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中的师生角色

2024-08-09

自主学习中的师生角色(精选四篇)

自主学习中的师生角色 篇1

筅河北廊坊职业技术学院马剑尚弘琳

当今社会生产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我国的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挑战, 如何能将“授人以鱼”转变为“授人以渔”, 能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本身的认知能力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

我们不妨先看一个案例:根据有关调查, 以一个60人的班级为例, 课堂上能积极参与思考、讨论并回答老师提问的:小学生阶段为75%~80%, 中学生阶段为25%~45%, 为什么越到高年级, 学生就越不愿回答问题呢?是学生没有答案吗?显然不是。是旧的“一言堂”、“满堂灌”、保姆式的教学方法, 使他们习惯于坐享其成地听权威答案;是教师的绝对权威地位使他们习惯了当“配角”。

传统教学模式中, 理论知识的讲授采用“计算机+投影”或“粉笔+黑板”的方式, 以逐个知识点的讲授为主, 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 缺乏学习兴趣, 课堂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抄写教师板书和整理笔记上, 真正用于理解知识的时间很少, 即使有一个知识点脱节学生也会越听思维越迟钝, 最终导致学习效率降低。传统实验课依附于课堂理论教学, 完全围绕课堂理论内容进行。实验只是验证理论, 只是按开关、看数据、写实验报告就结束了, 且大多数实验必须严格按规定好的步骤进行, 失去实践教学的真正意义, 学生得不到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显然, 这样的实验教学只是一种操作训练, 对不少学生来说, 已成了一种“走过场”的形式, 不能起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 解决问题的作用。

传统的教学方式突出接受与掌握、强调知识与技能, 冷落了发现与探究、忽视了情感与体验, 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和技能准确讲清楚, 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练, 考试时用固定的方法把知识表现出来, 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这样的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上, 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被侵蚀。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卡也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 而在于唤醒、激发、鼓励。”以往的教学注重接受式学习, 追求知识的明确化和标准化, 较多地停留在知识的学习与记忆上, 而未能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深刻, 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发展。

二、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自主性

1. 自主式学习的内涵

从学习方式上看, 学生的学习活动可分为两种基本的学习方式:“接受式学习”和“自主式学习”。“接受式学习”是学生主体所接受的信息由外部指导者直接提供或呈现, 经过学习主体心理的同化和顺应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接受式学习”学习效率很高, 适合学习外显的明确知识。“自主式学习”并不是指自学, 而是指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 在教师的帮助和支持下, 自己寻求或自主建构答案、意义、理解或信息的活动或过程。

2. 创设学生自主式学习的环境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充当的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 而学生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学生的任务只是被动地容纳和接受。这样的师生关系相当于“学生是储蓄所, 教师是储蓄者”。课程运行的效果取决于教师在学生那里储蓄的知识量, 而学生则在不断接受所谓的“博学者的知识赠品”的过程中, 其客体地位及依附于权威的心理便变得根深蒂固, 批判意识及能力也就会随之丧失。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按照从老师那里获得的既定的思维模式去分析问题或是对所记忆知识进行重现, 缺乏对事物的探究能力和自我分析辨别能力;教师本身也已经因为习惯了按照早已熟悉的教案进行教学而使自身的思维方式程序化。倘若我们忽视了这些就会丧失了教育本身对被教育者其创造力和自我建构知识能力进行培养的最终目的。笔者认为可以从改变教学中师生角色和关系入手来考虑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对教师和学生自我能动性的禁锢。

首先我们要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 既重视教师的教, 也重视学生的学。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改变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唯一主角的现象, 应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只有教师从学生心中不可逾越的神坛上走下来, 才能把以往单向辐射式的知识传输变成网状多向的知识交互。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必须打破学生服从教师的旧观念。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破除学生“无知者”的主观假设, 不再把学生看作是不成熟的、不能承担发现知识和创新知识重托的个体, 而应该认为学生是具有批判力、创造力的个体, 他们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视界, 有着自己个体的独特性。在情感方面, 教师要做学生的朋友, 在教育过程中以平等的朋友身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让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育过程和教育活动;在传授知识方面, 教师要善于改变单一传授知识的教育模式, 对引导形式进行研究探索, 从而让学生学会自主创新。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既要引导学生的研究探索活动, 又完全不能代替学生, 只能当好学生的引导者和研究伙伴。教师尊重学生, 鼓励学生的进步, 发现学生的成功、成就并予以鼓励, 可以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来源。在得到教师充分尊重、信任和理解的情况下,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易于激发出来;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信心最容易树立起来;学生无限发展的潜力最容易挖掘出来。同时学生对教师的理解、尊重、爱戴和喜欢, 亲和力强, 也易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通过创设一个民主、平等、互相尊重、充满合作的学习环境和过程,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角色, 激发起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孔子说:“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有些知识, 有些学生确实已经掌握, 甚至比我们的想法更新颖、更独道、更优秀, 不妨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来当“老师”, 老师当“助教”。首先将学生分为若干组, 每个组负责讲解一堂课教学内容中的一个知识点。学生在“备课”的过程中, 要明确所探究的问题, 自己收集、分析信息, 做出自己的假设或预测。在讲解的过程中要对其他同学的问题进行解答。对于在该组学生解答不了的问题则由老师与全体学生经过共同探究求得答案。在探究过程中, 学生已在“备课”时对所探究的问题作出了自己的理解或预测, 课上的探究是在教师的参与下, 与全体同学共同讨论证据、比较结论, 并把自己的结论与科学知识进行比较, 建立联系, 获得新的观点和新的思维方式。在整个过程中, 学生主动地构建、修正或放弃自己原有的认识和解释, 从而扩展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认识。通过这种角色的互换一方面调动起了学生内心自己要当老师讲课的主人翁意识, 另一方面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变得平等、民主、和谐了。学生经历类似科学工作者科学探究的过程, 体验了通过自我的探究获得知识的乐趣, 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 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能进一步认识到知识的价值, 感受人类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体会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学生感到书本中的知识就在身边, 产生探索新知识的愿望强烈, 进而促进学生在学习、生活、实践中形成依靠自主的学习来认识客观世界的意识。

三、教师要注重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在师生角色转换的教学情境下,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学生的思想犹如一只只放飞的风筝, 而教师就是放风筝的人。我们必须承认, 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在探究问题时的分析能力、认知能力还有所欠缺。因此, 在学生的思维相对于教学内容发生脱离或在理解知识过程中出现错误时,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此时, 教师的核心作用不是简单地将现成的结论告诉给学生, 而在于如何引发和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教师的每个教学决策都要以学生的理解、思考、感受和活动为基础, 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经验世界出发, 达到新知识经验的建构, 而不是从教师、从课本出发, 在这种意义上,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但另一方面, 教师并不是跟在学习者思路后面的追随者, 而是要基于学生的反应采取具有引导和促进作用的、积极的教学策略。作为教学的组织者、促进者与监控者, 教师需要设定教学目标, 需要把教学中各方面的因素协调起来, 如教学内容、学生的差异、教学方法和学习环境设计等, 教师是教学这部戏的导演, 同时教师和学生又都是教学中的主角演员, 他们的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着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 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作出正确的评价, 对自己的学习成败作出正确的归因, 引导学生自我总结, 自我评价, 自我纠正, 最终引导学生走自主学习的道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我们坚持以人的发展理论为指导, 以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为核心, 让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创造, 让学生走自主发展终身学习的道路, 最终使他们成为祖国建设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雷文华.中学物理课程的探究式学习.教学与管理, 2007 (6) .

[2]冯文权.对“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命题的多学科视角的审视.教育研究, 2007 (10) .

[3]张伟, 沈瑞珠.自主式学习的网络课程设计探讨.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2 (10) .

转变师生角色  实施自主式学习 篇2

当今社会生产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我国的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能将“授人以鱼”转查为“授人以渔”,能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本身的认知能力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

我们不妨先看一个案例:根据有关调查,以一个60人的班级为例,课堂上能积极参与思考、讨论并回答老师提问的:小学生阶段为75%~80%,中学生阶段为25%~45%,为什么越到高年级,学生就越不愿回答问题呢?是学生没有答案吗?显然不是。是旧的“一言堂”、“满堂灌”、保姆式的教学方法,使他们习惯于坐享其成地听权威答案;是教师的绝对权威地位使他们习惯了当“配角”。

传统教学模式中,理论知识的讲授采用“计算机+投影”或“粉笔+黑板”的方式,以逐个知识点的讲授为主,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缺乏学习兴趣,课堂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抄写教师板书和整理笔记上,真正用于理解知识的时间很少,即使有一个知识点脱节学生也会越听思维越迟钝,最终导致学习效率降低。传统实验课依附于课堂理论教学,完全围绕课堂理论内容进行。实验只是验证理论,只是按开关、看数据、写实验报告就结束了,且大多数实验必须严格按规定好的步骤进行,失去实践教学的真正意义,学生得不到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显然,这样的实验教学只是一种操作训练,对不少学生来说,已成了一种“走过场”的形式,不能起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的作用。

传统的教学方式突出接受与掌握、强调知识与技能,冷落了发现与探究、忽视了情感与体验,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和技能准确讲清楚,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练,考试时用固定的方法把知识表现出来,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这样的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被侵蚀。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卡也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鼓励。”以往的教学注重接受式学习,追求知识的明确化和标准化,较多地停留在知识的学习与记忆上,而未能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深刻,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发展。

二、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自主性

1自主式学习的内涵

从学习方式上看,学生的学习活动可分为两种基本的学习方式:“接受式学习”和“自主式学习”。“接受式学习”是学生主体所接受的信息由外部指导者直接提供或呈现,经过学习主体心理的同化和顺应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接受式学习”学习效率很高,适合学习外显的明确知识。“自主式学习”并不是指自学,而是指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在教师的帮助和支持下,自己寻求或自主建构答案、意义、理解或信息的活动或过程。

2创设学生自主式学习的环境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充当的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而学生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学生的任务只是被动地容纳和接受。这样的师生关系相当于“学生是储蓄所,教师是储蓄者”。课程运行的效果取决于教师在学生那里储蓄的知识量,而学生则在不断接受所谓的“博学者的知识赠品”的过程中,其客体地位及依附于权威的心理便变得根深蒂固,批判意识及能力也就会随之丧失。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按照从老师那里获得的既定的思维模式去分析问题或是对所记忆知识进行重现,缺乏对事物的探究能力和自我分析辨别能力;教师本身也已经因为习惯了按照早已熟悉的教案进行教学而使自身的思维方式程序化。倘若我们忽视了这些就会丧失了教育本身对被教育者其创造力和自我建构知识能力进行培养的最终目的。笔者认为可以从改变教学中师生角色和关系入手来考虑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对教师和学生自我能动性的禁锢。

首先我们要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唯一主角的现象,应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只有教师从学生心中不可逾越的神坛上走下来,才能把以往单向辐射式的知识传输变成网状多向的知识交互。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必须打破学生服从教师的旧观念。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破除学生“无知者”的主观假设,不再把学生看作是不成熟的、不能承担发现知识和创新知识重托的个体,而应该认为学生是具有批判力、创造力的个体,他们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视界,有着自己个体的独特性。在情感方面,教师要做学生的朋友,在教育过程中以平等的朋友身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育过程和教育活动;在传授知识方面,教师要善于改变单一传授知识的教育模式,对引导形式进行研究探索,从而让学生学会自主创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的研究探索活动,又完全不能代替学生,只能当好学生的引导者和研究伙伴。教师尊重学生,鼓励学生的进步,发现学生的成功、成就并予以鼓励,可以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来源。在得到教师充分尊重、信任和理解的情况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易于激发出来;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信心最容易树立起来;学生无限发展的潜力最容易挖掘出来。同时学生对教师的理解、尊重、爱戴和喜欢,亲和力强,也易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通过创设一个民主、平等、互相尊重、充满合作的学习环境和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角色,激发起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些知识,有些学生确实已经掌握,甚至比我们的想法更新颖、更独道、更优秀,不妨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来当“老师”,老师当“助教”。首先将学生分为若干组,每个组负责讲解一堂课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学生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明确所探究的问题,自己收集、分析信息,做出自己的假设或预测。在讲解的过程中要对其他同学的问题进行解答。对于在该组学生解答不了的问题则由老师与全体学生经过共同探究求得答案。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已在“备课”时对所探究的问题作出了自己的理解或预测,课上的探究是在教师的参与下,与全体同学共同讨论证据、比较结论,并把自己的结论与科学知识进行比较,建立联系,获得新的观点和新的思维方式。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主动地构建、修正或放弃自己原有的认识和解释,从而扩展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认识。通过这种角色的互换一方面调动起了学生内心自己要当老师讲课的主人翁意识,另一方面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变得平等、民主、和谐了。学生经历类似科学工作者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了通过自我的探究获得知识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能进一步认识到知识的价值,感受人类探索自然规

律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会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学生感到书本中的知识就在身边,产生探索新知识的愿望强烈,进而促进学生在学习、生活、实践中形成依靠自主的学习来认识客观世界的意识。

三、教师要注重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在师生角色转换的教学情境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学生的思想犹如一只只放飞的风筝,而教师就是放风筝的人。我们必须承认,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在探究问题时的分析能力、认知能力还有所欠缺。因此,在学生的思维相对于教学内容发生脱离或在理解知识过程中出现错误时,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此时,教师的核心作用不是简单地将现成的结论告诉给学生,而在于如何引发和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教师的每个教学决策都要以学生的理解、思考、感受和活动为基础,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经验世界出发,达到新知识经验的建构,而不是从教师。从课本出发,在这种意义上,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但另一方面,教师并不是跟在学习者思路后面的追随者,而是要基于学生的反应采取具有引导和促进作用的、积极的教学策略。作为教学的组织者、促进者与监控者,教师需要设定教学目标,需要把教学中各方面的因素协调起来,如教学内容、学生的差异、教学方法和学习环境设计等,教师是教学这部戏的导演,同时教师和学生又都是教学中的主角演员,他们的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着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作出正确的评价,对自己的学习成败作出正确的归因,引导学生自我总结,自我评价,自我纠正,最终引导学生走自主学习的道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坚持以人的发展理论为指导,以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为核心,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让学生走自主发展终身学习的道路,最终使他们成为祖国建设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雷文华,中学物理课程的探究式学习,教学与管理,2007(6)

[2]冯文权,对“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命题的多学科视角的审视,教育研究,2007(10)

[3]张伟,沈瑞珠,自主式学习的网络课程设计探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0)

[4]张志勇,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奠基—一山东省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2007(3)

自主学习模式中的外语教师角色 篇3

关键词:自主学习 教师角色

随着外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外语教学逐渐从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式自主学习模式转换。众多学校相继推出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但是推出改革措施,建设学校硬件设施只是教学改革的第一步。英语教学改革要想取得成功,关键在于学校的管理者、教师、学生的理念的更新。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对自主学习的研究,就自主学习的概念、自主学习模式下教师的角色作一些探讨。

一、自主学习的概念

自主学习概念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关于培养终身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讨论,在过去的20多年中,西方学者对自主学习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但关于“自主学习”的定义,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概念,大多数学者有一个基本的共同点,即都认为学习者自主学习意味着学习者自我负责管理学习。自主学习即学习者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意识的计划、监控和评估。它包括确立学习目标、定义学习内容、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评估自己的学习成果等几个方面的内容,自主学习的核心就是培养学习者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师角色的转换

语言学家们一致认为,在不同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扮演不同的角色,而且随着教学活动及教学目的的变化,教师的角色也要相应的变化。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英语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但学生自主学习并非意味着教学的责任已全部落到学习者身上。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后天逐渐习得的。要从根本上确保积极有效的外语学习成果,最终的责任依然是教师。教师的角色从原来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者”的角色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管理者、促进者、资源库和评价者。

1.组织管理者。自主学习并不排斥课堂学习,而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要想逐步提高学习者的自主性,教师在课堂上起到组织管理者的作用。教师应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制定出各学期听、说、读、写等技能的总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明确了解自己的目标和方向。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总体状况设计出切实可行的导学方案,并参考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目前的基础情况,与学生讨论他们应该能够达到的最佳学习效果和水平状态,按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要求来设计紧凑有序的课堂教学活动。

2.促进者。在自主学习模式中,教师也相应的扮演着“促进者”的角色。所谓“促进”,根据柯林斯英语词典的解释,就是促使某个行为容易发生或某道工序容易完成。在自主学习环境下,作为促进者的教师充当两个互补的角色:一是提供心理支持,二是提供技术支持。心理支持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作为促进者,要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二是激发学生主动性的能力;三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能力。技术支持主要也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分析学生的需求、目标确定、工作计划、选材、组织交际活动等方式帮助学生计划并开展学习;二是帮助学生自我评估,包括学习初的水平测评、监控进步过程、同学测评等;三是帮助提高学习者的语言和学习意识,以助他们获得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做到能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估。

3.资源库。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当资源库的角色,教师是学生重要的信息来源。要做一个好的资源库的角色,教师必须靠自己的专业知识、职业经验、职业教训精心组织学习材料。在材料使用过程中,教师应参考学习者的反馈意见对材料进行及时改进,必要时甚至要自己编写合适的学习材料。在信息社会中,学生越来越不满足于单纯的课内知识交流,而需要拓展知识面,开发语言能力及社交能力。所以,教师本身也扮演着学习者的角色。教师只有不断“充电”,通过自学、互学、进修等多种渠道,向同行、专家“取经”,提高专业知识及教学水平,才有足够的能量蓄积释放给学生。

4.评价者。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自主学习模式中,教师要定期检查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教师的评价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关注学习过程,试图通过改进学习过程来改善学习结果。形成性评价既是一种评价手段,又是一种学习方式。终结性评价是指在一个学习阶段末,对学生的表现与能力所作的评价。它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因此,教师作为评估者,应酌情考虑增加平时成绩在综合评估中所占的比例,可以保持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帮助学生自我评估或学生互评,可以让学生建立自身学习档案,了解自身学习状况等。

三、综述

现代教育的目标越来越倾向于全面素质的培养。学校教育必须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自主学习对教师的角色定位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作为教师应真正更新观念,统筹合理安排时间,策划教学,既当好“组织者”、“促进者”,又当好“资源库”和“评价者的角色”。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认真领会教师这一特殊社会角色的涵义,责无旁贷地挑起时代赋予的重任,更新教学观念,自觉而主动地调整自身角色,积极发展自己,为实现教育目标而努力。

参考文献:

1.Dickinson, L. 1993. Aspects of Autonomous Learning[J] ELT Journal.47/4:330-336

2.李晓东 英语自主学习模式中教师角色探析[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8):33-36

自主学习中的师生角色 篇4

【关键词】网络媒体  视听说教学  建构主义  自主学习  教师角色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102-02

一、网络媒体环境下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背景

教育部办公厅2007年 7 月正式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1]规定,各高等学校应根据自身条件和学生情况,设计出适合本校情况的基于单机或局域网以及校园网的多媒体听说教学模式,有条件的学校也可直接在互联网上进行听说教学和训练。因此,与之适应的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是对基础阶段传统听力和口语单项课程内容的有益补充和延伸,旨在为学生创造一个集文字、声音、图像为一体的外语教学环境,让学生自主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评价学习结果,使视听说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 有利于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效率。

二、网络媒体环境下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现状

基于新教学模式的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改革措施往往专注于摒弃传统大学英语课“一言堂”的模式,教师不再是教学主体,不再是集教学内容策划、过程实施、目标监督、成绩评估于一身,对整个教学过程具有绝对的控制权[2]。相反,“以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为中心;教师地位由知识传授者转为指导者和监控者;课堂教学模式由教师为中心转为学生为中心”造成了以下现象的出现:教师只是在学期初将本学期学习内容和范围划定,接下来学生就按照教材和学习任务,利用网络搜集资料自己完成即可,完全忽视了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和学习质量的监督。有的教师甚至认为,网络环境下的视听说课程根本不需要教师,只需有实验管理人员负责监督学生电脑使用情况,剩下的一切就可以全部交由计算机处理。这种模式是否真正达到视听说课程预计的教学目的和效果呢?

笔者针对正在学习视听说课程和已经修完视听说课程的学生进行了随机调查,获得的反馈总结为以下几点问题:

1.学生“自主学习”概念不清

中国学生已经适应了传统课堂模式,而视听说课程改革,突然完全放手让学生们自主学习,这一要求还是比较高的。一时间学生还达不到能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和自行进行学习监控和评价,部分学生对自主学习的概念仍然模糊不清。他们对自己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该做些什么以及如何进行自主学习感到茫然,缺乏正确的认识。只有有的放矢,过渡性的有效指导渗透,逐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挖掘学习潜能、培养创新精神以及形成独立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思想,方可达到自主学习的最佳效果。

2.学生利用网络学习效率低

网络资源丰富,学生在缺乏指引情况下,对信息筛选和利用效率不高。更有甚者,以学习为由,实际却并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材料搜集,在做与学习任务无关的事情,这就失去了视听说课程原本引以为特色的网络的实际效用。

3.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因素影响

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受到自身认知和情感因素的影响。有的学生英语基础本来就很差,“自主学习”一段时间后,发现效果不明显,仍然说不好,听不懂,因而在后续学习过程中干脆放弃听说训练,或者避重就轻,绕过问题和困难。还有的学生就是单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或是想获得较好的平时成绩,不注重自身学习收获和效果,抄袭他人的作业应付了事。

三、网络媒体环境下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的理论基础

笔者认为,以上几点问题的出现,与教师在视听说课程中的角色定位不清晰有密切的关系。教师完全放手,造成学生对本课程重视度不高、课堂时间和网络资源利用率低、学习过程和效果监督不够。要想真正達到网络媒体环境下大学视听说课程自主学习模式的教学目的,就要将“自主学习”和“教师角色”的关系处理好。

要准确定位教师在视听说课程的角色,首先要明确视听说课程学习理论的内涵:

“自主学习”基于“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形成于 20 世纪 60 年代,是认知心理学理论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其教学理论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其教学设计主要围绕“自主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两个方面进行。前者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通过各种学习策略激发学生去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后者则是为学生主动建构创造必要的环境和条件。[3]

四、网络媒体环境下,教师在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中角色定位的几点建议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和视听说课程教学实际遇到的问题,不难看出,“自主学习”绝不是让学习者放任自流,也不等于教师不发挥作用,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一个过程。于是,笔者就教师的角色定位从以下几方面提出建议,因为有别于传统的具有绝对控制权的集大成者,在基于网络的视听说课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也并非只是单一的,同样也是集多种作用于一身[4],但更突出其基于网络进行教学的特点,并且更具时代性与功能性。

1.学习内容的选取和设计

视听说课程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和口头表达能力,加深他们对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认识和了解。

学生对题材单一、“不实时”的课程内容会感到厌倦,这样就会丧失主动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如何上好这门课,使用什么材料,直接影响到学生听力水平的提高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划定学习素材范围时,既要注重语言输入,也要重视文化输入。

基于网络的视听说课程具有教学资源形式丰富的特点,声音、影像、图片、文字等互相结合形成了多位一体的语言载体。互联网确实可以提供无限量的素材和信息以帮助教师进行教学活动,但海量的内容必然会造成学习者的方向迷失和时间浪费。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在教学中设计真实的任务。英语视听说课程的教学活动设计应尽量为学生营造真实的语言文化学习环境,主要围绕电视节目和原版影视资料开展。原版影视材料中地道的表达、真实的语言文化情境,大量的英美文化知识点以及生动的情节内容都非常适合作为视听说课程的资料。

比如电视节目。电视节目包括纪实性访谈、纪录片、英语新闻、书评、影评等节目。资料的来源主要选自当前英语国家主流媒体,如 VOA、BBC、CNN、CBS 等以及 CCTV9等渠道。这类节目内容通常都是探讨当前热门话题,通过节目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如何用英文来表述最新的时事事件。教师在指导学生选择学习和展示素材时,应当根据各单元主题,除了考虑到所选材料语速适中、语言规范等方面,也要考虑到内容的实效性和趣味性。例如:谈到中西方节日文化对比时,就可以播放英国查尔斯王子就中国新年讲话的视频。其中,他调侃到“羊年” 让西方人很困惑,不知如何向中国朋友拜年,好奇中国人究竟过的是哪个“羊”年,有角大公山羊ram,山羊goat,抑或是绵羊sheep。

教师可以在网络学习平台上传这个视频,供学生学习参考和使用,同时引导学生自主搜集类似有语言知识学习内容,不乏趣味性、又涉及文化背景知识了解,并在实际交际中可以使用的学习素材。

2.学习形式的选择

视听说课程的教改一直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并引入了学生“自主学习”这一概念,而网络的辅助教学功能则为这一概念的实现提供了强大而且便利的条件。但是,“自主学习”绝不等于要求学生“自己学习”[5],脱离了教师的指导与监督,没有良好的学习策略,均无法实现自主学习的真正效果。在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时,教师除了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演示、咨询,甚至还需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6]。

基于建构主义的英语视听说教学应构建“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倡小组协作式学习、任务型学习等交互式教学,提倡利用多媒体网络环境,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语言学习“情境”。在这种前提下,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掌握适宜的学习策略,给学生指导正确的学习方向,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学习方向,不断推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效。

以实际教学操作为例:

1)建立合作学习小组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认知能力等原则划分合作小组,并尽量使各小组总体水平大致均衡,保持每组4人,同时也兼顾了性别,座位等因素。为了充分调动每一位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小组负责人由小组成员轮流担任。

2)学习任务分配

课前学习素材收集阶段:由于视听说课程不同单元的学习任务侧重点不同,小组成员可以基于各自特点,自行选择在哪一单元作为主要负责人,但必须保证:每个小组都清楚要做什么、怎么做、最后达到什么目标、每个组员要承担什么角色等。对于难度较大的任务,教师先提供一个任务演示,为学生顺利完成任务提供一定的支撑并且提前把任务下达给学生。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主搜集资料,进行交流,开展小组讨论,对讨论结果进行整理、筛选和处理,最后形成短对话,情景剧,PPT课件等小组成果。教师则通过校园英语学习网络平台与学生互动,答疑解惑,参与并指导学生合作学习过程。

3)课堂小组学习成果展示阶段

以“music&past time”为主题:

①小组选派代表用图片或PPT格式课件来展示所收集到的音乐类型和发展历史、乐器名称和业余爱好等各类的核心词汇,模仿“中国好声音”或者“我是歌手”的方式,演唱具有代表性的歌曲,由小组成员带动全班同学用英语竞猜音乐名称及音乐类型。

②由小組成员播放视频或幻灯片,同时用英语向大家介绍几种主要的音乐类型和发展历史,每位组员负责一种类型;然后小组成员模拟明星身份,由班级学生提问其业余爱好,问答均要用到本单元强调的语言知识点。

③小组成员代表做活动总结,展示本单元学习重点和难点,并布置相应的课后练习,全班同学参与其中,课后练习的收集和评价由小组成员负责,成绩汇总到教学网络平台,供教师存档和班级每位同学上网查询跟进。

④角色聚焦:学生成为课堂中绝对的核心,同时通过小组展示和情境模拟等新颖方式,调动全班同学参与其中,避免出现一组展示,其他学生认为事不关己、“散漫”“溜号”的情况出现。而教师在组织学生合作活动过程中,担任组织、监控的角色,包括各个环节时间安排掌控、适时给予提示以保障小组任务顺利进行,同时对学生在使用本单元知识点如want,love或like等动词时,容易出现后接-ing 形式还是to do形式的混淆错误,教师应及时总结和纠正,并进行一定的操练。

3.学习效果的评估

与传统大学英语课程相比,视听说课程的评估体系可以采用学生自我评估、组内相互评估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进程的效果评估等几部分。这是与视听说课程新模式相适应,教师从传统意义上的单一评估者成为了学习评估中的一个参与者和监督者,将从全局上协调控制学习评估的成果,将评估的自主权更多地交给了学生,确保了基于网络媒体环境下的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学习成果评估的公正、公平以及其课程特色。

本科程总成绩100分,学分2。

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50%,平时成绩占50%。

平时成绩又分为两部分:自我评估和组内相互评估各占15%;电子学习档案成绩占20%,以教师评估为主,内容包括小组完成各项任务的成绩,如学习素材收集、小组报告、课件视频等辅助材料。

无论是平时成绩还是期末成绩,其中既有全组完成任务的得分,也包含各个小组成员完成任务情况的得分。

教师评估与学生自我评估、组内相互评估相辅相成,这种多元评估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意识,认识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关注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评估的加入协调了学生在评估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偏差,并参照调查问卷、学生访谈、课堂观察等反馈信息,达到真正的公正、公平,以评促进的目的。

4.网络媒体的利用

建构主义理论提倡,通过网络学习平台辅助课堂教学帮助学习者实现个性化学习,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网络的作用在以上几点建议中都是贯穿始末的。

首先,教师可以在课程网络平台上介绍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和教学进度,每单元的学习任务、重点和难点等;教师也可以把每一单元示范内容,包括课件和视频资料等上传至网络平台,并提供相应的文字资料,方便学生访问和参考。

其次,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开设交流、讨论、作业、测验等模块。学习者可以在课下按照自身学习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平台中与老师、其他同学之间进行咨询和讨论、参加测试、查看学习记录和成绩;教师也可以在网上发布学生们学习阶段性分析和问卷调查等实时信息,随时检测和监督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视听说课程的学习范围和规划。

当然,网络课程资源库和习题库的建设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课外语言和文化输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体现多媒体网络课程教学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教师不仅提供网络资源,也将常用的英语学习网址和搜索引擎上传到学习平台,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五、总结

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模式,英语的教学的根本目标是没有任何改变的,那就是让学生掌握英语语言技能。对于视听说教学来说,听说技能的掌握才是教学之根本,因此,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脱离语言技能培养者这一人性化功能[7]。

在基于网络媒体环境下,大学英语视听说自主学习的革新和探索仍在继续,但教师在其中的角色也尤为重要,因为再强大的网络资源也无法取代教师对学生语言技能进行的精巧细致的雕琢。所以在网络环境的辅助下,教师在视听说课程中的清晰角色定位,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真正做到自主性学习、个性化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張桂春.简论建构主义教师观[J].教育科学,2006,(1):49-52.

[3]柏桦.多媒体、网络技术下英语读写模式及其效果研究[J].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132-135.

[4]郭隽萍.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谈教师角色的定位[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194-195.

[5]李晓玲,陈荣歆.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中大学英语教师角色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6,(2):207-208.

[6]伊辉春.试论网络环境下高职英语教师的角色转换与教学方式的多样性[J].教育探索,2009,( 9) :108-109.

上一篇:铁路工程项目管理下一篇:道路交通流