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的网络文学

2024-07-06

韩国的网络文学(精选十篇)

韩国的网络文学 篇1

第一阶段:韩国三国时期 (公元前1 世纪至公元7 世纪) , 在值中国西汉宣帝至初唐高宗时期[1]。当时的中国茶文化已经出现, 传播发展势头正猛, 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都喜爱饮茶, 从巴蜀地区到中原广大地区都盛行喝茶, 茶文化由此时开始萌发并向周边发展。早期茶文化传播至朝鲜半岛是佛教徒, 公元372 年佛教传入高丽, 推测茶大约在公元四世纪期间。在公元六世纪和七世纪, 新罗为了学习汉唐时期优秀的经济文化和佛法, 前后派遣僧人30 余人来中国学习佛法和文化, 他们来到中国后进行了10 多年的细心学习, 力图回到自己的祖国后将先进的文化和佛法传播。这些来中国学习的僧人在中原品尝到了茶, 甚是喜欢, 回国后将茶叶和茶籽一并带回自己的祖国。韩国史《三国史记》中记载:“新罗第二十七代善德女王时, 已有茶”, 可见韩国的饮茶之风大约在六世纪至七世纪。三国时代的韩国在历史上是最早引入中国茶的年代, 是韩国茶文化的出现萌芽时期, 然而当时的饮茶之事仅限于上流社会和僧侣之间, 茶通常被作为祭祀和礼佛用的祭品, 并没有在普通黎明百姓中传播开来。

第二阶段:新罗统一, 公元868 年至公元935 年, 是中国初唐高宗至五代后唐时期, 此时中国茶文化日趋成熟, 饮茶之风日益盛行, 各类与茶相关的经济蓬勃发展, 茶道逐渐形成, 与茶有关的文学艺术创作兴盛, 这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2]。韩国《三国史记》就有记载公元828 年新罗派遣使臣来唐朝, 唐文帝设宴款待, 并将茶籽带回新罗。新罗第二十七代闪的女王已有茶。韩国饮茶之风始于九世纪出的兴德王时期, 当时的饮茶风俗仍旧在上流社会以及僧侣、文士之间传播, 黎民百姓也开始流行饮茶。韩国茶文化受到大唐茶文化的影响, 韩国大多数国王、王子与茶相依相伴, 茶成为当时宴客、祭祀物品中的关键之物。新罗统一时期, 是韩国全面输入中国茶文化时期, 这个时期也是韩国茶文化发展的繁盛时期, 饮茶从上层社会、僧侣、文士向民间传播发展, 民间种茶、制茶, 在饮茶方式上也学会了唐朝人的煎茶法和煮茶法。

第三阶段:高丽时期。公元923 年至公元1392 年, 正值中国五代后唐至明太祖时期, 此时中国饮茶之风普及, 点茶、茶道蔚然成风, 茶文学和茶具文化日益繁荣[3]。饮茶品茗是一项内涵深刻的艺术, 品茶缺少不了茶具, 要想获得良好的饮茶风味和视觉效果, 享受美好的饮茶感受, 选择合适的饮茶器皿是非常重要的。从茶文化开始之初, 茶具的发展同样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时光, 并于当时的时代风气和民俗习惯息息相关。茶具的种类可谓琳琅满目, 从采茶用具到饮茶用具, 名目繁多。此时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第二个高潮, 受到中国茶文化的影响, 韩国饮茶盛行, 陶瓷产业逐渐形成, 为韩国茶具的发展奠定基础。韩国茶文化中茶礼和茶道逐渐形成, 茶礼逐渐在王公贵族、官员、僧侣以及百姓中普及。

第四阶段:朝鲜时期。公元1392 年至公元1910 年, 正值中国的明清时期。此时在中国茶文化迎来第三个高峰, 散茶流行起来, 茶道形式日益丰富, 而采用紫砂制成的茶具颇受市场欢迎[4]。晚清时期, 鸦片战争以后, 茶文化转入低迷。此时朝鲜时期在明朝茶文化的影响, 散茶也开始流行起来, 撮泡法和点茶法逐渐普及。朝鲜中期清军入侵, 茶文化逐渐衰弱。在众多文人大师的热心维持下, 茶文化的热度逐渐恢复。此时韩国茶文化将点茶道和泡茶道融会贯通, 充分吸收明清时期茶文化的精华, 韩国茶文化逐渐走向稳定发展时期, 朝鲜中晚期民间茶生活衰弱, 但是越来越多人推崇茶道精神。

第五阶段:1910 年以后, 当时中国正值中华民国和新中国两个时期, 中国的茶文化一直承袭晚清的衰微之势, “文革”时期跌到低谷。直至上世纪90 年代, 中国茶文化开始复兴。现代时期, 韩国茶文化逐渐走向了一条独立发展的全新道路, 并对当时中国日渐衰弱的茶文化有感染和振奋作用。二战时期日本侵略朝鲜半岛, 当时韩国在日本的影响下开设了一些茶道课, 自此茶文化慢慢开始重新恢复活力。韩国光复后, 茶文化的发展活力日益强劲, 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流行开来。韩国人深谙茶道之人专门著述论著《韩国茶道》, 1932 年还建立了茶道大学, 开创了许许多多茶文化团体。此时韩国茶文化已经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

2 韩国茶文化对韩国语言文学的影响

韩国茶文化从内涵来看是一个复杂的概念, 从韩国茶文化的外延来看, 韩国茶文化对当时韩国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语言文学、风俗习惯等产生重要的影响。纵观韩国茶文化的发展之路, 可以看出它的发展核心是以茶礼和茶道为基础的, 茶道是整个韩国茶文化中的灵魂, 茶礼是韩国茶文化中的外在文化表现, 二者是组成韩国茶文化的重要元素。在韩国茶文化中, 茶道和茶礼是主流的, 而饮茶却成为次要的。茶文化研究界普遍认为, 在李氏朝鲜时代以前, 受中国茶文化影响, 韩国有过茶文化兴盛的历史, 但是由于李氏朝鲜当局采取“尊儒排佛”的政策, 佛教受到压制, 和佛教关系密切的饮茶也随之由盛转衰, 因此, 至今韩国人没有饮茶的习惯。在韩国的餐厅用餐时, 店家都会上“茶”, 但没有一次是茶叶茶。韩国人一般不喝茶叶茶, 而比较爱喝“传统茶”。所谓“传统茶”, 其实就是用其他植物做成的饮料, 属于“非茶之茶”。比如大麦茶、玉米茶、锅巴茶、大枣茶、萝卜茶、桂皮茶、柚子茶等, 品种繁多, 不胜枚举。韩国茶文化对本国的宗教、民族、语言文学等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韩国的语言文学中, 也不同程度地打上了不可磨灭的茶文化痕迹。韩国语言文学中出现了大量的茶文献, 茶文化内容进入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中, 并与该国的绘画、雕刻、音乐、舞蹈、歌曲等艺术密切融合, 形成了形式丰富多彩、内容新颖的茶文化艺术。

在古代韩国的语言文学中, 仍然保留了大量中文, 汉语的成分和特征影响了韩语的形成, 并逐渐向韩语扩散或渗透。在韩国的茶文化中, 像崔致远、郑梦周、李奎报、李蔷、金正喜等人撰写了许多汉语与茶相关的诗文, 现代韩国的茶礼已经能够独领风骚。在韩国茶文化中, 儒佛道具有重要作用, 其中儒家第一, 佛教第二, 道教第三。在儒家文化传播中, 韩国最为崇尚和重视。在茶文化传播过程中, 古代韩国的佛教教徒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韩国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中, 儒家文化是第一重要的。此外对朱熹、王阳明为代表的宋明道学更为推崇, 普遍接受中国当时的朱子家礼。论及道教, 韩国的语言文化中, 茶文化与宗教是密不可分的, 道教讲究心境的虚静, 在论茶的关系上, 讲究养生与自然的崇尚。道教崇尚无为而治, 远离俗世凡尘, 返璞归真, 进而实现生活中的逍遥自在。在饮茶之事上, 他们能够把自己的闲适无为、清静虚空的心态融入到茶事当中。禅味来源于宋代的“茶禅一味”说。韩国语言文化中的茶道精神是灵魂, 他的思想核心是静和思想, 但是高丽的文人李行、权近、郑梦周等人的文学盛行, 在李奎报时成为集大成者, 在朝鲜时期高僧西山大师、丁若镛、金正喜等那里得到完整的体现, 当时文人将茶道精神解释为清和、清虚以及禅茶一味。当时韩国著名的草衣大师对韩国的茶道精神做出了解释, 并提倡从茶文化中提炼出来的“中正”思想。

3 结束语

茶文化甚至成为中韩两国邦交文化关系的重要纽带, 自古以来就起到重要作用。茶也是日益成为韩国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品。饮茶是一种文化艺术表现形式, 而以茶文化为题材的艺术形式就是“茶事艺文”, 茶事艺文的艺术价值包含着丰富的人文信息、历史信息、技术信息以及审美信息。以茶为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也风格各异, 独具特色, 比如与茶相关的语言文化作品非常丰富。韩国茶文化对本国的语言文化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 从早期引进中国的茶文化开始, 不断吸收、改变以及创造,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韩国茶文化从模仿走向独立, 韩国语言文化深刻烙印上了茶文化的印记, 也展现出分丰富多彩的文学形式和文学内容, 这是韩国茶文化史上具有重要价值的一部分, 也是体现中韩茶文化、语言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

摘要:韩国作为中国大陆上比邻而居的友邦之国, 中韩之间从几千年前就有着极为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往来, 在茶文化的沟通交流上极为密切。茶文化甚至成为中韩两国文化关系的重要纽带, 自古以来就起到重要作用。茶也是日益成为韩国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品。韩国语言文化中有大量关于茶文化的记载, 并创造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韩源词语, 比如诗歌、散文、小说等语言文学作品, 这无疑体现茶文化对韩国语言文学的影响非常深刻。

关键词:茶文化,韩国,语言文学

参考文献

[1]陈椽.茶业通史[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8.

[2]丁以寿.中韩茶文化交流与比较[J].章玉和译, 2014, (5) :317-323.

韩国的网络文学 篇2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06-01-22 10:29:00 ]作者:张倩苇编辑:studa9ngns

为适应社会变化的要求,韩国试图应用各种技术使教育适应社会的发展。本文介绍信息技术在韩国中应用的情况,致力于民主和开放的教育“瞄准2000”全国项目及四个主要任务,政府支持的网络大学现状以及两个有代表性的个案。

一、韩国教育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概况

为21世纪做准备,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韩国实施“瞄准2000”项目。该项目发起于1995年,目的是民主、开放的教育体制为建设,给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提供学习资源。为实现这一目标,要完成四项任务:1.建设信息基础设施;2.提高学生和教师的信息素养;3.建立与建设有关管理网络教育体制的规章;4.开发和传播教育资料及教育内容。这些都是一个成功的信息体制的所需基本要素。韩国教育部及其附属的办公室以及重组于1999年4月的韩国教育与研究信息服务机构,是“瞄准2000年”的主要管理部门。该项目同时还得到国内外其他机构支持。教育部和立法机构致力于建立与建设有关管理网络教育体制的规章制度,并于1998年底起草了议案并递交给国会。议案中审核了以下几个问题:正式名称(网络大学,虚拟大学,开放大学或远距离教育学院);可建立这些组织的机构(学校,公立以及私立的学院);保证教育质量的策略;所包括的研究生项目;所提供学位的类别和名称;所包括的教学活动及比例;授予学分和学位的要求;对学生数的限制。而且,制定了反对非法复制软件、传播色情和计算机病毒、侵犯隐私、黑客的规章,为在工作场所和教育中使用信息和通讯技术提供准则。为促进教育信息和内容的开发与传播,韩国教育部确立了到2002年开发6,200个教育软件的目标。截止1998年,已开发出软件3,489个,它们已在韩国教育和研究信息服务协会经营的教育信息综合系统——教育网上传播。为鼓励人们使用在教育网上传播的教育软件,已挑选出10所实验学校使用这些软件来补充或更替常规课堂教学。教育软件的传播还借助全国数字图书馆,包括政府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来实施。

二、网络教育的现状与未来

网络教育是将教学内容传递给远处的学习者。尽管韩国网络教育的历史相对较短,但全国对它有着强烈的需求。自韩国教育委员会在1996年8月提出将网络大学作为一种新的高等教育模式进行实施和操作以来,多数大学开始以各种形式运作网络课。其中30%参加了教育部为检验网络教育对高等教育的适应性而启动的试验性网络大学项目。在1999年初,试验性网络大学提供了700门课,有5万名学生注册,信息技术公司也积极参加创办网络大学。这两种不同的组织类型在实施和操作网络教育系统时,采用不同的方式。下面介绍两个在韩国有代表性的网络教育个案。一所是Ewha网络大学(ECC),它是由Ewha女子大学管理、政府授权的实验性网络大学。另一所是网络多媒体学院,它由在技术培训方面有丰富经验的一所公司建立和管理。1.ECC:一所由常规大学管理有代表性的网络大学ECC的目标是成为为21世纪建设终身学习社会的第一流的国际网络大学。为实现这一目标,ECC计划提供下列5个项目:(1)给大学生和研究生提供因特网课堂;(2)为该领域的教师提供远距离在职培训项目;(3)为公众提供网络英语诊所;(4)国

际的研究生项目;(5)网络幼儿园和特殊教育项目。尽管ECC的最终目标是成为一个提供上述5个项目的终身教育机构,但它目前的服务仅限于第一个项目,为大学生和研究生提供因特网课堂。因特网课堂是对通过因特网或校园网传递基于Web课程的一种称呼。例如,Ewha女子大学目前为大学生和研究生提供约70种基于网络的课程。这些课程有两种,一种是纯粹基于网络的,没有课堂见面;另一种是基于网络的常规课堂教学。在这两种情况下,教学者使用网上布告栏、讨论室、聊天室等进行交流。在因特网课堂,开设了本科生层次和20种研究生层次的课;ECC和KVUC成员学校共享9门课程。在1999年第一学期,17,900名本科生和237名研究生注册选修了这些课程。ECC的对象主要是那些已入Ewha大学或KVUC的学生,这些课本还未向公众开放。ECC的因特网课堂已成为正式课程,学生只要顺利完成课程就可获得官方承认的学分。在ECC,要求学生定期采集基于网络的自我学习资料并与教师和其他同学交流。所提供的学习材料和在线活动是依据正确的理论原则设计的,所提供的内容是按照加涅提出的9个教学事件设计的高度结构化的,便于促进学生的理解和保持。另一方面,学习活动是按建构主义特别是基于问题的学习原则和凯勒的ARCS(注意、相关、自信、满意)模式设计的:每个单元由包括小组讨论、收集信息和写报告、进行实地练习等活动在内合成的课程。这些活动包括帮助学生改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和实践新知识及技能。学生可通过e-mail、公告栏和聊天服务随时向教学者发送问题并与其他同学交流。所设计的内容和用户界面的显示便于学习者理解和使用。为评价学生的表现,要对报告的质量、对在线讨论的参与和贡献、实地练习、网上冲浪以及中期和期末的小组项目进行评分,与此同时减少了纸笔测验。ECC所提供的全部课程是通过基于Web使用当地的和公共的电话交换网络的异步系统传递的。ECC在Ewha综合系统中建立了自己的网络教育系统,该系统通过KVUC的成员Kyungbuk国立大学提供的主页与KVUC成员相连。ECC的学生反映,在网络课的帮助下,在完成规定的任务方面愿意比常规课花更多的时间。一般来说,他们对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感到满意。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上网速度和掉线问题。2.CMC:一个由公司操作的有代表性的再培训机构CMC的目的是成为提供各种有实用价值学位和证书的国际知名的、被认可的网络大学。该校学生是年满18岁并认购了Unitel这个韩国主要在线PC服务的成人。从CMC的统计数据来看,1998年,超过70%的学生来自公司、政府、学校、教会等不同行业。在1998年底注册学生总数达1,212人,其中74%是男性,26%是女性;62%的学生在20~30岁之间,30%在30~40岁之间,6%是40~50岁的人。目前,CMC包括证书学院、信息技术学院、教师学院、网络学院、商学院、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与设计学院、电子商务学院。上述项目所提供的大部分课程持续两个月时间,有的会更短些。尽管ECC有自己的教职员工,但CMC几乎没有自己的教职员工,只有向社会招募。外聘的教学者通常是在相关领域有杰出表现的课程专家,但他们缺少教学设计和网络教育的经验。教学和学习环境的实施是建立在基于Web的同步和异步的交互系统之上的。在同步网络讲座中,学生可使用PC扬声器听教师的讲座,学生可运用e-mail、实时声音、文本聊天等各种技术与教师进行交互。可用课堂参与(被载入记录的进入系统的频度和持续的时间、浏览页面的页数)、报告的质量、在线测试的成绩来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CMC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其传播的课程内容的质量。学生的满意指数趋于下降,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外聘教师。对完全是外聘教师上的课程内容的满意指数仅有53%。而课程内容是在CMC教学设计人员控制下开发出来的情况下,满意指数要高一些。CMC还遇到另一个问题:学生对教师的角色极不满意。学生期望教师能尽快回复学生的e-mail,定期对他们的表现提供建议,但教师没有花足够的时间来履行这个新的最根本的角色。或许教师认为他们在开发完课程内容后就完成了他们的使命。学生最后提到的困难与ECC相同,就是上网获取速度慢和中断的问题。目前,韩国的许多大学和企业积极参与网络教育。但是却遇到了几个问题:上网速度太慢、教

育平台缺乏灵活性、教育内容在质量和数量上的不足、缺少管理网络教育的规章制度、信息素养水平的缺乏、师生参与程度的不够。

三、启示

韩国网络银行的发展经验及启示 篇3

一、韩国网络银行的发展特点

1.网络银行成为银行服务的主要形式

韩国利用网络进行的金融服务迅猛增长,网络银行已经超过传统的柜台服务,成为了最重要的金融服务渠道。截至2004年12月,韩国20家银行的汇总统计数据显示,在柜台业务、ATM业务、电话银行业务和网络银行业务中,网络银行业务占比达到29.3%,基本和柜台业务的占比30.1%持平(见表1)。据韩国《朝鲜日报》报道,2006年9月份,韩国国内19家银行的网络银行业务占其总业务量的比重超过35.7%。 根据韩国央行公布的《网络银行系统服务使用现状》报告,网络银行业务的比重于去年9月达到30.9%,首次超过银行传统的柜台业务所占比重(29.8%)。此后,网络银行业务的比重不断攀升,而银行柜台业务的比重则持续下降。韩国中央银行的最新统计显示,2006年韩国7家全国性银行的网络银行业务快速发展,其业务处理量达到柜台业务量的近2倍。网络银行已成为银行提供金融服务的主要手段和方式。

注:八家分别为:国民、韩亚、朝兴、友利、新韩、外换、第一、农协银行

相比之下,中国的网络银行服务还处于一种从属地位,柜台业务仍然占据着银行业务中的较大比重。网络银行只是商业银行实现业务创新、提升品牌形象的方式之一。

2.网络银行的用户普及率高

韩国网络银行发展势头迅猛,喜欢并接受这种金融服务形式的用户不断增加。截至2004年12月,韩国20家银行的网络银行注册客户达2427.1万,比上年同期增加6.7%,其中个人客户2309.4万户,企业客户117.7。据韩国央行分析,排除重复登录者,网络银行实际用户占韩国总人口的30%以上。

相比较而言,中国银行用户接受网络银行的服务方式相对要谨慎一些,截至2004年12月底,中国网络银行的用户数1736.3万户。另据中国金融认证中心(简称CFCA)2005年公布的一项网络银行用户行为调查报告显示,在我国经济最发达10个城市中,个人中有19.4%使用了网络银行服务,企业中有10.1%使用了网络银行。

3.业务覆盖面广

韩国商业银行通过网络银行提供的服务包括缴纳各种费用(如电费、水费、煤气费、电话费、学费、保险费和其他手续费等)、各种账户的转账、偿付贷款、贷款利息支付、分期付款方式的购物自动付款等服务。除此之外,网络银行客户还可在网上预购新开发商品房。

相比较而言,中国商业银行还很少有在网络上提供贷款服务,其原因之一是我国贷款的审批手续和程序还是延用传统柜台业务的做法。

4.网络银行的业务密度高

2004年,韩国网络银行交易量达900万笔/天,比上年同期增长24.6%。其中,查询服务750万笔/天,比上年增加21.8%;转账服务149万笔/天,增加41.5%,交易金额达到89 110亿韩元/天,同比增加15.4%;贷款申请平均2300笔/天,同比增加53.0%,交易金额为158亿韩元/天(约1.32亿人民币)。见表2。这些数据在2006年又有大幅度提升,如2006年第二季度,韩国网上银行交易量达到日均1240万笔。

注:括号内数字为改交易类型在网络银行业务中的占比

资料来源:刘志力,《韩国网络银行发展概况、监管政策和申办流程》,《中国金融电脑》,2005年第10期,68页

二、韩国网络银行快速发展的原因

韩国网络银行快速发展是与其法律保障、监督保障、先行赔付等“三重”安全保障制度分不开的。

1.完善的法律保障促进网络银行的发展

韩国对网络银行业务具有一套完备的金融监管政策。韩国关于电子金融交易的法令及韩国金融监督院的监管规定主要有:《电子商务基本法》、《数字签名法》,《电子金融交易通条款》等,对网络银行业务的进入及具体业务开展进行规定,使得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交易建立在法律的框架之内。

相比之下中国的网上金融监管政策没有韩国的完善,尽管近两年相关部门已颁布了《电子签名法》、《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和《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指引》等法律法规,但面对网络银行新兴业务的快速发展仍显滞后。

2.针对性的网络银行监管体系保障网络银行的安全运行

韩国网络银行业务除需遵守电子金融方面的法律法规外,韩国金融监督院还对网络银行的开办规定了特别的审查内容。韩国金融监督院对网络银行的监管工作十分具体,监管重点为交易当事人身份认证、交易信息的完整性、加密通信、防抵赖功能、OPT(One Time Password,一次性密码)的使用及错误次数限制、防黑客对策、系统的可用性保障及应对服务中止的紧急措施(包括数据备份和异地保存、应急方案、灾难恢复中心)、对服务器及会话的访问控制、网络端口的安全性、故障处理措施、系统开发人员的情况、是否有专用的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的容量是否足够、人员配置管理、对人员出入机房等的管理。相比而言,中国网络银行业务的监管则一直沿用传统模式,对网络银行监管的针对性不强。

3.网络银行服务的安全机制促进了网络银行的快速发展

韩国网络银行实行的用户免责制,即当用户使用网络银行服务时出现问题时,由银行先行赔付。这一制度消除了用户对网络银行的安全性担忧。先行赔付,是指当客户使用网络银行发生交易纠纷时,由银行先行给予消费者相应赔偿的制度。我国几乎不可能用先行赔付制的方式来消除客户对网络银行安全的担忧。

4.网络银行的服务费用和运行成本要远远低于柜台业务

在韩国,一方面,从用户角度看,网络银行的服务费比传统柜台低80%~85%,用户从网络银行的使用得到了实惠。韩国央行认为,通过网络银行办理业务手续费相对较低,这是韩国网银业务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从商业银行的角度看,由于网络银行服务已具有规模效益,所提供网络银行服务的成本不及柜台服务成本的10%,大大降低了银行的运营成本,使得各商业银行非常乐于推广网络银行服务。包括地方银行在内的韩国众多银行为了节省运营成本,越来越多地通过提供网上银行开展金融服务。正是因为客户和商业银行都从网络银行中得到了好处,从而使得韩国网络银行的发展非常迅速。相比之下,中国的网络银行服务规模远远不够,还没有达到规模经济的水平,此时商业银行开展网络银行业务的运行费用还相当高。同时,客户从网络银行的服务费用上得到的优惠也十分有限,有限的优惠还不能构成吸引用户选择网络银行的理由。

三、借鉴意义

1.消除客户对网络银行的安全性担忧至关重要

2005年,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的一项调查表明:个人用户65.8%、企业用户59.2%关注网上银行安全性,潜在用户没有使用网上银行服务的原因是担心安全的,高达54.1%。我国商业银行通常用技术手段来提高网络银行的安全性,这样的做得结果会使网络银行的使用难度提高,从而出现了安全性的提高的同时也阻止了网络银行的普遍。在韩国,依托“三重”网络银行安全保障和简便的网络银行开户流程,用户可以轻松体验网络银行业务的快捷、方便和安全,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网络银行。这一点值得我国商业银行认真思考和借鉴。

2.完善网络银行的法律法规

为了使网络银行迅速顺利发展,必须加快关于网络银行的法律制度建设,政府有关部门应就市场准入、通讯安全、控制权的法律责任、存款保险保护措施和争端的仲裁等问题上加快立法步伐,尤其是对电子货币支付交易相关各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做出明确清晰的界定。关于网络银行的法律涉及《银行法》、《票据法》、《合同法》等,应在现有法律规定的基础上进行修正和补充,如对以电子证明书和数字签名作为支付指令和认证中心的权威性加以确认合法,为网络银行的持续发展提供健全的法律保障体系和服务支持体系。

3.加强网络银行的研究工作和客户培育

应加快对网络银行的设立、管理、具体业务功能的实现及硬件和软件系统的应用进行研究,选择安全标准,设立全国统一的安全认证体系。另外,大多数消费者没有很快接受网络银行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网络银行除了可以方便支付、转账和查询以外,还有很多便利之处。如何让消费者认识到网络银行的好处,是网络银行市场培育的重要方面。

中国对韩国文学的研究发展过程 篇4

关键词:韩国文学研究,发展阶段

中国与韩国是一衣带水的邻国,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彼此进行了广泛的文化交流, 极大地丰富了各自独特的民族文化。在密切的相互交流和影响下两国以汉字为媒介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学发展体系。因此对于中国对韩国文学的研究进行分析, 不仅可以深层次地研究近年来在中国掀起的“韩流”, 同时还可以了解其他民族对于中国文化的见解和批评。

新中国自成立以后对于韩国文学的研究以地域分布形成了几个研究中心。其中包括以延边大学和吉林大学为中心的东北地区, 以北京民族大学朝鲜文学系和北京大学东语系为中心的北京地区, 以长沙湖南师范大学文史研究所、上海大学、复旦大学为中心的江苏地区, 以青岛海洋大学和山东大学为中心的山东半岛。中国已经形成了韩国文学研究的学者群, 同时在韩国文学研究中形成了中国学派。

解放后中国对韩国文学的研究可以划分为1949年到70年代, 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 90年代到现在这三个发展阶段。

1949年到70年代:这个时期是从新中国成立以后一直到文化大革命10年动乱结束这30年间。这个时期莫说是对韩国文学的研究, 连对韩国文学的全面介绍也没能开展。到现在发现的论文也是只有在社会科学院《世界文学》杂志上刊登的《朝鲜伟大的作家、思想家、学者丁茶山》等几篇文章。根本不重视包括韩国文学在内的外国文学的研究这一社会现象与当时中国的政治历史环境分不开。在一切以政治为首位的意识形态的支配下学术研究只能被忽视。延边大学朝鲜文学部以印刷的形式改编了金日成综合大学的教材《朝鲜文学史》, 并且把它做成了学生的参考书, 这在当时也可以说是一项伟大的创举。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学界对韩国文学的研究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恢复了硕博学位制度, 形成了学术自由的氛围。1982年李岩的《李奎报的诗研究》、蔡美花的《朴趾源小说的近代要素研究》作为第1期的朝鲜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算是中国对韩国文学研究的最早的硕士学位论文。特别是1980年7月以延边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教授、学者们为中心发起了朝鲜文学研究会, 为韩国文学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这个时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作家作品的研究。虽然有一些比较研究、诗论研究的论文, 但还只是停留在初级阶段。80年代中期扩大了作家作品研究的范围, 对其内容也有了深度挖掘, 与此同时出版了一些论文集。其中有延边大学教授们编纂的《朝鲜古典作家作品研究》 (1985) , 北京大学朴忠禄教授著的《金泽荣文学研究》 (1986) 等。此外因为具备了组织国际规模学术会议的能力, 1987年和1988年在中央民族大学举行了朝鲜学国际学术讨论会, 1989年延边大学继续主办了讨论会并发行了学术会论文集。这个时期的另一个重要成果是研究学者们关于朝鲜文学史的著作。1985年和1986年接连出版了延边大学许文燮教授的《朝鲜文学史》 (古典部分) 和北京韦旭升教授的《朝鲜文学史》 (韩文版) , 1987则年出版了朴忠禄教授的《朝鲜文学简史》。文学史的出版不仅给大学讲坛提供了比较完整的教材, 对于青年学者的培养也大有帮助。从1982年到1992年10年间北京民族出版社出版的20卷《朝鲜古典文学选集》可以说是一项伟大的成果。

1990年到现在:因为对韩国文学的研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理论基础, 出现了相当规模的专门从事韩国文学研究的学者群体。这个时期形成了韩国文学研究的中国学派,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首先要提到的是《朝鲜中世纪北学派文学研究》 (金柄珉, 1990) 、《朝鲜李朝时期实学派文学观念研究》 (李岩, 1991) 、《朝鲜古典小说的叙事模式研究》 (金宽雄, 1991) 、《高丽文学美意识研究》 (蔡美花, 1994) 、《朝鲜神话研究》 (许辉勋, 1998) 、《朝鲜朝山水文学研究》 (崔雄权) 、《李德懋文学研究》 (徐东日, 2003) 、《朝鲜诗学对中国江西诗派的接受》 (马金科, 2005) , 《朝鲜朝诗人对唐诗的批评》 (孙德彪, 2006) 等一系列重要的博士学位论文, 此外还有《朝鲜2、30年代小说艺术模式研究》 (尹允镇, 1994) 、《1920—30年代韩国和中国无产文学运动标胶研究》 (李光宰, 2000) 等著作的公开出版。特别是徐东日的《李德懋文学研究》被评为2003年度中国100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显示出韩国汉文学研究的显著成果。此后, 据不完全统计, 这个时期出版了一系列的专门著作和学术论文集、资料集, 共计30余部著作和300多篇论文。韩国学研究团体也出版了许多学术总书。如延边大学出版了《朝鲜学研究》、《朝鲜—韩国文学研究》、《朝鲜—韩国语言文学研究》, 北京大学朝鲜文学研究所出版了《韩国学研究》,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了《朝鲜学》等, 形成了热烈的学术研究氛围。1995年李海山出版的《朝鲜汉文学史》是目前为止中国出版的唯一一部汉文学史研究著作。在这部著作中, 包括了从三国时期的汉文学开始一直到朝鲜朝末期19世纪初的汉诗、汉文小说和汉文散文, 详细地叙述了汉文文学的成果, 同时比较具体、客观地介绍了汉文作家和作品, 以此总结了韩国汉文学的发生和发展全貌。

这个时期还积极促进了学者对韩国文学史的翻译工作。赵润济的《韩国文学史》 (张琏瑰译) 是第一部在中国被翻译出版的韩国学者写的文学史著作。朝鲜、韩国的现当代文学研究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朝鲜近现代文学史》 (金柄珉1998) 、《韩国—朝鲜现代文学史》 (金春仙译, 2001) 等著作相继出版。总体来说, 这个时期的研究不仅扩展了作家、作品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研究方法也变得多样起来。此外, 文论研究占整体研究论文的比例也在日益增大。在社会、诗论研究著作中值得一提的有郑判龙主笔的《韩国诗话研究》和任范松主笔的《韩国古典诗话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出现的中朝文学比较研究在90年代以后也成了相当普遍的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1]、蔡美花, 《中国的韩国文学研究现况与课题》, 《韩国学研究》, 2006.

[2]、李岩, 《中朝文学关系史论》, 社会科学文学出版社, 2003.

韩国网络实名制为什么失败 篇5

2011年12月29日,负责管理电信业的韩 国广播通信委员会(KCC)提出计划,表示将从2012年起逐步废除已经实施了4年多的互联网实名制。这也表示世界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实行互联网实名制 的国家间接承认,网络实名制失败了。而在同处东亚的中国大地,在政府的引导下,网络实名制的呼声日渐壮大。去年底要求微博注册必须实名制就是推行实名制意 向明朗化的一个标志。

韩国推行网络实名制始末

2005年9月,韩国信息通信部举行听证会,提出在大型门户网站实行有限实名制,并要求网民在这些网站的留言板发表回复时有义务使用实名。当时,相关官员在解释这一政策时,措辞十分谨慎,表示此举是 为了“减少以匿名进行诽谤等副作用”,并强调“为了不损害网络匿名性的正面作用,制定细则时会把持平衡”。

但在2006年,韩国政府着手制定《促进使用 信息通讯网与信息保护法》修订案时,已经开始准备扩大涉及网站的范围。到2007年2月,信息通信部的官员在描述即将实行的网络实名制时,语气已经不同。《朝鲜日报》引述称,该法律的目的是为“净化网络文化”,以及“大力治理最近成为韩国社会问题的恶意留言和利用网络侵犯个人隐私现象”。

从提出到正式实施,历时将近两年,韩国从 2007年7月开始实施互联网实名制。从那以后,每天访问人数超过30万的35家主要网站要求网民用真实姓名和身份证号注册并通过验证后,才能在各网站上 写帖子和跟帖。从2009年4月起,互联网实名制的范围扩展到每天访问人数超过10万的153家主要网站。时至今日,几乎所有韩国网站都要求网民在注册和 评论前必须登记真实姓名和身份证号码。

对网络实名制的致命一击发生在2011年7月,当时韩国一家著名门户网站和一家社交网站被黑客攻击,约有3500万名网民(韩国2010年的总人口为4800余万)的个人信息外泄,包括名字、身份证号码、生日甚至地址。此次事件让民众和政府都意识到网络实名制的巨大危害。

在2011年年尾提交给韩国总统李明博的2012年业务计划中,韩国广播通信委员会表示将取消这一做法,并禁止网站收集用户身份证号码,彻底检讨在线身份验证制度。

韩国网络实名制的支持者都有谁?

韩国在实施网络实名制之初拥有不少支持者。2008年一份家庭访问显示,近80%的韩国民众支持网络实名,其中不乏经常上网的年轻人。

拥有如此之多的支持者,最主要的原因也正如韩国政府那个“冠冕堂皇”的说辞:防止网民侵犯个人隐私和恶意留言。在网络实名制提上议程之前,韩国发生了一系列 发于网络上的隐私侵犯和诽谤**。曾有一名少女因为被人肉搜索而精神失常,著名影星崔真实则因网络上充斥着谣言和攻击,不堪重负后跳楼自杀。这些**都引 发了韩国社会的巨大争议,并导致许多人支持互联网实名,惩罚诽谤者和恶意留言者。尤其是崔真实自杀事件闹得很大。在韩国的网络 上出现了支持互联网实名制的签名运动;韩国影视表演演出艺人工会发出呼吁,希望“使恶意留言引起的受害程度降到最低,并体现网络民主主义”;政坛甚至准备 起草一部《崔真实法》,以加强对“网络污蔑罪”的控制,以及强化网络实名制。

而据韩国专栏作者金宰贤披露,2010年4 月,实名制实施近3年后,韩国首尔大学一位教授发表了《对互联网实名制的实证研究》,其中的数据显示,在实施网络实名制之后,网络上的诽谤跟帖数量从原先 的13.9%减少到12.2%,仅减少1.7个百分点。另一份由韩国网络振兴院和信息通信部联合进行的调查显示,在实名制实施两个月后,恶意网帖仅减少 2.2%。可见,实名制并未管住网民的“恶意”。

韩国政府之所以赞成网络实名制,正如《韩国时报》首席记者李成贤的评论所说,政府事实上也通过网络实名制来“管理”对政府不友好的评论和批判。“哪个国家政府都是这样。”李成贤说。

为什么要反对网络实名制?

在韩国实施网络实名制以来,正面效应未见多大,负面影响却开始体现。对于实名制,韩国政府的初衷之一是保护民众隐 私,显然2011年7月份的用户隐私大量泄露是一个绝妙的反讽。此次事件大大刺激了民间和舆论对网络实名制的批评,也促使韩国一些网站开始采取措施。几家 门户网站事后表示,网民在注册时登记的身份信息,将在注册后被删除。这既不违背法律,也保护了个人隐私。而这四年以来,不少韩国民众想方设法避开法律,甚 至盗用他人的身份证号码进行注册。这些“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做法已使网络实名制失去意义。

在批评网络实名制的众多原因中,有一条贯穿始 终:网络实名制扼杀互联网上的言论自由,并使对政府的批评成为沉默的声音。韩国的民主党也一直藉此反对网络实名,称网络实名制并非一个民主国家所为。认为 网络实名制让民众平等而广泛地监督和批评政府的渠道进一步紧缩,言论空间更加逼仄。网络实名制也的确能达到如此功效。据韩国首尔大学教授的一个研究显示,以IP地址为基准,网络实名制前后,网络论坛的平均参与者从2585人减少到737人。“互联网实名制导致的自我审查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网上的沟通。”金宰贤在其FT中文网专栏写道。

韩国的网络文学 篇6

关键词: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平行研究;历史在流淌;教学

G633.3

一、比较文学研究方法与韩国文学作品

韩国文学作品是高校韩国语专业的专业课程,它有助于学生理解韩国文化内涵、提高鉴赏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课程的改革,单纯地阅读并讲解韩国文学作品的传统方法已不能适应高校发展的要求,因此寻找一个恰当的方法去进行韩国文学作品的教学成为教师的首要任务。中韩两国相似的历史发展轨迹和文化传统,使得教师将中国的作品纳入韩国文学作品的比较对象范畴。随着中韩交流的快速发展,将比较文学研究方法运用到韩国文学作品的教学成为一种趋势。比较文学是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研究,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它致力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并希望相互怀有真正的尊重和宽容。其方法主要有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影响研究注重各民族文学的相互接触和交流,强调实证和事实联系;而平行研究则用逻辑推理的方式对相互间没有直接关联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文学进行研究,准确地指出作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解释其原因。因国内韩国语专业学生是从零基础阶段开始学习韩国语,到高年级学习文学作品时,接触韩国语也不过几年光景,考虑到现阶段国内韩国语专业学生的能力,比起影响研究,平行研究方法更加适合也更加有效。将韩国作品和学生所熟悉的中国作品相比较的过程中,学生可通过寻找作品中的异同点及其原因来消除国界的隔膜,达到理解和鉴赏的目的,增进文学知识。同时通过比较中韩两国文学作品,可发掘出两国相似的文化底蕴和内涵,而通过发现的不同点,对于学生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学习待人接物的礼仪也有积极的作用。

二、平行研究方法在作品《历史在流淌》教学中的运用

韩戊淑的小说《历史在流淌》是一部历经朝鲜时代到光复时期的历史长篇小说,勾画出朝鲜波澜壮阔的历史发展过程。根据小说和戏剧的近邻关系及处在相同的社会制度和时代背景下的典型的女性形象繁漪和朴玉莲,挑选出具有可比性的中国作品就是曹禺的《雷雨》。在教学过程中,女性形象、不同人生结局之主客观因素和作家视角是比较的重点。

1.叛逆的女性形象:曹禺曾说过:“繁漪是一个最‘雷雨的性格,她的生命交织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 繁漪以恶魔般的形象和毁灭性的杀伤力造成了同归于尽的悲剧。朴玉莲则是主人与仆人的私生女,但却在坚强勇敢的性格下,做出了勇敢的反抗,跑出家门求学,最终成为人人尊敬的女校长。两者虽都生活在父权制时代,但与生俱来的叛逆的性格下做出的反抗,使两者都成为迥异于传统道德规范的女性。

2.不同结局之客观因素:繁漪和朴玉莲都生活在男人掌权的时代,男权制的压迫使得两者都做出了反抗,成为不同结局的客观因素。繁漪的反抗结局是在傀儡婚姻中挣扎、在周氏父子的打击下爆发、面对儿子和惨死和爱人的自尽最终发疯;朴玉莲的结局则是在赵氏家庭为了生存挣扎、成功逃离赵家、求学成功最终成为女校长,为祖国光复做出贡献。两者都做出了相应的反抗,但结局却截然不同,这一切归根于主观因素。

3.不同结局之主观因素:繁漪尽管受过西方教育,接受先进的思想,但中国式封建思想已在她骨子里根深蒂固,因此她的反抗处处显露出她的懦弱与卑微。例如她顶撞周朴园却不曾与周公馆决裂、卑微地爱着周萍,视他为全部,同时她缺乏自我意识,无法独立生活,将自我的幸福从周朴园转移到周萍身上,等愛情褪去华丽的外衣露出狰狞的面目时,她的世界也随之倒塌,带来了毁灭性的杀伤力。朴玉莲作为大家庭中的下人,受尽侮辱与蔑视,但她却做到了自尊和自爱。打破只有男人才能读书的社会制度,接受了新教育,用新思想武装自己,明白幸福要靠自己争取,成为开创性的人物。

4.不同性别作家视角的影响:性别视角就是作家在创造作品的时候,以作家的性别为基础,对文学作品进行审视和评价的一种观念和方法。由于作家性别不同,曹禺和韩戊淑直接影响了两位女性人物的结局。男性视角是建立在男权制的基础之上对文学艺术作品进行审视和评价的一种观念和方法,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形成的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批评观念和方法。 曹禺毕竟不是站在女性的角度去看待女性,他终究逃不过性别的束缚与限制,在潜藏意识的影响下,繁漪只能变成男权社会不能容纳的悲剧形象。女性视角指的是从性别入手来审视人类文化遗产和文化创造的一种批评观念和批评角度。 因韩戊淑是女性,了解当时女性艰难的困境,在她的女性意识下,作家将自己的梦想融入到作品中,创造出了父权社会的颠覆者,实现自己追求获得新生的女性形象。

三、结语

比较文学研究方法是帮助学生读懂韩国文学作品、理解韩国历史文化的最佳途径,也是有效适当的教学方法。其中平行研究方法对于学生找出作品异同点、理解作品内容来说有较强的操作性。学生通过平行研究方法,从熟悉的母语作品出发,根据母语作品的相关内容有针对性地找出具有可比性的韩国作品,并找出可比项。在比较分析可比项时,归纳存在的异同点及其原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将两国文学知识融会贯通,开阔视野,提升思考能力和学术能力。

参考文献:

梁巧娜,性别意识与女性形象.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韩国网络实名制的废除及现状 篇7

韩国网络实名制通常指的是《促进使用信息通信网及信息保护关联法》颁布的“本人确认制”又叫“有限实名制”, 其规定使用者在网站留言板发表或回复信息时有关网站管理运营者必须对其身份进行确认。在注册时只需绑定本人真实姓名及居民登录号即可, 实行后台实名前台仍可化名发言, 是一种具有强制性的身份确认制度。

(一) 恶意评论不减, 社会公益效果不明显

网络实名制设立之初是希望能减少网上的恶意评论、诽谤等网络暴力, 同时也为事后追踪网络犯罪提供线索, 它被认为是更好治理网络言论的有效武器。然而根据首尔大学行政学院禹智淑 (우지숙) 副教授发表的一篇有关互联网实名制效果研究的结果来看, 网络实名制带来的效果不仅有限而且还抑制了网络言论的自由表达。研究发现网络实名制实施后发言IP数减少了71.5%, 而诽谤和辱骂发帖数量分别仅降低1.7%和2.1%。另据韩国放送通信审议委员会的一项数据表明, 从2009年至2011年处理的涉及淫秽、暴力、人身攻击等相关内容的网络言论呈逐年递增趋势, 从2009年的17636件增加到2011年的53485件。[1]显然, 当初立法时想要达到的社会公益效果并没有实现, 反而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网民发表言论的热情。

(二) 新媒体环境下, 网络实名制的实效性减弱

近年来各种社交网站 (SNS) 的兴起也给韩国的网络实名制带来了不小挑战。自2010年开始Twitter、Facebook、Me2day等社交网站开始在韩国迅速普及, 一种所谓的“社交回复”也相继产生。用户只需通过捆绑自己的社交账号便可在必须实名注册后才能发言的网站进行评论, 这种方式有效规避了网络实名制, 开始受到越来越多韩国网民的青睐。此外在媒介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众多国外网络服务商开始进驻韩国, 加之智能手机兴起带来的移动互联的高速发展, 让现行的网络实名制度面临众多问题。首先, 网络实名制的实施迫使大量本土用户转向选择不受韩国网络实名规制的Twitter、Facebook等国外网站与媒体, 导致本土用户大量流失。这不但让用户生产内容 (UGC) 的网站受挫, 也大大冲击了韩国本土网络服务商的利益。其次, 在不断变化的网络环境下逐渐兴起的移动互联曾一度处在实名规制的灰色地带, 其是否应受网络实名制的规制在当时并没有明确的规定, 网络实名制逐渐在一个越来越小的范围内起作用。

(三) 侵害匿名表达自由与个人信息安全

网络实名制是一种与表现内容无关的程序规定, 它要求注册时必须提供真实姓名和身份证号。这项规定不但剥夺了网民匿名表达的自由、抑制了网民发言的热情还出现了所谓的“网络亡命”现象, 即在本国无法自由发表的内容通过移步海外网络媒体进行表达。针对聊天内容进行保密设置的Telegram在韩国一度超越其他应用成为手机APP下载量最多的即时通讯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网民对于实名规制的抵触情绪。此外, 网络实名制需要网络服务商在用户注册时收集其真实姓名及身份证号, 并对个人信息进行6个月以上的保管。这一方面需要支付高昂的费用进行维持, 另一方面也存在个人信息泄露的危险。2011年7月Cyworld和Nate遭黑客攻击, 3500万网民信息泄露, 11月Nexon又爆出1320万会员信息泄露的消息, 一时间个人信息安全问题成为韩国民众热议的焦点。

(四) 某种程度上的文化“锁国政策”

韩国网络实名制实施后外国人只能浏览韩国网站而无法发表评论, 因为网站发言必须先进行注册, 而只有输入韩国居民身份证号或外国人登录号才能通过实名审核。这样一来访问韩国网站的外国人无疑被排除在了韩国网络言论之外。韩国互联网振兴院发表的《在韩外国人互联网使用实态调查》中的数据表明:在有过韩国互联网使用经历的144名外国人中, 31.7%外国人表示即使有外国人登录号也无法通过实名认证, 21.4%需要借用韩国人的账号登录, 37.3%外国人因为没有身份证号或外国人登录号而无法注册。[2]韩国政府一方面努力将自己的文化推向世界, 一方面却又阻断了世界与韩国民众交流的通道。

二、网络实名制废除后遗留的问题

(一) 恶意评论、诽谤等网络暴力卷土重来

网络实名制被废除后网上的自由表达得到了相应的保障, 但与此同时各种恶意评论、诽谤行为也紧随而来。仅2013年一年时间网络上就出现了各种引发社会极大关注的网络暴力言论。韩国放送通信审议委员会对最近四年涉及侵害个人权利的恶意评论情况进行了调查, 发现需要审议的恶意评论数从2010年的1926件增加到2013年的4768件, 四年间增长了2.5倍, 尤其是2012年废除网络实名制后恶意评论数量明显增多。

(二) 本土社交网络 (SNS) 遭冷落, 用户持续流向国外网站

网络实名制的实施给本土网络服务提供商带来了致命的打击, 本土用户的不断流失让以用户产生内容 (UGC) 的网站举步维艰。2013年门户网站Daum的社交平台“最近”, SK.COMS的“C-log”, KTH的“pudding.to”等相继关闭, 随后韩国最大门户网站Naver旗下的社交网络平台“Me2day”也在2014年6月30日宣布正式终止服务。网络实名制的实施给本土社交网站带来了重创, 大批本土用户的出走造成了本土网络服务商经济利益受损, 部分社交网站因用户数不断减少导致无法继续运营最终只能停止服务。然而, 海外社交应用在韩国的市场占有率却在不断攀升。

三、韩国网络言论治理现状

《信息通信网法》中规定网络服务商在运营、管理网站中不得传播侵害他人隐私或损毁他人名誉的信息。这客观上要求网络服务商自发地强化监管与过滤功能, 加强对恶意评论者的处罚力度, 强化事前的防侵害机制;同时加大对被侵害者的保护力度, 强化事后权利的救助机制。韩国放送通信委员会与网络服务商共同设置了针对名誉毁损等网络言论暴力的举报专线HOT-Line, 该专线设置在各网络服务平台供网民进行监督与举报。韩国政府开展了网络专项行动加大对不法网络言论行为的处置力度, 增加网络警察数量, 完善网络定位追踪系统。为打造一个健康、持久的互联网空间, 提高民众的网络媒介素养, 韩国政府将“互联网伦理课程”增加到小、中、高的正规课程中来并且还针对老师、家长开设相应的网络素养课程。韩国政府积极发动民间团体参与到网络政策制定的协商中来, 形成一个由政府、网络服务提供商、民间团体三方共同参与的网络政策协商共同体。

参考文献

[1]禹智淑 (韩) .有关互联网实名制效果的实证研究[J].行政论丛, 2010:84-86.

[2]韩国互联网振兴社.驻韩外国人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EB/OL].www.kisa.or.kr/notice/press_View.jsp?mode=view&p_No=8&b_No=8&d_No=687.2011-11-3.

[3]李政勋 (韩) .关于有限实名制违宪决定遗留问题的启示[J].Internet&Security Focus, 2013.

韩国的网络文学 篇8

一、相似的历史环境

(一) 日本对韩国的韩语文学打压

1900 年至1910 年成为韩国“开化期”, 文学环境较为自由, 没有受明显的打击。10 年之后, 日本开始在文化上进行控制, 打压反日文学颁布大量严苛的法律禁止文学发表和焚书。1917 年, 禁止文人集会和朗诵文章。“开化期”的自由文学格局被打破。1919 年韩国爆发“3•1”运动, 日本看到文人的力量, 改变策略, 曲线救国, 采取拉拢政策, 对文学的打压力度减小, 这个时期, 韩国浪漫主义文学和颓废主义文学还是复苏。这个政策改变并不是放弃摧毁本土, 对于反日爱国的文学依然是打压的。1931 年“9•18”事变后, 日本开始推广“皇民化运动”开始对韩国人民进行奴化教育。最明显是改变韩国的传统姓氏, 采用日本式姓氏。禁止韩语使用推广日语, 韩文书刊全面被禁, 文学进入黑暗时期。

(二) 日本对东北地区汉语文学打压

1905 年 (中俄战争结束后) 日本利用报纸、杂志来侵蚀中国的文化领域, 麻痹国人、笼络人心。伪满洲国成立后, 进行了伪民主独立国家宣传, 企图文学来征服中国人。1937 年建立“弘报处”包揽了国内的所有文化宣传。开始对文学领域进行摧毁, 也进行了禁止书报发行并且焚书。1932 年制定一系列严苛的法律规定, 推出宣传规定。推崇日本文化, 企图奴化中国人, 对文学创作进行管制, 抹杀文人意志, 抹杀创作自由。之后开始进行拉拢政策, 举办“文学赏”活动, 企图拉拢中国文人, 让其成为战争润滑剂, 为战争服务。

二、两国“沦陷区”文学特点

从历史层面上来看, 两地经历的文化侵略政策高度相似, 都经历了本土文化被摧毁, 文人创作自由被限制。文学受到严重的摧毁。这就催生出了隐晦文学, 两地文人采用隐晦、模糊的语言来描写文学, 其中蕴含了两地人民的反抗精神。

(一) 文学情感基调

因为日本殖民统治, 沦陷区不仅在政治、经济上失去主权, 在文化思想领域也受到严重打击, 两国的文人作家面对创作自由被限制, 民族文化被摧毁的情况, 难免都会无措和彷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忧愁》、《向我的寝室》和《悲哀的族属》, 其基调非常的沉重。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很多都没有署名, 这也是文化打压的产物, 无名也是共名, 无数的文人共唱的统一主题, 这个主题就是战争, 战争给国家带来的伤痛, 给文人带来的伤痛。两地作者在迷茫的同时在文学中却有反抗精神, 即使现实当中因为各种严苛的法律限制, 妥协放弃了署名。在“言与不言”之间徘徊, 这是殖民地区的文人特有的苦难情绪。该时期的文学作品的带有深深的苦难感和无奈感。

(二) 文学表达方法

因为严厉的文化打压, 该时期的文学主流表现手法:比喻、象征。这两种手法让文学充满了一种隐晦朦胧的感觉。这是历史原因所决定的。为了能让自己的文学作品逃过审核, 该时期文人普遍将自己的反抗精神用委婉隐晦的方式去表达。

例如《黄昏的诗篇》, 其中采用了黄昏、黑暗两个意象来表达东北成为伪满洲国时, 人们的生活非常的黑暗, 黎明、光明两个意象表达人们渴望摆脱黑暗 (为满洲国) 统治, 渴望光明 (自由、独立) 能够到来。也表达出东北人民对于殖民统治的憎恨, 充满了抗日情绪。同一时期, 在韩国《熊》, 其中用熊的形象来代表韩国人民渴望自由, 渴望独立, 渴望摆脱殖民统治, 充满了抗日情绪。

三、结语

通过历史回顾, 发现东北地区和韩国经受的文化打压政策惊人的相似, 这也造成该时期文学作品上的异曲同工, 文人作家用自己的文字发出时代的悲鸣, 使作家不仅仅是通过对社会或群体的想象去描写自己笔下的“角色”形象, 而是表达出整个时代国人的情感还原当时人文风貌。

参考文献

[1]李元元.浅论战时“东北作家群”的流亡散文创作[J].安徽文学 (下半月) , 2012, 03:8-9.

[2]冯昊.沦陷区文学中的民族历史意识[J].江西社会科学, 2014, 10:102-108.

[3]逄增玉.历史文化语境与东北流亡文学的忧郁倾向[J].广东社会科学, 2011, 02:167-174.

韩国语教育中文学作品课教学研究 篇9

一、韩国语文学作品教材现状

目前在国内可供韩国语专业使用的文学作品教材并不是很多,使用率最高的文学作品教材有尹允镇和池水涌共同编著的“21世纪韩国语专业系列教材”之一《韩国现代文学作品选》(2005)、金英今和张光军共同编著的普通高等教育 " 十一五 " 国家级规划教材《韩国文学作品选读(上、下)》(2008),另外还有全龙华的《韩国文学作品选读》(2011)、韩梅和韩晓共同编著的《韩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2010)、李敏德的《韩国文学作品选读(附CD光盘1张)》(2008)等教材。国内各高校及相关教育机构,过于注重韩国语语言教学,导致目前的韩国文学作品教材收录的文学作品的题材以20世纪前后的现代短篇小说为主,20世纪韩国著名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均有收录,如李光洙的《少年的悲哀》、金东仁的《船歌》、玄镇建的《好运的一天》、黄顺元的《雷雨》等。个别教材中收录了诗歌、古典小说、散文和盘瑟里等文学体裁,收录的作品个数有限,诗歌作品有徐廷柱《菊花》和金素月的《金达莱》等现代诗歌,古典小说收录频率最高的有《春香传》、《兴夫与玩夫》等,还有盘瑟里主要以《阿里郎》为主。除了个别作品作者不详,大部分作品都是作者可考的。

由于语言环境和教育机制的不同,目前在韩国没有专门的向外国人教授的韩国文学作品教材,而是在初级到高级的韩国语教材中,插入了从古代到现代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向学习者教授韩国语的同时,还能够自然地向学习者教授韩国文学和文化,对韩国语的理解和学习起到了有效的推进作用。在韩国,向学习者教授韩国语的教材中有文学作品且使用率比较高的教材有韩国庆熙大学国际教育院编制的《韩国语高级1、2》(2003)、顺天乡大学韩国语教育院编制的《用文化学习韩国语1、2》(2008)、《西江韩国语》(2008)等教材。整理这些韩国语教材发现,韩国文学作品的课堂授课环节主要以学习词汇和语法、学习文学和文化以及对韩国语的理解为目的,进行课后教育活动。另外,收录的文学作品中,体裁方面收录的诗歌是最多的,近现代作家尹东柱、金素月、金春洙、金裕贞等诗人的作品收录频度是最高的。其次为传说故事、剧本、小说、随笔、民谣、寓言和童话等类型。作品方面有多半数的作品是作者不详的口头传说故事,如古朝鲜神话故事《檀君神话》、剧本《兴夫与玩夫》、民谣《阿里郎》等。

从上述对中韩韩国文学作品教材的整理中可以看出,无论是中国还是韩国的文学作品教材都存在着各自的优缺点。国内韩国语文学作品教材系统性强,如金英今和张光军共同编著的《韩国语国情阅读教程》,每课都包括课文、词汇注释、练习以及中文参考译文,不仅可以让学习者掌握相当数量的词汇和语法,了解与此相关的国情知识,培养大量快速阅读的能力,增强韩国语语感,有助于提高学习共趣。国内韩国语文学作品教材存在收录的文学作品的内容和体裁过于集中,授课方式较简单枯燥等问题。且大部分教材被限定为高级韩国语学习者的阅读材料,授课环节多以生词的讲解、句子的翻译、语法的运用为主,教授课程的目的仅仅在于考核学习者的语言能力,而弱化了韩国文学作品课具备的文学、文化等方面的拓展教育。而在韩国的韩国语文学作品教材中收录的文学作品从诗歌、小说到说唱、评论,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授课环节趣味性强,然而文学作品教授的系统性却不强。我们应该结合中韩文学作品教材的优点,针对国内学习者的特点,同时调整教法方法,设计出合理的教材和适当的教学模式,进而提高韩国文学作品课的教学质量。

二、对策方案

国内各高校及相关教育机构多数是以培养流畅的地道说韩国语的能力和正确翻译韩国语能力为目的而进行的韩国文学作品课程。然而韩国语教学中的文学作品教学与普通的文学作品教学课程有所不同,这门课程渗透给学习者的知识不仅仅只局限于词汇、语法等语言学习,它还能提供文学、文化等领域的拓展教育。因此,我们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所谓目标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向着一定的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活动。[2]应该针对该课程的学习目的,有的放矢地调整教材内容、改善教学方式。

(一)教材内容的设定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学习,学习韩国优秀的文学作品和了解韩国文学史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把学习韩国文学作为教学目的,我们要以文学作品本身整体为学习对象,因此在选定文学作品时,应该注意文学作品的体裁和时期的选定。仅以韩国现代短篇小说为教材主要内容是无法体现韩国文学的魅力,我们要丰富选定文学作品的体裁,韩国古代文学中有神话、传说、时调、诗歌、歌谣、盘瑟里等各种文学体裁,现代文学中有散文、戏剧和评论等体裁。对于初级韩国语学习者来说,古代诗歌、盘瑟里的讲授是非常适合的;而评论及散文则适合高年级的学生学习。每个文学历史时期拥有不同的文学特点,因此应该按照韩国文学史的发展时期收录文学作品,教师在讲授文学作品的同时,也可以对学习者系统性地讲解韩国文学史的构成,一举两得。

另外比起直接向学习者讲授韩国文化,在学习能够反映韩国社会和文化的文学作品的同时了解韩国,则更能够调动学习者的兴趣,而且能够给让学习者更自然地接受和理解韩国文化。现代文学中也有很多能够反映韩国社会情况、家庭关系、职场生活等作品。如古代文学神话《檀君神话》、民谣《阿里郎》、小说《春香传》、《兔子传》、《沈青传》、古代时调李芳远的《何如歌》、现代诗歌金东鸣的《我的心》、金素月的诗《妈妈,姐姐》和现代小说金裕贞的《春天春天》等作品都能够让学习者鉴赏文学作品的同时,还能够对当时韩国社会和文化进行了解。

我们应该使教材内容的体裁多元化,时间跨度要大,且根据学习者的韩国语水平合理地选择文学作品。为此讲授者一定要对文学作品的内容选定和目录构成进行深入研究,只有充分了解文学作品的体裁、时期、内容、难易程度等方面,才能够正确做出选择,为学生提供最为合理的教学内容。

(二)教学方式的设计

利用文学作品的特定机能,设定韩国语教学活动。文学教育以阅读理解为核心,进行语言知识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逐渐展开其他教育。[3]老师在讲授韩国语文学作品的同时,可以利用相关内容灵活运用文学作品的机能来教授韩国语。阅读文学作品学习词汇和语法在韩国语教学中是很常见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经验,在实际词汇教学中拟声词和拟态词在没语言环境的前提下,靠单纯地死记硬背是很难记住并理解、活用的。但是,利用文学作品来积累词汇和掌握语法,有助于提高学习者对词汇和语法的理解,大大提升学习效果。因此,在文学作品中挑选出拟声词、拟态词,还有表达情感或是描述事物的词汇,以及实际生活中使用频率高的词汇和语法,结合故事情节的推进或作品思想境界的展开像学习者生动形象地讲授,比死记硬背更容易记住生词和语法。

另外,阅读完文学作品,设置“完成对话”环节,将文学作品中的书面语言转换成口语体;在“看图说话和写作”中,看图描述情况或故事情节;听录音,理解录音中的内容并记下等活动,用各种标记来记住文学作品的内容。为了让学习者能够更深地理解学习内容,可以让学习者亲自参与和参演文学作品中的角色,排演话剧。读完文学作品后,上述教学活动对韩国语学习者的翻译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而且还可以使学习者从被动的状态转换为能动的状态来主动学习,培养学习者的阅读兴趣和学习乐趣,是非常积极、有效的学习环节。但是,要强调的是,在进行这些环节时,讲授者必须要明确设置好环节的具体内容,以免学习者有误解,还有讲授者一定要适时地限制学生们的话题,切勿跑题。

通过文学作品的深入阅读,设定学习者了解韩国文化、文化和社会的教学环节。这种学习活动中不要仅提供文学作品,还应该附加作品、作家理解及作品背景等简单的介绍文,这样对学习会有更大的帮助,尤其适合韩国语初级水平的学习者。而对于韩国语高级水平的学习者来说,就不应该设置这些简单的介绍文,应该为他们提供文学作品的评论文或是鉴赏文,这才能帮助高级水平的学习者理解和使用高级韩国语。并进行阅读内容、回答问题、讨论问题等教学环节,使学习者能够更轻松、更深入地了解韩国。

三、结语

由于韩国语教育中文学作品课程的特殊性,目前在国内各大高校韩国语专业中文学作品课的教材不尽人意,教学开展不容乐观。由于教授课时少或授课环节不当、教授内容与学习者韩国语等级不相符、教学活动无合理的指导方案、教师文学教育理念不强等问题,导致教授动机和目的不明确,实际应用性能差的各种问题,教师无从下手,学生无从学起。因此,针对文学作品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结合学习者的具体情况,我们应该注意教材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环节的设置,设计出更行之有效、更科学的文学作品教学模式。

摘要:由于韩国语教育中文学作品课程的特殊性,目前在国内各大高校韩国语专业中文学作品课的教材不尽如人意,教学开展不容乐观。针对文学作品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结合学习者的具体情况,我们应该注意教材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环节的设置,设计出更行之有效、更科学的文学作品教学模式。

韩国的网络文学 篇10

接下来笔者结合翻译理论, 考虑韩国语固有特点, 以金鹤哲的《土豆》译本为实践材料, 简单分析实际韩国文学作品翻译中值得注意的一些部分。

第一, 定语的翻译。韩文和中文的定语都处于中心语前面, 对中心语起修饰作用。中文定语成分短小精悍、简单明了。韩语则不然, 其修饰语主要依靠词尾“/////”来表示, 因此表现形式相当灵活, 随之而来便产生出很多“长句”。

译文:在搬进斗殴、通奸、杀人、偷窃、徒刑等这世上所有悲剧和武打剧的发源地——七星门外的贫民窟之前, 福女夫妇是 (士农工商中排第二位的) 农民。

例句中, 来表示, 如此许多句子都习惯使用长定语来完成。照此直译成中文后就会使得译文冗长复杂、生硬死板。因此遇到这种句子时可调整一下句子结构及成分。如:七星门外的贫民窟, 这个斗殴、通奸、杀人、偷窃、徒刑等世上所有悲剧和武剧的根源地, 搬来这里之前, 福女夫妇是 (士农工商中排第二位的) 农民。调整后, 长定语句被分割, 之前的定语转换成同位语成分, 更加符合中文的语言特点。

第二, 汉字词的翻译。汉字词在韩语基本词汇中占有极大的比例。但这些汉字词在意义、褒贬等方面却与现代汉语有一定差距。例如, 常引起纷争的“”一词则是由于“韩”和“汉”两个汉字对应的韩文读音相同, 也就引起了“韩医”或“中医”的议论。因此遇到同音不同意的情况一定要多加推敲, 以防产生歧义、误译等。

译文: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福女, 虽然也像别人家的女孩一样, 认为夏天脱光了在小河里洗澡, 只穿着裤子在村里跑来跑去, 都是常事……

例2中一词, 对应汉字词为“例事”, 这种情况属于词义相近的情况, 若直接使用汉字词“例事”虽能表达出基本意思, 但略显生硬, 译文中使用了“常事”这一在中文中更加常用的词, 使得表达更加符合中文特点。因此在这种词义相近的情况下, 译者应该善于寻找更加符合中文表达特点的词汇来替换, 避免“韩式中文”。

译文:福女处事的秘诀有增无减。

例文中一词对应汉字应为“顺坦”, 中文中顺坦意为顺当舒坦, 文中与一词搭配, 若要直译成“福女的处事秘诀顺坦地进展着”显然不符合中文表达。因此译者选择了“意译”, 译成“有增无减”, 一方面避免了“顺坦”的错误使用, 同时也避开了“秘诀进展”这种生硬搭配。因此我们在遇到汉字词的情况下不仅要考虑词汇本身的意思, 更要顾及词组甚至段落之间的搭配, 使得表达尽量地道。

第三, 拟声拟态词的翻译。韩语中表现事物声音和形态的副词叫做拟声拟态词, 中文叫做象声词。韩语的拟声拟态词极其丰富, 语言极具立体感, 富有生动活泼、栩栩如生的感觉。相比之下, 中文的象声词就比较贬乏。因此我们在翻译韩语中的拟声拟态词时不仅要译出词汇的意思, 更是要注意其中的感情色彩、表达效果等。

译文:她丈夫好像把这看成一件好事似的, 整天躺在炕头嘿嘿地乐。

译文:“我不知道, 嘻嘻嘻嘻。”

例4、5都是对“笑”这个情态的翻译, 中文里关于“笑”的象声词相对来说算是比较丰富的, 例如:嘿嘿, 哈哈, 呵呵, 嘻嘻……但仔细分析他们所表达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在翻译时, 一定要注意上下文的情景, 不仅要表达出词汇的意思, 更要表现出作品的神韵。例4的译文中使用了“嘿嘿”, 这一表现傻笑的象声词形象地勾勒出丈夫不以妻子卖淫为耻反而开心的愚昧, 同时也体现出贫困环境下人们价值观堕落这一“环境决定论”的主题思想。而例5中“嘻嘻嘻嘻”的使用给读者一种娇嗔的印象, 活灵活现地表现出福女在卖淫一事上面的“进步”, 从之前再到熟练地在男人面前娇嗔地“嘻嘻嘻嘻”笑, 这一堕落的过程被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表面上是福女的“笑”, 其实是整个社会的“哭”, 这一切都围绕着文章的“环境决定论”很好地展开来。

第四, 根据语言环境以及感情色彩同样词汇的不同翻译。

译文:“走吧, 大姐。”她转过身对女人们喊, “大姐也一起去吧。”

译文:“大嫂去谁家了?”

例文中对于一词, 译者灵活地选择“大姐”和“大嫂”这两个不同的词汇, 展现出福女从单纯的“大姐”到老练的“大嫂”这个转变过程, 也刻画出福女作为一个拥有强烈道德和伦理观念的良家女子, 受贫民窟环境所迫, 逐渐堕落的这一悲剧过程, 也为最后因“畸形的嫉妒”而走上灭亡之路埋下了伏笔。

通过以上简单分析, 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文学作品翻译以“神似”为宗旨的标准。简言之, 它要求使读者在读译本时能得到读原作同样的感受, 体会到同样的意境。根据韩国语特有的语言个性, 翻译时一定要反复斟酌表现手法, 灵活运用“意译”, 结合文章整体意蕴, 使译文充满原文相同的感染力, 使读者即使是读译文也能直接跟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

注:韩国现实主义派小说家金东仁先生的著作《土豆》已被作为韩国文学作品经典广泛引入中国, 各种版本译本也层出不穷, 此处笔者仅选择中国翻译家金鹤哲先生所著《韩国现当代文学经典解读》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年) 中《土豆》的中译本为实践材料, 从而就韩国语本身特点, 提出一些韩国文学作品翻译中值得注意的部分。

摘要:文学作品作为一个民族精神价值的核心产物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国际化的发展, 各民族文化的碰撞, 我们迫切地渴望增进民族间的交流以促进发展。而近年来韩国文化在我国发展尤其迅猛, 但不得不说语言是这个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巨大障碍。因此本文选择小说《土豆》的译本为材料, 通过翻译实践, 希望能总结一些韩国文学作品翻译时值得注意的地方。

上一篇:熟悉与陌生下一篇:提升记者的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