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苏区

2024-07-06

赣南苏区(精选十篇)

赣南苏区 篇1

在1927年至1934年这段极为艰难困苦的岁月里,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开辟了以江西赣南地区为中心的最大的一块革命根据地,称为中央苏区。主要包括:兴国、瑞金、于都、 宁都、会昌、安远、石城、寻乌、赣县、南康等地区。在这片被鲜血染红的红土地上,诞生了伟大的苏区革命红色文化和艺术,包括群众文化、戏剧、音乐、舞蹈和美术。

赣南苏区红色美术在战争时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强有力的作用,具有鲜明的政治性、阶级性、革命性、大众性、地域性、实用性和艺术性。赣南苏区红色美术形式多样,主要有各种绘画、标语和设计等几大类。

(1)绘画:红色绘画形式十分广泛,是苏区红色美术中最重要的艺术形式。绘画是最形象、最直观和最通俗的革命宣传武器,也是最能接近大众的表现形式,直接鼓舞了赣南地区人民特别是男女青年参军参战,对革命战争取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绘画作品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百姓迫切需要推翻旧社会、建设新生活的革命气概。

(2)标语:在抗战时期,苏区的宣传活动很多运用了标语形式;今天,苏区仍然保留下来了数以万计的激动人心、酣畅淋漓、 大快人心的标语。

(3)设计:主要有服装、邮票、钞票、建筑等艺术设计。红色特色运用到各个方面的各类设计,在赣南苏区战争年代甚至是以后的很长岁月里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作为赣南中央苏区这段独特的历史时期的红色美术,历史价值厚重,开创和倡导了大众化的美术宣传形式,真正实现了团结人民群众,打击和肃清敌人的伟大任务,为苏维埃革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赣南苏区红色美术,蕴含着丰富、深厚的精神内涵,充分体现了坚定理想、百折不挠、艰苦奋斗、为人民服务、为祖国不怕流血牺牲的伟大信念。在赣南苏区每一处革命遗址,每一件珍贵的文物都折射出革命先辈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爱国情感和高尚品质。

作为生活、工作在这片热土上的革命后代,面对革命前辈和先烈留下来的珍贵的精神和财富,我感到负有深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觉得我有责任和义务,用我自己的知识来保护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作为一名教书育人的人民教师,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一直致力于将先进的、优秀的赣南苏区红色美术这份珍贵的历史遗产传授给我的每一位学生,努力将赣南红色美术所折射出来的苏区精神鼓舞和激励我的每一位学子。特别是我的学生基本都是赣南的学子,他们对赣南红色美术有一定的了解,最重要的是他们中的很多人的长辈和亲人是革命先辈,因此在情感上对赣南苏区美术更能够引起情感的共鸣。我认为,这对于未来祖国的栋梁之材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教学中,我不断地探索各种方法和途径,将赣南苏区美术有机地融合在课堂实践。我主要是这样做的:

首先,教授教材的美术理论和技法等知识时,为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我会用学生自身所生活的这片红土地上的活生生、现实的赣南红色美术加以探讨和讲解,让他们觉得美术知识和理论并不深奥和遥远,它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加深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其次,在引领学生感受美术作品所表达和传导的主题、情感和思想时,我常会将学生有一定了解的赣南苏区红色美术作品作为范例,深入挖掘红色美术的情感和内涵,让学生感受到我们赣南红色美术所传达和表现的炙热的、激烈的情感和澎湃的英雄气概,使学生学会如何真切地去领会和感受美术作品所带给他们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加深对真情实感的体会。

再次,在教学实践中,我向学生讲授赣南苏区红色美术的同时,不仅加强革命传统教育,而且将赣南苏区红色美术所蕴含的宝贵财富———苏区精神传递给学生,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起到了重要的教育引导和推动作用。

当然,我做的这些探索和尝试还远远不够,今后我将努力不断地思考和实践,争取寻找出更多更好的方法和途径。

争当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排头兵 篇2

国务院正式批准《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若干意见》,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赣南苏区的深切关怀,也是国家赋予赣南苏区各县(市、区)的新的时代重任。瑞金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赤色首都”,是原赣南苏区的核心,在赣南苏区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的作用和影响十分巨大。《若干意见》的批准实施并专门提出“设立瑞金经济振兴试验区”,这是党和国家对红都瑞金的特殊关爱,瑞金的发展迎来新机遇、开启新纪元。瑞金市委、市政府将团结带领67万红都瑞金人民弘扬苏区精神,深刻认清市情,立足核心地位,积极先行先试,着力走出一条革命老区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新路径,争当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排头兵。

一、抢抓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重大机遇,开辟发展新境界 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为瑞金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开启了瑞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必须坚持长远谋事的理念,牢牢把握重大机遇,抓全局、想大事、谋长远,奋力迈开瑞金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崭新步伐。

打造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先行区。积极探索赣南苏区扩大开放的新体制、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扶贫开发的新机制、城乡统筹的新路径,全面加快瑞金脱贫致富步伐,着力培育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为全面加快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打造现代化综合性经济开发示范区。积极争取、有效整合和充分吸纳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扶贫

改革试验区及旅游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等相关支持政策,着力探索新时期欠发达地区推进经济开发的新路径、新模式,为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提供经验和示范。

打造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依托对接海西“桥头堡”和长三角、珠三角腹地的区位优势,积极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矿产开发和加工业、装备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转移,打造氟化工产业基地和新型建材、新型材料、电子制造及机械配套产业基地,促进产业集中布局,提升配套服务水平,打造密切协作的产业链条,构建初具规模的产业体系。

打造全国红色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大力传播和弘扬苏区精神,全力推进红色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有机结合,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休闲业、红色文化传媒业、红色教育及培训业等产业,着力打造特色鲜明、影响力大的红色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基地。

二、融入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全新实践,实现发展新跨越 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是一项全新实践,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必须坚持朴实做事的理念,扎扎实实打基础、兴产业、惠民生,努力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跨越,确保与全国同步迈入全面小康。

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打牢振兴发展的坚实基础。紧紧抓住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契机,精心谋划一批事关长远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推进鹰瑞梅铁路、瑞金火车站改造、瑞金机场、500千伏输变电站等重大项目建设,形成与区域性中心城市相适应的

发展基础。紧扣建设瑞金都市区的战略定位,按照“组团式、片区式、增值式”理念进行城市开发,扎实推进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建设会展中心、文化艺术中心、象湖湿地公园、瑞金宾馆周边区域、旅游接待中心、职教园、中小学教育园区、南湖公园、商贸物流等九大城市片区,以及叶坪、纪念园、沙洲坝、下肖、黄柏原始森林、罗汉岩六大旅游景区,形成与区域性中心城市相适应的承载能力。围绕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服务集成的理念,按照资产变资本、农民变市民、农村变社区、就业变创业的要求,精心打造好苏维埃大道、红军大道、胜利大道三条城乡统筹发展示范走廊,抓好壬田镇等四个中心集镇建设,支持远郊集镇的整治建设,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着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形成与区域中心城市相适应的城乡结构。

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构建振兴发展的产业支撑。按照园区发展概念化、专业化运作方式,大力推进招商引资方式、产业发展方式“双转型”,努力打造“光电之谷”、“线缆之城”、“食品之都”、“箱包之乡”等工业产业品牌,推动光电、线缆线束、精细化工、食品、新型建材和服装箱包玩具等特色产业快速集聚、加速裂变,进一步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立足瑞金突出的区位交通优势和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加快建设区域性商业贸易、交通物流、旅游集散、金融服务、教育培训、医疗卫生、文化产业等“七个中心”,形成功能集成、要素汇聚、人气兴旺、市场繁荣的城市经济新局面,进一步加快服务业现代化步伐。按照“规模化、园区化、特色化、专业化”的思路,大力发展果蔬、烟叶、白莲、生猪、油茶等农业主导产业,加快建设一批上规模、上水平的农业产业基地,着力壮大产业规模、提升经济效益,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

着力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形成振兴发展的富民体系。以国家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为契机,积极争取上级部门、企事业单位和东部发达县市来瑞金开展定点扶贫,抓紧在贫困村实施一批基础设施项目,着力解决好农村土坯房、饮水安全等突出民生问题,推动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在短时间内有较大改善。深入实施“点上解难事、线上建机制、面上求发展”的“点线面”工作法,扎实推进“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全覆盖、常态化,着力抓好一批顺应民心、合乎民意的实事好事,达到“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社会更和谐”的效果。大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科技等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提升就业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收入,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广大群众在加快发展、转型发展中共享民生幸福。

三、勇担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历史重任,开启发展新局面 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既要带着感情去工作,更要坚持科学办事的理念,积极探索科学方法,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大力弘扬优良作风,切实担负起这一重大历史责任,迅速打开发展新局面。

创新工作方法,提升发展速度。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工作面广、任务量大,要创新工作方法,以更加科学的方法推动振兴发展迈开更快步伐。实施统筹兼顾的方法,对工作架构、工作任务安排、工作力量摆布等进行统筹安排,确保各项工作有效衔

接、协调推进。实施典型带动的方法,培树一批先进典型,着力放大典型效应,以先进典型带动引领各级干部主动投身振兴发展实践。实施主题突击的方法,每个季度、每个阶段确定一个鲜明主题,促使各级干部集中工作注意力、提高工作兴奋度,形成更加热烈的工作氛围和更加高涨的工作热情。实施目标倒逼的方法,以目标倒逼进度,以任务倒逼干部,以社会倒逼部门,推动各项工作迅速落实、加速推进。

建立科学机制,激发发展活力。机制是发展的“催化剂”。在推动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中,要下大力气创新工作机制,努力打破制约发展的各种桎梏,构建更加高效的工作机制和体系。在工作推进上,探索建立计划运行、目标考核、力量整合等工作机制,增强工作推进合力。在过程管理上,实行经常化问效、流程化管理、标准化实施,对每一个环节进行细化和固化,使工作有序化、程序规范化、流程最优化。在要素保障上,策应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和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进一步做好争政策支持、争基地授牌、争用地指标、争项目资金、争信贷规模的“五争”工作,积极创新投融资、人才引进等机制,着力破解资金、项目、土地、政策、人才等要素不足的难题。

弘扬优良作风,强化发展保障。事业成败,系于作风。越是在国家加大支持力度的情况下,越是要大力弘扬伟大苏区精神,始终保持优良作风,戮力同心,真抓实干,真正把国家的关怀和支持落到实处。在干部队伍深入开展“治庸、治懒、治散”活动,引导各级干部牢固树立“迟干不如早干,迟落实不如早落实”的

龙川苏区“十万挑夫上赣南” 篇3

1930年开始,国民党不但在军事上大肆“围剿”中央苏区,还对苏区进行残酷的经济封锁。对食盐、洋油等实行政府专卖,对武器弹药更是严加控制,并规定特别严厉的法令,凡查获私运者,以“通匪”罪论,处以极刑。

为冲破国民党的封锁,粤北、闽西、赣南的人民群众组成的“运盐敢死队”,冒着生命危险,排除万难,运用各种方式偷偷把食盐运往苏区,龙川细坳镇小参村的运盐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人民群众偷运食盐的的方式也是各种机巧,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智慧。苏区群众和白区开明商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把农民式的智慧发挥到了极致。他们有的把粪桶做成双层,有的打通竹杠的关节,有的用食盐水浸渍衣服,甚至还有的假扮乞丐、假装出殡,千方百计藏匿食盐,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苏区。其办法之多、行动之隐秘令国民党防不胜防。

当年,龙川很多青壮年会将食盐挑到赣南去卖,换回当地的大豆、烟丝等土产,再运回家乡各城镇出卖,以谋取生活物资。这一现象在当时非常盛行,但凡当地80岁以上的老人在青年时期都参与过挑担上赣南,或是亲眼目睹过浩荡的挑担队伍。

古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而当年龙川挑夫上赣南的路也并不好走,且要进行大规模的食盐运送,走的也必然不止一条路。龙川苏区党政组织充分利用粤赣边区山林茂密、国民党当局鞭长莫及的地域特点和水路交通便捷的优越性,秘密建立了多条交通线,并以开设店铺为掩护,收购各种中央苏区急需的军用品和日用品,秘密运往中央苏区。

龙川苏区党政组织曾在龙川通往五华、兴宁的刀口阿顶、江西与广东两省相连的江广亭、龙川回龙园田接管亭设立交通站和水站;在兴宁、龙川交界的渡田河、赤石渡等地开办合作商店,与粤赣边区人民群众进行以物换物的交易,将赣南的大米、黄豆、茶叶等物品通过渡田河合作商店,交换从兴宁梅州地区运来的食盐、煤油、药品等紧缺物资;在县城和东江重镇贝岭等物资集散地建立据点,大量贩运食盐、日用品等军需物资。从当时民国龙川政府训令(第1128号)可见,龙川苏区党组织采取巧妙措施,分四条线路,将集中存放于东江上游商业重镇贝岭的重要紧缺物资,巧妙地避开国民党反动武装力量的重重关卡,运送至中央苏区。

当时挑夫在陆路所走的路线主要是:贝岭——细坳——安远——信丰。其中贝岭街位于龙川东北部,毗邻江西定南,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运往江西中央苏区战略紧缺物资的重要转运点,据有关资料表明,当时每天在此运往赣南的食盐逾百担,长达数年之久,为中央苏区军民解决食盐问题起了重要作用。细坳的小参村又是土地革命时期重要的根据地,小参村人民为苏区革命斗争提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无数英雄儿女前赴后继,英勇战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而地下送盐队的英勇事迹尤为动人。再者,信丰人民也为红军挑运过大量食盐,而这食盐大部分是龙川人民挑运过去的。

赣南苏区松材线虫病防控现状与策略 篇4

1 赣南苏区松材线虫病防控工作面临的形势

1.1 赣南苏区松材线虫病发生和防治情况

松材线虫病是一种为害松树的毁灭性病害, 被称为是松树的“癌症”。赣州市于2003年首次在章贡区发生, 以后又陆续传入兴国县、赣县。根据2011年松材线虫病秋季普查结果, 全市现有松材线虫病发生面积137.17 hm2。松材线虫病入侵后, 市、县 (区)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 制定治理方案, 积极采取封锁疫区、清除病源、综合治理等措施, 并组建防治专业队伍, 开展松材线虫病除治工作, 防止疫情扩散蔓延, 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兴国县于2010年顺利完成疫区拔除任务。

1.1.1 强化组织领导。

疫情发生后, 市、县 (区) 分别成立了由市、县 (区) 政府领导任指挥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松材线虫等重大外来生物灾害防治工作指挥部”;市政府向各县 (市、区) 下达林业有害生物防控考核责任书, 签订《松材线虫病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目标责任书》, 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实行“双线”目标管理责任制度, 每年对各县 (市、区) 政府执行防控责任书情况进行考核;以市政府名义下发了《赣州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责任制度》、《关于进一步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的通知》等文件, 为抓好松材线虫病治理提供了组织保障。

1.1.2 加强疫情监测。

早发现、早治理是松材线虫病防治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为做好松材线虫病监测工作, 及时掌握疫情动态[1,2], 全市建立了松材线虫病监测报告制度, 切实加大对松材线虫病疫情监测力度, 设立松材线虫病和松褐天牛监测点378个, 进行常年监测, 同时充分发挥乡、村护林员的作用, 把监测责任落实到山头、地块和人员, 随时掌握疫情发生情况。

1.1.3 坚持科学治理。

根据国家林业局松材线虫病治理的有关要求, 将已发生松材线虫病的林区划定为重点治理区, 采取逐步伐除区内寄主植物并及时在采伐迹地实施更新改造的除治措施进行强度治理。如兴国县发现疫情后, 对发生小班采取一次性皆伐更新造林, 实现当年发现、当年拔除疫点。对于无法一次性拔除的疫点, 认真制定治理方案, 明确防治目标, 组织专业队伍以承包防治方式除治疫木和实施综合治理措施, 有效地遏制了疫情蔓延。

1.1.4 严防疫情扩散。

通过疫区封锁, 落实检疫登记制度, 强化检疫执法, 整合森林公安、林政稽查、植物检疫等执法力量开展联检行动, 全面加强辖区内涉木单位、企业和个人的监管, 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同时做好舆论宣传, 增强防控意识, 为松材线虫病防控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严防松材线虫病人为传播。

1.2 赣南苏区松材线虫病防控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从目前赣南松材线虫病发生情况、危害特点、防治机制和技术能力等等分析, 防控工作面临诸多困难, 形势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

1.2.1 防控任务艰巨。

赣南现有松林面积105.56万hm2, 占全市有林地面积的38.5%, 其中松林面积6.67万hm2以上的县 (市) 有7个, 兴国县面积最大达到13.86万hm2。大多数为贫瘠的荒山和水土流失区域飞播的马尾松纯林, 树种单一, 林分质量差, 结构不合理, 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 极易遭受森林病虫害的侵染破坏。特别是2008年南方地区经历了百年一遇的罕见特大低温雨雪冰冻天气, 松材线虫病传播媒介昆虫———松褐天牛繁殖种群数量急剧上升, 给该区域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带来严重影响。此外, 周边省、市的疫情也不断逼近, 防控形势日益严峻。如不加强松材线虫病防控, 造成其大面积扩散, 将对全市脆弱的松林造成严重威胁, 甚至出现生物灾害性返荒, 对赣南苏区生态破坏将是灾难性的。

1.2.2 防治机制不活。

由于该项工作技术性较强, 从监测调查、取样检测、制定方案、组织除治, 到开展监督、检查验收都以林业部门为主, 社会参与程度低, 引入市场化防治机制不够, 导致部门承担巨大的压力。

1.2.3 技术手段落后。

由于当前缺乏特别有效的松材线虫病防治技术, 相对于其它病虫害防治来说成效不容易直接体现, 导致个别地方特别是有的地方领导出现疲劳厌烦情绪, 工作不够主动, 缺乏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1.2.4 资金投入不足。

在防治工作中, 疫木除治与农民利益受损问题引发诸多矛盾。目前松材线虫病发生区90%以上都是农民的责任山、自留山、村或村小组集体林, 有的是村民屋后的风水山、风水树, 有的地处中心城区, 涉及工业园开发。因除治费用不足, 大部分疫木焚烧处理, 基本上没有对林农进行补偿, 造成有的林农对疫木除治工作持抵触情绪, 有时影响防治工作开展。

1.2.5监控难度增大。

随着经贸日趋频繁和交通日益便捷, 从省外调进的松木及松木包装材料数量大, 来源广, 渠道多, 检疫检查难度极大。特别是铁路、高速公路、通信、广电和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项目众多, 来自苏、浙、沪和粤等松材线虫病发生区的各种仪器设备、电 (光) 缆等成倍增加, 其松木包装材料如果没有及时回收销毁, 弃于林区工地周围, 将给林区安全带来极大隐患, 防控形势日益严峻。

2 赣南苏区松材线虫病防控工作任务和策略

2.1 工作任务

根据赣南林业特点和防控工作形势, 确定以彻底拔除现有松材线虫病疫点、防止疫情扩散为重点, 兼顾松材线虫病的预防和除治, 根据危害情况、防治现状、地理位置以及资源特点等, 有计划、有步骤地控制危害, 分别规划为重点治理区、重点预防区和一般预防区, 并按照不同规划区域确定相应的防治任务和策略:

重点治理区:以章贡区 (含赣州开发区) 、赣县2个疫区县 (区) 以及与疫区交界接壤线长的南康市作为重点治理区, 辖区松林面积20.02万hm2。该区以根除疫情为主要目标, 按照“控制、压缩、扑灭”的原则, 预防和除治并举, 制定疫情除治措施, 加强疫区管理, 采取包围封锁措施, 由外向内, 集中分片治理, 逐步压缩发生面积, 并结合林业工程项目建设实施林分改造, 恢复健康森林, 阻止疫情继续向外扩散蔓延, 并实现拔除现有松材线虫病疫点的目标。

重点预防区:以临近松材线虫病疫区且松林资源丰富的信丰县、大余县、上犹县、宁都县、兴国县、全南县等6县作为重点预防监控区, 辖区松林面积39.79万hm2。以防范松材线虫病入侵为主要任务, 按照“分区治理、分类施策”的原则, 做好虫情监测和普查, 及时开展疫情防治, 严防扩大危害, 同时加强林分抚育管理和改造, 减轻林分自然感染病虫害的风险。至2015年, 将松材线虫主要传播媒介昆虫———松褐天牛等控制在可容忍密度范围之内。

一般预防区:全市其它未发生疫情县 (市) 作为一般预防区, 松林面积45.75万hm2。主要任务是抓好预防工作, 落实监测、普查任务和责任, 定期组织开展全面疫情普查, 一旦发生疫情, 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组织力量, 及时扑灭, 及时根除。

2.2 防治策略

按照“因害设防, 因地制宜, 分区规划, 分类施策”的原则, 科学采取综合治理措施, 提高防治成效:

疫点处理:按照由轻到重、由外及里的次序, 进行疫木除治和除害处理以及开展诱杀天牛等技术措施, 逐步压缩、孤立和根除疫点。对发生小班及环疫区周边松林进行更新改造, 营造乡土阔叶树健康示范林, 形成有效隔离带。

松褐天牛防治:在松褐天牛成虫羽化期, 采取设置诱木 (加松褐天牛杀灭剂) 、化学防治 (喷施噻虫啉) 、释放天敌等技术措施, 防治松褐天牛, 降低松褐天牛的虫口密度, 减轻松材线虫病传播机会。

疫情监测:在松褐天牛成虫活动期, 重点治理区按每33.33 hm2松林设置一个临时监测诱捕点、在人为活动频繁的重点区域每6.67 hm2设置1个固定监测诱捕点, 重点预防区按每33.33 hm2松林设置一个临时监测诱捕点、在人为活动频繁区域松林每13.33 hm2设置一个固定监测诱捕点, 一般预防区按每66.67 hm2松林设置一个临时监测诱捕点、在人为活动频繁区域松林按每20 hm2设置一个固定监测诱捕点, 开展诱捕和监测。同时, 定期开展春、秋季松材线虫病专项普查, 严格疫情报告, 及时掌握情况。

枯死木 (受害木) 清理:彻底伐除林内由于冰冻雪压、旱死木、虫害木、次生灾害及其它非松材线虫病等引起死亡的松树, 并对周边濒死木、衰弱木进行强度择伐。清理后, 对林间空地添空补缺, 补植补造乡土阔叶树种, 改造林相, 营造混交林, 增加生物多样性, 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林分自身的抗虫性。

检疫检查:严格检疫登记制度, 定期对辖区内涉木单位进行检疫检查, 严禁调入和使用来自松材线虫病疫区的寄主木材及其制品。依托临时森林植物检疫检查站, 对流通的松木及其制品严格检查和复检。组织开展检疫执法行动, 依法打击违法、加工、经营松木及其制品行为。

3 加强赣南苏区松材线虫病防控的主要措施

3.1 抓好舆论宣传, 提高思想认识

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是一项社会工程,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协调配合, 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宣传单、宣传画、标语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植物检疫条例》、《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江西省松材线虫病防治办法》以及中央和省、市有关保护森林、发展林业的有关规定, 使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认识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同时落实“谁经营, 谁防治”的责任制度, 加大执法力度与惩处力度, 提高全民参与防治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为防治工作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舆论氛围。

3.2 加强组织领导, 落实目标责任

按照“政府主导、属地管理”的原则, 加强对防治工作的领导, 各级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负总责, 统一领导、部署、协调松材线虫病防控工作。按照赣州市政府与各县 (市、区) 政府签订的《松材线虫病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目标责任书》要求, 层层落实并细化防治责任, 将防治任务逐级落实到县、乡 (镇) 、村及山头地块, 落实到小班, 做到任务明确, 责任到人。统一整合项目区资源, 实行区域联防联治, 按照“统一作业设计、统一防治作业、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检查验收”的办法, 实行项目管理责任制, 制定防治目标, 统一组织实施。

3.3 强化监督管理, 提高防治质量

成立防治技术工作组, 负责制定科学、经济、有效的技术措施, 做好防前监测预报, 防中技术指导与防后效果检查及质量评定。加强监测预报技术, 为适时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坚持科学防治, 大力推广应用高效、优质、环保生物制剂和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 提高防治工作的科技含量和整体水平。加强防治工作管理, 自上而下层层建立防治工作责任人制度和技术责任制度,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森防法规、技术标准和管理办法。建立健全防治工作监督检查制度, 制定严格的防治工作验收标准和办法, 科学制定防治质量评价体系, 完善防治工作奖惩制度, 确保防治工作的质量。

3.4 推进依法防治, 加强部门合作

强化各级森防检疫机构行政监督管理职能, 加强检疫执法监督, 严格依照《森林法》和有关检疫法律法规规定, 依法对防治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落实疫情除治和各项防控措施。推进防治社会化进程, 努力实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由部门行为向政府行为转变, 由行政手段向法律手段转变, 构建以法律手段为主体, 法律、行政、经济手段相结合的依法防治格局。建立部门合作协作机制, 加强林业、农业、质检、商务、工商、交通、铁路、民航、邮政、建设、部队等涉及外来生物入侵防治工作的相关部门之间的合作、沟通和协调, 明确各自职能, 实行信息共享, 加强合作与交流, 解决防治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加大检疫执法力度, 定期组织开展检疫执法专项行动, 堵塞松材线虫病人为传播渠道, 严防新的疫情传入和扩散。

3.5 多方筹集资金, 夯实森防基础

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落实重大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政府责任, 将防治资金纳入公共财政预算, 同时依法落实经营者的投入责任, 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防治工作, 并将防治工作与林业工程项目建设紧密结合, 整合资金, 加大投入。以国家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为契机, 全面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检疫御灾体系、防治减灾体系、服务保障体系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市、县 (区) 各级森防机构的防治服务和检疫执法功能, 以及各级防治专业队、乡 (镇) 林业工作站、测报点、检疫检查站等基层单位的防治基础设施设备, 夯实森防工作基础, 全面增强应对松材线虫等林业有害生物入侵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周秀明.宋蛰存.信息技术在森林病虫害测报中的应用现状[J].森林工程, 2006 (4) :1-3.

赣南苏区 篇5

江西省委常委、赣州市委书记李炳军接受《“漫”说江西这五年》采访团队专访时,指出,赣州“十三五”要突出打好六大攻坚战。

前言:“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十六字方针是落实总书记“一个希望、三个着力”重要要求的具体举措,是贯彻党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江西答卷。“十二五”期间,尤其是近两年来,全省经济发展量质齐升,转型升级成效卓著,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绿水青山更加美丽,从政环境更加清明,江西大地一派生机勃发。

“十六字方针”实施以来,江西的社会经济发展都取得了哪些成果?江西各设区市领导班子又如何践行“实干兴赣”这一宗旨?江西各地“十三五规划”又将会有哪些亮点?中国江西网、江西发布联合策划了2016年江西两会重磅策划——《“漫”说江西这五年》大型宣传活动,一个接地气的动漫形象,一期说实话的访谈,一组干实事的新闻报道,一篇晒成果的H5,生动展现江西11个设区市领导班子“实干兴赣”的点点滴滴……

赣南,著名的革命老区,全国较大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基础条件差,贫困人口多、贫困范围广、贫困程度深。《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实施三年多来,赣南苏区从城市到乡村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产业发展升级步伐明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明显提升,全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当时代的车轮迈进“十三五”,赣州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是什么?时间表和路线力图又是怎么规划的?又将怎样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近日,《“漫”说江西这五年》采访团队走进赣州,省委常委、赣州市委书记李炳军详细解读了赣州“十三五”所思所为……(访谈全文)

记者:李书记,您好!《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实施三年多来,赣州紧抓机遇,努力书写发展升级赣州篇章。在这里,能不能请您向广大网友晒晒这些年赣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成绩单”?

李炳军:各位网友,大家好。《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深切关怀和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推动各项扶持政策高效落实,对口支援深入实施,2015年中期目标基本实现,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三年多来,赣南苏区从城市到乡村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民生福祉明显提升。2012年以来,全市共投入民生类资金达千亿元,民生类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近六成,较好解决了群众“住房难”、“喝水难”、“出行难”、“就学难”、“就医难”等突出民生问题。如,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农村中小学校舍D级危房改造、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等任务基本完成,农村饮水安全问题、部分农村不通电或低电压问题得到解决,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农村公路建设、农村中小学寄宿生宿舍改造、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国有农林场改造等加快推进,每个乡镇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基本建成。着力推进精准扶贫,全市扶贫对象由“十一五”末的215.46万人减少到105.06万人,省定贫困村由1119个减少至932个。

二是产业升级步伐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加快。2012年以来,全市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45家,总数达1179家,列全省第二位。中国南方稀土集团成功组建运营,赣州国家钨和稀土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获批,青峰药业成功创建国家级创新型示范企业。全省首个综合保税区——赣州综合保税区顺利通过国家部委验收封关,龙南、瑞金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建设,赣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获批升级为国家级,产业发展平台支撑能力不断提升。全市各类金融机构总数达172家,赣州成为赣粤闽湘四省周边九市中金融机构最多、种类最齐全的设区市。瑞金市“共和国摇篮”景区创国家5A级景区成功获批,赣州跻身全国12大重点红色旅游区。赣南脐橙以品牌价值657.84亿元夺得2015中国品牌价值评价初级农产品类地理标志产品第一名。

三是基础设施明显改善。2012年以来,全市累计开工重点工程项目538个,完成投资2241亿元。如,赣龙铁路扩能改造工程通车运营,昌赣客专全面开工;寻乌至全南、南昌至宁都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高速公路总里程从2011年的809公里增加到2015年的1116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赣州黄金机场改扩建工程开工建设,瑞金支线机场选址获批,赣州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初步形成。华能瑞金电厂二期扩建项目开工建设,赣州东(红都)50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建成投运,能源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三年多来,随着《若干意见》政策效应逐步显现,全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国、江西省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大幅提高,大部分公共服务水平指标接近中西部平均水平。从2011年到2015年,预计GDP年均增长10.5%,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8.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3%,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5%,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8.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4%。2015年,全市财政总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分别增长7.4%、7.5%,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5%,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7.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分别增长9.3%、11.2%。

记者: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赣州市委四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赣州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李书记,您能否给我们描绘一下赣州未来5年的发展蓝图?

李炳军:制定好“十三五”规划建议,描绘好未来五年赣州的发展蓝图,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六字”方针决策部署,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市委四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赣州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赣州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提出了具体目标任务,制定了时间表和路线图。

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认真落实省委“十六字”方针,深入实施《若干意见》,解放思想,内外兼修,北上南下,统筹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各项工作,突出打好主攻工业、精准扶贫、新型城镇化、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六大攻坚战,加快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努力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各方面条件,“十三五”时期要具体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一是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基础上,促进经济较快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人均主要经济指标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成为全省最具潜力、支撑全省协调发展的重要增长板块。到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力争年均增长10%左右。

二是转型升级取得突破。三产比调整为8∶50∶42,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工业实现“三年翻番”,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高,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人才和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城镇化率提高到53%以上,城乡发展更加协调,加快建成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

三是改革开放持续深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若干领域改革走在全国、全省前列;对外开放不断深化,有效对接沿海发达地区,积极融入国家重点战略,形成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四是人民生活更加富足。基本解决突出民生问题,脱贫攻坚任务三年完成,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2018年全面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基本实现。

五是生态优势充分彰显。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可持续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基本建成。六是社会建设全面加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全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普遍提高;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社会治理机制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包容和谐,市民文明素质、社会文明程度、人民群众安全感和幸福指数明显提升。

通过五年艰苦奋斗,赣南这块为中国革命作出过重大贡献的红土地,将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要抓紧每一天,走好每一步,做好每件事,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努力创造赣州更加美好的明天!

记者:在去年9月底召开的全市工业工作会议上,您提出“举全市之力坚定不移主攻工业”的决策部署,能否请您介绍一下赣州做大做强工业经济的基本思路?

李炳军: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重点做好规划、集群、园区、企业、招商、创新六篇文章,坚定不移地做大总量、提升质量,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步伐。

一是优化工业布局。按照“区域一体、各具特色”原则,制定全市工业主导产业发展规划,促进资源有效整合、要素优化配置、产业集聚延伸。依托赣州都市核心区建设,重点发展稀土钨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配套、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家具等产业,打造中部核心增长板块;依托瑞兴于经济振兴试验区建设,重点发展现代轻纺、食品药品、氟盐化工、新型建材等产业,打造东部增长板块;依托“三南”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地建设,重点发展稀土钨深加工、电子信息、食品加工等产业,打造南部增长板块。科学谋划高铁沿线产业布局,建设赣闽、赣粤产业合作区,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二是培育产业集群。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引进和培育一批带动性强的龙头项目,打造若干个千亿支柱产业集群和一批百亿新兴产业集群。研究规划建设“稀金谷”,打造全国知名的稀有金属产业聚集区,推动稀土、钨等资源型产业向高端新材料及应用升级;规划建设“新能源汽车科技城”,引进整车生产企业及配套零部件生产企业,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发展;促进纺织服装、食品加工、家具等消费性产业向品牌化发展、个性化定制转型;推动“互联网+”协同制造,加快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制药、高端装备、高档数控机床等新兴产业。

三是推动园区发展提升。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拓展发展空间,推进园区项目化、实体化,提高项目入园率、土地利用率、投入产出率。做大做强赣州、龙南、瑞金3个国家级开发区及国家级赣州高新区,成为工业发展排头兵;综合保税区在保税加工、物流、跨境电子商务等方面首先取得突破;15个省级工业园区要突出主业、错位发展,分别打造1-2个特色产业,实现良性互动、竞合发展。

四是助力企业提质增效。拿出管用措施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帮助企业解决融资、用工、用地等实际问题。大力实施中小微企业成长工程,促进其加快发展。坚持市场化方向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做大做强国有企业。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过剩产能有效化解,推动产业优化重组,激发企业活力。

五是强化招商引资。树立招商、亲商、安商、富商理念,以最大诚意、最优服务吸引客商投资。创新招商方式。突出招商重点,千方百计引进世界500强、央企和大型民企,落户一批总部型、旗舰型大企业、大集团。实施“赣商回归”工程,鼓励和吸引在外赣商回乡创业兴业。加强校地合作,发挥市属、驻市高校的人才优势,满足工业发展的人才需求。

六是坚持创新驱动引领。强化创新平台建设,充分发挥我市现有国家级研发平台引领作用,整合科研力量,引进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坚持企业研发主体地位,鼓励骨干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实施技术改造,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一批有示范效应的“双创示范基地”和“双创服务”平台,引进和推广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梦想小镇等新型孵化模式。建立创投、风投等基金和各种信贷担保中心,助推创业蓬勃开展。

记者: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将全部实现脱贫。我们知道赣州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和较大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面对这个时间表,赣州将采取哪些措施?

李炳军:赣南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是全国较大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基础条件差、贫困人口多、贫困范围广、贫困程度深。坚定不移地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市最大的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也是我们带领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的神圣使命和历史责任。我们将在精准识别基础上,坚持精准施策,扎实推进“五个一批”工程,确保到2018年全市1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932个贫困村全部退出,105.06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重点在产业脱贫、搬迁脱贫、保障兜底脱贫上下功夫、见成效。

一是着力破解产业脱贫难题。实行“五个一”,即选准一个产业,打造一个龙头,建立一套利益联结机制,扶持一笔资金,培育一套服务体系,创新电商扶贫、光伏扶贫、资产收益扶贫和乡村旅游扶贫方式,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产业基地,通过发展生产脱贫30.56万贫困人口。依托产业优势和教育资源,积极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扶持15万贫困人口通过就业脱贫。

二是要下力气打好搬迁脱贫硬仗。紧密结合新型城镇化、移民避险解困、土地双挂钩、城镇保障性安居、农村危房改造等工程,着力抓好易地搬迁扶贫,对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地区的贫困人口,加快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破解“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难题,让15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三是提升社会保障兜底水平。严格执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救助制度,通过兜底保障脱贫44.5万人。强化社会保障托底制度,将所有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纳入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动态管理。强化医疗救助扶贫制度,今年我市将全面实行农村贫困人口大病商业补充保险,构筑新农合补偿、新农合大病保险补偿、农村贫困人口大病商业补充保险补偿、民政医疗救助四道保障线,遏制和减少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记者:强卫书记在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提出“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十六字方针,特别强调要全力推进绿色崛起工作。赣州荣膺“全国首批创建生态文明典范城市”,请问赣州是如何取得如此优异成绩的?在绿色崛起的新征程中,赣州又将作出哪些努力?

李炳军:赣州是赣江和东江的源头,生态环境优美,素有“生态王国”、“绿色宝库”、“中华绿谷”之美誉。全市18个县(市、区)中有8个县属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地位非常重要。近年来,全市认真贯彻省委“十六字”方针,坚持生态优先理念,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践行绿色崛起之路,走上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城市生态环境竞争力进入全国前20强,先后荣获“绿色生态城市保护特别贡献奖”、“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全国首批创建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等荣誉。

赣州这几年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治理上面投入了很大精力。主要做好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建立工作推进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市县两级都高规格成立了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编制印发了《国家重要水源地(章江水源地)保障规划》、《重要生态屏障建设与绿色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江西东江源生态保护补偿规划》和《赣州市2015年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推进方案》等规划和方案,扎实有序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完善考核机制,将生态文明建设有关指标纳入市、县科学发展综合考评,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评体系,对环境保护、节能减排不合格的实行“一票否决”。

二是推进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牢牢守住生态红线,倡导合理开发,最大限度保护生态环境。大力推进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深入开展“净空、净水、净土”行动,实施森林提升工程,全力推进生态屏障建设。狠抓水生态建设,争取国家、省转移支付和生态补偿、奖励资金及地方配套资金,实施流域生态修复及重金属污染防治,以及赣江、贡江、章江、东江流域综合整治,水库水环境、中心城区重要饮用水源地专项整治等工程;大力治理水土流失,强化污染防治,加大环保执法。

三是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抓好国家低碳城市试点,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绿色产业加速崛起。立足“山”资源,做好“林”文章,着力推进油茶、花卉苗木、工业原料林、林下经济等生态农林业产业建设。赣州被列为全国油茶产业发展示范市,全市油茶面积15.33万公顷,居全省第二位。充分利用生态资源优势,推进大余丫山、龙南虔心小镇、石城通天寨等一批富有生态特色的龙头景区建设,发展生态旅游业。目前,全市14个国家4A级景区中,已有8个列为生态型旅游景区。

今后,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六字”方针,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全过程,争当全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排头兵,加快构筑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生态屏障,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绿色福利。

记者:强卫书记强调,要像爱护江西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一样,建设好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请问李书记,赣州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哪些成效?

李炳军:赣州市委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不断强化党内监督,把纪律挺在前面,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全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新成效。2015年,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1323件,比上年增长32.3%,其中县处级16人,增长77.8%;处分1459人,增长42.8%。

一是严格落实“两个责任”。市委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市委常委会7次研究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市党政班子成员认真落实“一岗双责”,主动抓好分管领域的党风廉政建设,分别约谈各县(市、区)委书记、纪委书记,面对面指出履行“两个责任”存在的问题。组织各县(市、区)委书记和市政府工作部门主要负责人在市纪委全会上口头和书面述责述廉并接受民主测评。市纪检监察机关聚焦中心任务,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建立“一案双查”落地机制,查处案件时,既要查清当事人的违纪问题,又要查清有关领导的责任,倒逼责任落实。全市查处落实“两个责任”不力问题130件,追究责任129人。

二是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把纪律挺在前面”先行先试工作,注重抓早抓小抓预防,把握干部作风建设的规律性,加强日常管理监督预警,出台谈话函询办法,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

赣南苏区 篇6

细读《若干意见》,11章节45条意见中,五大战略定位、喜人的发展目标,尤其是解决民生突出问题、大力夯实农业基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发展繁荣社会事业、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大政策扶持等七大重点任务,为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指明了具体方向、增添了无穷动力。

解决好民生问题是振兴发展的首要任务

优先解决突出民生问题,在《若干意见》提出的七大重点任务中列首位。《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振兴发展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既是一项重大的经济任务,更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对于全国革命老区加快发展具有标志性意义和示范作用。

加大以土坯房为主的农村危旧房改造力度、加快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加强农村电网改造和农村道路建设、提高特殊困难群体生活水平——四条具体措施,体现了加大投入、集中力量,在短时间内优先解决突出民生问题的具体思路,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人民群众的真切关爱。

从《若干意见》条款看,每一条意见都有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时间节点要求,可谓决心大、措施准、力度强。以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一节为例,该节明确提出:2014年底前解决赣州市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十二五”末全面完成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在优先解决好突出民生问题的同时,在发展繁荣社会事业、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若干意见》也分别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升城乡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加快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加强社会保障、强化基层社会管理服务等措施。

特殊政策扶持加快振兴发展

根据原中央苏区特别是赣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特殊困难,《若干意见》从执行西部大开发政策,加大财税、投资、金融、产业、国土资源、生态补偿、人才政策支持力度,实施对口支援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支持原中央苏区特别是赣南地区振兴发展的政策措施。

《若干意见》指出,赣州市执行西部大开发政策,研究将贡江、抚河源头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范围,提高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支付系数,中央财政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加快建立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国家加大对废弃矿山植被恢复和生态治理工程的资金支持;加大对国家公益林生态补偿的投入力度。

为帮助赣州加快振兴发展步伐,《若干意见》明确:建立中央国家机关对口支援赣州市18个县(市、区)的机制,加强人才、技术、产业、项目等对口支援,吉安、抚州的特殊困难县参照执行;鼓励和支持中央企业在赣州发展,开展帮扶活动。

改革开放为振兴发展注入强劲活力

坚持以改革开放促振兴发展,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新格局。《若干意见》提出的目标让人振奋,同时,《若干意见》提出的具体措施也非常“给力”——支持赣州发展成为较大的市,依法享有相应的地方立法权;采取更为灵活的措施,支持和鼓励赣州市在城乡统筹、扶贫开发、投融资等方面先行开展政策探索;研究设立瑞(金)、兴(国)、于(都)经济振兴试验区,鼓励先行先试,加大支持力度……

在开放合作方面,《若干意见》提出,“打造以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以赣州‘三南’至广东河源、瑞金兴国至福建龙岩产业走廊为两翼的‘一核双翼’开放合作新格局;支持建设赣闽、赣粤产业合作区”。

振兴发展重在提升“造血”功能

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是国家振兴发展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重要任务,体现了强调国家“输血”的同时,重在提升赣南等原中央苏区“造血”功能的思路。

《若干意见》提出,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走出振兴发展新路子,要“坚持市场导向,立足比较优势,着力培育产业集群,促进集聚发展、创新发展,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与城市协调发展,构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集约高效、环境友好的现代产业体系。”

根据这一要求,《若干意见》提出了五大振兴发展措施:积极推动优势矿产业发展;加快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促进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与城市协调发展。其中,加快提升制造业发展相关章节中提出,要“发挥现有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现代轻纺、机械制造、新型建材等产业,积极培育新能源汽车及其零部件、生物医药、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一支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能力强、市场前景广阔的产业集群”。

《若干意见》指出,国家将支持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资金,建设高技术产业孵化基地,并支持国内整车企业在赣州等市设立分厂;支持军工企业在赣州、吉安发展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支持赣州新型电子、氟盐化工、南康家具以及吉安电子信息、抚州黎川陶瓷等产业基地建设。

同时,《若干意见》在夯实农业基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也出台了明确的扶持措施。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振兴发展支撑能力

《若干意见》指出,振兴发展赣南等原中央苏区,要坚持基础设施先行,按照布局合理、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实施一批重大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构建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若干意见》提出,要建设赣州综合交通枢纽,“提升赣州在全国铁路网中的地位和作用”。围绕这一构想,赣州至湖南、广东、福建等周边省份铁路运输通道的规划研究将进一步加强。同时,赣州至珠三角、粤东沿海、厦漳泉地区的快速铁路通道的规划研究也将提速。根据《若干意见》,国家将适时把赣州黄金机场列为两岸空中直航航点;加快赣江航道建设,结合梯级开发实现赣州-吉安-峡江三级通航,加快建设赣江港。

赣南苏区 篇7

一、苏区精神与红色文化资源的联系

苏区精神是我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之一,是为了维系、协调、指导、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苏区精神在红色文化资源中的集中体现,更好的展示了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更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苏区精神是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沉淀的精髓。走社会主义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为了坚定信念,弘扬苏区精神下的红色文化资源,用科学武装头脑,实事求是,为人民服务。苏区精神的传承和发展在某种意义上更大的弘扬和发展红色文化资源,在本质上达到精神文化的统一。赣南苏区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和中国革命史上有着特殊意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抗战时期,以毛泽东同志、周恩来同志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怀着坚定的理想信仰,坚信革命终将迎来最后的胜利,从而达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建立红色政权,在极其艰苦困难的条件下,在一个民族处于逆境中的时候,共产党人展现出了镇定自若、奋发有为、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精神,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开展了武装夺取政权、农村包围城市的发展路线,以此迎来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赣南苏区人民拥有纯朴、热情、勇敢、坚强的品格,离不开历史文化给赣南这片红土地带来的深深影响,培育了赣南人民勇往直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气神。在苏区时期这段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苏区精神与红色文化资源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由此可见,振兴赣南苏区的经济发展离不开探索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从而给赣南苏区带来新的曙光。

二、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

赣南保留有大量的红色文物和革命旧址,是客家的摇篮,典型的“客乡”,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且颇具特色。据统计,仅散布在赣南保存完好的革命旧址(群)、纪念建筑物等物质类红色文化资源就有267处.[1]赣南苏区红色文化资源遗产十分丰富,主要以革命旧址、纪念馆、博物馆等,数量达到500余处,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大量保存尚好还待开发的革命红色文化资源。目前,大部分红色文化资源都局限于红色旅游的发展上,但就某种意义上说红色文化资源涵盖了大量的类型(包含苏区精神、革命遗存、纪念场馆、红色歌谣、红色戏剧、报刊、革命诗词、红色影视作品等),瑞金拥有全国最大的县级旧址群,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重点建设红色文化资源地点。这些艺术精品是红色革命遗留下来的宝贵珍品,随着时间的积累,奠定了其丰富的内涵文化。只有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历史价值和地域性,赣南苏区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给赣南红色文化资源带来了空前的活力。提高红色文化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赣南苏区红色文化资源的深厚文化底蕴里不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贡献,这段优秀的革命历史文化深刻反映出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所在。赣南苏区丰富的地域文化是赣南红色文化资源的基石,铸就了赣南红色文化资源的丰碑,红色文化资源以开放的形式吸取了其他优秀文化精髓,构成了强大的动力,推动着赣南苏区经济发展走向繁荣。苏区精神继承井冈山精神的精髓,成为了延安精神、长征精神的源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宝贵的精神财富。加大基础建设,有效发展红色文化资源产业,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放合作,有效动员赣南苏区全体人民的关心力量,支持赣南苏区的振兴发展。只有紧跟着时代发展,抓主机遇,在信息时代充分发挥赣南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并传承赣南红色文化资源,做大赣南红色文化资源产业链,实现赣南红色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三、以苏区精神视角探索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

红色文化资源是爱国主义教育最好的实地教材,赣南苏区红色文化资源的每一个旧址群、纪念馆、博物馆都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革命发展历史,蕴含了所有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我们必须认识到现在大部分红色文化资源正在消逝,不可在生,所以我们必须保护革命历史遗产,让其可持续发展,采取实际措施保护红色文化资源。2003年11月的开始赣南苏区红色文化资源被充分利用和发展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保护其原则下,拨出相关经费对省级、市级、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局部修缮,先后建立了革命博物馆等一批有着赣南苏区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的标志性建筑,上述举措推动了赣南苏区红色文化资源前进的动力,为赣南苏区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奠定了基础。就目前情况来看,保护赣南苏区红色文化资源的工作还存在着问题和阻碍。第一,革命老区的老民众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意识比较淡薄,青年对红色文化资源历史不了解,这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都有着阻碍,历史记忆被渐渐淡忘,这些情况都在向我们诉说保护红色文化资源已经迫在眉睫,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已不在是经济价值,更重要的是社会价值的显现,只有让更多的民众充分认识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宣传,可以以讲座、微信等活动,扩大宣传力度,才能鼓励民众去保护这些被历史遗忘了的革命遗址和旧居,观念不转变何来创新。第二,环境的变化对红色文化资源有着一定的影响,会危及到红色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由于保护经费的限制,赣南苏区有着许多革命遗址旧居未被纳入省级、市级、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此可见,红色文化资源的现状令人担忧。由于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不是一时可以解决的,这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时间、资金、专业保护人才都是不可或缺的,政府需采取多种方式,建立红色文化资源保障体系,多渠道筹集资金,为红色文化资源提供经济保障。与此同时,政府应加强红色文化资源的防范,对有意破坏红色文化资源的行为进行有效打击,维护红色文化资源的环境保护。第三,对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的人才匮乏,是赣南苏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的现状,赣南各职能部门可以通过引进人才,培养人才,营造一个有利于留住人才的社会环境,建设一支有专业知识、高素质的红色文化资源保护队伍。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不仅需要历史学者、文化学者、社会学者和旅游学学者等人才,探索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开发、发展、保护和传承,加快赣南苏区红色文化资源品牌建设,开发红色文化产业基地,实现赣南苏区红色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第四,建立赣南苏区红色文化资源品牌产业,品牌建设离不开内涵建设,红色文化资源的品牌建设只有建立在本土上,才能发挥其特色,给赣南苏区带来品牌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四、以苏区精神视角探索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

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是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继承,这项工程任重道远。赣南苏区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是各族人民的精神砥柱,是弘扬红色文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基石。在建设小康社会时期,需要大力宣传和弘扬红色文化资源,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增强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力量,提升赣南苏区综合软实力。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与赣南苏区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就赣南苏区红色文化资源来看,开发和发展较好的只有红色旅游,红色旅游给赣南苏区带来新的经济体,只有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中的每一种类型,才能真正意义上开发和传承红色文化资源。有效的保护赣南苏区红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才能有效的发挥其特定的价值,红色文化资源的特定价值是红色文化传承源泉,提升红色文化资源的品质,开发红色文化资源,都能大大提高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概率。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离不开政府的支持,赣南苏区大力发展发展红色文化,建立保障机制,发挥红色文化的内在和外在力量,带动赣南苏区的经济发展贡献其力量。

摘要:苏区精神是红色文化资源的引路人,也是红色文化资源的灵魂,真正意义上体现出一脉相承的艰苦奋斗精神。赣南是一块有着优良的革命传统和拥有最丰富、最有优势的文化资源的红土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苏区精神的发源地,其深厚的内涵文化决定了红色文化资源对赣南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赣南苏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

参考文献

[1]荒坪.红土地与客家文丛-红色无际[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

[2]官盱玲.加快江西文化产业的发展[J].宜春学院学报,2011,(11).

[3]王国华,贾国伟.文化产业热点问题对策研究[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1.

[4]谢庐明,陈建平.赣南红色文化资源分析评价与开发研究[J].党史文苑,2007,(20).

[5]刘绍卫.加快红色旅游的发展[J].广西党史,2005,(2).

[6]付小清.红色文化的传承价值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09.

[7]彭光华.提升赣南红色文化知名度对赣州红色文化发展的几点思考[J].当代江西,2008,(9).

赣南苏区 篇8

目前学者关于农业生产销售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委托代理理论在农业销售中的研究

费威 (2013)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 针对“农超对接”中超市为确保农户提供高质量安全农产品, 对农户实施参与和激励约束的问题, 建立模型并利用库恩—塔克条件进行分析。陈曜 (2007) 综合了经济学、统计学、物流学等相关学科, 提出了委托代理链的观点, 并按照信息可观测性的强弱, 委托代理链可以分成信息对称型、半信息对称型、半信息不对称型和信息完全不对称型, 研究了委托代理理论应用于商品供应链的可能性。何晓兰等 (2010) 利用委托代理理论, 探讨了现实环境下 (既有逆向选择问题又有道德风险问题) 农产品供应链中的农户与农产品加工企业二者的委托代理关系, 就此建立了委托代理混合模型, 并对不同情况下信息甄别的重点进行了探讨。

1.2 信息不对称理论在农业生产中的研究

王鑫 (2014) 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 试图构建政府和农业龙头企业之间的委托-代理模型, 分析政府最优激励契约, 探讨企业风险分担系数和契约激励强度的影响因素。他认为, 政府在制定扶持政策时, 应体现激励性, 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提高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激励强度, 在制定激励政策时考虑企业的外部环境。孙小燕 (2008) 以外部性理论、准公共品理论、逆向选择与信号传递及信息甄别理论、道德风险与委托代理理论为基础, 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探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成因。她认为, 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不对称会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根治方法是构建有效的信号传递、信息甄别及激励与约束机制。

1.3 农业合作社在农业生产与销售中的研究

欧阳琦 (2014) 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研究对象, 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激励与监管为研究主题, 综合生产激励、质量竞争激励、农超供应链质量安全努力因素, 描述了农户与合作组织新型互惠委托—代理关系, 分析了合作组织与农户的安全生产激励问题。徐会奇等 (2010) 假设合作社成员异质, 得出结论认为, 拥有较多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核心成员出任合作社管理者有其必然性。基于合作社现实状况的考虑, 诸如目标不一致、激励不足、监督成本过高等, 核心成员在经营决策中容易产生委托—代理风险。而要降低其风险则要依托于盈余分配机制的平衡、规范治理制度的引入和普通社员素质的提高。

1.4 农场创业创新模式的实践研究

张荣梅等 (2014) 针对高端绿色农产品“卖难”、“买贵”等问题, 在会员制农业和现代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基础上, 探索创新了一种基于会员制的C2C绿色农产品供应链新模式, 以期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然后探讨将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引入高端农产品流通领域, 构建农产品物联网, 确保农产品的安全监控, 以期缓解对农产品质量的信任危机。李福芝等 (2013) 以诺亚农场、沱沱工社和京东绿谷农事体验园为调查对象考察了会员制农业, 认为会员制农场发展存在配套设施不完善、资金需求较大、产品容易形成同质化竞争等问题, 今后还要加大扶持力度、强化服务管理、丰富园区功能、加强城乡对接。

1.5 农业产业化的研究

王艳等 (2010) 试图从博弈论中的合约理论出发, 探讨“公司+农户”模式存在诸如农民与公司市场地位不平等、农产品交易成本过高以及市场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并提出建立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多方力量支持合作社的发展以及发挥第三方监督力量的建议。

2 几种不同的农场创业模式

2.1 诺亚农场模式

位于平谷区马昌营镇王各庄村的北京诺亚有机农场, 总占地面积1300亩, 可为2000余名会员提供高端有机农产品。该农场模式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面向高端客户群。会员定位京津都市圈高消费人群, 以口碑和客户间介绍为主要宣传方式。目前已吸纳会员800余名, 每月新增会员约80名。每公斤蔬菜配送均价约50元, 单一会员年均消费在1.5~2.3万元;二是采取定期配送营销模式。根据配送次数、种类、重量等情况, 分季度、半年、一年3大套餐10种类型, 由会员选择套餐类型, 定期将农产品配送至会员家中;三是应用高端技术。以有机生产技术体系和有机循环体系两个方面10项技术创新为支撑, 建立独有的有机种植管理体系。应用物联网技术, 在温室内设置视频、温湿度计等设备并与互联网联通, 可实现生产者和客户实时在线观看生产情况;四是严控产品质量。农场采取统一安排生产的劳作模式, 放弃“基地+农户”生产方式, 确保农产品质量全部严格达标。

2.2 京东绿谷农事体验园模式

位于平谷区东高村镇南张岱村的京东绿谷农事体验园以生产无公害食品为主, 其发展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面向大型客户群。以企业和大型组织为主要客户群, 主要通过商务洽谈吸纳会员。目前已与汉民集团等5家大型企业或组织建立供需关系。农产品销售价格与普通市场上销售的农产品基本持平或略低;二是采取“认养”营销模式。即会员每年交纳1200元, 便可领种一分地 (66.7平方米) , 由企业出资认养较大面积的农作物, 产品以公司福利形式由企业分发给员工。会员委托农场代为管理, 也可亲自体验农事劳动;三是创新服务模式。将农业生产从提供产品向提供服务转变。农作物为会员所有, 农场受会员委托对农作物进行管理, 农场提供的是服务。而且, 会员会费组成只包括核算土地、种植生产和管理、物流配送等各环节成本及按一定比例设定的利润, 并不包含农产品本身价格, 实现了由“我种你买”向“我替你种”转变;四是会员监督生产。通过定期查阅企业和相关机构的农产品质检报告、实地考察等形式, 会员可实现对产品质量的监控。

2.3 沱沱工社模式

位于平谷区马昌营镇马昌营村的沱沱工社, 主要开展有机果蔬种植、农事体验、观光采摘等。其发展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客户群广泛。普通消费者可通过网络、推介活动或实地走访等形式注册成为会员, 高端客户也可以通过注册会员或者直接签订协议成为会员。针对不同的客户, 设立专门的事业部开展服务;二是采取“B2C”营销模式。消费者取得会员资格后, 即可通过网签合约, 定期、定量获取产品配送。同时, 开通网上超市, 会员也可以随时下单, 企业次日即可将产品配送到位, 实现“新鲜日配”;三是设置旅游休闲体验内容。结合会员的需求和企业发展方向, 企业通过举办农耕文化节, 组织会员体验劳作乐趣, 增加会员的体验感受。

3 创业模式研究启示

一方面, 农产品的鲜活易腐特点导致销售困境, 另一方面, 消费者因为食品安全导致购买困境。农业生产过程中如何实现信息对称, 使农产品安全地从农田到餐桌?本课题将从委托—代理、顾客中心理论和信息网络化的角度出发, 研究如何通过互联网将农场与消费者直接对接, 构建委托—代理制新型农场, 解决销售与购买困境。

3.1 会员制新型农场模式的研究是农业创业模式理论的创新发展

李克强总理于2014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提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的新浪潮, 形成‘万众创新’的新态势”。会员制农场模式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农业领域范围内新模式的研究。

3.2 会员制新型农场模式的研究是农业经营模式理论的创新发展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适度规模的农场经营”, 传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 经营模式理论必须适应实际农业的发展。会员制农场模式是农业经营模式理论的重要组成与创新。

3.3 会员制新型农场的研究将导致农业生产与销售理论的巨大变革

这是“消费者为中心”的市场营销观念理论在农业领域的巨大发展, 对农业的生产与消费将产生深远影响。

3.4 为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重要支撑

会员制农场代替传统家庭联产承包模式, 适度规模的农场经营对农业的效率提高发展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1) 会员制新型农场能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需要有大量的创业机会, 农场的成立与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2) 会员制新型农场以消费者为中心实现农产品产销对接, 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同时, 真正做到农产品预售, 实现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一步到位, 减少中间环节, 降低消费者的购买成本。

(3) 会员制新型农场实行生产透明的方式, 部分解决了食品安全问题。新型农场用机制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生产过程中做到信息的透明使农产品基本处于安全生产状态。

摘要:传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 目前的经营模式理论必须适应实际农业的发展。会员制农场模式是农业经营模式理论的重要组成与创新。会员制新型农场的研究将导致农业生产与销售理论的巨大变革。这是“消费者为中心”的市场营销观念理论在农业领域的巨大发展, 对农业的生产与消费将产生深远意义。

关键词:会员制,赣南苏区,农业创业

参考文献

[1]张荣梅, 胡文岭, 忻红.基于会员制的绿色农产品供应链模式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4, (04) :106-108.

[2]欧阳蕾昵.“会员制”卖菜[J].农民文摘, 2013, (01) :24-25.

[3]房孝钰.“会员制”种菜[J].农民文摘, 2014, (12) :30-31.

[4]刘显春.开展有机生产的会员制有机农业——访北京市平谷区诺亚农场[J].北京农业, 2012, (22) :15-16.

[5]沈雪达.有机农产品的会员制营销模式探讨[J].中国证券期货, 2010, (10) :46.

赣南苏区 篇9

关键词:多维贫困,连片特困地区,生计资本,赣南苏区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随着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中国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启了对落后地区的扶贫开发工作, 经过20多年的治理实践, 绝对贫困人口数量大幅下降, 而长期快速的经济增长是其最根本和最重要的力量来源。但由于城乡和地区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以及分配状况恶化等原因, 进入新世纪以来, 经济增长对减贫作用已不在明显, 单纯的经济增长已难以继续为减贫事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我国的绝对贫困人口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趋势, “连片特困地区”的特征愈发显现出来。2010年10月18日,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特别指出:“深入推进开发式扶贫, 加快解决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问题。”而2010年底召开的全国扶贫工作会议则明确提出, “未来10年, 我国将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主战场, 更加注重解决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问题”。赣南苏区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的主要根据地, 由于自然、历史等原因, 区域内经济发展滞后, 贫困人口数量大且分布及其广泛, 因此对其开展研究则十分必要。

学术界对贫困的研究经历了很长的历史, 并积累了大量研究文献。“贫困”的内涵也从狭义贫困转为广义贫困, 基于贫困的研究, 目前已大致形成了三种较为主流的分析框架:一是1974年由法国学者拉诺 (Lenoir) 提出而经英国学者汤森 (Townsen) 等人发展, 并通过欧盟 (EU) 等国际组织推动形成的社会排斥分析框架;二是1983年由钱伯斯 (Cham-bers) 提倡而经德康 (Dercon) 等人发展, 并通过世界银行 (WB) 等国际组织推动形成的脆弱性分析框架;三是1980年代末由森 (Sen) 等人提及而经斯库恩斯 (Scoones) 等人发展, 并通过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WCED)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UNDP) 、关怀国际 (CARE) 、英国国际发展部 (DFID) 等国际组织推动形成的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 (the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SL) Approach) 。许多国内学者运用上述分析框架对我国的贫困做出了分析和研究 (王晓燕, 2003;韩峥, 2004;陈传波, 2005;刘家强等, 2007;成得礼, 2008;胡初枝, 2008;张大维, 2011;李雪萍, 2012) 。例如:张大维 (2011) 基于可持续生计理论及其分析框架中的生计资本视角, 以渝鄂湘黔边界武陵山区149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社区进行了案例分析, 分析得出当地困现状体现为自然资本贫瘠、物质资本不足、金融资本短缺、人力资本匮乏、社会资本薄弱五个主要方面, 并在治理上通过改善脆弱性环境、改革不合适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 分层推进, 以增进生计资本。李雪萍等 (2012) 也从这一角度出发, 对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县杰珠村进行了分析研究, 从直接生计资本及其积累、农户生计支持系统和村庄社会资本三方面展开了分析和论述。而陈琦 (2012) 着重从人力资本的角度, 对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农村家庭的人力资本进行了考察, 指出在连片特困地区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总体十分匮乏, 人力资本与收入具有相关性, 但人力资本对收入的贡献率却相对较低。

从现有文献研究来看, 学者对贫困问题的研究多集中在以西方经济学的要素理论和投入产出为主的宏观分析, 在宏观致贫和微观致贫的有机结合和综合把握上较为薄弱, 而同时以连片特困地区为对象展开的研究则更为缺乏。因此, 本文在国内外现有研究的基础上, 通过实地调查走访, 以生计资本为视角, 对罗霄山区连片特困地区农村致贫原因展开探索。

二、生计资本视角下赣南原苏区的实证分析

文章以赣南苏区连片特困地区国家重点扶贫工作县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该地区进行微观经济的实地调查, 调研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 以典型性为主要标准, 展开对所调查的村庄的普遍走访, 以户为单位, 通过面对面交谈, 填写问卷, 使有效问卷数量达到全村户数的绝大多数, 以反映该村的总体真实情况, 以及通过查找《中国统计年鉴》《新中国六十年汇编》对赣南苏区宏观经济的调查, 下面即从生计资本的视角, 对赣南苏区的致贫原因进行分析。

1. 自然资本要素

生计资本视角下分析认为, 自然资本是影响生计和贫困的重要因素, 它是指生计的资源流及相关的服务等自然资源存量。调查显示, 赣南苏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农户自然资本贫瘠, 赣南苏区位于江西省南部, 左靠罗霄山脉、南部南岭、右挨着武夷山区, 区域内山地、丘陵面积占90%以上, 耕地面积较少, 多为土壤贫瘠的梯田、坡地。其贫瘠的自然资本表现为:⑴赣南苏区地处我国南方红壤区, 暴雨频繁, 生态失衡, 洪涝灾害和水土流失严重;⑵区域内耕地资源不足, 水土流失严重, 土壤多以贫瘠红壤为主, 例如:宁都县田埠乡马头村全村仅有耕地面积1378亩, 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4亩;⑶区域内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恶劣, 农户多深居偏远深山地区, 交通不便利, 严重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 赣南苏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自然资本表现得十分的稀缺, 成为其贫困的重要原因。

2. 物质资本要素

生计资本视角分析认为, 物质资本是影响生计和贫困的另一重要因素, 物质资本是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 它包括用以维持生计的基本生产资料和基础设施。通过调查研究分析, 赣南苏区的物质资本十分不足, 主要表现为:⑴该地区人口密度比较小, 村庄分散, 村与村之间大部分是山路, 连接县城的公路沿线大都是陡峭山体, 因而很大部分的道路往往宽度较窄, 甚至有些村庄小组根本就没有通公路, 多以沙石公路为主, 柏油路或者水泥路通行里程短, 公路设施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⑵可供人饮用的清洁水不足, 村民生活饮水困难, 例如:宁都县马头村, 崇义县官坑垄村, 由于山地地形, 当地饮水主要方式为建立在山顶的蓄水池, 通过管道引至住房前, 小型为几户人家共用, 大型可满足一个或数个村小组共同使用, 因受自然降水等季节性影响, 在8月至来年3月较长时间内, 山顶水源面临枯竭, 农户只能在山涧溪流中取水;⑶该地区基础设施不足, 卫生院、学校等基础严重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该地区每个村庄平均不足一所学校, 不足一所卫生所, 教师稀缺, 卫生条件滞后。由此可见, 赣南苏区贫困地区体现在生产资料的物质资本显得不足, 成为贫困的重要的原因。

3. 金融资本要素

生计资本视角分析认为, 金融资本是影响生计和贫困的重要因素, 它是指当地居民的现金收入、存款、自由资本存量以及定期资金流入。调查分析显示, 赣南苏区金融资本短缺。总体看来, 其短缺的金融资本表现在:⑴该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较低, 例如:宁都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为3143元, 远远低于江西省5788元的平均水平;⑵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以宁都县为例, 2010年, 宁都县人口80万, 生产总值仅76.5亿元, 人均只有赣州的2/3, 不到江西省一半、全国的1/3;⑶农村危旧房多, 土坯房比重大, 大部分农户家底薄、积累少, 自我发展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 受历史、地理等多重因素影响, 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由此可见, 该区域内金融资本的短缺是致贫原因的关键因素。

4. 人力资本要素

生计资本视角分析认为, 人力资本对生计和贫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人力资本是指知识、技能以及健康状况等一系列指标, 人力资本对当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调研分析, 该区域内人力资本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对宁都肖田乡调查表明, 该地区农户家庭受教育年限均较低, 当地居民知识文化水平低、技能缺失, 与现代社会脱轨, 从而导致该地区贫困的恶性循环, 不利于当地文化以及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区域内医疗卫生条件差, 妇幼保健力量弱, 基层卫生服务能力不足, 15%的行政村没有卫生室, 17.8%的村卫生室没有合格村医, 医疗机构严重不足, 医疗机构床位数低于江西省平均水平, 对当地居民健康没有基本保障, 该地区绝大部分居民生活寿命较其他地区而言比较短。医疗设施条件差、教育设施落后、技能培训缺失产生贫困, 而贫困又进一步导致这些条件的匮乏, 从而陷入恶性循环的境地, 是致贫的重要因素。

三、政策与建议

1. 在扶贫政策和方法的制定上, 要从贫困地区和人群的实际问题出发, 以综合、全面的视角来着眼

由于各地区和农户家庭在贫困状况、主要问题、致贫原因和机制上的很大不同, 在贫困状况的测量、分析上应从多维、综合、系统视角着眼, 在扶贫政策和具体办法的制定上, 从贫困地区和人群的实际问题出发, 以综合、全面的视角着眼, 更好地解决当地和农户的主要问题、突出问题。

2. 提高扶贫政策的针对性, 建立、健全扶贫的瞄准机制

由于不同地区、村庄以及不同农户家庭在致贫原因和机制上的差异, 在现有整体性的扶贫开发方式和扶贫政策下难以做到面面俱到。因此, 在连片特困地区的扶贫工作中需要提高政策的针对性, 建立、健全扶贫的瞄准机制, 以因地制宜的、切实的解决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亟须解决的问题。

3. 在扶贫开发工作上, 要更加重视地理环境这一要素, 在克服“阻碍”的同时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

地理环境是制约着该区域发展的源头因素和关键因素, 众多的致贫原因在其直接和间接影响下产生、演变, 因此在振兴苏区经济发展的扶贫开发工作上, 要更加重视地理环境这一要素。在努力克服地理环境“阻碍”的同时, 还应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号召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促进连片特困地区的经济发展。

4. 以生计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导向, 促进农村居民生计资本的提高

由于生计资本的匮乏, 农村居民在抵御脆弱性风险时较为困难, 且易受冲击而陷入贫困。因此, 促进农村居民生计资本状况的提高有着十分突出的意义。在教育、医疗、财产等多方面进行政策和资金上的投入, 促进其生计资本状况的改善, 提高获得收入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汪三贵.在发展中战胜贫困:对中国30年大规模减贫经验的总结与评价[J].管理世界, 2008 (11) :78-88.

[2]万广华.经济发展与收入不均等:方法和证据[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赣南苏区 篇10

一、返乡创业农民工及体育休闲的相关概述

返乡创业农民工是指在城市里工作半年及以上的时间, 掌握了一定的技术, 拥有了一定资金, 因为工作理念、压力、外部环境等原因的制约, 而产生并实施返回家乡进行创业的农民工群体。 笔者研究的主体是指出生于赣南原中央苏区的八十年代以后的农民工, 作为我国城镇化推进与传统户籍制度严重冲突背景下产生的特殊返乡弱势群体。 该群体有着明显的自身特点, 主要表现为该群体大多经历了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 所以其文化素质更高, 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意念更强烈。 又由于其吃苦耐劳的精神有所欠缺, 所以更希望自己融入到城镇化的生活中来。 返乡创业农民工体育休闲活动是指建立在精神文明生活追求的前提下, 返乡创业农民工能够自愿参加以健身、跑步、台球等为主的体育活动, 以达到身体健康, 身心愉悦等娱乐休闲目的。

二、返乡创业农民工的体育休闲现状

(一) 返乡创业农民工基本情况分析

笔者随机调查了赣南原中央苏区的返乡创业农民工体育休闲活动, 从选取对象的学历来看, 进入21 世纪以来, 尤其是2008 年以后返乡创业农民工越来越多, 而且相对来说其文化程度较高, 从样本数据来看, 拥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的占到了90%以上, 甚至有10%左右的返乡农民工拥有中专和大专学历 (如图1 所示) 。 从数据来看, 近年来返乡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明显高于以往。 另外, 笔者还发现在赣南原中央苏区的贫困地区, 男性的学历水平整体要高于女性, 这也许受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影响造成的。

从返乡农民工掌握的技术来看, 半数以上的返乡创业农民工仍从事建筑、保安、餐饮等中低层次的行业, 而从性别比例来看, 其中男性大多从事保安、建筑业、工厂等行业, 而女性大多从事酒店、餐饮、美容等服务类行业, 而且返乡创业农民工绝大多数服务于民营企业, 不但受保障程度较低, 而且企业引导的体育休闲娱乐活动基本没有。

(二) 返乡创业农民工闲暇情况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 返乡创业农民工参加锻炼的场所主要为非经营性场所, 不过到经营性场所锻炼的比例在逐渐增加, 通过对返乡创业农民工闲暇消遣方式的调查表明 (图2) , 选择睡觉和休息为主要方式的群体仍然占到76%;选择上网打游戏、聊天或者和老乡聊天的占到65%;选择打牌, 主要是扑克牌或者麻将类, 涉及小额金钱性质的娱乐方式达到49.7%;选择晚上偶尔到工作地区的附近市场闲逛或者吃宵夜等方式的比例为36%;而选择参加台球、篮球、健身等体育休闲活动的仅为8%, 且男性多以台球为主;选择其他消遣方式, 比如看电影、看书等方式所占的比例更少, 仅为4%;可以看出赣南原中央苏区返乡创业农民工消费方式在不断改变的同时, 仍然存在较大的同质性和单一性。

总的来说, 赣南原中央苏区的返乡创业农民工参与体育休闲活动的整体比例偏低, 而且选择比较单一。 但通过笔者调查发现, 该群体参加体育休闲活动的意愿还是比较强烈, 希望尽最大可能地融入城镇化的生活方式中来。 就目前来看, 返乡创业农民工的体育活动仍处在比较边缘化的窘境, 还没有成为其生活的主要内容。 同时, 被调查农民工体育活动场地比较简单, 而且仅有几个偶尔健身的农民工也缺乏相关专业指导, 多以个人锻炼为主。

(三) 返乡创业农民工体育活动的特点

1.体育消费的单一性

笔者所谈到的单一性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阐述, 一方面是体育休闲活动项目的单一性, 由于我们调查的赣南地区的男性返乡农民工占绝大多数, 其主要活动是台球, 而且也不是经常去, 而参加其他体育活动的更少, 比如足球、篮球或者健身等等;另一方面是指参加体育休闲活动的目的呈现单一性, 通过调查发现, 赣南地区大多数返乡农民工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打发时间或者缓解压力, 存在该意愿的比例达到70%左右, 真正以强身健体及休闲娱乐为目的的非常少, 仅为30%左右 (图3) 。 而40%左右的返乡农民工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打发时间, 充分说明了大多数返乡创业农民工对体育活动能改善自身的精神状态和价值观的认识存在严重不足。 调查也显示, 参加体育休闲活动的初衷也随着农民工文化程度的不同而呈现出明显的变化。

2.场所的随意性和组织形式的单一性

从笔者的调查中可以看出, 半数以上的返乡创业农民工针对自身的体育休闲活动都选择了免费的场所, 比如公园街道、广场等;仅有五分之一的返乡农民工会选择到附近城镇社区内的健身场地, 比如社区内的球馆、健身房等;而选择消费性体育休闲场所不足十分之一, 甚至相当一部分群体没有固定的场所。这显示了赣南地区返乡创业农民工锻炼场所选择的随意性及就近方便的原则, 同时体现了目前农民工体育休闲场地选择的窘境。从参与体育休闲活动的组织形式来分析, 大多数返乡农民工选择与老乡或亲属一起参与, 个人单独锻炼仅有三分之一左右, 而参加各种系统有效组织的体育活动不足百分之五。上述调查显示了返乡创业农民工体育锻炼的地域性、血源性以及组织形式的单一性, 进而说明这部分群体还不能真正融入城镇化的生活中。

三、返乡创业农民工体育休闲活动的制约因素

(一) 工作性质的影响

据统计, 我国大多数农民工在城市里主要从事建筑业和餐饮业, 都属于工作条件比较差、工作强度较大的行业, 且工作时间普遍较长。 据笔者调查, 从事建筑业、餐饮业的返乡创业农民工回乡之后会继续从事相关的工作, 比如经常几个人组合到一起包工程来做, 每天工作时间平均十个小时以上, 报酬和工时相结合, 无所谓假期。 而且很多返乡创业农民工都已经结婚, 承担着家庭的压力, 为了多挣钱和赶工期, 只好加班加点。 同时, 对于返乡进企业工作的农民工而言, 大多数民营企业也基本无视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千方百计地延长返乡农民工的工作时间, 从而剥夺了他们的休息时间。 总之, 返乡农民工在经过一天长时间超负荷的体力劳动以后, 根本没有精力和时间去参加体育休闲活动, 工作的性质直接影响其参加体育休闲活动的热情。

(二) 体育活动场地资源不足

经笔者调查, 赣南地区的绝大多数返乡创业农民工认为由于其家乡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 导致他们可供选择的体育休闲场地偏少。 笔者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因为返乡创业农民工家乡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 比如赣南地区由于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该地区的相关体育设施非常不完善, 即便有一些免费的体育资源, 要么破烂不堪, 要么就是有偿服务;另一方面是因为即便返乡农民工创业处于该地区的中心地带, 相对来说拥有较多的体育资源, 可是从整个社会来看, 有很多城里人对外来农民工持有偏见, 甚至设置了很多限制性的歧视措施, 直接导致了返乡创业农民工与市区的体育资源绝缘。 上述两方面的原因都会不可避免地造成当前返乡创业农民工体育活动资源不足的局面。 这些不利于全社会构建和谐精神文化建设的因素, 都将进一步降低返乡创业农民工参加体育休闲活动的积极性。

(三) 农民工自身体育休闲意识不强

返乡农民工对于体育休闲活动的理解也存在较大的偏差, 他们认为自己天天从事体力劳动, 工作强度已经非常大, 根本不需要加强体育锻炼, 更没有必要进行健身等活动。 简而言之, 大多数返乡创业农民工简单地把体力劳动等同于体育休闲活动。 从事建筑等高强度体力劳动虽然也属于运动的一部分, 但它只是身体局部的锻炼, 仅能锻炼局部的肌肉力量, 长期发展下去容易导致自身身体机能发展的不平衡, 而系统的体育锻炼则有利于更加全面地提高身体素质。 所以上述调查显示的返乡创业农民工把生产劳动简单理解为体育锻炼的思想是错误的, 而且调查显示一般文化素质高的返乡创业农民工对体育锻炼的认识相对要更合理一些, 反之, 则对体育认识相对不足, 返乡创业农民工自身体育意识的高低直接制约着其自身的参与程度。 同时, 返乡创业农民工进入城镇创业, 自身存在较强的自卑感, 缺乏归属感, 不知不觉地会把自己封闭起来, 很少主动与外界交流, 积极主动参加体育活动更是不可能的事情。

(四) 体育休闲消费成本较高

返乡农民工除了带了技术和资金, 准备相对充分返乡的, 还有因为金融危机企业倒闭或者裁员被动返乡的。 赣南地区的返乡创业农民工回乡, 由于资金比较紧张, 有的回乡就业的收入也偏低, 绝大多数都低于300元。 而且其报酬经常没有保障, 生活压力较大, 比如已婚返乡创业的农民工需要养家糊口, 未婚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又面临着很大的住房及结婚压力, 收入分配主要体现在自身基本消费及家庭消费两个方面。 更重要的是赣南农民工回乡还要面临创业的压力与风险, 资金支出更加捉襟见肘。 所以对于处于社会中下层的返乡创业农民工而言, 其休闲娱乐消费在他们消费支类出中的比重非常低。 据笔者调查, 消费成本过高已成为农民工进行体育休闲活动的主要制约因素, 目前国内大多数的体育设施都是盈利性质的, 价格非常高, 尤其对赣南等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 健身房更是极少, 而且健身房年卡消费都要二三千以上, 其它体育设施也是每小时都在十元甚至几十元以上, 这样的价格对于本来就资金紧张的返乡创业农民工而言无疑偏高, 必然导致他们对体育休闲活动望而却步。

四、基于双重视角的提高返乡农民工体育休闲水平建议

(一) 基于政府主导的体育休闲消费模式

在城乡二元化结构的背景下, 农民工与城市原居民之间逐渐产生了心理、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偏差, 进而导致了返乡创业农民工即使与城市居民生活在同一区域, 但其仍然生活在一个传统的以老乡、血缘等为纽带的相对封闭的圈子里。 笔者认为, 返乡创业农民工体育休闲不足的现象表面上看是一个单纯的体育问题, 其实质是涉及城乡差距以及返乡创业农民工自身权益保障的问题, 也是传统的户籍制度与城镇化进程严重冲突下的产物。

要从根本上解决返乡农民工体育休闲活动匮乏的问题,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 这也是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和引导。 在政府相关部门扶持下的返乡创业农民工体育休闲供给活动, 是全民普及体育活动的重要载体, 也是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从保障返乡农民工工作时间的基础上, 政府部门可以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监督机制, 严格监督企业履行相关劳动法律, 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逐渐引导企业建立起与农民工共同进步、“以人为本”的新型企业管理模式及经营理念;然后政府利用公共财政资金兴建体育场地设施, 或者通过财政补贴方式降低返乡创业农民工的体育消费成本, 从源头上刺激农民工的消费意愿。 政府进行体育资源建设时, 要充分考虑乡村体育休闲活动的需求, 可以在每个乡村建立体育休闲广场给予返乡农民工提供较大的便利性;最后, 政府要加大宣传, 提升全民健身的理念, 可以向返乡创业农民工介绍体育休闲活动的相关知识, 增强休闲意识, 这样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其对体育休闲活动参与积极性。

(二) 基于企业视角的体育休闲消费模式

政府的力量是有限的, 需要借助企业的力量, 尤其作为市场主要支撑的民营企业要站在长期战略发展的角度上, 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信念, 充分认识到有效的精神文化活动与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民营企业特别是城镇企业作为返乡农民工的雇主或者其创业的雏形, 是该群体体育休闲活动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一方面, 民营企业在抓经济建设、追逐利润的同时, 可以尝试性地建立企业内部组织部门, 比如真正发挥工会的作用等, 定期开展体育活动, 以丰富返乡农民工的业余文化活动, 进一步提高返乡农民工工作的积极性。 据笔者调查, 现在一些城镇化企业也在组织相应活动, 但是对于建筑类企业, 由于其自身的高强度、高流动性, 仍有较大的难度;另外一方面, 企业要体现“麻雀虽小, 五脏俱全”的管理理念, 至少提供简单的体育休闲活动条件重视体育配套资源的建设, 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 加大对体育资源的投入, 比如篮球场的建设, 或者租用其他场地进行体育活动, 降低农民工自身体育消费的成本, 提高返乡创业农民工参加文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这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结论

从赣南原中央苏区返乡创业农民工体育发展的情况来看, 目前返乡创业农民工体育休闲活动的参与意识有了较大的提高, 但是仍然偏低, 而且城乡差距仍比较严重, 现状不容乐观。我们需要认识到返乡创业农民工的问题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现实问题, 是我国普及全民健身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社会体育发展不可或缺的环节。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 返乡农民工体育休闲的问题不单纯在于体育休闲, 而在于社会, 要逐渐消除城乡二元化结构下的体制性障碍, 改变对农民工的社会性歧视才是农民工体育休闲活动提高的根本。

参考文献

[1]刘宏业.农民工体育“荒漠化”的社会致因与脱困出路[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8, (9) .

[2]王晓贞.江苏省返乡创业城市农民工体育消费现状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0, (1) .

[3]张英, 程远义.返乡创业城市农民工参与体育健身的现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09, (2) .

[4]帅广震.我国农民工体育参与及利用体育公共服务对接研究[D].长沙:长沙大学, 2012, (4) .

上一篇:图像梯度下一篇:酸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