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因素

2024-07-05

情感教育因素(精选十篇)

情感教育因素 篇1

关键词:真心融入,创设情境,关注个性,构建温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 而使学生感受、体验、升华这些感情是实现语文教学目的、提高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必由之路。”这就是说, 语文课堂要渗透着情感教育。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文本中作者所有的渲染都只为了自己情感表达的目的。在语文课堂上, 教师要起着桥梁作用, 沟通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因此, 语文课的成功与否, 要看老师是否倾注激发学生的情感渴望, 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 为学生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语文课堂, 给学生更多的情感关怀。根据多年的课堂实践, 下面略谈一点看法。

一、“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老师的情从哪来?从书中来。书是情感的天地。多读书的人, 即使是一位铁石心肠的人, 也会被书柔化成一泓清水。老师在上课文之前要对作者的情感作深入地了解。只有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达到情感的最高境界。比如, 在教学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这类激情澎湃的课文时, 我们不妨读读《毛泽东诗词》, 先让自己体会一代伟人博大的胸襟和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 先让自己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 然后才去试着引导学生也来感受一下英雄的情感。

二、创设情境, 培养情感

老师要想让自己变成一个情感丰富的人并不难, 难的是如何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中。事实上, 老师动情并不代表学生也动了情。这个时候需要的是老师调动最积极的因素来激发学生的情感, 因为, 人的情感总在一定情境中产生。那么, 如何创设情境呢?首先,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方面, “激情导入”非常重要。激情导入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 与作者在文本中流露的情感形成某种相通之处。比如, 在教学《鼎湖山听泉》时, 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 我们知道“泉眼无声惜细流”, 可作者谢大光偏偏就听到了泉水的声音, 而且还“分出许多层次”, 这可能吗?今天, 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的文本, 看看他在什么情况下听到泉水声音的, 都听到了哪些声音?学生带着一种“偏不信”的情感进入了文本的学习。其次, 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头的激情导入并不是唤起学生情感共鸣的全部, 要想把学生的情感充分调动起来, 最重要的, 还需要我们一节课都保持着与作者一样的情感。文章的情感是蕴含于文字里面的东西, 教师的分析代替不了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如, 教学《题红叶》时, 我这样设计问题:为什么她选择了红色的叶子来书写自己的宫中幽怨呢?学生通过反复朗读, 品味出作者的心就像这叶一样红, 红的要“滴血”!

再如, 教学柯蓝的《飞红滴翠记黄山》时, 我深情地说:同学们, “峰是云之家, 云是峰之衣”, 你想想看, 这是怎样的一种意境?当学生沉浸在“意境”的想象中, 我动情地阅读“淡淡云雾, 澜翻絮涌, 烟海千里, 使黄山的千条泉流和万道山谷隐现在虚幻之中。云雾的皎洁, 云雾的柔美, 特别是云雾的飘舞, 使黄山呈现出静中有动的美感。”学生产生了阅读的冲动, 个个跃跃欲试, 看谁最能把黄山的美体现出来。所以在阅读过程中, 教师要懂得运用煽情的语言来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反复地朗读, 进行个性化的品悟, 才能品味到渗透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情感。

三、真心融入, 拨动情弦

语文教育就是一种情感与情感之间的对话。情之最甚者莫过于一个真字。在读《背影》中“他用两手攀着上面, 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和“我走了, 到那边来信!”时, 我想到一生清贫而离世时两手空空的父亲, 心情沉重, 读得喉咙哽咽了。老师的真情打动了学生。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朱自清“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的原因。课文中还有的语句表达了特定的情感, 可引导学生反复推敲、仔细品味、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 和实际情感加以分析。比如, 当讲到都德的《最后一课》中“柏林已经来命令, 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时, 我联系日本鬼子侵略中国时, 不准我们读自己的书, 要求我们学说小日本的话!学生愤怒了!充分体会到韩麦尔先生“我的孩子们”“我的朋友们啊”那撕心裂肺地呐喊。《<长征>节选》中彭德怀掏出手枪, 对准战马, 无比悲痛地说:“我只有请跟着我转战南北的无言战友献身救同志们了!”随着撕裂人心的枪声, 战马缓缓地倒在草地上。人类为了生存的需要, 有时不得不牺牲一些动物, 这本该是正常的事。文中为什么称战马为“无声的战友”呢?为了激发这种情感, 我让学生回忆了小学里学过的《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里的有关语句“它的背上, 每天堆的跟小山似的。”让学生在感情上与文本发生共鸣。

四、关注个性, 构建温馨

在课堂上, 你会发现总有个别同学在沉默、发呆, 或者在焦急地等待着下课。这是由于他们在以往的实践中被老师、同学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或者是他们有什么担心和忧虑。作为教师, 特别是语文教师, 要洞察到这一现象。但不可武断地批评他们。因为这正如英国教育家洛克所说的:“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 正是他们无时无刻的表现自己的个性, 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多彩。”语文课正是学生个性驰骋的领域, 在不同的学习中, 所产生的感受、体验、理解必然带有浓重的个性化倾向。这是因为每一个学生的理解与他原有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经验和阅读习惯等密切关联。不同的学生在同一教师的指导下, 即使对同一篇课文, 也会产生不同的感悟。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解读) .

[2]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3]新基础教育实验研究报告集.

情感教育因素 篇2

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的情感性、主体性首先体现在全体同学自觉自愿地参与活动,而只有丰富多彩、富有童趣的活动才能吸引学生,才能使他们怀着浓厚的兴趣进入“参与的角色”。于是,我组织了为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桥之歌》、《船之曲》、《塔之赞》、《钟之声》、《山河之美》、《长征之辉》、《香港之归》等爱国基础情感教育的班队活动,各年级还分别举行了“爱祖国儿歌朗诵演唱会”、“爱国杯”《小芽芽》报展览评比,口头采访或书信采访革命前辈、劳模英雄、学者名人和普通劳动者。富有少儿情趣的教育活动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每位学生以听、说、读、看、写、唱、舞、画、做等形式参与了活动,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爱国基础情感教育。

以情感因素助推中学音乐教育发展 篇3

一、情感教育的内涵及中学生的情感特点

1.情感教育的内涵

在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中,学生在教育中的情感接受问题也更加受到关注,教育不单单是为了传授知识,在学生情感与人格的塑造上也承担巨大责任。音乐是人类的共同语言,不受种族的限制,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应该通过情感教育,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在此基础上,进行音乐知识的传递,这样学生对于音乐内涵的理解才会更加深刻,同时学生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水平都会得到提升。所谓的情感教育,首先是教师对学生的情感。音乐教学要富有感情,教师本身要对音乐作品有深刻的理解,然后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以及自己的真情实感,感动学生。然后,是音乐本身所富有的情感。教师通过富有情感的教学方式,将音乐中的情感传递出来,以此推进学生对于音乐的体悟,并最终达到提升学生意志力、审美观以及劳动观念的目的。

2.中学生的情感特点

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发育阶段,心理和身体都处于特殊的发育时期,因此情感往往会因为一些小事而产生波动。如果教育不当,往往适得其反,导致学生出现逆反心理。有的学生在出现了逆反心理的时候,常常表现出不愿意与人交流,或者情绪不稳的情况。教师不但要传递出课文中的音乐知识,还应该注意与学生进行心理与情感上的交流,发现学生心理上的问题,并且随时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教会他们客观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

二、情感因素纳入中学音乐教育的必要性

1.健全学生人格的必然要求

中学阶段,音乐教育的本质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使其形成健康的人格,在未来的生活与工作中,能够成为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以及健全的人格。音乐教学应该结合目前的社会需求,以及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引入情感教育,将学。教师应该多与学生交流,与学生之间建立深厚的情感,这样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学效果会更好。

2.实现学生终身学习的本质要求

通常来讲,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经历,也是认识和情感因素的互相作用,绝不是机械式的操练。缺乏情感的中学音乐教育,不利于增强音乐教学的效能,不利于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针对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终身学习意识的培养成为中学教育的重要目标。要把情感因素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各个方面,帮助学生不断得到喜悦的情感体验,从而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总之,在中学音乐教育中要融入情感因素,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发现乐趣,从而达到全面自由发展的目的。

三、以情感因素助推中学音乐教育的对策

1.强化感受和鉴赏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加强学生的音乐感受和鉴赏能力,是中学音乐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不断提升学生的音乐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以及分析能力,是目前中学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的问题。在音乐课堂上,教师首先要了解音乐作品属性,从而使学生掌握音乐的旋律特点以及风格,同时,也了解到音乐作品的规律,以及内涵美。在这个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情感经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2.加强情感因素在中学生音乐创造中的作用

中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还需要强化情感因素的应用,推进中学音乐教学的繁荣。对于中学来说,繁重的学业,以及升学考试的压力,常常使他们无暇顾及其他,过度地消耗精力在学习上,这对于学生身体和心理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为了能够缓解这样的状况,中学音乐教师应该积极承担起丰富学生精神世界、提升学生情感体悟的责任。在音乐教学中,帮助学生体悟生活、享受生活,更加关注音乐中的情感,比如,在传授鸟鸣、汽笛声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创建一个教学情境,播放一段生活中常见的动画课件,并让学生想一想:哪些乐器,能够发出与这些自然之声相似的音效呢?之后让学生自己选择乐器,来表现这些声音。这个时候,有的学生选择大鼓,用来表现雷声;有的学生选择人声,模拟欢呼声;还有的学生选择了短笛,表现风声,等等。学生被情境所吸引,学习情趣被激发,同时由于自己亲自参与了音乐演奏,情感体验也有所增强。

3.促进教师的情感教育水平不断提升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要要素,在学生情感培养方面充当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因此教师队伍本身必须要具备较高的音乐素养。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具备不断提升自己专业能力的意识,积极参加教学培训以及科研活动,掌握先进的教学氛围,用自身的情感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情感,使学生能够被富有浓厚情感的音乐教学所感染。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更高。另外,教师要挖掘学生身上的特点,多表扬学生,让学生在音乐创作中获得成功情感体验。要深入学生之中,和学生打成一片,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强化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了解学生在音乐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切实帮助学生解决这些困难,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和谐师生关系,为开展音乐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综上,情感因素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全面促进学生的成长发育,也能够有效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成为更加富有责任心、更加理想化的人才,这是中国基础教育以及素质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杜甫诗歌情感教育因素探微 篇4

一、杜甫诗歌情感因素的内涵

1.浓郁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一种普遍的人类情感, 也是国家民族即使处于艰难困苦中也始终能够奋起前行的精神凝聚力。诗人杜甫所处的时代正是大唐王朝经历安史之乱后, 由盛而衰、由强到弱的转折点, 这使得诗人不得不面对老病孤愁、内忧外患的悲苦际遇。在这样特定的历史背景下, 杜甫的爱国情怀比起那些盛世诗人热情咏怀祖国, 更加具有厚重、深沉的悲剧色彩。深沉而浓郁的爱国情怀是一条主线, 贯穿于杜甫坎坷的一生。诗人用自己的诗歌真实记录变化的社会历史, 同时也记录他心中那份挥之不去、九死不悔的爱国情怀。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作这首诗时诗人正在颠沛流离中, 突然听到叛乱已平的捷报, 顿时悲喜交加, 喜极而泣。此时, 只有国家安定才会给悲苦中的诗人带来这种“狂”喜, 也只有国家安定才会给诗人带来这么大的心灵慰藉, 其中包含的浓郁的爱国之情溢于言表、震撼人心。

亲情是人类最朴素的情感, 杜甫在作为朝臣的同时, 还有丈夫、兄长和父亲等多重角色。体现对家人的深切思念也是杜甫情感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浓厚的亲情意识和家庭观念使其情感世界更为丰富多彩, 而身处乱世这种情感就显得弥足珍贵了。如《月夜》:

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

天宝十五年, 安史叛军破潼关, 玄宗奔蜀, 杜甫只得携眷北行, 至鄜州暂住。而后, 杜甫在投奔肃宗李亨途中被叛军掳至长安。应该说,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在特定社会历史环境下最为真切的离情别绪。诗人月夜思妻, 牵挂孩子。却想象妻子在这个夜晚望月怀夫、久久未眠的情景, 月色愈好而痛苦愈增, 夜深天寒都浑然不觉。这位闺中娘子是如此多情而执着, 这还不值得我们的诗人深切思念吗?王嗣奭《杜臆》认为此联“语丽情悲”, 实为中肯。

2.强烈的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 就是社会危机引发的人类主体世界焦心忧虑的一种思想意识。儒家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使士人带着强烈的时代使命感和责任感。而早已把“匡君治国”融于血脉, 将“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作为理想的杜甫, 在追求理想的曲折道路上呈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 不但体现在对自身艰难多舛命运的忧患和焦虑, 更为可贵的是体现为对国家时局敏锐的洞察力, 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患和焦虑, 这也是杜甫作为一位诗人的伟大之处。

晚年时期, 诗人流离失所, 与孤舟为伴, 而唐朝的衰败已成定局。社会动荡, 百姓困苦, 更加刺痛诗人杜甫的心。当他站在岳阳楼上凭栏远望洞庭湖时, 洞庭水面浩渺阔大的境界让他惊叹不已, 于是提笔写下《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亲戚朋友毫无音信, 自己流离失所与孤舟为伴。登楼远眺之时, 诗人面对硝烟弥漫的万里关山, 想到那些饱尝灾难之苦的百姓, 不禁声泪俱下。那飘浮不定的动荡时局承载了诗人太多的忧患, 道尽了人间无数的苦难。

3.厚重的悲悯情怀

有句地方民谣写出了百姓对杜甫的热爱:“唐朝诗圣有杜甫, 深得民间苦中苦。”推己及人、悲天悯人的情怀也是杜甫情感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歌史中“对百姓关注的诗人很多, 但是杜甫在其中显得异常不同, 杜甫为人悲吟时, 不是带着优越感, 居高临下, 悲天悯人, 而是感同身受, 由己及人联想到贫民百姓的痛苦和不幸”,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其中代表性的作品:

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此诗作于上元二年深秋, 当天风雨大作, 杜甫草堂屋顶的茅草被大风卷走, 屋里的物品也被大雨浇湿, 诗人刚刚平静而安定的生活又面临无情的冲击。面对生存的困境, 杜甫没有更多哀叹自己不幸的遭遇, 沉浸在内心的悲凉之中, 而是想到了眼前和自己一样处在生存困境中的普通百姓。诗人推己及人, 在艰难中又想到了和自己处境同样艰难的“天下寒士”, 由此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大声疾呼, 其中对天下寒士的悲悯关爱溢于言表, 震撼人心。“杜甫的伟大, 恰恰是在自己惨遭不幸的情况下, 他想到的却不只是自己一家的命运, 而是广大人民群众。”

4.激昂的理想精神

社会的动荡, 困顿的生活, 坎坷的仕途, 理想的破灭, 使杜甫的诗歌中往往带有浓浓的悲郁愁苦色彩, 少有那些纯然欢乐的声音。然而, 青年时代的杜甫在诗作中充盈着必将实现匡君治国理想的雄心壮志和理想精神。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他更是把“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这样激昂的理想精神努力贯穿于人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那首《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诗人饱含深情地描写了自己崇敬的五岳之尊——泰山, 以诗题中的“望”字贯穿全诗, “望”到泰山的神奇秀美、巍峨高大, 特别是最后一联“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写诗人由望岳而产生的感受, 希望自己能够登临泰山之巅, 极目远眺, 俯瞰群山。诗人虽然经历了科举不第的挫折, 但这在青年的杜甫心中算得了什么?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那种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的蓬勃朝气。相比杜甫中后期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早期这种乐观豪迈的青春意气、理想精神更加难能可贵。清代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 并说:“杜子心胸气魄, 于斯可观。取为压卷, 屹然作镇。”

二、杜甫诗歌情感因素的表达方式

我们通常用“沉郁顿挫”来形容杜甫诗歌的风格, 它同时也是杜甫诗歌表达情感因素的独特方式。“沉郁顿挫”指诗文的风格深沉蕴藉, 停顿转折, 源出于杜甫《进雕赋表》“至于沉郁顿挫, 随时敏捷, 而扬雄、枚皋之徒, 庶可企及也。”清人吴瞻泰在《杜诗提要》中说:“沉郁者, 意也;顿挫者, 法也。意至而法也无不密。”由此可见, “沉郁”是就诗歌的主题情感而言的, 有深沉、悲壮、浓郁的意味。“顿挫”是就诗歌的结构和表达形式而言的, 诗人运用反复、对比、衬托、重叠等手段, 造成情感上的百转千回、起伏跌宕。例如《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 除了句式整齐、音韵和谐等外在因素, 其沉郁顿挫的表达形式带来的巨大张力也是重要原因之一。登高远望, 诗人由景伤情, 壮志难酬, 老病孤愁。这份孤愁虽然是个人情怀, 但却被诗人表达得异常博大而深厚。这种博大与深厚首先表现在诗人所营造的独特的秋景中。风急天高, 猿声空旷高远, 孤鸟徘徊, 渚清沙白, 诗人登高远望, 将自己置身于广博而壮阔的空间中。而诗人并未就此停笔, 那无边的萧萧落叶, 再次强化了空间的阔大感, 而滚滚而来的长江之水则使秋天具有了时间的深度。叠词“萧萧”“滚滚”造成了一种滔滔不绝之势, 使得这个秋景有了更加壮阔的时空感。

这样的时空里, “诗人老、病、衰、穷、独, 无垠的时空与渺小的个人构成一种视觉对比, 形成极强的反差, 在个人与时空构成的背景中形成巨大的情感张力, 饱含丰富的情感内容。正是在时空坐标点上, 诗人终生漂泊的生涯、生命将尽的悲哀、抱负空落的绝望以及国事民生的叹息浓缩地汇聚一起, 遂使诗情沉郁苍凉, 令人咀嚼不尽。”

参考文献

[1].刘明华《杜甫研究论文集》, 中华书局。

[2].张忠纲《恻隐之心为仁——杜甫儒家思想一瞥》, 《孔子研究》2006年第1期。

情感教育因素 篇5

论文摘要:目前,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相当一部分教师依然是课堂的主体,采用的依然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语言输入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方法,忽视学生的参与和需要,忽视教学中与学生的情感交流。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语言教学中的情感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笔者认为,逐步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通过情感的交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情感教学的真正作用是必要并且迫切的。

论文关键词:情感因素;大学英语教学;课堂氛围

情感是教学中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在饱含积极情感的课堂氛围中所开展的教学活动称为情感教学。实施情感教学需要教师把学生真正看做教学的主体,通过多种方式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建立和谐融洽、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和互相信任、喜教乐学的师生关系,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

早在20世纪60年代,以罗杰斯(Rogers)、马斯洛(Maslow)等为代表的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就提出了情感对于语言学习,尤其是第二语言学习过程的重要影响。他们认为,情感作为认知活动的驱动器,对认知活动起着推动和组织的作用。积极向上的情感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到语言学习活动当中来获取更多的学习机会。Ellis也非常重视情感因素,他认为,学习者的情感状态对解释个人学习成果的差别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国内,随着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语言教学中的情感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朱纯、戴曼纯、周娟芬等国内研究者对外语学习者的动机、信念、焦虑感、自我归因能力等的分类、作用及其与成绩的关系都进行了深入细致地研究和探讨。从他们的研究结论可以看出,情感因素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尤其突出。英语教学不同于母语教学,英语教学需要情感因素的大力支持,学生对于英语的情感如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学习的最终效果。中外学者的研究表明,学习主体的情感因素对外语学习的成败有着特殊的影响和重要的调控作用。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积极、健康和愉悦的情感对学生理解和掌握英语,对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大学英语情感教学现状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情感因素到底受到了多大的重视?我们在教学中又该如何实施情感教学呢?笔者对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级200名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综合分析,结果显示:虽然教师和学生都知道情感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但在英语课堂上还是没能具体实施。

1.教师方面

在我国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由于扩招、多媒体课堂教学等客观因素导致现在大多采用大班授课,英语课程课时相对较少,任务加重,教师往往过分强调语言学习的认知因素,而忽视了情感因素对语言学习的影响,缺乏创设良好、互动的课堂教学气氛等。课堂中师生情感没有交流,教学陷入一种沉闷、无生气的状态。久而久之,学生对课堂英语学习缺乏兴趣,出现心不在焉、低头看其他书甚至逃课等现象。学生也因达不到要求而产生焦虑、害怕、紧张、怀疑、厌恶等情感问题,最终影响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2.学生方面

现在很多大学生学习英语都缺乏正确的学习目的和态度。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学习英语的唯一目的就是应付考试,通过四、六级以求顺利毕业。虽然有不少大学生是抱着提高自身素质,为将来的事业打下良好基础的目的来学习英语的,但由于学生受到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影响,往往是被动地听教师讲、记笔记,导致课堂气氛不活跃,课堂活动参与度不高。此外,学生课堂参与意识不强还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很多学生在面对教师和全体学生说英语时感到紧张和焦虑,总是担心自己说错,很难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另一方面,很多学生的语音、语调不标准,词汇量小,语感也较差,缺少自信,不敢开口,担心教师和其他学生嘲笑。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学生更是如此,这也导致学生上课不敢参与课堂活动。

二、实施情感教学的方法和途径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语言教学的研究和分析,笔者深刻体会到在教学过程中情感因素对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水平所体现的重要作用。所以,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减少学生的焦虑,从而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效果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笔者针对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情感因素的现状特点,对实施情感教学的方法和途径深入探索,即如何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如何营造课堂气氛,如何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习动力,如何增强学生英语学习的信心、降低学生英语学习的焦虑感等。同时,对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08级200名非英语专业学生实施情感教学,具体方法如下。

1.教师观念与角色的转变

随着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外语教学的重心已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但广大外语教师在关注教材、教法的选用及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同时,却未能对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因素给予充分的重视。事实上,教师不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控制者和决定者,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相互平等的、合作的活动体,教学要充分体现民主、尊重和信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加强学生认知,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

由于四、六级考试和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影响,课堂气氛不活跃,课堂活动参与度不高。而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全方位参与课堂教学,参与知识的学习与建构。因此,学生必须改变过去被动的、木偶式的学习方式,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同时,教师的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对于发音不准确的学生,教师可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每学期的第一周专门进行有计划的语音训练,帮助学生纠正发音,建立学生说英语的自信。这样,学生就会很主动地在课堂上发言,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3.缓解学生焦虑心理,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教师要积极营造大学生的有效学习环境和氛围,调动大学生自主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和激发大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应积极开展多样的课堂活动,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辅助手段营造积极的英语课堂氛围。根据实际情况,教师可采用个体活动、小组活动、全体活动,如Presentation(演示表演)、集体讨论、小组对话、角色扮演等。在每项课堂活动进行中或结束后,教师可用恰当的方式有意识地表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任何细微的进步,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同时,在每位学生回答完或中间停顿的时候不要直接给学生纠正语言错误,教师要以信任和鼓励的`态度给予积极的评价,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比如,用更合适的词汇和句子结构重复学生的观点,既能跟学生进行观点沟通,又能指出学生语言方面的错误。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师生间的相互了解,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4.增加师生融洽的情感交流

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经常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和学习兴趣。在英语课堂上,教师也是课堂活动的参与者,教师与学生互相尊重、平等交流,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下更有效地学习。在课下,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媒体进行师生间的讨论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班级公共邮箱、网络平台等教育资源来发布信息,布置学习任务,帮助、指导学生。

三、结论

在实验期间,笔者采取课堂和课外活动记录、学习档案记录、访谈和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对研究对象进行全程跟踪研究。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情感因素对大学英语教学产生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促进和影响。

(1)提高了教师和学生双方对情感教学的重视程度,教师在重视学生语言知识认知过程的同时,更重视课堂活动的安排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学生也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使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2)形成了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交流网络。不论课上还是课下,学生都能和教师进行情感交流,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

(3)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四、结束语

情感因素在美术教育中的作用 篇6

关键词:情感因素;美育;陶冶;审美

一、在美术教育中开展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美术又称造型艺术和视觉艺术。通常是指绘画和雕塑。美术通过在立体空间或平面上运用线条、色彩、明暗和体积的变化,传达人的情感,再现社会活动。因此美术的社会价值和教育价值很大。美术可以细分为很多类别,有很多种不同的表现手法。随着社会的进步,工艺美术和建筑美术逐步产生并完善。但无论哪一种类别,都充斥并洋溢着艺术家的思想和审美情趣。因此美术具有很强的人文色彩。

目前我国高校美术教育中,为了迎合就业,重技能轻美育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很多教师偏重学生技能和技艺训练,对美术的美育功能不够重视。实际上,美术教育作为人文学科,有很大一个责任就是培养学生的正确、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理解美的本质,并发展审美判断力。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运用情感因素开展美术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二、情感因素的作用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一种内心体验。在教育中,情感因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有一定的情感体验和情感需求,才能有相应的智力活动,也就是说,情感是学生学习各个学科发展的原动力。另一方面,在艺术学科中,情感是理解和感悟学科内容的心理基础。学生有了准确的情感体验,才能感悟出艺术的真谛,才能描绘出美丽的画卷。但情感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对于艺术学科而言,很多情况下,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能迸发出灵感的火花。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一旦学生产生恐惧、厌恶的情感体验,就需要教师及时纠正和引导。

如何利用情感因素开展美术教育

1.激起情感共鸣。

情感因素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特征,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也是美术教育的一个主要功能。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培养,就要引导他们深入现实的艺术的美的意境中去,激起情感共鸣,达到陶醉状态,使美融入心灵。引导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为了让学生形成自己的审美判断。例如在欣赏张大千的《荷花》时,不仅仅只是绘画的技艺和荷花,了解画家的喜好和经历,感悟的是飘逸的荷叶,传神的墨色以及荷花的神韵和生机勃勃,风姿潇洒,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只有感知到美,才能产生对美的热爱,才能拥有创造美的能力。

2.在美术欣赏中陶冶情感。

美术欣赏作为美术教育中的一部分内容是不容忽视的。欣赏是学生对客观物质的感受,是获得情感体验的途径。美术欣赏包括对大自然的欣赏和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在美术欣赏过程中,引导学生感悟艺术之美、自然之美。影响学生美术欣赏的主要因素有心理品质、兴趣以及知识水平。了解学生的特点,实时引导,是合理运用情感体验的一种方法。

3.通过大自然培养愉悦的情感体验。

自然中的美无处不在,夏天的花红柳绿是美,冬天的冰天雪地也是美。美孕育在大自然中的每一个角落。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视觉,让学生在大自然中感悟美,培养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对美术教育有着积极作用。欣赏大自然的美可以增强学生的审美感知和理解力。作为美术学科教师,带着学生到田间地头去感悟美,去写生,让学生欣赏天空的云彩、聆听山间小鸟的鸣啼,心旷神怡。举个例子,欣赏山水画不易理解笔墨和境界,但如果实地感悟过高山的俊美和瀑布的情怀,才能真正理解到画面中的高山流水、霞映飞泉。可见,大自然所陶冶的情感体验对美术教育有着何等重要的作用。

4.培养健康的情感体验吗,激发兴趣。

艺术作品中的形象对激发的情绪体验不一定都是有益身心的。尤其近几年,社会生活日渐丰富,都市的灯红酒绿以及电影中的低俗表演充斥着学生的视野。大学生作为一个即将步入社会的特殊群体,对社会中所存在的各种现象都感到好奇,都禁不住去接触。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是为了引发学生对美的事物的愉悦和美好的情绪,对于丑恶的事物,引导学生去排斥,去抵触。高尚的情操是学生能够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正如,画家艾中信说:“不培养美的情操,不可能形成一个时代艺术的高峰。”因此,高校教师对于学生的情感体验要时刻关注,对于不好的,丑陋的现象,引导学生产生正确的情感体验,不要将丑陋当做美,把极端当做正常。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陈琦.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情感教育因素 篇7

关键词:情感教育,动机,兴趣,意志,气质,因材施教

教学是一门艺术,同时也是师生之间的双边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影响、彼此依存,从不同的侧面共同作用于教学过程。随着教育理论的日趋完美,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深入,人们已经认识到非智力因素在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方面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那么非智力因素都包括哪些因素呢?《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中告诉我们,它包括人的情感、动机、兴趣、意志、气质、性格等心理品质。在这些非智力因素中,情感是最重要的因素,它以自身的调节行动和交替功能,影响着其他非智力因素,起着催化剂和奠基石的作用。

因此,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可从情感教育入手,巧用情感与其他非智力因素之间的关系,全面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并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语文课堂教学达到最高效。

一、从情感教育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促进学生学习达到最佳状态。

许多研究表明,动机是学习的关键,而兴趣又能有效地诱发与强化学习动机。通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情绪调动、情感设置,又能激发和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因此,在教学中可由情感教学入手,培养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动机的最佳水平,以适应各种复杂的学习内容,完成教学目标。

如教学《始终眷恋着祖国》一课,课前我通过谈话,简介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的我国“两弹一星”功勋钱学森的勤学故事与科学研究成果,尤其是他的爱国事迹,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产生学习新课的欲望,从而怀着对钱学森的敬爱之心去认真阅读课文。再通过课中讨论,尤其是展开以“钱学森在美国已经功成名就,成为世界公认的力学界和应用数学界权威以及流体力学研究的开路人之一,卓越的空气动力学家、现代航空科学与火箭技术的先驱、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并有着丰厚的待遇,为什么还一定要回到刚刚解放,一穷二白的祖国,甚至遭到恐吓、迫害数年,最终仍然回到祖国”等问题讨论,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出学生为中华崛起而勤奋读书的动机,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的各项学习活动中去。

二、从情感教育入手,强化学生学习的意志与品质,促进学生塑造完美的人格。

教学是培养人的一种活动,它的目的是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完整的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任何有目的、有意识的行动,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这就需要一个人用坚强的意志,来调节自己的外部行动和心理状态以克服困难。大量研究表明,人的意志行动总伴随着情感,从某种意义上讲,情感是意志的推动力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可以从情感教学入手,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意志品质,进而塑造完美人格。

今天我们所教的学生中,绝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一直处于养尊处优的生活之中,吃苦精神不强,学习中每遇困难,多会出现畏难情绪。为此,在教学《愚公移山》一课的问题探究中我让学生讨论:“愚公真的很愚,而不知道采用搬家的方法吗?他坚持这样做,并发动全家人都去挖山,其目的是什么?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的教材还保留这样的课文,其目的又是什么?我们在学习中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吗?今后应该怎么做?”从而使许多学生不仅从心里真正敬佩愚公,而且在平时学习中都能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其学习成绩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三、从情感教育入手,因材施教不同气质的学生,促进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学习。

气质在非智力因素中具有一定的先天性和稳定性,并不是可以简单地塑造和随意改变的。但在教学中针对气质类型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扬长避短,从情感教育入手,不断进行感情投资,往往可以使工作进行得更顺利,更有成效。

语文教育要注意情感因素的培养 篇8

一、充分利用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以情导情

语文课程人文内涵丰富, 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因此, 我们在语文教育中必须重视和发挥语文课对学生价值的导向作用, 做到既学语文, 又学做人, 重视对学生情感方面的熏陶和感染作用。在学习《敬畏生命》、《热爱生命》两篇短文时, 设计一些问题“怎样认识生命?怎样热爱生命、享受生活……”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 学生认识到生活是自然的厚赐, 它是无比优越的。对于一个中学生, 生命才刚刚开始, 我们应该抓紧时间使我们的生活过得丰盈、充实, 让我们的生命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发出一点光和热。学习毕淑敏的《提醒幸福》, 它告诉我们什么是幸福, 提醒我们怎样享受幸福。它告诉我们:幸福并不与财富、地位、声望、婚姻同步, 只是心灵感觉。所以当我们一无所有时, 我们能够说:我很幸福, 因为我们还有健康的身体;当我们不再享有健康的时候, 勇敢的人依然微笑着说:我很幸福, 因为我还有一颗健康的心;甚至当我们连心都不再存在的时候, 仍旧可以大声对宇宙说:我很幸福, 因为我曾生活过。学过以后, 给学生布置一篇作文《幸福的我》, 让学生感受生活, 体会到自己是生活在幸福之中的。又如在讲《最后一课》时, 适逢悉尼奥运会, 我国体育健儿的优异成绩极大地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在课堂上, 我问学生:当你看到我们的五星红旗在奥运会上升起时, 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学生异口同声答到:“中国万岁!”学生的爱国热情着实让在场的每一个人感动不已。

二、以生活的辐射, 陶冶学生情操

生活是个大课堂, 它的教学效果和教育意义, 远远大于课堂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我有意识地把社会生活辐射进课堂, 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以《中彩那天》为例, 当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时, 我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这篇课文很感人, 有很多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请你就社会上的某种人、某种现象写一段感想。学生作业交上后, 我惊喜万分:我们的学生正在长大。有的学生对商人的行为发表感想——做生意应以诚信为本, 老少无欺, 不卖伪劣假冒产品;有的学生以某些出租车司机的行为发表看法:开车时, 捡到乘客的钱物应归还失主, 不占为己有;有的学生对自己家长只顾赚钱不注意自身修养的行为发出了内心的呼声等等, 这样的教学, 使学生的情操得到了熏陶。

三、注意课堂训练,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我在上《凡尔赛宫》一课时, 由于这是介绍西方建筑的说明文, 学生理解有相当难度, 我首先通过引言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师:今天, 我首先送给大家一句名言:相信自己, 相信别人, 是成功的关键。知道这是谁的名言吗? (学生摇头) 告诉你们, 这是我的名言。

生: (笑)

师:刚才和大家开个玩笑, 我不是名人, 当然, 我说的也不是名言, 但我还要问:你们对于配合我上这堂课有没有信心?

生: (大声) 有。

师:好, 请你们给我一次热烈的鼓掌。 (鼓掌)

既然承诺了, 自然要好好地表现。这堂课学生自始至终相当投入。

激励和赞赏是增强学生自信的最有效手段。学生自信了, 就积极地思考、发言, 当学生有好的表现时就及时给予鼓励, 毫不吝啬地使用“很不错”“非常好~‘你真厉害”之类的语言, 让学生感觉每一次发言都有收获, 每一次回答都很有价值。学生有时候发言不正确, 尽可能做好引导, 启发他们找到正确答案。如果引导还没有答出, 要让学生自己相信, 也让全体同学相信, 下一次他一定有出色表现。总之, 通过课堂, 使学生建立自信, 增强能力, 塑造一个自信、乐观、团结向上的群体。

结合丰富多彩的语文实验, 从实践活动中感悟、习得结合电视上“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个公益广告, 要求学生看了这个广告之后, 利用节假日时间回家给自己的父母亲洗一次脚, 或者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有益身体健康的事, 然后在班会上交流自己的感受。班会上同学们情结绪激动, 各抒己见, 他们认为通过给父母洗脚, 看到父母脚上的老茧, 甚至伤口, 了解到父母亲为了孩子劳苦奔波, 感觉和父母进行了一次特殊的心灵交流, 父母的付出是自己永远无法一一报答的。在这之前, 多数孩子都是单向的接受父母的爱, 通过这次活动, 学生董得了爱父母, 孝敬父母。“文明礼貌”月我们开展了“远离不文明行为”的主题班会, 学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检查自己, 互相监督, 逐渐去掉了不文明行为, 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感恩活动”月我们开展各种活动, 向社会、向父母、向老师甚至陌生人, 要时常有一种感恩的情怀。

情感教育因素 篇9

关键词:初中生,教育管理,情感因素

教育工作与其他生产劳动最为显著的差异性, 就是工作的对象是具有独立人格与思想的个体, 这就注定了教育工作更具复杂性和挑战性.对于初中班主任教师而言, 他们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正处于青春期, 教育和管理的难度更高, 性格的叛逆、青春的躁动, 让广大初中班主任教师工作增添了更多的复杂性.笔者在初中生教育管理工作中, 充分融入情感因素, 对于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取得实效具有促进作用, 本文主要针对这一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一、充分尊重学生人格, 拉近师生心理距离

笔者在担任班主任工作期间, 始终坚持尊重每一位学生, 无论学生的学习成绩如何、家庭背景怎样, 均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 在班级倡导“人人平等”这样的理念, 要求班级学生相互之间不能以成绩为标准看待学生, 教育学生明白, 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的长处, 也有自己的短处, 成绩滞后并不等于什么都差.通过营造良好氛围帮助班级学困生重新树立自信.另外, 笔者还经常与班级中的一些特殊学生谈心, 如, 具有自卑、自闭心理的学生, 倾听他们的想法, 对他们多鼓励, 帮助他们积极融入到班集体这样的一个大氛围之中, 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二、关注学生实际困难, 给予大力帮助关怀

笔者对于班级需要帮助的学生建立了专门的台账, 主要分为三种类型, 首先是家庭困难的学生, 帮助他们向学校争取各种补助、单位的结对帮扶等, 尤其是对于单亲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的家庭学生, 更是倾注了更多的关心与帮助, 尽可能地帮助他们减轻家庭的压力.其次是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 笔者倡导班级优秀生与他们结成帮扶对子, 关心、帮助和鼓励他们, 制定辅导计划, 弥补学习中的薄弱环节, 在班级营造相互帮助的良好氛围, 促进整体学习成绩的提升.另外, 对于存在自卑心理以及其他心理障碍的学生, 定期与他们进行交流, 并安排班级干部和他们做朋友, 逐步消除他们心理上的坚冰, 让集体的温暖滋润他们的心田, 从而充满积极的情感, 更加投入到学习与生活之中.

三、针对校园生活热点, 开展情境教育引导

初中生的世界是精彩的, 学生的生活中既有积极的一面, 也有需要教育和纠正的因素, 教师要善于抓住正反两个方面的要点进行教育引导, 设置情境化氛围, 提高学生思想教育成效.例如, 在校园生活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追求物质享受的消极思想暗流, 对于这样的状况, 教师不可忽视.笔者在处理这一问题的过程中, 一方面有意识地选树了几名学习刻苦、生活简朴的优秀典型, 强化了正面引导.另一方面, 笔者专门针对部分学生追求物质享受这一话题,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初中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只贪图享受、追求物质消费属于一种什么样的思想与行为?初中生应当怎样正确面对物质享受问题?”学生纷纷发言, 对这样的行为表达出了自己的想法, 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初中生应当以刻苦学习为荣, 物质条件只要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即可, 笔者最后进行了点评, 进一步深化了勤俭节约教育的效果, 将学生的思想引入到学习之中.由此可见, 结合学生校园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运用情境式教育, 能够增强学生内心体验, 提高教育效果.

四、注重正面思想疏导, 破解学生早恋难题

初中生早恋问题一直是广大家长与教师感到头疼的问题, 青春期少男少女对异性的懵懂、好奇, 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精力, 教师应当处理好这一问题.笔者在这一问题的处理上, 采取“绝地而后生的逆向教育方法, 将这一问题摆上桌面, 而不是部分班主任教师那样神秘处理.笔者在班会上首先宣布:我支持大家谈恋爱.此话一出, 全班哗然, 笔者接着补充了一句:不是现在, 是至少十年后.接着笔者从初中生未来的求学时间、人生道路选择、接触人员数量等方面进行了客观分析, 让学生明白, 初中阶段不是谈情说爱、收获果实的时期.笔者接下来对学生进行了初中阶段主要任务的形势教育, 让学生将全部精力放在学习上, 将爱情的种子深藏于心底, 等待将来合适的土壤、阳光、水分等齐全的时候再去发芽.另外, 笔者还在班级开展了“大家都是兄弟姐妹”大讨论活动, 进一步明确了初中生异性关系定位的问题, 在学生中发挥了正面的思想疏导问题.这一教育方式成效较为明显, 笔者多任教的班级已经多年未出现早恋引发的各种问题.

五、结合学生犯罪案例, 实施警示震撼教育

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 存在盲目讲义气、易冲动等显著特点, 并且容易受社会不良思潮侵蚀, 个别学生一失足就酿成了千古恨.教师单纯的口头说教难以起到十分有效的作用, 笔者在这一问题的教育上, 一方面选取了某省司法厅、教育厅联合摄制的预防青少年犯罪专题节目《忏悔》纪录片, 在班会上播放, 以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鲜活案例教育学生, 让学生明白, 犯罪有时候只是一念之差, 部分问题学生更是一步之遥, 以极具震撼力的视听效果在学生内心产生强烈的震动, 提高了学生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 笔者还邀请社区分片民警到班级进行法制讲座, 既介绍法律知识, 也结合本地区青少年违法犯罪实例进行警示教育, 起到了明显的效果.

孤儿音乐教育中情感因素的重要性 篇10

“这是一群没娘的孩子又是一群有妈的孤儿, 是谁把孤苦降临给他们, 又是谁把幸福给了他们。”这首深情的颂歌更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我所面对的就是孤儿学生。针对这一特殊的群体, 如何解决他们情感缺失这一问题使他们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需求, 能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拥有自己的位置, 特教工作者应在教育的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情感品质, 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从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点使其真正成为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全面和谐的人, 丰富他们的情感, 让他们可以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和快乐便成为我们在实施教学过程中需要积极渗透的内容, 这正是音乐学科所具有的独特之处。

1. 音乐语言属于特殊化的艺术语言, 具有唤醒听者感情世界的力量

拿美来浸入孤儿孩子幼小的心灵深处, 培养孤儿学生的音乐情感, 充分领会音乐给予人的心灵的震撼, 让学生从小就具有用美的情感来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能力。

2. 调节情感的作用, 使人易于把握情感内涵

音乐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最佳手段, 它用音响的魔力作用于学生的情感, 引起孤儿学生接受某种道德情操、精神品质、意识观念的熏陶渗透, 乃至灵魂的陶醉, 净化孤儿的心灵。音乐是人生的最大快乐, 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 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它可以使孤儿学生心旷神怡, 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兴趣是情感的基础, 能唤起学生的情感, 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历史上许多教育家都肯定了兴趣在教育实践中的作用。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通过音乐的艺术魅力给人以积极向上, 不是生吞活剥的灌输, 而是采用艺术性思想性融为一体的方式, 这种影响与教育, 是长期感染潜移默化的,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使孤儿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

三、培养孤儿学生高尚的鉴赏能力

鉴赏音乐时, 一般从音响入手, 唤起原始的情感, 通过反复的情感内涵体验, 达到领悟音乐的思想情感和生活意境, 进而实现音乐审美情感的升华, 形成高尚健康的审美理想和趣味的目的。

要初听、复听、有分析地去听, 重点地方要多听几次。通过倾听音乐, 拨动人的心弦, 提高鉴赏力、审美体验、判断力。要组织每个学生参与倾听, 挖掘他们的潜能, 使他们得到美的享受, 丰富情感, 提高鉴赏能力。

四、提高孤儿学生的情感外化能力

上一篇:血清Th1/Th2下一篇:顾客满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