR102-x-1与SC205品种在株高上无显著差异;GR105-6-1与SC205品种在株高上无显著差异。

2.1.4落叶率

12个品种 (系) 在叶螨类为害最严重期后落叶率分别49.13%~77.19%, 落叶率最重的是GR105-6-1、SC205, 落叶率较小的有KM302、HL2012、ROYONG9。落叶率越小, 越抗旱, 耐螨害能力较强, 反之亦然。GR105-6-1与SC205品种 (系) 落叶率无显著差异, 与ROYONG9、NA1、KM614、KM228、HL2012、KM302、GR102-x-1、KM149品种 (系) 在落叶率上差异显著;GR102-x-1与SC205品种 (系) 在落叶率上差异达显著水平。

2.1.5叶片总数

12个品种 (系) 植株在整个生长期叶片总数116~154片, 其中KM140、KM149、KM302、GR105-6-1、GR102-x-1、NA1、GR103-3-1、HL2012、ROYONG9、KM614、HL23、KM228、SC205分别叶片量为:116、120、121、125、127、128、134、136、140、141、150、151、153片, 表明在相同条件下, KM140长叶速度最慢, SC205则最快。

2.1.6收获系数

12个品种 (系) 收获系数为0.35~0.68 (见表2) , 其中KM140与GR105-6-1收获系数较大, 分别为0.68、0.675, KM228收获系数最小为0.35。收获系数越大, 表示鲜薯产量占生物产量越大。

2.2引入木薯品系经济性状分析

通过2年高级单行株系筛选试验, 结果见表2。GR系列产量较高, 其中GR102-x-1、GR105-6-1产量明显高产于主栽品种SC205 (对照) , 2年平均鲜薯产量和淀粉产量增产分别为57.02%、50.20%和62.11%、78.24%, 引进的9个品种 (系) 2年平均鲜薯产量和淀粉产量比对照SC205均表现减产, 减产幅度为3.27%~59.96%, 其中2年平均鲜薯产量和淀粉产量分别减产33.70%、29.32%。引进的品种 (系) 淀粉含量在23%~28.9%, 大部分品系淀粉含量高于SC205;通过数据分析发现, 直接引进越南的优良品种 (系) , 比我国主栽品种SC205没有优势, 木薯品种具有较强的区域适应性, 引进杂交种子可能取得更好的引种效果。

2.3引进品种 (系) 抗螨性结果分析

12个品种 (系) 植株叶片叶螨为害见表3, 数据显示螨害指数1.6~3.0, 其中HL23螨害指数最低, 为1.6, 抗螨最好;KM614螨害指数最大, 抗性最差;螨害指数小于SC205或相当的有8个品种 (系) 。12个品种 (系) 中, HL23、GR102-x-1、GR103-3-1、HL2012抗螨达中抗 (MR) 水平, 其他为感病品种 (系) ;结合落叶率的比较抗螨指数出现轻微变化, 中抗 (MR) 水平有8个品种 (系) , HL23由中抗 (MR) 级别上升为抗 (R) 螨级别。

注:9品系平均值为引入种源为种茎的9个品系平均值。

3结论与讨论

研究通过引进越南的木薯优良品种 (系) 9个和杂交种子2500多颗, 通过大田试验和生物学部分性状观测得到结论:直接引进越南优良品种 (系) , 在鲜薯产量和淀粉产量上, 都不如我国主栽品种SC205, 表现不同程度减产;引进杂交种子, 初步筛选出3个优良株系, 其中有2个品系GR102-x-1、GR105-6-1比主栽品种SC205增产明显;表明引进越南杂交种子比直接引进优良品种 (系) 可能具有更好的育种效率。

通过生物学观测, 筛选出4个具有一定特异性状的种质:①地上生长势较旺种质KM302, 在株高、茎粗、节间距比主栽品种SC205同一性状差异达显著水平。②矮化特异种质2份KM228、NA1, 2个品系在节间距和株高上均显著比SC205小。③相对较抗叶螨种质1份HL23, 螨害指数为1.6, 中抗 (MR) 叶螨。

越南与中国木薯主产区为邻, 因而有人认为, 从越南引进优良品种 (系) 可能具有较好的引种效率, 但由越南的木薯种植习惯同我国的栽培管理水平具有较大差异性, 兼之木薯具有较强区域性, 因而本研究建议引种应重点引入自然气候相似及栽培种植水平较近的国家的种质, 更易获得成功, 引入国外优良种质, 应重点放在引进特异性种质, 可能更具效果。叶螨是木薯的主要虫害, 每年发生严重, 我国木薯主栽品种均不是高抗叶螨品种[5], 因而研究对引进木薯品系进行抗叶螨调查, 并初次引入了比较抗叶螨概念, 本研究认为传统的螨害指数 (I) =∑ (叶片受害级别×该级叶片数) /调查总叶) 计算方法, 不能安全反应木薯抗螨性, 因为叶螨为害表现为2个方面, 一方面是叶片受害, 另一方面叶片受害严重时引起黄化、落叶。因而研究认为, 落叶率应是螨害指数的另一因子, 引入的落叶抗螨指数综合到传统的螨害指数中, 提出一种新的螨害指数计算方法 (比较螨害指数 (Ⅱ) =〔螨害指数 (I) +螨害指数 (I) ×品种 (系) 落叶率/主栽品种落叶率〕/2) , 可能更具有全面性。

参考文献

[1]叶剑秋.我国木薯选育品种进展[J].热带农学, 2009, 29 (11) :115-119.

[2]叶剑秋, 等.木薯新品种华南8号的选育[J].热带作物学报, 2006, 27 (4) :2024.

[3]古碧, 等.我国木薯加工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J].农业工程技术, 2013 (12) :25-31.

[4]盘欢.亚洲11国木薯生产概况[J].广西热带农业, 2009 (5) :29-31.

生物性状 篇9

为了挖掘中单909在机械化栽培中的产量潜力, 以期筛选出与该栽培技术相匹配的最佳肥料配比, 特制定了本试验。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材料

史丹利控释肥 (N-P-K:28-6-6) (史丹利化肥股份有限公司) 。

心连心控释尿素 (N:43.2%) (河南心连心化肥有限公司) 。

沃夫特控释肥 (N-P-K:27-6-7) (临沂沃夫特复合肥有限公司) 。

高夫控释肥 (N-P-K:30-4-6) (河南天宇肥业有限公司) 。

金正大控释肥 (N-P-K:30-4-6) (荷泽金正大生态工程有限公司) 。

尿素46.4% (河南心连有限化肥公司)

玉米品种为中单909。

1.2试验地点

试验在河南省鹿邑县杨湖口镇试验地进行, 土壤质地为黏土, 肥力中上等, 前茬作物小麦, 产量为550 kg/667 m2。

1.3试验设计

试验小区土壤肥力均匀, 随机区组设计, 3次重复, 小区行长10 m, 12行区, 行距60 cm。

试验共设6个处理, 处理 (1) 底施史丹利控释肥57.5kg/667 m2;处理 (2) 底施心连心控释尿素37.3 kg/667 m2;处理 (3) 底施沃夫特控释肥59.6 kg/667 m2;处理 (4) 底施高夫控释肥53.7 kg/667 m2;处理 (5) 底施金正大控释肥53.7 kg/667 m2;处理 (6) 底施心连心尿素15 kg/667 m2, 大喇叭口期追肥20 kg/667 m2 (ck) 。

成熟时每区取10株进行室内考种, 收中间6行计产。

1.4田间管理

6月9日采用单粒点播机播种, 6月10日浇出苗水, 种植密度4 000株/667 m2, 行距60 cm, 各处理底肥为种肥同播。

对照区于7月15日大喇叭口期进行人工追肥, 追施深度10 cm, 其他管理同一般大田。

2结果与分析

2.1底施不同控释肥对玉米生育时期的影响

由表1可以看出, 各处理对玉米各个生育时期的影响无差异。

由表2可以看出, 各处理间株高以处理 (4) 最高, 处理 (5) 最低, 分别为269.3 cm、248.0 cm;穗位高以处理 (5) 最低, 处理 (2) 最高, 分别为107.2 cm、118.5 cm;穗长以处理 (1) 最长, 较对照长0.4 cm, 其他各处理差异不大;穗粒数以处理 (1) 最多, 处理 (2) 次之, 较对照分别增加7粒和6粒, 处理 (4) 最少, 较对照少67粒;千粒重以处理 (5) 最高, 较对照增加21.3 g, 处理 (2) 、 (3) 分别较对照增加9.1 g和10.6 g, 处理 (4) 最低, 较对照减少17.1 g, 其他处理均较对照减少。

说明史丹利控释肥能促进玉米穗部发育, 增加玉米穗长, 提高结实率;心连心控释尿素能提高结实率, 肥效长、后劲足, 千粒重高;沃夫特控释肥对玉米穗部发育及提高结实率方面表现一般, 但后劲足, 能促进灌浆, 同时增加千粒重;高夫控释肥肥效释放快, 能促进玉米前期生长, 但后劲不足;金正大控释肥肥效缓慢, 玉米前期生长稍缓, 但是后劲充足, 能有效地提高玉米千粒重。

由表3知, 处理 (5) 产量最高, 798.7 kg/667 m2, 较对照增产38.5 kg, 增产比率为5.1%;其次为处理 (3) , 为763.1 kg/667 m2, 较对照增产0.4%;但均未达显著水平;处理 (4) 697.2 kg/667 m2, 较对照减产8.3%, 经方差分析, 减产不显著。

3小结与讨论

由此看出, 中单909底施不同控释肥, 对其各生育时期没有影响;底施史丹利控释肥能有效增加穗长, 提高结实率;心连心控释尿素能提高结实率, 增加千粒重;沃夫特、金正大控释肥后劲足, 能有效提高千粒重;玉米底施金正大、沃夫特控释肥, 产量水平较常规施用普通尿素分别增产5.1%和0.4%。

上述试验结果表明, 种肥同播, 省工省时, 适宜机械化操作。新的一年, 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 不同种类的控释肥肥效释放速度及肥料利用率是否发挥正常, 有待于育种人员进一步进行研究。

摘要:通过不同控释肥在玉米上的应用试验, 结果表明, 每667 m2底施史丹利控释肥57.5 kg或心连心控释尿素37.3 kg, 能增加玉米穗长, 提高结实率;底施心连心控释尿素37.3 kg、沃夫特控释肥59.6 kg及金正大控释肥53.7 kg, 较常规田施用尿素 (底肥15 kg+大喇叭口期追肥20 kg) , 千粒重分别增加9.8 g、10.6 g和21.3 g;底施金正大控释肥53.7 kg, 较常规田增产5.1%, 但经方差分析不显著。

生物性状 篇10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蔬菜品种为上海青, 微生物肥则为以下5种。

(1) 美国亚联微生物肥 (美国亚联企业集团) 。其本身并不含有N、P、K等元素, 其主要成分包含:有效菌数≥2亿个/m L, 好氧菌≥30万个/m L, 厌氧菌≥30万个/m L, 另含有水溶性腐植酸、微量元素、生物酶系、维生素、稳定剂等微生物物质。该肥料可有效转化有机及无机底肥, 释放出小分子养分与活性因子, 改良土壤肥力;调节土壤p H值, 改善土壤团粒结构, 增加土壤有益菌群, 提高养分吸收率;解除肥料、农药及有害因子对土壤的破坏, 克服连作障碍等。

使用方法:美国亚联微生物肥包括亚联微生物肥和微生物肥伴侣各1瓶, 使用时先将1瓶微生物肥倒入75 kg16~28℃的清水中, 再加入微生物肥伴侣1瓶, 搅拌均匀, 静止8 h后, 根据土壤的干湿度, 加入大量清水, 即可喷洒于土壤中。

(2) 甜叶菊生物肥 (中韩合资盐城市双叶有机肥有限公司生产) 。有机质含量≥35%, 氮≥2%, 磷≥1.5%, 钾≥1.5%。

使用方法:正式栽培前施用甜叶菊生物有机肥750kg/hm2。栽培后喷施甜叶菊浓缩液7 500 m L/hm2。

(3) 保得生物肥 (广东东莞市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 。有效菌数≥2 000万个/g, 有机质 (以干基计) ≥25%, 氮、磷、钾 (N∶P2O5∶K2O=8∶6∶4, 以干基计) ≥18% (含硫) , 可作基肥或早期追肥使用, 可根据作物种类、土壤肥力、目标产量、施肥习惯作适当调整。

(4) 蚯蚓生物肥 (贵州黔农生态有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 , 是一种新型的全价复合肥。肥料无异味, 呈颗粒状;吸水、保水、透气性强;含有氮磷钾≥8%, 有机质≥30%, 可作为肥料施用。作基肥时沟施或穴施最好, 也可撒施翻土。作为追肥使用时, 要在作物生长前、中期使用, 开沟条施, 然后浇水覆盖, 以提高肥效。作为蔬菜基肥施用量为3.0~4.5t/hm2。

(5) 史丹丽牌高效三元复合肥。氮、磷、钾含量≥45%。

1.2 试验设计

于2010年7月3日至8月9日在清镇市红枫湖镇簸箩村蔬菜示范基地进行田间试验。试验设5个处理, 处理1:美国亚联微生物肥1.5 L/hm2+常规施肥 (史丹丽复合肥) 750 kg/hm2;处理2:甜叶菊生物有机肥750 kg/hm2+甜叶菊浓缩液7 500 m L/hm2;处理3:保得生物有机肥1 500 kg/hm2;处理4:蚯蚓生物有机肥1 500 kg/hm2;以常规施肥 (三元高效复合肥) 750 kg/hm2作对照 (CK) 。所有肥料均在播种前作为基肥一次性施用, 其他管理措施与常规相同。在整个生育期不再追施任何肥料。田间管理严格按照试验要求进行。试验设3次重复, 采用随机区组排列, 每个小区面积30 m2, 四周设保护行。

1.3 调查方法

性状与产量调查选取每个试验小区的第3、4行生长正常、无缺株的连续10株材料为考种样本, 记载小区编号, 考察单株叶数、叶长、开展度等生长指标, 考种产量补入该小区产量。各小区收获后分别计产。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上海青生长性状的影响

分别于上海青生长初期和采收前进行生长性状调查。从表1可以看出, 不同处理的上海青生育期和植株长势有差异。处理1、3、4出苗期较对照提前1 d, 整个生育期较对照减少2 d。处理1上海青全株叶片数较对照增加0.8片;株高和开展度均最高, 分别达25.6、25.8 cm, 较对照分别增加2.9、1.6 cm。

在整个生育期, 处理1上海青田间表现明显比其他处理健壮, 且其叶片深绿, 提前成熟。说明微生物肥能有效转化有机及无机底肥, 释放出小分子养分与活性因子, 改良土壤肥力, 为上海青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处理2、3、4在上海青生长初期具有促进作用, 能够为上海青早期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和营养供给;CK上海青生长缓慢, 其原因可能与土壤溶液浓度过高抑制植株根系生长有关。因此, 播种前施肥量不宜过大。在上海青生育中期, 随着植株需肥量的增加, 处理1上海青生长速度明显加快, 处理2、3上海青在中后期有缺肥现象。由此表明, 微生物有机肥的肥效不如化肥迅速, 可能是因为微生物有机肥需要通过分解才能发挥作用。

2.2 不同处理对上海青产量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 单株产量、小区产量均以处理1效果最好, 分别达31.2 g、76.3 kg, 折合产量为25 433.3 kg/hm2, 比CK增产4 766.6 kg/hm2, 增幅达23.1%。其次是CK, 单株产量和小区产量为25.3 g、62.0 kg, 折合产量20 666.7 kg/hm2。处理2、3、4均较对照减产, 减产幅度为2.7%~7.3%。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施用亚联微生物肥+复合肥, 可增加上海青的单株叶数和单株重, 并提高产量。在一定施用范围内, 微生物肥对提高复合肥氮的利用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适当施用微生物肥结合施用复合肥, 可以有效提高上海青对复合肥氮素利用率。甜叶菊生物肥、保得生物肥、蚯蚓生物有机肥单独施用于上海青, 前期均有增强根系活力、提高蔬菜品质、促进生长的作用, 以蚯蚓生物有机肥效果最好, 但后期肥效不足。在生态 (无公害、绿色) 蔬菜生产上应提倡施用有机肥为主, 并与少量复合肥配合施用的方法。

从目前情况来看, 微生物肥还不能完全取代化肥。因为现在生产的生物有机肥大多是高有机质、低氮磷钾, 只能作底肥施用, 还要配合无机肥使用。生物有机肥是一种能改良土壤的肥料, 具有解磷、解钾的作用, 其肥效长, 可以使土壤保持长效肥力, 生产的蔬菜品质好, 无污染。在实际生产中, 可结合使用生物有机肥和复合肥。

参考文献

[1]尹丽华, 邸文静, 于连海, 等.微生物肥料及其应用推广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17) :288, 291.

[2]金波.无公害蔬菜施用微生物肥料注意点[J].农村实用技术, 2010 (9) :53.

[3]于爱红.微生物肥料在农产品生产中的应用[J].吉林蔬菜, 2010 (1) :70.

[4]徐玉英.亚联微生物肥在改良土壤中的作用[J].河北农业科技, 2008 (5) :42.

[5]何永梅, 肖建桥.几种微生物肥料在蔬菜生产上的正确应用[J].南方农业, 2009, 3 (1) :36-3 8.

[6]高俊杨.复合微生物肥料在茄果类蔬菜上施用效果显著[J].农业知识:致富与农资, 2009 (3) :44.

上一篇:水利地理下一篇:T细胞分离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