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新课的引入

2024-07-12

初中化学新课的引入(精选九篇)

初中化学新课的引入 篇1

一、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导入新课

“数学即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 , 又服务于生活. 数学课堂的情境创设很多时候都是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入手. 如八年级学生在刚学习函数的定义时, 对什么是函数学生总认为抽象、难懂, 好多教师也认为不好导入. 我在教学中举出例子:超市苹果一公斤6元, 两公斤___元, 3公斤___元.先让学生填空后再设计问题:如果我买了x公斤的苹果花了y元 , 请写出x与y的关系式. 同学们很快就写出y = 6x这个式子. 在此, 就直接导入函数的定义:设在某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 y, 如果对于x在某一范围内的每一个确定的值, 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 那么就称y是x的函数, x叫作自变量. 这样不但可把函数的定义让学生理解清楚, 还可以把正比例函数的定义同时传授给学生. 进一步设计:如果超市要收一只0.2元的购物袋, 则y与x的关系式又是如何? 学生很快就可以写出y = 6x + 0.2.这样就是一个一次函数的例子. 对于函数这一章的第一课时函数的定义、第二课时正比例函数和第三课时一次函数的定义教学都简单地传授给学生.

教师能将教材上的内容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例, 以情境的方式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 以此拉近数学与学生的距离, 学生学起来既简单也省时间, 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利用原有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这种方法也是数学课堂教学最常用的一种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也就是利用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 而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自然延续和升华. 用这种方法创设问题情境, 自然流畅, 既有利于复习旧知识, 又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比如:统计中学了条形图要学习直方图, 如果直接传授直方图的定义、画法和作用, 并不好上. 我在教学中, 举出例子: 要统计本班160米、150米、140米的学生各有多少人, 该如何进行? 先让学生练习, 后抛出:如果我要统计160~150米、150~140米 , 统计的不是单独一个数而是一个阶段 , 该如何进行? 思考:要解决这个问题, 关键要解决什么?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导入直方图与条形图的区别再进行传授, 学生极容易掌握, 也明白了学习这一节课的用处.

通过复习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引入新课, 让学生亲历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使学生在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获取知识、掌握知识, 同时使学生在快乐中接受知识.

三、通过动手操作导入新课

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 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 因此, 教师要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各种活动, 让学生动起来, 以活动促学习, 以活动促发展,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数学实验等活动, 来发现数学、认识数学、研究数学, 从而实现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例如, 在讲授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课时, 我是课前布置两组同学, 一小组带2根20 cm长和一根40 cm长的木棍, 另一组则带来三根长分别为20 cm, 21 cm, 40 cm的木棍, 让同学自己拼图, 看看能拼出哪些几何图形? 第二组同学可以拼出三角形, 而第一组同学无论怎么拼, 都只能拼成线段或是角, 无法拼出三角形. 由此我让同学们自己归纳总结, 要组成一个三角形, 三边必须满足的关系.

四、出示实物或教具, 创设问题情境

实物、教具的特点是形象直观, 给人以真实感, 它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从生活的直观到数学的抽象.几何图形处处可见, 处处都有运用, 而学生只见其用, 不知其理.于是我根据教材内容, 自制简易的教具提出有趣的问题, 创设情境,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传授“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时, 很多学生都无法很快掌握, 我从家里带了一根容易弯折的铁丝, 自己动手分别弯折成Z, F, C, 先教他们理解具有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关系的两个角都有一条公共的边, 还有两条被公共边所截得边 (“三线”) 所构成的角, 告诉学生满足这三个关系的角它们是不在同一顶点处的两个角之间的关系.再与几何图联系, 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这三种角的定义. 实物的展示, 往往会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从心理上激起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为学习本节内容奠定了基础.

五、利用旧知识的片面性和不完备性创设问题情境

例谈初中数学新课的引入方法 篇2

一、设疑引入

设疑是为了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疑问,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所以教师可以就学生已经学过的某一个知识点进行提问,为引入新课做准备。一旦学生产生了解疑的需求,就会积极调动思维,充分地思考问题。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时,笔者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置了一个问题:“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用哪种灯最划算?由于同类产品的市场竞争相当激烈,有的以质取胜,有的以价争先,但质量与价格之间往往存在一种矛盾关系,即物美了价就高,价低了物就不美了。那么,如何才能使这两者达到平衡与统一呢?我们将在这堂课中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用它可以很好地解决类似的问题。”这个问题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自然会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当中。

二、趣例引入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驱力,而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成分就是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他们就会主动研究问题、积极思考问题。在引入新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寓趣味于其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可以诱发学生深入思考问题,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幂的运算时,笔者先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一粒芝麻很小,质量不到0.01克,与太阳的质量相比,简直可以忽略不计。但是若把一粒芝麻作为第一代播种下去,收获的芝麻作为第二代,然后把第二代种下去……如果播种下去的芝麻全部能发芽、成长,这样一直到第十三代,芝麻的总质量将会是太阳质量的5倍。”对于这个数值,学生感到无比惊讶,笔者顺势导入幂的运算,在满足学生好奇心的同时,成功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提问引入

教师可以设计与新课内容有紧密关联的问题来引入新课,把学生的学习变为自己寻求答案的主动活动,调动他们的积极思维,教师只要根据教学情况进行引导,就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时,笔者先让学生思考:“三角形全等的定义与判定方法是什么?我们如何判断两个三角形相似?判断条件能不能减少?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需要三个条件,你认为判断两个三角形相似至少需要哪些必备条件?”学生经过思考,新知识就是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获得的,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而且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又使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

四、联系生活实例引入

日常生活中包含着许多数学知识,如果采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来引入新课,会使学生感觉亲切,觉得抽象的数学概念也容易接受了。 如在教学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时,笔者是这样导入的:“为了改善本乡的店前村、界田村、南岸三村吃水难的问题,乡政府决定新建一个水电站,向三个村庄供水,要求水电站到三个村庄所铺设的管道长相等,你能帮他们找出修建水电站的最佳位置吗?如果将三个村庄抽象成A、B、C三个点,如何求作一点M使MA=MB=MC?”笔者留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让他们思考:“这个点在哪儿?这个点怎么找?也就是说如何满足同一平面内一点到其他三点的距离都相等?利用学过的知识,可以构造以M为顶点的等腰三角形△MAB、△MAC、△MBC,而如何构造这样的等腰三角形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这种实例导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对新知识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让学生亲历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运用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新课的引入艺术 篇3

一、承前启后, 温故引新

化学教材有些章节之间有着一定的逻辑关系, 前面的知识是后面知识的前提和基础, 后面的知识则是前面知识的扩展和深化。从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 不仅使教学任务循序渐进, 学生容易接受, 而且由于引导学生从已知着手去探求未知, 既减轻了难度, 也容易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和兴趣。

如《硫化氢》的性质一节的导入:“首先请大家共同回忆, 在第一章《氧化-还原反应》这节课中曾提到:当某种元素处于元素的最低价时, 只能被氧化, 在反应中只表现还原性。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硫化氢, 硫元素就处于最低价, 因此, 硫化氢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表现出很强的还原性……”。

二、联系实际, 引起注意

实际生活中有很多事例都与化学相联系, 也是学生熟悉、甚至亲身体验过的, 将这些事物和现象引入新课, 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如在讲《醇》这一节时跟学生说:“告诉大家一个不幸的消息:一九九八年春节, 山西省汶水县发生一起特大假酒案, 造成死伤多人的惨剧。那么所谓假酒, 到底假在那里?”看到学生等待的目光, 我接着说, “就是乙醇中掺入了有毒的甲醇。甲醇毒在哪里, 请看课本……”再如, 在讲水解平衡移动的因素时, 我说:“我们大家都知道, 在洗油渍的碗碟时, 经常加点碱面, 而且水越热, 去污效果越好。大家自然便明白了, 加热有利于盐类的水解。

三、直观演示, 增强感知

直观演示可以化抽象为形象, 变呆板为主动, 有助于学生增强感知,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直观演示可展示挂图、标本、模型、实物, 也可采用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如在讲物质空间结构与有机物的结构时, 老师可向学生展示空间立体模型。在讲乙烯加成原理时, 通过多媒体课件, 向学生展示其形成过程。

四、巧引资料, 激发兴趣

一位外国名人说:“哪里没有兴趣, 哪里就没有记忆。”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说:“成功的真正秘密是兴趣。”针对学生心理特点, 教师可将与讲授内容有关的资料引入新课, 以激发学生兴趣。

巧用资料包括:说段趣闻、讲个小故事、吟诵诗词、解释典故、引用俗语、农谚等等。如讲授《乙醇》时, 我开口道:“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从古至今, 人们对酒是情有独钟,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它———乙醇。”可以想象, 带着这么一种浓厚的兴趣, 课堂效果能差吗?

五、开门见山, 切入主题

这是一种直接揭示新课主题的引入方法, 这种方法清晰简明, 使学生一目了然, 此法多用于相对独立性较强的章节。如讲第二章第一节时, 如此引入:“第一章我们学习了氯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 今天起, 我们要学习化学常用的一种物理量———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例谈数学新课的引入方法 篇4

一、直接引入法

直接引入法是指教师在上课时直接说出要讲述的课题。这种方法简单容易,但引入效果一般,因为它没有提出具体的学习目标,而且提出的新课题令学生感到陌生和茫然,不能集中注意力,也不能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缺乏学习的动力。经常使用直接引入法,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不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在一般情况下,笔者建议教师最好不要采用这种引入方法。

二、问题引入法

问题引入法是指教师根据要讲述的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通过造成悬念来引入新课。它比较积极地提出了与课题有关的问题,指明了学习重点,明确了学习目标,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

问题引入法一般用于前后知识联系密切的教学内容,或者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熟知的现象为基础的前提下,教师提出学生似曾相识,但欲言而又不能的问题时,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如在教学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思考:“两个三角形全等,一定要三对边、三对角对应相等吗?怎样使判断简单一些?”这样一来,学生会怀着强烈的学习欲望去探索新的方法。

三、复习引入法

复习引入法是指通过复习学过的知识,引入新课的学习内容,这种引入方法使学生了解到新内容是旧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便于学生更系统地把握知识结构。它一般适用于定理和性质的教学。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笔者就运用复习引入法,把上节课讲到的理论重新复习一遍,使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不感到生疏,利于新课的展开。

四、实验引入法

实验引入法的最大特点是直观形象、生动活泼,且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有利于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种方法是通过学生亲自实践操作而引入新知识,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使知识的引入更加自然,使抽象的问题变得通俗易懂。

五、资料引入法

资料引入法是指教师用各种资料,如科学发明发现史,科学家轶事和故事等,通过巧妙的编排和选择来引入新课,将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使学生的思维顺着教师讲述的情节进入该课的学习。这种引入方法具有真实可靠、生动有趣等特点。

六、激趣引入法

激趣引入法是指教师通过游戏、谜语、诗歌、对联等方法来引入新课。这种引入方法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如在教学垂直时,笔者以“大漠孤烟直”作为谜面让学生来猜;在教学开方时,笔者以“医生提笔” 作为谜面让学生来猜;在教学“直线与圆相切”时,笔者以“长河落日圆”作为谜面让学生来猜。

引入新课时,教师一定要切忌几个问题:一是方法单调、枯燥无味。有的教师不能灵活多变地运用各种引入新课的方法,总是用固定的、单一的方法行事,使学生感到枯燥、呆板,激不起学习的兴趣;二是洋洋万言,喧宾夺主。新课引入时,教师不能信口开河,夸夸其谈,引入时间过长,就会喧宾夺主,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三是离题万里,弄巧成拙。引入新课时,教师所选用的材料必须紧扣教学内容,不能脱离教学主题,否则不但起不到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的作用,反而会干扰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给学生的认识过程造成障碍。

物理新课的引入方法 篇5

关键词:学生,引入,激发,方法

一、温故求新法

复习是教学必要手段,我们可以根据授课内容,引导学生对新的知识有内在联系的旧知识加以复习,引出新知识.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运用知识迁移原理,提出或启发学生产生“为什么”?“怎么样”?这种方法显著特点是旧知识必须与新知识挂起钩来,旧知识发展必然要引出新的“为什么”?

例如,在讲“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一节时,可以先让学生复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个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或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时,物体总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然后问:如果有外力或合外力不为零时,物体将处于什么状态?这样学生必然会展开联想,产生有外力时将会“怎么样?”的新问题.此时开始新课的讲解正是时机.

温故求新是一种常用引入新课的方法.其中“温故”是手段,“求新”是目的.

二、联系实际法

联系学生和日常生活、生产实际的具体事例,引入新课,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自然而亲切.

如,为讲“离心现象”一节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下雨天,我们旋转打湿的雨伞,伞上的雨水为什么能脱离雨伞飞出去?如,杂技演员作水流星表演,为什么当水流星运动到最高点时,水不流出来?角速度多大才能完成上述表演?

利用这些学生所熟知的日常生活经验,可以有效吸引学生去追求答案,激发他们积极思维.

三、小实验引入法

利用小实验演示来引入新课,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小实验选取得当、演示方法巧妙,常可以使学生发生惊奇和疑问,从而激发学生思维.正如,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这样,教师在上课一开始就创造出一种引人积极思维的良好气氛.

例如,可以用喷雾器背对着太阳喷水雾,一个美丽的人造彩虹立即出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赞叹不已,这就大大激发他们认识和解释此现象的强烈欲望.

如,讲“曲线运动”时,可用红色粉笔分别做竖直下抛和平抛的小实验,导入新课,当学生发现一个作直线运动而另一个作曲线运动时,就会提问“粉笔为什么会有不同轨迹?这样自然就导入曲线运动的讲解.

四、求异法

如,讲“电磁感应现象”时,一开始可以提出质疑:我们已知道了电流能够产生磁场,那么反过来,磁场能不能产生电流?如果能,用什么方法产生?新课随之开始.

如,在讲到“感应电流的方向”时,可以这样提出问题:通电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方向,也即是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方向是用左手定则来判断的,那么导体在外力作用下,在磁场中作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即闭合电路中一段导体),所产生的感应电流方向又该用什么方法来判断呢?这种方法使学生从对比、相互关系中产生联想,既便于记忆,又便于理解,同时又使学生逐步学会有关物理学思考和研究方法,可谓一举多得.

五、故事引入法

有趣的东西,学生喜闻乐见,教师若能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把与教材相关的趣味知识、故事引入课堂,不仅能吸引学生,使课堂产生愉快学习气氛,而且还能使学生越来越喜欢这门学科.

例如,在讲“电流的磁场”一课时,可以引入这个故事:1820年4月的一天,奥斯特像往常一样平静的走上教室中的讲台,他在课堂上演示物理实验时,无意中把指南针放在一根导线下方,就在接通电流一瞬间,细心观察的学生突然喊道:“磁针动了!”奥斯特急忙切断电流,结果连他自己也看到了磁针自动回转到了正常的位置上.这个现象使他惊讶得目瞪口呆,几乎连课都上不下去了.学生都在窃窃私语,谁也不知道为什么教授看到了这个现象后会六神无主.原来以前奥斯特就曾经猜测过电流与磁场可能会有密切关系,但长期以来他找不到实验事实做根据,他差点绝望了.没想到上课无意中竟解决了这个问题.奥斯特闭门不出,整整紧张工作了三个月,他用各种实验都证实了通电导体周围确实存在磁场,这个磁场对磁针施加作用,使磁针偏转.1820年7月奥斯特将实验结果写成报告通知欧洲各实验室.磁和电的联系第一次被实验证实了.

六、步步为营法

对某一现象或某一公式,在学生对它还没有透彻理解时,在学生回答错误的前提下,教师有意设置障碍,让学生陷入事先设计好的“圈套”中,使他们的回答自相矛盾,“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从解决矛盾入手,开始新课的讲解.

如,在讲“自由落体运动”时,学生已知由于重力的作用,手中的金属小球有放手后会竖直下落,又看到从同一高度下落的纸片与金属小球快慢不同(教师演示).教师可问:“为什么小球和纸片快慢不同?”学生必然回答:“小球比纸片重”教师可进一步追问:那么,“将小球和纸片绑在一起下落,又会怎样呢?”此时部分学生会说出它们下落快慢介于小球与纸片单独之间,而另一部分学生则说出它们下落的快慢比小球与纸片任何一个单独下落都要快,原因是重量更大.教师再进一步追问:“到底怎么样”?此时,差不多全体学生都因陷入困境,而进行积极思维.此时教师开始讲解新课.

新课标下中学物理新课的引入方法 篇6

一、妙用实验, 激发兴趣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对每个物理规律的掌握, 也是直接或间接地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实验便是取得感性认识的理想手段。

例如, 在进行“自由落体运动”这节课时, 一开始可先做这样的演示实验: 在一个约一米长的玻璃管内装有鸡毛、大头针、石子、纸片等, 把它们倒到一端后, 然后快速地把玻璃管倒过来, 结果大头针、石子下落的快; 鸡毛、纸片下落的慢。问: 这是为什么? 然后把玻璃管内的空气抽掉, 重作前面实验, 结果它们下落的一样快。接着问: 为什么同样的物体, 在没有空气时下落的一样快? 而在空气中下落的快慢不一样? 当学生亲眼看到这些物理现象, 并要他们作出解释时, 必然会寻找原因, 想要知其所以然, 新课也就自然引出来了。

这样引入课题有两点好处: 一则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使学生实实在在地观察的真实的实验现象。

二、温故求新, 自然过渡

这种方法是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 提出或启发学生产生“为什么”“怎么样”之类的问题, 从而对即将讲授的新知识产生迫切求知的欲望, 主动积极地开展思维活动, 进入新课的学习。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旧知识与新知识有着必然联系的那类教材。

例如, 在讲“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一节时, 可先让学生复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就是说, “一个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或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时, 物体总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然后, 提出问题: “如果现在有外力且合外力不为零时, 物体仍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者静止状态吗?”然后会容易地回答: “当然不是, 因为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就为止了”。同时, 学生必然会展开联想, 产生“有外力时物体将会怎么样”的新问题。此时开始新课的讲解, 正是时机。

温故求新法是一种常用的引入新课的方法。这里, “温故”是手段, 而“求新”则是“目的”。我们在拟定教学流程时, 应对教材反复推敲, 精心设计出有层次、有重点, 即能起到“温故”作用, 又能达到“求新”目的。

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劳动同样是获得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 通常说的生活经验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感性认识, 学生在长期的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不少实践经验, 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条件, 进行新课时可根据教材内容, 选择典型事例为先导, 引入新课。

三、悬念设疑, 引发动机

亚里士多德讲: “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悬念设疑法, 指的是在引入新课时, 提出大多数学生看起来与本课教学内容无大关系, 实则联系紧密的典型问题, 并能迅速激发学生思维的方法。

例如, 在讲“加速度”一节时, 可设置这样的问题: “人和火车赛跑, 哪个跑的快”, “仔细想想是不是一定是火车快”, “开始几秒内人可以比火车跑的快, 但1秒以后即使世界短跑冠军也跑不过火车了! 这说明, 最后的速度是火车的大, 但速度的变化可以是人的快”。再设问: “如果在疾驶着的火车的正前方20米处站着一头牛, 火车能否急刹车而不撞倒牛呢?”“如果把火车换成汽车呢? 换成自行车呢?”这又是一个速度变化快慢的问题。物理学上反映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叫“加速度”, 今天我们就要研究这个问题。这样的引入, 层层设疑, 步步设问, 顺利突破难点, 点明主题。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产生探究问题的强烈愿望。

四、史料运用, 燃起激情

物理学史上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和传说, 情节动人, 妙趣横生, 引人入胜, 这些故事能激发学生热爱物理, 学好物理知识、发展自己创造才能的强烈愿望。

例如, 讲授“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时, 通过幻灯播放:2013年6月11日, 神州十号飞船由长征二号F改进型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下面请看飞船升空一刹那的录象片段, 录象约30秒钟, 旁白: 火箭发射时, 燃料燃烧形成的高温高压的气体, 从火箭尾部向下喷出, 火箭的壳体向上飞去。教师设问: 火箭是靠什么力量飞上天空的? 它为什么能在没有空气的太空中飞行? 相信通过今天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学习, 我们能够找到问题的答案。在样的引入具有现代气息, 爱国主义教育在潜移默化的进行, 火箭发射的录象使学生情绪高涨, 学习效果自然不同一般。

五、逆向思维, 展开想象

利用逆向思维或发散思维, 按照与原来思路相反的方向去考虑, 或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去猜想, 提出与新课有关的问题, 以导入新课。例如, “牛顿第一定律的”导入: “假如整个地球表面是光滑的, 我们的生活会变成怎样……”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尽管得出与客观现实完全相反的现象, 但对我们学习物理知识是有用的。能使其步步向牛顿第一定律的引出, 以发散思维引出新课。又如, “电磁感应”的导入, 演示奥斯特实验, 电流的周围有磁场为切入点, 以法拉第用自然对称法则看待物理现象, 提出“电能生磁, 磁能否生电呢?”引出电磁感应现象。

总之, 成功地引入新课, 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 引起浓厚的兴趣, 激发强烈的求知欲, 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指向特定的教学程序中。因此, 在新课的教学中, 注意采用灵活的引入方式, 既为本节新课的教学服务, 也为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供机会, 同时, 还有利于实现向高考的平稳过度, 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新课引入是课堂教学中的起点, 是新课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物理教学中尤为重要。在新课程条件下, 如何提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巧妙地引入新课, 则是我们一线教师值得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课堂教学,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参考文献

[1]张主方.课堂实验探究有效性的思考和实践.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010, (10) :2-3.

[2]朱其勇.试论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中学物理, 2008, (04) :3-5.

数学教学新课的引入 篇7

一、以旧带新引入新课

从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 在日常教学中是被大家经常和广泛应用的一种引入新课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而且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路搭桥, 教师在引课中应抓住新旧知识的某些联系, 在提问旧知识时注意引导学生思考、联想、分析, 使学生感受到新知识就是旧知识的引申和拓展, 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复习巩固旧知识, 而且消除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恐惧和陌生心理, 及时准确地掌握新旧知识的联系, 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二、故事式引入

数学的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多姿多彩的故事史, 有数学家呕心沥血孜孜求索的故事;有闪耀广大劳动人民聪明与智慧的故事;有我国古代的数学家为人类做出不朽贡献的故事……这些故事既能启迪学生的智慧、拓宽他们的视野, 又是很好的引入素材。例如: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一节课的引入中, 给学生讲德国数学家高斯小时候解一道算术题的故事。师:伟大的德国数学家高斯在上小学的时候, 一次教师布置了一道数学题:“把从1到1 00的自然数加起来, 和是多少?”老师以为学生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得出答案, 然而小高斯略略思索就得出了答案:5050, 这使老师非常惊讶。那么, 高斯是用了什么方法巧妙地计算出来的呢?通过这故事, 激发了学生探寻等差数列求和规律的强烈欲望。又如在专题讲授“换元法”时, 用“曹冲称象”中以石代象、“孔明草船借箭”中以借箭代造箭的故事作为引入;在讲授“正难则反”的数学解题思想时, 用“司马光砸缸”救人是通过使水离开人的故事作比喻引入。这些故事耐人寻味, 独具匠心, 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同时也体现了数学思想的无时不在、博大精深之处。通过这些故事的引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数学就在生活中, 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三、联系实际法引入

数学中所学的知识, 不少能直接用于实际当中, 如果在教学中能以实际应用引入新课, 势必能吸引学生, 使学生精力集中, 兴趣盎然。我们提出的问题可能就是学生思考过, 但又无法解决的问题, 这样更会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和明确的求知目标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例如在讲《排列和组合应用》时, 以学生参加竞赛为背景, 举了这样一个例子:A、B、C、D、E五名学生参加演讲比赛, 决出了第一到第五名的名次。A、B两名参赛者去询问成绩, 回答者对A说:“很遗憾你和B都没有拿到冠军。”对B说:“你当然不是最差的。”从这回答分析:5人的名次排列共可能是__________ (用数字作答) 种不同情况。创设这些生活实际的例子, 既使学生好奇, 又使他们感觉到数学知识的用处, 说明数学不是抽象的, 数学是实实在在的, 看得见摸得着。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新课的引入 篇8

引入新课, 就是通过各种方法引出所要讲述的课题, 把学生领进学习的“大门”。如果一堂课的开始, 教师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地导入新课, 学生就会兴趣盎然、精神集中地投入新课的学习, 就会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每天都重复着那句单调而乏味的“今天我们讲×××”来引入新课, 学生则会听而不闻, 旁若无“事”。学生在这种涣散和无意识的心理状态下, 是不可能集中精力把课听好的, 因此也就不会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引入新课的作用

1. 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好的新课引入能强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人的注意力在高度集中时, 大脑皮层上的有关区域便形成了优势兴奋中心, 对所注意的事物专心致志, 甚至会忘掉其余一切。所以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进入教室后情绪尚未稳定、注意力尚未集中之前, 运用适当的手段或方法使学生的注意力尽快集中到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上来。反之, 如果教师在刚上课时, 不注意引课技巧, 就不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更谈不上学习了。

2.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世界, 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积极的意向活动。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 才会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坚定性, 古人说的“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正是这个道理。古今中外的科学家、发明家无一不是对所探讨的问题有浓厚的兴趣, 才获得最后成功的。

3. 能承上启下, 使学生有准备、有目的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好的新课引入, 应该起到复习旧知识, 引入新知识, 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桥梁的作用, 从而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平道路, 明确目标, 打下基础。

4. 能为新课的展开创设学习情境

良好的新课引入可以起到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 使学生的情绪愉快地进入学习过程, 为新课的展开创设良好的条件。

二、引入新课的一般方法

1. 直接引入法

即在上课时直接说出所要讲述的课题。直接引入法最简单容易, 但引入效果一般都不好。它不易提出具体的学习目标, 因为所提出的新课题对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 使学生感到茫然, 不能集中思维和注意力, 缺乏学习的心向。经常用此法引入, 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因此, 在一般的情况下, 不宜采用此法。

2. 问题引入法

即针对所要讲述的内容, 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 让学生思考, 通过对问题造成的悬念来引入新课。问题引入法用比较积极的形式提出了与所要学习课题有关的问题, 点出了学习的重点, 明确了学习的目标, 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指向更为集中, 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问题引入法一般用于前后知识相互联系密切的新授课教学, 或本节所研究的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新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熟知的现象为基础的前提下, 提出学生似曾相识, 但欲言而又不能的问题, 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刺激求知的渴望。如讲“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 可先让学生想这样的问题:两个三角形全等, 一定要三对边、三对角对应相等吗?能不能少点条件使判断简单?这样, 学生会怀着强烈的学习要求和欲望去探索新的方法。

3. 复习引入法

即通过复习已学过的知识, 引入新课的学习内容。

4. 实验引入法

实验引入法最大的特点是直观形象、生动活泼, 且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 便于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使他们仔细地观察, 认真地思考。通过学生亲身实践操作而引入新知识的过程, 能提高学生观察力、思考力, 使知识引入更自然, 使抽象的问题变得通俗易懂。

5. 资料引入法

即用各种资料 (如科学发明发现史, 科学家逸事、故事等) , 通过巧妙的编排、选择引入新课。这种引课具有真实、可靠、生动有趣等特点。通过引入科学史上的有关资料, 能从中有效地进行思想教育, 进行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通过讲述生动的故事, 将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 使学生的思维顺着教师所讲述的情节进入该课的学习。

6. 激趣引入法

即通过游戏、迷语、诗歌、对联等引入新课。

7. 错例引入法

针对学生易犯的错误, 设计错例, 借此引入。

三、引入新课时要注意的问题

1. 方法单调, 枯燥无味

有的教师在引入新课时, 不能灵活多变地运用各种引入方法, 总是用固定的、单一的方法行事, 使学生感到枯燥、呆板, 激发不起学习的兴趣。

2. 洋洋万言, 喧宾夺主

新课引入时不能信口开河, 夸夸其谈。如果占用时间过长, 会喧宾夺主, 影响正课的讲解。

3. 离题万里, 弄巧成拙

引入新课时所选用的材料必须紧密配合所要讲述的课题, 不能脱离正课主题, 不然不但没有起到帮助理解新知识的作用, 反而干扰了学生对新授课的理解。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种教学艺术。”

总之, 不管创设什么样的数学情境, 核心是蕴涵其中的数学问题。问题是数学的灵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各自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积累出发, 进行积极的、独特的思考, 从新鲜有趣的素材和情节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教师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问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 造成心理上的悬念, 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 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迫切的要求下学习, 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积极性的目的。这样, 才能提高我们的课堂效果, 使我们的数学堂教学焕发课出生命的活力。

初中化学新课的引入 篇9

一、温故知新引入法

温故而知新, 这是一种最常用的引入方法.通常是当新旧知识联系较紧密时, 用温习旧知识来自然地引入新课.如教授“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第一课时, 我是这么引入的: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随机事件及其概念”, 回忆一下上节课的内容:什么叫随机事件?事件分为哪几类以及怎样求随机事件的概率?从而引出问题:做大量的重复试验太繁琐, 效率太低不可取, 因而我们需要学习一种求随机事件概率的简捷方法.这种方法引入新课, 既可以巩固旧知识, 又可促进新知识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 从而有利于用知识的联系来启发思维, 促进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故事讲述引入法

数学的枯燥和单调常常会使学生觉得学得非常乏味.为了给单调的数学学习增加一些活跃的气氛, 有的时候在新课引入的时候讲个小故事, 帮助学生认识数学的作用, 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 在讲授概率第一课时时我是这么引入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美国曾经宣称:一名优秀的数学家的作用超过10个师的兵力.你知道这句话的由来吗?1943年以前, 在大西洋上英美运输船队常常受到德国潜艇的袭击.当时, 英美两国限于实力, 无力增派更多的护航舰, 一时间, 德军的“潜艇战”搞得盟军焦头烂额.为此, 有位美国海军将领专门去请教了几位数学家.数学家们运用概率论分析后发现, 舰队与敌潜艇相遇是一个随机事件, 按数学角度来看这一问题, 它有一定的规律.一定数量的船 (如100艘) 编队规模越小, 编次就越多 (如每次20艘, 就要有5个编次) ;编次越多, 与敌人相遇的概率就越大.美国海军接受了数学家的建议, 命令船队在指定海域集合, 再集体通过危险海域, 然后各自驶向预定港口.结果奇迹出现了:盟军舰队遭袭被击沉的概率由原来的25%降低为1%, 大大减少了损失, 保证了物资的及时供应.

三、实验操作引入法

新课程理念要求:注重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即学以致用)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 指导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 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例如, 讲授“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时, 我是这么引入的:今天早上, 我在上班路上遇到了隔壁邻居张木匠.他向我讨教一个问题:他在装修的时候要在一块长方形的木板上画一个最大的鹅蛋 (椭圆) , 遇到了点麻烦.他知道用两枚钉子钉住一根绳子的两端, 再用一支铅笔, 拉紧绳子, 转一圈即可, 但不知道绳子应该多长, 钉子应该钉在什么地方.大家也知道用两枚钉子、一根绳子和一支铅笔可以画出一个椭圆, 但是怎么画一个指定的椭圆就遇到了困难.接下来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木板、铅笔和绳子.同时让学生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木板、铅笔和绳 (事先通知过的) , 让其中一名同学上来画, 在不断调整中发现问题的本质, 即椭圆中心的选取、实轴长的选取以及焦距的选取, 并且指导学生运用c2=a2-b2选取两枚钉子的位置, 指出这是椭圆的一个性质, 由最大的椭圆也可得椭圆方程中x, y的范围, 等等.从而引出本堂课的内容——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

四、动画演示引入法

有时实验引入会遇到一些困难, 如讲授指数函数y=ax (a>0且a≠1) 一节中, 引入设计为:做一个折纸 (将一张纸对折20次) 与珠穆朗玛峰高度对比.让学生将一张纸对折20次, 遇到了困难.以一张8K纸为例, 对折5~6次已经很难再进行下去了.虽然我们不用折下去也可知道第20次的厚度为220倍的一张纸的厚度, 但到底有多厚我们就不是非常的清楚了.为了克服这个困难, 我们可以借助于多媒体动画演示.先放一段简短的有关展示世界高峰雄姿的风景片, 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接着显示用游标卡尺测量普通纸张的厚度情景, 最后在屏幕上开设两个窗口, 其中一个借助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 利用动画显示纸片累次折叠以至只需20次居然超过珠峰的高度;在另一个窗口显示每次折叠后所得折纸的厚度数字, 通过视频技术, 动画模拟仿真, 文本信息及适当的背景音乐, 吸引学生,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 从而达到引入函数y=ax的目的.

总之, 数学新课的引入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先导.面对数学成绩相对薄弱的职业学校学生, 教师应该加强设计巧妙的新课引入, 能够更为有效地组织新课教学, 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目的, 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摘要:在中等职业学校任过教的老师或许有这样的怨言:中等职业学校的数学课难上, 讲台上老师讲得热火朝天, 下面不温不火, 瞪着一双无辜而又疑惑的眼神看着你, 一副启而不发、呼而不应的模样.相对而言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比起普通高中学生数学成绩要差些, 如何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数学成绩,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是值得我们探讨的一个话题.确实, 万事开头难.本文笔者就如何教学新课的引入谈谈自己的建议.

上一篇:睡眠质量下一篇:数学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